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

篇1

[关键词] 恩必普软胶囊;早期康复训练;老年急性脑梗塞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17-02

脑梗塞指的是脑动脉阻塞后,相应部位发生的脑组织受损坏死症状,部分患者存在合并性脑出血症状。该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脑栓塞或血栓形成,其临床症状的性质随着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老年急性脑梗塞具有发病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特征,患者发病后会在1~2 d甚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但如果患者发病48 h后病情较为稳定、生命体征和血压水平较为平稳,且神志清醒,通常可以开始实施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为探讨恩必普软胶囊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该次临床研究于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对恩必普软胶囊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临床实验选取在该院就诊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5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范围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8.6)岁,患者平均病程为(18.53±3.2)h,平均日常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为(37.1±8.5),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为(9.13±1.3)。所有患者均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恩必普软胶囊进行治疗,空腹口服,0.2 g/次,每天用药3次,连续用药14 d为1个疗程,共行2个疗程的治疗。同时接受早期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内容包括:ADL训练、步态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运动疗法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床上四肢位摆放训练。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加30 mg依达拉奉,在30 min内滴完,每天用药2次,连续治疗7 d,后改为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加30 mg依达拉奉,1次/d,连用7 d。早期康复训练方法与实验组相同。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布的NIHSS标准[5],对该次临床研究中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同时,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颁布的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6],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和NIHSS评分结果。痊愈,指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显著进步,指患者病残程度为1~3级之间,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进步,指患者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不足17%;恶化,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提高18%以上或是未见改变;死亡,指患者治疗后临床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显著进步+进步)/病例总数×100%[1]。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NIHSS评分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老年人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该疾病的发生通常没有明显的前兆,且具有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特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眩晕、头晕、头痛等[3]。

恩必普软胶囊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老年急性脑梗塞临床治疗药物,能够改善脑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对神经细胞凋亡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缓解脑水肿状态,显著缩小脑梗塞的发病面积,提高缺血部位脑血液流量,对于脑缺血状态下的脑能量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接受恩必普软胶囊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的实验组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其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更加理想,且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恩必普软胶囊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4]。

[参考文献]

[1] 张洪生.恩必普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26例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114-115.

[2] 王永.恩必普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161-162.

[3] 王秀菊.恩必普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9,29(6):20-21.

[4] 高杰.恩必普软胶囊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086-6087.

[5] 赵涌琪,蒋晓江.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10):152-153.

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灯盏花素;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13--02

为探索急性脑梗塞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针对脑梗塞发病急骤,恢复缓慢且遗留不同的功能障碍的特点。本院于2006年1月~2008年7月,对40例患者应用灯盏花素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人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发病时间在72h以内。

1,2一般资料选择住院病例8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45~81岁,平均62.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1例,糖尿病史9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61.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例,糖尿病史11例。2组偏瘫肢体肌力均在0~3级。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轻型9例(0~15分),中型23例(16~30分),重型8例(31~45分)。对照组,轻型12例,中型21例,重型7例。2组在性别,年龄,功能缺损程度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1,3,1一般治疗2组均采取吸氧,调整血压,血糖,电解质,以及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1,3,2对照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3,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生命征平稳,48h即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包括心理支持,控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抗痉挛,随意性改善训练,肢体耐力训练,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拐杖使用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每次30min,每日2次,同时注意家属指导,以配合治疗。1,3,4疗程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3,5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或增加。1,3,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Y2检验。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能否及时地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的血流量,尽早促进神经功能和改善瘫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灯盏花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脑循环,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集聚,抑制内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从而改善梗塞区,尤其是梗塞周边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功能,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篇3

[关键词] 脑梗塞; 预防; 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98-01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1 主要因素 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2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恶心,血压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3 临床表现 根据脑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一般是上肢比下肢重,也可以表现为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达70%-9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等病变。

4 预防及护理

4.1 预防 脑梗塞的预防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预防是指病人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二级预防是指病人发病后防止复发;三级预防是防止脑梗塞的并发症;其中二级预防的意义重大,我国脑梗塞5年内复发率高达40%,而国际平均水平为10%,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对二级预防重视不够,目前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脑梗塞容易复发,而且复发后一次比一次严重。因此:1)提倡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00-300毫克。2)中药因为其副作用小,预防脑梗塞复发效果很好,可选用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维脑路通等,可坚持长期饭后服用。3)出现先兆症状时,可以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连用7-10天。4)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5)限制钠盐,控制体重,忌烟酒。6)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脱水、腹泻、大汗等易引发脑梗塞的诱发因素。

4.2 护理

4.2.1 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的病人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多与病人交流,以解除病人的忧郁、焦虑、恐惧的心理。关心体贴病人,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及护理,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以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因此作为病人的护理者,一定要性格温柔、关心体贴、善解人意,这对患者的心理和疾病康复尤为重要。

4.2.2 饮食护理 脑梗塞后遗症病人多数血脂较高,血液过于黏稠,从而引起血液淤滞。药物降脂易出现“反跳现象”,所以要结合饮食降脂。平时饮食应清淡,同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尤其要坚持晨起补水,以防止血液淤滞。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饮食治疗应注意以下原则: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木瓜、石榴、草莓、猕猴桃、杏、西瓜、柿子、柑橘、核桃、枣、苹果、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水果和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改善心功能;3)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止便秘;4)每天坚持喝牛奶,吃豆类制品;5)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不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和荤菜;6)根据机体活动量,确定饮食量,做到定时、定量,保持适宜体重;饮食要清淡少盐、少糖,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

4.2.3 生活护理 1)为防止便秘,可给病人吃一些香蕉、猕猴桃及蜂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每日早晚给病人按摩腹部。3天未大便者,要用药物帮助排便。2)预防褥疮:①减少受压局部的压力和摩擦力,经常更换,每2小时翻身1次。在翻身过程中动作要慢、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②保持病人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湿式扫床,被褥及内衣要柔软。③促进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按时床上局部擦洗及按摩,也可用气垫床或海棉床,每天给患者用热水泡脚。3)防止泌尿系统感染。要及时更换尿湿的衣物和被褥。若病人用导尿管排尿,应每次清理病人尿袋,并且要遵循无菌操作。4)做好安全护理,躁动不安的病人应安装床挡,必要时使用保护带,防止病人坠床、碰伤、摔倒等意外伤害。5)做好眼部及口腔护理,对眼睛不能闭合者,可涂抗生素眼膏并加盖湿纱布,以防发生结膜炎和角膜炎。早晚及饭后给病人清洗口腔或刷牙,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

4.2.4 康复护理

4.2.4.1 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 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以防止肢体肌肉、韧带发生痉挛萎缩,造成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

4.2.4.2 手部功能的恢复训练 脑梗塞患者的手部功能的恢复可以通过训练手指抓握和摘取等活动进行。选择木棒或铅笔等,拿在手中并将其上下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活性,也可选择魔方及儿童组合玩具,进行手的捏、插、拔、拧、转等多方面的功能训练,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篇4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6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ignificance by hemiplegia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hemiplegia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index as (44.5±7.2) points and Fugl-Meyer score as (32.4±4.5) points at discharge, which were (42.4±6.5) and (31.5±3.5)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061, 0.773, P>0.05). In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score respectively as (62.6±5.9), (82.3±14.1) points

and (55.3±6.1), (68.4±12.3)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50.3±6.2), (62.5±13.6) points and (43.2±5.2) and (56.7±10.4)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7.041, 4.951, 7.395, 3.558,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 进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1-3]。由于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习惯的改变及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 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提高[4-8]。该病发展快、致残率高, 常常伴随失语、癫痫、偏瘫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9]。脑梗死合并偏瘫后患者中约7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10]。因此, 促进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康复, 早日恢复肢体功能, 对于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和减轻社会及家庭的沉重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科室收治的24例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8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z查确诊为脑梗死伴偏瘫;其中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65~82岁, 平均年龄(68.3±4.6)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1例;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66.5±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诊断标准, 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①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发病情况, 并向患者和家属教授有关脑梗死的医学知识和需要注意的相关事宜, 以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②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告知患者及家属要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禁止辛辣刺激性饮食。③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会因失语、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而产生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医护人员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 经常与患者沟通, 开导患者, 并向其多讲述一些经治疗后, 顺利康复出院的病例, 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④用药护理。护士要告知患者和家属用药方法、剂量、时间, 并提醒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嘱咐患者和家属切忌随意停药或增加口服药物剂量。⑤护理。根据病情帮助患者摆放合适的, 并利用高枕、被子等保持患者身体稳定;同时护士应该每天对患肢进行翻身、叩背和按摩, 以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至少3次/d。

1. 2. 2 观察组 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积极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2. 2. 1 被动康复训练 首先要定时定量的帮助患者对患肢进行按摩。按摩时手法要轻柔, 先进行轻微的推摩、揉捏等, 然后自远心端至近心端, 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的按摩。对于患侧肢体的手肩及下肢要重点按摩。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使患者取取仰卧位, 从上肢开始按照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关节, 下肢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顺序进行屈伸活动, 每次做10~15循环, 3次/d。

1. 2. 2. 2 主动康复训练 待患者意识清醒, 被动运动锻炼可以顺利完成, 偏瘫肢体开始恢复后, 可以指导其在床上尝试做举手、抬腿、屈伸肘关节、手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运动。3~4 d后开始下床锻炼, 可尝试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 扶物站立, 下蹲等活动。开始时一定要有护士或家属陪在身边,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适宜度, 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1. 2. 2. 3 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 在患者上述主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尝试自己用患肢进食, 可选用勺子、叉子等工具辅助进行。指导患者自主进行刷牙、洗脸、穿衣等协调四肢的练习。同时帮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 嘱咐患者走路时要做跨步态, 将腿抬高, 由简单到复杂, 由快到慢的进行。然后依据患者的患侧肢体恢复程度, 指导患者跨门槛等运动, 在患者训练4周后逐渐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 其中Barthel指数用来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Fugl-Meyer评价法评测运动功能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 3.5)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 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 12.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 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重大创伤后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与要求。因脑梗死患者在度过危险期(急性期)后, 绝大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麻木、偏瘫等并发症, 使其正常生活不能自理, 这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重大心理创伤,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1-15]。因此, 在如何促使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早日恢复肢体的基本功能, 使其能够重新回归能够自理的社会生活, 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而正确的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有研究表明, 在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后, 可以通过全脑其他部位承担受损系统的功能, 而这种代偿可通过康复训练逐步建立[16-18]。本研究中, 在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又对本组进行了被动、主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3.5)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 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12.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 P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制定合理有效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计划, 并做好训练指导工作, 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柯向霖.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0(22):236-238.

[2] 孙玉玲, 谢萍.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4):731-732, 765.

[3] 尹娟, O华娟.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12):82-83.

[4] 李东阳.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黑龙江医学, 2013, 37(1):45-46.

[5] 徐冬花.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13):2335-2337.

[6] 荣福红.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 现代养生, 2014(18):181.

[7] 罗小菊. 综合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药物与人, 2015, 28(2):152-153.

[8] 国凤梅.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策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18):186-187.

[9] 吴淑苗. 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18-20.

[10] 张玉荣. 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实施价值评述. 医学信息, 2015, 28(34):338.

[11] 胡云春.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 2015(1):89-90.

[12] 李志鹏.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15):59-60.

[13] 陈丽娜.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5):278-279.

[14] 乔革会. 个性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中的效果观察. 医学信息, 2015(17):131.

[15] 苗力.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实施康复训练护理的价值探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8):239-240.

[16] 汤莉.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 医药前沿, 2016, 6(22):296-297.

[17] 夏瑜. 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恢复的影响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3):236-237.

篇5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康复训练,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BaltheI评分。结果:加强康复训练患者BaltheI评分提升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强化康复训练,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8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其存活率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抢救后成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普遍存在智力与体力衰减,患者表现为行动与表达能力受阻、记忆力衰退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引起偏瘫和死亡[1-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给予强化康复训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6月收治的9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42例。年龄41~81岁,平均(63.1±2.3)岁。病程1~60d,平均(45±6)d。原发病40例,合并有糖尿病21例、冠心病14例、高血压11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饮食指导、药物知识讲解、基础护理、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如下:

1.2.1语言康复训练首先依据患者语言功能现状评估其

作者单位:51802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留医部急诊科

管穗丽: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局血重金属水平与脑梗塞后抑郁关系及护理对策(JCYJ2014041612282049)

失语类型,然后结合其兴趣爱好、失语程度、生活环境等为其制定适宜的康复训练计划。(1)创造良好的语言训练氛围。依据患者喜好,为其床头摆放喜欢的书籍、卡片等,刺激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反射器官,同时要求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与患者回忆或讲述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在融洽温馨的氛围中激发其沟通欲望。(2)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强调语言康复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3],训练时让患者从读音开始,并逐渐过渡到字、词、句、段。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如果患者某阶段掌握实在困难,也可跳过此环节直接进入下一阶段,训练原则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3)训练时要有耐心与信心。面对较为单调枯燥的字词句训练时,护理人员应有耐心与信心,并想方设法将单一的内容变得丰富有趣,用充满爱心的语言与行动去感染患者,激发其听、说、写、记兴趣。对于失准发音,应给予充分理解与尊重,对患者训练中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确保患者训练效果。

1.2.2肢体康复训练由于脑梗死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导致其活动能力受阻,若未能得到及时的肢体康复训练,极易致残,故肢体康复训练应趁早。在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就应针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康复训练[4-5]。(1)被动训练。一旦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护理人员就应及时协助其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主要训练其大、

小关节功能,尤其是指、肘、踝关节的活动训练,训练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按摩与热敷等中医治疗手段和物理疗法,以刺激患者神经末梢反射,保护关节灵活度,并防止其肌肉出现萎缩。(2)主动训练。主动训练可先由创伤训练开始,指导患者自觉主动进行摆肩、翻身等躯干肌练习,以恢复关节灵活度。摆腿与双桥活动时注意防止患者足外翻与内翻。(3)床下训练。由创伤的练习逐渐过渡到患者床下直立、搀扶行走、扶拐行走与独立脱拐行走,走平坦路、楼梯等。患者肢体康复训练原则应从简单到复杂,依据患者临床状况选择其适宜的训练内容与目标,循序渐进,让患者能以积极心态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以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

1.3效果评定评定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测试遵循ADL量表BaltheI评分,量化标准包括洗澡、穿衣、进食与大小便等10个具体项目。每一项目又包括全部依赖、需大力协助、需部分协助与独立4个等级,每一项目分值从低到高为0~15分不等,注意每一等级分值差均为5的倍数,满分100分。依据分值高低将ADL分为独立(95~100分)、轻度依赖(75~90分)、中度依赖(50~70分)、重度依赖(25~45分)与完全依赖(0~20分)。分数愈高,独立活动性愈强。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多发生于50~60岁中老年[6],患者神经细胞遭受损伤,由于大脑神经成体细胞损伤后不可再生,而部分神经干细胞即使遭遇损伤与变故,也能通过转化部分新生神经细胞来促使神经系统的重建与完善。脑梗死患者虽经急救使其病症得以缓解,但其大脑相关神经还处于重建状态,因此需通过外界各种刺激完成神经系统重建与恢复完善。

基础护理在综合护理中是最基础,也是较关键的一步[7]。给予患者创设优良的住院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并加强心理疏导,有利于确保患者康复期间体质的增强与身心的舒适,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身体指标状况,有利于对其机体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调整护理方案。但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会遭受程度不一的损伤并影响其智力与体力,因此临床在给予患者全面系统护理同时,不可忽略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脑梗死后,患者语言表达与肢体行动能力均会存在一定程度下降,并严重影响其生活,使其产生消极、抑郁等负性心理,故通过康复训练与加强心理疏导有利于帮助患者增强治病信心,提升生活质量。

患者因行动与语言表达等能力受阻,且病情恢复较慢,易产生焦躁、悲观、沮丧等负性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对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产生抵触行为,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在充分了解患者疾病情况、性格特征、教育程度等基本资料同时,掌握患者心理动向,并依据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科学宣教,使其懂得功能训练的原理、作用及必要性。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与患者交流沟通时要态度温和,充分尊重与理解患者,取得其信任,为彼此心理沟通搭建桥梁,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应注重从科学宣教、暗示与情绪转移等方式入手,以消除其存在的种种心理顾虑,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减少负性心理对病症的刺激。

我院本次依据收治的患者自身病症、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等状况,给予观察组患者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并加强对其心理疏导,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Balthe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的确有利于改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

总之,在给予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康复训练与心理疏导,有利于其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燕玉,黎志红.康复护理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6):160~161.

[2]陈勤佩.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40~41.

[3]孙耀霞,杨丽丽,马静.脑梗塞后遗症期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0~231.

[4]杨微,李欢利.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4(28):92.

[5]陈菲,金爱玲.探讨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9):223~224.

[6]高志良,罗玉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4):425~427.

[7]殷宝媚.人性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4):12~14.

篇6

【关键词】脑梗;康复护理;老年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39-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而随之出现了一些老龄问题,如健康、医疗、养老等问题。而健康医疗作为其中最基础的问题对老年人的生活尤为重要。诸如心肌梗塞、高血压、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极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这些疾病不仅给老年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长久持续的疾病还会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严重的会产生消极思想,如抑郁症等[1]。脑梗塞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增厚,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动脉血供养减少,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严重者会导致患者脑梗死。本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长期住院的120名老年脑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护理的方式及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0名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老年人,且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患者年龄在5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62±7.23)岁。将120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人,年龄在5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2±7.13)岁;对照组60人,年龄在56-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93±7.22)岁。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的60 名患者采用规的护理方式,即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首先在入院的时候询问患者病情、病史以及药物病史;对不同病症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患者不能够自行改变卧床,则需要主动为其建立翻身卡,按时对患者进行翻身照顾,并注意翻身时候的力度要适中温柔。由于某些老人睡觉易翻身坠床,对于此类患者应使用有床栏的床以防止患者坠落。另外对于患者心理的护理以及饮食照顾应向家属详细说明。对于实验组,则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康复护理干预:首先根据每个患者卧床平衡、从床边做起、站立平衡、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设计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以指导患者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除了必要的翻身意外,保证患者肢置正确以外,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变化、床上训练等,训练时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并每2-3小时翻一次身,同时注意患者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的过度;而对于卧位也有要求,卧位较为15°-30°之间,并逐渐增加卧位角度,10分钟一次,每2-3天增加15°,并指导患者直角坐起,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4-6次;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至患者能够坐起后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为了防止患者摔倒应该首先在平行双杠中进行,患者双手扶住双杠,先进行头、颈的弯曲训练,之后再进行躯干的弯曲训练,以及起身站立训练,在前面的训练达到效果之后才能进行跨步跨门槛爬台阶等训练。

1.3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病症消失和活动能力恢复;

进步:患者肢体乏力、身体麻木病症有所改善和活动能力部分恢复;

无效: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和活动不便;

恶化: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症状更严重和活动更不方便。治愈率=(治愈+进步)/组总例数。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生活能力,评定数据采用Barthel指数,项目有进食、洗澡、穿衣和控制大小便等,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问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运用x 检验,概率取P值表示,以P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发现常规组有18例治愈,17例为进步病例,1名患者因为病情恶化而死亡,整体上治愈率为58.33%。而实验组在常规的基础之上进行康复护理之后,未发现有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的病例,治愈病例有26例,进步病例22例,整体治愈率为80.0%。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的情况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呢你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生活与肢体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人脑动脉粥样出现硬化,导致患者的血管内膜损伤引起脑动脉管腔狭窄,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血栓,形成的血栓会使动脉管腔更加狭窄甚至会出现完全闭塞,最终导致人脑组织因血液流量、含氧量缺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坏死症状。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肢体麻木、语言异常等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3]。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一般有多种疾病缠身。所以老年脑梗塞患者很有可能伴随有其它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肺部感染等。因此老年脑梗塞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求较正常常规护理高。

参考文献

[1]Churin BV,Putiolov AA,Palchikov VE,et al. Gastric and small intestine motility in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sleep disorder[J].Clin Med,1997,75 (10) : 46-90.

篇7

关键词:脑梗塞 ;中风 ; 康复; 护理; 饮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64-01

近些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脑梗塞的发生率逐年提升,此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人类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常见病,脑梗塞的易发人群主要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如发现有以上症状,请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防患于未然。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而脑梗塞后遗症则是由于脑缺血而导致的不可逆转的病理性改变的结果。因脑缺血形成的软化灶压迫颅内神经、导致瘫痪或偏瘫。临床常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 语不清、口角流涎、肢体浮肿、麻木、疼痛、怕冷、卧床不起、失语、痴呆、饮水上呛、吞咽困难 、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种病一旦暴染,久治不愈,给社会、家庭带来长久的痛苦与困扰。脑梗塞恢复期护理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帮助病人在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地恢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随着病人病情的恢复,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护理。

在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过程中,要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同时要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如果能够坚持进行可靠用药治疗、清淡饮食调节、功能康复训练、控制好血压血脂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化险为夷,改善症状的同时防止复发。以下从几点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1)心理护理:脑梗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起病多突然,病人在短时间内从正常人变成一个残废人,不能继续从事社会工作和喜爱的活动,日常生活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当想到自己将要成为别人的累赘时,常出现情绪异常、悲观失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急躁、不厌烦精心照料。向患者讲清道理使其与医生密切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多接近、多询问、多安慰和多鼓励,耐心细致地为病人整理生活,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活动、文化程度、工作岗位、病情轻重等,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交谈,答疑解惑,使其自觉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3)肢体功能障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要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并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4)针对口角歪斜病人因其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5)锻炼站立和步行: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以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档或墙壁独立站起,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注意不要让病人急于行走,主要是让病人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逐步达到能自己行走,老年人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6)在康复期饮食上也要注意:忌食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花生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食物,防止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热性食物;忌嗜烟、酗酒;多食黑木耳(可降血脂)、芹菜(可降低胆固醇)等,平时也可以吃一些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生食少量大蒜或洋葱,并每天坚持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以上就是对于脑梗后遗症的康复护理的简单分析,脑梗塞功能锻炼是脑梗塞后遗症恢复期护理重要内容。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功能锻炼具体计划、目的、护理程序和效果评价,同时要针对患者病情适当照顾饮食习惯,作好饮食指导。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雷小宁,张辉,王建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57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11):865~866

篇8

【关键词】 脑梗塞;偏瘫;护理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膜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其致残率很高,肢体瘫痪是其常见的伴随症状。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多表现为瘫痪,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本文旨在总结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98例脑梗塞伴有肢体瘫痪的患者,其中男108例,女90例,年龄45~78岁,平均63.6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其中肢体肌力2级以下者126例,3级以下者72例。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进行内科的相关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在卧床期、下床早期和下床后期给予肢体瘫痪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一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

2 结果

经过常规内科治疗的瘫痪肢体的护理,患者入院5周后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145例,肌力提高1级以上者47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6例。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对起病较重、突然,病人出现的身体症状如瘫痪、语言、智能障碍等使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上的痛苦。做好患者的患肢瘫痪的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鼓励病人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其心理压力。对失语的病人可用手式、表情、文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3.2 一般护理

3.2.1 病房环境 脑梗塞患者早期多需要卧床,所以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对患者心理和病情有很大的影响。应把患者安置在环境清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病室。同时在安排床位的时候也需注意新老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和稍差的调配。

3.2.2 饮食护理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和精神忧虑常会导致食欲不振,加强饮食护理对保证患者的足够营养补充,保证抵抗力很重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饮食。重症病人常伴有吞咽困难,需要鼻饲饮食,即通过鼻孔将一根胶管插入胃内,将米汤、牛奶、菜汁、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

3.3 瘫痪肢体的护理

3.3.1 急性期的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维持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减轻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骨脱钙等废用性变化。脑梗塞急性期瘫痪肢体的护理包括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和适时进行功能锻炼。良好的肢体功能位的摆放是早期偏瘫预防护理的重要内容,早期注意并保持患者在床上的正确,平卧时应将患肢维持于功能位且经常更换,患者需要2 h翻身一次,经常变换可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还可使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若48h内神经损害不再进展,即可在床上靠坐或坐椅子。具体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瘫痪上至放在枕头上,使之呈伸展为止,瘫痪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仰卧位时在瘫痪下肢的下方垫一海绵,膝关节稍弯曲,瘫痪上至防止体旁枕头上,肩关节前身,手臂伸展,外放稍抬高,头呈中立位;患侧卧位时头部用舒适的枕头支撑,稍后仰,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1]。

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后,若生命体征平稳应开始进行被动运动、肢体按摩和主动运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患肢出现主动运动后,应开始进行主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不仅可增强肌力,还能防止肌肉萎缩弹性减退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对于肌力0-1级者可在在适当的姿势下进行作试图引起主动肌肉收缩的练习;2级时,可作水平面上的即排除重力影响下的主动运动;肌力达3级时,以主动运动为主,肌力达4级时,应作抗阻运动[2]。练习的内容包括Babarth握手、桥式运动和床上移行等方式。

4 康复期的护理

在康复期对患者进行完整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是抑制异常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当肢体肌力不足以主动运动时,各肢体及关节被动运动就显得十分重要。对瘫痪病情较重的患者应该侧重于被动运动,被动进行各关节的多向运动,重点进行肩关节的屈伸、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及肘关节的屈伸。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有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3]。

同时做好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对家属及陪护人员培训指导尽量通俗易懂,让其了解脑血管疾病康复信息,尽量给患者创造更多的日常动作练习及活动机会,保证患者在其余时间仍能得到正规康复。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对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做好早期和恢复期的护理干预对病情的恢复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清平,陈海光,李学兰.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7):62-63.

篇9

方法:治疗组46例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疗法治疗。康复训练法原则相同。

结果: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显著,P

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效果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8-01

脑卒中是指由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临床对脑卒中诊断及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运用康复训练治疗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病人,为住院和门诊患者,男27例,女19例;年龄最小者41岁,最大的69岁;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25例;脑出血致偏瘫12例,脑梗塞致偏瘫20例,脑血栓形成致偏瘫8例,脑栓塞致偏瘫6例,所有病例均系首次发病,且伴有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失语及智力障碍,均经CT和MRI检查,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

将上述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65岁,脑梗死12例,脑出血7例;左侧偏瘫3例,右侧偏瘫1例。对照组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4~69岁,脑梗死9例,脑出血6例;左侧偏瘫3例,右侧偏瘫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法结合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治疗如下:

2.1康复训练。主要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2],包括:①良姿摆放:避免上肢过度曲屈,下肢过度伸直;②电动起立床:预防直立性低血压,获直立感觉刺激;③肢体被动活动:保持关节活动度;④搭桥训练:训练躯干肌肌群,促进姿势反射,训练骨盆控制能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⑤翻身训练;⑥起坐训练;⑦坐位平衡训练;⑧坐站转移训练;⑨站立训练;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治疗40min,10次为1个疗程。

2.2针灸方法。

2.2.1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肩、臂、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穴。

2.2.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取3寸不锈钢毫针、针刺,头针取患侧运动区、平衡区、足感区,常规消毒针刺。体针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选用极泉、尺泽、内关、鱼际等穴;下肢取阳经穴,选用环跳、风市、足三里、丰隆、昆仑、解溪等穴。痉挛期针刺瘫侧上肢阳经穴,选用肩、臂、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瘫侧下肢取阴经穴,选用血海、阴陵泉、悬钟、太溪等穴;常规消毒针刺。头针和体针针刺得气后,治疗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评定患者上下肢和手的功能,运用改良的Barthd指数量表评定ADL,分为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全部患者均评定2次,第1次于治疗前仅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第2次于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和ADL评定。

3.2治疗结果。经X2检验,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4讨论

中医认为导致中风偏瘫的主要原因为清窍瘀阻。头针治疗可以疏通经络瘀阻,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针刺运动区、平衡区和足运感区可通过深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区的功能重组。针灸治疗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的特性,传统取穴常强调“独取阳明”,但针刺部分体针穴位会加重痉挛模式的形成[3]。因此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来设计针灸处方,则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现代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运用神经促通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恢复随意自主运动能力,使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功能重组和代偿。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克服异常肌痉挛,是偏瘫恢复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中,治疗组无论是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篇10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摄食不当,很容易导致误吸性肺炎及营养不良,严重者因为窒息危及生命,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0%,目前暂无显效药物治疗,该病属于中医“喉痹”范畴,笔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康复训练,对30例因脑卒中并发的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住院病人进行治疗,同时选择22例仅予鼻饲者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纳入标准 (1)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与要点》,全部位CT或MR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并发吞咽障碍者;(2)发病半年以内符合中医中经络者;(3)年龄在79岁以下,15岁以上者;(4)排除全身状态不佳,患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及严重痴呆拒绝或无训练动机及要求者。

1.2一般资料 患者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住院并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52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7岁;首次发病17例,2次发病13例。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3~79岁,平均61.8岁。

1.3方法 (1)穴位按摩:治疗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即开始治疗,主要选翳风、廉泉、天突三穴,每穴按摩3-5分钟后,翳风向咽喉方向、廉泉向舌根部方向、天突斜向内下方,沿胸骨柄与气管前方之间方向,以较大力点按5~10下,以分别出现咽喉麻胀、舌根麻胀及吞咽动作为佳。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2)康复训练:训练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使用食物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间接训练如:A.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口唇闭锁、下颌开张、舌部运动);B.颈部放松;C.寒冷刺激法;D.构音训练;E.呼吸训练;F.咳嗽训练;G.门德尔松手法;H.吞咽模式训练等。直接训练如: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A.食物形态;B.摄食姿势;C.选用餐具;D.一口量;E.定速;F.吞咽的意识化;G.摄食训练阶段性推进法;H.咽部残留食块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点头吞咽、侧方吞咽)。以上训练方法根据病人病情辨证选用。对照组只行鼻饲治疗,两组患者均用改善脑循环及营养脑细胞药物。

2 结果

2.1吞咽障碍评估标准 1分:不能经口进食;2分:在安慰中可以少量进食,但需静脉营养;3分:一、二种食物经口进食,需部分静脉营养;4分:三种食物能经口摄取,不需静脉营养;5分:除特别难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6分:可经口进食,但需临床观察指导;7分: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2.2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对比治疗组治疗前(2.78±1.19)分,治疗后(4.79±1.27)分;对照组治疗前(2.69±1.12)分,治疗后(2.98±1.33)分。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主要表现在随意性舌运动开始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低下,吞咽障碍多发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处,随意运动),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运动1。其症在咽、病位在脑,故本文所取三穴,位于颈顶部,直接或间接联系于脑部及咽喉,按揉、点压可通脑活络,利咽开窍。从西医方面来说,刺激局部穴位对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球麻痹,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修复和重建。同时配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抑制异常的反射,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使病人进食时吞咽功能密切配合,同时训练时选择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从而可以避免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