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资金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资金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

公园的财务管理是公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园林工作改革需要,切实加强公园的财务管理,建立公园财务管理的正常工作秩序,促进公园财务管理的深入发展,保障园林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公园要加强财务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财会人员管理

要加强公园的财务管理,首先要注重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工作的行为准则,每个财会人员都有义务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诚信为本、不做假账;树立良好的职业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保守公园的财务信息安全;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只有采取各种方式的培训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知识面。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实现严格的考试和考核,给每个财务人员以公平的竞争机会,才能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真正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预算管理

公园预算是指公园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大部分公园是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国家对公园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公园的各项收支均纳入预算内管理。公园预算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对应成一个有机整体。要做好公园财务预算就要以决策确定的运营目标为指导,以运营预算为基础,根据公园的人力、物力来确定。例如根据支出预算确定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预算。为此,公园预算可以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方法。公园预算是公园进行经营活动的财力保障,也是公园进行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以实现公园资源的科学配置。预算管理是围绕经营目标进行的财务计划和管理活动,是对单位经营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包括预算目标管理、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以及预算考评四个环节。

三、收入管理

园林单位的经费补偿机制大部分属于复合型,一小部分不常来自财政拨款,另一大部分来自公园向社会开展专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因此,收入管理十分重要。要充分利用园林资源积极组织收入,拓展服务范围,开展多种创收活动,扩大财源,积累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公园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建立健全各项收费管理政策,公园的门票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的收费票据,并切实加强收费票据的管理。各项收入要及时入账,防止收入流失。门票的现金收入不得坐支。公园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公园的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四、支出管理

公园经费支出管理是国家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支出经费的管理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园林事业的方针、政策,保证事业发展计划完成,加强园林事业的经费管理,提高工作效益和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支出管理,就要首先加强经费使用的计划性,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所规定的用途来办理支出,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和手续,讲求资金使用效果。严格执行财政、财务制度和定员定额开支标准及开支范围,一切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及违反财务纪律的支出,不得报销。各项资金使用要划清资金渠道,分别列支。购置和维修要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科室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五、财产物资管理

公园的财产物资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等物资,是进行公园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园林事业的重要条件。管好用好国家的财产物资,是贯彻勤俭办事的方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环节。公园的物资种类多、数量大,特别是名胜古迹众多,这些物资的数量、质量如何,能否充分被利用,标志着公园的发展状况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必要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既要保证实现事业计划和完成行政任务的需要,又要防止财产物资的积压、浪费和损失。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必须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和配备专管人员,明确分工,严密手续,定期清查,做到账物相符,库存清楚。

六、货币资金管理

公园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预收账款等。公园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公园的货币资金的管理包括:现金管理、银行存款管理、往来款项管理、专用资金管理。例如,在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上,就要将会计和出纳的任务分开,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账,建立现金收入业务的会计日常处理程序,做好现金清查,建立现金的抽查盘点制度。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遵守银行结算纪律,并且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

七、专用基金管理

公园的专用基金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从收支结余或收入以及其他经费渠道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事业发展基金、文物保护基金、修购基金和其他基金。必须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和数额提取专用基金。专用基金要按照规定专设账户,专款专用,先提后用,不得相互挤占和挪用,例如事业发展基金只能用于公园的事业发展,不得用于职工福利和奖励方面的支出。修购基金是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改造和维修,未经批准,不得用修购基金进行公园的基本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新明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商业研究  1999

篇2

[论文摘要]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身的性质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我国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在有关条例、文化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初步探索,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平衡机制上的信息不时称;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方式比较被动,文化信息化建设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强文化信息公开意识;继续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机制。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内涵界定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组织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就我国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省级党报与党刊等承担党和国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业;二是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单位;三是如公共图书馆、文物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如面向社会群众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活动等文化事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就是政府机关、文化事业单位、部分非政府组织以及个别企业根据社会公众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公开所管辖范围内的与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所有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并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收听、观看、下载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公开主体所掌握的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的行为与制度。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文化管理信息,比如文化决策、财政、人事方面的信息。二是文化系统本身应该传递的服务于大众的文化信息,主要包括文化事业单位为公民提供的教育、知识、审美熏陶和休闲娱乐信息。

二、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有益探索

1.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在我国有关文化条例中的体现

2004年5月31日,据国务院法制办透露,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已完成,但是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法案,只是在其他法律中仅有零星的法律条文。1997年颁布的《关于颁发<文化事业建设费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第十一条规定:文化事业建设费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必须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X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第八条规定:宣传文化机构要加强资金管理,接受的捐赠资金要专门用于发展宣传文化事业,不得挤占、挪用甚至私分,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这些规定体现了文化事业信息公开趋势越来越明显。

2.国家五年计划凸显公共文化事业信息公开趋势

文化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被列入“十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文化部信息化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文化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日益扩大的需要,加速我国“十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把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作为“十五”信息化规划的主体工程,使文化事业真正成为信息社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华文化信息网”和已经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标志着当前文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在“十一五”规划中,文化部注意解决城乡公共文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把《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目录。《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文化部分)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县县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或两馆功能合一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乡乡建有文化站,1/3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室;乡文化站和村文体活动室藏书人均达到0.1册以上,县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达到0.5册以上。到2020年,与比较完善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兴办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由此可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已经落实到政策层面,注意从大局出发,总体规划,注意从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共享主体上改进和加强。

三、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在信息平衡机制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

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集中体现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上。概括起来,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反映在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图书馆与上级主管部门、图书馆与信息资源供应商、图书馆与用户、图书馆内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混淆和相关政策变动等运行的多个环节和层面。

大众传媒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政府与媒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而媒体无从获知或者是无权报道。其次是不同传播渠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传播渠道之间由于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的悬殊,强势与弱势得以体现。

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负有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职能。但是由于博物馆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比较强,它往往与社会联系比较少,管理方式比较陈旧,不大注重自身的宣传,公众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为明显。

2.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信息失真现象普遍

一些文化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只公开社会公众已知的信息,避开公众未知的信息;只公开已经办好取得实效的信息,避开未落实未办好甚至办砸了的工作信息;只公办事结果方面的信息,避开依据性的、过程性的信息;偏重于公开政府占有的社会公众信息,而很少公开反映政务工作的信。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公开只注重公开为大众服务的科学文化信息,而用户对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决策、管理、规划、目标、计划等一无所知。这就造成用户信息的闭塞,从而引起图书馆与用户彼此之间的误会,造成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信用度的降低。政府和传媒之间应该是合作多于分歧。前者致力于更多地公开信息,后者致力于更好地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我国新闻传媒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有时不能全面、如实和及时报道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判断的国内外重大新闻,而且,新闻媒体在获取资源和传播过程中可能造成信息失真,使公众通过新闻媒介不能如实地获得准确、充分、及时、可靠的政府信息。其表现有:对信息不披露,披露不及时,披露的信息不实、不真、不全。

3,信息公开的方式比较被动,文化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的信息公开形式是一种政府权力型公开,文化主管部门掌握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是否公开,在多大范围内公开,政府拥有最终决定权,大众只能是被动接受,在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公开的信息范围内,在它们不公开时,大众也没有请求公开的权利。

我国的文化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纳人国家发展规划,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对文化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经费和人才不足;现有成果多数为早期开发,未能考虑网络环境,数字化程度较低,且宣传推广不够;未广泛采用国际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对外交流和宣传不够;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文化部门的某些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等。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发展对策

1.增强文化信息公开意识

要增强信息公开意识,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提高公民的文化信息权利意识。文化权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飞公民要切实维护自身文化权利,就要珍视自身的文化信息权利。文化信息弱势群体要强化维权意识,处于文化信息竞争强势的群体要尊重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杜绝各种形式的信息垄断和信息欺骗行为。第二,公益文化部门要强化文化信息义务观念。明确为公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保障公民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权利。

2.继续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设

总体思路是:以信息共享为主要出发点,促进文艺繁荣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管理体制;努力研究开发文化信息资源,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地将社会文化生活提升到信息时代。

今后文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以下几大网站的建设。推进文化部政府网站的建设;加快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完善中华文化信息网;进一步丰富网上文物资源;配合国家文化艺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文化管理网络化;搞好社区文化活动网建设;在中华文化信息网址下设立社区文化活动网站;实施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网站建设,将网站建设成为具有政府导向、数据准确、最具权威的高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信息中介和宣传中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