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芭蕾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芭蕾的教学目的不是通过单一的艺术手段就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试图将具有几种艺术教育成分综合而成的艺术教育与芭蕾舞蹈教育课程联系起来,借鉴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芭蕾舞蹈教学水平。
芭蕾舞蹈教育课程与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因为,舞蹈与文学、音乐、美术等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姊妹艺术。如:芭蕾的肢体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人们自我表达的媒体,在起源时就是紧密相连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语言和文字难以传达或不能透彻表现某种思想和感情时,我们往往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这些比拟式的动作可以代替文学中的语言,有时还可以获得比语言和文字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舞蹈还可以帮助人们体会语言的节奏、情感和韵律,提升语言的智能。舞蹈与音乐的相通之处更为人们所熟知,舞蹈创作是从音乐的乐章和乐曲中去找出舞蹈“意象”,即随着音乐的乐句和节奏展开人体动作的画面,包括动作和姿态上的点、线、形去表现舞蹈的表情、节奏和构图。一切乐曲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理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很多舞蹈在塑造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这种意境完整地表现出来。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可以促发空间智能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智能和音乐智能可以相互促进。通过舞蹈活动和音乐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与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好地缓解紧张的情绪,这对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美的感受及对节奏感表现力的体验,必然贯穿于舞蹈教育的全过程。美术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其线条的轻重缓急、虚实相间以及色调的明暗、浓淡相宜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节奏和结构,同样与舞蹈动作中徐急轻缓、沉着有力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美术是静态的舞蹈,而舞蹈是动态立体的美术。综合艺术教育与舞蹈教育同属审美教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欣赏、创作优秀艺术品的实践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并在不断实践中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其审美能力。它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使审美感知经验不断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综合的方面聚合、转化。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借鉴综合艺术的表现手段也就顺理成章。
舞蹈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在教学手段上也有着明显的共性,舞蹈由各种身体动作语言组成,是通过摹仿进而感受、体验实施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综合艺术教育也同样需要由摹仿进而感受、体验来实施审美教育。只不过舞蹈教育的这种手段来得更加直接、更加快捷,而综合艺术教育的这种手段则相对显得间接、缓慢一些罢了。
篇2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众所周知,这世上错综复杂,形形,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就能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不断感染和影响了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们,唤起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都一一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公共艺术教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懂得世界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定律,而大学生们也会在这种教育中接受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之所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美德教育,是因为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谓艺术,往往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正好能够弥补当代大学生们由于知识局限性或是阅历不足,而产生的不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从而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各式各样、具体生动的不同生活情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的形象,了解这些人物形象性格上的特点、思想上的特点和精神上的特点。通过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当代大学生们扩大了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真理。由此可见,所有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启发作用,对大学生文化视野的丰富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艺术的形象性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艺术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给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以音乐艺术教育为例,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撕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音乐作品能触发受教育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受到语言的限制,也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受到画面的制约,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便会产生形形的幻想。
2、艺术的主体性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让创造的使命在心灵深处扎根,让求新的欲望长期处于涌动状态。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牛顿不可能在苹果的偶然坠落中感悟到地球引力的存在,瓦特也不可能在壶盖的微微震颤前萌发出创造蒸汽机的构想。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学子建立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多年来,人们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宣讲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创新的紧迫性。总之,采用的是一种由我及他、由外及内的理论灌输。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唤醒,是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的激活。而唤醒与激活的工作,恰恰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强项。有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在“电影导读”课上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美丽的心灵》。那是一部以著名数学家纳什为生活原型的佳作。影片生动地表述了主人公开创博弈论的艰辛以及终获诺贝尔奖的荣耀。许多学生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年轻的大脑若时常受到这样的“震撼”,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激荡”,创新的欲望有望被激活,创新的意识也有望被唤醒。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就业还是升职,都使得在校许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味良药,利用好公共艺术教育能够舒缓大学生紧张的心情,给他们增添愉悦的生活态度,使得心理问题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上得到有效的解决。
篇3
关键词:艺术 艺术教育 课程模式
艺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我园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对构建艺术教育课程模式做了有益探索。本文对此予以阐述。
一、创设与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创设艺术美感的环境,使幼儿获得一种浸润式的影响。
(一)优化幼儿园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园在整体环境的创设上,主要以明亮、跳跃、积极向上的橙、黄、蓝、绿为主打色调,对孩子进行欢快、暖色调的审美熏陶。在公共地方呈现艺术作品时,主要以世界名画、抽象画为主,并根据需要经常更换,以给孩子宽阔的想像空间。在这种艺术氛围熏陶下,孩子对作品的理解是多样的,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表达,比如说与画等。基于他们的这种需求,我们注重给孩子提供审美与表现的平台,如在每幅画的下面都提供一本小本子,随时记录孩子对作品的理解,我们称它为“画中话”,它成了走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班级小环境创设上也凸显艺术特色。如自然角的创设,我们注意运用竹竿、轮胎及一些废旧物点缀装饰,让孩子在观察中获得美的感受。再如区域创设,除了布局规划合理外,还注意结合主题营造艺术氛围,如“我与大师”这个主题,在氛围的营造上,教师突出让幼儿感受到一种大师的风范,比如像大师一样的说、像大师一样的做、像大师一样的唱和像大师一样的画等。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孩子们变得更自主了,学习已成为他们的渴望和享受。
(二)接受大自然的熏陶
自然美是一种未经加工的美,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有着极其重要的审美教育意义。我们让幼儿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事物的生命运动模式,并为幼儿选择不同风格的自然美让他们去感知、去体验,以帮助幼儿开拓视野、丰富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例如:带领幼儿去郊游,感受阳光下的沙滩、绿油油的草地、广阔的蓝天、一望无际的大海;欣赏动植物中的蝶飞蜂鸣、桃红柳绿乃至天上的白云、墙上的裂缝;听“树叶飒飒低语,草虫悦耳歌唱”……这样,经大自然中无数崇高、细腻、曲折、变化的运动模式和秩序的熏陶,幼儿便将之与特定的内心情感模式联系起来,引起某种特定的感受,对美的敏感性也由此产生。
二、探索艺术综合教育活动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
(一)主题背景下的艺术综合教育活动
首先,我们在主题的选择上尽量考虑易于孩子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的主题,如:“京剧”“乐队”“我与大师”“美丽的厦门”“花”等。其次,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追求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的真谛,我们注意以幼儿经验和生活为基础,挖掘若干个与主题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从而产生一定主题背景下的艺术综合教育。如:京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当将它纳入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时,我们首先和孩子前去参观戏曲舞蹈学校,通过听介绍、看戏服、与戏曲舞蹈学校学生一起练功等,使孩子对京剧艺术有了初步的印象。而后,孩子们收集了许多的资料,教师引发幼儿欣赏和交流,孩子们的思维也越变活跃,从而有了艺术表征活动,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京剧脸谱、京剧服饰、京剧道具等。在系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一个艺术综合活动“锣鼓经”产生了,孩子们在这活动中获得一种整合的理念,其多元审美经验也被点燃――活动中伴着富有节奏的锣鼓点子,孩子们看到身着华丽服饰的武生角色阔步走来,欣喜中上前触摸,惊叹于服饰做工的精细,图案的对称……在这种“整合”“体验”“探究"等过程中,孩子的整体审美心理得到发展。
(二)学科中的艺术综合教育活动
在学科内部,我们注意挖掘相关领域存在的共同审美要素,通过艺术品之间的形式同构和情感同构,使之尽可能产生整体的审美效应。如以音乐为切人口的艺术综合活动“波斯集市”,音乐曲子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凯特尔贝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交响曲(在街头巷尾流行的S•H•E演唱的歌曲《波斯猫》就是从其中的主旋律改编而成的),我们借助古老而又经典的“猫和老鼠”音乐游戏将音乐与文学、美术同构,让幼儿从中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景剧的表演乐趣。活动一开始,教师借助语音总谱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欢快旋律和节奏,如音乐起,教师模仿小老鼠的样子,有节奏地朗诵,接着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如“听到这音乐,小老鼠的心情怎么样"等让幼儿感知快乐心情与音乐间的匹配,感受欢快音乐给人带来的情绪体验。当幼儿熟悉的第二段音乐“波斯猫”响起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将猫与老鼠的故事情景与绘画相融,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图谱,创编歌词,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找出文学、音乐、美术的同构点,体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寓艺术教育于日常生活
(一)营造意境,让幼儿感受艺术审美氛围
我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如早晨幼儿人园时,我们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幼儿一进园就进入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给幼儿一天的好心情;在幼儿进餐时,播放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抒情浪漫的散文,使之心情舒畅,增进食欲;在幼儿午睡前,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安静的气氛,帮助幼儿尽快入睡。
(二)开展体艺活动,搭建训练美的平台
花样体育是一种综合表演,幼儿借助各种运动器械,在音乐伴奏下完成各种动作,活动中动静交替、难易相交,幼儿随着音乐的快慢,在活动中体会无穷的乐趣。我园将花样体育很巧妙地融进幼儿平日户外活动中,幼儿在这种美与乐的体验中获得身心愉悦。同时,我园的早间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也是一大特色。每日清晨,当动感十足的音乐响起,孩子们便主动选择器械,合作布置户外场地,以分区形式听音乐自由换区玩耍,一切都显得那么自主与惬意。
(三)组织游戏,让幼儿感受表现美的快乐
游戏能成为艺术教育的剂。例如,结构游戏中,可指导幼儿从构图、色彩、远近的变化等进行建构,这样幼儿就学会了如何使建筑物更具特色;表演游戏中也可从场地的布置、音乐的渗透、情节的想像、道具的制作等方面进行引导。当然,教师在组织游戏中,要注意幼儿快乐和诙谐幽默的游戏性体验,这样,孩子才会心情愉悦地进行游戏,充分感受其中的快乐。
(四)组织表演,让幼儿抒发快乐的情感体验
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动作。”[4]动作表现既能满足幼儿对音乐的参与、探究的需要,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孩子情感的抒发,如我园下午离园前组织“快乐互动”,教师和幼儿在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京调中演绎旦角与丑角互逗的风趣与诙谐,在有浓厚异域风情的“阿拉伯之夜”中展现异域风采,体验真正的互动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刘迎杰,张小将.儿童艺术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价值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6。
篇4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
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程参与到高校教学实践中,这就造成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对各种艺术基础知识的轻视,造成了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的薄弱,加之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以艺术赏析为重点,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构建起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同时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在进行公共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进行充分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必要的引导,实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们并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知识,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的提高。例如高校学生在进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赏析时,我们教师除了对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社会背景做出必要的介绍之外,还要从专业的音乐角度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构成与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教授《英雄交响曲》的精神内涵,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这种将基础知识与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起来,一起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关联性不强
现有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关联性不强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公共艺术课程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提升学生就业率也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使得高校公共课程得不到应该有的重视,没有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分散的课程设置、无序的教学安排使得进行相关教学的老师得不到较为稳定的编制,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观上加大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难度。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他们许多的教学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国历史悠久,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但是就我国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作为我国素质与能力最为卓越的高校学生,其在艺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令人堪忧,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艺术造诣,如何才能振兴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才能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给予极大的重视,加强艺术基础知识的教育与艺术实践的引导,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安排,形成一个高效、科学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质与能力。
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篇5
从成人教育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补偿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补偿教育:主要是为因各种原因失去受教育机会或未完成正规的基础教育的人提供第二次教育机会,带有明显的补偿性质。
继续教育:它应成为当今成人教育的主流。继续教育系指为那些已完成正规的学历教育的人继续提供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教育。
成人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或提高成人就业或从业的能力,目的是扩大成人就业的机会。
社会文化教育:社会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最佳形式,它以满足社会成员个人的教育需求为目的,组织、提供各种非正规、非学历的教育活动。
目前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提供的是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艺术设计是应用设计,在社会上和企业中有大量的从业人员,许多设计公司的主要设计人员并没有很高的甚至没有学历,他们在实际应用当中逐步掌握了设计的知识并能够胜任一些设计工作,但在专业理论或较高设计层面上显得力不从心,希望通过正规的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以求更大的发展。
2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
2.1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文理教育。近年来随着扩招的影响,艺术教育专业持续升温,除专业的艺术院校外一些综合大学或单科院校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或成立相关学科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在全国的1080所院校中已经有597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包括音乐、影视类)。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艺术类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与普通文理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异,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是教学与创作相互依存,在教学中不求统一的模式,追求的是个性化发展。
2.2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速度的快步提高,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一些新的行业、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如数字艺术、多媒体、网页、计算机应用等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总体来看包含有一下两个原因:一是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实际经验。二是一些长期从事设计的人员对新兴学科的专业知识欠缺。
2.3艺术设计教育资源不足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据统计艺术类招生人数已经排在全国各专业总数的前6位,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投入远远达不到招生的增幅比例。学生多、教师少、资料与试验设备欠缺已经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和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3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3.1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学生的优势分析。学习热情高:成人教育学生与统招生的明显区别是主动学习热情高,他们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丰富知识结构,以便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取得更大的发展。理解能力强:成人是指成熟的人,成人期意味着成熟和经验。特别是一些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具有统招生所不具备的经验与优势。具有吃苦精神: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他们在长期的竞争中经常夜以继日的加班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连续几周没有休息日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成人教育学生由于年龄层次、社会经验、心理成熟程度的都与统招生存在着差别,他们的思考与总结能力较强。
3.2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劣势分析。学习时间的保证性差:这是成人教育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这也是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知识的接受程度:从一般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大,成人的思维模式相对较固定。系统理论学习兴趣较低:由于学生长期从事第一线的实践工作,他们更希望能尽快的提高实际设计能力,尽快的学以致用,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课题创新性与深入性研究不足: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客户对时间要求较紧,经常造成设计师设计时间的紧迫感,往往以客户要求为主导来设计作品,长此以往形成了对课题的研究与深入不够的缺点,在作业中表现为缺少创新性,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课题的缺点。
4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改革设想
4.1适当减少基础课比重,丰富专业设计理论。艺术设计专业的统招本科生的课程中一般有基础课、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构成,学生要在四年当中完成全面的知识学习,基础课(素描、色彩、构成等)的比重较大,所以一般不设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理论课程一般是艺术概论或工艺美术史等通用的设计理论。这些理论课程中注重的是宏观的设计理论与概念,是对设计理论和历史的基本知识研究。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开设平面设计史、设计管理、营销策划或设计师作品赏析等课程,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方面知识的掌握,提高设计眼界和设计管理方面的才能。
4.2应考虑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丰富选修课内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属于必修课,必修课是每个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体系。选修课是指教学计划中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知识结构、发展智力,培养研究和创造能力的自愿选修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可适当增加选修课科目,丰富选修课的结构和内容,减少必修课所占的份额,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对个人知识需求的侧重,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
4.3紧密结合艺术设计时代特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艺术设计是与时代结合十分紧密专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就必须把最新出现的设计资讯、表现手段、设计理论和应用软件及时的增加到课程当中,把现代设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做为重点,使成人教育能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跟上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思潮。
4.4针对成人教育特点,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生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在交流与沟通能力方面他们具有更多的经验,利用网络、多媒体或实验环节进行多层次、互动式双向交流的方式,既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成人教育的特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引用一些数字教学方法,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会为成人艺术设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信息化、现代化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成人教育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21世纪的竞争终归是人才市场的竞争,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要使艺术设计成人教育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发挥其培养实用性、创造性人才的作用,大胆探讨教学改革方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主编,广告设计师基础知识[M] 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6
[2]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7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课程设置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大专院校开始设立设计艺术专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渐进式发展,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504万人。在具有高等学校本科招生资格的700余所院校中,有近2/3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①在艺术类全部专业中的开设率高居榜首。伴随着高校扩招,大量为了考大学而改学艺术的考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部分人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偏低,集体观念、纪律观念不强,参加社会实践意识强但存在拜金主义思想,感性有加而理性缺乏,降低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门槛。
经过调研,笔者把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1.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不高,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不强;2.学校缺乏办学思想与理念,教学方面重技巧轻理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3.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待补充与更新,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缺失。②这些都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在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深刻意识到,当前人文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成为了近年来讨论最多的话题。
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重知识,轻素养”,首先是单纯地重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审美感受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积累;其次是一味地注重艺术学科本身,而忽视了跨学科交流,使设计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是对设计手法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理解及批判能力的设计师,既不会有深层次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国人,也不能导致真正意义上“中国创意”的产生。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精华是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三、解决措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究
(一)加强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致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很多大学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用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用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例如我国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在原有的美术史系基础上增设了美术教育学系、文化遗产学系、艺术管理学系等紧跟时代需求的新专业方向,共同组成了人文学院。除此之外,中国美术学院还将公共课教学部的课程细化为五大模块:哲学社科模块、人文历史模块、语言文化模块、品质人生模块和艺术对话模块,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框架。并且要尤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在艺术设计教育的细节上开设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学与艺术教育、庄子等具有传统特色的课程。
(二)加强艺术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批评类课程
例如中国设计史、中国建筑史等,至少要占10%。首先,通过这些史学类综合课程,学生可以从感知角度分析艺术作品,从批评角度评价作品;其次,深入对设计的共同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作品分析中去;再次,能够把艺术作品纳入到历史、文化和主题的脉络中进行解析。这些史学类课程对学生的理论修养能力、作品鉴赏能力、批判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可以使其对课程的记忆和运用更加深刻和灵活。
(三)带领学生“走出去”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授,而要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去“写生”,让其深入大自然、深入民间去接触中华民族更多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这样可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其深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四)加强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高校应该把这项工作纳入到经常性的工作来考量,不断实践、探索和提高。首先,高校要加强宣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其次,教师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开展和参与一些人文讲座;再次,要将教师的人文素养评估纳入评审考核机制,跟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
总之,艺术设计教育综合了艺术教育、科学教育、文科教育的特点。艺术设计是一个人文的题目,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设计师素质,而人文素养是未来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我们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研究,以及对本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才。这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工作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注释:
①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32;403.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文权.浅析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美术教育的意义[J].前沿,2010(4).
[3]贾菁菁.试论创造性的源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篇7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 现状 重要性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例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某高校教师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一份针对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施舍缺乏。
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少,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一方面各个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写写画画,不需要好的条件或设备。另一方面,就是对艺术教育给以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使得学校在艺术教育投资上舍不得,从而教学设施跟不上,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师资匮乏。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非专业化。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为主。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开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并且所有的理论性欣赏课基本上都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学生预想的那样生动、丰富,使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失。
三、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精神等。而决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重点也不是增长知识、增强人的道德水准,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们心灵的一个过程。另外,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艺术活动本身也就是知觉思维活动。由于艺术往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能有助于年轻人去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要一再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是因为没有那个教育课程可以像艺术教育一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学习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全方位的使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
我院在历经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之后,学校更应该坚持崇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固守那种滞后的大学艺术教育思想观念,必然会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残缺’和‘审美情趣淡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质’,使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公共’和‘艺术’的两个属性,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专业学习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5-03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将工学结合的模式融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清楚
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反思我们使用过的相关教材,总感觉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分不出层次:大专是本科的“压缩版”,中职是大专的“压缩版”。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忽视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把教育技能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技能,而真正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用的、用得着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反而被弱化。
(二)学生学习特点未把握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而在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基础几乎为零,入学后学生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训练学习歌唱、乐理、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备的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课未完全开设完,学起来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创新精神少,模仿能力强;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能力强;不擅深入思考,喜欢动手操作。可见,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面临着打基础、提兴趣、教方法、培养能力的多重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可带来的成效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将收到诸多成效,学生在学习态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
(一)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
每个任务的资讯阶段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资讯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给出本次任务的合格标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表现得更加专注、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向先上课的班级打听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
(二)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采用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机会,在每个任务的检查评估环节,要求每个任务更换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试教或表演任务,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给出改进建议,并要求在下一个任务中改进提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提高
任务的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任务的成绩也以“班级”的形式展现,上课时每个“班级”座位集中在一起,前面摆放学生自己制作的班牌……如果说这些只是从“形式”上体现团队合作的话,那么学生的任务记录能真实地体现他们团队合作的实际行动,“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将经历一个由最初不团结到开始分工到最后默契合作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三、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一)明晰本门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
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是要先根据工作岗位的任务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即要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岗位任务分析,再进一步分析本门课程上了之后能够实现学生哪一项或哪几项核心职业能力,最后进一步分解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见图1:
(二)重构课程结构框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领域,音乐领域一般有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内容,美术领域包含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大方面内容。当前幼儿园实际所用教材多以整合课程为主,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和幼儿园实际,可将本门课程分解为三个学习领域和八个学习情境,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是并列关系。进一步设计若干个子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每一个子学习情境都包含资讯、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资讯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有关知识点,计划指学生根据学习情景中的任务进行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等,实施包括材料的准备和制作、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一般多包含在实施中,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课程结构设计框架见图2: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组教材,设计子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实施在教学当中。如表1所示,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设有具体的子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载体,子学习情境的创设从易到难,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所用教学载体多为现行幼儿园实际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本门课程中较为经典的素材。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分解渗透在学习子情境中,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教案设计)在各子情境中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同时又渐进地增加新的能力要求(比如说课、反思),欲做到以基本能力为主线,有重复有变化有提高,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以能力考查为主,重新确定考核模式
课程的考核模式对课程的学习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教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是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内容不外乎写教案、试教、评课和一些理论的开卷测试,不管内容怎么变,都是老师在考学生,考核最终以学习结果为主,属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考查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查时准备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有些学生由于表现力差,平时学得很认真,却不能得到理想分数;大部分学生没有或只有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课程结构重组必然要求改变考核方法。子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由团队合作完成,其中大部分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觉完成,相应的考核方式应由教师管理为主改为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由以前的考核学生学习个体变成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由传统的考核最终学习结果转变为考核学习过程为主;考核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秉承激励为主的原则,采取动态的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和态度。以过程为对象的形成性考核能有效克服环境、运气、个人喜好、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对考查的干扰,使考核更客观、公正,并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改进、提高。
篇9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翻转课堂;创造型人才;互联网+教学
21世纪是网络时代,更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教育强则国家强。当下,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需要创造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艺术教育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正处在教育制度变革中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结合国家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指导方案》进行改革,要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状况
艺术是有共性的,各种艺术类型之间是相通的,如果只选修单一种类的艺术课程,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塑造、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以及毕业后人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从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方面着手。虽然教育部早就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轨道,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高职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目光短浅,严重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二是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三是高职院校开展的艺术课程单一,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时效性;四是一些综合大学和高职高专的公共艺术教学工作不仅存在着空白,甚至还取消了公共艺术课,出现了以活动、讲座代替等状况。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十分重视艺术学科的设置,据了解,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重新修订了艺术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2014年,美国出台了指导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艺术核心标准》,明确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围绕《艺术核心标准》,美国的大学开出很多选修课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理论鉴赏课和实践技能课,比如艺术史、美术史、艺术设计、工艺美术、手工制作、乐器课、舞蹈课、合唱等;而艺术院系也规定学生选修若干人文学科和自然社会科学等课程,多学科融合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方位的塑造、性情得到陶冶,艺术熏陶使他们视野开阔、审美提升。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构建合理、系统的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一)更新教学观念,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者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式”(FlippedClassModel)教学法是近几年从美国引入的新型教学法,现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2015年7月,笔者和几位同事参加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培训,通过“‘互联网+’时代下的翻转课堂、微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暨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研修”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特征。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有很多优势。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八个字,它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动性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五个环节,包括合作探究、释然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总结梳理。“翻转课堂”其实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学学互动实现知识的传递、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依赖老师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它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自主研究学习的机会。这种教学法改变了广大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公共资源,打破束缚,寓教于乐,突破学生仅从书本、课堂中获取知识的局限,在教育界得到重视与大力推广,取得实效性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实现培养模式升级的重要手段。
(二)重视和加强教学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新热点,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发展不断鞭策着教育者改变教学观念,及时将先进的教学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优势;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习资源扩大到数字化互联网电子书、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互联网正以千变万化的方式、绚丽多姿的面貌吸引着学生,为公共艺术教学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学新媒介、新技术的应用,紧跟潮流,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育特有的课程体系
如何以更具时代感的态度去重新认识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尊重艺术多元化、创新性和实验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文化艺术跨界融合发展,重新阐述和重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1.开放的课程体系构建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网络教育平台,强调校际间的交流性、开放性、实效性。第一,将艺术课堂的学习空间拓展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和文化机构。第二,广泛邀请和引进名师、大师、企业家进校园,让学生聆听名家精英讲座,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第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优势,推动学科跨界融合发展。2.思辨性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学、独立反思、批判思辨、自主实践、协作发展。首先,激发学生运用想象、创新创意、发散性思维进行写作、操作、创作,重视学生间协作、师生间研讨,共同提高,教学相长。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博览群书,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课内外质疑、分析、思辨或解惑。最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研讨、互评、质疑的课堂氛围,演示、交流展示个人的观点、作品等。3.综合性课程体系探索跨界和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跨越学科向综合性发展。第一,尊重艺术多元化、创新性和实验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构建以公共艺术课程为纽带的跨越学科和融合的新模式,在跨界融合中展现民族传统艺术的新面貌,重塑传统艺术的新优势。传承、展示、弘扬岭南文化,加强引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教育产业的融合。第二,整合课程,尤其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更新组合和优化。第三,调整艺术课程结构,继续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职高专公共艺术特色课程。第四,统合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实现理论、欣赏、技能操作一体化。尊重艺术多元化、创新性和实验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4.网络课程体系为了充实完善校园网络化艺术教学,调整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公共艺术教学的特色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艺术课程优势,建设一批符合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将校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升级转型,逐步建设为省级精品资源课程,甚至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精品资源课程是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才能实现提高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和创造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与价值。
(四)重视选修课程与拓展课程的设置
选修制课程的完善与发展目的是提高人文学科、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等艺术学科的地位,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丰富学生学习的选择,促进学科的繁荣,打破各专业学科课程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使有共同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师生们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关系更加紧密,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就有必要增加相应的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范围,以更好地展现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知识精华。各种文化的融合使艺术的概念得到无限延伸与拓展,许多艺术教育者纷纷认同的“视觉文化”这个概念代替传统“经典艺术”的概念,“视觉文化”所涵盖的课程内容极为广博。视觉传达就是通过可视的艺术符号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观者眼中,如美术造型、装置艺术、摄影、多媒体艺术、电影、电视、视频录像、书报杂志、各类商品、建筑物等消费产品以及各种学科,也包括景观设计、舞美设计、音乐、古董文物等,甚至包含了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时尚服饰、生活用品、广告、网络、动漫电游等诸多视觉影像、流行文化以及网络艺术等,因此,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也要相应拓展。与此同时,艺术课程内容也强调多元文化取向,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中吸收精华养分,让其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意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有效扩大学生艺术视野与提高审美品位的必要途径。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发展,高职高专的公共艺术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冲破保守狭隘的观念,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将公共艺术教育构建成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崇尚真善美、追求健康向上的良好校园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得以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篇10
现如今,艺术教育已然成为高校阶段的一项热点内容,备受大学生的喜爱,且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艺术专业课程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多元化,实现了高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笔者先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探究,从中寻找艺术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突破口,优化课程建设,进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社会价值分析
高等教育为国家各个领域输送相应的人才,打造职业性、专业性、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针对教育事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发展基础学科、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德育、艺术教学,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实现对大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开展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在艺术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与感官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应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艺术实践,为学生打造更为专业的实践平台等。在社会体系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实现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社会价值与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社会中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人才的合理化培养,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工作,以培养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然而,就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课堂实践力度不够,艺术教育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艺术相关的实践平台较少,大大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艺术教育设施待完善
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学科内容,专业类型多元化,且很多艺术学科都需要一定的设施与工具辅助,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教学效果。例如,学习音乐,需要准备小提琴、钢琴、二胡等乐器;学习美术必须建设画室,准备美术相关的颜料、画笔等工具;学习体育专业,应准备好一系列的体育器材,供学生开展专业课程训练时应用。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设施建设情况来看,设施不足、设施体系不够完善成为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与现阶段高校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高校负债情况严重,在设施建设上的预算不高,影响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课堂实践效果不理想
对于艺术类课程而言,课堂实践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参与课堂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艺术专业知识,亲身体验艺术魅力,利于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但是,从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来看,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大都以教师为主,教师运用课堂展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机会很少,违背了新时期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若实践效果不佳,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少,学生会逐渐对专业知识产生反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
在开展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考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学考核,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更为高效地进行学习。从当前教学评价模式来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大都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仅仅是以最终的成绩单、实践作品等作为评价依据,缺乏人性化与科学性,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教学质量。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为教育开展提供条件
为了深度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先要加强艺术课程相关设施的全面建设,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为艺术课堂的开展奠定基础。对此,高校的相关领导应给予高度关注,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加大在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优化艺术设施体系,这是提高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讲,高校的资金体系都存在问题,负债问题严重,仅仅依靠政府所提供的资金补助是不够的,高校必须自食其力,探究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例如,高校可将餐厅、超市等承包出去,从中赚取资金。
(二)注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探索提供平台
若想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应全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根据课程类型来进行合理的分配,设置相配套的实践设施,为学生提供更为高效、高质的训练机会。开设实训基地,设置双重课堂,提倡双师模式,由专业的教师来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可大大增强学生的职业性与专业性,能实现对专业课程的对口性教学,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了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加大实训力度,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与操作中掌握知识点。另外,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在实践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面结合,以提高艺术教学水平。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机制,以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节省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支出,应积极实行校企合作机制,强调高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到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参与实训,由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引导与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意识,能让大学生在真实的职场之中感悟和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就业提供条件。此外,通过校企合作,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对于企业而言,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优先权,对于学校而言,能借助企业这一重要平台,达到实训的效果,减少实训所产生的开支。
(四)完善艺术教学考核体系,实现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考核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成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考核目的,应积极完善艺术教学考核体系,将形成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全面的结合,打造多种评价模式并存的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参与情况等进行评分,并建立学生档案;实施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施终结性评价,是在最终考核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以实现教学考核的人性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