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修复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修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修复

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需求,从国家顶层方案到文化需求,挖掘、修复与保护文物工作,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文物保护修复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性、历史性,能够进一步实现社会与自我认知,从而反映出文物保护修复所面临的挑战及传承的必要性。

一、文物价值及保护修复理念

第一,文物价值及存在现状。文物是具有悠久历史,且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古代遗产,其体现出设计者与制作者的思想与精湛技术,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从而被社会认可,且赋予其一定的价值,并具有观赏或使用价值。文物不仅具有外在的艺术之美,同时蕴含着社会性、历史性,还有科学美、文化美。而目前,研究者未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文物科学性,其科学价值对文物价值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彰显出来。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为今用”思想,就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与文物间的辩证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趋于文物认同感。文物修复的工作认识也在加强,但是多数情况是从文物病害及复杂程度来进行解读与探究文物价值。一方面,文物修复包含很多意义,促进我国的历史发展,且能够提升社会向心力,从而使文物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重视文物修复工作,对宗教、民族、地域文化及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精神层面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向前推进,文物价值及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对此,文物修复,首先应考虑到文物自身承载的历史价值及稳定性,在平衡社会、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其本真价值。并且,文物明显特点是真实性与高价值,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不重视文物保护,尤其是历史建筑景区的不恰当行为,导致文物的价值、完整性受到影响。对此,应采取合理方式保护、修复文物,用科技弥补历史文物缺陷,促使文物达到完美境界,同时也使其生命力更加鲜明[1]。第二,修复理念及现状。现代文物的修复理念兼并文物修复和保护理念,以及观念、意义和方法,存在科学认知。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起源于19世纪,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了一套系统且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这项工作的发展非常重要。现阶段,文物修复既要还原文物真实性,同时还要保障其自身艺术、文化与历史价值的小概率影响。并且要区别看待艺术作品和文物,文物是不同时期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性,超高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征明显。对此,应小心对待出土文物,尽量保留与还原其原有信息,如历史与艺术等特征,进而才能促进相关历史、科学、艺术的研究。可以说,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已出土文物,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保存,还应“延长”其寿命,保障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而相对于破损严重的文物来说,在修复中应该去伪存真,弥补文物不足。文物修复也是赋予古文物新生命的过程,相关人员在修复中,应从文物原有生命的角度进行技术研究。

二、文物保护修复对策

第一,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建筑保护范围中,文物自身、原生环境、历史原貌、历史信息等,促使其共同维护文物保护标准。而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应坚持“保护兼修复”的原则,促使其延续历史文化。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是进行简单或机械的技术性保护,而是需要保持文物和保护修复技术的平衡。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环境监控、灾害防治、历史考古等,且包含文物信息展现工作。并且,文物保护修复中,修复技术人员应了解修复材料的性能,促使保护修复效率,提升文物修复水平。古文物的保护,需要研究新修复技术,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一种延续形式。因此,要制定科学步骤及技术,针对不同的文物性质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技术非常重要[2]。但是,缺少新的、必要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会影响修复技术发展。对此,提升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是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第二,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加强文物保护修复的完整性与生命力,新技术和传统技艺的融合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受到保护与传承,其精湛的工艺符合文物修复需求。文物保护修复从传统技艺上入手,是比较好的突破点。相对来说,传统技艺对修复文物有尽善尽美的作用。但是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技术落后也不利于文物保存和修复。对此,不能完全依靠传统工艺,而要结合文物历史文化背景,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有形态,并利用现代材料筛选、修复检测等手段保障修复效果。这一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如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之前,利用现代电镜微扫描、X射线等技术,了解文物结构,为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提供支持。采用传统技艺发现的新信息,为科学技术的改进等提供了参考。按照科学技术检测结果等采取针对性办法,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3]。第三,加大文物保护修复资金的投入。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因其自身的不可再生及珍贵性,增加了工作难度。文物保护同时也是文物修复,资金支持是保障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国家各级政府应给予文物保护与修复支持。尤其是博物馆建设,应调动各主体的参与活力,扩展文物保护的资金渠道,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博物馆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无论是当地的旅游建设,还是人文的传承与发展,都应保障其建设资金的充足。第四,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考及引用文物保护数据,并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数据库。一是相关单位从数据库中,可以便捷地查询与提取文物信息,有利于为相似类型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经验。并且,根据不同文物的差异性,还能进行对比分析与修改等数据操作。二是在线评估文物修复的质量。智能数据库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人工操作环节不能省去。对此,建立专家评估部分,借助于数据库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针对情况复杂的文物修复保护,应对比新旧数据库,再进行方案的编制。三是输入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信息,并建立导出功能。按照不同性质的文物及保护修复技术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或查询,其形成的文档形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将不同类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如TDS/TCS/WORD等文档,导出PDF或视频格式,便于展开不同工作的需要。四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及相关知识的图谱。按照文物类型、材质及年代等,还有历史文化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手段进行文物知识图谱的架构,提出文物及文化保护的排序算法。五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的信息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同文物自身所建立的信息库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知识库一般应用分区化处理原则,数据处理效率会更高,处理结果也更加准确。利用PHHON等技术采集处理WEB中的内容,分析其对应的数据。对于ETL处理技术,通常采用HADOP、框架及风暴技术平台,选择是否进行流处理和批处理等管理技术,促使其完成数据提取、清理及转化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从而加强信息知识的查询与分析功能[4]。第五,科学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流程。在文物保护修复上,因文物自身性质与年代等不同,工艺及艺术价值或破损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与保护方式非常重要。首先,在文物前期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自身的保护价值及修缮情况进行分析,精准判断文物真实情况。同时,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尽量还原文物自身属性而对其进行适度的修复工作。设计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可按照调研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其次,编制文物修复文本。前期采取总结、归纳的修复文本编制方法,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指导。文本编制应明确文物保护原则及目标,提出详细的修复步骤与建议,避免后期因意外事故影响到文物保护修复效果,甚至出现非常严重的损坏。最后,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基于客观条件反复确定修复方案,对于无法探明的问题,可先进行部分研究,再进行修复工作,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切实可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要求工作者应扎实地掌握不同时期的美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等知识,这些维度的差异导致文物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特征等不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实施之前,还要透过文物所处的年代判断文物价值及其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容。因此,思考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意义,可保障在修复工作中,不会减少文物自身的艺术或者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舒光强.文物修复保护制度建设的紧迫性[N].中国文化报,2021-01-04(3).

[2]周希婧.对可移动文物修复中涉及法规、标准与原则工作思考[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00):338-343.

[3]平小娟.论文物修复对于文物价值体系的重要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60-62.

篇2

[关键词]传统文物 修复技术 保护 传承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84-01

刘梅梅(1971-),公主岭人,任职于吉林省公主岭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简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制作工艺,与该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从传统文物的制作到相关的修复技术,以及后人对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见的有对于一些书画的装裱技术,对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复以及一些传统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复,无论哪一工艺过程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历史上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对其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对该种技术的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对文物的保护及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和文物的制作、复制工艺是我国所独有的,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再现,是中国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种类是多样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因此,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及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该种工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与国际相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中西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上所必须的。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便有了对一些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复和复制工艺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们为我国文物修复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封闭性等使得该种工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之后,博物馆的建立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等,使得文物修复技术成为博物馆的一种必然需求,为我国博物馆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复等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但是,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种附属技术,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物修复技术仍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使我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该种技术的保护,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的投入来完成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深入民间,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在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且整编成册,进行必要的辨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制定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为技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术保护的同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和方向,将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推进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国际化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传播到了海外,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文物修复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工艺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内部传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关的资料相对欠缺,从而使在国际上影响不如日本等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应该满足本国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更好地走出国门,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为实现其该种国际化,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注重国际化的宣传,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不断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2002(4).

[2]程娟,钱晋,钱钶.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与逆向修复技术数字化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3).

篇3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的考古系主要分为四个方向: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古代建筑。普通大众所认知的考古专业其实指的仅仅是考古学一个方向。现在无论是科教节目还是报纸书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几个学科方向,却不知其实那里也包含着无限的乐趣和挑战。我就是因为特别喜欢考古而选择了文物保护专业。

很多人以为文物保护专业是文科专业,实际上本专业高考时只录取理科生。这是因为本专业对物理化学要求较高,大一大二的时候需要学量的物理化学知识。但是这门专业又不是纯理科专业,需要深厚的文科知识,所以,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所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因此这个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深造。

文物保护专业在入学的前两年,基本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两部分。文科内容包括所有考古系学生都要学习的考古学导论、古代建筑导论、文物保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等几门基础课程:理科内容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更为专业的课程。比如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概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选修诸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佛教石窟、动物骨骼学、人体骨骼学、农业考古、科技考古等课程。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选择旁听考古专业的新旧石器、三代、秦汉、隋唐考古课程来充实自己。

文保专业最有意思的课程,应该是保护修复类的专业课,这门课包括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些课程包括课堂部分和实践两部分:课堂部分包括文物保护理念、法规、各种保护方法,保护材料以及实际案例:而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操作,比如修复陶器。从对出土陶片的清理开始,到拼接粘贴成整器,再到撰写修复报告,也就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古修复过程。在完成陶器修复训练之后,会有专门修复瓷器的老师进行讲座和亲自示范,并有亲身实践环节。陶瓷部分的实验课完成后。会有铁器和青铜器的修复保护练习,对于铁器和青铜器,修复实践仅仅是整个保护过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青铜器和铁器的缓蚀和封护处理。因为文物保护专业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技师,而是文物保护的全才。同样的,有机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主要包括对丝织品的清洗、修补以及对古代纸张的清洗和装裱等最基本的保护修复操作。而由于条件限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程。更多的倾向于参观已有的遗址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篇4

 

一年来,该同志以学习党的十精神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重点,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提高了践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自觉性。现将该同志2012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业绩

(一)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坚持常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2012年参观人数18万人次。先后接待文化部非遗司、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民俗学会、省史志、省电视台等单位领导的考察和参观。为省民俗学会、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山东工艺美院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学术研究方面的支持。请山东工艺美院张从军教授帮助编写《***民俗展陈列方案》,做好改陈的准备工作。

(二)认真做好古船保护与修复工作。协调***文物保护中心派员来***启动古船保护修复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古船主体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邀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和中国船史研学会专家、考古专家参加 “***古船保护修复工作中期评审会”,与会专家对中期保护修复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后期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复原式修复的意见。预计2013年4月份古船保护修复任务可全部完成。

(三)参与定陶汉墓保护工作。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参与了定陶汉墓的保护工作。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秦俑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就定陶汉墓保护方案以及子方案的编制和研究工作。参与了定陶汉墓出土文物保护工作。帮助定陶县文物局修改请示、纪要、汇报材料23份。配合省、市局而做好定陶王陵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争取工作。

二、科研工作情况

(一) 4月份参加中国民俗学会在金门组织的“2012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谈鲁绵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开发利用》。

(二)9月份参加省博物馆学会在济南举办的“石椁画像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成武出土汉画像石的调查与研究》。

(三)10月份参加省民俗学会成立25周年学术研讨会, 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民俗博物馆民俗文物征集与保护工作的思考》。

(四)12月份撰写了《***民俗博物馆民俗展改陈大纲》。

(五)古船保护修复与研究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国内最著名的船史研究专家认为:***古船修复工作“认真、细致、有据、求实”,复原施工工艺具有创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国内出士古船修复复原的典范。

三、2013年主要工作打算

(一)搞好《***民俗展》改陈工作。目前山东工艺美院张从军教授正在主持编写《***民俗展改陈方案》和陈列艺术设计工作,争取四月份牡丹花会期间改陈后的《***民俗展》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二)搞好民俗文物征集工作。为配合《***民俗展》改陈工作亟待征集一批民俗文物,以适应改陈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民俗博物馆馆藏民俗文物档案。

(四)做好古沉船脱水保护工作。四月份召开一次古船修复工作验收评审会。

(五)配合定陶县人民政府,做好定陶汉墓保护方案的编制和出土文物保护工作。

                    ***民俗博物馆

篇5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此次四川汶川地震在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截至6月5日,国家文物局共收到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关于文物受损情况的统计报告,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共有2766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292件。文物系统干部职工1人死亡,多人受伤。

四川省文物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江堰),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馆藏文物1839件受损,其中,珍贵文物189件。另外,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作为重灾区的成都、绵阳、阿坝、德阳4个地区文物建筑、博物馆垮塌、文物损毁非常严重,文物损失惨重。“最为严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建筑群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文物建筑大面积坍塌,未倒塌的也全部成为危房;北川县文管所保管的馆藏文物全部被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随着调查的进一步展开,估计实际损失还会更大。”

甘肃省和陕西省文物受损情况也较为严重,两省文物受损单位分别涉及8个市(州)和7个市35县(区),甘肃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受到不同程度损害。16座博物馆馆舍遭破坏,其中陇南市武都区博物馆馆舍和馆藏文物受损比较严重。607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61件。陕西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受到不同程度损害。308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41件。值得庆幸的是,全省未发生一起不可移动文物和保护设施完全坍塌现象(截至6月5日),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只有个别立俑倾斜了0.5度,粘合处有轻微裂纹。

重庆市文物受损情况相对较轻,文物受损单位涉及26个区县和4个市直属文博单位,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包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足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文物保护单位受损主要是墙体倾斜、裂缝,屋顶瓦片脱落等。馆藏文物受损12件,其中珍贵文物1件。

另外,云南、山西、湖北三省共有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只发现少许裂缝,作为世界最高木建筑的山西省应县木塔完好无损。

公众普遍关心的名胜古迹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江堰鱼嘴出现裂缝,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5窟中龛右壁菩萨的左臂肘部局部破损及裂开,右龛主佛右手扭曲移位,第133窟9号龛主佛右手腕部也出现了移位;西安大雁塔外观虽无明显变化,但塔室内四面及券洞顶部2至7层有粉层裂缝,4至7层塔室有部分粉层成块状脱落,目前暂停游人登塔。

■文物系统全力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后,全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启动。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部署和开展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文物局迅速与地震所波及地区的文物行政部门联系,了解文物系统受灾情况,慰问受灾文博单位职工,并连夜印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及时做好灾情的上报工作。5月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又紧急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进一步研究部署地震灾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从5月13日起,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上每天一次或数次及时震情通报,公布文物受损情况。

震区各省市文物行政部门也均于第一时间紧急召开现场会,部署救灾工作。四川省文物局深入了解文物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并及时报告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建立了灾情信息报送制度;陕西省文物局抽调文物保护、建筑规划、结构力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文物防震救灾专家组,分3个小组奔赴灾情相对严重的西安、渭南、宝鸡、汉中等市调查灾情,现场评估灾害损失情况,提交了检查报告和应急措施;甘肃省文物局在5月13日即派人赴灾区勘察,目前已完成受灾严重的陇南市的所属9个县区及天水、武威等市的受灾勘察工作。

灾情发生后,各文博单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疏散参观人群,紧急关闭开放馆舍,实施了24小时双值班制度,确保了人员和文物的安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10分钟之内就紧急疏散了4000名观众。

文物保护不同于其他工作,地震发生后,尽管余震不断,危险重重,为防止次生灾害和盗窃行为的发生,都江堰市文物局全体干部职工顾不上自身安危和家人情况,仍然全天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及时抢救转移馆藏字画和瓷器等文物:迅速将文物从六层文物库房转移到一层,并将文物用海绵、软纸进行包裹,对藏品柜进行了支护加固。5月14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赶赴成都和都江堰调查文物受损情况,看到此情此景深为感动,迅速向局里汇报,国家文物局紧急购置100顶军用帐篷支援灾区文博单位。

在妥善安置文物和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当地的自救工作中,大多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开放了所管理的空地和广场,为当地群众提供紧急避难场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5月19日一天就接待了约20000名受灾群众。

“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受到不同程度损失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永陵博物馆克服困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免费对外开放,4家博物馆共计接待游客11888人次。

5月19日至24日,单霁翔率工作组赴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震灾区第一线,看望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实地调查灾区文物及文物系统受损情况,连续召开4次现场会议,研究部署地震下一阶段文物系统抢险抗震救灾工作以及地震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5月25日至6月1日,国家文物局张柏、童明康两位副局长分别率专家组赴四川,对文物损毁情况进行详查评估、提出下一步抢险和保护方案。

■率先修缮都江堰

地震后,国家文物局即组织了全国各省、有条件的市、县文物部门,以及专业队伍,对口支援灾区震后文物保护工作。专家组拟定了灾后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原则,按照轻重缓急将文物救灾工程分为抢险加固工程、修复工程和重点修缮工程三大类。对面临坍塌、损毁危险,存在严重隐患的文物建筑实施抢救加固工程;对已经完全坍塌、损毁的文物建筑视情况实施重建工程;对局受部损但暂不影响整体结构安全的文物建筑实施重点修缮工程。

都江堰不仅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围绕其开发的旅游产业也是都江堰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经研究,国家文物局决定率先对其进行修缮。

专家对都江堰世界自然文化遗址进行现场考察后认为,景区文物的灾后现状是:整体尚存、局部垮塌。都江堰3个主体工程中,鱼嘴在余震中受损,出现裂缝,但不影响其功能,飞沙堰、宝瓶口无碍。“十分庆幸的是都江堰工程主体没有受到大的伤害,飞沙堰、宝瓶口、鱼嘴等重要部分经详查,都未出现险情,其中鱼嘴上的裂缝也是20世纪80年代水泥封护部分的裂缝。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倾注了毕生精力兴建的造福成都百姓的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单霁翔说。但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二王庙,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二王庙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其中6000多平方米列入文物建筑),严重损毁面积4000多平方米,部分损毁面积7000多平方米,整个二王庙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伏龙观所有古建筑屋脊、屋瓦全部损坏。单霁翔介绍,震后第一个修缮项目将从二王庙和伏龙观中二选一。目前,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等机构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共计20余人组成的工作组已在二王庙展开勘测与设计工作。

“原样修复”将是本次修缮工作的原则,“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照原样修复,尽量使用原有材料,能使用的一砖一瓦都要用到。至于损坏严重的,将启用现代科技材料结合民间工匠进行修复工作。”

在过去两年里,四川省和都江堰市的文物保护部门已对二王庙做了很多保护性的测绘,每个古建筑的具置,包括长、宽、高等数据,都有完整的图纸记载,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抢收现场的建筑材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强调,修缮工作在尽量使用原材料的前提下,还要融入一些现代建筑的观念,以降低今后再次发生地震时的损失。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支持。

据了解,四川省文物局已于6月5日前报送《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大纲》至国家文物局,后者6月5日上午组织召开规划大纲评审会,并于6月6日将规划大纲及评审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据估算,修复由地震造成四川等7省(市)的受损文物,约需资金60亿元。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上报财政部,希望能够突破常规,设立专项资金。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地震的重灾区――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区,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有着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羌族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震使羌族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墙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大地震中,众多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口相传,熟知羌族技艺的传人遇难意味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从此“断了香火”,所以羌族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加快藏、羌民族聚居地碉楼与古村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表示,在充分考虑公平原则的前提下,这些建议会纳入视野。与此同时,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批准了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报送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抢救和保护此次地震灾难中的北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制保障。《条例》要求有关部门将“对即将消失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组织抢救。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按专业标准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并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和管理”。中国民族博物馆也将启动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项目。

■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

地震发生后,陆续有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了建立地震博物馆的倡议,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初步认可。总理5月22日重返北川考察时,也提到将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予以保留,修建地震博物馆。

5月28日国家文物局曾会同四川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就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召开了第一次专题座谈会。6月2日,四川省文物局召开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纪念)馆、纪念地前期准备及地震文物征集会,并派出包括省文物局、地震局的专家组成考察组赴都江堰、绵竹、什邡、绵阳、青川等地进行地震遗址、博物馆选址考察。6月5日,国家文物局再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并计划将具体意见和建议尽快纳入四川省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国家文物局方面表示,地震遗址博物馆不是旅游场所,它是保持历史记录的文物,也是供人们凭吊、寄托哀思的一处纪念地,博物馆除保护好北川县城地震灾害遗址外,还可能包括汶川、都江堰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震后场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地震遗址系列。单霁翔说,无论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抗震救灾方面,地震博物馆都有重要的价值,此外“遗址记录了一场特大自然灾难,许多无辜的生命被压在了废墟下,它应该是一个饱含情感、纪念生命的地方;同时,它也记录了一场浩大、感人的全民战斗,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因此,地震遗址应体现纪念性和教育性”。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撰文倡议,应将“以生命的名义珍爱生命,以不屈的精神重建家园”当成地震遗址博物馆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可演绎成“地动山摇,遗址为证”、“紧急应对,奋起救援”、“珍爱生命,不屈不挠”、“大爱无限,江河动容”、“畅通信息,重视科技”、“科普为先、科研为重”、“挺起脊梁,重建家园”、“人与自然,永恒话题”等副主题,建立相应的展区和展馆,努力凸显定格和警示、真实和完整、见证和启迪、纪念和缅怀、保护和探索、科普和科研等主要功能。

对于中国文物界来说,保护和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会同地质、地震、建筑、规划、社科、民俗等各方面学者进行科学、严密地研究。

■加快“中心库房”建设

地市级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基本不达标,这是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走访灾区后的结论。“这么多年,许多县的文管所就两三人,但保管的文物级别很高。我在一个地方看到,出土文物放在14平方米的库房里,一排保险柜,里面有9件国家一级文物,几十件二级文物,但这个库房就像一个菜窖,盖上板,人睡在上面,说人在文物在。我说,如果把你绑走了呢?”单霁翔介绍说,绵阳市博物馆的中心库房在此次地震文物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所藏5000多件文物仅1件受损。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进中心库房的建设,并抓紧中心库房的改造达标工作。

早在“八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就开始在全国文物部门推广建立中心库房工作。中心库房又被称作“文物银行”,其建立旨在配备和整合一个地区的文物资源,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绵阳市中心库房是国家文物局支持重点建设的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中心库房之一。库房集纳了所属7个县市,包括北川、汶川等重灾区的数千件珍贵文物,签订了代管协议,采取分类建档、规范匣装方式予以保存,安全性很高,同时不影响文物的展示。“我一进中心库房,心情立刻就好了许多。只有一只大瓷瓶由于体积太大无法放入专柜,在地震时被震碎了,但是可以修复。这真是奇迹,否则地震就把这里的珍贵文物一网打尽了。这是悲情中唯一的一次安慰。”单霁翔很为绵阳市文物得以幸存而感动。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设立“国家‘十一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对国有博物馆文物库房的新建和改扩建、馆藏文物的保管及安全设施建设等工作进行专项投入,其中也包括支持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建设项目。计划增设100所中心库房,已确定在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地市级城市建设17个中心库房。

■文物保护如何走出“猝不及防”阴影

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专家组奔赴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地,对受损文物进行深入地实地勘查和评估定损,并组织抢救和抢修。

“专家组的工作重点是摸清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博物馆人员、建筑、文物的具体状况。”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

有关文物专家说,地震中文物受损如此严重,原因之一就是大地震波及的省份基本都属于我国文化遗产的密集地区。以四川为例,受灾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等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卧龙、九寨沟、黄龙等自然保护区,这些地方汇集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物资源。毁损遍及文物古迹遗址、馆藏文物等多个受保护的文物种类,毁损范围涵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说,近年,很多县都拥有了自己的博物馆,社会上已经形成范围较广、规模庞大的博物馆群,这也是此次损失较大的原因之一。

“文物部门保护意识的缺乏是此次文物损坏严重的又一个原因。”宋新潮说,有些文物收藏单位的设施不完备,特别是县级文管所,由于文物没有装入囊匣保管,在地震时出现落地现象。同时,对文物建筑和文物保管、陈列、展示工作的防震措施,也缺乏具体要求。

“一些文物长年得不到修缮,遇到特别重大的自然灾难就会‘一病不起’甚至‘一命呜呼’。”重庆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说。

5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带队的抗震救灾文物保护专家组抵达二王庙景区,这表明四川灾后文物复原修缮工作正式启动。

关于文物具体的修缮和重建的开始时间,童明康说,必须等到余震过去,呈现平稳状态时才能开展。自然文化遗址属于国家级别的,还需要协同世界自然文化遗址相关组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一起制定具体的修缮方案,并待文化部批准后方可开展实施。

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组织未受灾的实力雄厚的文博单位,着手开展古建修缮和文物修补的准备工作,制定抢救维修的具体方案。6月中旬,将召开全国文物系统支援灾区动员大会,签署协定,进行对口支援。

一些文物保护专家说,文物不同于其他,“重建”二字背后更多的是如何尊重原貌进行修缮和保护的问题。而古迹遗址和馆藏文物又需要区别对待,重建文物的过程中稍有不慎,文物将失去原有的历史模样和意义。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认为,灾后文物的修复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和倒塌的民房不同,遗址修复不能操之过急,如何恢复原有遗址的建筑风貌,需要经过国内权威专家的论证,确定方案以后才能实施。除此之外,保护性修复还需要翔实的档案资料。如果古建筑完全倒塌,就根本没法修复了。

依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关于保护原则的规定中有一条就是必须原址保护。据罗哲文介绍,文物学家一般把这个原则称为“修旧如旧”。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严重创伤的不可移动文物也要依据这个原则进行。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如果有些地点经过专家的论证,确实不具备在原址上修缮的条件时,才可以考虑异地保护。《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也规定了这样的条款: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异地保护。

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罗哲文介绍,在这次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恐怕这些工程类型都有可能用到。他说,文物修缮和保护本来就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能结束。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可能需要分阶段根据文物的需要进行各类工程。

关于毁损文物修缮的具体承担方是谁的问题,国家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说,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文物保护单位需要修缮、迁移、重建工程时,涉及建筑活动的单位,应当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另一种是不涉及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只要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都有资格承担。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为毁损文物惋惜的同时,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

重庆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认为,加强平时对文物的监管、明确分级负责制等都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对策,同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办法来应对突发事件。

“我觉得,地震多发国家日本对文物的地震防范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徐苹芳说,日本的文物大多都是用底座固定在柜子上的,即使柜子倒下来,文物也没事。而且,日本的博物馆抗震级别也非常高,通常会成为地震发生时人们的躲避之所。

在涉及文物保护的各种法律、规章、办法中,只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有一条涉及预防灾害对文物毁损的原则性规定:预防灾害侵袭。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要充分估计各类灾害对文物古迹和游人可能造成的危害,制订应付突发灾害的周密抢救方案。没有一个实施细则,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很容易就淹没在众多法律条款之中,从而在现实中失去或者降低了操作性。

篇6

[关键词]铜马衔;病害分析;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4-0018-02

2010年5月至7月笔者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培训班,学习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理论知识,并进行了实践操作,对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ⅢM1:6出土的战国铜马衔进行了保护修复。下文结合这次培训,简介战国铜马衔的保护与修复。

一、器物概况

2006年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战国铜马衔,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铜马衔通长21厘米,环外径4.0厘米,内径2.6厘米,厚0.8厘米,重119.65克。衔作两节式,以小环相衔接,两端为扁环形贯镳。通体布满颗粒状绿色锈蚀,锈蚀较致密、坚硬,器物表面硬结物,呈层状堆积,一环有两处粘接痕迹。

二、器物科学检测分析

要使受腐蚀的青铜器能够长期的保存下去,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其损害因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对受损器物进行修复。

(一)材料成分检测

采用便携式X荧光能谱分析仪(型号为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XRF Analyzer)对待保护器物进行成分分析。考虑到器物表面有锈蚀和硬结物,因此尽量选择锈蚀层较薄靠近器物基体的部位进行检测,尽可能降低检测的不确定性。通过检测该马衔合金成分为:铜46.52%、锡13.17%、铅39.22%、铁0.628%。可初步判断该器物材质为铜锡铅。

(二)氯离子硝酸银定性分析

在对器物保护之前,首先需要鉴别器物表面的锈蚀中,包括器物上采集的土样中是否含有氯离子,之后才可对下一步的保护处理做出判断。战国马衔保护修复中,共从三处取样:完整一节中部表面硬结物、完整环中部绿色锈蚀物和两环连接处。

具体滴定分析步骤为:将待检测样品倒入试管中,加入1∶2硝酸溶液后震荡令其充分反应,静置三分钟,再加入适量蒸馏水观察溶解现象和颜色。若完全溶解,则直接加入1%硝酸银溶液进行观察。若不溶解,则使用滤纸进行过滤,直到溶液变得清亮透明后,滴入2~3滴的1%硝酸银溶液进行观察。经过硝酸银溶液滴定,检测到完整环中部取样溶液轻微浑浊,说明含有少量氯离子,其他两处取样溶液清澈,无氯离子。

(三)绘制文物病害图

病害图其实就是文物更形象更准确、无文字的病害描述,是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对文物病害诊断结果的间接反映,绘制病害图的过程,也是对文物再次仔细观察和研究的一个过程。

三、保护修复流程

(一)采集图像资料:包括照像和摄像。

(二)文物基本信息记录: 包括文物登录号、来源、时代、质地、级别、尺寸、重量、保存现状(文物保存环境、器物本身病害状况)等,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三)分析检测:用便携式能谱仪对马衔基体部位进行成分分析,硝酸银滴定法检测氯离子,体式显微镜观察。

(四)清除表面硬结物(机械方法去除、化学方法软化)。

(五)清除有害锈(机械与化学材料去除)。

(六)粘接。

(七)缓蚀——BTA法。

(八)封护——Paraloid B72法。

四、清洗和除锈

文物修复最基本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因此,根据原始资料以及后期科学的检测方法,在对器物不同部位的锈蚀产物、基体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马衔清洗和除锈保护修复方案,尽量做到最少干预、可识别、可逆性原则,使其原有的风貌更加安全稳定地保留下来。

(一) 清洗文物

清理是为了除去器物表面上的土垢和硬结物等。首先用手术刀或牙签轻轻剔除器物上大量的土垢和浮锈,再用毛刷沾蒸馏水清洗,完成后用吹风机将器盖迅速吹干。对没有处理掉的表明硬结物和影响外观的锈蚀,将5%EDTA二钠盐溶液pH值调节到约为9,将其浸湿药棉敷在器盖上软化硬结物。20分钟后,在放大镜下使用手术刀和镊子等工具对土锈进行清理。在处理较薄且较硬的锈蚀层时,要格外小心,尽可能用手术刀轻轻平剔,避免划伤铜体。软化过程为软化一层机械去除一层,再软化再去除。对软化部位进行机械除锈。

(二)运用超声波与倍半碳酸钠清洗

配置0.3mol/L倍半碳酸钠溶液,将马衔放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温度调至到10℃,时间为15分钟,将器物取出后放在蒸馏水中,用毛刷刷洗表面残留物,并用吹风机吹干。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清洗速度,提高除锈效率。

(三)用锌粉还原法使氯化亚铜转化为氯化铜

先用手术刀片剔除掉绿色有害锈,把锌粉放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调成糊状,用手术刀涂在有害锈的地方,过0.5h再滴加10% NaOH液。重复涂敷Zn粉和滴加5% NaOH 2~3次,即可将去除有害锈,然后将器物用蒸馏水刷洗干净。在青铜器清除有害锈过程中,对清洗效果,我们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检测氯离子,直至检验不出CI存在时为止。

五、粘接

(一)丙酮溶液对器物浸泡

马衔一环有粘接痕迹,由于粘接不牢固再次断裂。为了清除粘接口的胶体,用丙酮溶液对器物浸泡了二个小时,并用机械方法清除了粘接口的粘接剂。

(二)粘接

用环氧树脂类胶粘接马衔一环断裂处,先用油泥把马衔固定稳,然后把AB胶按照1:1的比例配置,涂在断裂处进行粘接。

六、缓蚀——BTA法

采用苯骈三氮唑(BTA)缓蚀方法减缓金属文物的锈蚀速度。BTA可与铜和铜合金形成不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的透明盖膜,而起到保护作用。锈蚀的青铜器经BTA保护处理后,可防止氧化物、卤素化合物和其它腐蚀性气体的侵袭,从而可以有效的保护青铜器。具体步骤为:配置3%苯并三氮唑(BTA)乙醇溶液;用软毛刷将BTA溶液由上至下均匀涂刷于器物内外表面;常温下自然风干,观察器物表面是否有白色晶体析出; 若没有白色晶体析出,则重复涂刷一次;若有白色晶体析出,则表明缓蚀反应完成;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擦拭除去析出的白色晶粒。

七、封护——Paraloid B72法

封护的目的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表面膜,阻止和延缓外界环境中有害成分对青铜器的侵蚀,达到长期保护器物的目的。封护剂应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对文物外观改变小、耐老化、有效期长的特性。具体步骤为:配置2% B72-丙酮溶液;用软毛刷将B72溶液由上至下均匀涂刷于器物内外表面;常温下自然风干重复涂刷B72溶液一次,封护完成。

八、保护修复所用材料及工具

工具:镊子、手术刀、锥子、小刷子、洗耳球、带放大镜的台灯、放大镜、格尺、游标卡尺、电动打磨机。

化学试剂(AR):硝酸银、无水乙醇(分析纯)、丙酮、碳酸钠、碳酸氢钠、锌粉、双氧水、氢氧化钠、蒸馏水、B72、BTA、EDTA二钠盐、草酸。

材料:标签、取样瓶、化学分析滤纸、电磨机磨头、PH试纸、环氧树脂胶。

仪器: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体式显微镜、超声波清洗机。

玻璃器皿:试管、烧杯、量杯、量筒、漏斗、广口瓶(带磨砂盖)、洗瓶。

防护用具:一次性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一次性帽子。

九、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依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标准记录格式、将文物名称、收藏单位、文物登录号、文物来源、文物时代、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提取日期、提取经办人、返还日期、返还经办人、保存现状、病害状况等基本信息详细记录之外,还要将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步骤、科学检测分析、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工具仪器、材料、方法、效果等直接或间接干预文物的细节记录,撰写文物保护修复日志,可将文物保护修复前的基本状况及修复过程详细记录,以便为今后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马清林,苏伯明,胡之德,李最雄.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民族文物;保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47-01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族文物:它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具有重要纪念价值的代表性建筑,各种珍贵艺术品等都属于民族文物。

二、我国民族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1.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来重视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很多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例如,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摧毁,遗址建筑被拆等,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巨大损失。另外,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坏境也被大大破坏,大量的高层建筑矗立在旁,让人难以感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对开发商掠夺式开发的容忍。

2.热衷于修复和重建历史古迹。现阶段,在保护民族文物方面,存在着热衷于修复和重建历史古迹的现象,却不重视对它的保护,使其价值降低。《威尼斯》明确指出在修建、修复文物时,应使添加的部分与历史文物整体达到和谐状态,同时应将它明显区别于原本的部分。在保护历史古迹时,不应随意进行重建。即使对已消失的建筑物进行重建或恢复原样,由于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施工技术明显不同于以往,所以重新建成的建筑绝称不上历史古迹,也不具备任何文物价值。

3.保护的观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同。由于我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家企业以及普通民众,在知识和思想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或者从发展当地经济、旅游事业出发,以及每个人的兴趣相同,使得民族文物保护的观念不能被普遍认可,文物保护工作因此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平遥古城墙就由于经营主体方面的问题,使得它倒塌大半年也没有修复好等。

4.缺乏健全的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民族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规范文物保护方面,多表现在各种类型的法律法规和一些规定之中,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使得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具体负责单位并不明确,在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从我国有关民族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中能发现,它可以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部门负责。所以,我国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三、我国民族文物的保护方法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是极具重大影响力和强制力的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积极引导城市化建设,同时鼓励和实现各种方式的政治参与,建立并逐步完善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族文物保护事业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经济,而是要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发展也转变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城市发展要实现经济增长,同时需要为城市树立良好的文明形象。但不能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而牺牲民族文物的文化价值,也不可以破坏城市的环境。

3.文物部门适时应变。它是指文物部门及其工作者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能做到主动配合、提前介入、有理有度、争取两利。其中,“主动配合”是指文物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并能主动配合城建相关部门做好基建审批工作,严格把关,不能等出现了问题再去干预、解决。“提前介入”则是指文物部门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提前将本地区的民族文物的基本情况告知给规划部门,使其能更清楚地知道民族文物的分布状况,尽量减少在审批基建项目过程中矛盾的产生。

4.全民积极参与。在我国,对于民族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的问题,大都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建筑师、规划师负责解决,从专业性上来看,这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我国民族文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无论什么专业,在对它的认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局限性。在我国民族文物中,包含着多种学科方面的内容,比如哲学、历史、文学等,如要完全诠释这些内容,需要各种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参与,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些工作的。

四、小结

本文对民族文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我国民族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民族文物的具体保护方法。期望能为文物部门及其文物工作者在我国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操作中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1]洛桑宗喀.试论结合工作实际正确认识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J].中国科技投资,2013(18).

篇8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旅游业是以文物资源为主导,对现代人来说,历史就像一个谜团,而文物就是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人们希望通过对文物的了解感受历史,铭记过去,人们的猎奇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物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物能够充分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形态,因此,很容易给当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文物古迹进行观览,不仅使人们对历史有所了解,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使人们的身心得到陶冶,而且缓解了人们由于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因此,以文物资源为主体的旅游业受到了大家的青睐,也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首先,大部分人士认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旅游资源的一种,并且有着极高的价值,在旅游业的逐渐发展过程中,文物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可以说,文物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想保证文物资源不断为旅游业创造价值,就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文物保护不仅是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更重的是,是现代人对历史的的保护和尊重。文物资源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决定了文物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甚至无法修复,不仅降低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失去了文化瑰宝,为了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加强了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其次,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文物保护经费紧张的问题。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文物数量非常之大,文物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拨款需要宏观分析,综合考虑,将全部财政拨款用于文物保护时不现实的。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资金十分紧张,同样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需求,因此,每年都会有一些文物因为无法得到维护和修复,导致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文物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工作。地方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文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无论站在哪种角度上来看,都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第三,文化旅游加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人们在观览时,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在深深感叹古代人民智慧的同时,由内而外生发出爱国意识,从而文虎素质得以提高。激发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氛围,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旅游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并非全部给文物保护带来了积极作用,其负面作用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意味着对文物会产生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主要体现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为了美化景观,方便有人游览,因此需需要修建园路等基础设施,对于一些旅游景点较为偏远的地方来说,宾馆、饭店的修建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个别文物被破坏。虽然有些建筑还没有对文物产生直接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是长期的,将成为威胁文物安全、完好的重要因素。其次,目前我国旅游业中的文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在进行保护的时候,方法不当,不仅达不到保护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文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关部门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文物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破坏,上述种种原因,都不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文物保护,在短期内,为了快速获取利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对文物进行大面积的掠夺式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文物的寿命缩短,甚至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第三,从目前来看,我国部分游客的综合素质不高,到景区进行游览时,无视景区规定,随意在古建筑上乱写乱画,攀爬古建筑物,有的文物已经采取一些范湖措施将其保护起来,而游客全然不顾,仍然跨过去,随意触摸和踩踏。同时,我国人口较多,每逢旅游旺季,大批游客涌入个景区观览,人体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给一些文物带来影响,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浸蚀现象。

四、文物保护与经济旅游系统发展的措施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方面,必须以保护文物资源为基础,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积极作用。有些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给文物带来破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两者非但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传统的文物保护,是将文物藏起来,不公之于众,表面上看似保护了文物,而实际上是对文物价值的否定,我们知道,文物代表的不仅仅是珍贵的物质,更重要的是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相关部门将文物“藏起来”也就失去了文物的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实际上就是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将其内在发挥出来。但是如果相关部门,如果只在乎利益,将文物作为赚钱的工具,无尺度开发,应该得到每一个公民的谴责。保护文物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遵守国家想干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在对文物的经济功能挖掘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文物意识,是人们意识到文物的珍贵,从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第三,文物部门要转变传统的保护意识,逐渐转变被动管理的局面,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先进的文物保护体制。第四,最为旅游景区,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严格限制景区内的人流量,加大景区内的监管力度,杜绝威胁和破坏文物事件的发生。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纺织品文物;合成染料;辅助纺织材料;染色工艺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52-04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遗存有大量的古代纺织品文物,无论在我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土,这些古代纺织品以种类繁多、色彩绚丽闻名于世。青海都兰吐蕃大墓位于古丝绸之路南道上,属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反映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物,特别是众多的纺织品文物,相较于其他出土纺织品的重要唐代墓葬,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敦煌藏经洞及莫高窟K130、陕西法门寺地宫等,其品种更为齐全、纹饰更为精美,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品种,有锦、绫、罗、绢、纱、缂丝等,其中织金锦、缂丝、嵌合组织显花绫、素绫、锦等均属首次发现。由于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通畅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唐代纺织品的织造工艺较之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种类也更加繁多,其装饰风格在继承中国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吸收了中亚、西亚装饰艺术的精华,图案远比前期更加丰富,这为研究唐代纺织品织造工艺的发展及装饰艺术风格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探讨“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纺织品因其材料的特殊性极易遭到损害,出土的古代纺织品更加难以保存。2013年,我们对吐蕃大墓出土的较为珍贵的70件古代纺织品进行了详细的信息调查,发现这些纺织品全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有的更是几种病害共存,因此亟需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而染色技术正是纺织品保护修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染料染色的国家之一,早在史前就已应用天然染料染制纺织品,并力图使染色产品有良好的染色牢度。在一些古代史书中,就有关于练漂、染色的记录,并且很早就有从事染色的专门机构。从大量出土的纺织品实物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染色技术。当时的染色分为石染和草染,而草染因其着色能力强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时植物染料的色谱已相当丰富,达数百种之多。

100多年前,纺织品染色都是使用天然染料,当时染色湿处理牢度较好的纺织品主要是用媒染染料染成的。自1856年珀金发明化学合成染料以后,人们才逐渐采用各种合成染料来染色,当保蒂格于1884年发现不经媒染处理就可以直接染上棉纤维的刚果红以来,合成染料得到了飞速发展。合成染料以其优异的染色性能、众多的品种和廉价的成本逐步取代了植物染料原有地位,成为现代纺织行业的主导。①

一、纺织品保护修复中染色技术的作用与必要性

多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保护修复原则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在大量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和方法,对加固修复中辅助纺织材料的染色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认识,合成染料已逐步取代天然染料,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染色工作间,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染色工艺,并采集了大量的色彩标样。在我国,合成染料染色技术也有大量的应用实例,但对染色技术总结和研究还不够完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实际操作中对色泽的把握只能凭借经验,没有色彩标样加以参照,这也是我国纺织品保护修复今后需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有机质材料的纺织品文物,由于其材料理化性能的特殊性,极易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病变,特别是已受到地下环境的侵蚀糟朽严重的出土古代纺织品,本身质地就十分脆弱,纤维强度较差,多数都需要进行加固修复。纺织品的加固修复有别于其他材料类型文物的修复,方法和材料要求也更加严格,现在国际、国内基本多采用与文物本体材质相同的辅助材料配合针线法修复,就是将性能优良的丝、毛、棉、麻等纺织材料经染色后,作为纺织品文物的补缺、背衬托护、表面覆盖、连接缝线、立体纺织品文物支撑的表面材料等修复辅助材料,经拼接、针线缝合后,对文物起到连接支撑和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作为保存容器材料和陈展背景使用。

对比文物原色彩经染色后的纺织材料,在纺织品文物的修复中或用于取代缺失的部分,或用于加固支撑,或作为连接,能与原件有所区别,可辨识地恢复了文物的原来状态,保持了修复过程的可再操作性,同时在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基础上,使色彩和纹样得到连续。染色技术的使用,让补缺与原件在色调上形成统一,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因修复对原有纺织艺术品在视觉上的干扰,产生和谐美感,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艺术效果和审美观念,保存了纺织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

二、纺织品保护修复中合成染料的选择及特点

染料的选择是染色工序中的重要环节。合成染料根据其性质及应用方法可分为若干类,但由于古代纺织品修复的特殊要求,在选择染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染料及染色工艺对纺织品文物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害,决不能因染料及染色工艺给文物带入新的污染源;其次才是根据标样文物纤维的类别、色彩、保存现状、保存环境等条件,选择均染性好、高固色率、高色牢度的染料。在纺织品保护修复中,一般使用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直接染料用于染色棉麻等纤维素纤维,酸性染料用于丝毛等染色蛋白质纤维,活性染料配合不同的添加剂可染色以上两种纤维。

篇10

对此,当地文保部门回应称,此次长城修缮工程的申报由省和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工程合乎相关规定。然而,网友在面对“最美野长城”如今的“惨状”时却直呼:“这种修缮不如不修。”并将矛头直指当前并不完备的文物修缮机制。更有网友认为,对于这种“破坏式修缮”行为,必须严查相关责任人,给公众一个交代。

“破坏式修缮”该谁担责

一段原汁原味、野性十足的古长城,被文物保护部门修缮成一条僵硬、呆板的水泥路,拙劣的创意和强烈的反差,让人哭笑不得而不忍复睹。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小河口长城修缮是否按规定办理了申请、报批、立项等手续?修缮过程中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招标投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存在腐败交易并因此导致胡乱决策、野蛮作业?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回应,不但矢口否认了上述质疑,而且坚称修缮采用的是“专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是目前看来最适合的保护方式”。

即便在小河口长城修缮从报批到施工的全过程中,程序上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对此也应有深刻反思。文物保护包括其中的文物修缮工作,应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非专业人员和公众无权参与和监督,不意味着公众不能给文物修缮的结果打分。在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开发效率的当下,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破坏文物的新闻不绝于耳,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困难。文物被破坏、损毁于开发商、施工队之手,已让人怒不可遏忍无可忍;而文物如果被破坏、损毁于“自家人”――文物保护部门及专业人员之手,无疑更让人痛心疾首怅恨难平。长城保护不能搞成“破坏性修缮”,“自家人”不能变成“败家子”,这个惨痛的教训必须认真记取。

“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拷问文物修缮机制

文物修复尤其是室外、野外文物建筑、遗迹的修缮,不仅有严格的规定,即业内术语“修旧如旧”,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维修,而且还面临着很多的难点和瓶颈,除了资金之外,还有技术、材料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像长城这样的文物建筑修复,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受到人才、材料等限制,即便是财力充分具备的前提下,都不可能大面积有效修缮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