公共文化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文化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文化服务

篇1

然而,文化养老与单纯追求健康的身体锻炼,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加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与其他养老不同,文化养老要更加注重的是与养老对象在情感方面的沟通,思想方面的交流。让广大的老年人,在精神愉悦、享受快乐的同时,能够独立、个性的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老年生活。而这就意味着公共文化在针对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在情感方面的投入与倾斜。

以上种种因素显示,对于为这一庞大人群的文化养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提供“文化养老”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量上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村落的消失,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内的居住人口正在大服的增长。这里既有务工后留在城镇里的人口,也有大量随着子女进城务工后,留在城里的老人。而固有居民中,随着子女外迁,还有一大部分空巢老人。

而与之不相匹配的则是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量上的不足。以我市为例,全市人口468万,而专职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约百余人,人均服务人口达4.68万人。如果按照2014年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数据计算,张家口市约有60岁以上老年人69万,专职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人均服务老年人则高达近7000人。这其中还没有统计有些辅导项目不适合老年人开展。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能够针对60周岁以上,甚至是超过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文化养老”的专业性人才,就更不够了。

2.提供“文化养老”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业性不够。

从专业人才培养上来看,目前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专业不足,或者说,目前能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特别是新加入到这一队伍里的人员,还存在着不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的现象。

首先,在专业培养上没有群文专业。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群文专业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与我国现行的幼师的培养有相似的地方。例如,群文专业人员,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其他的专业门类有所了解,甚至是精通,这样才能做到“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群众在群文活动中的多样性需求。

其次,应分层次设立群文专业。在我国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人口过万,甚至是十数万的地区,没有专职的群文工作人员。这些地区多为县乡等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对群文活动的需求之大,更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够分层次设立群文专业,多层次的培养,有助于一部分“回乡”就业。这部分人将既有专业知道,又了解当地文化样式;既能够学有所用,又能服务乡里。

再次,缺少能够针对“文化养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于“文化养老”,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文化养老”的概念,我们可知,整个“文化养老”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的,它是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的。也正是因此,就需要能够提供这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在一专多能的前提下,更为复合。它需要的是对心理学的了解,特别是老年心理学的了解。而这类人群对基本的急救操作,也应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3.提供“文化养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性不足。

我们知道,“文化养老”的特点表现在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上,而归根到底,“文化养老”是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是一个“文化养老”的平台,更是一个“文化社交”的平台,而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目前这一平台的搭建,这一平台所能提供的服务的专业性,还是不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幼儿提供类似服务的地方,除了人员的专业性之外,对场馆的设备设施的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设备设施的色彩、材质、形状、性状等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而它的出发点,则是安全、高效、愉悦等。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从概念出现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的要点阐释,逐渐提炼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发展模式选择的借鉴意义,及因我国与西方主要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应采取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模式 供给模式

19世纪后期的德国政策学派代表人瓦格纳最早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概念。主张通过公共财政的社会政策作用,拓宽政府服务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文化和公共福利的责任。此后,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进行探索,并形成三种供给模式。一是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该模式认为生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份内职责,因此,法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设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法国对文化事业的资助是典型的基于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模式。他们的文化预算在国家总开支中占1%,各级地方政府还要投入两倍于国家预算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建设。官办或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得到的政府财政资金达到全部收入的60%以上。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模式。美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没有正式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事业的资助是典型的基于市场导向的公共财政模式,政府将文化策略转化为一种开放性的市场策略,只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保障,将文化艺术活动置于市场经济和民间社会中成长。对于非营利性文化单位,政府一方面通过中介机构给予有限的资助,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和财税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因此,他们认为对文化的直接干预越少越好。三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的“合作共建”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始终贯穿。

政府以何种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条件问题。纵观世界多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将文化设施建设当作首要的条件。彼得・霍尔于1984 年在《世界城市》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7 条标准,其中3 条是关于文化的标准:一是各类专业人才积聚的中心,有众多的大学、大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研究机构;二是信息汇聚和传播的地方,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业及广播、电视网总部;三是娱乐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可以看出,文化设施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新加坡在上世纪后期,明确提出文艺复兴城市报告和改善文化设施的施政策略,在滨海湾建构新的表演艺术中心并提升其他的剧院。2002年投资6 亿新加坡币的滨海艺术中心建成,成为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国家图书馆局以引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发展。2003年完成了一个国家参考图书馆、3 个地区图书馆和19 间公共图书馆及一间社区儿童图书馆的建设规划。如果说文化设施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那么理念、价值观和基本职责便是它的软件。香港政务司司长在描述政府职责时这样说:“我认为政府肩负两大基本职责,第一是不断确立工作的宗旨和基本的价值观,第二是订定日后的发展格局,力求进步、精益求精”。他进而说:“我们的宗旨是服务市民。为此,我们力求促进安定繁荣、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素质、照顾需要援助的人士、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维持法治,以及鼓励市民对社会各尽本分。”这番话深刻地说明了软件在实现政府承诺中的重要。只有一流的设施加一流的管理,服务才能达致一流。

国家对文化机构事业的投资、文化部门艺术表演的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对博物馆机构建设的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投资。2007年以来, 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度,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费无论从增加额和增长速度看, 都有较大增长。但由于历年对文化欠账较多, 公共文化投入基数较低, 尽管文化事业费增幅较大, 但增加的绝对额并不足以改变困扰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拮据现象。公共文化投入的严重不足, 极大影响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因此, 不断增长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是当前政府部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首要任务。为此, 有些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以保障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例如湖北省规定, 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 5元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江苏省制定了文化事业投入 两个高于0政策,即每年财政用于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十一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所占比重。随着各地区政府公共文化投入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的不断增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将会有长足的增长。尽管财政支持公益文化设施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但是, 从我们的研究结果上看, 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并不是各级政府的关注重点。近年来, 各地普遍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逐步兴建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馆等大批公共文化设施, 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 许多公共文化设施在使用上, 却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损害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社会形象, 同时也挫伤了政府继续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政府部门存在着重投资建设、轻管理使用的思想, 把设施建设当作了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在没有设施或设施不足的情况下, 往往把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的原因, 归咎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短缺, 因而对设施建设的呼声很高, 而公共文化设施一旦建成竣工, 就以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完成了, 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满足了, 至于如何有效使用并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 却并不关心。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保障公众文化权利为出发点的, 但是, 各级政府在贯彻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上, 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过度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 而对培育公众文化能力, 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方面关注较少。随着中央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的系统展开, 各级地方政府逐年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力度。需要强调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应和对公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展开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政府公共文化供给能力的同时, 让公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 而不是以此作为政绩来满足上级政府考核的需求。

篇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都已先后出台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我市其实早就有类似的做法,可以说早已踩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鼓点上,只是当初没有将其归纳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或者说不是有意识地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已。

一、我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现状

我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项目购买、一种是岗位购买,目前还更多地体现在项目购买上。

在我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建设中,政府不包办一切,采取委托生产获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政府加以引导或者采取奖励措施。譬如20__年,我们在举办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时,与南京华威公司合作,政府买单,演出经营承包给对方,成功举办十六运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我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的文化服务品牌——“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由文艺团体每年提供1000场演出,政府每场补贴3000元,文艺团体则下基层、下农村无偿为老百姓演出,用政府购买演出活动这种方式惠及农村百姓;农家书屋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品牌,截止20__年底,我市已建农家书屋1300家,采取“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的方式进行,每新建1家,政府补贴1万元的物资(书橱4张,图书240 册 ,音像制品100张 ),也可以由热心人士自建、政府予以冠名,正因为如此,这项民心工程得以在我市迅速推开,预计在20__年底实现全覆盖。我市倾力打造的的环濠河博物馆群,目前已集聚30多个博物馆,除了国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外,其他的博物馆如审计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体育博物馆、风筝博物馆以及待建的眼科博物馆等,均为社会各行业所办,不仅弥补了国办文化在资金、内涵、体量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各县(市)区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

至于岗位购买,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通博物苑的保安保洁岗位,南通博物苑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园苑合一的管理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现在南通博物苑实行免费对外开放,这让更多的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文化权益,但另一方面,占地 7万多平方米的南通博物苑其保安保洁也是繁重的任务,再加上博物苑是我市重要的对外窗口,经常面临各种重大接待任务,这更对保安保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博物苑对保安保洁工作采取社会化管理,通过岗位购买,与中房物业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既减轻了管理压力,又减轻了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此了解甚少,不少市民对此还很陌生,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文化服务大多为公益性文化服务,其经济效益难以显现(起码在短期内无法显现),所以社会力量参与的热度还不高、积极性还不够,政府的奖励措施也没有完全跟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评价、论证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不配套,在购买公共服务的环节上缺少有效监督,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等等。

三、几点建议:

1.政府严格制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项目、内容,每年年初确定当年需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及时向社会公布,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2.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补助,对博物院、纪念馆等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加大开放补助,将补助资金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予以安排,确保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3.加大对高档演出的补贴资金。近年来,我市引进了《云南映像》等高档演出,但由于资金匮乏,引入的高雅演出相对甚少,国内外真正一流的团队无法引进,不能适应南通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连云港、无锡等市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以及其它大型演出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浙江省的一些市级大剧院每场演出政府都予以补助,有鉴于此,建议政府给予高档演出补贴,确保我市每月都能邀请国内外优秀剧目,高档文艺演出在我市能够持久不断,从而满足我市观众的高层次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每场演出有30%的票作为低价票给平民百姓,让更多的市民享受文化权益。

4.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按照中央提出的“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力争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让农民群众在田间村头就能欣赏到优秀的中外影片。

5.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和“2311”标准(20m2以上房屋、30种以上期刊、1000册以上图书、100盘以上光碟),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面建成农家书屋。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设施配置;新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4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配置项目建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措施;就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公正公平高效地配置文化设施,是提升新型城镇“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此进行论述,以便请教于大家。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析

毫无疑问,在新型城镇化文化设施配置合理布局以前,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分类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总体原则和统一规划

具体体现:一是城乡建设总体原则不明确,文化设施的改建、扩建、新建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二是缺乏高瞻性远景规划。不能彰显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层次。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区域文化形象的项目规划以及适合大众学习、休闲、娱乐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需求的建设规划不到位。

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领导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整体和全局意识不强,条块分割比较严重;三是缺乏对群众需求意向的深入了解,导致相关部门决策被动、建设盲目;四是观念滞后,规范和创新意识不强。

(二)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具体体现:一是城乡之间、不同级别间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镇所在地文化设施硬件、软件比较完备,而县级以下乡镇和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投人力度明显不足。尤其农村文化设施短缺、落后、陈旧、年久失修现象严重。有相当部分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站)、电影院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化的活动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严重短缺。近年来,市、区级文化设施建设较快较好,但基层(街道、社区级)文化设施普遍数量、用地不足、规模偏小、档次低、功能单

(三)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现有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据了解,居民对现状社区级文化设施满意度最低。现状基层文化设施与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群体化、社区化、价值化等新的特征和趋势不相适应。

主要原因:一是地缘关系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底蕴、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经济基础、交通情况等都是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二是扶持政策尚未完善。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不够;三是文化设施的破旧、损坏和滞后,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得不到及时修整和补充。

(四)资金投入机制单一

由于一直以来对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职能认识不够清晰,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非常薄弱。通过调研,一些城镇多年来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而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需求从原先的隐性、附属的位置逐步进入主流生活层面,成为公民的权利诉求和社会公共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改变。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各种文化权利的实现,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必须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公共责任。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加大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空间才能逐步扩大。从发展的趋势看,一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公共财政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让企业参与进来,形成良性互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投入渠道依然比较单一,基本依赖政府预算文化部门的经费投入。

(五)缺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有根文化”

承载传统文化的场地及建筑保护不力,广大农村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和主要传承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植根于城乡群众的灵魂里,与他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而如今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多只注重送“文化下乡”,只“送”不“种”。对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及宣传方式教条死板,大多只注意一板一眼的保护,而不太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不重视现代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对接、融合。甚至对有些作为非文化遗产的特色农村文化形式,不注意开发、保护与引导,忽视培养具有深厚土壤根基的特色地方新农村文化形成,导致大量优秀农村文化资源浪费或消失。一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场地或建筑被荒弃或拆除,进而失去其文化氛围。“只输人,不培育”的城镇文化工作模式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单靠政府力量从外面强制“植入”农村,居民只会享一时之乐,大多并不能真正理解或接纳此“外来文化”。该文化只是一种“无根”文化,很难在城镇这块沃土中生根、发育、开花、更新。

二、确保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为确保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现提出五项措施:

(一)加强文化设施配置组织领导

成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各乡镇(办)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及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寨、文明社区的工作要求。市文化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文化共享工程纳入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等相关评比标准,将工程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加大对文化设施配置工程投入力度

各乡镇(办)及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规划任务,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和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所需的设施设备、资源建设、网络维护、日常运行等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切实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作为提高广大群众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三)加强协作共建

各乡镇(办)主要领导是本乡镇(办)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积极落实乡镇(办)基层中心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场地、人员、经费和工作责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配合实施;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各成员单位要在职责范围内,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意识,为实施共享工程创造条件,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广泛发动宣传

各乡镇(办)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自办简报、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定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文化设施配置的重要意义、实施原则、目标任务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文化设施配置有所了解和认识,自觉利用工程平台所提供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满足学习与生产生活需要。市新闻中心、市广播电台要充分发挥优势新闻媒体阵地作用,着力宣传推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和建设成果,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五)大胆引入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

大胆引入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我市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方式,吸引企业、个人和社会投资兴建文化活动设施,经营文化娱乐场所,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和带动下,一批关注文化发展的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近年来,私人美术馆、私人博物馆等私营美术馆及私营博物馆在我市迅猛发展,向市民提供免费开放的艺术展览,与衢州市博物馆、衢州市美术馆等官方艺术机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六)根植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并培植特色“有根”文化

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与保护,并把该项工作与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文化设施配置给予倾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宣传、保护工作成为农村文化设施配置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和传承文化精品,打造特色文化。

(七)加强督促检查

篇5

关键词: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以人为本

一、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建设的文化目标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型民生文化,提升民众在文化层面的福利状况。文化民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生存”条件,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以满足社会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共同生产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具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功能。

二、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已得到较高满足,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相应上升。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唱歌跳舞,不再简单地要求建设一两座文化活动中心,而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利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在政府主导下, 积累社会各界力量,建设能够服务全体公民的文化服务系统,能够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促进民生的极大改善和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改善文化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共识。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中,关注民生的聚焦点不能忽视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民生理念为主导, 重在解决群众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探索民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公民权利意识迅速觉醒, 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精心设计, 适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在量上和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加紧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扶持优秀作品和重大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尽快出台文化投入和扶持、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使各类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范运行的良性轨道。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面向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基层, 以农户、居民为对象, 建设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大中城市要高标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县要建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文化中心,乡镇要建文化站, 村里要建文化活动室,保证一定人口数量的群众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确保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 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3.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要在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等方面, 保证人民群众能定期看戏、看电影, 定期参与文化活动等,要把“送文化”、“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在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应的基础上,以实施“精品工程”为入手,建立健全文艺精品规划、选题、创作、演出、宣传、申报和表彰等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要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

4.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为此, 要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充实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文艺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 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充分挖掘农村的草根人才, 通过他们来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向群众输送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连生: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世纪行,2008,2.

篇6

所谓机遇,是说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社会形势会有更加健康的发展,而发展会给改革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当然这些机遇同时也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也是新的挑战。

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左右的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工业化城市”和改革开放初期崛起的“集市型城镇”将要向现代生活和消费城市转变。这个时期,公民权利的意识将迅速觉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将急遽增长。

其次,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个人口数量较大、相对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将会出现。这个阶层不仅将成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而且将会表现出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大意愿。

第三,还是在这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原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职能将被释放出来。这就为第三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因此无论从需求的方面,还是供给的方面说;也无论是从物质准备方面,还是体制环境方面说,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新构建目标的条件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充分。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精心设计,适时出台各项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使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个较大飞跃。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进行制度设计,构建链条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认为,一个能够保障每一个人充分发挥文化创造潜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分享社会、经济、文化进步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两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政府的“执行力”较强,财政资金较为充裕,“做什么”的问题较为容易解决,“怎样做”的问题突出出来。

“怎样做”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构筑一个链条整齐、决策民主、廉洁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建设好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搜集环节,以及这些表达基础上的公共选择环节。接下来是建立民主、透明的公共文化预算体系,让预算形成、拨付、分配、执行、审计、验收所有环节成为全程可监督和可问责的。要有效克服对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就要以具体的制度设计来实现决策机制公开化。

2、适当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比例,使文化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到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在文化发展上有较长时间的投入不足,历史欠帐需要尽快弥补。有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文化投入占财政投入1%以上,比我们目前的投入水平(0.4%上下)要高出一倍半还多。在国际比较中,我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馆藏水平之低,首先就是投入差距造成的。因此国家应该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未来几年迅速提高文化财政投入的比重。经过这一段高投入期以后,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我国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地位相称的、长期而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安排。建议对此首先进行专项研究。

3、以改革的精神,吸取国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经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格局。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私人品还是公共品)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差距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必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又不应全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而是应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换句话说,政府一方面要直接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制定规划和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使得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能够产生放大效应,起到主导和导向作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

4、改革一线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

继续推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的一线文化机构改革。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应根据其提品的公共属性或商品属性进行区分,根据机构的营利与非营利性质进行区分,让原文化事业单位中更多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和营利的文化机构回归市场,成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日益丰富的竞争性文化商品,从而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用在刀刃上”。同时要鼓励国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各类文化产业机构、民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展开服务效率竞争,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持续的体制机制创新。

5、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适度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

篇7

公共文化服务青少年宫服务覆盖社会进入重大转型期,青少年宫根据社会形势要求,借助新一轮发展的东风,进一步扩大和发挥青少年宫的服务覆盖和有效性。必须在给力公共文化服务中勇于担责,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彰显力量。

一、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承担职能的举措

近年来,余姚市青少年宫不断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惠及面,特别在把各种文化服务和教育推及至外来务工子弟、山区留守儿童、乡村孩子、社区低保户子女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面对弱势群体,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正是这种有效的尝试。

所谓“流动少年宫”,就是我们针对外来务工子弟、山区留守儿童、乡村孩子、社区低保户子女等这些特殊群体,着眼于“全体”,落实在“发展”,操作于“主动”,上门推出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加、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服务。实践证明,“流动少年宫”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提高素质、增进交流、愉悦身心的有效平台,是丰富农村、社区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1.“流动少年宫”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开展“文化共享”活动

为真正落实“关爱全体,共建和谐”的精神,充分体现青少年宫文化活动的公益性社会性,我们面向外来务工子弟,组织开展了“新小公民欢乐节”活动和公益性“文化乐园”的一系列活动。在“共同欢乐”才艺大赛中,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潜质得到激发;在“欢乐跳跳跳”活动中,孩子们体会到了健身活动和同学团结合作带来的魅力;在“我与奥运有个约会”新小公民欢乐运动会的活动中,孩子们竞技能力和健身意识得到了提高;在“欢乐大家唱”的红歌合唱比赛中让孩子们尽情抒发了爱国的热情;在“动手,让学习更快乐”制作活动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现;在“红领巾心向党,我是未来小明星”校园剧比赛活动中,孩子们敢于表现,乐于表演的自信得以展示。特别是今年开展的“红舞鞋”公益夏令营活动,由集中一周舞蹈培训、分散舞蹈训练、军营联谊三个板块组成。来自安徽、贵州、湖南等地的20个孩子参加。我们选派了最有经验的4名舞蹈老师负责教学,安排了形体训练、民族舞组合、儿童舞、舞蹈赏析等课程内容,对她们进行了专业的舞蹈训练,并在训练结束后精心编排了舞蹈,让她们第一次在军营的舞台上进行了表演展示,实现了圆梦。这些文化共享活动让外来务工子女近距离分享到了少年宫的优质资源和成果,让他们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体验、锻炼、娱乐,熔铸丰富的情趣、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魄,享受创造与实践的幸福、满足与成功的喜悦。

2.“流动少年宫”进乡村,开展“春泥计划”实施村活动

“春泥计划”实施村活动是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重点项目,活动面大、组织优势突出、资金保障充裕。我们结合这一项目,承担了开展“春泥计划”实施村活动。“流动少年宫”进“春泥计划”实施村活动以丰富农村未成年人文化生活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暑假期、传统节日和双休日等课余时间,依托农村行政村现有的各类活动场所,开展道德实践、社会体验、科普教育、文娱活动、艺术培训、联欢交流等活动,着力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的校外文化生活,切实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使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针对性、趣味性强,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几年来,我们进春泥计划实施村活动年次数达到40次以上,得到了实施村的欢迎,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3.“流动少年宫”进山区,开展“山区少年宫”活动

山区的留守儿童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条件、文化专业人员等因素的制约,接受文化熏陶的机率很少,但大山里的孩子同样期望在灿烂的阳光下,放飞梦想,快乐成长。今年,余姚市青少年宫秉着阳光共享平等互惠的原则,在四明山区腹地大岚镇组织开展了“阳光伙伴”青少年宫创建活动。在镇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建立了全市首个“山区少年宫”。山区少年宫设立舞蹈、书法、葫芦丝、美术、二胡、茶艺培训,我们选派6位优秀专业教师每周三去辅导。六一前夕,山区少年宫组织主办了“大岚镇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庆六一文艺汇演”,来自大岚镇中、镇校、镇幼儿园的五百余名少年儿童欢聚一堂,用歌舞欢庆自己的节日。青少年宫舞蹈班的学员表演了舞蹈《爱劳动》《阳光少年》《飞翔的小鸟》等节目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回顾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开展的“流动少年宫”活动受到了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在社会上也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和一定的知名度。与此同时,我们青少年宫给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获得了不断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二、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彰显力量的策略

1.必须更加关注全体未成年人,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

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者不断增加,给每个城市带来了大批数量的流动小公民,他们也和城里的儿童一样拥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但是不少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比较单一、狭窄,往往忽视了这部分人,忽视了全体性。余姚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小城,外来人口达到40多万,分散于各个乡镇的民工子女学校有16所,拥有小学生就17000人。他们是受教育群体中享受条件较差,受关注度较小的一个群体,针对他们的文化活动比较少。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余姚“留守儿童”现象也非常突出。他们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而他们对丰富生活的向往,对知识技能提高的渴望,对全面素质的提升需求是十分迫切的。由于乡村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的缺乏或缺位,乡村孩子享受文化活动的机会也是困乏的。为了让他们不在孤独中守望,不在寂寞中成长,我们积极发挥青少年宫校外教育职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流动少年宫”这一载体平台,把青少年宫的服务面、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延伸到外来务工子女、山区的留守儿童、乡村孩子,更加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2.必须更加注重资源整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

开展青少年群众性文化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单靠某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突出活动的优质性、公益性、服务性,就要关注热点,不断地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主动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推动活动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1)充分发挥宫团队的组合优势

每次青少年宫推出一个活动项目,全宫上下全力以赴,积极参与,分工不分家,发挥各人特长和优势,以最为优化的活动形式,最为丰富的活动内容,最为规范的工作程序打造出项目,实现活动项目的高效、优质。

(2)充分利用团少组织优势

每年团市委学少部都有不少大型的活动推出,作为团队活动基地,我们青少年宫既有承办活动的优势,又可以在提升活动规模、活动影响力、活动层次方面有力可借。每年团市委、教委、少工委都推出“红领巾心向党,快乐童年大家唱”活动,我们就利用“流动少年宫”,把这个活动推向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活动的质量和规模就取得了不一般的效果。

(3)充分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主动和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联系,结合他们的工作任务,增加活动的技术含量和档次;聘用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以解决人员不足,专业知识不够的问题。如开展“欢乐运动会”,我们邀请体育局同志参与方案设计,借学校标准场地比赛,请体育教练当裁判员。

(4)充分突出活动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每次活动我们在网站和公告栏中信息,邀请报社、电视台报道活动,提高活动的知晓率、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如首届民工子女才艺大赛活动,新闻媒体对我们独特的活动予以重点宣传报道,新闻被新华社、浙江日报、宁波日报采用。

(5)努力营造未成人成长的优良文化环境

从硬件上来讲,加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加大设备设施的投入,创设时尚、现代、便利的活动条件,完善各种功能满足未成年人学习、娱乐、体验、健身、展示等各种需求。从软件上来讲,提高青少年宫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文化底蕴、综合素质,较好发挥青少年宫指导、引导、服务未成年人的作用,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优美、愉悦的文化环境。

3.必须更加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性

一个活动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时间的积累过程。我们经过多个活动的组织实施,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活动项目,活动认可度、美誉度也在不断递增。但品牌是需要打磨的,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地发展。我们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促进品牌发展。

(1)把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作为每年的固定项目

量化活动次数,细化活动方案,规范活动流程,保证经费落实、人员落实,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形成经常化、制度化。

(2)与宣传部、乡镇、村落、学校签订共建协议

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与沟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互动参与,共同促进活动的发展。

(3)建立团、宫、校联谊会

每年定期召开团委、青少年宫、学校相关负责人会议,布置活动、反馈意见、交流经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提高活动的水准和效能。

4.必须更加注重深化宣传,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

运用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手段、数字化等传播能力,与报社、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联手做好活动的专题和深度报道,加强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对称,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影响。注重各个层面的活动宣传,注重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在宫网站、宫报、宣传窗中定期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在学校开辟专栏和小广播,让孩子们自我报道活动讯息;开通微博微信预告、评论活动;增添活动的渗透力,提高活动的知晓率和持续性。如今年我们开展的红舞鞋公益夏令营活动,经媒体记者报道,活动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工人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录登,浙江卫视、新浪微博也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余姚日报、余姚电视、余姚生活网等媒体都对活动进行报道。使活动的社会知晓率被最大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也达到了最大化。

篇8

__区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2月,于1986年搬进现在的文化大楼三楼,全馆建筑面积626平方米,其中:成人阅览室24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名读者就读;儿童阅览室73.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名儿童读者就读;设有期刊室、外借室、地方文献室、采编室。图书馆于2010年8月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总投资60万元,有30台电脑、1台切换机、4台服务器,2台交换机,1台标准机柜。全年购书经费约10000元,由文体局办公经费支出。我区图书馆现为三级馆,全馆共有工作人员5名,平均年龄44.6岁。大专学历4人,高中1人。中级职称2人。

我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在2011年开始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馆和图书馆每周免费开放56小时。我局结合地区实际,大力实施“两馆”免费开放项目,在已有的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场地资源的基础上,去年开始重点实施了几个免费服务项目。一是开设免费书法培训班。通过和学校联系共建,借用学校的教室,已开设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书法班,文化馆老师每周免费上两次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书写需要的所有用品。二是开设学生阅读专场。图书馆每周五下午为学生开设阅读专场,开放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为学生准备了电影展播等活动。图书馆为学校制作了30张阅读卡,学生用阅读卡可以免费到图书馆借阅书报杂志。通过这种方式,从小培养孩子利用公共资源学习、去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意识,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三是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站。图书馆深入企业、农村、社区,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站,为企业职工、农牧民群众提供阅读服务。四是开设免费乐器培训班,针对我区小学生开设电子琴和二胡培训班。免费服务项目的开展,提升了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设施条件落后。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各种活动设施设备严重缺乏。文化馆活动设备基本是十几年前配置的,目前都已报废无法使用,至今没添置新的文化活动设备。

二是人才匮乏。由于没有专业的文化、文艺人才,也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区文化馆人员老化,亟需补充专业的文艺人才,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经费短缺。这是制约当前基层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两馆”免费开放经费至今未落实到位,由于经费紧张, “两馆”基本活动经费由文化局办公经费支出。二是没有后备文化人才,文化工作不被重视。

建议“两馆”免费经费上级部门做好督查,或直接发放到区级文化局,避免无法到位现象;可采用竞争上岗、文化专业人才聘任制度,畅通文化人才流通渠道,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__区现有乡镇文化活动站2个,分别是五当召镇文化站和吉忽伦图苏木文化站。五当召镇文化活动站建于2010年,建设面积300平米,集图书阅览、健身运动、远程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站。吉忽伦图苏木属新恢复成立,新建文化站面积350平米。目前我局为吉忽伦图苏木文化站配备了1700多册图书,协调市文广局建成一处室内电影放映厅。目前两个文化站均没有专职工作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工作人员。

我区17个村中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15个,文化活动室面积100平以上的3个(吉忽伦图嘎查、大庙村、开州窑子村),其余14个村文化活动室面积都在50平米以下。各嘎查村文化活动室都是和远程教育等活动场所共用。村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都由村(社区)干部兼任。

一是基层文化站(室)建设薄弱。我区基层文化站(室)除了乡镇两个文化站场地面积基本达标外,其他均达不到要求。村文化室基本和远程教育等活动场所共用。基层文化站(室)基本没有文化活动设施,仅有后营子、缸房地、爬榆树村文化大院配有部分乐器,其他村(社区)基本没有相应文化活动设施设备。

二是人员配备不齐。基层文化站(室)基本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多为乡镇(村)干部兼任,文化站室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好一点的村活动相对多,经济条件落后的村开展文化活动较少。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基层文化活动;二是没有资金保障,无法配备相应的活动设施,管理人员没有工作补贴;三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组织活动。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高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工作意识;二是要加大投入,配齐活动设施,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基本保障;三是要建设一支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制定一套相应完整的工作机制,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人员入口、生活保障及出口的问题,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我区目前较为活跃的文化大院有4个,分别是五当召镇缸房地村文化大院,大德恒街道办事处后营子村文化大院,__街道办事处欣山社区文化大院,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都为群众自发组织,区文体局对文化大院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和扶持。文化大院基本开展二人台表演、秧歌、小品等节目表演。文化大院开展活动经费基本是自筹,同时区文体局和乡镇街道给予一定支持。我局去年用办公经费为文化大院配置了价值1万元的乐器。

文化大院能坚持开

展活动,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有一批文化爱好者积极投身文化大院事业,政府部门也大力的扶持,所以文化大院活动能深入的开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目前我区的文化大院基本都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有的借用活动室,有的在农户家里活动。 二是发展不均衡问题。有的村文化大院较为红火,而有的村由于没有专门的人才而无法组织活动。三是活动内容单一。几个活跃的文化大院大多都是进行二人台演唱、秧歌表演等文艺活动,其他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缺乏。四是活动资金不足。我区的几个文化大院活动设备大都靠上级帮扶,个别的是爱好者自有的设备,没有更多的办法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首先街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和文化大院要明确各自发展定位。站、室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指导、扶持、帮助文化大院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为文化大院开展活动提供场地等多种便利条件,依托文化大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要引导拓宽文化大院活动内容,开展图书、阅览、剪纸绘画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树立打造“一院一特色”的理念,依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其次,要提高思想重视意识。随着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精神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从上到下都要加强对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只有重视了,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真正的下力气去抓、去搞。各级站室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加强对各方面文艺人才的挖掘、培养,引导鼓励他们参与文化大院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文化大院活动越来越红火。

篇9

关键词:文化站;作用存在问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97-02

所谓“角色定位”,就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特征、功能、使命和作用,找出不适应新时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甚至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进而确立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位置。这既是加快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具体化的题中之义,又是不断完善综合文化站体制机制的内在措施。

本文在分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问题,提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认清角色、强化职能、优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文化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唱好主角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而文化站干部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村级公共文化事业的规划建设离不开文化站去指导,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更离不开文化站去履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乡镇文化站去组织实施,乡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体团队的管理更需要乡镇文化站去发动、去发展。

(二)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当好配角

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含,使一方山水富有灵气和文化特色,以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积极开发越剧、民间吹打、竹编、木雕、泥塑、石雕、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三)在管理文化市场中履行职责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对城镇、乡村的文化市场进行日常巡查,发现违反文化市场管理规定的,及时上报文化稽查大队依法查处。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依法进行管理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对经营者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积极维护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 一)双重管理的问题

目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受乡镇政府(街道)日常管理和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站与其他部门合并,乡镇文化站经历了从文化站到文化广播电视站的演化。文化站对应宣传、文化、广电、体育等多个部门,职能上表面看是得到加强,但机构性质界定不清,部门关系不能理顺,实际上是不同程度受到削弱。乡镇文化站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在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虽有人事管理权、却难以调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

(二)双重角色的问题

据统计,嵊州市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在编干部有50多个,但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几乎为零。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常年充当乡镇干部和文化员的双重角色,常年累月为乡镇政府完成中心任务,文化工作职能相对弱化,不太有时间去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出现了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个别乡镇(街道)经常变换文化员的工作部门,有的则长期在编不在岗,有的文化站长是身兼数职,不务正业,导致文化站难以安下心来从事文化工作。

(三)双重职能的问题

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基本职能和主要职能,但乡镇综合文化站究竟管什么、怎么管一直没有解决好。一是服务职能主次不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就像一个小文化局,事无巨细一把抓,管了不少不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二是管理职能相对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权力层层上划,而工作责任层层下压,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加码,导致权力与责任不相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被赋予权力,只负责任。

三、找准综合文化站的角色定位

(一)理顺管理体制

在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的职责分工。要在政策层面明确乡镇(街道)对综合文化站在编制、待遇、设施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县(市、区)文广新局对综合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绩效考评。要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法人登记,赋予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确定一名专职的文化站站长为法人,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自主管理权限,并在组织形式、人员、经费上有更多的自。

(二)创新服务机制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文化站全年目标任务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项目责任管理。一是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充分尊重站长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自和决策权;对站内管理人员由站长聘用,并有权检查、督促本站干部岗位工作职责完成情况。二是推行包片联线制。按照地理位置和传统习惯,将本乡镇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工作片,每片安排一名干部负责该工作片所辖村的文化工作。同时规定每人至少联系一条业务线,按照量化事项和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落实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避免职责不清、工作推诿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推行矩阵式管理。为破解文化站人少事多的困境,在工作中应推行矩阵式管理,明确每一项目的负责人、具体责任人、进度、要求等内容,并按纵向排列项目名称、横向罗列项目的要求,使全年任务呈矩阵排列,将项目转化为矩阵管理图,纲举目张,井然有序,成为全年项目管理的总纲。

(三)发挥职能作用

一方面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应突出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地位,制定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的服务标准,完善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向社会公开文化站服务时间、内容、标准和程序,认真做好日常接待、活动引导、资料提供和内容讲解等工作,进一步拓宽送文化下乡的途径,搞好供需服务的有效对接,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增强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责任,理顺条块关系,界定部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执法责任,承担市级部门委托给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市场管理等相关行政执法授权事项,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业余;文化团体;作用

一、业余文艺团体是群众文化的主力军,有助于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业余文艺团体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他们来自群众,并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最终目的,组织了很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并且群众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和文艺团体,同时给群众参加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为基层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作用。像辽宁省群众艺术馆每周五举办的“百姓大舞台”活动,绝大多数演员都是业余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他们组成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模特团等团队,排演的歌曲、音乐、舞蹈等节目,深深打动了前来观看演出的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出了基层群众自身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来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充当主力军的作用。业余文艺团体从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收集题材,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占领了文化阵地。他们的演出同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了农民农闲的时间、各种节日庆典,以及市集活动等有效时机,把多姿多彩、健康有益的文艺演出送到群众身边。像吉林省东辽县山杏艺术团这个农村业余小剧团已有3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东辽县二人转演出的顶梁柱,流动的演出大巴车开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他们与专业文艺团体开展的“进社区”“进万村”“心连心”等活动相辅相成,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获得精神文化享受。

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有利于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的凝聚力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创造了文化艺术,并且享受着文化艺术为他们带去的欢乐,这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大批文艺爱好者存在于人民群众当中,他们有着强烈的创作和参与文化活动的要求,同时,他们成长在基层群众当中,了解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们的作品非常贴近群众生活,真切地反映出群众的意愿和心声,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在城市的广场、社区,在农村的村头、庙会,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发展业余文艺团体有利于发挥文化的调和力,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业余文艺团体的演出,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去欢笑的同时,也宣传了时事政治,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效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2016年,辽宁省群众艺术馆举办了“情系家园放歌振兴”全省群众合唱展演,共有27支合唱团参加了此活动,他们来自辽宁省的14个市、2个省管县,展演以纪念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为主题,讴歌了党的历史和丰功伟绩,同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发挥了广大基层单位和群众对艺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展示了文化的调和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业余文艺团体的作品多是自编、自导、自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无形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艺术和民间曲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6年11月,辽宁省群众艺术馆农民品牌团队桓仁乞粒舞培训及展演活动在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举办,参与这次活动的包括团队成员以及乞粒舞爱好者。乞粒舞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朝鲜族舞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会跳这种舞蹈的人正在逐渐减少,桓仁乞粒舞团队的组建无疑为这种古老而又独特的舞蹈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这种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四、发展业余文艺团体能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