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分析与哲学

篇1

极大,本文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访谈为数据,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依据,分

析了英语学习者在本、硕阶段的英语学习和学习身份的变化,帮助学习者重建学

习身份,明确自身的局限和优势,更好地学习英语。同时,也旨在为研究生英语

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编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学习者的学习;身份变化;批评话语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习者的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

规范的活动(Gardner 1972),主要包括:①学习是经验的获得,②学习者主动

建构其心理结构,发生行为变化,实现个体发展的过程,即变动的个体能动方面

话语,是一种在具体语境中的言说行为,即,只有在具体话语情境中,话语才有

意义。(Halliday 2004)本文将在话语情境下,考察英语学习者如何进行自我身

份的选择、建构和认同。

二、理论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诞生于1970s,理

论渊源是西方(Widdowson 1998,辛斌 2005);包含三大论点:①语

言是一种社会实践;②语言与价值观念、及权力之间,相互影响;③语

言的使用可以促使社会变革(Fairclough 2003);主要分析方法是系统功能语言

学(Van dijk 2006)。

本文借鉴高一虹等(高一虹等,2004)的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模式,对学习者话

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寻英语学习者在本硕过渡时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身

份认同。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不同话语情境下,学习者的学

习方式有何不同?2.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是否有理性的认识?3.学习者是怎样看待

自己的学习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北京工业大学2010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他们均已完成研一所要求的

英语必修和选修的学分。年龄在23岁到24岁之间。

笔者先随机抽取73名北京工业大学2010级非英专研究生完成问卷,缩小访谈范围

,选出6名最具代表性的同学,通过半结构访谈了解他们对本硕阶段英语学习的不

同及自我定位。

2.研究工具

①问卷。问卷旨在对访谈问题进行定位和精确。包含三部分:个人信息、本硕阶

段的英语学习;共25题,7道客观题,18道主观题。问卷通过网络发放,发放对象

为2010级非英专研究生,截止7月15日,收回有效问卷73份。

②访谈。笔者认为问卷的量化不足以反映学习者的内心感受,故采用访谈形式。

借鉴问卷的分析结果,笔者在访谈拟定出访谈的问题如下:

可以分享一下你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吗?

现在的英语学习跟本科阶段,有什么不同?学习的动力和侧重心相同吗?

课堂氛围或教师的教学有变化吗?你的学习态度呢?

你觉得学习英语重要吗?本科时的呢?为什么重要?

访谈后,笔者遵循建构主义原则,将录音的文字整理作为原始资料,圈画出话语

中带有核心概念的句子,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话语深层含义,最后概括得出研究

结论。

3.数据收集

①问卷统计及分析。A.数据统计结果显示:a.人数:男生(59)/女生(14);专

业:理科(67)/文科(6)。b.本科阶段四六级通过率:四级:(67/73),六级

(37/73)。

B.笔者通过对问卷主观题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本科阶段,学生对于

四六级及考试更为看重,增强的主要是阅读和听力能力;研究生阶段,学生更看

重科研和文献学习能力,更多地是按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在学习。b.对自己的英

语学习有新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本科时,四六级至上;研究生阶段,更倾向于提

高英语综合能力。

②访谈结果和分析。笔者对随机抽取其中的6名同学(以下称A,B,C,D,E,F)

进行半小时的中文结构式访谈。笔者认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自身概念直接反应了

他们的切身感受,故将此用做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始语料。录音转写并整理后,分

析发现有些概念有类似的情况。这些英语学习者的感受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对比

不同话语情境下的学习;对自身学习的重新定位;对自己学习身份的重新认识。

第一,学习者对比不同话语情境下的学习。英语学习终及学习生涯,对学习者影

响颇深。英语学习由本至硕的过渡,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语料时,笔者发现受试

者使用“很不同”共27次,“虽然,而,但,却”等转折词93次,对这一过渡和

转变的感受由此可见一斑。如A提到,“现在上课时互动很多,我们都参加了”,

“虽然不敢发言,但是老师点我,我就敢说”,F也说,“以前学得很无聊,现在

也不是很喜欢,但必须要学,要不然专业就学不好了”,“现在听英语讲座还行

”。

然而,从大学英语到研究生英语的转变,是社会需求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有人从

中看到曙光,如B“以前我们英语课上都不说话,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大家都埋

头各做各的,因为老师没什么,他们就是重复之前的”,“学校的网上学习系统

,我到现在都不会用,老师不检查,也不考试,我们都没人去”,“考试啊,老

师也怕我们挂科,都给我们范围的,背下就能过了……”“我的口语变好了,那

个老外Michael教我英语,我教他中文,还经常去starbucks呢……”“我现在超

迷美剧,‘Lost’很奇异,要想很久才能有所悟,‘Friends’和‘Prison Brea

k’早看完了,有点刺激,感觉很好”。E也有同感,“现在英语变得更棒了啊,

口语什么的都不是问题”,“对比现在和本科?嗯,我感觉很多不同啊,以前觉

得单词量大,做题快啊,那样英语才是好,学的枯燥无味;现在的话,没有硬性

要求,你学到的东西是你自己的,都靠自觉”“大家都是倾向自愿吧,反正我就

觉得现在学得比以前轻松”。D也分享了他的心得,“我的英语一向是那样,不好

不坏,不过现在,快速阅读和口语都提高了,环境所迫嘛”,“现在跟本科最不

同,老师上课的套路变了,课堂氛围什么的都不同了,感觉对英语开窍了,有兴

趣了”。但也有人困惑迷茫,如C“以前英语很好,排名也很靠前;现在也在学,

但是却没进步”,“以前我的阅读特别好,做题都很少错的;每天早读单词和作

文,四六级也考得很好”。

本科阶段,英语学习是四六级的附属,学习者在学习中备考,学校设施、师资配

备及客观环境都服务于此,唯四六级独尊。但当继续学习,攻读硕博时,我们意

外地发现,考试和分数什么的都是浮云,英语的听说读写才是王道,这一转变有

目共睹。由此可见,在不同情境下,学习者要改变自己以前学习方式方法,才能

事半功倍。

第二,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重新定位。研究生阶段英语的教学服务于专业和社会

,与本科时的截然不同,这亟须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进行思考和重新定位。分析访

谈语料,笔者发现,少许学习者并没有及时并积极地思考这一问题,他们大多分

析自身,却忽略了社会需求,如C只认识到,“别人玩着都比我学得好,挺郁闷的

”,“不知道怎得,感觉研一没学到多少东西,对考试的感觉也很悬乎,不明白

”;但大多数却认识到,英语学习进入转型期,改变学习模式,顺利完成研究生

阶段英语学习是为上策,E和F深有所感。F提到,“现在对专业文献阅读和口语的

要求高,跟本科不同,肯定不能用以前的方法学”,E“专业论文、毕业论文、英

语讲座,都是对我们英语的挑战,以前的那一套不能用了”现阶段的英语学习重

点,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F补充到“不过现在环境自由,全靠自觉”。

自主学习环境,灵活的学习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相对无压力的氛围,是我们

的深切感受。现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为自身提高和未来发展做准备,以社会需求做

导向,以专业学习为动力,以兴趣爱好做突破口,扬长避短,转变学习方式,是

捷径之所在。

第三,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身份的重新认识。分析语料不难发现,多数学习者没有

认识到自己新的学习身份,如B、D、E三位学习者;或对自身定位模糊,如A“现

在跟以前确实不同了,学习环境变了的”,“英语还是那样,原地踏步,专业文

献倒是能读几篇了”。学习者的学习变化,势必会导致学习身份的变化,对自身

学习是肯定,还是否定,C一直处于迷茫状态,对客观缺乏知识,对自身认识不足

,致使她不能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F属于对自身认识比较全面的一

类,“现在的学习环境变轻松了,我也喜欢学英语了,虽然学得不是很好,但比

以前,还是有很大进步的”,“(我)现在的学习重心是英语文献的阅读和口语

,我的阅读不是很好,文献的句子又特长,经常会忘了看到哪了……”他认识到

自己所处环境和学习任务,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对自身进行准确地定位和

判断。

对自身学习身份的确定,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就业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对于在迷

路中行走的学习者更甚。笔者已在访谈之后跟受试者交谈,提出意见和建议,望

更多学习者借鉴。

学习者对比不同话语情境,对自身学习和身份进行思考和重新定位,认识到社会

需求和自身差距,但仍在努力中。

四、结语

不同话语情境下,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学习的评价和自身定位都有所

不同。本文借用批评话语分析,分析出受试者语料中的深层含义,探究他们对于

新环境下的新思考,及对学习和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同时需指出,本文研究语

料来源话语,带有主观性,人工分析,可能存在一些偏颇,望之后的研究者改正

和改善,力求客观公正,提出更多参考数据,丰富研究。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Analysing discourse: text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

h.London:routledge,2003.

[2]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

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3]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Arnold,

1994/2004.

[4]Van dijk,T.A.2006a.Discourse,context and cognition. Discourse Stu

dies,8(1)p.159-177.

[5]Widdowson,H.G.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

is.Applied Linguistics,1998:16(4).

[6]Wodak,R.&M.Meyer(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

ondon:Sage,2001.

[7]韩满玲,曹晓玮.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方法调查与思考[A].研究生

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8]纪玉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2001.

[9]李淑静,杨爱梅,金衡山,王爱华,韩金鹏,马文谦,高一虹.北京大学研究

生英语学习特点调查.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论文,桂林,2002.

[10]马春雨,曹廷军.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中自我认同变化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

篇2

【关键词】 血栓通; 高龄;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 R6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28-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见于恶性肿瘤、长期制动、高龄及手术术后患者。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Goldhaber等[1]的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DVT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DVT的发生率明显升高。80岁的患者较30岁的患者,DVT的发生率可增加30倍[2]。因此,对于高龄术后患者积极有效预防DVT的形成至关重要。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对160例中等以上手术高龄患者应用中成药血栓通进行积极预防DV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20例高龄中等以上术后患者,男168例,女152例,年龄60~89岁,平均(76.5±5.3)岁;住院时间10~21 d,平均(15.8±1.4)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160例。所有病例均已排除近期服用抗凝药物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疾病需用止血或抗凝药物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预防组术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4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40滴/min,1次/d,根据住院时间长短连续用药7~14 d。对照组术后仅用常规药物治疗,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两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抗凝剂和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前常规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排除有陈旧性血栓,术后复查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术前后第1天检查两组患者的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后第7天再次复查两组患者的PT、APTT、TT、FIB、D-二聚体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

预防组患者用药7 d后复查凝血指标,PT和APTT均延长,而对照组手术后7 d复查PT和APTT无明显变化,预防组FIB降低,而对照组FIB无明显变化。术后7 d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术后7 d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预防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临床效果

对照组1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除1例突发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死亡患者均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证实,发生率为6.88%,发生部位左静脉1例,左股静脉5例,左髂股静脉3例,右股静脉1例,以小腿或下肢肿胀为主要表现,予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均好转。2例发生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为1.25%,1例发生小面积肺动脉栓塞经吸氧、抗凝、溶栓等治疗后好转。1例突发大面积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预防组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好转。预防组无肺动脉栓塞发生。

3 讨论

DVT是指血液非正常的在深静脉内凝结,阻塞静脉官腔,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诊断、处理不及时,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根据Greenfield等提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人90%将遗留血栓形成后遗症,将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还有部分患者发生肺栓塞,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DVT最常见于下肢,以左下肢最多见。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4]。(1)静脉血流滞缓:长时间绝对卧床,缺乏下肢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液滞缓;麻醉使下肢肌肉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等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使血液滞缓。血液滞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2)静脉壁损伤:骨折和盆腔手术常见髂静脉及其属支不同程度损伤,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和术后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液凝固状态增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DVT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其中继发性因素包括高龄、创伤、大手术及长期卧床等[5]。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评估,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高。刘晓捷等[6]报道,D-二聚体正常不能排除静脉血栓形成,确诊仍需借助多普勒超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无创技术,目前彩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性已得到公认,据文献[7-8]报道其敏感性为97.0%~98.7%,特异性为94%~100%。Geerts[9]进行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表明,具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者,如果接受预防性抗凝可降低VTE的发生率。故其推荐对于不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择机给予不同强度的预防性抗凝。Nevelsteen等[10]报道,未采用预防措施的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骨科50%,外科25%。各种大手术过程中可发生静脉壁的损伤;同时术后的较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流缓慢,手术的刺激又使机体处于应激的高凝状态,从而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另外,杨景文等[11]对71例DVT患者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后,全部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显示患者的全血黏度增加,红细胞粘弹性减低及触变性一滞环各个点的数值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前DVT的治疗较为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DVT的发生[12]。静脉血管活性药物七叶皂甙类可预防DVT的发生,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5]。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甙(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Rg1、人参皂甙Rb1、三七皂甙R1),它的药理作用表现在提高血小板内的环磷酸腺苷含量,减少血栓素的形成,增加血小板的膜流动作用和红细胞的变形性[13],使其顺利通过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能抑制ADP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中人参皂甙Rg1含量更高,扩张血管作用更强,而人参皂甙Rb1又具有消炎、止痛作用。另外在实验性DIC试验中证实该药对恢复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的作用[14-15],不易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血管出血;且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系中药三七的提取物,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可有效预防、减少高龄术后患者DVT发生。

参考文献

[1] Goldhaber S Z,Rosenbaum E.The Surgeon Generals Call to Action to Prevent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J].Circulation,2009,119(15):480-482.

[2]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7-638.

[3]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60.

[4]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65.

[5]李晓强,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6]刘晓捷,区锦燕,罗富荣,等.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检查与下肢静脉血栓相关性[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1945-1946.

[7] Zierler B K.Ultrasonography and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2004,114(12 Suppl 1):19-24.

[8]秦.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5,31(11):867.

[9] Geerts W H.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igh-riskpatients[J].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6,48(15):462-466.

[10] Nevelsteen A.Prophylaxic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Inter Angiol,1996,15(Suppl 3):165-167.

[11]杨景文,张培华.全血黏度、红细胞粘弹性和触变性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理[J].医用生物力学,1995,10(4):201-204.

[12]蒋米尔,陆民,黄新天,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近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3):179.

[13] Bertram P,George B,Luis M R,et al.Serum potassium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the eplerenone post-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efficacy and survival study(EPHESUS) [J].Circulation,2008,118(16):1643.

[14]潘鑫鑫,严晴山,刘天培.人参、西洋参及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3,7(2):141.

篇3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精神病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8-0008-04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不仅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及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等精神疾病相关,同时也是冠心病、脑卒中等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素[1-4]。老年期精神病患者常同时合并这些躯体疾病,因此伴有HHcy的老年期精神病患者可能存在复杂的相关疾病诊断,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极少。本文通过调查老年期重性精神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探讨HHcy的临床意义,即可能与HHcy相关的疾病诊断,为临床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1年6月~2013年3月在我院老年精神科就诊的老年期精神病患者,采用随机抽样。参照上述已知的HHcy相关性疾病,我们将调查5种常见精神病:Sch、AD、VD、MDD和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被调查的躯体疾病扩展为5种: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和高脂血症。入组标准:(1)年龄≥60岁,性别不限;(2)被诊断为上述任何精神疾病者,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相关病种的诊断标准,未治疗或入组前已停服抗精神病药物3个月以上;(3)能配合完成所需调查资料收集。排除标准:①可能影响Hcy代谢的躯体合并症: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功能异常等;②过去两周内使用能影响Hcy代谢的物质史,如:高蛋氨酸饮食者、烟酒、咖啡、利尿剂、抗癫痫药、氨甲蝶呤、左旋多巴、雌激素和青霉胺等;过去3个月内使用维生素补充制剂史。

所有研究对象都确认祖籍是福州地区的常住汉族居民,对调查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制定统一标准的调查问卷 患者资料由家属或从住院病历获取,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和目前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诊断、烟酒咖啡嗜好、维生素补充制剂、左旋多巴、利尿剂、抗癫痫药物等应用、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对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病史或心电图有ST-T异常者,进一步查心脏彩超或外院行冠脉影像学检查。

1.2.2 躯体疾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非同日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Pa),或已确诊、服药治疗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或典型症状+冠状动脉CT或造影狭窄程度>50%;或心电图示ST-T动态演变;或超声心动图见缺血区室壁运动异常。缺血性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脑CT或MRI证实。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6.22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6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4.14 mmol/L。2型糖尿病:糖尿病症状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需重复一次;或已确诊、服药治疗中。

1.2.3 实验室检查 抽取早上空腹外周静脉血,除血常规样本外,2 h内以35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用于检测生化全套(OLYMPUS_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血清Hcy、叶酸和VitB12浓度由ROCHE HITACHI Cobas 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所用试剂和质控品由ROCHE HITACHI公司提供,并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操作。正常参考值:Hcy:(5~15) μmol/L,叶酸≥10.40 nmol/L,VitB12≥156.00 pmol/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作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其四分位数M(Q1,Q3)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或构成比表示,Logistic回归分别在单因素和多因素(Enter法)条件下检验影响HHcy的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统计检验水准采用α=0.05,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共入组合格病例583例,男235例(40.3%),年龄60~91岁、中位数69(64,75)岁,血清Hcy浓度(3.63~50.00) μmol/L、中位数15.50(12.01,20.76)μmol/L,诊断HHcy 322例(55.2%)。其中:诊断Sch、VD、MDD、BPD和AD分别为301、179、47、28和57例,包括Sch合并AD 4例、Sch合并VD 8例、混合型痴呆17例(见图1);平均年龄分别为(66.7±5.8)岁、(67.5±6.1)岁、(65.5±4.9)岁、(65.1±4.7)岁和(67.7±6.5)岁;病程中位数分别为31(18,38)年、0.3(1,4.5)年、28(3,39)年、7(1.5,4)年和3(2.5,6)年。5种躯体合并症分析:75例无躯体合并症,1个、2个、3个、4个和5个躯体合并症者分别有123例、191例、143例、30例和10例。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血清Hcy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HHcy组(Hcy≥15μmol/L)和非HHcy组(Hcy

2.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以HHcy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意义的9个因素为协变量引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Enter法,赋值见表1)。结果:修正了性别、年龄、血清低叶酸和低维生素B12因素间交互作用后,与HHcy显著相关的疾病诊断只有冠心病(OR=1.645,P=0.014),见表2。

3 讨论

血清Hcy是一种含硫的4碳α-氨基酸,是体内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之一, 其水平与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饮食、药物、特殊躯体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起病年龄、病程、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它无明显影响[5,6]。本研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些干扰因素并加以调整或排除。

HHcy是Sch、MDD、AD和VD等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因为Hcy参与机体蛋白质、脂肪、DNA代谢及胺类神经递质合成等重要物质的甲基化反应[7]。HHcy不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平衡紊乱,而且高水平Hcy所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网络的调控,从而影响大脑正常功能[8]。与HHcy相关的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属于血管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在于Hcy的血管毒性作用,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脂质代谢、影响凝血机制、促进平滑肌细胞迁徙和增殖,以及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生物学效应,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9,10]。还有一些研究认为,HHcy与这些疾病的关联性可能在于他们共享了某些易感性基因[11,12]。

Nilsson等[13]曾调查老年期AD、VD或MDD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共1060例,并与144例健康老人作对照研究后认为,Hcy水平升高与血管性躯体病有关,而与精神疾病诊断无关。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血清叶酸、VitB12影响后,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只有CHD与HHcy有显著关联性,这支持Nilsson等的观点。HHcy与本研究的10种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单因素分析中筛选出有显著性意义的5种疾病中,血管性相关疾病占了4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同样是AD的危险因子 [14]),这是否反映出HHcy的血管损伤作用可能强于神经毒性作用有待深入研究。但排除了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提示只有CHD与之有显著关联性,所以,在伴有HHcy的老年精神病人群中,CHD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合并症。

本研究结果提示高龄、血清低叶酸、VitB12均与HHcy明显相关,也进一步支持HHcy与年龄、性别、血清叶酸、VitB12的关联性[15]。女性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可能因为雌激素能促进Hcy代谢并降低其水平[16]。叶酸和VitB12是影响Hcy代谢活性的重要物质,老年精神病患者营养摄入不足且不均衡,血清低叶酸(24.2%)和VitB12(7.2%)较为严重。因此,需要加强该人群饮食管理,必要时可补充口服维生素制剂。

老年期精神病人群常合并复杂的躯体疾病,但缺少对自身疾病的关注。所以,本研究临床意义在于提醒老年精神科医师重视对HHcy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筛查和防治,促进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Lippi G,Plebani M. Hyperhomocysteinemia in health and disease: where we are now,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J]. Clin Chem Lab Med,2012,50(12):2075-2080.

[2] Herrmann W,Obeid R. Homocysteine:A biomarker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Clin Chem Lab Med,2011,49(3):435-441.

[3] 石义永,余宏,林传鸿. 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3):464-466.

[4] Lim U,Cassano PA. Homocysteine and blood pressure in the 3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J]. Am J Epidemiol,2002,156(12):1105-1113.

[5] Ma YY,Shek CC,Wong MC,et al. Homocysteine level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J]. Aust N Z J Psychiatry,2009,43(8):760-765.

[6] Kim TH,Moon SW. Serum homocysteine and folate levels in korean schizophrenic patients[J]. Psychiatry Investig,2011,8(2):134-140.

[7] Scott JM,Weir DG. Folic acid,homocysteine,and one-carbon metabolism:A review of the essential biochemistry[J]. J Cardiovasc Risk,1998,5(4):223-227.

[8] 张文跃,祁小飞.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失衡与精神分裂症[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3):185-187.

[9] 郑永强,鲍玉华,席刚明,等. 脑血管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12(2):180-181.

[10] 欧阳强,韦英海,陈阳.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3):433-434.

[11] Peerbooms OL,van Os J,Drukker M,et al. Meta-analysis of MTHFR gene variants in schizophrenia,bipolar disorder and un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 Evidence for a common genetic vulnerability?[J]. Brain Behav Immun,2011,25(8):1530-1543.

[12] Bazzaz JT,Shojapoor M,Nazem H,et al.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e polymorphism in diabetes and obesity[J]. Mol Biol Rep,2010,37(1):105-109.

[13] Nilsson K,Gustafson L,Hultberg B. Plasma homocysteine and 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J]. Clin Chem Lab Med,2008,46(11):1556-1561.

[14] Kovacic JC,Fuster V. Atherosclerotic risk factors,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and Alzheimer disease[J]. Mt Sinai J Med,2012,79(6):664-673.

[15] Ganji V,Kafai MR. Demographic,Lifestyle,and Health Characteristics and Serum B Vitamin Status Are Determinants of Plasma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in the Post-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Period,1999-2004[J]. J Nutr,2009,139(2):345-352.

篇4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残余肾功能;临床疗效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lood purification methods on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ethod: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2015 March admitted for hemodialysis in uremic patients 35 case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1 and treatment group 2, treatment group 1 and adopt the HFHD (high flux hemodialysis), 18 patients were, the dialyzer Hi15; observation group 2 with lfhd (low flux hemodialysis), 1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Lops15 dialyze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3 months after dialysis, and the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ren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decrease of 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2, and high flux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flux hemodialysis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in the way of dialysis, the involvement of renal function decline, compared with the low flux dialysis, high flux 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relatively small decline in renal function, thus it seems that the use of high flux hemodialysis significant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of renal function,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lood lipid concentration, serum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beta 2 microsphere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Uremia; hemodialysis;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尿毒症的发病率也急剧增加[1]。残余肾功能是指患者的肾脏受损后,健存的肾实质的功能状况,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残余肾功能对于清除体内的毒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翻阅大量的相关临床资料,资料显示残余肾功能能够分泌羟化酶以及红细胞生成素等,对于尿毒症患者机体紊乱的钙磷代谢问题有改善作用[2]。随着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频次不断增加,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肾功能降低,但有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血液透析的方法,对于残余肾功能的损害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这一论点,特进行本次研究,详细的研究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入院的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35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组1采用HFHD(高通量血液透析),采用Hi15透析器,共有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在28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6±3.94)岁;观察组2采用LFHD(低通量血液透析),采用Lops15透析器,有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在29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6±4.13)岁。上述所有的研究对象透析的时间均已在3个月以上,并且在近3个月内未使用肾毒性药物,在进行透析治疗期间,为出现血压异常波动的情况。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1具体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进行治疗,采用Hi15透析器,膜面积1.5m2,超滤系数50ml/(h.mmHg)。根据患者的自身的病情,2-3次/周,3-5h/次。

1.2.2治疗组2的具体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进行治疗,采用Lops15透析器,膜面积1.5m2,超滤系数9.8ml/(h.mmHg)。根据患者的自身的病情,2-3次/周,3-5h/次。

两组患者均采用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通路,并且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透析时间均为3个月,后对比分析每次治疗前后的尿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记录血脂浓度、血磷浓度及β2微球蛋白等变化情况。最后通过公式(残余肾尿素清除率=2×(透析间期收集的尿量×透析间期收集患者尿液中尿素的浓度)/透析间期的时间×(透析前血尿素浓度+透析后血尿素浓度))计算两组患者的残余肾功能[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血脂浓度、血磷浓度及β2微球蛋白等)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前后的残余肾功能对比分析 经过三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参与肾功能发现,两组患者的参与肾功能均较透析前下降,但治疗组1的下降幅度明显较治疗组2的下降幅小。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磷浓度、血脂浓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变化 两组患者在进行透析前体内血磷浓度、血脂浓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差异不明显,但经过三个月的透析后,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残余肾功能对于维持性透析的患者体内毒素的清除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就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还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延长患者的寿命,避免患者在短期内死亡。但是,残余肾功能会随着透析频次的增加不断降低,直至消失。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残余肾功能的损害较低通量血液透析而言小,并且经过各自的透析后,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血磷浓度、血脂浓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低于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无论采取何种透析方式,其参与肾功能均会下降,较低通量透析而言,高通量透析患者的参与肾功能相对下降幅度小,由此看来,采用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明显对参与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浓度、血磷浓度及β2微球蛋白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娣,王浩,王琥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影响的临床应用研究[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3,33(4):501-504.

篇5

 

关键词:存在主义 存在心理学 影响 

存在主义是把人的个人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的生存哲学、人生哲学. 它起源于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廓尔,形成于 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它主张研究个人的存在及其基本状态,强调个人的独特的个性、生命与本能, 注重人的主观经验,重视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人的出发点,由此逐渐成为20世纪的一大重要哲学流派。 

存在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起源的,五十年代后逐渐传入美国。它是把存在哲学的观点运用于精神病学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学观点,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精神分析为技术前提、以心理治疗为手段,主张人能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来增强和超越自我,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和治疗方法。 

由此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存在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哲学思潮 ,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相同 

存在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德国,很快流行于法国,50 年代后流传于欧洲各国,60 年代又流行于美国。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时传统哲学比较空泛,社会动荡不定,文化剧烈变迁,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和社会萧条。通货膨胀、工人失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等社会问题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人们悲观、痛苦、烦恼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迅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和人性丧失的战争恐怖面前,人们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空虚和惶惑,找不到自我生活的中心和价值,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义。这时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思索人存在的可能性,人的本质是什么,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在此时应运而生,并逐渐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 

存在心理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起源的,与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欧洲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欧洲社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危机,连绵不断的战争使人们丧失了安全感,丧失了自由和尊严。他们感到了人情的冷漠,孤独,空虚,人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心理疾病也纷至沓来。精神病医生发现弗洛伊得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病人的存在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在这时,他们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以存在分析为基础来研究病人的生活史,这样存在心理学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思潮。 

2 二者都以人及其存在当作研究对象 

我是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怎样实现我的价值?我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存在主义和存在心理学家们共同研究的主题。克尔凯郭尔首先提出,哲学应当把人当作研究对象,应当研究孤独的个人,研究个人的存在,研究个人存在的基本状态,通过个人主观的心理体验达到与上帝的联系,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提出,哲学应当追问“在者”的“在”以及它为什么“在”、怎样“在”等等有关“在的意义”的问题。“追问存在意义的问题第一次在哲学史上被特别作为问题提出来并得到了发展。”(陈嘉映,1995,第31页) 

瑞士精神病学家宾斯万格是欧洲存在心理学的先驱,他曾是弗洛伊德早期的追随者。在他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后,从一个精神分析的崇拜者逐步转为存在心理学家。他借助于海德格尔关于人类存在结构的研究,对精神病人的内部经验世界进行了重新建构。把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概念加以综合,试图用存在主义哲学对精神分析重新解释,提出了存在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为了探寻人生存在的价值,也主张通过对人及其存在的探索和理解,研究“人的本体论存在”,来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的心理结构,使所有的心理治疗体系都能建立于其上。 

篇6

关键词:社会无意识、社会性格、异化、恐惧

1、引言

弗洛姆创造性的将与弗洛伊德主义两大思想巨擘结合起来,提出“弗洛伊德主义的”,不但给哲学的宏观眼界以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和补充,同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关注精神分析的心理学,使精神分析理论从微观的生物学桎梏中解脱出来。“社会无意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的经典范畴与理论,本文采取述评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分析其思想的两大来源,旨在寻求两大思想最融洽有效的结合方式,探究弗洛姆思想的独特范式。

2.概念对比

“社会无意识”由弗洛姆在其著作《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中首次提出,但其并不是一个独立概念,而是贯穿于弗洛姆思想始终的一个语境,包含若干广延的子概念。本文将从狭义的社会无意识这样一个概念及广义的社会无意识语境下的子概念两个角度来论述社会无意识,以期考察弗洛姆思想中和弗洛伊德主义两大思想渊源,探究弗洛姆思想的综合建构模式。

2.1社会无意识――个人无意识

社会无意识理论萌发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时,法西斯主义荼毒世界却受到很多人的热捧,什么社会条件促成了这种群体行为的爆发?弗洛姆认识到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正好回答了社会因素对意识形态和行为倾向的影响,但经济基础是如何影响意识形态的?弗洛姆认为正是个人无意识这样一个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内在的群体心理结构促成的。因此实现人和社会全面解放的完整理论,必须是弗洛伊德主义与的完美结合,基于这样的背景,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

2.2社会性格――个人性格

“性格”是一个常见的心理学概念,意指体现人类行为倾向的动力结构或价值判断的心理结构,兼具生理和社会两重意义,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则体现社会历史的特性。弗洛姆运用社会性格这样一个概念来说明社会无意识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显现,并将弗洛伊德生理意义上的人与的社会人相结合。

弗洛姆认为,虽然个人性格有外显性差异,但在社会的塑造和引导下,会出现一种大致相同的潜在社会性格。他考察人类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性格特征,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存在过五大性格类别:接受型、征服型、囤积型、市场型和创造型。社会性格的作用如同个人性格一样体现出动力学的能量引导机制。然而,其动力学来源并不是弗洛伊德生理学意义上的力比多,而是与的唯物史观相佐证,因为正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社会性格的形成。

通过对弗洛伊德个体性格和弗洛姆社会性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弗洛姆社会性格的原型是弗洛伊德的基本性格理论,如性格的动力学特征、性格类型等。同时,弗洛姆也借鉴唯物史观,提出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性格的绝对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弗洛姆一直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但社会结构如何内在的作用于人?弗洛姆结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移情观念对此进行说明。

2.3异化――移情

弗洛姆对异化与移情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病理学基础上,是对马克思社会病理学和弗洛伊德个体精神病理学的整合,他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基础,并与弗洛伊德的移情理论相类比。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杀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并不是某一社会的偶然现象,历史发展必然伴随异化。那么,异化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是什么?基于此,弗洛姆展开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弗洛姆说:“在讨论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同时,指出异化现象与移情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许会令人感兴趣。”①移情是弗洛伊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弗洛伊德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分析师产生诸如恐惧、畏缩这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与分析师本人的个性无关。弗洛伊德认为,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患者将分析师视为童年经验中的父母,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弗洛姆认为异化与移情形成的心理机制类似,异化就是扩大了的移情。精神病患者由于体验不到安全感与力量感,从而将自己心中幻想出来的最具安全感的形象和品质移情于精神分析师,而社会中,人由于生存、安全等需要的缺失而将其幻想出来的品质异化于劳动、宗教、政治等。移情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异化,异化了的人在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正是一种移情的表现。异化和移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常规(异化物)与回归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现实(人的本性)之间冲突的一种妥协。那么人类异化与移情的深层心理原因是什么?群体性移情(异化)之所以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弗洛姆说――这一切源于恐惧。

2.4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恐惧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可怕或困难的情境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可见,恐惧是一种伴随着强烈的动机,并以一种无力感为主导体验的情绪反应。弗洛姆认为正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造就了人内心恐惧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了渴望自由与逃避自由的两歧性态度,亦即生存的两歧性。

此外,弗洛姆还结合的唯物史观,指出人类具有生存历史的两歧性。所谓生存历史的两歧性是指人不仅塑造历史,历史也会对人产生影响。人盲目的崇拜自身的智力企图改变历史,冲破生存两歧性的限制,但在自己一手创造的历史中,人也沉湎其中,陷入了越反抗越异化的怪圈之中,恐惧与焦虑随之产生。

3、小结

综上,社会无意识语境下宏观的理论构建路径:以探讨心理机制为切入点,以唯物史观和社会批判理论为剖析方法,以哲学思辨主义的人学为立足点。(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著,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 弗洛姆著,徐俊达、徐俊农译:《精神分析的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 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篇7

存在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起源的,五十年代后逐渐传入美国。它是把存在哲学的观点运用于精神病学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学观点,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精神分析为技术前提、以心理治疗为手段,主张人能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来增强和超越自我,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和治疗方法。

由此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存在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哲学思潮,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相同

存在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德国,很快流行于法国,50年代后流传于欧洲各国,60年代又流行于美国。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时传统哲学比较空泛,社会动荡不定,文化剧烈变迁,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和社会萧条。通货膨胀、工人失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等社会问题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人们悲观、痛苦、烦恼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迅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和人性丧失的战争恐怖面前,人们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空虚和惶惑,找不到自我生活的中心和价值,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义。这时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思索人存在的可能性,人的本质是什么,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在此时应运而生,并逐渐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

存在心理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起源的,与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欧洲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欧洲社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危机,连绵不断的战争使人们丧失了安全感,丧失了自由和尊严。他们感到了人情的冷漠,孤独,空虚,人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心理疾病也纷至沓来。精神病医生发现弗洛伊得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病人的存在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在这时,他们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以存在分析为基础来研究病人的生活史,这样存在心理学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思潮。

2二者都以人及其存在当作研究对象

我是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怎样实现我的价值?我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存在主义和存在心理学家们共同研究的主题。克尔凯郭尔首先提出,哲学应当把人当作研究对象,应当研究孤独的个人,研究个人的存在,研究个人存在的基本状态,通过个人主观的心理体验达到与上帝的联系,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提出,哲学应当追问“在者”的“在”以及它为什么“在”、怎样“在”等等有关“在的意义”的问题。“追问存在意义的问题第一次在哲学史上被特别作为问题提出来并得到了发展。”(陈嘉映,1995,第31页)

瑞士精神病学家宾斯万格是欧洲存在心理学的先驱,他曾是弗洛伊德早期的追随者。在他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后,从一个精神分析的崇拜者逐步转为存在心理学家。他借助于海德格尔关于人类存在结构的研究,对精神病人的内部经验世界进行了重新建构。把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概念加以综合,试图用存在主义哲学对精神分析重新解释,提出了存在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为了探寻人生存在的价值,也主张通过对人及其存在的探索和理解,研究“人的本体论存在”,来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的心理结构,使所有的心理治疗体系都能建立于其上。

3二者都重视“在世界中的存在”

海德格尔说,人的此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它是此在的最内在的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是此在的先验规定性。他认为,世界和此在是一同出现、一同存在的。没有一个孤立的主体,也没有一个孤立的世界。世界是此在作为实际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东西。此在在世界中就是在自己的家,犹如人和他的家是不可分离的,人与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宾斯万格根据海德格尔此在“在世界之中”的理论,把世界中的存在划分为三种:周围世界、人际关系世界和自我世界。周围世界是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的周围环境世界;人际关系世界是社会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世界;自我世界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认同的世界。他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为存在分析的哲学前提,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存在的关系方式,作为存在分析治疗的理论依据。

罗洛·梅接受了存在哲学和宾斯万格的观点,他把人存在与世界上的关系设想成为一种三维关系,他称之为“存在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方式、人与他人的关系方式、人与自我的关系方式。他把这三种方式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强调三种方式的同时存在性,比较全面的理解了人的存在。

4二者都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者都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最重要的属性。几乎每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都谈到了人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克尔凯郭尔认为,选择是一种绝对的意志自由,是指一种神秘的,突然的、超理智的绝对自由的精神行动。人的自我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即是自由”。这种自由选择对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决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能否达到真正的“存在”。

同样,雅斯贝尔斯也十分重视人的自由,自由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说:“自由不是许多现象中的一种现象,而是一切人的命脉。”“如果我看到人的自由,我就会看到人的尊严。”他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作为自身存在的人,就是因为他是自由的,是自由把人和他物区别开来。正是自由,使人的实质从本质上区别与人的生存。“我就是进行着选择的存在”,也就是说,我有我的选择,人的选择或抉择是自由的。

萨特更加注重存在主义自由观。他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因为人的存在就是自由。他所说的自由只是意味着选择的自由性,“自由之为自由,仅仅是由于这个事实:这个选择永远是无什么条件的。”人们即使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位置,但可以自由的选择怎么认识、对待目前的状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萨特同时强调,个人须对这种自由的选择负有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这样,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上的自由观就成为人做出自由选择的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受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影响,存在心理学家们也十分重视自由选择在人的存在中的作用。罗洛·梅从一开始就坚持人的存在的独特性,认为人是一种能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存在。他把自由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的成分之一。自由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成分,是人的全部存在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是真正自由的,他才能具有创造性意愿,他的自我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他才能自由并负责任地选择其行为方式。罗洛·梅指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人获得自由。”同时,他又强调自由和责任是不可或缺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存在负责。

布根塔尔也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性。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为了将这种有限的存在进行扩展,就会进行选择。选择是人先天就有的自由,也就是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同时,人又必须对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这种观点同罗洛·梅的理论如出一辙,与存在主义哲学也一脉相承。

5二者的理论都蒙上了悲观色彩

存在哲学家们在研究人的基本状态和人生价值时,都认为人的一生是痛苦的,是悲观的。克尔凯郭尔详细的研究了人的存在状态,把人的纯粹主观意识及其活动作为自己哲学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一系列主观体验,为存在主义奠定了悲观主义的基调。他认为这些主观体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恐怖。它没有确定的对象,也没有明确的危险和威胁,它来自各个方面。这是一种在无法描述的深奥莫测的神秘情感前的战战兢兢的状态。(2)厌烦。它是恐怖的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有对象的厌烦和无对象的厌烦,后者的意义更为深刻,是一种真正的厌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存在的处境。(3)忧郁。这是当厌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使人更加心烦意乱时的表现。人如何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人忧郁的原因和秘密。(4)绝望。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表现,与人内在的永恒性有关。真正的绝望,是对自己的绝望,这种绝望可使人处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之中。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存在的整体结构是畏和烦。“畏之所畏的东西是在世的在本身,是世界本身,而不是一般的在世内的在者。”它没有具体的对象,但在畏惧的包围下,人们有一种压迫感,说不出为什么畏惧,但它却渗透在自我的心灵深处。正是这种畏惧,可以使人从沉沦中苏醒,意识到本真的自我,从而能够成为独立自主的单独的个人。烦标志人的本质,人生种种的存在状态。这种烦主要指人们总是关心、挂念着某些东西,为某些东西感到忧虑。另外,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在”,认为死对人是如影随形的东西,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对周围事物的担忧,归根结底是对死亡的担忧。

雅斯贝尔斯分析了四种边缘处境,即死亡、苦难、斗争和罪过。所谓斗争,指实存与生存之间的对抗,没有斗争,就没有生存,同时斗争又在摧毁着生存。只有死亡才是使生存得以存在实现的条件。他主张人们对未来要抱有一种悲观态度,要准备失败,面对死亡,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边缘处境中,人才能够感到无路可走,因而背水一战,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所以他说:“谁以最大的悲观态度看待人的将来,谁倒是真正把改善人类前途的关键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徐崇温,1986,第279页)

上述存在哲学家们给我们展开了人生的悲观主义的画卷。与他们观点相同的是,罗洛·梅在研究现代人的意志问题时发现,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人们在忙碌工作的同时,心中充满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他们心灵深处对现实、对他人、甚至对自我都深感怀疑和恐惧,对人生的价值和方向都非常迷茫。

虽然二者都针对上述人生的状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认为人的一生充满了焦虑、恐惧、空虚、孤独,还得面对死亡,因此实质仍然是悲观主义的。

参考文献

[1]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杨韶刚.存在心理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车文博杨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 罗洛・梅 焦虑 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 on Anxiety Theory of Rollo May

LIANG Yuanyuan, MENG Xiangrui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Rollo May is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which called " father of American existing psychology". In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anxiety theor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Rollo May; anxiety; existentialism

罗洛・梅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积极倡导者,被称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

罗洛・梅一生著述颇丰,对心理学的发展贡献极大,曾被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在其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中,焦虑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洛・梅选择焦虑作为他的突破点,他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问题》(《The problem of Anxiety》)、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等人的著作。罗洛・梅结合自己的病情,吸取前人的经验,尤其是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理念,在蒂利希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19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罗洛・梅的论文中,他对焦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考察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结合临床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焦虑置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层面上,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胁后的反应。

所谓“存在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马赛尔在1942年提出的,“存在主义是一种看待人的方式……存在主义在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中看待人。”①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和以往哲学中的存在是不同的。存在主义的存在特指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看来不是生物的存在,也不是社会的存在,而是个人的经验和觉知。个人只有存在时才具有意义。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们在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相互矛盾,不知如何抉择的心态。存在主义的理念与被死亡与疾病折磨的罗洛・梅“一见如故”,在存在主义的基础上罗洛・梅提出了他的焦虑理论。

1 什么是焦虑

罗洛・梅认为人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存在,在这种发展之中,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物的客观,更大意义上是人的主客观的统一的发展,即人对自我存在知觉及对此知觉的知觉。那么人对自我存在的知觉,即存在感调节整合着人的本性与人的存在,而对存在感的知觉也就构成了存在的意义。而焦虑就是对存在感的威胁而形成的一种反应。这种对存在感的威胁不仅仅是对生理上自我存在的威胁,也包括对个人价值、意识等存在的威胁。在所有威胁之中,最大的就是死亡的威胁和人基本价值的威胁。因为死亡威胁着人的客观存在而人的基本价值一旦受到威胁,人存在的意义也就受到了冲击。

罗洛・梅将焦虑定义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他个人视为存在的根本。”这种威胁可能来自于对肉体生命的威胁,例如死亡焦虑;也可以是对心理存在造成的威胁,例如失去自由的威胁;也可以是个体所认为的其他的存在价值,例如爱国主义,对他人的爱等。虽然每个人所认定的存在的价值不同,即“某种价值与自己人格的存在等同”但威胁必定是针对某人认定的存在的价值,及其衍生的人格安全感而言。

2 焦虑的根源

焦虑是对个人存在感的威胁而出现的反应。所以焦虑总是出现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当个体意识到他的存在受到威胁,可能被毁灭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焦虑。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从人格的角度解释焦虑有所不同的是,罗洛・梅从社会与价值观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罗洛・梅认为有三种传统的价值观已被现代社会抛弃。第一种价值观是竞争的价值观。罗洛・梅所说的竞争是指个体为维护自身健康和合理利益而奋斗努力的竞争。但这种竞争被时代抛弃。竞争变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第二种价值观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价值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理智与情感的“混血儿”。而现代社会过于重视人的理性,而忽略人的感性。过于理性必然会导致人的理性与感性的严重不均衡共存,最终也极有可能导致人格的分裂。第三种价值观是人的价值感与尊严感。罗洛・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微弱与生命的“不足道”。在战争的时代,人的价值与尊严受到完全的冲击。人的价值感与尊严感受到冲击也必然会引起焦虑。

人的存在感一价值观受到冲击后必然会带来空虚与孤独。罗洛・梅认为,空虚感是20世纪中期人们的主要心理问题,许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对自己正在经验的东西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②而这种空虚感与孤独感将会促成焦虑的再“发酵”,更加加深了焦虑的水平。除此之外,罗洛・梅还认为诸如爱的能力的丧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剥离等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人的焦虑的产生。

3 焦虑的种类与应对

罗洛・梅认为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价值受到冲击,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反应即为焦虑。焦虑是存在的特征之一。所以焦虑是本体意义上的。而且这种存在也是不可以避免的。罗洛・梅将焦虑分成两类: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由于焦虑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个特征,所以每个人都无法在成长中避免焦虑的产生。这种由于特定事件而引发的,时间较短,对象明确的焦虑即为正常焦虑。这种焦虑在更大意义上是个体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指示灯,同时这种威胁不足以毁灭存在,故而产生焦虑。面对这种焦虑时,我们应该直视其及其背后的威胁,坦然处之,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好当下的生活以及威胁的处理。

第二种焦虑是神经症焦虑。神经症焦虑是指,行为与威胁不均衡,个体对客观威胁做出不适当的反应。一般而言,个体在威胁发生时采取防御机制。神经症焦虑是正常焦虑的病态发展。面对威胁时,个体不能正视,而试图回避,逃跑,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冲击。针对神经症焦虑,罗洛・梅认为关键是要帮助焦虑的个体建立起自尊,让个体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用等方式来唤醒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觉知。

4 对罗洛・梅焦虑理论的评价

罗洛・梅综合了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和克尔凯郭尔的两方面观点,提炼出基于存在主义的焦虑理论。一方面他吸收了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焦虑是一种内心冲突”的观点,但他摒弃“性”的出发点,将人格中本能的矛盾与受阻而引发焦虑提升为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存在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焦虑。对于克尔凯郭尔,罗洛・梅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理论,罗洛・梅从临床的角度更加详尽的阐述了焦虑唤起的根源、特征与应对方式。罗洛・梅在对传统精神分析学派与存在主义的扬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罗洛・梅通过对焦虑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思想,为其系统的存在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与基本框架。尤其是他将焦虑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以及对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与焦虑根源的价值观丧失理论对焦虑的后续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篇9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科。但是,现代心理学也有着许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冯特创办了心理学实验室。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冯特是心理学创始人是无可非议的,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但社会舆论却形成了一个迥异的概念,谈起心理学,很多人认为就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一位精神病医师,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事的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对现代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是科学,他的理论其实根本上不可以被证伪,所以,他的体系并不被现代科学心理学接受。但从另一个生活实用或临场咨询的角度而言,很多心理咨询师都必定有意无意地运用他的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是精神病学,弗洛伊德是怎么定义自己的理论,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后人看待这一理论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他是《本草纲目》之类的东西,只是为后世的理论进行的探索;也有人把它当成心理学中的一个流派。精神分析是不是主流学派,这不是我所能断言的,但我知道精神分析注重思辨,是很好的心理咨询手段。

就社会知名度而言,学者总是不如文人。二十世纪许多文艺青年都受这个影响。在他们眼里,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

流派如此,心理学也是如此。实际上,真正令国人认识到心理学重要性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数万人痛失亲人,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医疗队,帮助灾民进行震后心理重建。媒体的宣传加上灾后的心理辅导的科学普及,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

现在国内心理学领域中很多从业者、学者、研究者也不能完全搞清心理学到底有多少种方向,目前国内有以下几部分心理学势力:①以北师大心理系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在国内已算非常注重实践和实用性的了;②以中科院心理所为代表的研究派,重点在于研究;③以华夏心理为代表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派,重点在于赢利;④以豪峰科技、阳光易德为代表的心理生物反馈派,重点在于赢利;⑤众多个人咨询师创办的工作室、工作坊;⑥以蓝心网、优谈网等为代表的网上心理社区,重点在于培养市场,摸索赢利方式。

国内一系列现象说明心理学正在引起大众的广泛兴趣。如电视节目《非诚勿扰》《非常了得》等都邀请心理学专家分析解读,实际上,这其实是心理学在国内不成熟的表现。只有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才会说:“喂,你来分析一下我!”心理学非常质朴。大众对心理学的兴趣,是由于不了解,如果大众仅仅是把心理学看作心理咨询倒也罢了,毕竟,心理咨询是直接面向大众的,可以说是最平民化的心理科学。然而,可怕的是大众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它们已被披上无数神秘光环。所以,个人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揭开心理学被披上的神秘面纱。从大众对心理学产生误解的根源来说,主要有二:一是市场上所谓的“心理工作者”不负责任的胡扯宣传,可以说大众对心理学的神秘性认识是与这些人紧密相关的。二是大众传媒尤其是一些电影的误导。

篇10

一、影视动画视觉传达的象征分析法

(一)使用象征分析法来分析动画片影视动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与阐述出某些道理,通过这些道理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来创造世界和启发世界,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部分著名动画与电影就是如此设计出来的,例如:《攻壳机动队》这部动画片表现力就比较强,故事中主人公名字叫做草雉素子,这个主人公是机器人,其和常人一样具备伦理道德与思想感情。故事中作者让草雉素子对敌人与陌生人没有情感,也可以对队友产生情感。影片中反映的是一个高科技时代,而且政府腐败,社会阶级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在草雉素子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时候,人们对科技时代的来临而充满欢欣鼓舞热情,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地依赖于机器人,但是又对机器人的存在持有着恐惧的心理。政府使用草雉素子警察身份来处理各种事情,而草雉素子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只存在影视动画中。影片的作者把现实中人性的残忍面与科技冷漠的性质充分地展现在影视动画中,从而反映出现实中黑暗的一面。在整个影片中,城市建筑都是以黑色为主,使人们生活在黑暗中,当机器人斩杀时,毫无还击之力,反衬出社会中个体的脆弱性。而草雉素子所在小分队精通各种武器,武艺比较高强,加上机器人无坚不摧的特性,构造出国家暴力缩影与背景,就是它演示了社会现实的冷漠和残酷,是人类生活真实地反映。

(二)象征分析法中动画艺术相关切入点与范畴很早以前象征性分析法属于诗歌流派类,就是将抽象观念转变为具体化,并使之成为某种感性形式,随后,通过这种感性形式向受众传输主体所要表达的艺术思维,影视动画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将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来。在影视动画视觉传达中使用象征分析法,可以让影视动画具有强烈的观赏意义。事实上,影视动画可以充分发挥受众的想象力,其本身就是假定视像,观众主要通过荧幕了解视频内容。因此,影视动画本身具有虚拟性。在不真实视像的表达过程中,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作者创作的理念和意图,只不过它是让受众自己来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情感。在影视动画创作中,作者首先就是通过控制情绪表达的方式,采用动画艺术来感染和影响观众的。在影视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虚拟世界的精心构造过程,是作者现实思想在虚拟情感世界中的反映,制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影视动画呈现出来。可见,当下的影视动画有很强的张力,可以将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因为影视动画可以充分发挥观众的想象力,在创作前期要对作品的音乐、角色、场景与风格等进行设定。同时按照情感需要与主题需求呈现出影片中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精神分析法

(一)通过精神分析法分析日本动画作品《龙猫》的创作背景无意识状态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现象,如在各种无意义、偶然情况下产生的想法,其真正的本质就是出没无常;从表面现象进入到本质,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当前回想到过去,这样的回溯方式,正是无意识状态的寻找动机与原始动力。按照以上无意识特征创造的作品比较多,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例如:动画导演宫崎骏,此人比较善于编制梦,在1988年上映的《龙猫》是最能代表宫崎骏风格的一部作品。此种描写梦想、童年、纯真感情与故乡的主体对于影视动画来说别具一格,《龙猫》上映以后马上便引起观众的共鸣。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两个小女孩在乡下生活的情况,遇见了只有孩子才可以看懂的生物,并由此发生一段让人感到温馨的故事,这种主题不够宏大的影视动画可以取得这样巨大反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龙猫的角色定位龙猫这个角色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宫崎骏的个人特点。龙猫并不是传统的现任怪物身份。影片中,龙猫第一次的出场是睡觉,其动作非常慵懒与夸张,龙猫的胡子也比较粗大,看起来很不美观。但是,如果从日本社会现象取向来看,这些特质正好代表了日本男子特有的雄性形象,而这种雄性性格非常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男子汉气概。因为以上种种原因,龙猫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某种角度能够看出宫崎骏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性格——严肃与拘谨,角色描写基本来源于宫崎骏本人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2、剧本方面在《龙猫》放映之时,日本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都十分快。由于社会竞争相当激烈,人们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冷漠和疏远,这样的社会压力使得人们迫切需要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找到某种精神寄托,这些无一不反映在作品创作中。在那个年代很多动画片都是描写人们反抗的过程以及社会崩溃的状况,并通过科幻主题中的图像来使角色个性颠覆与反叛,有的甚至呈现出科学技术具有灭绝人性与巨大杀伤力的特性。和这类题材的影片相比,《龙猫》就显得是一种比较清新的另类,宫崎骏并没有特意描写人类压力的解脱与释放,主要描写人类的童年之梦。这个童年梦中有长辈、朋友与家人的关心;梦中没有战争,没有欺诈,人们相安无事、与世无争;梦中有幻想,有各种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怪物;梦中有城堡,有高山流水。这些东西不需要人们去理解与研究,它使每一位受众都可以在观影过程中寻找到童年的梦,其主题清晰简单,充分表现出宫崎骏内心世界与社会思想紧密相连。宫崎骏擅长于电影和电视的编导工作,当时日本影视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宫崎骏基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可想而知宫崎骏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宫崎骏经常通过乡下旅游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在宫崎骏平时工作中,可以看到其有大量田园主题的色彩与速写,可见,宫崎骏在影视创作方面反映出来的主题,与他向往自由、追崇自然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宫崎骏的这种追求与向往会转变成影片中的优美场景,使角色变得细腻与饱满,通过应用一些亲近的台词,将作品温馨的一面表现出来。这也是宫崎骏内心所向,使他可以在作品创作中融入个人固有的思维,促使受众去追寻轻松愉悦的情感释放方式。

(二)通过精神分析法对动画作品进行分析精神分析研究法是在长期实践下所形成的一种批评方法,通过审美的方式去认识人性的本能与社会需求。换句话说,精神分析法主要是对角色进行研究,通常情况下创作者首先寻找创作思路,然后对作品进行批评,这样就能够体现出在角色背后的创作者的创作思维方式。精神分析法通常用来寻找作品的创作本源,也就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尤其是影视动画中,角色占据主导性地位,整个故事基本是围绕着角色来展开。动画片的创造过程中,创作者就相当于片中角色,所以动画片创作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法。但是,由于影视动画中包含了音乐、文学、美术与摄像等多种因素,其中美术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要探究精神分析法是否可以用在美术分析中,影视动画角色都需要导演、画师与编剧的设计,最后以影视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原创画师而言,动画角色创作既要对文字进行创作,又要进行美术创作,全部角色外模的设计都必须在创作者的自身审美取向的过程中实现的。在影视动画美学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最好的表现方法就是不要让传统的、既定的框框调调来约束和限制创作的范围,也不需要进行事先判断,要凭借自己的感觉,随心所欲地进行绘画,呈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如果刻意追求绘画意境,容易导致作品僵硬、冷漠。究其原因,画师有着丰富经验与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些因素会使得创作家自觉地寻找与角色最合适的美学元素进行斟酌、思考并绘制。由于创作者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创作,因此,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必然会融合于作品之中。还有,很多创作者在设计角色的过程中,需要外部因素刺激,如:利用音乐的熏陶可以培养情趣、制造氛围等等。经验丰富的创作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旦画到入神的时候,存在着经常会做出与笔下角色一致的表情,可见,在画师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无意识状态下精神情感的刺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