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历史教学 社会教学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了解本国与世界的发展历史,对社会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很多外来思想给我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冲击。对此,我国的历史教育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吸收外来文化当中的精华,摒弃外来文化当中的糟粕,制定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法,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改善我国的历史文化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简述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起的民权运动。民权运动在主张公民权利平等的同时,也提出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观点。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风俗,要以客观观点评价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多元文化已经被各国专家学者重视,展开了相关研究,形成了严谨的教育理念体系。美国教育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包含三方面内容――平等对待学生的教育思想、倡导学生平等的教育改革活动和遵循公平原则的教育过程。英国的教育专家詹姆斯・林奇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多民族的社会当中,开展满足所有民族需要的教育改革运动,帮助具有不同文化的多种民族和谐共处,互相尊重,共同提高。
根据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本人的教育体会,我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正确认识社会中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辩证的角度理解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社会现象,并且进行解释;认同社会内部存在并且符合人类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其他价值观念;在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同时,吸取其他文化当中的优点和长处,让自身取得进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加深了,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自身的谦虚态度,以便学生能从其他文化或他人身上吸取优点,取得进步。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改革,新的课程标准随之产生,我国历史教材的编撰与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遵循了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据本人对这一课程改革标准的解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新课标的历史考试大纲当中明确规定了学生要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这就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育当中进行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掌握多元文化相关的历史知识。我国是一个汉族为主,多种少数民族共存的国家。在进行历史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文化历史,也要介绍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给予各民族文化充分尊重。除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地域文化从地区空间分布的角度上出发,研究各个地区的发展历史,在生产方式上的相同与不同。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现象的介绍,防止学生出现地域歧视之类的不健康心理。
然后是培养多元文化的相关技能。学生在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知识之后,能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从而用来解释文化现象的不同。比如说教师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和西方城邦社会的差异,让学生思考社会体制差异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模式是社会体制的形成原因。通过不同文化的艺术内涵,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另外,让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群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形成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和对不同文化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
最后是形成基于多元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将历史知识运用到解决当下的问题当中,构建共同发展的和谐未来。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对不同文化的知识了解,具备相关的技能,更要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教师要在教学当中渗透对不同文化理解、尊重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在维护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多种学科都具有知识交叉。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适当进行知识的延伸,开拓学生的眼界。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说,历史课程的延伸性给了多元文化渗透的空间。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入其他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能够缓解课堂讲解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从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种:
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摘取课文当中的案例,并且从不同文化中选取相同案例进行对比教学。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例的了解,归纳事例的差异与不同,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能够深化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不同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在讲解伊斯兰教的形成时,教师可以把天主教、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一起拿出来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将将身边是否存在这些宗教的痕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多元文化就在他们的身边,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的观念和态度。
任务指向教学法。任务指向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若干个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解决任务的目的去进行针对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给学生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避免浪费多余的精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习的目的性得到了加强。比如在学习汉武帝主要事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按照思想、政治、军事、外交等几个角度自行从课文当中进行寻找。在学生总结完毕之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归纳总结是否有遗漏,如果有遗漏及时进行补充。
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与前一种方法具有相同点,都是主张学生进行自发式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点在于探究教学法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在处理,结合教学目的设置新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知识上的探究。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让学生明白需要从新的教学情境中探索哪方面内容,然后再让学生组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得出结论之后还要让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比如东晋淝水之战一节,教师在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之后,可以提出“如果淝水之战前秦获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东晋和前秦两方社会形势、领导阶层能力、国家实力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也会强大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借鉴其他文化的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这种文化背景差异不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而是应该遵循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给予不同文化充分的尊重,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包容不同文化,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学会从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当中吸取经验,投入到我国的文化建设当中。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也是我国在历史和社会学科教育当中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鑫.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分析――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1:35-39.
[2]李哲.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24-127.
篇2
[关键词] 文化冲突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国际化日益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可以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跨国企业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中,必然遇到文化冲突,能否通过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处理文化冲突,提高跨国企业的运营效率,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化经营成败的关键。
一、跨国企业经营中的文化冲突
人类学家泰勒把文化看作一个复杂的整体,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我们把文化界定为一定地域的人们在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心理模式,是由特定的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基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个企业工作,以及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展开经营,使得跨国企业成为多种文化碰撞冲突的交汇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会导致文化冲突。
1.管理者的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主义态度
由于对其他文化的不了解或缺乏文化平等意识,人们就会认为自己拥有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比其他文化价值评价体系正确,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其他文化优越,这种以自己所处的文化为最好的文化的态度,就是文化学上的文化中心主义。具有文化中心主义态度的管理者,会用自己的文化和行为方式为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优劣,坚持用自我为中心的管理观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员工,他的行为会被当地人视为态度傲慢甚至怀有敌意,由此可能遭到员工的抵制并引发冲突。如果在文化观念上坚持文化中心主义立场,不知变通,还会因文化冲突导致管理上的失败。
2.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沟通中的文化误读
人们是通过沟通来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的。人们沟通的手段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特定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含义存在差异,因此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非语言沟通,都存在对特定表达方式所承载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使得跨文化的沟通往往有一定障碍,容易产生沟通中的误读,甚至是误解和猜疑,必然会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就会产生疏远和距离,难免形成矛盾和冲突。假如各方都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相互之间的非理最终可能导致国际经营活动和商业合作终止。
3.不同文化模式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信念的差异引起的冲突
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文化冲突的最深层原因。文化价值观差异导致基本行为方式上的差别。比如西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和东方集体本位的价值观的有根本差别,强调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突出个人能力,集体本位的价值观则更强调合作和集体的作用,价值观的不同,使得管理策略如激励方式等不同,由于价值观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理念,由于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行为方式差异导致文化冲突,就很难化解。如果管理者面对核心价值观引起的冲突,不注重对不同文化的彼此尊重和了解,否则很容易导致文化冲突的升级。
二、文化冲突对跨国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对文化差异和排斥处理不当,会降低公司的运行效率,甚至可以颠覆整个公司。戴维・A・利克斯就指出过这一挑战,他认为:“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那么跨文化冲突对跨国企业的经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文化冲突会激化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的矛盾,引发非些理
跨国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会造成管理者和职工关系的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导致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破坏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他们之间的正常沟通。管理人员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化存在的差异,就会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下属采取情绪化或非理性化的态度,这种非理性的态度也很容易遭到员工非理性的报复,导致矛盾深化,冲突升级,后果不堪设想。
2.导致消极情绪和保守倾向,使跨国企业运转效率低下甚至丧失市场良机
文化冲突拉大了跨国经理与当地员工的文化、心理距离,会增加管理和协调的成本,甚至造成机构运行效率降低。经理人和员工的疏远会使沟通中断,一方面经理人员无法了解真情,做出有效的判断,另一方面,经理人员对员工的激励也无法真正到达员工,使员工会对工作缺乏积极性,经理的行动计划实施起来十分艰难,结果双方都难以有所作为。沟通不畅不仅导致整体决策的效率低下,也会因之失去商业机会。Inc.咨询公司称,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万~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造成的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的损失约为60万~125万美元。可见,文化冲突对跨国企业经营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三、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的解决之道
文化差异具有两面性,既能够导致文化冲突,使得经营绩效下降,若处理得好,则能充分发挥多元文化的潜能,制定出更具前瞻性的全球化战略,使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跨文化管理是避免文化冲突、发挥文化差异优势、形成文化协同效应的重要手段。所谓跨文化管理,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国际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解决文化冲突是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通过跨文化管理解决文化冲突的具体策略如下:
1.识别文化差异,发展跨文化理解和尊重意识
文化包括基本的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和行为规范(文化在人的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的差异,比较容易识别,也很容易改变。而深层的价值观差异,很难识别,需要有意识地总结和体会。跨文化培训是比较快捷的识别文化差异的途径,通过培训提高大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员工能够在识别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建立工作和生活关系,促使不同文化的更快适应。比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Henkel公司也在上海建立了经营培训中心。在识别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对不同文化模式的理解和尊重意识,是实现跨文化管理的基础。
2.通过全球地方化策略,加速文化适应
全球地方化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指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时,依据“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运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文化进行管理。实行全球地方化的策略,需要雇用相当一部分当地的职员,利用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的优势,迅速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这种策略,一方面能够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能减少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3.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实现文化融合
篇3
一位刚从内地来藏的汉族教师看见藏族校长在打扫卫生,于是走上前去,想从藏族校长手中拿过扫帚帮助其打扫卫生,藏族校长表示同意,将扫帚扔在了地上,见此情形,这位汉族教师当时心里非常纳闷: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还是说错话了?是校长对我有意见?其实,这位藏族校长将扫帚扔在地上仅仅是藏族的一个习惯而已,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意思,但是这位汉族教师却误读了其中含义,究其原因,是由于藏族校长和汉族教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在沟通时产生了误解。人们在同一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时,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对方传递过来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然而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若一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对方传递来的信息,就可能导致种种误解。因此,民族地区学校管理中有关跨文化沟通的问题已经凸显。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包括语言、手势和表情等,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涵义,传递到不同文化中,要经过解释和破译,才能被对方接收、感知和理解。当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不具有相同文化背景时,我们就说存在跨文化的沟通。
二、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从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这种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方式加以解读,如果这种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赋予不同的意义,且没有被沟通双方所理解和意识时,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就产生了。笔者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进行沟通时存在着跨文化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
在民族地区的学校里,如果校长和教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他们必然就会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这必将使他们对同一事物感知有所不同,在沟通的过程中的“编码”和“破译”就会产生偏差,跨文化沟通障碍由此产生。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其差异就更大。世界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和方法。在跨文化沟通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基于这样的认识常使跨文化沟通难以顺利的进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在进行沟通时,校长(或教师)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一套语言信息发出后,教师(或校长)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破译和重新组织,就可能会发生歧义或误解,在跨文化沟通时就有可能产生障碍。
3.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沟通中,经常会因为沟通双方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是具体分析某一个人的特征,而是用某一文化群体共同的特征来分析沟通者的行为特征。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某个民族这样的评论××族能歌善舞,××族性格豪爽,这样的结论虽然有利于加速信息的加工过程,但是它往往会导致过分简单化、偏见。这种因为刻板印象而导致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简化,有时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效率,但是刻板印象常常是僵化的,难以改变的,往往容易造成沟通失误,造成对别人传达信息的误解,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产生。
三、消除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对策
1.注重文化分析
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许多障碍都是由于对自己沟通对象的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为了避免无效沟通或沟通误解,就需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注重文化分析,这是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首先对自己的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查,对学校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对不同文化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增强理解和合作,减少误解和冲突,最大限度的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为学校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
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在沟通时应该要具有正确的文化态度,这是决定跨文化沟通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果校长和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因为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影响学校的人际关系,拉大彼此之间的人际距离,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正确的文化态度主要包括:(1)在态度上要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对对方的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2)文化上做到。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只要存在跨文化沟通,那么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必然是客观存在的,校长和教师都一方面应该正视文化间差异的存在,对他方的文化给予足够的认识、理解、承认和尊重,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学校里存在的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在文化上做到,承认并且做到沟通双方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3)在思想上要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或许并不是校长和教师主观上的故意,在沟通时很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引起校长和教师的关注,也就是说在沟通时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的看待沟通对象的文化。
3.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应有目的地针对学校存在的多元文化进行文化背景、文化认识、文化差异性、文化特质、文化本质、文化敏感性、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和校长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提高对对方文化属性及环境的自觉和自知,提高对对方文化在知识和情感上的反应能力,尽量避免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4.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组织文化
篇4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无处不在,人们正经历者前所未有的广泛的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而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无疑成为最急需的人才之一。外语学习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掌握一个阅读交际的工具,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科技、经济、社会、政治、习俗等各个方面,并与该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商务,外交文化交流。(张红玲,2003)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外语教师都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涉及文化教学,并且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终极目标。
一、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使得交际目的得以成功实现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判标准通常为“有效”(“effectiveness”)和“恰当”(“appropriateness”)。“有效”指的是经过一定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成功实现既定目标,得到应有回报。“恰当”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认为重要的准则和规范,以及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期望没有受到严重侵犯(Spitzberg,1991)。Wiseman(2002)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有效交流所需要的知识,动机和技能。知识方面既包括文化知识(本民族和外国的),也包括交际过程本身涉及的知识,还包括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动机也可指代态度情感,指对待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采取的态度。偏见、成见以及民族中心论都是其表现。技能或行为层面往往指在交际语境中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实际行为。陈国明(2007)认为交际技能力指的是能够使我们有效的与别人交流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一位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调适能力,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运用各种不同的行为策略,己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那么如何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该从知识,动机和技能三个层面全方位的着手。
1、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知识层面包括很多内容具体来讲,首先,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胡文仲,1999)要想进行跨文化交流看,无论是本民族文化还是其他文化知识,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仰,道德,法律,艺术,习俗,信念,价值观念都是文化所涉及的范畴。而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胡文仲,1999),是解读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文化行为的一把钥匙。Nostrand(1985)认为文化的中心密码在于人类主要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以及对人性,社会的普遍的看法其次,掌握相应的外语和语言学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语言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词汇、句法都是成功的跨问化交流的前提。毕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以外语运用能力为前提。除此之外,学生对交际的语境知识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
然而,仅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Kramsch,1993)。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描述个人对待具有不同文化人们文化上和观点上的差异的反映(Bhawuk&BriSlin,l992)。M.J.Bennett(1999)提出跨文化名感性发展模式(A Deve1opmental Mode1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这一模式将跨文化敏感性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民族中心主义阶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和民族相对主义阶段(The Ethnore1ative Stage)。学习者从最初的否认文化差异的存在渐渐发展到接受文化差异,调整适应文化差异,到最后的完全融入各种文化,即从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到民族相对主义阶段。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影响很大,是造成不能达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wil1imaGrahmaus(1940)曾对这一概念作过比较详尽的解释。他认为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参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这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宽容接纳的态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分析文化差异的能力来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从最初表面的文化现象上的差异(如习俗)渐渐深入到本质的文化(如价值观)差异比较。
篇5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cultural conflict, how to do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stinguishing cultural conflicts, the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stages of the cultural fusion, discusses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from cultural conflict to cultural integration.
关键词: 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cultural conflict;cult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307-02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趋深入,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开展跨国经营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代表着不同文化,使企业成为跨文化企业。这种跨文化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或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所面对的是与其母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所决定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其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是国际化企业经营与管理失败并使其全球战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据统计,有75%的国际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文化的冲突。由此,能否克服跨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实行有效的文化融合,是取得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
1跨国企业中的文化冲突
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必然面临的是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复杂环境。不同的文化上的差异难以避免地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和认知差异,当人们试图弥合这种不可调和的差异时,跨文化的冲突就产生。而且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引起的冲突会越多, 管理难度也越大。
跨国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 价值观念冲突这是跨文化冲突的主要方面。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人,所处时代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人的行为是受价值观念影响的。以日本电子业巨头索尼和松下为例,曾分别收购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公司和MCA公司,从企业战略角度来讲,这两起并购都是非常完美的交易。但是日本企业讲究文化的大统一,绝对服从观念和美国公司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最终致使索尼公司的投资损失高达30亿美元,松下更是将MCA转手卖给了西格拉姆。
1.2 沟通方式冲突沟通语言的差异严重地影响了交流。由于高含蓄文化的国家(比如中国、日本)使用的是高情境语言,许多信息的传递要通过肢体语言、上下文的联系、情境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而其他语种的国家或许就很难在母国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语,这样就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难以妥善解决。一些合资企业最终走上了“离婚”或“解体”的不归路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原因。
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由于语言或非语言障碍的存在,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沟通误会。例如:西班牙人想将百威啤酒(BUDWElSER)翻译成“啤酒国王”,使用了“CERVEZA”这个词,可是啤酒(CERVEZA)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阴性名词,因而翻译的结果是“啤酒女王”。
1.3 生活习惯冲突不同的国家、区域有着区别很大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服饰等,跨国公司在进入一个新领地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一个企业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改变一个国家流传已久的独特的文化。对于异国文化,我们只能适应,入乡必须随俗,这别无选择。比如:阿拉伯人在斋月里不谈工,如果想和阿拉伯人谈生意,应赶在这些日子之前或之后,在斋月里与阿拉伯人洽谈生意,会引起他们反感。
1.4 不同文化发展阶段冲突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里,三代人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像摩托罗拉等很早就进入中国的企业来说,它们逐年聘用的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是越接近现在,相对越容易,因为越年轻的员工所接受的现代观念越多越快。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个国家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变化,因此不同国家在不同文化阶段的冲突是避免不了的。但有些文化却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共性,例如在过去,日本企业对员工负责,美国企业对股东负责,中国企业对政府负责,而现在殊途同归,都走向了对客户负责。过分夸大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实际上是否定了企业核心理念、商业模型和内在运作模式上的共性。
除了以上原因,产生文化冲突还有自我优越感、管理理念的不同。跨国文化冲突引起的不良后果有很多,如不同国家员工情绪对立、工作懈怠、组织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甚至错误信息被有意传递、处理问题感情用事等。要想有效地解决跨文化冲突,就要进行跨文化管理。
2跨国企业中的文化融合
跨文化管理要求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重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管理。跨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既能为东道国员工所接受,又有利于跨国公司异国发展的企业文化。跨文化管理的核心是实现文化的融合。
一个企业跨国经营,要实现商业目标必须融合三种文化―本国的文化、目标市场国的文化和企业的文化。在跨文化管理进程中,成功实现文化融合一般要经历蜜月期、冲突期、适应期和融合期等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2.1 蜜月期文化融合管理在跨文化进程的初期,文化的差异对组织成员来说更多的是新鲜和好奇,相互之间对差异更多的是观察和回避。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培育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具有多文化特色的新企业文化,营造适合多元文化背景的工作氛围。
2.2 冲突期文化融合管理随着跨文化进程的深入,员工们对于不同文化的新鲜感开始减退,文化、行为习惯和信仰的差异不断引起摩擦和冲突,也就是进入冲突期。在这个时期,文化的冲突也相应地进入“多元化”,从思想、信仰、观念、理念到行为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排斥,以文化背景为的非正式组织(小团体)盛行,工作绩效衡量标准多样化,语言引起的沟通障碍日益明显,工作协调困难……在这个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跨文化的培训,促进跨文化的融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同时尽可能通过制度化建设减少摩擦和冲突,如量化各种考核指标等。跨文化管理人员的挑选和配置是成功渡过冲突期的关键,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外派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问题的处理能力,如对跨文化差异的认识、态度和容忍,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矛盾和冲突的处理能力等,还包括在海外业务动作过程中第三方资源的利用,是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减少、缓和甚至消除不同文化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障碍。跟多样化文化打交道的经理人经常要应对沟通问题和文化误解。由于每天都要跟世界各地的人们沟通,经常要到国外出差,以及在海外工作,经理人有遭受文化误解的危险,这会对他们的业务和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冲击。海外任职要求经理人及其家属更多地了解不同文化,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能。无论经理人是在公司、地区还是国际范围内进行跨文化沟通,都必须了解文化差异,以避免犯下错误,丢掉订单、客户甚至自己的工作。因此,外派人员的选拔、培训、培养和支持是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的一项重保证,是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一项重要的任务。
2.3 适应期文化融合管理适应期又称为磨合期。在这个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通过较长时间的合作共事,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不断提高,进入相互适应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巩固跨文化整合的成果,继续加强跨文化整合的各种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不断完善跨文化培训体系,包括对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的培训、文化敏感性的培训、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的培训等。
2.4 融合期文化融合管理融合期是跨文化充分融合后形成新的企业文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对文化差异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企业特有的、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来说已经进入稳定和正常的时期,文化的差异仍然存在,文化之间的摩擦甚至冲突也还可能发生,但既不会像前几个时期覆盖面那么广,也不会像前几个时期冲突那么激烈,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摩擦和冲突的处理也更加程式化。但是,只要跨文化的背景还存在,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就不能松懈。这种持续努力的一个体现就是巩固业已形成的文化融合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企业文化具体化,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强化这种文化。
由于文化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实现文化的融合是跨文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清楚的认识跨文化管理的阶段性特征,合理采用管理策略,根据环境的要求和企业战略发展的原则要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才能保证跨文化经营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6~168.
篇6
[关键词] 英语;语言教学;文化教育缺失;策略;分析
当前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现象日趋显现,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阻碍了英语语言学习者实际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文章针对当前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之后,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设文化视野下的英语教学观
首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以灌输语法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英语语言背景文化的教育,认为其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毫无帮助而不加以重视。在通过考试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多记单词和多背诵英文名句,即可培养良好的语感。而要真正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英语语言,必须要使他们先熟悉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开展文化背景教育,让学生了解更多英语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以具备宽阔的语言思维能力。
其次,要将英语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待。在语言学习领域,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就必须帮助学生坚定一个信念: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给予包容心,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着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条件。
二、建设队伍:提升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不断加深英语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多样化特点,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文化的差异,并且要将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呈现文化千姿百态的一面,教会他们用宽容的心来对待各种文化等。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文化的能力,辩证的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并在接触各种文化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辨别是非能力,学会在不同文化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观点和认识的方法。
再次,教师要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英语教师要对英语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摒弃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用一种平和、客观的心态去对待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对于学生遇到的各种风俗习惯差异,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解答困惑,让他们对国外文化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认知态度,正确处理好民族主义与异国文化之间的矛盾。
最后,教师要成为多元文化的引路者。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交叉日益激烈,教师要充分调整这种多元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把握自身所处的社会形势,找出与学生的文化生活习惯的差距。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角和价值观,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异,避免文化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从教学内容和教材设置方面寻找突破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从容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并从中收获。
三、整合文化:推进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
首先,教师要对本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观,认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学习意义,以及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首先就要具备更加敏锐的本土文化意识,对本土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学习和了解,成为学生接触本土文化的引路者。
其次,语言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对本土语言和英语语言文化进行全面了解。要不断提高广大外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辨别力,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文化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不同文化的异同和优缺点,充分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那么他肯定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语文化学习条件,从而影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效果。
再次,要客观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前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严重割裂了本土文化教育,学生对本土文化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认知体系,或者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本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因此,英语语言学习必须要在对本国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形势下把握不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交叉格局。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文化发展形势下,不同语言文化也呈现千差万别的态势,这也无形中凸显了本土文化的重要价值。本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融入了古代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经验和习俗,具有十分明显的本土意识标签,在开展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本土文化认知深度和广度,认识到本土把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主次关系和重要区别所在,树立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
四、改革方法:研究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技术
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摒弃单一的文化灌输方式,采用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差异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在这个阶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外语文化的导航者,从不同文化的异同点着手开展教学,远比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的重要场所,也是获得不同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要灵活设置课堂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语言文化学习效果。
许多学校都设立了英语角,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英语角对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能,加强课外学习效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锻炼条件。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流素材,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刚开始时,许多学生可能会感觉无话可说,没有实质交流内容,但是随着交流素材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就会逐渐体现英语角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时期的英语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可以仅仅进行语言的教学,还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教育,了解语言背景的文化内涵与差异。英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一门外语语言,与人进行社会交际与沟通,而非简单的考取更高的应试分数,使学生掌握与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确保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萌玺.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成功(教育).2007(06)
[2]武艳萍.中学生英语学习中文化缺失现象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9(01)
[3]邱文成.浅议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13)
[4]马晓晔.英语教学中本国文化的缺失[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5]霍翠柳.英语教学中本族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缺失与应对措施[J].滨州学院学报.2010(01)
[6]马波.浅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改进途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3)
[7]马晓晔.英语教学中本国文化的缺失[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8]袁园.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自觉[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9]农克白.浅析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8)
[10]武艳萍.中学生英语学习中文化缺失现象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9(01)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12-02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 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Schumann(1978)划分了三种接近目标文化的典型策略:同化、保存和采用。在采用方面,舒曼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试图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采用和利用目标文化的某些部分。虽然舒曼使用不同的描述,但他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它仅仅是一个事情的不同描述而已。
当我们强调文化教学中的同化原则时,我们应该对机械吸收外国的东西引起重视。目前对向外来者学习有两个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移栽一切,不论它是否适合我们的条件。这种观点并不好;另一种是学习适合我们情况的东西,那就是要吸收有益经验。这种态度是我们应该采取的。
(四)宽容原则
《当代英文朗文辞典》(1995)对“宽容”一词的定义如下:宽容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即“愿意接受或允许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信仰风俗等,没有反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最优和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文化默契”。现代教育是多元的,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宽容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时,他们的文化宽容意识。
我们所提到的文化宽容,即我们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种族优越感既包括对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态度,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敌视和否定。文化典型是指对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和形象认同。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寻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社会规则的环境里;我们也可能遇到大量的外国人并且融入他们。为了应付不断的和不可避免的共处,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我们必须表现出宽容。
在培养学生文化宽容时,对他们来讲首先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不同的文化要持客观的态度,同时要对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第二,他们需要知道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学习研究它。那就是说,如果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并正视它,那么你就迈进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门。第三,克服对不同文化的消极看法,尽可能采取积极公正的态度。
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情况下,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三、结语
跨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弥补了最关键的语言交际能力。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他的表达是否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另一个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学,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必须有系统地教导。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提高学生文化创造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Allen, E. D. and Valette, R. M.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2]Barry,Tomalin and Susan, StempI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Byram, Michael, and Veronica Esarte-Sarries. 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LTD,1991.
[4]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5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5] Lado,R.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s. Ann Arbor[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6] 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篇8
[关键词] 文化差异;跨国经营;经营理念
[中图分类号] F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16-03
[作者简介] 张晓青,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赵 越,江西理工大学助教,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国贸易;
钟 霖,江西理工大学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江西 赣州 341000)
一、跨国公司经营理念
1.跨国经营理念内涵及地位。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经营理念也可理解为跨国公司的经营哲学,它是组织使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组织为其经营活动方式所确立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跨国经营理念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的灵魂,它影响着组织的全部经营活动和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决定着企业经营成功与失败。它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不论组织管理者是否认识到这一点,也不论组织管理者是否采用了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它都是客观的,且与其他任何组织都是不同的,它决定着企业的活力,左右着组织的前途。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是指,面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东道国的员工,投资者要制定出被全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的企业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2.跨国经营理念的主要决定因素。经营理念是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它属于文化范畴。不同的文化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跨国公司的经营是跨国体、跨民族、跨地域、跨政体的经营,面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东道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的成败与否,与其经营理念的确定休戚相关。经营理念若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所认同,就为跨国经营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反之,经营将陷入困境。因此,国民文化的差异性对跨国公司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即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的影响力之大是不容忽视的。这个特点就要求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中制定其经营理念时必须考虑:既要实现组织目标,又要能够与多种文化相兼容,以避免经营方面的矛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及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教育和。在全球范围内,信仰宗教的人占大多数;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状况却不尽相同。这就会导致不同和接受不同教育的人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的差异性,从而导致经营管理中经营理念的差异性。因此,归根到底,可以认为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的主要因素就落在宗教和教育的因素上。
二、影响跨国经营理念的文化要素的差异性
1.影响跨国经营理念的文化要素内涵。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而管理学家一般认为:文化是已经获取的知识,利用这种知识,人类可以解释各种经验并产生社会行为。这些知识构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态度,影响了人们的各种行为。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的概念部仅仅指上述提到的客观文化,同时还包括在客观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具体地说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
无论从哪个角度认识文化,文化的要素是基本不变的,它包括语言和沟通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风俗习惯、工作态度、社会组织等基本要素,具有可通过学习形成、可以分享、可代代相传、有象征性、是模式化的并且是可适应的等特点。在上述的基本要素中,对跨国经营理念影响力较大的乃属价值观、和教育,而在这三者中,最为根本的是宗教和教育,他们决定着价值观的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对国际商务活动的理念的形成具有首要指导性。
2.影响跨国经营理念的文化要素:宗教、教育和价值观之差异性。文化差异主要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语言、宗教、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这诸因素中,对经营理念的确定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于宗教、教育和价值观。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在这三要素上存在差异。
(1)宗教方面。宗教是文化中处于深层的东西,是文化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凝聚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人的价值观、态度、生活习惯和偏好有着直接的影响。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和宗教团体,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和价值观。在国际商务的跨国经营中,要考虑的宗教要素有宗教禁忌与宗教信条、宗教势力和宗教节日,其中宗教禁忌和信条对跨国经营理念有较强的影响力。
世界上最广为信奉的基督教,它的一个重要分支――新教被社会学家认为是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它鼓励人们应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并应俭朴、节制世俗享乐以积累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强调摆脱等级统治,给予教徒个人更大的自由发展。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主要宗教的伊斯兰教认为,赚取利润是好事,但利润要赚得公正,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剥削别人。同时还强调履行契约责任、信守诺言和绝不欺骗的重要性。因此,在穆斯林国家看来,不违背伊斯兰教的伦理的国际商务理念和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但通过剥削别人,通过欺骗或不遵守合同义务来赚取利润,这样的理念和行为是不受欢迎的。
印度教和盛行于中亚和东南亚的佛教,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更强调一个人生活中的精神成就,认为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人是不能达到圆满的状态;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源于人们对享乐的追求;而中国的儒教(即儒家思想)和道教,对远东国家的经济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儒教的核心在于“做人”,强调崇高的道德伦理行为和以诚待人,与别人交往时讲忠、义、信这三条儒教的核心的价值观。道教高深莫测但其核心却精辟在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正是目前全球长寿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教育方面。教育在一个社会起关键的作用。一个国家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及教育的普及程度主要由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教育体系、内容与侧重点的不同与社会制度和传统习惯甚至相关联。
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人们能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概念、数学等许多技能。正规教育也能是受教育者学会适应社会价值观与准则。在学校人们能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公民的基本义务、社会道德文化的准则,懂得尊重别人、诚实、守时等等行为准则。同时,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了解和掌握大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在开拓他们的思路,培养开放性思维、培养符合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极其重大,不容忽视。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包括自己在内的事物的看法、评价或所持的态度,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可以确定个人或群体、社会采取什么样的生存形态、行为模式或交往准则,以及如何判别是非、好坏、美丑、爱憎。这些价值观来自于人们所扎根的文化,是指导人们的基本依据。不同的价值观势必导致不同的国际商务实践活动。
一国历史的悠久性、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受教育者层次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国民对外来新生事物的接受性和包容性,价值观的形成也受到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国际商务实践活动中,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内涵必然会有差异。
3.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理念的影响
(1)文化差异给跨国经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化的差异可能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机会。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不一定互相排斥,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不足。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条件,恰当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文化差异能给国际商务活动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是跨文化优势。
与机遇并存的就是挑战。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还有合作伙伴的“企业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产生可能是因为种族优越感、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不同的感性认识、沟通误会、文化态度等造成的。如果未能正确处理好这些差异,则文化冲突的产生就不可避免,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就难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达成共识,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就难以形成,企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使跨国经营的成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文化要素差异对跨国经营理念的影响。对经营理念有直接影响的上述三种文化要素(宗教、教育和价值观)的差异性,最终都会通过价值观综合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基督教认为人性是恶的,儒教的观点则相反;印度教则认为人性是善良与邪恶的混合体。在持有不同人性观的国家和地区中经营,其理念必然应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性善论社会中的组织内部的管理行为准则倾向于信任式管理,而性恶论社会中的组织内部的管理行为准则应倾向于严格控制式的管理理念。
第二,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从上述各宗教体系来看,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种认为世界是精神的,还有一种就是中国道教的“天人合一”。认可第一种观点的经营者,经营中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持第二种观点的组织(或公司)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精神成就的追逐也不偏颇;而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经营理念不仅强调组织内部的和谐管理同时注重与外部环境保持中和态的关系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第三,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有的文化注重个体的价值,提倡重视自我、利己主义,这在经营理念上就会表现出不顾一切地追逐个体(企业)利益最大化,这将会导致竞争中出现不公正性而最终损坏整体(行业)的利益,其结果最后势必殃及个体的发展;有的文化强调整体性,提倡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在经营理念上则把团结合作放在第一位以维护全局的利益;而有的文化特别在乎社会生活中的等级地位,这对经营理念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优秀人才及其优秀的管理思想从底层向上拓展,有碍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经营理念的差异性,在国际商务中已成为共识,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的经营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从事跨国经营,必须有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的经营理念以指导本公司的经营活动,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保证跨国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将文化差异融入跨国经营理念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国际商务活动,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经营理念的差异。跨国公司决策层面,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认同自己的经营理念,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面对文化差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开展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也称为“文化意识培训”,其目的是向受训者传授防止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有效方法,提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交际能力。
对驻外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主要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本质。其次是了解合作伙伴或东道国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本质。后者尤为重要,其内容包括合作伙伴的教育状况、、价值观或者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商业、法律、风俗等。
对东道国当地员工开展跨文化的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解自己和合作伙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本质外,子公司的员工还要接受母国总部的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若东道国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掌握,也是东道国的员工开展跨文化培训的内容,这样,东道国子公司就能与母公司的利益和目标保持一致。
通过跨文化培训,可减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维持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障有效沟通,实现当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2.认可文化差异的客观性,提高理解、包容、适应其他文化的相关能力,促进文化融合。成功的国际商务人员会通过理解文化差异来避免各种误解,避免通过对抗性的方式来表现本土文化。理解文化差异是处理国际商务活动文化差异的必要条件。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其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使我们获得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其次是理解他文化。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他文化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取一种较为超然立场,而不是盲目地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之中。因为,文化具有可通过学习形成、可以分享、可代代相传、有象征性、是模式化的并且是可适应的等特点,因此,通过对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如,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来加以改变,或,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解决冲突等。这样,可以消除差异性带来的冲突,同时也可以将不同文化的相似性进行融合。
3. 注重“文化融合”,形成新的经营理念。通过理解、包容、适应其他文化,对彼此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合而为一的全新企业文化,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这种统一的文化或理念,既保留了母公司经营理念的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经营理念,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从而体现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4.本土化为主的经营理念。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本土化策略已经被许多国际商务活动证明为一有效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雇用部分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的各项法规的当地员工,这不仅有利于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而且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成本;有利于经营理念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形成为以本土经营理念为主的企业经营理念,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从而使跨国经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Charles.W.L.Hil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c Graw Hill. 2002.
[2]范晓屏.国际经营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篇9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写作论文。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
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
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50-01
随着合川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打造中国知名旅游城市、重庆区域性中心大城市、重庆最美丽城市工作思路下,来合川学习、投资、旅游、探亲的人士逐渐增加,不同区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文化护理逐步成为社会保障进步的需要。与医学进步和人文社会科学在护理学的应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川卫生系统在对多元文化护理理念的引入,对多元文化护理人才的培养,对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却做的不够。本文就合川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护理进行探讨。
1 多元文化护理的内涵
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护理是指护士按照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护理需求。换言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患者形成多元患者文化,多元患者文化渗透到护理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的患者进行护理就产生了多元文化护理。
2 多元文化护理的特征
2.1 护理对象的多元化 护理工作的对象不仅存在于各个年龄、教育程度,也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包括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习俗、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对健康和生命的不同认识,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对悲伤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对护理的不同需求。
2.2 护理理论的多元化 现代的健康理念、医学技术和操作模式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工作由原来单一的疾病护理、医院护理到现在推广的整体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进行转变,由原来注重生理健康到现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并重的转变,逐步形成多元护理理论并存的局面。
2.3 护理内容的多元化 不同的护理理论产生不同的护理行为,目前护理内容正从病中护理到病前预防、病中管理、病后咨询的转变,护理内容包括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管理等多种任务,其内容逐渐多样化、全面化。
3 多元文化护理的开展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水平 多元文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又是与患者接触交流最多的一环,患者既是护理人员工作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是处理医患关系主体,做好多元文化护理就需要突出护理人员的主体地位。要开展和做好多元文化护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增强全体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思想意识,营造出人人学、人人懂、人人做的良好氛围。增加宣传教育频次,增强宣传教育针对性,扩大宣传范围,变被动宣传为主动服务。成立由卫生教育人员、管理人员和优秀护理人员组成的义务宣讲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元文化宣传。
3.2 继续学习,了解人文知识 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性别、民族、种族、国家不同,其文化理念和性格便有不同,同时延伸出不同健康文化的疾病观,了解和研究不同人文知识对于采用不同护理手段,有效提高护理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此时护理人员继续学习,多了解不同文化不同人文知识,根据患者的多元文化采取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护理保健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性别差异引起的护理差异。男性疾病和精神疾病,这些护理工作男护士要比女护士做起来更有效果,也不会引起尴尬;又如民族差别引起的护理差异。彝族以十二属相轮回记日,十二属相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并永世不灭的,所以到现在还未发现彝族使用十二属相的动物,如虎骨、蛇胆、牛黄等作为药材,可能是避免犯忌;还有文化程度差异引起的护理差异。比较缺乏医学知识的人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往往不愿听到那些生疏的医学术语,如备皮、灌肠、心电图、胸透等,护理中尽量避免这种语言交流则有利于病人的稳定。各医院可以开设学习家园,购置和摆放一些反映各国地理、民族偏好、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文化起源、基本礼节、心理健康等的一些报纸、杂志、书籍、光盘,让护理人员在闲暇之际可以劳逸结合,博览群书。尽量让护理人员了解多元多元文化的相关概念、产生的理论基础及针对不同文化的患者采取多元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