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设计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产品设计,外观设计,客户认知,模型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因此,积极加强产品外观设计能够有效的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更注重于消费者,因此,在相关的设计理论中认为,在产品设计中,应该以客户为设计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量。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客户对于新产品需求都追求一种个性化,更加注重产品的体验效果,所以,在产品外观设计中,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只有积极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产品设计中外观设计的分析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良好的产品外观能够增强产品的亲和力,还能有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目前来看,随着客户消费观念的转变,客户对于一些外观个性、具有浓厚的人性化的产品更加青睐。因此,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积极抓住客户需求进行设计。在国外的一些设计中,同样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以及客户自身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以此为中心,建立的相关的模糊认知图的客户认知模型,并且采用蚁群聚类法进行相关的计算,从而得出在产品设计中外观设计客户认知的相关信息。
二、产品外形设计中客户认知模型构建分析
在实际的产品外观设计中,客户认知是产品设计成功保障,因此,积极的进行客户对于产品的意向追求十分必要,能够有效的增加相关设计人员的设计灵感,保证良好的产品设计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客户认知虽然是一种辅的产品外观设计工具,但是,它对于产品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来说,客户对于产品的认知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心理因素、视觉因素、触觉因素、听觉因素等。在实际设中相关设计人员对于这些因素很难把握,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进行设计,此时所涉及出来的产品往往不具备理性支撑,难以满足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因此,积极的进行产品外观设计的客户认知模型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保证产品设计的理性化,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客户认知和产品外型相关联的模型构建过程
1.相关特征匹配的客户认知辨别
在实际设计中,客户认知特征的辨别涉及多抽象的概念问题,同时,所谓的抽象概念数字问题在计算机模型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时,积极的对客户认知进行论证,能够有效保证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另外,相关的客户认知中存在的差异四设计人员进行创新设计的来源。
2、产品外形设计中客户认知模型的程序
产品外观设计中,不同的客户存在不同的认知度,但是基本上都是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根据相关的要求,客户认知模型程序如下:(1)在研究时,选择适当的产品,然后对其视角图进行量表评价;(2)把上述对产品的评价结果通过多维尺度法进行分析,获得相关的设计维度;(3)相关设计人员选择合适的分析法进行分析,然后就能够获得产品设计中客户认知和外形设计之间的关联,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外观设计的合理性。
3.客户认知模型的构建
在完成上述步骤以后,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映射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1)明确相关研究对象。在明确相关的研究对象以后,我们可以采用多个样品,然后,在收集一些专业的评价词,按照这些词义的相对性进行分组,就能形成良好的客户认知空间感。
(2)对客户认空间感的映射进行多为尺度法研究。通过上述描述,数量众多的评价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客户认知空间感的复杂程度,因此,基本上不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降低客户认知感的空间难度,同时,也能够轻松完成客户空间感和设计空间感的映射。
4.客户认知和产品外形特点之间关联的确定
在次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可以采用蚁群聚类法进行计算,然后就能的的得出相关的客户认知以及产品特征之间的关联性。
(1)在此环节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定的相似度对所采用的对象进行分类,然后通过采用相关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得出群体相似度。
(2)在得出相关的群体相似度时,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概率转化函数将其转换成为简单的个体聚类对象,然后在通过相关的计算方式进行多维空间的转化。
(3)在上述步骤完成以后,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平均适度,它能够反应整个样本群体空间中的节点聚集程度。
(4)在所有步骤完成以后,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蚁群聚类的方式对产品外形和客户认知的关联之间的影响进行分析。
四、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汽车外观设计中客户认知进行分析:
1.研究对象选择。本次研究主要选择2014年中国汽车销售排行榜,选择其中15款轿车进行分析。
2.客户认知形容词采集。通过对相关杂志对汽车的描述,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形容词:例如:庄重―运动、复古-潮流、个性-内敛等。
3.映射分析。通过采用相关蚁群聚类法和多为尺度法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设计的空间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实际产品分析中,不同的客户认知对产品外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产品外观设计中客户认知模型的构建进行分析,并其结合热点实际案例,最后得出产品外观设计和客户认知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只有不断加强客户认知,才能保证产品外形设计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 校企合作 应用型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教育行业中的大中专院校等为了更好地抓好教育质量、谋求自身发展,所采取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方式,有利于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人们所认识并应于实践,已经成为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产品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专业,必须要根据市场导向来培养人才,尤其是开设产品设计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不利因素影响了办学效果。因此,根据地方现实、立足地方做好校企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院校对外交流的途径,及时了解设计行业实时状况,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效促进院校办学、提高学生能力等良性发展的局面。
一、产品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开设产品设计专业的地方高校应该紧紧抓住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进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产品设计就专业本身而言就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要与市场接轨与企业接轨,若仅仅是纸上谈兵,那么就必然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会出现动手能力不强,进而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伴随着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很多企业也吹响了自主研发的号角,但地方企业更是缺乏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多数会选择发展空间较大的城市和地区进行就业,因此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招到能力较强的名校优秀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人才市场空缺,严重阻碍了地方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前进步伐。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缺乏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照搬名校或者是成熟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模式,造成了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东施效颦”,导致学生同质化严重,创新实践能力上培养不足。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上,与成熟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招生的生源综合素质与成熟本科院校和名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能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方式由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地方高校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策略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湖北工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2013年,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笔者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设计行业的需求与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学生能够一直符合行业的用人标准。在2013版
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尤其是在三、四年级学生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了课程的自主性,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都有50%的实践课程,尤其是三年级开设的产品项目设计1、设计实践2,四年级开设的产品项目开发2、毕业考察及设计四门课程有充分的自主性,这样有利于将企业的设计项目直接导入到课堂中,还可以采取就近原则把课堂转移到企业进行,这样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合作充足的课程平台保证,避免了有企业的实际项目而无法导入课程的尴尬。
(二)校内教师进企业,校外专家请进来
在专职教师中,学校每年选派一至二名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半年以上。湖北工程学院产品设计系已经组织三名教师深入到浙江金成木业有限公司、孝感世纪辉煌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孝感致信礼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企业实践锻炼。通过教师进企业项目的推进,有效提升了教师进行产品创新的实战能力,教师返校后有了企业的工作经历,对产品设计创新的流程和产品的加工工艺更加熟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院积极邀请校外的设计师、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等具有设计实战经验人员近校园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浙江木玩世家玩具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青岛龙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设计师、孝感致信礼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企业的专家均受邀来校给学生做了专题讲座。企业专家进校园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学生对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学生通过与企业人员互动,了解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自己怎么样学习才能达到企业要求,使学生对今后的学习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有步骤、有目的地建立校内实验室
在实验室建设上不应追求大而全,而是应该以能够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为准绳。地方院校多数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实验室建设都不完备,特别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实验室建设规模和学生人数的比例不协调,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模型制作实验室和综合实训实验室是必须要有的,高端的三维立体扫描仪和三维快速成型机虽然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但不是必需的,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设。
2.积极整合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的时间不长,在专业初建阶段,寻求校企合作的企业不一定是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因为专业初建,取得的成绩还不够多,影响力还不够大,直接和大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可能会导致企业对院校的设计创新能力认识形成落差,造成了校企合作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实,立足地方尝试着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反而更加实际,院校应该组织教师和学生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院校增加社会影响力。通过滚雪球的方式由小及大地积极开展工作,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院校和校企合作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初始阶段采用这种合作方式会对中小企业形成较大的吸引力,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够在中小企业界树立良好形象,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慢慢就会赢得一些大型企业的关注,为将来建设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创造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对于学生能力来讲,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是综合能力最强的,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优势,平时上课的课题作业多数是虚拟的,那么一旦把企业实际项目导入学生的课程,尤其是毕业设计课程非常有意义的。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参与实际项目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学生的设计能够得到企业认可,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就有可能会投产,对于缺乏设计人员的企业来说等于提供了人才支撑,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会成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首选。因此,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导入实际项目,尝试课程改革摒弃原有的虚拟设计模式,与企业展开合作,让学生参与“实战设计”,屹然成为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新的尝试。
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实质上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过程,如果合理的运用好这个过程势必会在对学校、企业实现双赢的结果。
(注:本文为湖北工程学院2013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申宁.教育部将多措并举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OL].人民网,2014―4―25.
[2]吴琼.校企合作: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艺术探索,2010(5).
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 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 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 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 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 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篇4
【关键词】老年人,老龄化,健康,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监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 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百年》 报告指出:2001~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17%;到2030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1.93%,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 亿,老龄化水平将大于30%。
而与人口老龄化得速度和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相比,我国老年人医疗健康用品的发展还远远滞后,老年医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研制和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且功能合理、品质优良的医疗健康产品带来良机,日常身体健康状况监测与良好的预警机制完全可能实现,并且适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产品开始更加注重满足情感化的需求,尊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使用体验,以达到符合老年用户的特殊需要,由此,基于人性化医疗产品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当人们步入老年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
1.2 老年人群基本现状及分类
根据我在关于空巢老人医疗健康产品调查问卷的294份问卷分析中,平均年龄为70.8 岁, 其中60~64 岁的老年人占27%,65~69 岁的老年人占19.4%,70~74 岁的老年人占22.3%,75~79 岁和80+的老年人分别占17.9%和13.5%。文化程度状况中以受过初中教育为主,人数为88 人,占29.5%;其次为受过小学教育的为74人,占24.8%;大专以上为46人,占全体调查老年人的比例为16.1%;中专/高中教育为44 人,占15.4%;不识字和私塾教育的人数为42,所占比例为14.3%。居住地在城镇的老年人数比例为77.7%,农村的比例为22.3%。本次调查 旨在通过了解老年人口基本状况及变化情况以及老年人的经济、医疗、生活、照料、消费、心理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警和及时了解健康信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和身体健康状况,将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1)低龄老年人。年龄在55岁~65岁,根据问卷分析,从身体健康状况看,37%的老年人一年没有看过一次医生,35%一年看过5次以下,18%看过5次以上,仅有10%的老年人一年看过十次以上的医生,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基本健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多数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他们仍具很强的自理能力和识别能力。
(2)中龄老年人。年龄在65~75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从患病状况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仅有7%的老年人未患任何慢性和重大疾病,75%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下的慢性和重大疾病,1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上的慢性和重大疾病,这些老年人逐渐呈现出对医疗、护理、药品、保健品以及相应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有适当的自理能力。
(3)高龄老年人。年龄在75岁以上,从问卷分析中,这些老年人中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头脑不清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行走不方便、吃饭困难等生理问题,53%的这个阶段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要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
2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需求分析
2.1生理特征需求
由于身体、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思维系统逐渐的衰退, 并且大多老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居家生活中, 经常没有子女或是护理人员与之相伴, 无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老年人迫切需求一款智能化医疗产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和预警, 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2.2心理特征需求
老年人空巢或经常独居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入误区, 集中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衰亡感、病态等。大多数空巢老人很少参加室外活动, 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同时因疾病在身, 他们很担心病情突然发作无法控制, 因而心情变得焦虑不安,老年人对于智能化医疗产品的需求, 在生理方面是为了解决因年龄增长和孤单而带来的不便; 在心理方面则是要达到调节老年人情绪和给予心理安慰的目的。
3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
3.1国内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加剧,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现如今, 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日益弱化, 医疗护理器械尤其是自助医疗护理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 远远不能够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 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种类也在日益更新,中国医疗设备及器械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2002年的短短5年内,从8%跃升至22%,并且继续增长的趋势迅猛,有力地说明了其高速发展的潜力。
3.2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医疗产品正在从最初的幻想慢慢变成现实,各式各样运用各种技术的医疗产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更令人可喜的是,其不仅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并且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第一,信息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将在推动车的科技革命过程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相应,医疗产品将发生重心转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老年人可以在家中对人体健康实行有效的监测,家人和医生与不处于接近病人的情况下,可以收集到的医疗读数电子指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医生做出健康的判断。
第二,人性化。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化医疗产品,它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医疗或保健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必须建立在可用性的基础上,以老年人为中心,让产品去关怀老年人、亲近老年人、体贴老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亲切、易学、易用、有效的交互智能化医疗产品。
4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初探
4.1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原则
(1)简单操作。老年人在记忆数字、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化。为了避免其生理上的缺陷,因此在设计中虑操作程序的简化,尽量简洁明了,让老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减少在操作过程中的重复动作和体力消耗。
(2)可识别性。人进入老年后,视力逐渐衰退,对物体的辨别能力开始减弱;听力也会随之下降,对声音敏锐度降低。因此在设计中,将现有的产品转化成老年人熟知的样式及功能模式,符合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习惯。
(3)安全性。由于老年人在身体各项机能方面的逐渐弱化,使其对人身安全的防护也会降低,因而在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产品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设计的整体性,产品外形的圆滑性。此外,在设计中既要考虑产品结构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功能、结构与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结合。
(4)满足老年人特殊情感需求。老年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有怀旧心理,经常会感觉空虚和孤单,有很强的自尊需求,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尊重和关注。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与操作的便利,还要使老年人在自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其怀旧心理入手,着重考虑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元素,以迎合老年人怀旧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消沉的情绪,还可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4.2 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
(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
从起源上说,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
广义的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蜂窝移动电话、PDA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移动无线网络(例如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等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了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开发技术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智能终端的信息显示,让智能化医疗产品从设计走向现实。
(2)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特点
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
4.3 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实现路径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有机会对老年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拥有新的视野。我们通过对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的开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再加以终端APP应用的开发,让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行列,实现家庭-户外-医院医疗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由移动互联网发到家人和医生的移动终端中,家人和医生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的相应的APP应用接受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随时监测和预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解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疾病发生时的及时救助,进而给予老年人健康有力的保障。
5结语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标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据调查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 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只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 因此, 加大对空巢老人家庭医疗护理的关注, 智能化医疗产品开发变得尤其重要。
智能化医疗系统对于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救治突发疾病患者,进而给予有力老年人保障、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此课题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家庭-户外-医院一体化医疗系统的智能化,改善了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了救治机会,从而创造更高效更有保障的就医机制,并且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 百年[J],新华网,2006 年10 月11 日.
[2]王佳媛,崔娜,纪楠楠,胡欣.城市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09年9月第30卷第18期
篇5
一、产品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全国大部分高校产品设计专业都开设了素描基础课程。然而,我们看到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没有紧密联系产品设计专业,只是笼统地画一些素描静物,比如,画一些简单的石膏几何体等,没有真正认识到素描和产品设计专业的联系性。此外,全国大部分院校招生的设计类专业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基本都是经过两三个月的美术突击培训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素描训练,加上在素描教学中课时较少,学生还没掌握和理解素描中的一些关键点,比如,透视、质感、肌理感等,素描课程就结束了。学生对于素描的学习也就是大面上认知一下,没有深入的理解。另外,部分基础部教师在素描过程中没有实际动手做范画来演示素描中的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对透视、肌理、质感、空间感等组织关系的理解还都停留在高中时代,使得学生在画素描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素描要素仍然模糊不清,导致学生在后期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产品设计构思表达出来。
二、产品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产品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感性的思维,又需要理性的思考,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理性的方式去理解素描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等变化。产品设计不但给人们提供物质功能,也需要审美功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视觉审美方式,体现了理性与感性及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产品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方法应该有别于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具备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在两年的素描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活动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增加素描教学开设的课时,使学生全面了解素描的构成因素
素描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作支撑,短时间的素描训练不能有效地解决素描中的一些问题。当今,部分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已开设素描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素描的学习又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充足的时间保证才能对素描中的透视、结构、体积感等因素深入地学习,从而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产品形态研究。因此,增加产品设计专业素描课程课时是很有必要的。
(二)加强素描中的对“形”的认知和练习,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及形体捕捉能力
素描是一种视觉艺术。产品是以形态来呈现的。产品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形”的问题,形体不准确将会对未来所表现的产品形态有所限制。对于产品“形”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产品形态的呈现。产品是依靠形态表达出来的,形态是产品展现的载体。形态在产品设计中尤为重要。通过素描训练,在做产品设计构思时,可以迅速捕捉形态,或者将大脑思维中的构思表达出来。形态的建构和造型能力密切相关。另外,还要改变教学思路,加强对学生眼睛、手、脑一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形”有更深、更实质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
(三)加强素描教学中质感、肌理的练习,确保产品设计渲染效果有效呈现
产品设计专业素描课程中质感、肌理的学习是不能忽视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素描训练,我们可以体会物体的质感、肌理、结构、空间感及存在感等组织关系。在做产品设计时,徒手绘制形态后用三维制图软件把构思方案建模出来。通过虚拟的方式来展现物体形态,然后,结合在画素描物体中所认知到的空间感、体积感对形态空间进行反复推敲,一直达到合理的最佳状态。最后,建模结束后进入产品模型渲染环节,在模型渲染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产品用什么样的材质合理。关于材质的选择就要结合素描中的排线训练,从而认识到的产品的质感、量感、肌理感等。也就是说,通过画素描,来研究排线的变化,通过排线的不同变化来深刻认识物体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排线来探知产品质感和肌理感的变化,才能对材质有清晰的认识。对材质理解后,就会将合理的材质运用到产品模型渲染上,从而合理准确地将产品形态效果表达出来。可见,素描教学对于排线的掌握一直到材质的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素描训练中对排线方式进行不同尝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材质的不同表现。因此,要加强素描中的质感和肌理感训练,使产品效果得以合理展现。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绘画;绘画语言;产品设计;意象
在我国,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是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它与美学、绘画、雕塑、计算机应用(设计软件)、人机工程学、心理学、工业材料等相关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已成为国家产品工业化的关键。“穷国出口资源,富国出口设计”的理念正被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建立全面、正确的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对于搞好工业产品设计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1]。
产品设计与绘画艺术息息相关,它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过程近乎于艺术中的绘画。但产品表现不是纯绘画艺术的创造,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而是在一定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指导下,把符合生产加工技术条件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设计沟通,通过技巧先加以可视化的技术条件,将形状、色彩、材料质感、表面处理以及工艺和结构的关系,尽可能全面的表现出来[2]。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绘画的形式不断发展与变化,从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深入到设计教育中。绘画在产品设计领域里是表达设计理念的主要手段,对于提升设计师综合艺术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1关于绘画以及产品设计中的“绘画语言”
1.1对于绘画概念的理解
单就绘画本意而言,绘画是纯粹之物,其本身是为纯艺术服务的,是专门提供给感受享用的,具有感受的直接性[3]。它不需要历史文学以及题材的支撑而存在,不需要一切解释性工具的参与,而是将一切努力还原为与感受同构的要素,从而将艺术活动提升为审美活动。
1.2关于产品设计中的“绘画语言”
而在产品设计领域里,绘画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其目的就发生了变化,由为纯艺术服务转化成为实用艺术服务,从而具有了某种绘画语言。“绘画语言”是设计师脑海中存在的产品“意象”,是设计师对产品设计理念的表达。“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它是审美艺术学的核心概念。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想象、联想,就是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这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造型设计基础,是有目的的、用“心灵”来进行工业产品设计的“指挥棒”,对这种设计思维,我们就把它称为产品设计中的“绘画语言”。
就“意象”一词而言,它是中国古代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结合到产品设计中就是,“意”指“绘画语言”,“象”指“产品”,“绘画语言”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就是某种设计思维的表达,是设计师设计某种产品的一种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只有“意”(“绘画语言”)和“象”(产品)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工业产品设计。
2对“绘画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分类阐述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脑海中闪现的“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和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1]。虽然表达方式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现设计师所设计出的产品雏形,都是为了表达设计师的某种设计理念。
2.1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表达设计师设计产品的“绘画语言”之一
设计一种产品也就是设计一种“语言”,那么绘画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就成为了一种“语言”。我们只有从理论上系统地认识和归纳这种具有专业属性的“语言”,才能更好的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出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出色产品。
长期以来,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一直被设计师所应用,仍然是产品设计师的“绘画语言”之一,它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手工绘制的重点在于训练设计者的“眼力”、“手力”和专业设计的思维功能——设计“意象”。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比较灵活,容易成形,在设计和比较中能产生创作的灵感与,能迅速地进行产品的创作与再创作。
篇7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兴趣;核心素养
一、概述
产品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庞大的科学体系和相关准则,刚接触本专业的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认识不够,对专业所从事的设计工作的认识也处于模糊边缘,让学生爱上课堂,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与热情至关重要。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讲解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专业的合理引导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学方式不能只限于专业知识的单一传授,而是需根据学科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1]。本课程拟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下:第一,学习内容是跨学科的、是整合的;第二,学习方法以自主学习为主;第三,学习环境是探索型的、互助的、团队的;第四,教师的角色是辅助的;第五,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第六,引出并发现潜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专业优势。拟达到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专业文化基础,了解世界工业设计史及我国工业设计史;第二,科学素养,设计的思维方式、对产品的客观评价与认识、创新思维及批判,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并有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认识;第三,社会责任,设计师除了发展自我,还需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2];第四,学习热情。针对以上核心素养内容,在下文会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和适度引导以提高以下能力: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评鉴、主动性。
二、理论教学
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吴军博士在《大学之路》这本书里提到:“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比中国学生少,但知识面却要广很多,社会经验也更丰富,综合能力(写作及表达能力,科学素养)更强”[3]。而产品设计作为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更需要我们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所以除了传统的理论讲述外,打开学生的设计视野也尤其重要。产品设计基础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繁多,首先是理论讲述设置为几大板块:产品元素、价值工程、设计流程,以及设计史。其中形态构成要素是产品的第一重点要素,是对产品认识的直接体验,课程设置有实践环节,以便学生对产品外观形成直接感受与形态认知。除此外,对产品的其他元素,如色彩、材料、产品结构、产品情感等,综合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设计趋势讲述。此知识版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产品设计的内容及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其次,讲解价值工程、5W2H以及设计流程相关内容,该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分析评估产品,对产品的设计流程及设计要求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设计史”单元的知识讲解即通过列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设计师及设计品牌的相关作品及案例,结合产品元素和价值工程来讲述[2]。整个教学过程,尽量少板书多互动、PPT少字多图多案例,知识点深入浅出,即找寻最易被学生理解和接收的学习方式,以此增加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践
(一)教学方式
1.课前五分钟。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传统板书、PPT、视频的基础上还添加了“作业上墙”、“上台演讲”、“动手实践”以及“课前五分钟”等方式。其中“课前五分钟”是在学生做课题练习之前的“热身”游戏———抽一张纸,用最快的方式画出你的邻座。每个学生都会拿一张空白纸,让大家各自从邻座挑一个人,用5分钟把邻座画出来,画法不限。这样的游戏带来的是5分钟结束以后的欢笑声,当然也有听到说“不好意思”。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创造轻松的无压感的环境,因放松的环境对学习设计类课程非常重要,让学生在其中得到高度的情感支持,明白教学环境是严肃的,但也是准许玩乐,轻松有趣的。2.奖励机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有奖问答环节,针对良好表现的同学有一定奖励,此奖励并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或与学习相关的任何奖励,如一个好的设计资源。这样的奖励行为可能会激发学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不能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原因[4]。3.团队合作及自由发言。在课程的中后期,针对创意思维环节分组讨论及自由发言,脱稿发言,表达不同意见及想法,达到强化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4.交叉学科。因课程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知识的重叠及运用有一定了解,学科差异性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产品设计中,也为以后的产品专业其他课程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篇8
公共服务平台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产业革命席卷了全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实现了一体化发展。为了推动企业的密切合作和快速发展,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平台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在这种需要的催促下,公共信息平台得以建立和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资源、环境的统一,是政府建立的社会公共性的服务载体。公平服务平台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任务。公共服务平台是信息资源实现多重共享,使所有企业能够在一个庞大的信息库支持下,完成各自需要的信息的采集。
二、建设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产品设计要素决定了建立公共平台的要求
产品设计是一个概念范畴。产品设计不是设计师凭空想象出来的。产品设计要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种要素,同时要遵循物质本身的自然规律。产品设计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态,而是内在思想的反映。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社会要素、自然要素、环境要素,同时含有技术要素、审美要素、人为要素。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产品设计的理念是随着企业产品的不断发展而衍生而来的。
2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提示
在公共服务平台中,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为企业产品设计提供创造性的灵感。企业的产品设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产品设计的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信息资源能够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有力的知识储备。设计者可以在浏览中,发现激发自己设计灵感的知识种类。
三、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1产品设计公共平台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产品设计属于创造性的活动,产品设计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产品设计运用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多种元素把产品形态和功能给予表述。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强大技术力量给予保证。在现代企业中,经常会出现设计过程的阻碍,例如图形的绘制、色彩的搭配、工具的使用等等。
2产品设计公共平台可以为产品营销提供市场调查
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创造高利润,取决于产品本身的质量,也取决于产品能否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产品在上市之前,无法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因为产品设计的只是产品的概念,而不是产品的实物。在这种阶段,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企业可以在产品设计公共平台上自己产品的设计理念,而公共服务平台的浏览人群能够给予产品设计理念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产品设计公共平台可以为产品设计
提供硬件与软件的平衡产品设计的过程要分为多个步骤,如概念设计、外观设计、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等。在产品设计流程中,既需要硬件需求,也许需要软件需求。公共服务平台为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而且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平衡。在基础性技术和审美要求上,达到了功能和美感双重价值。
四、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影响
1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产品设计的资源共享
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是资源的集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封闭的自主开创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大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这就给资源的利用带来的矛盾。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期立足于生产和发展的前沿,就要把资源的使用放在首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再生是企业能够保持稳定发展基础性动力。
2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时代到来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到信息化与经济交流全面合作的时代。产品设计的过程需要对使用零件、图样规格、样品安全、材料选择等多方面进行测量和比对。物联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物联网使公共服务平台更加丰富,使产品设计环节出现了更加高效的市场合作。
3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使公共服务
体系与企业核心发展紧密结合产品是企业核心,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发展和高额的利润。产品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要求社会生产活动必须要把握整体进步的原则。
篇9
对于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来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不适合产品设计这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产品设计教学活动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直观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经过具体直观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来认识、体验、制作、感受和消化专业知识,这些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上都是无法实现的。在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里,教师虽然也用一些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演示、讲解,这种方式虽然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学生看到的毕竟只是表面的东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传统封闭式课堂只会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不够、理解不透,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长期以来任课教师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由此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仍然需要再经过一次专业的培训才能够胜任工作;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利于本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
工作室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和学生甚至是企业的专家以及工厂的能工巧匠能够很好的互动、交流,是一种实践性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为开放,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学,有目的地学,快乐地学。有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所以,笔者认为高职类产品设计专业决不能实行单一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引入工作室式的教学模式。
2、建立实训场所
为加强学生的实训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实训场所。实训场所主要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
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设施的配备和建设,除了要有专业的工作室,还需要建立配套的实训场所。实训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学生设计的课题来自企业项目或者社会上一些主题式的设计大赛。实训场所在专业教师的带领和监管下依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对于项目的完成有积极性和压迫感。同时,学生为了能更好的完成项目,对新知识、新方法也会进行不断地探索。更重要的是在实训项目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实践技能。在企业实训项目的同时学生可以更多的和企业接触,提前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的相关情况,可以缩短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时间,从而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过渡,在做主题式设计大赛项目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了解今后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建立实训场所不仅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并总结经验用来丰富和充实今后的理论课堂,从此摆脱照本宣科的课堂、空洞的课堂。
3、实施课程链式教学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分散,甚至在课程设置上略有重复,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问题。高职类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有必要形成课程链教学。课程链教学就是把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一个模块进行系统的教学,课程链从初级随着年级的不同向高级呈阶梯状上升。这样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分散的课程融合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中。例如:设计速写、产品快速表达和产品设计效果图这三门课程,很多院校在对这些课程的设置上都过于独立。大多数院校这三门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这就可能造成讲解的重复、不系统,甚至是时间上过于分散,学生起不到很好的练习作用。如果把三门课程组合成一个设计表达模块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课程作业的统一安排延续并巩固课程内容,就会在特定的时间内重点解决一个层面的技法和设计表达问题,事半功倍。
4、做好学生素质培养与教育工作
笔者认为,国家的政策、教育的品质、接受的途径以及教师的素养,都在影响着本专业教育的走向。在当前高职教育形势良好,产品设计专业成为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时候,我们更要认清当前产品设计教育的特点、难点以及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认清将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产品设计人才。这样,产品设计教育的方方面面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决策。首先,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在新生入校时就让他们了解产品设计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前景,明确奋斗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迷茫;其次,平时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解决。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职业需求指导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还要向学生推荐该职业的其他知识进行自学。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5、结语
篇10
关键词:产品设计;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61-01
一、结构主义的特征
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后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但“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而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其观点“大多与一定的专门的学科有联系。”例如,在哲学和社会学中的阿尔都塞结构主义,在历史哲学中的富科的结构主义,在美学和文学评论的德里达、巴尔特结构主义,在心理分析中的拉康结构主义等等。这些结构主义大家们虽然在理论、思想上有共同之处,但差异性也是存在的。如此自然给回答什么是结构主义这一问题带来很大的困难。文学结构主义大师之一的库勒曾悲观地说,“以考察这术语怎样地被使用去为结构主义下定义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绝望。”尽管如此,对结构主义有独到研究的纪本崧在考察诸种结构主义者的研究实践所表现的特征之后,认为注重结构、强调对结构的分析是所有结构主义者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素
结构主义在创始时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如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心理学的格式塔(或形式)理论;文化人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等。然而,学者们又一致认为,语言学家索绪尔对结构主义创立之影响则是最主要的。然而,不管是哪个学科的结构主义,在方法、理论和思想上都具有两个共同原则:整体原则;关系原则。
1.整体原则。结构主义注重整体,认为事物的部分或因子仅是通向研究事物本质的要素。单独的部分之所以有其自身的意义、功能,有其自身的确定性,是因为它的所有的一切,都归属于整体,都只有参照“整体”才能够表现出来。换句话说,脱离了整体,任何部分就无意义可言。整体不等于部分机械地相加之和,对于部分而言,整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权。
2.关系原则。结构主义认为,现实的本质并不单独地存在于某种时空中,而总是表现于此物与它物间的关系之中。关系不仅紧密相关某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而且统摄宇宙万物间的各种系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在于对组成事物诸要素本身的认识而在于对各要素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结构主义哲学的整体观和关系的观点具有系统论的雏形。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在设计中应用整体、系统和联系的观点,正是现代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结构主义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关于结构主义哲学影响下对产品的功能性、情感性、社会性的更深层面认识,即由符号学语言学研究衍生出产品语意学,并将产品语意的传达划分为三个层面,功能语意传达层面、情感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首先,产品语意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只着眼于产品本身,而是将“产品――人――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研究的重点也不仅仅是这三者中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产品――人”、“产品――环境(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作为产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环境(自然环境、人类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
在结构主义影响下的产品设计研究中,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人”作为产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地位问题。在一些结构主义学家的理论体系当中,结构主义原则还包括“消解主体”原则。即应用整体和关系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地位。在这一原则下,人失去了万物中心的地位,人不再是创造者和支配着,而是作为结构或系统中的一个因子而存在。结构主义者认为,在各种门类的社会科学中,所谓对人的研究,如何探索人的本质等,其途径不是直接地研究人自身,而是要研究那种与人类有种种关系总和的整体。因此,个体之存在的意义就必然让位于社会的整体。在这种原则下,人的意义并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在整体或系统中人与人、人与各要素、人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总和。
以往的产品设计,将人作为设计的中心,产品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这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是功能性意义上的满足,很少考虑到人的心理性需求,人与环境、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割裂开来,这一点在产业革命之后直到现代主义产生后的几十年里尤为突出,所造成的结果是产品设计外表生硬,浪费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结构主义出现之后,产品设计的中心仍然是“人”,但是这种中心地位却发生了内涵性的变化。在结构主义影响下的设计中,把人的地位消解为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社会)等各种关系的总和,为人的产品设计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对功能性的满足,更注入了情感因素、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念等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本身即隐含在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
在创作理念上,设计师们在强调功能和情感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提倡设计社会责任,一方面从自然的形态中寻找设计灵感,借鉴各种有机形态、曲面风格、历史的装饰等来达到高情感化设计;另一方面,将可再生、循环利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以期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