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与管理

篇1

英文名称:Forest Science &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局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3290

国内刊号:11-5389/G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70-01

一、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什么是管理呢?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约尔于1916年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他的论点经实践证明成为管理定义的基础,总的来说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整的管理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我们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揭示出了管理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则、程序和方法及自己内在的规律,能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给予普遍性的指导,从而使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趋于规范化、理性化。

由于管理者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人格、文化背景和做事习惯的不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时,管理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管理活动本身也不要求非要寻找一种最优的固定的解决模式,而在于寻求各种可能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所以这就为管理者个性的体现提供了机会。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成为管理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实践工作中很好地解决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使管理具有了艺术性。

二、管理中科学的相对性与艺术的绝对性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区别从哲学的范畴来说,管理是科学,要求其具有一般性,并要求管理中所总结的经验可以普遍适用,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不能被简单翻版、照搬照用,它更多的是因管理者而异、因组织的差别而异、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异;管理的科学性要求在建立理论模型或运用量化手段时必须有一定的假设前提,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在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管理中无法设定前提,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管理中科学工具的使用适合于具有程序化性质的工作,适合于工作情景不断重复出现的工作环境之中,因此更适于面对大量此类工作的中、基层管理者所掌握,而在组织高层管理者中经常碰到的是非程序化工作,更需要随机应变,整体把握;管理的科学性使一些经常发生或需要面对的工作的处理结果具有相对的可预知性,使程序化决策产生的后果变得可以量化评价,而需要具备高超管理艺术甚至依赖于管理者的直觉来处理的问题,由于情况的高度复杂和瞬息万变,结果往往不可预知也无法立即对后果进行量化评价,在某些场合也许类似于“赌博”;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科学的严谨决定了一个集权的、指挥高度统一的等级制结构似乎更有利于管理,而艺术的创造力却要求组织结构的设置给予组织的成员以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的空间。

三、管理需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互补

所以,以上的分析说明了一点,如果纯粹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或纯粹从艺术的视角出发来认识和实践管理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也无助于管理问题的解决,现实中的成功管理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正如加里・哈默尔所说:“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管理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对人的影响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把人物化或漠视技术性、规律性知识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也是错误的。因为管理的科学性是相对的,其艺术性是绝对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可能会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存在对立。但是,如果简单地把二者的关系割裂或完全对立则走向了错误的极端。事实上,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更需要的是实现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陈荣耀.比较文化与管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2005 (1).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57-02

1 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

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近年来财务理论界广泛关注盈余管理并普遍对其进行否定批判。本文从经济学、会计准则的视角分析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合理性,指出应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盈余管理,提出了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途径,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走向规范。/

【关键词】经济学;盈余管理;会计准则;理性对待

一、引 言 毕业论文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成为财务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更受到中外经济界、会计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从总体看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居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会计造假”,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私利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是一种误导报表使用者的欺诈行为,因而主张将其消除:另一种则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运用各种手段作用于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

笔者认为:将盈余管理视为洪水猛兽是不可取的。本文即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应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盈余管理,并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走向规范。/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合理性

(一)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产权理论与盈余管理 作文 /zuowen/

产权理论认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了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相互分离。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因此,他们不会有动力去利用他们的权力追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在意如何使他们在聘任期内自身收益达到最大化,盈余管理行为便应运而生了。/

2.契约理论与盈余管理 作文 /zuowen/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缔结契约的各方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加之契约本身具有刚性和不完备性,各利益主体,即各契约关系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即契约摩擦。这时契约关系中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信息的企业管理层会产生管理会计盈余数额来影响利益分配的冲动,以使契约的签订和履行朝着有利于自己或企业的方向发展,因此管理者必然存在机会主义,采取盈余管理手段。//zuowen/

3.委托理论与盈余管理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委托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就使得所有者(股东) 无法观察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过程,获得的信息一般局限于由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部分。且现行财务报告具有相当的缺陷,如无法量化,无法或很难用货币计量的信息通过现行财务报告进行披露很不完善。而通过私下交易获取的信息又相对有限,且成本很高,故他们显然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管理者控制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并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拥有信息优势,由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由于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一般为人,即企业管理当局)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委托人或利益相关者)了解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同时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人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盈余信息过程中,做出对自己有利或对自己和委托人均有利的盈余管理行为。//sixianghuibao/

4.博弈论与盈余管理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博弈论认为,只要存在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或者说只要破坏协议的收益大于遵守协议的收益,就一定会发生盈余管理。会计原则、会计准则、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实质上是有关管理机构与企业管理当局达成的协议。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博弈双方都有破坏协议、不遵守协议的动机。因为会计准则和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是在特定条件下达成的协议,条件变化后,博弈各方原先的利益均衡状态会发生变化,理性的经济主体在计算遵守或破坏协议的收益后,会做出遵守或破坏协议的选择。而条件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特定利益目标而选择盈余管理的博弈行为,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zuowen/

(二)基于会计准则的分析

1.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毕业论文

篇5

(一)科学管理的现实意义

科学管理原理形成之前,在一个工厂里,雇主和被雇佣者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墨守成规和盲从习惯,在泰罗的思想里,这是完全错误的,必须杜绝。他认为一切事情,包括细节事前都要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工作监督和领导的一切形式、条件与方式,都应当早有预见,合理安排,精确规定。这样不仅使企业更加组织化而且为企业节约大量资源,以消耗最少的劳力、时间和资金取得最大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泰罗的科学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和重大深远的意义。一个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内部构造复杂程度如何,其中的各个部分,不但应该相互密切配合,还要安排的合情合理。此外,泰罗相当重视对工人的选择。给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一项最适合他的个性、适合他体力上和心理上的特点的工作,这对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管理的应用局限

科学管理学派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要求企业实行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安排,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是科学管理学派对人的认识还是有严重的缺陷的,如把人仅仅看成是经济人,过分的强调物质刺激;仅重视人的技术因素,而不重视人的社会因素;把人看成生产过程中的附属品,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员工的工作环境等问题。他要求全体人员的工作都应准确无误地执行这个预先编制好的、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思考的计划,这显然是毫无人本理念的。“对于节省无生命的钢和工具十分认真、细致,而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工人的精力和切身利益却完全熟视无睹,这就是整个泰罗制的最鲜明特征。”泰罗认为,搬运工走向车厢的时间算作工作,而工人沿着垫板往回跑,去搬另一块生铁的那段时间,则看做是工人的休息,这未免太牵强,不合情理。在泰罗的思想和著作中,一直回避着工业疲劳这个问题,但是要想合理的使用人的精力,实现真正科学的管理,我们必须对疲乏和劳累的问题加以研究。一些对科学管理持怀疑态度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在工业疲劳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在泰罗制定的所谓科学的工作行为下,工人的生理机能衰老的异常快,年轻的工人看起来也总是显得筋疲力尽。瓦克斯维勒医师在美国工人工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泰罗制下,工人的精神系统比钢铁制造的机器磨损得更快!”也许,泰罗所讲的“磨洋工”并不是偷懒,只是工人们下意识的为了恢复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疲劳而做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二、人本管理的主要贡献以及发展困境

(一)人本管理的主要贡献

任何组织当中都存在除正式组织之外的、在人群关系中自然形成的、以团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我们称其为“非正式组织”,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绝对不能忽视。由此,人本管理的作用开始凸显。人本管理一直把人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所有管理工作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目标的。提高员工在组织中参与管理的程度,才能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这样也避免由于优秀人才的流失而造成的资金损失和成本代价。实施人本管理,可以客观的评价组织内员工的工作能力,被组织肯定的员工积极主动性倍增,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一方面使组织内部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另一方面令员工对本组织的核心管理理念更加认同。同时,提高了组织向社会提品与服务的水平,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提高了企业的声誉。

(二)人本管理的发展困境

人本管理理论的产生是管理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其贡献之大,世人有目共睹,但是任何理论都有不是完美的,人本管理也具有其内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见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困境。首先,在人本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赖且和谐发展的,很显然,它已经不适应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逐步加剧的今天。其次,人本管理只注重被管理者的需求,忽略了管理者。在现实的管理中,要么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毫无原则的听之信之,要么管理者只是披着人本管理的外衣,究其内在,依然是以效率和利润为首要目标。再次,每个人的内在诉求都不同,组织和个人的需要也一定会有偏差,当这些差异产生矛盾时,我们怎么办?舍弃一方还是争取双赢都是人本管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人本管理中的“人”和科学管理中的“物”,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端。因此,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才会使管理更加行之有效,更加合理,更具人性化,只有这样。管理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管理。

三、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现实性

(一)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之比较

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它们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从工作获得满足感就成为了员工继续工作的动机,同时,也满足了组织的需要。

(二)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必然性分析

根据比较得知,科学管理关注人的工具理性,人本管理关注人的价值理性。失去科学,社会必将灭亡,失去人文社会发展则毫无方向。科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科学性,追求科学工作方法和工具理性思维,人本管理的取向是人文化、追求人性管理和价值理性思维,“科学是提供幸福的物质前提,人文是提供幸福的精神条件;科学解决人的生理平衡问题,人文解决人的心理平衡问题;科学使人获得现实的利益,人文使人享受到理想的快乐;科学以实在的方式让人感受到适意,人文以超越的方式使人体验怡然自得的意境;科学将有限的、具体的满足赐福于生活,人文将无限的、永恒的激情灌注灌注于人性之中。”所以,我们要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之上,坚持人本管理,以工具理性为基本手段,以价值理性为目标方向,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合理的比例之下相结合的新的管理理念才是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按照工具理性的思维增强操作技术性、提高科学性的含量,另一方面要使一切管理行为都能体现出人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这种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进行机械的组合,而是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大理论的实际内化和本质超越。

(三)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现状及现实性分析

哲学孕育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学界亦如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正在逐步走向整合,这也正意味着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现实性日益突显。人类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是物性与精神性完美结合的个体,因此,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诉求。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曾经讲过:“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人们不再屈服于权力、等级、命令,而是更加提倡民主、合作、协商等人性化的管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才是工作生活的中心和重心。但是,目前科学管理仍然是大部分组织所奉行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还需要更强大的理论背景支撑其发展,虽然发展道路有些艰难,但毕竟人本管理的理念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管理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可和使用。然而,两者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仍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历史条件完善到一定的程度,更需要管理理论学者和实践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6

关键词:系统科学 城市管理与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规划 功能模拟

1 引言

步入20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预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一方面,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城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空间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以及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增强。因此,传统的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理念、办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从事城市管理与规划的政府管理人员与学者们要更新观念、改良方法,用系统科学去发现、思考、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与规划中出现的新问题。

2 城市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2.1 系统和系统科学

目前,国内外对系统的定义很多,其中相对简洁且认可度高的定义是,“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的主要特点有:(1)由若干要素组成;(2)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3)其结构决定了整体的特定功能;(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从分析综合的统一性出发,研究影响和改变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一般途径。

2.2 城市的系统性研究与其特征

城市的系统性是研究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系统性的基础。从浩瀚无际的宇宙,到分子、原子,均可称之为系统。城市当然也是一个由复杂交错的各种成分组成的系统,其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城市是一个灰色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复合,硬系统与软系统相复合的特点;其次,城市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既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再次,城市是极为复杂的,包括众多元素的社会复杂巨系统。最后,城市是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简入繁,从单一到综合。这些特点,显示出城市系统既存在空间层面的转移,有包含时间轴的演化,贯穿于城市系统的始终。

3 系统科学在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对城市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将系统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中。主要的城市系统分析的方法有三种: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规划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3.1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作为城市总体研究方法出现的,它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始终把城市看作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把城市整体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2)为城市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唯有从城市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

在目前条件下,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还主要用来进行一些宏观领域的分析和宏观政策的评价,定量化的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有效使用程度,仍然是摆在城市问题专家和系统方法专家面前的一大问题。

3.2 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PER方法、PDCA方法。PER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计划的选择修定方法。PER是计划(Plan)、选择(Elect)、修定(Revise)三个英文的简称。运用PER方法时,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照系统方法的原则,通过系统分析,了解全部工程要素和关系的逻辑顺序,制定初步方案和计划,计划可有几套以供选择;(2)根据工程顺序列出明细表,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工作计划的网络图,找出“关键线路”;(3)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网络图的“关键线路”筛选方案,确定最佳方案;(4)执行计划或方案。在使用PER方法的执行方案过程中,为不断完善和提高,通常用“PDCA计划循环法”(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ek)、总结处理(Action))。

3.3 功能模拟方法

所谓功能模拟法,是指在暂不考虑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及结构的条件下,运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方法。城市系统模拟的基本特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模仿、简化与抽象。

常用的模拟分析方法是“列昂节夫”的投人―产出模型,及其扩充模型-SAM(社会核算矩阵)。在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德国科学家维斯特(Vester))和赫斯勒(Hester))博士70年代末提出了“灵敏度模型”,它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关系的模拟与调控。

4 结语

从我国规划理论的建设来看,目前正处于理性规划的阶段,也与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并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管理者与研究学者由来以久的使命感,从而才能使规划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综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1):15-16.

[2]张帆,朱嵘.基于 Mcloughlin 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2005(4): 13-17.

[3]王磊,董磊,吴伟.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41-42.

[4]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7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篇8

乡镇财政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财政,有责任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公共财富管理的职能,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所以,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科学化管理意义重大。

1.精简机构,财政管理权责到人乡镇财政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保障,决定整个财政体系及基础是否牢固。但是,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域环境也是各不相同。所以,乡镇财政管理不可能采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生搬硬套。乡镇财政的管理应结合乡镇实际情况,本着惠及当地民众,造福农民的宗旨,建立权责一致的财务管理制度。所谓权责一致就是要求乡镇财政管理层明确各主要领导的财务管理、使用的权利与职责,防止腐败滋生,提高财政管理效率。要想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业务能力,就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余。严格杜绝不正当的权钱交易,严格考察入职财务人员的的综合素质,尽可能招收专业财会专业人才。从财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上保障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财务工作的对象之一就是要处理与基层民众的关系。比如日常的税收、扶贫项目、贫困救助等业务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亲民的形象,具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随时做好深入基层,调研农村生活和民众的需求。这些扎根基层,了解乡镇现状的实践对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领导班子建设至关重要。

2.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监督机制在确保乡镇财政管理权责到人的机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监督机制,合理规范乡镇财务预算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以及财务审批流程。确保乡镇财政财落实上一级财政管理领导方针的同时,以廉洁奉公的形象出现在基层人民面前,规范乡镇财务管理的行为标准,制定严格的履职制度,财税统一管理,及时登记。强化乡镇财政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乡镇财务资金的合理配置。对于扶贫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必须及时做好账目记录,并定时、定点公布扶贫内容和补助对象,认真核实账务明细。积极做好面对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审查监督准备,做好财务审批和预算,完善现在财政信息公开机制,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公共财富的动向。现阶段,乡镇财政支出与收益压力大,乡镇招商引资的困难。乡镇财政不可能仅仅依靠上级财政的拨款和补助来完成扶贫工作。人民群众总是希望乡镇政府积极理财,引入投资,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就业等问题,提高生活水平。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水平不高,乡镇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不明确,乡镇财政的理财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乡镇财务用于本地招商引资等经济性补助项目的债务,做到支出有根据,建立完善的债务解决机制,不能盲目的大手笔吸入投放资金,而不考虑投资收益,忽略社会资本投资的风险。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可以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激励财务管理朝着有序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结语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服务教学;多媒体设备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2

The Maintenance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Classrooms

Duan Qiang

(Hunan Institute of Judicial Police Modern Education Center,Changsha410131,China)

Abstract: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equipment direct impact on teaching,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at outlined the process of daily use precautions and solutions,as well multimedia classroom equipment,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ensure true multi-media classrooms for teaching services.

Keywords:Multimedia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 teaching;Multimedia devi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大力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它使教学效率大为提高,教学质量也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科学有效地管理、维护多媒体教室,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越来越成为当前广大高校都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呢?本人从事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维护工作5年,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配置

管理人员多媒体教室组建好之后,就成为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必须加强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室使用制度、管理制度,以制度为核心,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现代教育中心需要制定《多媒体教室管理条例》并且把它制成制度牌悬挂于多媒体教室墙壁的醒目处。《条例》简要介绍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一般方法和和应注意的事项,规定使用多媒体教室需按课表安排或经教务处批准。

(二)明确职责,指定专人担任管理员管理人员需要对各种器材、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器材设备的正常工作。多媒体教室的管理首先要考虑人员配置问题,以平均每人不超过10个教室的管理工作量为宜。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水平,选用的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必要的电脑知识、用电知识,动手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服务意识,要主动、耐心、热情地为教师服务。

(三)对设备使用和维修情况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各个设备运行状况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应该经常课前课后在各个教室巡查,向老师了解各个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情况。我们为每个教室配发了《教学仪器使用情况登记本》,对每次故障情况及解决维修情况进行登记。如投影机灯泡更换时间,电脑硬件更换时间,设备会发生哪些经常性故障都做了详细记录,维护人员据此对教室的每台设备运行情况了如指掌,解决起故障来也就得心应手。

二、多媒体教室硬件和软件的维护

学校多媒体教室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重要场所。由于机器使用频繁,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造成机器故障很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开展。因此必须加强日常维护。

(1)做好投影仪设备的防尘工作;

(2)防止机器震动;

(3)防止设备潮湿高温;

(4)做好系统维护更新工作。

三、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科学管理

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增多,在多媒体教室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效果,我们必须提高对多媒体设备的科学管理与日常维护水平。针对学校多媒体教室使用量大等特点,应该认真研究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教室管理。多媒体教室是学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确保教室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切实加强管理。制定完善的多媒体教室使用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要填写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卡和故障情况记录本,以及维护维修记录。通过记录及时了解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中的各种问题,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维护。科学、合理地管理多媒体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许可制度,需要教多媒体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许可制度,需要教务处和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多媒体教室正常上课由教务处根据课表统一安排,其他部门借用教室,应由主管部门领导签字并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教务处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

(二)多媒体设备管理。多媒体设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与维护。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基础,随着设备的增多,使用者要求的提高,要求管理者对所有设备能够熟练地操作,出现故障能及时排除,对教育技术的新观念、新知识能够尽可能地掌握,能够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知识保障。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维护管理不仅要认真仔细,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准时,不怕艰苦,更要有体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在进行多媒体设备维护工作中,要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做好工作,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维护保养,要定期检查多媒体教室设备,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全面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安装杀毒软件及教学软件,并进行系统升级等,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检查多媒体其他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如话筒、功放、音响、投影等。学期中及时维护、升级系统。期末彻底检查全部设备,并做投影机过滤网清理及计算机系统备份恢复、多媒体设备除尘、更换设备等工作。学期结束前,检查清点所有多媒体教室设备。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正确使用和科学维护各种设备,要求管理人员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操作规程,立足于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保证设备的安全,及时解决使用过程中的软硬件问题,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提高排除设备故障的能力,同时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教室的日常管理,如设备的开关,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卫生。他们应掌握简单的操作,能够处理简单的问题及故障。

多媒体教室都是计算机、投影机、功放、话筒、音响设备等多种电子设备的集合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岗之前进行多媒体使用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培训后发给合格证,持证上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人员维护维修设备、应急处理突发设备故障的能力也提高了要求。因此,必须有计划地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养,开拓视野,达到与时俱进的管理工作效果。多媒体教室管理中所需的专业技术比较广泛,涉及到电子电路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络知识等,目前要以此为训练重点,使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完成多媒体教室各类设备的管理、保养维护、故障的判断和排除;能进行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软件安装;能了解各设备相互良好匹配条件,并能对多媒体教室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及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日益增多,多媒体教室分散,数量大,使用频率高,网络安全性差,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厉害,多媒体设备检测和维护保养工作越来越繁重,使得必须建立多媒体教室集中管理系统来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基于校园网,在多媒体集中控制室通过控制计算机对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实现集中管理、控制、维护等功能。在集中控制室能够了解到各个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的使用与运行情况等,在必要时能对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控制,可以远程对各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进行杀毒以及软硬件的维护等。采用集中控制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模式,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感到更容易、更方便、更快捷、效果更好。运用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平台,在多媒体中央控制室实时监管所有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情况,实现对多媒体教室的集中控制、远程状态监测、远程协助、远程接管等管理功能,以方便教师与管理控制者的沟通,及时排除隐患和故障。通过“自动检测”功能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室的运行情况,当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自动检测”就会提示故障地址、故障现象和处理方法,对于不合理、不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随时可以中断其设备的使用。还可以通过TCP/IP协议实现网络控制。

总之,利用多媒体中央控制室系统可以对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只须在控制室里操作几个按键便可以管理所有教室。这样既弥补了多媒体技术管理人员的不足,也减少设备的维修维护费用。还可以减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多媒体技术管理人员节省更多的维护维修设备的时间和精力;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或者协助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断更新的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涂晶洁,张莉.网络化多媒体系统的设计[J].2004,10

[2]黄立和.校园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远程控制的实现方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张洪英.多媒体教室设备常见故障及维护[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30

篇10

关键词:煤矿;煤炭生产;机电设备;科学化;管理;维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60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6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508

1 概述

据统计:机电设备占我国煤矿投资的55%以上;在日常生产的过程中,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费用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机电设备的运行直接关系到煤炭生产的效率与安全,由机电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占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总量的60%以上。

随着煤矿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机电设备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手段更加全面细致,但是,煤矿生产本身的复杂性与恶劣性,导致煤矿机电设备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因此,只有做好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才能保障煤炭生产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之中,受到以往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受到员工队伍素质的影响,我国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依旧沿用粗放式管理,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技术型服务型生产要求。我们必须看清形势,加强管理,加快新技术、新理念的运用速度,完善机电设备管理体系,提高综合性管理水平,为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做出应有的

贡献。

2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常见问题

2.1 管理理念略显落后

作为煤矿高层领导,更为重视的问题是安全与经济效益。对于数据、表格报表更为关注,对于实际的问题,既有想当然的惰性思维,又有要下面具体部门负责的推脱念头。作为机电设备管理部门,重视安全与技术问题,对于维护花销、生产进度等问题不加关注,等待其他部门主动配合。作为生产使用部门,关注安全与开采量问题,对于属于二线的配套服务工作,有轻视心理,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诸如此类问题,导致管理细则不能落实到位,很多事情直至问题发生了才火急火燎地前去解决,最终造成设备寿命缩短、维护成本增大、正常生产受阻、安全隐患长存、安全事故多发等恶劣结果。

2.2 管理隐患难以根除

虽然现在煤矿的生产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煤矿坑道的多粉尘、高湿度、有害气体环境,对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加之受生产进度与工作习惯的影响,机电设备在井下的运输、安放、运行等过程中,必然会在防尘、防锈、防潮等方面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必然会对机电设备造成损坏。机电设备属于生产大件,属于多年折旧的固定资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肯定存在零配件更换不及时、阻燃胶带更换不及时、风扇能转就行、开关凑合使用等情况;必然存在电控系统、制动系统维护不利,配套装置防腐除锈不及时等现象。同时,各种检测设备趋于老化,各类检测手段相对落后,各项检测监测不能如约实施。造成机电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日常管理相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甚远,管理隐患难以根除的恶果。

2.3 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煤矿工作条件差,工作环境偏远,不安全因素较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管理与技术较高的人士不愿意进入煤炭企业;本企业培养的骨干因为工作需要多被提拔,填补领导岗位;设备维护部门长期被视为二线单位,待遇相对偏低。诸如此类原因造成机电维护人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经过正规培训的科班人员纷纷跳槽、甚至辞职。企业不得不从略懂机电知识的附近村庄的农民中招揽机电设备的维护人员,以维持对设备的简单维修工作。如此情况,有如下不利结果:第一,不能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影响生产进度;第二,不能起到安全管理指导作用,留下安全隐患;第三,不能及时更新与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3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科学化措施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从基础抓起,以安全生产为核心,以经济杠杆为动力,以人才应用为保障,才能做好相应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才能实现煤矿企业的良性运转与长远发展。

3.1 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之

安全责任大于天。煤炭生产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安全性,制定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核心目的是规避安全事故。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更应该健全规章制度,必须严格落实并执行之。

第一,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机电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规律,必须把重点放在机电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之上。防爆设备检验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安全装置设置与检查制度、停电检修挂牌制度等等都是需要结合生产实际进一步健全的主要制度。机电设备使用与操作、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机电设备现场管理、机电设备采购与验收等等都是安置在管理人员头上的责任

制度。

第二,各项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必须要遵循使用与维护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落实过程中,做到定人定机,谁使用谁管理;落实好交接班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必须持上岗证操作设备;必须做好机电设备的工作记录工作。

第三,严格执行检查监督职能。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工作一定要细致,容不得马虎。从设备的采购安装开始到设备的维修淘汰,各个环节都要实施严格的监管。这样做是为了杜绝不安全隐患,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是为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3.2 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才作用

激励是最有效的约束,激励是最强劲的动力,激励对于企业或是个人,都是最有效的管理良方。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包括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各个环节,在对设备的操作、维修和保养等工序之中,在对设备的掌握与控制程度等方面,让员工在奔向目标、获得奖励的兴奋中增强安全生产的意识,接受管理制度的约束。

在发挥人才作用方面,尊重与保护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培养更多的熟练型人才,提拔有见地、有责任的人才,打造并掌握具有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老中青梯次的管理与维护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机电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与维护。

3.3 加强管理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加强管理工作所要坚持的原则是规范化管理,在管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要做到严格把关,才能杜绝安全隐患。

在管理前期,做好机电设备的采购工作,要在具有科学依据的前瞻性基础之上,对设备进行选择与采购。在设备的安装方面,要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结合煤矿的具体情况,做好与生产厂家安装人员的沟通工作,把设备安装到位,另外,及时组织该设备的技术培训,邀请厂方代表与技术专家对本企业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培训与考核。

在管理中期,即在设备运行现场,要做好监督执行,落实制度化管理条例。发挥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部门的双重职责,在生产与管理考核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保障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转。

在管理后期,即设备维修阶段,要细致认真,杜绝马虎应付,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维修工作,尤其是在更换零部件的时候,不能以次充好,不能使用非标元件临时替代。对于必须淘汰的设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有条不紊地进入淘汰

流程。

4 结语

转变管理理念,增强管理水平,强化管理细节,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与总结,是实现机电设备科学化管理与维护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西荣.浅析煤矿企业机电管理[J].科技信息,2009,(4).

[2] 吉庆菊.浅谈煤矿机电的设备管理[J].管理与财富,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