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博物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即指人类社会所承袭下来的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它可被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所谓“有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具体形态的文化遗产,又可分为小型可移动文化遗产(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文物)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两大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可知无形文化遗产是“人们习得的过程,这些过程涉及他们知晓的和创造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涉及他们创造的产品,涉及资源、空间,以及与他们的持续发展有关的社会及自然关联因素。这些过程使现存的社会具有继承前代的观念,对其文化特性有重要意义,并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有重要意义。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化遗产、语言、表演艺术和节庆活动、宗教仪轨和社会活动、宇宙观和知识体系、关于自然的信仰和活动。”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定义,博物馆要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现代博物馆自产生以来,产生以来,博物馆对有形文化遗产的搜集、保存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一体化,同时各国的政治和社会文化,也都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资金等经济要素的同时,许多西方文化也铺天盖地地用来。这些文化像发达的西方经济一样具有强势,撞击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观念。西方现代文化像西方商品一样在这些传统经济国家中有了新的市场,而且不断地在扩大市场。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威胁,一些本来就很脆弱的民间或民族文化,由于逐步失去市场,遭到淡化、冷漠、损毁以致消亡的危险,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几乎无立足之地。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文化一体化的现象,似乎所有的文化都将被欧美强势文化所代替。这种现象引起了各国的重视,掀起了一股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潮。
时代的发展和文化遗产概念的延伸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课题,博物馆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同样也是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其很多内容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具有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凝聚国民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博物馆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无形文化遗产都是与一定的有形文化遗产相联系,都是通过有形文化遗产来表现的,二者互为表里。比如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徽州三雕技艺,要通过各种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来表现,景德镇的传统制瓷工艺也离不开那些美轮美奂的景德镇瓷器。博物馆自产生以来,就致力于收藏、保护与研究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藏品,而这些文物藏品很多都是无形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长期以来,博物馆在保护、研究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对无形文化遗产很少关注。在博物馆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注重将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无形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背后形成的文化因素以及其产生的过程等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必将大大拓展博物馆工作的思路,为其研究、展示、教育提供创新的依据。在这一点上,有些博物馆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河南博物院曾与考古、音乐等方面的学者合作,对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舞阳贾湖骨笛、以及东周时期的编钟、石磬等进行研究,并最终复原了中原古乐。现在,河南博物院每天定点两次由专业演员身着古装,利用复制的古代乐器,向观众展示华夏古乐文化。使观众在看到古乐器实物的同时,还能听到和看到演出,这样观众就可以心感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尝试可以说是将保护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很好地融会贯通起来,为博物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其次,我们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目的,并仅仅只是将它记录下来,关键的任务是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示给公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热爱它。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性机构,它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向公众传播知识,因此博物馆在展示宣传传统文化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许多博物馆纷纷利用自己这方面的优势,积极向公众宣传无形文化遗产。2006年2月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2010年10月,天津博物馆举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这些展览采取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有的还会请一些著名的艺人现场表演高超的技艺,吸引了很多公众前来参观,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博物馆已经认识到自己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责任,一些致力于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专门博物馆建立起来。比如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苏州正式对外开放。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收藏了大量与昆曲有关的文物、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系统地向观众展示了了昆曲产生发展的过程、昆曲的脚色行当和传统服饰、昆曲的古老乐器、古典戏台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还会定期地举办原汁原味昆曲表演。一些省市比如山东、江西、甘肃等近年来也纷纷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致力于宣传、展示本地区的无形文化遗产。
篇2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
一、引言
文物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遗迹,具有很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作为我国应当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呢? 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二、做好文物保护的措施
(一)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的难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政府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还要在行动上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即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认为大量的投入是浪费,认识不到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导致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困难。笔者认为文物的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次,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可以带动旅游业地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博物馆,应当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以人为本,提高藏品科学保护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开展不同的技术性保护,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通过学习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及热爱博物馆事业的道德情感。其次,要以事业留人。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深造、工资福利方面敞开绿灯,以事业留人。最后,要吸引外来技术和人才。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要放大视野,充分借鉴国内、国外专业同行的技术,可以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藏品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二是,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复制制度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日益完善。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五是,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四)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当前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尚不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当前许多建设工程没有依照法律审批的程序建设,文物保护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常常导致文物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还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政府应当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解决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设工程在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以后,应当严格的按照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进行建设。博物馆管理者应当积极的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保证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当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文物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五)鼓励全民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去
作为博物馆首先在本馆内向工作人员灌输文物的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工作的安排与部署,将文物进行合理的分配,保护工作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切实的做到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宣传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在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我们要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完善文化遗产的社会监督机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文物作为历史中人类活动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博物馆的管理者,应当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向社会民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我国教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文物;保护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物和遗迹遍及全国各地,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曾经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曾经繁荣昌盛的实物见证,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卓越的智慧、惊人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精神,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明的生动教材。这些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的特点,为了能够使它们能够长期保存,流传子孙后代,就必须对对其加以保护,使其充分发挥出特有的社会效益。笔者通过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认为,现时期,要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文物保护法》第四条的规定,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即是《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和灵魂,也是文物工作的要领所在,只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个方针,才能充分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作为文物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把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核心和前提,作为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的保护、保存放在主要位置,及时做好文物抢救工作,合理、科学地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同时把管理作为文物保护的基本保障。
《文物保护法》总则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开发必须遵守文物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第九条)。”可以看出,《文物保护法》总则十分明确的突出了保护为主的方针,这对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是具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的。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应把文物保护工作与经济的发展战略有机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个体经营者在从事生产劳动时,都要把文物保护放经营牟利之前。
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这体现了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紧迫感,及责任的重大性。每一位文博工作者,都要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认识,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国家的精神财富,就是保卫祖国。
三、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往在探讨文物保护不力的原因时,我们往往只局限于对政府急功近利,建设方见利忘义的讨论,而没有对文物保护群体自身建设加以重视和讨论。通过对文物遭破坏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文物本身特性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物有其唯一性、特殊性等特征,注定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政府来说要制定出完备的,具有实用性的文物保护手册,规定每位文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避免在在文物保护中发生类似的常识性错误。 同时,各文物保护单位还应着重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等项工作。加强各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沟通学习,相互帮助,还要鼓励单位人才进行各方面的深造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
四、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增强对文物的技术保护
文物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比较脆弱,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也容易受到不同的损害。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要制定“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及时清除破坏文物的“隐患”。对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进行研究,及时排查“隐患”,还没有对文物造成危害时,要注意防止和消除,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另外,要恰当有效地对文物进行保养,延长文物的寿命。文物的保护并不是仅仅保存而是要进行一定的修复和不断保养,对文物进行保健,延长其寿命。
总之,文物工作是一项内容极其广泛而又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事业,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除了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方针,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增强现代技术保护能力外,还要健全法律,健全组织机构,依靠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保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浩斯巴依尔:《加强文物保护 确保文物安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10).
[2]马国芳:《怎样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1).
[3]吴家云:《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
篇4
一、提高认识,宣传法律
充分认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殊性,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要进一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开展十月“文物保护法宣传月”活动。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对破坏、盗窃、贩卖文物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自觉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自觉性,提高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使我镇文物保护安全可靠。
二、落实人员,强化责任
1、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预算;
2、签定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人员责任书;
3、做到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对全镇文物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巡查,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存档工作。
三、进一步做好准备,完成我镇文物普查任务
1、镇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普查工作的领导,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问题,为我镇文物普查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镇文物普查办公室,要全面负责文物普查工作,上下衔接,做好本职工作。
2、镇各级文物普查员要切实加强初步摸清了我镇文化遗产资源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数。
3、根据我镇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配合市级普查队伍,完成全国文物普查任务。
篇5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旅游业是以文物资源为主导,对现代人来说,历史就像一个谜团,而文物就是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人们希望通过对文物的了解感受历史,铭记过去,人们的猎奇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物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物能够充分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形态,因此,很容易给当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文物古迹进行观览,不仅使人们对历史有所了解,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使人们的身心得到陶冶,而且缓解了人们由于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因此,以文物资源为主体的旅游业受到了大家的青睐,也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首先,大部分人士认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旅游资源的一种,并且有着极高的价值,在旅游业的逐渐发展过程中,文物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可以说,文物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想保证文物资源不断为旅游业创造价值,就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文物保护不仅是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更重的是,是现代人对历史的的保护和尊重。文物资源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决定了文物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甚至无法修复,不仅降低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失去了文化瑰宝,为了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加强了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其次,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文物保护经费紧张的问题。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文物数量非常之大,文物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拨款需要宏观分析,综合考虑,将全部财政拨款用于文物保护时不现实的。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资金十分紧张,同样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需求,因此,每年都会有一些文物因为无法得到维护和修复,导致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文物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工作。地方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文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无论站在哪种角度上来看,都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第三,文化旅游加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人们在观览时,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在深深感叹古代人民智慧的同时,由内而外生发出爱国意识,从而文虎素质得以提高。激发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氛围,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旅游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并非全部给文物保护带来了积极作用,其负面作用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意味着对文物会产生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主要体现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为了美化景观,方便有人游览,因此需需要修建园路等基础设施,对于一些旅游景点较为偏远的地方来说,宾馆、饭店的修建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个别文物被破坏。虽然有些建筑还没有对文物产生直接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是长期的,将成为威胁文物安全、完好的重要因素。其次,目前我国旅游业中的文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在进行保护的时候,方法不当,不仅达不到保护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文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关部门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文物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破坏,上述种种原因,都不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文物保护,在短期内,为了快速获取利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对文物进行大面积的掠夺式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文物的寿命缩短,甚至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第三,从目前来看,我国部分游客的综合素质不高,到景区进行游览时,无视景区规定,随意在古建筑上乱写乱画,攀爬古建筑物,有的文物已经采取一些范湖措施将其保护起来,而游客全然不顾,仍然跨过去,随意触摸和踩踏。同时,我国人口较多,每逢旅游旺季,大批游客涌入个景区观览,人体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给一些文物带来影响,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浸蚀现象。
四、文物保护与经济旅游系统发展的措施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方面,必须以保护文物资源为基础,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积极作用。有些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给文物带来破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两者非但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传统的文物保护,是将文物藏起来,不公之于众,表面上看似保护了文物,而实际上是对文物价值的否定,我们知道,文物代表的不仅仅是珍贵的物质,更重要的是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相关部门将文物“藏起来”也就失去了文物的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实际上就是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将其内在发挥出来。但是如果相关部门,如果只在乎利益,将文物作为赚钱的工具,无尺度开发,应该得到每一个公民的谴责。保护文物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遵守国家想干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在对文物的经济功能挖掘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文物意识,是人们意识到文物的珍贵,从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第三,文物部门要转变传统的保护意识,逐渐转变被动管理的局面,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先进的文物保护体制。第四,最为旅游景区,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严格限制景区内的人流量,加大景区内的监管力度,杜绝威胁和破坏文物事件的发生。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文物保护;保护意义;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记。在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密切,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更加凸显。然而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期,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破坏文化遗产。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共赢。因此,地方政府、文化遗产管理者、各利益相关者要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存。
一、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留存下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中国古建筑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半个亚洲尤其是日本的寺院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成果和劳动的结晶,代表着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他们像是历史洪流的见证者,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文化是特色的基础。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现代化程度越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文化遗产就是它的品牌和魅力所在。
(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旅游价值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古物书籍上,还深深地刻在留存至今的各类型文化遗产上。文化遗产尤其是众多优秀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历经岁月磨砺,具有不可再生性,一座古建筑的毁坏是不可挽回、不可弥补的损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关注旅游,文化的追求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对古建筑尤其是古建筑群落的热情空前高涨,浙江乌镇、南浔、溪口等地旅游业空前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还有浙江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楼榭并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只要合理利用,古建筑独特的文化价值、品牌效应就会成为吸引游客的法宝。在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可以实现和谐共赢。
二、文物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不合理,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许多城市在规划时没有综合考虑到文物保护及合理利用等问题,不少开发商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宁愿追求大型经贸商场和居民住宅带来的利益,也不愿追求规划和开发利用古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对古建筑大加改造甚至将其毁掉。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城市建设施工之前没有对古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即使有所规划,也做得不够深不够到位,没有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关系。
(二)有些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不强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主张大拆大建,使古建筑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减。个别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淡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缺乏“属地管理”的责任意识。同时,文物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欠缺,一些企业、群众根本没有“文物保护,人人参与”的意识。许多古建筑历史悠久,能存留至今已是极大的幸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物总是会呈现出一种衰残的景象,许多古建筑的外墙体大面积脱落,加上长期的风吹日晒和雨淋,许多古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和侵蚀。
(三)文物保护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建筑物都是难逃岁月侵蚀的,虽然政府在古建筑的修复和完善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改善了古建筑周边的环境,有的还对其加以改造利用,发展成了文化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只是针对部分古建筑而言的,许多古建筑破损情况较为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凭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做到,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此外,许多著名古建筑偷盗现象严重,导致古建筑构件缺失,许多珍贵木材和木雕构件惨遭流失。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以外,还有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巡查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三、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文物保护中,地方政府作为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各级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应深刻学习领会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在小区或广场以及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等地以传单发放、板报设计和文物保护成果展览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还可以派遣出专门的文化工作者不定期开展宣讲活动或文物保护调查活动。
(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使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齐头并进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基,众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给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画上带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浓厚一笔,为城市增添色彩,因此使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齐头并进对城市发展极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及各地块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仅要保留、保护建筑本体,还要充分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每个建筑都不应是孤立的单体。同时,在保护和修缮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其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避免古建筑历史人文信息的残缺或损失,这样才能使古建筑本体蕴含的大量历史人文信息完整地保留下来。
(三)重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和合理利用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应注意在修缮过程中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对于建筑外部的砖瓦和内部结构要力求按原有的规格和花纹等烧制和设计。同时,采用“不落架施工”技术来更换柱梁,保护好墙面的珍贵壁画、砖雕和木刻等,对于其建筑布局和走廊安排等也要尽量保留原样。对于近期无重大危险的古建筑,除日常保养外,应避免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也是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利用以不损害文物价值为前提,在其能承载的范围内延续原有功能或赋予其适宜的当代功能。合理利用是保持文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活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进一步关注,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培养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增强专业队伍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领域较广,对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也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然而,文物保护队伍中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培训机制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为此,文物保护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迎接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地方政府增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以及重视文物修缮、合理利用和培养相关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要努力研究、探索和学习相关理论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柴腾.关于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建筑知识,2017(01).
[2]戎彦宇.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7).
篇7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适中方土楼;存在问题;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41-01
前言
不可移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程度直接反应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内涵以及经济能力。对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很重视,再三强调文物是我国历史的根基所在。因此,本文主要对福建适中方土楼的状况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现阶段不可移动文物的相关保护问题以及有效方式进行了探究。
一、福建适中方土楼的现状
适中镇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福建土楼列入世遗,土楼文化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适中镇特有的方形土楼也越来越被外界人士认识。据史记载,适中土楼始建于宋朝,清代的雍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高峰,最盛期达360余座,经过几百年风风雨雨,现存242座,是目前福建省境内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楼层最高、风格最独特的土楼群。土楼群分布广泛,外观雄伟,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福建土楼中最完善最华丽的典常楼,有建于南建炎二年(1128年)的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古丰楼,有建于康熙十年(1665年)的福建中最完整的五层方形民居大楼庆云楼等。适中土楼群被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教授赞道:这样的建筑堪称民族民居瑰宝,这样的景观,举世无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楼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土楼保护令人堪忧,原住户为改善居住条件,满足现代生活,对土楼结构和设施进行不恰当的改造,土楼周边的新建建筑物与土楼紧挨,很不协调,正在失去原来的环境风貌,也有的住户外迁,相当部分的土楼已人去楼空,建筑维修比较困难,土楼出现“人老体衰,无人赡养”的状况,存在不少危房,因此抢救、保护土楼刻不容缓。
二、现阶段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意识匮乏。由于适中镇方土楼是民居建筑,楼内住户为满足现代生活对土楼进行不恰当的改造,使得土楼正在失去原有的环境风貌。这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没有充分了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相关活动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在无形之中,对文物造成伤害与损伤,这也与我们的宣传工作不彻底、不深入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和人才。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专业的工作。适中镇方土楼大多破损、塌漏严重,存在众多安全隐患,这就需要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和人才,而这正是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瓶颈,因此在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保障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文物管理体制不完善。适中镇方土楼所在的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机构需要肩负多重职务,它们虽然在对辖区内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协调各部门之间共同做好文物保护、规划,与公安、工商部门密切协作,打击文物走私和处理破坏文物不法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编制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缺乏保护资金投入。由于土楼的保护开发是个专业性较强、配套项目多、投入资金量大的工程,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虽然近些年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保护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但是由于之前遗留的漏洞太多,再加上点多面广,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保护资金没有落实到实处,从而制约了文物保护的顺利进行。
三、针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问题的相关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构建一个文物保护环境。在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巩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观众构建一个安全、稳定、整洁的参观环境。首先,在开展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观众至上”服务理念,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条件,构建完善的接待服务管理制度,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人们了解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在进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要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提高人们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认知与了解,例如在特定的节日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开展图片展等形式把文物保护理念有效地融入其中,使人们在介绍历史、感受历史的同时保护历史;最后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引进相关技术和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通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不断地充实现有文物管理队伍,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通过在岗培训等多种有效手段,构建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的文物保护队伍,保障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明确职责,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参与性。同时可将员工的工作质量与具体的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以及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等挂钩,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工作效率。
(三)完善任追究制度,确保文物安全。严格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发生文物安全事故与违法案件,要查明原因,严肃处理,追究责任,根治隐患,并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发挥警示作用。一是推动建立文物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造成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因执法不力、监管不到位造成不可移动文物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责任人的责任。二是要将落实经费、评比先进与文物安全工作情况挂钩,统筹建立奖惩联动机制,对文物安全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在经费、项目安排与先进评比上要给予倾斜,对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严重违法案件的,则要减少经费投入,在各项评比中予以“一票否决”。
(四)加大投入,落实管理,扎实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守土有责,要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落实管理责任,履行好工作职能,对保护工作的难点问题要积极向上级反映、汇报,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支持文物保护工作;要选择一批价值较高、今后可能升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重点保护,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救维修,切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在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保障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保障现代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1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从未停止过,其中,考古就是一项文化保护活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其破坏因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光线,光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客观存在,紫外线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和危害最为严重,而且紫外线还是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二是温湿度,温湿度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很大,通常相对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器物自身结构产生收缩现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表面产生裂纹等破坏;三是微生物,器物表面由于微生物、霉菌等原因可造成文物表面色泽发生变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质成分容易与微生物的分泌物发生反应导致色变,从而破坏文物的本来品质。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暴露在一定的环境下容易受到损坏,所以更加需要形成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保护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辅助,尽量恢复文物本来面貌,以及延长文物使用期限的过程。之所以要重视文物保护,主要是因为文物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2.1文物的史料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承载,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结晶,是今人与祖先对话的载体,堪属国之无价瑰宝。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继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文物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抢救保护和实验室文物修复保护等,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做不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以后研究先人的文化、生活习俗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2.2文物的考证校勘价值及其不可复原性在考古发掘现场,如果出土文物因抢救及时且得以科学的、有效的保护,大量珍贵的文物就能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为后期的文物复修与考古研究提供科学、真实的资料。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是我们能够借以得知当时时代风貌和文化特征的第一手资料,且可以用来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勘,考证版本,对于恢复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2.3文物的实物价值及其不可替代性考古发掘现场所发掘的所有文物,都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发现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够替代的重要文物,它反映了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头型和骨骼特征,同时对于研究人类的演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实物代表的是特定时期人的生命和灵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对以后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的一种利用。总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遗存,各类形形的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与人文信息,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研究价值都是非常高的[1]。
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措施[2]
3.1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原则第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所谓“不改变文物原状”,在考古专业、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中是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就是指,不改变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该文物发掘时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历史文物原有的形态及其制作工艺,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尽可能的去还原、去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第二,加强对文物发掘现场原貌的保护。在考古发掘现场,不仅只有文物,包括现场内的各种东西,以及所处的环境,尽量少干扰[3]。如此一来,可确保文物现场可再处理,有助于对文物现场进行取样,方便后续文物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选择适宜的现场文物保护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经提到了,历史文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再生,因此,为了保护好考古发掘现场,确保文物不被破坏,在选择文物保护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即与文物保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长期耐久性;其次,选择的材料性能要佳。3.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步骤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般包括以下5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调查工作[4]。在考古现场文物发掘的过程中,应当事先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包括该区域内及周边的环境,通过查阅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料,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文物埋藏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应涉及温度、湿度、空气状况,这对于整个考古方案的进行以及时间进度的合理掌控至关重要。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后,制订可行的方案。根据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后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还需要准备为保护方案顺利开展实施而必要的设备、材料。第三阶段,建立临时库房。在考古发掘现场,通常情况下,考古发掘前期能够发现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多是一些杂物遗物,当然,对于这类遗迹遗物无须过多浪费时间,这一段时间非常宝贵,应当尽快在考古发掘现场附近地带建立临床库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即将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根据所掌握的各类信息,事先建立一个相对易控的环境空间。第四阶段,历史文物的现场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关键,也是整个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因为文物在出土时,处理条件比较简陋,所处环节也不容易控制,虽然文物提取只是将其送往临时库房保存,但提取及微环境控制的过程非常关键和复杂,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第五阶段,对临时库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将文物科学包装起来。包装的目的是为了运输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损坏,尽可能将每一个文物保持在最佳状态,也就是能够反映整个文物所处历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艺状态。因此,对于文物的包装及相应的设计非常关键,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密闭且稳定的环境,以相对合理的方式、科学的手段,让文物从临时库房运抵实验室的一段时间内,减缓空气环境的变化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侵蚀。3.3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对策第一,湿度控制。在考古发掘现场要严格控制文物出土时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围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太快而损害文物。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干燥剂来控制,一般使用的干燥剂有硅胶。第二,密封处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地下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与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后直接暴露在开放的大气环境中,大气中的水分、温度、湿度、阳光等都会直接对文物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所以文物出土后一定要密封处理,避免文物与大气直接接触,氧化。第三,避光保护。可见光中的紫外线对于文物的色泽等有着很大的影响[5],所以文物出土后要进行遮光保护,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进行包装保护。
4总结
文物保护工作关系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瑰宝的保护和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考古发掘的现场开始进行保护,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1(14):113-117.
[2]王允丽.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应急措施[J].文物科技研究,2004(6):166-171.
[3]杨璐,黄建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2-45.
[4]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72-75.
篇9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服务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文物展览场所,是人们参观文物、增长见识的重要平台,是提高人们精神层次的重要途径[1]。因此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深入了解赤峰地区馆藏文物保护现状,并针对重点突出的问题探究对策。从而使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不断向完善化方向发展,使博物馆更好发挥其自身效能,服务社会,服务更广泛的群众。
一、赤峰地区馆藏文物保护现状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自2013年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以来,截至2016年统计数据汇总显示,赤峰市范围内馆藏文物有36万余件(套),包括国家一级文物662件(组),二级文物1544件(组),三级文物2640件(组),约占全区文物总数的三分之一[1]。我市各旗、县、区共有国有博物馆12家,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2家,三级博物馆5家。此外,自2008年以来,我市范围内还成立民营博物馆11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同时,也突显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导致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人员结构与工作环境方面。从事馆藏文物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现有人员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培训。有些县级文博单位身兼多职,如文物局、博物馆、文物管理所“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另外,文物保护配套设施不完善,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物保护环境和办公场地都无法提供保障,更别提文物库房所必需的防霉、除湿、温度调节等标准了。可想而知,基层的文保单位想要科学地保管藏品急需有效的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二是基层文保单位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尚未认识到文物保护对于国家和地方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个别地方存在文物保护经费落实不到位、挪为他用的现象。例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拨付的固定的文保经费,但是经费划拨到地方政府后,文保单位对专项经费却没有支配使用权,即使少量的文保经费都难以被使用于文物保护工作。有些地区,“重考古发现,轻文物保护”竟然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文物保护及相关业务管理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我市的文物队伍中,专业性人才极为匮乏,制约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三是文物保护相关经费严重匮乏,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无法支撑文物保护工作所需。近年来,由于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经费投资逐年增加,部分珍贵文物得以有效地抢救和修复。但由于我市文物数量庞大,所需经费较多,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文物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受我市各旗、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影响,大部分基层文物保护经费无法得到保障,严重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程,滞后了区域文物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形势下的针对措施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工作时间长、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针对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突显的问题,作为文物保护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倡导有关部门加强、推进文物相关领域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方针,号召全社会为保护好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针对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突显的问题,我提出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博物馆行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迫切的重要性。第一,应全面摸清基层文物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规划实施方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争取纳入到地方政府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第二,加强文博管理干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一是采取专业培训的办法。挑选单位从事馆藏文物保护专业性岗位、具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人员,委托专业院校及部门进行重点培养。二是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自培。由主管文物部门组织辖区内各文博单位,开展馆藏文物保护专项业务培训班,邀请上级部门及高校专家、学者对基层文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文物调查、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三是加强与高校和上级文物部门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和借鉴高校的学术资源和上级部门的管理经验,在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提升我市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工作队伍[2]。其次,国家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力量的强大支撑,也需要国家软实力的引导。加强对文物保护相关领域的工作,是文化强国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必须认清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体系重要指标,建立行之有效的考评和测评机制,有效改善文物保护工作资金投入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高端专业文物保护人才。鼓励地方政府与文创企业间的合作,完善文物保护工作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切实将文物保护工作引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效保障。再次,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利用草原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5•18”国际博物馆日、“6•13”世界文化遗产日等相关纪念日,开展社会宣传和社会普法活动,带动全社会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例如,举办全市辖区内各国有、民营博物馆“十佳讲解员”评选活动,提升我市基层博物馆讲解人员的讲解服务质量,全面展示基层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的精神风貌,优化基层文博单位的服务,促进全市文博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同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选活动,共同监督促进我市基层博物馆讲解质量的提高。在“十佳讲解员”评选结果出炉后,充分发挥主流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宣传和传播作用,以消息、通信、特写、摄影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十佳讲解员”的宣传力度。最后,全民皆文保,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物保护工作若想长久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发动群众力量,让群众实际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只有全社会形成文保风尚,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实现对文物的保护,为国家追溯历史的根源,为人类发展进程的探索留下珍贵资料。一是要上下联动,做好宣传工作。地方政府要正确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工作,采取座谈培训、问卷调查、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让文物保护的意识扎根于群众内心,提高群众文物保护工作热情,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二是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切实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主管单位工作重要议程,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相关知识培训,建立文物保护工作责任制,责任到人。签订文物保护工作责任状,采取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奖惩力度,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发展,做到文物保护工作管理有效,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3]。
三、结语
历史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见证,文物是人类发展的珍贵遗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一次次的侵略与挫折中,一次次的涅槃中得以重生,足以见证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文物保护,对于维护民族尊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全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文物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静.基层文物管理工作中馆藏文物的管理如何面向现代化[J].大众文艺,2017,(06):42.
[2]曹爽.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初探[J].办公室业务,2016,(08):140.
篇10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旅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一)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二)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三)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四)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一)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二)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下转第347页)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四)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五)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