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研发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问题研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问题研发

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重要性;趋势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1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当前世界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能源紧缺,二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三是空气污染。而上述三个问题的产生与石油的燃烧有着直接的关系,全球40%的石油被汽车消耗,我国30%以上的石油被汽车消耗,这些数字还会伴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上升。面对石油资源日渐减少和油价的快速上涨,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全球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近年来都加大了新能源的研发力度,以提高自身产业的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对环境保护、能源战略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整个汽车行业,乃至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意义重大。

1.1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以新能源汽车中的纯电动汽车为例。首先,纯电动汽车省去了油箱、发动机、变速器、冷却系统和排气系统,相比传统汽车的内燃汽油发动机动力系统,电动机和控制器的成本更低,且纯电动车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因为电动车的能量来源--电,来自大型发电机组,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甚至混合动力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

1.2 有利于建设生态环保城市

目前全国各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都较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各城市大气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之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城市宜居环境。

1.3 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可以节省燃油,有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具有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等优点,使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2.1 提倡低碳经济

作为低碳经济最重要行业之一,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受到中国车企的热捧。低碳经济将经历一个很大的产业变革,它必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这个动力大小取决于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与规模又取决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

2.2 补贴优惠政策

政府有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优惠,且补助程度与国外相比较高。

3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而在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据许多业内人士坦言:其中最重要的障碍来自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充电不便等现实的问题,使新能源汽车的这些优点可望而不可及。

3.1 问题所在

目前专业汽车充电站稀缺,而家庭用户又普遍没有安置电源的私人车库,小区里的私人停车位上也无家用电源。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维修费用也较高,且配件销售点较少。

根据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如此巨量的新能源汽车要正常运行,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配套设施,特别是动力能量的补充。

如果政府和消费者发现电动汽车尽管价格有优势,但缺乏配套的充电设施,用起来很不方便,他们会退避三舍。这反过来会影响汽车企业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困扰着电动车开发和生产企业,也影响着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信心。没有充电网络,电动车的大规模应用甚至普及就是空谈。

3.2 解决方法

篇2

摘 要:我国是世界的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却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资源利用以后还会出现能源废物肆意排放的情况,由此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特别是伴随着高工业产值的高工业三废排放和重度污染。在能源领域对能源废物合理处理,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已经成为党和国家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能源污染;法制构建;废物处理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能源资源废物的界定

(一) 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是指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河流、海流、潮汐、草木燃料及太阳辐射等。能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二) 能源资源废物

一般来说资源废物是指资源经过人类的开发、加工、利用等工序在当是的科技条件下实现了其作为资源对人类的价值并且不能再进行深度开发而成为的无用物。

但是,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市场概括的来看,能源资源废物的范围可能会被扩大。我国的能源资源废物不仅包括物尽其用以后所产生的废弃物质,还包括人为的对利用价值低或者可循环利用的能源资源的弃舍。

二、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业的发展现状

1、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链条。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依旧是以煤为主体,辅以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体系,煤供应着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电力需要,而石油及其转化能源是我国汽车动力的主要供应源。这就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消耗所带来的大量的废物气体和燃料残渣的排放,能源产业结构的边际效应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环。

2、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势头强但动力不足。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诸如雾霾、有色河流、地面沉降等突出环境问题的大量涌现,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范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国家加大了对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替代能源、新兴能源产业得到发展;但同时,发展新兴能源产业所需的资金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却不能与之相适应,使得我国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我国的能源浪费问题

据统计,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高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5%,比经合组织成员国高出46.5%,全国煤炭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小煤矿回收率仅15%左右。照此计算,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 亿吨煤炭资源被浪费。

三、我国能源废物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能源资源废物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资源废物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的:

(一)自然资源由于其自身属性在人类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气体、粉尘、颗粒物等;

(二) 能源资源经过利用以后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残渣,但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可以进行深度开发的;

(三)在对能源资源的采掘过程中基于“嫌贫爱富”的意识倾向而对开发价值不是太大的能源资源予以闲置、舍弃甚至再填埋的情形。

四、能源资源废物处理的法制化建设

(一) 我国的能源资源废物处理现状

我国目前对于能源资源废物的处理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复掩。

这种处理方式主要发生在能源矿石的开采过程中,在煤炭的开采中最为频繁。由于矿石在同一个地质层里矿床的深浅厚薄也不同,在同一个矿床里每一个部分所富含的分量也是不同的,而在开采的时候一般富集层会被优先开采,不饱和层往往会被直接跳过去,在矿床开采完毕以后对该部分进行重新填土。

2、填埋。

这种处理方式主要发生在能源资源被利用以后的阶段。在能源资源原矿石被利用以后,会产生许多“无用”的矿石残留物,是我们所说的矿石灰,大部分企业将无用的矿石灰在土地上挖坑填埋。一方面,有用的能源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另一方面,矿石灰中的化学元素甚至会造成土壤污染,带来土壤肥力的下降甚至是不能使用的情形。

3、排放。

这种方式是我国能源资源利用中以及利用以后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我国的化工厂,火力发电厂以及炼石厂的分布密度是比较大的,这是由我国人口的密度以及人对资源的需求量所决定的。冒出浓烟的巨型烟囱,涌出有色水流的下水管道就是它们的表征,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还有厚厚的汽车尾气。

(二)能源资源废物处理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的消耗量会比其他国家都要多,如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是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的重心。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如何实现资源的最有效,最优化的配置就成为了关键,同时,在实现资源综合配置过程中要兼顾自然环境的改善,那么能源资源废物的合理化处理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法制结构上的制度构建。

我国对于能源资源废物处理问题在目前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位,但它的法律存在又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立法成本的价值趋向与我国能源执法部门所处的弱势地位,笔者认为,对于能源废物处理问题的法律规制可以从部门规章开始。由能源部门牵头,以国家发改委的名义来制定部门规章,立法主体的地位较重,法律层级较高,执行力较强,同时又不必匆忙出台一部法律,节约立法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适时调整其实行过程中的不切实际,以便适应中国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

2、立法内容上的重点。

规范性文件时的制定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那么,在针对能源资源废物处理问题所提出方案,就要针对能源废物处理所产生的问题。

(1)采掘处理集约化。

一方面,在对能源资源矿藏进行采掘时要严格控制眼高手低的现象,对于开采富矿,复掩甚至单纯放置贫矿的情况予以严格限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情节严重的直接责任人员、工矿企业给与警示甚至是行政处罚,并责令改正;另一方面,要设立行政奖励机制,对于投身科研减少能源残留物危害或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源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使用的给与一定的行政奖励。

(2)建立废弃能源矿石分类处理机制。

再对能源原矿石进行初次利用以后,应当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其残存物进行鉴别:对于没有自然生态破坏能力的源矿残留物可以进行集中堆放,或者是处理以后作为建筑等其他功用的材料进行再次利用;对于具有人身、环境危害性的残留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做处置,对于以直接填埋方式处理能源资源源矿残留物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机构的责任。

(3)能源废物直接排放的限制。

从一般情况下来说,能源废物对与整个社会生态环境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危害性,工业三废的排放是对能源废物排放进行控制的重点建设工程。对于工矿企业来说,在环境税费改革的大潮下,应当把能源废物的直接排放纳入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同时,因为环境破坏具有负外部性,生态危害不会瞬间显现,所以征税额度应当采取超量累进税率;而对于私家车主来说,对于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否要进行规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对燃油费加征环境税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作为垄断企业的国有能源企业应当先予负担生活燃油的环境税。

参考文献:

[1] 白志刚等,直接蒸汽冷却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J],载能源与节能,2011年06期

[2] 高莹,郭文琦,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载中外企业家,2010年06期

篇3

关键词:陇东 能源开发 金融支持

21世纪的竞争是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甘肃作为西北“居中联四”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深入实施,西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甘肃省政府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两翼齐飞”即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两大新基地。陇东地区以庆阳、平凉、天水为主,辐射陇南,整体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力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轻纺、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即东翼)成为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凉市和革命老区庆阳市作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两大核心区,尤其是庆阳市被确定为甘肃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如何趁此东风在在资源兴市的战略指引下,借助金融的大力支持积极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促进甘肃东翼腾飞突显其战略意义。

一、陇东能源资源大开发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持

(一)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现状

甘肃省陇东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庆阳、平凉两市13个县区,土地面积3.8万平方公里,境内石油、煤炭、煤层气、天然气等资源丰富。预测煤炭储量达到1363亿吨,且储量集中,是未受破坏的整装煤田。华亭矿区作为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了2000万吨/年的煤炭生产能力。“打造陇东南能源走廊”是甘肃省继打造河西风电走廊之后提出的又一个能源发展战略新构想,此战略规划到2020年,陇东南地区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亿吨/年,火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甲醇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合成氨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年,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150公里,实现煤炭外运5000万吨,“陇电东送”、“陇电入川”2000万千瓦时,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陇东南能源走廊。在加快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和转化增值,做大做强原煤生产、火力发电、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促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打造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二)借力金融开发陇东能源资源

面对如此大型集中的能源资源开发,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后续的资金投入都呼唤金融的大力支持。为此,科学有序地开发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能源资源需要强化金融的支持保障作用。通过健全政府、银行和企业协调沟通制度,拓宽信贷支持领域,破解存贷差持续拉大和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投融资体系,吸引省内外金融机构在陇东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兴办村镇银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审批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做大担保公司,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支持保险业机构开展新险种试点,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保险组织;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对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促进甘肃东翼腾飞的支持作用突显其迫切性。

二、金融支持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金融体系不完善制约了资金的筹资规模

陇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最突出的方面体现为金融发展的滞后。针对当前该经济区内存在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中小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信贷约束严重;信贷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十分薄弱;信贷供给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区内核心产业发展面临严重资金短缺,阻碍了地区产业集群的成长步伐;证券市场发展缓慢,上司公司数量少、规模小,直接融资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推动陇东能源资源的开发,金融体系不完善与融资方式单一制约了资金的筹资规模。

(二)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

由于受投资环境和投资人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陇东地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较突出。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不能给银行提供必要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因而难以具备基本的贷款资格,已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制约信贷投入。以庆阳市为例,目前全市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是财政出资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仅为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提供担保,对企业未开办担保业务。

(三)陇东地区资金紧缺与银行资金大量外流矛盾突出

存差持续增加,金融机构经营压力大。以庆阳为例,2009上半年,全市金融运行中呈现出的显著特点是金融机构存贷差大幅增加,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存贷差额为73.6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62亿元,存贷比例为49%,较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大量资金被上级行调出,形成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紧缺与银行资金大量外流的突出矛盾,金融机构贷款营销难问题更加突出。

三、金融支持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政府的指导管理与政策扶持

为进一步加快开发陇东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尽快将区域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甘肃省规划按照“输煤与送电”并举的发展思路,加快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着力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形成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撑的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和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其一,以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手段积极引致经济区内、外社会资金,形成加大投入总量和提高投入绩效的合力。对投资于陇东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投资贷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建设给予财政贴息并不断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其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适当放松金融准入限制并向各类投资者开放,着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健全金融体系,做大做强金融市场,形成安全稳定、规范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支持区域能源资源开发。

(二)完善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投融资体系

陇东地区能源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创新融资方式、丰富金融资金渠道,完善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投融资体系不容忽视,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新融资方式,丰富金融资金渠道:一是紧扣经济区产业优势,加快设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为陇东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提供特别金融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优势,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优惠贷款,加快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三是灵活采取BOT、TOT等多种方式,推动公私合作,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能源资源开发;四是加快政策性信用担保制度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五是放松商业票据融资,发展企业短期融资融券业务,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六是为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在陇东地区设立和开展业务创造良好条件,丰富陇东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资金平台,加速企业上市,拓展直接融资空间。

(三)加大对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信贷投入

金融机构要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基础上加大对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信贷投入:一是全力支持陇东建设成为能源化工基地并成为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建设资金中,银行贷款将占居较大比重,金融机构对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作用不可小视。各类金融机构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要积极支持能源资源开发建设,促进生产方式由高耗能、高污染向清洁能源生产方式转变,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对国内外投资商投资兴建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机装组、配件加工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予以金融支持,做大能源资源产业链,促进形成产业集群。三是落实国家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商业银行总行在与中央直属集团能源企业的信贷协议中,给予能源集中度较高的欠发达地区银行分支机构更多的优质客户和项目,充分利用本土金融业信息掌握充分、信贷服务及时的优势,提高银行业推动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杠杆作用。四是基层金融机构要找准市场定位,切实把握好金融支持重点,努力争取上级行在指标规模安排上给予倾斜。

(四)重视政府、银行与企业间的相互协调与政策配合

作为能源产业,它是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往往与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在能源金融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与合作;另一方面,能源产业发展也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正是能源金融赖以深化的基础与日后面临的持挑战,更是金融部门的良好机遇。陇东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资金供应举足轻重,银行贷款作用重大,金融部门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信贷重任。陇东能源资源开发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能源开发企业与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与工作合力。因此,要加强政策协调,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及甘肃省 “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陇东能源资源开发项目注入标准,防止盲目投资,建立健全制度约束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引导能源资源金融发展,实现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王纪伟. 对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变迁的思考[J]. 甘肃科技 , 2009,(01)

[2]王履宣, 王德方. 甘肃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社科纵横 , 2009,(01)

[3]何元睿. 增长极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中的作用[J]. 发展 , 2009,(10)

篇4

关键词:综改区 山西省 合同能源管理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60-02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独特优势

1.基本内涵。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于2010年4月2日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将合同能源管理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0年6月2日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及其合理利润。本办法支持的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第139条第13款规定,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从事节能服务的单位通过与用户签订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者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分析、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服务,并分享项目节能效益的一种节能机制。

2.独有优势。(1)多方配合的整体性、系统。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改造项目的全部工作,其中包括能源审计、节能设计、节能工程施工、项目融资、节能设备的提供、节能设备的运营维护及节能量认证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系统。(2)针对节能项目量身定做全面系统服务。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会根据用能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通过采取多种节能措施并用的方式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节能服务公司通常还负责用能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节能项目在合同期满后,也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3)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融资责任。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用能单位一般无需事先提供节能改造所需的资金和服务费用,相关资金或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或是由节能服务公司寻找项目融资,也可以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节能改造所需的设备等。节能服务公司前期投入的费用及其利润将通过在约定的合同期内分享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收益或以类似方式获得。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介入,可以降低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的资金压力,有效地提高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4)节能保证性、高效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根本目的就是节能,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向用能单位承诺节能量,保证用能单位可以在项目实施后即刻实现能源利用成本下降。另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入及利润靠“节能效益”支付,所以只有保证一定的节能率才有必要真正投入一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通过这个保证,用能单位将无需承担节能改造失败的风险。(5)通过非行政的手段解决高能耗问题的有效机制。虽然政府可以通过限制用能单位的能源使用量、设定用能单位的节能减排目标等手段解决高能耗问题,但一般很难强制要求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运用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市场机制,用能单位可以在无需投入资金和几乎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降低能源费用,而节能服务企业通过分享节能费用等方式实现盈利。在此种模式下,节能改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还给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双方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有效促进节能改造的广泛推广。

二、山西合同能源管理的现存问题

1.政策支持有待创新。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应当在政策上充分考虑本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给涉及民生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以政策上的适当倾斜。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完善,市场模式的多样,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等等,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激励创新,需要有关部门联动配合。

2.融资渠道单一。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兴的机制,具有预期效益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预估。所以,金融机构往往对此类项目的信心很低,在缺乏有效担保的情况下,所能提供的融资渠道和额度也非常有限。

3.管理监督亟待加强。至今,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监管制度还未见正式出台,只是每年度会依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发的考核实施方案和年度节能服务公司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采用企业自查和组成考核组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重点抽查。但具体项目日常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施工质量、节能效果、运营状况等停留在企业自我监督的层面,又加之大部分项目涉及民生项目、公共项目,其中隐患显而易见。

篇5

关键词:新源汽车 发展现状 发展问题 传统能源

中图分类号:V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1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成为关系着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问题,被整个国际社会所广为关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在石油消耗中,汽车燃油消耗占据了石油消耗的重要比例,也是近年来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石油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其存储量极为有限。据估计,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储量仅能支撑到2050年左右,石油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各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解决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该文就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问题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是世界各国的长期目标,但短期看来,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将会占据主流,因此在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能源汽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在节能技术方面,近几年传统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汽油机、柴油机技术的研究,高效载重汽车及其发动机技术的研究,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技术的研究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也是我国当前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均质压燃发动机技术、非活塞式内燃机技术、高效传动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的提高了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水平,此外在用车节油方面也有所研究,如汽车维护保养、机油添加剂等,也对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

1.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早在“八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持续鼓励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尤其是“863”计划中,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多个重大项目,有效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度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五大类。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即传统燃料与电能的混合能源汽车,这类汽车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节油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且不需要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较大的商业化运营前景,如上汽开发的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即已经顺利上市,一汽双电机重混合动力轿车和中度混合动力客车也开始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就有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2013年3月预计示范推广规模达到3.97万辆。而全球范围来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700万台,我国大力扶持的纯电动车由于受技术和产业配套的影响,至今销量一直较低,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成为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2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能源汽车在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传统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了节能效率。不过从目前看来,我国内燃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同国际发达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柴油机多次喷射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技术、高压共轨道燃油喷射技术等方面。在高效载重汽车方面,我国目前应用于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大功率高效柴油机技术方面,高效载重汽车品种相对较少,缺乏系列化高效载重汽车的研发能力。此外,由于应用于轿车和轻型车的轻型高速柴油机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以及柴油品质方面的问题,我国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程度还远远不足。

2.2 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在传统汽车内燃机技术无法满足石油消耗和碳排放需求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数年的努力,全球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当前新能源汽车依然身处推广困难的困撞之中。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依然过高,在我国,既便是政府补贴后的售价同传统汽车相比也依然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售价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两三倍,而同类型纯电动车售价更高达传统燃油车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与零配件未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等有关。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如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服务的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既便是在试点城市也存在布点不均的问题,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服务范围覆盖能力,此外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也影响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此外,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如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还存在技术上的缺陷、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还不完善等,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的一些关键技术也还未掌握。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3 结语

能源问题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被全球各国提到了战略高度。汽车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消耗产品,降低汽车的传统能源消耗,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节能与环保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规模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 张发龙,陈春菊,闫忠孝.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刍议[J].价值工程,2012(23).

[2] 姜凯.十二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攻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4).

篇6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概述

新能源汽车由于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优点,自推向市场以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推广。其中,混合动力汽车在全球累计销量已超过100万辆。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我国从2007开始就按照“863计划”的要求集中力量投入了20多亿人民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研究和开发。2009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扩大公共服务领域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从以前的13个城市增加为20个城市,并对上海、深证、杭州、合肥以及长春等5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对每辆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6万元,对每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部分城市也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深圳市为了鼓励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购车时除享受5万至6万元国家补贴之外,还可享受地方财政3万至6万元补贴。此外,消费者还可获得9000元电力补贴。以比亚迪F3DM低碳版豪华型为例,该车厂家售价16.98万元,享受国家和地方补贴后,消费者的购车款可控制在9万元以内。此外,深圳已建成3座社会充电站、21座公交充电站和154个充电桩,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充电网络还将进一步覆盖市民驾驶电动汽车出行范围。

二、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能源汽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尚不成熟。当前,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国内市场推广主要会遇到以下问题:

1.新能源汽车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望而却步”。目前,电动汽车整车价格要比同样动力的传统燃油汽车价格高出50%以上,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高于消费者预期,价格较高是未来一段时间制约新能源汽车向商业市场推广的主要因素。虽然国家和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维护成本依然较高。消费者需要考虑后期更换电池等费用。由于现阶段电动汽车产量不多,还未形成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核心原材料即电池的价格昂贵,是造成电动汽车价格高昂的重要原因。目前,一辆电动汽车配备的一组电池价格基本在2万元以上,每车需要4组电池同时供电。也就是说,一辆普通电动汽车电池花费大致需要8万至10万元,有些车型甚至更高。如何降低整车价格及电池费用,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2.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不稳定。新能源汽车要成功推向市场,产品质量及安全性能是消费者关心的最主要问题。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在于电池,而电池在低温或高温天气下容易出现不稳定状态,是近期我国电动汽车主要需克服的难题。2011年4月,杭州市首批运营的众泰电动出租车,其中一辆出现了严重的自燃事故,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产生担忧。一种新产品走向市场,其市场可行性调查、产品安全测试及市场售后配套服务都需要有完整的系统支持,而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不多,关键原材料、重要零部件依赖进口,整车制造核心技术缺乏,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

3.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足,消费者使用不方便。充电网络的建设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广相当重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相对于传统汽车业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来说,新能源汽车使用中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只有大力推广配套设施的完善,才能使新能源汽车逐渐替代传统汽车。目前,全国在25个试点城市共推广各类电动汽车超过一万辆,已建成充电站51座,换电站9个。但是,与随处可见的加油站相比,充电网络的规模实在太少了。以杭州为例,在市政推广的电动出租汽车市场中,载客范围只能限定在70公里以内,超出范围,由于没有充电设施,司机不敢载客。若要在商业汽车市场上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则需加大在住宅小区、停车场等市区范围内增加充电栓和充电站的建设。

4.行业标准还未统一,市场推广形成阻力。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意味着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有的电动汽车采用“插电式”,而有的纯电动汽车采用“电池式”。即便“插电式”的电动汽车也型号各异,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不仅尺寸大小不一,有的连充电接口也不尽相同,这对充电站的建设造成很大影响。如何推进电池生产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技术标准的合作与统一,成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参考国际标准,尽快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好地发展。

三、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经验借鉴

未来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速会快于传统汽车。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1300万辆,占当年的总销量的13%。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来看,各个主要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是最优先的发展目标,并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明确了基本的发展方向。

1.德国积极推动高效充电网络建设。德国政府一向重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其中,政府重点鼓励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对其研发投入、市场推广、配套设施的完善做出了具体的部署。目前德国正在通过不同方案、不同机构,推动建立高效的“汽车充电站”网络。德国首都柏林市政府2009年宣布,将免费提供土地用于在市区繁华地段建立至少550个汽车充电站,并对各大汽车生产商提供的1000辆电动车进行全面测试。政府除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大笔资金外,还对电动车配套设施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其顺利运行,如大幅增加充电站的数量。

2.美国运用“以旧换新”刺激市场的消费。目前在美国,对清洁能源汽车的补贴主要是通过购车的环节来实现。美国2005年通过的《能源法案》规定,购买清洁能源汽车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根据该法案,购买混合动力车型最多可获得3400美元抵税优惠,插入式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最多可获得7500美元抵税优惠。2008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之后,政府为刺激消费推出了汽车“以旧换新”的计划,鼓励民众将旧的大排量汽车置换为节省能源的新型汽车。除了联邦政府的抵税优惠外,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刺激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在经济上的补贴之余,各州政府对驾驶新能源车的车主也提供一些驾驶及停车方面的便利,如电动汽车免收停车费,免收过桥费等。

3.日本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目前,日本在混合动力车型上全球销售量第一,在纯电驱动上规划和产业化推进步伐是最快的,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也是领先的。而且日本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提出和实施动力电池研发计划的国家,计划用20年的时间分4个阶段实现电动汽车的性能、成本和传统汽车具有完全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在2006年分别给予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燃料电池产业化实验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导入199亿、33亿和88亿日元的支持,并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4.韩国利用减税优惠直接鼓励市场消费。韩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起步也比较早,韩国民众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兴趣高昂。原因是,韩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在法律保障、税收优惠等多方面进行扶持。韩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立法支援。早在2004年10月,国会就批准了《新环境汽车开发与普及促进法》。此外,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韩国企划财政部决定自2009年7月起至2012年年底对混合动力汽车实行减税优惠。

四、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对策建议

1.运用财政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初期,一般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在促进汽车能源多样化研发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更不可替代。政府应出台针对普通消费者的优惠政策,如减免车辆购置费、提供补贴等,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进一步调整燃油税政策,提高传统汽车的持续性支出。同时,在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中,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新能源汽车,从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链条。目前,在市场推广中,可将公交公司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加大对公交公司的补贴力度,鼓励公交公司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不断得到改进,其社会效益也才能不断得到体现。

2.尽快统一行业标准,提高产品安全性能。因维修服务工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尚未充分暴露,若大面积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应尽快出台统一技术标准,采用标准化的配件和接口,规范材料要求和检测方法,这对电动汽车的安全质量保证及推广使用都有重要作用。此外,新能源汽车示范和实地测试也是市场准备的一个重要步骤,增加在实际交通状况下进行示范和实地测试,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技术的可行性及用户的接受度。

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财税政策;新能源汽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9

[中图分类号]F812.0;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新能源汽车的概述

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相对,是传统能源形式以外的能源总称,也被称为非常规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能源有很多,例如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难题。新能源汽车简单地说就是以新能源作为汽车的动力,通过对汽车动力、结构、技术方面的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新式汽车工具。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类型有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油气混合、油电混合等)、燃料电池汽车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颁布了多项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2015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共计约2万辆,和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2.49倍。包括纯电动乘用车6 656辆,和同期相比增长78.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5 689辆,和同期相比增长4.48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6 395辆,和同期相比增长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 650辆,和同期相比增长145%。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16年,各类插电式、纯电动乘用车年销量超过70万辆。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政策支持不足,管理部门混乱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该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政府给予的支持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少,且系统的产业发展策略更少。另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管理部门比较混乱,存在着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如财政部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保部门、交通部门等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但是多部门联合管理会造成政策之间出现抵触,降低政策的有效性,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2.2 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新能源汽车起步相对较晚,人们对这一新兴的交通工具认识较少,使用量很少。但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较差这一事实,具有充电功能的充电站、充电桩,甚至是可以充电的停车场在我国很少能见到,这些欠缺的基础设施,也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

3 我国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财税政策的缺陷

2001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分别从其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发,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中有些政策已经显现出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政策缺乏针对性、阶段性,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阶段性的特点十分突出。如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较多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问题,在中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较多注意汽车制造的本身,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企业比较注重其商业的运行模式,这是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律。但是我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却缺乏针对性和阶段性,造成了政府无论是在资金、补贴、政策上都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但是实际的政策效果却并不明显,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我国要因时、因事,对症下药,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调节效果,才能高效利用财政资金。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与发展缺乏统一的管理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管理上,我国一直存在着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多部门的共同管理使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仅从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发,缺乏整体、全面的发展规划,甚至有些政策之间会出现相悖的情况。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我国新兴的产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其发展保驾护航,这些条块分割的政策措施难以发挥功效。因此我国必须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在各项政策制定之初,联合各个相关的管理部门,从总体角度出发,共同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3.3 配套Y金不足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由于基础薄弱,需要大量的资金给予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广、使用,不但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如在充电站、充电桩、充电停车场等的建设上,在对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给予的补贴等。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有心无力,这种情况导致新能源汽车无法在地方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4 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4.1 发挥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绝非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部门、某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它要求政府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定统一的技术研发路线,通盘考虑发展规划,各部门统一行动,破除地区、部门的束缚,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

4.2 加大政府对研发环节的财政投入力度

首先,要将财政补贴的重点由购买环节前移至研发环节,加大对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其次,要采用政策性资金扶持的方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基金,鼓励技术研发实体进行申请,以获得充裕的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此外,在政府采购招标的过程中,要将自主创新纳入评分指标,以此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其进行自主研发。

4.3 运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环节的投入

在企业所得税上,可以提高研发费用税前的扣除比例,对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引进的无形资产加速摊销,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的研发采取免税的奖励等;在增值税上,对从国外进口的科研用品,建议免征增值税。还可以制定新能源汽车行业退税政策及对研发过程中的中间品减征增值税等。

4.4 通过政府采购,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销售途径

政府采购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以规定在各地每年的公务用车采购中按一定比例采购新能源汽车并制定新能源汽车采购标准,保证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产品能够取得充足的市场份额,保障市场的公平性,另外,政府可以规定公共交通服务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效果。

4.5 制定售后服务及电池回收财税政策

与新能源汽车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中,最重要的两项服务就是汽车的售后服务和汽车动力电池的更换、回收与利用问题。优秀的售后服务体系,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大有好处。而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则需进一步巩固节能减排的成效。政府应对售后服务企业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其发展的初期予以3~5年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

5 结 语

自2001年以来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走过了15年,在此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这一技术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策的支持措施也不够完备。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税政策建议,以期国家通过实施高效的财税政策,使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形成比较优势,引导汽车消费的导向,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并大幅降低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尽快实现。

主要⒖嘉南

[1]孔晏.汽车消费领域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对策[J].税务研究,2008(3).

[2]王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 燃料电池汽车 纯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 发展现状

1 引言

近两百年来,人类经济与文明经历了高速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汽车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给人类生产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能源与环保问题。近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被全球各国广为关注。在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要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将汽车节能环保作为核心之一,一方面大力提高传统汽车的节油能力,一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应用力度,而发展新能源汽车更是汽车社会节能与环保的根本途径之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三纵”就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总称,是当前汽车节能与环保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2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与发展

2.1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其核心部件为燃料电池,不会产生有害产物,且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高2~3倍,节能与环保效果极为理想,被世界各国和主要汽车集团所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如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日本即先后投入了上千亿日元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美国财政仅2011年即安排了5000万美元用于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的研发,福特、通用、丰田等六个世界主要汽车公司在于2009年签署的备忘录中,计划于2015年大力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形成数十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在可靠性、适应性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2.2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方向

燃料电池汽车实际上需要机械、化工、电子、新材料等多方面学科支持的复杂系统,涉及了多个基础学科、前沿学科、新技术学科的技术整合,由于其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整合需要强,因此当前还有很多不足。就目前来讲,未来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于整车平台结构、关键零部件开发、使用寿命与可靠性、基础设备研发几个方面。包括如智能控制技术、安全碰撞性能、底盘可靠性、燃料电池发动机寿命等等。目前,虽然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成本和技术水平都阻碍了应用推广,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3 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发展

3.1 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纯电动汽车是以蓄电池储存电能,向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运转,最终驱动汽车运行。实际电纯电动汽车并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兴产品,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一百余年前,不过由于技术原因不成熟一直未能实现产业化。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进,纯电动汽车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英国目前即拥有数十万辆纯电动汽车被投入使用,法国在巴黎、拉罗舍尔甚至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网基础设施。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我国纯电动汽车起步较晚,但自八五开始,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即已经提高到了战略高度,纯电动汽车已经通过相关认证试验,并投入了生产和市场推广之中,形成产业规模。

3.2 纯电动汽车发展方向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纯电动汽车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不过当前在电池技术、电机驱动和控制技术、整车技术、能量管理技术四大核心技术方面还有所不足,影响了纯电动汽车的实际应用效能。在未来,纯电动汽车将会在这四大核心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纯电动汽车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电池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竞争的核心,急需高比能量、高功率、高使用寿命的高效电池的支持。驱动电机也需要更高的调速范围和更高的转速,例如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研发,智能化和数字化电机驱动系统的研发等。

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发展

4.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采用油、电发动机互补工作模式,相对于同等条件下的汽油车和柴油车来说,尾气排放更少,具有环保、污染小的优点。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有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四大类。据相关报道,美国计划于2015年普及一百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日本则计划于2020年普及包括混合动电汽车在内的“下一代汽车”1350万辆,德国政府也提出了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计划,混合动力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4.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方向

纯电动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期方向,尤其在纯电动汽车技术相关难点未能彻底解决之前,混合动力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尤其在石油危机日益紧张,油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将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重要措施。据估计,至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混合动力汽车所占份额将增至20%~30%,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也将达到5%,不过我国汽车市场混合动力汽车所占份额将会略低。

5 结语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虽然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和应用,但有不少技术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未来几年时间里,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将会逐渐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的主流。

参考文献:

篇9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身能够净化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等成不利影响的现象。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的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愈来愈严重,特别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更成为了人们治理的重点,这是由于现在的汽车数量不断的增加,增加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环境所能承载的速度。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在2012年的2月份,第200万辆汽车就落地行驶,这个数量的汽车不仅对城市路面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对人们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新能源汽车虽然具有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清洁、环保等优点,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缺陷,如造价昂贵,除了动力环保之外车身其他设备与传统汽车一样,甚至有的还不如传统汽车,且如电动汽车,电池的续航时间,以及充电时间也是被消费者所诟病的。所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之路还是十分漫长的,不仅要对抗其他竞争者,更重要的是要先解决产品本身的问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克服这些困难,并且要在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找到解决办法之前,这样才能把握到先机。

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分析

据中汽协会不完全统计,2012年汽车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8368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655辆、混合动力273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以此测算,要达到规划目标,未来几年年均纯电动和插电混合汽车销量需超过13万辆。另外,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让国内企业看到了希望,2012年美国共销售电动汽车19000辆,法国有4613辆电动汽车登记上牌,德国2012年共售出2254辆电动车,混合动力车13622辆。

由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动是开始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因此2012年以前,这些企业中以商用车为主导的占据了大部分。不过随着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出台,产品结构从以商用车为主导逐渐向以乘用车为主导的趋势发展。乘用车方面,2012年拥有节能与新能源产品在售的乘用车企业从2008年的 4家增长为13家,共计39款车型,其中12款为2010年公告的新车型。

(二)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分析

对于新能源汽车是否能够在国际上找到广泛的市场以支撑将来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出口。美国作为世界上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是大部分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代表,因此美国国内的政策及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情况可以作为全球情况的样本;而日本作为最先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掌握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其国内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及对外出口策略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最后是印度,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汽车的需求量是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慢慢增加的,并且印度是中国传统的汽车的主要出口国,印度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及认知情况可以帮我们了解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或者是不发达国家对于传统汽车的需要与新能源汽车的需要与情况的对比。

三、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汽车业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必经之路。汽车出口作为汽车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出口对于汽车销售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起步较早,但政府投入长期不足,企业投入更少,长期处于试验阶段。近年来虽加大投入,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技术问题

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不仅面临着其他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挑战,同时也有自身产品的问题,包括新能源汽车是否真的节能减排,电池生产技术和成本,充电站系统建设问题。这些都对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

(二)环境政策问题

在传统汽车生产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国人抱有很大的希望,觉得我国与发达国家正处在同一起水平线上,甚至可能超过竞争对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认都支持这一观点。从有关数据来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是否与竞争对手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还是不能肯定的。电动车目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从电池,电机和电控三个关键技术来看,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与西方先进水平相比在电池方面相差最小,但在电机与电控技术方面与国外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国外其他制造商的技术相比并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研发电动汽车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必经之路,它毕竟是最现实的途径之一。弃之不顾,在将来则有可能处于被动的位置,但若忽视其他方面只顾研发电动汽车也是不太妥当的。

我国现在已经有成熟新能源汽车投入市场使用,从混合动力公交车的运行、使用情况来看,目前的市场使用尚好。使用混合动力客车,便于公交公司建设充电设施,且客车的年运行里程高,目前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政府推出“三年十三城千辆”计划,应该还要加大推广的力度。公交公司目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政府应该加大对公交公司的补贴力度,鼓励公交公司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不断得到改进,其社会效应也才能不断得到体现。

(三)三大瓶颈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已起步多年,但距离市场化的推广和商业化的运作还是很大的,目前依旧停留在研发样品和展示产品阶段。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方面正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新能源汽车环境配套系统尚未完善。当一种新能源面向市推广时场,新能源安全使用测试、市场可行性调查以及市场配套设施等都需有完整的系统支持,否则不具备可操作性,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弊端”。

二是我国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通常是以单样产品为中心,“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成本高、风险大。

三是节能环保意识还未深入人心。

四、解决方案

(一)拓宽新能源汽车研究领域

根据2007年11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驱动方面和动力控制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具有先进技术原理、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当前,一般认为新能源汽车主要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目前在国际上已有了大量关于使用生物燃料的实践,生物燃料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路线。巴西将从2010年1月份开始将生物燃料的掺混率从原来的4%上调至5%。美国要求到2030年生物燃料的使用率必须占交通运输燃料的30%,欧盟要求到2020年生物燃料要占有10%为,瑞典则要求石化燃料全部以生物燃料代替。发展生物燃料,解决生物燃料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另外,将传统燃料的使用效率提高也是意义非凡的。

(二)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力量目前主要是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大学。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性研究,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创造性研究,它需要研究人员专心、专注、投入大量精力,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成败共同命运。这对于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大学中的研究人员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研究人员身处所在企业或学校的大环境中,必然会被所在组织复杂的人事关系所影响。为此,国家委托单位应对课题组的科研管理制度提出明确准则,并对其进行半年及年度审计。国外的部分大企业在研发重要的新产品时将研发人员与现有组织暂时分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家应该要像成立空间技术研究院一样,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以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并对该研究机构进行严格管理。如比亚迪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通讯电子研究院以及汽车工程研究院,专门负责研发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这也是其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企业不应依赖技术进口及低廉价格作为增加出口的方法

欧美市场之所以成为国内汽车制造商追求的目标,是因为其市场规模健全,消费层次高,而现实的情况下,为了突破非贸易壁垒,我国当前汽车出口情况就是国内厂商既想扩大出口又不想被请他竞争者制约,于是大多与国外厂商合作,引进国外生产商的技术,可是合作的后果就是自主研发的国内制造商失去了一开始占有的先期市场,而合作的厂商虽然相较于国内同行而言优势比较明显,但由于国内生产商没有拥有核心技术,长期发展将会受到国外公司在技术方面的控制。于此同时,因为国内汽车生产商最大得竞争力之一就是低廉的价格,因为低廉的价格快速有效地增加出口量是比研发更为快捷的途径,所以国内企业重量不重质,盲目的扩大出口量以达到规模效应。可是依照当前的世界汽车市场的格局分析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技术生产指标的控制极其严格,新兴起的印度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上与中国产品相比不仅不存在价格劣势反而更具有优势。所以中国企业首先应该更加重视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以及结构,由于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使得中国在出口关税方面拥有其他竞争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外国汽车制造商在这些国家相对于我国而言则缺乏价格优势;而且这些市场处于萌芽时期,对于产品的要求相对较低,我国汽车厂商现有的技术就已经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了。有了非洲市场作为发展的基础,国内厂商可以放心的投资新技术的开发以此来拓展企业在技术偏好型的市场上的销售。就如田忌赛马一般,以自己的优势来与其他竞争者的劣势相抗衡,并接优势力量转化劣势后,所谓的困境也就被解决了。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就目前情况而言,加大政府的扶持这主要包括对增加公交系统购买混合动力客车的补贴以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虽然我国在发展电功汽车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与资源优势,但目前我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和规划是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还需要大大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从汽车产业发展的走势来看,我国应该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政策主导作用,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振兴中国汽车产业。,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投资主要集中在了镍镉电池开发与混合动力汽车使用上,反而对于充电基础设置需求少效用高、使用潜力较大的锂电池开发进度缓慢。因为混合动力和镍镉电池的研发成本低、完成速度快、技术与理论都以形成多年,所以自新能源汽车概念在中国出现,就不断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镍镉电池汽车,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中国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不能够在国外市场上与日本、欧美的高效能锂电池汽车相抗衡,而国产厂商因为改善生产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不能及时转型,这导致我们虽然清楚产品的竞争力不如国外,但只能继续生产,这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规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要实现快速发展,亟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企业做创新的主体,产学研要更好地结合,行业组织要提供更多的信息,搭建更多的平台,消费者更加理性、科学地消费。只有进行协作,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可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五、结论

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改善空气污染,不仅对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对人体也有利。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用以改善空气污染,不仅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同时也对人体有利。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不仅对汽车制造商有好处,对于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新能源汽车只有在打入国际市场之后,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产品化生产,以及建立配套系统。

参考文献

[1]罗晓忱.理性的理解并把握新能源汽车出口形势[J].时代经贸.出版年份:2010年.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汉金融.出版年份:2010年.

[3]董芳.比亚迪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研究[D].保存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黄子平.我国新能源客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客车技术.出版年份:卷2010年.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

1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目前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按类别可分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化工能(如醚基燃料)等。

2可再生能源概述

2.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种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随着世界石油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依赖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薪柴、秸秆等属于生物质能源,另外还有水力、风力等,这些能源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是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

人类近代社会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其能量来源实际上也是源自太阳能的转化,但它们是地球在远古时期的演化化过程中形成和储存下来的,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旦用完就无法恢复和再生,因此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

2.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意义

2.2.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2.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2.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发展不均衡;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新能源规模化生产之前的成本也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4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1科学评估,加强产业引导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科学评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根据我国国情,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使得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4.2加大投资力度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加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从人才方面注重新能源研发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投资巨大、外部性明显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必须以足够投入,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成立工程技术中心,在技术研发、风险投入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4.3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垃圾焚烧、地热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应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发电、生物质液体话(如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燃料等。

4.4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

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如电网布局、新能源汽车赖以运行的充电站建设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新能源的应用提供基本条件;调整能源利益结构。

⒖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