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酒店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酒店集团纷纷入驻中国,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行业惯例,拥有较高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拥有把握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的能力,精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酒店人才更显得供不应求。因此,笔者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合作交流几方面研究了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以迎接未来全球国际旅游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挑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近十年为国内酒店培养中低端的服务和管理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酒店行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人才培养凸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旅游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缺乏国际元素;二是教材建设的国际化程度不够;三是双语型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四是校企合作的国际化程度和学生国际职场发展能力不高。[1]总体来说,缺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前瞻眼光、培养标准及创新战略。所以,坚持高职教育特点,以国际化酒店行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国际化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外院校酒店人才培养成功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地域文化和国际酒店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酒店人才培养战略,为我国酒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行业转型期提供人力支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发路径
(一)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如今,国际酒店集团和国内一些高端酒店缺少的不仅是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需要集专业理论知识、外语能力、管理技能于一身的并能适应酒店行业不断发展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2]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要增加,外延要扩大。笔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岗位标准为依据,充分调研国际酒店业的行业特点和用人需求,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与法律法规,掌握品牌国际经营专业知识,既有国际化的基层业务操作能力,也有国际水准经营管理潜质潜能,能胜任国际酒店企业、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基层管理岗位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即国际化高品质的酒店职业经理人。当然,培养目标不能一成不变的,因为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所以需要关注行业特点,不断更新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国际化教育的实施具体由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来体现的。为了实现酒店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酒店业国际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优化,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尽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如国际旅游概论、世界美食文化、世界酒店介绍、宴会设计、国际营销策略、跨文化沟通、度假型酒店管理、营养学、西餐制作、西点制作、咖啡调制与品鉴、国际资格认证课程等国际化课程,丰富学生国际化酒店管理知识,让学生享受国际上优质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的国际接轨,确保实现国际化高品质的酒店管理人才。
(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酒店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国际化教学团队,保障国际化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是走出去,加快教师成长。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其它院校尤其是国外高水平的培训机构去进修学习或通过国际校际交流、公派留学访学等形式,整合国内外的教育方式,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外语水平。另一方面是结合产学融合的契机,构建“学校—酒店—学校”模式,鼓励教师到酒店兼职或者定期回酒店挂职锻炼或者参与海外酒店实训项目训练,让师资永远走在学科的前沿,了解酒店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师的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第三方面就是组织教师学习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和规范,参加国际权威机构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国际通用的酒店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自身的国际水准。二是引进来,资源共享。一是从酒店企业或国际旅游饭店相关协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取得国际饭店职业资格认证的人员来校兼职担任专业或实践指导教师,弥补在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和数量不足。二是定期邀请国内外酒店业界专家或酒店企业老总或高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指导一体化教学,给学生带来新理念新信息新观念新方法,使学生及时了解世界酒店业最新发展变化,增强职业责任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直接引进跨国企业或海外留学归来的具备英语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使得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能与国际接轨。
(四)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要营造地道的国际化教学环境。一方面就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借鉴澳方教学模式,以国际五星级酒店为标准,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配备中西厨房、中西餐厅、酒吧、前厅和操作系统软件以及客房等高质量设施设备的真实运营教学酒店。另一方面就是实施双语教学。国际化酒店的客人外国客人居多,为了培养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实施以英语作为手段,采用原版教材,通过双语+专业授课方式的双语教学,打造国际化的语言教学和酒店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五)国际化的合作交流
1.国内与国际紧密相结合,引进国际先进职教经验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借鉴瑞士、澳大利亚等国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品牌院校专业建设的先进职教理念,用全新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全方位切入国际化办学,用国际领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专业课程外包、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等形式大胆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实现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2.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提升国际职场能力认真学习国际酒店教育标准,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换学生,合作培养,校内教学酒店课程实训实习和海外跨国酒店集团实训实习等途径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力度;通过互派教师和安排教师出国培训进修等途径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和教师有机会亲身感受中外文化差异,逐步适应各国文化,提高国际文化交际能力,促进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3]
3.开发中外合作办学,夯实国际合作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成为了国际化教育的一种途径和院校办学的营销手段。中外合作办学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与国外院校涉外机构开展合作办学项目,时间周期一般半年至一年,比如参加“大学生暑期赴美工作旅行(WA-TUSA)”、美国迪斯尼文化使者等国际化项目,为学生打造到境外参观、游学、培训、留学、实习、工作等全方位、多样化的、走出去的合作方式,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无缝连接。第二种方式是依托与国际知名的酒店集团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国际国内实习和就业提供平台,甚至可以在软硬件方面与知名的酒店集团实现更深层的利益共享,如由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提供班徽,专门课程,企业捐赠,奖助学金、网络授课,学校派专人负责项目教学实施,或者依托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等国际知名的饭店协会机构合作,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和学生就业的国际化。[4]培养酒店国际化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国际化酒店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了新时期行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为大力发展酒店业乃至整个旅游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及时充足的人才支持,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曹艳芬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嫘.旅游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湖北: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153-155.
[2]徐立娣.民办高职院校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北京:中国市场,2012,(9):84.
篇2
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为旅游和酒店行业培养专科层次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培养能够充分适应我国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的管理人才作为指导思想。本文主要阐述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培养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高级人才的教学要求。
一、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和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的,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的,要紧密地跟随市场形势的变化,随时修正专业教学计划。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以及旅游与酒店业的反馈情况,确定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
1.职业岗位群:根据就业单位的需求,主要为旅行社、酒店行业等单位培养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旅行社的管理工作、旅行线路的制定、导游、旅游酒店的管理工作等。
2.培养目标: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接受从事旅游管理及旅游基层服务操作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训练。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能力素质: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②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③熟悉我国关于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具备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⑤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⑥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进行了划分,共两大方面:
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基本知识与基本素质能力理论能力部分的培养主要通过“两课”教学、体育、计算机、英语、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进行;
2.专业知识能力素质:①旅游与酒店企业基层管理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等课程进行;②现场导游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③酒店服务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程进行;④社会沟通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沟通、礼仪、形体训练等课程进行。⑤相关领域活动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文艺、茶艺、音乐欣赏等课程学习进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1.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课程,拓宽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2.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趋于成熟、完善,不断趋向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编写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训指导书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和实训指导书。教学基本要求的编写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以近年出版的高职高专统编教材为蓝本,以知识模块为结构,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完成。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部分选修课,实训教学指导书包括所有集中实践项目,为专业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所编写的教学大纲也要随着教学计划的修订和专业的发展不断修改,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专业教材建设方面
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鼓励自编教材或者参编教材,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选用的教材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加强工作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旅游与酒店业市场的需求,要选用教育部批准,具有国家导游资格的认证教材,这样与学生导游资格考试所使用的教材同步,也可以使学生全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指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外,还经常采取案例分析、开卷、实训等考试形式。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查紧密结合,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实训课的考试方法也灵活多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旅游与酒店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与市场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坚持实践第一,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编好教学大纲,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我国旅游与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章平.旅游管理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昕.旅游管理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篇3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和教材的选用不够严谨
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来看,课程的种类繁杂,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教材的状况。再加上所选定的教材只是介绍的课程泛泛的东西,很难讲深讲透,所以既符合自己院校要求,又符合行业地域要求的专业书籍很难找到。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每个学校都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自己设计课程、自己指定考核标准,看似都取得了相当的专业开发的成果,实际上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的反应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所学与行业严重脱节。酒店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三)教师是制约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实际从业经验缺乏,事业心较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这样的模式,很少教师参加过相应的专业实习,即便是有也是基层实习,而未介入到管理层面,让他们来教给学生酒店管理方面的内容也只能是流于表面,不能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出来。另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的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由于学历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机会到高职院校任教。
(四)偏重学历教育,忽视岗位技能培养,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等方面依然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同时也很少有教师自己编写相关的内容,一是由于他们自身水平所限;二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一个杜撰的项目和内容上。另外就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还有待提高和进一步丰富。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想
基于这样的现状,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得不改,怎样改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人才能够与社会接轨呢?
(一)优化课程,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课程设置结构新模式
“宽基础”是指着眼于未来,让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有较宽的知识面。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得在保证专业课的基础上拓宽他的知识面。当然酒店专业的专业课及技能课在开设之前要充分进行社会调研,并按照酒店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来开设;“活模块”是指适应职业群的需要而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业技能为主,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所以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时,可以采取模块的形式,根据学生及酒店未来发展趋势来自由选择,可以变换;“多方向”课程设计及开设要考虑学生兴趣所在,根据其兴趣在大一将学生所要学习的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开设完毕,后两年就要根据学生兴趣不同来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来学习;“人本位”是指课程的开设要以完善学生的个体人格为导向。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高职院校的课程就得有自己的校本教材。
(二)做好专业剖析,编制教学计划
由于现阶段出现了专业人才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在编写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一定得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剖析酒店专业人才所需的基本能力,并将实现该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罗列出来,再根据“宽基础”的课程设置要求编写合理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体系。
(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提高该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差、专业技能不高,所以各院校需要加强该专业教师的培训。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把教师输送到一流的酒店实地兼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行业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而且我们高职院校还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若有可能尽量招聘既有学历又具有本行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
(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考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相结合的考评体制。
(五)加强与跨国连锁酒店集团的合作,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涵义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是一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酒店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酒店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酒店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求得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纳入酒店管理专业,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使校企合作更好对接,形成合适的结合度,探索符合教育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的旅游人才,同时解决学校实习基地缺少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所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互惠共赢、双向参与。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发达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尤其是他们开展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在为本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很的贡献。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校企合作贯穿于社区学院办学的全过程,以‘,-F学交替式”模式为主;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学交替制有“2+1+1”(4年制)和“1+3+1”(5年制)两种;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的高校大多设有合作教育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一些专业采取“1+1循环”的方式。虽然各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迅猛发展的最大保障。
2.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捷径。
3.科学的办学质量监管体系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4.明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义务、地位和作用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5.正确的观念、立体、贯通的培养体系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6.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是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研究
校企合作是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高等院校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此,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大都从校企合作的含义与动因、模式与运行、德育与课程、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加以研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如。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订单式、3+1式、工学交替式、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等。学者们认为,其主体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家庭、政府、社会等方面:合作的内容包括资源与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发、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研、文化育人与就业等: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经济的统一上;合作的基础是“双向互利”或“多方受惠”;合作的特点是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服务性、周期性、流动性、放性和受益性等。合作的本质是“育人”,而主要不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合作的成败关键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能否实现“成功就业”。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机制
酒店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范围领域不够广泛,结合度不高,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酒店管理院校和酒店企业的合作仅限于提供和接收实习生。在资源与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研、文化育人与就业等方面合作较少。有的酒店企业仅仅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有的酒店管理院校也仅仅是把学生实习作为教学过程必须完成的一部分,有“形式化”、“学科化”的痕迹:就学生而言,很多学生把实习作为应付公事,未能在思想上认真对待,反映的工作中就难以做出成绩,怕苦怕累,不断更换实习单位。流动性比较大。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出现校企之间不对接现象
校企合作中,出现校企之间不对接现象。一方面,有的酒店企业工作岗位学生不愿参加。比如客房服务和餐饮服务岗位,很少有学生自愿参加。再加上学生自身定位较高。认为自己是生,学习了很多酒店管理知识,不愿从基层做起,没有意识到酒店企业的行业特点,酒店的基层岗位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这主要是学校培养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认知酒店管理的特点,让他们明晰要想进入管理岗位,必须从基层做起;另一方面,酒店企业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利润,由于操作技能、外貌形象等原因,酒店企业把一部分学生拒之门外。这主要是酒店管理的问题。接收实习生,不应该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应该考虑到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校企合作没有更多的约束机制,双方责权不明晰,致使校企合作无法律依据。另外,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现代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一些酒店管理院校依然面临资金投入不充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发挥酒店管理院校在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四、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当前众多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高星级酒店进驻中国,酒店管理专业更需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但是这些管理理念未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更突显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双赢”或“多赢”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保障体系包含政府支持、法律规范、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等因素,它是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成功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将国内外知名的酒店企业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中,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以培养适应当地旅游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还要不断地投人相应的资金。创建和维护好学生实践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并给予酒店管理院校依法办学的自。其次,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健全职业教育法规,规范校企合作中双方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并通过法制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使责、权、利相对应,以推动高等院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然后,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时的行事准则。同时,也是产生纠纷时双方诉讼的依据。最后,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它是校企合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高等院校“请进来、走出去”
从学校来讲,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酒店企业中掌握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实际管理经验的高级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实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亦可解决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还要“走出去”.到企业当中去挂职锻炼。学习酒店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及规范的服务技能等,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外,也可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见习。参观在课堂上无法见到的设备和服务.开锎视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三)酒店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储备
从酒店企业来讲,从学校直接挑选符合自身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另外,酒店企业也可以运用学校的师资及设备,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英语、专业理论等的培训。企业通过借助学校力量对现有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水平和能力。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后。往往可以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很快将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服务工作中去,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调动了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为旅游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12]
(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理解、深化、巩固和应用,课堂上的疑问在实践中找到答案,同时又在实践中遇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问题。通过发挥个人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实践技能,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懂理论、会实践、会学习、会思考、会动手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竞争力,最终达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酒店管理火才的培养目标。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酒店规模的扩张,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培养一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现状,进而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策略,希望能够缓解当前的人才紧缺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院校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乃至整个高职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进而推动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现状
1.1高职高专院校更偏重酒店理论知识教育
众所周知,酒店行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特别注重的特征,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就成为了检验学生能力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由于高职高专办学者长期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在酒店管理教学中还是原来的理论教学方式,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下,加上高职教育对学生认识的不够,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影响酒店管理人才的质量。
1.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误导
现阶段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这种过高的专业培养目标给予了学生错误的理解,最终造成多数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表现出了“眼高手低”这种不良的心态。更是有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是管理专业,只有酒店管理的工作,并不用从基层做起,多数毕业生是从服务员做起的,这使内心产生了较大的落差,造成多数毕业生放弃了酒店管理这项工作。
1.3酒店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
酒店管理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也不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也就造成多数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照搬其他专业的教学方式,在教材的选取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甚至有些教师自编教材,开设课程,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最终造成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1.4未兼顾到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同时培养
酒店管理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这也是酒店在进行管理人员选聘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我国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培养时更多是注重酒店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对学生个性素养、语言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学生情商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缺乏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导致学生不能进行角色的及时转换,加上与客人沟通能力的欠缺,不能更好地处理与同事和主管的人际关系,职业意识的提升和职业忠诚度不高。
2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策略
2.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准确
现阶段酒店业中最为缺乏的既不是基层的服务人员,也不是理论较强、知识渊博的学术人员,而是那些既懂得酒店管理运营和相关法律法规,又极具战略目标和经验丰富的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为了让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近这一需求,需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关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以及法律法规的培养,使其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服务操作能力,又懂得组织策划和现场指挥,同时也能够懂得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和数字统计,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今后酒店的需求和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2加强专业实训室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专业实训室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训室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主要地方,是模拟酒店实际的主要阵地,对于连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高校与市场经济的接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实训室建设,先后建成了3D虚拟酒店实践系统、酒店前沿案例实验室等实训室,为广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模拟场所,既锻炼了技能,又增长了见识。除了实训室的建设外,院校还建设了虚拟酒店体验及创新实训室、酒店服务管理实训室、酒店运营管理实训室、基于国际化教学的酒店互动实训室、智慧酒店实训室等虚拟实验室,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学习平台。在校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方面,院校建成了万豪酒店集团和洲际酒店集团人才培训基地,聘请专业人士为大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水平。
2.3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要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创建情境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及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将酒店的营销、运行、财务管理等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掌握各模块中的核心环节。创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做起: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作用建设真实的实训室,让学生进入酒店场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可以增加学生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到酒店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再次,教师要本着
3总结
篇6
[关键词]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师资 教材 实训项目
一、专业师资建设
通过多途径搞好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贯做法,酒店管理专业也将多途径建设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1)筹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局、旅行社、星级酒店负责人、学者型的酒店经理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成员。(2)聘请旅行社或酒店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一线服务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聘请酒店管理业界精英为客座教师,每年至少请他们进行一次专题讲座。(3)配备优秀的校内老师,保障新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4)培养专业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培训;另一方面,选派实习老师定期到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5)积极引进酒店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指导能力兼备的高职称师资。(6)加强在编教师的酒店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选派实训教师去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学院进修和到国内知名的国际酒店集团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又能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同时培养的学生还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的部分教材将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酒店专业的系列教材。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1)所选择的教材要能够明确高职教育“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2)在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选用教材,突出专业实践训练。(3)立足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能力本位,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本位就是要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环节指导教材建设。实践课程教材要提供某些在理论教学中未讲授而在实践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设计指导教材在介绍设计步骤和具体方法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本系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等两大类。
1.建立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内实训模块得以实现的前题。为满足系列专业主干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计划利用从申报到招生的一年时间完善涉外旅游系现有的“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1个前厅服务实训室、1个中餐实训室、3个客房实训室;增加1个中餐实训室、2个西餐实训室、1个酒吧实训室、1个多功能宴会厅等,以求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入实战的工作环境中去。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队伍将以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为主,以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辅。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达到传统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顺利实现由“理论――实践”到“理论――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酒店行业的专业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因此,除了在教学中扩大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为了强化就业岗位适应性,专业将以职业能力为本,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实行“双证”(毕业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考核制度。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自2005年起,在学院涉外旅游系的努力下,涉外旅游系相继与一些经营管理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衷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企业签署了实训基地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包括: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福州景城大酒店、泉州酒店、泉州悦华大酒店、南安酒店、厦门牡丹大酒店。于2005年起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始接纳我系学生顶岗实习,为其提供前厅总台、商务中心、预定中心、中西餐厅、客房等相关的顶岗实习岗位。通过顶岗实训,将校内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在校内实训中掌握的基本技能,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另外,企业也通过无偿提供设备,充实校内实训基地。
涉外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将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创立的校企合作的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将兼顾学生和企业的需要。既让学生能够轮岗实习,在不同部门得到锻炼,又能与酒店对人力的需求相适应。
涉外旅游系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悉尼酒店管理学院建立“2+1”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依托这种合作,已把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至澳大利亚,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平台。
四、实训项目安排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专业有意识地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穿插学生上岗实习的环节,使得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上岗实习的机会,从而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1.日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多数相关课程都排进了实训室,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
2.采取多种科学的实习实训形式
(1)认知实习。认知型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在进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之前,带领学生进入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了解酒店业各部门的运作情形,让学生对酒店业在感性上有所了解,开始从实践中认识酒店业,以便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
(2)日常模拟实习。主要利用自身的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和环境,如模拟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前厅实训室、礼仪形体训练室等。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在实操课和课余时间去参加实习实训,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海交会实习。安排学生在每年的“5•18”海交会和“6•18”到酒店参加实习,每次实习时间为一个月。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岗位工作,熟悉酒店基本运作和对各个部门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所在实习岗位的操作技能,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4)毕业实习。安排学生直接参与酒店主要部门的服务或管理工作,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多接触几个岗位,努力掌握每个具体岗位的技能和工作要领,亲身体会和感受企业文化和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
(5)不定期的顶岗实习。校外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短期顶岗实习,对学生实行“零距离”培养,使学生在一种“学校 +企业”模式的教育氛围下,提升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应以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具体落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近十年来,随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酒店行业也发展迅猛。为了满足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高校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不少高校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把酒店管理专业办好,办出特色,才能更适应行业的发展。本文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为例,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与设想。
一、逐步形成独到的专业教育思想
按照学院“国际视野,目标教育,学生参与,服务行业”的办学特色,我系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专业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关注中外酒店,引进行业标准,技能智能并重,学生全程参与,培养行业中坚。
(一)关注中外酒店
关注中外酒店,是国际视野在该专业的具体化。一方面,我们要高度关注国际酒店集团先进的管理理念、运营机制和企业文化,引进瑞士、法国等各国酒店管理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机制和方法,按国际酒店集团一流的水准制订、调整和修改我们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高度关注中国酒店和餐饮市场的转型与重大变局,关注中国本土酒店管理咨询公司及本土酒店的成长与发展。
1982年,香港半岛集团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品牌,在北京合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此后,国际各大品牌通过多种形式入驻中国市场。国际品牌饭店入驻,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也必须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根据酒店业国际化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增加国际性教学课程,与国外酒店管理学校合作,共享国际先进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海外实习力度,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二)引进行业标准
引进行业标准,是实施目标教育的重要举措。要逐步把酒店行业实施的各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引入专业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且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和熟悉各酒店实施行业标准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准绳调整自己的知识、智能与技能结构。
(三)技能智能并重
技能智能并重,是目标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扎实、过硬,并且要不断提升。学生同时也要了解从基层到高层实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具备项目策划与组织实施的能力。需要给学生一个未来在实践中继续提升管理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与平台,为学生高端就业或者就业之后的提升打下一个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学生全程参与
学生全程参与,是把学生参与的要求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考试的全过程之中。酒店管理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堂,都要在教师和业内专家的引导下,转化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倾注全部热情与活力主动参与的过程。
(五)培养行业中坚力量
培养行业中坚,是服务行业的目标要求。毕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酒店、烹饪行业的操作能手、技术骨干,也可以是出类拔粹的经营、营销与管理人才,但总体上,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是酒店行业的精英群体,中流砥柱、中坚力量。
二、分步实施五位一体的专业教育模式
要落实上述专业教育思想,我们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实施教学、科研、培训、经营、管理咨询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以下六个路径:
(一)一体两翼的常规路径
一体是以课堂传统教学为主体。两翼是实践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实验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与完善。学院已与六十余家酒店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如四季酒店集团、希尔顿酒店集团、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我院现有的实习基地资源,能够完全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需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酒店现场教学路径
这是国际酒店教育界多数酒店管理专业通行的做法。一是把课堂放到教学酒店里去;二是一学期上课、一学期实习。可以解决常规路径中在校外实习时学生缺乏轮岗机会的问题。把酒店交给酒店管理专业的师生去经营、管理,面对市场竞争。
(三)国际合作,优势互补的叠加路径
学院拟与各大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合作,采取3+2,2+2,3×2,4×2等模式共同培养学生,有近百名学生出国实习、学习、进修。国际化的教育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学生国外就业,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四)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互促共生的路径
行业培训既可以了解行业最新的动态、趋势、问题,又可以扩展学院的影响。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授牌学院为“国家西部宾馆饭店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示范单位”,以此为契机,可以大力拓展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行业培训市场,增强学院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径
教学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科研是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源。科研的最新成果可以尽快应用于教学,教学的过程又可以为科研提供新的选题,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为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通过科研,能够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从而使学生最终受益。
(六)教学与管理咨询相结合的路径
国外各大酒店管理集团,都是以酒店管理咨询公司的形式入驻市场的。我们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需把酒店管理专业办成酒店管理咨询公司,做成品牌。学院不仅仅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场所,也同样是酒店管理咨询公司,可以在酒店行业中担起管理咨询的重任。这是我们酒店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中国梦。
三、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三线互补,四师共舞
要培养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教师。首先要有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受到过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准的专业教师。目前,我系已引进了4名海外留学归国教师,能够基本满足师资国际化的需求。其次,为了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还需进行国际性的师资交流活动,学院正有计划、分批次地派送教师赴国外访问、进修、学习。同时,也在引进国外酒店管理学院教师来院考查、访问。
目前,我们酒店管理专业现有师资已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已基本形成了“三线互补、四师共舞”的师资结构。三线,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三者共同的任务都是教书育人,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三者要多沟通、多交流,共同培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四师,指行业精英、青年海归、资深教授、双师教员。酒店管理专业不仅需要资深教授,还需有青年海归老师;不仅需要行业精英,还需有双师型教师(具有行业经验的优秀教师)。不同类型的教师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共同学习,共同为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坚持酒店文化的5个理念
在建设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和教育培养创意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酒店文化的5个理念:时尚、严谨、人本、服务、创造。
(一)时尚
就是要前卫、先锋、引领时尚、崇尚个性。时尚不是模仿,而是当弄潮儿。就酒店行业而言,时尚方能吸引眼球,方能开拓市场。
(二)严谨
就是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注重传承文化,继承传统,注重标准化与个性化、制度化与智能化的结合。但严谨并不意味着脱离时尚,时尚与严谨的结合,也是时尚与传统的融和与碰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三)人本
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可供选择的空间。就是要重视学生参与,学生可以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动力,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可供选择的空间。
(四)服务
是学院“服务养成,知行相济”校训的核心。既强调服务行业,也提倡回报社会。既强调服务他人,也提倡提升自己。自己的发展、变化与提升不仅是短时间的变化,而是持续的、长久的,最终达到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己的目标。
(五)创造
就是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开创新格局。面对在国际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方面日新月异的酒店行业,我们的学生既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更要有一颗玲珑剔透,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心。
五、培养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
所谓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酒店管理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较高的个人素质等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多层次、多元化、高素质、有后劲、受欢迎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随着外资酒店入驻中国,学生都需掌握至少中、英文两种语言,并且需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除了语言沟通能力,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素质。酒店行业十分看重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素质过硬是学生踏入酒店行业的基础。除了需要拥有夯实的技能,还需要有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再学习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带动酒店行业整体水平的改善与提升。
目前,我系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实施分方向教学,分别为:酒店策划与管理方向,酒店市场营销方向,国际管家方向。
六、住机遇,迎接挑战
目前,中国酒店业面临着挑战、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营业额下降、入住率降低,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能解决现今面临的问题。我们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要能够解决现实问题。
篇8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是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酒店企业文化自然地融入高职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技能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使得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条主线上融入企业文化课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当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酒店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有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深厚基础,要求学生的培养途径为校企紧密结合,这也是校企文化融合培养的基础所在。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
1.校企文化融合带来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观念的变革
酒店管理专业在教育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教学内容脱节,评价标准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着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校企文化密切结合,有助于深化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拓宽专业视野,求新、求变,也能帮助解决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
2.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校企文化融合,教学针对性强,对企业而言,学生熟悉企业文化,毕业就可以上岗,缩短了学生进入企I的不适应期,使企业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对学生而言,校企文化融合使学生可以更早更快地融入行业企业中去,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调整工作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组织环境。经过这样培养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社会竞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有利于校企双方资源共享的更好实现
校企文化融合,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吸取最新理念,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增强“双师”素养,促进教师主动地去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构建有特色的、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学,真正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1. 校企合作的规范性
在校企合作中,院校应对酒店进行充分调研、考察、分析和筛选,选择管理规范、文化鲜明、责任感强的酒店进行联合培养。培养是在双方意愿达成一致,本着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协议一旦签订,便不能随意更改,是一种以契约形式固定下来的合同关系。
2.人才培养计划的针对性
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院校与酒店应从头做起,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和酒店结合企业文化特点、企业标准要求,并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订一个符合三方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将酒店的文化精神、职业作风、技能标准、核心价值观等落实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校企合作全程参与、工学交替全面实施、校企文化多元融合落到实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
3.课程设置的目标性
酒店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和专业时,必须了解构成某一岗位群的重要内容,明确哪些知识与技能是胜任这个岗位所必需的。课程培养计划一方面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另一方面有目的地集中教育资源为企业文化的渗透而服务,在课程设置要体现很强的职业性,如酒店非常重视的团队信任培养、沟通能力提升、角色胜任与合作等项目,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
参考文献:
篇9
《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方面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知识,从而巩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与督导》以管理学实务、旅游学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为前导课程,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旅游酒店发展概要、酒店集团、组织计划管理、营销管理、人资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产品创新、酒店督导技能等为主的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学以致用,为顶岗实习做好专业储备,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酒店督导训练的必要性
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中,3490名受访者在回答“你是否考虑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路线”的问询时,有385人不重视个人职业路线,约占11%。数据表明,在加强目标培养和全人培养过程中,课程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路线,使学生清晰专业培养的定位和自身可能成长的路径,十分必要督导是对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员工进行管理的人,即为监督指导的人。广义的酒店督导,指酒店的一线现场管理人员。如酒店各部门的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等。狭义的酒店督导指管理者在酒店工作中通过巡视、观察、预防、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使酒店营业正常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对下属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懂管理的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者。经过3~5年的企业历练,顺利成长为酒店主管、部门副经理,相对优秀的学生5~8年成长为部门经理、副总监,充分胜任酒店督导的任务职责。酒店督导是酒店管理的基层有效管理。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有效的定位,加以培养训练,为未来顺利成长为酒店督导岗位的优秀员工,是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思考核心。
三、《酒店管理与督导》的课程体系设计
自2004年以来,该课程经过了4轮课程改革,笔者在2009年发表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的“谈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改思路及措施”一文中提到了一些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武汉会议上交流了“高职酒店管理核心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设计与改革”;第四轮改革内容与方法于2014年发表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同时由笔者牵头完成《饭店概论》教材,入围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一批立项,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总结分析该课程近4年多来的实践运用,进行第五轮课程建设新做法和新思考。诚然,同一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实践,但以3~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必要的思考提炼,是对课程建设的交代。近年来,正是“95后”学生走入校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思想、生源结构、综合素养、学习状况等多个方面较之以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适当结合“95后”学生特点酌情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革新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适应“00后”学生的需求奠定基础,是授课教师应当考虑且必须付诸实践的。如表1所示,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将课程体系分为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4个模块。其中,酒店业态分析包括认知旅游酒店、关注酒店集团、分析酒店建筑与结构布局等3个项目;酒店常规管理包括酒店组织计划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资管理、酒店安全管理、酒店物资设备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提升管理包括酒店信息管理、酒店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酒店产品创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督导管理包括酒店督导技能、西餐厅督导技能等2个项目,在这两个项目里,围绕西餐厅督导实践任务融入自我管理、激励技能、领导协调、管理沟通、团队建设等督导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技能。课程执行期间,结合不同学时需求和实际,可酌情把握不同项目的具体应用,如线上线下配合、课上课后配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任务活动,达到预定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将课程名称更新为《酒店管理与督导》,意在传承既往的课程建设脉络和经验,强化《酒店管理》核心课程的核心内容,突出核心技能“酒店督导”的地位和价值,提供新一轮课程建设的结构框架,更好地面对“00后”旅游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
四、新时代《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改革举措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更加急迫,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
(一)深化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新时代,课程改革务必重视网络信息手段。信息化的普及诞生了多种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网络载体,绝大多数学校都选用了如超星、点为等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类型的手段。优质共享课、资源库数据平台有着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工具和手段革新。酌情选择可以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以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为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完善微课、微视频、课程录像、在线案例库、在线试题库、PPT、多维动画等课程素材制作和运用,提高“00后”旅游大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强化项目式课程实践训练
新时代,课程建设务必尊重生源特点变化。有效分析学情,进行生源特点和现状解析,应及时准确掌握“00后”旅游大类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设计,突出面对面小组任务的实践性,结合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把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手段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新的意义上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和动手优势,以通过实践项目有效完成提高其兴趣度和成就感。
(三)推进持续性课程反思总结
新职教课程改革务必坚持持续反思总结。旅游高职教师的课程反思显得更加必要。《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几月、几个学期)的实际执行,必须有阶段性地反思和总结。有效跟进课程酝酿和反思,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学情实际,及时调整课程侧重、调整授课方法、调整授课思路、调整授课计划,革新教学手段,融入教师日常从行业企业得到的资讯,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更新,推进课程改革。
(四)推广实用性课程建设经验
篇10
近年来,旅游行业持续升温,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酒店管理行业人才需求持续增加,酒店管理专业也成为众多学生的首选。但在长期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当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简要的叙述。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问题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熟练掌握酒店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相关技能知识,能够满足大中型企业前厅、客房及餐饮等岗位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因此,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时,就必须要将学生所能具备的酒店管理知识、酒店管理能力、酒店管理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当前酒店管理行业现状,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而最大最大限度的发挥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职业优势与专业特色。然而,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其主要将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这样细致的专业课程划分难免会出现课程重复现象,这不仅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影响了管理专业课题教学质量。特别是,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不仅教学成效不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传统酒店管理教学模式虽然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由于综合技能训练方面的不足,致使学生很难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因此,进一步优化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并以实际酒店工作需求为基础,开展以实际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训练,围绕酒店岗位工作任务设计课程项目,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酒店生产、管理到经营、服务一系列过程。
2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应该摒弃传统课程设计劣势,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想法,自学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变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向的职业技能训练不足的问题,让教学模式更加贴近酒店的实际岗位需求。所以,在现今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我们应该结合当前酒店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酒店的社会发展情况,以酒店管理工作任务为课程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成果目标,设计为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体系,并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与工作项目作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使其能够与酒店管理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进而在学习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酒店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在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必须深入到酒店之中,进行实际的调研工作。实施调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与人才评价标准,进而为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有力的依据。而清楚的掌握了这些需求,不仅能够更好的优化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二,对酒店的实际工作任务要做好分析。做好酒店实际工作任务的分析,不仅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整理与设定,还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划分,进而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酒店的实际工作内容,重要、难以程度,有针对性的划分专业课时。在此阶段,我们可以邀请酒店的专业管理人士共同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之中,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规划。第三,做好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开发。只有做好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开发,才能够使各个专业之间的课程相互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完整的课程。尤其是在,各专业课程学时的分配工作上方面,更要以酒店的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为依据进行课时分配,而不能以知识的难易程度为依据,切忌要做到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第四,进一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科目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在项目下设置若干模块,项目和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然后依次是相关实践性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练习。第五,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工作。而要想做到此点,就必须不断的提升专业教师的自身职业素质能力。因此,各大院校,应该充分支持教师参与到企业岗位工作之中,提高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并且,加强各大专业院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邀请成功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同学们做专题讲座等,进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