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的命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的命脉

篇1

关键词:水利投资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直是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增长,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成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在对2000年以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计算之后,结果表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有着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在2006年之后,随着水利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趋稳定。

一、便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前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状况对于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十分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整个农村经济的生命线,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还能改善农林牧渔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木材、牲畜、淡水产品及各种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产量,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不断的加强,并促使农副产品的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重要方面,水电投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

二、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当前应不断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充分利用水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为目标,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J].科技向导,2012.(29):302

[2]吴丽萍,陈宝峰,张旺.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2.(10):56-57

[3]李宏练.探讨水利工程对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要求. [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7)

篇2

(一)房地产经济带起多种行业

房地产业在我国产业划分中类属于第三产业,它既是一种先导性产业,也是服务型行业,所以一个房地产连带着多项行业、多种部门。房屋的建造首先要与建材、化工、冶金等产业打交道,这些生产部门组成的第二产业构成了房地产行业的物质基础,它们影响着房屋的质量和房屋建造的成本,所以这些部门出现波动则直接影响房地产经济的走向。反过来看,房地产对这些部门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物质空间,活跃建材市场、冶金市场、机械市场等,带动相应技术的升级与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工业部门是我国的用工大户,房地产业的勃兴也有力促进了就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国家的燃眉之急。

(二)房地产经济拉动国内需求

房地产业是国家财富积累的重要行业,房地产经济的景气可以带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收入得到增加,消费水平就会获得较大的提升,百姓需求就不断增加,因此房地产业是拉动内需的可靠平台。据统计,最近几年房屋年成交额已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房地产投资额占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两成左右。房地产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进步的重要引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看到,房地产占国民经济总值的份额越大,表示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就越大,通过房地产经济拉动国内需求是非常有力、合适的途径,把房地产行业推升到国家支柱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对国民经济的转型,对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房地产市场稳定经济增长

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推动剂,更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剂。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储存货币已不是稳定经济的明智选择,更多的家庭选择把存款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利用房价的优势来避免货币的贬值或波动。房地产市场为国家金融的稳定提供了足够缓冲的空间,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态势为各大投资商和投资企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这里经济得到一定的保障,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房地产业促进未来经济的策略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政府要运用强有力的权威和宽广的视野,出台科学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的走向,科学把握房地产市场的命脉,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房地产管理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体系,进而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降低房产税,对谋取暴利的开放商进行制裁和整顿。对地方政府进行廉政建设,杜绝官商在房地产问题上勾肩搭背,明确政府自身的任务,有效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通过完善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职责,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度,保证房地产按经济规律平稳运行。

(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渠道

建立和健全房地产金融体系,扩充房地产投资渠道,有效的缓解购房压力,保证房地产市场安全有序的运行。扩充银行借贷渠道,支持鼓励健康的民间借贷,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强大实力,积极改进房地产市场投资环境,引进外来资本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增强房地产市场的活力。并且建立配套的金融监管机制,预防房地产诈骗和非法集资现象,从根上改变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投机性趋向。时刻维护和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公平性,促进房地产投资商的积极性,改变单一的银行融资体制。

(三)提高对土地供需的监管力度

国家要对土地整体数量和规模进行科学的统计和规划,及时灵活的调控土地,净化土地市场,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和哄抬土地价格的行为。坚持有计划出让土地的原则,严格管理、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促使土地的供应与市场的需求要适应。各土地开发商和房地产经营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配合国家对土地供应进行微观调控,对使用的每一寸土地,土地开发的时间,土地转让程序都进行细致的记录和存档,让每一种行为都符合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土地供给市场。

篇3

今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好像很多人都在说经济形势不好,国企利润减少,民企生存困难,外企撤资逃离,经济增速下行等等,这些说法不绝于耳。

但政府并不这么看。政府说,经济增速下行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因为要调结构。本来说GDP增长7.5%就可以了,现在上半年是7.8%,所以,经济发展总体还在政府的计划和掌控之中,没啥大问题。

政府说的有其道理。最近我有机会去了几个餐饮娱乐场所,每一处都是热闹得很,还真看不出来经济不行了,危机就更看不出来了。

前几天,我一个在欧洲读书的侄女放假回国,路过北京,还带来一个国外同学(外国人)。我请她们到金宝街的那个“静雅”吃了一顿饭,吃的是自助餐,不过每位也要二百多元。我们是晚上去的,当时人太多,没有座位,等了一会儿,才轮到我们。大家落座后,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边上那桌五六个人刚好吃完。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在用他的VIP卡结账时,另外两个长得像官员模样的人正在讨论接下来干点什么。两人嘀咕了一阵后,异口同声地说:“卡啦OK去!”然后,他们带着几分醉意和惬意的微笑离开了饭店。

上个月,我出差到江苏见了一位朋友,他是做企业咨询的小老板。为了减轻我的旅途劳累,晚饭后他请我去足疗了一下,俗称洗脚。洗脚店挺大,有两层小楼,人来人往,生意挺火。我问我的朋友说:“来这里的都是些什么人?”他说:“主要是企业老板和官员。”

回到旅店我就在想,民企投资餐饮、足疗、卡啦OK等项目,不管大的经济形势如何,一定赚钱,因为这些服务项目对一些老板和官员来说,是不能缺少的“刚需”。我觉得,国企也不会在这里和民企争利,国企都愿意干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干好了能升官。如果民企国企选择的投资方向不冲突,两者就会很和谐,还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循环经济”。官员们为国做事做累了,国企领导干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干累了,到民企投资的餐饮娱乐场所吃吃饭、唱唱歌、捏捏脚,放松放松,多么好的一幅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啊!

民企不能给国家添乱、添堵,就像煤老板,你说你挖什么煤呀,你当年给煤炭产业调整增加了多大难度啊!煤炭可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事。

想明白这些事情后,我心里一阵喜悦,随手拿过我的iphone开始浏览新闻,忽然看到一位网友说,目前我国足疗行业从业人数已达三千多万,每年创造GDP2,000亿。好家伙,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没想到我刚想明白的事,人家已经干这么大了。我怀疑,是不是民企做实业做不下去,都去做足疗业了。洗脚行业都这么大,餐饮娱乐业一定会更大。

篇4

摘 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要适应国家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战略性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强国内国企经济的调整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布局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调整 目标 内容 探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国有经济中,国家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都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如国防性和公益性的行业。而对一些一般的营利性竞争行业,国家则采用较为松弛的管理和控制,甚至不参与企业管理。因此,国内国企进行的经济调整也要根据国家对不同国有经济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有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合理布局

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就需要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的布局。

1、国家要对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行业领域采用独资和垄断的方式,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进行国内一切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一些重要国有经济领域的控制,如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业、金融业和广播新闻影视业等重要的领域和一些较为特殊的农业领域,这些行业领域都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需要国家实行绝对的垄断和控制。

2、在国有经济的范围中,对于一些对国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国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投资。如国有经济中的铁路运输、航空、城市电力、通讯和石油开采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国家不能进行完全的垄断支配,而是要运用我国的法律和国家的行政手段对其进行部分的干涉和管理。

3、国家要加大对重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支柱性产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作用。国家可对国有经济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持数量,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4、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有海洋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等,是社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巨大利益,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5、国家要加大对国有大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增加大企业的数量,而对国有小企业则让其自由竞争和发展。如在电子、机械化工等大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适当地加大投入可以使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去更多的资源和服务。而对于家具、食品和纺织等制造产业和领域,国家要适当地减少对其的控制和参与,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进行自由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6、保持国有企业各自的特色,促进自身优势的发挥。我国国有企业合理布局的目标是鼓励不同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各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东部的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开放程度高,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密切。在这些区域,国家可加大对新兴技术产业的投资,鼓励和支持该地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同时,在我国的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可注重对其进行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加强对这些地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国家要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东部地区的先富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域贫富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共同发展。

二、积极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

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就是指在经济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中,要保证大小企业的合理比例,保持中小企业占大成分的比例。在国有经济调整中,国家要不断增加国有大企业的经济规模,促进大规模企业数量的增加,同时还要保持中小企业的数量,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作出适时地调整,积极促进国有企业合理组织结构的构建,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布局和组织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国企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基本保障,也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过程中,国家要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国有经济要采取不同的掌控政策,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制度总结,一个时代的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主要经济问题和经济制度,所以,经济理论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20世纪末提出来的,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运行制度以及发展规律,是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总结和高度概括。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于正确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长久以来,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对于经济制度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之上,没有把握其实质上的真实意思,有时还会和其他经济制度混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意义和本质特征,对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现代化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变化,与之前相比,当前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细化[2]。另外,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讲,跨部门甚至跨国家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生产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形成[3]。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不变的经济制度也难以适应社会形式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在继承和批判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运用辩证主义的思想对原有经济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4]。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与当前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由此可以预见,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未来的社会制度经济理论一定会具有较大的差别,并且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会制度相适应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发展的整体形势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密切相关,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形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5]。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所以,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所以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既有的经济理论做出适当的变通,从而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提升服务,使经济理论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在此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公有制?橹魈宓木?济发展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发展实践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公有制资产的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走向[6]。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也说明,公有制经济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其制度价值。在当前形势下,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资产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经济制度变革的不同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势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下,将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让各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在各自不同领域?l挥经济作用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7]。在此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也包括私有制经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虽然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脉,但是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私有制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完整的。因此可以说,私有制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电力需求 发展 关系

一、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电力做为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供应能力建设一定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平稳发展。换句话说,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力供应一直在绝对短缺与相对过剩之间徘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电力行业发展政策随之调整,电力需求走出低谷,但是严重缺电的局面出现。尤其当我国人均GDP 跨过1000 美元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供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但电力建设发展超越国民经济需要,对环境、资源形成多余的压力,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表明了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不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电力体制也在不断改革,电力规划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利益主体利益不一致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我们国

家非常有必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引导电力行业良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正确判断是科学规划的前提,而其科学认识基础是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中

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能为当前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总量相关性

在我国,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已经通过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新的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为融入世界经济打下了基

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我国能及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减少不利因素,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的又好又快。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让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

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的波动,导致了电力供需的不平衡。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缺电的局面,而电力需求在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又

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多家办电、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997 年,实现了供需平衡后,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政策,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复兴。电力供需由于经济的波动,

在不平衡中一般都是求得新的平衡,有时求大于供,有时供大于求,电力的短缺与过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量需求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

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数量分析的重要学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更好地研究电力与经济的关联。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更深刻地揭示出经济系统的

数量变化规律,简洁有效地描述出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深入

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各个因素,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设定描述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三、电力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

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现象是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经济周期是指以国民生产总值、工资、物价、货币流通等主要指标衡量的经济活的总体水平波动,可以分为谷底、复苏、繁荣、衰退4 个阶段,掌握谷底、

复苏、繁荣、衰退四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对经济形势的走势可以在宏观上进行预测。经济周期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或减缓,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提供有力的保证。

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动力命脉,我国电力需求的变化将受到经济增长、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对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科学全面地估计电力需求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是研究经济数据波动有效的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提取出需要的数据变化规律。随着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电力需求也会呈现出周期波动的特点。电力需求周期是指电力需求在连续过程中重复出现涨

落的情况,电力需求周期不是机械的、完全规则的形态,电力需求周期明显地不具有等间隔的特点,复苏、扩张、衰退、收缩是电力需求周期的规律性。同时,周期的持续时间、过程、波动程度不完全一样,这就是电力需求周期的特殊性。强调再现性、重复性。

电力需求周期的划分:电力需求周期持续时间进行划分,按电力需求收缩的含义划分为古典周期或古典循环、增长周期或增长循环。

电力周期波动的特征参数包括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幅度、波动系数、波动的平均位势、波动的扩张长度。总之,我国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分析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电力负荷需求与经济政策、产业结构、需求管理等多种因素。才能使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的电力需求能够有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武钢的辉煌,正是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在改革发展中成就“主导力量”

30年的艰辛探索,30年的光辉灿烂。

体制的不断变革,经营自的扩大,改革脱困的3年攻坚,加上资产管理体制的日渐完善,使得国有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国有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尤其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

国务院国资委统计显示,目前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户数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到80%。

从2002年至2007年5年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年均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年均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年均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年均增加1000亿元。

一批极富活力的国有企业脱颖而出。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30年来,宝钢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企之路。自投产以来,宝钢多项重要技术指标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作为最先走出国门和最早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国有企业之一,1998年以来,中国中化集团在氟化工、天然橡胶等细分领域始终保持领先,成为国家化工产业升级的有力推动者。

不仅宝钢、中化,随着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加速转换,国企创新激情空前迸发。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以实力承载光荣;“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歼十飞机”工程等,以创新放飞梦想……

30年改革更是一次次探索。失败和成功的锤炼,成就了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国有企业。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等一批高难度、标志性建筑“作品”上,镌刻着中国企业的名字:中国建筑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

不断发展壮大的国有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遇到特殊时期,国有企业总是挺身而出。在2003年非典、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的救援中,国有企业更是胸怀大局,不讲条件,全力以赴,为抗击灾害和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成为“冲浪”市场的高手

“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国企改革、国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相伴随。而国企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找到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30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并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这个转变经历了‘热身’、‘预赛’、‘真赛’三个阶段”。

“热身”——扩大经营自阶段。这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用了15年时间。通过扩大经营自、利润递增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国企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

“预赛”——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个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用了10年时间。在这期间,正式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特别是1998年至2000年的3年攻坚,克服了众多困难,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真赛”——以党的十六大为开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针对长期制约国企发展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十六大明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热身”—“预赛”—“真赛”,国有企业成长为“冲浪”市场的高手。

“3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雄辩地证明,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完全能够搞好的。”李荣融说。

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发展壮大

“30年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这也是做强国有企业、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基本条件。”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可谓“遍地开花”。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92%。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分布领域不断拓宽,外资企业逐步进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有进有退”、“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提速。1997年,国有企业25.4万户,到2007年减少到11.5万户,年均减少1.4万户。企业户数减少,但国有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增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9万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35.5万亿元,年均增长9.8%。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占据主导地位。

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国有经济的发展同样出色。广东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实现利润都排在全国前三位;江苏国有企业户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居全国第五位,资产总额居全国第四位;浙江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都是全国第六位。

“国有经济能否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拥有了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话语权,这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邵宁说。

篇8

一、整体性原则,即从国有经济的整体出发,搞好搞活国有经济。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多方面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对其进行调整,不能仅着眼于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状态,而应在这一过程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使优势企业能够迅速扩张,劣势企业能够及时被兼并和破产;通过新机制的建立,使国有经济能够及时进入必需进入的领域,及时退出不必进入的领域。因此,对存量国有资产的调整,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使增量国有资产的进入,不是对不合理的存量布局进一步强化,而是一开始就依托新的机制,具有自我调整和优化功能。

篇9

1.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之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能源不仅提高了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能源消费的日益增长对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至关重要。因此,能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

1.2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长期不可动摇

(1)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比重中占绝对优势。由于我国能源储量特点,长期以来,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保持在70%的高位水平;从1953年的96.2%到1978年的70.7%再到2007年的70.4%,煤炭消费比重居高不下,如图1。

(2)煤炭的主导地位几年内不可动摇。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发电优势明显;②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小觑;③西气东输对煤炭工业的影响力度有限;④新能源起补给作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主要问题。

2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2.1煤炭消费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煤炭消耗量的增长基本同步。1999年之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10万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由此我们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消耗量的增长为动力的,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要求持续高涨的能源消耗量。

2.2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表现为以高耗能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态势,2003年~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10%、10.1%、10.4%、11.1%、18.3%,平均年增长率为12.0%;同期煤炭消费量增长分别为18.9%、15.5%、12.3%、10.1%、9.2%,平均年增长率13.2%。以8%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我国煤炭年消费量将达到51亿t标准煤。且不考虑由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由矿难引发的人员伤亡等负面效应,单是从能源供应来看,若不加以控制,我国将面临能源枯竭的潜在威胁,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因此受到冲击。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3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讨

3.1加强国家对煤炭年总产量的宏观调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设施、房地产、对外加工出口以及重化工业的发展都在加快步伐,而这些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发展直接导致了能源需求量的急剧上升,并由此决定了生产量的同步上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GDP的指标、大利益集团扩张的做法,成为能源消耗量急剧增长的直接驱动力;煤炭行业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又直接导致了煤矿管理者过分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问题,小煤窑的广泛分布又加剧了以上不良现象的蔓延。另一方面,从199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比值,是能源需求预测的重要参数;来看,从2002年起,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的状况出现逆转,从2003~2007年分别为1.53、1.59、1.02、0.87、0.42,由此可看出我国粗放型经济的增长迹象,如图2。因此,国家对煤炭年总产量的宏观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有了总量控制,就能迫使地方政府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节能措施,逐步地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经济,挤出能耗指标来发展新的节能产业如信息工业。

3.2实现煤炭行业集团化发展

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如美国前产煤企业的行业集成度约为58%(2004年),俄罗斯一家产煤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到了95%,我国前产煤企业的产业集成度约为25%。“十五”期间,我国煤炭企业的大型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形成3000万t级以上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t级大型企业3个,其中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1]。

3.2.1煤炭行业走集团化道路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近几年来,国家为减轻电油煤运紧张状况采取了全面的措施,例如,如发改委为解除煤运瓶颈升级大秦线投资9亿,经过2002年到2004年三年的挖潜扩能,大秦线运量达到1.5亿t。但这与我国煤运需求仍存在明显差距,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电油煤运全面紧张的状况,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区域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原因,我国煤炭企业数量众多的现状制约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成效。煤炭行业走集团化道路,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按照高产高效原则,加强煤炭基本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煤炭基地,改造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用大煤矿保大电力,使煤矿基本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增强发展后劲。

3.2.2煤炭行业走集团化道路能解决现有问题

在煤炭行业实施集团化战略通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能够综合考虑集团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合理有序地开发煤炭资源;能够利用资金、技术优先改善煤炭安全生产装备水平,提升煤炭安全生产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依靠企业内部机械解决生产企业重产出、轻投入问题,从而提高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员工的收入水平。

3.2.3小煤矿仍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补给

近几年来,整治和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已成为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出于实际情况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小煤矿将仍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补给。第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南北不均,个别地区受条件约束只能进行小规模开采;第二,小煤矿已经成为解决某些地区煤炭供应紧张问题最为经济的途径;第三,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小煤矿长期以来是重要的经济支柱。鉴于以上原因,从我国总体能源格局出发,近期内不能完全舍弃小煤矿,而应该下大力气对合法经营的小煤矿通过包括联合、兼并、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整治,以提高其生产质量、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

3.3推动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篇10

事实上,拨开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的层层迷雾,理性把脉不难发现,尽管中国经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动力强劲、运行稳健”仍然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

一方面,中国经济仍然具有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即便速度有所回落,幅度也不会很大。因此不要简单地把增长速度快与“经济过热”画等号。换句话说,增长速度快不是中国经济的“毛病”。

首先,中国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市场化的完善期、信息化的推广期和国际化的提高期,这五股力量叠加在一起,将为中国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它们不仅会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本、劳动、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而且会为各种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其次,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进入了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加速阶段,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进而为经济规模的扩张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再次,储蓄传统和高资本形成率使中国具有充裕的资本供给和高投资增长率;第四,中国拥有低廉充裕并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可为中国发展提供巨大的“人口红利”和雄厚的人力资源支撑;再加上由于中资与外资、公企与私企、地方与地方之间相互竞争而形成的“体制能量”,中国的经济增长想慢下来都很难。这正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快速成长是其内在必然。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运行的“稳健性”也十分鲜明。

讲稳健,首先要科学地看待物价上涨,不能把物价上涨简单地与通货膨胀画等号。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某种程度上是农民投入产出的一次真实价值回归,因而问题的关键应是,如何防止物价从合理的结构性上涨向整体上涨蔓延,如何对中低收入阶层进行有效的价格补贴,以及如何把农副产品涨价的好处真正留给农民。

其次要看经济增长质量怎样。根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无论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明显增长,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益好,实惠多,表现出很好的发展质量。

再就是要看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保障是否有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无论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还是能动而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健运行的体制机制保障。特训是在国民经济“热”的压力绷得很紧或遇到某些可能导致物价上涨的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和“组合拳”式的宏观调控就成了防止过热和稳定物价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手段。应该说,随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不断增强和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的体制机制基础还将更加坚实。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毛病,进而“讳疾忌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早已作出权威的诊断,那就是中国经济在“增长强劲、运行稳健”的同时,存在着“由增长偏快转为经济过热”和“由结构性物价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过大、区域性失衡、结构性失调和能源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等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找到好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