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专业

篇1

1.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1.2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2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2.1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2.2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结语

篇2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17-0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然地理学》是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c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部分自然地理课程开设之前的专业入门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责任[2]。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全面而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突出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3]。《自然地理学》一方面注重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4];另一方面也强调着重解决淮安市盐化工、发电厂、秸秆焚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专业素养,首先要精通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自然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区域分析与部门分析结合[5]。只有把授课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自然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2.具备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淮阴师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选用教材为伍光和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内容涉及到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也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具备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是《自然地理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分析实验。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江西庐山,实习时间为期一周,实习内容较多,要求熟悉掌握地质罗盘使用、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具有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观察鉴定能力以及常见野外植物辨识能力。室内分析实验主要涉及到雾霾颗粒分析、水质分析以及土壤结构、组分及污染程度分析等,因此要求教师掌握雾霾测试仪、水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火焰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师具有实践实习指导书编制能力,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3.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负责人,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课堂不容置疑将是衡量教育理论成败的最佳实验地点,而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机会。尤其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大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无趣,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更为重要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炼,并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

二、促进自然地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外部促进机制以及内在机制。前者强调随着国内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的提高,使得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后者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完善过程。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这也是实现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特别是在OBE教学理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将衍生出很多分支学科,因此要在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并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自然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印发一些最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或思想教育的文章,让教师课余进行阅读,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并发表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自然地理学》教师也是如此,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学团队的教师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文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很多学生参与到“江苏沿海开发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湖泊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丛枝菌根对玉米根际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同时教师也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支持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课程团队的打造,将更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首次授课《自然地理学》的新教师,学院将为他们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改正的方法。同时,在学院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授课进度安排,教学细节方法研讨,课本内容研究以及学生上课状态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也会定期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座谈会或者报告的形式与本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成长经验,以弥补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院还可以经常拿出一些经费定期输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世界著名高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杨淑萍,刘月兰,高素芳.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篇3

【关键词】小学 自然科学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29-01

在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并且有着强烈的探究意识,因而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1]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虽然开展了自然科学教育的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对其实行相应的改革。

一、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会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受到了学校的广泛重视,却忽视了自然学科的教学。这就导致学校在分配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时候都优先考虑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而自然学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2]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专业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来看,很多教师对自然科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是照本宣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新课改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优化自然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最终将流于形式。

2.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教学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

自然科学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因而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配置专门的实验室,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由于很多学校并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因而相关的设备设施也是非常缺乏的。通过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虽然配置有专门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规模都达不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需求,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也不够完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甚少使用到实验室。而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教师仅仅根据书本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严重影响了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中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是非常少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以及配置的相关参考书,口授已然成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3]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实验,所学习到基本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这已然无法满足自然科学教育的要求。

3.对新课程改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所带来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虽然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学的创新,但是却忽视了教学改革的实质目的。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却没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虽然实现了创新,但是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改善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加大自然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设施

教学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教学设备十分缺乏,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求各个学校逐渐完善设施设备的配置,使得自然科学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其次学校需要意识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小组,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4]最后则是要求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使得学校的实验室能够得打充分的利用,并且通过实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

2.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以此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根据当前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实行针对性的培训,让教师对新课改有正确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除此以外,可以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与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教师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自然科学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自然科学的教学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地区在中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自然科学课。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逐步完善中学的学科设置,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在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和教学目标想结合,有效的利用科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结论

现阶段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新课改环境下,自然科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深入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教育。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情况来逐渐改善自然科学教育情况,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5]

参考文献:

[1]卢春;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J];教学与管理;2011,1(03):53-54

[2]吴月华;信息技术在小学科普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12):41-42

[3]潘紫燕;浅议小学科学课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6(06):26-27

篇4

1 中国台湾科技博物馆科学教育的现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为社会提供双向交流的科学教育服务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科学博物馆的重要任务。自1980年代起,以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代表的技博物馆的相继落成,为提升公民素质的双向互动的科学教育任务提供了宽广的工作平台[1]。

2 管理模式

2.1 管理体制

中国台湾公立的科学类场馆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建设、管理,全职从业人员享受教师(或公务员)待遇[2]。此种管理模式同学校科学教育的系统深入合作自然顺理成章,学校共享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开展科学素质教育十分便捷。

2.2 教育功能与任务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自然科学之原理与现象,启发社会大众对科学之关怀与兴趣,协助各级学校达成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只有科学的普及才能使我们脱离落后,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3]。”

2.3 主要受众

据近5年的统计,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平均年观众量为317.14万人次,占中国台湾2317.03万人口的13.7%。相比之下,英国有80多家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平均每家科技博物馆的平均年观众量约为16.25万人次,占英国人口的0.27%[4]。

3 内容方式

3.1 主要内容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对自然物与人类学遗物进行收藏与研究,近年又致力于中国台湾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维护。强调“人与自然”的观念,藉以教育公众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人类,了解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提升公民科学知识的水准。该馆在1999年9月在台中发生的里氏7.3级的大地震原址建起了“921地震教育园区”,将相关的地球科学与抗震自救等知识直观生动地向中国台湾公众传播[5]。

3.2 主要方式

常设展览引入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设计,理念先进,制作精良,例如高雄科工馆的“诺贝尔与诺贝尔科学奖”,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展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科学及科学方法基本方面。临时展览。中国台湾习惯称临时展览为“特展”,包括引进海外成功展览和自行策划。影视剧场。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影视剧场分为太空剧场、立体剧场、鸟瞰剧场、环境剧场和SOS剧场,根据不同特色的剧场上映不同内容的专题片,如哈勃太空、地心冒险、宇宙探寻、暖化危机等,剧场一周全天欣赏。教育活动。中国台湾方面在展览设计阶段就将配套的教育活动安排在计划中,且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既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引发提问与思考,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例如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对中小学提供科学教育服务,具体操作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来馆,利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资源进行教学;二是推广到校服务活动,用“到校服务车”运去包括“科学演示”及“动手做”两部分教材设备。总之,以富有创意的示范教案,激发学生的热诚与潜力。

4 人才队伍的建设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总体专业素质高,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业务骨干中“海归”博士、硕士甚多,不少拥有交叉学位,专业团队潜心于科普展览与教育活动中,成果累累。馆长孙维新,物理学学士、天文学博士,兼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研究员;在教学、科普活动、科普创作等方面屡获大奖,是一个学者型的馆长。该馆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义工工作范围,聘请中、小学自然科学老师担任自博馆的科学辅导老师,实施多年而颇有成效。

5 结语

篇5

关键词: 科技考古 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实物遗存、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1],然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器型学和层位学来自生物分类学和地质地层学,这表明考古学从妊娠期间就与现代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古代实物遗存中还储存着大量的非直觉和经验能认识的信息,即传统考古方法无法发现的所谓“潜”信息,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破译密码”,获取这些重要信息,于是,科技考古学便应运而生[2]。

科技考古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它实质上是考古学与众多自然科学学科日益渗透、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然而,从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考虑,它似乎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手段更是全面渗透进了考古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将考古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

近年来,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考古人才,提升考古学科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全国很多高校相继在考古专业开设了科技考古课程。本文根据高等院校考古专业科技考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学校考古专业的现状,对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1.科技考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实验教学明显不足。

科技考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考古研究手段和方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已有个别高校组建了较高水平的科技考古实验室,有力提升了本校考古学科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水平。然而,囿于国内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很多高校的考古学科建设较为滞后,至今没有一个全新的、多学科交叉型科技考古实验室。因此,在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验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实践,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科技考古专用设备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长此以往,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将成为空中楼阁。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支撑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需求。

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较多,包括断代测年、遥感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生物考古、植物考古、农业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水下考古等,其使用的研究手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涉及物理学、金属学、矿物学、生物学、植物学、农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门自然科学。要全面讲授科技考古的各分支内容,教师就要具有极其广泛的知识面。目前高校考古专业的科技考古课程一般由一名教师负责讲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再强,凭其个人力量也很难满足科技考古各领域的教学需求,除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外,科技考古的其他领域只能泛泛而讲,难以深入。

(3)学生理科基础过于薄弱,对科技考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理解不足。

安徽大学等高校已尝试在考古专业中招收理科生源,这对开设科技考古课程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考古人才是有利的。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考古专业仍然是以文科生源为主,或者虽然招收了理科生源,但学生进校后,没有再选修过自然科学的课程。因此,在选修科技考古课程时,学习特别吃力,对科技考古各个方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

2.科技考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鉴于科技考古的课程特点及考古学科的发展需求,高等学校的考古专业应以考古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优质考古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组建科技考古教学实验室,建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考古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的组建,将引发科技考古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实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样化、实用化,让学生在实验室对各种科技考古设备、技术有感性、真实的了解,从而深入掌握科技考古的常用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培养动手能力,适应考古所等文博单位对应用型、复合型考古人才的需求。

(2)加强科技考古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考古实践教学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考古实践能力,在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建立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考古所等单位设立科技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真实接触到科技考古,在实践中了解科技考古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最新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的科技考古实践教学水平。

(3)聘请校外各种材质的科技考古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单一教师授课的不足。

由于科技考古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单一教师授课很难将科技考古的各个领域都深入讲解。在此情况下,可考虑与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单位加强合作,与其联合开设科技考古课程,将由单一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改为多位专家联合授课方式。

(4)在考古专业适当设置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其调查、田野发掘、资料搜集和研究等方面都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3]。然而,很多高校考古专业的课程设置仍较为落后,几乎没有相关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在考古专业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理科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5)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科技考古课程教学的通俗化和趣味性。

鉴于考古专业学生自然科学基础较差的事实,在讲授科技考古课程时,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技考古教学中的应用;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削弱或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对该课程能始终保持较为浓厚的兴趣。

3.结语

鉴于科技考古的多学科性和应用性,面向考古专业开设的科技考古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实验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自然科学基础较差等一系列较为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根据科技考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高等学校考古学科的教学现状,在科技考古的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实验教学,应尽快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考古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教育,聘请校外专家联合授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技考古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篇6

关键词:物证技术;实验教学;政法专业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准号:09XJC820016);重庆市科委2009年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批准号:CSTC,2009BB013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物证技术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一)物证技术学在政法院校教学中的特殊作用。由于很强的客观公正性,物证在现代司法诉讼、刑事侦查中的地位大幅提高,物证技术学的教学也得到大批政法院校的重视。由于物证技术既属于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分支,也涉及到医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等众多自然科学学科,是法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作假者在涉案材料中频繁借助与自然学科相关的技术以达到造假的目的,这就给新时期的法官、律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政法院校作为传统的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基地,为了众多未来法官、律师的全方位健康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需要适当引进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让学生认识自然科学、了解自然科学。而物证技术学是法学与众多的自然科学结合得较为自然的领域,它主要研究在司法诉讼、刑事侦查中如何借助医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等自然科学手段进行鉴定、定案、侦破,因此在政法院校开展物证技术既可以提高政法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具体工作中对司法诉讼、刑事侦查中关于物证技术部分的掌控能力,也能提高他们本身的自然科学素质,是对政法院校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最好领域之一。因此,在政法院校教学中广泛讲授物证技术学是比较适当的。

(二)物证技术实验教学的地位。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就需要了解自然科学学科的特性。由于自然科学学科皆以数、理、化为基础,强调反复实验对理论、假设的验证功能。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的实验动手能力和一流创新意识的数、理、化人才是当前自然科学学科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关于这些学科的实验教学也成为高校自然科学学科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科学学科本科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我们进行的物证技术学教学,既要符合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也应遵循这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规律。物证技术学,特别是其中的医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都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们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特殊作用。但是,传统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一般是在理工科学校结合理工科学生的水平素质来开展的,故并不是很适合在政法院校这类以文科为主的学生中开展,因此在政法院校的教学中也应对其进行一些适应性调整,改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大幅度提高政法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所以,物证技术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证技术实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综合研究能力,为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思想品德教育

科学就是事实求实,不能有半点虚假,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反复多次的实验来验证,这个过程常常是艰辛和枯燥的,也许历时数月甚至数年的艰苦努力都没有获得实验结果,并在实验中随时可能因些微差错而前功尽弃或者得到谬以千里的灾难性结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告诫学生不能浮躁,而应养成勤劳严谨、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勤学苦练、不畏困难、不怕失败。同时,科学研究经常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团队人员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帮助协调。因此,在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参与意识,杜绝独占行为和单打独斗,在相互帮助和协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和合作能力。

三、实验教学条件的提高

众所周知,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教育经费及实验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原实验课班级编制为20~24人较为合适,而现在人数扩编1倍的实验课班级比比皆是,原实验教学中许多原本独立或者至多两人一组共同完成的实验,现在变为4~7人一组,甚至超过7人一组,这样导致主动性强的学生动手较多,其他学生就只能观看或者在旁边无所事事,为了完成实验报告只有依赖他人动手操作得出的实验结果,成了实验结果的记录员而非实验的组织操作人员,这样下来甚至出现有的学生在一个学期也没有组织、操作过一次实验的现象,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要求学校加大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购买实验教学设施和实验材料,避免出现有的人做实验,有的人不能获得操作机会而只能在旁观看的现象,给每个同学提供独立完成实验和充分动手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

(一)规范化操作训练部分。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生分析测定的基本操作不熟练。分析测定基本操作不仅对自然学科专业的学生很重要,它也是整个物证技术学实验的重中之重,绝不能重仪器轻分析测定基本操作。现在有些老师和学生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证技术学已由过去的经典分析方法为主转向以仪器分析方法为主,而且仪器分析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显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轻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这种错误观点关系到整个实验教学的成败。实际上,利用任何仪器设备进行半定量、定量检测时都需要标准品,而标准品的配置和标定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仪器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此外,大多数仪器在对样品进行测定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样品前处理基本操作技能是否熟练也直接影响着仪器分析的测定结果。因此实验教学中,应重视、且花较多精力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称量、溶液的配制、溶液的量取、滴定、分离、数据记录等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实验及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综合性实验,坚持基本技能训练。优化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减少单一实验,加强物证技术学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由于物证技术的检测对象通常量少且复杂的特点,分析工作不仅局限在化学分析上,还应与仪器分析相结合。学生掌握从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液的配置、标定、分离等基本实验操作到用精密仪器进行测定的全过程,通过这些的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学到精密仪器的操作及微量甚至是痕量试剂的分析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如此优化与整合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增强了化学、生物化学等实验包含的科学技术含量及时代气息,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提高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或探索的信心,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设计性实验。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实验装置、仪器设备及实验中所用溶液等准备工作均由教师完成,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因此,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教师给出选题范围或方向后,学生以4人左右为一个小组单位进行自主设计实验,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查资料设计所需的采样方式、分析方法、仪器设备及具体测定条件等,实验教师对学生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后,由学生在相关技术老师的指导下熟悉所选仪器的操作并完成实验,最后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比如,对频现性毒物――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的方法有:离子色谱法、紫外光谱法、电化学法,这三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不同,所用试剂和仪器不同,通过实验,同学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上述三种仪器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设计性实验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能掌握几种仪器的操作,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分析过程,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培养。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实验教学,一是可以避免由于人多看不清的弊病;二是将思想品德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实验操作规范等常规要求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出来,使简单的、枯燥的讲述变得直观生动,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观看效果;三是学生与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就实验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探讨问题。总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不仅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还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五)实验室开放的改革。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一方面为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提供条件,使他们能够提前进入实验室做毕业论文,或参加科研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实验基础差的同学提供了课外练习的机会。因此,开放实验室能大幅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

(六)实验课单独设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物证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彻底消除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必须打破实验教学一直依赖于理论课的常规,提高实验课地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有如下缺点:一是实验教学内容必须依据理论课内容,不能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实验教学学时有限,难以训练出学生的真实动手能力;三是实验成绩通常只占课程总成绩的20%。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忽视实验课动手能力的训练,而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上。因此,实验课单独设课、单独考试是克服重理论轻实验现象的最佳途径之一。

(七)学生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本文认为,将实验成绩分为三部分的考核方式比较科学。一是针对学生有无修改数据、凑数据现象及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等实验态度的考核,对于实验态度考核不合格的同学,不能参加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二是对平时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的考评,在该考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由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重点辅导以提高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三是期末综合技能的考核,也就是由学生随机抽取实验考试题目,在给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操作、当场评分。于是实验的全过程均在考查了解范围内,这样评定的成绩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敬峰.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篇7

一、开设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

目前,全国各高校下设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农学、教育技术、生物、光电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通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材料物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几十个专业开设有大学物理课程。这些专业涉及到的领域有生物、化学与化工、医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电子等,由此可见物理学是非物理学专业应掌握的一门重要是基础课。

二、物理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形形物理现象的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方法体系,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到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数学为工具,以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基础,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如:量子力学成功的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但却未发现非物理学专业出生的科学家问鼎物理学奖的事例。由此可见,物理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中起指导作用,各自然科学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复杂的运动总是以简单运动形式为基础,致使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与研究复杂运动的学科中去,推动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大学物理在非物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一)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知识基础

普通物理学课程内容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五部分,它们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组成了普通物理学课程的整体。这些知识为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储备,为其他课程开设和讲解铺平道路。若没有这些基础知识,非物理专业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学生会对很多知识感到突兀、不解,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为让学生理解,必然要补充相应知识,给专业课程教学带来负担。例如:学生若没有学过电磁学,通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通讯原理、信号传输方式、就很难理解。由此看出,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大学物理知识铺垫。如果说专业知识体系是一座塔,各专业课程是砖,那么大学物理就是这座塔的基石。

(二)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研究思想与方法基础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包括:守恒的思想、等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放大的思想、比较的思想、近似的思想、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物理学思想的体现,具体有: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的方法、等效法、图像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整体与隔离法、分析与综合法、图像法、比值法、假设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这些研究思想和方法在理工科领域中有共通之处,如物理学中守恒的思想在化学领域中表现为: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物理学中力及力矩的平衡、理想气体中的P、V、T变化的平衡问题,在化学上表现为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由于有大学物理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为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理解、接受。从而促进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培养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

大学物理是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这个时期学生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大多数只有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不适应大学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一方面与中学物理有一定衔接过渡,能帮助学生从熟悉知识过渡,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一种适合大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高等数学的作用,为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篇8

1.1卫生检验技术领域量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论文量2009-2013年卫生检验技术领域共情况。见表1。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基金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卫生检验技术领域项目的资助类型。

1.3卫生检验技术领域接受资单位类型卫生检验技术领域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机构类型中,高校占有绝对优势,共2547篇,占全部受资助论文数量的78.64%,其次依次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其他单位。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中应用的卫生检验技术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卫生检验技术领域发表的论文中,ICP-AES/ICP-OES等新兴技术和多种技术的联用技术(如GC-MS、LC-MS、ICP-MS等)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1.5卫生检验技术应用领域卫生检验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地质、食品、环境、药品、物理、化工、农业等多种领域。

2讨论

近年来国家对卫生检验和卫生检验技术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卫生检验技术相关量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量逐渐递增。本文结果显示,近5年来由卫生检验技术支持的项目而发表的论文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我国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增加是一致的,我国卫生检验技术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卫生检验技术多数情况下是为其他领域的科研服务,是一个高水准的技术平台,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比较多,从表2看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资助比例比较大,项目也逐年增多,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在卫生检验技术领域的项目逐年增多,则说明卫生检验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对其他学科推动的重要支撑作用。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是评价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我国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队伍庞大,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研究能力、学术地位和科研管理水平,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国家级科研机构由于具有科研的良好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优秀的科研人才,在重点、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优势巨大,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少而精,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他单位由于对各项条件的相对缺乏,涉及面相对较窄,故承担项目较少。

卫生检验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首先表现为测定对象种类繁多和复杂;其次,测定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再者,测定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完善。本文结果显示,近5年在卫生检验技术领域中,以ICP-AES、ICP-OES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以GC-MS、LC-MS、ICP-MS为代表的质谱联用技术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比例逐渐加大。由于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提高和增多,使得许多过去操作复杂或不便分析的样品分析成为可能。仪器的改进和联用,又大大提高了分离检测的综合效能。例如,采用固相萃取和LC-MS联用的手段,可测定水样中某些环境污染物的分解产物;将离子交换色谱仪与ICP-MS联用,可在测定环境水样中的重金属时,使检测限降低到nmol/L级[5]。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等卫生检验的基本技术仍在使用,发展较新技术和联用技术来说相对平稳,提示我们在研究中不能忽视这些传统技术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林业大学;“十二五”;立项;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我国高校基础研究课题经费的重要来源,在基础研究和科学体系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科学基金对于单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阶段各领域高度重视的一项项目申报途径,并竞相以获得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量和资助额度多少来衡量一个单位的科研发展水平[2]。它面向全国科研人员,以“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认真落实“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着力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型的人才,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3]。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时间与国家自然基金同龄,即从1986年就开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本文主要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获得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况的回顾,结合林业学科所占比重,以及与其余5所林业高校和云南在昆8所主要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了我校获资助项目的整体情况、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今后改进和发展方向,旨在为我校进行科学合理的科研布局,搭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或团队,进一步提升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质量和增加获资助数量,同时为提高我校科研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4]。

1 2011-2015年学校获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况

1.1 项目总体情况

西南林业大学“十二五”期间共获得科学基金150项,相关情况见表1、图1、图2及图3。从图1可以看出,2011-2015年学校获资助科学基金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其中2011-2012年呈递增趋势,2012年达到达到峰值,所获科学基金项目及经费也是最多;2013年下降到最低,获得科学基金最少,这可能与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限项政策有关,众多高校当年也此现象发生;2014-2015年又开始回升,随着限项政策的后期适应,因此在后续项目申报获准存在一定回落,但增幅不明显。资助经费变化同项目类似,最高为2012年、达1767万,之后再出现小幅稳步增长;从近3年来看,资助率也呈小幅上浮;资助类型来看,以地区基金为最多,在竞争性较大的面上项目获得较少,青年项目资助数呈现下滑趋势(表1)。此外,通过图2还可以看出,生命科学部占各学科部所获资助基金总数的81%,也突出反映我校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为主的特点。对获准生命科学学部项目进一步细分,最高为林学,68项、占56%;植物学次之,共18项、占15%;其次为生态学,共15项、占12%;其他学科则相对较少,均在5%以下(图3)。以上结果表明,我校科研仍以“林学”学科为优势,最为“抢眼”,同时也显现我校存在一定程度的“一枝独秀”的寰场

1.2 与其余5所林业高校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2011-2015年全国6所林业高校中,西南林业大学所处云南省地理位置偏,经济最为落后;但同时也是动物植物最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之一,这种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导致学校科技发展与其他林业院校有所不同,但也有自己特色和特点。与其他全国5所林业农林院校比较,该校承担的基金数量偏少,仅高于林业院校4。

表2 全国6所林业大学近5年获资助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1.3 与云南在昆8所主要高校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与云南主要8所在昆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发展趋势较为一致。在昆明的9所高校中,西南林业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排名基本没有变化,只在2012年提高了一位。进一步比较分析,近几年9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年增长率,发现西南林业大学的年增长率较高,也表明与其他8所学校比较,西南林业大学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趋势较好。

2 讨论

尽管西南林业大学在近几年国家基金数量和经费,大体呈现稳步增长,增长率相对较高,但仍存在基数相对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滞后的诸多问题;同时存在个别年份波动情况,不能完全实现逐年稳步增长。纵观学校科研现状和有关科研管理及政策,一则学校科研工作者有待强化自身科研水平和素质,多多沉淀和积累相关研究背景以及提高申请文本质量;二则学校层面应进一步强化对科研工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的组织、培训及获准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工作者对申报科学基金热情,尤其强化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申报基金培训。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林业高校,林学学科及与林业息息相关的植物学(15%)和生态学(12%)占了较大比例,表明我校具有连续的、稳定的基础研究方向,即林业方向;同时也充分说明我校对林业学科的重视程度,虽保证了我校作为林业类高校的优势,但是也限制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比例均占5%以下。所以,学校在重视优势学科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推进、扶持其他弱势学科建立特色项目,实现各学科共同发展、齐头并进,以凸显和发挥后期学校基金数量增长点、发力点,以改变目前相对林业院校及云南在昆高校而言,我校发展有些疲软,缺乏后劲、动力不足的现状。经过“十二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据分析,我校无论与全国林业类高校还是云南本土主要高校相比,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挑战和发展并存,差距仍然明显存在。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以区域命名的高校,致力于打造“区域高水平大学“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应当在总结这5年的不足,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高原湿地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等一系列科研平台,保持“优势”、挖掘新的“增长点”,打造好“科研”这张名片,实现西南林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跨越式发展、质的飞跃。

3 建议与展望

通过对我校2011-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回顾与分析,针对我校“十二五”期间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西南林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新的学校领导班子推动我校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基于我校科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发展的建议。第一,注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利用其具有“敢闯、敢干”的精神,多申请原创性项目;同时,注重老专家对青年工作者的指导,在其科研工作中起到把关作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传、帮、带”作用,建立高效的科研梯队。第二,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利用良好的研究条件,为申请科学基金提供后勤保障。我校位于林业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的云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其他林业类高校所不具备的。我校先后成立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国家林业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科研平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执行等奠定人、财、物的强力后盾支持。第三,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制度,给科研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宽松的科研环境,并对获资助项目给予奖励等配套激励机制,其他单位也有对申请和获得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及团队均给予相应奖励的做法[5]。第四,重视科研,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管理部门、职能部门甚至教学部门,全方位重视学校科研发展,视科研水平和质量是“学校”的名片,是建设区域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助力剂”和“标向针”。

【参考文献】

[1]刘彬.华中农业大学“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2,05:301-303+306.

[2]冯宝华,李英,周钱,杨杰孚,张鹏俊,王辰.大型综合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政策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院,2012,09:59-63.

[3]严明理,史利玉,宋振伟,张金渝,杜生明.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学基础与作物学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6,02:132-136.

篇10

一、研究方法

问卷研究法:2013年9月至12月,于南京市江宁区各大高校内发放问卷,以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学院、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7所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各院校大学生的针对性沟通交谈,了解大学生的图书馆资源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评价审核问卷信息的真实性,为后期数据统计分析提供依据。

(一)数据研究法

本项目小组将问卷调查结果与江宁区各大院校图书馆系统数据加以互补统计,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另外,灵活运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述信息,总体明了大学生图书馆图书资源使用情况。

(二)spss数据分析法

通过sps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数据合理性及影响因子间相互影响数据,有效评价和修正自然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二、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从项目调查分析来看,江宁区各大高校平均50.94%的大学生一学期借阅量在10本以下,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阅读量的匮乏。运用spss处理软件,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子P

究其原因,有的是不爱读书,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当代电子图书发展的迅猛是纸质图书所不能匹敌的。为此,学校不仅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更应增加举办校园读书周或者读书月之类的活动,以实际行动,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学生回归书本,读好书,好读书。

本项目小组根据大学生借阅图书馆书籍的偏向类型,将书籍分为文学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专业书籍类及休闲娱乐类。其中,专业类书籍在三类院校中占比最大,平均达43.67%;而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可并重,分别为22.91%、22.64%。从统计数据横向比较来看,各类院校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一本类院校文学艺术类借阅量是自然科学类书籍的三倍之多,达35.00%,而二本类院校的文艺类借阅量只有13.33%,比自然科学类还少4%,专科院校的自然科学类书籍的借阅量也大于文艺类的。资料还显示,大学生去图书馆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自习和借阅书籍方面,其占比分别达29.13%和23.39%。运用spss处理软件,结果显示,影响因子P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