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应用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333

国内刊号:31-1880/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多数家庭不再饲养小动物,孩子们接触动物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因此我们在幼儿园内设“饲养角”,组织幼儿一起养殖一些简单的小动物,如:蚕宝宝、螺丝、蚯蚓、泥鳅等。孩子们在养殖的过程中观察生命的孕育,并用自己看得懂的符号记录下来,了解它们的生长、行动、进食等明显而有趣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如在开展主题活动《会吐丝的蚕》时,为了让幼儿亲身体验蚕的生长过程及变化特征,我们在“饲养角”养了蚕宝宝,由于经验缺乏,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幼蚕由于吃了湿的桑叶而拉肚子死去;或因为被放在阳光晒到的地方而死去。

经过这两次事件后,孩子们对饲养蚕宝宝更加用心,有的回去请教爷爷奶奶,有的请爸爸妈妈帮忙上网查找资料。他们知道了蚕宝宝是一种很娇贵的动物,要吃不湿的桑叶,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随着蚕宝宝的长大,它们每天的食量也逐渐增加……由于掌握了科学的饲养方法,后来饲养的幼蚕都健康成长,孩子们也常常聚拢在一起观察蚕宝宝并讨论:“蚕宝宝身上为什么会有一粒粒黑点?”“尾巴后面的‘小刺’是用来干什么的?”“蚕宝宝软绵绵的,它有骨头吗?”……通过饲养活动,孩子们了解了蚕宝宝有趣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饲养角”增加了幼儿对动物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对动物探索研究的热情不断增长。

二、丰富的游戏活动是探索科学活动的拓展

农村里有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的自然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所提供的泥、石、水和植物等自然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让幼儿独立自主地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纲要》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中,也多次提到了诸如利用“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在班级里设置了“科学探索区”。

如在进行小班主题《过年啦》时,为了让幼儿尝试动手做元宵,感受共同欢庆节日的快乐,我请小朋友把自家的糯米粉拿到幼儿园来,开展了《做元宵》活动,让孩子们和爷爷奶奶一起搓揉面粉。通过亲自实践,孩子们了解了要想变成面团,必须在糯米粉里加水,而且水不能加太多,否则就很粘手;也不能太少,否则就不能变成面团……这个活动让幼儿们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现其中的秘密,从而提升了孩子的经验,体验到科学活动的快乐。在进行中班主题活动《在秋天里》时,家长们拿来了麦穗和稻穗,然后小朋友们坐在一起,剥开麦穗和稻穗进行观察。他们发现:稻子长得弯弯的,像香蕉;麦子长得直直的,像萝卜;稻子头上有个小缺口,是白色的;麦子身上有一条裂缝,还有一根根尖尖的、像针一样的麦芒。孩子们还请阿姨帮忙做米糕、做馒头,品尝它们不同的滋味。

在进行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水》时,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农村自然物,如萝卜、葫芦、稻草、土豆、芦素叶子等随处可见的材料,让孩子们尝试着做“沉与浮”的实验,并记录:哪些东西是浮起来的?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更好地了解材料的特征,如:土豆、萝卜是沉下去的;芦苇叶子、稻草、葫芦是浮在水面上的。孩子们还想到,用增添一些辅助材料,如沙、树叶等材料,可以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或者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这些活动都体现着孩子们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让孩子在玩玩、看看、摸摸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教育。实践证明,具有乡土特色的“科学探索区”成了孩子们乐于逗留的乐园。

三、多样的本地资源是开展科学活动的瑰宝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园所处的地域形成了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借着这个优势,我们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农村的大自然、田野中去,并利用家长资源,请他们给孩子讲解,孩子们很受教育。如在开展小班活动《灵芝宝宝本领大》时,我们就把孩子带到灵芝基地去参观,一路上孩子们叽叽喳喳:“灵芝怎么长得跟蘑菇差不多啊?”“灵芝是怎么种植的?”“灵芝吃了会有什么好处呢?”……于是我请在灵芝基地工作的家长给孩子讲解。通过讲解,孩子们对灵芝的生长及药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进行中班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时,我们参观了盛姆桃园基地。基地里的叔叔阿姨给孩子们品尝了优质早熟的水蜜桃品种———特早红。孩子们说:“这个桃子为什么这么甜?”“桃子的汁水好多,皮好薄。”“这里的桃子比我们家种的桃子大多了。”通过品尝以及叔叔阿姨的介绍,让幼儿了解盛姆桃园基地里的桃子的特殊性:这种桃树一年开两次花、结两次果,这种桃子和我们小朋友一样,是喝牛奶长大的,还有桃子的果大核小、色泽鲜艳等特点。

篇3

自然科学理论是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可以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思想革命化。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许多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不断被破除,新思想、新观念、新习惯不断产生。学习和掌握了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科学理论是批判宗教迷信的精神武器。自然科学理论揭示的是自然界的规律,这本身就是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使宗教邪说的地盘越来越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在科学理论面前,没有任何绝对不变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就是在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被废除的。斯大林说:“科学所以叫做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象,不怕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斯大林文选》上卷,第55页。)事实证明,自然科学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天然同盟军,是破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传统,发展理性思维,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

自然科学理论的生产力功能

自然科学理论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它经过一定的环节和过程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在机器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间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一一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一一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自然科学理论融合、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从而使生产力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并促使现代化大生产在组织结构上日益复杂化,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也成为现代化生产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1、通过技术发明的途径把自然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生产工具不断的改进。生产工具是“物化”的智力,是“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人们能够依据自然科学理论制造出新的工业体系,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正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千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理论越发展,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越深入,自然科学理论“物化”的程度越高,生产工具的更新越快,生产效率也就不断提高。这是生产工具变化的一般规律。现代社会所经历的三次大的技术革命,都是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起点的,而生产工具的变革,又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都是自然科学物化的结果,是自然科学理论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由技术水平来决定的,而技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一般状况和自然科学理论在工具和工艺上的实现程度。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生产结合得更为密切,自然科学日益成为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今自然科学已经走在生产的前面,并被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生产过程越来越趋于科学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科学理论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使自然科学理论为劳动者所掌握,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在近现代的科学化大生产中,掌握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是劳动者发挥生产职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化大生产是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这种应用使生产工具日益精密和复杂化,因此掌握操作现代生产工具的技能必须具备现代智力一科学理论知识。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教育和训练把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熟悉生产上运用的科学原理,对机械性能、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有科学的了解,使劳动者成为崭新的生产力要素,再投入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生产工具及工艺流程都呈现为一种“动态”,它带动各级劳动者技能的性质和内容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且对其智力、技能熟练程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生产力还要求人们利用自然科学理论为生产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象医学理论的应用,.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长寿,这就是科学理论为生产创造良好劳动条件的重要方面。

通过自然科学理论渗透到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对象的利用范围扩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借助自然科学理论,对传统的劳动对象进行综合加工利用,从中提炼出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资源,从而使传统的劳动对象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它能使潜在的自然力转化为能实际发挥作用的自然力,成为现实的有用资源和能源;其次,它能使同样数量、质量的自然资源的效用增大许多倍;再次,它能扩大提供资源的空间,创造出自然界不能直接提供的劳动对象。总之,人类借助于自然科学理论,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人类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的自然科学理论,要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必须经过科学化的严格管理。因为科学理论使技术发展日益复杂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因此,必须根据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按照技术设备的运转规律,适应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分析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协调人一机一物一财整个系统的运动,从而达到有机的动态组合,取得最优效果。目前,自然科学理论,为现代化管理既提供理论和方法,又提供物质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篇4

    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主体地位。此后,科学基金制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除西藏、四川、青海等部分省份外,我国其他省(地区)陆续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科学基金及其组织。现代基础研究正朝着规模更大、成本更高的方向发展[1]。近年来,各省(地区)逐渐加大了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力度,2009年我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总额达到54041.7万元①,较2008年增长了9.32%、2007年增长了24.63%。2009年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最多的是江苏,为7000万元,最少的是海南,为200万元。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逐渐增大,这种投入所产生的效力、效率备受各方面的关注[2]。

    随着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与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逐渐成为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3]。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评估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冯鸿雁、肖广岭等在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率评估的指标体系,突出对财政支出管理,把科学基金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4];孟步瀛、魏艳湘、赵奇胜提出了管理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5];凌建、宣勇、宣晓冬对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内容、方法、评估、原则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框架[3];马强、陈建新将数量、质量和效率作为对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指标[6]。马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群决策向量方向合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和判断矩阵评价算法对基金项目进行了评价[7];基于科学计量法理论,宁平运用BP神经网络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在进行DEA分析时,决策单元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一是决策单元为同类型的且具有可比性;二是决策单元的数量须大于或等于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和的两倍。

    3指标的建立和数据来源说明

    3.1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科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有投入指标和结果指标组成。投入指标是科研活动的管理者或执行者为完成研究而投入的资源,一般包括人员和经费指标;结果指标是指评估对象的科研活动所创造出的新的理论、方法(主要表现形式为发表的各类论文、专着、专利等)、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表现为技术成果市场成交量)等。评估的对象、目的不同,评价指标也会有很大的差异[23]。考虑到我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构建如下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指标的选取。在总结前人对科技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输入指标为人力指标与财力指标。具体包括: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资助金额、年度资助项目数和年度资助总人数。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产出指标的选取。在吴彤、李正风、曾国屏、葛朝阳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成果对促进地方知识发展、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育三个方面构建产出指标体系。由于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阐述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科技论文和实验报告是衡量其成果的主要形式[24]。

    专利是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基础研究主要的创新成果;考虑到省自然科学基金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育种”作用选择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作为衡量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对于地方创新能力提升的指标,该项指标同时也是省自然科学基金对创新项目和人才培育的重要体现。在人才培育方面,主要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对于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来衡量。因此,产出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结题时发表科技论文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数量和本地区争取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综上所述,建立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评估指标体系如表3.2数据来源说明本文所有指标,除各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据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①的统计外,其余指标均来自各省基金委、基金管理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各省基金管理部门对基础研究成果的统计主要是根据项目承担者提交的项目报告和结题材料来进行的,故本文产出指标数据均采用的是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时的科技产出。从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来看,基金项目的资助周期大都在3~4年。考虑到各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差异性和各种主、客观因素对项目投入、结题的影响,仅以某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作为输入和输出数据是不客观和全面的。为消除各种因素对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将2004~2005年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均值作为输入数据,以3年作为资助周期,以2007~2008年②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的均值为输出数据。调查期间共发出问卷25份③,回收问卷20份,回收率为80%。其中有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64%。无效的4个地区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新疆,目前尚没有开展对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方面的统计工作。

    4模型计算和结果分析

    4.1综合效率评定以16个省(地区)的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决策单元,采用Win4Deap软件进行求解计算,各地区的DEA值如表2。(1)广东、江苏、陕西等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效率值等于1,综合效率达到最佳。表明这些地区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人员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取得了可能的最大产出。从DEA评价有效的10个地区来看,广东、江苏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区财政对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宽松的经济环境也吸引了大量的科技研究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说明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较为注重本地区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安徽、陕西、湖南三省基础研究能力雄厚,这与中央驻皖、陕、湘的高校、科研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科技力量从事基础研究是分不开的。而甘肃、内蒙古、宁夏、海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单从它们的投入、产出的各项指标来看,远低于浙江、山东这些经济和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却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足够的产出,保证了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有效性,说明基础研究资源在这些地区得到合理的配置。(2)广西、贵州、黑龙江等6个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DEA值小于1,意味着近四成的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效率是无效的。DEA评价无效的6个省中,仅福建省的DEA值接近于1,为0.954,说明福建省是边缘非效率单位,即只要在投入或产出方面稍作调整,即可达到效率值为1的水平;其他5个省(地区)的评价值均低于DEA平均值0.874(小于0.9),为明显非效率单位。表明这些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经营不善,要提高自然科学基金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困难,可能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同时调整投入、产出两个方面的多项指标。

    4.2模型结果分项分析

    (1)技术有效性分析技术效率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组成。BCC模型假设规模报酬变动,在计算中将组织效率中的规模因素剔除,单纯测算短期内DMUj0技术效率是否最佳,如果=1且S-=0,表明DMUj0纯技术效率最佳,否则纯技术效率无效。纯技术效率有效说明除去规模效率的影响,各部门对自然科学基金的人力、财务资源进行了有效的运用,达到了产出最大化。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综合效率无效地区中的广西、贵州、黑龙江和山东是技术效率无效单位,它们的纯技术效率值都低于均值0.917。表明这些地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产出转化率低。综合效率无效的浙江和福建两省,纯技术效率值为1。意味着这两个地区对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是有效的,即浙江和福建综合技术效率无效全部是由规模效率无效引起的。

    (2)规模有效性及规模效益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规模效率无效的地区有6个。其中浙江、福建、广西、黑龙江和山东的自然科学基金处于规模递

    减区间,这些地区应控制好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不应盲目扩大。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则处于规模递增区间要适当地增加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来提升效率。

    (3)无效决策单元投影分析为找出6个省自然科学基金DEA无效的具体原因和改进方向,利用“投影”理论从产出角度对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做进一步的差额变量分析。结果见表3。 表3结果显示:6个DEA评价无效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都存在产出严重不足。其中科技论文产出不足率最低,6省均值为75.96%,发明专利授权量产出不足率最高,均值达到148.63%。说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中缺乏原始创新性成果,在促进本地区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任重道远。除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外,其余5个DEA评价无效省份,至少有一项科技产出的不足率超过了100%。其中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产出不足率分别为227.76%、132.49%,广西省在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的产出不足率为209.67%,山东省在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方面的产出不足率则达到164.36%。而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各项科技产出存在严重不足,其中科技产出中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的产出不足率高达445.87%。

    5对策建议

    分析发现造成省级自然科学基金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是科技产出不足,其中发明专利、硕博人才培养、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方面的产出尤为不足。针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篇5

一、实践态度:对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互分离的批判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时代的孔德开创的实证科学,即已证明自然科学正以其强大的现实力量寻找自身合法性的存在。但由于当时德国科学的落后,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并没有在德国的古典哲学中得到体现。洛维特认为:“精神哲学根据其神学起源对自然科学和由自然科学促成的工业一无所知,也没有认识到,人在工业劳动中物化了自己,却没有积极地表现自己。”〔2〕

由于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实践,作为超越现实实践的理论态度也就回避了实践维度中的自然科学。然而,“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而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始终是疏远的一样。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缺少结合的能力。甚至历史学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一些伟大的发现的因素”〔1〕。其实,这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局限性的一种普遍表现,而且青年黑格尔派对自然科学催生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存在论”事件也视而不见。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中进行了类似的批判:“难道批判的批判认为,只要它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难道批判的批判认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诚然,唯灵论的、神学的批判的批判仅仅知道(至少它在自己的想像中知道)历史的政治、文学和神学方面的重大事件。正像批判的批判把思维和感觉、灵魂和肉体、自身和世界的分开一样,它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识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3〕

马克思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审视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同时也把自然科学在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实践看成是把握真正的人类史的力量。“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1〕马克思不仅批判自然科学的抽象物质态度,而且批判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并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和商业创造了现实的历史,业已成为人类史以及人的科学的基础。这里没有任何思辨的要素,若没有对自然科学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历史科学”的正确认识。“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象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偶然事实的搜集,也不再象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4〕脱离历史看待自然科学,或脱离自然科学看待人类历史,要么把人类历史看成僵死事实的集合,忽视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要么把自然科学看成是游离于人类社会之外的一般理论解放的力量。这样一来,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历史的相互作用就被遗忘了。

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的分离必然导致人的科学陷入“意识形态”的包围圈中。脱离社会历史,然后构造极端“贫困化”或“空洞化”的人的科学,“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这个存在物必然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于是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类的活动”〔1〕。如此一来,人们错把人的本质力量理解为观念性的存在,并在这种理论方式的统筹下幻想用外在的整合方式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统一起来,这样的统一必然是一种虚假的统一。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在理论层面的这种虚假统一,其实就是在不断制造历史和自然、事实和价值、科学与人文分裂的基础上,再寻求一种理论的方式企图捏合这种顽强的分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形式已经把握了人的科学的发展方向;如果说人的科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人的科学就不能成为内容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1〕。马克思批判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一直逗留在理论层面并要求实现这种层面的统一的现状。重要的问题不在于用思想去表征统一或分裂,关键是从实践层面完成这种统一。因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应当说,人的存在已经通过社会历史的活动得到确证,对马克思而言,历史的逻辑并不是现成地摆在自然的逻辑面前的,它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因为,自然科学向“历史科学”的转变,不是自然科学中既定的原理在历史领域的运用,而是它已把握到人类历史活动的特性〔5〕。而向来以理论表征世界的西方传统哲学却把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分成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了这种理论态度,并直接诉诸现实生活的实践:“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1〕

二、实践异化:对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互分离根源的分析

其实,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外在对立,关键在于人们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人类旨趣和取向。如此以理论态度划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似乎是顺理成章,但理论终归只是时代的一种观念表达,理论的分裂并不是理论自身的原因,它恰恰反映的是我们时代的分裂和现实生活世界的裂变。作为以解释世界为主的理论家而言,面对生活世界的分裂也只能尝试着学院式的呐喊。海德格尔认为:“科学之发展同时即科学从哲学那里分离出来和科学的独立性的建立。这一进程属于哲学之完成。这一进程的展开如今在一切存在者领域中正处于鼎盛。它看似哲学的纯粹解体,其实恰恰是哲学之完成。……哲学转变为关于人的经验科学,转变为关于一切能够成为人的技术的经验对象的东西的经验科学;而人则通过技术以多种多样的制作和塑造方式来加工世界,人因此把自身确立在世界中。”〔6〕

以如此方式立身,迎接我们的却是“一切客人中的最可怕的客人”〔6〕———不期而至的虚无主义。由海德格尔和尼采所揭示出的西方文明的虚无主义秘密,马克思则把它表述为“异化”问题,即人的感性活动的异化。因此,“当马克思把感性活动表述为人在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中所达成的‘产生着的社会’之生命表现时,他就在一种全新的涵义中使用了‘异化’概念:‘正在产生的社会’从其感性的真实性那里外化为超感性的、反过来规定和支配感性活动的力量”〔7〕。马克思正是在认识到感性活动或实践异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互分离的根源。然而,作为对人的感性活动的自我认识的“自然”科学和作为人的科学———“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是在自然对象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一样,都来源于人和自然之间历史的、感性活动的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1〕。它们如何表现为异化的现实?原因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要求导致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异化,而且表现为刚性的强制二分。一个是与价值无涉的科学事实世界,一个是忽视事实的人文价值世界。所以,社会生活本身的实践异化导致的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分离,以及作为理论态度的要求弥合这种分离的诉求无非是对分离世界的观念陈述,更是对真实异化世界的观念遮蔽。

因此,当实践异化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时,自然科学终究难逃异化的命运。自然科学通过工业和现代技术的中介力量成为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却是以异化的形式实现的。当然,自然科学对现实生活的主导和渗透绝不是简单停留在观念领域,因为,异化借以实现的途径本身就是实践的。这正是马克思成功超越黑格尔之处。黑格尔把异化问题还原为精神的异化,把异化导向抽象,即主观和客观、理性和社会分离,所以,精神的异化也只能在思辨辩证法中完成,而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异化丝毫没有被触动。“黑格尔在哲学中扬弃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宗教、国家、自然界,而是已经成为知识的对象的宗教本身,即教义学;法学、国家学、自然科学也是如此。”〔1〕相反,马克思则将异化看作是社会的真实的状况。自然科学所支撑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正在逐渐扩大资本的统治权力,“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1〕。所以,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决不能撇开自然科学的实践力量,这同时也是和其他唯心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最大区别。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科学所展示的惊人变革力量并非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到来,相反,自然科学作为改造现实生活的力量而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同时,“非人化”是我们不得不遭遇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只有正视它的来源,才有扬弃它的可能。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异化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人的科学的异化则同样如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因为在异化的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1〕由于现实实践异化的加剧,人们日益丧失了自我的生活意义。对现实的个人而言,作为人的科学的“心理学”已向人们展开了它的全部属人的感性丰富性,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被无情遮蔽了,而仅仅降格为人们所在社会现实的“一般需要”,简单的“一般需要”代替了一切。于是,现实生活世界也只能从有用性出发去认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物,却忽略了现实世界之外的非功利、非有用性的一面。不仅如此,在人的本质力量忽视这种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前提下,人的科学便单一演绎成为观念或理论的存在,作为观念存在的人的科学成为人类精神安顿的家园———灵魂在观念领域得到安顿,信仰可以在宗教世界里寻找,理想可以在思想领域实现,所有这一切的颠倒都是为逃避现实的非人的生活状况的无奈之举〔8〕。于是,文学、政治、宗教以及哲学成为建构人的科学的最好方式,而这正是人的科学异化极端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将感性活动或实践的异化视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分裂和异化的缘由,这不仅能够避免任何停留在主观思想领域的批判,揭开思辨辩证法的伪装的批判外衣,而且为真正的实践批判指明了方向。

三、异化扬弃: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统一的未来取向

马克思以现实的感性活动或实践为根据,建立起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原初关联,从而把自然科学和人类史以及人的科学统一起来,进而从人类史角度寻找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异化的根源。这样一来,马克思对异化的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批判便上升到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对异化劳动、私有制和资本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不仅把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同时针对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产生异化的社会历史机制提出了政治批判任务。不过,对于实践异化的扬弃,马克思绝不是通过人文或精神的力量寻找答案,而是强调“自我异化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1〕。这就是马克思赋予崭新的“历史科学”的全部批判力量及彻底的、坚定的批判性。诚然,近代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原则〔4〕,并从具体的生产劳动领域里分离出来,一方面,“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另一方面,“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力量,而科学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经验、观察和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职业秘方的集中,另一方面表现为把它们发展为科学(用以分析生产过程);科学的这种应用,即自然科学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同样是建立在这一过程的智力同个别工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相分离的基础上的,正象生产的(物质)条件的集中和发展以及这些条件转化为资本是建立在使工人丧失这些条件,使工人同这些条件相分离的基础上的一样。……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上述应用和在这一过程中压制任何智力的发展,这两者是一致的”〔9〕。资本因此成为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建构的真正力量。当科学变成资本进一步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也导致了科学的“非人化”。面对自然科学不断异化的现状,马克思直接进行了实践批判,即从现实生活本身寻找扬弃科学异化的力量,而没有对观念的批判抱以希望。因为观念的批判正如蒲鲁东式的抽象反对经济矛盾体的“坏的一面”一样,只是一种虚幻形式。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对辩证法的一种玷污,“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4〕。其实,在现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我们有过太多的抽象批判,而这种批判或改造只能永远停留在观念领域的“应当”状态。

在马克思看来,要把“应当”转变为“现实”,关键是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实践中阐释这一历史批判的任务。同样,当实践批判视角进入人的科学异化领域时,这种批判更加显示了其强大的现实性和彻底性。因为,“对人的感性丰富性的占有”,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把握,要上升到对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去认识。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只有在消灭了异化劳动、资本和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我们才能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中真正丰富人的科学。“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的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我们知道,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1〕

不难看出,马克思从实践异化中追问人的科学异化的根源,进而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寻找扬弃异化的出路。当然,这种现实性和彻底性都是建基于对实践的全新理解和把握。在扬弃了现实的实践异化的基础上,马克思重新展望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未来取向。“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1〕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感性,也就是人,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象化的方式得以实现;而自然科学是在自然界的科学中得到的自我认识,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也只有通过自然的对象才能得到体现,人的科学只有在关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得到客观的自我认识。这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类语言(人的科学),就是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在自然界中才能获得自我认识,“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1〕。

篇6

>> 机器人领域的“愚公” 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反思 机器人替代对中国制造的意义 对中国机器人发展走向的认识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分析 机器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对跳跃机器人研发的分析 对矿难救援机器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对工业机器人抓取技术的研究 对机器人教学导入策略的研究 机器人避障的原理及分析 救灾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发展 工业机器人的研究状况及趋势 城轨站内导盲机器人的研究分析 并联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人工智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飞跃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博弈” 机器人投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智能控制及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5-05-08.

[5] 孟浩, 周立, 何建坤.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与科技论文产出的协整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7, 25(6):1147-1150.

[6] 郭红, 潘云涛, 马峥,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论文计量分析[J]. 科技导报, 2011,29(27):61-66.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结题项目统计――按成果类型[EB/OL]. http:///default.htm, 2016-09-01.

[8] 王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5(6):44-45.

[9] 姜春林, 王续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出管理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 情报科学, 2005,23(9):1345-1348.

[10]王冬梅. 科学基金制度对基础科研合作的引导效用分析[J]. 科研管理, 2010, 31(4):98-101.

[11]张宜平.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研究[J]. 现代情报, 2005, 25(3):34-36.

[12]张诗乐, 盖双双, 刘雪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效果――基于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5, 33(4):507-515.

[13]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

[14]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46):16569-16572.

[15]w基明, 邱均平, 黄凯,等. 一种新的科学计量指标――h指数及其应用述评[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 22(1):23-32.

Analysis on Basic Research on Robot Projects Fun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Funding Effect

CHEN Yue,WANG Zhiqi,TAN Jiangu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nstration and Law, WISE Lab,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Liaoning, China)

篇7

一、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主流心理学(MainstreamPsychology)与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Psychology)同义,即心理学的主流是一种采用了自然科学模式的科学心理学。诸多知识本身与知识之外的原因使得自然科学模式成为心理学研究一直以来的主流。

1.知识背景

哲学和生理学是心理学产生19世纪末的双重知识来源。“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暂的历史”[2](P2),在冯特之前的几千年间,心理学长期作为哲学的一个知识门类而没有独立的地位,但哲学却为整个心理学提供了认识-欲求的基本概念体系;笛卡尔以来的近代二元论传统以及实证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做了哲学铺垫。19世纪中期,赫尔姆霍茨、韦伯与费希纳等生理学家首开通过实验和测量研究人类心理的先河,证明了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的可能性。生理学家的心理研究为心理学的先行者提供了方法-技术模板,直接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诞生”以及此后发展的宏观知识氛围是启蒙以降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主导地位,即研究主体与客体的本质二分,对客观、一元真理在场的形而上学预设,对研究主题的对象化、客观化处理等。这种思维方式甚至渗透到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经典的社会科学之中,心理学也不能避免。在这种知识氛围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下,人文科学知识在价值序列上自然处于低位,这也解释了人文科学取向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内部的边缘地位。

2.知识社会学因素

知识社会学关注知识的社会性维度,致力于考察知识与学科中的社会、文化、心理、利益等非真理性因素。心理学从整体上采用自然科学模式并非纯粹出于学术理性的考虑,而是在学科内外有着诸多知识社会学因素的参与。从心理学外部的社会背景来讲。社会公众对(自然)科学及科学专家的信奉使得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存在与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资本主义的兴起即与自然科学在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工具、实效知识的普遍高扬使得易于应用的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至于心理学内部,建制化、专业化、职业化后的学科,会相应产生出相应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权力-利益系统必然寻求扩张垄断与自我辩解,这使得其信念与利益时常高于真理本身:人的心理行为并不等同于客观自然物但却套用了研究客观自然物的研究方式,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这一错误发端于心理学家们对曾给自然科学带来辉煌成就的机械主义方法论的崇拜”[3],即非学理的自然科学崇拜与科学共同体的群体协商、默认是自然科学模式在心理学研究中长期合法的保证。二、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理论特征心理学在知识上的最高追求是达到客观普适的、价值中立的真理。而其对真理的理解则攀附了自然科学的标准,因此其效仿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物的主客分离的研究范式来研究人及其心理与行为,这深刻贯穿到了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1.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哲学本身承接了近代经验哲学的传统,与这一经验传统相对应,从早期的内容-构造心理学到随后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至今日的认知心理学,皆主张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往往为可直接观察性。冯特和铁钦纳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可内省的内部经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应排除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在意识,而应代以可直接观察的外显行为;当今的认知心理学也保留了行为主义的这一主张,并进一步通过外部行为反应推论内部的认知过程规律。必须提及的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不仅仅关联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取舍,同时也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建构。这一建构在本体层面将人视作动物或机器,将人的心理与行为视作客体、对象甚至是物理事实的存在;在技术实施层面,这一建构直接导致了心理学中的还原主义与元素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根本途径在于将心理分解为一些基本的元素,或将心理、行为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然后以元素说明整体的性质,或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规律说明人及其心理、行为的规律。”[4]

2.实验室实验法及方法中心

自然科学的研究目标通常为对研究对象进行本质观察或发现研究对象间的因果关联,同时这些研究应是可重复、可验证的。为此,诸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在实验室中即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化观察和相应的数学分析。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即是冯特等人采用了这种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自冯特以后,虽然心理学中实验、问卷-测量和观察等方法并存,但实验法(主要为定量的实验室实验法)一直是心理学方法的主流和心理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心理学中实验室实验法的要义在于通过脱离日常生活情景,在实验室中对变量进行精心控制,对心理的外部结果———生理和行为进行数学统计分析,以达到因果关系的解释。对科学方法的过度强调也使心理学陷入了方法中心的误区:首先,以方法作为评价心理学科学性和心理学知识客观性的唯一标准,正如卡特尔所言:“心理学除非建立在实验和测量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明确和精密。”[2](P173)其次,方法的意义高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对程序和技术的关注优于对问题价值的关注,除却规定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之外,能否对对象施以科学研究也决定了心理学对研究问题的取舍。

3.个体主义

通常认为心理学的分析水平多在微观的个体层面,在个体之外往往最多延伸至家庭,这种角度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心理学在其自然科学模式下却普遍存在着将个体视角走向极端个体主义的误区,即使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也秉持个体主义。所谓个体主义是“强调个体心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否认或忽视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把个体研究同社会文化孤立开来而从个体内部寻求心理或行为的解释。”[5]在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和自然科学模式内在契合,造成这种个体主义的直接原因仍然要归结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正如叶浩生教授所言:“文化因素、社会影响在实验室中则无法控制和操纵,更无法操作化和量化,为了维护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效率,只能弃之不顾。”[6]

4.价值中立的知识立场

价值中立立场的背后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其要求在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性态度”,如实地观察和描述事物以发现客观普适的真理。不过即使在自然科学中,是否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客观真理,也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学术议题:库恩范式论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皆怀疑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不过心理学科学共同体通常信任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中立性,同时认定在心理-行为领域也存在着类似自然科学的不牵涉主观因素的普遍知识或规律。如若采用自然科学式的客观方法来研究人及其心理与行为,并基于数学方式来呈现、分析研究结论,将会避免价值涉入,从而达到希求中的普适真理。即心理学家认定,在自然科学模式指导下其自身的科学活动以及科学活动的结果都因科学方法的带入而得到了价值中立性的保证。

三、单一自然科学模式下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作为心理学主流样态的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对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与实际应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对科学的信奉优先于对人的关切,不顾人不等同于动物或机器的独特本质,执着于套用上述研究自然物的立场去研究人及其心理与行为,使得心理学成为了一门充满了困境与危机的科学。

1.困境

首先,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科学,但人在心理学中的形象至今仍是还原式的动物或机器,“科学心理学将人性降格为单一的自然物的存在,消解了人的独特本质,使得人在心理学中被遗落或消解。”[7]学术界作为一个精英系统,其观点本身就需要超群出众,而心理学研究往往通过复杂的技术程序来验证一个生活智慧中早已存在的观点;执着于方法-技术的心理学用力于枝节、琐碎的问题而没有兴趣也无力建构出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真正影响力的理论,在科学心理学100多年的传统中,尚未产生出可以广泛影响周边学术领域的学者和理论。其次,从学科的最高追求———科学性上来讲,心理学并不成功。著名理论心理学家SigmundKoch曾指出,“心理学自一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以来,一直未能成为独立科学,且因受其本身条件限制,心理学将来也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科学。”[8]最后,心理学过度张扬了科学性,采用缺乏生态效度的实验室实验法而导致了与真实人性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正如英国心理学家P.凯林在《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装》中指出的,“科学心理学已经避免去研究那些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选择了一个自然科学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调查这么一种问题的,同时也因为许多实验心理学家通过求助于不人道的客观科学以避免他们的个人冲突。”[9]

同时与科学模式相关联的个体主义立场也无力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现实,有学者对实验社会心理学做出了批评,认为这种实验室实验是“真空中的实验,宏大的社会现实被弯曲为人为的实验室中漠不相关的个体之间虚假的社会互动”。[10]面对六七十年代席卷欧美的学生运动、女权运动和黑人运动,科学心理学家束手无策。此外还需指出的是,学科建制化也给心理学带来了负向的后果。后果之一即是学科封闭,对生活世界和周边学术领域中优质、精彩的心理学资源视而不见。甚至在心理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也往往秉持专业化态度,这造成了心理学在内部的分裂。后果之二在政治-伦理层面:正如爱德华•萨义德(EdwardSaid)所言,持专业态度、职业态度的知识分子,将会“无可避免地流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佣。”[11]

篇8

关键词: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分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3612(2006)11-1453-04

1 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研究沿革

20世纪90年代尽管国家已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但体育科学领域许多专家,还有科学学科研究的有些专家对于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问题都提出了异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研究成果。

田雨普认为体育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科学,其学科体系由基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技术3个学科体系组成(图1)。

熊斗寅认为体育科!学隶属于科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和体育社会科学类(图2)。

胡晓风认为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由体育社会学学科、基础学科、运动学学科3大类学科群组成(图3)。

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体育科学分支学科共有12个,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对上述学科划分为3个层次和3大类(图4):第1层次是体育学,第1层次向第2层次过渡的学科是体育哲学和体育情报学,第2层次是体育基础学科、运动技术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3大类,第3层次是下属各门学科。

徐忠、屈世琼认为,体育科学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管理科学、交叉科学综合融合而构成了体育科学学科群。从而提出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为6个学科群:哲学方法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自然生物学科群、运动科学学科群、管理信息学科群、交叉边缘学科群(图5)。

王续琨、刘永振认为:“体育科学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对体育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将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区分为5个群组(图6)。

邵伟德、马楚红在“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探讨”一文中认为体育科学简单地归为社会科学不够合理,并指出了在体育学科分类时需注意的4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用、可行、方便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由此而提出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构想图(图7)。

罗加冰对体育新学科进行了分类:体育自然科学类新学科,体育社会科学类新学科,体育管理科学类新学科,体育人文科学类新学科,体育综合科学类新学科(图8)。尽管是新学科分类,实际是他对体育科学学科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与意义。 上述关于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研究后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科学学科分类研究

科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反映。科学结构与它所反映的客体结构即整个客观世界的结构是一致的。我国对科学学科体系的探索,有二元论、三元论和多元论之争。二元论即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元论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元论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许多学科体系。恩格斯早在1874年提出对科学分类的观点:“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理学6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为整个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同时出现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由此而提出科学大厦由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6大部分组成。陈文化等学者依据“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演化次序与科学本身的“固有发展次序”有内在的联系,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门,并构建了现代科学体系――以人文科学为主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两翼的立体结构。由于当代跨学科的广泛研究,出现了许多交叉性学科,如运筹学、环境学、人才学、管理学、信息学等,许多新学科的学科属性属于综合性,难以隶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3大科学,更难以涵盖如雨后春笋日益冒出的大量复杂性、综合性的新学科,因此,必须有一门科学学科可以涵盖不隶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外的一门学科――综合学科。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学科已发展成约有5550门学科,其中非交叉学科约有2 969门,而交叉学科总量已达2581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交叉学科仅在100年左右增加的学科数量就占总学科数量的一半,并继续呈迅猛增长势头。有的学者将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并列,并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归属至管理科学内,这是不妥的。追究管理科学,实际它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理应隶属于综合科学。特别现有许多交叉新学科根本没有管理的属性,按科学逻辑性无论如何也不能隶属于管理科学,只有将管理科学和许多交叉新学科隶属于综合科学才比较合理,而不能将交叉性综合学科归属于管理科学。这一隶属关系不能颠倒。本人认为,现代科学学科应分为4大类学科相对比较正确,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综合科学(图9、图10)。

3 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其分类研究

对于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刘仲林在《现代交叉科学》一书中指出,体育科学是一门由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20多门学科的渗透融合,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遥控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国外专家研究认为,一个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是素质、体质、机能、心理、战术、技术、智力等150多个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社会中的体育现象和运动中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体育科学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但体育科学的综合性又不是各个学科研究结论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取得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运算,以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随着体育科学的迅猛发展,其综合性属性越来越凸显。俄罗斯体育科研的综合试验台,可对人的运动能力进行学科问的综合性基础研究。遗传学家、教育家、生物力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可在统一的试验对象身上进行分子的、亚细胞的、细胞的、各器官的、各系统的以及整个有机体的试验研

究。在综合监督训练过程中可运用近300种检测演技的方法,检测出3000多种训练水平参数,在总训练时间中约25%的时间用于进行各种检测。因此,有人称之体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窗口。体育的许多方面研究,都走到了科学的研究前沿,如检测运动员兴奋剂方面研究,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运动免疫学方面研究,运动康复研究等等,都与相关学科或母系学科的前沿科学研究并驾齐驱。可以说,在体育方面通过一系列实证,证实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方面的许多具体学科内容。体育科学学科有十足的理由分为4大类: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隶属于体育自然科学类学科有: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隶属于体育社会科学类学科有: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人口学、体育传播学、体育教育学等;隶属于体育人文科学类学科有:体育史、体育心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科学学等;隶属于体育综合科学类学科有:体育控制论、体育信息论、体育系统论、体育决策学、体育运筹学、体育环境学、体育人才学等。因此.体育科学隶属于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综合科学是非常正确的学科归属。

而国家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是否符合科学逻辑?首先要了解分析社会科学是一门什么学科?社会科学是一门以社会为研究的知识体系。我国的《辞海》中说:“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其研究对象本身的规定性是直接同一性的。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从学科研究理论可以准确地告诉我们,科学的内在的直接同一性和逻辑辩证关系是学科分类的依据与方法:体育社会科学的母学科是社会科学,体育自然科学的母学科是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的母学科是人文科学,体育综合科学的母学科是综合科学。国家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依据科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体育科学是难以分化出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的,而现实的体育科学恰恰能科学地梳理出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这些难道社会科学能包容得了吗?即使硬包容着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等学科,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内在逻辑性及其分类原则,产生了严重的自相矛盾和错位现象。因此,硬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是“牵强附会”的,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更是扭曲了体育科学的本质。随着近几年科学理论专家对科学学科分类研究的深入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积极影响着体育科学学科研究的深化,逐步取得明朗化的研究进展。

我们研究认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是综合性科学,是隶属于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综合科学;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类似于科学学科分类,是“大科学”学科体系的“缩影”,同样分为4大类: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图11)。从图12可清楚地看出4个方面的学科群,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庞大。仔细研究体育科学下属4大学科,各学科发展“势均力敌”。本研究为什么将田径运动(学)、球类运动(学)、体操运动(学)等运动技术学科隶属于体育自然科学类,这是因为体育自然科学是涵盖着体育的“自然世界”。这些运动技术学科的本质都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从田径的跑、跳、投到刘翔奥运会得金牌的神速跨栏动作;从篮球、排球、足球的跑、跳、投到姚明的扣篮等以及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单杠上6个空翻抓杠动作等等运动技术,无不显示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征,显示出运动技术科学的前沿科学知识,都是显示出自然科学知识的属性,应该隶属于体育自然科学中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还够不上资格与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相提并论的一门学科。田径运动(学)、球类运动(学)、体操运动(学)等运动技术学科,这些成熟学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应该规范学科名称,在后面加上“(学)”。

目前,国家颁发的许多文件和权威性杂志里都认为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在2004年10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科学,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包括繁荣发展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2005年《体育科学》杂志编辑部在第1期版2的序言“开拓创新任重道远”中指出:“《体育科学》杂志记录了这20多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的成长历程。记得在本刊创刊之初,学者们曾就‘体育’的科学属性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而今,这种争论也是不争自明:因为随着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体育科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研究的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既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基因纳米技术等当今世界的热点科学与技术有着不解之缘,又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人文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的交叉学科。”

4 结论

篇9

【关键词】 自然科学实验 多媒体技术 探究

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自然科学实验的演示和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实验的主要形式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自己在课堂上无的放矢;第二,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第三,对有些因器材缺乏或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实验,从而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确保实验能按期顺利完成。现就我在日常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自然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作如下的总结: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的实效性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动态的演示,将实验操作的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制成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观察欧姆定律演示实验时,我先做实物演示实验,可能由于讲台桌上的实物相对较小,导线的连接相互交叉,学生观察时,可能不是十分的清楚地观察到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所以也就不能更深刻地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我应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将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动态的课体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当教师移动滑动变阻器时,就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动态变化,如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小电灯的亮度变化等,都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就直观地观察到实验中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现象的明显度

在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有时因化学反应速度很慢或产生的实验现象不十分的明显,从而导致有些实验失败或现象不明显,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可信度降低,致使想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某些实验的模拟操作,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明显度。例如:做金属铁的缓慢氧化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很慢,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根本不能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为此,我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操作,通过计算机学生能很快就观察到金属铁发生缓慢氧化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再如:做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时,如果直接用天平给予测量,由于天平的测量精确值只有0.1克,当二氧化碳从天平一侧的烧杯中缓缓倒下时,因烧杯中的质量增加量要远小于0.1克,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天平没有象预期的那样发生倾斜,而是依旧保持平衡,实验很难成功,于是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这一结论产生怀疑,如果采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当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天平一侧的烧杯中倒下二氧化碳气体时,天平就发生明显的倾斜,这样即成功地完成了实验的操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转贴于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在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应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比如实验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实验现象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在化学实验中一旦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的现象,如果在实际的实物实验操作时进行某些危险性现象的演示,可能会因产生某些不安全的因素而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发展。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模拟实验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探究精神。比如做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时,学生事先已知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水、二氧化碳、叶绿素等因素的影响,但该实验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受时间影响的关系,所以该实验的成功率和明显性一般都很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实验结果就大为不同了,当学生改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弱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都能明显、及时地观察到不同实验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再如:做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应在加热试管前先给试管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试管,化学反应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再通一会儿氢气,不然实验时易使反应产生的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为此,我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操作正确的,计算机给予鼓励,一旦学生操作失误,计算机对失误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现场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会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行进实物的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必要性,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对知识要有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验装置和操作技能感困难的学生,应用多媒体技术为这部分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制取氧气的实验操时有这样一些技能要求:①在实验前先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②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并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让试管口略往下倾斜,③把集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⑤待氧气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出后,用玻璃片在水中把集气瓶的瓶口盖住,并把集气瓶移出水槽。⑥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不然导气管中的水会倒吸,使试管遇冷炸裂。这一系列的操作技能,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演示和教师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当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实验装置,整个装置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进行现场模拟,比如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又如试管口没有塞一小团棉花时,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时,就会发现实验过程中会有高锰酸钾粉末通过导气管进入水槽中使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色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模拟实验操作,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能展示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学生能真正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参与辅助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相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了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主要的参考文献

《教学新理念》,汪潮,文汇出版社

《新课标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陆昌然,宁波出版社

篇10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8747

国内刊号:46-1062/N

邮发代号:84-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