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交流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交流总结

篇1

中国跨文化交流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飞速发展,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增加、跨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等方面。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有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以及影视学等领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具有学术和工具两方面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本论文中将跨文化交流纳入到电影传播的行列。

跨文化交流是阐明全球范围内社交网络中不同空间文化之间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包含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两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空间发展背景下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规则;跨文化交流可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空间内的文化知识进行阐述和理解;跨文化交流还能分析各个文化领域内文化影响、延续和变迁的实际状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实际含义,实际上跨文化交流在各国的发展中已经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跨文化交流活动从兹绸之路开始,到玄类西游、郑和下西洋等,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起世界框架结构体系的渠道主要有陆路、海路和互联网等手段,这些手段在构筑连接实际的体系的同时,并将其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枢纽。电影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兴起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媒介,它不仅可以通过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还能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英语电影交流手段以好莱坞电影最为典型,好莱坞电影以现今的电影制作工艺为依据,将不同视角下的美国文化展现在观众眼前。

2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被纳入到文化的范畴当中,该范畴具有典型的原点性。原点性是指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空间和不同文化属性的文化知识,其具有典型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论何种文化只要存在原点,这种文化就会一直延续发展下去。英语电影中包含的英语国家文化植入了英语国家发展过程中已经被认可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既包含英语国家对世界、对其他国家一些对人类的思考和总结,还包含着英语国家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英语电影文化植入既包含着商业价值,同时又包含着发扬文化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文化原点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虽然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只要存在文化原点,文化交流过程中便存在局限性。

众所周知,文化与物质基础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某种文化被视作为优秀的文化存在,文化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扩大和发展。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交融和同步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过程通常以弱势文化为牺牲对象,也就是说,文化在交流传输的过程中表现了既统一又分散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电影作为全新的媒介形式登上文化交流的平台。近几年,电影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电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英语电影蕴含的文化属性在传播过程中与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抵触和摩擦现象,这种现象与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构架体系的成立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英语电影是具有人类最大优势的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摩擦与融合。

3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离不开现今的传媒手段,英语电影则是这个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介工具。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做了总结介绍。

3.1英语电影传播了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英语电影快速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传播英语国家的文化机制理念,并借助现今的电影媒体技术构架西方文化机制的世界文化整体格局。英语电影中包含着较强的帝国主义文化色彩,这种色彩传达出较强的文化霸权和侵略色彩,意在通过文化政策建立全球统一的文化框架,从而形成以英语国家为主的文化模式。

3.2英语电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发生必须经过适应和挑战环境这一环节,现代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文化传播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和区域的形态与结构,与之相反的是它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英语电影是现代媒介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不同文化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电影通常以单向传播形式为主,导致英语国家与其他非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认同感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3.3英语电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双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上。英语电影以很强大的卖点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在改变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某部英语电影讲述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让我国人民在一夜之间了解了牛仔裤,牛仔裤也逐渐成为我国很多家庭衣柜中必不可少的服装。当然,英语电影侵入我国电影市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英语国家文化在入侵我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国历史文化能够展现出强大的抵抗力。但是,就生活形式而言,英语电影的入侵使圣诞节、情人节以及愚人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

3.4英语电影在全球化传播体系的整体构成趋势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电影技术因此取得较高的发展成就,英语电影逐渐成为英语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英语电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植入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的过程中,全球文化经济体系整合速度不断加快,英语电影的发展以影像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全球化时代下贸易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英语电影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载体。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其是媒介技术展示平台上,英语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媒介技术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在赢得无数观众支持的同时,还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电影的忠实追随者。

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和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交往日益频繁。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影响。

全球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也加速促进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复合型经贸外语人才的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跨文化交往的技能。根据对一些有着涉外业务的用人企业进行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英语能力、经验、专业知识技能、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是他们对商务英语人才的主要需求,而且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直接要求的企业数量超过了半数。

当前,加大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我国,从总体情况来看,跨文化商务交流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怎样把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商务活动实践相结合,怎样把国际商务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怎样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等,都还是难题。

1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美国教育学家John Dewey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

尽管国内外许多经贸类大学和专业都开设了跨文化商务英语交流课程,相关教材也纷纷出版,但大多以理论阐释为主,而仅靠看书本知识去提高交流能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想要扭转缺乏实际商务经历和经验这一劣势,想要真正地理解、体会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原理和技巧,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总结去不断地积累提升。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也叫个案或者实例,一般是一种真实的典型性事件,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十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使用,之后,随着其内容、方法和经验的不断完善,它被广泛、成功地运用于商业、企业管理学MBA、法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教学和培训之中。由于案例教学生动、实际,具有仿真性、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有效地提高。

2 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有效方式

案例分析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就是它的现实性。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贸人员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的藩篱,利用已有的信息或资料进行仔细地甄别、分析并作出判断。

想要分析案例时做到得心应手,我们就需要加强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的锻炼和增多处理案例的经验,因此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也甚为有效。一般来说,案例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我们先要对案例进行阅读,从而了解它的内容和具体情况。一般我们会先将其浏览一遍,了解它的一个大致情况,之后再进行详细的阅读。在快速浏览阶段,我们要做的只是理解案例内容,不要进行任何的思考和分析,看完之后就把案例先放到一边;在细读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案例当中的事实和观点,对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可以从冲突双方各自的角度以表格或是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列出表现或事实。只要找到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分析阶段了。

在作案例分析时我们要注意弄清楚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案例中的观点陈述的一般是一种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来源于某种行为和其产生的结果。验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就是我们需要做的。某一特定因果关系所暗示的原因对于解决案例揭示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许多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事实。但是,大多数的因果关系想要被证实是不太容易的。

除此之外,案例分析的角度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方面,我们要站在案例中当事人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体会他们当时身处的情境,而不是完全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去给予“纯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我们才能对案例的情节有更真实、更确切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达到分析的目的。另一方面,想要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综合地分析和解决,我们还需要从案例中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全局进行把握。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建议要解决文化冲突、加强文化沟通。跨文化商务交流既有着冲突的一面,又有着融合的一面。对于案例分析学习者来说,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如何去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和建立一种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又是双方都能认可和接纳的、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从而去避免或减少以后类似的文化误解或冲突再次发生,更有效地达到交往的效果。

当然,案例教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一些缺陷,由于我们通常都是随机从一个或几个案例中概括出某此一般性的结论,并且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结果也很难通过实践去进行验证,因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有限,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是相对的。

3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和一种重要形式,如何能让课堂讨论教学有效地进行,一直以来都让广大教师倍感棘手。笔者在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案例教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些案例档案,将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规范的的操作理念及模式与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借此弥补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一般以班组为单位来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在此我们以小组讨论为例,探讨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某个专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和争议问题,借助学院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挑选一个案例给学生,让他们课后仔细阅读,并且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学生了解案例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组讨论,一般讨论的内容包括分析案例当中出现的疑难和冲突、有哪些解决办法、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制定什么样的的实施计划以及如何实施、整体评价该如何进行等等,讨论结束后学生先对讨论结果作出汇报,而后学生和教师一起作出概括和总结,进而发现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组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数据,进行调查,集体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和建议;

最后,各组向全班汇报各自的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通常会以形式上较为生动活泼的表演、多媒体课件、讨论等来呈现相关内容,之后各组均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评价后再对课题作修改,完成最终的调查报告,从而完成一项案例分析任务。

以上的基本步骤中融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最困难的还是好案例的缺乏;以上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步骤如何更紧密地衔接、更合理地安排,如何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等,也有待继续探索研究。

实践表明,一旦把学生们活动的热情激发出来,结合学习到的文化交流理论知识,他们就能够主动去发现并找出很多中西文化差异的实例,并对它们中的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且给出对策和建议。他们会用各种生动的汇报将这种案例——任务教学法的效果表现出来:采用电视对话节目的形式报道“记者”对中外雇员的采访录、小品表演、模拟商务谈判等等。通过对案例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文化中最深层、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价值观对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起着支配作用。师生分享各组的学习实践成果,相互间进行评价打分,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学习研究方法的掌握,也使得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沟通得以加强,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4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鉴于大多数师生都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经验,仅靠课本知识去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则正好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加对非语言行为的敏锐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在目前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实例分析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我们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提升,更多、更好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不断涌现。

L鼙疚氖俏浜荷涛穹裱г呵嗄晗钅靠翁猓骸渡涛裼⒂镒ㄒ笛缥幕患誓芰Φ呐嘌芯俊罚?011Q01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Davis.L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87-217.

[2] 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各种观点层出不群,但都脱离出儒学价值体系的大概框架,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可是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还有别的学者提出,中华文化强调伦理,社会成员关系主要以人伦关系为主,即“父子兄弟君臣”,追求群体互助,这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和“自我中心”是截然不同的。在思维方式上,中华传统文化重直观感受,发散性思维,依靠解释,以综合总结为主,不像西方那样重视理性推理,强调逻辑演绎,依靠严密的自然科学分析过程。在家庭关系方面,中国文化以社会本位价值体系为主,整个社会在家庭内部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尊卑关系,完全投射出“责任—义务”价值观,按照一种由下而上的依附关系,强调的是集体的威严制度,个体是整体的一份子,依靠强烈严格的“忠,孝,仁,义,礼”道德伦理价值观约束个体的独立性,宗族关系将整体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一套严格有序的关系,具有典型的“自我——群体”结构特征。而与此相比,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主义和自我为核心,把人看作为单个的具有独立思想个体,自己对自己负责。西方的个人——自我中心主义也催生了西方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偏重于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和研究,具有敏感独特的自我空间意识,隐私价值观念。因此在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中,对自我隐私和空间的要求,对他人,对自己独立精神的特别尊重等,是西方群体散发的特性。而物质主义则是西方人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简要归结为以下几点:注重群体互助—注重独立自助;强调归结集体—强调个体价值;注重亲密关系—注重个人隐私空间;注重人情关系—注重规则关系;偏重群体和谐—偏重个人竞争;感性发散思维—理性直线思维;集体至上—个人至上等。

二、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屏障

中西方文化中鲜明而强烈的差异性是造成两种文化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大大增强了两种文化交际的不适合摩擦,而这些种种不适的感觉直接来源于生活互动和交际中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更深一层的约定俗成的社会交际规则。

1、文化异质性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错位

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在于两种文化的根源性所反映出来的对自然,宗教,政治的态度。以商业气息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围绕着海洋发展起来,而以农业气息为主的中国社会经济围绕着土地发展起来。西方文化在其文化个体对海洋的探索中塑造出强烈的冒险精神,公平民主意识,重视私利。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呈现一种尖锐对立关系,然而,西方人最终还是对自然采取俯首的态度,生活生产中,大自然时不时会展现出其冷酷强大的一面,各种超越人们认知的事件使人们愈发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人主宰”的地位让位于“神”,揭开宗教的面纱,各种虔诚的崇拜无不是建立在对自然诡异力量的敬畏,宗教,图腾等的崇拜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自然采取一种满怀感激和尊崇的态度,感激自然所赐予的生存生活资料。对于宗教,中国人更相信“人”的力量,连孔子都对鬼神之事避而不谈,宗教生活虽然也穿插在人们生活之中,但从来都不是主流和重点,没有像正统的儒家文化一样上升到整个国家的角度。中西方文化的这些明显的异质性很容易导致两种文化在跨交流中出现偏差乃至对立,作为深受文化熏陶的个体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在这些大的方面产生分歧和误解,进而影响到交际细节,产生错位对立,陷入困境。

2、文化特有概念

造成的跨文化认知障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一些共有概念在双方的文化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此外,两种文化下的语言在某些方面总会有不同之处,当遇上了特定条件,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和另外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就出现了偏差,未经过这一特殊认知培训的人当然不会察觉到,自然而然缺乏一种特殊条件语用的敏感性,往往会在交际中走入误区,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造成交际不畅。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个体很容易忽略和关注这些,除非一些特别明显的忌讳。还有很多人在因这些原因引起的误解和摩擦后很难做到“换位”和“包容”。仅凭着一些思维定势去与另一种文化个体进行交流,结果可想而知,很容易造成交流不畅。因此,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会出现这样一个泥淖:交流双方在对同一事物,有先天性的不同认知。同一概念或者词语在两种文化的语境下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象征偏差。而问题就在于,交流双方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语境去衡量这种认知,站在自我中心的立场上看待另一种文化的认知,缺少一种换位的文化语境转换。由此,双方的交流就会出现“言此指彼”或者“各自言说”,无形走入跨文化交流的困境。

3、交流地位不平等造成的跨文化障碍

平等是适用于一切交流的最基本的准则和要求,而这正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所欠缺的。缺少平等,就会出现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颐指气使。“文化杠杆”只会“一边倒”。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强势,违背了最基本的文化概念。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的中西方文化交际在枪炮中就已经出现了地位偏差,西方文化一直在强调“普世价值观”的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遭受着革命变换的巨大冲击,中国文化“西方化”的进程大大冲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反思这些进程,无不是以西方近代的社会价值观,科学观作为标尺。过热的“以西为镜”,偏重西方体系,自然而然就会忽略自身文化体系中埋藏的巨大价值和潜力,以另一种文化的差异性去理解和对照自身文化,并追求“等同”,本身就将自身文化陷入了低一级的不平等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化中的道德,哲学,艺术,科学,宗教,民俗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偏差性的衡量。近代一系列的激烈社会变革和盲目的“文化潮”大大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光彩,过度地否定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极力量,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和不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民族价值感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然崩塌。从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角度来看,“西方潮”的突进正昭示了传统文化的缺口,为西方文化的“侵入”提供了良好契机。传统文化丧失“话语权”,西方文化独霸天下,用自我的“普世价值观”衡量一切文化。久而久之,“普世价值”在本文化残破的根基上生根发芽,为人们接受。西方人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理解东方文化,这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导致的偏见必然会加深“不平等”的姿态,大大阻碍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进程。

三、提高中西方跨文化交流适应的策略

提高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无疑最先要从跨文化双方的个体—人入手。无论涉及哪一个领域的跨文化交流,只要抓住了跨文化困境的主要矛盾,从主要方面,即中西方文化的特性和文化根源入手,逐渐深入理解双方文化载体下的具体细节的不同,才能做到理解,进而做到包容,不再以“先入为主”的思维偏见去看待跨文化交流中的异质点。交流双方的个体要带着审视和好奇的态度去对待新文化,多去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对新文化的了解,有了了解,才能对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忌讳有所准备,避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尴尬。培养文化宽容性,交流双方在交流中要消除陌生感,在互相尊重对方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适当的拉近心理距离,增强互动,对新文化要保持持久的兴趣,进而加深双方的自由交流,在对异国文化的情感体验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新闻英语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新闻报道涉及面非常广,受众数量庞大,所报道的内容信息含量多。因此,新闻翻译人员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英语翻译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跨国文化意识,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实现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翻译主要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化,方便人们更好的进行沟通交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它具有一定语言优势,也能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在工作过程中,要熟练掌握语言翻译的特点,准确把握各国语言的文化背景,在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实现跨文化翻译。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以及在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1新闻英语的特点

新闻主要是针对社会中所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可以通过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新闻报道会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不断加深,因此,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要具备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利用简洁、明了的英语翻译,体现出英语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来增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注意力。此外,还要在翻译的过程中突出各国文化的特点,增强新闻报道的文化内涵。

1.2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新闻报道会涉及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英语翻译是实现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可以运用翻译将本国的文化传递到其他国家。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者要能合理的处理这些语言、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就需要新闻翻译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原新闻信息的原意。也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识别敏感度,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和质量,实现准确的新闻英语翻译。

二、新闻英语中的文化元素及新闻英语翻译的原则

2.1中西方思维和语言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动态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出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是具体的、综合性的、本体性的,而西方国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是抽象的、分析l生的、客观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克服思维、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各种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语言转换工作。

2.2新闻英语翻译的原则

1.习语文化翻译的原则

习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出来的习惯用语,习语的翻译要遵循特定的文化背景,采用直译或者音译的方式选择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2.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翻译的原则

民族文化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还原民族文化的原意,又要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确保新闻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3.符合语言审美标准的翻译原则

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保证翻译的文章的连贯性,在语言使用和表达上要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让译文兼具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促进文化的国际间交流。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文化冲突 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必然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具有很强的实务性、目的性,商务人员只有对目标市场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商务活动才能取得成功。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入世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官方和非官方的对外商务活动频繁。在文化特点方面,我国历史悠久,属典型的东方文化,注重含蓄、谦虚、谨慎等美德。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创新精神,重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如果企业或商务人员不重视,甚至不了解对方相关文化背景,很可能导致商务活动失败,不仅使企业经济方面遭受损失,还可能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发展。因此,探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目前,从商务英语教学安排来看,高校和教师普遍强调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商科知识的传授,以实现培养复合型商务人才的目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同时应意识到,熟悉目标文化因素如行为规范,商务礼仪等是商务活动取得成功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外语学习如果与文化脱节,必然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甚至失败。当前部分高校中,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跨文化课程仅仅有“英美概况”,这反映出对跨文化商务交流的有意识学习不够重视。其次,现有的商务及语言类课程中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意识,而文化意识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商务实践中不恰当地套用本国文化,使商务恰谈等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二、加强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冲突

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人员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避免文化差异引发的各种文化冲突。了解业务所在国的行为规范和礼节至关重要。即使最基本的非语言交流也具有文化独特性。比如在多数西方国家,人们握手时保持恰当的距离,这一距离被称为“舒适地带”,意思是说小于这个距离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在亚洲国家,握手时人们通常喜欢保持更远的距离,而在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舒适地带”的距离要近得多。同样,保持眼神交流在西方被认为是积极的态度,而避免眼神交流被看成逃避。然而在南韩,过多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认为不友善或有进攻性。但间断的眼神交流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是可接受的。微笑可能被认为是全球性的表示友好的姿态,但在日本,微笑传达的信息可能是不舒服或悲伤。语言交流方面也一样,如果双方不了文化间的差异则可能由于言语冒犯导致交流不愉快。

文化意识可能很复杂,但如果公司不进行跨文化研究可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耐克股份有限公司曾被迫召回38000双篮球鞋,就是由于其“钩形”设计标识在一些文化中被认为具有冒犯性。这一案例表明即使是最大型的公司也可能由于不了解文化而犯错误,而这些错误可能使公司在经济和公众形象两方面付出昂贵的代价。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合理安排课程,体现文化因素

现有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普遍忽视跨文化商务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存在专门跨文化商务课程的缺失,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忽视了跨文化因素的融入。针对这两方面问题,高校应适当增加文化类课程,同时鼓励教师把社会文化知识内容贯穿到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中,正真实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2.提高教师文化修养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对语言和专业知识进行讲授和训练,忽视了文化因素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转变教学观念,积极了解商务活动所涉及的不同文化,即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的学习体会文化间的交融,尤其应注意文化间的差异。教师授课前应对各单元背景知识作出充分准备,根据各单元主题引入必要的文化背景介绍。教师有意识的文化输入必然能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灵活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安排各种课堂活动,注意将文化差异因素融入课题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能锻炼语言技能,还能有意识地了解文化差异。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商务情境,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商务谈判为主题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分配角色,为学生提供基本词汇和句式,介绍虚拟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创造庄重的气氛,利用简单的桌椅等道具加强实务色彩,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这样,课堂上不只有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讲授,更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模拟的商务情境中锻炼英语技能,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成功的商务交流。

4.鼓励校企合作,实践跨文化交流

高校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当前用人单位特别强调雇员要有工作经验,这对刚刚离校的大学生来说非常不利。如果学校通过努力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哪怕只有短短几个月,对学生来说都将是宝贵的财富。在实践中总结跨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必然比课题教学更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能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5.学生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

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惰性较强,往往过分依赖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本科阶段为四五年,有限的时间里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必然有限,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强调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商务交流方面的问题,只有现在树立起自主学习文化知识的观念,将来学生才能真正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很多,可以鼓励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外国书籍,观看英语电影,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习俗和风土人情。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过课下的努力研究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成果,并及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等。

参考文献:

[1]郑凌云.浅谈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流 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78-01

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与那些在语言、文化、习俗、社会、信仰、宗教有着很大差异的人群进行交际。那么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指的是培养学生与英语国家人群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跨国际的交际能力对于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而言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更是社会时代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的需要。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进行文化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如果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教师就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针对自己薄弱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扩充,也可以通过文化培训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意识到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才是能够影响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先从自身做起,丰富自己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从实际情况中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掌握在进行交际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或者在交际过程中应该掌握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如何做好自己,如何使自己能够以更加完备的姿态来进行接下来的英语教学才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任铡

2 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最基本的自信心。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一大原因是由于兴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这两点做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但是“讲与读”的方式经常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传授亲身经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这样一来便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欲望,更能够达到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功能。所以在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用更加有趣鲜活的交际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进行交流表达的欲望。

3 仔细钻研教材,满足学生需求

如今的中职英语教材中的英语知识比较枯燥,单纯的语法知识非但起不到坚实学生英语基础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厌恶英语,并且要想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不断通过有冲击力的内容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语言以及文化魅力,来适应中职英语教学过程总能力培养的目的。仅仅依靠中职英语教材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会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不仅会浪费教学课时还会使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将教材中一笔带过的,但对学生能力培养很有价值的知识点进行扩充,例如教材中有关“Art”一节,教师除过对必要的词汇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借此向学生普及那些英语国家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这对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宽学生获取教材知识的途径,例如通过对外文书籍的阅读,英文广播或者英文报刊的传阅,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来增进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了解,这种学习方式无疑为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更加宽阔的途径。

4 课内课外结合,注重知识应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出来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际演练,这才是交际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财富累积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将教室课堂移动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能够大胆地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这种没有条件限制的自由环境,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这种交际环境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自由交际的环境可能会出现许多交流上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寻找跨文化交际的规律以及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从而对此产生信心。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需要教师的鼓励的,很多学生很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技巧以及丰富反而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很少有机会接受锻炼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张口进行交流,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并且为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情景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的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以及交际技巧。

5 结语

所有的参与中职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在现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学生跨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够使学生获得很多就业以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简单枯燥的英语教学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现代社会,尽量做到让每一位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带向更宽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献综述;最新进展

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梳理

(一)跨文化传播的诞生

跨文化传播的历史非常悠久,广义上来说,自有人类社会便有了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早期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多散见于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中,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曾提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首先开始从理论上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出现了空前的移民浪潮,美国大批移民引入,在客观上促进了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1959年,霍尔发表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该书被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书中包含了我们理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空间会说话”等等。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这时候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成立了独立研究协会,创办了专业刊物,大量出版了学术专著,在大专院校开设了课程,出现了专门的出版社,同时该学科也得到了美国以外的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学术界的重视。传播学界最具权威的国际传播协会把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八个研究方向之一。从事跨文化传播学的学者们基本上有三个共识: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扩展;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其特点在于它注重不同文化的个人、群体之间阻碍传播的文化因素;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可以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或借鉴。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跨文化传播日益受到重视。虽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但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跨文化传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与国际学坛的显学地位相比,跨文化传播学在我国却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国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初由外语学界引入。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局限于语言、交际和翻译等应用领域,缺乏国内学界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跨文化传播基础理论研究、多角度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及跨文化议题的拓展研究几个阶段。虽然与欧美国家比较而言,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仍处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步阶段,各项研究都有待深化,但随着传播学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学术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交流的拓展,国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有了蓬勃的发展。总结起来,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引进、初创阶段(1980―199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跨文化传播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引入时将其译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传播研究方面,国内研究学者主要来自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领域。从一开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就采取了开放、交流的态度,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1983年,何道宽在《外国语文教学》杂志发表了《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一文,在本文中,他率先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介绍给国内学界。此后,一些国外的理论作品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比如1988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萨莫瓦等著,陈南等译的《跨文化传通》,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霍尔著,居延安等译的《超越文化》,1991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版了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霍尔著,刘建荣等译的《无声的语言》,1992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罗宾逊著,马啸、王斌等译的《跨文化理解》等。

与此相应,初步的探讨、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比如1992年胡正荣的《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扩展与控制:电视的跨文化传播初探》,还有同年贾玉新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文章。据胡文仲统计,跨文化传播研究引进国内至1994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多达百篇左右。1994年,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收入了部分上述文章。同年,王福祥、吴汉樱主编的《文化与语言》也对部分文章进行了收录。1995年之前,基本的发展特点就是对理论的借鉴和对初步成果的收集归纳,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国内学者的理论专著,如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王志章《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等。

篇8

1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背景下一门新兴学科,在中文中亦可译为“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流”等。“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1]目前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

2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德国学者茨克提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准备是了解不同文化的感知方式、时空观、思维方式、语言特征、价值观、行为模式、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差异等,而人们都认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则是一些“定型观念”和主观偏见。定型观念和偏见都是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多数定型观念中有符合事实的部分,也有不符合的部分,不符合事实的部分就可以说是“偏见”。“歧视”是偏见的行为倾向,包括群体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和种族歧视。定型观念和偏见是局限、懒惰和误解的产物,它们对跨文化交际是十分有害。美国学者拉里A•萨默瓦把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总结为:刻板印象、偏见、种族歧视、权力、文化冲击以及种族优越感。

3外国文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体现

目前,我们共同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相互对视的不同文明间交流日益增多、碰撞频有发生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产生了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而这些歧视和偏见也存在于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这也影响了读者对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理解的客观性。例如,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存在对非西班牙文化的歧视,莎士比亚在其最后一部浪漫传奇剧《暴风雨》中充满了“白人沙文主义”的观点等等。在其他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出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欧里庇特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倪索斯,具有“东方”和“他者”的两面性。在作品中“,东方被幻化成一个双面人:或专制、愚昧、落后,面目狰狞;或祥和、宁静、温润,淡定从容。妖魔化的东方作为反面的‘他者’来帮助西方确定自身文化的优越性(现代性、民主、平等);天使化的东方作为正面的‘他者’来平衡西方自身的文化缺陷(后现代性、动荡、不安),两者都同真实的东方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联,而只是西方出于自身的文化建构而塑造的‘他者’。”[2]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记录了一个理性、务实、冒险的时代,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也展示了作者对尽可能多的海外殖民地和跨国贸易的强烈憧憬。这些憧憬之中既有作者的个人偏见,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还引发出许多跨文化交际与多元复杂理解的问题。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鲁德亚吉卜林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是一个英印双重身份的作家,这与他在印度出生成长是分不开的。在他的长篇小说《吉姆》中,体现出了“无根性”和“两栖性”的特点。一方面,他表现出对古老的印度文明的极度崇拜,但却鄙视印度在政治上的怯懦;另一方面,既表现出精神卓著、训练有素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但又表现出了些手足无措、百般焦急的英国外派代表。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其小说《印度之行》中探询了在一个仍然充满各种偏见的社会里,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是否能够实现相互理解、接纳和联结的问题。小说中重点介绍了当时印度的三大宗教派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批判了在印度的英国人对当地印度居民的偏见,也揭示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彼此之间的歧视和偏见。此外,在其小说中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其他宗教和文化人群,呈现出了一个文化上具有极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印度社会。一方面,文化间的误解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文化间的沟通和互惠更符合人们的普遍需求和真实愿望。所以,文化间的冲突和交流总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

4结语

篇9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课程体系 医学应用型人才 大学英语

【Abstract】For meeting the individual demand of students and social economy developing, we innovated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ar system, improved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met practical needs, so as to cultivate the medical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Curricular system; Medical applied talent; College English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是“应用性”。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的应用转化的人才。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英语教学亦应服务于该目标。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和实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并有助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二、课程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制约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2009年蔡基刚课题组对国内高校学生和教师抽样调查结果,总结起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不能学以致用。2.课程设置不合理,费时低效,教学内容重复。3.教学手段效率不高。4.应试教育明显,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有限。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三、课程体系改革

1.基础英语课程模块。整合语言知识课程和语言技能课程。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摆脱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即听说能力。同时,适当压缩通用英语必修课的学时,使学生能够有时间选修学术英语,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2.科技学术英语课程模块。学生完成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后,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不同于专业英语,但在文体、句法结构、构词法等方面和专业英语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所以我们将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医学方向)设为必选课模块,开设两个学期,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课程。

3.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科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作为医学院校,以往专业英语只在第五学期开设,但随着扩招和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少。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在学生第五、六学期开设84学时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临床篇)教材,并配以医学英语视听说材料进行教学。

4.通识英语课程模块。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该模块主要以拓展学生文化及商务方面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艺术鉴赏力,为将来参加国际交流与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演讲的艺术、英文电影欣赏和商务英语等课程。

四、实践效果

1.本次课程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我院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时聘任医学专业,又有留学背景或有给外国留学生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课程,由于每名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课时较少,一般1-2个单元,因此讲授起来即精又好,很受学生欢迎。也有部分英语教师学习过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他们经过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同时,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同时备课,英语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高。

2.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普遍能够主动与外籍人员交流,且在交谈过程中表现的自然、放松。对于文化价值观等话题,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顺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医学专业英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医学英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医学英语词汇基本的构词法、读音和相关的专业术语,并能够初步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