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情况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投资力度;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05-02

2010年,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总体态势: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

2010年,我市经济延续了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一季度GDF增长12.4%,基本与上年持平;上半年增速达到13%,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F)559.2亿元,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出3.8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10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中位居中上游(见下表)。

二、主要特点:经济发展呈现“3个协调”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1.消费市场较为活跃。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我市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增长18.4%。此外,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3亿元,增长47.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29.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增长12.2%。工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3亿元,增长15.1%,占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提高到54.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7%。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农村投资66.5亿元,增长59.7%,占全市投资比重近4成,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3.进出口较快恢复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步复苏,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促使我市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7.2%,增速居粤东各市首位。

(二)现代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F比重达17.4%。资本市场理性回落,去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适度收紧流动性,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的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增幅回落,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增长4%、下降4.4%,增幅同比回落10.5个和23.7个百分点。

2.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20%。其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7%。先进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增长35.4%,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93.3%。

3.高技术产业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1%。作为我市高技术产业主导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增长14.2%。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利润总额2.7亿元,增长101.3%。

4.优势传统工业快速增长。全市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95.2亿元,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8%。随着优势传统工业生产的复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1-11月优势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4.4亿元,增长21.7%,利润总额14.4亿元,增长31.7%。

5.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均实现增长,共完成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4%。其中陶瓷工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20.2%,对规模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3%。此外,不锈钢制品和服装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均超2成。

(三)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1.财税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我市经济的加快发展促进了财政、税收收入增加。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增长27.4%。各项税收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2.6%。与此同时,财政加大民生保障支出力度,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11亿元、6.9亿元、5.6亿元和5.3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半,分别增长11.4%、26.7%、34.8%和21.2%。

2.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5.4%,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增长59.8%。其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增长13%。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实现全年CPI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

三、问题与建议:扩内需,提层次,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一)问题分析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需环境仍不稳定。目前我市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而且全球出口环境仍不稳定,加上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较大,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仍很多,这对外向度较高的我市经济来说,具有较大影响。

2.投资总量偏小,增速较慢,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2010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投资总量居全省各市末位,增速居全省各市倒数第2位。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重点项目未能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90%。二是城镇投资下降。全年完成城镇投资98亿元,下降5.9%,严重影响我市投资的发展。三是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全年共完成投资59亿元,大幅下降2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3%下降为32.3%。

3.工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5家,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市第11位。去年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04万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4成,在全省各市中处于末位。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占批发零售业比重仅为19.4%,比 重低于全省水平约17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商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总体实力不强。

4.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困扰,总体产业层次不高。

(二)建议

因此,建议我市下一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的引进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公路建设、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投资全面协调发展。

2.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外贸出口增长。要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研发能力,加强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3.加快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扶持一批企业走上市融资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4.加快产业转移承接步伐,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我市现代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利用后发优势,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我市下一轮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层次。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

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为指导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情况所进行的实证经济。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的背景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专业性术语和知识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将统计学和经济学融合到一起。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发点却与两个知识体系完全不同,其具体表现出来的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存在和作用。

在计划经济阶段,单纯使用统计学就可以衡量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当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原有的统计学就不能准确地衡量出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原有的统计方式也并没有完全被取代,而是调整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同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

1.实证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分析方法,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一是从现实出发,分析经济运行规律;二是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变量是有时间下标和空间范围的;三是依据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分析。

2.综合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综合,是指宏观经济总量、结构、经济关联度的综合;二是数据综合,是指总括性数据、结构性数据和关联性数据的综合;三是方法综合,是指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辩证方法的综合;四是学科综合,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综合。

3.假定性

从现实出发进行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排除微规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宏观经济,一般把微规因素作为条件假定不变,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一个特点。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和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它的发展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探索前进当中难免会犯错误。其次国民经济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想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分析,是一个很困难的难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

面对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自身的缺陷以及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继续更好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背景,所以只有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才能运用海量的数据进行更佳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对于进行更全面的国民经济分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想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发展时代下的大数据,就必须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做起,必须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让这一个数据基础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基石。一旦数据平台搭建完善,全国的信息可以共享,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加准确地衡量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以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统计分析

2006年,我国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这就说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以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即便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不能一成不变。事实上,科技统计如何融入经济统计并且让创新分析能力建立在经济体系中成为核心要素,是分析研究发展上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3.产业结构分析和金融统计分析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近些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核心内容。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将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金融统计分析也十分重要。因为金融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金融改革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进行金融统计分析,保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当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充分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样才能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23~33.

篇3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政府宏观调控产生的经济风险已经对各大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文章将会就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金融环境的稳定做出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宏观经济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影响探讨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环境下,银行是所有金融领域的主要负责人――无论是从规模、市场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的主导性,还是形成全球性金融体系系y性风险的可能性来讲,国内的商业银行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会对国民经济或者是个人财产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不仅能够保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关键的作用。

一、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整体影响

在目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数量以及信用衍生产品的数量都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提高,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加强。简言之,宏观经济风险降低,意味着宏观经济的波动变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宏观经济向好的趋势发展,就会增加商业银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为了取得更多的资金收益,会使得商业银行自发的增加了持有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数量,因此,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也随之增加。

(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投资组合方差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加而变小,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增加。简言之,宏观经济风险加大,市场经济形势就会变得不稳定,就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损失增加,商业银行往往都是风险行为的厌恶者,因此,为了降低发生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势必就会减少对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持有的数量,依次降低自身的风险承担行为的可能性。随着持有的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数量的减少,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方差也就变小了,商业银行稳定性增加。表面上看,似乎宏观经济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会变得更加不稳定才符合人们的直觉。其实,正是外部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加,会促使商业银行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这种外部风险,因此,就商业银行内部而言,相比宏观经济风险不大时,稳定性会增加。

(三)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预期收益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就会减少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持有数量。但是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持有数量,不仅会让风险得到控制,还会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往往都是来自于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收益,因此可以说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

(四)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预期收益的影响

商业银行总效用水平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该结论的合理性和经济意义在于:当宏观经济风险增大时,作为风险厌恶者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决策会变得保守以规避风险。即,宁愿获得的效用少一些,也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也就是说,这样的决策主要因防风险的缘故而宁肯牺牲自己一部分的效用水平。

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分析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商业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数量和信用衍生产品数量都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增加,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增加;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方差变小,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增大;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商业银行总效用水平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宏观经济风险越小,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就越明显;宏观经济风险越大,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预期总效用水平的影响就越小。

三、宏观经济风险背景下对商业银行提供的建议

商业银行要有适度创新意识。一方面我们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但另一方面,又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产生金融创新过度的行为。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技术人员需要让金融创新的程度控制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起产生积极作用的范围之内。对于创新,还需要加强关注的是,国家和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创新是那种合理的创新,有价值的创新,有科学依据的创新,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创新,是一种不仅能为商业银行自身提供收益,还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切实福利的创新。国家反对的自私自利性质的创新,只顾自己利益不管别人生存与否的创新。任何人都不希望再出现2007年金融危机类型的“创新”,政府和人民不需要这样的创新,社会需要的是善良的创新。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风险意识,谨慎的处理和对待企业的融资行为。不管国内的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否,都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贷款流程来开展经济活动,按制定好的规矩和制度办理业务。商业银行只有先确保资本的安全以及自身经营的合法性,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企业。只有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规章制度操作,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才能识别出真正需要资本帮助的企业。若是一些不法企业可以使用弄虚作假的卑劣方式获取商业银行的专项贷款,那么接下来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类似的情况不断出现,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理论的角度研究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证明研究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结论是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提升商业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危机的发生都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查鉴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6.

[2]方鹏宇.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4.

篇4

近年来,中央对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土资源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总体看来,国土资源部门还存在着对参与宏观调控准备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实践中要加强宏观经济知识的学习。

国土资源部门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谁都不能无视的。只有从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入手,才能适应这些变化。这两年的实际工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缺乏学习,有些同志对宏观经济形势不了解,吃不准,吃不透,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对国家提出的调控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是思路与工作路数老一套,找不到新的方式和手段;更为严重的是,销蚀、瓦解土地“闸门”的作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中央的政令要求拧着来。种种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自身的素质还存在差距,确实需要加强学习,补上宏观经济知识这一课。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对宏观经济知识不学习、不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不关心、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我们就无法真正履行好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

土地、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土地,对于调节经济增长的总量、结构,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哪个行业,上项目、搞建设,最终都要落在地上。土地供应的总量、方向和节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这就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之间,有无法割裂的内在关联。因此可以说,不懂宏观经济就不懂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参与宏观调控,就不能就资源管资源,而应胸怀全局,充分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政策,才能及时掌握在一定时期内,哪些产业需要扶植或加快发展,哪些产业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哪些区域需要给予支持,哪些地区应该加强控制,才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控之策,充分发挥土地“闸门”的威力。而做到这些有一个必备的前提,就是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知识,懂得宏观经济的运行脉络,懂得参与宏观经济的手段。

当然,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事,是国土资源部的事,作为地方来说,只是执行罢了。因此,懂不懂宏观经济知识,都无关紧要。这样想就错了。且不说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对某个具体的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来说,不懂宏观经济,很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失职。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调控政策,有的人处理得很好;有的人却“走投无路”,干出顶风违法的事情来。

篇5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考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可以让学生考研增强信心,减轻复习压力,提高考研成功可能性。

 

二、《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理论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应用性是应用性教学的基础。目前《宏观经济学》教材分为三类:有英文版、翻译版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是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些教材都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联系不是很紧密,案例不够本土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目前也没有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当然也没有专门适合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权威教材。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教辅材料,全靠授课教师自己搜集,这样授课的应用性程度就参差不齐,教学没有质量保证。

 

2.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不高。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由于以前定位不清,教师缺乏应用性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习惯于理论讲授,习惯于满堂灌,互动式教学不足。而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年轻教师基本上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样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接受的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这种影响对他们来说潜移默化,使他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样,教师本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也不是很清楚,比如我国GDP的核算情况,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对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重科研,比如评职称以及平时的绩效考核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限制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性教学中。

 

3.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讲授过多,过于注重图形推导、计算题的练习,比如IS-LM模型这部分内容就比较理论化,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问题却涉及不多,案例教学不够丰富。由于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果前面内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这又要求任课教师不得不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如果不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就难以理解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不理解IS曲线,就难以理解由IS-LM模型所推导的暗含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决定。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难度大,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宏观经济学》缺乏实用性,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4.教学方式单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不够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较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师生之间互动不足,难以达到教学相长。

 

三、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选择高质量的应用性教材。教材对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影响,目前,针对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材缺乏的现状,教育部应组织教师编写。教育部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也应组织教师编写出与各类高校相适应的权威教材,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一个基本保障作用。教育部在组织教师编写适用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时候,要多加入案例,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进行教材的再版工作,以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避免教材内容陈旧。

 

2.提高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教师在应用性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应用性教学,就要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增加实践机会来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的能力。关于教师培训,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公开示范课,组织高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网络培训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可以扩大培训范围,又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另外,要给予高校教师更多地接触实际的机会,可组织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到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去实践一段时间,以了解实际情况,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3.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就要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尤为必要。具体到《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十分必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关注相关报道及经济热点话题,注重収集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避免教学内容陈旧,所选案例尽量使用比较新的。比如,在讲“乘数效应”时,通过“破窗经济”的故事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把经济理论和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近些年来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调整的经济背景,2007年我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0次上调法定准备率,是因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8%,GDP同比增长11.4%,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既紧密联系了实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又让学生加深了运用法定准备率工具进行调控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结合,教学相长,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通过一些例子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之后,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答案,并让学生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完《宏观经济学》第一章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之后,就让学生分组做一个“某一经济体某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的PPT,让学生在下一堂课的时候来做分享,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查找数据,做了图表,很好地完成了作业,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又让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宏观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建议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内容的重要部分,院校内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宏观经济学主要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行为以及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社会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等信息进行分析,对于宏观经济问题的产生以及后果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应用宏观经济理论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面要学习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以及特点

美国哈弗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在1870年提出了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迅速由美国传播到了世界,并被认为是成功的教育方法。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即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实生活中场景的模拟,学生将自己放入场景之中,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思考以及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六个特征:1.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以案例作为载体进行教学。3.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4.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担任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扮演导演者以及案例推动者,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作为参与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进行讨论。5.案例教学强调交流的双向性,包括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6.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知识的掌握。

二、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案例讲解没有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基础

由于教学案例大都来源于国外的发达国家,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并为没有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自编教材中一些中国例子往往缺失对于模型的假定分析,学生进行我国宏观经济案例的学习后,虽然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有了一定的分析,但是仍旧缺乏对于理论大背景的理解。当今存在的案例大都是建立在西方百年经济发展历史上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且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政治制度差异,所以案例在我国的适用性还有很大的局限。

(二)學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案例教学

我国的应试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我国近来出现的经济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如果没有结合我国案例采用西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难于理解。在回答案例教学中的相应问题时不能把握要点进行解答,无法适应案例教学,降低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无法适应案例教学

教师上课时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缺少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进行案例教学时,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有的案例大都是国外经典案例,在教师对于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不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案例教学,有可能导致教师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学生更加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三、提高宏观经济学施行案例教学的措施

(一)引用我国的宏观经济案例与国外案例进行比较

教师需要收集我国宏观经济案例,尽量选取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件。教师在进行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讲解的同时需要与我国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发现我国经济的特殊运作规律。可以将我国、日本以及美国内人们群众的消费倾向做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后,在其消费环境、收入水平、特殊的经济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放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宏观经济学的讲解。

(二)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

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教学资料和数据的搜集,在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案例的讲解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教师互动。理论讲授完毕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谈论,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小论文,让学生提高课外信息的掌握。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发言,锻炼其表达能力,促进其学习兴趣。

(三)提升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为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课程的互听,年轻的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学习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的优点,提高其自身的教学效果。进行备课以及课件制作时,教师需要相互借鉴和谈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高师讲座以及教学交流活动。也可以安排宏观经济学教师到相关的政府经济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如统计局、商务厅以及财税部门等。进行教学案例的采集。学校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教学奖励基金的设立,以及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的表彰奖励等。

【参考文献】 

[1]范国华.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9):135-137. 

[2]王晓丹.案例教学的幽默感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丝路视野,2016(19):61. 

[3]占金刚,詹满琳,黄伟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6, 31(5):76-79. 

篇7

对我来说,研究信息不对称仅仅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这个梦想就是根据梅纳德・凯恩斯《通论》(1936)的精神发展出一门行为宏观经济学。到那时,宏观经济学将不再是新古典综合的应景之作,后者忽视了《通论》强调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如认知偏差、互惠互利、公正、从众心理以及社会地位,等等。我的梦想是通过把假设建立在这些行为观察的基础上,为宏观经济理论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已经有一组人为这个梦想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让我们花点时间来回顾一段宏观经济思想史。20世纪60年代后期,新古典经济学家看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有种种弱点,也正是这些弱点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他们痛恨宏观经济学缺乏严密性。他们抨击宏观经济学,然后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后》一文,点燃了一场将宏观经济学付之一炬的熊熊大火。由他们发展出来的新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标准。与新古典综合一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是以竞争性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热情地坚持所有的决策――家庭的消费决策和劳动供给决策,厂商的产出、雇佣和定价决策,以及工人和厂商之间的工资谈判――都符合最大化行为。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放弃了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开始时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不完全信息来说明失业和经济波动,后来他们又用技术冲击来说明失业和经济波动。

这一新理论至少在一个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就是价格和工资决策现在有了明显的微观基础。但是,新古典模型的行为假设如此原始,以至于它至少很难解释6个宏观经济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新古典模型的关键假设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对这些有待解决的现象的彻底否定;在另一些情况,该模型提供的解释只不过是兜圈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很难解释的六个现象分别是:

1.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如果一个失业工人愿意在其工资低于市场出清的薪水或工资下工作,他就可以很容易地再找到一份工作;因此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在新古典模型中,货币政策在改变产出和就业方面几乎是无效的。一旦人们完全预期到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和工资就会同比例变动;实际工资和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因而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3.当失业很高时,通货紧缩并没有加速:新古典模型提出了一条加速度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和一个惟一的自然失业率。如果失业下降到低于自然失业率,则通货膨胀会加速。如果失业高于自然失业率,则通货膨胀会连续下降。

4.普遍存在的退休储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个人决定消费多少储蓄多少以最大化跨时效用函数。其结果是,个人决定的储蓄应当是最优的。但是个人的储蓄行为通常令人失望,而且也没有保险计划,大多数人储蓄不足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强制储蓄”计划非常流行。

5.股票价格相对于其基本面的过度波动:新古典模型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基本面,即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

篇8

论文关键词:宏观经济环境;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非平衡面板数据

在调整速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对调整速度的影响近年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Douglas0.Cook(2009)分别采用两阶段和综合两种动态部分调整模型,考察宏观经济环境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在宏观经济繁荣时调整速度较快。原毅军,孙晓华(2006)的研究得到调整速度与上一年GDP增长率正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和财政支出增值率负相关的结论。黄辉(2009)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影响调整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整速度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现象。本文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基于部分调整模型,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进行调整速度对比研究。在目标资本结构的回归中不考虑宏观因素。这样改进可以避免双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研究结果不稳定性和不显著性。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研究模型

(2)目标资本结构拟合变量。根据已有文献对目标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用的公司特征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用主营业务的自然对数表示,目前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资产有形性(TANG),用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表明有形资产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非债务税盾(NDTS),用固定资产折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研究发现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公司成长性(GROW),用托宾Q值表示,公司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公司盈利能力(PROF),用息税前利润除以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税收因素(TAX),用所得税除以利润总额表示。考虑行业特征因素,用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HAB,HAM)表示。

(3)宏观经济变量。仿照Douglas0.Cook(2009),本文选用GDP增长率来定义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定义为本年GDP减去上年GDP再除以上年GDP。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的具体情况是,l3年的GDP增长率数据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为中位数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按照GDP增长率的二分位数再进行划分,将样本分成四个部分。取GDP增长率最小的三年1998~2000定义为为宏观经济环境衰退;取GDP增长率最大的三年2005~2007定义为宏观经济环境繁荣。

二、样本选取与估计方法

选择沪深两市1996~2008一般上市公司的数据,不包括金融上市公司,剔除PT,ST公司。经过数据整理,获得分布于十二个行业的715家公司的9295个样本观测点。样本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由于模型(3)把目标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内化其中,模型右边包含因变量一阶滞后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删估计方法,把模型(3)右边所有变量的二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1

注:括号里的数据是T检验值,表中***、**、*分别代表在1%,5%以及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篇9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授课效果;教学改革

一、国内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

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重要的议题是科学可行的建设发展道路,经济建设也成为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关于经济方面的教育环节不容忽视,而做好经济教育也是为国家输送经济建设的新兴力量。在各大高校的经济教育环节中,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基础且重要的必修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也愈发要求做好宏观经济的教育教学。

然而,在各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课程中,一直处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困境。教材理论过于抽象、课堂教学案例过于陈旧、学生缺乏课堂学习兴趣等问题,也一直为学界广泛讨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而以什么样的策略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的教学改革困境

1、教学模式单一与学生层次复杂化之间的矛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既有数学统计方面的理工学科渗透,又受到社会政治方面的社科文科影响。在普通高校的升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经管相关专业学生往往没有严格区分中学时段的学习方向,大多数高校还是施行文理兼收的录取办法。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往往安排在学生学习经管知识的前期阶段。在学习初期,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在面对这门专业必修课时,学习经历的差别也往往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讲解宏观经济相关理论公式时,具有理工学习背景的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而在讲解宏观经济相关政策知识时,具有文史学习背景的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然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还是以大班教学为主,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并没有综合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

2、教材内容抽象化与学生实践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国内各高校,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是依靠教材讲解,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脉络,并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最后通过笔试考核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者通过教材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讲解,却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轨的问题。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依靠教材对经典理论脉络的讲解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对理论的归纳总结进行讲解,往往存在理论内容空泛,学生难以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刻理解的问题,同时学生也缺乏理论运用能力的锻炼,使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3、考核模式应试化与学生学习反馈机制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考核主要以期中期末的笔试考核为主,教学目标也仅仅重视理论的讲解与最后的考试考核,造成了教学考核模式应试化的问题。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之下,一方面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匮乏的考核方式也难以让教学者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在机械的教学流程中,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与理解是否能够运用自如,是难以得到反映的。而教学者在这样的机制之下,也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成果合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

三、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的教学改革路径

1、以学生为主,开展分层式多样化教学

由于学生学习背景的复杂性与知识储备的差异化,在开展宏观经济学教学之前,教学者可以对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分层式的多样化小班教学,这样可以实适当缓解学生不同学习背景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单一之间的矛盾。在进行学生的学习综合评估时,可以结合学习经历与组织小测试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估之后,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小班教学。将学习情况相似的学生分为一个教学单位,并根据学生的强项和弱项进行差异化教学。例如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课堂教学效果。

2、以教材为本,拓展学生阅读与实践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对传统教材的理论讲解存在空泛化的问题,但专用教材仍然指导着教学内容的大方向,为教学内容组织着基础的理论大纲。在宏观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正视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既不能将其作为单一泛化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架空教材的实际功能。在使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者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历,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阅读与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经济学名著或前沿创新研究等阅读材料,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并学习理论运用的实践方式,从而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授课效果。

3、以考核为辅,建立学生学习反馈机制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不可或缺,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教学者了解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宏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并不是机械化地按照某一特定流程进行的,而是需要教学者根据不同的课堂授课效果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为了使教学者清晰地了解授课效果,也应当丰富学生的考核方式和阶段,建立高效的学生学习反馈机制,帮助教学者及时完善授课内容和策略。

篇10

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一些非经济因素虽然可以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其长期走势。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而起作用。

(一)公司经营效益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公司的经营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市场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而变动。如当公司经营随宏观经济的趋好而改善,盈利水平提高,股价自然上涨。

(二)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例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仅促进消费,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而且还会增加证券市场的需求,促进证券价格上涨。

(三)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

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是宏观经济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重要途径。当宏观经济趋好时,投资者预期公司的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会上升,投资的信心增加,证券市场自然人气旺盛,从而推动证券价格上扬。

(四)资金成本

当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如利率、消费信贷政策、利息税等政策发生变化时,居民、单位的资金持有成本随之变化,促使资金流向改变,影响证券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向。

二、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是否能持续稳定地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是影响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能否稳定上升的重要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当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时,表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此时,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也较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将上升,反之,股票价格会下降。但不能简单地认为GDP增长,证券市场就必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不同时期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GDP的增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二)经济周期变动

经济周期循环会经过高涨、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显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景气变动从根本上决定了股票价格的长期变动走势。通常,经济周期变动与股价变动的关系是:复苏阶段,股价回升;高涨阶段,股价上涨;危机阶段,股价下跌;萧条阶段,股价低迷。且股价总是伴随经济周期相应的波动,股票价格的变动通常比实际经济的繁荣或衰退领先一步,即在经济后期股价已率先下跌,在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之际,股价已先行上涨。因此,投资者应把握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以便对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通货变动

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常情况下,通货紧缩会抑制消费和投资的热情,造成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总需求减少,物价下跌,最终导致经济恶性循环,这时,证券市场上的股价将会大幅走低。由此可见,因通货紧缩引起的经济衰退,将导致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下降,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特别是个别股票有可能在同一时间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首先,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经济可容忍范围之内的温和的通货膨胀,通常会促进经济增长,股价上升,但是通货膨胀提高了债券的必要收益率,所以债券价格将下降;而恶性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贬值,人们将通过购买房地产等方式对资金进行保值,从而引起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其次,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通货膨胀实质上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将导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有的公司可能因此获利,而有的公司则可能损失惨重,甚至倒闭。相应地,获利公司的股价上涨,而蒙受损失的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最后,政府必然会运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遏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长期存在,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一)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就是说,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时刻关注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有利于抓住证券投资的市场时机。

(二)有利于判断证券市场的投资可行性

证券市场的投资可行性是指整个证券市场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及其结构变动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与速度反映了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宏观经济分析就是正确判断整个证券市场是否具有投资可行性的关键。

(三)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程度与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主要手段,这些政策不仅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匪浅,而且将进一步影响证券市场的交易运行。由此可见,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程度与方向,是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运动趋势和各种证券投资价值的重要一环。

在证券投资领域,宏观经济分析至关重要。正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是准确判断证券市场趋势和投资价格的前提,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要想抓住证券投资的市场时机,作出正确的长期投资决策,就必须把握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霍文文.证券投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