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篇1

论文关键词:张国荣,传统文化因素,现代流行文化,文化价值

 

张国荣(1956―2003),中国香港乃至亚洲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国荣的一生是赋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作为一名流行音乐的演唱者和词曲创造者,一生共出版个人演唱专辑80余张;作为一名享誉亚洲乃至全球的电影演员,一生共演出电影作品50多部,先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外语片男主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等。2009年“张国荣”作为一个特定词组被《辞海》所收录。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在香港文华酒店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人们对于张国荣的关注反而更加的强烈了,很多原本不喜欢或者更本不知道张国荣的人,开始关注张国荣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甚至其中有一大批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张国荣歌迷、影迷的群体,一时间流行文化流域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后荣迷”的现象,并在网络中迅速流传,每一年张国荣的“生日”和“祭日”都会成为网络媒体、报刊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所关注的文化现象,怀念之风盛行。很多人包括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都对这一现象大惑不解,虽然在欧美流行文化领域早已出现过并一直存在这种“逝者文化流行”现象,但是放在中国却似乎并不多见。首先,中国地域广大、地域性文化差异大,流行文化的发展速度快、更新淘汰率高;其次人文历史论文,现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受西方影响比较多,属于中国原创的因素不多,“创始人”在中国流行文化领域较少,且影响有限;最后,现代流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在大陆地区,作为流行文化领域的精英和代表,往往很难拥有较久的文化沉淀性。因此,张国荣现象给我带来了很多思索,透过对张国荣个人以及其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作为一名现代流行文化代表者的张国荣,却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或许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了张国荣现象的出现以及张国荣作为一个特殊文化“符号“的产生和持续流传。

一、张国荣个人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生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中国香港一个多子女的手工艺人(父亲是一名颇有名气的裁缝)家庭,从小在外婆的隔代照顾模式下成长,可以说张国荣成长的环境是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家庭色彩的。由于多子女家庭的特征,张国荣性格中具备了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特质,比如谦和、友善、懂得分享但又比较谨慎;20世纪70年代,张国荣前往英国Leeds University攻读纺织及时装,求学之路具有典型的中国人“子承父业”的取向,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张国荣更加直接的接触到西方文化,并受到影响。后来由于家庭经济无力支持其学业,张国荣选择回到香港,1977年以“亚洲业余歌手大赛”亚军的身份进入纷繁复杂的娱乐圈,开始了自己自食其力、艰苦创业的历程,从默默无闻的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执着追求、不断尝试和努力,完成了人生的“求索”之路,并最终获得个人事业方面的巨大成就,或许张国荣演义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梦”。这种经历使张国荣的个人形象成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成功”途径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这一模式下成就的张国荣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欢和欣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张国荣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1.张国荣的歌者形象和歌曲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作为一名流行音乐演唱者和创作者,其艺术生命大致可以分为三段,1979年到198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张国荣主要发行的歌曲作品以时尚新潮的英文歌曲为主要形式,本人展现的艺术形象也是青春活力、时尚灵动、洋化明显,虽然收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总体来说并不成功,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张国荣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巨大考验和挑战,“天将降大任”的传统思想或许成为这一时期他安慰自己最好的良药人文历史论文,当然对于他的喜爱者,张国荣也成为他们在人生奋斗时期遇到不顺时的一个感情寄托和情绪宣泄的出口;1982年到1989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张国荣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通过一系列粤语歌曲成为流行音乐明星。放弃英文歌曲选择粤语歌曲,是张国荣能够顺利走上艺术高峰的一次重大决策。粤语是中国的一个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不难发现粤语是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发音方式、句式形态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此外,作为殖民地的香港,粤语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国荣选择“下里巴人”的粤语歌曲作为他的突破口和主要表现形式,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追求质朴、珍视乡土情切的价值选择的;从1989年张国荣退出歌坛至今是张国荣歌曲演唱与创作的第三阶段,在张国荣歌唱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张国荣选择了暂时退出乐坛,为新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非常符合中国人“强而不欺人”的道德判断,为其作为一个艺人的“德行”加分。在这一时期,张国荣经过几年的沉淀,与1997年又重新复出歌坛,完成艺术转型,歌曲演唱和创作,突出了“新”、“雅”、“温”的特点,歌曲中的填词部分更是选择了具有古典诗体特点又兼具小资情调的林夕的创作,将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兼容并蓄的特点符合了港人和中国大陆地区听众进入21世纪前后的中西融合的文化选择。

2.张国荣的演员形象和影视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作为一名演员张国荣也经历了诸多尝试,他可以演绎现代文艺青年、叛逆少年、英雄警探、邻家大哥、中年男性等社会角色,同时也能驾驭边缘人群、同性恋题材、无厘头夸张等内容,这些角色在多变的中国社会中,总是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实际情节,张国荣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展现的是阳关、积极,同时又简单、纯真的外在特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加之现代媒体宣传的作用,张国荣从外形到角色被定义为“漂亮”、“干净”、“斯文”、“优雅”、“亲切”、“质朴”,这些词语正是中国人尚儒思想的外在标准。在张国荣的诸多影视剧中,使之享誉国际的正是具有中国社会特色又极具戏剧冲突、悲剧色彩浓厚的《霸王别姬》,张国荣演绎的程蝶衣一直受到评论家的高度认可,其形象鲜明、深刻且悠久。除去“同性恋”感情的可能原因,张国荣在这部电影中,充分展示了一个优雅、纯真、执着的中国文化领域“艺人”的形象。从宋代以后人文历史论文,中国文化更多的偏向于“尚文”精神,看重和谐,其中对于男性的较高层次文化要求集中表现在,既要斯文、优雅,又要讲究原则、勤奋、善良、执着。而张国荣的影视形象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并通过他完整的演绎得以体现。

三、张国荣社会形象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现代传媒文化的产物,媒体在宣传中将张国荣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和宣传,有意无意中扩大了对其身上优秀特质的展示,关于张国荣星路的艰辛、爱情的坎坷、艺术的执着、为人的善良和乐观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容得以广泛宣扬,使得张国荣的形象具体、鲜活又高尚。尤其是张国荣意外离世之后,中国人对“英年早逝”长久的惋惜之情,也是促使“后荣迷”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国荣作为一个著名的艺人,在艺术生活的同时,往往选择比较低调的生活方式,并且注重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追求,关心社会、关注弱势、乐善好施,这种低调和平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风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国荣现象的出现包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色彩,是具有底蕴、赋有生命力的。从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在现代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价的价值,对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国荣.baike.baidu.com/view/6360.htm

[2]洛枫.张国荣:禁色的蝴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大燕.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略论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云梦学刊.1998年第01期

[4]周忍伟,陈荣杰.中国文化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江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传统文化;现状调查;调查报告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

[3] 安秋玲.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篇3

人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千文化的教育而非其他,否则,作为个体的人类就不能成为人类群体中的合格一员。而人类的新生一代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亦是文化的学习。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民族的文化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在民间游戏中,儿童更能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可以说既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又是儿童成长的历程。而民间游戏是更能体现他们成为民族共同体合格一员的内在发展需求的独特文化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最真诚的呼唤。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其中包含了无数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得到传统文化,从而对幼儿进行熏陶,来帮助传统文化进行发展,来达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很好的弘扬下去的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2幼儿教育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

我国的传统绘画种类繁多,那国画来说分为写意与工笔。在画风上有写实、写意、抽象等不同的风格。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分的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使幼儿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对画画的兴趣来启发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的去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方面快速发展。进一步的陶冶幼儿的心境,使他们能够懂得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问题,使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3幼儿教育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手工是指通过使用各种手工工具以及材料,使用一些材料来对一个形象进行完美的塑造。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他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手工艺术,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手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所以要将手工活动很好的传承下去,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将手工融入进去,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感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幼儿接受手工,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起创造力。

4幼儿教育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幼儿对于美感的逐步认识,使得幼儿的美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要使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中来使他们对于美感的形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的培养。通过多方面来对美进行感受。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瑰宝来让我们欣赏,有很沉厚的积淀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来对幼儿进行身心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促进。教师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的适应能力,根据年龄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来进行选取。幼儿会有选择性的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在幼儿眼中,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总是很有吸引力的,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作品,他们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所以作品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多种形式,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很好的展示给幼儿,了解幼儿对于作品的感受,帮助幼儿很好的形成对美的认知与体会。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要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从而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使幼儿对于美术作品有更深的感受,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赏析,然后设定一些提示,例如,作品中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在做些什么,对作品内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欣赏,然后让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模拟作品中的情景,配以音乐来帮助幼儿欣赏,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作品背景故事,使幼儿对作品的内涵感受更深,从而展开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瑰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加强,使后辈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传承下去,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激发出民族精神,使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加以利用,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灌输下去,使幼儿能够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传统文化与正常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体现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现代化教育占主要部分,但是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科学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更容易接受。古今结合:将地方特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来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等。中外结合:对于外来事物要接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合理的将外来文化适当的结合进去。例如,在于幼儿讲到中华传统饮食的时候就要将生活中常见的“肯德基、麦当劳”与中华传统饮食相比较,让幼儿对中外饮食有良好的把握。中外文化结合起来,使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这样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生动起来。

6幼儿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协作力。在任何间歇时间,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将古诗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帮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故事的短剧编排,要使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影响。

7结语

篇4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文化具有连续性,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一经诞生,就对人发生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个人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与特定文化一致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过程。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或多或少接触到传统文化理念,已经初步完成了社会化,具有朦胧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思维行为取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已形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

2.传统文化是抵制不良文化渗透的屏障。社会不良文化是侵蚀、腐化人们思想,对社会发展进步起阻碍、破坏作用的文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社会不良文化具有存在传播的土壤。社会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诋毁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信仰;宣传物质享乐,奢靡浮华;讲求个人中心,崇拜权势和金钱;放弃道德操守,崇尚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抵御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最根本的是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性文化,核心部分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它关爱肉体,关心生命,不自虐,不极端,讲中和,讲奉献,设置了提高自身修养,为国家集体服务的人生价值。传统文化认为,个人生命由父母给予,同时承担延续祖宗生命的重任。因此,个体是生命链条中的一环,是生命之树上的枝叶,其价值在于更好的促进大树繁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契合,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弘扬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欧洲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相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集体主义。集体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有宗法制集体主义存在各种弊端,完全无视个人利益的极端集体主义已经被否定,但集体主义不会过时,它滋养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素材。

2.有利于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和”,最高理想的实现,依赖每个社会个体知礼守规,道德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后形成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道德标准。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现阶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脱胎于传统文化,扬弃了传统道德中等级、忠君等封建糟粕,发扬了爱国、勤俭等内容。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道德的生动解释,以“诚信”为例,流传着许多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可以笼统的称之为“个性”。目前对于健康人格的评价标准一般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刘洋泼熊”“马加爵行凶”等校园案件,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人格障碍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人格倾向有妒忌、偏激、自卑、自我中心、孤僻等。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现实完美人格的典型“君子”,为大学生提供了目标。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近代中国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1840年之后,中华民族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中国思想界痛定思痛,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传统文化,力图引进西方文化,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在批判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内容被放大,甚至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在这种批判多于继承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认同程度不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根据时展赋予新的内涵,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传递给大学生。

2.受教育者大学生喜新求异的群体特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大学生处于人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进入大学校门后,大学生脱离了家庭的呵护,学业压力减轻,开始独立面对社会,并思考人生问题,成人意识增强,渴望证明自己的成人地位。大学生不迷信书本,不拘于传统,相对于已有结论,他们更倾向于经过自身思考,提出新的见解。传统文化作为自古流传的内容,本身并不具有吸引大学生的新奇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利用班会年级会,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图书馆 传统文化 数字阅读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24-03

近年来,“承载家庭期许、肩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90后,已经成为高校中的绝对主力军。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90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课题[1]。”鉴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网络新生代的90后,其阅读(本文“阅读”一词系用广义含义,具体指以视、听途径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各种活动)方式又日趋数字化,为了解大学生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方面的情况,我们于2012年夏季基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数字环境下的传统文化阅读——以高校图书馆为语境”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共收回有效答卷134份,答案文字部分内容合计近10万字。调查面向北京、天津、山东、甘肃和新疆等10多个省市区30余所高校。这里通过引述和概括问卷数据的方式,对本次调查作一总结性报告。

1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较为到位

首先,认识比较全面,很少有人单独把古籍文献、文物或历史遗址等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单选古籍文献者仅约1.5%,单选文物和历史遗址者均不足1%,约84.3%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应该包括古籍文献、文物和历史遗址等多种形式;同学们还列举了诸如古文、诗词、曲赋、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戏曲、书法、对联和民俗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具体形式。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方式,也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有近一半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多媒体等,而不是其中一种或少数几种。

其次,对传统文化的定位比较准确,答案中常见的、较有代表性的定位词语主要包括“智慧”、“财富”、“宝藏”、“根基”、“文化遗产”、“独特资源”和“民族特质”等等。常见的形容性质的描述词语包括“深邃”、“珍贵”和“博大精深”等等。同时多数同学并没有片面、保守地看待传统文化,而是有着较为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正确的对待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另外,在大家看来,学习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①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有利于“了解历史,认清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用的人才”;“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② 利于发展。“只有继承,才能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③ 促进团结、抵制西化。目前“中国社会西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清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

总之,在绝大多数同学眼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尽管有部分同学的答案中也存在着认识不够清晰、不够准确的问题,但就总体而言,并未出现对传统文化全然无知或持否定态度的情况。

2 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需求旺盛,但行动有所不足

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普遍有着旺盛的需求,这些需求可具体概括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

在学习内容方面,主要包括: ① 增加资源。有人主张“学习一些经典书籍”;有人主张“选择多样化,开设书法、楹联、中医等入门课程”。② 提供书目。“传统文化卷帙浩繁,一般人入手会感觉非常茫然,缺乏指导性介绍性的书目”,因此提供书目非常必要。③ 内容人性化。所学内容应具有生动活泼、亲和易学的特点,其获取应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在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包括: ① 开设课程。有人强调选修,有人强调必修。② 优化师资。“多些国学方面的真正的学者”;“将传统文化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③ 营造氛围。多组织讲座、展览和游历等活动,营造“相应的学习气氛”。④ 注重网络。“尽快将现存古籍全部电子化,上传网络,免费利用”,并使“纸质读物和多媒体配合”。⑤ 讲求方法。应做到寓教于乐,避免灌输做法;同时还应“联系现实,对比思考,以古为师,面向现在和未来;放眼全球,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传统文化”。

不过与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具体的传统文化学习行动却颇为不足。统计数据显示,虽然仅有1.5%的人从未接触传统文化,但是多达56.7%的人也只是偶尔有所接触,经常接触和学习者远不及一半数量,仅占约41.8%。正因为如此,54.5%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阅读现状堪忧,43.3%的同学表示一般,仅2.2%的极少数同学感觉较好。数据还显示,经常通过网络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约占49.3%,另外约50.7%的人则表示并未经常通过网络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可见大学生基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阅读形势并不乐观。总之,大学生对目前自己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投入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即使在他们所喜爱的数字化阅读中,传统文化的比重仍然非常有限。

3 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作用重大,但发挥有限

关于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绝大多数同学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少人通过专门解析图书馆性质的方式来评判其作用,认为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公共水龙头,为人类进步提供生命之源”;由于具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因而成了“一个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和“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则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其“职能之一就是传播传统文化”;“随着网络的流行,图书馆的作用不如以前那么明显了,但在高校里,还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持有肯定态度者,具体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表述大致包括“还好”、“重要”、“很重要”和“非常重要”等多种。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像上面这样来看待图书馆,约有23.9%的同学就持有相反的观点,认为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作用不大,影响很小”,表现“一般”,“起码现在的作用不太明显”;甚至有人认为图书馆“作用不到位,只是摆设”,虽然言似过激,但也反映了一种认识。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人表示对此问题并不了解,因而没有发表任何看法。

在一项关于阅读场合的多项选择题中,单选或复选图书馆和教室者比例相对较多,分别合计为73.1%、55.2%,单选或复选宿舍者比例虽相对较少,但合计也超过半数,占50.6%,其中单选宿舍者为11.9%,比单选教室的4.5%高出两倍多。宿舍在阅读场合中的较大比例,说明在数字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场合发生了重大转移,他们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和教室,更多同学就在宿舍或主要在宿舍进行阅读,不过宿舍阅读其实也是图书馆功能的延伸,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宿舍网上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网络传播平台。

尽管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作用重大,但是从大家对图书馆所寄予的诸多希望看来,目前其传播作用的发挥仍然较为有限。对于这一情况大家也是直言不讳,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有效的方式应该体现在民间,体现在大多数的公共场合。相对于此,图书馆的传播效果稍有不及”。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

4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阅读前途广阔,高校图书馆任重道远

当问及是否看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之时,约有76.1%的人持肯定态度,很多人详细阐述了原因,可大致归纳为:① 节省时间。“现代人越来越忙碌了,花在电脑和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既然数字化的趋势无可避免,那么就顺应潮流。”② 资源共享。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数字介质“便携而且存储量大”等优点,从而使数字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③ 其他原因。大家还列举了诸如数字资源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快捷、便于检索和查阅等其他原因。由于数字化阅读有着如上许多优势,因此从长远来看,数字化阅读必将成为传统文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具有广阔的前途。

当然也存在着例外的情况:比如有3人持中间态度,3人无明确态度,另有26人表示并不看好这一方式。持中间态度者主要顾虑数字化阅读方式既有利又有弊的双刃剑特征,认为“不可过度依赖”;无明确态度者主要缘于个人“不了解”或“不喜欢数字化阅读方式”;至于持不看好态度者,其原因一是担心数字化阅读会带来诸如“伤眼伤神”之类的健康问题,二是认为阅读效果欠佳,“感觉始终欠一层”,“很难深入理解和记忆”。

除个别同学因不太了解或不常去图书馆而无具体建议外,很多同学就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化阅读问题踊跃建言献策:① 加强数字平台建设。一要健全数字化设施,保障系统稳定,并考虑“手持阅读设备匹配”;二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全面、鲜活、健康的资源,并保证其易于检索、获取和更新。② 优化服务工作。“工作人员要端正态度”,“尽量减免相关费用”,加强导读服务,“推荐一些传统文化书籍”,并“增加相关书目”,尤应“推出经典书目”。 ③ 营造环境和氛围。广泛举办相关讲座、展览、征文、竞赛等活动,“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④ 扩展业务范围。“主动走出去,不仅是走出图书馆,还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同时进行“多校联盟,实现资源网上共享”;甚至可以“与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的地址取得联系”。此外,大家还提出了诸如加强宣传等许多其他方面的建议。正是由于高校图书馆承载着大学生如此众多的愿望,因此它在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5 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和喜爱,并在传统文化的阅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强和推广数字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阅读,是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在高校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的工程中,高校图书馆无疑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发动机。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认清当前有利形势,紧紧抓住机遇,通过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和阅读方面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下通过网络传播和开展数字化阅读的优势作用,把广大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催化为阅读行动,使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阅读的途径,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得到阐发和弘扬,使他们不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校园里,而是应该放眼全社会,放眼整个世界。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正适时地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诸多便利。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实质乃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创新。“只有创新发展,使科学技术与文化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才能提高文化的开发性,使文化具有时代的生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但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把握传统文化的转型、促进中西传统文化互补、树立传统文化科学发展的观念,还可以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在所有基于传统文化的工作中,第一步就是认识传统文化,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大力加强以高校图书馆基于现代科技的校园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是目前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要义。

参考文献:

[1]赵荣生,卢桂珍.网络时代健康人格教育的传播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1(5):13-19.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现代;艺术设计

“中国风”一直以来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主要手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上,从四大发明、文房四宝,到太极万象、记忆之塔,一幕幕极具创意的文艺表演,为全世界观众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画卷。北京奥运会通过现念演绎传统文化,运用创新手法发掘“中国元素”,不但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让观众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启示。

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所以,它对人类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产生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电影运用上,中国的导演表现出色,如《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这些电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或直接或间接、或从色彩或从场景、或从传统理念或从民俗仪式,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以张光宇先生、张仃先生为首的老一代艺术家亲自参与动画形象的创作,把他们多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全部带入了艺术造型之中,不仅在于采用了传统壁画、水墨画、年画、京剧脸谱等艺术样式,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上,还借鉴了前辈艺术大师如齐白石、李可染的创作,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艺术的意蕴与独特的美学风格,因而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殊荣。

除了影视界,“中国符号”的观念已渗透到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广告、招贴、标志、包装、书籍装帧、环境艺术等,包括最近的服装设计展――“衣装盛典”。很多设计师成功地运用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来推广自己的设计理念,并成为设计领域的佼佼者。在我们的邻邦日本、韩国。一些优秀的设计师更是将典型的东方韵味运用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国际设计界得到广泛认可。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提炼出那些具有恒久光芒的价值因子。由此,因“中国风”的流行而在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作业普遍出现的“跟风”情况就不言而喻了。应该说,“中国风”的流行是一个好的契机,学生们普遍认识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过去一味模仿和照搬国外流行设计的状况,具有东方特色的元素和符号开始在设计中有了越来越多的体现。但同时,学生们在大量运用中国书法、传统水墨以及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时,也不免陷于表面的拼凑和罗列,作品往往缺乏内在文化精神的传达,这就使得大量使用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流于表面形式,远离了作品应有的文化内涵,归结起来,这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审美及认知上的偏差不无关系,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木版年画,还是木雕、砖雕、石雕等都有艺术设计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艺术设计的规律,传统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文化方面的成就更影响持久,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特定的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区的自然、风土、生态等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历史集聚形成的,这些正与设计中心理、社会、文化的脉络相联系。所以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几千年之前,我们聪明勤劳的先祖们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而不断的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体系。这个传统文化符号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传统元素中来涵盖以上的概念,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京戏脸谱、中国结、皮影、剪纸、木刻、年画、风筝、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汉字、石窟壁画、石狮、唐装、筷子、元宝、如意、八卦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符号包罗如此之广,正是设计师们汲取营养的沃土,对现代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设计走向成熟、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细心洞悉那些让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强势品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蕴含源于本土文化精神的力量。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标志设计无不在简洁、明了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因此这种运用,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怎样更好地借助传统文化符号去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并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它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显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现代设计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且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结合、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事实证明是不可取的, 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无法立足:中国的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一些著名设计师的成功之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地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发展的停滞。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时,既要对传统文化符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又要和现代设计的思维和理念进行结合,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

透过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我们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符号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其更具文化性与民族性。北京申奥标志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又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在一起,这就代表了华夏传统的“中国结”形象,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整体图形又好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乃是中国古老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体现。这种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而且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在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设计中,汉字的巧妙应用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现代气息。这些成功的例子深值我们品味和借鉴。

当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去并达到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与演绎,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层次的发展和提升。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文化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在这一点上,我国很多成功的设计师将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符号经逐步挖掘、发展成为了现代设计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书法篆刻、祥云图案、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看到,绚丽多姿、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我们聪明勤劳的先祖们创新的积累和结晶,它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不断创新是传统文化符号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因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人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符号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张道一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张果老倒骑驴,骑在驴上向后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形形,五花八门,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纲,理出一条思路,驴儿驮着往前走,走向新的时代,不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新的去开拓未来。”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并使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出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2]徐江华,张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重构[J],包装工程,2007,28(01),

[3]袁熙D,新现代主意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篇7

时代人物杂志社举办的以“文化突围”为主题的年会,很有意义。我在这里着重谈一谈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繁荣文化作为坚持发展的硬道理,同时也指出当前一些领域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一些人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发展繁荣文化也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好,都绕不开怎样对待我们传统文化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道德底线和价值底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对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发展中他继承着自己传统的东西,同时也不断地吸收着新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DNA。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它,否定了它就等于否定了我们的基础,否定了我们的根。说到先进文化的先进性,我们现在讲现代文化具有先进性,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样有先进性。因为如果她没有先进性的话,就站不住脚,也延续不下来。当然,对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的接受,因为她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农耕文明,这就决定了她也存在着缺陷。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就必须有所扬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就要科学地对待她。当前或者很长时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使中国国民性产生了极大的扭曲,应当全盘否定,这种否定在十年“”时达到顶峰。当前,有不少人认为解决中国时下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只能靠全盘恢复传统文化。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我们应当持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刚才。肖云儒先生讲到了传统文化的缺陷,我完全赞同。但是这里还有两点,我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

首先,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包容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她能在的情况下与其他文化共处,就是孔子讲的“和而不同”;一方面她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就是《诗经》里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传统文化这两种陆格,使她能够做到宽容大度。从而融合一切外来文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历史上,多次的少数民族入侵,都受到了我们文化的融合,就能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等等,也能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再比如,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但是道教也供奉观音菩萨,只不过称做“观音大士”,这也是包容性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作为基础的,这决定了他又有狭隘的一面,有着强烈的排他意识。特别是到了明朝以后,排他性占了主导地位。发生了强烈的排斥外来文化的问题,清代就是一个典型。那个时候把海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视为“奇技巧”、“雕虫小技”,统统加以排斥。

第二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同时又表现得十分保守。创新精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质。历史上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十分丰富,这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但是她的保守性又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明清以后,这一方面尤为突出。在习惯性的定势下,过去一切都是对的,直到政治上闭关锁国,这都是我们文化保守的表现。

从历史上来看,包容性、创新性表现得突出的时候,中国社会就有生机、就强盛;反之,就衰弱,就落后。

如何实现“文化突围”?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当今社会的发展即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国际现代文化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国际现代文化具有国际和民族的双重性,我们民族性的传统文化一定要适应国际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既保持民族性的特色,又和国际现代文化接轨。因此。“文化突围”要再来一次思想解放。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要解放思想,吸收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一次思想解放,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跃居世界的前列,那么这次文化领域的解放思想,将必然引发人们思想的大变革,使中国的现代文化受到世人的尊重。

我认为实现这一次思想解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要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开放。就是要克服我们传统文化排他性和保守性。在主体的观念主导之下,大胆地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努力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篇8

临海市文化馆根据上级主管文化部门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教训,谈谈我们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共同探索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态度。临海市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繁多,千百年来丰富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这几年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资源普查工作,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民族民间资源是群众文化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传媒等新形式的娱乐文化的迅速进入,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依然还停留在静态保护上,没有做到提倡动态或活态保护,更没有提出传承弘扬的行动口号。以致传统文化项目渐渐地被淡忘,在众多新的、外来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被边缘化了。

所以我们认为,在研究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探究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自2003年以来,我市广大群众工作者积极参与了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全面的普查工作,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作为文化工作者,就必须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特别要结合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创造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展必要的理论研讨,还可以组织参观介绍一些典型经验,来提高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

二、认同目标,勇于实践。统一了领导与群文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作用认识,群文工作者就必须为党政部门的决策做好参谋,出谋划策,提供可行性的工作计划。

首先,我们要从乡镇尚存的传统文化中,选择有一定知名度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有群众基础,易于普及创新,且资金投入量少,或利用开发后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开展工作。例如我市的“上盘花鼓”“黄沙狮子”“括苍剪纸”等。以上盘镇的“上盘花鼓”为例,上盘镇于2006年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省民间艺术之乡(上盘花鼓),并相继列入临海市、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2007年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舞蹈篇)。有近500年的历史“上盘花鼓”自1955年挖掘、整理后,每年都在省级演出获奖。特别是近年来,该镇的上盘花鼓表演队已从原来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8个队,100多演职人员,其中农村一级俱乐部中就有6个表演队。不仅增加农村俱乐部的活动项目,也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上盘花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市、台州地区进一步扩大。为巩固该传统文化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起到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亦成为上盘镇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

三、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在群众文化的工作中,经常都会碰到先普及后提高,或是先提高后普及的工作方法矛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对待传统文化工作亦会同样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认为,普及是基础,提高是关键。任何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只有在普及中才能发现人才,有了人才该项活动的质量就会进一步提高。活动项目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就能达到普及的目的。

上盘镇文化站始终坚持这一鲜明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上盘花鼓”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他们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制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例如要在近两年内,使上盘花鼓在全镇21个一类农村俱乐部中,建立表演队,到2010年时在42个行政村全部普及;每年举办一次上盘花鼓培训班,以提高各队的表演质量;拟在上盘花鼓的11首歌曲中选出《寄生草》《姑嫂看花灯》等几首作为乡土教材,在中小学、幼儿园中教唱普及;计划在上盘镇中心成立舞蹈中心组,培训演员20人左右,通过比较正规的培训,提高艺术表演质量;计划在近期举办一次全镇范围“上盘花鼓”的表演赛,促进该表演艺术的提高。

这些普及与提高的措施,既是交叉地进行,促进了两者的工作开展,又体现了矛盾的统一。

四、不断丰富创新,适应社会进步。任何传统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创造的。只有经过不断加工,不断丰富,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满足娱乐的需要,娱神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盘花鼓也不例外。据我们了解,上盘花鼓在1955年挖掘整理时,为了宣传参军保家卫国的需要,对几首歌曲的部分唱词作了修改,演出时加上乐队伴奏。1959年则把2人花鼓改为5人表演,同时根据上盘花鼓音乐素材,创作了一名为“舞龙调”的新曲,第二次上省演出。2000年,临海市文化馆和台州群艺馆分别以“上盘花鼓”的音乐、舞蹈动作为基础,创作了舞蹈“花鼓情”。无论是音乐、动作、队形、人数都作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受到专家和群众的肯定、赞扬。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艺术媒介 书画艺术 接受状况 调查报告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直观地展示着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深典雅的审美意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着别样的光辉。19世纪下半叶以来,书画艺术经受了现代历史的各种社会运动和文化观念的冲击而岿然屹立,通过不断地丰富、修订自己的艺术理想和技巧而继续发展繁荣。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和当代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极速膨胀,包括书画在内的传统精英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书画艺术的生存发展环境和在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心里的感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传统书画艺术的继续发展和繁荣,非常需要了解当代经济、技术、媒介和受众心理的状况,因为它们是艺术发展的宏观基础。为此,我设计和实施了本次调查,希望以个案形式大略得知当代青年与传统书画的关系状况。

一、基本状况报告

1.调查方法

2011年3月间,我对杭州市下沙区几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传统书画接受状况”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共发放550份问卷,回收529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511份,有效回收率为93%。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个人表意媒介使用情况,艺术媒介接触情况和对传统书画的接受心理,以及其对书画创作、消费目的的了解等方面。

2.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数据

本次调查样本总共511份,其中大一学生238人,占46.6%,大二学生144人,占28.2%,大三学生129人,占25.2%;男生共156人,占30.5%,女生共355人,占69.5%,基本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在校情况。

(2)大学生个人表意媒介使用情况

书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其表意和表现的基本媒介形式是手工的绢帛纸笔,这种自然状态的媒介技术使用期与传统文化的繁荣期大致对应,它们是传统文化表意和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书画艺术蕴含深厚韵味的艺术形式基础,并在长久的表意和艺术欣赏传统中培养了民族的独特审美趣味。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达至21 世纪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传统的媒介表意方式的地盘大为缩减,这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如图1所示,在回答“平时需用文字表达时你怎样完成”的多选题时,选键盘打字的比率是47.3%,选笔写的比率只有41.8%,显示现代的机械复制的表意方式已经成为当代青年表意的主要方式,传统手写表意的感觉正在让位于信息传达的效率追求。而图2则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有八年时间没再写毛笔字了(相当于小学毕业以后即将传统纸笔束之高阁)。如此传统书画的艺术表现和心理体验的物质基础正趋于流失。

图1用到文字表达时怎样完成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图2多少年没用毛笔写字了

与此同时,在被问到自己字写得不好的感觉时(多选题,图3),选择“有点遗憾,显得没文化”的比率是62.2%,选“没什么,反正写东西多用电脑或手机”和“无所谓,字写得好也没什么用”两项相加的比率为29.7%,不到前者的一半;反之,在被问到别人字写得好,自己的感觉时(多选题,图4),选“有内涵,个人形象比较好”的比率是51.9%,选“对个人发展有好处”的比率为32.8%,而选“书生气较重”和“没什么可炫耀”的比率分别只有10.4%和4.9%。可见,对汉字这种传统表意工具所展示的个人形象,大学生还是相当在意的。但显然这里有一个矛盾状况,即在行动上大学生们为实用目的而使用现代技术投入了现代生活,但在心理上他们仍以传统的文化形象为骄傲,而这正是传统文化及其艺术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图3自己字写得不好的感觉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图4对别人字写得好的感觉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3)大学生接触艺术媒介的状况

中国画作品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基本上是凭借着人际关系的接触而传播的,只是在明清以后,随着雕版印刷业的繁荣,一些画谱开始通过商业渠道得以较大范围地传播。书法作品虽较早已有拓印形式流传,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它与摹写的帖一道,也是以人际交流的形式传播的。自20世纪初以来,现代大众媒介成为几乎所有信息交流的必经渠道,传统书画作品的传播也深受其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人们接触书画的时间频率和空间场合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经由何种具体物质形式来实际感知体验书画作品,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媒介接触状况因此也有较大变化。

首先,是如何分配自己的休闲和审美欣赏时间的问题,从多选题图5 可见,上网、游戏的比率最高,为35.8%,户外活动和看书次之,分别为24.7%和24.8%,去艺术馆博物馆最少,为1.7%,看电视次少,为13.1%。可见在大众媒介上进行艺术体验和在户外进行身体活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文化审美形式。

图5业余时间怎样打发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其次,在何种场合接触书画,由多选题图6可知,在学校最多,为36.3%,因为这里报刊和画册最多且易接触,次之的是在博物馆美术馆,为33.6%,这令人惊讶,与上述“去艺术馆博物馆打发时间”的最少比率1.7%形成反差,可推知在此时空中接触书画机会之少了,由此类推在商店、家居和宾馆中则又更少了。

图6在何场所接触书画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最后,对经由何种具体物质形式来实际感知体验书画作品的问题,由多选题图7可知,影视和电脑多媒体形式最多,分别为19.5%和18.7%,在当代网络技术环境下,两者其实都说明学生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书画最多,其次则是报刊和画册,这属于较传统的大众媒介了,而工艺品以12.4%的份额位居第四,超越了传统书画形式的卷轴和镜框,这是颇值得注意的现象,说明大学生的书画消费形式与传统有了很大的不同。

图7以何种媒介形式接触书画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4)对传统书画的接受心理

中国书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其外在装裱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媒介形式,而且其艺术形象本身呈现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样式,表现着别样的审美蕴含。它与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占主流地位的西方写实绘画有着鲜明的不同,其根本差异在其书写性的笔墨形式,以及由此所表达的传统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和文雅情致。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及其所包含的独特韵味,当代大学生们的感觉和体验如何呢?

首先,如多选题图8所示,选传统卷轴装裱形式“太老旧,没感觉”的比率只有1.3%,反之选这种传统装裱形式“富有书卷气,很雅致”的比率为49.3%,同时选它们“富有中国特色,感觉亲切”的比率为46.3%,这三项相加占96.9%的比率,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认同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的,与他们对待网络电子游戏及其他大众文化的态度一样,呈现出同样的热爱态度,这是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同时这也印证了前述大学生个人表意媒介技术情况所反映的矛盾状况,即沉浸于大众文化的技术刺激和感官兴奋之中,同时在深心中又以传统文化为价值的根本。

图8对传统装裱形式有何感觉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其次,如多选题图9所示,在回答中国书画的价值何在的问题时,认为在于其中国历史文化蕴含浓郁的比率为28.5%,认为在于可以修身养性的比率为26.9%,认为在于笔墨功力深厚有意境的比率为22.8%,而认为在于造型逼真、色彩鲜明和表现了深奥哲理的只分别占10.1%和11.6%,可见对于中国书画形式与内容的大致特点,大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并非像表面的敬而远之态度那样一无所知。

图9你认为传统书画价值何在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最后,在回答不喜欢传统书画的原因(多选题图10)时,大学生们表示有28.4%的因素是自己修养有限,无力欣赏,有20.3%的同学认为是其形式太古雅,难以理解(与上述对传统装裱的肯定形成对照,显示大学生即使难理解还是喜欢其形式),还有17.3%的认为是可见的原作少,欣赏成本高(这与他们多数通过网络和电脑屏幕接触中国书画正相关联),还有一个因素(占12.7%)是大众文化丰富多彩,以致顾不上欣赏传统书画。其他如创造性少模仿多,脱离现实生活,功利性太强这些与专业创作问题有关的因素则不太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可见,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不足是大学生觉得书画太古雅难懂的主要因素。

图10不喜欢传统书画的原因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5)对近年书画市场繁荣原因的理解

传统书法艺术的理想是“书,心画也”(扬雄),人品高则书艺自高,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则是畅神而已(宗炳),“聊写胸中逸气”( 倪瓒),它们共同建构了传统书画艺术超功利的价值取向。虽然自明代以来,书画家出卖字画以取润格的活动得到了宋明理学世俗化乃至市民社会出现、商业市场繁荣等因素的支持,书画市场逐渐形成,但在传统的艺术格局中,实用功利的艺术经营观念和活动总是处于暗昧状态,或以癫狂的叛逆姿态出现,并不能取得正面的价值肯定,这种状态甚至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期。但在新世纪消费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对艺术,包括书画的态度显然已经有了较大改变。

图11近年书画市场繁荣的原因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图11的多选题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近年来书画市场繁荣的原因,有近四成的因素是大家想以此投资保值,分别有近二成五的因素是欣赏艺术和装饰家居,另有一成多的因素是用于人际交往。可见大学生对艺术的看法是比较现实而非浪漫的,这应是其大众文化的消费经验和对当代中国文化状况的了解使然,因为现实中的书画消费往往很实用,很少再有纯粹审美观照的机会。

二、反思和建议

1.从个人表意工具使用和艺术媒介接触的状况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深度介入,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和感觉日益高技术化,而对传统艺术得以产生魅力的自然工具手段逐渐开始陌生和远离,这是对书画艺术发展的现实威胁。但尚处发展之途的中国需要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可遏制,好在大学生心里已经具有充分的传统文化根苗,这应该是拜多年的学校教育耳濡目染所赐。但中国基础教育的功利化(中数理化等而轻人文艺术教育课程)正在削弱这种文化根苗成长的土壤,这是比学生单纯偏好高技术效率和刺激更令人忧虑的。日本和韩国是协调传统文化保护和技术发展关系的良好榜样,应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目前来看,大学生投入技术性的大众文化和身心保持对传统艺术的敬仰还处于势均力敌的矛盾状态,但这种状态能长久保持吗?如果放任自流,技术的强大力量和它们在青年心中产生的惯性是否将把传统文化的根苗彻底拔除?切实的文化保护措施应该尽早地设置,比如学校是否应开设更多的人文艺术课程,城市公共设施中可否建立更多的博物馆、艺术馆,举办更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示活动?

2.从对书画艺术的接受心理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与20世纪初的争相留学以引进西方艺术观念和技法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这显然是由于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力有了巨大提升,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为大学生所清晰感知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对大众文化毫无抵抗力,而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在意蕴虽心爱之,却表示它们太古雅艰难,自己修养有限无力接受,这真是让人扼腕的现实。问题出在哪里?是否还是在教育上,太表面化,太功利?教育改革如何补上这无实利但很重要的一课?

3.从书画艺术自身的观念和实践来看有无值得反思之处?对是否坚持文雅高深形式还是兼容通俗视觉表现之技,专业人士各有看法,但上述大学生以工艺品形式接触书画作品超过传统卷轴和镜框形式的情况提示我们,传统艺术形式在保留固有优雅气质的同时,如何因应时代氛围和受众心理,确实需要细心考察思索,以求有所改变和创新,毕竟现在是大众文化和消费时代,消费者的趣味和权力应该受到尊重,否则很可能就是作茧自缚,自我取消。

4.从艺术的目的和功能来看,传统书画总体上可以说是超功利的,主要是为了直观地象征自己的内在品格和人生追求,以之牟利是接近近代才有的趋向。但当代文化的主流是实用功利的,以消费形式取代了纯粹静观。大学生生长于当代文化环境之中,并表明深知这种现实,但这并不表示他们认可这种现实,就像他们沉浸于电脑游戏的华丽景观之中,而深心并不以为然一样。因此,专业人士应该有所担当,不要随波逐流而遗忘了艺术的超越和创造性本质,否则青年心中的传统文化根苗就难有茁壮之望了。如果都是追求实用价值,鼠标点点即可轻松实现,因此,大学生根本没有必要去瞻仰徒有其表的传统形式。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高中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设计与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同时还要适当的渗透好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作为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语文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关键科学之一,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第一,要避免多元化文化对学生产生出的负面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影响,不仅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动,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是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树立起健康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理念。所以教师就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正面意义。第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W习积极性。可以说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是难以被学生所接受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诗词,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文人情怀等方面的影响,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第三,借助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许多的传统文化作品中存在着积极意义的思想,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文化意识。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古诗词等,以此来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情感观念认识不足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学活动的引入并不是单纯要让学生掌握好名句与名篇等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诗词来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等方面产生出共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目光放在了诗词的翻译以及诗词的结构等方面上,这样也就难以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述,造成了学生虽然学习了这一知识,但是却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与价值。

2.对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赏析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要从古文教学上出发。但是在实际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方面的解析,或是直接借助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与认识,最终也就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其自身有着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突出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出其影响力。

1.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材上出发,以此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精心挑选过的,其中也存在着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识,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语文来传承好文化。

2.保证融入方式的准确

现阶段中大多数的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是从古诗文上来融入传统文化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情境与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逍遥游》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词汇上出发,借助相应的画面等来给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引用音乐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所以也就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

3.筛选好传统文化内容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而记住文化内涵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避免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而是要采取批判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如在一些古诗文中诗人在落魄后所写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满足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引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从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上出发,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鸾.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2016(9):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