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安全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店安全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 民航 安全管理体系 运行 关键点

民航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航班流量持续增加,空管保障压力不断增加,探索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提高民航整体安全水平,不但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对其具体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航空运营人提供良好的思路,促进航空安全管理水平的切实提高。

一、建立目标明确分工

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目标,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理论,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安全形势的持续平稳。其次,进行明确的分工。只有组织和职责权限清晰,才能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因此,各空管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确保安全责任到人,并明确前置管理和实际的管理过程以及后续管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对通信网络中心来说,中心主任要负责对重大质量事故组织评审和处理,而技术业务室则需要评审与控制项目质量检查和采购设备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

二、建设安全文化

各空管局要积极的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氛围。首先,要建设责任文化。引导大家认识到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组织以及个人均需要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责,并对自身的行为和结果负责到底。其次,建设公正文化。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承认差错的存在,并鼓励大家及时报告与实施减免。对于各种违规和违反政策的行为,要予以严格的防治。并提高企业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保证政策透明,系统公开,积极接受大家的监督,实现共同提高。另外,建设沟通文化。鼓励领导和员工之间多交流、深入交流,并鼓励员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同时要积极的和外界进行交流,组织大家参与各种专业与专业、内部与外部的交流活动。还有学习文化,要积极将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引导大家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以及集体学习和全过程学习等。

三、加强评估管理

围绕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做好评估管理。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被评估单位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并结合以往管理体系监督评审结论,对每次的安全管理体系评估的具体内容和评估重点等予以确定。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检查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管理要求的落实情况,并结合空管行业管理要求以及上级空管管理单位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以及法规标准的具体内容,检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转化、应用和落实情况。评估过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听取汇报、进驻现场跟班、访谈、问卷调查等。并适当结合抽样,以核心空管服务过程为切入点,应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实施管理体系监督评审。在评估结束之后,要及时的召开通报会,向被评估的单位通报评估结果,并给出具体的评估意见等。

四、维持持续改进

为了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各空管局还要做好持续的改进工作,剖析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与不足,寻找改进的机会。要积对实时和短期安全数据的汇总和实际运行情况总结,分析评价单位近期安全生产运行情况、影响安全的突出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并开展月度和季度以及半年度、年度安全分析,月度形势分析报告等。对一线部门来说,还可以组织大家开展日讲评、周讲评和月度分析。另外,做好安全趋势分析。基于对强制报告信息、持续监控信息、安全生产安全事件的半年和全年统计分析,定期研究安全发展态势,分析空管不安全事件发生趋势、严重性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分析整体运行的薄弱环节,明确安全监管重点。并按照安全趋势,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改进方案做好对单位现有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以实现自身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给民航整体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民航安全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摆在民航系统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树立安全目标和明确组织和职责,以及建设安全文化和持续改进等方式,可以保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稳定、良好运行。总之,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民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定能实现我国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巨大跨越。

参 考 文 献

[1] 陈勇刚. 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8(6):216-220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

对于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来看,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作用的体现也就需要切实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应该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尤其是对于供电环节,更是需要进行严格把关,切实保障供电的安全性效果。为了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效果,构建全面可行的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比较重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系统运行也应该体现出理想的创新性效果,具备较强研究价值。

1.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相关技术分析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来看,因为其管理的内容较为复杂,相应的困难程度也比较高,进而也就对于该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重点结合各类新型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如此才能够最终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结合现阶段新型的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来看,其涉及的常用技术手段有以下几项:

(1)电子开票技术。对于以往的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类开票操作来看,其一般采用手工开票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手工开票方式的执行效率是比较低的,进而也就很难满足于轨道交通供电安全运行的需求,需要进行改进。采用电子开票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也就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积极作用效果,这种电子开票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各类工作票以及操作票中表现出理想的处理效果,能够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其开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效果,此外,这种电子开票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网络化的流转,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其管理的流畅性效果,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防误验证效果,保障轨道交通供电运行中各个票据应用的精确性效果。

(2)接触网直流验电闭锁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各类故障问题出现带来的危害性是比较突出的,这种危害性效果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供电系统的可靠性,需要进行有效处理和优化,尤其是针对相应的接触网环境,更是需要进行重点解析,确保其管理的有效性。基于接触网的挂地线操作进行处理,可以采用直流验电闭锁技术进行分析控制,进而也就能够较好规避各类故障问题的不利危害,还能够较好防止各类失误问题的产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具体的逻辑判断进行有效构建,进而才能够较好提升其处理精确性效果,提升防误落实的有效性。

(3)接地线管理技术。对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来看,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的接地线进行重点分析,接地线的故障问题也是最为常见的,这种接地线的应用如果出现了漏挂、误挂或者是漏拆、误拆现象的话,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进行处理。这种新型接地线管理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较好提升其规范化控制效果,能够针对各类不同的故障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进而也就能够确保其具体运行的可靠性效果,尤其是对于整个接地线系统的运行监管来看,其必要性和重要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在该管理系统的运行中,相应的智能地线柜应用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尤其是在故障检测方面,其表现出来的作用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能够及时了解和分析接地线存在的缺陷隐患,进而也就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防控,保障其供电安全性。

(4)接触网智能验电接地技术。对于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执行操作过程中接触网方面的管控来看,为了更好地提升其运行可靠性效果,重点加强对于智能验电接地技术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接触网智能验电接地技术的运用能够较好解决接触网应用中存在的一些接地故障问题,如此也就能够有效规避该方面存在的隐患缺陷,最大程度地提升其操作流畅性和安全性。基于该技术手段的应用来看,其积极作用和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操作较为简便,并且管理效率较高,如此也就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可能存在的各类不良影响和威胁,并且因为该技术的应用有效结合了直流验电闭锁技术,所以其更是能够实现较为理想可靠的安全连锁效果,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轨道交通供电安全效果。

(5)远程视频联动监护技术。在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其管理的可操作性效果,方便具体管理人员的执行,还需要借助于远程视频联动监护技术进行处理。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借助于相应的摄像机等设备进行综合布置,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管理体系对于整个轨道交通供电装置的监督控制效果,便于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缺陷隐患,并且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和方式进行优化改进,降低事故问题的危害性效果,这也是供电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所在。

2.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分析

为了促使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能够在具体应用工程中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还需要重点基于该系统的构建基本要求进行分析,确保其能够围绕着这些要求进行具体布置优化,最终提升运行效果。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相应的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必须要满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全面防误要求。该体系的具体执行必须要具备较为理想的防误效果,能够降低具体管理控制过程中产生的相应失误问题和操作故障,如此才能够确保相应轨道交通供电的安全进行,尤其是对于当前越来越复杂的轨道交通供电体系,这种全面防误要求更是越来越突出,需要在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得到高效落实。

(2)网络化要求。为了实现整个管理体系运行的共享性和连续性,确保相应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够具备理想的网络化效果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网络化要求也就对于具体系统网络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能够满足于各个方面管理和监控的需求,并且对于开票以及其他工作的执行也应该能够发挥理想的支持效果。

(3)智能化要求。为了更好解放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人员,促使管理工作更为简便高效,还需要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促使整个管理体系能够表现出较强的智能化作用效果,对于智能化技术的构建进行详细探究。结语综上所述,对于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来看,相应的系统要想体现出理想的运行价值效果,就需要重点针对相应的新型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优化,切实保障该体系能够围绕着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防控,确保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周尚明 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艳萍,唐祯敏,李毅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3):43-48.

[2]杨树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4(1):1-7.

[3]何霖,庞开阳.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14(4):101-104.

[4]池代臻.浅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84-185.

篇3

关键词:标准化 电梯 安全管理 SWOT分析

引言

近年来,电梯发生故障和事故的消息屡见报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梯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甚至未配备,导致电梯相关日常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配备足够数量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以下简称安管人员)的优势(S)、劣势(W)、机会(O)与威胁(T)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配备方案,对促进电梯安全运行和长期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安管人员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 (Strength)

1.做好电梯日常管理工作。电梯的安全管理,包括明确管理部门和人员职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日常检查的程序和要求,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工作,及其发生事故的紧急处理等工作。而配备安管人员是做好这些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2.有效履行电梯安全管理职责。具有一定规模的电梯使用单位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安管人员;规模较小的单位可在类似职能的管理机构赋予电梯安全管理职能,在其内部配置安管人员。电梯使用单位只有配备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安管人员,才能真正有效履行电梯安全管理的职责。

3.确保电梯日常安全运行。电梯使用单位规定安管人员对电梯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发现问题立即处理的职责,同时赋予紧急情况决定停止使用电梯、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不受任何人阻扰以及必要时向政府管理部门报告相关情况的权利,为确保电梯日常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劣势(Weakness)

1.使用单位负责人缺乏安全意识。有些单位的电梯设备未发生过故障,就认为不用安管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也能保证电梯安全,防患意识的缺乏给电梯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

2.增加使用单位的成本开支。增加员工势必增加成本开支,逐利本性导致有些单位故意配备数量不足的安全人员,甚至不配备。

3.安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抽查福州市400名安管人员,发现均为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且大多数人未有从事电梯相关工作的经历,仅接受过简单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利于电梯的安全管理。

(三)机会(Opportunity)

1.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福建省电梯安全管理办法》、质检总局的各类电梯检规以及相关标准,都要求使用单位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安管人员,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2.社会的普遍关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经常可见电梯相关报道,电梯的安全运行质量已经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3.人才队伍的强化培养。质检总局各类培训考核办法的出台,加大了安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力度,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和电梯生产单位与高校或技校联合开设电梯相关专业课程,有力地促进了安管人员素质提升。

(四)威胁(Threat)

1.人机比严重失衡。电梯以每年约15%的速度递增,而安管人员的数量增长远低于此速度,人机比不协调日趋明显。

2.人员素质与科技发展不合拍。科技的不断创新,对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大部分安管人员专业知识无法适应技术发展需求。

3.人才流动性过大。人才频繁地引进与流失给电梯使用单位造成很大压力,严重影响电梯安全管理工作。

二、安管人员配备方案分析

(一)配备方案道琼斯矩阵分析

通过道琼斯矩阵(图1)的分析,可以得出5条备选方案,其中SO方案1条、WO方案1条、ST方案2条、WT方案1条。

(二)配备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篇4

一、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1.酒店餐饮处于食品生产链的最末端,上游环节食品安全对餐饮食品安全的影响大

从“瘦肉精风波”到“苏丹红事件”,从“豆制品里加吊白块”到“啤酒中加甲醛”,这些事件的发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餐饮食品安全。作为食品生产环节的最末端,从其他环节传递过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很难避免的传递到餐饮销售环节。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在社会分工加剧,追求专业化的今天,很多餐饮企业逆势而为,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建立自身的原材料基地。

2.食品的原辅料品种繁多,食品加工方式多种多样,工艺差别大,环节多,管理难度大

餐饮企业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设计的主料、辅料以及调料等不下上千种。品种多,采购、验收、储存、加工、销售的环节就多,无形中加大了控制管理上的难度。在加工过程中,餐饮原料的形态不同,加工方式方法多样,工艺差别比较大,有一些原料经过某一种烹饪方法加工形成的菜肴,虽然风味比较独特,但过多食用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例如腌腊、烟熏、油炸等食品都会不同程度的形成有害健康的物质。

3.无实验检验来评估产品的安全性,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安全控制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

大部分酒店不象大型的食品加工厂那样设立专门实验室,对食品安全性、餐具卫生程度进行检验,是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抽检。鉴于餐饮食品生产的特殊性,抽检查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由于卫生防疫部门收取较高的费用,酒店不愿意卫生防疫部门抽检过多样本,能少就少;二是此类检验是一个点,而日常生产是一个面。检查时由于酒店认真准备,力求查不出问题,不代表日常食品安全管理的日常水平;三是卫生防疫部门抽检而不是检查酒店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有些环节合格,并不代表着所有环节合格。

由于酒店没有实验室,在采购、验收、储存、生产、销售等环节都是凭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由于经验上的差别以及人体感官的主观性,对品质和安全性存在较大误差的可能性。

4.产品生产时间短,具有即食性

餐饮食品生产与消费同步,甚至有些菜品为保证风味、温度、质量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成品送上餐桌,这种及食性的特点决定了食品安全性检验和控制的难度。

5.顾客体质差别较大,食品对不同顾客的影响不一

为保证菜品的风味,有些菜品在温度、生熟程度上有严格的要求。象三成熟西式牛扒对有些顾客的身体是安全的,但有些顾客吃完后可能会引起腹泻、肠胃不适等症状。比如有些平常不吃海鲜的顾客,来到沿海地区猛吃海鲜,再饮用冰镇啤酒。

6.顾客消费的自主性对食品安全管理也带了不小的难度

有些食品单吃是安全的,但与其他食品混吃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顾客追求消费个性化和自主化的今天,有些顾客在餐厅用完餐感觉身体不适,追查原因不是某一个食品有问题,而是食品与食品相克。比如猪肝与番茄、辣椒相克,猪肝中含有的铜、铁能使维生素C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而失去原来的功能。

二、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国务院下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餐饮企业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实施条列,对于提升酒店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酒店餐饮食品安全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整

有一个幽默故事,妈妈让小孩去买火柴,告诉他要买好的,不能有划不着的。小孩买回火柴并得意地向妈妈报告每支火柴都是好的,他每支都试过,确实都划着了。这个故事提示我们检验食品安全与否,不能采用常规成品破坏性试验的做法,而应该采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从每一个环节抓起,保证每个步骤都是安全的。

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食品卫生法还是食品安全法实施期间,许多酒店的食品管理制度还只是基于酒店星级评定标准,或者根据卫生防疫部门培训材料编写的简单制度,甚至有些低星级酒店还没有成文的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全凭经验;还有的酒店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能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卫生管理的阶段;大部份酒店还没有建立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没有认真识别酒店餐饮食品管理存在的风险,从食品安全的源头抓起。

2.食品安全教育不到位

新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餐饮企业应当组员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不断强化食品安全意识。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缺少师资,餐饮工作繁忙,再加上餐饮管理人员的不重视和侥幸心理,造成了食品安全教育空缺或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规范、警示作用。

3.缺少必需的食品设备,不能及时对测量监控设备校验

食品安全需要一定的设备来保障。许多餐饮经营者为追求利润,厨房缺乏必要的食品储存设备,对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不到位,对测量监控设备的校验不及时不准确。很多酒店冰箱的外温度显示器形同虚设,对冰箱的制冷效果的鉴定凭借个人感觉。

4.追求风味,忽视安全

烹制方法对菜品的风味定型产生关键性影响。很多餐饮企业为了追求独特风味,采用烟熏、油炸等烹饪方法,在高温下,食物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蛋白质类食物产生致癌的杂环胺类物质,脂肪类产生苯并芘类致癌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环化、聚合、氧化产物,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会产生较多的丙烯酰胺类物质,它们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不恰当的烹调方法使营养元素变成了有害物质。

还有的追求为独特风味,在原材料选择上,不顾食品安全。比如有些餐馆不顾国家的明令禁止,在没有得到烹饪河豚资格认证的前提下,烹制河豚等有毒原料,导致每年都有不少的食客倒在河豚桌旁。

三、强化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酒店可控的食品原料供应链

有很多酒店为了提升酒店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开始建设自己的蔬菜、禽类、生猪等生产基地。采用建立生产基地的办法,建立可控的食品安全生产链。但不是所有的酒店都有条件建立自己的基地,大部分的酒店还需要从市场中购买原材料。世界著名的快餐公司肯德基在建立食品原料供应链方面的经验值得餐饮业学习。肯德基采用星级系统(starsystem)对供应商在质量、技术、财务、诚信度、沟通能力对供应商进行监控的评估体系,其涉及到的评估内容都非常细节化,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强:例如装有金属探测器的供应商,每小时都检查一次机器是否在正常运作,并有现场的记录说明他已这样做了;面包的直径、高度,甚至内部的孔洞的大小是否合乎肯德基要求的标准;供应商是否有成文的系统和固定的管道与客户进行交流。每三个月到半年的定期评估和贯穿全年的随机评估,由公司的技术部和采购部以总分100分进行评定,年底的综合评分将决定供应商在下一年度中业务量的份额。对于供应商来说,肯德基这样严格的评估系统并不是为了淘汰供应商,而是“从源头起就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最初对供应商的筛选开始,到一步步的技术支持,一次次的培训,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供应商的原料质量,从而保证肯德基在终端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快餐产品。在肯德基公司的技术部和采购部以星级系统(starsystem)完成每年对供应商的各项评估的同时,也针对供应商们各自的弱点和不足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把餐饮业的国际标准质量要求带给肯德基的供应商。餐饮企业也应该建立针对供应商的详细实用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进行定期和随机的测评,对不合格项进行培训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进行淘汰。

虽然肯德基有严格的星级评定系统,但还是出现了“苏丹红”危机。这同时也告诫餐饮企业,制度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和监督,也会出现问题。

2.强化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涉及到食品的采购、储存、粗加工、烹制、服务等多个环节,只凭单个的制度是不可能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目前在餐饮企业行之有效的是HACCP体系。该体系期初是为太空作业的宇航员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保障而设立的。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应用在从初级生产至最终消费过程中,通过对特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确定和评价,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HACCP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控制由食品引起疾病的最经济的方法,并就此获得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认同。它强调企业本身的作用,与一般传统的监督方法相比较,其重点在于预防而不是依赖于对最终产品的测试,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为控制由食品引起的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在食品业界,HACCP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它逐渐从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演变为一种管理模式或者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合作,以HACCP原理为基础,吸收并融合了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中的有益内容,形成了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2005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了ISO22000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的要求”。作为餐饮企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应引进、完善ISO22000标准或HACCP体系。

3.建立酒店实验室,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打开留样箱,戴上胶皮手套,取出镊子,点燃酒精灯对着镊子进行消毒,然后拿出几个塑料袋把食物一点点夹进去,左后封口并用记号笔记录下时间。这好象美国电影《犯罪现场调查》中提取物证的一幕,实际上是发生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厨房里,食品检验员现场工作的场景。为了强化食品安全,很多酒店里开始设计了实验室,设立视屏检验员,用“试验”的方法代替以往的“经验”。食品检验员的岗位职责主要有:一负责各餐饮场所、厨房等食品取样化验工作,二是依照《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货源、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监督,随时抽查各餐饮场所卫生状况,纠正不规范行为,上报现场检查记录;三是对食品使用的工具、餐具进行涂抹化验;四是负责大型宴会的留样检验,做好存档工作,必要时送检验样品到卫生防疫部门;五是认真填写检查报告,提出整改建议,及时上报领导;六是做好员工的餐饮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

篇5

火灾历来是严重威胁到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的灾难之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各项生产活动等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针对火灾,要结合实际开展火灾事故倒查、追责,一方面,这样可以对一起事故责任链上的各个环节人员进行宣讲教育,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启动倒查机制和追责程序,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可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从而有效预防火灾。当前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火灾事故依然时有发生,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各个社会单位要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内部建立运转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保证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不流于形式,不成为应付检查的“运动式”行动,只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得力,才能有效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1 当前社会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意识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单位是承担消防安全责任的主体。尽管如此,从大量的火灾事故案例分析,造成火灾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上是单位主体责任未能有效落实,许多社会单位负责人没能清楚地认识到肩上担着消防安全责任的担子,责任意识十分淡薄,主观上认为消防工作和单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主业相比,可以靠后,能够稍等。甚至少数单位负责人还认为消防工作只是政府和消防部门的事情,自己不是主角,配合做做工作就可以了。

1.2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操作性不强

在日常的消防监督检查中,不难发现,很多社会单位消防管理措施在具体的操作执行过程中效果会大打折扣,一方面是制度效能先天缺陷,制度保障安全的实际效果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在制定制度措施时没有进行科学调研,没有充分结合本行业的实际特点,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制定出的单位内部消防管理程序、制度,不能把握重点、切中关键。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动态调节能力偏弱,相关消防管理制度和措施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引进了新设备,未能根据参数指标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未能及时重新确定重点部位;在?挝蝗嗽钡髡?后,又时常出现管理断层现象。

1.3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管理不到位

一些单位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消防设施设备的投入不足;单位的消防设备、设施未能做到及时的检查、维护和更新,直接导致单位内部消防器材、设备长期处于损坏或者半损坏状态;消防设施、系统的管理也处于低水平状态,缺乏应急响应机制。今年发生的南昌“2.25”重大火灾事故中,装修施工队切断了酒店的消防系统,竟然没有管理员制止、发现。这样的状态,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设备设施往往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无法对初期火灾进行及时有效的扑救和控制,使得火灾往往进一步蔓延扩大,造成较大损失。

1.4 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在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许多社会单位的员工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消防知识缺乏、消防专业技能偏弱的问题。一些社会单位考虑人力成本,在招聘员工时,门槛较低,标准要求不高,招收入职后,定岗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人员往往不再筛选、把关和培训。这样招入的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消防知识和技能都掌握不足,难以胜任岗位。此外,部分社会单位对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消防业务培训不够积极,往往处于缺失或瘫痪状态,难以有效提升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再加上社会单位内部员工的流动性,各项培训机制和措施显得难以持续,单位工作人员难以参加系统有效的培训。

2 火灾事故追责背景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

2.1 建立完善单位消防责任体系,明确岗位人员职责

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社会单位内部必须建立完备的消防责任体系,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全员防火安全责任制;社会单位在对每个岗位本职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同时,将涉及单位消防安全的部分职责并入岗位职责,专职的消防安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明确专门职责,一般岗位员工明确共同职责,让每名员工在承担本职岗位职责外,都承担起部分的共同消防安全责任。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社会单位消防责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推动社会单位将消防安全责任履职在绩效考核、年终考评标准中赋予相当权重,以此推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全方位运转。

2.2 调整、优化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当前一些社会单位存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实用性、操作性、科学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单位在分析研究本单位消防工作实际的情况下,进行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调整和优化;行业特征明显的单位,应组织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梳理明确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重点,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根据要点、重点有的放矢地调整、优化单位内部的消防管理体系;同时,在出现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更新时,要及时分析研判,调整消防安全管理的流程或模式,确保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时效性,避免消防管理系统落后于单位的实际变化和发展。

2.3 提供完善的消防技术服务体系

消防安全管理专业性较强,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保证各个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各地政府应牵头组织对本地区的消防安全形势的研判,查找剖析存在问题;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政府应当组织相关的技术力量定期进行“把脉会诊”,为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开出药方”“定出方案”。 同时应该组织或督办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行业内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和总结,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根据研判分析的结果对本行业各个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各社会单位消防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掌握熟悉适用于本行业生产生活中的消防安全管理技能,从而提升单位内部消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篇6

当前的建筑市场,各种技术充斥其中,往往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怎么 选择。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州正 通正是凭借着自己对质量的严格要求 以及过硬的技术实力,在市场的竞争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抢占了徐州中央空调 市场的最大份额。

徐州正通公司董事长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用‘三精’ 原则做好工程,服务好客户”。所谓“三 精”,是指徐州正通公司的企业文化, 即“精细、精准、精致”, 张认为,只有秉持这样的施工理念,才有可能给 客户留下一个好的工程,也才能给公司 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公司成立近十年来,他带领全体员工,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仔细核算每个细节,力争为客户提供最 好的服务。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徐州正通公司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从最开始的一 穷二白发展到现在,近十年的历程使 得公司已经具有了国家机电设备安装 一级资质,消防设计与施工二级资质。 现在公司已通过 ISO9001 质量体系、 OH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及 GB/T50430 工 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体系认 证。目前公司拥有国家专利两项,是“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江苏建筑工程学院”产研合作单位,江苏省安装行业协会理事单位,被江苏省安装协会评为 “AAA 级优秀施工企业”。

在这些年的公司运营过程中,张经常跟人讲:“我们做企业要有良 心。”正因为如此, 他带领的员工队伍,在对客户施工过程 中, 往往 站 在客 户 角 度思 考 问 题, 为 客 户着 想, 急客 户 之 所急, 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尽量为客户节省成本,成为业内施工的标杆, 从而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截止到目前,徐州正通公司已经获得徐州市高铁时代广场的消防工程、徐州月星国际商务港通风空调工程等共计几百万平米的工程标的, 并且都圆满完工,获得业主方的高度 赞扬,也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可。

篇7

关键词:永新国际广场, 开发管理 ,总分包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Qingdao yunghsin international square program, for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contract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words: yunghsin international squar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otal subcontract

中图分类号:U41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永新国际广场总占地面积约3万平米,建筑面积26.5万平米,地上建筑面积16.7万平米,地下9.8万平米。地上部分由4层群楼与三栋超高层组成,其中群楼部分建筑面积5万7千平米,定位为时尚商业中心,将由国际知名的商业机构统一运营;超高层由北至南交错分布,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采光及视野。本项目是一大型城市综合体,汇聚了时尚商业中心、精品酒店式公寓、甲级写字楼、豪华公寓四大业态,采用框架核心桶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内部空间规整,高度更高,实现办公、居住更高品质。现就本工程开发管理及总分包情况进行分析。

二、开发管理情况分析

开发管理是指建筑项目开发企业为顺利完成工程项目的开发而对公司内部的人事、财务、工程、销售及后勤部门进行的组织和管理,也是企业为成功实现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及物业管理所采取的经营模式。开发管理其目标及原则就是要整合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运作流程,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为依托,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深受顾客喜爱的住宅或商用房。开发管理的重点在企业内部的经营,核心在于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作好项目的总分包工作。

永新国际广场开发项目全过程管理以项目总承包与分包为龙头,将开发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始终贯彻项目的总分包思想,在每一个阶段都按照项目管理理论严格管理,达到了工作程序连贯,工作目标明确,工作效率显著的特点。下面就永新国际广场开发项目总承包与分包作出分析。

三、项目总承包与分包的研究

(一)总承包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能分析

1、管理组织机构

本工程作为青岛市重点工程,由公司组建项目经理部承担对该工程的总承包管理,工程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以项目合同和成本控制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系统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为手段,行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六项基本职能,全面履行与建设单位、监理的合同,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技术管理与计算机辅助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体制。

项目经理部直接接受建设单位、监理指令并对建设单位负责,对专业分包商进行管理和协调。本工程项目经理部机构如图1:

图1项目经理部机构

2、各机构职能

(1)工程部 负责工程的施工管理,编制工程进度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负责施工、生产调度,协调分包施工管理;负责重大技术方案和措施的编制、审核和交底;负责材料设备进场质量控制,材料试验,试验和检验资料档案等技术管理工作;负责与监理、设计院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协调。

(2)质量安全部 负责项目质量安全计划的编制实施;负责制定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文明施工管理制度;负责日常质量工作的跟踪检查等。

(3)物资设备部 负责组织编制材料、设备、机械的采购、供应计划与管理;制定降低材料成本的措施等。

(4)合约造价部 负责工程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预结算、工程量统计和对总分包合同的管理、工程成本管理、项目财务管理,做好成本控制与管理等。

(5)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职责

项目经理(执行经理):代表企业实施施工项目管理,对进入现场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实施;进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准备结算资料和分析总结,接受审计,处理项目经理部的善后工作。

项目总工:组织项目人员进行图纸会审,负责项目技术洽商,处理设计变更有关事宜;编制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编制质量控制点;参与质量事故和不合格品的处理,编制技术处理方案;组织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评定;负责项目竣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二)工程分包管理分析

本工程由总办单位作为总承包管理者,基础、主体、粗装修工程将由主办单位直接负责施工,其他项目由建设单位选择分包单位施工。

分包单位由总办单位项目经理部纳入总承包管理体系,在施工全过程中,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协调、统一计划的原则对分包单位进行有力地协调、监督、管理。

1、强化总承包管理

项目经理部全面执行和理解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意图,认真履行施工总承包合同,同时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总包协调管理,以保证合同规定的工程质量、工期等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1)统一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协助建设单位(监理)对各专业分包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2)统一现场平面管理;(3)统一施工现场的多工种、多专业交叉作业的平衡调度;(4)每周四下午16:00 由总承包单位主持召开工程生产协调、质量安全例会。

2、进度计划管理

总承包方制定严密、可行的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各分部分项工程劳动力安排、图纸等资料的提供,材料、设备订货进场时间、劳动力部署等项目施工中的每一环节都纳入总体施工计划。

本工程施工项目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按倒计时排计划,只能提前不能拖后。各分包单位进场10天内报出根据总体进度计划编制的分部分项进度计划,每月25 日报出下月计划,每周一报出本周计划并汇报上周计划完成情况。

3、质量管理

确定创优质量目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本工程的工程特点,编制详细的质量计划,各分包单位必须保证质量计划的100%完成。制定《1-2区办公楼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与奖罚条例》,同分包单位签订责任状,总承包单位有质量奖罚权。

4设备材料的采购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的材料市场信息库,建立设备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设备技术参数,工程部门提供的工程进度要求,对各种设备货比三家,比较设备的性价比,择优选用。

5、工程款的支付:控制工程款及各种材料设备款的支付,源头在招投标及各种商务合同的签订工作上,对合同中的价款支付比例,以工程进度为依据签订。预算部门在做预算时,对相关工程量,分别分类计量。支付时,工程部对照完成的工程量、财务部对照合同,严格按合同审批、支付。

6、预决算管理工作:把预决算作为工程成本控制工作的主线,招标工作、工程量计量、工程造价的计算依据和预决算工作都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准确的预算为控制工程成本提出目标依据。

7、安全管理

随着工程的进展,各专业施工队伍陆续进场,由单一工种向多工种立体化发展,人员成份复杂,施工项目互相交叉,责任难以分明;中小型机具增加,安全用电管理难度大。针对这些特点,制定《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及奖罚条例》,同各施工队签订《安全施工协议书》。总承包单位有权没收分包单位违章的小型机械、电箱等。各施工队伍重点抓好现场材料堆放、工完场清、安全用电工作。

8、劳动力的管理

(1)编制劳动力需用量计划。施工前根据施工进度、施工段划分、专业需要、劳动定额编制切实可行的劳动力需用量计划,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2)在施工队进场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制度教育,并加强质量意识教育;(3)对劳动力进行必要的调节,实行动态管理,使之合理流动;(4)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9、技术管理

组织分包对图纸进行审查,代表分包与监理单位联系设计变更,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审核分包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协同分包解决有关工程的技术、试验和质量等问题,负责施工技术档案的审核。

10、考核制度

每周四下午的生产例会上考核各分包单位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文明等工作,对一般违章的以教育为主;严重违章的将予以经济惩罚。

永新国际广场项目为综合购物广场、酒店式公寓,为框架核心筒结构,本工程拟投资4亿。本工程施工规模巨大,施工过程前、中、后期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做好相关规划。

四、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成为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而质量、进度、成本控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管理要点。混凝土及砌筑工程是建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青岛崂山区秦岭路永新国际广场项目为例,浅谈自身的一些见解。

参考文献:

[1]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赵志缙、赵帆.高层建筑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 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 交通拥堵 交通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63-02

1 前言

轨道交通主要指地铁、轻轨、空中轨道列车、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一系列的交通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于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以其占地少、能源损耗低、环境污染少、运输量大、行驶速度快、安全可靠性高,准点舒适等特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的承受能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我国的很多城市也越来越难以承受人口过大带来的交通压力,所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将成为我国很多大城市解决交通压力的重要选择。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尚不完善,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城市交通技术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在人们生活的地位也逐步提高,但是从我国这几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实践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攻克的难关。主要表现在:

2.1 建设资金投入问题

资金的投入建设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我国轨道的建设资金主要依赖的是我国政府的财政补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筹措、管理和使用机制。融资方式显得较为单一,建设的资金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2.2 运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城市轨道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巨大。所以轨道建成后的收益问题是一个必须要引起注意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才取的运营模式基本是通过银行贷款以及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基础建设,然后再投入运营之后开始还贷款。但是在建设之前却没有完善的运营管理方略,所以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在投入使用之后,其收益都不太理想,造成了还款困难的局面,这也是很多投资商不愿投资该项目的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的城市轨道发展缺乏后劲力,可持续发展的的目标难以实现。

2.3 轨道建设规划不到位

做好建设规划是合理布局城市轨道建设的重要步骤之一,但是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在进行城市轨道的建设规划时却出现很多的问题。没有很好的统筹与传统的其它交通方式(例如:各种长短途客运、汽车、火车等)的关系。

2.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技术与设备跟不上要求

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落后于国外的发展,所以在城市轨道的建设上比较依赖于国外的技术设备,自主创新性能力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水平,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化竞争。

2.5 智能化水平有待于提高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智能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运营的监控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站务管理上,防灾报警系统、环控系统和供电监控系统集成的车站设备综合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2.6 安全管理体系有待于加强

城市轨道的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它的涵盖范围比较宽,如果其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在整个工程的建设中,要密切注意各个环节,从工程的规划到施工到运营,都要严格进行控制。

2.7 交通技术标准比较混乱,没有达到统一

技术的统一是保证轨道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的城市轨道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所以对于相关的技术标准尚未达到统一,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交通用语不够规范,轨道建设的设计、施工、勘察测量标准不统一、信号指示灯不统一等。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 相关的对策探讨

城市轨道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它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它也将成为我国很多大城市进行公共交通建设的主流方向。因此上述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城市轨道的建设与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认为应该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我国城市轨道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结合城市发展环境,善于利用城市的环境空间

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轨道交通势必会占据城市的部分空间,所以其开发与建设必须要注意结合整个城市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的空间。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例如大板的梅田站,其轨道的规划布局就充分利用了城市的整体空间,集合使得轨道交通突破了传统的只具有客运功能的局限,集各种酒店、商场、娱乐场所于一体,大大扩展了整个轨道交通的功能,给附近的市民以及来自四方的乘客提供了宽阔的娱乐活动空间。

3.2 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机电安装必须经过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环节,同时随着机电设备及其技术不断创新,机电安装施工中会涉及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等。再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机电安装工程也随之增大,人们对机电安装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以促进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确保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

一、建筑机电安装施工特点

随着建筑机电工程规模的扩大,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更为复杂,安装技术也在逐步提高。建筑机电安装涉及到的安装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了电气工程、供水排水工程、空调通风以及弱电工程等等。另外,由于建筑机电安装施工项目较多,相应的施工队伍较为庞大,因而就会使得工作人员安装施工技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问题。建筑机电安装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其中主要的安装工作集中在建筑主体结构等重点工程上,多数情况下,安装工作要在建筑装修工作之前开展,这就使得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有着一边施工一边安装的特点,而且施工周期较短。

二、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时存在的问题

1、安装流程不够规范

建筑高压机电设备安装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每个施工环节有着细致化的施工工序要求,因此要严格按照安装流程相关规范标准来进行操作,防止由于人工操作失误及配装顺序错误等而引起一系列问题,从而可以降低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然而在实际安装施工中,却存在不规范操作的现象。比如,在高压机电设备配变电所安装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施工成本,就会在建筑物中的冷水机和水箱附近安装发电组和相关的配电设备,这样做在给高压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埋下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会对其他机电设备的运输通路产生不同程度的阻碍。

2、机电设备噪音和振动幅度较大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高档办公楼、现代化医院、高级酒店以及高等院校等建筑工程,而其中对高压机电设备的振动和控制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由于每个高压机电设备机房里基本都安装着给排水、暖通、各类风机、冷却塔、变压器、空气处理器、空调动力泵及冷冻机组等多种机电设备,这些机电设备在长期运行中,在不平衡惯性力和旋转偏心扰力的影响下,会导致机电设备的内部零件通过与建筑工程连接部位、管道及设备的底座产生较大范围的振动,并伴有大分贝的噪声,对人们的日生活和学造成严重影响。

3、机电设备设计不够严格

在建筑工程的诸多动力设备中,高压机电设备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一个建筑工程都需要配合安装与之相对应的高压机电设备。高压机电设备在建筑市场具有广泛的应用,因而建筑市场中,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规格、型号和种类的高压机电设备,同时也引发了部分高压机电设备型号、规格及运行参数等较为混乱的现象,很多建筑工程对于高压机电设备的安装和施工要求没有统一化的标准,而且机电设备的设计要求不够严格都增加了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难度。除此外,还有许多高压设备没有经过严格调试就进行了安装,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影响到了高压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和稳定运行。

三、强化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1、合同管理

在建筑节点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合同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并严格核实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实物量,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变更现象进行合理评估,同时对施工成本、施工机械、施工材料、施工工期及施工质量等进行有效监察。施工前,依据机电安装施工图纸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和编制,同时对招标文件与施工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和研究,对施工合同中定额补贴费用支出进行充分考虑,并将其归入到工程施工预算范畴。在签订施工合同后,施工单位必须办理相关的工程开工手续,并依据业主要求和实际施工情况,明确具体的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并制定相关的施工计划,采取有效的技术、安全措施。

2、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主要是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及施工检测等机电安装施工环节中所采用的手段及方法进行管理。由于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不同,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环境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要严格依据我国机电安装施工规程要求及标准,对施工图纸进行有效的审查,并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法,选择适宜的施工机械设备,优化施工组织,合理安排工程施工顺序,以保证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3、材料管理

施工材料作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基础条件,确保材料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提高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建筑新材料在机电安装施工中的推广和应用,人们对机电安装施工材料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施工材料具备良好的性能指标,同时要求施工材料具有节能、环保、耐用等优点。

4、进度管理

首先,分解建筑节点安装工程施工进度总目标,依据单位工程划分为若干个交工目标或者时间目标。同时将每个交工目标分解成为多个施工计划,并制定相应的周计划、月计划及季度计划等,明确每个计划完成时间及人员职责;明确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负责人,并组织工程相关负责人、施工人员、班组长及调度人员等加入到施工进度管理工作中,并建立相应的进度控制管理体系。

5、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保证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及使用安全性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机电安装施工中,要建立完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并具体到每个施工环节中,以对整个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严格监控,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6、验收管理

当施工单位依据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要求完成所有机电安装施工任务后,由相关部门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验收,若工程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业主要求相符合,并具备良好的系统使用功能,可立即办理工程转交手续。机电安装施工验收材料主要包括机电设备资料、运行可靠性报告、工程变更资料、施工合同、施工规范及标准等。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不仅要达到施工合同规程内要求,同时要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机电安装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相符合。

7、安全管理

为了避免机电安装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优化施工安全防护条件,规范施工安全操作行为,明确安全管理与控制职责。首先,施工单位必须构建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并制定安全教育、安全技术、安全检查等制度,保证每个施工环节安全管理工作达到相应的指标,并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意识,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其次,对施工安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新技术存在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并全面提升施工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

结束语

机电安装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机电安装施工技术更新快,涉及面较广,大大增加了机电安装施工管理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曹云乾.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初探[J].机电信息,2011(16):76-78.

篇10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条例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食品用包装材料、容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的生产、销售,使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的监督管理,除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外,还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协调、监督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工作;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下辖政府及本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察和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各监督管理部门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组织查处。

农、林、渔业行政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含加工,下同)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

集贸市场和超市等市场内的食品生产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宾馆、酒店等餐饮服务场所内的食品生产行为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省人民政府依据工作需要,可以调整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条(食品生产销售者的一般责任)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当生产、销售、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并对其生产、销售、提供的食品承担责任。

第六条(食品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检举、控告侵害食品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消费者因购买、食用食品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消费者不购买、不食用已经明知有毒、有害或不安全食品。

第七条(科学技术支持)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

第八条(宣传教育)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学校、新闻媒体有义务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九条(社会参与)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维护食品安全。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当建立行业规范,开展诚信建设,实行行业自律。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发挥维护食品安全的作用,参与和协助政府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食品安全保障

第一节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条(标准体系)省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并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查询平台。

第十一条(地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听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食品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及消费者意见。

第十二条(企业标准备案)企业生产没有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报地级以上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审查合格并准予备案的企业标准方可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本条例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和地方标准实施前,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可以按照现行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产品标准生产、销售食品。

第二节食品召回

第十三条(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及时召回其生产、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并承担召回的相关费用。

第十四条(主动召回)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食品存在不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主动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并记录召回的具体情况,包括召回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并及时向原负责审批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强制召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安全食品时,应当责令该不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召回不安全食品。

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及时向其报告召回的具体行动情况。

第十六条(召回行动的监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不安全食品召回行动的监督,并向社会召回的有关信息。具体管理办法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节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十七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食品生产、销售者和餐饮服务者应当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十八条(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报)各级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含食用农产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下同)应当定期对本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同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通报。

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会同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能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接到报告或者通报的地方政府应当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必要时发出食品安全预警或指引。

第十九条(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隐报、谎报、缓报。

收到报告的部门,确认属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在两个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对事故予以处理,防止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并立即向所在地政府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事故发生情况。

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及时采取应急救援行动。

第二十一条(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调查)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的查处和责任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调查,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外,还应当查明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

第四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

第二十二条(信息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制度。

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的汇总、分析和综合性信息的工作。

各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相关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和工作。

食品行业协会负责本行业内的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送工作。

第二十三条(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上相关食品安全信息。

第二十四条(信息通报、报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之间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同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报送信息。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向社会监督抽检结果前,应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和其他相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新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情况、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状况和食品安全警示信息应当由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组织统一。

第二十六条(信息要求)食品安全信息应当依法进行,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公正。

第二十七条(食品安全信息内容)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包括: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

(二)食品安全监测评价、预警和食品抽查信息;

(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

(四)不安全食品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及查处信息;

(五)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第三章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

第一节食品生产

第二十八条(持证生产及其一般生产条件)食品生产者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生产条件,依法取得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二十九条(按标准组织生产)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有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无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应当符合经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管理体系)食品生产者应当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生产进行全过程监控。

第三十一条(原料验收)食品生产者应建立原料进货验收制度。食品原料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禁止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食品。

第三十二条(生产记录)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生产档案,内容包括:

(一)食品原料进货验收记录,载明食品原料的名称、规格、批号、生产者、供货者、购货数量、购买日期、保质期和储藏或者保管条件要求;

(二)食品生产记录,载明投料情况、生产工艺参数和生产数量等;

(三)食品检验记录,载明食品及原料检验情况和相关检验数据;

(四)食品销售记录,载明食品销售对象、数量和日期;

(五)不合格食品处理记录,载明不合格食品的生产日期、数量、原因和处理措施。

生产档案应当保存至食品保质期满后两年,不得伪造生产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