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

篇1

肝病是目前较难根治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肝病由于其病程长、病情易迁延、反复且具有传染性,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医学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对肝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很大影响,因此,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心理护理才能提高护理效果。以下就慢性肝病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应护理对策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1.焦虑、紧张

入院患者因对住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肝病缺乏正确地认识,且顾及工作及家庭,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导致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与认识,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消除其焦虑紧张心理,帮助病人建立起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具体措施是护士对待病人应态度和蔼尽可能满足病人需要,包括解除痛苦、改善环境、给予所需信息、了解病情、解决困难,主动问候和教会病人正确对待疾病的方法,做好肝病知识的卫生宣教,技术熟练、工作有条不紊,与医生配合默契。使患者产生对医院和医生护士的信赖,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2.悲观、沮丧

因肝病病程长,病人经受了长期的疾病折磨,易对治疗缺乏信心,自觉自己难经治愈而精神不振。还有的患者因反复多次住院,以至难于坚持工作,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并受周围人的鄙薄歧视。总之,慢性肝病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交活动带来的影响,使病人灰心丧气、孤独、失望;或表现相反,病人到处诉苦,牢骚满腹,万事不如意,动则暴跳如雷,这些者是沮丧情绪的发泄。

对于病人的悲观、沮丧心理,护士应做到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患者谈心。了解端病人沮丧的原因,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使病人认识到慢性肝病虽无特殊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保养,疾病虽然没有彻底痊愈,病人还是能够恢复和维持一定的健康水平,并且能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说服病人遵照医嘱坚持治疗,树立信心,并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启发病人,增强其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自身内在的康复能力,早日康复。

3.恐惧心理

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顾虑较多。不少病人经常翻阅关于肝病知识的书籍,对肝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所了解,总是担心自己发展成肝硬化、肝癌。恐惧心理严重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阻碍了疾病的好转。

针对病人的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帮助他们对自己的疾病状态有个正确认识,宣教恐惧心理对疾病的不良后果,提升患者的内在潜力,使他们消除恐惧心理,调整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4.孤独感

因肝病具有传染性,肝病患者人院后会产生自卑心理,既担心传染给家人又怕亲属朋友知道自己患了传染病。所以,住院期间的肝病患者易产生孤独感。 转贴于

护士应鼓励亲属按时探望,并且把患者的兴趣、特长、爱好挖掘出来,在病情及医院环境允许的时间和空间里,让病人尽情发挥,活跃病人的文化生活。并且作好家属的工作,要求家属及周围同志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疾病有科学的态度。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消除孤独感,树立胜疾病的信心。

5.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肝病恢复期指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变化已基本消除,疾病的痛苦已经消失,计入了恢复阶段的时期。不同气质特征的病人在恢复期表现不同的态度。

有的病人脾气暴躁,心境变化剧烈。一旦疾病开始好转,症状逐渐消退,病人就不安心休养,甚至于未经医生许可就自行上班去了。有的病人好静不好动,自卑胆小,情感体验深而持久。疾病虽已进入恢复阶段,到了可以停止服药和开始自行活动时,仍怀疑自己的病还没有好,害怕复发,要求继续留住医院进行治疗,坚持卧床,唯恐起床活动会使病情变化。

此时,护士应根据不同性格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引导方法。护士既要理解病人急于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又要向他们解释活动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不利于疾病彻底康复,引导病人安心休养。对于有顾虑的病人,要设法消初病人的顾虑,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病情确已好转,并耐心讲解活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可使机体更快恢复健康,促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大胆开始力所能及的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总之,在肝病恢复期,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以恰当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病人尽快康复。

参 考 文 献

[1]戴晓阳.佟术艳编著.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7.

篇2

【关键词】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农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由于病程长、难治愈,使得医疗资源消耗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疾病经济负担是慢性病患者在利用卫生服务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决定着患者是否看得起病以及如何看病,是配置卫生资源、优先选择重点卫生问题的首要目标和关键环节。本研究于2010年对昆山市农村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了疾病经济负担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昆山市周市镇新镇村、东方村、中乐村等8个村参加免费体检的居民中选取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326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调查对象,涉及的慢性病病种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精神心理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慢性病的诊断参照《内科学》第7版。

1.2 调查方法 2011年9-11月,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上门入户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主要慢性病史及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包括两周门诊就诊次数、每次门诊医药费、门诊交通费、年住院次数、住院医药费、住院时交通及营养伙食费、年误工费、去药店购药费等。

1.3 质量控制方法 调查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对调查资料有专人复核验收;数据资料先进行复查,再由专人录入。

1.4 疾病经济负担测算方法 (1)疾病总经济负担测算:疾病总经济负担=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疾病间接经济负担。(2)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测算:直接经济负担=①+②。其中:①年直接治疗费用=每次门诊费用×两周就诊次数×26+年住院费用+年自购药物费用;②年直接非治疗费用=接受治疗过程中交通、食宿费+年误工费。(3)疾病间接经济负担测算:年间接经济负担=个人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家属护理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本次调查采用的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测算基础为被调查地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 645元。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3.0进行录入、核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被调查的326例慢性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为163例。年龄31~96岁,平均年龄为(61.6±9.9)岁。其中糖尿病患者数最多,有207人(占63.50%);其次为高血压患者,有177人(占54.29%)。在调查时间前一年内有40人住院,住院率为12.27%;有159人门诊就医,门诊率为48.77%;有62人到药店购药,购药率为19.02%。

2.2 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2.2.1 疾病总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总经济负担为1583257.55元,见表1。人均年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856.62元,其中年直接经济负担为4768.00元,年间接经济负担为88.61元。

2.2.2 疾病直接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疾病直接经济负担为1 554 369.55元,其中直接治疗费用占94.00%,直接非治疗费用占6.00%,见表2。人均直接治疗费用为4 481.82元,人均直接非治疗费用为286.19元。

2.2.3 直接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年直接治疗费用为1461072.00元,其中年门诊医疗费用占52.54%,年住院医疗费用占34.12%,药店购药费用占13.34%,见表3。人均年门诊医疗费用为4828.31元,人均年住院医疗费用为12462.50元,人均年药店购药费用为3143.06元。

2.2.4 直接非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直接非治疗费用为93297.55元,其中年住院非医疗费用占59.64%,年门诊非医疗费用占40.36%,见表4。人均年住院非医疗费用为1391.00元,人均年门诊非医疗费用为236.84元。

3、讨论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以慢性病为主的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0%,每天有1.3~1.5万人死于慢性病。相关报告指出,我国慢性病面临“井喷”风险,慢性病风险因素普遍流行,潜在危险人群不断增加;如果不采取行动,估计2005-2015年,因中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我国累计损失将为5 580亿美元。研究显示,昆山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人均年直接经济负担、年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昆山市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的27.02%和0.50%。虽然昆山市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但医疗费用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过高,将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对于居民和社会都是难以承受的,并且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重大风险,因此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显得格外重要。

从直接经济负担的构成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门诊费用占较大比重(52.54%)。这是由于:很多慢性病在门诊治疗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方式下,重药物治疗,轻综合防治,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频繁的门诊就医导致疾病负担较重,迫切需要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方式。

篇3

【关键词】  社区;慢性疾病;生活质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与此同时,人类的健康问题也发生很大变化,慢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上最首要的致死原因,且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我国是世界上慢性病发病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最常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慢性病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接受治疗和护理,更多时间是生活在社区、家庭,如何使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家庭也能接受必要的护理服务,维持慢性病的稳定,维持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 一般资料

德阳市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群5万人,建档慢病患者3280,其中高血压2300人、糖尿病980,社区护士17人。

2 方法

2.1  社区护士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慢性疾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

2.1.1 服药

2.1.1.1 慢性病患者服药特点

慢性病患者往往服用一种以上的药物,而且服药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和药物的副作用。因此,患者易出现难以坚持连续服药,不能按时服药,忘服漏服、不能自主用药等现象。另外,由于药物种类繁多,含有同种成分的药较多,患者如果自行购药,不注意药物成分,很有可能造成重复用药,这样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1.1.2 社区护士应帮助患者认识这些问题,加强用药的自我管理指导

服药与饮水:任何口服药物无论是片剂、胶囊、丸剂等,都要溶解于水中才易于吸收产生药效。特别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和老年人,应在服药时和服药后多喝水(不少于100m1),以防止药物在胃内形成高浓度药液而刺激胃粘膜。有的患者人行动不便,服药不用水送服而直接吞下或喝水很少,如入睡前或深夜采用这种方法服药就更危险,因为药物会粘附在食管壁上或滞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导致药物在某一局部的浓度过高,药物在高浓度时对粘膜有很大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慢性病病人常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如粘附于食管壁的时间过长,轻者刺激粘膜,重者可导致局部溃疡。

服药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不合理也会对疗效产生不良影响,要做到延长药效保证药物在体内维持时间的连续性和有效的血药浓度,必须注意合理的用药时间间隔。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如口服每日3次或4次,应白天均匀分开,以8小时给药1次为例,可将用药时间定在早7时,下午3时及晚上11时(或睡前)。

口服药物与食物的关系:一般服用西药不用忌口,但有的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能与药物发生反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应给予指导。如补充钙剂时不宜同时吃菠菜,因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易与钙剂结合成草酸钙影响吸收,而使疗效降低。要让病人理解服药的种类越多其副作用和危险性越大,病人要记住自己服用药物的名称,包括商品名称和化学名称,了解服用药物的机制和副作用,正确进行自我服药的管理。

2.1.2  运动锻炼

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慢性病患者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改善心理和生理状况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慢性病患者由于机体的病理变化,对完成运动的能力和反应都较差,如果不积极主动地锻炼或锻炼不当都会造成对身体不同程度的伤害,因而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

2.1.2.1  慢性病患者运动锻炼的类型和特点

慢性病患者运动锻炼有三种类型:其一是侧重于指关节和肌肉在正常活动领域内灵活运动的能力的身体柔韧性的运动锻炼,这种运动锻炼常见的有体操、太极拳等。其二是侧重于增强肌力的运动锻炼,如果坚持锻炼,低下的肌力能逐渐恢复,常见的运动锻炼有举杠铃、仰卧起坐、腰背肌练习等。其三是增强机体耐力的运动锻炼,这种锻炼可增加肺活量,来维持活动的能力,常见的运动锻炼有慢跑、快步行走、骑车、游泳等。

2.1.2.2 慢性病患者参加体育锻炼应掌握的原则

在参加体育锻炼前,要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身体健康情况,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状况和疾病的组织器官情况。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必须根据自己身体情况、体格检查结果等区别对待,适当安排运动量。在医务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锻炼,特别要注意自身疾病征象的变化,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务人员改变锻炼方法或调整运动量,还要接受定期检查,以了解和评定治疗效果。

锻炼时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动作由易到难,使身体逐渐适应。并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提高功能,促进疾病痊愈。如果突然做大运动量的活动,容易损害病人的身体功能,从而加重病情。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才能使疗效逐渐积累,以恢复和提高自理能力。

2.2 社区健康干预,使社区人群远离危险因素,降低患病率

2.2.1 烟草与酒精

烟酒与很多慢性病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吸烟可促进动脉硬化及血压增高。在社区健康干预中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吸烟、或不吸烟、甚至戒烟;饮酒量与血压高低呈正相关系,有饮酒习惯者限量饮酒,特别在节假日或会友时更要注意,血压高者劝其戒酒。

2.2.2 不健康的饮食模式

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和低纤维的膳食,特别是脂肪的摄人超过总热量30%的现象比较普遍,饮食不良,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直接原因。鼓励患者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限制钠盐的摄入, 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指导超重患者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以此降低血脂及水钠潴留,有利于血管弹性的恢复和血容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压。

2.2.3 缺乏运动与压力

缺乏运动:大部分的成年人在日益繁忙的工作之余运动不够,以车代步、电梯、电动车等使得一些被动运动如上下楼梯、骑自行车等大量减少。调查发现每天进行主动运动的成年人不足20%。缺乏运动直接导致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压力:来源于生活、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长期面对高强度压力使机体处于疾病易感状态,加重原有身心疾病或使之复发或导致物质滥用及依赖,最终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在社区定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播放健康教育片、发放宣传小册子等传播疾病防治知识,为社区人群指导健康心理和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以此调动个人具有的自我调解、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作用。

3 结论

篇4

关键词:慢性疾病;社区护理;衰老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在近几年里,超过85岁人口数量将增加1倍,而老年患者中患慢性病的比率也会增加[1]。2009年2月由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两周患病的疾病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慢性病的比例由39%增加到了61%,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2.5~3倍。

1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特点

老年人患病时易出现与疾病无直接关系的异常改变,其中多以情绪异常、精神不振为首发症状。老年人常常患多个脏器的疾病,而他们之间又相互影响,既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又造成了治疗和护理上的困难。正常情况下,各脏器的功能维持的较好,但如果有一个脏器出现病变,就可能同时影响到其他脏器功能的改变,甚至造成衰竭[2]。

1.1  反应迟钝、主诉少:随着衰老,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和全身应激反应迟钝,敏感性下降,对疼痛不敏感,所以发病隐蔽,患病后又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因而主诉不多,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十分严重。

1.2  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并发症多:由于老年人起病隐蔽,当症状明显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同时老年人多脏器功能低下,病程长,也使老年人恢复慢,一般很难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机体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并发症如长期卧床易并发褥疮、坠积性肺炎、骨质疏松等,而这些并发症往往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2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社区护理要点

2.1  教会老年人自我监测和观察:自我监测和观察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早期发现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而及早就医,防止病情恶化。如教会老年妇女对阴道异常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气味观察,或是早期发现痰中带血、大便异常等情况而及早就医。另外我们还可以教会他们一些自我检查的方法,如查乳腺肿块:面对镜子双手下垂,先看乳房的大小、高低、两侧是否对称。然后双手叉腰观察乳房皮肤有无改变,最后仰卧于床上,双手平压乳房的各个部位,仔细检查有无肿块,从而发现乳房的早期病变及早诊断治疗。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要定期检测血压,按时吃药,把血压控制在稳定的水平。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定期测血糖[3]。

2.2  经常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讲座: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慢性病的社区管理手段如定期测血压、测血糖,定期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帮助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目的。临床调查显示,通过管理可使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降55%,它主要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①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每天定时排便、勤换内衣裤、热水泡脚、每天早晚坚持刷牙做到“3个3”即每天刷牙3次,3 min/次,饭后3 min之内刷牙等,每天早晚定时开窗通风,同时健康的饮食也是减少老年人患病的重要方面。老年人在饮食方面应做到定时定量,粗细粮搭配,低盐低脂,多进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②保持愉悦的心境:愉快的心情对预防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生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和教育老年人,心理上要善于自我排解,妥善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可以让老年人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找一些有益于提高身心健康的事来做做,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还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交往来改变自己平淡刻板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③控制吸烟:长期大量的吸烟可引发多种慢性疾病,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龄越小,对健康的影响就越大。结合老年人易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的特点,在社区广泛开展拒绝烟草的健康教育宣传,以降低吸烟率。对吸烟指数超过400以上的重度吸烟者要定期检查。④消除超重和肥胖:长期摄入的热量超过身体的消耗,就会有过多的热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有资料表明,当BMI超过24时,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会迅速增加,而体重下降5%~10%,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即可相应地减少。因此,恰当地进行营养指导,维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就能减轻各系统脏器的负担,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4]。

2.3  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运动的指导:适当的运动所带来的好处是所有药物都不能替代的,是延缓衰老、维持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机体的生理机能,但要注意运动的量和强度。老年人由于年岁已高,生理机能衰退,运动量不易过大,以免造成损伤,需采取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慢走、骑自行车,做体操等。走路或骑车20~30 min,每周至少3次就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保持肌力和减少因年龄造成的骨质丢失。通过运动可使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充分休息,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食欲增强、睡眠良好、体质增强,从而减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生。

3 参考文献

[1] 夏泉源.社区常见疾病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9.

[2] 吴  毅.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与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2009,23(1):6.

篇5

关键词: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

儿童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不仅对儿童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家庭功能正常运转。因此,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现状和管理行为进行探究,以寻求目前国内外在儿童疾病管理上最为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儿童慢性病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1儿童慢性病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方法开始应用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定量研究中[1],但大量的研究报道均已成年慢性病患者为主,而慢性病儿童的相关研究较少。上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10~20%[2],至2005年已经升到20~30%,其中美国约31%的儿童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3]。近年来,我国儿童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逐渐上升且慢性病低龄化日益显著,2002年我国学龄儿童中,糖尿病患者达59万人,血脂异常者达563万人,高血压患者达1700万人。15~17岁少年中,高血压患病率达7%,糖尿病患病率为2.3%,血脂异常率为2.2%[4]。国内各地的研究表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慢性病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另外据国际肥胖专家工作组提供的数据以及WTO的疾病负担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5],而肥胖儿童患高血压、血脂紊乱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儿童的4.5倍、7.1倍和12.6倍[6]。据预测,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大约6.23亿5岁以下儿童和12亿5~14岁儿童将患有慢性病[7]。

2疾病管理概念及模式

美国疾病管理协会(DMAA)指出:疾病管理是一种通过整合性医疗资源的介入与沟通来提高患者自我照护效果的照护系统。疾病管理的目标是达到健康照护体系的快速整合、保障健康照护产生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改善健康照护咨询系统、增加健康照护提供改善品质的动机、推行医疗资源利用审查的观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8]。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9]。

3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现状研究

3.1 慢性病儿童社会管理 在国外,特殊保健需求服务中的个人服务通过医疗团队合作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连续性的护理支持,使患儿比其他普通孩子更容易得到医学专家和保健医生的访问,对潜在的健康威胁进行干预和监测,并专门为慢性病患儿及家庭设立网络机构,提供各种信息和网络交流,以提高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形成良好的慢性病管理[10]。目前,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工作重点已从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卫生发展重点和方式的转变。但我国慢性病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儿童的管理需求,还需要更多的政府经费支持与有效的管理模式,来解决我国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3.2慢性病儿童医院管理 在国外有专门针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机构,其中儿科哮喘疾病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参加卫生服务项目的儿童与没有参加的相比住院率减低了34%,急诊率降低了8%[11]。我国大多数医院对慢性病患儿实行以治疗为主,形成医生为主导,父母为辅助作用及慢性病儿童为被动的治疗模式。近年来对院内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我国部分社区针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医护人员及科研人员已经开展对慢性病患者及其父母的干预性研究,并对其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讲座,有的社区医院通过档案记载,对慢性病患儿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并建立档案跟踪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家庭进行定期跟踪治疗,及时解答疑问。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家庭建立支持网络及定期随访是对慢性病进行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12]。

3.3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 外国学者Knafl提出了家庭疾病管理的5种模式,即TAESF理论(Thriving乐观、Accommodating适应、Enduring忍耐、Struggling矛盾及Floundering悲观),并且提出这种家庭管理模式是随着时间推移,及家庭成员疾病进程而改变的,其变化的目的是使疾病对家庭生活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大程度[13]。

国内研究证明[14],和谐的家庭气氛能让孩子在与家人、同学的交互过程中产生安全感,增强慢性病患儿的自我意识,有利于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目前家庭病床服务模式、个案化家庭管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我国已经开展。但是我国的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大多数的研究只是针对影响慢性病儿童家庭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3.4慢性病儿童自我管理 我国相关学者[15]研究指出,对慢性病患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健康教育及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慢性病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在儿童、青少年领域开展的自我管理甚少,特别是自我管理的问卷编制、测量评估等方面还是比较匮乏。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慢性病防治方案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还在完善之中,慢性病儿童的预防和控制是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不单单是需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个人进行干预,而是需要一个整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的防治策略,以提高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儿童慢性病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①儿童慢性病的管理要做到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照护与干预相衔接,使家庭、个人和社会达到平衡,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应通过家庭的有效管理方式,使患儿更快地适应家庭社会生活以改善慢性病儿童的生活质量。③应挖掘慢性病儿童优势品质,加强克服困难的自我能力。④应提升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慢性病儿童。

参考文献:

[1]钱运梁,刘秀荣.从健康危险因素的内涵和评价看健康管理的实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56-258.

[2]Mallander JL,Vami JW.Effects of pediatric chronic physical disorders on child and family adjustment[J].Child Psychist, 1998,39(1):29-46.

[3]Yeo M & Sawyer S.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J].BMJ,2005,330:721-723.

[4]宋克薇.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5]甘仰本,蔡军.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92-294.

[6]孔灵芝.我国儿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28-432.

[7]Judson.Global childhood chronic illness[J].Nurs Admin Q,2004,28(1):60-66.

[8]陆西平,王乃弘.病案管理与疾病管理[J].台湾医届,2003,46(10):51.

[9]阐玉英,张莉."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10]郭岸英.慢性病保健模型在社区常见慢性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1]夏慧,李海涛.疾病管理国际应用现状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15):27-31.

[12]万学英,高英丽,李娟,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慢性病患儿家属感受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6):60-62.

[13]方淑荣,谢桂英.慢性病儿童心理健康及家庭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3985-3986.

篇6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公共卫生教育中关于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专业课主要包括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等。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中具体针对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预防的课程较少,缺少系统性的课程,只在某些课程的某些章节中有简要介绍,如在《社会医学》课程中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中,对老年社会医学做了简单介绍,简要介绍了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评价、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因素以及提高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社会措施,但是内容不够具体[2]。对于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问题介绍较为系统的院校与专业是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7年制)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方向,其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包括常见传染性病、中毒、伤害等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外,也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的预防与控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慢性病的流行规律、预防控制方法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方法;具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主干学科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学等。总的来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公共卫生专业课程设置中关于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教学还有待加强。

2基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的需要

要重视老年人健康和疾病问题预防与控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一些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是新发传染病和各种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公共卫生工作及公共卫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公共卫生教育唯有改革创新,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才能承载维护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目标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明确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基本要求,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公共卫生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2006年7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暨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正式通过了所制定的《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RequirementsinPublicHealthEducation,ERPHE),并作为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倡导性学术文件。现代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教育日益凸显其博大的人文精神、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多元的文化特征、严格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人与环境的和谐、国际视野和全球合作,以及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因此,ERPHE的制定从公共卫生实践对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的需求出发,参考国际经验,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前瞻性地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涵盖6个领域,共37个条目。其中领域3是关于群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第17个条目是“理解妇幼、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以及职业人群的卫生问题及卫生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重视老年人健康和疾病预防与控制课程的设置。

3老年人健康和疾病课程开展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3.1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很多社会、人口、经济学因素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会受到居住状态的影响[3-4]。因此,应该通过公共卫生教育,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哪些因素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便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

3.2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也会受到很多社会、人口、经济学等因素的影响。如,居住状态、经济收入、社会支持水平、治疗的费用、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就诊程序的复杂程度、就诊的距离长短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产生影响[5]。因此,应该通过公共卫生教育,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哪些因素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产生影响,以及什么样的影响,以便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保障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3.3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篇7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档案,老年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34-02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及肾脏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一亿多人,其中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达22.4%~71.0%,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有研究资料指出治疗高血压的最有效措施是“以社区健康促进并以控制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综合防治”[2]。由此可见,全科医师在高血压防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探讨一种有效的模式来防治高血压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调查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笔者对本社区内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辖区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57~72岁,平均(62.3±5.1)岁;平均病程(46.4±10.4)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例,大专19例,中专及以下学历7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58~73岁,平均(63.1±5.4)岁;平均病程(48.1±11.2)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例,大专14例,中专及以下学历80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对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对照组执行一般的社区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内容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联系电话、老年情况、宗教情况、慢病情况、病程等。

1.2.2 血压的监测 要求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1次,至少隔天1次,将血压数值记录进档案,制成一个连续的动态图。

1.2.3 随访记录 每月随访1次,对老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将随访的结果记录进档案。

1.2.4 体检记录 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将所有体检结果记录进档案。

1.2.5 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 包括开展电化教育,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举办宣传栏、高血压宣传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等。

1.2.6 高血压高危人群登记和管理 对于高血压严重患者,或者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高危人群登记,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档案。

1.2.7 高血压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对于高血压患者必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这对患者、社区和医院均有利,严重时转诊至医院,稳定时转入社区,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及减轻患者的负担。

1.2.8 逐步推行“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中心。制定“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手册”让患者进行自我学习,然后定期开展研讨会,解答患者的疑问,教会患者怎么样进行自我管理。

1.3 一般的社区干预内容

包括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科学生活方式指导、规范化用药、实验室指标全方位的监测。

1.4 疗效评价

按卫生部制订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20 mm Hg或≥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下降≤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终身疾病,决定了社区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3]。健康档案是一个连续、综合、个体化健康信息记录的资料库。自设立健康档案以来,社区干预的治疗模式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由以往单一、被动变为综合、主动性的社区干预[4]。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形势严峻,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掌握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和疾病信息变化情况,并以此提供相应个体化的慢性病目标管理干预服务措施,从患者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问题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所以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要实行个体化。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行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以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比一般的社区干预效果更加明显,有效率也明显地增高。

社区慢性病管理通过一些途径加以预防和控制,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性[5]。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减少慢性病所带来的并发症,促进生命质量的改善。可以说,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是目前可被认同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手段之一。实施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是对现行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和补充[6]。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与此相类似,它是综合了目前的慢性病管理措施,在实行慢性病管理的同时加入个体化模式,使得患者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效果更明显。从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治情况来看,上门访视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7],所以“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8]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一旦成熟建立以后更能节省医疗资源,将医疗资源分配得更加合理。所以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可以很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曾学赛,曾环字,等.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0):729-730.

[2]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等.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摘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60-74.

[3] 曾念彬.深圳市福田区社区慢病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54-755.

[4] 杨静,金翠香,张成秋.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11):673-674.

[5] 李晓红.当前社区慢病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中外医疗,2009, 30(6):120.

[6] 李惠娟.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6):332-335.

[7]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文[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17-20.

篇8

关键词 老年人 健康促进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将成为世界老龄大国[2]。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为了掌握老年人健康的基本状况,2006年7月~2007年1月,我们将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1次健康指导调查。调查对象中,共有165名老年人,其中患慢性病的有106人,占患病总人数的64%。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等,其中13%老年人伴随2种以上的慢性病。老年人患病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和老年病人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故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健康促进方式来增进健康。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对老年人采取有效的健康促进,将对老年人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减轻国家及家庭的负担等都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完善社会支持机构:通过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福利机构等保健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一般医疗保健,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开展医保宣传、鼓励老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丰富晚年文化生活,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增加交流、沟通,减少老年人的抑郁,使他们能够体验到关怀,感受到温暖。

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指导、心理指导、慢性病管理、常见急救知识、常用家庭护理技术等。有资料表明老年人的许多慢性病是由于不良习惯引起的[3]。如改变吸烟、饮酒等生活不良习惯,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致病因素,帮助老人建立对待慢性病的积极方法和态度,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对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康复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自我护理能力和不同的教育需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应包括与老人关系密切的人群,通过对这些人的教育使他们理解、支持和关爱老人的健康促进活动。老年人对步入老年感到无奈和恐惧,负性的心理变化对老年人的健康损害很大,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要在老年人中大力开展有关老人保健教育,倡导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让人们认识到衰老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肖柳红,钟毕苏,王育珊.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相关因素与社区卫生服务对策.中国老年医学杂志,1999,19(4):197-198.

篇9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影响因素;应对策略;干预效果

Influence factor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n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n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This study recruited 200 cases with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admitted in our community.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10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only implement telephone pays a return visit,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general data comparable (P>0.05); 2) For 200 cases of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lifestyle and behavior factors accounted for 64.5%, environmental factors (18%), health (17.5%), age factors accounted for 20%;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χ2=0.052、0.053、0.114,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smoking, drinking, hypomotility(χ2=5.905、4.443、6.991,P<0.05),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χ2=4.986、3.887、6.441,P<0.05); 4)In observation group, health knowledge lectures participa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χ2=19.172、22.604、11.501,P<0.05).5)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wo groups hav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χ2=0.533、0.526、0.147、0.152,P>0.05); in observation group BMI < 18.5, 18.5-18.5 and BMI > 30.0 propor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χ2=8.151、19.334、11.556,P<0.05).Conclus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 social, family, individual level intervention also cannot little, nee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and fully carried out.

Keywords Influence factors;Coping strategies;Intervention effect;Senile chronic diseases

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1-2],在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给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经济影响[3]。但是慢性病和残疾的不利后果是可以通过健康投资和促进而得到预防和延迟的。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慢性病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及干预效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合理管理及早日康复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社区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排除其它器官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对照组仅实施电话回访并进行记录,观察组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内容简述:1)社区干预:第一,社区卫生人员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学习兴趣以及需求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在轻松愉快的交谈气氛中,由浅入深地缓慢讲授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知识,增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第二,社区管理人员在社区的宣传栏上进行宣传,内容侧重于宏观卫生知识、季节性常见疾病的预防、慢性病的康复方法,以达到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的目的;第三,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让病人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可以遵循病人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第四,社区卫生人员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宣传示范,技术性指导,并教会其操作,使之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家庭护理常识,防范于未然,并可以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第五,不断改善社区环境,减少对老年人活动的限制,如增加有利于老年残疾人行走的通道,以及平坦宽阔的人行道等。与此同时,可以组建老年人舞蹈协会,建立来年人活动室等。2)家庭干预:第一,在社区定期家庭活动,如对老年病患者进行精神抚慰、进行家庭文娱活动,开展健康知识比赛,开展护理标兵评选等,可以避免老年病患者的寂寞感和失落感,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还可以使家庭照料者获得必要的成就感。第二,在家庭病床中,社区卫生人员定期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测量血压、血糖、脉搏、呼吸,也可以开展有关疾病及预防并发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还可以指导老人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有关饮食、运动、控制体重、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指导,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给予心理、康复、治疗方面的支持等服务。3)自我监督:抛弃一些错误的健康观念,渐渐养成科学的健康观念,如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处事乐观,多参加有益的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按时休息,保证良好睡眠;经常锻炼身体,保持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增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自觉性。在众多的风险因素中,对于吸烟的老年病患者,更要提高认识,主动戒烟。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讲,在适当运动的基础上,应采取合理地膳食结构,如把水果调整到饭前吃;保持中国传统膳食高纤维和食物多样化的特点;减少食盐、肉类、油脂类的摄入量;加大水果、奶、谷物以及薯类的摄入量,这样能增强慢性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

1.3 疗效评价 观察指标包括吸烟、饮酒、运动情况分析,参加各类健康知识讲座情况,体重指数情况。体重指数分级标准为:1)<18.5:过轻;2)18.5-22.9:正常;3)23.0-29.9:过胖;4)>30.0:痴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indows 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数据均以“率”表示并行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对照组包括男59例,女41例;年龄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29±13.56岁,原发病主要包括高血压44例、糖尿病22例、心血管系统疾病50例、呼吸系统疾病72例、消化系统疾病62例;观察组包括男60例,女40例;年龄6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47±15.08岁,原发病主要包括高血压50例、糖尿病1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48例、呼吸系统疾病68例、消化系统疾病70例;所有患者排除其它器官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2 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64.5%、环境因素占18%、医疗卫生因素占17.5%、年龄因素占20%。

表1 我社区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影响因素[例(%)]

影响因素

例数

百分率(%)

生活方式

和行为因素

风俗习惯

21

10.5

64.5

吸烟

33

16.5

饮酒

35

17.5

体育锻炼

40

20.0

环境因素

36

18

年龄>70岁

40

20

医疗卫生因素

35

17.5

2.3 吸烟、饮酒、运动情况 两组干预前均无显著差异(χ2=0.052、0.053、0.114,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吸烟率、饮酒率、不运动率显著下降(χ2,5.905、4.443、6.991,P<0.05),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986、3.887、6.441,P<0.05)。

表2 两组吸烟、饮酒、运动情况[例(%)]

组别

时间

例数

吸烟

饮酒

不运动

对照组

干预前

100

16(16)

13(13)

21(21)

观察组

干预前

100

17(17)

12(12)

19(19)

χ2

0.052

0.053

0.114

P

>0.05

>0.05

>0.05

对照组

干预后

100

15(15)

11(11)

18(18)

观察组

干预后

100

5(5)*

3(3)*

5(5)*

χ2

4.986

3.887

6.441

P

<0.05

<0.05

<0.05

2.4 参加各类健康知识讲座情况 观察组参加老年病知识、科学饮食与锻炼、护理与康复等健康知识讲座者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9.172、22.604、11.501,P<0.05)。表3 两组参加各类健康知识讲座情况[例(%)]

组别

例数

老年病知识

科学饮食与锻炼

护理与康复

对照组

100

32(32)

21(21)

38(38)

观察组

100

77(77)*

73(73)*

65(65)*

χ2

19.172

22.604

11.501

P

<0.05

<0.05

<0.05

2.5 体重指数情况 干预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533、0.526、0.147、0.152,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重过轻(BMI<18.5)者、18.5-22.9者及痴肥(BMI>30.0)者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151、19.334、11.556,P<0.05)。

表3 两组体重指数[例(%)]

组别

时间

例数

<18.5

18.5-22.9

23.0-29.9

>30.0

对照组

干预前

100

23(23)

25(25)

22(22)

30(30)

观察组

干预前

100

24(24)

24(24)

20(20)

32(32)

χ2

0.533

0.526

0.147

0.152

P

>0.05

>0.05

>0.05

>0.05

对照组

干预后

100

22(22)

26(26)

20(20)

32(32)

观察组

干预后

100

5(5)*

69(69)*

19(19)

7(7)*

χ2

8.151

19.334

0.452

11.556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综合各种文献回顾,本文采用Dever的分类,将健康影响因素分为四种:1)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包括风俗习惯、日常行为方式(吸烟/饮酒等嗜好,体育锻炼等);2)医疗卫生因素,包括资源的供给、分配、利用情况;3)环境因素:本文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环境,而不考虑气候等自然环境;4)遗传生物学因素:这一部分内容本文不涉及。5)年龄因素。后三者为不可控因素。根据这四种因素分类,本文针对我社区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调查了慢性病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64.5%、环境因素占18%、医疗卫生因素占17.5%、年龄因素占20%。

鉴于上述影响因素,我们收集我社区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仅实施电话回访并进行记录,观察组实施社会、家庭、个人层面的有效干预措施,结果发现:1)经社会、家庭、个人层面的有效干预,显著降低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吸烟率、饮酒率,提高了运动率;2)经社会、家庭、个人层面的有效干预,显著调动了广大老年慢性病患者参加各种健康知识讲座的积极性,提高了治病防病的意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及防御;3)经社会、家庭、个人层面的有效干预,显著改善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使其体重趋于恢复正常,此举对多种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篇10

一、基本医疗有保障:

1、有地方看病:就是基础设施达标,四室分离,房间布局合理,环境卫生清洁卫生。

2、有人员看病:卫生室人员配备合理,不迟到、不早退、不空岗、着装整齐、挂牌上岗。

3、有能力看病:我们卫生室大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保障辖区居民常见病和慢性病诊疗、预防及用药;2020年6月份我们全市进行远程常见病的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三个一批

1、大病救治一批,34种大病,新增四种大病。

2、签约服务一批,有诊疗需求的我们做到应签尽签,有外出的有解约(要做到知情解约),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满意一人。

3、慢病管理一批:辖区的慢性病我们统一管理,辖区的居民办理慢性病本的,我们能办尽办,让老百姓少包腿。

三、应知应会情况。

1、我们卫生室,可是贫困村,辖区常住人口(28317 )人,老年人(3839)人,高血压(3084)人,糖尿病(1011)人,精神病( 99 )人,结核病(10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3056)人,签约人(1385)人,高血压签约( 709)人,糖尿病签约( 211 )人,精神病签约( 57 ) 解约(139 )人,解约人员有外出的(139 )人,都会电话通知的,在家无诊疗需求有( 617)人解约协议书告知书。慢性病本办理有(30)本。

2、健康脱贫政策

“两免”:(1)免贫困人口参保个人费用;(2)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免住院预付金。

“两降”:(1)降低基本医保补偿门槛;(2)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

“四提高”:1.提高基本医保补偿比例;2、 提高重大疾病及慢性病保障水平;3、提高大病保险分段补偿比例;4、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三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351”政府兜底:县域、市级、省级医院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0.5、1万元,剩余合规费用由政府兜底。(个人自付最多金额:界首市住院最多花3000元,阜阳市住院最多花5000元,省最多花10000元)

“180”补充医保:1个年度内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再报销80%。(主要针对慢性病患者,在正常报补后,一年内可再报补80%)。

四、34种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