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篇1

为了使大学生意识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由学生工作处和学院主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实施的、山东理工大学心晴驿站社团承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将于近期展开。11月2日至11月6日,心晴驿站社团将于东、西两个校区展开此次活动的宣传。

宣传活动做足了前期准备,社团在做好的活动策划下充分动员骨干成员,以确保全体成员熟悉活动相关流程并做好分工。主要利用微信、人人、qq、学校网站、海报、黑板报等在校内进行宣传,在人员密集场合餐厅等地方发放单页,宿舍楼下宣传栏张贴海报,使广大同学们能深入了解此次活动目的、主题、意义,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11月7日至8日将进行活动第一阶段——心理健康讲座,将邀请淄博市社区志愿者联合会曙光医院分会专业心理老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解,同学们可现场提问心中疑惑,通过专业讲解及实例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第二阶段——心理将康杯挑战赛,以普及健康知识,是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此次宣传活动扩大了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增强了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重视。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诗歌Show――自信心的培养

一、选好主题,定好课题

一个好的课程主题不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能吸引学生,引发深思。在如何选题的问题上,肖观仁进行过统计分析,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选题单一、辅导主题范围太大、容易引起歧义等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选好主题,定好课题呢?笔者认为,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为依据,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发展特点,纵横交互进行选题。也就是说,每个年级可以有几个固定的、相同的辅导主题,而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要由浅入深,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切忌选题过于单一、片面。

另外,主题选好后,如何定好课题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课题的制定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型,二是间接型。以本节课为例,本节课属于自信心理辅导课,直接型的课题可以制定为“扬起自信的风帆”“自信伴我行”“我自信,我能行”等,这样的题目具体明确,避免歧义;而间接型的课题则可以根据一些教学特色或者活动来命名,如本节课是以诗歌活动为主活动贯穿整节课的,因此命名为“诗歌Show”。这样的题目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会让人费解,所以在选用间接型课题时,可以加一个副标题,这样既生动有趣,又能表明主题。

二、轻松导入,引情激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良好的活动情境、轻松自然的导入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所以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导入尤为重要。田丽认为,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导入的方式有三种,即预热法、澄清法和介绍法。而笔者认为,在预热法中,可以具体用到以下方式:故事、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实物、模型、图片欣赏、音乐律动、热身游戏、角色扮演等。以本节课为例,先让学生观看奥巴马以及羊城小市长自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自信,引入话题;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一个“我说你做”的小活动,即让学生展示一种自信的目光、一个自信的站姿、一种自信的声音、一个自信的手势,借助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自信状态,并把信心延伸到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当中,一举两得。

三、教学活动,层次分明

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离不开好的活动设计,而好的活动设计应该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所谓系统性,指的是各个教学活动不是零散拼凑,而是相互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主线明晰,容量合适;所谓层次性,指的是按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历程,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由浅入深地设计各个教学活动。以“诗歌Show”为例,以主题活动“诗歌表演比赛”贯穿整节课,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其服务,“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将自信的知识渗透其中,通过准备、排练、表演、评价以及最后的分享,既让学生体验了自信的力量,又从中知道了有哪些因素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自信,一节课下来,活动紧凑,滴水不漏,给人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在课堂的一开始,先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个人自信的外在表现,接着让学生相互练习自信的一些肢体动作,然后创设一个“诗歌Show”比赛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信的力量,最后分享得出增强自信的内在因素,提升自信。这种由外而内、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的过程,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得以充分体验和感悟,又拓展了本节课的宽度,提升了其深度,使得这样的课堂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注重体验,激发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索、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见,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体验活动的设计必不可少。在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既要为辅导目标服务,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游戏、辩论赛、模拟现场、情景再现等。在本节课上,我们采用了现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自信地解决难题、自信地上台展示、自信地给予并接纳评价,“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展现,尽情体验。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体验完这个活动后,自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自信的力量,这比教师不断重复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自信、怎样才能做个自信的人更加有效。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活动,如吸管插土豆、穿越白纸、巴格达飞毯等。如果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而没有切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或许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

同样,分享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察觉问题所在,共同解决;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透过分享,学生能发现盲点,洞悉自我;通过分享,学生能了解彼此的收获,引发共鸣,激发智慧的碰撞,收获快乐。分享一般有以下形式:个别发言或表演,全班同学听看分享;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所有同学写,然后选一些分享。本节课采用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全部学生参与完活动后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更为清晰,利于在全班作交流分享,节省学生在众人压力下的思考时间。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课堂的感受和收获。

五、过程评价,尊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课堂上,辅导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特别是涉及学生隐私问题的时候更要如此。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参与度、自身能力的发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等方面;同时,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定势来否定学生某些“孩子气”想法和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此外,弱化竞争结果,肯定学生的努力付出,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篇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它与一般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课程不同,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来进行的,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一个全员参与、真情表露、坦率交流、共同分享的心理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所期盼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难免会在课堂上遭遇冷场。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课堂冷场的原因和对策。

一、课堂冷场的原因

当心理课堂出现冷场时,我们首先需要辨别它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美国心理学家尤威在1974年曾提出“等待时间”这一概念,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而学生回答不积极时,教师通常会很快地引导学生来回答,提问和引导的时间差大概是0.9秒,事实上,在不到一秒的时间中,学生是不可能充分思考的,我们需要给与学生更充分的“等待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课堂处于思维活跃的安静状态。表面上课堂冷了,但学生的状态是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神情是专注的,在这样的冷场中,教学并没有中断,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在继续。

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堂以“团队的力量”为主题的心理课,当学生完成了“七手八脚”这个主要活动后,执教者并没有立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而是安排了一个“我手写我心”的小环节,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静静地体会在刚才的活动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结果发现,在随后的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分享也更加深入,课堂生成非常精彩。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更多时候的冷场并不美妙,学生消极的沉默会妨碍师生双方的思维活性,弱化教师的教学热情,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压抑,并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冷场,然后再积极应对。一般来说,冷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环境因素

很多时候,学生的冷场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平等、安全、温暖的关系所导致的。就像在心理咨询中,建立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咨询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也是如此,师生之间只有彼此信任、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团体成员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烦恼、困惑、感悟和心得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在公开课上,如果存在陌生的听课者,学生往往表现得特别拘谨,他们会反复地斟酌,不轻易回答问题,或者总是说一些套话和虚话,生怕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防御和顾虑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封闭性,对于自己的形象特别关注,极其重视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心理小组建立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没有形成团体的凝聚力,彼此信任度低,那么他们就很少会谈及和自己有关的事情。另外,如果在以往的小组分享环节,有学生曾经因为不一样的观点遭受过同伴的嘲弄或者打击,而教师又没有及时干预,那么为了避免受到类似的伤害,学生唯有以沉默来保护自己,与此同时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以后想要再发表一个非传统的观点,也会考虑再三。

(三)问题设计失当

心理活动课以有关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灌输和说教的过程,而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得过于笼统和宽泛,缺少必要的情境体验,那么就很难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难以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站起来“无话可说”的冷场。

例如笔者刚工作时,曾经设计了一堂题为“爱情水晶球”的心理活动课。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问题――“爱情是什么?”笔者的意图是想了解学生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但是由于问题设计过于生硬和封闭,大部分学生不知该从何说起,让这个本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陷入了“冷场”。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问题设计过难,或者脱离实际,那么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也很容易遭受到冷场的尴尬。例如在一堂自我探索的心理课上,教师采用了“求生抉择”这个游戏,列出了15件求生的物品,要求学生通过第一轮自己排序、第二轮小组集体排序、第三轮专家排序的活动,反思自己的个性品质,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小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怎么参与,轮到全班分享的环节,学生们也仅仅把排序的结果念了出来,当教师问到“做了这个活动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示,对于小组的成员有没有哪些新的认识”时,没有一个小组有学生愿意站起来分享。课后学生向授课教师反映,这节课的主题有些无聊,他们并没有什么野外求生的知识,排序也仅仅是凭感觉随便选,所以在讨论环节无话可说,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发现和收获了。

(四)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虽然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接纳的愿望是相同的,教师要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匆忙,问题一提出就希望有人能够立刻回答,可能大部分学生还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请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回答,使心理课堂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和更多学生的看台,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种现象是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过于依赖组长,什么都由小组长包办,这同样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课堂恐怕会“万马齐喑”,冷场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应对课堂冷场的方法

碰到课堂冷场时,教师也不需要如临大敌,第一步要做的是判断冷场究竟是等待时间还是真正的冷场,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应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诚分享。

(一)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

一个气氛宽松的课堂,学生往往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可以毫无顾虑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自然会大大降低冷场出现的概率。教师在课堂中的自我开放和自我袒露,并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营造出平等真诚的氛围,让学生更容易相信和亲近教师,更加融入课堂。

例如,笔者之前为肇庆市某个学校的高三学生上了一堂情绪调节的示范课,由于是和这些学生第一次见面,同时又有很多外校的老师在听课,在上课一开始特意和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和同学们要探讨一下关于情绪调节的话题,说实话接到这个任务,老师的情绪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兴奋的是我之前并没有来过肇庆,一想到我可以欣赏和珠海不一样的景致,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交朋友就很期待。而紧张的是这毕竟是一堂示范课,有那么多的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我感到有些压力。所以兴奋和紧张就是我现在的情绪,那么在座的同学,上了高三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呢?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结果这些和我初次见面的学生很多都举起手来,争相发言。正是教师的自我开放和自我袒露,拉近了师生彼此的距离,营造出了平等尊重的氛围,避免了“借班上课”和“公开课”上容易出现的冷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并不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看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链接,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而不是说套话,往往在那些所谓“出格”的话和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话”的背后蕴含着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观点。

例如,笔者曾上过一堂题为“我的生命线”的心理课,在学生们做完活动,围大圈进行全班分享时,一个学生直言不讳地说:“我感觉这个活动很无聊很没有意义。”

课堂气氛立即就冷了下来,说实话,当时我感觉很尴尬甚至有些愤怒,不过我还是平复了一下心情,组织了一下语言:“说实话,老师听到你这样表达时,感觉有一点不舒服,不过你这么说一定有你的道理,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和我们说说这个活动的哪些部分让你觉得很没有意义呢?”

这名学生接着分享:“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来规划未来,可是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与其在纸上描绘所谓的蓝图,还不如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认真对待身边重要的人。”

这段话恰恰是这名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和感受,如果当时没有进一步挖掘探索,而是简单地以个人的好恶来评判学生的行为,那么日积月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会选择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这才是真正的冷场。

(二)增加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通常都会采用分组的形式来发挥价值澄清和多元互动的功能,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小组里,学生彼此信任,敢于开放,乐于分享,热情洋溢地投入到课堂中,自然就不会冷场。分组有很多形式,可以在兼顾性别和人数的基础上随机分组,这样的小组不会那么同质,有利于拓展思维;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形式来分组,这样由于成员彼此更加熟悉,发言时顾虑更少。无论是哪一种分组形式,我们在小组形成之初,通常会有以下安排。

第一,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画海报,定口号,同时让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小组契约”,比如轮流发言,尊重每一种观点,不指责,不嘲讽,不进行人身攻击等。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他们对于小组的归属感;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团体规范来保障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小组里畅所欲言。

第二,可以在小组建立之初,安排一些经典的团队合作的主题活动,尤其是有一些难度、需要肢体接触的活动,可以快速地破冰,使每一个人都投入到团体之中。比如笔者经常采用的“人力千斤顶”“蜈蚣大翻身”“同舟共济”等活动对于提升团体凝聚力都有很好的效果。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的“问”是学生“答”的前提,要想学生分享得真实精彩,首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问题设计又有别于一般学科,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关注学生成长阶段中的需求,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亲近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自然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比如在“异往”的专题中,有的教师提前对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困惑进行收集和整理,总结了几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我好像喜欢上一个女生,我要不要表白?”“朋友向我表白,我想拒绝却不想失去这个朋友,怎么办?”“我本来认为高中生不应该拍拖,但好朋友们都‘脱单’了,我是不是有些落伍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很多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不吐不快。

第二,问题要重体验重感情,而非认知。还是那堂“爱情水晶球”的课,由于原来的提问“爱情是什么”过于封闭,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笔者后来重新进行设计――“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影视作品,当中一定有爱情这个元素;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一些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它们或平淡,或浓烈。每一个人不管是否经历过爱情,但一定有打动过自己的故事。现在请你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找到那个最打动你的爱情故事,把并它记录下来。”当学生们完成了之后,我进一步提问:“请你们看着手中的故事,仔细想一想,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瞬间是什么,最打动你的要素有哪些?然后和小组成员一起分享。”结果无论是组内的分享还是全班的分享,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发言,热情投入。通过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澄清了自己的爱情观,也为后面“自爱”和“他爱”的部分作了铺垫。

第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渴望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直白,有些学生会觉得幼稚,不屑于表达;又或者当教师的回应过于武断,有明显的说教嫌疑时,学生也会嗤之以鼻,用冷场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契机,适时抛出一些有内涵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一次“红黑游戏”的活动中,有学生表示自己之前玩过这个游戏,知道想要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但是小组的其他成员不同意这种观点,结果导致了小组的失利,当事人当场表示对自己的小组很失望。当时课堂气氛一下就尴尬了起来,笔者看出其他成员并不服气,但却没有人愿意站起来表达。

这时,笔者对当事人说了这样一番话:“老师能看得出来,小组比赛失利让你感觉非常失落,我想这恰恰说明你对于这个小组的在意,那么有没有可能其他组员不同意你的看法,有没有人站起来说一说?”接着,有学生站起身解释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我又提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对待同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希望别人接纳你的观点,我们应该怎么表达,要注意些什么?可以从说服者和被说服者两个方面来考虑。”之后学生争相发言,当场生成了一些更有价值的观点。正是这种启发式的提问,不但化解了冷场的尴尬,还催生出更多的课堂资源。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的体验的课程,若总是按照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每个组派一名代表全班发言的形式组织课堂,时间久了,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其他学生仅仅是走过场而已,课堂自然就冷了下来。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在小组讨论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们可以借鉴“六六讨论法”,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六人小组,进行六分钟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有一分钟发言时间,在这一分钟里,任何人不可以打断,当所有的组员都分享了之后,再给2~3分钟彼此提问、补充和说明,得出小组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可以限定由之前没有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来分享。

第二,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主题及时调整小组。比如在“男生女生听我说”主题课上,可以让同性别的学生坐在一起,形成两个大组,再分别分组,这样讨论会更热烈。在“人际交往”主题中,由于是要学生们用心理剧的方式来表现宿舍生活中碰到的烦恼以及应对的方式,那么以宿舍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学生课前的准备会更充分,课堂表演也会更投入。在“我的生命线”的活动中,由于探索的内容比较深入,甚至会涉及一些学生的隐私,我们在课前将椅子摆成一个大圆,提醒学生们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这样无论是在交换“生命线”的环节还是全班分享的环节,学生们会更有安全感。

第三,在讨论具体的专题时,可以采取分题讨论的方法。一般来说,心理课的小组都有六个左右,如果分组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则在全班交流时,各组发言难免重复,笔者也碰到过当前面的小组发言完毕后,后面的小组抱怨“他们把我们想说的都说了”“没什么好说的”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采用分题讨论法较好。比如在“化干戈为玉帛――人际冲突管理”一课上,我们把冲突分为“师生冲突”“亲子冲突”“同学冲突”三种情境,每一个情境指定两个组来讨论,一方面避免了分享时的重复,另一方面,同一问题的两个小组的不同发言可能会相互补充,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篇4

 

这次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让我有不少的感触,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视,因此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有了体会。

我们进入了大学,时间越来越充裕,很多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而且我们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师去严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们大学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这种放松的生活,会让大学生的我们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师去监督,现在是靠我们自己监督,就很难了,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上课的时间有些长,有些无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学习,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戏,这就让我们很矛盾了,于此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动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比如喜欢单独,不合群、不能与人相处融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常出现的现象,这是需要去改变的。

篇5

(一) 统筹安排不科学合理

一是活动时间较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多集中在5.25心理健康节期间, 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的时间跨度不超过一个星期, 给予学生吸收消化和再提高的时间不充裕。二是活动安排较集中。校级、院 (系) 、班级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短时间内大量开展, 学生对各种主题的活动应接不暇, 参与程度不深, 且参与活动的时间也容易与学习产生冲突。三是活动开放度不高。学院 (系) 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 大多只针对本学院学生, 而校级活动的面向能力也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放程度都具有局限性。

(二) 活动缺乏专业指导

多数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由某个学院 (系) 具体承办的, 但并不是每个学院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受教育经费的限制, 学院难以或不愿支出专项经费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指导活动, 所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辅导员, 而辅导员受到自身所学专业和培训条件的限制,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高, 所以娱乐型、竞赛型的活动较多, 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不足, 效果难以保证。

(三) 形式和内容较传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 重视事后治疗和诊断;重视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疏导, 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普及, 缺少方法传授, 没有把认知法、操作法、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把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形式上也多采用课堂知识传授、面对面辅导交流、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等;同时, 也缺少对不同年级、不同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四) 师生积极性不高

一是部分学生存在对心理问题羞于启齿的旧观念, 自主报名参与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 而要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难免会出现强迫学生参与的现象, 这就容易出现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消极应付的现象。二是专业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不算课时工作量, 也不计入教师考核, 这就影响了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不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路径

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着不同的参与对象、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定位目标,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心理健康讲堂、心理素质拓展实践、心理健康微电影、心理委员培训等。要使活动体现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时代特色, 需要明确定位和目标, 理清思路和建设路径。

(一) 遵循积极心理教育原则, 明确导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 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 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进取向上的美好心灵[3]。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发展的黄金时期, 积极、乐观、阳光、勇敢、创新、探索是青年人的特质标签, 同针对少数人的心理问题诊断、疏导和矫治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不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 还是可操作性, 都更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一是遵循积极性原则。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面向少数学生或者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不仅要强调预防, 保证防线, 还要使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以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质, 在实践中扩展, 发挥学生潜能, 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教育向积极、主动、预防、发展转型。二是遵循系统性原则。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创建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 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相连结。

(二) 落实学生中心地位, 扩大学生参与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在心理测试中被发现或主动表示有心理障碍或不适的学生, 活动面向窄, 无法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利用活动的强娱乐性、高容纳度开展贴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能够吸引广大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特色教育活动, 由传授向自主学习转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二是要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广泛调研, 了解学生心理诉求, 把握心理规律, 重视活动效果, 切实做好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的工作;三是心理健康活动以学生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达到主动参与、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三) 发挥师生专业特长, 提升教育效果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表现为大学学习环境宽松、学习自主性高, 许多学生无法正确定位, 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学院 (系) 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贴合学生所学专业,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指导相结合, 在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 也促进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我认知。如音乐学院, 可利用音乐教育感化、情绪调节、娱乐放松的功能[4], 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发挥专业特长, 帮助大学生有效调节自身情绪, 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利用自媒体宣传, 创新教育形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较具有五个优点:教育主题非固定化、教育客体更具能动性、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活动具有网络性及教育方法具有现代化。因此, 应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 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 增强教育引导力。发挥校园主要自媒体平台全面、客观、交互性的优势, 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价值、目标和行为的导向作用。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管理队伍, 保障教育主客体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共享。利用网络宣教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前期宣传、中期运行、后期加强教育专业指导, 实现互动育人。三是利用自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 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 延长活动开展的时间, 拓展活动开展的空间, 扩大活动参与的学生面。

(五) 加强培养培训, 建设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支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好的师资队伍, 这就要求学校整合和利用好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的力量。通过制定酬劳和考核制度, 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 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评优和培训, 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 积极履行心理委员职责, 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实现全员参与与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的通知[EB/OL]. (2010-01-17) [2018-03-10].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11/s6874/s3020/201001/t20100117_76892.html.

[2]教育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EB/OL]. (2018-03-09) [2018-03-10].moe.edu.cn/s78/A12/A12_gggs/s8473/201803/t20180309_329435.html.

[3]陈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21) :10-11.

[4]曹丽丽, 宋蓓.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理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9) :111-114.

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专业推荐6篇)

范文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范文三: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走向积极

篇6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但在一日生活中,孩子不合作现象相当突出,合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在小朋友当中人缘好,朋友多,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能让着别人:有些孩子很“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爱和他们打架、发生争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多数孩子依赖性较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意识较差,这样的孩子需要成人适当的引导和教育。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幼儿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的。单调的说教,对于发展孩子的心理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本活动设计,我们以有趣的情景游戏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为原则,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快乐,逐步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以达到对幼儿进行心理的目的。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让孩子真正在玩中感受到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会与他人合作互助解决的道理。教师在活动中一直以参与者的身份溶入其中,与孩子一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实践体验,懂得合作互助的重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2.知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能与同伴协调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3.体验活动中的愉悦情感,感受团结合作成功后的快乐。

活动形式:情景体验

活动准备:

I.纸做衣服若干,衣服上的各种图案及小拼图。

2.场景布置:创设服饰王国,将衣服悬挂在王国里。

3.动画VCD《天鹅、鱼儿与螃蟹》,各音乐磁带等。

活动时间:一个课时

活动过程:

I.引人游戏《碰一碰》

玩法:幼儿与教师随音乐唱歌曲《碰一碰》,并随歌曲2-3人结伴合作身体的各个部位。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你们一起合作表演的游戏太精彩了,我奖励你们看动画片怎么样?请你们仔细看,动画片里的动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2幼儿观看动画片《天鹅、鱼儿与螃蟹》

2. I提问讨论:动画片里都有哪些动物啊?他们在干什么?船拉动了吗?船为什么拉不动?

2. 2提问讨论:应该怎样做才能把船拉进大海里?

小结:天鹅、鱼儿与螃蟹共同合作,最后团结一致把船拉进了大海,他们可高兴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团结合作,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3.合作游戏《会变的衣服》

3. 1参观王国里的衣服,区分衣服的前面后面,并引导幼儿发现服饰王国里的衣服都是缺损的。

3. 2幼儿穿上王国里的衣服,并相互寻找共同合作把衣服上的图案变完整。

小结:小朋友们都会跟好朋友一起合作来把图案都变完整,真棒!

3.3幼儿想办法把衣服上的图案变成彩色。

教师:服饰国王很高兴你们把衣服上的图案变完整,他还想请你们玩个游戏,请你们把衣服上的图案变成彩色的。

3. 4幼儿结伴粘贴图案,互相帮忙图案变成彩色。

4.展示与体验―彩色服饰展示会。

幼儿结伴穿上共同添补好的衣服,随音乐一一展示,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5.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都互相帮助,一起合作,想尽办法把我们的衣服变得更漂亮了。以后小朋友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时,就可以像今天这样,与别人一起团结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

6.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有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合作是幼儿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使幼儿形成惟我独尊、自私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有些孩子很“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爱和他们打架、发生争执。多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较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意识较差,孩子不合作现象相当突出,合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孩子需要成人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因此我选择了合作互助作为本次活动的辅导内容。选材以各种游戏为主线,源于幼儿的兴趣,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所熟悉,易于被幼儿理解、接受。旨在让幼儿在有趣的情景游戏中,循序渐进的让幼儿知道合作的必要,体验合作的快乐,感受合作的成功。逐步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

篇7

【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自信

2、 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心的方法。

【活动形式】

讲故事、讨论等

【重点难点】

1、 重点:感受自信,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消除胆怯、自卑,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

2、 难点:帮助学生体会自信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其聪明与否,而是在于他是否足够自信。

【活动准备】

故事2个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话题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高要求不但只限于其学识与能力的高素质,更要求其具备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参与竞争。而当今学生初初体验对新事物的尝试与竞争,最常见的普遍心理却是自卑与胆怯;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导致出现退缩或回避的消极行为,最终无法得到成功的体验。甚至有的同学经过一两次失败之后,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至对问题有恐惧感。

比如,我给出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观察这组数有什么规律:1,1,2,3,5,8,13,21,……(学生回答)。但如果我把题目改成这样:请说出斐波拉契级数……的规律。很多同学就连看都不看这组数就说不会。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深入探讨话题

故事: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指示灯立刻打出了9.95的字样,全场轰动,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转播,可是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句什么话。16年后,当记者问海因斯时,他想了想笑着说:“我说,上帝呀,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自欧文斯1936年创下10.03秒的百米赛记录后,医学界的权威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可能超过每秒10米。大家都相信这一说法,但我想即使无法突破10米,我也应该跑出10.01的成绩。于是,我每天都以最快的速度跑50公里。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的记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的这个门不是紧锁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体验)

教师评论:百米赛10秒的门是虚掩着的,许多成功之门不也是虚掩着吗?飞机发明之前,许多大科学家都断言:飞机的发明是不可能的!结果如何?飞机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被太多的“不可能”束缚了手脚。要考进班级前五名,不可能!要赶上某某某,不可能!要改变自己的急躁毛病,不可能!我的爸爸要职无权,我将来要找个好工作,不可能!将来当一个一流的企业家,不可能……一句话,他们认为这些门都是紧锁的。其实,正如10秒的门是虚掩着的一样,很多成功之门都是虚掩着的!很多想法都是可能实现的!许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很多名叫“不可能”的“锁”!它锁住了雄心,锁住了探索,锁住了远见,锁住了创造……锁住了一切成功的希望!如果还允许这把“锁”存在,本来是虚掩的成功之门,你也会确信它是紧锁的!你不会去“推”,自然就不会进“门”。

你想走进成功之门吗?(让学生大声说“想”,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争取成功)

那就干掉“不可能”!拿出你的勇气,把它砸个粉碎!记住:成功之门是虚掩的!靠近它!推它!你能行!

三、 创设情景

一次期中考试,进军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他感到很没面子,非常悲观,每天都垂头丧气的。

同学们,如果你是进军,你将怎么办?(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加以引导)

进军是这样做的:后来,他从一本励志书上看到一种调节心态的方法,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行动起来。他每天早上都笑着对镜子这样说:“我是成功者!好成绩在等着我,我一定会获得好成绩的!”每天都重复二十次以上!他的心灵获得了解放,每天都精神抖擞,学习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期末考试时果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 展开讨论

自由交流:是否赞同进军的做法?现在,面对这种情况你又会怎样处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激励自我的力量,提高自信心)

五、树立样板

漏气的气球升不到高空,垂头丧气的人也不会提升自己。泄了气的自行车跑不远,灰心丧气的人也很难前行。自我激励就是给自己打气,它可以使你战胜惰性,保持积极的心态。自我激励使你们胜不娇,败不馁;自我激励使你们永远自信、乐观;自我激励使你们永远积极向上!有些同学遇到难题,自己一时做不出来,马上下结论说自己不行,就想放弃。其实,一时做不出来不等于永远做不出来。即使几经努力都没有做出来,那也只能说明,你的解题思路不对,而不是你这个人不行!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是“行的”!相信自己—尝试—成功;怀疑自己—退缩—失败。

六、联系自我

现在大家结合实际来分析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的长处,分析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

七、总结深化

同学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原来还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其实呀,我们的同学很能干,只是没有真正地想过、尝试过,所以以为自己没有能力,不敢做。以后,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基础上,勇敢地说声:“我行!”——相信自己,努力尝试,取得成功!

记住:成功之门是虚掩的!靠近它!推它!你能行!

篇8

一、 活动名称:生物工程学院10级制药二班的心理健康活动

二、 活动主题:朋友一生一起走

三、 活动时间:待定

四、 活动地点:宽敞大教室

五、 活动方式和内容:

1、采取心理小游戏的方式和续演心理情景剧,彼此相辅相成将现实的问题演绎出来并让大家一起解决,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增强班级凝聚力,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点评更能让同学们从本次活动中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

2、活动总结和评价

六、设计思路和活动亮点:

本次活动以续演心理情景剧为主,小游戏为辅,环环相扣,将现实中的问题用心理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再以小游戏的方式给同学们以启发。本次活动将具有认可度的心理咨询这一元素融入到本次活动,即本次活动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也投入到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让同学们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和体会到本次活动的意义。

七、 实施条件:

1、 气候适宜,宽敞大教室布置的很温馨,同学们心理状态都在一个很好的时期。

2、 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同学们都有时间来参与,还有班主任和心理辅 导员的参加,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

3、 准备好小奖品以及活动所需的各种道具

4、 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让本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

八、 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在活动开展前的一个星期内,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在班级大力宣传这次的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生活委员、班长和团支书根据活动所需去准备各种道具,以及购买活动所需的小奖品和邀请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心理委员与每个寝室的心理气象员加强交流,时刻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在活动开展前遇到突发状况能够适时的做出调整。

2、展开活动:

时间:待定

地点:宽敞的大教室

步骤:

①活动导入:

操作:主持人向参加的同学们简介本次班级活动的意义,并提出活动规则:全身心投入到本次活动中来;真诚的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不批判,保守秘密,关闭手机。

指导语: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一次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相信过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都已熟识了并且部分同学之间都已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家却形成了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致使班级不能很好的团结在一起。所以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打破这种局面,使大家更好的融洽在一起。建设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其次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让大家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同窗四载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篇9

【关键词】班级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

一、班级活动资源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一)从活动理论出发来认识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主观与客观之间得到不断地调整与平衡,因而,活动是心理发生的基础。活动理论有着悠久的起源,集大成者要数前苏联心理学家I・C・维果茨基、A・H・列昂捷夫、A・P・鲁利亚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二)从班级组织自身的特点来认识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 班级组织具有团体动力性

班级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社会团体,它给学生提供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和友谊、关心和支持。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的行为。

团体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和别人生活在一起,都希望归属与某种团体,并被团体成员所接纳。人生活在不同的团体里,团体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如团体气氛、人际关系、暗示、模仿、从众现象等,这些心理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2 班级具有教育性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于一定的人际环境,它是一定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过“平行教育”原则,其要义是:在教育儿童集体的时候,同时就影响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教育个别儿童的时候,同时也就影响了整个儿童集体。班级不仅是教育的对象、客体,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主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是认知方式、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因此,成功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共鸣,情感得到升华,认知方式得到提升,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产生新的以班级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二、班级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

开展班级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场景,目的是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班级活动过多过密,为活动而活动,就会失去活动的意义。可以说,班级活动是载体,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解决心理困惑,影响其行为是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和立足点。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参与活动――情感体验――调整认知――行为外显。在体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笔者认为,不管班级活动形式如何多种多样,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通过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来运作:

(一)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因而班级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毫无目的,纯粹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班主任应根据当前学生心理需要或者常规活动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资源来开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通过下列途径:

1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

观察法可能是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最常采用的一种了解学生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长期性的、累积式的考察和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档案袋记录的方法,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件或表现加以观察和记录,以档案的形式保存。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作出正确的评定。

2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采用问卷的形式;另一种采用会谈的形式。运用简单的问卷可以方便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家庭的基本情况,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等。

(二)激发动机,全员参与

1 激发动机

在明确目标后,开展班级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活动产生由衷的追求,应怎样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学生的活动动机源自于其自身的学习、交往、发展等需要,并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

2 通过班级活动的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全体积极参与

班级活动的多样性,是吸引学生全员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真正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等原则。班级活动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游戏活动、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参观访问、体育运动等。这里主要讨论两种:游戏活动与心理剧表演。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揭开他们平时面对老师时所戴着的人格面具,流露出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此时,班主任应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否则会造成学生畏首畏尾,不愿展示真实的自我。

(三)班级活动的体验分享及引导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教育活动

一、课堂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属大一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及必修课,定位于素质培养。

(一)设计理念

以学科交叉与综合的优势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了建设以人为本,育德为先,育心为重,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学校以课程建设为龙头,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多种工作机制(如教育机制、辅导机制、互助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外援机制、保障机制等)在内的立体型工作网络。

(二)设计思路

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精简了理论课教学内容。具体作法是: 一是将教材12章分为3大模块12个专题,精练内容,突出重点;二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学会休闲”的理论课内容;三是设计了“新的启航―新生适应训练”、“与自信同行―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你我他―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我的爱情我做主―恋爱能力培养”、“感恩的心―感恩与生命教育”、心理电影赏析6个主题10个学时的实践课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配置合理,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关系处理得当。

(三)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3、德育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教育活动

(一)新生素质拓展训练

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的基本原理为: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通过训练使学生释放生活、学习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调,优化人际关系;培养勇气、毅力、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

2、我校开展情况

为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互助体系,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达到提升班级凝聚力和整体提高我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我校在新生入学后的一个月内对新生开展以“相亲相爱一家人”为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主要包括动感按摩、找零钱、解开千千结、六足蜈蚣、齐心合力和共同祝福等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新生在短期内相互了解、团结协作;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决策能力与工作策略,培养创新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正确接受信息与服从命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竞争心态。

(二)5・25心理健康活动周

1、5・25心理健康活动周

“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周,旨在广泛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及时解答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疑虑,预防学生心理疾患的产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2、我校开展情况

从2010年起,我校已连续举办了五届5・25心理健康活动周,主题分别是是“我爱我”:关爱自我,感恩他人,健康心态,快乐生活;悦纳自我,呵护心灵;关注自我心灵,塑造健康人格;中国梦.校园情.快乐心”;友爱于心 善行于微 和谐你我 成就梦想。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了一个“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对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扩大了心理健康的宣传范围,提高了影响。通过这几年的系列活动,更多的同学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关注、参与各类心理活动;使同学们转变了思想认识,正确对待心理困扰。通过多种活动,更多的同学能够正视自己存在的心理困扰,逐步转变了过去“谈心色变”的态度。许多同学表示,存在心理困扰和不良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如何调节自己不良的状态,应用积极理性的理念应对问题才是关键。

虽然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创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林玉琼.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1):345 -346.

[2]陈智行,吴怡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7(4):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