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

篇1

【关键词】中外文化交流;留学生;传播

一、中国留学生概况

于中国而言,留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1872年至1875年间,由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倡议,在和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了四批总计120名留学生赴美留学。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群体不断的发展壮大。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截止2013年,中国留学生总人数达到了305.86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生人数除了在2004年有小幅度下滑外,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1.39万,较2012年增加约14300人。

二、中国留学生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文化交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总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外交活动和战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留学生究其本质属于一种文化交流的传统形式,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他们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留学生远赴他国求学,作为某个留学生个体来说,他停留在他国的时间有限,造成影响的范围较小。但放大到整个留学生群体来看,他们在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留学生所赴的区域范围很广,可谓遍布世界各地。“如此数量庞大的留学生,作为跨文化传播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置身于与自身成长环境不同的异国他乡,学习生活中频繁地与同学及教师的交流使得跨文化传播活动不可回避。”一代又一代留学生在海外生活求学,加之他们在此过程中自身对当地文化的不断适应,促使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大大地延长了其影响的时间跨度及深度,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双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三、中国留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已有一段时间,但处于当下文化多元的社会,新文化不断衍生并冲击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不断对其成果加以巩固。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作为一个留学生,他们自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他们在无形之中展现着母国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向世界传播。留学生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二)有利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遭到大肆渲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是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了解和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需求。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他们需要学会融入所处国家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践行是对此价值观最好的无声传递。文明、和谐、友善……外国友人在与中国留学生的接触中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认识到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激进的民族,而是一个有责任,追求和平的民族。

(三)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验。“近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不仅刻苦求学,努力促进中外人民的友谊,同时还充当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留学生群体在传递我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优秀学说引入国内,这大大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四)加强公共外交

我国的公共外交主要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尊重、理解、共融”为理念,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推动繁荣的中国。在公共外交活动中,留学生群体是一股不可取代的力量。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在他们留学的国度,常有国人组织联谊活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吸引他国民众参与进来。无形中逐步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留学生群体深刻影响着国家形象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留学关乎一国文化的大局,中国留学生群体既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亦大有可为。

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留学生群体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可忽略的、强有力的助推力量。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此之下蕴藏的巨大力量。周棉在《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一文中概括说:“虽然这期间也有许多迷茫和教训值得加以研讨和总结,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告诉人们,他们在近代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的贡献和特殊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并且还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文化交流与繁荣之路艰苦而漫长,但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志明.当代留学大潮与中外文化交流[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

[2] 兴越.基于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 叶昌纲.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外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1).

篇2

赵国红对辽宁省去年的外事侨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过去的一年,是全省外事侨务部门和广大外事侨务干部团结一心,共同走过的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外事侨务部门和广大外侨干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外侨办的带领下,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外事侨务部门的独特优势,扎扎实实地工作,为全省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指出,全省外事侨务部门去年配合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取得了新成绩,对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新作用,外事侨务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服务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新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省外事侨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劳动、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省外侨办党组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的结果。辽宁省政府对省外侨办和全省外事侨务部门的工作是满意的。

赵国红强调,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长远发展、加速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一年,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务更加繁重艰巨的一年。外事侨务部门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是辽宁实现对外开放的重要生力军,担负着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增进对外了解和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职责。希望全省外事侨务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对外开放为中心,坚持抓交流、促友谊,抓项目、促合作,以超常的思维、超常的举措、超常的力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外事侨务工作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是实施多层次对外交流合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外事侨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的大局观念,强化沿海意识和开放意识,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把外事侨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外事工作对扩大开放的推动作用,更多地把外事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结合省委、省政府“以增量调结构,在调整中扩增量”的要求,为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服务。要发挥外事部门的信息优势和渠道优势,增进与辽宁资源、产业相近或互补的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往,推进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集团的战略合作。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辽宁省特色产业和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二是要加强对外交流、扩大辽宁的国际知名度。

要切实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推进人才、科技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辽宁的软实力。以推动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对外合作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多层面的教育合作交流,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来辽工作。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搭建各种形式的合作平台,把文化展示和高层访问、经贸合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向世人全面展示辽宁改革开放和发展振兴的巨大潜力与优势,让世界了解辽宁。

三要增进睦邻友好关系、扩大区域交流与合作。

外事侨务部门要利用辽宁毗邻东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努力增进与辽宁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四要突出重点,全面提升辽宁对外开放再上新水平。

外事侨务部门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积极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提升辽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3

周明伟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发挥地方外宣优势――向世界说明一个快速发展又复杂多元的中国》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地位的突显使得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明确地向世界阐述自己的发展战略,化解对中国的误解和误判。外宣工作者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应对挑战,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实现有效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他指出,新时期地方外宣是国家形象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既有丰富多彩的外宣资源,也聚集着中国崛起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要借鉴商品经济规律,以品牌为引领,认真研究地方外宣的品牌定位、资源以及打造品牌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多语种、多媒体和专业化的平台,推出专业化的外宣品,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阿龙代表党委、政府致辞并介绍了内蒙古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情况。他表示,大会的召开将会促进中国外文局与各地外宣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增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更好地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对外宣传。赵立华代表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介绍了呼伦贝尔的概况和特色,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除巩固和扩大原有合作项目外,外文局在会议期间重点推介的中国网地方频道、《世博周刊》的地方报道、《北京周报》与上海市合作进行品牌形象包装、人民中国杂志社利用对日杂志平台开展对日宣传以及《中国城记》系列图书项目等,引起与会人员的关注和积极反响。

与会人员表示,外文局拥有多种外宣资源和渠道,是地方外宣办所不具备的,双方合作空间很大。可以将地方的丰富资源和外文局的智力品牌渠道结合起来,双方优势互补,建立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拓展双方合作的渠道和深度,同时加强对外新闻报道方面的合作和对外宣传方面的理论指导。

会上还对《对外传播》杂志“优秀通讯员”、“通讯员好稿”获奖者进行了表彰。作为协作会内容之一,《对外传播》杂志还召开了2010年特约通讯员年会。来自河北、吉林、河南、广东、广西、湖北、新疆、新疆建设兵团、深圳、武汉、南京、杭州等地的12位特约通讯员与会。

会上,林良旗主编对一年来通讯员的来稿情况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认为多数稿件时效性强、质量较高,能够紧密结合各地外宣工作实际,紧扣外宣工作中的热点、重点和焦点问题,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对目前一些来稿中存在的视野不够开阔、公文式文风、叙事不足、可读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他还通报了杂志下半年和明年的重点选题计划。

篇4

[关键词]国家形象;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尊重并保障人权

一、我国国家形象的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倡导仁爱的国家,不论是儒家一直倡导的仁政,还是1953年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抑或是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主动使用核武器的态度,都体现我国对外友好的核心思想,赢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和好评。自2010年,我国以58 786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后,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经济实力的强大,让国家有基础去改善民生,增强国防力量,促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但是国际新形势下,我国国际形象遭到抹黑。先是欧美发出的”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我国实力进行大肆渲染。导致与邻国关系紧张,给我国对外发展带来阻力。同时美国发出的人权白皮书,针对我国在转型期间出现的社会矛盾进行夸张性描述,蓄意挑拨人民和党和政府的关系,妄图达到分裂民意。影响了国家的对外形象,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复杂、开放的国际背景下,改变我国国际形象对国际交流和国内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盛唐时期国际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

盛唐时期,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亚非多个国家广泛的进行交流,为了传播国家形象,以汉文化为主,对外文化开放、政策开明,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经济文化视野,同时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唐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唐朝时期的国际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无疑成为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典范。

(一)经济中心传播盛唐形象

盛唐时期,中外交流非常频繁,与高丽、新罗、日本、百济、天竺、波斯、大食、突厥、南诏等国都有较多的经济文化交流。各国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等来唐学习、交流的人数众多,唐朝也不断的派遣使臣、僧侣、学者、商人去各个国家讲学、交流,据统计当时唐朝与7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的经济与文化合作。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其雄伟壮观、繁华热闹,商业及其发达,同时它还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使其成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对外交通开辟了北方可达蒙古以外的叶尼塞、鄂毕、西方可达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西南可达尼泊尔、印度。东方可达辽东地区朝鲜半岛。海陆可达日本,经马六甲到达苏门答腊,经过东南可到达印度洋至波斯湾海峡。这给塑造国家形象创建了有利的沟通途径。当时在唐朝的外国人有各国的大使、商人、留学生、僧人、艺人和移民者,长安城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时期国家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不歧视,同时适当的让外国人参政。国家形象通过文化为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佛教为主要信仰,对外来文化去其糟粕进行改造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将唐朝文化输出到国外,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徒众广泛的佛教使中国文化世界化。

(二)文化交流传播盛唐形象

盛唐被誉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中国文化因此也进入了世界最繁华的时期,甚至影响至今。唐朝盛行佛教文化,很多天竺高僧携带佛经来到大唐参与译经工作。同时,唐朝也不断的派遣中国高僧远渡重洋传播佛教文化,这给唐朝的国家形象开辟了广泛的文化空间。例如:唐朝高僧玄奘历经艰难万险来到天竺,学习天竺佛教,同时向沿路的各个地区和国家传播大唐形象,使得各个国家对大唐身心向往。

在文化教育方面,唐朝建立学堂,将中国的教育制度、传记、本纪、算数、医药学等进行传播,鼓励外国人来唐学习,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日本,日本人将中国教育方式及内容引入国内,并利用汉字创建了“片假名”“平假名”,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在当时,唐诗在日本非常盛行,李白、白居易等的诗作颇受日本认识喜欢。

在音乐、绘画、书法、工艺、服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唐朝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为之称奇。同时,唐朝的节日如重阳节、端午节也为外国人所接受。

(三)技术交流塑造科技强国

唐朝时期,中国的造纸术、火药、中医、雕版技术等技术传入西方,中国被誉为科技强国。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非常的向往,大食国曾经派遣使者36次造访大唐,并鼓励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定居,学习中国技术。中国的丝织品、陶瓷世界举目,波斯商人、罗马商人愿意用其珍贵的宝石、珊瑚、玛瑙等与其交换,并且开通了名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唐朝工业设施如“■”、“锹”、“箕”、“竿”“碓”、“ 臼”等,传入外国,并普遍使用。唐朝的佛教建筑形式也成为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建筑形式,被各个国家效仿。

(四)贸易往来加快外国对大唐形象的认识

唐朝时期,大唐与世界的联系紧密主要是因为对外贸易政策开放和商贸通道贯通。唐朝在对外贸易的各个通道沿途遍设驿站,为外国人来到大唐开设方便之门。在内陆上以长安和洛阳为主要中心枢纽,广州、扬州为海陆重要港口城市,开凿运河,促进商业繁荣。大量的外国商人涌入大唐,当时的大唐对外贸易主要特色就是藩(胡)商活跃,陆海贸易共同发展。

各个国家的商人都携带他们国家的特产来到长安进行贸易,他们将他们的宝石、珍珠、象牙、肉食、毛毯、歌舞、音乐等带到中国,又将中国的陶瓷、纸扎、硫磺、檀香、麻木、雨伞等带回本国,为此不但能够增长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加快了外国人对大唐形象的认识。

三、总结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从历史的脚步中找寻发展规律。利用好历史经验,不断发展完善,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深化改革。处理好国际国内矛盾,坚守底线。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来增进他国对中国的了解,让美丽中国印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钟鸣华. 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D].暨南大学,2009.

[2]陈梅红;论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及其提升[D];南昌大学;2009年

[3]许涵之. 跨学科视野中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J]. 国际学术动态,2013,01:38-41.

篇5

[关键词]江苏;外籍人士;生态旅游

一、引言

2011年4月,《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创新生态旅游方式,确保生态旅游品质,培育生态旅游意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市场,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与广阔的发展前景。[1]江苏是全国七大重点旅游省份之一[2],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步入新世纪,随着江苏国际化进程和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选择来到江苏工作生活。

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我们了解到,外籍人士对生态旅游颇感兴趣,然而,苦于语言交流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于江苏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信息知之甚少。涉外旅游服务领域的潜在需求与现有服务的不平衡,预示了涉外生态旅游服务的巨大市场。因此,我们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逐步探索,搭建起一个名为Agritainment的江苏涉外生态旅游网站,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外籍人士提供生态旅游服务,在给江苏生态旅游景点提供涉外服务资源的同时,提高我校在旅游服务行业的知名度,也为大学生创业积累经验。

二、江苏涉外旅游平台的特色及运营情况

1.重视网站素材选取,在内容设计上优化服务内容选择

为了方便外籍人士浏览和搜索信息,我们将平台做成英汉双语网站,解决了外籍人士因语言障碍而无法了解“最中国”的旅游信息。在江苏省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中,我们着重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著名生态旅游景点“国际第一慢城”――桠溪,“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园林之盛”――瘦西湖等进行宣传推广。平台在条目安排上突出地理位置、人文历史、交通方式、门票价格、服务宗旨、联系方式等项目,外籍人士也可以通过平台所的图片、游记、视频和游客点评等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感知,充分掌握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此外,每一个景点条目下面都设有问题求助留言板、电子邮箱、联系电话,通过这些联系方式,我们及时对外籍人士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帮助。

2.注重旅游资讯提供,在景点推介上突出涉外服务特色

在平台搭建过程中,我们从方便外籍人士理解接受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点提供的旅游资讯和相关资料进行翻译,并在其中丰富和完善了景点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致力于将服务延伸至平台外,即给旅游景点的相关宣传资料提供翻译服务,并协助建立景区景点的英文网站或双语网站。此外,我们利用商务英语翻译课中所学“标识语翻译”的相关知识,帮助景区规范其景点名称的双语命名。我们希望通过网站平台和景区景点完善的涉外旅游服务,为外籍人士提供多样化的旅游资讯,丰富旅游信息资源,建立起与旅游景点稳定的客户关系,将其逐步推向国际市场,提高景区景点的国际知名度。

3.珍视游客意见反馈,在实际运营中探索服务需求完善

我们始终贯彻提供优质涉外旅游服务理念,在搭建平台前,围绕旅游服务需求这个中心,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外籍人士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征询外籍人士对生态旅游景区提供的涉外旅游服务项目的意见建议;在网站建设过程中,结合外籍人士的旅游关注点,选取预期受欢迎的景区或景点进行着重介绍;网站运营过程中,注重征集外籍游客对生态旅游景点以及Agritainment网络平台的意见反馈,通过认真分析外籍人士的反馈意见,对旅游资讯进行不断完善,使之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对我们的平台和生态旅游景点资讯提供针对性的参考。

三、江苏涉外旅游平台搭建与运营过程中的不足和对策

1.平台服务内容和语种尚有局限性

在搭建平台过程中,我们侧重对生态旅游景区的资讯构建,因而,虽然网站上有较多实用的生态旅游景点的信息,但仍缺乏一些外籍人士可能使用到的关于旅游景点附近的餐饮、住宿、娱乐、健身等相关信息。今后平台可以借鉴去哪儿,携程,途牛等旅游网站的经验,朝景点住宿餐饮一条龙服务的概念努力和完善。此外,作为涉外生态旅游网站,我们的受众不仅有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还有母语为其他语种的外籍人士。那么,在今后的网站完善过程中,我们将加强其他语种旅游信息的开发。我校外语系设有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应用德语和应用法语专业,若此项目发展良好,并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将来可以拓展到与日语、法语等专业合作,选出一批对生态旅游感兴趣、并有志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生进行网站的运营管理,搭建多语种生态旅游服务平台。

2.对Agritainment网站的推广和宣传不够

由于时间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我们主要是向在无锡的外籍教师(如我校和江南大学的外籍教师)以及部分南京高校的外籍教师介绍和推广我们的网站,而在江苏的外籍人士群体非常庞大。今后,我们要将把网站的推广和普及作为首要任务,利用电子邮件、广告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将宣传范围推广至除江苏、南京以外的其他在高校工作的外籍教师以及在苏的外资企业工作的外籍人士,提高网站点击率,让江苏省的生态旅游资源真正在外籍人士中得到普及。

3.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联系和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虽然我们与一些景点已经开展了平台外的合作,但是合作的力度还是不够,并且与网站上所列一些其他景点的联系还不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调研力度,走访各大生态旅游景点,与景区管理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涉外服务需求,帮助更多景点建立他们的英文宣传网站,并将这些网站链接到我们的平台上来,提高Agritainment网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结语

通过涉外生态旅游平台的搭建,一方面为外籍人士提供了生态旅游方面的信息,宣传了江苏的旅游文化,让更多的外籍人士了解江苏,热爱江苏,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苏投资、生活。另一方面,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语言特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为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今后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在项目实施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逐步将Agritainment――江苏涉外旅游平台打造成外语系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一个实训基地,并充分借助平台的宣传优势,探索出涉外旅游服务的创新模式,进一步促进江苏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左源.浅析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发展策略[J].中国经贸,2014(7)

[2]陆素洁.迈向支柱产业的江苏省旅游业[J].江苏经济探讨,1998

篇6

    一、档案社会作用的表现

    1、档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的角度看,档案是历史的记录,通过档案可以摸清历史脉络,了解重要史实,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现实的角度看,档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让老百姓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档案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社会文明的思想宝库,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借助珍贵的档案资料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档案是社会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档案不仅记录了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还凝结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智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传播文化,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档案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档案馆(室)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档案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图书、发表纪念文章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身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档案社会作用的拓展

篇7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中外办学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门的大力监管和高等学校的积极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明显、外方赢利性强、中外课程衔接困难、办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未引起重视等。

当前,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现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学界的重视。现阶段,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1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适用本条例。显然易见,中外合作办学①是中外双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教育教学对象是中国公民,其办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作用的根本认识和观点。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现象从产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点,从学者们对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学考察与比较中即可领略一二。③近代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确立,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已趋成形。虽然同为现代教育价值观,但中国的教育价值观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依然存在着质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1.2 师生观

师生观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延伸到教育领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规定了教育的内涵和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时至今日,此师生观依然深刻影响着教育。而与此相反,在西方,教师仅具有相对的权威性。由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词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导”、“导出”之意。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权威。

1.3 知识观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界的知识观即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统观念上,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而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知识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的。书中的知识不过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可以进行批判和反驳的。

1.4 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下,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试型的,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记忆、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应试技巧,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应试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注重学生面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互不适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

2 跨文化教育:从实践到理论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人类交流合作的历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体系的过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仅仅是自发的、无序的、不系统的。即使到了上世纪中叶,彼时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独立的理论体系,仅仅外在为移民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学术界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断走向自觉。一般认为,在两种或以上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类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心理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学科。学者王军对与跨文化教育有关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包括文化变迁论、文化同化论、文化融合论、跨文化适应论、跨文化交流论、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学者对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概念等进行了界定。如鲁子问认为,跨文化教育体现在跨文化知识的获得、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学术界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够深入。

3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项目学生1000余人。笔者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抽取了J大学金融学专业办学项目1201班、环境工程专业办学项目1202班。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人员和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85%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识缺乏,不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同时,较大比例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识。同样作为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也不容乐观。

(2)跨文化教育知识缺乏。通过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注重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体现了中外双方课程和知识的优势互补。但遗憾的是,有关跨文化教育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或未设置。学生无法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获得跨文化教育知识,从而对跨文化教育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往往以普通学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师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数被访人员对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对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识和主动性。

4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4.1 课程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应将跨文化课程纳入中外方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发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具备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政策指导。例如,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时,可将有无跨文化课程设置作为是否批准办学的依据。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决定了对外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术沙龙、赴国外短期访学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4.3 环境策略

校园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是多元开放的。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环境建设中,应构建起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辅助的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既发挥中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营造中外文化和谐共处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大学合作实施的教育活动,其学生管理工作更应得到重视。而从管理的角度实施跨文化教育,实现跨文化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选择。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本研究系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C12038,项目负责人:张继桥

注释

① 此处指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以下同。

② 因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为主,外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此处的中外文化对比指中西文化对比。

篇8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专业率先在全国招收本科学生,培养对外汉语事业专门人才。在过去的30年中,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为全国50多所高校输送了大量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的人才。显然,中外文化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知识。在将来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向世界各地人士介绍中国文化,毕竟汉语还没有成为世界通用语。目前,对外汉语专业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他们采用英语专业所用教材,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西方文化知识,能比较轻松地介绍有关西方文化如感恩节大餐、圣诞老人和雪橇、圣瓦伦丁节、复活节兔子和彩蛋等知识。同时对外汉语专业也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以便将来能用英语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知识。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呢?他们所用教材有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内容并打下扎实基础的平台呢?本文旨在通过其所用教材的调查来分析解答这个问题,并通过结果来分析教材有可能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是将来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之一,他们需要具备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并能用英语或者其他目的语进行交流,他们是否能有这种能力呢,从其所用教材我们可得以解读。

二、分析与讨论

教材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对外汉语专业目前所用英语教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担任总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其中包括:《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共六册,本专业学习一至四册)、《口语》(一至四册)和《听力》(共四册,本专业学习前两册)。这些都是供高等院校英语本科学生及其他水平相当的英语学习者所用的,既然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非英语本科,那他们就属于水平相当的英语学习者,他们的英语水平能否和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是另一回事,在此不作过多探究。

《现代大学英语口语》四册中,前三册包括15个单元,第四册包括14个单元。此套口语教材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主题从一、二册中的日常生活话题逐渐过渡到三、四册中的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热点问题。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希望表达的内容,同时又兼顾西方文化和生活的介绍,既有外国味,又有中国味。对外汉语专业还开设了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所用教材主要有三本,一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该书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及地理环境,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等各方面对中国文化做了介绍,是学生们了解祖国悠久、丰富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二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高丙中编著的《中国民俗概论》,该书通过建构“中国民俗”的概念来描述中国人的生活传统,具体从生产、工商、生活、社会组织、节日、人生礼仪、游艺和民俗观念等方面描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对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了解中国民俗的巨大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赵荣光编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该书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及筷子文化等以及中国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中国传统食礼等,涵盖全面,对读者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指导。

总之,上述所说英语教材内容多采用或多摘选自英语国家地道的文章,听说以话题为单元,分课进行听力与口语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能力,了解西方文化知识非常有用。但是,英语文化知识在此套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大,无论是在精读教材还是口语、听力教材中比重均明显大于母语文化。虽然本套书有少量的母语文化知识渗透,但总量太少,以至于教师和学生也相应地很少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导致其无意识地注重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

三、建议与总结

篇9

关键词 中式菜名英译 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目的与原则

一、导言

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文化,构成了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菜名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反映着主体文化,对菜名的研究也因而成为研究一种文体文化的重要方面。

2008年背景奥运会后,中国菜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使者。这种文化交流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翻译问题。 而这些中国菜的英文译名从令人啼笑皆非到规范化、正规化,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二、目前中餐英译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中式菜名英译的现状,我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望文生义的翻译: 四喜丸子—— four happy meat ball

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想当然的翻译,过分的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难免会引起歧义,费解甚至令人可笑的翻译。

(二)恶俗的翻译:

臭豆腐——smelly bean curd

口水鸡——slobbering chicken (流着口水的鸡)

(三)白开水式翻译:只是主配料的简单堆积。比如广东名菜“佛跳墙”在很多菜馆都被翻译成“Abalone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像“佛跳墙”这类具有深厚民间历史典故的名菜,直接按照材料翻译出来就觉得索然无味了,未免可惜。

三、功能派翻译理论基础

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copo-theory), 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理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弗米尔认为单靠语言学解决不了问题,根据行为学的理论,他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语篇。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译文功能论,指出翻译过程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理论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

四、中式菜名英译的策略

(一)中餐英译文本的两个功能

1.让广大的外国朋友在餐厅或酒店就餐时,能够看懂菜单上的一道道菜名,了解这些美味佳肴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可以随心所欲享用菜肴。

2.让更多的海外人士在品尝中餐的美味佳肴时增加对中餐的了解,让中餐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 翻译策略

根据中餐英译文本的两个功能,对于主要目的是方便客人点餐一类的中餐,如果是写实性命名的菜肴,即菜肴是以原料或附带加工形状命名和烹饪手段而命名,这类菜名主要是展现菜肴所用的原料,刀工或烹饪手法,同时也兼容菜肴的口味。由于中英文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和烹饪手段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菜肴的原料,味道,制作方法等翻译出来即可。

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美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有的菜名还蕴含历史和典故,这些菜肴的命名往往利用写意型命名,往往不出现原料及烹饪方法,初次品尝的食客面对食谱往往感到莫名其妙。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虽然这些写意的菜肴被意译后往往会失去他们原名的象征,吉祥和文化意译,但是这样翻译后的菜单简洁明了,体现了菜单传递信息的文本功能,方便外国食客快速点菜用餐。

1.方便客人点餐

即了解菜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翻译时应该注重菜的原料,味道,烹制方法等等。

直译(写实性命名的菜肴,主料加配料加调料)

烤乳猪 roast suckling pig

黄焖大虾 braised prawns in rice wine

脆皮鸡 crispy chicken

意译 (对于写意性命名的菜肴,用避虚就实的方法,翻译出实质)

霸王别姬 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

蚂蚁上树 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糖醋里脊 fried sweet and sour tenderloin

2.文化翻译

此外,如果菜名翻译还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重任,那么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就必须与此目的相适应。尤其是写意型命名的菜肴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属于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量传达文化信息,多采用直译+释义法和音译加注的方法。

直译加释义

在中式菜肴中,有些菜含有历史典故,是由某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宋嫂鱼羹等。有一部分则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命名,如佛跳墙,叫花鸡等。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我们再翻译的时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此类菜名的英译一般采用直译+释义法翻译,即先直接按中文菜名翻译出其含义,然后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

佛跳墙 Fotiaoqiang ——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es)

音译或音译加注释

对中国特有的食品的翻译,多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如豆腐,粽子,饺子,馄饨等等。

Jiaozi— won ton

粽子翻译为Zongzi ——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

五、总结

文章主要简介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本文对德国功能派理论作了介绍,提出了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中式菜名的英译一个范式。就菜名翻译而言,菜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传递。文中笔者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菜名命名的原则以及目前菜名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因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笔者提出了菜谱翻译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运用到菜谱翻译中并详细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以及这个具体方法对菜名翻译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Mo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79.

[2]白薇.中文菜单英译之我见[J].外语研究考试周刊,2007(10):30-31.

[3]陈德彰.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汤立尹.中餐菜单英译的“信、达、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121-122.

[6]王逢鑫.汉英饮食文化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

[7]翁凤祥.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49.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

一、大学英语教学情况现状

(一)语言教学为重心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察也多是停留在语言学层面的语法、单词背诵等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一门语言应当是作为学生去了解另一种文化的媒介,围绕某一个文化主题进行语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交流。但是当前我国最普遍的现象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这场文化交流仪式中往往失去话语权,很多学生不能用合乎规范的英文去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利用英语实现真正跨文化交流。尽管目前针对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四六级考试基本使用传统文化进行写作命题,但是学生答题时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习俗、节日与建筑,这些考试普遍反映了当前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表达教学的缺失。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学生“哑巴英语”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失语”同样是高校教学应当重视的部分,应当积极将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从语言教学转变为文化教学。

(二)传统课堂模式为主导

尽管大学时期的教育模式相比初高中要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模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学课堂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当代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仍然基本处于“断网”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使用计算机完成授课,但是大部分只是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做着最基本的PPT放映工作。教师课上能够积极使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并不多,很多课堂只不过是教师在讲台上借助PPT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单词、语法等知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没有主动去了解相关文化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直接交流少之又少,互联网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很多可能性都尚未被发掘。

(三)落后于当前时代导向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样是国家地位的体现,整个世界都能借助网络进行实时交流,当代大学生更是向外传播文化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在各种场合和文件中都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影响更多人去积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四个自信”的其中一部分,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与创新成为趋势。但是反观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很多时候忽视传统文化重要性,在英语教材中占据的比例小之又少,整个课程编排与教材编写中传统文化分量轻微。我们的学生积极接受外国文化,对外国的电影、娱乐、游戏文化了如指掌,在介绍传统文化时却又不知如何说起,这严重落后于当前我国积极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导向。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措施

(一)转变语言教学为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从语言教学向文化教学的转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都应该进行相应改进,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有更高出镜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的跨国际交流。进行文化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文化教学。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及各任课老师应当积极进行英语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在公共课程中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展示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对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将各种文化进行吸收。而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教师能力,将英语教学更好与传统文化结合,例如英汉文学赏析、传统文化改编等课程,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更加灵活运用外国语言,能够积极将中国文化作品进行英语化传播。这种兼顾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生态环境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进大学英语教学中。第二,创新英语教材编写。要改变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缺乏的情况,必须对课堂使用的教材进行创新性改变,在尊重当前高校课程改革标准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合理的方式写进教科书中去。教材的编写仍然应当以规范英语为载体,其内容应当包含优秀的中英文化内容,围绕不同文化主题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相应训练,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标准英语进行转化结合,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更高的知识文化素养。第三,教师队伍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很多都是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英语语言能力非常强大却缺乏相关文化环境生活经验,而对传统文化又没有达到能够用英文进行深层次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当代大学教师队伍应当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进行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研究,在自身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带动学生用英文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总之,在文化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脱离原有模式,让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交流,培养当代大学生高水平知识文化素养。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带给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可能性,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支持更有利,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能够让各种文化的展示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教学成果进行数字化保存与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很多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进行记录并分类,与英文典籍中已有的翻译方式进行合并与对比,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将课上总结的教学成果上传,让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巩固与复习。同时学校教研室可以将各个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汇总后编纂,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建立起学校英语教学专门的语料库,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传统文化在英文语境中的表达方式。第二,使用互联网进行辅授课。学校在自身网络课程平台中添加一些英语学习趣味性课程,教师将一些在课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录成微课视频上传至学校官网,学校也可以购买一些知名教师的课程进行上传。学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课程观看,在这些微课程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各种文化的内涵,从而在现实课堂中给予教师更好课堂反应,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科学配合。不仅如此,在课上教师也可以上网寻找传统文化视频与图片给学生观看,学生自己同样可以将传统文化翻译成英文作品后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课堂展示,从而帮助教师丰富英语教学课堂形式。总之,互联网技术是英语教学应当积极引入的科学技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传统文化进行英语教学更加容易、方便,帮助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