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市场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经济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使各行各业不断进行体制改革,科研机构已经从行政事业型转制成企业股份制或中介机构。随着中国加人WTO,企业管理和经济运作方式都要与世界接轨。所有这些都对转制后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档案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科技档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
市场经济把科技、信息、人才、劳务等都推向了市场,科技档案工作虽然是一项服务性工作,但它能够参与经济活动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科技档案内容,必然要影响到科技档案工作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科技档案工作的规模、质量、管理、人才、设施、手段等资源配置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原则,竞争的基础是质量和诚信。有质量和诚信保证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竞争可以推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科技档案用自己的投人和质量,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社会效益越高,经济效益也越高,说明质量越好,市场才会欢迎你。科技档案工作应当积极面对市场经济的实力,努力探索工作的新路子,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市场促进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科技档案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1.改变观念,为市场经济服务管理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学习,增强科技档案工作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观念。搞活市场经济,科技档案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增强市场意识,主动面向市场是科技档案工作都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投人更多的力量,调查、探索市场经济对科技档案工作要求的意向,更好地把握市场,熟悉市场,适应市场,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2.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促进生产力发展努力搞好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汇编等工作,提供人们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效益。3.科技档案工作要适应企业改革在经济活动中,科研机构由行政管理型转向企业经营型,转制后的科研机构对科技档案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市场化的取向,要求科技档案向高效益服务方向发展。科研改革的主体化,要求科技档案向效益化方向发展。抓好企业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科技档案工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4.加大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力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大量的信息,科技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深人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为市场经济服务。要善于不断总结,勇于探索,变等、靠为想、闯、干,开创科技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篇2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机遇;挑战
在当前各高校、各单位、各部门科研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校科研工作既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管理理念不断受到新方法、新理论、新理念的冲击与挑战,旧的模式、思维不断被打破,新的模式、思维与理念不断地涌来,各高校必须紧紧地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遵循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规律与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机遇
1.企业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不断受到会员国反补贴的处罚与制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WTO组织规定:除产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初级阶段允许补贴外,其他的中试与产业阶段都是不被允许的,我国企业不明这些规定,因此频频受到处罚。我国现行的许多科研政策与WTO规定相违背,因此国家必将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将中试与产业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转移到各高校与科研院所上来;同时,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会主动增加对科研的投入,高等院校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就必然有希望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2.市场经济背景下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机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充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实力,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研发新型产品等,而这些方面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这就使得高校的科研活动渗透、扩展到了经济领域,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从而是我国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动力。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就必然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产生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与科研项目,这些都将极大丰富高校科研工作的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促进高校科研从基础研究逐渐向应用研究扩展,从而实现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市场化发展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与团队优势
市场化的竞争导致国家与企业对科研人才的大量需求,而高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的研究型教师与固定、齐全的人才队伍是其他部门与企业所不具备的。而且,当前的科技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向学科交叉方向发展,高校所具备的多学科优势也是争取项目的重要优势之一。高校科研通过市场的经济杠杆获得更多项目经费的同时,也将对自身的人才配置起到优化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来校工作
4.市场经济形势下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与国外的联系也不断加强,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之间联系不断加强、合作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科技交流将会更加密切。近些年,高校参与国内、国际科技合作的机会逐渐增多,广泛密切的学术交流使我国各高校的科技人员开阔了视野,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国际前沿学术领域,提高了自身地学术水平,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挑战
1.部分科研人员的观念落后
虽然我国正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转变,但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依然是上项目、列计划、要经费的计划经济理念,没有适应与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依托自身的科研实力,科研优势去全方位、多渠道、跨行业地争取各类科研项目与经费。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科研人员必须能够做到快速组建团队、快速摸清渠道,快速出击形成成果;但很多科研人员却感到困难重重或者无所适从,以至于错失良机。因此,高校科研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尽快适应,争取主动。
2.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
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比拼就是高层次智力人才的比拼,高校所拥有的人才决定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成败。当前,企业与高校之间人才流动的自主性对高校的人才优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措施与政策,通过优厚的物质待遇与科研条件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向当地的企业与高校流动,造成了高校间科研力量的不平衡,在一些欠发达的地方高校这种现象更是尤为突出。
3.基础研究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及地方的各职能部门依据各自需要加大了投资强度,但是这些投资所带来的项目大都是应用领域,极少涉足基础研究。尽管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自身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的特点决定了不易获得资金支持,产出慢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对基础研究投资的热情,从而影响了基础研究的发展。
4.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很多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也比较淡薄。在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制定、落实管理人员等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专利的申请与授权的数量较少,致使许多优秀成果白白流失。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在管理观念、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白莉.坚持科学发展,构建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理念[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
[2]胡泽保.试论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8(04).
篇3
一、现阶段我国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所构建的理想社会主义蓝图,是建立在大工业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物质资源极其丰沛的基础之上。?@种社会主义扬弃了私有财产,从而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从源头上消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内部因素,因而是不会出现经济危机的。然而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经济危机作为一种生产过剩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制度的变革只要不以消灭商品经济为目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就依然存在。
(一)我国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
我们从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现实的可能性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只要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过剩的危机就随时可能爆发。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不但存在着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依据,而且就经济关系本质而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借助于信用关系,因而同样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依据。所以,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必然产物,它与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只要处于商品经济社会,无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还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或者导致生产过剩或者引发需求旺盛,矛盾的不可调和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我国不是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从源头上消灭了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盲目、无序的生产,因而引起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也就不复存在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和不平衡性,使我们的经济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且私有制经济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并存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不广泛地存在于全社会范围内,但毕竟仍在一些行业和部门内小范围长期存在。因而,在我国依然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
首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面向市场,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独立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依靠取得的收入来抵偿用于消费方面的所有支出,并获得利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公有制企业逐渐蜕化成尽可能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这时企业的生产首先表现为一种局部劳动,而非社会劳动,因而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只要认为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借助于外延式扩张手段不断膨胀生产规模。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浪费行为。同时,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其释放出的新能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微观经济效率,加速了经济发展态势,但由于缺乏宏观统筹和统一指导,其生产往往具有更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甚至有些企业在地方政府设置的隐性壁垒庇护下,有恃无恐地在商品销售市场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价出售商品。这种恶性竞争所造成的后果使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无法对过度膨胀的生产能力实现有效的挤出,从而为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埋下隐患。
其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造成了国内总体消费需求不旺盛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是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二元化现状。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对中高档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广大农村居民由于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导致这些中高档耐用品无法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汇集了我国当今较大部分生产业的消费缺口。二是城镇高收入群体对一些高档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趋于饱和,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长期无法得到提升。这两种情况的矛盾运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三)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比从前更加密切。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现代科技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因此,我国要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参与到国际经贸活动中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这样一来,世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经济波动难以避免。
二、我国防范经济波动的根本措施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导致了世界经济波动的蝴蝶效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条件日趋成熟。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变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越性,使我国不惧任何外部挑战,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避免或减轻世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一)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市场失灵
现阶段,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市场主体之间竞争的盲目性、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滞后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市场主体在制定发展决策时难以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保持一致,难以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机构优化,难以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外部不经济问题,因而经济波动也就无法避免。为了避免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我国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刺激方案,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与国家计划相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并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的研究和制定,科学引导市场要素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克服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从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不难发现,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比较弱,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较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切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才是防止我国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的稳定器。因此,我们必须要转换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公平,从而缓解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继续增加社会投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不断强化个人所得税项目的征收和监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缴扣标准,切实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压力。努力调节过高收入,严格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的分配制度,取缔非法收入,切实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第二,促进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和自主创业的财税政策,切实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努力把扩大就业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重要位置上来,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还应当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能够广泛吸纳就业人口的中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篇4
自凯恩斯革命以来,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每当发生经济危机或衰退时,政府进行干预就成为了必然,并且政府干预确实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在此次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都尽管做到了及时的干预,试图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复苏,却似乎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那么,政府干预经济,究竟应该在怎样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达到经济持续增长或复苏的理想目标呢?这必定需要对经济进行动态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希望在经济危机方面所作的些研究及论述,能够对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在治理经济危机时有点参考价值。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由于经济增长是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它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因而,在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增加时即商品生产总量增加时,就势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即总需求增加)来满足或平衡,这样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否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总供求就会失衡。其结果,就非但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反而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所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能够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市场需求(即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构成的,为了便于分析暂不考虑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就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扩大(当然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最终也会归属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是,虽然在市场调节下,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作用,然而投资需求的扩大最终则是要受到消费需求扩大制约的。这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需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也就最终需要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满足,即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那么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由于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市场上的既有消费品(包括服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饱和,即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不可避免地会超过人们对既有消费品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大,导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使企业持续不断地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是不可能始终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而在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条件下,投资需求的有效扩大就会受到阻碍。那么,在市场上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持续增加,最终也是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或平衡的。结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就会发生失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生产过剩(或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
当经济发生危机后,要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扩张性货币和财政等经济政策,其目的就是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能够起到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的作用。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能够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也就使市场需求得到扩大。这就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供给有了市场需求,而使得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从而也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但是,当一国的经济在发生危机的同时,别国的经济也发生了经济危机,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通过扩大净出口来扩大市场需求,就会引发或加剧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以及还会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从而就会限制政府扩大出口贸易政策的有效发挥。这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依靠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也就难以通过扩大净出口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以达到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而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降低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和膨胀信用等,目的在于加速恢复正常的信用关系,起到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商品销售困难,物价大跌,生产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致使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低廉。在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利于危机中的企业获得资金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及增加就业。
尤其是在危机时市场上如果存在着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这在经济危机所导致市场上有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供给,就有利于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因为在市场调节下,社会上的资金会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而且在此时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就会加速资金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使得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且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实也就是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而因为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就远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能够更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然而,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则会使得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很难有效发挥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
那么,在经济危机发生后,要使市场上的企业有市场需求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要使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使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
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就必定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通过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通常使用的手段是,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大政府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
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就是以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这其实也是扩大政府需求来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尤其是政府的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更是能够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政府作为非盈利性单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而政府增大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是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支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使人们的收入可以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而且降低税率等,也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和鼓励投资及就业。因此,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支出的扩大和税收的减少,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就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而有了市场需求的扩大,市场上的企业就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在此时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被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后,再在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就会迅速地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就达到了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但是,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并非可以无限地作用下去的,所以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只能是短期之道。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政府在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就更应该促使各产业部门(包括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固定资产更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并且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增加收益的同时,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后又可以提高工资收入。而人们的收入增长才是长期之道。因为,人们收入的增长,不仅能够带动第三产业更快速地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就业者:而且也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要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须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
由于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够使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使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就能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有经济增长点存在时,在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就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要起作用,就必定需要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以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而能够促进其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则主要有,
1)劳动者可以获得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
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其收益,从而可以提高工资收入。
3)商品价格的下降,即降低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销售价格,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市场:
4)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而为市场提供新的商品,即提供新的消费品(包括服务),而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市场:
5)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有条件时还可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因为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较高而可以增加消费,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
7)通过减税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以刺激人们的消费:
8)银行提供消费信贷,以扩大人们的信贷消费。
当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增强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进而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在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所增强的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越长,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越长。但是,由于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进步相关联,因而科学技术进步的快慢,也就会制约着以上这些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因素的强弱,从而也就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的长短。
例如,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时,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即技术革命)爆发时,就会产生一批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市场调节就会促使社会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得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其结果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的生产规模迅速的扩大,就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样,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提高,使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消费品价格的相应下降和提供更多种类的新的消费品,促使消费需求扩大。而且,在此时政府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来增强对经济的干预,这就使得政府有更强的能力增大转移支付、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从而促使消费需求的扩大。并且,在此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也会促使人们扩大信贷消费。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又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从而也就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尤其是科技革命时期,大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会更强,进而就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从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一些。
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的增强,其实主要是通过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等)来实现的。因为,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产品可以获
取较高利润,促使市场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又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使得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的产品是先进的技术设备等,其所生产和供给的先进技术设备在被企业所使用时,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就可以实现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从而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等等。
可见,生产和供给新消费品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材料与新能源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先进技术设备的新兴产业、以及生产和供给多用途的新产品的新兴产业等,它们之间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因而,它们能够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长短也是不会相同的。但是,无论是生产和供给何种新产品的新兴产业,其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总是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的。那么,这在其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也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所产生的新兴产业在作为经济增长点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就应该有所倾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因为,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更有针对性的作用,使新兴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就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地快速扩张,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增强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但是,科学技术并非呈一直线发展的。当经济危机发生后,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难以使新兴产业来及时替代市场上以趋于饱和的产业部门,导致市场上失去经济增长点时,那么,市场上没有经济增长点的存在,政府即使是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能够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其所带来的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也只能是短期的。虽然在市场上并不存在经济增长点时,也是可以依靠政府的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企业持续创造市场需求,以不断的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赤字实现的,政府长期的持续不断的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就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使经济陷入滞胀,或可能会导致债务危机。
三、政府干预经济危机,须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可以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决定了在原来的新兴产业衰退之前,就需要继续有新的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继续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科学技术并非呈直线发展的。在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时,也就将无法通过新兴产业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虽然新兴产业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能够使得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得相对也会较长,但是其也会因为新兴产业引发投资规模的增大,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受资源供给的约束,而缩短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可持续的实际时间。
那么,在科学技术进步不足,不能有新兴产业及时跟上时,为了追逐利润,社会资金就必定会流向利润较高的市场去。这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企业就会将资金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去,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和资源来获取较高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也需要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这在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就得到了快速的扩大,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也会大幅度地提高。而且,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通过将所引进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快速地转化并形成自己的新兴产业,进而带动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等,使经济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者的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就使得人们的收入随之增长,从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产品输往发展中国家以谋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发达国家既为相对充裕的资金寻找到了有效的出路,也通过产品的输出而扩大了本国的市场需求,这就不仅可以缓解发达国家发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或衰退的压力,而且也使发达国家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特别是像中国和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经济大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就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需求空间,而且更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快速发展经济的机会。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既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来发展经济,也可以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时,通过引进大量资金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就可以使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而逐利驱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将大量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致使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洞化的趋势。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靠发展制造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为了逐利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那么,为了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需要发展高端产业,结果致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大量的商品输往美国等发达国家所获取的外汇收入,又用于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等,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使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等从发展中国家获取丰厚的利润,这就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而且也为发达国家发展高端的新兴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例如,美国在发展IT产业时,就是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美国输送大量的廉价商品,可以使美国的消费者能够将其收入中更多的支出用于购买IT产品,并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为美国的IT产业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从而使美国的IT产业得以迅速的发展。而美国IT产业的迅速发展,再带动美国经济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就业的增加和工资的提高,这就势必扩大了美国的消费需求,
进而又进一步地刺激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
可见,由于当今世界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全球经济需要依赖于美国经济增长,这也就决定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能够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全球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经济也由低端产业向着高端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发展高端产业,就使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IT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不仅能够供给本国的市场需求,而且竞争上的优势也大量地供给国际市场,美国IT产业的衰落和IT泡沫的破灭也就成为必然。
2000年美国泡沫破灭后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美联储2001年起大举下调利率,但是由于没有新兴产业及时地跟上和发展起来,因为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有限。这时就只有在传统产业中获取经济增长点,美国的房地产也就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美国已经实现了城市化,这就需要低收入者的购房来扩大房地产市场需求,而对低收入者的次级贷款进行房屋按揭也就大大刺激了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对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则推动了房地产增值,资产证券化及衍生产品的泛滥,又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结果导致房地产泡沫。
而房地产泡沫化带来的财富效益,则极大刺激了美国的消费需求及负债消费,进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更快速的发展。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到了2003年美国经济渐显过热之势,迫使美联储2004年起不断上调利率,购房成本的上涨,需求随之下降,致使房地产泡沫破灭。由此引发了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即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巨量注入流动性,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加,希望以此来获得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但是,单纯的用货币来解救危机,无疑是用货币再吹起一个泡沫去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虚拟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制造业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强大的制造业的发展,也就使得虚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且此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将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地发展。目前美国已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并试图通过重振制造业来解决失业问题,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低碳的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难以及时跟上,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的货币供应也就无法有效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因此,为了经济的持续复苏和解救失业,美国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并要求中国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图美国能够在现行的制造业上扩大生产和出口,来解决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失业问题。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成本进行比较优势,现行的全球产业则是难以发生逆向转移的。而且,美国在扩大现行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时,并不能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就业,它对于解决经济的持续的复苏和长期的就业问题的作用也就是有限的。因为,美国有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救济金并没有使一些失业者的收入有太大的下降。而至于美国等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在中国经济正在向内需转型之时,中国的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则将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它又能给美国等国带来多大的实际性效果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样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在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难以发展起来时,即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时,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就越来越需要由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向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转移。因为,目前的中国存在着经济增长点,即拥有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快速扩张(或发展)的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如房地产业、汽车产业等,而且一些产业部门的技术含量还不高,再加上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低等,在此时中国的经济政策能够做到有效的作用,使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被迅速地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就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还能够带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 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的增强和持续的发展,城市规划问题是当先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城市发展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决策就是“国家推进城镇化条件已经日益成熟,要合理的实施城镇化战略”。在全新实施策略的引导下,已经逐渐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小康城镇。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下,发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建设相结合,加强城市整体发展的合理化和完整化。
一、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迁入,城市的各项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因人口增多带来的需求。政府针对这一问题也采取了措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Y金流向。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有限的空间渐渐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在这种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将是人民面临的又一考验。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利用化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出无尽的公共资源是首要任务,优化现有的城市产业机构,来推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根本意义就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作用,全满建设城市产业机构,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二)在规划下缓解城区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区压力也随之增大。城市规划在保证新开发城区具有一切城市必要的城市需求下,来提高整体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快速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能力,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得到快速的突破。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城市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国家的面貌取决于所有城市的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前提下,城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城市间竞争对比的条件就是城市环境的面貌、整体城市形象和生态基础的建设。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前提下,想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就要使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在行政手段的使用过程中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利益多元化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平衡作用,适应市场的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给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巨大的效益。在效益前提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管理制度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重心转向公共资源配置和发放
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合理的安排资源和分配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做好合理的土地资源分尤为关键。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城市规划起到关键作用,调查当地人民的贫困状况,给贫困的人提供帮助,在整体发展水平平衡的前提下共同达成城市规划的目标。其次,还可以扩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在投资建设中,弄清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各方面利益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统一的情况下共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完整统一的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策略的实施对城市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民生建设表现的极为重要。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统筹兼顾,加强城市发展,和增强民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城市发展不单单是指城市内的发展,整体村镇的全面建设也包括在内,村镇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才能凸显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还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构建动态城市,实施评估调整体系。在城市规划不同的阶段进行完整的评估,找出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在评估指标系统的监督下,解决漏洞引发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观点实施的过程中,城市属于不稳定改善建筑的状态,这时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评估起到了动态调节的作用。在调节作用下,城市规划得到更好的实施。其次,城市规划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三)统筹兼顾,实现整体计划
在城市规划中,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的规划指导理念,在城市各个建设环节得以突破。在对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进行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慢慢稳定经济的增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也可以构建有特色的经济产业链条,在实施建设经济产业链条过程中,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要合理的结合。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在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制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规定,争取建设一个和谐的经济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中逐渐扩大产业结构的模式,大力开发以旅游为特色的的国际旅游业,使其逐渐走上更专业的道路,为人们带来自己的特色与特点。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发展道路,坚持以群众为根本出发点,想民众所想,办民众所需,在群众满意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和建设。其次还要构建完整的建设体系,针对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评估检测,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改正。城市规划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在国际中的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从城市规划抓起,只有城市规划体现城市发展观,才能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的方面广泛,甚至和城市每个节发展细节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城市规划,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国平.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8,(03).
篇6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董事会与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协商,谋求将实际控制人控制的相关优质资产和业务置入本公司。由于各相关方未能就本次资产注入方案达成一致意见,从保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及维护市场稳定角度出发,公司董事会决定终止实施该事项。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承诺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不会筹划涉及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走势较为疲软,注意风险。
长信科技(300088)
为了进一步整合触控显示产业链资源,直接满足终端客户需求,公司积极谋求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公司发展步伐。2014年3月12日,公司与目标企业星源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3月13日公司申请重大事项停牌,3月19日了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由于标的企业的相关资料未能按时取得,影响了重组的进程,谈判中双方在核心交易条款上存在较大分歧,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公司从保护全体股东利益以及维护市场稳定出发,经慎重考虑,决定终止实施该重组事项。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短期利空影响下短期大跌,注意风险。
国脉科技(002093)
2014年6月22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同时多部委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使具有职业教育概念的上市公司股票得到追捧。公司全资的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国统招的大专院校,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支撑中心,为公司输送符合公司业务需要的技术人员,形成公司的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降低公司招聘和再培训成本。2013 年度,海峡学院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合并报表)的 10.16%,净利润为-67.04 万元。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涨幅较大,但短期技术风险较高,注意风险。
篇7
“克强经济学”成为近日投资市场必要认知的名词。但什么是“克强经济学”?投资者最喜欢听到的是“克强经济学”有“上限、下限”,尤其“下限”是有“保底”的意思。保“下限”,就是保经济增长在7.5%上,而“上限”就是防通胀升破3.5%。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退市指标也有两个,一个是失业率要低于6.5%,另一个是通胀不可升破2.5%。
将“克强经济学”的“上、下限”与伯南克退市两指标放在一起看,是否两者高度相似?两者都不容通胀肆虐,而保就业与保GDP增长是一块银元的两面,有就业,就有GDP增长;无GDP增长,又怎会有就业?可否就此判断中美的经济财政政策已默然同步?答案:又是,又不是。
中美两国的政府,如为民生,一定要稳增长(保就业)、防通胀,但我们不可以就此说两国已是同路人,因为克强经济学还有一重点——调结构。
要调结构就要促改革,淘汰过剩产能,无论是国企、民企,都要加入这个淘汰赛。只有汰劣留优,才可在这豺狼环伺的时刻生存下去。
伯南克实现其“上下限”目标,是靠退市这一手段;实现其“上下限”目标,则是靠市场化这一手段。
有评论认为,“区间”、“上限”和“下限”所强调的更是一种“稳中有为”的政策取向。如果突破底线,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时间调结构、促改革。在这种判断的背后,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
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相适应的,是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如斯区间,就像香港恒生指数在24000~21000点之间上下,21000点时托,24000点时压。如果恒指在此区间活动10年,投资者愿不愿意?一定不愿意。投资者一定只求突破,不怕你上突破,最多追买;也不怕你下突破,最多追卖;最怕你不突破,必然闷死。同样,会否是个不求突破的总理?
凡总理都想上突破(通胀除外),但上突破要有前提,即要够多资金,要够多优质企业人才始可。资金与人才何来?不能靠央行,也不能靠干校培训,要靠市场。这就是克强经济学所讲的“盘活资金,用好增量”。市场已有不少资金,只是没有投入实体经济,基于资金会向高回报流动,只要政府能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可图的市场,资金就会流到实体经济去,就可以盘活资金。资金多了,要靠人才去用好,要靠实业家、厂家,不是炒家、囤地家、投机家。
怎样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可图的市场?第一步,打破之前的垄断。开放铁路市场予民资,开放金融业市场予民资就是措施。
第二步,下放审批权力。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5月中旬,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把一些确须审批但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投资审批事项,以及量大面广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坚决下放给地方。两个月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机场扩建等投资项目的审批或核准权便下放给了地方。
篇8
■西奥运中心成为最大利好刺激
有统计显示,奥运概念让亚北楼盘平均上涨500元,其影响还波及到二三级市场。而对于先前与奥运无缘的西区更是最大的利好刺激。奥运对于北京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北京一方面筹备奥运,另一方面以奥运契机来升级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实现城市的平衡发展。北京的这次改造,最先启动的就是西部社区的奥运筹备工程,意为让奥运主力西部地产市场繁荣,从而激活西部经济。
西部社区的重头戏———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五棵松奥运场馆规划总用地约54公顷,总建筑规模约20万平方米,该工程已在去年12月正式开工,包括京西最大的体育中心及区域标志性建筑群五棵松奥运场馆,该地区也因此被称为“西奥运中心”。并且,为了考虑地区的长远发展计划,方便并丰富西部人群的文化体育生活,“西奥运中心”仅设有一个五六万平方米永久性场馆,其余均为体育、文化配套商业设施和相当于四个足球场大小的30万平米超大城市公园绿地,将通过赛后商业开发利用来带动五棵松社区体育建设和地区发展。
“西奥运中心”的形成,带动北京整体的产业格局、投资环境的再优化,其优势将辐射奥运会前后,使该区域得到彻底的升级,从而带动全北京的城市平衡发展。
■土地稀缺提升西区楼盘“身价”
在西奥运中心的利好因素刺激下,西区楼市的开发量增大,从而使整个西区的土地供应量吃紧,也从侧面助推西区楼市的价值提升。
在业内,一个可以公开的比例是,土地的使用成本往往要在项目整体开发成本中占有60%-70%的比重,所以,有业内人士坦言,项目最终的“身价”几乎是由土地的价值和使用成本决定的。
土地供应的稀缺提高了西区楼市的“身价”。从1999年底开始,整个西区都迎来了开发的热潮,四季青、五棵松等热点区域更是相继迎来了开发量的“”,到年初,西部热点区域的土地供应锐减,紫金长安、汤泉艺墅等新盘也承认,自己在一个最佳的时机搭上了开往“西部”的“末班车”。
紫金长安拿到五棵松这块土地总开发规模60万平方米,虽然紫金长安方面没有向记者透露该项目具体的拿地成本,但记者调查得知,受到拿地和拆迁成本的制约,紫金长安均价将高于区域平均价格。
平均房价随时间推移持续上扬的态势在上述的数据当中已经表露无遗,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世纪城、上河村、诚品建筑和紫金长安并非是同一类业态,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可比性,但从房价持续上扬的态势中仍然可以折射出土地价值对房屋价格和项目价值的重要影响。
■景观交通资源“双保险”
京城楼市向来有东西之分,东部依靠的是浓郁的商务氛围,西区楼市的红火则有赖于“背靠西山、紧邻昆玉”的景观资源,西区是景观资源的典型代表。
五棵松区域更是秉承这样的性格。无论是以昆玉河水景资源著称的上河村,还是以远眺西山为卖点的诚品建筑,以及以西奥运中心完善配套为景观依托的紫金长安,都无一例外地充分利用了景观资源赋予土地的地段价值。
“景观资源不能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交通资源来保证,否则再好的景观资源都不可能提升土地的地段价值,因为没有交通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就不可能有完善的配套,而这些对住宅项目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五棵松与密云的区别,两者风景都很好,但前者的区域平均价格显然要比后者高得多。”紫金长安有关人士说。
紫金长安紧邻西四环、阜石路、西长安街,为五棵松地铁上盖项目,交通极其便捷,同时又坐享西山福泽,具有良好的人文生活气息,周边云集各大部委、国家机关,还拥有中关村、学院路一带浓郁的知识氛围和科技氛围,被看作是景观与交通双保险的“典范之作”。
■稀缺土地上做个性产品
当四季青、五棵松等西区热点板块的土地陷入稀缺状态之后,如何利用来之不易的土地做出热销的产品,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成为开发商最为迫切的难题。
篇9
关键词: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度;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10
0引言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与重要,科技的发展程度成为影响一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科技的发展又有赖于经济的投入,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这已为无数实践所证明。因此,促进一国或区域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既是经济发展需要,又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以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的协调发展。
1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系统论创始人L.V.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从系统的视角考察,区域经济与区域科技为区域发展系统下的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两者相辅相成的外在特点。要评价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就需要针对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分别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再结合两者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协调性分析。因此,要对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分别就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经济―科技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取决于对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确定与把握。
1.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1.1准确性
准确性指所选取的指标必须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内涵,体现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
1.1.2系统性
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指所选取的指标必须全面,能够评价经济与科技系统的各个方面;二指选取的指标必须层次分明,能够评价经济与科技系统的不同层次;三指所选取的指标必须简略,具有代表性,不会存在信息的重复。
1.1.3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相结合
总量指标即绝对量指标,能反映评价内容的绝对量规模,体现绝对量水平;均量指标为相对量指标,能反映评价内容的相对量规模,体现相对量水平。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相结合,即能够准确反映相同规模评价对象的绝对水平,又能准确评价不同规模评价对象的相对水平。
1.1.4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一国或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既是一种静态角度的状态,又是一个动态角度的发展过程。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既要注重静态指标的选取,又要注重动态指标的选取。
1.2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综合运用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等多种方法,分别选取指标构建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科技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了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根据上述评价模型,下文对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
3.1研究样本、原始数据与标准化处理
以2006~2015年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为研究样本,研究2006~2015年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情况。通过查找南昌市统计年鉴(2007~2016)、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公报(2006~2015),江西科技统计年鉴(2007~2016)c江西科技统计网等相关资源以及南昌市统计局与科技局调研获得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再根据上文标准化处理方法,可得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3.2分别计算南昌市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
。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状况
从上文2006~2015年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可知南昌市―科技系统协调发展情况:首先,考察静态协调,2010~2013年南昌市―科技系统协调发展;2006年与2008年南昌市―科技系统基本协调发展;2007年、2009年与2014~2015年南昌市―科技系统基本不协调发展。其次,考察动态协调,2008年及2010~2013年动态协调度处于上升阶段,此时动态协调;2007年、2009年及2014~2015年均处于下降时期,此时非动态协调。
4.2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从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来看,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总体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基本能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互动协调;但在有些时期,两者协调性有所欠缺,例如,2014~2015年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既非静态协调,也非动态协调。究其直接原因,是南昌市经济系统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科技系统发展速度。因此,要促进南昌市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当前需要致力于促进经济的加速发展。另外,在稳步提高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切实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及推进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经济成果。
4.3南昌市需要坚持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战略
2016年12月17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这标志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南昌市作为中部六省之一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无疑面临着宝贵的机遇。但是,在今后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南昌市必须注意经济―科技系统的协调性,坚持科技与经济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1731.
[2]朱李鸣.试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1994,(4):15.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刘满凤.中部地区六省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477.
[5]任若恩.多元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例[M].北京:国防出版社,1997.
[6]Chen CJ.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e[C].Taiwan: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2002:10481051.
[7]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袁旭梅,韩文秀.复合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2):5155.
篇10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建设者,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德育课程存在内容多、难点多、进展快、对经济与政治等基础课程知识要求较高等特点,很难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本文探讨了数字多媒体教学促进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
一、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授课,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多媒体手段,就目前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大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来具体探讨目前的问题:
(一)数字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存在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数字多媒体这样一种辅助手段,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逐渐淡化,师生之间缺少十分必要的互动,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弱化了。有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堂课,其中就不单单只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潜在的有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常识》课,运用多媒体数字教学的手段,可以使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多媒体演示中化难为易,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但在实际的数字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害怕漏掉课件上列出的要点,变成了照着课件宣读,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导致授课形式十分呆板,学生很难与教师心灵互动,这无疑削弱了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德育课程既定的教学目的。
同时,因为多数德育课教师年龄偏大,数字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纯熟,很多老教师甚至是边学边用,由此导致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实践中,如课件制作,影视、音像素材的处理等环节,不少老教师还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另有一些教师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不够,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只能大量堆砌和照搬教材内容,把多媒体等同于传统的教案和板书。当然也有教师,制作课件时脱离了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形式上的美化,导致课件设计忽略了教学最根本的东西,实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此外,实际教学中也有因为信息太丰富,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字多媒体课程的生动直观优势,使得一节课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但教学实践中因为为了赶时间,教师操作课件画面时切换太快,学生根本分不清重点和难点。对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更不容易接纳和理解教学内容,长此以往,会削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的效果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数字多媒体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趋向应用多媒体但难题较多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仍不足。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开展德育课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实中,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存在不足,多功能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的办公设施若不能及时投入,将会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对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许多教师很难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熟练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将其加工、整理、创新,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和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制作适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的课程特色及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经济与政治常识》部分,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息息相关,是学生融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桥梁。不论是讲理财窍门和消费观念,了解货币、银行和投资,还是讲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企业,又或者是讲公民权利和义务,讲选举、建议和申诉,都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其课程内容本身的实用性强,既可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事业服务,也利于促进青年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但也因为课程贴近生活,学生对许多内容的熟悉程度高,反而导致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促使《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在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和贴近生活的特色中,革新教学形式,促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通过改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用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也随之出现新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多媒体教学本身所拥有的一些特点,比如丰富的内容信息、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便捷化的传播途径、互动的交流沟通、无限制的时空传播等特点,使得其具有的优势十分明显。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数字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科教学创造了渗透德育思想的条件。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字多媒体教学中声、光、图、录像和动画的综合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对《经济与政治常识》的授课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注意力,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形象、生动而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有效增强《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数字多媒体教学,在解决学时矛盾方面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快速投放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既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充德育理论前沿信息,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增加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增大了老师临场发挥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与热情。
因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高度灵活性,借助这一特性,可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及时反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老师通过了解到的学生学习进度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制定巩固知识的教案。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也有效地延伸、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来制作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教学信息,能够有效解除时间和空间对教学产生的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十分有效。教师则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人生观等方面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数字多媒体教学在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的开发实践
(一)数字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我们发现,把数字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部分,更多使用多媒体;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适当进行板书,并辅之以提问讨论、举实例等各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相比于数字多媒体教学,还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比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对于管理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较为有利。另外,如果能巧妙利用板书,便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多媒体课件图文转换过快造成的学生注意力不足的问题。
(二)注意选择好数字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
多媒体优势很多,但也要善于利用,才会起到最佳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用具体的国有企业中国石化的广告视频导入,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德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德育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学,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课件制作到课堂演示、操作,再到日常的作业练习,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不应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注重积累和开发个性化教学素材
素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课件的优劣,优秀的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对症下药、全方位的实现教学目的,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数字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必须立足教学实际,带有目的性地积累课件中常用的各种视觉和听觉材料,积累用以表达教学思想的各种元素,积累用于说明的图形和图像,积累用于喧染气氛的音响和特效等教学素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图文进行再利用,将现有教辅影音光盘中的知识点素材重新分类、组合、归纳、整理,从各类公共的音像节目和影视资料中选取并重新编辑,从网上下载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素材,加以开发制作出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综上所述,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也为教师减轻一定程度的备课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展的需求,则显得极为重要。必须不断探索数字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艺术,使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日常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材: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4
[2]周双娥: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中的现实意义,零陵学院学报,2004.6
[3]熊剑峰:德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史地政论坛,2011.12
[4]高敏捷:德育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尝试,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08.4
[5]黄华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专德育教学中的优越性,考试周刊,2013.5
[6]赵国敏: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辩证关系,教育与职业,2009.4
[7]孔敏: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2009
[8]申伟:浅谈多媒体形式下的专业课教学,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9]陈雄伟: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中国科教博览,2004.8
[10]边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作用及评价的探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 上一篇: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 下一篇:手的康复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