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模式创新
一直以来,以政府所主导的公共信息资源供给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固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拓展和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日趋增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需要重构和创新,在寻求建构以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的同时,还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期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界定
公共信息资源是相对于私人信息资源而衍生出的一种资源类型。通常意义上,私人信息资源主要是由私人生产和提供,其信息成本由私人承担,遵循市场等价交换的供给模式,即“信息付费者=信息使用者”。公共信息资源一般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人民大众而予以提供的信息资源。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还尚未统一。从国外来看,美国的《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中指出,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 ①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 ②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保罗·乌勒( pauluhlir) 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领域的信息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1]实际上,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极易混同的概念。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备忘录中认为,政府信息是指为联邦政府或者由联邦政府创建、采集、加工、或处理的信息[2],而政府信息资源则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3]
从国内来看,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广义的角度以及社会性的角度予以阐释:(1)政府的角度。莫力科与王沛民在《科学学研究》中撰文指出:“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 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4](2)广义的角度。谢俊贵在《公共信息学》中强调指出,“所谓公共信息是一种特定的实用型信息类型, 它是指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 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 具有公共物品特性, 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5](3)社会性的角度。从社会性角度解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即可将其细分为公共事业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资源信息管理。其中, 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研究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部门的信息管理问题, 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管理。公共资源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问题, 包括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如标准信息资源、专利信息资源、文献检索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应用系统的建立与维护。[6]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表达的本质内涵是相互一致的。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决定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性问题。在逻辑上遵循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有关公共政策的推行、公共议程的设置、相关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制度的合理安排都可将其纳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其次,公共信息资源的“边界性划分”是同公共生活演进的过程相联系。尽管早期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进入现代性社会以后,随着相关社会事务日渐复杂, 政府生产和掌握的信息资源并不能覆盖所有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特别是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第三部门的空前活跃, 这为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管理权力体系的平衡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组织条件和社会环境氛围,政府信息资源与全面反映公共生活的公共信息资源在外延和内涵上的区别渐渐明显。[7]当前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仅仅局限于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循环流动,强调官僚体系对信息流动过程的监控,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严格限定了管理的目标、对象以及价值取向,我们应采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拓宽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在整个信息资源运作体系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只针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即一定时期内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每个个体成员对信息的普遍性需求,比如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以及公共利益变化状况的信息报道等。正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共性特征,其必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议题以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报道,信息的管理状况直接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事实上,“公共性”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本质概念,只要逻辑上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均可列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并组构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
(2)广泛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特征。传统意义上都把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但“公共部门在管理信息资源时有自身独有的问题, 公共部门管理者比私人部门管理者要处理更大的系统间相互依赖性、更多的繁文缛节、采购硬件时的不同标准以及更广泛的组织外连接”。[8]事实上,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性职能的扩张,政府的相关公共事务日益膨胀和复杂化,这必然决定了政府在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使得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都应当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3)互动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特征。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成员主体更加积极全程参与和监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这种参与方式和监督方式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呈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政府以“竞标”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转移给社会上的企业运作,此外,政府还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加快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扩大信息共享空间,提高公众信息的辨识能力与获取能力,与此同时,第三部门、企业和社会大众自觉关注和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这些“互动性行为”进一步促推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高和开放程度。
三、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与模式创新
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其涉及到信息共享的秩序与信息公平问题。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实现信息的共享性与信息利用的效用最大化,由此,要确保信息的共享性与效用最大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必须防范公共信息的部门垄断和私人垄断。当前看来,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赖于体制的建构,以保障信息流通的秩序与信息共享的公平。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这种涉及多方主体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的建构也应多元化,即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
(1)政府主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毫无疑问,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必然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密切相关的公共基本信息,比如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住房改革政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关乎民生利益所需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这类涉及民众利益和关乎社会公平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把关,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核心角色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社会整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做统一规划和配置安排,并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各方主体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获取和利用的途径及方式,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发挥。
(2)第三部门辅助: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的第三部门组织。第三部门主要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医院、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第三部门在其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而其非赢利性的特质则决定了这类信息的公共特性,因此,第三部门所公布的信息也应纳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当前,由于第三部门种类繁多,主体参差不齐,其公布的相关公共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把关和管理,由此,加强第三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第三部门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必将成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
(3)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有机运作的剂。我们都知道,市场机制是围绕公民之间互动的自愿交易而建立起来的,该机制的适用性受制于“搭便车”现象(free-rider)发生。由于公民团体规模的扩大,自愿交易的方式会导致“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的情形,因此,一部分产品或服务必须通过权力的手段来提供(mueller,1989)。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论述,政府主导和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外包”给私人企业经营和管理,这在某种意义上缓减了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压力和提高了公共信息管理运作的效率。随着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交叉与合作,私人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也逐渐具备了公共信息的性质,比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企业的年度运营报表、企业重组交易信息等都可归入公共信息资源。尽管在相关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上,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总存在着矛盾,难以实现“趋同一致性”。但是,依照经济自由主义的观念,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是兼容的,而能够实现这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兼容机制是市场的选择规则。充分竞争的市场选择能够基于任何个人的最大化行为,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即公共利益。[9]由此,企业积极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同时,不仅促推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运作的灵活高效,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
作为公共物品特质的公共信息资源,从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主体过于单一,实际上,我们不应仅局限于以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单一考量,而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寻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1)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coase(1974)指出分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能引起“排他成本”降低的情况下,纯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不仅可行且更有效率。[10]自drucker(1969)提出“民营化”一词之后,公共物品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并逐渐成为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民营化意味着政府减少干预,增加私人供给机制功能以满足公众需求。savas于1922年总结得出政府促成私营部门进入公共物品领域的三种途径:委托、撤资、以及替代。[11]不难发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供给选择新公共物品的管理模式,其必然促推政府权力的下放,并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将实现重大突破,并通过产权制度激发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供给的热情。当然,随着私人产权的引入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监控权的弱化,并形成私人供给公共信息的垄断优势,这些负面影响不容我们忽视。
(2)ppp模式。reymont(1992)首创公共物品供给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同私营部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并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则根据私营部门的供给质量分期支付服务费,ppp这一模式追求全新的“双赢”合作理念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采取ppp模式,能最大化地提高公共信息资源供给和生产的效率,并且确保整个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供给执行过程都在政府的稳步控制下,从而有效规避公共信息资源由私人龚断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都有“利己主义”的动机,两者之间的“交易点”成为滋生腐败及违法行为的土壤,并且契约履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公众利益的受损,形成“契约失灵”,对此,应采取适当的规避和防范措施。
(3)互补管理模式。weisbrod(1986)认为:第三部门的出现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结果,它被视为一支独立的第三方力量在公共物品提供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同时也在防范政府与私营部门对公众利益的侵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2]然而,正如政府和市场会产生“失灵”,第三部门也常常会偏离志愿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上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种种缺陷,salamon(1987)将此类失灵称为“志愿失灵”。[13]事实上,对第三部门的“志愿失灵”,政府的刚性制度恰好是弥补其不足之处的关键,此外,第三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具备良好的弹性,这样,二者在各自的特征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它们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合作互补关系被视为积聚两者优势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有效方式,应用极其广泛。其最典型作法是由第三部门协助政府生产和管理公共信息资源,而政府主要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并以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的形式与第三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1]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2).
[2]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f united states . circu2lar no. a - 130 revised ( transmittal memorandum no.3) memorandum for heads of executive de2partments and establishments subj ect: manage2ment of fede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1996.
[3]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4]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4,(3).
[5]谢俊贵.公共信息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6]李兴国.信息管理学,http:ppglxy. hfut.edu.cnpxxglxpjxnrpdzsgp81.htm.
[7]夏义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6,(4).
[8][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物(第八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5.
[9]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78.
[10]coase,r,h,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4,(2).
[11]savas ,e. s“privatization” in mary hawkeaworth and mourice koganceds encyclopedia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m].newyork riutledge ,1992.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本体领域本体
[分类号]G252
电子政务经历了基于数据管理的第一代与基于信息管理的第二代后,正迈向崭新的第三代知识管理型。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化管理和充分共享是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借鉴知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探索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更优途径,可以使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更加科学、有序,便于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为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奠定基础。
1 运用本体思想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1.1 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
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思想之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知识组织中,许多学术机构都研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本体,如领域本体、通用或常识本体、方法本体、元数据本体等。目前,大多数本体是以领域为基础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IDEF5方法、骨架法(skeletal Methodology)、企业建模法(又称TOVE)、MEZHONTOLOGY方法、循环获取法(Cyclic Acquisition Process)、构建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方法等。
主题词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库库内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以及库际信息资源管理与交换的基础,是指导各类政务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和有效利用的核心。通过主题词严格的语义内涵和位属关联,建立所有信息资源在主题层的映射关系,以实现全库信息资源的加工规范化、标识有序化以及信息共享化。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主要有以下优越性:①两者有许多相似点,如两者都包含词(概念、类)及词间关系;两者都具有等级结构、并通过等级关系及词间关系将词组织起来;两者都用来描述特定学科领域知识;两者都可以用作领域信息的组织工具。②某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包括本领域中相对比较完整的术语,这些术语都经过本领域专家多年的有序组织,可以为该领域本体的创建提供指导,主题词表中的限义词、涵义注释、等级关系、词间关系等为领域本体中概念的属性、实例以及关系的创建提供了线索及指导。
1.2 基于本体思想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对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来说,政府信息资源本体就是一个正式的词汇表。本体可以将对象知识的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义。在这样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进行知识积累、搜索、共享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知识重用和政府知识共享将成为现实。
・本体可以为政务知识库构建提供一个基本结构。以描述对象的类型而言,有简单事实及抽象概念,本体可以描述静态实体部分,它们主要描述政府事件或概念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静态联系,本体也可以描述政府时间或概念的运动和变化。应用了本体,政务知识库就可以运用这类结构去表达大量无组织的政府知识和常识。
・利用本体思想构建的电子政务本体与政务数据库虽然有些相似,但本体比数据库表达的知识丰富得多。定义本体的语言,在词法和语义上都比数据库所能表示的信息丰富得多。最重要的是,本体提供的是一个严谨且内容丰富的理论,而不单单是一个存放数据的结构。
・电子政务本体可以按照领域建立不同的政务领域本体,描述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本体可以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以实现不同政务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继承,成为政务系统中可重用和共享的组件。
2 基于本体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案例――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FSSA本体
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建设是很多文献介绍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利用本体方法建设电子政府数据库。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indiana FamiIy and Social Services Adminislra-tion(FSSA)本体,属于最上层的域本体设计,它在“家庭与社会服务”这一本体下定义了9个本体(即低收入、处于危险的儿童、精神病与吸毒、弱智、区域健康与人性化服务、医疗补助、政府机构、法律实施及财政),建立了最上层的概念关系,并用图形和箭头形式标示出了各下层本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个专业本体里所包括的术语,如图1所示。
按照主题词表的编制规则,我们把这个本体图转换成FSSA主题词表。01―06为一级概念,其下按照英文字母顺序编制的为二级概念,或称为下位类。
01Mental Retardation Disability Ontology精神不健全人一一参03
01A Residential suppoa住房支持
01B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再就业
01C Supported employment就业服务
02Medicaid(美国由各级政府资助、以助穷人和伤残这类对象的)医疗补助――参04
02AFood 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4F
02B Medicated system医疗补助系统
02CWoman,infants,andchildren妇女、婴儿、儿童
03Local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nlogy地区健康与公共事业――参06
03A Indiana Client Eligibility Systems印第安纳居民身份识别体系
03B Indiana SuppoEnforcement Trading Systems强制执行贸易体系
03C National Directory of New Hires国立出租名录
03D 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
04 Low income ontology低收入――参03、02、0l
04AEnergy能力
04B Job training/placement职业培训/安置
04C Woman Infants and Children妇女、婴儿与儿童
04DChildCare儿童保育
04EChild Support儿童抚养
04FFood 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2A
05 At-Risk Children Ontology濒危儿童――参02、04
05AAdoption收养
05B Fostercare看护
05C Early Intervention for disabled残疾早期干涉
05DFamily reservation/support家庭抚养
06 Mental Illness and Addiction Ontology精神病与吸毒一一参02、03
06A Mental illness treatment for adults成人精神病治疗
06B Addiction treatment戒毒治疗
06CPrevention预防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①应该面向某一个或一类具体问题构建本体。从印地安纳州的家庭与社会服务机构的本体图中可以看出,该本体的特定领域是以家庭为主,围绕着家庭展开一系列的本体,囊括了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并着重定义了面向弱势群体的各种服务本体,最终形成了6个主要本体。②本体间具有单向或双向联系,且这些联系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如低收入本体指向地区健康公共事业本体,是一种单向联系,凡是涉及低收入本体下的概念一律指向公共事业本体,即低收入群体中的问题直接由公共事业服务来解决,如04D儿童保育问题就由03D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来解决问题,而医疗补助本体与低收入本体是双向联系的。③将该本体图转化成类主题词表可以看出,本体可以表示出更清晰的关系,甚至是复杂关系。而将一个本体转化成主题词表的话,关系表示很乱,起不到概念梳理作用。
3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局部模拟
3.1 构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步骤
鉴于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优越性,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实际,确定以下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
3.1.1 需求分析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应用的目的、范围、表示方法和用途等。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建设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要对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体”(知识体系)进行认真分析,最终达到需求分析的定位准确、涵盖得当。
3.1.2 概念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主要概念,确立概念间等级关系,并用精确无歧义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该领域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获得领域信息最根本方法应该是考虑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通常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复用已经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和分类表。
3.1.3 概念间联系 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概念间联系,如属性、种属关系、总体与部分关系、领域中的特有关系;对所收集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罗列重要的词和短语,并将其归类。还要确定概念间结构,定义类别和等级结构。
3.1.4 编码利用形式化描述语言对“概念化”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进行编码,使机器易于处理,尽量将相关领域已存在的本体集成到要构建的政务领域本体中,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形成领域内共享的本体。在众多本体构建工具中,斯坦福大学为语义网信息资源组织设计的软件prot6g6 3.1的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建设工具。
3.1.5 确认、维护与评价对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价,包括本体的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等;随着电子政务领域知识的增加,本体要不断更新、不断进化,增加本体概念,完善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3.2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模拟一国土资源、能源本体
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笔者选定“国土资源、能源”类模拟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见表1。
3.2.1 根据概念之问的联系,编辑上位类与下位类 笔者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在prot6g6 3.1软件中编辑,见图2。
图2 Prot696编辑下的国土资源能源分类示例
3.2.2 利用prot6g63.1中OWLViz工具显示概念间的关系prot6g6 3.1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概念间的分类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国土资源能源本体中的部分分类体系以及笔者将要研究的土地分类体系。
3.2.3 列举概念间的属性分析土地的4个下位类,它们四者可以有以下简单的关系: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依照”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具有的功能”为土地资源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所以笔者从中总结出is_according_as,is function_of,has_function_of三种关系(因为该软件目前不支持中文,所以用英文形式),其中is_function_of和has_function_of是一对互逆的概念,见图4。
3.2.4 为概念添加实例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设计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下有国土资源部这一实例,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下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and Law)与土地管理法规(Land Regulations),见图5、图6。
3.2.5 实现查询功能在对概念、实例及概念关系进行定义后,可以实现对其中概念或者实例的查询,见图7。
3.2.6 总结通过以上5个步骤,利用prot6g63.1软件编辑了简单的国土资源能源本体,并且实现了一些查询功能。可以看出,由一个个简单的电子政务本体逐步建设起来就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复杂本体,建立起概念间更加复杂的联系,这些电子政务本体既可以转换成数据库,又可以帮助数据库推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务查询和检索功能。由此可见,编辑大型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具有实践意义。
4 展 望
4.1 电子政务各个领域本体联合形成电子政府的知识地图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般发展,它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需要众多领域专家的参与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充分建设后,各种电子政务底层的领域本体建设成功后,如综合政务本体、经济管理本体、信息产业本体等等,在电子政务这个大的蓝图之下,将各个本体按照其内部关系联系起来,构成布鲁克斯笔下的知识地图,形成真正的电子政府知识地图,使政府信息道路变得通畅而快捷。
4.2 形成专业化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自从“三网一库”政务建设以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就是先从专业化的网站开始发展并逐渐强大的。这种发展方式比起各省市地区自己独立建设更加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通信障碍。基于领域本体建设的电子政务必然会形成各领域专业化的政府功能门户网站,而且基于本体思想可以从语义层面上组织某领域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使之与因特网信息资源组织发展同步。
4.3 本体有助于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发现新的政府功能结合点,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本体思想是在语义层面上对信息进行再组织,概念之间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关系。在概念或实例之间形成了立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正因为知识节点的增多和复杂,可能会在节点处发现新的政府功能实现形式,从而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篇3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
.
【关 键 词】本体论/数字图书馆/层次结构/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而目前已有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对信息客体进行深层描述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体论(ontology)从信息客体或信息对象出发,通过建立信息客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和等级关系,将对信息客体的揭示深入到知识内涵的层次并实现对信息客体内在联系的推理。由于本体论为信息资源组织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思想,它无疑会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1 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原本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人类行为中抽象出来的现实本质。但信息处理领域中的本体论与哲学领域中的内涵不同,国外一些学者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如:“本体论是一种概念化的关系明确的模式”;“本体论是解释概念潜在的含义的逻辑关系”;“本体论是可以在人和机器间进行交流的某一领域共同的概念表达”;“本体论是可以共享和再利用的概念化模式”。而Borst则将本体论定义为“共用概念的正规明确的具体的概念化模式”,其“概念化”指的是通过标识某一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建立的这一现象的抽象模型,“明确”指的是所用的概念的类型和用法的限制有明确的定义,“正规”指的是本体论的实例可以实现机读,“共用”指的是本体论所捕捉的知识带有一般性,而不是某些个体所独有的。
从本体论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本体论这一信息处理模式在保持原有核心特征的基础上,本身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本体论是一个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包括等级结构、概念间的关系、每个概念所具有的属性及进一步限制的定理。当使用本体论表示数字文献资源时,是在描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外在形式——题名、作者、出版者、文件格式、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是资源内容——文献的主题。两个方面都可以使用本体论来建立等级关系的知识模型,在等级结构的知识模型中可以定义信息客体、信息客体的内容和相关的属性与关系。
2 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
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不是单一的一个层次,而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其中的第一层就是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
2.1 可行性分析
文本文献资源是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主体,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对揭示大量文本文献内在关系的需求更为紧迫,因而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一步。
构建本体论的核心是建立概念的等级结构及定义概念属性,从而利用逻辑推理来推导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文本文献来说,构建本体论的实质就是建立文献之间的等级结构,并定义文献之间的关系。与其它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文本文献本身就有较为规范和概念明确的特点,所以为文本文献信息建立等级结构和定义属性较为便利。因为文本文献的等级关系在MARC上有较好的体现,所以在MARC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本体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由此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包括一个MARC记录的转化过程。构建本体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推理,利用文献的等级结构和定义的属性可以在转化后的MARC上实现推导文献间关系的目标。构建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最后一步是将推理的结果生成知识库。
2.2 文献等级结构的建立
构建文本文献信息本体论的基础是文献等级结构的建立。文献的创造过程始于一种思想,即“构思”。这种“构思”一经抽象,则被称之为“表述”。当“表述”出版后,它就成为“版本”。“版本”的物理形式为“载体”;如果是数字化的,这种“载体”则称为“数字化形式”。“载体”的某一版本称为“实例”。
文献等级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比其看上去要复杂,低层次对高层次而言是一种继承关系。“实例”是“载体”、“版本”等中的一种,因此,“实例”有一个统一题名,这一统一题名可以直接检索到而无需利用文献等级结构导航。在著录逻辑中,文献等级中的每一个概念被定义为“属于”关系,或是一种对上层概念的“延伸”关系。继承的值与“延伸”关系相关上位类的值“相同”。
2.3 MARC记录转入本体论
将MARC字段和值转化为标识的文本要借助4个控制文档,这组文档著录了MARC格式和它与本体论的关系。主控文档将选定MARC字段和编码扫描为一个或多个本体论概念。一些扫描过程视MARC值而定,依据不同情况将单一字段扫描为多个本体论概念。第二个控制文档对多个MARC字段扫描为同一个本体论概念的情况建立优先权。第三个控制文档依据MARC记录的类型和书目层次标识MARC字段内编码的位置。第四个控制文档包括每一个编码的信息,包括编码—值表的长度和位置。
2.4 知识库的生成
将MARC数据转为用本体论概念标识的文本后,依据本体论所规定的文献等级结构及定义的相关属性可以进行如下推理:
·用统一的标准对中间概念的多项进行合并。统一标准算法使用基数限定,这一基数限定是本体论定义的一部分。如果某项的类型属于另一项,且允许多重值,那么该项被合并。
·标识合并相同的构思。有相同统一题名、作者、序列号的构思被视为相同的构思。当缺少统一题名时,使用版本项的题名代替。
·如果文风和相关作者值相匹配,或者版本层的某种衍生关系可以识别的情况下,标识和合并有相同构思的表述。
·在出版者和出版日期相匹配,并且一项的出版形式值是另一项出版形式值的子集时,标识和合并有相同表述的版本项。同时还可在载体层某种衍生关系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合并版本项。
·依据MARC记录描述的衍生关系建立与先前文献的关系。如果在文献族中未发现原作,则生成原作相关知识的本体论(包括在文献等级结构中衍生文献所在等级以上的全部层次和来自MARC记录的信息)。
最后将推理的结构进行归纳,将具有相同关系的文献合并,从而生成知识库。
3 XML中本体论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管理的不仅是文本文献,还有多媒体信息,因此,为此类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就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二个层次。
3.1 可行性分析
由于MARC等处理手段著录多媒体信息的缺陷,数字图书馆必须采用能标识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标准和技术。XML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优势,突破了MARC的局限,可以描述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使用者可利用XML中的DTD自行定义所需的标记语言及XML文件的结构。如果使用者就DTD达成一致,则文献可以用一致的方式创造、传递和翻译,同时保留传递者指明的语义。在XML的DTD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在概念层整合各种类型信息资源,它将来自句法和表述层的信息提高到更为抽象的概念和关系层进行描述,满足了揭示多媒体信息内在关系的需求。
3.2 等级关系的建立
实现基于本体论的XML描述首先要定义描述客体之间的等级关系,这就需要建立等级关系模型。以一个由人和出版物概念等级结构组成的本体论关系模型为例,本体论在框架逻辑中描述概念,规定“人”是“客体”的一个子概念;“职员”和“学生”是“人”的子概念等等。概念“博士生”同时继承了“学生”和“研究者”的属性,相继承的属性被定义在本体论的第二部分,指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此通过相应类型的属性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第三部分是定理,使用这一定理可以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推断新知识。例如,假设研究者A和B合作,则可推断出B也是研究者,同时B也与A合作。因此,本体论可以推断不完整的知识。
3.3 本体论DTD的生成
因为继承关系是本体论的核心,而XML本身并不支持这种关系,所以这一关系模式需要借助其它方法才能在DTD中生成。使用XML的参数实体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参数实体定义了可以用于DTD的替换字符串,每当参数实体被参照时,这一参照则使用替换字符串来代替。DTDMAKER是一个在XML文献的DTD中构建本体论的有效工具,它将本体论的概念扫入DTD的元素类型中,即对每一个概念元素类型都做定义,这些元素类型的内容模型由表达概念属性的元素构成。本体论中的属性和XML的属性一样可以表述出来,也就是说本体论的属性可以被扫入相应的XML属性中。最后一步是将本体论属性元素内容模型的规范扫入DTD中。
4 知识管理中本体论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在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对知识本身的揭示,实现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最高层次的管理。
4.1 可行性分析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构建本体论主要由4项工作构成:①建立等级结构;②知识描述;③本体论信息浏览;④在推理基础上提供知识的智能检索。这些内容容易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相混淆:本体论模型对应于数据模型,对知识的描述对应于知识库中的数据项,查找则对应于SQL。然而,这种本体论方法与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有显著的不同,它捕捉的是分布的而不是集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直接在它的初始位置被查找(如HTML网页),而不是被分割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才能查找。这种方法允许对知识进行推断,知识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可以根据一般性的知识(包含在本体论内)进行推导。
知识管理过程中本体论的构建具有上述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相应的基于的本体论服务工具,使这一构建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4.2 等级结构的建立
构建本体论的关键步骤是等级结构的建立,这一过程与2.2、3.2部分所述内容相似,因此这里省略。
4.3 知识描述
在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下,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分布在网页中,可以在网页中添加本体论的标识语句,如在HTML中对被描述的信息客体添加本体论的onto语句。在标准的Web浏览器如Netscape或Explorer中,onto语句的添加并不影响HTML文件的视觉效果,这样做只是使得主题事物知识的智能Web查找可视化。同时,这可以直接使用(再利用)语句体中的文本知识,避免了知识标注者重复表示相同的信息。
4.4 本体论信息浏览
由于使用者在标注和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了本体论标识语句,因此,在此阶段可提供便捷的信息浏览。本体论元数据表示的是概念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至少容易满足用户的两种需求:①浏览某一类的周围类目,以便寻找最合适的形成某一提问的类,②浏览全部等级,以便快捷地完成由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导航。
4.5 智能知识检索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使用基于本体论的服务Ontobroker,它由3个部分组成:网络爬虫(Ontobroker)、推理引擎及查询界面。
首先,Ontocrawler通过标识的网页进行查找并收集标注的知识片断。其次,将知识片断转化为以Ontocrawler所使用的表述语言规范成的事实。不论是推理引擎还是查询用户都不需要了解因特网上事实表述的句法,只有标注者必须使用标注语言。
推理引擎收到用户的提问后,利用两个信息源来推导答案,即主题事物的本体论和Ontocrawler中的事实。推理引擎的基本推理机制类似于知识库中的智能推导系统。
5 结语
由于信息资源组织在数字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开发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体论的构建弥补了现有手段描述信息客体功能上的不足,它既从宏观上为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从微观上构成了描述信息客体的标准和技术。本文对国外本体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整理,建立了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的3个层次体系,并在每个层次的具体操作中形成了从可行性分析到等级结构建立再到本体论生成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Gruber,T.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 Knowledge Acquisitions, 1993(5): 199-210
篇4
[关键词]信息组织 泛在信息环境 数字图书馆 泛在服务
[分类号]G250
1 引言
Ubiquitous一词的涵义是“无所不在、普遍存在的”。泛在信息环境是建立在新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网络基础结构为用户建立起来的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与网络联接的信息空间(cyber-space),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泛在计算技术将从用户的意识中彻底消失,即用户和周围环境无数大大小小的计算设备在潜意识上进行交互,用户不会有意识地弄清楚服务来自周围何处的普适计算技术,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
泛在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及科研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无所不在性”(ubiquity)、智能性(inteHigence)和透明性(transparency)的泛在信息环境的建设。新的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新信息技术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lT)是新理念图书馆的代表之一,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实现的。泛在信息技术不但促进了图书馆的变革,也加速了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共享,为用户提供一个泛在知识环境而成为可能。
2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内涵
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虚拟的数字资源将逐渐成为泛在信息环境的主体,数字资源将呈现多样化,信息组织的对象及组织范畴得到拓展,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内涵得到了延伸。泛在信息环境中,用户对隐性知识、集体智慧等的需求更为强烈,即用户的信息需求从分散、孤立、简单的显性信息到聚合、关联、复杂的知识转变;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对象将从显性到隐性、从事实数据到知识、从孤立信息到关联知识的演进。
泛在信息环境中各知识点虽然呈网状分布在不同空间环境中,但知识点之间将不再相互孤立,通过语义技术与域控制词表将知识间的知识应用环境和语义关系关联,使之在数字图书馆中成为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所构成的动态组织,更好地满足泛在信息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的知识化。
泛在信息环境中协同型信息利用、信息集、多信息集的挖掘和重用将变得更为普遍,充分利用网格技术、语义技术对其进行语义抽取,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从非结构化信息中抽取信息,内容分析、不同研究主题的集成(如用户支持和内容分析等)、不同数据的集成(数据类型元数据、元数据schemata等)、不同形式(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层次(原始数据、信息、知识等)的信息交集构成了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形成了一个庞杂的信息集合体,通过语义技术,将不同来源、格式、内容层次的信息构建信息关联和知识关联,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知识发现、知识组织、智能搜索等多种技术和工具,形成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活深入的知识发现机制。虚拟数字图书馆Diligent Project把新信息对象称之为实时文档,新信息对象主要由固定文字、图片、数据汇总表格、分析报告的趋势图等组成,图片、数据汇总表格、分析报告的趋势图等都自动地从最新实时数据中抽取,形成了一个由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信息组成的动态文档。
泛在网络环境也将重视对集体智慧的融合与利用,用户充分利用互动的泛在网络广泛参与其中,信息及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在多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人为中心的泛在网络环境中进行,通过对知识进行组合、创造以及理解知识要义,在用户中形成智慧,并在用户的价值观和信仰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存在于用户、群体当中的知识、智慧也将是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对象,用户中的知识、智慧是隐性存在的,对它们的管理与组织将更多是借助于对其载体――人的组织与管理,或通过使其转移为显性化后再进行组织。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范畴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加强对知识、智慧的组织与管理,使其能够处理、组织、管理、传播和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更庞大的信息资源。OCLC研究人员Lorcan Dempsey和EricChildress根据资源的有序度和唯一性提出了一个资源收藏网格(collectiongridd)框架来简单表示复杂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组成,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范畴的界定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为适应新信息环境的发展,信息组织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72界国际图年大会上来自印度的Vivek Pat―kar、Smita Chandra对资源收藏网格框架就新环境下的发展进行了扩充,增加了Phase―V阶段(见图1),该阶段以开放存取(OAI)及网格计算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我们所使用的高速网络和先进的网格计算所依赖的物理基础设施,还有无形软件、设计流程、数据、信息和知识。泛在信息环境中的用户、信息资源、信息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网络空间基础结构”,信息空间已融合到用户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除了组织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资源之外,建立数字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范畴。泛在信息环境中,结合具体数字资源的应用环境与信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性与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层次的揭示,结合语义技术,构建信息关联和知识关联,从而实现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间的互操作和可最大化地重复使用,为用户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使用户从一个知识点就能够获取到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立体的知识展示图,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导航。
3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泛在信息技术将成为信息组织革新的科技平台与思想平台,新的信息环境赋予图书馆信息组织新内涵,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也将融人新的理念,适应图书馆泛在信息环境下的需求。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将改变以内容及存储为中心、基于特定环境的系统、重复建设的信息资源、孤立互不相通的系统等特征,体现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基于普适环境的系统、有效的信息资源重用、具有高度协作性的分布式系统等,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媒体、多语种、语义关联的、泛在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服务范围向知识服务转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来推动知识进步。
泛在技术为用户构建了一个泛在知识环境,是从Web信息空间向语义Web知识空间的渐进与渐变,
信息组织的“整序”不再局限于语法层次,随着新型的信息组织工具的出现,如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Web技术、语义网格、知识地图以及概念地图等,推动向语义、语用层面发展,并结合语义技术、网格技术对知识、知识元之间的关系与其语境进行描述,为用户构建一个泛在知识环境,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系统在用户中将具有位置意识、社会意识及时间意识。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将不再局限于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的过程,而是关注信息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既包括对信息内容与格式、元数据、知识组织体系、信息与交流等进行描述,也包括对信息内容或对象进行动态的链接、登记和重组,通过对信息分析、集成、聚合和重组来发现和提取信息资源中所隐含的知识或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服务,对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元”进行提取、揭示与关联,以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主要是由逻辑学、语言学、知识分类等组成,传统的信息组织是通过语言符号所建立起来的符号系统对信息的外部特征与内容按一定的逻辑次序对信息进行归类组织。随着新的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的信息组织方法已难以适应新信息环境,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更侧重于对知识的组织,侧重概念、语义上的组织,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与融合,同时强调机器对知识具有较好的理解性,增加机器智能化进行归类与管理的能力。
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语言符号更为丰富,不但有传统的文本符号形式,更多的可视化、虚拟与现实等组织形式相继出现,将增强用户对信息的理解,丰富信息组织的手段;信息组织从以外部特征与内容分析的形式逻辑,过渡到以概念、语义为基础的现代形式逻辑,并从概念与语义上对知识进行关联;通过新的信息组织技术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发现与发掘,以知识分类为基础,对人类知识领域进行有序的揭示。因此,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符号、可视化工具等建立起来的符号、规则系统对知识从概念与语义上按一定逻辑对知识进行归类,并为知识建立关联,使人类知识有序。
4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视角
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图书馆信息组织将是一个复杂的范畴,是建立在信息资源、信息环境、信息用户复杂性的基础之上。信息资源的多态性、无所不在性、及用户知识化与集成化的信息需求给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带来了挑战,如何对不同格式、不同形态、不同存储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合是图书馆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同时又要满足不同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其所需的信息资源,并能够通过多种移动工具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适应用户不同的“语境”。
泛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信息环境不断向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信息组织的模式与架构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包括传统的使信息资源从无序向有序化的信息组织模式,也包括以适应环境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并根据用户实际应用场景而动态的、个性化的新型信息组织模式与架构。根据适应不同组织环境,适应不同用户的多模式信息需求,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以适应图书馆泛在信息环境下的需求。
4.1 基于层次结构的信息组织视角
泛在信息环境下泛在技术在信息组织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组织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此在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主要由信息存储层、信息描述与表示层、信息资源发现、调度与传递层、信息展示与交互层(见图2)组成。每个层次之间具有各自的功能,同时,他们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并共同协作为用户构建一个泛在的、立体的知识环境,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图书馆透明、无缝的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的存储是建立在底层的基础设施平台和构建在这个平台之上的应用程序中,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存储突破了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模式,随着对等网络(P2P)、网格技术、云计算等技术与理念的更新,分布式网络存储、云数据库(CloudDB,或者简称为“云库”)等的相继出现,使信息资源的分布存储得以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可以存储在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为其他系统与用户的信息调度与提取提供了便利。艺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存储具有多样性、海量性、动态性、实体地理分布性等特点,图书馆需要对整个存储空间、位置进行组织和管理,充分考虑系统的协同性、稳定性,系统的动态恢复,速度和流量调节,系统状态监测等问题,并纳入信息组织系统的整体框架中,使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组织系统能支持多种接口协议,并存的高效、自适应协议变换原理与方法,实现异构存储设备、应用程序的无缝连接。能对海量数据对象进行检索和快速定位,适应网络结构动态变化的共享信息获取方法,动态的数据信息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永久性数据维护与动态数据共享的方法。
・信息描述与表示层是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要求,对所存储的信息对象的外部特征、内容特征和物质形态等加以描述与揭示,并使相关的信息或知识之间建立关联。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出现,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与结构复杂,且分布式的存储造成了信息组织上的复杂性、异构性,要求对信息资源采用多维揭示与非线性组织。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网格、语义Web技术,以及数据挖掘、知识地图为代表的新的组织方式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使知识组织的概念被进一步深化,知识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得到了拓展,从文献单元(元素)到知识单元的转变,实现了知识组织方法从语法处理到语义处理、从语义处理到语用处理的跨越。为用户构建一个单一语义映像和多层语义互联,将不同类型的语义空间转换和整合到同一的语义空间,实现跨专业、跨系统的语义互联和语义互操作。同时采用数据挖掘、聚合等技术与手段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
信息资源发现、调度与传递层就是为用户提供透明且无缝的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发现、调度机制为上层的用户应用提供了透明的全局资源视图。接受用户的信息请求,并将用户的信息请求描述转述成本体,在中心元数据库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调度,然后将相关结果传递给上层的用户。该层是由多个针对不同的访问方式所提供的各种接口等所组成,比如使用无线网络的APi接口、使用智能卡的API接口等,它们直接为上层的专用访问设备提供服务,为专用访问设备与信息资源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中续者服务,为适应用户所持的前端设备而对相应格式、样式的信息资源进行调度。
信息展示与交互层是与用户所直接交互的层面,信息展示与交互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以用户的信息服务为中心,通过建立有序的分类、导航等为用户建立一个直观的、易于理解、方便快捷获取的信息展示框架,便于帮助、引导用户迅速地找到并获取所需信息与知识。
快速发展的泛在信息技术为信息的展示与交互提供了技术创新条件,信息展示与交互由原来的单一的平面层次展示与交互拓展到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有序信息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信息可视化、知识地图、虚拟与现实技术等已成为信息、知识展现的有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所支持的、抽象数据的交互式可视化显示(图形化表达方式),大大增强并扩大人们对于信息的认知,通过知识地图的导航系统,揭示了相关不同知识元之间的各种重要的联系。此外,泛在信息环境下可使用空间地图(如google map、GPS等)对信息资源的定位、分布等进行组织与展示。泛在信息环境中的wi―Fi、5G、传感器、电子标签、无线射频等为用户构成了“无处不在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物、物与物之问信息交流的泛在网络基础架构,丰富了用户获取信息时的交互手段。新的信息展示与交互方式无疑将会提升信息组织的效用,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传递通道与交流手段,增强了用户体验,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便利。
4.2 基于信息粒度的信息组织视角
信息粒度是反映信息详细程度的概念,“粒度“在《Web信息架构》一书中指的是信息单元的相对大小或粗糙程度,而知识粒度概念则来自知识科学的信息粒度概念。信息粒度概念最早由模糊论创始人美国科学家L A Zade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信息粒度将不连续的信息看作一个个信息颗粒,以解决信息不连续的问题。对于信息来说,信息的粒度大小不同,无法以具体的数量来衡量,只能以各种不同的粗细程度来概括,由元数据所描述的信息片段、信息单元的信息组织可认为是微观层次的,由多个信息片段所形成的信息集合则可认为是中观层次的信息组织,而信息、知识体系的整合与集成无疑可称之为宏观层次的信息组织,与信息类似的是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元、知识点、知识。
4.2.1 微观信息组织 传统的微观信息组织对象主要是指信息片段、信息单元等,信息片段、信息单元可以是一段文件、一个图形、一张图片、一段音频或一段程序等,是信息的基本单元。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微观信息组织的对象具有泛在表现,可认为是一个对象,一种描述某类事物、对象的概念,一种事物、对象之间以一定的形式相互联系、动态变化的关联。在微观的信息组织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事物对象、概念及各种关联的描述、分类、标引等,通过处理形成有序的信息流。
基本的事物对象、概念、各种关联是信息组织系统的基础组成,使用元数据对微观单元进行有效描述,建立起相关的本体与概念,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类,在微观信息中建立起有效的关联。对信息、知识标准化、规格化,形成有序集合是微观信息组织的主要任务,也是微观信息组织的主要工作。
4.2.2 中观信息组织 中观信息组织是建立在微观信息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需求对信息片段、信息单元、知识元等进行重组而构成信息集合与知识点,常见的是针对特定用户、某一学科或专题的需求而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重组并建立关联。
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个性化、集成化,不同的用户有不同信息需求,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各自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知识进行分析与重组,按一定学科、主题进行聚合,通过一定的技术挖掘相关的知识,在信息组织体系中经过多个环节的关联、转变、重组、抽取,使分散的信息与知识形成有序的集合,以迎合用户需求。同时,将“语境”融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之中,对知识之间的语境及其关系进行描述,在信息与知识创建、组织、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中,使用语义技术对其进行管理,把相关的信息对象与知识对象融人到新的情景之中,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与知识的重复使用,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4.2.3 宏观信息组织宏观信息组织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整序与整合方面,致力于对整个信息资源与知识体系进行组合和控制,从宏观层面上广泛地汇集相关信息资源并进行整序与索引,为用户提供整体性、系统性的信息资源浏览和检索服务。
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宏观信息组织实质是信息、知识体系的整合与集成,使各种信息与知识资源得到充分的融合、关联与利用,以信息和知识的组织、分析、重组与搜索为基础,通过分析用户“语境“与问题环境和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信息专题化知识或问题,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用户建立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知识网来检索人类知识。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宏观信息组织主要有: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源与知识的组织与整合;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与知识组织与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融合与组织;以及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融合。
5 结语
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及特点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概念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目前,比较通用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把信息内容、信息技术设施和人力资源都包括在信息资源概念里。狭义的解释只是把信息内容本身视为信息资源。近年来,狭义概念又有一种提法,既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才能视为信息资源。应当说,信息资源这一概念还在研究发展中。信息资源整合所采用的是信息资源的广义概念。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IRI),是指对于不同地域的信息形式、管理单位中分散存储和管理的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联结成为一个结构有序、管理一体化、配置合理的整体。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共享则是整合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归宿。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研究工作还处于发展过程。 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就是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简称IRM)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的管理领域,当代称为IRM思想。它的管理理念是: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理念,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性的、个性化的和实时性的管理。近几年,国内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受阻,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等。尤其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后,许多地方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建设、分散性建设、投资型建设,由此产生了许多自我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信息隔绝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即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瓶颈。目前,国家提出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根据IRM思想,针对当前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弊端,从实际出发采取的治理办法。针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领域即电子政务建设而言,信息资源整合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符合国情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和任务。
信息资源整合的特点
信息资源整合建设采取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资源能连续更新。将各种数据库、光盘资源、网上信息资源、电子格式文献、印刷型文献以及视觉类信息等不同种类文献真正融合在一起,便于用户检索使用。概括而言具有如下特点:
①整合后的资源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因而覆盖面较广,能够提供跨部门的服务。
②整合后数据对象间具有统一性和有机关联性,体现了资源的系统性。这种关联性反映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共同的检索方法。
④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在结构功能上的统一性便于数据的更新和扩充。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因此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守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的整体性原则。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关系到整个政府的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其统一标准,使各信息资源之间能够有效交流,尽可能减少冗余或不一致的信息。
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则。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者除了政务部门自身外,还有公民、企业、各种社会团体,各种角色对信息资源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因此需要打破“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理念,超越政府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能的界限,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以满足从不同的角度去组织、揭示、识别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是根据资源的利用情况来决定的,用户的需求是决定信息价值的主要因素。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嫩而就,不应盲目地从简单的数据资料出发开发建设数据库系统,而应该组织各方力量先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从公众最需要、最有价值的而社会其他组织又无法满足的资源需求出发采集和整合资源。
模式上灵活多样的原则。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最佳模式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前提下的集中整合与管理,但由于政府各部门信息化一开始就处于条块分割的无序状态,要完全按照一种技术标准,将各部门、各系统已有的数据库集中起来,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服务在现实中是很难行得通的。但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的信息平台架构,对那些尚未开发的有价值的零散的信息资源进行及时的采集、分类、加工,集中管理,而对已存在于各部门的内容庞大、体系复杂的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在兼顾原有信息资源配置体系条件下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无缝集成,通过对内容、数据和应用的多方面整合,实现统一门户提供的可控和个性化服务,达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5)机制上多头并进的原则。应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其他机构如图书馆、信息机构、社会信息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商、高等院校、商业公司等,利用他们具有的优势共同开发政务信息资源,这是现阶段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更好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
政府门户网站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捷性以及它所具有的灵活互动功能和信息沉淀功能,决定了它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遵循整体性原则、需求导向、模式上灵活多样等原则对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取得成效的重要突破口。
政府门户网站资源整合的案例分析
瑞典的政府门户网站首页为三个部分构成:政府机构链接导航区、信息区、应用主题服务区,页面简洁却包含了资讯信息、在线服务、公众参与等大量的内容,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在于它从用户需求出发,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用户信息获取两方面做了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创新:
(l)政府信息公开
瑞典政府门户网站在首页主要设置了“区”、“信息”两个栏目,前者将政府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作了全面的公开,后者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政府资讯、新闻信息,进入其中,它被分为信息分类和信息展示两个区域,用户可以通过清晰的栏目导航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寻找所需信息,非常人性化:
①在信息分类导航上,瑞典政府并没有使用工作量最小的方式―按信息来源分类,而是采用了两种用户都容易理解的分类标准―信息的成文体裁(包括文章、演讲、声明、评论等)、信息的格式(包括文本、图片,流媒体等)进行分类,让用户看得懂,找得到,同时也打破了政府网站以传统的网页文本信息为主的信息方式,丰富了资讯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
②在信息检索上,瑞典政府为用户提供了两种工具:一是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二是每条信息的元数据描述。瑞典政府为每类信息都设置了以时间(精确到月)和产生部门为条件的搜索引擎;在每条信息前还附上元数据信息(包括信息类型、信息产生时间、信息产生者和产生部门),部分信息甚至还提供作者的联系方式供用户交流之用。通过两类工具的同时使用,为用户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篇6
[关键词]科研信息化;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9107-03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云南是民族文化资源大省,聚集了全国近一半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其优质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发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考虑利用当前国际前沿的信息处理技术,融合民族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资源特点,以本体理论为基础,结合受教育者、大众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和应用的具体需求,研究如何综合集成信息技术和手段,研发支持跨学科的科研合作,跨越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工具。构建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目标是满足受教育者和大众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检索和知识服务需求,它是构建“科研人员+大众+基础数据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协作共享平台”的综合平台,它能全方位、网络化、综合性的服务大众和科研人员,以此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一、e-Science概述
e-Science由英国在2000年提出,是为了应对当时各学科研究领域所面临问题的空前复杂化,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Internet)和广域分布式高性能计算环境(Grid)建立的一种全新科学研究模式,即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活动。此后,该理念便席卷世界各科研领域,大家都试图用它来解决本学科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e-Science的意义:(1)使得全球性的、跨学科的、大规模的科研合作,跨越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成为可能;(2)这将改变科学家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方法和模式,极大地促进交流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3)科研信息化是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及信息基础设施在科研领域的率先应用。
e-Science的特点:(1)开放式的科学研究;(2)资源共享,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实验数据、科学仪器等资源共享;(3)协同式的科学研究。协同式科研可以无空间障碍进行合作研究,并且可以是跨越多个领域的复杂的协同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密切,需要根据科研活动和研究任务的需求,方便、灵活地创建虚拟组织,进行资源分配和共享,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民族教育信息化科研协同包括虚拟工作台、数据集成与共享工具、学科文献检索与交流工具、协作工具集等模块。通过构建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科研协同环境,可以开展系统性、集成性、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拓展科研能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改善和优化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促进科研人员进行跨学科、跨地域、跨组织的交流和协作,提高科研效率和拓展科研能力。
二、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对资源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校、企业、机构涉足于这一领域,目前国内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由学校或个人创办的学科资源或专题学习网站;(2)基于校园网的教学信息资源库;(3)由企业研发的大型数据资源系统;(4)分层开发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库。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虽然取得很多成果,但考虑基于e-Science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语义化融合管理与创新服务的研究还不多见。云南省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相对落后。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必须转变和创新服务模式。网络化和语义化融合管理可以解决边疆地区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的共享和网络虚拟化,可以帮助改善和优化传统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方式。这项研究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和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e-Scionce的民族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设计
基于e-Science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构建“科研人员+受教育者+大众+基础数据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协作共享平台”的综合平台,它能全方位、网络化、综合大众和科研人员,以此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该平台能够使研究内容迅速有效的协作与交流,使研究成果在社会公众中得到快速传播。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主要基于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本体技术、知识工程等先进技术与方法,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与服务应用。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包括五层:基础设施层、基础数据层、服务平台层、用户应用层和协作共享层。基于e-Science的民族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设施、服务器、存储器、超级计算机和Internet,它为民族信息服务综合集成平台的基础性数据通讯、计算、存储和管理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
基础数据层包括民族信息资源数据库、领域本体知识库、民族信息资源文档库和其它资源数据库。涵盖了民族信息资源的所有数据,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民族信息文档及文献资源等。
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包括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文档挖掘、本体获取与映射、日志挖掘和决策支持。
用户应用层包括用户信息检索、民族信息资源网站和个性化推荐;技术支撑包括个性化推荐技术、可视化技术、智能搜索技术、知识推理与服务、网站自动生成。
协作共享层包括电子邮件系统、视频桌面系统、VOIP系统、在线通讯系统和协同工作平台。扩展服务层在民族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上,将现有的、成熟的应用系统无缝集成到平台中,方便用户使用。
四、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建设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获取来源于Internet和Web页面、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现有的与民族教育信息相关的资源和应用采集设备获取的数字化民族教育信息资源,采取的内容包括文字资源、图书资源、图片资源、音视频资源;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获取、采集和组织管理机制是核心工作。
基础性数据获取是该课题的基础性工作,采集途径多种。重点在信息模型的建立上。获取的渠道主要有:(1)直接从云南省、州市、县现有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取数据,并与之保持信息的一致性;(2)利用各种人工方式和途径采集和更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3)利用互联网实现面向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搜索和挖掘技术,获取民族相关信息资源;(4)利用文献搜索和挖掘技术获取民族教育信息资源。
基于本体工程方法论Methontology,根据前期工作积累的大量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提取民族领域基本术语,分析民族教育信息资源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中概念和关系的表示形式,定义与概念相关的词汇和实体,并构建一组该领域内的公理、定理和规则,构成形式化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本体知识。
五、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应用
1.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检索技术
(1)基于本体的民族教育信息检索技术
基于查询扩展和关系代数扩展的语义检索:从用户查询到语义查询的转换规则,使用转换之后的查询检索数据库;利用本体知识库中的公理和规则来替换查询中的概念或关系,以扩大检索范围;将语义关系代数操作,如并、交、投影、连接等,应用到不确定知识的检索,实现对民族教育信息的复杂检索。
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知识本体作为知识描述和检索的语义基础,利用本体推理,研究查询请求的规范化处理、查询请求的冲突检测、语义查询扩展等内容,实现对查询请求及其隐含语义的检索。
(2)民族教育检索自动生成网页技术
建立基于本体的科学家信息资源网站自动生成模型,主要包括:个性化主题图导航学习,智能化知识获取与学习。智能化知识获取与学习可以在海量数据中进行智能知识获取,系统能自动地把检索的内容,组装成为一个界面,相当于一个门户网站。这个界面不是线性的罗列,它可以大大地提高用户的效率。
2.基于语义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知识服务
(1)本体知识库与数据库的集成技术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建立的本体知识库和现有的民族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两者的集成能够为知识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采用一定的机制基于数据库实现知识库的存储和推理。
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为语义Web格式的文档数据(如RDF、OWL等),从而可以利用语义Web查询机构进行查询或推理;将数据库模式用更具有明确语义的本体来表示,在数据库模式与本体之间构建映射关系,可以将对本体的查询转换为对数据库的查询;使数据源在更高的抽象层进行语义交互,有助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融合。
(2)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知识服务技术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知识服务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知识获取与学习的民族信息资源网站个性化推荐技术、可视化技术等。
个性化推荐技术:通过收集用户信息进行用户喜好的判断,用户信息收集方法包括显式收集和隐式收集。显式收集主要是依靠用户自己的个人信息输入,收集数据可能有用户的出生年月、婚姻状况、工作状况以及个人兴趣等。隐式收集则获取用户访问记录、日志等信息。考虑构建个性化推荐系统,把民族信息资源按需求推荐给用户。
可视化技术:在知识发现服务中使用可视化技术,可以用图像、表格来显示信息,让用户对信息含义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不同的展示机制将检索结果用可视化技术很直观的呈现给用户。
六、结语
结合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研究、大众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和应用的具体需求,研究如何综合集成信息技术,研发支持跨学科、跨时空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的软件平台和工具;并且满足科学研究、受教育者、大众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检索和知识服务需求,这就是构建基于e-Science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受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云南省人才计划项目(2009C1062);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11)资助。
篇7
1.1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的概念在1996年被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提出,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被简称为“知识经济”;更全面的说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被看作是一种比工业经济形态更高的经济。同时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该组织29个主要成员国中,国民生产总值的50%是通过知识经济实现的。[1]但是,知识经济被确立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才是不久的事,它是以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兴起为主要标志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盖茨的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在计算机中广泛应用,其所创造的财富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完全可以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相匹敌。这表明,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已是生产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知识经济也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1.2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界定
由于学术界对文献、信息、信息资源、文献资源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等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仍有争议,而这些概念则是形成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概念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遍使用,图书馆建设也经历了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如今的信息资源建设;已经表明在形式与内容上原有的文献资源,实际上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概念不只是一种载体形式,而更能体现文献的信息内容。学术界认为:“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资源的抽象化,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技术资源的信息化,包括气候和天气信息、土壤信息、水分信息、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等自然方面的内容”[2]。所以,农业信息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信息支持,为农业精确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使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这一提法,并将其定义为:可以用于服务农业教学、科研、农业生产和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过人类社会积累和加工处理的有用并具有潜在可开发性的一切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信息源也越发突显。大量实践表明,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对其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将对提高科研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知识
经济时代的现实要求相对于其他机构图书馆,农业类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较为丰富,是收藏和传递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不仅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信息,也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成提供了保障。所以,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要求。
2.1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教学模式也有重大的转变,教材内容已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而是需要广泛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材只是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参考书,他们仍需要借助大量的图书、期刊和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辅教学;另外,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拓宽其知识面,高校教师会选择给学生推荐相应的参考书、数据库、网站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实现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思路,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图书馆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培养目标的制定、学科建设以及课程设置时,仍需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已是高校制定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但事实表明,师生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往往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图书馆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管理,以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
2.2有助于推动农业科研进程
文献查新不仅是科研人员掌握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其研究新课题的首要工作。而就目前国内现状来看,农业科学查新仍是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重点项目,过去的科技查新工作主要依靠馆藏的纸质版文献,虽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时效性较差,致使科研人员不能及时而迅速的了解到农业科学领域的最新动向。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则可以给科研人员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以方便其进行网上搜索,检索所需的最新文献信息资源,并能清楚地知晓国内外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动态。当然,高校图书馆要想最大限度的为科研人员提供到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减少科研人员在信息查询中的盲目性,还必须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与研究。所以,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农业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而作为拥有丰富馆藏农业文献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只有将馆内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不断开发与激活,才能帮助科研人员掌握科技情报信息,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从事科学研究。这就是说,只有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利用,才能最终促使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农业科研进程。
2.3有助于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云服务 融合内涵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资源则是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广大信息资源用户希望能够在浩若烟海的信息资源中通过较为快捷的方式来自动、便捷、准确、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信息资源服务开发者、运营者、提供者、使用者之间进行相互有效地协调作业,将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和信息资源聚集于一体,对不可预测的知识服务市场、复杂的知识需求及信息资源需求进行相应。云服务的出现引发了 IT 行业的一场“云革命”。本文就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内涵进行研究。
1 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的概念
1.1 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是最早在美国发展起来(1979年),而后再逐渐传播到全球的应用理论,是一种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信息管理理论。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针对信息内容来实施管理的过程,而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管理如信息人员、投资、技术、设施、设备等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
(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企业在静态条件下和动态条件下的信息需求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以期达到3E标准,即Economical(经济)、Effective(实效)、高效(Efficient),三者互相制约、关系密切。(2)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信息处理管理和数据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管理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数据资源管理强调对数据的控制。(3)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一样,均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应该要纳入企业管理的预算中,属于企业管理的必要环节。
(4)企业管理的新职能之一就是信息资源管理,各级管理人员迫切需要获取简便快速的处理信息、有序信息、文件资料与信息激增是信息资源管理出现的主要原因。
(5)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一共包括了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自动化技术管理、即物理控制四个阶段。可以用组织状态、管理方法、推动力量、基本技术、战略目标等因素进行比较。
1.2 云服务的概念
云服务是负载均衡(Load Balance)、虚拟化(Virtualization)、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等传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服务指以易扩展、按需的方式,通过网络来对所需服务进行获得。云服务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2 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的内涵机理
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的重点就在于要有机地融合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且让信息资源实现较大程度的增值。在云服务环境下,将那些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空间、规模庞大的计算资源、知识资源、数据资源、模型资源、物理资源聚集统一在一起,形成多源信息资源。IT界许多著名厂商为了顺应信息资源云服务的发展,纷纷推出云服务,如,IBM公司推出的“蓝云”,微软公司推出的Azure云计算服务,Google公司推出的Google App engine、Google Doc等,Amazon公司推出了S3云服务和EC2 云服务,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度云服务。以百度云服务为例,它能够帮助患者利用云服务来管理众多的信息资源。可实现以下一些功能:
(1)Web应用和网站托管,支持PHP,Python,Java,Node.js,并内置丰富的服务,如:MySQL、Memcache、CDN等,让用户轻松部署Web应用或网站。
(2)提供全面的LBS解决方案。
(3)提供数字媒体的转码、流化、保护、播放等全方位解决方案。
(4)海量数据存储。
(5)提供移动应用最需要的推送、后端支持等服务。
云服务与信息资源管理二者相互融合的真正内涵就是两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性云服务(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云服务)和生产性云服务(面向用户的云服务)。
3 信息资源云服务层
信息资源云服务层主要是为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云服务。这些用户可以在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服务模式中通过终端设施来获得所需要的服务。信息资源云服务方式主要有云服务推荐、个性化服务、关键词搜索3种形式。
(1)云服务推荐:与传统的信息服务相比,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有着较大的区别,根据核心技术层中信息资源用户需求自动发现,实现供需匹配。
(2)个性化服务:信息资源用户按照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服务的数量和时间,再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定制所需的信息资源。
(3)关键词搜索:信息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在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中输入相关的关键词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4 结语
总之,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是以实现普适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发展,笔者认为:在未来,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会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1]王梅,王桃珍,鄢路青.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1,31(11):130-133.
[2]刘长发.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27(03):145-147.
作者简介
徐炜(1982-),男,江苏省南通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从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篇9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图书馆学界提出文献资源、信息资源概念的时候,就有人开始使用图书馆资源一词,20世纪90年代后
,图书馆界开始讨论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和构成,形成了多种观点。最近几年,图书馆资源一词使用频率颇高,但是大多数人仍将图书
馆资源与文献资源混为一谈,对其具体含义和构成不甚明了。时至今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研究图书馆资源的相关
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拟在图书馆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及构成作一辨析,并作出一个较为科学、全面、合
理的解释。
1图书馆资源的概念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是指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
起来的信息集合,它实质是一种动态信息资源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是各类资源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认为讨论其概念应
从分析其特性入手。
(1)可用性。图书馆资源是为图书馆存在并被利用的,因而其具有可用性,任何资源失去了可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有序性。图书馆资源应是有序存在的资源,最显著的例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如果是无序的,它将无法利用,稍具图书馆知识的
人都能理解。那么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否具有有序性?本文认为也存在有序性,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整合即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序,人力
资源不进行整合,就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同样,设施资源如果无序,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资源的有序特性决
定了其作为资源存在的必要。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要素与系统
的不可分性。图书馆资源各构成要素组成了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其整体发挥的效益要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1+1>2”效应。
(4)联系性。联系性是指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关系。图书馆资源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
种关系决定了图书馆资源内部联系的特性。
(5)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一个系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组成要素亦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资源的动态性决
定了图书馆资源的不断发展变化,正如图书馆资源从诞生之日发展到今日,其内涵和外延正逐步扩大一样。
从上述的分析中,本文试对图书馆资源概念作如下定义:图书馆资源是指图书馆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资源
的动态有机整体。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综合了前文所提的两种观点,并修正了个别不准确的用词。第一种观点说图书馆资源是一种“
信息集合”,不能准确包括图书馆各类资源,而第二种观点过于宽泛,不够精确。
2图书馆资源的构成
图书馆资源的构成同样存在多种观点,一种观点从图书馆资源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四个要素:信息
资源、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主要指图书馆员、信息设施:包括技术与设备;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有四个内容:文献资源
(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静态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和动态的社会各类信息)、人才资源(包括图书馆员、读者
资源)、设备资源(包括馆舍及其各类设备);第三种观点比较泛,认为有七个要素: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指馆藏文献资源)、人力
资源(主要指图书馆员)、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建设资源、资金资源、读者资源;第四种观点认为有八个方面的资源:入藏的文献
、图书馆专业人员、图书馆品牌、图书馆市场-读者和潜在的读者、图书馆馆舍、图书馆设备和用品、图书馆的政策和法规、图书馆
的理论和方法。
从以上诸多观点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我国图书馆学界早期关于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争鸣的影子。关于“要素说”曾有杜定友先生的“
三要素”、刘国钧先生的“四要素”、“五要素”、黄宗忠先生的“七要素”。实质上,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亦即图书馆资源的构成要
素,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罢了。
本文认为图书馆资源的构成不外乎三个方面: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这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只是各人对此三要
素的理解尚有偏差。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可以比较准确地囊括上述多种构成,即在三个大资源下再细分种属小资源,形成一个
分类体系。上述多种要素从系统要素的相关效应来分析,已逻辑地包含在三大资源中,具体分析如下:
2.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含义包括图书馆可供利用的所有信息,可分为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
源是指图书馆内所收藏的为用户提供信息需求服务的各类信息资源,它又包括印刷型与电子型;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存在于现代计算机
网络系统之中,并以联机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包括静态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和动态的社会信息。近年有人将图书馆信息资
源分为现实馆藏、虚拟馆藏,这也是对新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理论的发展。现实馆藏指本馆的文献资源,等同于上述的馆藏文献信
息资源;虚拟馆藏广义上等同于网络信息资源,狭义上则指各馆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类型、特点等具体情况并经过认真筛选与组
织的网络信息资源。
2.2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含义包括图书馆各种人员及由人衍生出的管理方法,可分为图书馆员、读者资源,其中图
书馆员资源又逻辑包括了图书馆理论和方法、图书馆政策和法规、技术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是图书馆员的智力结晶。狭义上的人力资
源仅指图书馆员,近年来有关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大都从狭义的人力资源的定义上来论述的,很少把图书馆员以外的读
者资源纳入到人力资源的研究范围中。实质上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将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如有些馆建立的专家顾问团、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学生图书馆管理协会等都是对读者资源的开发。
2.3设施资源
这个用词比较妥当,虽与设备资源只一字之差,但其范围要大于设备资源,包括馆舍、设备、用品。其中的设备是主要资源,其
又可分为传统设备(如书架、阅览桌椅等)和现代化设备(如计算机等),有人将现代化设备称之为信息设施,包括自动化系统、网
络,在这里技术与设备已融合在一起,所以有不少人称之为技术设备资源,但从理论上讲,技术与设备应分属于不同的资源范畴。设
施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现代化设备的配置已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建设。
对上述的资源构成,有人会提出图书馆为什么没有资金资源?资金是图书馆存在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它已转化成其它资源形式而
存在,因而没有列入图书馆资源构成要素当中。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三大资源正逐步融合,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发展迅猛,图书馆资源走向集成化,
例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其硬件、软件、数据库缺一不可,虽从理论上分析分属于三大资源,但它已实现了各类资源的重新整合。从
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图书馆资源的联系性,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配置不能有所偏废。
当然,本文对图书馆资源构成的分析中,具体资源的名称还有待推敲,但总体的内涵框架应该是明确的。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图书
馆资源体系,以便更好地研究各类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相互间的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图书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史继红,孟雪梅.图书馆资源管理科学化.情报科学,2001,(7)
2孟雪梅,刘岩芳.图书馆资源运行方式及支撑理论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1,(3)
3孟雪梅,王友翠,孙扬民.图书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宏观调控.现代情报,2001,(5)
4四川省图书馆文献建设委员会.论图书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5)
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制度转向 制度理论
[分类号]G3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都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这次变革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制度层面,制度转向也因此成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理论发展与创新的路径之一。
1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转向的成因
1.1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困境
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围绕该领域的研究始终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的情况。这是因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信息资源管理继承了管理学历史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或重视技术应用或重视理论研究的两极化倾向;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信息环境的网络化、数字化使得有关学者对于技术因素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人文因素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存在,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很难对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做出系统化解释,也很难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时至今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由于其内在的理论局限而逐渐陷入了困境。如果片面地选取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侧面,用特定方法进行孤立地研究,就会肢解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原貌,造成研究活动的分裂:采用的方法越严谨、技术越精确、控制越严密,得出的研究结论越有可能远离现实的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学术理性要求我们寻求一个超越单一技术观与人文观的新的理论范式。这个范式不仅要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同样要将政策、惯例、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人文科学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合技术观与人文观之间的差异,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1.2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情境日趋复杂
网络的普及,资源的数字化,计算机信息系统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方面,使得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情境日趋复杂。即管理对象数量不断增长、管理内容日趋丰富,管理技术与方法不断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的难题,新的信息媒介和信息传播方式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中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无法应对的问题。诸如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国家信息、个人隐私等;信息利益:包括信息产业的垄断与竞争、信息市场的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跨国数据流等。此外,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的行为,然而不同的人往往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的信息行为趋向。这些问题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量,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积极思考并认真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研究制度变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变革的一种内生性变量,注重研究主体的利益动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该理论以其清晰的逻辑线索、新颖的框架结构以及在许多方面令人信服的解释,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
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使之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各类学科提供的知识和成果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知识来源。制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各种社会科学都与制度有着内在的联系,制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共有范畴,人与制度的关系成为贯穿于社会科学的一条主线。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社会科学都关注制度问题,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助长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制度转向的出现与形成。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中最基本的制度是经济制度,由于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一般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与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成本效益等问题促成了制度因素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角色、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转变,制度由被遗忘的角落变为被关注的中心,由无关因素变为关键因素。以制度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经济维度、技术维度和人文维度以外,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解释的第四个维度――它的意义就像物理学在定义了空间的三维属性之后,应当将时间作为其第四个维度一样。
2 制度转向的含义
制度转向是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依照制度主义的观点,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特定的社会和制度情境的产物,必须把它置入更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规则、程序和传统中去理解。制度转向并不是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独有的现象,这一研究趋向的出现和发展是制度主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快速复兴的产物。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就是要弄清楚各种制度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在制度锁定机制作用下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演化动态以及宏观、微观等不同层面上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社会管制与治理机制。
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而言,制度转向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极大地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范围和分析工具,使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从抽象的一般化走向关注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为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经济维度、技术维度和人文维度的理论整合奠定了基础;促使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从关注于以“物和结构”为核心的“形而下”转向重视以“制度”为核心的“形而上”,将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出现新的理论建构运动。
2.1 制度转向意味着将“时间”概念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对象
基于当前可获得的学术资源,不难看出,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对于时间变量并不重视。大多研究的对象都是“瞬间管理”,将组织、个人都视为独立于时间之外客观存在的,与其赖以生存的制度背景(这里是时间背景)没有任何关系;既不关心管理活动是如何发展的,也不关心管理制度是如何演化的。
然而,从制度层面看,信息资源管理是在“制度”中形成和运作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结构是动态的、演进的。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由于受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的制约,每个管理主体如图书馆、企业、政府和个人都只能依据自己对于未来趋势以及竞争对手行为的预测独立进行决策。这种决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即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路径依赖”的动态演化过程。历史和时间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直
接影响其绩效的内生变量,两者在制度演化中的意义特殊。忽视时间因素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必然是僵化的。
2.2 制度转向意味着对于空间结构重要意义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在传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空间变量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非辩证的、静止的,被有关学者简单地视为管理行动的环境或舞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与完整的时空结构密不可分,空间应当是制度结构的组成部分。制度层面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能脱离于更普遍的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客观上来讲,物质空间与信息空间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部,即目前已建成并正在使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空间的外延拓展到了域名地址空间、超文本链接空间、协议空间、代码空间、编译空间、解释空间等;随之新的信息子集被涌盖进来,产生了诸如智力空间、知识空间、整序空间、索引空间等。数字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既生产了特定的空间结构,同时又受这种空间结构的支配。传统的区位优势正在被因特网的带宽所取代,获取服务的能力被重新定义。信息资源已成为新的生产因子和区位因子,并可能使社会经济客体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发生各种倾向的运动,与其他因子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域名是一个反映某地区采用因特网的指标。域名提供了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连接,其空间分布解释了因特网活动及信息资源的地理变动。
在制度层面,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涉及的空间概念具有很强的隐喻色彩。有关学者使用因特网空间、数字城市、虚拟空间等概念,将电子世界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虚拟空间具有多重结构、无限扩张等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制度的作用范围和内容,使得现实世界中制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获得了发展。
2.3 制度转向意味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需要将解决现实世界的管理问题作为目标
管理学研究无疑是为管理实践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同样服从于这个规律。基于制度层面,信息资源管理行为是管理者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环境的适应,对它的最好理解只能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的文化类型和社会过程的描述方可获得。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将制度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参与各方集体博弈的结果,个人选择直接嵌入在相应的社会结构之中。基于制度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它追求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知识,以期尽可能真实地了解、阐述现实世界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由于制度研究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制度转向的研究视角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触及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2.4 制度转向意味着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居于重要位置
21世纪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具体制度提出真知灼见,并为改变这些制度安排、提高经济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费用与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资源管理借鉴交易费用的概念,重新定义了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指出在信息资源管理成本为零的世界中,制度、产权、法律、规范可有可无,而一旦管理成本为正,那么这些变量就变得至关重要。
引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和基本理论,将使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更加精细化与简洁化,增加其制度研究的信度及效度,使其制度研究不再沉湎于纯粹的理论争鸣,而是在实证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研究,可以检验其制度供给质量,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使之真正体现出制度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2.5 制度转向是对以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忽视文化影响的修正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约束条件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可以统称为“文化”的一些东西。
以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即使注意到了文化,也只是将文化视为一个外在的变量。在制度转向的推动下,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文化因素开始进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视野。目前,对国家能否作为信息道德主体而遵从必要的伦理准则问题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国家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肩负着重任,其道德义务具有不可让渡性,应承担更艰巨、更严肃的道德责任,遵从必要的伦理准则。网络文化渗透现象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就必定要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作为非正式制度而存在的文化机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考虑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与所处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在制度层面来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存在普适性、跨文化的理论框架。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成的人的行为结果,它的研究者也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应当把文化放在研究的架构之中,充分考虑文化与信息资源管理正式制度间的辩证关系。
3 制度转向的论题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为人们提出了如下论题。
3.1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制度是什么?制度的结构是怎样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活经验中感觉到制度的存在,但很难形成关于制度的确切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对制度下定义时,也各有他们的研究目的。为了建构共同的学科语境,在建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框架时,也必须从本学科的角度确定研究共同体所使用的制度概念的含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定义、结构和分类,其中制度的分类包括对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所有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系统。制度系统具有完整性以及内在一致性。离开了制度系统,单项制度既不能发挥预期的功能,也难以付诸实施。在从制度系统角度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时,要注意研究制度系统的组成要素与制度系统的层次。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功能。
3.2 信息资源管理的产权研究
在这个充满稀缺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产权制度是信息资源管理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问题。如果说西方图书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是文献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无偿共享的有效保障。那么,17世纪诞生的知识产权制度则是实现信息资源进入有偿共享的有效保障。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通过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让人们知道应当如何获取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可以在什么样的权力范围内使用数字信息资源,让每个当事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权益,同时也支付应当承担的成本。目前,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与产权
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突出强调了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权的外部性与排他性,但却忽视了对于数字信息资源产权其他性质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公共物品属性研究;②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划分原则,③产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外部效应的纠正策略;④产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⑤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多样性及其绩效差异研究。
3.3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制度变迁研究
简单地说,制度变迁是指以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取代原有的制度。制度转向试图借助制度变迁理论从制度层面上解释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发展与变革。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起源;②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③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供给和需求;④制度变迁的方式;⑤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⑥制度变迁过程的纳什均衡;⑦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效应及其克服,⑧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⑨制度创新。
3.4 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影响
在新制度主义理论体系中,交易费用理论是重要的一环。这一理论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对组织机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有力推动了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交易费用理论的创始人科斯指出,真实世界里的市场机制不是免费的,交易成本始终为正。制度主义者由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永远不会是零,电子政府、数字图书馆、虚拟企业这些信息资源管理视域中的组织机构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因为它们可以更好的节约管理成本,而这些组织机构的存在方式,则是由其内在的交易技术结构和治理方式共同决定的。
交易成本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市场交易扩展到企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领域。不仅包括市场交易领域的信息搜寻成本、价格发现成本、交易谈判成本、合同实施成本,还包括管理领域的组织建立成本、政治运行成本、制度提供成本等。确认并测量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上述交易成本的种类和数值,并以此为基础对电子政府、数字图书馆、虚拟企业等的组织机构的边界、规模与效率进行研究以及对电子商务、信息资源整合、数字图书馆联盟、个人化技术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及方法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应用的热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中交易成本种类的识别与测量;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边界、规模和效率及其与交易成本的关系;③信息技术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作用。
3.5 制度绩效
制度绩效研究的本质在于判断一个制度的好与坏。所谓好制度的标准是,在不突破成本约束的条件下最能有效实现制度目标的制度安排。换句话说,也就是制度与环境具有相容性。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中,这种相容性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应当是均衡的,否则要进行制度创新;②制度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的交易技术结构以及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环境变化的适应。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标准;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测度方法;③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本土化。
4 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