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

篇1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综述

1.文化

所谓“文化”并无准确的定义,这里我们以翻译学中的文化界定为准,将“文化”这一概念界定为“以某种语言作为团体表达方式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现象”。文化的本质特征得到了统一的认知,笔者将进行概述。文化具有非遗传特性,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具有非个体性,是某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文化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其中语言为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文化传播与体现的具体形式;文化具有典型的整体性,文化构成的各个环节均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关于文化的分类,也是各种说法琳琅满目,这里我们同样引用翻译学中对于文化类型的分类,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主导价值观等)和亚文化(即副文化、内部文化),翻译学家曾指出文学作品的优质翻译离不开对五种亚文化的良好认知,它们分别为语言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生态文化。

2.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在差异性的社会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下特定群体的人们所形成的包括语言交流、人生信仰、思维方式、风俗道德等方面上的差异,其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即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理解与阐述不同,进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1]。这里我们对基于翻译学的两种文化所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个阐述,这是进行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有效沟通的基础。其一是文化相含关系,即两种文化的内涵呈现一方文化内涵包含于另一方文化内涵,或者两种文化内涵之间存在交集的情况。其二是文化相斥关系,即两种文化针对于同一表达形式所具有的深层内涵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情况。其三是文化相缺关系,即两种文化都各自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组成部分,相对其他文化则是此部分的空白。

3.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差异性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文化有的词汇表达,也赋予了某些特定事物独特的精神含义,中国的“龙”代表吉祥、风调雨顺,而西方的“龙”则代表着暴力与忤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可否实现有效的沟通,语句本身的准确把握是基础,对语句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的理解是关键。翻译则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人们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与语言和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秀的译者必须既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又充分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翻译的深层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源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在目标语言中的完整表达,实现真正的交流。

4.文学翻译

所谓的“文学翻译”即以文学作品为对象而开展的翻译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翻译亦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它所实现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字符的等价转换,更是原作品中内涵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以实现带给读者欣赏的需求及愉悦感,并如原著一般带给读者思考与启迪。文学翻译的目标就是最大可能地实现源语言文化的传播,实现目标语言文化的丰富,并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只有深刻认知两种文化内涵,并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采取正确的处理,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方可实现原著作品内涵的准确传达。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影响因素及主要方法概述

1.影响因素

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翻译处理策略的选择是一个弹性掌握的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翻译目的的影响,一是译本读者定位的影响。翻译目的是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我们同样以《Gonewiththewind》为例进行阐述。本作品的翻译目的界定为满足一般中文读者阅读需求,并全面展现原著的所有内容。基于此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选择,大量使用了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手法,既保证了原著原有内容的全面展现,又降低了读者阅读难度。对于读者的定位,这对于确定一部作品的翻译侧重点具有很好的指向作用,不同读者的审美与欣赏水平不尽相同,翻译策略不同。若一部作品的受众为对源文化具有深刻认知的较专业人士,则文化差异处理采用直译即可实现文化传播目的,但若面对普通受众,则源文化背景欠缺,这就要求译者结合自身对两种语言的熟练应用及对两种文化的把控采取弱化差异的策略,降低阅读难度。

2.主要方法

针对英文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不外乎“异化”与“归化”两种。所谓“异化”即以充分将原著文化内涵进行保留为原则,将目标受众带入异国文化氛围,具有充分实现文化传播目的,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诸多优点。所谓“归化”即以追求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而像目标语原创为方向,致力于通过翻译实现用固有文化价值观对作品进行理解。异化的处理方法在作品的文化差异处理中,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以及对目标语言的丰富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良好的翻译离不开方便目标读者阅读,迎合其阅读习惯的目的。在英文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上,通常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处理方式。

三、英文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类别及处理方式概述

本节我们对英文文学翻译过程中关键的五种亚文化差异的正确处理方式进行论述。

1.生态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某民族在其特有的生态环境(自然、地理)中发展所形成的具有自我标志性特点、带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特征,不同的生态文化造成了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或者现象的不同反应。在生态文化差异的处理中,我们对于读者的接受能力要有一个弹性的掌握。对于读者通过自我联想可以理解的文化相斥部分,可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原作中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直接进行翻译,这种做法会带给读者新鲜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的渗透作用;对于作品中文化相缺部分的翻译,可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持原作特色,又通过注释采取归化处理,丰富双方文化的交流;对于原作中由于习惯所采取的比喻手法直译后目标对象难以理解的情况,可选择采取意译的方式,基于译者对于源文化的掌握将比喻含义直接进行翻译,虽降低了形象性,但确保了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原作中所出现的西方文化俗语等,可采取替换的翻译方法,用目标语中具有同样表达含义及表达风格的俗语进行替换;对于原作中难以向目标读者解释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省略,降低读者阅读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和省略两种表达方式在原作文化底蕴传递作用上有一定的削减,应慎用。

2.物质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物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如建筑、食品等,物质文化通常是以一种文化相缺的形式存在,英文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的良好传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给读者异国风情感受,对文化交流具有很好的效果[2]。对于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差异部分的翻译,大多采取了直译或者直译加注释的方式,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作中包含的异国特色,起到了一定的源语言民族或国家文化背景及历史的普及作用。比如对于“Duelingpistol”一词的翻译,《飘》中就直接翻译为“决斗手枪”,决斗这一风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陌生的,直译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源语言的文化气质,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氛围与新奇感。而对于一些在目标读者概念中不存在的器物以及仅在某专业领域才会使用到的词汇的翻译,我们有必要对其用途进行一个注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描述的场景[3]。对于物质文化的翻译,由于其独特性和强烈的文化气质,很少采用意译,并无法采用替代的方式进行翻译以求实现理解上的便利。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的差异应以传播文化为基本原则。

3.社会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的“社会文化”是指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社会形态、行为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交流上的误解与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则表现为翻译的失误。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中,都存在一词多译的情况,翻译学中曾指出词汇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才有意义,可见作品翻译中对于社会文化差异的细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关系到作品原意的准确传达。基于上述观点,在进行文学作品中社会文化差异部分的翻译应采用直译或者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以求规避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误区。同样应对读者的接受能力采取弹性的掌握,对于抽象度不高,或差异性不明显的比喻方式,我们可以直接保留原文喻体,进行直译,将理解的环节留给读者;社会文化的差异多归属于文化相缺的范畴,故大多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以实现如实反映原文社会文化背景,并确保读者不会因为晦涩抽象的社会文化差异而丧失阅读兴趣。如《飘》中,则将原著中的“wallflower”翻译为“墙花”,并注释为“舞会中没有舞伴而坐在墙边的单身女性”,这样生动与准确兼顾。作品中出现蕴含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的词汇时,译者应结合作品本身的人物、环境、场景塑造,进行归化处理。如《飘》中的“mammy”一词,若直译则是帮白人看护孩子的黑人保姆,而原著中该人物的塑造要体现的是一个忠诚而认真的老保姆,故译文中翻译为“黑妈妈”,实现了社会文化差异处理与文学作品内涵的到位传递。

4.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语言文化”[4],上文已有阐述,而文学作品则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对于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将人物的日常语言交流所蕴含的情绪、人物关系、谈话氛围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成功翻译作品关系重大。这里我们以人名的翻译以及英语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黑人对白的处理进行一个举例论述。人名既是日常语言交流中的常用要素之一,又从侧面映射着不同的风俗、宗教、道德等文化信息,对其恰当翻译处理很重要。人名在中英翻译中通常采取音译的方式,但在文学作品的处理中,我亦应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见机行事”的处理,让作品译文行文更为流畅。黑人对话也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组成部分,西方历史造就了黑人奴隶的存在,种族的歧视导致了黑人受教育程度与白人的差异性,原著书写过程中会用一些词汇语句构成的不同来对其进行表现,现有的翻译大多采取直译,而放弃了对这一特有文化要素的控制,笔者认为在对该情况的处理上,可采用意译方式,在充分理解原文表达意图的基础上,用目标读者语言中常用的区分方式对这种阶级差异之间的对话进行替代,实现语言表达设置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0-40.

[2]马丽群.浅析英语文学中文化翻译差异处理的技巧[J].作家,2013(18):165-166.

[3]于文杰.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芒种,2012(16):163-164.

篇2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通用语言,因此,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促进我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有效交流,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结合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基础习惯之上,尊重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习惯差异,使翻译作品能够做到二者兼顾,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发展与进步。

一、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往来密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也越发突显,英语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部分,而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够让中国读者更深入体会到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拉近中国读者与英语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促进中国与各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此外,由于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选择其对应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准确表达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探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处理方式,使文学作品翻译不只针对英语单词,而是让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英语文学的内涵与魅力。

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策略

1.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要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要根据该作品的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而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作品进行透彻的分析,再进行翻译工作,以便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做出更准确的表达。其次,由于英语文学作品体裁多元化,例如:散文、小说、科技应用文以及诗歌等,其中散文、小说与诗歌这些文学体裁的文化元素具有多样性特点,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文学性与以艺术性。因此在翻译散文、小说或者诗歌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对该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感悟,再结合中国人语言与阅读的习惯,对英语文学的翻译技巧进行合理调整,以便在翻译时能将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确体现出来,便于中国读者正确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文章主旨,有利于提高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性与文学性。最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科技应用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而文化元素较少,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着重掌握翻译作品的核心内容,对专业用语或者专有名词必须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段,而对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则不必过于考虑。2.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方面入手,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源自于美国,其强调的翻译概念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词汇含义上的对等,还要使翻译中整体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裁以及语义都要形成对等,从而更准确的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文化。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便让中国读者能够了解该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含义。例如:“Thewaterthatbearstheboatisthesamethatswallowsitup.”如果按照直译,将会翻译为“载着小船的水和把它吞没的水是一样的。”,这很显然没有清楚表达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而如若翻译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促使中国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其内涵。3.正确解读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理论,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异化与归化是一种翻译理论,源自于20世纪末的美国,由LawrenceVenuti所提出。其中,异化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文学作品中源语言文化为最终目标;而归化的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文学作品最终所翻译的语言文化为目标,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概念。赞同异化理论的翻译人员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是使中国的读者能够领悟并接受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重点在于“接受”,而不需要读者去了解其中的内涵;赞同归化理论的翻译人员则认为,翻译作品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使所翻译的作品能够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与语言习惯,让读者能够充分感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其重点在于“感知”,二者都有各自的道理与优势。对于异化理论而言,可以使翻译作品更符合原文的中心思想,更能尊重原文的语言文化;对于归化理论而言,则更注重文化的内涵能否被读者所理解。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语文学作品文章的主旨,合理使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理论,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例如:“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Shenzhen.”译文应该为“高楼和高楼大厦在深圳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按照异化的理论,将其直译为“高楼和高楼大厦在深圳犹如蘑菇般涌现。”这种表达方式很符合原文的主旨,却让中国读者难解其意,但如果根据归化理论,将其译为“雨后春笋”就能够很容易的被中国读者所理解,符合中国的文化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在翻译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再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英语文学作品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又能便于中国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有利于我国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4(2):36-37.

[2]郭晓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大观,2016(4):110-110.

[3]彭莹.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文学翻译[J].芒种,2015(24):103-104.

[4]刘果.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广东科技,2014(14):203-203,205.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或“t 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种文学体裁,无论是其形式或内容都充分展现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例如:英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的七律诗都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译实践中,除准确地再现诗的内涵、风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还应译出诗的文化特色。许多翻译技巧,例如增补、注释、回译、替代等,都可以用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体会源语的文化风格。众所周知,汉语语言重视意合(Parataxis) 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意合的典型特征就是语言中有许多无主语句和不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正常的英语语法中,句子必定有主语。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删减主语、宾语、关联词等来实现语言和篇章的连贯以及解决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矛盾。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译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的特征,译者按照英语“主谓宾(SVO) ”结构的语言模式,增加了主语“I”、关联词“if”和谓语动词“see”;译者采用诠释的方法,将“床前明月光”译成了“Abed , I see a silver light”1替代也是通常用来弥补文化差异的一种翻译技巧。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其它类似的例子如下: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身壮如牛as st rong as a horse (陈安定,1998 ,P271)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异化和归化

    近20 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为处理交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 或foreignization ,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营销;影响

在跨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中,由于受语言的歧义、对双方行为方式的不同理解、民族的排他性、不同的审美倾向等文化差异影响,各国要遵守不同的文化,因此,在国与国之间跨越一种文化环境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进行营销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加以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寻找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的方法,采取一定的对策保证国际市场营销过程的顺利进行,是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积极影响

(一)文化差异为国际市场营销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生活习俗、市场状况、技术条件、信仰传统等,往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如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妇女在公开场合露面,以前照相机在沙特阿拉伯的销售非常困难,但后来有家企业针对这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研究开发了“宝丽来”快照相机。使用该照相机可以私下给妻子、女儿照相,并在家中自己冲洗。因方便、实用的优点,“宝丽来”相机在沙特阿拉伯深受欢迎,很快就流行起来,且逐渐受到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喜爱,一度成为全球相机市场的新宠。可见,文化差异可以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带来灵感,企业在跨国经营和营销时应认真研究不同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目标市场上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二)文化差异有利于国际市场营销人员进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基本方法,目标市场是以市场细分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市场细分,企业才能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特征提供相应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文化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以文化差异为依据进行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识别不同市场上的文化偏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坎贝尔公司根据文化差异将美国国内市场分为南部市场、西北市场、西南市场、西班牙后裔市场、费城市场等不同类型,然后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特征和消费偏好,研发了数十种不同的产品分别在不同地方加以推广,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三)文化差异有利于企业形成国际市场营销的“文化垄断优势”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障碍,但很多情况下企业背后某种特定的文化差异在异质文化市场上会因其独特性、新颖性而赢得当地消费者的关注,甚至偏爱。因为,这种异域的文化是独特的、陌生的,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往往充满了诱惑力,能给人以新鲜感,带来他们在本国熟悉的文化氛围中无法得到的满足。这就使企业形成了国际市场营销的“文化垄断优势”,得以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如全球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依然将其“快餐文化”成功地辐射到全球市场,在与美国文化迥异的亚太地区,也拥有四、五千家连锁店,且销售量占全部销量的16%以上。在中国,一度出现过很多在店面装潢、食品种类、定价、促销活动等方面都与麦当劳相似的快餐店,但大都经营惨淡,难以维持,关键原因正在于其文化的差异性。

(四)文化差异有利于加深企业对国际市场营销的整体环境的认识与理解

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及重大影响能使企业意识到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复杂性,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和研究其他环境因素,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等,加深对国际市场营销整体环境的认识。例如企业对目标市场的文化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就会对其政治法律体系产生清晰的认识,因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往往是在该地道德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制定的,深受文化的影响,是社会文化规范的条例化、制度化,国际市场营销中政治法律环境的差异在本质上是文化差异,政治法律方面的营销障碍归根到底还是文化障碍。

(五)文化差异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塑造品牌的独特个性

品牌个性是最能深入人心、最有价值的品牌属性,一个品牌只有具有独特的品牌个性,才能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体现自身的特色与魅力。品牌个性中所蕴含的文化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能否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并使其产生好感,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竞争能力的提高都十分关键。而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企业得以从不同市场的文化特征出发,塑造不同的品牌个性,形成独具魅力的品牌特色。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上既注重其“快乐共享”这一品牌理念的推广又不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品牌个性中,不仅推出了中国人都熟悉的泥娃娃“阿福”的特别包装,而且在广告中刻意将可口可乐与贴春联、放鞭炮、过大年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情景联系在一起,以本土形象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品牌的亲和力大大增强。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消极影响

(一)文化差异的无形性构成了国际市场营销中难以觉察的营销障碍

“鱼在水中畅游,但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人类也一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区域与种族,都存在相应的文化,人的一切行为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但在行动时人们却不会意识到是文化在支配着自己。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同样,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也具有无形性,令人难以察觉与把握。所以很多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进程中,往往能注意到目标市场上的政治法律、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并主动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却忽视了文化差异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导致营销决策的失误。 如可口可乐公司刚在香港推广其饮料“雪碧”(原名“是必利”)时,在包装标示、定价、饮料口感等方面都做得很成功,与当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饮食习惯相适应,也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但市场一直不景气。公司经过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品牌名称上,“是必利”的语音在香港人眼中极不吉利,后来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中华文化背景及汉语言文化的特色,启用了现在的品牌名称“雪碧”,才扭转了局面。

(二)文化差异的长期性构成了国际市场营销中难以逾越的文化壁垒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加快,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已经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用加拿大教授麦克卢汉的话来说,就是“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一个比村庄大不了多少的世界”。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处的仍然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便是这多元化世界的重要区分因子。虽然,人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会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部分地放弃或修正自身的文化,但是,正如美国哲学家咯兰所说,人或多或少可以改变自己的服装、政治观点、宗教、哲学等,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祖父。作为千百年知识经验积累的结果,文化具有长期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在某些方面的文化差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会成为国际市场营销难以逾越的文化壁垒。如穆斯林是禁止饮酒的,所以无论是法国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还是德国的啤酒,在穆斯林国家都没有市场。

(三)文化差异加大了企业国际市场营销调研的难度

营销调研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科学认识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把握市场机会、制定各项营销策略的基础和依据。

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调研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关系到调研方式的选择与调研内容的确定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文化差异决定了企业在不同市场的营销调研方法是不同的。如在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问卷或当面询问的方法直接向消费者了解其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年龄等信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方面的隐私都不太在乎,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此却十分敏感,一般不愿向外人透露,企业需要通过有关服务机构或政府管理部门才能获得这些资料。其次,文化差异会对国际市场营销调研的内容产生影响,使调研内容更加复杂。企业不仅要了解目标市场上的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营销渠道等基本情况,还要深入调查其文化体系的特征,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对企业产品和品牌的推广可能存在的文化障碍等,比单一文化环境下的营销调研需要了解更多、更为复杂的信息。

(四)文化差异会在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产生沟通障碍

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要与消费者、政府、媒体、经销商等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而由于存在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不同方法、对文化意义符号的不同理解、不同的政治文化导向及宗教信仰等极易导致沟通障碍。如日本有喜欢用Yes(可以)的习惯,说No(不行)在日本人心中是无能的表现,同时也非常不礼貌。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即使对于不同意或不能办的事情也会频繁地使用Yes,使其他国家的人难以理解他们的真正意图。沟通障碍通常会阻碍国际市场营销的顺利进行,。

(五)文化差异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内部管理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措施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日益发达,企业的跨国经营也随之日渐频繁,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这就不得不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去深入了解并学习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进行融合,有效的规避文化差异可能会带来的翻译问题,以体现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和高水准话以及整个商业活动的顺利完成。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体现几个方面

(一)对事物认知有差异

对事物的认知来源于各个感官的综合感受,看、听、闻、触等,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按词汇原本的含义去进行翻译,势必会造成语境的不符,因而导致翻译错误,不管是翻译工作本身,还是正在进行商业活动,都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

(二)对数字理解有差异

受到本国或者本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类或者同一个数字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喜好。在中国,人们比较偏好双数,认为这是吉祥、好运的象征,中国有好事成双的说法。比如说6和8,通常6被理解为一帆风顺、六六大顺的意思,而8直接取于它的音译“发”,也就是发财的意思,因而商务活动也经常用到,意义在于一切顺利、生意兴隆。所以,中国人偏好这类数字。但是,在西方国家完全是相反的认知,比如说666和888这样三个相同数字在一起,在圣经里面比喻成是魔鬼,人们相当避讳。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以免造成对方的反感和不必要的误会,否则将会影响商业英语翻译的工作效率和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对颜色感知有差异

上文提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颜色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国人偏爱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喜庆,代表幸运,代表美满,因此在比较热闹和喜庆的场合中会大范围的使用到红色。春节时,对联、窗花、鞭炮、灯笼等等都是最直接的象征。中国人的婚礼也是如此,新娘新娘的礼服和大大小小的装饰都是主打红色,非常耀眼和喜庆。因而,中国商人形成了“开门红”的一个经商意识,人们也非常推崇。但是,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红色是负面的,人们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代表着不吉利和暴力。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要避开西方人所忌讳的颜色,避免因颜色词的使用不当二影响到商业活动。以此类推,西方人更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美丽、纯洁和美好的象征,而中国人却非常忌讳白色,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因此,从颜色的喜恶上和运用上,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应对措施

(一)重视各国的文化背景

商务活动是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所进行的商业行为活动,商务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要与对方进行一次专业的、融洽的商务会谈,必须熟知其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提前做好这项准备工作,在日常学习和积累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外国文化知识,以至在正式进行翻译工作时避免一切文化差异问题的发生,确保翻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注重翻译时的语言环境

商务英语翻译时的语言环境决定着翻译的准确度,商务英语翻译的最大禁忌就是按部就班,意思是翻译时完全按照词汇原本的含义来进行,没有考虑到当下商务活动的实际语言环境,这样会造成不合时宜的交流氛围,让交流显得尴尬,甚至影响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要根据实际语言环境来对交流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翻译,使交流氛围融洽、舒适。

(三)提高英iY,-~语的理解能力

商务英语翻译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等值转换,意义是译文与原文内容及中心思想完全一致,没有一点偏差或误差,也就是高精准翻译。因此,一个高专业水平的商沼⒂锓译工作者必须同时具备英汉双语的超强理解能力,其中包括熟悉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掌握几大翻译方法和技巧,了解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及文化差异,进行综合理解和吸收,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翻译能力,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做足了准备。这个过程是艰巨而有严酷的,但结果却是非常理想,这也是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四)寻找文各国化差异的契合点

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也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尽可能多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来解决翻译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尽可能的找到更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对于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能够一定的减少翻译的工作量。契合点就是共通点,就像日常交流当中寻找共同话题一样,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尽量的从契合点去突破,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交流空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意识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difference consciousness

Yang Xiaojing

【Abstract】Regarding our country students, reading is obtains the richest cultural knowledge the most reliable origin.Full use reading, guides the student from the reading material absorption culture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sensitive enhanc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In brief, in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must raise student’s cultural difference consciousness, enables the student to have good grasping and utilization English.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Consciousness

在英语教学中,了解文化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文化差异并懂得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出一些例子,以便能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打招呼:在我国,熟人、朋友见面时打招呼有许多方式,如对方在走动之中,可以说“到哪儿去?”“出去?”“上班去?”“上学校去?”如果在吃饭时间的前后可以问“吃饭了吗?”“吃了吧?”如果对方在工作,可以说“忙什么哪?”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我们对对方的答话内容并不真正感兴趣。但是如果这些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真正的问题,而不再是招呼语或寒暄话了。例如在英语中“Where are you going?”是询问对方到哪里去,这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如果滥用,对方会认为你在干涉他或她的私事。

(2)致谢:在我国,一般来说亲属、朋友之间,不说“谢谢”,否则会感觉到被当作外人看待。在图书馆借还书,在公共汽车上买车票,在商店买东西,在饭馆吃饭……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通常都不说“谢谢”。但是在西方,Thank you,Thanks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等等整天挂在嘴边。即使是妻子给丈夫端茶,丈夫也要表示感谢:

——Here’s your tea. ———Thanks, dear.

在图书馆借还书办完手续要对管理员说“Thank you”;买车票、买东西、在饭馆吃饭、在酒馆喝酒,服务员、售票员为你做事之后,都要说一声“Thank you”,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3)表示谦虚:中国人和西方人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常见的一种是“自贬”。如尽管把客人安排到宾馆里,还要说“我们这儿条件很差,多包涵”;另外,像“薄酒”、“便饭”、“敝人”、“寒舍”和“拙作(见)”等等。在西方一般不会用“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在别人称赞时,常以“Thank you”表示感谢;在别人表示欢迎时,可以点头示意,但自己不会鼓掌。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是不相同的。

(4)接受礼物:朋友亲戚送礼,一般我们总是要先推辞,在对方坚持一会以后再表示接受;收下礼物之后一般不会当面打开,以免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英美人与我们的习惯恰恰相反,收到礼物一般不会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感激,在许多场合,常常会把礼物打开并当面称赞一番。但如果收到的礼物是酒或巧克力之类,也就不必再说什么话了。

(5)声调高低:英美人在公共场合讲话声音较低,例如在饭馆休息室公共汽车或火车上,如果有人大声讲话,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在学校里教师讲课声音也不高;而在中国常常被认为讲得声音太小而听不清楚。

篇7

一、国际营销中的文化因素

在国际营销中,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等。众多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何谓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它包括价值观、伦理观、宗教、艺术、生活习惯等。文化是人们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社会成员的行为特征。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各种不同的文化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社会组织、政府、家庭等,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生物本能,反映了人类应付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共同需要。而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个性,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因素决定了个性的存在,个性的差异就形成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它给营销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多的障碍,理解文化差异是企业开展国际营销的必要前提。

二、文化是影响国际营销的重要因素

1、文化渗透于国际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文化因素对国际营销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对营销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营销人员在产品的设计、价格的制定、营销渠道的确定到促销都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特点。如果文化因素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失效,甚至对双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

2、国际营销人员本身的营销活动也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将新的元素带入东道国的文化中去,比如倡导新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既是在适应文化也是在推动文化的发展。日本的汽车厂商以注重产品营销所在地的文化背景研究而著称。日本的汽车制造厂商通常在欧洲、日本、北美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人员大多来自当地。在欧洲市场上推出的日本车几乎百分之百是由欧洲人自己设计的,这样的车型无疑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日本这方面很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应对文化差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困难的。因为每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人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它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人员还普遍缺乏文化差异的概念,习惯于用自己的文化观看待事物,按照在本国的文化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国际营销,这极大的限制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竞争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对文化因素的分析。

三、对文化差异的分析――在哪些方面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存在

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各国间文化的巨大差异,由于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文化的差异性: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最能显示文化差异的了,它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实质和价值观。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时要了解语言文字的差异。向顾客介绍产品以及了解顾客的需求时都要用顾客所熟悉的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选择消费者乐于接受的语言文字,避免使用有敌意和禁忌的语言。比如,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孔雀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产品广告文字的使用也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广告促销要求翻译成当地的语言文字,这恰恰是两种文化的沟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著名外国企业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在进入中国市场确定中文牌子时下了很大一番工夫,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产品设计。产品的设计包装既要精美、大方,也要符合国外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差异,不可一厢情愿地按照国内的喜好去设计产品和包装。举颜色为例,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颜色的看法有所不同。比如,在日本绿色被认为是不祥的象征。英国人也厌恶绿色,因为他们以橄榄绿作为裹尸布的颜色。不过许多国家都喜欢绿色,特别是居住在沙漠里的阿拉伯人视绿色为生命,把它当做美好的象征,用于国旗上。对于黑色,不少国家和民族都用作为丧服的颜色,因为黑色显得严肃、庄重,穿黑色丧服可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敬。蒙古人却对黑色异常厌恶,把黑色视为不祥之兆,认为它意味着不幸、贫穷等。俄罗斯人也忌讳黑色,有些人连黑猫也讨厌。

3、商业惯例。特定的文化形成了特定的商业习惯,因此不同国家的商业习惯也都各具特色。商业习惯主要包括社交礼仪、交际方式、时间观念,等等。等级地位和等级国家的政府官员打交道的通用教训就是,表达适度的尊敬和顺从是很重要的。这个建议对欧洲人、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在与具有西方殖民统治历史国家的高级官员谈判时尤为重要。部分西方人的不经意的行为极其容易冒犯南亚和东南亚的政府官员。不经意间的非正式社交礼仪会被认为是对人的尊重。在酷热的季节,穿套装、系领带传送一种积极尊重的信号,并且在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一直穿着夹克暗示着非常重视。

4、身体接触。身体接触的差异性足以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例如,美国人特别爱拍别人肩膀和后背,抓人的肘部,而这使大部分英国人感到不高兴。相反,拉丁美洲人常因为势利、冷漠的美国佬在身体接触上不够而对他们抱怨。商业领域里的人之间的握手是身体接触当中最普遍的形式。大部分欧洲人每次相见时握手,当他们再见时再握一次。北美人握手不如欧洲人那样频繁,但比大多数亚洲人握得更有力。商务礼节、着装习惯、对对方的称呼、馈赠的礼品都会因文化而有所差异。

四、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国际营销有两种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文化适应策略与积极主动的文化策略。具体在选择策略时,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征和东道国的文化特点而定。

1、文化适应。深入了解东道国的文化背景,适应其文化。文化适应就是不与当地的传统、习俗、宗教、禁忌相冲突,是满足东道国消费者需求进行有效的国际营销的必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尊重东道国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是开展国际营销的必要条件。只有了解东道国和母国的文化差异,才可能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其次,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把文化差异理解成一种优势而非劣势,充分利用新的文化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机会。也可以采用本土化和文化相容策略。

一是本土化策略。因为企业的人员对东道国的了解是有限的,当地的人员更加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禁忌、市场环境以及法律规章和政府政策,而且容易和当地的消费者达成共识。企业在开展国际营销时应尽量雇佣一些当地人员,也可以选用一些曾在东道国留学或工作过的本国人,这样更有利于在当地开展市场、站稳脚跟。虽然这种策略容易接近当地市场,但是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冲击原有的文化。

二是文化相容策略。尽管在母国文化各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如果这两种文化并不相互排斥,可以让两类不同的文化相互补充,以母文化补充东道国文化的单一性。通常比较常用的做法是尽量模糊文化冲突,保存文化中比较平淡的部分。但如果两种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就要尽量注意规避“敏感问题”,尽量适应当地的文化,避免冲突。

2、采取积极主动的文化策略。在国际营销中,企业不仅要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还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在接受适应东道国文化的同时也向当地的市场介绍母国的文化。这种积极主动的策略适应于那些思想较为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市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经营模式的国家。这种策略一旦实施成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优势。具体实行时通过文化创新和文化渗透进行行销。

篇8

旅游外语是为适应旅游学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发展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开设的旅游专业外语,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程。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在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一、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意识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旅游外语课堂,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旅游英语》第一册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话“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讲到这里,教师就要结合文中出现的房间号码,给学生讲解不同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人喜欢选择在带有“3”、“6”、“8”数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欢带这些数字的楼层和房间;西方人则忌讳“13”,旅游时常常回避这个数字,也不会住饭店的“13”层和13号房间。再如数字“4”在中国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常说“四季发财”;“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却不喜欢这个数字,其原因是在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所以,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床位、4号房间、4号楼,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饭店里很少见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如,中国自古就喜欢数字“9”,如“九州”、“九九归一”等;在日语中“9”因与“苦”的谐音而遭日本人忌讳。由这么一个枯燥的数字和没有多大意义的房间号码,教师却能引发出丰富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这比起单纯教学生如何读数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就掌握了数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出现由数字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再比如,我们在讲到“dog”一词时,虽然“dog”与中文的“狗”在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其价值取向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表达中,与狗相关的词语绝大部分带有贬意,例如“狗仗人势”、“落水狗”、“走狗”、“丧家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令人好生爱意。在他们看来,“dog”是忠实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来喻人是褒义的。如“luckydog”意为“幸运儿”,人疲惫时可用“dogtired”来形容,“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联系起来,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中外文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语料”,促使他们时刻留心吸取和积累有关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中讲解中外文化的有关内容;8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能牢固记住所学的语言知识点,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知识。

二、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谙熟中外文化知识的旅游

外语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对于我们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藉此培养出来的旅游外语人才,就会有意识地抛弃“中文思维+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动中,知道如何尊重外宾的文化传统,知道如何与外宾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来旅游的外国旅客时,就不会犯文化错误。如果我们说:“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坏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这一路辛苦了。)这好象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所以我们应该说:“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欢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来。)“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兴。)“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能够对外宾加以引导。比如,被中国人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内涵,象征着高尚人格,的著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个例子,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当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个外国客人可能就很难有这些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外宾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激发外宾与我们的共鸣。有了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当我们带着外宾走进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就可译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这样的译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写原文华丽的词藻和细节描写,整体概括,简洁明白[2]。又如,浙江兰溪有个济公纪念馆,里面写有:“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我们给外宾介绍时,可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这里,我们把济公比喻为英语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罗宾汉,他们听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还倍感亲切[3]。

三、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把中外文化差异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繁荣中外文化的交往。

交融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事业,旅游外语教学就是直接为涉外旅游业服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会常常在课堂上、课文中有所反映。我们在旅游外语教学中,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介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就会使学生加深印象,使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时候想起文化知识,这种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的办法,比起我们为学文化而学文化、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我们在讲到《饭店服务英语》餐饮部分中的TAKINGORDERS的时候,会提问学生诸如:“Be-foretakingordersforguestswhatdoyouusuallyof-fer?”“Howdoyouaskthegueststoorderanaperi-tif/starters/maincourse?”“Iftheguestorderssteak,howdoyouaskhimhowheprefershissteakcooked?Andhowdoyourecommendspecialdishesofyourrestauranttotheguest?”的问题,我们就会结合相关的问题,给学生讲解中外饮食文化,并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自然而然地把中外的饮食文化介绍给学生,也使学生对中外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给客人推荐什么,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往。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能使人们对中外语言的差异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更为敏感和关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到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融会贯通地理解和使用该语言。其实,旅游外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旅游外语这一工具,实际上是一个既学习这门语言又学习该语言文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完满了,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促进中外文化的交往、交融。

篇9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异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

前言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新晨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10

[关键词] 跨文化 中西企业 管理人才

一、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

企业管理文化是文化对企业影响、渗透的结果,是文化融汇于管理当中而形成的文化与管理的共生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根植于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体系和社会信念中。

中西企业管理文化有着各自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文化底蕴决定了然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科学文化。在心理文化方面,人文文化重人性、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强调入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索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反映在企业管理文化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策方式不同。西方管理者决策风格具体表现为管理即授权、决策上奉行个人主义;中国企业管理者则完全相反,首先管理者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其次决策上奉行集体主义。管理理念不同。西方企业管理以“法”为重心,中国的企业管理则以“情”为特质。治理结构不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英、美国家的“股东加竞争性资本市场”的治理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治理模式。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比重仍然很大。治理结构形式上采取的是特殊二元制治理模式。判断管理效果的标准不同。西方企业注重用效果作为衡量的标准,中国则注重动机的好坏。

二、跨文化交际的深层文化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的深层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可以确定个人、群体或社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生存形态和交往准则。许多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美两国因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许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例如,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而集体主义是中国人的主要价值观。思维方式。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它因人而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式差异更大。例如,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思维,即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英美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对一切事物进行“非此即彼”式的判断。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常使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文化定势。定势是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看法,文化定势是指人们对另一民族或国家成员简单看法。例如,人们常说美国人随便,英国人保守,法国人浪漫,德国人呆板,这些都属于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文化定势。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影响,因为人们在交际时对对方行为的:预测是以自己对其文化的固定看法为基础,定势准确,交际就比较顺利;定势不准,交际就会失败。非语言行为。人类的交际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行为,二是通过非语言行为。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体触、时间、空间、沉默、服装等。例如,中美对空间采取的价值取向差异很大。霍尔(Hall,1991)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还有超越言语的作用。

三、目前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差异的现状

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跨国公司往往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才能取得这些成就,文化差异便是其中最常见也最持久的一种。正如曼姆在分析北京吉普的案例时指出的:中美双方发现的文化差异比任何一方在合资企业开办之前预想的都大。许多研究表明,海外经理失败的比例一直很高。曼登霍尔与奥登认为这一比例为25%-40%,许多美国公司每年因海外经理失败损失约200万美元。斯通把海外经理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归结为“适应能力差”与“配偶适应能力差”。事实上,这多半是由于跨国公司没能派遣那些合适的人去海外。克利克对《幸福》杂志上500家最大的公司中50家公司调查,显示90%的公司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海外经理。很明显,文化差异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管理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很有待于提高。

四、如何应对企业跨文化交际时的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企业在跨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冲突。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击也促进着各民族文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可以说,文化冲突和文化交融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管理者来说,关键就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管理模式。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冲突对管理所带来的危害,企业跨文化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注重文化分析

由于文化冲突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因而进行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我分析法、劣势或优势分析法、心理需求满足法等来分析文化差异。

2、增强跨文化意识,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人们不仅要摆脱文化的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而且要对其他文化采取一种超然独立的立场,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利益;更好地为东道国的消费者服务。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的理解、参与和融合,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管理模式,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竞争地位,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3、根据企业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1)本土化策略。挑选和培训当地管理人员,依靠当地管理人员经营国外子公司。“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抵触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

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本土化”衔接了当事双方的利益,也就成为跨国公司解决异国环境障碍的核心策略。

(2)文化移植策略。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由母国人员担任。由于子公司与母国公司不存在文化差异,便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经营活动中信息的沟通。母国企业通过派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高级主管和管理人员,把母国的文化习惯全盘移植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子公司中,让子公司里的当地员工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外来文化,并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

(3)文化相容策略。以两种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在习惯上我们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二是隐去两者主体的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4)文化渗透策略。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子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五、中西企业管理文化差异的解决:培训的作用

解决中西管理文化差异的手段很多,各人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不过,培训是公认的一项基本手段。伦纳德早就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一家著名的猎头公司的高级主管路易斯也认为目前的主管培训应着力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多种不同文化的经理人员。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宗旨是消除文化冲突,具体来说,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减轻跨国公司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促进跨国公司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维持公司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力;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不仅如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都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公司投资提供培训,不仅是对业绩出色的员工的鼓励,而且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关注,因此,它在削减文化冲突的同时,也使公司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跨国公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主要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通过公司内部的培训部门及培训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培训公司等进行培训,针对协调文化差异的培训,不少公司倾向后一种培训方式。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而且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够多,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语言学习;接受、包容文化差异;文化敏感性训练;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跨文化差异的共同价值观;地区环境模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