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历史传统差异就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来说,历史传统的差异应该是最为明显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及文化群体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文化及社会意识的主流,且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以现世文化作为关键的、核心的内容,体现出群体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过多种协调伦理观念及意识来实现文化及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就这一基调来说,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语来观察:我国传统文化中俗语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文化发展的基调。比如“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文化的主流和基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语言内涵的发展动向。西方文化则更为倾向于个人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宣扬人权至上,追求和实现自我的发展,将自我表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极为重视对于独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颂。诸如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词,我们将其译为“个人主义”或是“个性主义”。外国著名文学作品《简•爱》就是歌颂了一个个性独立、向往和追逐爱情自由及尊严的女性,通过这一人物传递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说,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应该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一个方面。
(二)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
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二)寻找共同点争取主动权,促进文学文化交流
篇2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词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世界各国情况不一样,给它下的定义也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各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财富,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这就是广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各种生活方式以及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等。美国的一位教授查斯顿在讲授狭义文化时提出了44个方面的内容,如家庭、教育、职业、身势语等。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1.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讲,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观念文化和交际文化方面。比如中国与他人交流讲究含蓄,而外国人则比较直接豪爽。在中国很在意客随主便的习惯,而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一点,他们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中国人总是回答“随便”,但是外国人很害怕这样的回答,他们觉得直说就好。其实这也是有根源的,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以农为主,生活节奏比较慢,从而形成了含蓄内敛的礼节,相反,英美等西方国家较早的进入了工业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因此就养成了直爽的交际习惯。
2.生活习惯的差异。除了文化的不同,最为明显的差异还表现在生活习惯中,尤其是风俗习惯差异性很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生活习惯上的矛盾。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仍然有一些习惯用语难以改变,就像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总是习惯说“你吃了吗?”,“你去哪里?”,这些口语习惯在西方人看来,会很反感,他们觉得问去哪里似乎侵犯了隐私。
3.价值观念的迥异。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时间就是金钱,注重保护人权等观念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大部分的价值观念的取向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在相互交换礼物方面,中国人看重的是礼物的价值,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礼物的内涵,虽然礼物小但需要情谊真。这种价值观念也和中西方社会的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关系,西方人的特点就是公私分明。
二、小学英语学习现状
由于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英语的学习普遍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学习者在学习时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文化知识的领悟对于学习者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并且提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次,学习者在学习时缺乏正确的语言意识以及良好的语言习惯。有部分学习者在学习时只是单纯的一字一句的进行互译,缺乏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的逻辑习惯的了解,长此以往导致语言表达不清,使人难以明白。再次,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很大。除此之外,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学习水平,小学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课本的知识,而忽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以及学习技巧的指导,对学习者小学英语的掌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的对策
1.放弃单一的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英语学习效率。正确的小学英语学习策略是提高小学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习者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小学英语知识及学习方法,而不能积极的调整学习策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有的学习者把学习小学英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对单词的简单重复机械的记忆,知道了单词的意思,但不了解这个单词背后的故事,不能全面的把握其准确的含义。因此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正确的学习策略成为小学英语学习的关键。
在构建小学英语学习策略时,学习者要正确分析中西方英语文化知识的差异性,丰富小学英语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增加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放弃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英语学习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英语文化知识,领悟英语文化知识的内涵,进而实现小学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篇3
2011年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基本是以应试为主导,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语法词汇等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学生也更愿意把时间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上。但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产生误解。而且高考中亦不乏对学生文化知识及跨文化能力的检测,这就提醒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词汇、句法、语音、语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辅以英语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语言内容背后的英语国家文化意义。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高中阶段给学生带来的困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感谢和答谢语。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直系亲属之间很少用“谢谢”这个词,如果使用,会让对方产生距离感,但在英语国家中“Thank you”使用率非常高,几乎一切场合都适用,即使是父母或者子女,都不例外,在交际中它是最起码的礼节。二是称呼语。目前国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的倾向:比如,青年人对长辈通常称“叔叔”、“阿姨”;对平辈则称“大哥”、“大姐”、“小弟”等,而英语国家只有关系非常密切才使用此类用语,如“Uncle Tom”等。三是赞美语。在英语国家中,赞美一个人的外貌,或者表扬一个人工作能力等,得到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但我们则处理的就比较复杂,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总会客气一番;四是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很不相同,区别很大。对于朋友送来的节日礼物,我们都要客气一番。总是表现得无可奈何的样子,接受后也不能当面打开。而在英语国家中,他们对友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而且显得理所当然,并会欣然道谢和接受。五是隐私。我们有时对初次见面的人,为了表示关心和友好,常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却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需要保密的,是不能随便问和告诉别人的。六是词汇。英语词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讲解,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的本身意义出发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这个词,在英语国家和在中国,都与喜庆日子有关,如“red-letter days”(节假日)。我们国家红色还象征革命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red”则意味着危险状态或都使人生气,如“red flag”就是“引人生气的事”这个意思,而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则是表示亏损,负债。“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如“老祖宗”,“老王”,年龄越大,资格越老,而西方国家很少有人愿意自称”old”。在他们看来,因为“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来看待,以上这些都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
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心研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使英语教学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内容包括词汇、习语、习俗的比较,指导学生发现英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在学习一个单元知识之前,对该单元相关背景文化知识做一个简明的介绍,比如历史背景、地理常识、政治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描述所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学科教学辅助手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不例外。为学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如《乱世佳人》、《出水芙蓉》、《哈里波特》、《与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学生呈现直观的中西文化材料,强化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同时新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材料略加改编,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让各种语言环境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成为情景的主人,寓教于乐。
增强高中生对西方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对不同文化群体进行理解认同最有效的时期。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就必须注重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揭示英语的本质,使学生理解英语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并借助合适的文化导入内容,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英语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英语的交际规约,自觉地融入英语文化的环境中,在英语交际中逐步地运用自然得体的语言,从而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篇4
一、“龙”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差异性
(一)中西龙文化起源的不同
中国的龙文化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龙”在原始社会是能兴风作雨的神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西方,“龙”起源于毒蛇禁忌习俗。西方人认为龙是具有法力的妖怪,是一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怪兽,西方人对龙只有厌恶和憎恨。
(二)中西方龙的形象不同
龙在中国是图腾形象,是古人结合想象和现实生活幻想出来的一种不存在的动物。而在西方,龙总是以凶恶的样子出现,是一种会喷火的怪兽。中国龙和西方龙在形体方面并不是一种动物,不能混为一谈。
(三)中西方龙的代表意义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总是代表积极正面的力量。“龙体、龙袍、真龙天子”等,都说明了“龙”在古代地位的尊贵;在西方人眼里,“龙”却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龙”是基督教的敌人撒旦的化身,是丑恶的,长期被基督教统治。
(四)“龙”在中西方语言中的差异
“龙”在汉语词汇中,有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种色彩含义,如“望子成龙、攀龙附凤、来龙去脉、降龙伏虎”等,但从数量上看,褒义词远远多于中性词和贬义词。然而,在英语中,“Dragon”表示褒义词的基本没有,中性词也就只有少数,如Lighr dragon(轻型大炮牵引车)、Dragon fly(蜻蜓)等,更多的是贬义色彩,如“Like a dragon(凶狠地)、Sow dragon teeth(不和的种子)、Chase the dragon(吸毒)、Dragon's teeth(斗争的根源),等等。
二、中西龙文化差异成因
(一)地理环境不同
依据中国一些考古实物和古文的描述,中国龙的主要形态特征是蛇身。蛇在远古时期一直是人们所禁忌的动物之一。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源,人们一方面希望庄稼丰收,另一方面又害怕发生水灾,因此就想象出一种具有造雨和治水的功能的神灵,这就产生了龙的雏形,也就有了求雨一说。
在西方,龙文化的出现较中国要晚。与中国古代不同,西方主要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他们的生活与蓝色的海洋有密切的联系。西方渔业的发达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他们更加注重开拓探索和武力征服。在中国可以呼风唤雨的“龙”在西方的地位下降,成为人们奋力抵抗的凶猛怪兽。
(二)不同
在中国,没有严格统一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相信哪一种宗教,或者是不信教。在中国的中,没有一个统领万物、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人可以把龙当作图腾崇拜,相信龙可以呼风唤雨,庇护人类。
在西方,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只承认人世间只有一个上帝。所以说,在西方世界里,上帝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西方人只把上帝作为唯一的崇拜对象,而不会再去信奉龙。
(三)时代背景和经济制度不同
中西方龙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制度不同。在这二者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的龙文化诞生了。封建制度的盛行,使中国“龙”成为皇权的象征;落后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将“龙”视为可以给庄稼带来丰收的图腾。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起源于爱琴海沿岸,是典型的海洋型文明,他们的文化更加外向。其次,欧洲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制度,致使龙在西方文明中扮演了恶魔的角色。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词汇教学忽略文化差异
在龙文化方面,中西方所持的观点并不相同。如果在教授有关龙方面的词汇时,只是简单提及,而没有说明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留学生并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望子成龙”,如果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只是说“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可以有所作为”,并不足以让学生明白成语的真正含义,自然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所以,最应该做的就是将中西龙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二者的本质区别。
(二)对理解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的感彩造成干_
“龙”在龙潭虎穴、降龙伏虎这两个成语中,“龙潭虎穴”形容地势险恶,危险;“降龙伏虎”中“龙”也是一种怪兽。这两个词会使留学生更加疑惑,原本学习了中西龙文化的差异后,知道“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之物,但在这些成语中龙却具有消极色彩,这种文化差异令学习者百思不得其解。
龙颜、龙子、龙体,这些词语的出现都是基于古代皇帝将自己比作“龙”,进而在说明身体的各个部位时都加龙字,以体现身份的尊贵和显赫。而在西方,也有同样的用法,如“The old woman is a dragon”,在汉语语境下,译为“这个中年妇女是一个有身份的人”。然而,由于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这是个凶恶、坏脾气的老女人”。可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致使留学生在理解中国有关龙的词语方面还会出现感彩把握不准的情况。
三、传播中国龙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对留学生语言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龙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基于此,教师不应仅仅教授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更应通过讲解词语发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讲解有关龙文化的词语或课文时,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文化,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龙文化,满际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龙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上,让学生充分理解“龙”字以及与“龙”有关的词语中所隐含的文化和交际意义。
(二)注重龙文化词汇教法的创新
对外汉语教师应注重对龙文化词语教法的创新,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一方面解释成语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穿插历史典故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词语。其次,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龙”的词语时,引导学生分类,如可以根据“龙”的表达意思分为“有才能的人”“帝王”“仪表出众的人”三类,让学生按照分类搜集成语。除了分类法,教师还可以从词语的结构入手,把词语分为主谓、动宾、并列、偏正、补充等五种结构,将词语分解,进行巩固练习。此外,在词汇教学中可以加入中西龙文化对比,使学生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词汇的涵义。
(三)强调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国龙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不是单纯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它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实际的龙文化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看到这种差异,这对学生龙文化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语大多数是褒义的,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在西方国家,龙则是魔鬼的象征,如“Sow dragon teeth”不和的种子、“The son of dragon”魔鬼等。如果学生了解了中西龙文化的这种差异,就能减少很多文化冲突,提高汉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改变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比例失调的情况
篇5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ir root causes; then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overnance practices based respectively o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finally, with reference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strategy of culture conformity and compatibility.
关键词: 公司治理;中西比较;文化差异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Sino-West comparison;cultural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36-02
作者简介:李秋孟(1989-),女,四川南充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0 引言
许多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中包括经济制度,国家政策,市场性质以及文化元素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很难照搬到他国的公司治理系统中是因为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考虑借鉴别国优秀的公司治理模式经验之前,你首先应该考虑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公司治理的模式。因此,只有针对一个国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素来对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改革才能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实现其高效,稳定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中西方公司治理及其差异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得出了许多切实有用的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鲜有专门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全面阐述中西方公司治理的不同理念和不同模式。因此,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入手来对它们所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凭借西方先进的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来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司治理策略进行整合,从而使其能对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具体的措施与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基于公司治理模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仅仅是公司领导者为追求效率最大化而采取的管理模式,它还是与各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由于社会制度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陈述文化元素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时有必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从他们之间的差异的来比较分析各自所实行的公司治理模式。
西方文化主张 “非平均”观念。这种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他将一个人应得的东西与他的贡献相联系。这一观念在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中体现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上。由于人信息不对称,就很有可能产生经纪人“偷懒”的行为。这就涉及了财富的分配与其所做出的贡献挂钩以激励或者约束经纪人的行为。西方文化还强调“法治”,这一观念是建立在人是利己、排他等“性恶”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需要法律来解决矛盾。“法治”观念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法人治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方的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也决定了其必然通过法制而不是通过道德约束自我、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平均主义、集体主义,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主张就是该价值观的体现。这一观点体现在我国公司治理的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权比例高导致自理效率低下,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对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和经历市场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公司的治理水平。并且,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论上突出“性善”,国人将“行善”作为至高的道德行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甚至将“行善”与人类走向最高信仰的路径联系在一起,止于至善。而一个充满善意的公司,必定是由善良者设计的公司,具有善意的治理结构。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进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是往往更加重视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期待用道德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而非正式的制度制约。不过目前我国的股份制改造都是依据“公司法”在进行的,法规是比较完善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公司治理总体的模式上强调“法治”文化。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公司治理模式
对应上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都有着各自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国家资本市场发达,资本积累充分,企业融资以股权资本为主,股权相对分散,并且一直遵循着“投资者”和“股东至上”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哲学。所以他们采取了以市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它的特点体现在市场监督控制上,主要依靠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经营者,即通过证券市场对公司和经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并间接通过非执行董事、接管、破产、经营者激励等措施实施控制。外部市场监控在公司中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在激励措施上美国倾向于物质型激励,并且在企业中对员工的激励是通过正式制度进行协调的,这样把员工之前的关系就建立在了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不像中国重视人情和非正式关系。
反观我国由于私有企业发展时间历史较短,国有经济的存在,以及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实行单层董事会制,由股东大会、懂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构成。股东大会任命董事,组成董事会。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与职工代表选举的监事组成监事会,监督董事和总经理。我国《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划分互相重叠,没有创设监事会履行职责的程序性保障制度,也缺少监事会对董事会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在资本市场方面,我国股票市场上可流通股少,机构投资者投资较少,大股东控制着股东大会致使小股东的权益不能被有效保护。在经理人市场方面,激励的竞争机制和不完善的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会迫使经理人员过度追求利益或者是过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使得经理人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虽然许多公司都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但大多是“形似而神不似”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直接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影响公司的发展。
3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与自身文化相适应的策略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强调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信息对称及制度至上的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强调和谐、集权、含蓄、人治等。这必然会导致在中国推行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时会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到公司治理的结果就是上述问题: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与中国文化的不匹配,进而造成公司治理的效率不高,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文化的公司治理模式,这要求我国在建立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时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并把现代公司治理文化因有机的融合进来;二是在我国文化元素中需求适合公司治理模式发展的相关要素,为我国建立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文化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形态意识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不应该也不能试图去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主动积极的选择和整合那些能够支撑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基因,来为建立适合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服务。
3.1 优化股权结构,推行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推行股权分置改革来实现全流通,使股票价格反映企业真实地经营业绩,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实现大股东相互制衡,同时防止股权过于分散,导致内部治理和控制系统失效。除此之外,股东还可以通过利用“用脚投票”使得经营者感受到来自外部市场被收购接管的压力,充分转劣势为优势。
3.2 加强市场监督,重点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在我国大环境下看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像美国那样规范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的监督也不能依靠股东在证券市场上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这一市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监督还是要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为主。这方面借鉴日本公司治理模式改革的经验,如完善内部相关法规,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等。此外,我国在明确国家证券管理部门监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使信息需求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3 探索和完善经理人激励及其约束机制 我国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发展资本市场,培育经理市场,加强经理市场信誉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经理人各种激励机制,如经理人持股这种能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契约治理能力的方法。这样使得管理层在以提高企业价值为前提,能更多的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或者解放对自己过分的束缚,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最后由于我国与西方文化的存在差异,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美欧模式,需要结合我国自身的文化特征来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创新型的激励机制来适应我国的文化基因。
4 结论
文化传统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基础,对制度运行的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制度被借鉴到一个新的地方,如果不能与本地的文化传统想兼容的话,那就失去了借鉴它的意义,甚至有可能还会危害到原有一些有利制度的运行。现代公司治理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这两者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对应的情况。如果不对现代公司治理理念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左的因素进行调节的话,就会影响企业治理效率,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然而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这也要求在选择一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一个国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来说,在选择公司治理模式时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是必须正视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继承、吸纳适应国外优秀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要素,并且针对这些文化特点使得借鉴来的公司治理模式“本土化”。因此公司治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实现文化与模式的妥协与契合。这也要求推行特有公司治理模式的人具备跨文化思维,这样才能使自己所推崇的公司治理模式很好地为我国公司服务。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J].经济研究,1995(1).
[2]胡汝银.中国需要公司管制革命[J].中国经济政治评论,1999(10).
[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小约翰·科利,等.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李维安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68.
[8]青木昌彦.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l:55.
篇6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1],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课堂教学单从符号系统入手,孤立讲授语言自身的规律,缺少目的语与母语间的文化对比教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没有真正明确外语教学的目标,对外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把握不深,作为对比工具的母语文化也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目前英语教学的困境。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实施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意义
依据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英语教学应侧重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从文化交流的层面,着力培养学生英语与母语符号系统的对接及文化交流能力。英语教学在培养一种外语运用能力,文化对接与交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知道,文化的差异并非仅是单词和习语内涵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目的语和母语国家间“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在社会生活、教育制度等方面思想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行为的差异”[2]。综合的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并从本质上实现两种语言更广泛的交流。
从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对比角度来看,我们所从事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对外来文化的传授,而是要实现外来文化与母语文化的成功对接和融合。但从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看,无论是国内编写的权威教材,还是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都以传输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需求,却未能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全部需求[3]。多数教材仅侧重于西方英美文化的传递,而缺少有关中国文化的有效信息,也没有设计相应板块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专项比较。
课堂讲授没有对比和文化接近度,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很难实现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把握,也很难对所学的语言产生较强的关注度;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也无法实现英语与母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更不能实现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文化讲解融入语言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言学习形象化,进而激发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为科学体现英语教学的目标,把课堂教学讲活、讲出效果,我们可使用文化对比教学法。既要发掘英语教材所蕴含的西方英美文化,又要想办法增加中国文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文化现象的比较。如此,既可借助英语所承载文化的相近度实现英语学习的高效率,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传授汉语文化,实现语言本身的融合与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热情。
二、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要依托语言工具的传授,改变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的课堂教学困境,抓住文化的对接和融合点,实施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交流与对接。
1.依托教材文本找准文化对比点,形成语言背后的文化相近度
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首先要科学依托教学文本材料,善于发掘语言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对接点,形成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接近度。语言所蕴含文化的接近度,是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语言教学效果的关键。比如文本My Daughter,My Friend[4]所讲述的一对母女在有关交友、爱好、穿着打扮等方面的代沟问题,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化对接点之一,也是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将语言学习的过程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深入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引导他们利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途径,广泛收集有关对比点的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信息。
为体现学习的重点,我们要求学生的信息收集要全面,并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代沟问题进行初步对比和思考,进而用英语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结论和看法。父母与子女的代沟是他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也愿意主动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比与思考,无形中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由于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用英语表述思考的结果,所以,学生会优先收集英文方面的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学到很多文本以外的鲜活、地道、富含时代特征的英语词汇,并能及时完成一些英语词汇与中文词汇第一时间的对接。比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extended family(延伸家庭),to cut the(umbilical)cord(砍断脐带,喻“开始独立”),not to be tied to one’s mother’s apron string(不要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喻“开始独立”),to leave the nest(离巢,喻“走上独立生活之路”),to stand on one’s own two feet(自主自立)等。
新鲜英语词汇自然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两种语言在文化对比中的接近度,很容易实现学生对所涉两种语言词汇的兴趣。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学生从汉语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语的学习,自然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依据语言对比点及文化相近度,深入讨论语言文化差异点
语言学习效果的巩固,文化对比引导不可忽视,接下来,就要围绕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文化相近度,进行深入比较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基于第一阶段的初步比较,进一步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如讨论、问答、角色扮演等)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处理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选择两个学习小组作为问题回答者,分别回答其余小组同学有关中西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小组成员无法回答,则由提问小组的同学给出答案。
回答问题的小组通常情况下,需要充分准备相关的材料;而提问问题的小组也要有备而来,不能随意提问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在提问环节中,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就会被学生提出来,如:
Have you ever had difficulty talking to your parents?About what kind of things?
If your mother forbids you to do something, how do you win her permission?
If there is a“generation gap”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how do you try to bridge it?
In China,it’s common for parents to hit the child if it’s for the child’s goodness.So how do you think“I hit you because I love you”in China?
Is corporal punishment an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younger generation?
American adults respect the children’s opinion as well as privacy,does it mean there is no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m?
American parents let their children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does it mean they do not love their children?
在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中,学生会逐步明确,中西方父母在对待子女成长问题上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就会更容易关注到下面两位异国女性的对话:
A: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re so young.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在你们国家,子女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在我看来,这真是糟透了。更使我吃惊的是,许多父母竟要子女离开家庭。我不明白为何在你们国家,子女与父母互不相爱。)
B: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在你们国家,父母不让子女独立,在子女结婚之前,父母一直守护着他们,这样子女怎能学会生活呢?)
通过对话讨论和文化比较,学生大致就能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这两句话所代表的文化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会被“逼出来”,知识和信息量也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化对比的讨论和交流,可将收集到的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挖掘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思维意识
在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后,紧接着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其实这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第二阶段中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这种差异会启发所有的同学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从而使答案更加客观。就父母与子女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都希望子女能茁壮成长,不同的是处理方式。
当然,在对比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母语文化的妄自菲薄。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主动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这一阶段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而且,可促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以升华,更深层次地正确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客观深入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
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促使学生围绕文化对比点积极查找整理相关资料,并能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将找到的信息重新呈现给大家,以此来对比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展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搜索,有助于其学到更多地道、鲜活的英语词汇,以文化的蕴含提升语言学习的形象化和动态性。而且,围绕文化相近度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既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听力、英语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师的带动下客观、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中西文化及其产生差异的根源。同时,文化对比教学法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文化性、贴近生活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综上,我们应该明白,文化对比教学法就是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只传授英美语言知识、忽视中国文化对接与输出的困境,而转向以文化对比为教学特色,侧重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鉴赏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参数,同时,补上缺失的中国文化因素,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正确运用和推广,更需要教师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注意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平衡,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借助英语表达输出母语文化,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光.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管理存在问题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24).
[2] 孙菲菲.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西文化对比的引进.海外英语,2010(3).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商务英语是一种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现已逐渐成为2l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之一。现代商务英语课程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能力,让学生了解西方工作心理,传授西方的企业管理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教授如何和外国人交流、合作的方法,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包含在文化概念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涉及到商务英语中的每个环节中,要使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开展,就要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加强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一、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表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离不开文化,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有效的传播方式,是文化信息代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没有了语言,文化教育就会失去记载、储存和流传的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在商务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性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的背景是有差异的,有如历史、民族、地理、宗教等的。英汉两种语言交际模式的巨大差异就是由这些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在商务活动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会困扰学生,使得学生不敢与外国人打交道。笔者认为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学生缺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这直接影响了商务活动的进行。(一)的差异宗教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 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别是在英语国家中,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宗教的影响,英语国家社会存在许多与宗教相关的习俗,特别是西方的宗教典故与传说,分别体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文化形式之中。比如经济学术语“马太效应”以及多任美国总统都用 “山上的城市” 来比喻美国,这些说法都是出于《圣经》。
(二)价值观差异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在跨国商务活动中,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比如,中国人称呼语使用方式复杂、注重礼节、愿意与人近距离交谈、思维模式比较含蓄。相反,西方人称呼语简单、愿意就事论事,喜欢保持一定的距离谈话,谈吐比较幽默,喜欢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思维模式比较直接。特别是德国人有着严谨的做事风格,愿意严格遵守日程安排,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因此在我国,一些外资企业经常会抱怨中国员工时间观念不强,工作效率比较低。同时员工又抱怨外方指标太高不近人情,再比如,不同国家民族的送礼礼节也不大一样。在英国,如果客户请你吃饭,是不必要带礼物去的。如果你要带酒,要事先问一下客户喜欢什么种类的酒,这才恰当得体。在日本却恰恰相反,当你被邀到家里吃饭,你不带礼物去就会被认为失礼,如果事先问一下需要送什么礼,你又会被认为粗鲁。而且,在西方国家的宴会接待中,与我国不同的是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 yourself)。此类的文化冲突在商务英语交流中比比皆是。(三)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除了来自《圣经》和罗马希腊神话外的英语典故和习语,还有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比如:经常被译为“绿眼睛” 的 “green-eyed”,其实该词相当于汉语的“红眼病(嫉妒)”,它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在交流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再如,“双羊”被译为 “goats”。“金鸡奖”被译为 “Golden Cock Prize” ,“白象”被译为“White Elephant”等,其语意信息虽对,但从文化信息对等的角度来看这些却是相当糟糕的翻译,容易引起误会。此外,像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猪的图案等,都应受到商务从业人员的重视。所以在商务英语学习中,不但要把文化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来对待,而且也要把学生能否理解并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检验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二、商务英语学习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案
真正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把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是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只有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培养出在不同的商务环境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所以,教师要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在具体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商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要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商业理念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西方国家的商务文化、最终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教师须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即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环境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学习、教学的目标之一。
(二)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从文化层面上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
1.将西方文化意识导入课堂教学,注重中西文化比较教学
教师除了要教授基础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逐步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穿插真实的语料,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访问接待、称呼语、介绍方式、告别和宴请等商务交往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帮学生提高语言的正确性和得体性。学习英语文化同时还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忽视中国文化。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学生会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打破商务英语教学 “填鸭式”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灵活的、有趣的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交际教学法,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任务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使学生可以全面理解英语文化。3.跨文化意识训练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和解释、讨论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最终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亲自体验来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也可以通过演讲和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学者进行交流或作专题讲座,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对于商务英语学习者来说,文化差异知识欠缺必然会造成语言应用失误,从而造成所表达的语言不合规范。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在传授学生西方语言的同时,注重西方文化的内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同时还应在遵循文化教育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商务英语教学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 (3).
[2] 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8
许多学者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做出过研究,表明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论述了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然后对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除了是门语言基础课程以外,也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对其传授国际文化知识。但是,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文化教学仍然“没有可以依据的完整的文化教学大纲”[1],对于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讨论尚在宏观层面。本文旨在分析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以及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1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足够完成日常英语对话。但是,当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究其原因,正如张友平指出:“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和母语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熟稔与思辨。”[2]英语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沟通工具,而对英语文化内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利用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
1.1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记录和反映文化;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影响和塑造着语言。Nieto指出:“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3]同样,Samarar也提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他们相信,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语言表达和象征着文化,是文化现实的形象体现。”[5]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关系,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定会面对目的语文化问题,而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定会触及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文化通常被分为两类:根据LEE[6]的定义,较为明显的文化因素如节日、习俗、历史、地理等被称为CulturewithaBigC;而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下的因素如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则被称为CulturewithaSmallC。这种分类的好处是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
1.2学习需求和兴趣
不同于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教育重视英语与职业行业的结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应用到商务、外贸、展会等行业中,一旦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容易造成沟通上的偏差和误会,影响业务的开展和完成。因此,从人才培养和与职业接轨的角度看,加强高职学生的英语文化教学十分必要。另外,兴趣是重要的学习动机。据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十分浓厚[7]。而且学生对关于西方国家政治、地理、节日风俗等文化知识显示出极大热情,报读相关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也常超出预期。可见,高职学生不仅在工作、学习层面需要英语文化知识,在情感上也十分愿意学习相关内容。
2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由于文化的定义过于广泛抽象,英语学习过程中又缺乏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氛围,在实际课堂上,文化教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下几种方法具体可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2.1适度引入文化理论
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抽象概念。在讲授、分析和讨论文化现象和知识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而一些学者对文化的阐述和理论则正好可以给文化教学提供帮助。如有关“冰山理论”的文化:位于水面上的冰山可以看作语言、食物、服饰等明显可见的文化范畴,只占文化的一小部分;而位于水面下的冰山则表示意见、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隐含的文化因素,占文化的极大部分且更为根本及重要[8]。这一理论使学生对文化有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也明白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习惯、节庆习俗、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另外,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1)权利距离;2)个体/集体主义;3)男性化/女性化社会;4)不确定规避;5)长期/短期导向也是帮助我们分析、探讨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文化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利用一定的标准去分析、探讨和研究文化知识,因此,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理解水平,选取较为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文化理论,使文化讲解更为直观具体。
2.2善于利用图像、影视作品
视听结合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事实也证明,图像和影视作品较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愿望。例如,在讲解中西方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差异时,可给学生展示组图“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组图显示出中西方文化对待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例如,对待天气,西方人偏爱晴天,而晴雨天气对东方人的心情影响不大。又如,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西方人倾向于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东方人则偏向以孩子为中心,等等。然后再针对这些对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及发表个人看法。再有,在讲授非言语交际时,可选取电视剧“LietoMe”某些片段,让学生感受中西方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表达的异同。还有,涉及西方餐桌礼仪时,可截取电视剧“DowntonAbbey”中某些场景进行讲解。虽然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广泛,但若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费颇多精力选取材料和设计教学步骤:首先,在教学前应对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和截取,务求选取能合理贴切、客观直接地阐明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次,应该控制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长,始终带领学生把焦点放在将要讲授的文化知识上;再次,课前还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巧妙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最后,在课后,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重新审视所选的图像或影视作品,并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或方法。
2.3中西文化对比与反思
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是成功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刻了解和反思,再将其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学生长期处于中国文化之中,难免会忽视身边的文化现象。对此,教师应适时指出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在讲授美国核心价值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时,可先指出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col-lectivism(集体主义),并引导学生罗列出生活中常见的能体现集体主义的例子,然后与individualism作比较,最后再帮助学生找出中西价值观差异在历史、地缘、政治等方面出现的原因。熟知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并了解差异出现原因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尤为重要。当文化敏感性提高了,学生在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时,便能迅速根据目标语文化习惯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完成交际任务。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取更多其他的教学手段。在碰到西方典型文化词汇(如:sin,apple,yuppies等)或意象词汇(如:owl,bluebird,bat等)时,可对其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sin(原罪)就是一个有宗教内涵的词汇。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影响颇深,而“原罪说”则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通过给学生解析原罪的含义、构成和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能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及其根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又如,bat(蝙蝠)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相差甚远。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所以在很多的建筑、雕刻、画像、刺绣等都出现蝙蝠的形象,代表着幸福。但是,在西方,蝙蝠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着神秘阴森、邪恶等。通过对文化词汇和典型意象的讲解,学生在读懂字面意义的同时,更能够体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加深理解。还有,教师可给学生展现跨文化交际案例,如跨国公司广告、由价值观各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肢体语言造成的理解有误等,引导学生分析例子、归纳交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挖掘交际失败的深层理由,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技巧。再者,还可组织学生对英语经典名著赏析、扮演和改编,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寓教于乐。
3总结
总之,高职跨文化交际教学应从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在介绍文化现象的同时,利用相关理论、影视作品等手段,较为客观地展示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背后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世界观等,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土、本国文化的了解,进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文丽,李晓红.高校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2):136-140.
[2]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03):41-48.
篇9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思维模式;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周莹(1979-),女,辽宁辽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张铌(197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辽宁沈阳110870)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52-02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语的学习和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因此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必将是在新的文化体系中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已然成为困扰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严重地阻碍了二语习得的进程。因此,通过文化教学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公选课程及文化课程的不断增加,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一、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一群人所普遍认可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观和信条,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有着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认知行为以及思维方式上,文化都充当着一个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的角色。正如许多文化人类学家指出的那样,文化具有广泛的范畴。每一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着整套的价值系统,对这个社会群体是容易理解的,可对另一个社会群体却不一定能自觉地理解。[1]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就涉及了外国语言习惯、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交流和深层次了解对方意图时,就应该尽量了解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减少所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的特点,也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既反映着某种文化,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2]如果英语学习对学生来说只是单调地记忆词汇和机械地掌握语法规则,而对于所学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不去做深刻了解,特别是缺乏一种文化差异意识,那么这无疑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因此,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英语教学应该转向英语教育,即不仅培养人才的英语语言素质还要培养其文化素质,根据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的高低、兴趣点的分布循序渐进地扩展文化背景知识的范围,有意识地开阔学生文化视角,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和敏感度,逐渐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
二、文化意识渗透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受体,不参与教学活动任何环节,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活动剥夺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自由交流的机会,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语言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交际各方主动参与的相互交流的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活动,显然与传统教学方式格格不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意识进行渗透,重视文化差别意识、文化平等意识的指导。
1.文化差别意识的培养
根据受众和交流目的的差异,有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主要分国际化语境和多元文化语境两种。国际化语境主要指留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或者跨国公司和机构的人员工作中的交流合作;多元语境侧重多元文化社区中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如何交流联络。在国际化语境中,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具有全球视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太重要,故而应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由于人们对文化差异通常过于敏感,总是刻意地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们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平共处。[3]因此,若想保持良好的沟通、成功的交际,交际者无论是处于那种环境,都需要首先认同彼此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而有意识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做到以尊重为前提开展有效的文化交流。
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意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影视欣赏、课程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人文地理、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通过对比揭示文化差异的存在根源,帮助学生透彻地了解不同文化现象。这种状态不是自然达到的,只有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才能站在历史的高点宽容尊重他国的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既不过分坚持自己的文化,避免固步自封;又不过分盲从对方的文化,否定自我,以致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
王宗炎在《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一文中指出:在对待本国文化和语言及异国文化和语言的问题上,强国和强大的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这是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弱国或弱小的民族倾向于资本,这是惧外心理(xenophobia)。[4]民族自尊心强烈的交流者往往常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一切,并对弱于自己民族的异族文化产生排斥甚至敌意。而对于本国文化自卑的学习者容易对异族文化产生盲目的崇拜。这两种意识都在跨文化交流中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交际者应该力图避免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提醒学生这两种错误意识的存在,时刻提醒学生对本国和异国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树立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向学生渗透文化之间只存在差异,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同时,也应明确的向学生指出这两种错误意识对文化学习的误导以及负面影响,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文化研讨环节,帮助学生批判并理性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三、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对比中西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在使用现行教材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语言学习工具,而是将文学文化、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材,素材广泛涵盖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工业、农业、科技等信息,文本大多生动具体地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阐释语言现象背后所折射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核心词汇学习中除了要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教师应拓展其引申用法、情感色彩、所涉及寓言故事等,逐渐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语法教学相结合、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文法教学相结合、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在备课和上课时,教师若具备上述强烈的文化差异意识,绘声绘色地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课堂上就会一改单纯的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局面,就可以提高学生在文化修养、价值观、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从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对英语语言的深层次理解。
2.营造文化氛围,渗透文化意识
提高语言的学习效果,关键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浓郁的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制造英语学习环境,也要让英语学习生活化,可以运用学校的广播、影视欣赏设备、校报、英语标识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模式来渲染环境氛围。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对于巩固扩展教学活动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为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环境,如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口语大赛、英语辩论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文化节、英语文化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邀请知名英语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外籍教师介绍外国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深入留学生群体了解英语国家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状态,举办外语音乐或影视欣赏会等,贴近生活地真实地感受西方文化。
四、结语
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熏陶积淀的过程。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定会感染到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和时间都有限,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热忱,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任重而道远,其方式和方法也不应拘泥,多角度、多层次的尝试和探索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值得鼓励。教师只有意识到文化渗透的必要性,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掌握正确的文化意识渗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备理念创新和全面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高层次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纯.试论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导入[J].浙江旅游学院学报,2009,(9):
93-96.
[2]贡美芳.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43-46.
篇10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跨文化差异 价值观 伦理 思维方式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31-03
【Abstract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which is a special for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nowaday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and puts forward coping strategies, stressing just being acquainted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strategies and achieve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by being correctitude and targeted.
【Key word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Value Ethic Modes of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共性,不同的国家表现出来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差异,引发出不同国家谈判人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处理谈判冲突的不同方式,构成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问题。我国加入WTO已多年,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只有了解并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才能减少相互之间的误解,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开拓深层次的质量意识,增进客户的友谊,营造商务活动的融洽气氛,才能做到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有礼有节,有的放矢,把握策略,取得成功。
一、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差异分显性和隐性,而大部分是隐性的。肤色、服饰、食物和气候等是显性的,是文化的表层;隐性的差异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等文化的深层次更容易引发跨文化冲突或障碍。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语言交流
一般来说,语言交流可分为两大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不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容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容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 will be honest with you…”,这些用语带有不信任色彩,会使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
除了言语交流,我们的话语音调、眼神、姿态、手势、触摸以及面部表情等都在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谈判中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商人认为不正视他们目光的人是不诚实的;但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低垂目光表示尊重。手势是非语言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势的特定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中国表示赞扬别人的能力;而在中东地区是否定的意思;阿拉伯国家人做手势的时候,大拇指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在穆斯林和印度文化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使用左手示意会被看作是粗鲁的表现。
中国式的交流方式是喜欢用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用的表达是“可能”、“或许吧”、“我想”等措辞,尽量不伤自己和别人的面子。在英美国家,如果说“I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意味着“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国则是“我尽力而为或看情况而定”。向别人提出请示时中国人往往不喜欢开门见山,常常是先试探一番或先说上一堆理由;而英美人则喜欢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两者的迂回与直接形成鲜明的对比。
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就是“以己度人”,即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依据来评价别人的行动、观点、风俗或礼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No”的使用和理解。曾经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对方就点头说:“Yes”,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es”是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我在听)”,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
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交流及沟通方式的差异,如果没有足够地理解和包容,将会直接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标准等,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的文化根源是以“孔夫子思想(Confucianism)”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倡导一种人自身、人际间、人与社会的和谐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进行谈判交流时,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而西方国家则以个人主义为其文化的核心。西方文化突出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情感、个人权利及个人利益。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主义,十分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并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物质至上受到极度重视,是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论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在谈判交流中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即以传者为中心,语言直截了当,即以结果为导向。
中国强调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谈判的模式基本上是集体出场,但拍板定案来决定的是一人。这种众人谈判,一人拍板的风险性很大。一旦出现复杂棘手的问题,谈判人难以决定。这被文化学者们称为“高权利距离文化(Power distance)”,而被文化学者们称为“低权利距离文化(Power distance)”的西方文化积极鼓励个人奋斗、敢于冒险、不断创新、出人头地的冒险精神,因而在谈判桌上也许只有一两个人,但身后往往有一个高效的智囊团或决策机构,赋予谈判人相当的权力,能灵活地做出对策或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义轻利”,西方文化强调“重利轻义”。所以,中国人注重面子,西方人看重利益。我们总是热情寒暄,盛情款待来尽地主之谊。而西方人在商务交往中唯一的目的就是签署谈判合同,所以他们认为生意就是生意,用不着东拉西扯,需速战速决。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谈判过程中的沟通障碍。
3.伦理和法制观念
伦理观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商务谈判中的伦理观是调整从事商务谈判活动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为商务谈判者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方向。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
中国人“伦理至上”。“熟人”和“关系”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一旦这种关系确立,便成了熟人或朋友,随后就是优惠和慷慨相助。信任和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中国人有较多的口头约定。美国学者帕伊曾感慨地说:“许多美国工商业者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西方人不大注意培养双方的感情,力图把生意和友情分开。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西方人习惯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由律师出面去解决纠纷。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注重的是人情舆论。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对于经济活动,包括经济纠纷的处理,往往习惯于依靠人际关系,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作用。正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尽量回避从法律上解决问题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
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权威性,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西方很多公司都聘请有顾问、律师,有纠纷时由律师处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他们要求按程序办事,谈判结束后涉及合同管理以及后续交流,根据商务活动的规则即由共同签定的合同来约束双方,一旦发生分歧与争端,主张按正式的途径予以解决。例如,美国人在国外进行商务谈判时,一定会带上自己的律师。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我要征求律师的意见。”
文化差异导致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不同的伦理和法制观念,只有双方积极增进了解并善于融会变通,才能使商务谈判不陷入僵局,易于破解。
4.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东西方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风俗文化等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西方人具有分析思维方式,而东方人具有综合思维方式。西方人在谈判方式上会把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付款等问题,再逐项依次解决。他们认为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最后的协议就是这些小协议之和。他们讲究实际,注重利益。
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去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喜欢由整体到分层再到细节。东方人重视原则,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西方人重细节,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原则只是一种形式。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人谈判方式是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谈判起始阶段讨论细节问题,并把所谓的具体的细节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的谈判方式是中国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尤其美国人采用的谈判方式是局部取向,重视细节。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谈判桌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直接”和“简明”。因此,他们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以“一揽子交易”的方式,按议题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商谈。
5.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概念。时间观念对国际商务谈判有着广泛而无形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东方人认为时间如同地球自然周期运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而归纳出时间会自身复归的观念。西方人则把时间比作河流,河水只能从河流一头流向另一头,而不会倒流;时间也被比作长长的彩带,不论彩带多长,它总有始有终,由此而培养了西方人较强的时间观念和珍惜时间的习惯。例如:美国人常讲“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归生意)“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决定一切”是美国人不渝之信条。而中东和拉丁美洲人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
英美人以讲究准时、效率而著称,凡事都记入日程表,考虑问题着眼当前和未来,而不是过去,这些都能从单一时间取向中可见一斑。邀请英美人参加隆重的宴请活动,一定要提前至少一个月通知,不能等到前一天。没有预约的造访会被视为对私人时间的侵扰;没有提前发出或商量的邀请会被视为没有诚意的行为。
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对时间会持有不同态度和观点,对“准时”与“不守约”也有不同的理解,对如何安排时间及如何从事活动会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沟通误解。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从以上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中,我们客观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充分地了解别人,以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寻求合作,共创双赢。
1.深入了解,知己知彼。
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如:美国人由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使他们具有了自信、果断、外向和实际的谈判风格。日本人讲究相互依存,注重在交易谈判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韩国人性格倔强,谈判中坚持己见,不轻易让步。同时,韩国人含蓄且审慎,谈判中很少直接表达看法,往往需要对方揣摩。英国人较为保守,重视规则,一切都得按规矩办。只要他们认为某一细节没有解决,绝不会同意签字。阿拉伯人好客,但缺乏时间观念,有时漫不经心,他们重视朋友间的关系。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创造和谐的气氛是谈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谈判过程中,尽量避免摩擦。中国人爱面子,为保全双方的面子,经常使用暧昧的、间接的语言。
不同的谈判风格必然影响着谈判的气氛、谈判的节奏及谈判的手段。要深入了解各国谈判风格的差异,知己知彼,非常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之间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民族性格和谈判风格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势,积极地驾驭谈判过程,从而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取得最后的成功。
2.理解彼此文化,尊重习俗传统。
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爱好和习惯,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点。谈判人员应考虑到这些风俗习惯,避免以本国文化的框架去套他国行为,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包容。①要理解异国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己文化”,包括优缺点、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识。②对“异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我文化的约束,采取超然豁达的态度,又不会盲目落入“异文化”的框架中,这便意味着谈判的成功。
例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较为淡薄,交往中很自然地聊及彼此的生活境况。而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对中国人来讲本是关切的言辞,很可能西方人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不尊重。谈判桌上这一细微的文化差异会影响谈判双方的情绪和态度。中国商务代表团到了西方国家,长时间没人招待,往往以为这是主人对他们的访问不感兴趣;欧洲商人来到中国,会发现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人陪着,而把这误解为主人对他们缺乏信任。殊不知这只是中西方接人待客的习俗不同而已。只有彼此理解尊重且包容相互的文化才能实现预期的商务谈判目标。
所以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取决于谈判者对他国文化认识与尊重的程度,提高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成功地运用商务谈判策略是每个谈判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礼貌得体,礼节周到。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更加注重礼貌的传达。
礼貌得体强调说话要看对象,要注意言行的时间和场合,还要注意言行的表达和效果要恰到好处。太随便的言语会冒犯他人,过于有礼则让人感到虚伪造作。例如,直截了当地对一位德国商人说话很可能是成功的;但如果对一位日本商人则可能是失败的,因为语言直率对日本人来说十分不得体。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既不能使用过度谦卑的语气,也不能自以为是;既不能贬低更不能责备。试比较:
(1)We may consider selecting you as our partner if your are interested.(如果贵公司感兴趣,我们可以考虑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2)We made some study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you are our first choice.(经过我们研究得出结论,贵公司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在(1)句中语气显得自以为是,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而(2)句彬彬有礼,十分得体。
(3)Your letter is not clear at all that I can’t understand it.这种生硬的、责备的语气应该避免。可以改为If I understand your letter clearly…
为了避免冲突,给双方留有回旋的余地,不妨使用模糊的语言。例如:
(4)We have had talks and both have fully expressed our opinions (我们进行过会谈,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4)句意味着双方就某些问题未能取得明确的结果,双方都有一定的保留。语气不卑不亢,留有余地。
礼仪礼节代表着礼貌行为的一种规范。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需要接触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人,需要处理多种事物,应付多种场合,礼仪礼节是否周到直接影响谈判的效果。如:与东南亚商人洽谈业务时,切忌翘起二郎腿,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当即告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和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为了入境随俗,在洽谈交易的过程中,宜穿深色服装,谈话宜亲热且距离靠近一些;忌穿浅色服装,忌谈当地政治问题。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们洽谈贸易时,严忌漫无目的地闲谈。
4.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际市场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所有的商务活动都要在法律关系下进行。但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使中西方的法律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国家是法制国家,法制完善,法律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受到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情关系意识的影响,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导致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的处理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尚不健全,原有的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和一些政策规定也不符合国际惯例,使国际商务谈判极易陷入僵局而且不易破解。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方案以便能顺利地达到谈判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入世之后,中国应健全法制观念,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学法、懂法、用法成为中国人的必备素质。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旦发生纠纷,争取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各级外经贸行政主管部门应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的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认真按照行政法律、法规办事的观念,卓有成效地解决各类对外贸易争议,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商务谈判环境。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倾向决定着文化差异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将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降低到最低点。人们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如果能克服跨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知己知彼,入乡随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就可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能适应双方的国际商务谈判环境,使谈判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保安.论商务英语谈判的语用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10)
2 刘婷.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5)
3 邹芙林.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7(1)
- 上一篇:酒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 下一篇:软科学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