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信息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信息建设

篇1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地方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从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对文化信息网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篇2

【关键词】高职 信息化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0-02

一、信息化与高职班级文化建设

(一)信息化与高职班级文化的含义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文化是指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称。高职班级文化是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引领下,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起约束、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文化综合体。

高职班级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外在的形象和状态,如班级教室的布置,班标、口号等;制度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外化体现,在制度建设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柔性的约束力,隐形调控着班级成员的关系;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生活学习中构筑的群体意识、价值评价、行为导向、思想观念。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班级是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在信息技术快速更新背景下,探索高职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信息化的高职班级文化建设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式的优化。其次,基于信息化的高职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在精神面貌与心态,自我教育、约束与监督,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高职班级文化建设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高职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开放的心态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空前扩大,学生面临的是崭新的平台和诸多的挑战。可是,高职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来自城镇和农村,视野相对较为狭窄,接触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有限,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因此,面对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变化,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创新的精神,缺乏开放接纳的自信心态。

(二)高职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约束与监督的能力

信息化的快速l展,是一把“双刃剑”。当前的高职学生,多数是“90后”年轻人,他们主要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他们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可是思维的能力受阅历和经验影响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情感日渐丰富和深刻,可是情绪受外界的影响波动还比较大;他们迫切地向往自由,向往融入现代社会,可是缺乏团队意识、集体精神,自我的约束能力较差。在网络上,他们表现出缺乏大局观念,遇事言语偏激,容易冲动发生冲突。还有部分高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远离现实生活和班级各项活动。

(三)高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考证通过率等方面成效不明显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技能训练,实施“双证书”制度。然而,高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畏难情绪大,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考证通过率等方面成效不明显。

三、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追求时尚的年轻大学生带来了便利。随着信息网络传播主体、内容、观念的变化,大学生的观念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如易班、班级网页、班级QQ等,建设优良的学生管理工作阵地,营造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氛围,将富有时代精神的、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纳入学生思想文化建设中。

具体来说,班级团支部可以借助班级QQ等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念‘12.9运动’”、“宪法”等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参加业余党校培训班。班委以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结合网络上的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组织“两会聚焦”“大国工匠”等专题的观摩、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紧张的大学生活中。

(二)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实现班级管理高效化

沟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优化信息的沟通,实现管理的高效化,是管理追求的目标。高效的管理,40%取决于人才、资源、制度等,60%取决于沟通。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中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实现班级管理高效化。

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加强班级内部沟通,又要加强家校沟通。首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班级内部沟通渠道。例如,可借助班级网页、微信、微博、QQ等信息平台,建立相应的班级群、班级论坛,供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学习沟通、班级任务布置等。其次,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能够密切家长与子女的交流,提升家长培育子女的技能,改善学校的教育氛围,帮助教师更好地推进教书育人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加强家校文化建设。例如,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飞信等方式,定期不定期与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学校的收费、放假,学生在校表现等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三)重视职业文化建设,提高考证通过率

高职班级文化的建设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职业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今天培养的人才,很可能是明天企业的骨干员工。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保证,高职院校大力倡导并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此,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如利用班级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主题班会、期末评语、家校合作等活动,营造班级重视专业技能训练、重视考取职业资格证的氛围。建立专业技能训练支持小组和考证支持小组,在支持小组核心成员带领下,利用班级QQ群、QQ讨论组、学习园地等,收集共享文献、视听模拟练习资料,进行学习交流反馈,相互支持鼓励,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效果,保证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到80%以上。

(四)提倡宽容互助精神,营造和谐多元的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是班级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寝室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并由此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寝室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倡真诚待人、宽容处世,营造和谐多元的寝室文化。可考虑采用“班主任―班长―副班长―值周班干―舍L―宿舍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班主任―团支书―副团支书―社工委员―舍长―宿舍成员”氛围营造体系,坚持“管理”“氛围”两手抓。一方面加强对宿舍的管理,突出班委会对建设宿舍文化的协助与监管。另一方面,发挥团支部在宿舍文化建设上的倡导和指引作用,鼓励寝室长带动宿舍的学生营造属于自己宿舍的文化氛围。利用班级信息化平台,搭建寝室学习、活动的平台,增强成员的寝室荣誉感,促进寝室成员和睦相处,最终实现班级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包筱玲.现代管理视野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3]路明远.CIS文化管理功能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李小龙.大学生主题班会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校园环境下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创新研究”;2017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

篇3

关键词:信息文明;档案文化;现状;反思

Abstract:The spread of IT has been accelerated the era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nd has been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which is not on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archives-culture-building ideas and ways, but also brings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time of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ange its way from traditional to information, we first need to do is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nd then combine the original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as after finding the root of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rchives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将原始文明演进为近现代文明,档案则是验证这一转变最有力的证据,档案文化建设也在这一演变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文明时代的档案文化建设不仅具有传统的保存历史、传承历史、文化教育等功能,更加合理地吸收了时代元素,呈现出新的发展气息,逐渐朝着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共建档案文化体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挑战。正确地认识与把握信息文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加快档案文化体系建设的步伐,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

1 信息文明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影响

档案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范畴,属于上层建筑层次,可以说档案文化历经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在不同的文明社会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是档案文化建设先进性与适应性的体现。信息文明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也是对档案文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文明社会。

信息文明延伸了档案文化建设的属性特征。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呈现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特性,即社会性、共享性、创新性、增值性。信息文明社会提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档案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也必将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信息已不再是国家所独有的信息资源,而是全社会、全体公民的信息资源,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将全体公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全民共享为目的。档案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化积聚或文化叠加的过程,而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档案价值的深层次挖掘,创新开发档案价值,提供多种形式的档案服务满足利用者需求。档案文化价值的体现以利用为前提,通过利用来解决利用者的实际问题,当社会普遍利用档案的目的达到之时,也是档案文化增值性的体现。

信息文明拓展了档案文化建设范畴。信息文明时代要求档案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研究领域,而需要将档案事业文化、档案信息加工品以及与档案文化建设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等方面考虑在内。档案事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档案事业文化体系的形成要求这个系统中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协作,其目的是促进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康运行的档案事业文化体系。档案信息加工品是档案工作者的智力成果,它既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又保护档案原件不受破坏,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档案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输出。此外,信息文明时代的档案文化建设还要特别关注档案文化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与网络环境的协调关系、与信息技术的适应关系以及加强国际档案文化建设的交流,加快档案文化建设的国际化步伐。

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的生成与存在方式,电子文件及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文明时代的产物,电子文件产生于计算机系统,对载体及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也与纸质文件的形成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网络信息资源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文件多、范围广、形成复杂,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档案文献传播与交流的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为档案用户提供了在线传递、全文检索等功能,同时也提供在线展厅等新型宣传手段,也使得档案文化的价值功能得以扩展。再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档案信息加工品的形式与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多媒体编研成品的繁衍,档案信息加工品已不再是纸质化的副本、小册子,而是有声视频、音频等形象、生动的信息加工品。此外,档案数字化、档案网站及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也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档案文化建设由客观存在转变为主观创造。农业文明社会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档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档案以凭证为主要价值。工业文明社会人类的实践领域逐步扩大,档案的作用范围也随之扩大,此时档案开始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档案文化服务功能与教育功能得以体现。信息文明改变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方向,由客观存在转变为主观创造。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开始主动探索档案用户的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全方位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将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及时传递到有需要的地方,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档案利用者主动查询档案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可以说,直到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才真正作用于精神文化建设层面,这是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大转变。

2 信息文明背景下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梳理

“信息文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在此基础上对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为目的,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最高社会理想为终极目标的新时代。”[1]档案文化建设是否已具备信息文明时代的特征?能否成为信息文明社会进步的助推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对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进行扬弃,以求档案文化建设更具时代性。

档案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已形成,但客体资源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文明社会。“档案馆是社会信息服务中心,越来越起着管理保护、信息交流、信息加工三位一体的社会化的新型知识产业的作用。”[2]档案馆所保存着丰富的馆藏资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现存馆藏资源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一方面,馆藏资源仍以政府机关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文件为主,企事业单位文件为辅,以致反映政治文明建设的档案文献明显高于反映经济文明建设的档案文献,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文献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纸质文献的收藏率也远远高于其他载体文献,已然不能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需求,档案服务社会的目标也无法保证,档案的公平利用更加难以保证。

档案文化建设已融入信息文明发展轨道,但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档案文化在信息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从整体上来看,档案学者对理论钻研以及档案工作者对实践工作的完善等多方面努力仍处于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而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即宏观管理战略。直面信息文明的挑战,各地方档案机构尝试着一系列的基层档案工作改革,从国家层面上讲,档案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缺失直接导致地方档案文化建设的滞后性。档案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源泉,基于此,有必要从国家的高度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及战略方针,制定合理的战略步骤及战略措施,统筹协调全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各地方可结合当地特色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最终实现国家档案文化体系建设。

档案文化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流文化之一,但涉及档案文化建设的法律规范略显匮乏。“信息文化是人类群体与社会(国家、民族等)对待信息、围绕信息所形成的,具有共同性和稳定性的精神传统及其行为习惯,即群体与社会信息现象中的一切稳定性、共同性因素的总称。”[3]对于信息文明时代的信息文化体系建设,信息部门已制定了严密的信息法律法规,为信息文化建设构建了法律平台,而档案文化建设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为基础,1996年版的《档案法》难以有效指导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更加缺乏电子文件法律条文,其中部分条款甚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悖,严重阻碍了档案文化建设。信息领域立法间接地肯定了档案馆信息的获取、开发、服务、利用的地位,也为《档案法》的修改完善起到了指导作用。

档案文化价值鉴定标准化缺失,影响档案文化建设的进程。“档案文化的价值是档案文化所表现出的对于档案保护、利用与管理的意义,或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甚至可以认为是档案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对档案学、文化学的重要作用。”[4]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的价值鉴定不仅能够正确衡量档案文化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弄清档案文化的价值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档案文化建设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能得到认可。科学地制定档案文化价值的鉴定标准,将档案文化价值鉴定工作纳入到档案事业规划中,转变档案文化建设的守旧观念,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增值。档案文化价值鉴定标准的制定要以动态的眼光,全面分析档案文化与利用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档案文化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3 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反思及出路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档案文化建设与信息文明不相适应,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延续的原因,也有主观意识的原因,还有客观存在的原因。

历史原因需要考虑档案文化与社会文明及时代变更的关系。档案文化伴随着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传承至今,档案也真实地记载着社会文明的演变,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期,档案是记载神灵、占卜、卜辞的工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勉强可以说档案是国家的副产品,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档案逐渐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服务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此时的档案文化的社会性已有所体现。那么信息文明时代,档案已完全摆脱副产品的阴霾。档案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是对社会文明的验证,档案是各个时代、各个阶层、各种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是精神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智力活动的成果。历史遗留下来的封闭思想若不得以解放,档案文化建设也必然会面临着诸多困难。

主观原因包括档案文化建设主体意识薄弱,以及档案文化受用主体权利淡薄两个方面。大多数档案馆未能履行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缺乏档案文化建设责任意识,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务必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及知识创新理念,实现档案馆社会文化传播功能,档案馆有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帮助公民了解档案,并且有计划地引进、借鉴、吸收其他部门及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底蕴,以完善我国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公民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公众并不了解利用档案是他们的一项权利,公民只有在有所需求的情况下查找档案文献资料,并不会主动利用档案。然而事实上,公民的档案利用权利是《档案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利用者了解他们所享有的合法权利,将档案利用视为一项活动,促进档案价值的发挥,以实现档案文化的建设。

客观原因以客体资源建设及客观环境为主。在信息文明社会,信息技术滋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及特殊载体档案,一时间令档案工作者难以招架,致使档案资源以无序的、凌乱的状态存在。信息文明时代,资金的投入也是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完善档案文化建设的设备设施,加大数字化及档案网站建设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加大人员培训的投入,为利用者提供必备的利用设施及舒适的利用环境等。宏观层面,国家须制定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统筹规划,并将电子文件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列入其中。中观层面,各地区档案机构须按照国家规划制订本地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加强与兄弟部门的合作,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微观层面,务必确保与档案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的质量,将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发展。

综上所述,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性显然已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对主体意识与客体资源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反思,能够更好地对档案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根据信息文明的需求,及时调整档案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以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发展,满足全民共享档案文化的需求。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信息文明视阈下档案文化范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2YJA870015)、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我国档案文化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海鹰.信息文明论纲[J].天府新论,2006(5):101-107.

[2]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96

[3]张辑哲.论信息效应与信息文化[J].档案学研究,2011(6):6-8.

篇4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篇5

1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构成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形成,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全体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是符合时展需要,具有地方特色、本馆特色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经过改造了的自然物质世界,图书馆资源包括文献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图书馆文献资源主要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多种信息产品,包括图书、特色数据库、网络信息等馆藏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图书馆员及专业社团对图书馆服务影响。有研究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建设[1]。环境设施主要指图书馆建筑、设施、装饰布局、绿化美化等环境氛围。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1.2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风尚,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等。这里主要指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和图书馆员人文精神形成。

最能体现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就是馆员的素养,馆员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文化心态、业务水平等,对图书馆事业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书馆可以有目的、有特色地开展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娱乐休闲等多种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文化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规范化了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制度体制和方式。图书馆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各项管理制度等。包括: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奖惩制度、借阅规则、读者上机规定等。合理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图书馆各部门工作协调,馆员工作规范,积极性得以发挥;对读者则具有规范约束作用,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2 高校图书馆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文化即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办大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在其氛围中让教育者成长成才,良好的校园景观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大学文化本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是崇尚学术,现身科学,探索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是关注人类,造福社会,造就健全人格,是求善;两者相辅相成,使人们在追求真理和造福社会中追求新生。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它所拥有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校园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能全面地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强调以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作导引,使师生确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伦理道德观,使其选择适合社会进步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掌握合理的行为规范,逐步构建完美的人格,当前,面对价值多元,选择多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图书馆形象是指公众对图书馆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认识和评价,是图书馆同公众进行信息沟通、联络思想的工具。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的无形资产,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能发挥重要功能。

2.2 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继承发展,综合创新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

3 图书馆文化功能建设的实施

3.1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各项工作中,使图书馆工作向标准化、自动化、系统性方向发展。大多数图书馆的图书采访、编目、典藏、借阅等方面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将馆藏特色文献转化成数字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网上馆际合作、网上咨询服务等内容,实现网络信息共享,构建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内容。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平台,它能够适应“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大学建设需要,增强学习的普遍性,使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成为社会成员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受地域限制,使广泛的社会成员成为大学教育的受益者,增强学生素质教育水平[2]。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项伟大的医药宝库,对人民的幸福生活影响深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弘扬中华医药,成为时展的需要。现代技术促进了中医药学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诸多方面,如在中医文献、中医证候、中药有效成分、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等方面都积累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成为学科发展的重点内容。

3.2 培养高素质馆员

图书馆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加强在职培训,定期实施本馆员工管理工作培训,实施馆际交流培训,根据图书馆工作需要,鼓励馆员学历深造,攻读学历、学位,提高本学校相应专业技能,具备相应的信息反映能力、信息导航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场所,对于高校科研、教学工作起到导向、辅助作用,要求馆员提高科研能力,服务学校。高学历纳入岗位调换,薪酬调整考虑范围[3]。

3.3 构建多元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在内的一切人文、自然景观,它体现出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图书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馆舍馆容的建设,如建筑、设施、布局、馆边环境等各种物化形态的建设。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优美整洁高品位的环境建设,教育学生遵守公约,文明借阅,爱护书籍,保持环境卫生,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氛围[4]。

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场所,图书馆的环境理所当然应具备文化的特点。运用壁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作品加以修饰,更能体现图书馆服务环境的文化氛围。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可欣赏到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壁画,雕塑,反应当地的风俗,信仰,仿佛接受岁月长河的历史情感洗礼。根据功能区不同,选用不同的艺术作品装饰,如古籍阅览室选用书法、国画作品,宁静淡泊的气氛,利于人们专心学习,体现书香气息。报刊、社科阅览室可悬挂一些名人肖像,名言,诗词,激励学生立志求学[5]。

3.4 形成特色文化

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竞争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和改进产品、服务和加工过程”,“不创新就是死亡”,图书馆要保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活力,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广袤土壤,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工作有重要影响[6]。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医药馆藏资源。

篇6

【关键词】 文化;新农村;建设阵地;作用;载体

十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新目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在各地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科宣中心”)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乡镇党委、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沿主阵地。因此,科宣中心是上传下达的承上启下机构,它对文化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有如下几点作用:

一、 大力发展乡镇特色文化,继承和弘扬屯堡文化艺术

乡镇特色文化是在乡镇这个特定的社会区域内,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独特文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创建新农村特色文化方面起示范、主导的作用。做好地方性民间文艺的挖掘和传承利用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如我镇的屯堡山歌,地戏、屯堡银饰工艺等,在民间传习已有600多年历史。大力发展和保护、利用好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屯堡优秀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艺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大力开展免费开放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科宣中心载体作用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笔者所在乡镇――贵州省安顺市七眼桥镇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建成了较高标准的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并把该中心作为农村基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基地,为本镇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了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科宣中心的图书室备有政治、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并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网络,实现跨地区、跨时间、跨地理位置的资源共享。为本镇的农民朋友提供农村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科普知识。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进的设施吸引了周边村镇文化、体育爱好者也来此进行春节篮球、山歌、地戏等联谊和比赛。每年组织规模赛事达十余次。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重建农民精神家园。在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活动场所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定空间为屯堡文化银饰、腰带、山歌、地戏、老年舞蹈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保持和发扬该镇的优势和地方文化韵味。

三、 加强文化信息共享等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科宣中心阵地作用

科宣中心能否发挥好本职作用,与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关。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是做好科宣中心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科科宣中心中心具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是给中心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职人员,为科宣中心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使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二是对中心的管理人员每年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通过科宣中心不断的组织群众开展农村广场舞培训、春节篮球比赛、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增强群众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增强群众的凝聚力,为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总之,综上所述,科宣中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职能,作为科宣中心中的一员,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科宣中心的职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1.公共文化平台简述

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由市图书馆实施与运作,旨在对我市的优秀文化进行信息采集、整理、数字化、网络及资源保护,主要工作包括文化信息的数字资源加工、采编、网站建设与维护及数据库存储等内容。

2.公共文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人们在网络上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并使之成为网络上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立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加快柳州文化信息资源加工处理速度和动态反映速度,扩大柳州对外开放和开发利用程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柳州文化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一,是实现柳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方法。

其次,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相比,我国真正可用的网上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十分缺乏,急待一个大发展,因此,我们柳州应当与各地文化部门一样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使之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全面搭建自身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上有所作为。

此外,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柳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众所周知,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静态的、已成体系的历史资料,也有正在发展变化、不断产生的动态和现实资料,有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的印刷品,也有抄本、图片、书画、信札、音像制品,而其中占大部分的文化资源仍是杂乱而不成系统、分散各处的。不说形成编目、标引、方便检索与服务,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都难以确保。因而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柳州本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收藏、整理、加工、标引,进而让璀璨的柳州文化成果得以以数据的形式系统而便捷的得到合理保存与开发,并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促进柳州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加大自身文化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柳州特色文化发展繁荣。

3.公共文化平台建设意义

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全市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有柳州文化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心信息资源数据平台,是本地区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为发展科技文化、学术研究服务,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材,为编纂志书和地方史书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还能以最快的速度为各种读者提供最为全面完整的文化信息服务与检索,从而减少读者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同时,通过提升资源组织管理技术,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加快存量文化信息资源变为数字服务资源优势的进程,不仅能充分展现柳州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及卓越的文化工作成就,塑造和提升柳州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宣传柳州文化品牌。而且可以有力充实基层文化建设内容,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打造文化柳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公共文化平台主要建设内容

做好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4.1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4.1.1现状:目前,只有市图书馆整合了部分文化信息资源,初步建成了奇石文化、三江农民画、刘三姐文化、民间美术、柳州名人等极具柳州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资源数据库,并购进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部分数据库,从中整合出农业科技信息等专题数据库,总共容量约为1.4G,资源建设初见成果。在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共享工程网络推出信息资源,并结合“文化流动服务车”下到基层、乡镇开展农科咨询服务等等,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总体来说,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由于经费的困难及文化系统各单位工作的专业性,多年来,柳州文化信息资源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况。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都无法整合及进入系统化管理,使得柳州文化资源结构很不合理――资源量少、类别分布不均,结构散乱、资源组织管理技术落后,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大大限制了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信息服务的方式和范围,服务效果与社会需求的期望也有一定距离。

4.1.2建设内容:柳州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所辖地域侗、苗、壮等民族风情浓郁。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广西重要的工业重镇,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现代文化生活元素。同时近些年来文艺精品和群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发展成就,也使得柳州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大市,无疑是广西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州的名片。柳州文化对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承担着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柱等重要作用,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与经济活动环境结合紧密并形成良性互动,对宣传柳州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4.1.3作用效果: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全市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有柳州文化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心信息资源数据。同时,通过提升资源组织管理技术,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快存量文化信息资源变为数字服务资源优势的进程。

4.2资源加工搜索平台

4.2.1现状:作为柳州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和存贮中心的市图书馆,信息建设的平台主要是依托ILAS图书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网站,并且已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和网站的专指性太强,不能有效地全方位整合的文化资源,而共享工程系统的定位和设计思想与柳州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也有一定偏差。

4.2.2建设内容:拟采用数据加工平台系统与数据平台系统共同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平台。

4.2.2.1数据加工平台系统

特色资源库建设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特色库从书目、篇名型数据库向内容数据库转变,这里指的主要是全文数字化数据库、专题数据的建设,如奇石文化专题数据库、柳州山歌专题数据等。目前我馆正在筹建一套完整的数字资源加工、制作、标引、、检索的系统平台,要求采用当前国内外成熟的、规范的,有大用户使用案例的数据库建设、加工、及检索平台系统。

4.2.2.2数据平台系统

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制作的各类专题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使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和利用这些信息。同时,利用此系统完成实际应用平台,设计、制作柳州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前端(或页面)。此系统要求保证开放性、可靠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兼容性;应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业界国际或国内业务标准和规范。如元数据与数字对象(METS)规范、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规范(OID)、数据访问接口规范、OpenURL资源调度接口规范、WebService安全通信规范等。

4.3数据存储设施及数据加工设备

4.3.1建设目的:随着我市相关信息的图文影像资源库如: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柳州地方剧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柳州历史文化及旅游库、图书资料全文数据库的相继建立以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系列数据库和读秀图书数据库的引进,数据量将迅速猛增,现有的文件服务器、磁盘阵列的存储空间将无法满足需要。增加数据存储设施及购置公共文化信息数字化加工的相关设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将本市自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文化事业所涵盖的图书文献、影视戏剧、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有关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借助“两个网络”即已有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网”和将要建立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广域网”,实现全市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最终实现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我市优秀文化信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目标。

4.3.2现状:目前在整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当中,国家只对县以下的基层节点进行重点扶持和投入,对于市级分中心是要求本级财政负责。目前我们只建成有磁盘阵列、服务器、卫星接受系统和馆内局域网。磁盘阵列还面临饱和的情况,两台服务器已经是超负荷工作;资源整合加工系统、信息系统和地区资源交换系统等后台支撑系统因没有后续投入一直未购置相关设施和软件,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仍没有形成整体效益。

4.3.3建设内容:采用性能较高的服务器、中心交换机、防火墙及较大容量的磁盘阵列等硬件设备,可以保证日益增加的大容量的信息存贮和运行速度及质量(预计建成后的数据库容量为2T,每年增长为1T)。此外,硬件设备还需要一定数量的PC机、交换机、路由器、扫描仪、UPS电源、扫描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像机、读带机、采集卡、视频头等必备设施。

4.4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

4.4.1建设目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是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应用途径之一,是柳州文化信息对外传播的窗口,是柳州与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柳州文化信息网络的组建,可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依托柳州市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的优势,将柳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并融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一重要窗口。它将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信息网络,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柳州本土文化、介绍文化政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主动出击,将各种柳州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入到信息网络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柳州本土文化信息网络。可以说,柳州公共文化信息网络是融合前面几项工作的平台,最终把柳州文化信息平台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柳州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

篇8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县支中心;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30-04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更是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依托各级图书馆建立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市县图书馆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因此,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协调作用和指导、辅导作用,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1加强市县支中心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托各级图书馆和社区、村文化活动站(室),建立和完善以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中心、社区和乡镇服务点为主体的四级服务体系。”“市县支中心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发挥县级支中心的职能,对于整个共享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市县支中心在整个共享工程建设中起着枢纽和基石的作用。市县支中心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本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的成败。机遇与挑战同在,市县级图书馆要抓住机遇,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通过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1 资源共享工程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黄宗忠先生说:“图书馆是对信息、知识物质载体进行收集、整理、积聚、存储、控制、转化和传递,供给一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图书馆是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于发达地区,大部分图书馆没有资金保证,有的地方财政连续数年不能拨发除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以外的其它任何费用,使图书馆连有限的纸质文献资源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图书馆发展滞后,信息资源基础薄弱,信息环境闭塞,大大地降低了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职能。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与建设,拓展了图书馆的资源空间,为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图书馆除利用原有的馆藏提供服务外,还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向读者提供阅读、查询、检索等新的服务。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市县图书馆的现状,为市县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2 转变观念,探索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当今信息产业的影响下,网络信息、多媒体信息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任何纸质文献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浩如烟海,大量的信息资源使阅读的范围空前扩大,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百科,加之配以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效果,更能刺激人的阅读欲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阅读更加顺畅,读者可以随时调用、按需索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使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改善了学习效果,提高了阅读效率。“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服务永恒的宗旨,因此,必须转换观念,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以适应新的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引导、指导读者进行网上阅读,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性化服务,对提高图书馆的亲和力和感召力都有着积极的、重大的意义。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服务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必将成为今后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渠道。

1.3 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资源数据库

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建立,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内容。市县支中心要着重抓好自己的数据库的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地方特色,通过互联网络,对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数据库建立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方便读者检索、使用,从而实现“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数据库建设目标。市县图书馆建立数据库应突出地方特色和馆藏特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包括图书、音乐、戏剧、美术、文物、旅游、科技、教育以及地方风俗和地方工艺等在内的、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源,对它们进行系统地、有组织的专业整合,体现出本地区文献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为今后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坚实的技术铺垫。

1.4 共享的关键是共建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利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传输给广大读者,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市县支中心应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发挥自身的馆藏优势,结合网络的传输优势,用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读者,从而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服务;利用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积极探索将公益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合作项目,开展活动等方式,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加强与上级图书馆和兄弟馆之间的业务往来,馆际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实现资源的共享。特别是与上级图书馆的合作,可以让更多的基层图书馆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总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方式,在共建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将给图书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并将大大提升服务空间,也更有利于完成图书馆的使命。

2以人为本,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有一支懂得网络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的人才来完成,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同时还需要一批能够掌握数字资源的,如采集、检索、整理、加工、开发利用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2.1 市县图书馆的人员结构现状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网络化工程,专业化程度较高。共享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数字资源的接收、存储、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等,都要靠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来实现。市县支中心一般都建在图书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图书馆工作长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重视,造成大多数市县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冗员偏多、复合型专业人才偏少的“四偏”现象。缺少适应图书馆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是图书馆的业务研究和对外辅导工作变得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专业技术人才是资源共享工程的保障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受到冲击和阻碍。图书馆员如不能及时转换服务观念,去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拓展知识面,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

2.2.1 由于读者计算机知识的欠缺而导致的误操作,有可能破坏一些应用程序,造成计算机瘫痪和信息资料的丢失,既加大了计算机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和维护开资,又挫伤了读者利用电脑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使用率降低。

2.2.2 由于工作人员自身专业技术的缺乏,不能正确引导、指导读者使用计算机进行网上阅读、检索和查寻信息资料,而任由读者进行网络游戏、QQ聊天等,使电子阅览室等同于商业“网吧”,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造成新的、更大资源浪费。

2.2.3 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基层服务点管理员大多是兼职,且学历不高,专业人才更是匮乏,不能胜任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开发和利用。要发挥共享工程数字网络设备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综上所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为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3 加强馆员素质培养,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储备力量

迈入信息时代,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应运而生,图书馆员将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可以断言:今后的图书馆的发展,如果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无法胜任图书馆的工作。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步伐,才能促进和保障图书馆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承担起开发、利用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任。站在信息时代前沿的图书馆,应具有这种前瞻意识,建立长效的人才的选拔、任用和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委托培训、进修、自学等方式,鼓励馆员学习,建立一支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并使人才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此带动全体馆员自觉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员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能够利用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为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服务,使全体馆员的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还要能肩负起对乡镇、街道和村基层服务点管理员的培训,也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传授相关知识,逐步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基层技术队伍。为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储备深厚的人才资源。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资源整合,拓展和延伸市县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建设新农村专题学习班上指出:“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一些如“知识工程”“农家书屋”“村村通工程”等农村文化设施相继建立,对改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这些设施之间彼此缺乏有机的协调、配合,以及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大部分文化工程之间不能配套、衔接,技术、设施、资源难以共享,资产、资源闲置,造成新的、重复的浪费和流失,市县图书馆应主动肩负起组织、协调、指导、辅导农村文化工程的重任;对国家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实行的一些“惠民工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康发展,同时市县图书馆也要积极的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以科学管理,整体推进,资源共享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3.1 实现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整合

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工程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党基层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公益性工程。市县在基层服务时候发现他们既有一套共享工程的设备还有一套“农党网”的设备,分别都设置了场地和配备了专人管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市县图书馆若能将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多媒体服务器、硬件资源和远程教育光纤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利用淘汰和更换设备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并将市县支中心建设成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的数据中心和远程教育资源服务的课件点播平台,切实的为各基层服务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和课件资源服务,实现课件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3.2 实现文化共享工程与村村通工程的整合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一个系统工程,属广播电视部门的业务范围,它能将新颖、广泛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和有线电视连接及时进行传输,而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信息丰富,但传输的速度较慢,资源加工周期较长,因此,若能将文化共享工程和村村通工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即在数字机顶盒中加载共享工程子系统设备,用一个机顶盒实现看数字电视、接收共享工程、网上缴费、可视电话等综合功能,这将大幅降低共享工程成本,提高普及率,减少网络故障率,使广大用户更加便捷地享受文化信息服务,最终是文化共享工程在资源量和服务深度上得到更大的推进。

3.3 实现文化共享工程与农家书屋的整合

农家书屋是国家为了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启动的一项惠民工程,它在形式上比较单一,资源量相对较少,因此,市县图书馆若能将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给老百姓推送图书、报纸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设备的投影仪推送视频的电影、视频的养殖技术等,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广大的农村群众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阅读快乐,以及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发展致富。

4结 语

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用数字化技术组织的,以网络形式的,具有双向使用功能的创新工程。市县支中心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共享工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共享工程的关键,只有建设好、使用好市县支中心,充分发挥其职能,才能使这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德畅.深化网络阅读之我见.当代图书馆,2008(6).

篇9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结合规划工作实际,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杨俊梅局长任组长,杨鸿副局长、办公室蒋仕海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及下属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倪曼莉副股长具体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到了有领导分管、有工作机构负责、有专人承办,切实保障了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考核,不断拓展公开形式

我局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一是制定、完善了《__县文化局电子公文交换和信息化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指定专人负责承办,明确职责分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软环境建设日常考核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加强对单位股室及其工作人员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监督。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不定期向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发征求意见函,进一步完善日常工作。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部署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化公开网站和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1、在全省政府信息化公开网站和县政府门户网站上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

2、认真梳理,逐步扩大公开内容

进一步梳理局机关以及局所属单位应以公开的信息和内容。对原有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行补充完善,保证公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提供和维护具有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单位所掌握的政府信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能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有效运作,公众能够方便查询。

3、系统整合,提高网站服务功能

从方便公众查询的角度,进一步整合基层单位网站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一是合理设置信息公开栏目界面,在主页上建立查找政府信息的快速通道,在较为显眼的位置设置相关连接,方便查找政府信息。二是建立好信息间的关联。按照信息内容的相关性,做好信息标题与信息全文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各信息内容类别之间的关联,尽量减少点击层次,提高网上服务效率。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校园文化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认识的提高,已经逐步走向正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得到有序的开展,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前沿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和特殊条件,如何发挥它的有利条件为培育一代新人,为完善学校健康的校园文化,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堂所体现的特性首先就是现代性,社会的几乎所有信息都能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送到世界每个角落,同时教师和学生也能及时的通过网络传递自己的信息,如何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这个现代平台,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首先是通过网络管理制度去进行培育,然而更多的是要通过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自觉的养成健康的文化接受观。在早些时候我们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实例,那时我们条件还不如现在,信息技术知识也没有这样丰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讲授如何利用互联网发送邮件,学生学会了应用,然而就有这样的学生学着社会上不健康的搞法,向他人发出了一封带敲诈的邮件,以示自己学会了发送邮件,结果引来了公安机关的调查。由此可见,如何用健康的网络文化占领阵地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职责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科学准确的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外,在信息技术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还要自学主动的肩负起培育健康校园文化的责任,既要从主动的角度去体现,如在教案课件中渗透校园文化,在课堂上引用校园文化,在培训中体现校园文化内容。还要从被动的角度去传播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要经常关注和发现学生中的健康与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弘扬好的文化,及时纠正不健康的文化或行为。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渗透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提示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加强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那么现状是什么呢?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能按计划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这方面呢?由于网络机房提供了学生自主接触世界的平台,因而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进入机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首先登上自己的QQ或其他聊天工具,然后就是进入网络游戏系统准备大战江湖,再就是的网张上搜寻学生生活热议的问题,更有甚者会进入信息安全部门还没有完全掌握的不健康不文明的非法网站。有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控制管理能力强一点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面大多数会受到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的影响。还有的学生通过购买的技术资料或从网上下载的软件资源在网络上随意开展网络实践,无意中成为了网络违法的推手,如此等等。这些现状都缘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把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去落实,真正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健康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