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加强农村幼儿在园生活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养成教育贯穿于农村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和生存实践意义。如何将幼儿养成教育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农村幼儿养成教育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指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形成的良好习惯。从小注重农村幼儿的养成教育,使农村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更是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以幼儿教育是影响个人一生思想健康的重要阶段。从现在来看,培养农村幼儿成为现代文明人,将来成为社会有素养的人,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成为素质高尚人的不可缺少的品质。从现实意义上分析,社会越进步,科学越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可见“养成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成长中养成高素质的必经之路。
二、注重过程管理,抓好各种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农村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农村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以常规教育方法和制度规范为主导。首先要让幼儿认知什么是卫生,什么是不卫生,懂得卫生常识,了解卫生习惯养成的好处。
(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生活习惯礼仪要求。如今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关心别人和周围的环境了,在加之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农村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尽量做。
(三)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文明礼貌养成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内容有: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是非分明、先人后己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文明的种子。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一声轻轻的问侯,多一个甜蜜的微笑,多一个无微的关怀,多一个文明的行为都是影响幼儿的成长因素。更以模范标兵为典型,让幼儿懂得讲文明、讲诚实才是好孩子。
(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或是留守儿童,在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每天过着穿衣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在幼儿园班级要开展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小小值日生”、“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会动手的小聪聪”等。要树立好榜样教育,让大家都向他人学习,从而培养幼儿的自豪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班级服务,为小朋友服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各种活动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幼儿集体意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得到学习和发展。
三、塑形象重视示范性教育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高度崇拜,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幼儿。教师在工作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准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四、配合家长进行养成习惯教育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使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养成教育工作产生实效。
总之。加强农村幼儿在园生活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幼儿成长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
篇2
(一)家庭教育内容欠科学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进步,家庭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教育孩子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但是教育孩子的内容欠科学,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劳动和交往能力;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忽视了道德价值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缺失,使孩子内心冷漠;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和需求,对孩子要求不恰当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较少。
幼儿园也是幼儿生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在幼儿园里幼儿逐渐形成了社会人的角色。在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家庭能和幼儿园密切合作与沟通,对孩子的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培养、缺点的改正都有很好的帮助。
案例:遇见积极和老师交流的家长,也是老师的一份荣耀,记得有一次在小朋友早上入园时,小朋友可可和妈妈高高兴兴的来了,彼此问好后,可可的妈妈拉住了老师说:“李老师不知道为什么可可回家后总是爱说‘你真讨厌’,奶奶辛辛苦苦做饭收拾家务他还蹦蹦跳跳的跑过去说‘奶奶,你真讨厌’我也说过他了,他就是不改,你注意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呢?”李老师今天就留意可可发现他的确在和别的小朋友说‘你真讨厌’,李老师就去找词汇的来源,经过回想这两天看的动画片里红太狼说了这个词,他就学会了然后不分对象频繁使用,后来李老师和小朋友们具体的探讨了‘讨厌’的意思,告诉小朋友这是不能随便用的,之后李老师告诉可可的妈妈可可已经到了词汇敏感期,学到新词汇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广泛运用,平时可以教孩子一些词汇和用法,满足孩子需求,可可妈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对他来说这次和老师沟通获得了实用的教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家园共育的途径很多,幼儿园也在积极开展家园共育,但是家长的家园共育意识还需要提高,只有家长主动且积极配合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三)忽视孩子心理需求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幼儿年龄太小,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能力,所以忽视幼儿的喜好和感受,片面强调在幼儿的生活需求与过程中以家长的意愿为主,最终导致家长成为孩子意愿的替代者,忽视孩子的现实需求。现代早期家庭教育观念中平等、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正在形成,但是许多家长仍缺少把儿童视为独立的个体的意识,不能尊重幼儿自己的意见,因此科学的儿童观尚需提高。
二、当今早期家庭教育的重点
(一)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
1.饮食习惯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存在挑食、进食无规律、多吃零食、不喜蔬菜等缺点,然而饮食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但是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作为父母从一开始就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没有孩子生下来就是挑食的,是家长的限制或纵容太多,孩子吃饭的自由权没了,才会出现各种吃饭问题。如果在家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对身体成长不利,而且到了幼儿园也很难适应。有些幼儿吃饭困难,在家父母追着喂,在幼儿园里孩子很多,老师是没有时间单独喂一个孩子的,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就很可能由于吃不好饭导致营养缺失,这就是老师很头疼的问题,每次新生入园为了孩子们健康都要重新培养饮食习惯,但很多父母在家养成的饮食问题很难改变。
2.劳动习惯的培养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扫地、自己穿衣、收拾小屋子等,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劳动的习惯,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好准备。用过的玩具、生活用品、学习工具能自己整理。如果父母们希望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就不要给孩子营造轻松安逸、垂手可得的生活,没有劳动,没有创造的生活不是爱孩子,要让孩子适当地劳动,在劳动中体验自我价值,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性格的磨练。
(二)认知、情感、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1.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幼儿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充满好奇的,每一次认识新事物都是思维的进步,幼年的时候从周围世界看到的东西越多,提出的问题越多,孩子的视野就越广阔,思维就越敏捷,作为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发现新事物,教他们学会思考,培养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孩子一生将受益匪浅。
2.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是很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中孩子数量减少,几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受宠习惯让孩子认为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以至于进入幼儿园后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善交往,或者出现攻击性、孤僻等行为。总之,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爱的含义,学会关心他人,对孩子健康情感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3.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者普遍认为,0~6是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事物领会能力强,能力提高也快。但是对于存在自卑感的孩子来说,即使做了努力,也会对自己的努力结果难于认可,反之没有自卑感且自信心较高的孩子他们由于会做会感到高兴,所以总是满腔热情地努力去做,能力和积极性也就不断地提高了。因此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自信心的培养意义重大,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许多方面都起到基石的作用。
三、给父母的建议
(一)营造好的家庭环境,树立好榜样。
家庭环境和父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我们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多么完善,无论早教机构多么的出色,父母仍然是培养幼儿智慧和思想的最主要的行家,家庭也是重要的环境之一。所以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和谐的环境,年轻的父母们也多多努力吧,努力的提高自己,自我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父母只有在坚持自我教育中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身行为影响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了解幼儿心理,从小孩子出发。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父母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因而总会与孩子出现出现教育偏差、教育矛盾等问题。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维与需求,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儿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我们的教育才会适合孩子,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前进。
篇3
幼儿规则教育历来被幼儿园教师重视,但通常在教育实践领域,教师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的目的相当程度上只是为了更有效管理幼儿的行为,规则教育仅仅作为教育的手段,旨在为教学服务。
这样的规则教育观导致教师在幼儿规则教育领域出现许多实践误区,比如给幼儿过多的规则,以至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无所适从;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违规行为,让幼儿很多时候处于惶惶之中。
因此,对于幼儿规则教育的真正价值这一问题的理论澄清,将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规则教育观,引领教师更科学的实践行为。规则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育人价值。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有利于幼儿公平感的获得
个体的公平感从婴儿时期就已开始萌芽,有研究者曾经发现15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区别食物是否公平分配[1]。公平感的萌芽与发展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非常的意义,因其在幼儿社会性和道德感发展过程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2]。
那么幼儿如何获得公平感的萌芽并发展起来呢?罗尔斯伦理三阶段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罗尔斯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权威的道德——社团的道德——原则的道德[3]。
由权威道德至原则道德发展的过程即是个体公平感逐步萌发并不断增进的过程。在权威道德阶段,幼儿最初在家庭中所发展出的依恋感是其打开人生窗口时最重要的一步,这种依恋感让幼儿毫无条件地服从于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的道德权威,而这种服从其外部表现的一部分则是幼儿对于规则的遵守。
当然,他们虽然不能理解真正的规则,但是此时他们已经是制度的受益者,比如因为轮流玩、排队等候等而让自己也有了玩的机会,或者看到有其他违规者,他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轮流玩”,不可否认,这是他公平感最初的萌芽。延续这些毫无条件地服从,幼儿进入集体生活。
集体赋予了个体相应的角色地位、职能,个体若要顺利地融入集体,前提是必须遵守这些角色地位、职能所附带的行为规则。
为了获得其他团体成员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幼儿会主动自觉地遵照集体规则,逐渐地他会对规则有所理解与感悟,这正是团体道德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幼儿公平感的发展而发展。
二、促进幼儿自控力的发展
自控是指遵守照料者的命令并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地监控的能力[4]。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最理想的目的就是创造自控的力量[5],这足以表明自控能力的塑造在人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自控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根据规则不断调节与协调自己的行为,因此个体对规则的执行能力构成其自控力发展的前提与基础[6]。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那些能够克制冲动情感,从而让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集体生活规范的幼儿将会被集体所认可与接纳。比如那些能够排队取水杯,轮流玩玩具,或者因为一个材料而和同伴起冲突时能够采取积极的策略化解冲突的幼儿将更容易成为受欢迎的团体成员,其他团体人员对他的认可与赞许将成为他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些对自己行为较难掌控的幼儿所表现出的行为将会受到团体成员的谴责,因此受到疏远与排挤,这样的结果会迫使幼儿不断地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让自己的行为合乎团体的规范。
可能幼儿最初的服从还源于部分外界的压力,但随着幼儿自律品质的不断提高,幼儿开始由他律向自律过渡。因此,幼儿对于规则执行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其自控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教师对幼儿实施规则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幼儿更自觉主动地遵从规则,从而促进其自控力品质的发展。
三、有利于幼儿安全感的建立
所谓安全感,即个体面对各种风险、压力与外部环境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与感受,包括安全、确定、信心等多种心理成分[7]。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判断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安全感,有时甚至直接可以用安全感来衡量。如果个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感,那么将更容易被人接受与理解,同时对自我的肯定会更强烈。相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个体在团体中往往会更容易否定自我,比如认为自己被他人歧视、受到不公平待遇等,从而感到焦虑不安。
置身于团体中的幼儿,其安全感的获得首先源自于该团体的环境。显然,在井然有序、互相信任的环境中,幼儿更容易产生对该团体的安全感。这样的团体环境能让幼儿确认自己的一切活动是安全的,比如私人物品不会被破坏,团体其他成员很友好等,这是幼儿获得安全感的基本保证。
相反,在一个杂乱无章的团体中,幼儿可能会被其团体成员随意身体攻击,珍贵的劳动成果会被故意破坏而无从申诉,置身于其中的幼儿将会产生创伤感、危险感、焦虑感,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安全感。如何创设井然有序、相互信任的环境呢?毋庸置疑,规则是必不可少的。规则作为团体成员一致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其约束力直面每一个幼儿。
每个幼儿必须接受团体规则的约束,遵从团体规范,这样团体才能呈现出有序凝聚的状态。一方面每个幼儿为了团体的有序凝聚,必须克制自己的冲动,有一定的付出,另一方面正是每个幼儿的努力与付出,才保证了团体的有序,从而让团体中的每个幼儿对于该团体获得安全感。
综上所述,规则对于幼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幼儿公平感的获得、自控力的发展和安全感的建立等方面。教师在实施规则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坚定规则教育的价值取向,深刻意识到规则教育对于幼儿个体发展的价值,从规则的制定到规则的修复各环节中将规则的育人价值置于首位,避免因为过度强调规则的管理价值而忽视幼儿自律品质的发展。
篇4
近年来,我园在《纲要》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改变教育资源观,坚持从本园实际出发,建立开放性的幼儿教育体系,优化幼儿园教育资源,在合理有效地依托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精心遴选可以课程化的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赖以生存、成长的地方,蕴涵着丰富而广泛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只需具备教育价值的资源都可引入课程内,这就要求教师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以实现资源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一)选择符合安全性、参与性的资源
在任何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幼儿园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应把物质环境的安全、卫生放在首要位置。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资源
幼儿园课程只有面向幼儿、面向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才能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资源是他们十分乐意接受的内容,也是他们易于吸收的内容,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也是引导幼儿学习需要掌握的社会认知和技能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资源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能激起幼儿强烈兴趣,吸引幼儿好奇心的社区教育资源。因为这类社区教育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联系,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社会知识。
二、精心做好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一)以社区活动为纽带,开拓校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立足幼儿生活而展开课程模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应重视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展开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转化为教育的必然。社区中的很多事件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往往能引发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可以将社区资源纳入主题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以社区资源为内容展开探究。
例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农民们忙着收割、播种,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正是一个活生生的课堂。我们利用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开展了以“秋天”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带领幼儿观察秋天树和花的变化,鼓励家长在秋天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活动,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中班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使幼儿知道稻子、棉花、花生等是秋天农田里长出的农作物,认识家猪、兔子,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要求家长能积极关注、支持幼儿园的活动,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进行教育。大班主题活动:“秋游”,组织幼儿进行野外活动,充分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丰富幼儿对秋景的认识,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我们还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主题活动“家乡的农作物”,在活动中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走进农家,走进生活,让幼儿与农民伯伯一起摘菜豆,剥玉米,拾稻穗,在劳动中习得了简单的劳动技能,感受和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懂得了自觉去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从而产生尊重一切劳动者的情感。
(二)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中,文化广场、邮局、银行、超市等活动空间较大,幼儿可以自由地观察,与人们充分交流、对话。还可以组织幼儿到医院、邮局参观,鼓励幼儿与医生和营业员自由交谈,请教问题,回园后开展角色游戏“爱心医院”“小小邮局”等。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生成新的游戏活动,使游戏的角色和情节不断丰富,成全班幼儿关注的焦点。
选择社区教育资源时还应考虑到地方的特色,武坚素有“中国体育器材城”之称,工业园区生产的体育器材品种丰富多彩: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网球拍、跳绳、篮球、跳马、体操垫、双杠、单杠等,我们通过带幼儿实地参观生产车间,让他们知道这些体育用品的加工过程,在晨间锻炼时幼儿会很爱惜地玩此类体育用品,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体育用品的丰富知识,而且在他们心中产生了深厚的爱家乡情结。
篇5
(1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3北京
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在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幼儿园教师的离职问题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对28所幼儿园947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层次回归分析及前后两个月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而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会降低其离职意向。具体来看,职业生涯适应力会显著降低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但对工龄长的幼儿园教师的影响不显著;职业生涯适应力会显著降低临聘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但对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没有显著影响。幼儿园应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建立起由组织与教师个人协同建设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
关键词 ]职业生涯适应力;离职意向;教师管理稿件编号:201408310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生毕业前后生涯适应的追踪、Agent模拟和干预研究”(编号:71171020)
通讯作者: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 xiuminhong@163.com
一、问题提出
在当前幼儿园竞争越来越激烈、幼儿教育工作内容变换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 Career Adaptability)状况不但会影响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况,更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职业生涯适应力是职业生涯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是研究者们在反思“职业生涯成熟”概念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2]指的是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时的因应准备程度。它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了个体的诸多职业过程和结果。国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职业生涯适应力进行了理论探讨,最有代表的是萨维卡科斯( Savickas)等人在全球组织了13个国家的跨国研究团队,对职业生涯适应力开展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现在已基本建构了其理论结构。相比而言,国内对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还很不够,只是在近几年才关注,并主要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进行了研究,至今尚未见到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实证研究。
随着各地公办幼儿园数量的扩大,幼儿园教师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幼儿园教师离职变换工作单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得幼儿园教师的离职问题成为幼儿园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离职意向指个体想离开单位、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观念,它对个体的工作态度影响很大,是个体离职行为的核心指标,因此了解并把握其离职规律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师管理有着重要价值。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与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关系密切,一般认为职业生涯适应力强的教师离职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在二者关系上也存在着争议。理论上,很多观点认为职业生涯适应力是一把“双刃剑”:职业生涯适应力高的员工工作绩效高,但其离职意向也高,这被称为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管理困境。在实践领域,从职业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提出伊始,组织就本能地对其持抵制态度,其原因也是认为生涯适应力会增加员工的离职,从而带来很大的人力资源成本和风险。到现在为止,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管理困境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检验。有的研究发现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有的研究则证实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呈显著的负相关。由此看来,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的关系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这虽然与研究者们所界定的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内涵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根据不同条件深入理解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即在理解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关系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揭示其具体的表现和机制,需要探讨其中的调节变量,特别是考虑社会文化的调节作用。如生涯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概念会越来越清晰,从而推动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对于在职人员而言,与其年龄相关的工龄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互动时标志其职业发展阶段的核心因素,它对个体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和离职意向都有可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将在总体研究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合同类型这一社会文化变量与工龄这一个体变量在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当前的幼儿园教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北京市选取28所幼儿园各年龄班的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1100份问卷,收回1042份,回收率为95 010;其中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86%。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工龄3年内占47.9%,3年以上占46.3%,未填5.8%;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占47.4%,临聘(含劳务派遣)的占45.4%,未填7.2%;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占56.3%,本科及以上38.3%,未填5.4%;籍贯来自城市的占54.8%,农村占38,1%,未填占7.1%。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萨维卡科斯等人编制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该问卷的信效度在13个国家都得到了验证,包括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6道题,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生涯关注( Career Concern),如“思考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如“靠自己还是别人做决定”;生涯好奇( Career Curiosity),如“探索我的周围环境”;生涯信心(Career Confidence),如“克服阻碍”。该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不强”到“非常强”进行评价。离职意向问卷采用的是孔诺斯基等人( Konovsky&Cropanzano)1991年编制的问卷,其a系数为0.85,包括3个题目,如“明年我很可能在其他单位找份工作”。该问卷也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进行评价。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
本研究采取集体施测方式,匿名回答。为了减少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采用了前后时间间隔1个月的方法来控制,即第一个时间点请研究对象填写生涯适应力问卷,一个月后填写离职意向问卷。问卷填写后统一回收,对问卷进行筛选后,把数据录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1)。这说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二)工龄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工龄的调节作用,对不同工龄的幼儿园教师分别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对于工龄为1-3年及以下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1),但是对工龄在3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没有显著影响(P>0.05)。这也就是说,对于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其离职意向,但对于工龄长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没有显著作用。
(三)合同类型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合同类型的调节作用,对不同合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分别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对于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是对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1)。这也就是说,对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离职意向,但对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没有显著作用。
四、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的总体关系
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会使幼儿园教师更不想离开单位。这也就是说,国外和管理实践中所谓的“职业生涯适应力管理悖论”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似乎并不存在,其中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虽然有正式工与临聘工两种合同性质,但事业单位相对宽松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及相对松散的绩效与薪酬联系的管理方式,使得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不同于实行直接淘汰机制的企业,这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这种独特组织所具有的社会保障较高、工作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第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这种职业对幼儿园教师的激励更依赖于其职业认同、精神满足等方面,而不是物质报酬,因此幼儿园教师通常具有更多的成就感或价值感,而不像其他企业中的职业,员工职业生涯适应力强对其获得更高的物质报酬具有直接价值,由此带来更高的离职倾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既不同于企业、又不同于政府机关的中国社会特色。
总之,在中国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没有出现西方研究与实践中所认为的负面效应,相反它对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影响,既可以降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也可以提高其工作绩效水平,正好是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园教师所共同期望的。
(二)工龄与合同类型的调节作用
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其离职意向,而工龄长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职业生涯适应力对于年轻员工更有价值,而对工龄长的员工的价值相对较弱。这验证了波力哈特等人(Ployhart&Bliese)2006年提出来的个体适应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在环境动荡时更能体现其价值。年轻员工遇到的工作环境显然更为动荡一些,需要他们调动自身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来应对环境的动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入职时间不长的幼儿园教师更需要快速熟悉岗位职责,尽快了解周围同事和领导,也更需要深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方向;二是处于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也正处于组织社会化的初期阶段,其遇到的社会和组织乃至工作适应问题,都比工龄长的教师多,由此使得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工龄短的教师更具积极意义。
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其离职意向,而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也符合个体职业适应理论,即相较于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来说,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多处在较为动荡的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作保障性低,他们需要更快速而高质量地适应工作,并得到幼儿园领导的认可,因此他们通常不会因为职业生涯适应力强而想离开单位,对于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用工性质决定了其职业稳定性较高,因此其离职意向也就与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关系不大。
五、建议
(一)培养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这启发幼儿园应采取多种培训和管理措施提升其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
第一,在工作上应加强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反馈,以提升他们的工作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不断体验工作成就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生涯适应力;第二,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关心和引导幼儿园教师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为此首先应在教师培训中补充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其次应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引导,不断提高其职业生涯开发的能力,促进幼儿园教师职业成功;第三,应多关心幼儿园教师的生活,提高其生活幸福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对教师的吸引力,提升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应特别加强对新进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依据本研究结果,幼儿园还应特别加强对新进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这既可以在人职培训中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管理措施和制度中贯彻,更可以在工作安排等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对于幼儿园教师快速适应工作和提高工作积极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入职培训中应加强对新近幼儿园教师工作任务的培训、工作技能的训练、工作态度的养成,从而让他们在入职前就完全了解其工作职责,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范围,提高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导师制、集体培训、个体培训、工作反馈、工作经验交流等一系列制度与措施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提升其工作绩效和降低其离职意向。
(三)应特别重视和加强对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幼儿园还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这既是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更是一项留住人才、开发人才的重要举措,值得幼儿园投入。如果幼儿园充分重视和培养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这部分教师会更多选择留在单位,这有助于他们最终完全融人到幼儿园的工作和事业中去,从而为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校合作;节日;弱势群体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纯净得如同一张白纸,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与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每个幼师肩上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有义务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不断探索,以寻求最适宜的教育方法。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幼师必须要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借助各种契机,把握好时机,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人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身上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诸多美好的情感,有利于个人乃至社会的进步,为了让这些天使可以快乐地生活,对他们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所以幼师需要对这种教育内容不断探索,让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提高孩子们对情感的
认识。
一、家庭配合学校,营造情感教育的环境
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极易受身边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恶劣的环境会造成他们的心理阴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幼师需要重视这点,多与孩子们的家庭联系,家校合作,一起为幼儿的情感教育努力,营造一个适合这种教育的环境。尤其是老师和家长自身的行为方式、语言谈吐等,必须要合理,因为他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之中孩子就成为翻版。因此,幼师要了解这一点,知道环境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校环境,还有家庭环境,只有两者联合,给孩子们全方位的良好环境,对他们的情感教育才可以实施得很好。只有这些孩子们学习、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里,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身边的大人都能给予他们正能量,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之中,得到正确的情感教育。如此,才是将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其教育
意义。
二、以节日为契机,渗透情感教育
既然要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就必须要有载体,要让孩子们以此为平台,从中学到东西。比如,幼师可以以节日为契机,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毕竟中国的节日很多,这些教育机会自然也就很多。幼师根据每个节日处于不同时期,举办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将幼儿教育融入其中,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母亲节”之际,老师可以组织活动,问问幼儿:你们的母亲都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话,或者可以带领孩子们做一份小礼物,在“母亲节”的那一天送给他们的妈妈。再给幼儿们播放一些关于母爱的视频,让孩子学会感恩。这样,从小就让孩子们知道母爱的伟大,知道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这种情感教育非常必要。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节日也能起到这种效果。比如“十一国庆节”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五一劳动节”能够对幼儿进行勤劳教育,“中秋节”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团圆的意义等等,这
些节日非常多。幼师要做的就是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在其中渗透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价值。
三、关心身边弱势群体,对情感教育进行实践
理论教育再多,终究也是要付诸于实践的。幼师可以跟孩子们说很多内容,告诉他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但是,这种教育是否起到了效果,这就需要用实践检验。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或者身有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或者智力受障,根本不知冷暖;还有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连上学都是问题;或者惨遭地震、洪涝等天灾,失去了家园等等,这些弱势群体,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幼师在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让孩子们多关心身边的这些人,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例如带领孩子们去看望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真心去安慰他们;或者为山区孩子们募捐,将所得善款送到他们的手中,解决其燃眉之急。这些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对幼儿自身来说也是一次成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们从中学到的会更多,情感教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这些爱心之举是孩子们对情感教育的实践,它的意义是让幼儿拥有一颗善良无私之心。通过这样的方法,情感教育就可以得到落实,让孩子们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实现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最大价值。
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他们思想观念的确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经过幼师的深层探究,对教育不断摸索,让家庭配合学校,营造情感教育的环境,再以节日为契机,渗透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对情感教育进行实践。通过这些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篇7
一、概念界定
1.幼儿教师
本研究中的幼儿教师主要指在幼儿园中,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员,包括园长、教师和保育员。
2.幼儿教师流动
幼儿教师流动是指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或者放弃这一职业,或者在职的幼儿园教师从这个幼儿园转入其他幼儿园或其他教育阶段的学校。本研究中的教师流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进入教育系统工作或者进入其他阶段的教育系统而没有进入幼儿园工作的;二是指教师在幼儿园之间的流动。
二、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情况
1.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时就业情况
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生是于2004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的学生,总共有24名毕业生。作为广西省内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也是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专业中人数相对少、学历层次比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毕业时的就业情况见表1和表2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届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的只有13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54%,继续升学的13%,到中专学校任教的占8%,到小学及成为公务员的各占4%,到企业及其他的占17%。根据本研究中对教师流动的定义,幼儿教师的流动率(仅本个案研究内)为46%。据笔者了解,造成幼儿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幼儿园的工资低,待遇差,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
表2显示,13名毕业生任职的幼儿园情况也不同,进入公立幼儿园的占69%,31%的人进入私立幼儿园;有31%的人在第一年内获得编制,69%的人没有编制;在所进入的幼儿园中,地处广西的占54%,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占46%。
2.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一年后在幼儿园工作的仅有10人,只占毕业总人数的42%,且在现有的10个人当中有两个人在这一年内都各自换了一所幼儿园,可见,幼儿教师的流动率达到67%,比刚刚毕业时的流动率高出了21个百分点。在流动的教师当中,一部分是公立幼儿园中没有编制的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中的私立幼儿园或其他阶段的学校,另外一部分是在私立幼儿园之间流动或从私立幼儿园流向其他行业。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园工作的10人中,有70%的人是在公立幼儿园工作,有30%的人在私立幼儿园工作,这表明,公立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私立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太稳定,教师流动率相对高。在编制方面,有50%的人有编制,这说明一年后有部分人又获得了编制,但也只是极少部分人获得,没有编制的仍占50%。同时,10人中50%在广西工作,由原来的7个人降到了5个人,而流走的2名幼儿教师一个人流向了经济发达区的幼儿园,另一个人则流向了小学;有50%的人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比毕业时提高了一些,这也说明了部分教师从广西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经济发达区,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流向其他行业的几率更高。
三、原因分析
通过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来分析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是一种根据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结构模式。市场上商品与劳务的需求与供给的变化,决定其价值并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进而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幼儿教师是人才资源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遵循价值规律而流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人才交流市场也得到了发展,人才流通的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这为幼儿教师的流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流动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各种条件限制,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会增多。
2.满足感和价值感的缺失
人的发展会伴随着各种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两个方面。承认和肯定人的价值,首先就必须维护和满足人的需要。教师的满足感是其转换工作意向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工作感到不满的教师更希望转到其他行业或其他学校去。在本个案中,不愿意在幼儿园工作的人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投入与报酬不符引起的不公平感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会把自己的投入和报酬与他人相比较,只有在比较中体验了相对报酬的公平感后,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当个体感到自己支付太高而产生不公平感时,会通过消极怠工、甚至离职等方式来消除不公平感。在我们调查中,从公立幼儿园流向其他幼儿园或其他行业的,往往都是因为不公平的待遇。一方面,幼儿教师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相比,他们工作量大,报酬却少得多。另一方面,在同一单位内,同工不同酬也导致教师产生不公平感,有编制和没编制的教师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相差甚远,在付出同样劳动的情况下,没有编制的教师产生不公平感而流向其他单位是必然的。
4.额外工作量过多
工作任务繁重,完成任务的时间太紧,班额过大,文案工作过多,任务超出教师的能力和范围等都会给教师造成过大的工作压力。一项对美国教师的调查表明,一些没必要的文本工作不仅没有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过于繁重的工作任务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甚至出现家庭问题。这都极可能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在我们对幼儿教师访谈当中,很多人都认为“幼儿园工作量过大,尤其是额外工作量过多”。一个老师说“如果没有那么多额外工作,我们完成教学任务还是比较轻松,而且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公开课,为了参与各种评比活动……教师除了完成平时的工作外,还延长工作时间加班,甚至牺牲周末时间来加班,而额外的工作量又没有相应的加班费。在工作量大而工资又不高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就会选择离开幼儿教育这个行业或者跳到别的条件好些的幼儿园。
四、管理策略
1.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人员流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有序地进行人才交流,可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可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幼儿教师流向社会,同样应吸引社会中有专长的人来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同时,幼儿园之间教师的流动,因其工作环境及背景的不同,可以给幼儿园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可以使幼儿教师的流动更有序,更合理,促进幼儿教师流动向良性发展。
2.明确职责和任务,合理安排工作量
任务明确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幼儿园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讲求实效。在充分考虑教师的职责范畴、能力和符合劳动法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尽量省掉与教学无关的一些形式化的工作,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去做实实在在的与教学有关的事情,为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育教育好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些临时或紧急的任务,也应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做好与其他任务的协调工作。而且不要经常占用教师的下班时间尤其是周末进行加班,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超量的工作会使教师身心疲惫,对工作产生厌倦。
篇8
关键词:幼儿 教育 生活化教育
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观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有明确指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可见,教育生活化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如何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将教育有效的融入幼儿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所要面临的的一大重要问题。
一、为什么要实行幼儿生活化教育。
幼儿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经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学龄前的幼儿在生理心理上的发育都很不成熟,他们仅能够凭借一些具体的形象思维以及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和个人兴趣对周围世界进行认识判断。因此,幼儿教育应当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一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现象来作为教学的内容和材料,做到幼儿教育生活化,以此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幼儿生活化教育的几点策略
1、制定生活化教育目标
“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这句出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向我们阐述了制定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如果教育目标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只会让他们觉得单调枯燥,提不起兴趣,也就难以运用和掌握知识,达不到幼儿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幼儿特点来制定教育目标,将关注重点更多的放在幼儿的生活上面,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蕴藏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技能巧妙的与幼儿教育相互融合,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2、从生活中寻找教育内容
往往许多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因素和契机。比如天上的云、路上的行人、春暖花开的春天等等。只有重视对生活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才能让幼儿更好的把握周围环境并在其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比如我园大班在进行关于货币认识的教学活动时,要帮助幼儿认识5元货币,就让家当事先为每位幼儿准备面值5元的货币,然后让孩子想好自己需要的物品,比如一些文具或者是食物等,之后老师带着他们到附近的商店进行选购。选购的最终物品总价不要超过5元(这里可借助标签或者是商店店员的帮助)。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通过这种自由选购的有趣方式认识到5元的价值,并且对于5元以内的加法减法也有了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但使幼儿愉悦了身心,而且让知识变得容易掌握、学习变得更实用。
3、增添课程自然气息,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的第二课堂,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丰富的科学知识都可以为幼儿的教育提供许多的素材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大自然这个天然的教学课堂,从中收集各种丰富的材料,将课堂搬到园外,结合教育内容,在大自然中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学习到各种丰富的生活知识和课堂知识。例如我们就在秋天的时候举行过名为“秋的喜悦”的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到田间观察农田中忙碌的收割情境,到附近的果园进行参观。听果农讲解一些果树种植培育的知识和过程,一起采果子,体验劳动的快乐和艰辛。然后让幼儿运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如绘画、舞蹈、歌唱等对所看到的情境进行描述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相应的在园内引入了大自然的元素,在园中开辟了“种植天地”,让幼儿参与到各个不同季节蔬菜、花草的种植当中,并记录下种植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此一来,不仅让幼儿园环境更具自然气息,也为幼儿的学习增添了许多乐趣。
4、注重家园结合,发挥家长的角色价值
幼儿的教育构建并不是独立的,它是在家长、教师、同伴等多种条件相互间共同作用的过程中构建而成的。家庭作为幼儿教育的一大合作伙伴,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都是来源于家庭当中,家长应当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重要角色定位。
5、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幼儿外出参观
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幼儿园在科学教育设备和资料的准备收藏方面总会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既可以使得资源问题得到解决又能够让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获得更广泛的感性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结束语:
教育与生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幼儿教育生活化可让幼儿更直观容易的对周围世界进行认识,同时对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理解科学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发掘创造,关注并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激发其他们的求职欲,将其知、情、意都完全统一协调起来,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罗瑛. 浅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J]. 西北职教, 2008,(10) .
篇9
关键词:博爱;幼儿教师;幼儿;培养
二十一世纪需要教育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则热切呼唤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更是呼唤高尚的师德修养。②“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句在教育界广流传的经典名言说明: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师的关键。③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第三十五条也明确指出: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因此,我们乡镇幼儿教师应该热爱我们的幼儿,用我们的博爱灌溉我们二十一世纪新的花朵。
1 幼儿教师博爱的高尚无私
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强。幼儿教师作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正如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有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所以,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只有用正面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才能让博爱精神通过教育这片试验田,去帮助孩子完美地诠释生命的意义。这些方面在我们幼儿园教育中尤为突出。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话就犹如一道圣旨,不光是幼儿,就是连我们的家长也十分的重视,他们都将老师捧在手心里,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我们常常会在教室里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请你帮帮我一个忙,我们的孩子在家里一点也不听我的,说老师今天没有说回家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类似的问题,我们一定感觉不到陌生。所以,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才有可能不被淘汰,不会无法“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不仅倡导了“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身教人者教己”,而且身体力行,鞠躬尽瘁。
我们都知道,只要教师有爱,不管有多少学生,都能够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认同着这样的差异,然后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每个幼儿的潜力都得以发掘。
2 幼儿教师释放博爱的方式及阈度
教师对于幼儿的爱,尽管不可能是母亲那样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母爱,但是,应该是基于对弱小生命的保护的爱和基于幼儿教育工作的一种职业使命感动的爱。这种爱不同于自然的母爱,但应比母爱更理智、更胸怀博大。但是,这样的爱又是有要求的爱,是爱与要求的辩证统一。而教师对幼儿的爱有很多种,我们对这些博爱都应该做到一个尺度。爱有宽容的爱,有信任的爱和赏识的爱。
2.1 宽容的爱
我们知道宽容是人生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我们幼儿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桥梁。庄子说“君子不可苛察。”面对现在的孩子,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好奇心很强,而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好奇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出现,如果教师意味记住孩子所犯的错,那么将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如果这时教师释放自己的宽容,自己的那份博爱,那将转化为幼儿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发展的动力。反之,一个教师如果从此厌弃这个幼儿,那这个幼儿就会感受到别人的否定和排斥,孩子就会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但是,当孩子的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让孩子错下去,而应该理智的引导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幼儿的品德修养做到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不是苛求,让孩子慢慢地进步,在进步,快乐中健康的成长。释放自己的宽容之爱,要抱住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懒惰的老师的信念去教导我们的孩子。
2.2 信任的爱
让我们的学生处处感受到我们幼儿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我们的学生,那就是对他的信任。”所以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我们应该释放我们的信任,去接近我们的幼儿。在一个班级中,难免会碰到有告状的现象,有的时候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定论结论,而应该用信任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如今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也不例外。以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我们的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2.3 欣赏的爱
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鼓励我们的孩子,发现其闪光点,让幼儿对自己有信心。这是一种“正强化”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使幼儿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关注周围的孩子。我们都知道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渴望老师的爱与关注。我在我们班的幼儿,我往往会特别关注那些平常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对其特别的加以引导,让孩子更加乐于向别人秀秀自己的特长。
3 幼儿教师博爱是高度责任感
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最大价值。对我们乡镇的幼儿教师而言,对我们的孩子释放博爱才是我们的责任。当孩子刚踏进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怀抱,也是家长将他的孩子,第一次充满信任的交到了别人的手上。此时,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责任由有多大,我们不仅仅只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们也成为了孩子的母亲。所以我们对幼儿的爱是面向所有幼儿的爱,不偏爱、不忽视任何一个幼儿。
参考文献
1 叶小媚,刘国平.中国师德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幼儿;服务能力;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24-01
1.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幼儿能积极参加园内、班级的各项活动 ,同时幼儿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物、独立进餐、自己洗脸、自己大小便等等。幼儿要有为大人分担的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了解为别人做事的意义,从中获得快乐、满足感及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指尖上""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动脑要一起发展。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
目前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在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起误区,认为幼儿还小长大后自然会做,树大自然直,这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此教育就只能是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我们不能低估幼儿做事的能力, 也不能怕麻烦而放弃一些锻炼和提升孩子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我们要逐步引导幼儿从最简单的日常小事做起,不能大包大揽认为教幼儿慢慢学做太费时费力,还不安全,还不如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就做了岂不是更快捷更省心。现实生活中这种家长比比皆是。
1.1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性格的良好发展。培养良好的习惯、收获美好的未来。在幼儿时期培养自我服务能力能让幼儿受益一生,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独立性、自我价值感有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做事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承担责任,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这对幼儿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就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幼儿身心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可以发展幼儿各种感官,学会多种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增长了才干。从小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步入社会后生存能力更强。
1.2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心灵则手巧,手巧心更灵。人的头脑发展与身体四肢的协调发展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幼儿的自理能力,体现在动手动脑,自理能力能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开发,协调肢体动作。幼儿有机会自主的探索世界的一部分,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6岁幼儿的脑容量已经达到成人脑容量的70%,动手动脑可以促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让幼儿自己动手自理,可让他们学会认知,积累生活经验,使幼儿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对他的非智力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1.3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置身于一个新的天地、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生活。为了让幼儿能尽快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中,适应集体生活就必须学习一些生活自理的技巧。如能够自己吃饭、摆放学习用品、穿脱衣服、洗手、大小便、等等。幼儿能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个环节。从小让幼儿要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去做"的良好自理意识。
1.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能养成幼儿负责、独立的态度。2――3岁是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通过对一件件简单事情的完成使幼儿得到了激励,幼儿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即使幼儿再劳动中遭受到挫折,但也会保持劳动热情,不断地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学习的愿望就会增强。培养幼儿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做事能做到有始有终。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2.1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配合,让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在家庭中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小,很多事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在学校教师只关注幼儿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识上的传播和生活上的照顾,避免幼儿出事故,添麻烦。对于孩子的成长,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发展。养成幼儿依赖的性格。成人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小班幼儿已经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动作会更加灵活而且有条理。如果成人能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帮助鼓励幼儿完成他们所做的事,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从而形成自信,这是幼儿将来学习和工作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初到幼儿园的幼儿刚走出家庭,自我服务能力很弱,但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对生活活动的各环节进行正面示范,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方法。教师和家长用简短易懂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在游戏中去模仿、练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