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50-02

从宋元时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一方面,以中国瓷器、丝绸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播四海;另一方面,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也在此慢慢发展起来。由此可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是那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

(一)泉州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经济交往为依托的社会历史活动。宋元时期,作为海上重要城市,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泉州的经济社会繁荣是分不开的。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交往情况看,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往海外,海外的产品也进入中国,而从事商贸的主体是以中国生产的产品为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产品主要是丝织品、茶叶、瓷器,其中瓷器处于重要位置。瓷器的供货主要是依靠泉州来完成的,如泉州的“德化陶瓷”。最近几年考古发现在泉州有宋代古窑22处,都出土了精美的瓷器。也就是说,泉州充足的货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外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中外文化的自由交流氛围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社会环境,也为中外文化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不管是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长期的发展,这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保障。二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最终建立,中世纪一些封建国家发展稳健,封建文化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历史阶段,宗教文化的发展尤为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开始形成,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这对社会风俗、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政教合一”国家的出现和教会统治的,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世界上主要封建国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虽然日益频繁,但是并没有建立明确的国际关系概念,也没有真正建立约束机制和强化管理制度,各个国家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就能实现自由交往。这为海上丝绸之路能实现经贸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

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互动交流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活动的文化属性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与资本主义商贸活动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的商贸活动,是将赢利作为唯一目的,采用商品倾销的模式,这实际上体现出其掠夺的本质;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商贸互动,采用自由、平等、尊重的原则,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质的商贸活动。二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是主导方,商贸活动主要是瓷器、丝绸与茶叶,海外输入的产品是其辅助。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其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性质也非常明显,奉行儒家仁、义、礼、让精神的商贸活动,是以商贸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形态,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

其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倾向,从内容方面来说,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其载体本身决定的。载体本身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文化。作为商品来讲,能赢利,是商品的有效载体;但是作为文化传播来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商贸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文化方面的特点,重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情况。这一文化特点可以表述为有形的物质文化,是以瓷器、丝绸为代表的高技术实体文化,是集实用型与欣赏型为一体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的物质文化倾向较为广泛,除了上面谈到的主要代表以外,还包含生活日用品(如漆器)、金属制品(如金银器)、文化艺术品(如笔墨纸砚),这些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内容,比如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形成主要倾向,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在华侨聚集地区传播。再如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播也十分有限,道教虽然在少数几个国家得到了传播,比如韩国,但是也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其二,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中国是主动方,从交往的经济本质来看,中国必须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文化方面的实力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被动方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具备文化实力或者经济实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从主观方面来说,海外从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国家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虽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重点是经济交往,但是却呈现出了文化交流为主的形式。从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外文化在我国传播的价值比经济交往产生的价值要多。这是因为进行海外文化交往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交往还没有出现,整体经济实力与中国相比还比较低,也不能像中国那样有许多产品可以进行交流。不管是宝石,还是香料,海外文化都没有实力和中国生产的陶瓷制品、丝绸品等相抗衡。但是,海外国家的文化却非常地丰富与成熟,特别是宗教文化,比我国要发达。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来自南亚与西亚,这些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往国家。所以,海外国家虽然在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并不占据优势,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宗教文化尤其是三大宗教在精神形态上表现出软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方向。

三、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长远影响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的经典手工业产品输出到海外,使海外贵族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从社会意义背景层面来看,中国输出的产品不管是在文化形态,还是在经济形态上,在满足了当地贵族的需要后,并没有动摇社会存在的重要基础,也很难影响到历史的进程。从物质形态方面来看,没有精神文化与政治因素,只是一些单纯的艺术品或者是生活用品,缺少产生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另外,虽然具有物质形态,但是不存在蕴含社会变革的内部驱动力,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再次,通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产品,包含文化的输出,都以儒家精神为载体,也没有出现侵略性或者挑战性的趋势。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产品输出的过程中,华侨对当地的社会建设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文化产品,并没有扮演历史变革者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是浅层次的,主要是集中在艺术领域与生活范畴,不能在整个社会产生长期影响,也很难改变人们的思想理念,难以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海外文化传入我国,虽然未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以宗教文化为导向的精神文化对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生活习惯等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传入使人们的信仰空间进一步扩大。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大局,因为自由信仰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促进了人们包容品格的形成。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外来性的物质文化,特别是珍贵物质的传入,都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对精神文化的传入,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有些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这一情况并没有在泉州出现,而是在泉州自由发展,相互吸收、融合与渗透,形成和睦繁荣的景象。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为泉州包容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和谐的历史环境。

综上所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文化属性,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物质文化产品,而国外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产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玉霞,高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J].兰台世界,2011,(5).

[2]张一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J].新东方,2010,(3).

篇2

为了加快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借助浦东新区“先试先行”和综合改革配套试点的契机,充分利用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优势,积极开拓文化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加快文化产品及项目的“走出去”步伐,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应运而生。

建设平台是宏观战略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已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世界范围内对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日趋增长,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势必要加快中外文化之间的贸易与交流。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能够分享文化和创造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一个最具有活力的部门。因此,文化贸易在近几年里发展迅速而且将会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据更大的比重,同时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竞争的新领域。

中国文化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文化贸易对于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将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领域去争取和拓展国际市场和空间。因此,建设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一项极具宏观战略思路的举措。

在上海市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领导下,由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公司作为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运营实体,在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和股东单位的领导下,着力打造全方位支持国内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项目走向国际市场和中外文化企业交流、展示和贸易的综合性、功能平台。

平台坐落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启动建设以来,在推进平台扶持政策和资金落地、服务功能拓展、文化企业及项目引进以及平台的文化贸易中心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发出的号召,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长期战略,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概念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特别是我国借举办奥运会之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使国际上对我国的文化越来越关心、越来越重视。随着经济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数字化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方式,文化传播的方式、渠道、手段和力量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快捷、越来越交融,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愿望和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外高桥文化平台的搭建就是希望在实践这一历史使命中能发挥其独特而积极的作用。高定位与高职能成就高平台,在各级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平台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及文化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时机和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特殊功能与政策,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大战略、服务于全国文化产业、企业与项目“走出去”需要,通过文化服务贸易资源整合、公共服务链建设,重点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打造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基地,构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形成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文化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并将通过“三步走”战略将平台的功能向纵深推进。

为加快外高桥保税区文化进口基地的培育,促进招商引资和产业繁荣,扩大对外文化服务贸易,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外高桥保税区特制订一系列政策以扶持文化服务贸易业。所以平台享有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优势,这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因此平台将在税收、海关、财政、外汇等方面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如可自由开设外汇账户和人民币账户,且外汇收入可全额留存;对在保税区内新办的动漫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新区地方财力部分,3年内给予100%补贴,其余年度给予50%补贴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文化服务贸易模式在全国是一个创举,上海也是希望通过前期优惠政策引凤筑巢,再通过高质量服务打造完整的文化链。

此外,还有浦东新区关于产业创意园区的政策、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等,并且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和各类项目的不断拓展,可以预计,平台的聚集效应将逐步显现。所有支持与政策,再加以平台版权交易和演艺经纪方面的专业服务,上海文化精品海外输出的成本将大大下降,而且过程也变得更为迅捷有效,从而有利于自身开拓文化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加快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平台的职能比较广泛,主要包括5个方面:文化“走出去”渠道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展示交易中心功能、国际贸易基地功能、国际文化交流载体功能。

文化“走出去”渠道功能,是指通过引进中外文化企业入驻平台,打造文化贸易产业链,开辟文化产品和品牌走向海外的推广渠道,成为中华文化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

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将为文化企业提供行业信息、政策咨询、投融资担保、设备租赁、商贸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同时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延伸审批等服务和综合配套支持。

展示交易中心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外高桥保税区功能性专业市场之一,是文化企业展示产品和交易洽谈的平台,借助保税、长期展示等各种有利手段,通过举办文化行业专业和高端的展览、展示会以及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和产品交易等为入驻文化企业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

国际贸易基地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基地,利用外高桥保税区成熟的贸易环境、优惠的政策条件、便捷的通关服务和优秀的经营团队,能够为文化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的专业服务。

国际文化交流载体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营造中外文化企业交流的环境,为展示输出中华文化和引进国外优秀文化提供便捷和场所。

平台在大力推动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努力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和方式,积极服务文化企业和项目,以丰富平台服务菜单,形成平台功能与集聚优势。截至目前,平台已与近40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或签订了合作协议。

平台自启动建设以来,得到了、商务部、文化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浦东新区政府、市商委等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与肯定。

2007至2010年,平台的发展规划、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政策和服务框架逐步成型,服务规范完善成熟,国际服务渠道有效建立,引入30至50家国内文化服务贸易骨干企业,引入20至30家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知名企业,在世博会期间初步显现平台的特点和规模,运营主体初步形成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和服务模式。

到2015年,平台的服务形态趋于成熟,长三角区域和全国辐射带动效应已逐步显现。功能性建设已基本完成,文化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形成集聚和交汇。国际服务贸易势头发展良好,预期功能逐步显现,国际国内地位日益确立。运营主体形成成熟的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模式,并以良好业绩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保税区新业态增长的新亮点。到2015年,年进出口总量争取达到200亿元,并且长期保持出口大于进口的增长态势。

预计2016年至2020年期间,平台将实现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功能进一步深化,服务体系国际化全面完善,规模和辐射能力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战略地位牢固确立。发展从以硬件转向软件,运营及盈利模式全面成熟,并在条件成熟时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充分显示在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自2009年起,平台以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推进平台招商、扩大宣传推广,参加国内外重要文化展览,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组织高端文化展会和论坛,启动文化服务贸易市场交易功能,完善平台网站服务功能,实现平台信息、网络化管理等作为主要的具体工作目标。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深入调查研究,以及依据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区域功能优势,平台采取了以下发展策略:

1.引进演艺经纪、货物贸易、设备租赁、技术装备、影视后期及特技制作、艺术品展示和市场、印刷服务外包、出版业版权交易等领域可作为平台下一步经营服务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市场。力争服务世博,服务文化繁荣与发展;

2.争取同境内外著名拍卖行合作,试行开展国际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展示与拍卖业务,逐步形成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集散地;

3.在各级政府的推进支持下,积极争取市场准入政策的有效突破,积极引进国外经纪公司,以进带出,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4.鼓励文化产品的后期制作或特技制作的企业将设备加工基地放在保税区,运用服务外包开展数字印刷业务,逐步形成文化创意、加工、制作的基地中心;

5.逐步建设与培育版权交易基地;

6.筹建文化高端论坛,搭建国际高层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网络;

7.争取成为文化项目审批的延伸受理点,使外高桥平台真正成为国家的文化产业服务贸易的口岸和基地。

当中国出口贸易长期顺差且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时,文化贸易逆差比例却一度高达1:7。相当一段时期,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输出”的通道始终不够顺畅。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建立,成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全国文化企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为中国文化产品飞向世界各地,又增添了一对强有力的翅膀。

相关链接

入驻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与服务

1、利用平台所在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政策,在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采购免税设备,极大地节省运营成本,同时还可以开展设备租赁等延伸服务;

2、利用平台所在外高桥保税区特殊的外汇监管政策,拓展国际文化贸易。入驻企业可以享受外汇全额留存的特殊外汇政策,同时平台正在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试点工作;

3、可享受上海市委宣传部以及上海市商委的相关文化贸易扶持资金的资助。上海市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商委等将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平台的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入驻企业可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在贷款贴息、房租补贴、翻译费补贴等方面获得资助,做大做强产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的份额;

4、可申请加入外高桥文化交易市场,享受由浦东新区及外高桥管委会等为支持平台特别推出的财税优惠政策;

篇3

首先,回顾近十年高考试卷,其与本专题有关的主观题如下:

1.2002年全国卷第40题:通过呈现“丝绸之路示意图”,考查有关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名、沿路所反映的宗教艺术成就,及西汉和唐政府的管辖机构。

2.2005上海历史卷第34题:通过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进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

3.2008广东单科卷第27题:以启蒙运动时代、后的近代不同阶段,西方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及原因。

4.2009海南单科卷第27题:通过简短材料,考查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评价,从中洞察西方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5.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9题:以“science”“代议制民主”等词语和概念的变化,考查其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6.2012年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12题:以佛教和道教对唐代儒学的影响,考查唐代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特征。

7.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以“冲击—反应”模式,考查对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理解。

8.2012年重庆文综卷第37题:以唐代、近代中国、近代美洲的留学生为切入点,考查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从考题数量看,2002年以来,涉及文化交流史的题目共8道,2012年就占了4道。对该内容的考查有增加的趋势。从考题内容看,试题不断加强了对文明交往中的重要人物、关键事件的理解。从命题立意看,试题突出强调了不同文明交往间的认同、融合,互赢共进的文化精神。这些提示我们在复习中外文化交流史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那些人和事。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是由普鲁士人李希托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提出来的。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有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丝绸之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唐代的景教、元代的方济各会),以及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都是经这条路线传入中国的。中国早期的养蚕术、造纸术和印刷术和自然科学等无数内容也是经由该路传出去的。①研究丝路史,既涉及欧洲大陆,也涉及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以及鹰洋(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那么它还可以包括美洲大陆。它在时间上已持续了近25个世纪,几乎覆盖了世界五大洲。②可见,“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新课程教材、教学都重点强调了新航路的开辟,但并未突出“丝绸之路”,教材只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简略提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关注,以下三点尤为不应忽视:

一是丝路的开通是路线两端帝国共同推动的结果。《新全球史》记载:古帝国的建立极大地拓展了远距离贸易的范围。汉帝国维持着中国的秩序,使中亚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状态。帕提亚王国在波斯取代了塞琉古王朝,把它的权威扩展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帝国给地中海地区带来了秩序。而在印度,贵霜帝国和其他一些小邦国也为远距离商贸活动提供了安全和稳定,尤其是在印度北部地区。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是丝绸之路的负面影响。《新全球史》记载:同一样,传染性疾病也沿古典世界的商路不断蔓延。附着于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病原体有机会离开它们原初的环境,攻击那些对这种疾病没有遗传免疫力和后天免疫力的人群。这种传染病往往导致人口死亡。公元2世纪至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传染病。最具破坏力的疾病应该是天花和麻疹,淋巴腺鼠疫在这时可能也爆发了。而这一时期,人类没有抵抗力、免疫力和药物对抗这些疾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④

三是丝绸之路的兴衰。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顶点,以后逐渐衰落。

为了突出以上内容,我原创了如下试题:

[原创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典帝国的建立极大地拓展了远距离贸易的范围,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都处在一个或另一个古典社会的影响范围之内。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连接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因为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而另外一些东西,也利用了丝绸之路所提供的安全、可靠地进行长途旅行的机会。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同时,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旅行者如病菌也穿过丝绸之路,在遇到新的感染人群时引发毁灭性的瘟疫。到古典时代末期,在丝绸之路上蔓延的传染病引起了中国和地中海地区人口的急剧下降,在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也同样导致了人口下降。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所谓“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航海事业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保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先进的航海技术。探险还带来了额外的好处:欧洲的水手绘制了世界海图,对世界地理状况的认识也更为精确。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商人和水手建立起通信、交通和交流的全球网络,并且从中大大获益。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丝绸之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文明交流方式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参考答案:(1)因素:汉代丝织业的兴盛;张骞通西域的促进;古典帝国扩张的推动;远距离贸易的需要;商人和旅行者的利益诉求。

影响:促进了双方经贸、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引发了疾病的扩散性蔓延,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的混乱。

(2)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3)结局:郑和下西洋后,航海事业衰落,丝绸之路不再兴盛;欧洲的探险之旅(或新航路开辟)后,航海事业蒸蒸日上,世界交往不断扩大。

衰落的原因: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贸易环境的恶化(如海盗、倭寇等);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

扩大的原因:政府的鼓励;商业动机的驱动;航海技术的保障;航海知识的进步;航海家的探险活动频繁。

命题解析:此题围绕“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这两条文明交往的路径设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丝绸之路开通原因的复杂性及其消极影响;二是从文明交往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回答此题,既要仔细阅读并善于归纳材料,还要全面思考。如第(2)问既要考虑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也要兼顾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因素;第(3)问既要答“衰落”也要答“扩大”的原因。这些都是考生容易失分的地方。此内容还可变换角度出题,如将丝绸之路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所倡导的文明平等交往理念,与新航路开辟后的文明扩张思想进行比较设题。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和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受到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①梁启超指出:“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②这两次中外文化大交汇,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理应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中突出这两个阶段。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学的系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的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大量的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一“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强劲生命力。①佛教绘画传人中国后,隋唐画匠(如吴道子)迅速地从佛画的绚丽色彩与宗教题材中汲取营养,大大提高了民族绘画的技巧与表现力。魏晋隋唐的雕塑壁画,也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

中外文化大交汇的第二次开端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耶稣会士来华。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实验等,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部分。这些西方文化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欧氏几何及其演绎推论对中国思想界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火器的使用、望远镜等仪器的介绍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家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②

为了体现以上理解,我原创了如下试题:

[原创题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汉末,佛教传入后,最初只被当做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老百姓很少接触……东汉末年,佛教开始流向民间,在社会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外来佛教和各种思潮和典籍以空前的规模涌进内地。可是在它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及传统思想——儒学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在儒、释、道之间迸发了广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论战和斗争。佛教经过不断的中国化而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至宋元时代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明代中叶,罗马教廷配合欧洲殖民势力向世界扩展,在葡萄牙的支持下,通过澳门,派出成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出入京师宫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布天主教。据统计,自1581年至1712年,来华耶稣会士共249人。在早期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欧洲传教士中,有开创之功者,是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随着欧洲传教士的东来,西方的医学、光学、建筑学、美术、工艺、哲学、音乐、语言学等也纷至沓来。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要而言之,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

——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宋元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文化领域出现的突出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具体史实,谈谈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点:佛教信仰由上层扩大到民间,再渗透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由最初的宗教生活发展为中国的佛教文化。

原因:佛教教义适合古代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统治阶层的提倡;知识分子的理论加工、改造;佛教内容的不断汉化、儒化。

(2)现象:西学东渐。

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方传教事业的扩大;一批为宗教事业献身的耶稣会士来华;中国开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

(3)梁启超认为,晋唐与明末的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是符合事实的。

晋唐之际,随着佛教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消化了佛学。如:佛学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思想中,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态势,最终导致宋明理学产生;石窟艺术深受佛教影响;隋唐绘画题材多与宗教有关;隋唐乐舞也受印度艺术影响。

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如: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西方天文、地理、火器等知识使中国人开阔了视野;欧洲的水利方法也出现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讲求实证,重视实际的学风影响了明清学者。

可见,外来文化的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命题解析:晋唐之际佛学对中国的影响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教材编写者没有强调、教师教学并不注重的两个重要问题。笔者以此设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回答第一问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时,要注意考虑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佛教内容的发展及文化人士的作用三个角度;回答第二问“西学东渐”的原因时要考虑西方与中国两方面的作用;回答第三问时要注意找准史实,并突出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此内容还可变换角度出题。如可单独设题考查佛学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及“西学东渐”的具体概况,或者直接考查晋唐与明清两个阶段的文化特点。

中西文化的交流是通过人实现的,而传教士则充当了其中的重要角色。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影响最大。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①他们的传教活动产生了三大影响:一是他们中不乏饱学之士,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启发了中国文化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历程;二是他们为了传教,必须研究中国固有文化,改穿儒服,学习汉语满文、读经赋诗,成为第一批西方汉学家;三是他们将来华见闻和中国古籍介绍给西方,向西方传播中国现行制度、社会状况、礼仪风俗等,起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②

在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欧洲传教士中,有开创之功的是利玛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掀起了“耶稣会士研究热”,利玛窦研究首当其冲。197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同六的《沟通中西文化的先驱者——利玛窦》一文。该文认为:利玛窦“为我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在意大利有人称他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粗略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7月,大陆地区出版的有关利玛窦的专著(含编、译著)有30余种;发表的论文达350余篇。世纪之交,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千年来对中国历史进程及中外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人有4个,利玛窦名列其中(另外3位是马克思、列宁、马可波罗)。③

对于近代传教士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抹杀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为了突出以上内容,我原创了如下试题:

[原创题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初,利玛窦以为和尚是中国人所崇拜的,所以他削发为僧,披袈裟。结果和尚装束不但不受人尊重,反而招来了麻烦。他及时吸取教训,改成儒者装扮,头戴方巾,身穿儒服,自称道人,行秀才礼。他摸准了中国高级官僚的脾气,因此,每到一地,故意赠送或展览陈列当时中国没有或者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西洋物品,打动那些贪财官吏及皇帝的心,从而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找到保护人,站稳脚跟。当时中国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了富国强兵,渴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交往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徒,成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柱石。经过多年努力,利玛窦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用中文撰写文章和著作。万历三十四年(1606),利玛窦在北京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利玛窦首次把古希腊数学名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八年,写了十六种译著,其中流传最广、史料价值最大的是《中国札记》,后被译成多种文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传教士译介中国情况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中文语法、会话和字典;中国儒家典籍译介;有关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著述,包括会务报告、信件和日记等;中国文学艺术的译介。根据英文《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创办)1849年的书目,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传教士向西方译介的出版物达400余种。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的30余年间曾译介了139部科技书籍和工具书。当时与傅兰雅先后合作翻译和编辑的中国学者有徐寿、徐建寅(徐寿之子)、华衡芳、李善兰、王德均等20多人。在旧中国十几所著名的教会大学里,中国教师的比重远远超过外籍教师。例如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经办的燕京大学,曾重金礼聘一批中国籍教授到该校执教,昊雷川、刘廷芳、陈垣、顾领刚、冯友兰、梁士纯等学者都曾在燕京大学教过书。教会医院的大部分医疗和护理工作是由中国籍医务人员担任的。其中贡献较大的有黄宽、石美玉(女)、颜福庆和张孝赛等著名医生。

——摘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借以张国威”“借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隔阂),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摘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评述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

参考答案:(1)原因:了解、遵从中国的风俗民情;拉拢和投靠上层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阶层;熟悉中国语言文字,掌握交往工具。

(2)传播基督教文化;译介中国作品;介绍西方科技;创办报刊、教会学校、医疗机构;声援民主运动;进行思想文化侵略。

扩大了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学习西方,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命题解析:此题围绕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设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外来文化在中国成功传播的策略(材料一),及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材料,全面归纳要点;回答第(2)问时先要“述”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再加以全面评论。此内容还可变换角度出题。如选取艾儒略、南怀仁、李提摩太等传教士的相关活动命题。或者关注近代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作的贡献命题。

篇4

[关键词]影视翻译;文化因素;归化;异化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电影电视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近些年来,国内观众对于西方影视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一方面主要归因于其宏大的拍摄场面、精良的制作和精湛的演技,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成功的翻译在文化传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在翻译中怎样处理好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二、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每一部影视剧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而每一种语言又包含着许多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在语言中以成语、典故、俗语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影视剧的翻译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例如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此片讲述了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的惩戒逐条杀人的故事。这七条罪是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gluttony(饕餮)、greed(贪婪)、sloth(懒惰)、lust(欲)、pride(骄傲)、envy(妒忌)不[]wrath(暴怒)。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体验:例如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在这部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七”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可以想象,如果汉译为一个简单的“七”,中国观众就无法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所以中文译名为《七宗罪》,它巧妙地转换了含有西方宗教色彩、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文化,使影片主题鲜明,起到了诱导观众的作用。可谓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范例。又例如“Bathing Beauty”这部经典音乐喜剧片,在国内只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出水芙蓉》,这是最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和中文韵味的译名。气势磅礴的音乐响起,几十个女孩在水中翩翩起舞。突然音乐转为柔和,人群散开,一颗新星从水中冉冉升起,身上滴滴水珠晶莹剔透。霎时间,明白了“出水芙蓉”的全部含义。“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Oz意为虚幻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仙境。译名来自清朝李百川的长篇小说《绿野仙踪》,此书以写神仙异迹为主要线索,并涉及世风人情。译来十分贴切传神,套用可谓上佳。在电影“Brave Heart”中有这样一句台词:“Please come here,Ibeg,in the name of Christ.”此句的末尾是请求或命令的强势语,与基督和基督教毫无关系。再看字幕的翻译:“请过来,我求你,以基督的名义。”我国的主流文化是非宗教文化,这样的翻译一般中国人是不习惯或莫名其妙的。所以最好这样翻译:“请过来,求你了,快点过来,我的小祖宗。”在中文里常把小孩叫“小祖宗”。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由于中外民族、社会发展历程、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不同,还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动物词为例,大多象征丰富,寓意迭出,要想译笔传神就要正确理解它们独特的含义。因此电影Dragon Heart没有直译为《龙的心》,因为dragon在英语中有负面的联想意义(使人联想到残忍、魔鬼),以及在中国文化里龙的正面形象(是中华民族、帝王、成功的象征),该片被译为《魔龙传奇》。再例如First Wives Club这部电影曾被译作《大老婆俱乐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老婆毫无关系。现在译为《原配夫人俱乐部》较为贴近原意。还有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其实The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现在该片被译为《第三个男人》。此外,具有文化意识的译者应当知道影视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对某些译文的处理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进行。在一些地区、某一时代被认为通顺认可的译文在另一地区、时代则可能不是好的译作。例如港译《太空也入樽》 (Space Jim)、《走佬俏佳人》(The RunawayBridge)就令大陆观众很难理解,“入樽”在粤语里其实是“打篮球”的意思,而“走佬”则意为“逃跑”。

三、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缺点是笼统思维,强调直觉,轻视分析方法。”这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表现较为突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达礼让心理的引导,我们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表达观,这种思维差异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有体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动漫产业;应用设计

纵观古今中外,中国的剪纸、国画、皮影、雕刻、版画、年画等都曾经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人民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国外的优秀动漫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市场。我们作为中国人,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我国的动漫产业中,使我国的动漫产业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并且进一步对国际动漫市场产生影响是我们当下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在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中,吸收国外动漫作品的创作精华,并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推向国际,是实现我国动漫产业的一大突破。

1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简介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凝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象丰富,种类繁多,象征着我国的民族形象,其中活灵活现的剪纸、飘逸洒脱的国画、栩栩如生的皮影、惟妙惟肖的雕刻、对比强烈的版画以及色彩强烈的年画都具有代表意义,时光流逝,这些艺术作品并没有随时间消失,他们代表着中国的精神和智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对传统艺术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不断应用在生活实际和产品设计当中,对推广我国传统艺术和提高产业价值有一举两得的成效。

2 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动漫中的应用的现实意义

2.1 在动漫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到动漫作品中。但是我国的动漫行业行情并不乐观,当下的中国娱乐市场被美剧和日本动漫侵占,“粉丝团”越来越壮大,这带动了外国的动漫产业在我国的畅销,但却阻碍了我国动漫作品前进的脚步,动漫产品的受众广泛,社会影响力巨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长,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间接“家教”。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将传统艺术融入动漫中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推广,更是中国的象征。“中国元素”应当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代名词,带领着中国动漫品牌走向世界。但目前来说,中国的动漫产业却在无数外来的动漫产品的夹缝中求生存,境况艰难,虽然社会集体对动漫作品的期望值高,但是我国动漫业一直没有十分优秀的作品出现。

2.2 动漫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漫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闻名世界的“迪斯尼乐园”就是最好的例子,不仅集娱乐、旅游、表演于一体,还大大带动了玩具和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动漫角色惹人喜爱,现实生活中的动漫人偶更是深受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喜欢,从旅游景点的卡通人物拍照到商业产品的标志设计,动漫角色总会在无形当中增加产品的销量,从服装到食品,无一不渗透着动漫元素的影响,毫无疑问,动漫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动漫作品中的应用

剪纸的造型简洁夸张,可以为角色设计提供灵感,皮影的色彩和能动性是不错的角色动作选材,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场景素材,包括国画、雕刻、版画、年画等许多的艺术元素,很多动漫作品都会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样的设计可以引起与观众的心里共鸣,得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不管是内容、题材还是表达形式,中国的传统艺术都做了最好的诠释,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奥运会徽的设计就利用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奥运会设计的突破,也是将中国文化和奥运精神合二为一的高度体现。此外,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曾经风靡世界,背景设计充满国画风格,场景中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水墨画作的山水景色,城门上的年画设计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俨然是一部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片,而正是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的存在,才使得此部动漫影片深入人心。

对于中国的动漫行业来说,走传统艺术路子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代社会中,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必然的,中国的动漫产业基础坚实,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要利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对动漫角色进行准确把握,动漫作品的创作要不拘于表现手法,这就要求动漫设计师对传统艺术要有极深的理解和认识,对我国传统艺术进行再创造,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视野中,促进我国动漫行业的蓬勃发展。

4 结语

面对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和激烈竞争,如何让我国的动漫业蓬勃发展,将是动漫制作者必须重视的研究课题。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应用到动漫创作中,利用动漫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理念。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当下动漫在制作过程中对传统艺术作用时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促进我国动漫业的辉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东.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创作中的数字化创新应用[J].美术大观,2011(12).

篇7

[关键词] 外国影视;语言翻译;《越狱》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外国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也越来越多走进中国的影视市场,增加了国民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但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精通英语,观看外国电影必须配有中文字幕,因此,采用何种方式让中国观众明白电影的内容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一般采用中文字幕的方式能够有效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因此,翻译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影视翻译是外国电影走入中国市场的必要环节。但是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影视作品要想获得较好的市场关注就必须做好影视翻译工作。

一、影视翻译的释意理论

早在19世纪的法国,翻译的释意理论就开始出现,它主要包括口译的原则和非文学文本的笔译及翻译培训,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的实际工作中来。可以说,翻译就是对一个陌生的语言进行单向的解码操作,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得陌生的语言变成我们熟悉的语言。翻译释意理论主要是通过理解、释意和表达三个环节进行的。

(一)理解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在翻译之前对影视的内容进行精确的理解是做好影视翻译的关键。要想做到准确全面的翻译就必须理解影视所要表达的内容,要通晓西方的语言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百科知识。而且,翻译者还要注意理解的对象应该是交际的意义而不是语言,要时刻谨记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好了解影视作品,理解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的过程,要做到循序渐进地让观众理解作品的内容。

(二)释意

所谓释意就是对影视中的对话等内容进行解释,译出演员所要表达的内容。释意的过程也是译者思想生成的过程,通过翻译者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外国影视剧进行解读,以让观众更易于理解、更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方式去理解是考验翻译者水平的标准。

(三)表达

翻译最终的环节就是为了表达,通过表达才能为观众所了解。译者的任务是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思想或意图,传达出影视作品所要表达出的意义,这是翻译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观众了解外国影视作品的窗口。

二、外国影视语言翻译的特征

(一)翻译语言的通俗性

影视作品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是为了创造票房收入,这些特点使得影视作品的受众注定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影视作品的剧情应该较容易为观众理解、影视语言也较为简洁明了。这也为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如果翻译的语言晦涩难懂、矫揉造作,难以让观众第一时间理解,将会严重影响观众的兴趣,失去电影市场。影视中演员的语言总是一闪而过,观众必须理解剧中人物的对白才能明白剧情发展的走向,因此翻译的语言只有简洁明了、妇孺能解才能更好地抓住观众的内心,增强其对电影的认同感。

(二)翻译语言的瞬时性

影视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语言的瞬时性。影视剧中的画面、演员对白都必须根据剧情快速地进行转换,不像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以长篇大论、仔细斟酌。现场观看影视作品的观众无法像看小说一样回头翻看书本,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跟上演员的对白,只能选择放弃这一段而转入下一段的欣赏中。就像我们的英语听力测试一样,这一题没听明白只能就此放弃及时听下一题。影视剧这种瞬时性的特点也要求翻译要做到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尽量采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

(三)翻译语言的融合性

翻译语言的融合性就是指影视剧中人物的语言、音乐及动态画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密不可分而融为一体的。包括演员的肢体语言以及口头语言都是相互配合的,两者互为基础、互为补充。这也要求翻译者要时刻注意翻译的内容是否与画面一致、翻译语言的使用是否能突出演员所要表达的内容、翻译语言是否能跟上剧情的节奏,注意影视中整个画面、声音以及节奏的相互融合。

三、《越狱》中的语言翻译的手法及技巧

《越狱》英文名(Prison Break),是由美国知名的导演布莱特·莱特纳(Brett Ratner)执导,著名好莱坞影星温特沃什·米勒(Wentworth Miller)主演的,该剧从2005年到2006年在美国FOX电视台持续热播,受到了美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越狱》第一季的剧情可谓扣人心弦:剧中天才建筑师迈克尔·斯科菲尔德(Michael Scofield)的哥哥林肯·巴罗斯(Lincoln Burrows)因故意杀人被控入狱,且被法庭判处死刑。但迈克尔坚信自己的哥哥是无辜的,于是他就以“抢窃银行”的方法进入监狱入狱,以便与哥哥一起越狱,实现营救哥哥的目的。为此,他将监狱的地图纹在自己身上,查阅了大量有关该监狱的信息,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但同时,陷害林肯入狱的副总统也派出杀手,对迈克尔和其哥哥进行迫害。他们哥俩最终在几名同样想越狱的罪犯的帮助下,成功躲避了特工的追杀并最终逃离了监狱。该剧的剧情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同样也深得中国观众的喜爱,在中国各知名影视网站上的点击次数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该剧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离不开影视翻译者的贡献。影视翻译不同于其他的文字翻译,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越狱》中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双关语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利用语言中声音意义及其结构的异同,使一个语言单位具有两种不同含义的修辞形式,这既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丰富语言的内涵,又能通过幽默委婉的语言刻画出演员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情感。英语语言中的双关类型较为复杂,从词语的读音、意义、形状以及它的上下文中引起的联想等方式都可能构成双关语。《越狱》中对双关语的翻译技巧包括:

1.契合译法。即通过汉语翻译之后仍表现出其原英文中双关的含义。例如:

Michael:I’ll give you Fibonacci,I promise you that…when the time is right.

John:Time is right now.

迈克尔:我保证在适当的时机我会把Fibonacci完整的交给你。

约翰:现在就是最合适的时候。

在这一段对白中,单词right就是一个双关语,表示“恰当、合适”的意思,其后紧跟着now就变成了“立刻、马上”的意思。翻译成汉语中“现在就是最合适的时候”仍然符合英文语义下的意思。

2.补偿译法。即通过翻译的汉语对双关英语翻译中丢掉的意思进行补偿,例如:

Theodore:You make up the rules now?

Fernando:It’s my house.You got a problem?

Theodore:Yeah,I got a problem.We all do.

Fernando:No problem.

瑟多:这里是你说的算吗?

菲尔南多:这是我的地盘,你有什么问题?

瑟多:我是有问题,我们都有问题。

菲尔南多:不会有问题的。

第一处的problem翻译成问题有些牵强,其实是菲尔南多在表达自己的傲慢与愤怒,但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简洁些以与后面两个problem相对应,将其翻译成问题。这样三个“问题”连续在一起,以一种同韵谐音的方式作为对前面丢失意思的补偿。

(二)《越狱》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其文化信息的翻译也是影视翻译中的难题。《越狱》中对文化词语的翻译主要采用了如下技巧。

1.直入式翻译技巧

所谓直入式翻译就是指对英语的文化词语进行直接的翻译或音译。比如,人名、地名等可以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翻译,采用这种方式翻译也是最能体现外国影视作品的原始色彩的。《越狱》中直译的对白有:

Veronica:I deserve to know,I loved him as much as you did.

Michael:Past tense for you,maybe.Not me.

维罗妮卡:我理应知道,因为你我曾经都爱过他。

迈克尔:你的爱已成为过去时了,而我的爱却不是。

词语past tense是过去式的意思,但屏幕上的翻译是过去时,相信具有基本英语知识的观众都能理解这其中的意思。直入式的翻译能够使观众更贴切地了解外国的文化,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目的。

2.融合式翻译技巧

通过融合本国语言与外国语言的表达方式,来降低观众了解外国语言文化难度。简言之即采用中文的表达方式去表述外国的语言。例如,《越狱》中:“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这是剧中蕴涵高深哲理的台词。但在汉语中却找不到对应的词句来解释。但剧中屏幕上却翻译为“欲变世界,先变其身”这样一句寓意深长的台词,巧妙地传达了剧中人物所要表达的意思,既避免了大白话翻译的尴尬,也充分表现了汉语高深的寓意艺术。

3.归化式翻译技巧

所谓归化式的翻译就是指为了增强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力,通过意译的方式将那些无法直译的词句进行翻译,尽量将剧中演员对白的原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使影迷们在最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下尽快进入剧情,欣赏作品的内容。通过采用归化式的翻译技巧,可以起到为原始剧情增添润色的效果,帮助影视剧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影视剧情以及外国的文化。

四、结 语

总而言之,《越狱》热并非个别的现象,外国影视剧在我国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要想继续发挥影视剧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外国影视语言的翻译,使其能够简洁明了地被中国观众所理解,增强国人对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根据外国影视语言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可以使观众们尽快进入剧情,增强他们对电影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收视率。可以说,翻译是外国影视剧走入中国的最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11(04).

[3] 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现代传播,2009(05).

[4] 钱绍昌.影视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11(02).

[5] 钱绍昌.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10(04).

[6]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8

一、选择合适的支点,找到解题的关键

例1(38题第一问)材料一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并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8分)

【试题特点】城镇化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城镇化建设的设想蓝图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和意义。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用经济学知识说出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思维路径】首先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搞懂命题者的意图。因为设问是关键信息,是背景材料的灵魂和主题。其次是带着问题读材料,画出关键词,找出显性信息或者隐性信息。本题对城镇化的要求用分号隔开,是并列关系,答题时要防止要点遗漏。再次找出设问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2分)②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分)③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2分)④有利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二、重走探寻知识的征程

例2 (39题)[中国梦,创新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1)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8分)

【解析】首先定点:审设问明确行为主体是国家,要求是怎么办,即采取什么措施鼓励科技创新,知识范围是必修1经济生活。其次联系:如何找到题干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呢?重走探寻知识的征程是一条好途径。我们可以这样想:①经济生活告诉我们,发展经济必须充分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运用法律等手段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②社会生产的过程可以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要让劳动者有工作积极性,主动进行科技创新,就必须做好分配和消费;交换,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消化、吸收、再创造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再次梳理作答:将材料与所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应,理清思路,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2分)②发挥财政、税收等对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的扶持力度。(2分)③健全创新体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和促进企业创新的积极性。(2分)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2分)

三、识破预先挖好的陷阱

例3(39题)[中国梦,民族梦]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作出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持之以礼,睦近交远。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应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12分)

篇9

关键词:文化交流;钢琴人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73-02

任何艺术交流的深度都是文化内涵的交流,钢琴艺术的交流不是单一技术层面的交流。钢琴艺术在中国扎根、推广是文化交流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加强,不断促进我国钢琴艺术人才向着专业化、体系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钢琴专业人才的成长需要文化交流

钢琴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在各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如阅读国内外的相关书籍、观摩艺术交流活动、练量的国内外教学体系专业教材等等,通过交流掌握技术手段、开阔艺术视野、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来理解音乐作品,达到完善和提高艺术水平的目的。而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中外相关专业文献中,由于中西方不同文化为各国的专业文献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在对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专业文献学习中,除在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之外,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其作品呈现的风格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迥异。文化交流就是为钢琴专业人才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渠道。钢琴专业人才在各种交流活动中,为了能够理解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才能理解和感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在钢琴人才发展初期,重视阅读作曲家的传记,看作品的简要介绍,听作品的录音,通过读、看、听可以直接了解弹奏作品的创作理念、意图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形象,进而可以加强对技巧的掌握。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是初步的和萌芽的,重点放在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上。目的在于明确作品风格、接近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完善弹奏技术,能具备刻画音乐形象的基本能力。不同的书籍和音像资料,介绍的文化内容之间会有异同,因此,越全面了解文献资料,形成自己艺术观念的时间就越快,激发二次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就越高。所以初期的文化交流,是钢琴人才具备发展能力的奠基石。钢琴人才发展的高度,也是由这一时期涉猎文化交流的宽泛度决定。

在钢琴人才发展的中级阶段,钢琴人才对文化交流活动常常处于主动参与状态。这个时期,有些人才已经走向国外,有机会直接接触当地文化,开始融入当地的教育和演奏氛围中,处于不断探索的发展状态中。依然在国内学习的钢琴人才,在地方举办的音乐节、学校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和一些观摩活动中,也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国内外演奏大师的演奏和教学,通过更多的途径认识国外文化,开始中西方钢琴文化的全面了解。这个时候,钢琴人才得到发展的是文化精粹提炼能力,在了解中不断接受,在思考中不断研究,在演奏活动中不断体验。这一阶段钢琴人才的发展有了更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主动性,基本具备了向深度研究和探索的认识能力。

当钢琴专业人才的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文化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其热衷的活动。其中各种专业比赛,成为钢琴专业人才参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在国内外参与比赛,使钢琴专业人才有机会接触各国的大师和同行,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观摩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培育出的,带有不同文化印记的同行和老师的专业演奏、大师班的学习等,都会对钢琴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使其不断提升新认识,以达到对文化艺术层面的理解和提高,可以说,这一阶段钢琴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研究内容和视野更加深入全面。

综上所述,文化交流活动在钢琴专业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钢琴专业的人才,应该重视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

二、文化交流在钢琴人才发展中具有推动性作用

(一)文化交流推动钢琴人才建立系统的发展规划。文化交流对于钢琴人才而言是一种由理念和实践共同组成的活动形式,能够激发钢琴人才在学术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扩展和完善钢琴艺术的新路径,在钢琴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系统化的发展策略。

从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来看,无论在演奏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都给钢琴专业人才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学术研究视角。如:我国的一些高等专业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师,在留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有机会到意大利的专业音乐学院进行访学活动。在此期间,访学者通过观摩音乐会、参加大师班学习、举办和参与音乐会、参加艺术节和国际比赛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钢琴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这种直接的参与和交流,极大地增长了对异国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同,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和提高的目的。再如:我国开创“协作钢琴”学科建设系统发展规划的新策略,也是借鉴于国外的学科建设思路。“协作钢琴”(CollaborativePiano)学科作为独立专业,于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创立,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协作钢琴”专业在美国已经非常普遍,意大利大部分学校也都拥有了协作钢琴系。“协作钢琴”作为钢琴演奏艺术的重要表演形式,包括钢琴与器乐、钢琴与声乐伴奏(PianoAccompainment),钢琴与室内乐(PianoChamberMusic)等与他人协同合作表演的艺术形式。在意大利“协作钢琴”学科专业中,我们能看到钢琴人才的发展,不再是以钢琴独奏这一单一的表演形式为主导存在,而是以钢琴声乐伴奏、钢琴器乐伴奏和钢琴室内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共同发展,使钢琴艺术呈现出日益丰富的表演形式,有效的推动了钢琴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系统化的复合型钢琴人才的发展规划。由此可见,文化交流所达到的目的不仅是专业人才水平的提高,还能拉动钢琴专业人才建立系统的发展规划。

(二)文化交流推动钢琴人才形成开放式的发展理念。文化交流因为地区和内容的多样化,而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各国文化通过交流,才能在世界传播。音乐作品风格、作品中的创作元素,都折射出了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开放的文化交流态势与开放的人才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和的。从中意两国钢琴人才的学术交流来看,首先,双方都需要开放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才能使钢琴人才有机会和平台展示专业技能、学术理论研究等全方面的能力。其次,意大利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要求钢琴人才对“意国文化”具备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交流理念。对于意大利钢琴艺术文化的多样性,钢琴人才应本着“”的艺术发展理念来与其进行文化交流,用开放性的思维与心理来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从而鉴赏和感受“意国风情”带来的多元化的文化魅力。所以,文化交流恰恰推动了钢琴人才形成开放式的发展理念。

(三)文化交流推动钢琴人才走进世界文化领域。文化交流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传播是世界通用的方式,它可以冲破不同国家语言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各国文化不仅深受本国人民喜爱,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只有借助文化传播才能够扩大其影响。钢琴人才通过文化交流才有机会聆听各国的作品,才有机会进行巡回演出,才有机会让西方的文化、音乐、钢琴演奏大师来到中国,让我们中国的文化、音乐、钢琴作品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对此,我国的对外交流项目,给予了很大力度的资金投入,将文化单位、教育单位都纳入在资助计划之中,使钢琴专业人才的发展有了专属领域。正是在这种文化交流备受重视的政策实施中,才会出现中、外钢琴专家的走出去和请进来,这种讲学交流从另外一个角度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如:意大利钢琴家来京、津两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双方了解中意文化、音乐作品、钢琴家演奏风格创造了良机。其中大师班的讲座,更是在钢琴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引领的极佳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在实践和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再如:曾在意大利留学的学者以及项目组成员,在学习钢琴声乐伴奏艺术回国后,共同进行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力求集体攻关,拓宽研究层面,丰富研究内容,以达到在教学和实践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只是与世界文化沟通的一个缩影,只有将文化交流和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才能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没有文化的音乐作品,没有文化的钢琴演奏人才,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精神的支柱和心灵的归宿,只有文化交流才能推动钢琴人才走进世界文化领域。

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推动钢琴人才发展的重要策略,而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各个层面的讲学活动,举办国内外的专业比赛,还是演出交流等各项活动,都能达到不同文化理念的交流,从而促进钢琴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和文化理念的提升。此外,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明确研究和学习方向,取长补短、增进了解,能够迅速使钢琴人才的能力得到提升。钢琴专业人才通过交流能直观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风格,不同演奏学派的特点,在学习和研究内容中有意识地选用其它国家演奏学派的经典曲目,在演奏中融入这一学派的文化要素,在不同文化的浸润中,深刻理解演奏学派的风格和文化理念。

由此可知,没有文化的交流,就不能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就难以归纳、总结、分析、提炼不同文化的精粹;没有文化的交流,就缺乏作品演奏中音乐层面上的丰富、演奏作品的内涵和音乐文献研究的持续发展。作为融汇文化和音乐的钢琴演奏专业,其发展也就难以保持勃勃生机。所以,钢琴专业人才就要在文化交流中,学习、展示、思考和研究不同的文化艺术作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钢琴艺术人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颖.论音乐欣赏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M].时代文学,2009.

[2]宋文里.当代文化心理学的缘起及其教育意义[M].民族教育研究,2010.

[3]李小诺.音乐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

[4]论文化传承视阈下的高师传统音乐教育[M].大舞台,2012.

作者简介:

郝蓉蓉(1981-),女,汉族,内蒙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键盘系讲师,获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艺术教育钢琴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和艺术指导教学。

篇10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院校分类;课程分类;科学与否

一、师范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

1.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基础英语、英语写作、现古代汉语、中外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

从以上开设的课程中并不难发现陕西师范大学的主干课程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同时也没有忽视实践教学,而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文学文化为主,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辅以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对外汉文化交流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对海外教学的研究层面上。

2.上海师范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和翻译等。

上海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对外汉语专业和双语化文化交际、涉外礼仪等氛围的熏陶,使学生能够胜任多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其他涉外工作。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非常少,多为语言文化。

二、语言类高校所开设的课程

1.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系列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古代汉语、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所缺乏的是实践性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培养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天津外国语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世界文学等。

第一外语(英语)课程的开设贯穿四年,第二外语(日语、法语等)课程学时适量,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互派学生交流的合作体系。在这些课程中发现他们所学的大都是为了互派学习交流所需的基础,同样并没有将实践性课程纳入所学课程中,这一点需要重视。

三、综合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特色。

1.武汉大学

现代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英语等。

武汉大学以双语、双文化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开设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和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他们所设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

2.西北大学

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育概论、涉外文秘等。

西北大学开设有涉外文秘,由此可以看出西北大学借助办学历史悠久、综合类的大学这个优势,着重培养一批进入公司或商界的综合性人才。

四、三本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的特色

1.西安培华学院

语言学概论、现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口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

2.西安外事学院

现古代汉语、文学概论、普通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实用h语语法、语言学概论、实用汉字学、普通话语音、汉语口语语法、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等。

以上三本类院校虽较为年轻,但是他们的汉语教学实力非常强。他们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实践应用两大方面出发培养实践教学的人才,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安培华学院的培养方向为美国汉语教师,能力不容小觑。

总结

以上对语言类、师范类、综合类高校以及三本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语言类高校更加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让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非常少,同时也缺乏自身才艺进一步学习的相应课程。师范类高校是以实际教学为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相比基础知识的课程小很多。其实,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基础知识应用与实际教学的能力,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有质量地去教学,课程比例相对不平衡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综合类高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它坚持的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在初学中要夯实基础,其次在掌握基础的条件上接受文化熏陶,最后进行充实的实践教学。这是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类高校中尤为显著和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时,三本类院校也吸收借鉴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则,然后注入自身特点:提供更多交流实践的机会。三本类院校更多的是实践应用,在知识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扬长避短,这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得很机智。

同时笔者也发现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相同点以及特色。

这些高校里开设的课程都包括基础英语,说明英语的基础问题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算是突出的,所以它是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重点学科。还有几所学校也都开设了英汉互译这门课程,表明学校对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上下了一定功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开设说明几乎所有高校在重视英语的前提下也不忘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专业必修课更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而不同类院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综合类高校它侧重实践课程;语言类偏向于语言文化的学习;师范类高校则侧重实践课程与文学文化课程。

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1.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院校,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完全确保质量。近年来很多高校不再引进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这一情况使得对外汉语专业师资问题也尤为严重,所以好的课程开设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2.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汉语与外语的关系。突出英语特色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英语放在与汉语平等的地位或者是置于汉语之上就是错误的。应当对汉语课程和外语课程做相应的调整。

3.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

的交际能力,它侧重于实践层面。要实现培养目标,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应适当的增加中华才艺课程

参考文献:

[1]左凌姣.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2]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