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加快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大城市。这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产生。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精心的呵护,然而这些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农村的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大量的措施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音乐教育逐渐被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学中,音乐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是减轻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探索音乐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2.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2.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是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2.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的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的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的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3.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4.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的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4.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4.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4.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的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5.总结
篇2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一直到今天,农村人口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数千万之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性格不良状况的产生主要与家庭氛围的缺失有关。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持续的父母的抚养与爱护,他们大多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而且这种负性心理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社会生存能力较差,不遵守规矩等。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氛围也相对落后,因此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社会保护,儿童出现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还有十分深重的自卑情绪,性格一般都比较懦弱,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心理结构不完善,心理弹性较小,因此形成了各种乖戾倔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易冲动、自私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成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必将对留守儿童的人生产生消极作用。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策
2.1营造充满亲情与关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单亲在家的留守儿童要比双亲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略好一些,因此,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可留下一人来照管孩子。留守在家的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较多的关爱,关注孩子的各项需求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及时做好各种教育辅导。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父母本身也应当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父母保持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关心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注意观察其人际关系,适当给予教育措施,引导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2.2农村学校应当发挥好儿童心灵成长家园的作用
学校是儿童心灵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因此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性格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方面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的人心理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和鼓励措施。为了防止儿童养成各种不良的心理习惯,学校应当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愉快阳光的氛围中成长。学校还应设置心理健康辅导部门,对一些出现明显心理状况的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与教育措施,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困惑。
2.3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需要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影响教化作用。因此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直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实际的精神困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活动的公共场所和服务项日,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留守儿童应当积极利用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心理弹性,确保心理健康。
2.4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提高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当注意对儿童心理与人格的塑造,逐渐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自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应当向他们介绍讲解一些古今中外的励志故事,使留守儿童认识到艰难困苦中艰苦奋斗与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使儿童从小养成不断战胜自己心理弱点的习惯,树立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性格特点采取差别性的教育措施。
3.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是一个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应当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特殊弱者群体。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从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学校的儿童心灵培育作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以及与留守儿童的心灵沟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一些措施。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98 ― 0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留守儿童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外出就业人口较多的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由于户籍制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子女长期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状态,由此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行为失控、生活失助、学业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格,给社会带来极大不稳定因素。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主要存在焦虑、孤独、恐惧、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不良等症状。〔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留守儿童目前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更关系着我国农村未来人口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思路,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适应不良和人格等方面。
(一)人际交往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对象,而且还要承担过多的生活压力,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惧;在处理事情上,思考较少,又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建议,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自负、冷漠、不思进取,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这些现象对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3〕研究者们认为,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排斥。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这个群体中,不愿意接近他人,常一个人处于孤独的情境中。另外一些留守儿童则采取“早恋”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局面。〔4〕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加上亲友的放任,留守儿童常有大把的“零花钱”。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虚荣心,很难形成正常的友谊;互相攀比,比谁穿的好、谁吃的好。在同学面前摆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孤独。
(二) 情绪方面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孤独寂寞、抑郁等症状。〔5〕黄爱玲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男生存在强迫、偏执、人际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等;留守女生存在适应不良、焦虑、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等。〔6〕由于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羡慕、嫉妒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们。
同时,也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出现自卑心理。对他人的言语、行为变得非常敏感多疑,时常与同学吵架,脾气暴躁;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生气;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较严重。由于缺少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总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在欺负自己。与他人交流时非常敏感,甚至存在敌意。喜欢与别人对着干,经常抱怨,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适应社会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无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使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德育教育。留守儿童中经常会出现打架、旷课和小偷小摸、欺骗撒谎等违纪行为。〔7〕这些留守儿童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观念较淡薄,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甚至辍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常被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代管,大部分农村老人自身文化素质较差,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不能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留守儿童本身学习观念淡薄,外在的动力又逐渐的消失,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厌学的心理趋势。
据调查,在校就读的留守儿童中有46%的学生成绩较差,而只有10%的学生成绩较好。留守儿童中学习障碍的约占20%。〔8〕留守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和注意力缺陷。由于厌学的心理,外在动力的消退,加上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学习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和行为。
(四)人格特质
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得分较低;而在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较高;不良的人格因素与学业不良密切相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一般较为内向、自卑、多愁善感、安静、言语少。有什么事情大多数是埋在心里不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胆小;缺乏信任感,有被遗弃感和自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策、教育、管理各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应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孩子和父母能生活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完善委托监护等法律制度,即使留守儿童寄养在其他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和关爱。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教师能安心任教,学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周围网吧、商店、录像室的监管,净化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完善委托监护、寄养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设1~2名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这些辅导教师应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取得心理咨询的资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和效能性。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家访制度,与孩子所在家庭积极联系,使父母及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父母及监护人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途径。设立家长热线或QQ群,保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密切联系,出现应急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使不能长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应及时与老师、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9〕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使孩子了解自己的打工经历,了解自己的辛苦,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
监护人要负起责任,担当起教养孩子的义务,及时与学校和孩子的父母联系,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人要学习儿童教、养、护等知识,努力营造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10〕
(四)社会层面
基层社区应积极开展扶助留守儿童的工作,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使社会各界了解留守儿童,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组织监护人、留守儿童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除了关注他们的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监护人、学校老师联系。在社区中,建立青少年和儿童活动中心,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支持。妇联或团组织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让留守儿童在社区中找到心理支持和团体的归属感。
总之,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其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合作,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政策、法律、教育、管理等层面,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发挥自我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06):30-34.
〔2〕 刘霞, 张跃兵 ,宋爱芹,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6870.
〔3〕 杨勤, 龚正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05):385-388.
〔4〕 王旭光.“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疏导〔J〕.校长参考,2006,(05):40-41.
〔5〕 李晓敏, 袁婧.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1):92-93.
〔6〕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5):351-353.
〔7〕 张德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 现代教育论丛,2006,(03):19-21.
〔8〕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16-117.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许多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他们的转移给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约束,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缺失,并且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努力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发展。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压力比较大
在农村,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弟弟妹妹,干农活等等。在学校中,教师和同学的压力比较大,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努力学习,考上高中、大学。而且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父母外出辛苦赚钱,也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巨大的压力,努力学习,想要改变生活的现状。除此之外,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也会叮嘱、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并且要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弟弟妹妹,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这些沉重的压力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1]
2、心理发育不健全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会给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和身体的缺陷。农村的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沟通,而且祖父母的年纪比较大,彼此之间存在代沟,许多初中生不愿意与他们说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造成心理发展的不健全。
3、缺乏学习动机
留守的初中儿童在学习上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没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自己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出现不良行为
由于缺乏家庭的教育,许多初中的留守儿童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由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对外界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且对诱惑的抵制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诱惑与利用,留守儿童是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人员。
二、加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家庭方面
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消除自己读书无用论的论调,要明确读书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要认识到家长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也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听听孩子的心事,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同时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与教师商讨怎样有效的教育孩子,使留守儿童的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在节假日时,可以接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地,与父母团聚,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
2、学校方面
学校肩负着教育留守儿童的重要任务,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就要不断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实现良好的教育。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的资料档案,明确留守儿童家庭的地址、父母打工的地址、电话、家庭成员以及监护人的信息,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定期进行家访,明确家里的实际情况,对关心和爱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发展。其次,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向教师询问心理问题,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最后,学校应与家长协商,定期给留守儿童写信、打电话、回家探望留守儿童,并且设置专门的电话、网络使留守儿童与家长保持联系。[2]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管离不开社会的帮助
和努力,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各界的教育管理力度,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提高教育的效果。广大社会各界人士应积极投身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来,深入到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建立帮扶小组,帮助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正确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多给予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心与关爱,使他们逐渐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安置工作,农村村委会和村长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心,选派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或有知识文化的人,对孩子进行学业上的帮助与辅导,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断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3]
4、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为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留守儿童的各项利益,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政府应号召有关部门对社会环境加强净化,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优秀的成长环境,在农村附近建立相关产业,发展乡镇特色的企业,吸引广大的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为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提供机会。[4]
结束语: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应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
[2]王丽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老区建设,2010(14).
篇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受条件的制约,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80%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解决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养的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一)亲情缺乏,没有幸福感。留守儿童本身缺失家庭关怀和完整的爱,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到生活单调,出现抑郁、焦虑、逆反、敌对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有厌学情绪,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害怕考试,造成学习成绩差。
(三)难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不善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极易出现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
(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对其情绪上的疏导,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悲观、偏执、内向、胆小、自卑、消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无目标。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现意志薄弱、道德品质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视社会等心理,并有撒谎欺骗、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大多数,是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支教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于开发留守儿童的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数学、逻辑、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节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素质。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的身心、强壮人的体魄、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的娱乐解压作用,能及时疏导、释放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平衡心理,愉悦身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六)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成为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先进文化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音乐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老师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应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一)培养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音乐老师要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展现专业的音乐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美妙的歌声,解答学生的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运用电教和多媒体动画手段,将音乐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有所获;丰富教学内容,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再次,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传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声乐技巧;成立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组织观看演出、开展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热爱音乐。
(二)用音乐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音乐老师,我们采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用心和音乐去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首先,通过家访和谈话聊天,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其对音乐的认识情况,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他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音乐的潜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和音乐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留守儿童享受成功的快乐;再次,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观,激发孩子主动对天籁之音的追求,让他们参与到互动的音乐教育中来,让孩子感受审美的意境和对音乐的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音乐教学中倾注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关怀。音乐教师要将教学的过程当成重塑留守儿童形象和信心的过程。首先,在教学的目的上倾注人文关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的熏陶、意志品质的培养,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扩大留守儿童的音乐视野,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合唱、音乐游戏、歌舞伴奏、观看录像欣赏、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音乐教学,激励留守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展示留守儿童的音乐成果。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歌曲排练、音乐技巧培训和安全文明知识讲座,举办歌曲歌词知识抢答赛、歌曲接龙趣味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爱国经典歌曲歌咏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组织留守儿童到外地参观访问、举行城乡儿童文艺联欢等活动,展示留守儿童学习成果,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篇6
学校和教师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结合实际,因人而异,因事制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呵护,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小家庭亲情的温暖,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大家庭的温馨,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首先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处于青少年的儿童来讲,缺少父母正常的沟通和呵护,他们往往比较内向,性情孤僻、感情脆弱、缺乏安全感。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所以就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情感上对他们进行疏导,经常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给予他们关爱。另外还要发动班上其他同学与他们处好关系,在学习生活上面对他们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焦虑、抑郁的心理让他们乐观开朗起来。让他们觉得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也天天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另外学校还应该优化第二课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留守儿童,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各种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的内容相当广泛,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各种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等讲座;开展各种书画展、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增进友谊、发现生活中的美,竟而使他们生活在校园中有幸福和满足感。
二、引导正确认定自我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有的甚至被寄放在亲戚家里。教育的责任便落在这些老人与“外人”的身上,老人们无论是教育思想或教育方式上都跟不上时代要求,他们过分溺爱偏护留守儿童或者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导致他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因为缺少父母监管成绩比较差,便认为自己比其他学生笨,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讲话、交往;还有些学生认为上学没用,父母也没文化,他们现在一样可以当老板赚到钱,所以便产生了早点出去打工,早点挣钱的想法。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学校纪律,厌学心理很严重;有的在校外和社会的小混混搅合在一起,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有些自卑,对学习生活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所以教师要多留意他们的问题,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定自我,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要充分利用赏识教育,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加强学习指导,做好课外辅导和查漏补缺,让他们在学习上找回自信;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多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对思想不端正的学生,班主任要多教育引导,让他们回归正道上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教师长期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改变,要善于发现、总结,并及时表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三、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和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场所,学校自身的特点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教学人员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设施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
篇7
随着我国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由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这些留在农村的孩子缺乏家长的监管和保护,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正常的生活方式的长时间存在,使大量的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存在着各种问题。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差异更明显,在271名被试留守儿童中,78人(28.8%)有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6人(2.2%)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也影响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的持续稳定。那么,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基于以往的研究,笔者将从生态系统发展观的视角进行探讨。
二、生态系统发展观
生态系统发展观是指发展心理学应当在自然的环境下和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个体心理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向。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Urie.Bronfenbrenner于1979年提出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Urie.Bronfenbrenner有关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是生态系统发展观的典型。在该模型中,行为系统被用于指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从直接到间接。微系统指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根据Bron-fenbrenner的界定,微系统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个体的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该环境所具有的特殊的物理、社会及符号特征能够容许、促进或抑制个体在该环境中的活动方式,以及个体与该环境之间持续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个体生活中的微系统有家庭、学校、同伴、医疗机构及网络等。中系统指个体与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行为背景不但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个体的行为也对背景或环境有影响作用。外系统是大于中系统的生态环境单元,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发展有着间接影响。如家庭的延伸、邻居、家庭友人、大众传媒、社会福利机构和法律机构。宏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进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处于一个复杂关联的系统网络之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人的心理发展是发展着的系统变化的结果,强调生活环境多水平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各系统水平的循环因果性以及系统的动态特征。所有发展的个体均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动因的影响;个体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环境,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不过是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必然结果。
三、生态系统发展观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微系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个性心理特征留守儿童自身的个性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性格是先天素质与后天学习的结果,人的遗传因素决定了脑细胞的构筑特征和工作强度,后天的学习,训练了一个人脑细胞工作的灵活性。国外有研究认为,个性特征对个体的行为、情感、意志适应等方面都有显着的影响;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应激时,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应对行为方式,因而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国内学者曾谨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童版评定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同时采用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倾向(P)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情绪稳定性(N)影响最大,情绪不稳定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出现的危险影响因素。
2.性别性别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心理卫生问题男孩多于女孩,而留守儿童却呈现相反的状况。在留守儿童中,女生比男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更易出现对人焦虑、自责、恐怖。岳慧兰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浙北地区422名留守儿童的分析显示:男生在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方面均明显好于女生。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外出务工后相关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二是可能与女孩所受的教育、生理发展特点等有关。女孩比较多愁善感,心理较为脆弱,在情感上更依恋父母,心境易受环境改变的影响,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怖等情绪障碍。相对来说,男孩独立性较强,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更少,且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较快,因而心理健康状况比稍好。
3.年龄关于留守时的年龄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刘正奎认为父母在孩子越小时外出打工,对儿童的焦虑水平影响越大,甚至会深刻地影响儿童的特质焦虑。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水平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中系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关系是个体成长的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以及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氛围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1.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多项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家庭抚养方式、家长素质等家庭要素方面均存在诸多弊端,易引发儿童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虽然这些问题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不同程度减弱,家庭的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实施教育和监管,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总体上来说是弊大于利,这是因为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脱节,对孩子往往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专横、任性等不良个性品质;另外,祖父母易过分保护孩子,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降低了他们的挫折耐受力;祖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接受新信息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鼓励可以有力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亲子教育的弱化无疑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饥渴是最为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缺乏与父母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既感受不到父母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和与呵护,也无法及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子女和父母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隔阂,使儿童丧失最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这将导致他们性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出现严重的“亲情饥渴”,变得自卑、孤僻、抑郁、暴躁,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2.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是个体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但一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无法真正地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特别是大多数农村的中小学多为大班教学,每班平均在80人以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个体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王晓丽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多数条件下友谊质量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抑郁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这说明友谊质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有问题时很难及时与父母沟通,因而时常求助于朋友,故友谊质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非常大。
(三)宏系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生态系统观中,宏观层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个体起着作用。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可忽视。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美术心育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8-1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滋润,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与他人的交往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调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已有的一些成功做法,谈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真心关爱,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关爱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尤其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要用真诚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还要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照,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当然,这种关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爱在举手投足间。
二、真诚友情,让留守儿童敢于倾述
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挖苦。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教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其实和学生相处也是一样的。
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经常与他们平等地交谈,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只有走进孩子心灵,我们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三、赞美激励,让留守儿童自信成长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办法,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优秀教师吴永珍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赞美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的自卑的巨石,于是学生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实践证明,赞美式教育往往要比批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过度的批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赞美胜过一千句批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赞美激励,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特长,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成长。
四、宽容理解,让留守儿童不断自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人性的教育方式。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留守儿童平时由于缺失监管,更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的过失,用期待的心灵去对待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就。这样,知识的传播借爱的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爱的感染会水到渠成。
1.要允许学生的失误。
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难免没有失误。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要不急不躁,要有宽容的心态,不横加指责,不随意批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蹲下身子引导学生以后怎样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能接纳学生的缺点。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班上有位小飞同学,上课总喜欢掉头接耳,影响周围的同学听课,同学们都不喜欢他,纷纷要求老师让他单独一个人坐。我找来小飞同学,将同学们的意见转达给他,问他是否愿意独坐。看到他那不愉快的表情,我便对他说:“既然你不愿意独坐,那你就要努力控制住自己的嘴巴,上课不要随便说话,不影响别人听课,你才能变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老师会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你,你能做到吗?”同时,我又找来他周围的同学,鼓励他们共同来帮助小飞同学改正缺点。一旦他上课随意讲话,大家就把手指放在嘴巴上,提醒他不要讲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飞同学现在上课基本不随意讲话了,即使偶尔还有掉头接耳的现象,一看到大家做出的“嘘”状,便不好意思地伸伸舌头,坐直开始听讲了。宽容,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省的天空。
五、丰富活动,让留守儿童享受快乐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可以通过班队会、学校各种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内外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展示特长及人际交往的平台,使他们享受活动及成功的欢乐,同时受到教育感染,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们只要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策略,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投入、亲情弥补、生活帮助,对他们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生活生存指导、成功人生指导,让他们的心理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让这群野白鹤也有春天。
[参考文献]
篇10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探索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是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通过近几年对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实践,笔者认为对留守儿童实施“四心四导”教育,即“以爱心为主导、生活上耐心指导、学习上细心辅导、心理上精心疏导”,建立班级托管家园,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以爱心为主导,营造托管家园小家温馨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家的温暖,他们最渴望的是父爱母爱。作为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好他们,就必须要有爱心,实施关爱教育,做学生的慈母,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爱心的精神去关爱留守儿童。多接近他们,多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声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点阳光般的温暖。多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少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时刻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光有老师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班集群体的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班集体是班级全体同学温暖的小家,学生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让所有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献出爱心,让他们享受“温暖一家亲”的温馨。一是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形式结成互助互爱帮扶对子,用学生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感受到同学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其次是创造良好的班级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各种团队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因家庭关爱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老师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任务交给留守儿童去做,并细心指导,充分信任,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他们融入班集体的正常生活中,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感受班集体家的温馨。
二、耐心指导留守儿童的生活
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他们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习惯较差。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需要从生活上进行耐心指导。生活是日常琐事,细小而繁多,需要抓细节,重落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爱。首先,是管理好吃。虽然校园的饭菜不如家里的美味可口,但也不再是“咸菜”下饭的历史,在学校内的一日三餐,已经提供了营养饭菜,做到了物美价廉,时常教育他们科学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珍惜粮食,注重节约,不乱吃零食,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其次,管理好住。住宿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要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地居住条件,教育和指导学生建设一个整齐、清洁、规范地居住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就寝纪律,按时就寝、文明就寝,寝室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建设温暖小家。第三,管理好身体。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督促,坚持做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第四,管好卫生和安全。时刻对他们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注意环境卫生,集体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青春期卫生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交通知识教育,安全用电教育,防火、防雷、防溺水安全教育,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牢牢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意识,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平安。
三、细心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亲情,大多数对学习认识不足,对学习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重,成绩低下,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必须在学习上进行细心的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首先,进行“扬长教育”,注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发现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用他们的“闪光点”来提升他们的“精、气、神”,使他们变得更自信。其次,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技巧,写作技巧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切实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
四、精心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