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篇2

[关键词]民间工艺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实验

中图分类号:J5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29-01

引言:民间工艺制作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瑰宝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学生了解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民间工艺制作技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极具审美价值的乡土工艺品,从而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1 民间工艺文化传承的困境

1.1 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不宜乐观

从民间工艺发展现状看,我国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当前,由于中西方交流更为频繁,人们很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而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弃之如敝屣,这就使得民间工艺要想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多元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有了质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对民族民间工艺丧失了兴趣,导致民间工艺技能衰败。同时,上一代的老手艺人几乎已经故去,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传统工艺更加快速的走向灭亡。

1.2 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逐渐淘汰

由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传统技艺在进行传承时会遇到诸多阻碍,比如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学习技艺之前要进行诸多考核等,这些都造成了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师徒制是传统工艺在进行传承时用到的主要方式,但就当前来看,这种传承方式显然不能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因此造成其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困难。

2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实验研究

2.1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民间乡土工艺制作开发,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种教学创新,通过利用周末和晚间自习时间,由指导老师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民间乡土工艺制作课,把身边常见的平常之物甚至是废弃之物变成巧夺天工的工艺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制作门类丰富,形式多样,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全面修养形成多面性的知识结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过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2.2 合理的教材编写

所选编的民间工艺教学内容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与他们生活更加贴近的民间工艺素材,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工艺制作的材料易找、技术易学、效果易出。力求开发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俯首皆拾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立足于本地域很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教学的内容,教学中有条件的可以把学校附近的老艺人请进课堂,给学生展示绝技,老师也才有学习请教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启示性又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的民间工艺内容。在关注某些技巧传授的同时,更要关注民间工艺本身所体现的民族心理、民族追求、民族价值观念等这些内涵精神。在实际编撰中,做到因地制宜的筛选、开发、利用,就一定能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教材来,在通识课程中,发挥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

2.3 加强指导实践

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2.4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3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民间文化艺术是连接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民间艺术以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产生,又在实践中形成传统的形式,贴近民众生活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地启发性,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较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在博物馆中,已经失去了植根于民、用之于民的鲜活生命力。文化传承重在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设计手段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换,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标志着艺术设计教育已真正进入新时代,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结语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将民间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通过结合大W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教材的编写、加强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措施,拓展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更好地弘扬民间文化,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敏.高校教育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大舞台,2015,(10):100-101.

[2] 张斯亮,屈子涵.构建民间工艺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38-39.

篇3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十分重要。高校作为知识文化继承传播的主体,在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上的优势

高校作为知识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事实证明,作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物质文化财富,这些文化财富在高校能够被很好地整合起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和机会[1]。

二、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上的作用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进行的,以一种受世人遵循的形式存在着。与此同时,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失传的严峻形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创新。高校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最直接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方式,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传承,具有创新传承性,能够培养更多的非物质化传承者[2]。

三、高校美术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

(一)记录、考察、研究是关键

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等的能力,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对于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也存在不同。要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需要具有艺术观察和鉴赏能力,深入民间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调查。此外,要记录考察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人为口传或者是文字记载的相关内容纳入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中,还需要记录并掌握其中的工艺绘画技巧,弄清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这对考察研究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高校美术教育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独具优势,能够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研究、创新的需要。

(二)强化继承和创新人才输出

美术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发扬的情况下,美术教育需要强化继承和创新人才输出。可以通过民间走访的形式,聘请民间艺人到高校美术课堂进行知识技能讲授,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美术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弄清美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营造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人才创造条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创新和长存。值得注意的是,聘请的民间艺人要具有代表性,需要经过精细挑选,民间艺人要具备丰富的艺术创造经验和较高的水平,一般主要是以知识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除此之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知识的讲述,即系部教师通过商讨或者是通过学生选择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对于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普遍艺术文化修养较高,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一分力量[3]。

(三)为艺术创新注入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会使其逐渐失去生命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固然重要,然而,要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给其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过程中,可以让非物质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进行各类艺术创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创新其表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焕发光彩,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总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文化不断碰撞的情况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更加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教育体制是各高校的重要责任。只有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文化遗产,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不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魏玮.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16):168-172.

[2]郑以墨,王阳.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225-227.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 音乐 高校 艺术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地域音乐文化传承的陕西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构建研究》(SGH13164)研究成果之一。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加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①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陕西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源流,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②陕西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同样也是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陕西地理位置独特,三秦大地关中、陕北、陕南,不同的自然风貌,也成就了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地域音乐,它们共同构建起丰富多彩的陕西地域音乐文化资源。陕西地域音乐因其独特的历史性、民俗性和艺术性,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还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因而,传承和发展陕西地域音乐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对于中华文化的继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陕西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地理分布

“陕西省的民间音乐内容之丰、品种之繁、特色之殊、艺术之美、价值之大、源头之远、流播之广,是许多省区无法比拟的。”③影响力比较大的有西安鼓乐、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陕北唢呐,陕南民歌、关中秦腔、华阴碗碗腔等。这些音乐文化通过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体现着陕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反映了陕西这方水土上的人民千百年来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

陕西地域音乐以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最富盛名。“陕北民歌是所有陕西民间音乐中在全国认知度最高的音乐品种,同时也是中国所有民歌中影响力最大最广的音乐品种。”④陕北民歌的旋律高亢奔放,荡气回肠,极富感染力。跌宕起伏的特点与陕北高原峁梁沟壑凹凸不平的地貌特征相互呼应,显现出粗犷豪迈而又朴质的音乐情怀。著名的陕北民歌有《赶牲灵》《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关中一带的音乐以西安鼓乐为代表。西安鼓乐亦称长安古乐、长安鼓乐、西安鼓吹乐等,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音乐界誉为“音乐活化石”。它主要流传在古都长安城乡一带,是笙管笛打击乐器合奏的古老乐种,继承了唐宋音乐的传统,并吸收了元明清时各地民间音乐的精华逐渐发展完善。经常演奏的古谱有《浪头子》《女退鼓》《花退鼓》等。

除了西安鼓乐在关中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就属秦腔了。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是梆子腔的鼻祖。在清代秦腔流传到北京,对京剧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秦腔的音乐特点高昂激越,急促热烈,唱腔中有苦音和欢音之分,苦音凄婉悲凉,哀怨深沉;欢音喜悦明快,爽朗有力。它的唱腔充分体现出陕西人粗犷豪迈、直爽慷慨的个性,反映了老百姓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秦腔的代表性剧目有《三滴血》《三娘教子》《苏武牧羊》等。

陕南的音乐主要以民歌为主,而紫阳民歌最为出名。陕南民歌委婉舒展,情感细腻,就像陕南的地貌一样给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觉。这里自古就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听觉上给人以委婉而细腻之感,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著名的歌曲有《郎在对门唱山歌》《羞月亮》等。

高校艺术教育在陕西地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效用

1.陕西具有全国领先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势

陕西拥有全国领先的教育资源,在西部地区位居首位,在全国名列第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陕西汇集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他们在这里学习文化,接受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陕西高等教育的优势,依托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以高校艺术教育为平台,实现地域音乐的有效传承和传播,将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和高校教育优势结合起来,使陕西地域音乐的特色和魅力发扬光大。

2.高校艺术教育对传承地域音乐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无意识传播,二是有意识传播。所谓无意识传播,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曲声腔、曲艺音乐,是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奏)流传下来。他们的传播或是为自娱自乐,或是为谋求生计,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这是传统音乐的主要传播渠道。而有意识传播,则居于次要地位,表现为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也有少数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流传等。”⑤

地域音乐文化主要流传于民间,长期以来,它的传承属于无意识传播,主要依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得以流传下来。这种传播没有系统性、目的性和延续性,这种特性往往使得这些有着深厚生活和地域文化背景的鲜活音乐随意而原始地流传着,它的美和真时常被地理的界限和屏障所包裹和阻碍,无法突破进而创造出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当从事民族音乐的田野工作者发现并认识了它们之后,才深深感叹于它们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然而仅仅依靠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群体去挖掘和整理开发这些音乐,力量还是显得太单薄,效果也有限。

众所周知,学习认识了解的过程主要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的。高校的学生群体从年龄、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接受和学习知识比较快,而且具有持久性。高校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会把以学校为地域背景的音乐文化在毕业之后带到更广泛的地区,更有利于陕西地域音乐文化的全国性流传和发展。

构建起凸显陕西地域音乐文化特点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和模式

1.在艺术教育中增加陕西地域音乐教育的比重

在传统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地域音乐是不太被重视的领域,通常音乐艺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中西方经典的艺术音乐为主。这些音乐固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学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和感知到音乐生成的文化大背景,对于音乐的理解无法上升到文化层面。而地域音乐就形成在他们学习生活的地域中,学生可以亲自深入到这个文化语境中,通过对各种细节的关注来进一步理解音乐背后的社会含义。

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一定要认识到地域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程设置中给地域音乐一个合理的比重。通过艺术教育让让学生们首先去了解和认识这些音乐,只有全面接触和学习了这些音乐,学生才能由圈外进入圈内,真正喜欢这些音乐。此外,艺术的熏陶是很重要的,在增加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广泛开展地域音乐文化方面的活动。地域音乐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这种近距离贴近性的学习,一定会让学生不断加深对地域音乐文化的体验和认识。

2.结合陕西各高校自身特点构建合理的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与模式

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担任着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音乐修养的重任。充分认识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在顺应其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陕西地域音乐文化中有代表性、有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的作品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通过高等教育的平台和资源实现地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

各高校可以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选择有一定贴近性、熟知度高的音乐作品作为主要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实践和研究。比如地处陕北的高校延安大学等,就可以在陕北音乐的挖掘和学习方面多增加一些比重,因为学生们就身处陕北音乐的生成环境中,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把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联系起来,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体味原汁原味的文化情怀。而地处陕南的高校,如陕西理工学院等,完全可以在陕南地方音乐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带领学生有条件深入田间地头去感知原生态的音乐曲调,也可以请民间音乐人在学校讲课,这比让老师讲更生动,更有感染力,这些都有非常便利的条件。关中一带是陕西高校的主阵地,这些学校则可以多涉及秦腔、西安鼓乐等音乐内容进行学习。学生们浸染于所在的这方水土和音乐的零距离接触,必将激发起他们发自内心的音乐情感和力量。

因此,这些高校的艺术教育在陕西地域音乐的学习传承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适时有选择性的挑选音乐内容进行学习,实现贴进教学,形成各自的音乐特色。在平时高校之间还应该多安排一些艺术交流与合作,把自己熟悉和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样地域音乐的学习就活了,同时也实现了特色化的目的,这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3.提高学生对地域音乐艺术的参与性

只有充分学习和了解了这些丰富多彩的陕西地域音乐,才能传承和发展它。要真正通过高校艺术教育这个平台实现对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那么地域音乐文化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应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音乐的表演和实践中来。地域音乐不能只是少数人的表演,需要调动起广大群体的热情,这样才能使地域音乐文化传播得更深入、更久远。

因此除了课堂学习和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外,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走进艺术的现场中。学生学了之后就唱,就演奏,既熟悉巩固了对音乐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热情。有条件的时候还要多进入民间,去听去感受这些音乐,观看音乐表演,参与音乐表演活动,请专家现场表演介绍,增强学习的生动性和参与性。

结 语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会场,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传承地域音乐文化,抓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最根本的内容,然后使核心文化思想得到传播,受众范围十分宽广,是发展地域音乐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高等院校中加强地域音乐教育,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也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一定要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良好平台,真正把陕西这些悠久而多姿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开来。

注释:

①王延深.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4):4.

②秦开凤.陕西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复兴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9):111.

③雷达.发挥陕西地域优势 保护民间音乐遗产[J].音乐天地,2005,(1):7.

④陆小璐.陕西“秦派民乐”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分析[J].交响,2013(1):56.

篇5

敦煌文化的特性

在位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保存着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这应该是全世界在规模与内容上最大也是最丰富的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是世界最顶级的拥有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的文化遗产,是古丝绸路上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璀璨明珠。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面对敦煌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敦煌文化是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且是不可替代性的;敦煌文化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在数以万计的卷轴中,蕴藏着浩瀚的文献资源,内容涉及到了政治与经济、军事与外交、哲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民族与语言、历史与科技等各领域;敦煌文化是崇高唯美的文化,注重对人精神世界方面探索与描述,注重对人的思想与意识方面的塑造。这种佛教文化的空灵之美,让敦煌文化充满神秘的魅力。敦煌文化是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在绵延千年的敦煌壁画中整体的文化基调和内容总是健康、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一代代开凿绘制的工匠画师们坚守着敦煌文化的向善性,在不断的历史积淀中,敦煌文化积累的永远是正能量;敦煌文化是包容开放的文化,不同民族与国家以及地区的人们进行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断的碰撞和融合着,共同推动促进了一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所以在敦煌文化中完美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

敦煌文化传承的意义

敦煌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以及浑融性。我们应当如何解读敦煌的文化意义,并从中汲取哪些文化营养?其实,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敦煌对于我们的文化意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敦煌文化意义的一个起点。敦煌给与世人的震撼,不单纯是优美的壁画和生动的彩塑,其实更重要的是来自信念的力量与文化上的震撼。

敦煌文化用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的存在,给与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就是让我们深刻的明白了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充分的去吸收其他国家获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加以创新。

敦煌文化元素在纤维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在文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纤维艺术频频走上世界的舞台,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关注。那么怎样使我国传统的纤维编织艺术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又怎样通过去突出传统文化精髓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现代纤维艺术,是目前这个新历史时期专业人士需要探讨钻研的深刻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方面都会受到来自它自身因素的制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对它的影响。纤维艺术在吸纳接受敦煌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点时,就表现出了在艺术传承创新上所具备的包容性特点,在此同时纤维艺术又对外来的文化有一种排他性,这就体现了纤维艺术是具有延续性的特点。纤维艺术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但需要保持它自身所拥有的艺术形态,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吸纳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现代纤维艺术。举例来说,清华大学著名画家常沙娜教授设计的“春、夏、秋、冬”四屏刺绣曾用于北京国贸大厦餐厅,这就是吸收敦煌文化元素中的人字披图案风格后所形成的现代纤维艺术形式,以及在首都国际机场内同样也是以敦煌动物和花、树组成的四屏刺绣来装饰国际机场贵宾休息室。这充分显示出了将敦煌文化元素用于现代纤维艺术设计领域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各种实践总结,我们更应认识到只有不断的重视和学习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外来的文化才能创新。

艺术与艺术教育之间的文化传承创新,是建立在对物质基础上的保证、对生活经验上的积累、对艺术素养上的积淀、对社会实践上的锤炼、对理论总结上的升华这五个条件中的。对于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而言,最关键的一环应该就是 “推进文化并传承创新”。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创新的是这个兼容并包相互融合的过程。在纤维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如何去挖掘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元素的优秀精髓,使这两者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怎样把传承敦煌文化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观念,是本文作者作为身处甘肃的高等艺术教育纤维艺术专业老师正在努力研究的方面。希望通过对敦煌文化元素的不断研究,去发展纤维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系统,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比如引导学生怎样去认识理解敦煌文化,如何去挖掘敦煌文化的精髓元素,指导他们要从敦煌文化中寻找自己纤维艺术创作的灵感。教授学生从纤维艺术设计的理念到纤维艺术创作的方式,到最终的纤维艺术的设计创作等诸多方面去钻研探讨,让学生们先从思想上认识理解敦煌文化元素,从而再应用到纤维艺术的创作设计当中去。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传承 改革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以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研究还较为肤浅,对于高等教育的公共艺术课程而言,对其研究应该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从学校的总体重视程度,到教师的教授,再到学生的学习等各个环节,都不能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也不能满足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显得十分迫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课保护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渊源悠长,其中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并且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与实践的形式;形式多样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知识体系,以及民间传承下来的各种各样能工巧匠的绝技、绝活,还有千古传承文化工艺、实物与文化场所等。可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量在世界位居前列。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范畴

我国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文化生态和艺术资源非常丰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量之多且独具中国特色,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所难以媲美的。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方面:1.口头传承。是以语言为文化载体的传承形式,如口传民间文学、口传语言文字、口传濒危神话谣谚故事等;2.表演艺术传承。是以音乐、舞蹈、戏曲为文化载体的传承形式,如民间地域性很强的曲艺、音乐和舞蹈等;3.民俗传统。是以民间活动为文化载体的传承形式,如礼仪、节庆和游戏等;4.天象干支传承。是以天、地、人为文化载体的传承形式,如天文、地理、医药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5.手工艺技能传承,即以美术手工和制作技艺等为文化载体的传承形式,如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6.各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区域等。

(二)高校公共课程教育应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我们仍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改革,这对高校教育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义务之举。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是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处在全面深化的时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培养相关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课程改革

(一)公共艺术课改内容

高校需要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合其中,提高其所占比重。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活动中去。

公共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推动力,亦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高校要想在根本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就要摆脱传统的教学体系结构,研究公共艺术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永久传承下去。

从教学内容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供给公共艺术教育更多的教学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让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能够更直接地让学生接触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时俱进,提升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艺术教育也要与时代文化和人民需求融为一体。在传统课程中加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会提升学生的感知力,而课程中的互动模式也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传统课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融可以突破文本形式教学的障碍,且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公共艺术课程本身就是要向学生宣传公共责任,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和各个学科相融合,针对不同的情况,各个学科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课程,使其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效传承。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要强调地方特色。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课程效果也不同。文化教育能够增强民族归属感,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加完善。地方文化特点可以引导出学生内心的自豪感,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且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基础。

(二)公共课程的改革目标

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程水平整体提高,同时让优秀的师资力量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制定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特点。教师在授课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解,或者在课外进行相关内容的体验,以达到传承非遗文化的目的。

其次,在对非遗文化的教学中要将实践放在首位,创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与展览,深入了解文化内容与文化现状,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高知识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保证多样性,要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公共艺术课程中涵盖的学科要保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爱好和需求。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寻找机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

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中,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进行课程的创新改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要将非遗文化产业发扬光大,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深深地印到每位学子的思想之中,落实到他们生活和学习的践行之中。

(注:本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艺术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传承与拓展”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4010838)

参考文献:

[1]魏娜.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2014(8).

[2]田中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4(4).

篇7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1]。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2]。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篇8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民间舞蹈艺术;问题的分析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为教学理念。在高校中设立民间舞蹈课程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还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中探索出了一些教学方式,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民族化的审美习惯。

1 舞蹈教育的概述

我国的舞蹈艺术从古代开始直到现代,一直保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不论是纪功礼乐或是汉风唐韵,都具有时代的代表性,这也是持续推动我国舞蹈艺术进步的必要因素。尽管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历史发展上有兴有衰,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所以,在如今的高校中设立民间舞蹈课程,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1.1 什么是舞蹈

舞蹈并不只是一项单纯的身体技艺,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态。从人类建立文明开始,舞蹈就紧紧伴随着人们的脚步发展,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所表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歌功颂德、礼神祭祖都离不开舞蹈。人们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想要表达的意义,使观者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

1.2 舞蹈教育的意义

舞蹈是人类肢体展示的一种艺术,也是借助艺术化的动作来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艺术领域中,舞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我国丰厚的文化内涵。对于舞蹈教育,首先应体会到舞蹈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做到知其舞、懂其舞,成为一个全能的文化艺术人才。

2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中,普遍以年轻的师资队伍为主。这些教育工作者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也是专业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由于其专业技能的特殊性,缺少科研经验,所以这些高校要注重加强科研工作。

2.2 舞蹈教育与其他人文教育相脱节

舞蹈作为一种最基础的肢体行为艺术,具有肢体语言丰富的特质。所以,在高校的舞蹈教育中,不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舞蹈技能,还应训练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拥有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进而认真地思考自身的舞蹈技能。在舞蹈教育方面不仅要教授肢体技能,还需要与人文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技能。但在如今的舞蹈教育中,教师不能从多角度教授舞蹈技能,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3 科教内容没有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相结合

高校对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民族舞蹈艺术融入专业中来,这也使得专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往往在教学中注重相关的技术,而忽略专业方面的研究,因此在日常舞蹈教学中的弊端较为明显。由于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这也对民族舞蹈艺术教育的影响较大。只有针对这种现状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才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民族舞蹈艺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3 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措施

3.1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观念

舞蹈艺术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充分,具备了相应的民族特色,这也是我国保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民族文化观念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以学习舞蹈艺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对于民族风格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对民间舞蹈艺术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开设相应的课程,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民族文化观念,加强民族责任意识,从而把民间舞蹈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3.2 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

传统教学普遍以大纲为主导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教育模式的改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质量。设置人性化课程对于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当今的舞蹈教学来看,在高校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应适当地选用民间舞蹈教材,从基础上保障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在传授舞蹈技能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地展现民间舞蹈艺术的魅力,使学生开阔眼界的同时了解民间文化艺术,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国目前比较注重实践的技能,往往忽视了民间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对于舞蹈只是停留在浅层理解上,没有对精髓进行充分的吸收。因此,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应该从课程的设置抓起,在技能学习中还应加深对理念知识的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目的。

3.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促进其吸收教学知识,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中,普遍以年轻的师资队伍为主,这些教育工作者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也是专业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其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也较为单一,欠缺文化综合知识理念,所以高校要注重加强文化的综合知R以及教育理念的培养,使教育工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从而加深对肢体技能的传授以及理论知识的培养,进而实现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3.4 以民间舞蹈的特点进行教学

在舞蹈技能传授方面侧重于肢体的实践,利用身体的灵活性和整体性进行相应的肢体动作。在高校的舞蹈教学课堂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首先应强调组合教学法,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从而领悟到整个舞蹈的精髓所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舞蹈技巧,忽略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产生误解,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民间艺术的精神理念出发,使学生充分了解民间舞蹈的特性,使其认识到即兴创作就是民间舞蹈艺术的特色,从而更好地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4 结语

民间舞蹈艺术对高校的舞蹈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习惯,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因此,高校有责任教授学生在舞蹈教育方面的相应艺术知识,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曾焯.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J].大舞台,2013(06):170-171.

篇9

【关键词】首饰设计 教育模式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工艺抢救和文化遗产保护已迫在眉睫

中国的传统工艺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在机械化大生产仍旧没有普及的年代,这些传统工艺组成了由衣、食、住、行构成的整个古代日常生活,并涉及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些传统工艺形式中,有的被大众文化审美所接受,依旧蓬勃而充满生机地发展着;有的被文物研究、文物修复行业所关注,成为行业内极其稀少而独立的工艺;但有更多则因为不被当今社会所需要,乏人过问,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缓慢地丧失生命力直到不再有人继承。例如象牙雕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雕刻厂4位工艺美术大师,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最年轻的也近60岁,为牙雕手艺“传宗接代”成了这些工艺美术大师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所以2009年该厂招收了自1989年以来的第一批也是学历最高的一批学徒工——6人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雕塑系,1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这种传承在手工艺行业可谓皆大欢喜。但是更多的传统工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受到重视。譬如点翠首饰工艺,因为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被现今首饰工艺遗忘,一批老手工艺者不再制作点翠首饰,新的手工艺者无法接触到点翠活计,慢慢地点翠也成为即将失传的工艺美术之一。

件件事例都在警示我们,我国的传统工艺正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萎缩甚至消失。传统工艺的抢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首饰设计教育工作的核心

最近几年,诸多首饰教育机构对于办学目标与定位的调整都在说明,大家已经充分意识到,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是高校首饰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学校并不能只培养会画商业效果图的画师,而是要培养出有独立设计思维并能结合制作能力完整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的新型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首饰设计教育逐步完成着与行业的衔接。但是,仅仅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是高校首饰教育的全部。

教育家先生主张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标,他所提出的“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也正表述了这一学术理想。时至今日,这类以艺术陶冶人的心灵来改变国民气质的教育家眼光,仍旧深植于学院美术教育之中。如此,培养审美思想,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高校首饰设计的教育目标也应着眼于更远大的人类社会的艺术素质乃至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而不仅仅满足于市场需求。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除了将自己的审美带入公司,提升企业设计思维之外,还承担着将审美文化传播于社会,通过向社会输入文化精神产品,影响甚至引导大众提高国民素质和艺术修养的责任。

如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是高校首饰设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三、高校首饰设计教育在传承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高校的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达到引导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尤其重要。首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高校首饰设计教育来说也是如此。

1.高校首饰设计教育能近距离接触地方艺术形式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因地域而形成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特点,也为其传承造成了一定阻力。以戏曲为例,不同形式的地方戏曲,因地域不同带来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偏差,甚至某些地域的剧种因此而逐渐消亡。如果能由高校牵头,针对地方戏曲的特点,近距离开展对本地戏曲模式的筛查和保护,既能对本地艺术形式的演变及传承就近发掘,也能使得地方戏曲在不离开本地土壤的情况下完成自我发展。

同样,高校首饰教育也能通过对地域性资源的运用完成文化遗产的传承。比如云南传统银饰手工艺、斑铜工艺等,由于资源和一些保密技术的优势成为云南的特色工艺。这些工艺可以通过当地高校的首饰专业课程,重点进行学习与传承,达到文化传承的低成本、高效率。另外,地方高校也可以与民间机构建立合作项目,在艺术交流和理论研讨、建立资料库、出版资料本、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参与开发新产品等方面予以有效支持。

2.高校首饰设计教育模式的特殊性能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

在以往首饰设计教学中, 大都使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造型基础、专业设计基础以及专业设计。现在诸多首饰教学机构调整后加大了专业设计的分量,把制作实验室和工作室的概念引入教学中,把如何将设计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从理论层面提高到了具体实践的程度。而这种重视实践与动手能力的课程设置,恰好与传统工艺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首饰设计学科的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可以加入部分文化遗产传承有关的课程或者实习计划,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机会。

另外,高校首饰设计专业课程中本身就有实习采风的内容,要求学生在采风过程中发现和预见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的创作元素。此时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就近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与发掘,既可以是学生在节省采风成本的情况下近距离接触地方艺术形式,又能够通过高校的教学力量对这些濒危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再创作。

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再教育的重大责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保护并不是终点,找到针对它们特殊的传承方式才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处于濒危险境的根本途径。其中,高校首饰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运用方式,或许能在以后其他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绪祥.院校教育方向与企业人才需求面面观[J].中国宝石,2008(2).

[2]傅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J].民族艺术,2007(1).

篇10

1.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1.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1.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2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2.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