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028-02
21世纪是一个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的不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来,人工智能快速覆盖了我国的各行各业,这些新型行业的出现,一方面给传统产业、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使得传统行业开始萎缩,对人才的需求开始下降,而新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一变革,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1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1贸易经济专业办学与人工智能的联系很弱
从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内容来看,均处于传统阶段,对行业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变迁没有系统的认识和认知性教育,贸易经济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非常微弱,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考虑到人工智能与专业办学的结合。最近三年,重庆工商大学的贸易经济专业开始探索大数据与专业办学的结合,苦于师资和其他办学资源的限制,目前仍处于讨论阶段。
1.2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从开设贸易經济专业的高校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均未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紧密结合,这一现状对专业建设与快速发展的行业之间对现代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贸易经济专业需要加快改革的力度。
1.3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仍未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
从课程体系来看,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类课程设置中不同学校有些差异,标志着各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课程设置都是传统类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贸易经济学、零售学、消费经济学、商品学、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分析的课程很少出现,传统课程也未与人工智能进行交叉,或者以多种方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数据分析嵌入各门课程中。
2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机遇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势不可挡,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为贸易经济专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2.1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无论从流通2025还是从流通4.0来看,人工智能与流通、贸易行业的深度结合形成的新行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贸易经济专业明确了未来的办学方向。
2.2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带来了新方向
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各高校均有自己的一些课程建设的特征和特色,在科学研究方面,多学科之间互相支持也具备了前提条件,这一先天优势,给贸易经济专业进行的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人工智能背景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贸易经济专业可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加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与贸易经济课程的结合力度。
2.3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带了新机遇
传统时代贸易经济专业主要为商贸流通类企业培养高端商贸人才,或者为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结合,孕育出了一些新的岗位,这些岗位需要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不止懂贸易、物流、商务的专业知识,更要懂数据、大数据,尤其是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等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同时智能贸易、智能零售、智慧商业、智慧物流等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
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全面深入掌握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重构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思路,重新设计专业课程,这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
3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挑战
人工智能+商贸流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给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需要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现有资源的落后制约了教育改革。与此同时,智能化不断进入课程,对教师的替代力度在不断提高,这些变化,给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路径
4.1建立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的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与形成,贸易经济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从人才培养创新出发,所以首当其冲的是人工智能+的培养理念的形成,根据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与社会对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和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持续深入开展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调研的同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独特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即“大德育理念”“大商科理念”“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
4.2构建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贸易经济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跟进行业发展,成为理论的“创新者”,同时还要增加著名企业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成为教学团队成员,来促进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与时俱进,促进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形成风格独特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4.3加强适应人工智能+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新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最根本资源,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性条件,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贸易经济专业的一切改革均是基于教师的改革。首先,要加强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其次,我国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还要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如何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手段等,推动新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最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可以促使和推进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师团队。
4.4提升学生的在智慧产业中的就业能力
篇2
面对读者的这些疑问,我们精选了七组专业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填报志愿时有所帮助。
建筑学VS土木工程
提起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有些同学可能会下意识想到:它们不一样吗,都是关于建筑的,为什么还要分成两个专业?其实,这两个专业并不等同。
应该说,建筑不光是研究怎样盖房子,更可以算是一门艺术。做好建筑艺术需要有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能力,即使现在可以应用计算机来绘制图纸,使这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才能做出好图纸。所以,建筑学更多是从宏观角度来设计,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至于需用何种尺寸的梁、柱,配何种型号的钢筋等,那是土木工程师考虑的问题了。
如上所述,土木工程更多是从实际建设方面入手,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学等技术科学知识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指供人们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等;构筑物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堤坝等)。土木工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生活、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同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计算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由此可见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设计出建筑物的图纸,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则负责根据图纸将其建造出来。
从就业角度来讲,两个专业的学生前途都很光明。建筑学的就业去向为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设计单位,一般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而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在兴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VS贸易经济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兴盛,经济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文理兼收的经济类专业也日渐走红。在经济类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内外兼修,相得益彰。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国外的品牌产品,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等,而国外则流通越来越多的“Made in China”产品。这便是国际商品的交换现象,也正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侧重研究国际间、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贸易经济与前者在学习内容上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贸易经济侧重面向国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培养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经贸人才。
在报考这两个专业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这两个专业具有涉外性质,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无论是学习专业理论还是从事相关实务,外语水平都至关重要。其次,由于这两个专业属于经济类学科,不仅涉及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品学的理论知识,还会应用到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具备一定的数学水平是学好两者的重要基础。
从未来发展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会面对较为广阔的择业空间,从其专业涵盖范围的广泛性来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领域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就业的部门,国企、私企、外企、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等都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贸易经济专业则培养的是面向政府和企业部门的适应现代化市场建设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到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工商贸易公司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工作。实际上,这两个专业在就业渠道上有相通之处,比如外企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电子科学技术VS计算机科学技术
如果说招收理科生最多的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肯定名列前茅,信息学院里的两大类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直都是热门。不过,“电子科学”并非“计算机科学”的另一种说法,两者实际上可是千差万别。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研究电磁波的产生、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随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一言以蔽之,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电路的,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搞IT”的。
电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设计类工作,比较适合头脑灵活、对电子知识感兴趣,尤其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计算机专业则培养学生掌握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在内的理论和知识,具有研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能力。无论计算机专业还是电子类专业,都需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学水平,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要是从事软件工作的话,就需要编一手好程序,否则就非常吃亏。
这些年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因此社会对电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纵观电气信息类专业情况,可以说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生命力非常强,在制造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特尔之所以霸气,就是因为它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能生产出速度飞快、运行稳定、质量上乘的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非常广,各类网络公司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加盟。另外,其他单位如金融部门等,由于也会应用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所以也需要计算机人才对硬件进行维护、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VS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在专业名单上,自动化早已不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可真要说出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可能对高中同学来说还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自动化成为报考热门,因为它属于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人才多,待遇相对较高,是科技发展趋势所在;再则自动化类专业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同自动控制相挂钩,农业、国防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然而,当自动化的前面加上前缀之后,你就得好好辨识一下再选择报考哪一个了。
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它属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培养学生获得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在知识结构上充分体现了机械与电子并重的特点。所以不要被“机械”两个字迷惑,以为所谓机械制造就是要和笨重的机床、冰冷的零件打交道。其实现代制造业如今有了很大改观,很多制造系统已实现了计算机化,机械零件的设计、制图、产品规划都可在计算机上实现。
此外还有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新兴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发展迅速,相对比较成熟,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特点是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个“宽口径”专业。
从就业来讲,前者可以从事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物料运输、自动化装配、自动化检验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国内该领域人才供不应求的趋势较为明显。后者则可以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通讯、机械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技术开发公司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实施等工作,一些大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都有需求。
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现今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广为人知的流行语。因而,作为环保学科的两大支柱,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曾一度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这对系出同门的师兄弟,环境科学是师兄,而环境工程则是师弟。师兄为师弟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其行动;同时,师弟作为应用科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知识,反作用于师兄。
既然系出同门,两者所怀技艺自然也是同一家路数。在多数高校,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都要学习普通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环境学概论、污染物检测与分析等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现在,有些院校按照“环境大类”统一招生,大二时再根据学生爱好选择餍专业方向。
不过,两者的发展各有侧重。首先,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众多分支之一。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诸多分支学科。其次,相对于环境工程的实践性较强,环境科学偏重于宏观上的规划管理和理论上的研究攻关。一般来讲,环境工程以处理污染物、减少环境灾害为目标,分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科学则侧重城市、区域建设的规划,从整体布局谋划上为环境的协调发展做贡献。
未来毕业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到高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可就职于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资源咨询公司,或在涉及化学、制造、工程、采矿等领域的企业担任专业人员。
不过这里提醒一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尚未形成成型的产业,所以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有待观望,所以大家要慎重对待专业的“冷”与“热”,不要一股脑随大流报考志愿。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环保项目纷纷上马,未来这一行业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行政管理VS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的区别历来众说纷纭。事实上,行政管理是管理学和我国现代行政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一门新兴学科,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这个专业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涉及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的。
尽管如此,两个专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都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必修课都有政治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此外,两者在教学中都重视案例讨论,比如分析某家公司成功的管理模式,或评议政府部门的某项公共政策等,还要求同学们深入到各级企事业单位中去参观、实习,做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具体组织的实际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
从就业上讲,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及科研工作。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在咨询公司为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及其他公共部门作管理咨询。需要提醒的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有较高素质才能找到好工作,最好有名牌高校的背景。
园林VS园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城市的整体风貌也越来越关注,因此,要让一座城市绽放出迷人的“微笑”,就需要园林和园艺发挥本领了。这促成了园林和园艺两个专业从无人问津到渐渐热门起来。不过,由于名字相近,同学们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当然,实际上这对听起来都很美的姐妹花专业差别不小。
园林是一个创造美丽景观的专业,职责是发现美、创造美、提炼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植物覆盖率,针对景观设计,侧重在城市建设、森林公园经营、房地产建设中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而园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园林艺术”,实际上它是“园丁的艺术”,只是花卉种植和园林艺术联系得较为紧密罢了。
篇3
专业特点:宽中有窄,冷热兼备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被界定为文科类专业,偏重于理论。但是,大多数院校高招录取时文理兼收,尤其随着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对理科生的招录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在经济学专业硕博深造中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目前,经济学专业大多以宽口径为主,兼顾窄口径方向的发展。宽口径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以及就业的方向。在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科研侧重点,一方面开设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相对抽象,往往偏冷门;同时也适当开设应用经济学课程,像国际贸易、金融、财政、投资等,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不同高校其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把握宽和窄的度的差异。报考宽口径经济学专业,入学后先打基础,培养通才。宽口径经济学专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继续读硕攻博,如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不很强调处理社会关系之类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学校。至于窄口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的明确,专才更有优势。有些高校直接将某些经济学方向直接从经济学专业中细分出来,将经济学专业和金融、财税等专业都分设于众多学院,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如果报考窄口径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什么知识、将来进入什么行业的目的性会相对明确,毕业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就业前景:就业率高,质量喜多忧少
经济学是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每年的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文科类专业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且这个专业也是通往高薪职位的一道“龙门”。
经济学的就业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侧重,并没有严格的限定。经济学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如金融业(银行、证券为核心)、咨询行业、媒体、公司企业、政府、高校。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0%。
高校选择:天时、地利、人和
1.学校性质:选择综合性高校还是专业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专业种类较多,资源结构比较完善,有利于同学们多元化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如考不上财经类专业,专业服从可能分到不想学的非经济学类专业。而对于专业性财经大学,由于专业底蕴厚实,如果遭遇调剂也仍然属于自己喜欢的经济学类专业,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氛围相对综性型院校较为单一。
综合性大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龙头,其他比较有名的院校诸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大都视经济学专业为他们的重点专业。同时,各省市也均有综合类院校,虽然这些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在招生录取时并没有细化,但专业方向侧重点仍然存在细微差异,如:辽宁大学以政治经济学方向为优势,山东大学的制度经济学方向发展较好,暨南大学的金融学方向更为突出,以及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方向更有特点。
专业性财经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所有财经类院校中的领跑者,占据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实力不容小觑。同样,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虽“地利”不足,地处中西部,但在“天时”上仍占一定优势,享受国家政策方面的倾斜也较多。至于省属的财经院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等,由合并各种财经干部培训机构发展而来,历史渊源相对无从夸耀,但地域性较强。这些省属财经院校学科实力难于和前面这些高校抗衡,影响力只在本省和邻近省份。
2.地缘因素:选择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的高校
地理位置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出路较为重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经济类人才,而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基础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多。
长三角经济区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经济区域,如广州、厦门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拥有更加优越的地缘优势,更容易把握到经济发展的脉搏和最前沿的发展。而对于中西部的高校,虽然其教学理念紧随东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对滞后。中西部高校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其毕业生对工资、福利、晋升等诉求相对较低,当地的银行、企业以及政府单位对本地生源也较为青睐。因此,中西部高校可以成为同学们今后有意向就近家乡就业的不错选择。
3.个人兴趣:专业,学校,还是兴趣
虽然国内经济学专业划为文科大类,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在国外对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工具――数学却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一些领先高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数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往往双修数学和经济学。因而,逻辑思维强的理科生报考重点高校尤其还是名校的经济学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其经济学专业虽然也都开设了经济数学相关课程,但课程完成的要求却较低,因而适合一些数学功底比较差的文科类学生。
报考一个专业,不仅仅在于该专业的诱惑性,同时应考虑到自身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特色来进行选择:
希望毕业之后从事股票买卖工作,可以考虑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中偏向金融方向的经济学专业。
篇4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ff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u)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篇5
笔者综合各方数据,遴选出2011年十大热门报考专业,并逐一进行阐释,以供2012年高考志愿填报之参考。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的整体实力最强,各个分科目实力平均;北京大学侧重金融管理;厦门大学侧重货币银行、金融工程;复旦大学是仅次于人大的金融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国际金融表现突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实力强,十分注重抓英语;南开大学的保险精算全国最好;中央财经大学具有区位优势,有好的学校条件;湖南大学是全国最早引入保险精算的学校;西南财经大学该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该专业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重点专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在全国的金融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声望和较大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证券实力强大,是国内研究方向最齐全,专业最全的学科;清华大学金融工程、微观金融走在我国最前列。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除了学习基础课,还要学习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征,以及怎样分析和研究国外的经济理论。也需要学习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对经济理论和现象进行更系统的分析、研究。
有一个很不规范的说法:由于各地开放程度有所差别,沿海和内地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内地学校偏重理论,而沿海高校则多数实务比较强。中国人民大学强化外语教学;复旦大学部分专业课程用英语授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知名的财经类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国贸专业的特点是分三个专业方向学习;厦门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天津外国语学院将经济学与管理学融合,还为学生开设了第二外语,可以选修法语、日语等语种。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高校外,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市场销售或研究管理工作。
所谓的大土木,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时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都归入本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目前,从狭义定义上来说,土木工程就等于civil engineering,即建筑工程(或称结构工程)这个小范围。
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与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1.工程技术方向,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2.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等。3.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它是以培养现代机械工程师为目的的专业,也是我国高校开设得最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它长盛不衰的奥秘就在于:无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都离不开机械制造,它是人们物质生活用品供应的基本保障。就业前景: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等工程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设计制造、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本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下列工作:1.电机电器设计、制造、控制、试验、运行维护、研制开发、生产管理工作;或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供电系统和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与运行维护工作;或建筑电气领域电气设计、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与智能建筑的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研制开发、试验分析、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2.电力电子、电气传动、自动化、仪表等技术领域的研制开发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学习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
国内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学校较多,培养特点也各不相同,实力较强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注重会计实务与方法的训练;清华大学课程较多,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采用国际一流的原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曾率先在国内开设外国财务会计专门化专业,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复旦大学会计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的中国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面引进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会计学位居国内前列;西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分注册会计师、双语会计、会计三个方向。
目前,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还是注册会计师。每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都保持在60万人左右,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需要的注册会计师的人数约为35万,甚至更多,可见会计学是一个很有前途,但也很具有挑战性的专业。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近年来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文科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明显好于文史类专业,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80%,其中,贸易经济、保险和税务专业就业率超过90%。经济学更偏重于理论,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从调查的广州这几所高校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普遍乐观,没找到工作的微乎其微,而且大部分都到银行工作。
临床医学专业属于偏重于理科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生物、化学等情有独钟。因此,学好生物、化学,才能为学临床医学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生物、化学、医学三者思维较一致,即如果你对化学和生物有较简便成熟的学习思维与方法,学医也可水到渠成。当然,优秀的语文和外语会使你更具优势。
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时间较长。该专业的本科学制一般为五年,有些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七年制,进行本硕连读,也有八年制的。学习临床医学,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记忆+理解”是主要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课程有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以及内、外、妇、儿科等。大家几个人一组,做很多有趣的实验,从小鼠、兔、狗到人体,然后从真实的病人身上学习问诊、体检、记录病例、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治疗方案。在学习中,人体的奥秘将一步步向你展开。当然,去医院做实习医生是学习各种疾病处理方法的最好方式。
只有以“面壁十年”的毅力去潜心苦读,才能有所收获。经过长期的临床医学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生命科学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了解相关前沿科学的发展动态,这些,都有益于临床知识的积累以及操作技能的进步。除了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临床医学的学习还能够让你领略生命的美丽与动人,每当你面对患者痛苦的身躯、患者家属信任的表情,以及患者因你成功的治疗而痊愈时那感激的目光,你收获到的不只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众多与医学有关的工作,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医院、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及卫生行政部门等与医药相关的单位。
许多医学院校目前已并入综合性大学,如原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大学并入后基础实力明显增强。由于学制不同,因此,再次提醒考生在报考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能力。
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去外企,应该说就业率很不错。还可以选择做导游、翻译、外贸等工作。
不少高校开设了一些复合专业,如对外经贸大学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节目主持方向。
我国超过80%的高校均设置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力较强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一是传统的外语类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二是一些设有外语类专业的知名高校,如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三是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是一些特色院校的英语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开设科技英语专业最久的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英语专业有民航业务方向,南京邮电大学与电信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航海业务英语是上海海事大学的特色专业,政法类院校强调英语系学生的法律常识,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华东政法大学的英语系都安排了相关法律课程并和外资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实践合作关系。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所学的内容比较多,除了法制史、法理学这些基础性课程之外,更多的是学习各种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课,如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司法、国际经济法等。
篇6
天灾人祸听上去遥远,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初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4•28”胶济铁路撞车事故,以及“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灾害过后,人们必将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在生活中未雨绸缪,掀起一股投保热潮。
事实上,保险业在我国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将有利于保险业市场规模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从而为保险市场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如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但据保监会官员透露,有投保的部分比例却很低;第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保险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第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我国保险业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可以说,保险业与我国许多传统行业相比,正处于血气方刚、蒸蒸日上的“青壮年”时代。近年来,其年均高于30%的增速,不知令多少“老大哥”行业“心驰神往”。
保险行业蒸蒸日上,那么从业人员的情况又如何呢?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说,目前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发展黄金机遇期,但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中国保险业发展存在三对矛盾:人民多样化的保险服务要求与保险业有限服务能力的矛盾;保险业快速发展与相对薄弱的行业基础的矛盾;行业发展与保险业人才总量不足的矛盾。人才不足,尤其是保险高级管理人员的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保险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只有1∶4的水平。
而社会上对保险学及相关专业的就业也存在不少误解,不少人认为保险学专业就业就是卖保险。事实却远非如此,从事保险营销的只是保险业中的一部分人员,其他人员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不仅人才需求量大,而且工作体面,待遇优厚。保险业不光需要吃苦耐劳的营销人员,更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理论素养的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对中外大型保险公司所做的发函征询调查显示,我国的各大保险企业都对高级保险专业人才具有极大需求。
保险公司在初创期,肯定希望多多利用同行的“成品”人才,以期短期内打开市场并站稳脚跟,但一旦进入成长期,保险公司就会更注重自我造血,从学校吸引人才,并予以重点培养。现在,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纷纷与高校联手或自创学校培养人才。
【专业介绍】
在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险学专业在高校内如鲜花般竞放。尤其是各大财经类高校的经济类专业,都先后开设了保险课程。
保险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保险经营管理能力,具有宽厚扎实的现代经济、金融、保险及精算理论基础的复合型保险业务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民法、国际商法、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责任和信用保险、社会保险、保险投资、保险会计、保险学原理、保险理论与实务、运筹学、利息理论、精算数学、生命表构造与设计、寿险精算实务、资产负债管理、损失分布、风险理论、人口理论和社会保险等。
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政府机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高等院校、投资机构、证券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相近专业主要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等。
【魅力高校】
1.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是1983年全国首批设置保险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所成立的保险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规模最大的保险专业学院之一。保险学院与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共建的金融学和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设有保险学(含综合保险、保险精算和保险双语实验班3个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12人。毕业生连续几年在名牌、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录取中夺魁。毕业生长期供不应求,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喻为“抢手货”“稀缺品”。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原隶属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该校新华金融保险学院设金融系、保险系和投资系。学院专业学科体系完备,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多层次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36人。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3.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总理的母校。在国内,南开大学是较早设立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的院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保险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除培养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外,南开的精算专业也培养了目前活跃于寿险业的人数较多的精算师,业内有“精算在南开,保会在西财”之说。
已毕业的保险学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领域宽广,外语基础好,专业技能强,因而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用。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业内中、高层管理人员。
4.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该校金融学院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金融学科门类齐全,能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院。学院现设有4个系(银行系、国际金融系、证券期货系、保险系),4个本科专业(金融学、保险学、信用管理、金融工程),4个硕士点(金融学、保险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信用管理),4个博士点(金融学、信用管理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保险学)。
5.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保险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保险系科,其中的保险专业在1983年以前是全国唯一的,也是1998年教育部特批保留的专业,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该学院在本科阶段设有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以及保险专业精算方向,在研究生阶段招收保险学、精算学和社会保障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金融学专业保险学方向、精算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该学院在本科生阶段实行了导师制,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本科生的研究能力较强。学生有机会参加海外学生交流和海外实习。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其社团组织――保险研究会被评为国家百强社团。
6.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金融学院是该校最具活力与特色的院系之一,拥有湖南省创办最早的金融学科,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首批部级重点学科,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下设货币金融系、应用金融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金融学院秉承“开拓务实,敢为人先”的办学作风,学科建设与时俱进,1992年在全国最早一批创办精算专业,2002年与全国9所高校一起实行保险本科专业单列。保险学本科专业分为保险方向、精算方向招生。
7. 保险职业学院
篇7
关键词:对日贸易 ;外语人才; 发展方向
1.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中日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更是日趋频繁。日资企业和各类外贸企业需要大批精通日语、熟悉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务习惯,同时,又具备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目前社会实际看,现有的外贸人才队伍中,既具备较高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又能熟练操作国际贸易业务的人才相当缺乏。多数人员只具备单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今外贸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进口经营权的放开,国际贸易日益增多,中日两国之间日趋兴旺的商贸与文化交流,为商务日语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同时也为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宁波,是中国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则列全国第四大港口。据统计,2010年宁波市实现GDP5125.8亿元,而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对外贸易是其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据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出口额达到了历史性的286.2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18.2亿美元,占到了总出口额的6.4%,是除美国、德国外的第三大贸易市场。因此,在宁波日语专业的人员是颇受企业喜爱的。本文从了解目前宁波对日贸易企业中外语人才的现状入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依据。
2.调查简述
2.1调查对象
主要是对宁波市对日贸易企业外语人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2 调查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记载的文献资料,并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信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检索资料的时间跨度为2005年——2010年。
2.2.2问卷调查法
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制作出“宁波市对日贸易企业外语人才相关情况调查表”,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对140位相关企业外语人员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总计142份,回收140份,回收率为98.6%。经检查,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为96.4%。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取的的数据进行常规数据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是就外语人才第一学历的调查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宁波市对日贸易企业中的外语人才多以本、专科人才为主,占到了调查人数的71.3%,表明企业中对人才的需求较为理性,与当前本、专科毕业人数相对较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需要说明的是有近10%的人员表明,他们其实第一外语并不是日语,而是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适应了企业的要求,才从事了相关的日语工作。
表2是就工作中最薄弱环境情况进行的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反映在听力方面还有困难的占到了31.9%,表明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中如何更好的利用语言与人沟通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反映的听的方面,而反映翻译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是对贸易类日语使用尚不成熟,无法准确表达出对方或企业的思想。这些情况都说明,通过大学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在讲、写方面有着不少的进步,但在听力和贸易专业日语使用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
表3是对其他主要专业能力需求情况调查的显示。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对所属人员的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希望能得到具有复合能力的外语人才,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希望得到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这样表明在大学教育和工作后的自我素质提高方面,要求我们的外语人才必须要全方面提高自我素养,满足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表4是就个人素质提高渠道的调查。从表4可以看出,面对着企业对员工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人员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能尽快的提高自我素质,将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但从培训的方式情况,仍然以自学为主占到了近半数的比例,而单位培训和社会机构培训则相对较少。这说明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当尽可能多的担负起二次教育的责任,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表5是就今后外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调查。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本专业的日常工作中,使用贸易日语和与人沟通成为外语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占到了调查人数的近70%,这与我们在大学中全面学习的情况有所区别,也表明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和需要提高的方面。
4. 对日贸易企业外语人才发展方向及展望
通过第三部分的问卷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一些问题,那么作为高校老师应该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中心呢?确切地说什么样的外语人才。综合来说须具有以下素质。
4.1自身素质向复合型发展
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看,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两国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贸易来往更是呈现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因此,作为一名外语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成为单一的传话筒,而是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打破外语类人才的瓶颈,做复合型外语人才,逐步掌握经济、管理以及本行业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IT行业就应当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能够跟上时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4.2外语交流向专业型发展
与我们在大学时全面学习的方向有所不同,进入企业后,我们日常接触最多就是专业性较强的日语,包括翻译、文秘等等工作时刻都与我们的所从事的行业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而在与外商的交流之中,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我们如何在企业与外商的交流中无法正确、准确的将两者的意思表达出来,甚至造成两者的歧义,那么将给自己的公司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外语人才的长远发展就是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工作,将企业的真正意图向外商进行准确、及时的表达,从而为企业带来利益和发展机遇。
4.3人才培训向综合型发展
从我们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到目前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我们企业中的外语人才已经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了解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发挥自身的潜力。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提高、学习多以自我学习为主,单位、社会辅助为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目标模糊、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未来培训的发展方面必然是单位、社会培训为主,个人学习为辅的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
5.提高对日贸易企业外语人才素质的对策
5.1高校要重视对日语专业学生多方面知识的培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要根据时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实际,有效的针对企业、社会的多方位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未来社会、企业的需要。一是多方面调查,了解企业、社会的需要是什么。要及时针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准确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学生的培养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确保学生满足需求,摆脱以往学与用“两张皮”的问题。二是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适当增加相关课程的学习。针对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经济、法律、文秘等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目,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报考第二学位,提高自身素质。
5.2企业、社会要肩负起培养企业人才的重要职责
对员工的再培训、再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因此,企业、社会都要将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作为提高企业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大型企业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送优秀的外语人才进行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中小型企业则可以采取集中授课等方式,请企业内部优秀员工与其他人员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5.3员工个人要重视对日本风俗、礼仪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要求。对日贸易企业人员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学习和了解,尊重对方的礼仪,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与对方进行交流,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诚意。同时,在翻译时,要注意对方的传统,不能想当然,或是人云亦云,而是要切实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准确、有效地表达己方的意思,尊重对方的习惯,为双方的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栗玖玲.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7.11
[2]郑静.从海宁外贸人才现状浅谈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时代人物.2008
[3]尚千琳.日本人的商务礼仪[J].大经贸.2006.11
[4]李西.日本人生意为何难做[J].进入口经理人.2007.4
[5]张海霞.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信息化
[作者简介]詹晶,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湖南衡阳421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053一03
国际贸易对各国的国民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相关产业会产生独特的“乘数效应”,因此,国际贸易被定义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引领着国际贸易的革命,信息技术正在不断融入国际市场调研、交易磋商、货款支付、货物保险等国际贸易活动的血脉当中,并且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与质量。在这种国际贸易发展信息化的趋势中,具有丰富国际贸易经验和熟练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正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我国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需求的调查,试图探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信息化改造的思路,以期为更好地培养信息化的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有关我国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我国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在深圳、武汉、上海等地的8个人才交易市场进行了随机性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调查对象主要是拥有外贸业务的国内企业的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其中本科及其以下学历者占76.8%,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者占23.2%。本次调查我们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对现有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的满意度
从本课题组对“用人单位对于国际经贸类人才信息素质现有水平”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82.6%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国际经贸类人才的信息素质仅仅停留在对WINDOWS等操作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字处理软件的简单使用。由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导致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公司招聘不到满意人才的情况。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一般满意”的刚过半数,只占调查者的50.8%。“非常满意”的仅占10.4%,而“不满意”的占到了38.8%。可见高校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时有关信息素质的教育尚需强化。
2.企业对于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的期望
在目前国际经贸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就业环境下,企业在招聘这类人才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未来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除了在WINDOWS/OFFICE这些初级方面有要求外,还期望国际经贸人才能够熟悉电子商务及SQL、IBM DB2等数据库软件。在“你是否认为以后国际经贸专业学生需要更好的计算机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调查中,94.2%的人认为需要;只有5.8%的人认为不需要。可见,目前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商务及其他统计软件的国际经贸人才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3.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知识体系的要求
调查显示,伴随着国际贸易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有计算机一级和二级要求的单位越来越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二级。在二级考试中,包括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基础知识、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等。可见,用人单位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信息知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掌握的信息知识越来越多,甚至要求其能够了解一门或多门计算机语言,能够读懂或者尝试编写一些小程序,以使对外贸易工作更加方便。当然,我们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很少对国际经贸人才要求拥有计算机三级及以上水平。
4.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类型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发现能够被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懂得进出口业务的人才,同时懂得基本的电脑操作。这类人才对于进出口业务流程熟悉掌握,同时能够使用win(10ws/office等,懂得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这类人才占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86.6%。
(2)懂得计算机的专门人才,同时懂得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但是对于进出口业务并不熟悉。这类人才占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7.5%。
(3)既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又熟悉rI’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人才市场上争夺的“热点”,但这类人才仅仅占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5.9%。这个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外贸易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信息化改造的流程设计
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该将知识见之于应用。但是,根据对我国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需求状况的市场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相关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尚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一致认为,为了培养出更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经贸人才,我们极有必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改造的具体流程见图l。
1.创新教育理念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贸易的运行模式和交易方式,这导致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懂经济、贸易理论,还要懂得信息技术和管理技巧,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满足这种要求的国际经贸人才应该是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我们首先要树立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信息化改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学校主管领导和教师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认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信息化改造的本质与内涵;要定期举行专题学习,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信息化课程资源、国外高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等知识;要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更新教育理念,并指导教育实践。
2.改革教学计划
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在教学计划中不断充实信息化类的课程。在专业主干课中可以加入“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基础”、“现代商业技术”等信息化类课程,并在专
业选修课中可以引入“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POS/MIS”、“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网络营销学”等课程。信息化类课程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信息素质,有利于牵动有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全方位变动。另外,在修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既要贯穿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又要贯穿在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信息技术实践应用的课时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且时间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进程和规律,以保证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3.完善教学过程
(1)优化师资队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教师的素质令人感到忧虑和担心。他们或者责任心不够强,或者水平不够高,或者喜欢照本宣科,脱离信息化的宏观经济背景和信息技术的技术前沿。这样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信息化复合型的国际经贸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多和信息技术实际相结合,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知道应该学习哪些信息技术,知道学到的信息技术怎么应用和可以在哪里应用。
(2)改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把基础理论和最新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信息化国际经贸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任课教师更习惯于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没有能够准确把握目前的社会需求。例如目前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计算机授课仍然主要集中在of-flee办公常用软件上,这显然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国际贸易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提高实践能力。在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中,更多地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或者很少有相配套的实践项目,实习机会较少、实习质量不高。这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即使学习了相关信息技术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实践能力很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该成立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开展实验教学和模拟教学,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帮助学生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IBM database2、MYSQL、Microsoft ACCESS等电子商务数据库软件。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外贸企业的合作,建立一批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质。
(4)建设网络教学环境。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课程的信息化改造。教师可以将部分教学资源在网上,用电子信箱告知学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即时沟通的渠道。部分课程可以形成集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网络环境于一体的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为此,学校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改革,进行多媒体教学竞技大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以动感式页面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4.实现良性互动
篇9
关键词:云南省;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改革模式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国际大通道”战略的实施与深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云南对外开放的步伐特别是云南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到2008年上半年,云南的进出口总额突破了40亿美元。
云南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专业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日趋突出,而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职教育来承担。但当前云南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与现实需求矛盾突出的现象,需要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现实需求相一致方面做深入扎实的工作。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管中窥豹的探讨。
一、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育的特征和要求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根据高职专科教育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特点,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为“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根据这个精神,“培养涉外商务各行业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自上世纪后半叶诞生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商务工作者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商务英语是一种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ESP),它受到语言学和若干其他学科的综合影响。可以说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括经贸英语、金融英语、营销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实务、商务谈判、商务沟通等多门课程。由此可见,商务英语是英语专业与商科专业相复合的产物,但与传统的英语专业相比,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区别于传统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作为具体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学校,应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具体化并使之具有针对性。从目前云南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科的需求来看,云南高职商务英语专科的业务学习重点仍在小商务的范围内即商务谈判、信用证、装运、保险、检验、索赔、付款等一套进出口业务。笔者认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有宽泛的商务知识,有一定操作进出口业务的能力。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商务应用能力。为了能达到培养商务英语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育目标的定位上应强调“需求型”,即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突出“复合型”,即保证学生具有大专层次的文化理论水平;在操作层面,强化实用性和针对胜,突出“适用型”。
二、云南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育的现实差距
到2008年9月为止,云南省教育厅公布云南共有34所高职高专学校(其中7所为民办)。从2008年9月招生的专业来看,在这34所高职高专的学校中,只有7所学校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其中有3所民办学校)。从商务英语专业所从属的学院看,其中4所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从属于外语系。从以上的数据看到目前云南省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云南对外贸易人才的需求。
此外,目前云南设置有商务英语专业的7所学校中,绝大部分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完全突出其特有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同时也缺乏体现当代国际商务和英语应用特色并适合专科层次教育的专门教材。学生的实习中心和实训基地也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教产结合不足,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复合型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此外,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专业,是复合性教育,这对专职人才队伍的要求很高,而目前云南从事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拥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教师虽具备普通英语的教学能力和经验,却没有正规系统地学习过商务知识,教师的商务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急需得到全面、系统、专业的培训。
归纳起来,云南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突出的现实差距表现为:一是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脱离;二是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对商务知识了解不多,而绝大多数商务专业教师都是用汉语讲课;三是商务课程缺乏实践性环节,更多限于纸上谈兵。这些因素使学生无法将英语学习与商务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无法将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导向有机结合。
三、改革模式思考
1 应用型商务英语教育模块探讨: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商务英语是英语专业与商科专业相复合的产物,根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上必须区别于传统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在进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突出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模块。
从课程设置的理念和课程设置的模块出发,充分考虑对培养人才的语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培养,并不断满足云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应该是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
云南设置有商务英语专业的7所学校中都是三年制的高职高专,对专科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求突出的是实用性和技能性的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使英语成为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工具,进而与外贸、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三个模块的知识,绝非简单相加,必须互相融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如语言基础课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按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与商务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英语中了解商务。同时,专业知识课尽量选用英语或英汉双语编写的教材,积极推动教师使用英语或英汉双语进行外贸、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教学。
应用能力课程应是针对语言基础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来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如函电与单证的模拟、外贸实务的模拟、商务翻译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商务英语综合模拟等等。语言课与商务专业课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应用课则穿插在相应理论课中间,目的是使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语言知识模块、商务知识模块和应用能力三大模块的教学,是适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需要的。在每一大模块下面再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的角度及学生求职趋向,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进行分解,确立小模块。每一小模块确立几门核心课程,为课程结构的构建打下基础。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后,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选修相应的专业知识以拓展课程知识面。通过语言知
识模块、专业模块与能力模块相结合,可以保证各门课程有相应的能力课程为依托,培养造就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当前云南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或选派参加由国内外权威院校举办的商务英语教师师资培训班以提高商科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培养具有复合性的“双师型”(英语教师+经济师\技师\经理人)、“双证型”(英语教师证+单证员证\跟单员证\报关员证等职业资质证书)教师队伍建设。
3 加大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实训。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比较有诸多不同,如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教材语言内容侧重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必须与普通英语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等落后的英语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对商务英语的要求,鉴于商务英语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根据商务英语的课程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要达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讲授语法为纲要、以解释语言知识为目的)的模式进行改革,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从多角度探讨和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的师生协作性教学法,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专业的能力型培养。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将视、听、说、译等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加强实践教学,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网上功能可开展商务英语模拟谈判,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1世纪的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商务环境和商务语言,如网上交易、电子票据、电子单证等等,高科技和计算机的运用使商务英语及经贸知识结合在一起。面对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商务环境,各高职院校要办好商务英语专业,建立商务英语实训中心显得非常有必要。
利用本校计算机中心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校内模拟实验室里进行有效的商务情景模拟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反复实践和体验电子贸易全过程。“商务模拟公司”是常见的商务模拟形式,是一种费用低廉的商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的开放式商务活动环境。商务模拟仿真和商务实训教学是这一环境同时提供给受训者的两种服务功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完成商务程序,如商务谈判、函电、票据、单证等。虚拟环境中的商务操作,均遵循现实中国际商务通行的规则进行设计和操作,因此,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篇10
[关键词]高职;跨境电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100-02
一、跨境电商发展迅速
跨境电商是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扩展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外贸快速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跨境电商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海关总署在上海、重庆等城市开展试点。2013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扶持跨境电商发展的“国六条”。2013年8月出台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和2014年1月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对零售出口型企业在海关、质检、税收、外汇、支付和信用等方面制定了相应法规。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政府相关部门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交易信息实现了共享,拓宽了境内消费者通过正规方式购买境外商品的渠道。
在政策支撑下,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13年我国传统外贸增长率不足10%,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同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部分)交易额为5425亿元,30%以上的年均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大国。商务部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现有电商企业平台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万家。大量传统外贸公司、制造企业和本土品牌供货商蓄势待发,积极准备投身跨境电商领域。跨境电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模式已成必然。
二、跨境电商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
通过对58同城、赶集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招聘网中50家企业的调查,以外语外贸为关键词,搜索出相应的招聘信息,然后进行整理,企业对外贸人才所需的岗位主要有三种:外贸业务员、外贸电商专员和跨境电商专员。
三种岗位的职业要求是复合型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包括对于产品描述的写作能力、与买家在线沟通的表达能力、阅读英文网站资讯,并获取有效信息、语音服务中基本的听说能力(一般要求CET四级,六级优先);二是熟练办公软件的操作,特别是EXCEL的运用;三是电子商务技能,包括网店运营基本常识,流行电商工具的使用、商品拍摄及photoshop图片处理,Aliexpress、Amazon、Ghgate、Ebay等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与管理;四是国际贸易及综合拓展能力,包括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国际商务礼仪,会展策划,海外仓储及交易风险控制纠纷处理等。
三、迎合跨境电商需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存在紧迫性
跨境电商在国内的兴起,使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急需跨境电商人才,而国内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急需大量相关人才加盟其中。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缺乏跨境电商师资。老师没有外贸经商经验,更无跨境电商经营的经历,面对营销理念、客户维护、产品推销等基本概念都是纸上谈兵。第二,缺乏相关课程的支撑。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一般是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外贸函电、报关等。跨境电商需要综合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而现阶段国贸专业基本上没有开设国际市场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
在为期两年半的学习计划中(第三学年第二学期通常为专业实习),怎样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实用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是每一个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在为中小型企业电商解决人才问题的同时,也为学校的跨境电商人才搭建了锻炼、实习和就业的桥梁。
高职院校应大胆地走出去,引企入校。在合作中,可以考虑由一家或几家校企合作单位出资注册,企业提供真实的外贸商品,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在平台上开展一系列外贸B2B业务。参加这一项目实习的学生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完成企业注册后的相关设置、产品资料及图片的上传、产品关键词和产品描述等信息的完善并根据询盘回复买家等一系列工作,从中,可以了解更多的外贸商品知识;通过与国外客户的电邮来往提高语言交流水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意实质性、可持续、多赢合作要素,企业的需求第一,学生需求和参与第二,还要考虑教师的需求和激励。
(二)课程改革
针对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电商人才的能力,调整授课内容。要把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链链接,促进专业协调改革创新。
第一,要加强外贸进出口及英语口语方向的培训。跨境电商平台各阶段操作,从注册认证、商品、商品推广、在线沟通、交易确认、商品,到售后服务,都与英语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作为支撑。
第二,要着重向学生介绍主要的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及各自的特点,鼓励学生开网店,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来找问题。从过去教师让学生学的形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做指导。可以《跨境电子商务》、《外贸项目》等课程作为支撑。
第三,利用邮件营销,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等进行营销。可以《客户开发与管理》、《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等课程作来支撑。
第四,增加跨境电商物流的相关内容。着重介绍四大商业快递、邮政小包、E邮政宝、国际专线和海外仓库等及各自的特点,教会学生根据交易产品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计算运费。可以《国际物流》课程作为支撑。
第五,增加《国际结算》中跨境电商的支付方式。跨境电商模式下,很多交易的数量小,频率高,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很多传统的国际贸易支付手段例如信用证,托收等就显得不适用于这些交易。所以,当前出现了很多适用于跨境电商的支付方式方法,与传统贸易模式的支付手段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赛证结合
高职院校应鼓励国贸专业学生参加跨境电商的各类比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可以学习最新的外贸知识,进而增强实践能力,带动并促进他们学习跨境电商的热情。比如“阿里巴巴全国高校跨境电商挑战赛”,在第一阶段的个人突围赛中,入围学生可以获得阿里巴巴集团颁发的具有较高含金量的个人等级证书赢,从而得企业和知名企业录用的机会。
(四)创业与专业融合
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提升国贸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创业、就业。
通过开设《外贸项目》实践类课程,以真实的项目为依托,以学生出单为考核标准,将专业课程与学生创业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电子商务时代外贸相应岗位就业的适应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培养一批创业者。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创业大赛,如“赢在广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大赛覆盖面逐年扩大,100多所高校,3000多个团队,70万大学生,广州市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更加明显。
(五)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