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

篇1

[关键词]语言环境;文学作品;影响力;分析

一部文学作品的好与坏,常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并且在创作者本身所选主题已经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们不仅要掌握作品本身的创作内容,还要对作品中所用语言文字进行详细地揣摩。语言环境是文学作品构成中的核心要素,不同作品对语言环境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深入探讨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可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一、语言环境概述

广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狭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人说话时的状态。语言环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都受制于语言环境。近年来语言环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作品赏析中需考虑的一大要素,透过语言环境也能更加清晰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感悟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种种形象。

二、语言环境的特点分析

相比于行为活动中产生的语言环境,文学作品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符合作者创作时的意境要求,才能彰显出作品本身表达的主题思想。语言环境并非简单的语境构造,而是要根据整个编排后形成相关的环境,进而表达出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学元素。新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理解层次进一步提高,语言环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要包括语言性、文学性、针对性、多边性等。

1、语言性。汉语言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同样是有不同形式汉语言组合而成,这是文学作品语言环境的本质特点。为了更好地彰显作品文学理念,创作者常常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不同风格的语言环境,与作品形成相互对应的衬托关系,进而展现更多的语言文化特色。塑造语言环境必须遵循语言性准则,对字、词、句及语法等均详细琢磨。

2、文学性。发展至今,我国汉语言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其中散文、小说是主要文学载体。从现当代文学创作历程可看出,小说、散文等在中国文学变革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语言环境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意境,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来源于文学作品的类别、内容、主题等,在不同作品条件下产生的语境效果也不一样。

3、针对性。按照时间划分,中国文学经历了古、近、现、当代等四大历程,这一时间段内文学作品所处的创作环境不一样,决定了语言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过程。但是,作者们无需考虑语言环境变动会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而语言环境具有针对性特点,可这对不同作品、特定条件等起到艺术性作品,帮助作者塑造文学语境条件。

4、多变性。与文学语境针对性相比,当代文学语言环境更具有多变、多样等风格,这是多变性特点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文学作者不会拘束于某一个题材的创作,起作品最终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姿态。语言环境可随着作品小说人物、诗歌元素、散文故事等灵活调整,进而为书写作品之人给予更多的文学思路。

三、对文学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分析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作用,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题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语言环境带来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客观地体会作品寓意。笔者认为,“表现力”是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影响之一,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而表现对象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一个情节。当然,表现力并非随便书写语言文字便能呈现出来的,而是要按照作品本身构思去逐一摸索,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结构体系,注重“语言场合”是增强语境表现力的关键。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要达到相互理解并不难。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写出来这个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孩子则是“飞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如果说成“我的母亲早已出来了,接着八岁的侄儿宏儿也出来了”,语言不仅单调、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现出宏儿年龄小、动作快、活泼、天真等人物特征。从鲁迅文学创作方式可以看出,语境环境对于人物动作表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描述人物时选择与人物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可以把故事情节展现的更加精彩,这是现代文学创作比较重视的一点。

四、对文学作品“文字寓意”的影响

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或其他类型的载体,文学作品总是在表达着某个主题、寓意,为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提供了语言方面的保障。语言环境是贯穿作品全部的核心要素,文字语言塑造环境促进了寓意的客观表达,让作者个人思想意识与文字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文学作品表述过程来看,作品人物与语言环境基本处于“同步”状态,这种同步是相互统一、协调利用的表现,即语言环境随着文学作品的变化而变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借助语言环境发挥创作寓意,让小说作品内在渲染更加多样,读者们对作品产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在品读文字语言时也掌握了作者的文学寓意。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者”,其在创作散文、小说等作品时,则擅长于把语言环境跟人物情节相互联用,让个人创作意图在小说里得到充分展现。例如:“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人物描写,鲁迅对“教书先生”的描述颇具内涵,首先,从文字语言上描述了先生的容貌,“高而瘦、须发白、戴眼镜”等是对教书先生最直观的表达;其次,在行礼前后,教书先生都给予相应的答礼;这些都是对作品人物的详细描述。进一步分析,鲁迅所用的汉字、词语,都是按照当时年代教书先生的实际形象来写的,同时利用语言交流环境表现了先生的和蔼、礼貌等,以对中国传统教育给予了认可,这也正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度过快乐时光的潜在要素。

五、对文学作品“词义”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字、词、句是汉语言文学的三个语言层次,每一个层次可灵活选用汉字、语言进行组合,而语言环境对“词义”表达的影响也是颇为明显。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词义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语境变化状态中,词义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在变化中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回顾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词义多样性的表现方式,这些都是借助语言环境才能体现艺术魅力的作品典范。例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词义的掌握十分精准,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实际上,魏巍之所以构造如此巧妙的语境,关键在于其对汉语言词义的透彻分析,把“英雄、过度、自豪”等词语设置在特定的语境下,才使得作品显现出不同的艺术姿态。

六、对文学作品“意境补充”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意境补充”是文学创作革新的常用方法,借助革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固定语言模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突破提供了意境指导。仔细说来,意境补充也是符合了中国人语言表达的习惯,常常会在语句表述之后,又重新补充对某个事物的描述语句。

在文学作品里,作者也习惯用意境补充来表达主观思想,前提是必须有语言环境作为补充条件。朱自清《荷塘月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描述荷塘之后,作者又用“曲折、幽僻”补充说明了核桃周边的环境,对小路进一步描述,让读者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然而,语言环境对文学意境补充需要读者细细品读内容,否则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语言环境用作意境补充必需做到“精、准、好”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真正塑造符合作品情节的意境形象。

七、结论

文学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文学作品内涵分析有助于提升文化涵养及文学素质,满足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文明需求。我国从古展至今,已有无数文学作品诞生,每部作品都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彰显出时代特色,都是作者个人主观思想的表达。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其介于汉语言文学理论下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也恰恰是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汶成.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五条路向――兼论其对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借鉴意义[J].齐鲁学刊.2002(01)

[2]王汶成.西方20世纪文论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王培基,秦红月.文学语言的丰富性特征综探──文学语言特征研究之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01)

[4]张瑞德.二十世纪西方诗学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篇2

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有利于阅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更能明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点,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借助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提高个人英语水平,实现英语素养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艺术;艺术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英语学科教学质量在快速提高。在跨文化视角下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体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能够促进阅读者英语思维模式的形成。

1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体现分析

在不同的地域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对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性则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与基督文化。一般而言,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圣经》是英美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来源。在古希伯来基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圣经》应运而生。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宗教意义,《圣经》的文学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它不仅仅是基督教的重要作品,更整合了古希伯来文化的诸多元素,是基督文化的内涵总结,也是每一位基督教徒的精神支柱。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应用主要三种方式:其一,《圣经》中的许多寓言式故事被作为经典直接引入,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创新素材。其二,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会体现出《圣经》中的道理。著名的诗人拜伦也经常利用《圣经》内容去表达自身情感,将《圣经》作为个人情怀表达的蓝本。其三,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与文化意识以作品之中,他们会选择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作为故事的背景,以此来表现人类的性格与思想道德观念。第二,古希腊神话是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源泉。古希腊神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具文学的基本属性,无论审美要素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典范。马克思则这样评价过古希腊神话,它是希腊艺术的起源,更是希腊艺术的宝库,是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土壤。古希腊神话给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作家与诗人,像但丁与阿里斯托芬等。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人物都具有古希腊神话色彩。

2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

在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需要阅读人站在英美文化特色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主动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特性。

2.1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精练且有韵味

欧洲地方性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许多英美作家会在创作过程中利用地方性语言提炼语言,做好语言的修饰与润色工作,提高文学作品语言的艺术特性。一般来讲艺术作品是作者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体。在不同的时期,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同特点。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源于生活,且高于现实生活是唯一不变的特点。就像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就是生活与文学的结合体。其中语言多变,修辞手法丰富,这样精练的语言大大提高了文学作品本身的韵味,能够吸引读者关注。

2.2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较强

与东方文学作品不同,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较强,作品中有很多独白自述片段。英美国家作者乐于表达人物的内心状态,独白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多。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对人物内心的独白进行戏剧化处理,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去表达自己对于所处社会的态度,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的看法,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去抨击社会现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借他人之口述自身之情的现象。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需要阅读者关注戏剧性这一特殊的语言特点,尝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为英美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戏剧场景所感染,这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得到高度认可的重要基础。

2.3充分考虑英语文学作品文化性

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需要赏析者时刻关注文化要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实用性与交际性是语言应用的重要原则。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将英美文化与跨民族文化进行结合,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作品实际创设的语言环境进行结合,在尊重英美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赏析文学作品,才能促进赏析效果的优化。阅读者要在文化视角下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借此去提高个人交际能力,让跨文化与跨地域的语言交流不再是问题。与作品本身沟通,与文化沟通,才能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在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渐显现出来。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每一位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文学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关注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才能扩大语言艺术魅力的影响,推动英语文学影响力提升。

作者:姚芳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拾景乐.浅探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J].英语教师,2015,(12).

篇3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语言是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如果我们想要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我们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分析时,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一、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发展的源泉

英美文学作品的根源就是英美的文化历史。但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欧洲文化、古罗马文化还有古希腊文化都对英美文学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文化是众多考古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是四大古城中的一个,古代的文化都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在英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当地文化的体现。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小说中很多的人物形象都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创建的。所以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之前,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在古代的文化中,宗教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圣经》是一本很著名的作品,而根据《圣经》所创作出的图书更是数不胜数。

欧洲文明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发源地。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英美文学作品开始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古希腊的文化和《圣经》已经深深的融入到英美文学之中,很多作者很自然地将古代的文化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及《圣经》都可以说是英美文化发展的源泉。

二、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术赏析

1、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简练但是有韵味。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作品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所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显著的特点就是地方性语言运用的很多。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地方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加工保留了它所具有的特色,使作品看起来更加的简练。也使文学作品看起来更有藝术性。在我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作者生活的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所以,我们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要对作者进行了解,要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还要了解地方性的语言特点。这对作品的赏析有很大的帮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精简而有韵味的特点就有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正是因为精简而有韵味的句子,使其文学性有很大的提升。

2、对戏剧独白进行强调。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与东方文学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就是强调戏剧独白。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中,独白的部分会占文章的很大一部分篇幅。大多数的时候是为了描写人物的心里状态。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是非常常见的,作家也很青睐这种写法。在东方的文学中,当作家想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时,经常会通过对面部表情、动作细节、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实现的。但是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喜欢通过独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并且会对其进行戏剧化的处理。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不满意的人和事进行抨击。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独白这一写作手法加以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更容易被文章的内容打动。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上英美文学,能正确解读英美文学的艺术性。

3、突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性。对于英美文学鉴赏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差异。这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是否对文化了解还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评价,是否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说,在《红字》这一本小说中,作者是一位宗教信徒,所以小说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郁的,如果读者对于当地的宗教不够了解,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对当地的宗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赏析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首要要做到的是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解,还要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文章,更准确的对作品进行赏析。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审美 观念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17-01

汉语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也经过了不断的变化。我国的汉语从远古时期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到清朝的文言文,最后发展成如今的简体字,这些年来,汉语言一直在发展,经久不衰,这也可以说明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汉语言文学神秘的面纱,来欣赏它独特的魅力。

1 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说法,这也反应了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而汉语言文学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并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面,而是变得更加有魅力,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现代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汉语言文学也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1.1 孔子的汉语言文学

说到汉语言的审美,最先要提到的就是孔子的善美观念。孔子觉得善和美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只有当二者相互统一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其实,孔子的想法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因为一直以来,古汉语言文学都是注重善和美融为一体的。但是在孔子的时期,还有很多人并不是非常注重善和美的相互结合,例如墨家和法家的作品。一个文学作品如果只注重“善”而不在意“美”,就会导致它只有内容,但是毫无艺术的美感,让人们觉得非常乏味;相反的,如果只注重“美”而不在意“善”,就会导致这个文学作品让别人觉得徒有其表,并没有思想深度。这两类作品都是不被人们喜欢的,也无法静下心来欣赏它们的魅力。所以说,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之一就是把善和美相结合起来。

1.2 唐宋的汉语言文学

唐朝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也就造就了唐诗的出现和发展,让我国的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们现在欣赏唐诗的魅力,也可以从这三个人的作品来分析,李白的诗带着一种浪漫、豪放的感觉,杜甫的诗让人们感觉到历史逐步变化的无奈,白居易的诗让大家感受到通俗易懂的魅力。而宋词是在唐诗之后发展起来的,可以和着乐曲来歌唱,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读宋词,就一定要读辛弃疾的雄心,一定要读李清照的凄鐾裨迹一定要读岳飞的精忠报国,一定要读柳永的缠绵。

欣赏唐宋时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不得不看的就是唐诗宋词,这也是汉语言文学审美必须要分析的一部分。

1.3 明代小说的汉语言文学

当汉语言文学发展到明代的时候,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小说,小说和现代汉语的联系更加紧密。小说是以较长的篇幅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人,这也就说明了小说不仅仅要塑造众多形象的人物,也要设计严谨的故事结构。要欣赏小说的话,也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例如我国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水浒传》,就塑造了一百多位形象鲜明的人物,还描写出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说,分析明清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必不可少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小说。

2 近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众所周知,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而随着时代的变革,作者思考人生和观念也和发生改变,不同的时代会给作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景观。

2.1 十九世纪的汉语言文学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我国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呼吁全人民进行战斗或者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注重思想内涵,希望能给人们以启迪的作用。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对社会现状的描写,并没有用很多华丽的修辞手法,而是注重作品的内涵,希望通过自己写的小说来唤醒国人,借此来拯救这个充满病态的中国和麻木无知的人民。而十九世纪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就是对思想的注重。

2.2 现代作品的汉语言文学

我国现代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非常快,文学作品开始反思我国的历史和人性,也会对古代的作品做出一些分析。我觉得,如果要对现代作品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做出分析,可以说我国现代的文学作品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现如今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作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所以说,我们如果要分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带入作品,不然不会感觉到它们真正的魅力。

而且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有很多人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却层次不齐,我们一定要学会分辨出好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才能学会对现代的汉语言文学做出审美。

其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是要把内涵和形式结合起来,而且只有当文学作品上升到一定境界之后,才可以算的上是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例如,孔子的思想、李白的诗、李清照的词、四大名著等,经过了时间长河的磨炼,成为了真正可以流传百世的作品。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可以发现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而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研究,需要我国的众多人士一起参与,才能赋予汉语言文学一些新的审美意义,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让汉语言文学走出国门,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锦昌.汉语言文学中的艺术与审美[J].网络导报 在线教育,2012年(41)期.

[2] 朱元英.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的研究和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年(24)期.

[3] 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文学作品鉴赏 应试 思维

文学作品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作者思想精神的反映,价值在于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领悟人生,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为文学作品价值和意义的展现提供了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能力、陶冶情操、感悟世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应试的目的大于鉴赏的目的

虽然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大范围普及,但教师和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很深,在短时间内不能彻底的转变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初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对文学作品鉴赏并不重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为了在中考时提高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赏析能力,歪曲了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本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同时,教师的教学思想同样也没有很大的转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套路,把文章分段讲解,以概括中心思想为阅读目的,使文学作品失去了整体美的结构,也使文学作品教学变得呆板枯燥,缺少灵气,也难于让同学们产生兴趣。

(二)“高压”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强化阅读训练代替了对文学作用的感悟理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丧失。在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讲究教师所讲知识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学生自有的观点不被重视和采纳,而文学作品鉴赏则恰恰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提高感悟能力。教师主导课堂忽略了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差异性,甚至没有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学生就被强行灌输了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按部就班,无法形成发散思维,拓展自己视野。学生在这种“高压”模式下,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课堂氛围也变得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作品不同于普通文章,它比普通文章思想更为深刻、语言更为优美、有着强大的灵魂附属,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区别于一般文章,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在阅读和领悟中发现作品的音乐美和乐律感,细细品味文学作品深厚的意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实际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没有因作品的特点有所区别,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本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每一个文学作品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了对一般文章的分析训练,使文学作品的鉴赏陷入了单一、刻板、枯燥的泥沼,严重破坏了文学作品的意蕴美和朦胧美,使作品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学作品也就不能发挥它陶冶情操、感悟灵魂的熏陶价值,这样的文学作品就真成为了一般的文章了。

二、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首先,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无论是朗读、默读还是诵读,都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丰富而有特点的,学生经过多次的阅读,会在大脑中细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予的。其次,文学作品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在于平时的积累和总结,在于对语言的沉淀积累,学生长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自然耳濡目染的锻炼了语言能力,说起话来更有涵养。再次,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古语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在体会文学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逐渐关注到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形成新的写作方式,并且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对文字的斟酌和使用也会达到熟练的程度,写起文章收放自如,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初级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高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了,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语文知识和方法技能、审美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方面,价值在于对学生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力等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观念形成的融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能够带给人们情感的体验,净化人们心灵,让人们摆脱现实世界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压力,达到一种超功利的高尚境界。初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存在,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活力和意志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了向往和热情。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发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意义和现状[J]. 语文学刊, 2010(12).

[2]邱海川. 语文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J]. 新教育, 2009(12).

篇6

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一部分,追求的是用真实的语言来表述客观的事实,正是现当代文学的这种真实性使得其对整个文学界作品结构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真实性和逼真性。现当代文学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经历了时间沉淀形成的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是因其体现的现实价值,以及作品中体现出的审美情操。现当代文学作品应该以讲真话为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讲真话的作品都可以成为现当代文学座屏。同样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具有创造性,不过只具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也不完全是现当代文学作品。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作品;真实性;创造性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之于整个文学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当代文学之所以具有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建立在实际生活中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没有作者刻意描述的成分,追求的是最大化的真实展现人们的生活,这不仅能够真实传达作者的情感,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谁现当代文学作品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另一方面,现当代文学作品作者在表达内心情感时都是通过对情节、任务的描述和刻画,这种方式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现当代文学作品无论是对文学界还是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1 现当代文学的现实性

现当代文学的现实性主要分为艺术现实和生活现实。一方面,艺术现实,是指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对现实中的现实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是建立在一定艺术性基础上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生活现实,顾名思义,就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所有的素材来源,全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或者事,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核心,缺少了现实素材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将会黯然失色。

1.1 艺术现实与生活现实间的区别

虽然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为艺术现实和生活现实,但是生活现实与文学现实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艺术现实产生的基础是艺术的假定性,比如作者会用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念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加工和创造,同时也会以文学作品的规律来修正某些现实规律,从而创造出一种符合作者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二,艺术现实的创作又是建立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的,因为生活现实全部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真实人物和事物,艺术现实就是生活现实的另一种美化,是作者创作出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可能会存在偏差和不同。其三,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现实与生活现实在存在区别的前提下还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生活现实使得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实现了真实性的设想,但同时艺术现实的加入使得文学作品也有了虚幻的成分,这主要是人们用艺术性的审美价值眼光来看待不同的客观现实的结果,艺术创作只有在虚假中无限接近真实,才能赋予现当代文学作品别样的风格,才能体现出艺术和现实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1.2 现当代文学作品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现当代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时要保持其现实性才能吸引读者,带领读者融入到作者创作出的文学世界中,这种真实性是优秀文学作品必备的基本特征之一。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还要有一套逻辑规律和准则进行大方向的引领,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塑造、场景的安排、故事情节的描述都要符合这套规律和准则,这样才能够保持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也还能够将作者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和对世界的认知态度都有效的传递给读者,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在表达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影响读者的行为和观念。

2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性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材料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又加入作者的艺术创造和加工,所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材料又是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差距的。但是,无论文学作品的高度如何,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来源都是客观世界和实际生活。这就需要作者要有足够的经历和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真实信息的积累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所有素材的来源。

2.1 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体现创造性

首先,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的运用是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用语的,日常的生活用语是在人们交际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无需过于书面化,并且会受到不同语境的影响而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而文学用语则是书面化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且文学用语是为整个文章准确传递作者思想感情而服务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特点更加鲜明,往往几个文字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由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而文学作品的创造本来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世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言也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具有不同的时代格调,这也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体现出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体现的创造性是文学作品一个主要特征。

2.2 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欣赏方面体现创造性

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欣赏方面体现创造性主要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在感知、心理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作品中体现的艺术形象进行欣赏的完整过程。读者会在进行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但是又不局限于简单的认知,文学欣赏还能在情感上让读者感受到愉悦。文学作品的创造与欣赏,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文学作品的中体现出的审美价值观念需要读者的文学欣赏来实现;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要想能够流传范围广、影响人群多,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文学创作,而文学欣赏对文学作品形成潮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文学欣赏也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读者就是文学作品的欣赏主体,文学作品是欣赏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的有效沟通是文学欣赏的实质。可见,文学欣赏对提高文学作品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实性和创造性是现当代文学的两个显著特征,现实性充分体现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的来源真实性,有利于作者在情感上与读者建立共鸣,创造性又为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带来更多新鲜的血液,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梁鸿.当代文学往何处去――对“重返现实主义”思潮的再认识[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1:23-28.

[2]梁鸿.“重返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01:112-122.

[3]谢冕,王利芬,孟繁华,陈顺馨,尹昌龙,尹国均,史成芳.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J].上海文学,1995,02:75-79.

篇7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评论 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是英美语言被英美民众艺术化使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了解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达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学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风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过对英美两国文化载体语言差异、历史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是文学评论的对象,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属于狭义的文学评论,而广义的文学评论则是对所有和文学有关的思想、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文学评论建立在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之上,文学评论高于文学分析,分析是具体的,而评论则是广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学评论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类,它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现象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指导英美文学的创造。英美文学评论其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议论,借此来提升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阅读的水平,正确接收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同样英美文学评论也有别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学作品分析比较重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属性进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学评论则重视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评论。

2.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差异,文学作品是一种借助语言表达展现文化内涵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多以诗歌、戏剧的方式出现,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思绪,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导致英美文学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2.1历史传统的差异。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激进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其具有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美国没有像英国一样带有较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其次,美国为了争取独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这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没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很多作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是保持着一种较激进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点。然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历史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英国文学评论之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英国文学评论中这种人本主义观点,逐渐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质疑。

2.2载体语言的差异。美国是一个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生国家,在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主的文化意识等都是新生的,所以美式英语也是其中新生的事物之一。新生事物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去创新,当然美式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就必定会带有创新和一定的叛逆的特质。由于美国的民主革命较为成功,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所以文学评论家在语言的使用上不会像英国的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带有创造性,对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会比较张扬个性,并且也不会有顾忌的现象。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使用上的创新性,离不开美国民主、自由、个性张扬的氛围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文化精神。英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英语是正宗的英国民族文化发展载体,它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使得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使用中具有很好的表现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小心翼翼。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对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有一种由衷的尊敬和崇拜,害怕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当而亵渎了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这使得英国文学评论缺少张狂特质和个性自由。

篇8

所谓的健全人格指的是理想的人格,是一个人立事及立身的根本所在,健全人格也是情感、意志与理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而在当今的文学作品教学当中则切实的传递且包含着这种理想人格。随着当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素质及道德的培养提起了高度的重视,而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学作品教学应当积极的发挥出构建健全人格的巨大潜力,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1.文学教育贫乏

多年以来,除了《文学》和《汉语》等分科教材曾经出现过较为短暂的“辉煌”以外,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几近于无。从我国教学理论方面来看,我国教育部门曾经一味的强调不能将语文课程讲授成文学课程,这便严重地制约了文学教育的发展,再加上“”时期“教育革命”对文学教育的严重冲击,以及“”对文学教育的恶劣影响,文学教育逐渐的淡化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从“”之后,我国的高考中极少真正的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考察,而仅仅只考察一些文学常识,因此,学生常常通过记忆来机械性的背诵一些书名及人名,以便于应付考试,但是在课内或者课外却并没有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去阅读和品味,文学教育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2.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等同

在文学作品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错误的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教育,严重的忽视了文学教育潜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格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和束缚。虽然文学作品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文学作品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教育。语文课程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进行发挥,但是将语文教育说成审美教育或者文学教育是完全错误的。

3.文学作品教学未将层次区分开

文学是广义“文章”的特殊样式及高级形态,所以,在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全面的考虑,重视不同水平和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文学作品课程教学人员却没有切实的从不同的层次将不同的学生加以合理的区分,这是导致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高等院校的文学教育可以是研究性的,从中外影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以及文学流派等诸多方面来对作品的多义性、作家的世界观进行探索。文学作品教学课程的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培养学生对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的感受,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并且教师还应当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并且引人深思的典型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成为学生探究历史、认识人生以及了解社会的良好向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巩固语言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社会常识及文字常识。总之,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必须严格的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分清层次,区别对象。

三、发挥文学作品教学对健全人格构建作用的措施分析

1.强化文学作品专题阅读

所谓文学作品专题阅读具体指的是从文学作品课堂教学出发,以合作学习或者独立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式学习以及研究式学习。文学作品专题学习的模式具备着丰富的训练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性,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及阅读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培养探究、合作及自主的精神。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独特化的阐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为准确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在文学作品的研读当中培养创新能力与独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2.加强文学鉴赏,塑造健全人格

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点就是学会思考、体验、领悟、品味以及感受。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在能力的目标当中渗透方法及过程的维度,要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就会得到心灵的熏陶。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以及感受形象,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及丰富内涵便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体验。

3.充分利用教材,重视课外阅读

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教学素材不仅文质廉美,并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其目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欣赏、体验当中得到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所以,文学作品课程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应充分的利用课本素材,深入地挖掘素材当中的涵义。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读,丰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文学作品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的热爱中华文明和祖国,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并且能够逐渐的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美好健康的情感,而大量的学习和阅读,能够使学生是受到内心的陶冶和震撼,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文学作品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发挥着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使学生沐浴在文学作品的阳光下,浸润在文学作品的长河中,充分地发挥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境界、人格以及精神才会受到良好的陶冶,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此同时,要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还应当不断的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在道德人格方面不断的历练自己,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出文学作品教学的育人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永阳.试论文学作品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五篇文选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3).

\[2\]冯淑毅.报告文学作品在青年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飞天,2011,(2).

篇9

【关键词】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双关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57-02

双关语通常会将语言的模糊美表现出来,对于双关语的使用也算是一种文字游戏,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作者的幽默和智慧[1]。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文字体系,如何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失去这种模糊美,更好地表现出双关语的修辞效果是翻译者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学作品,翻译者必须全面了解双关语的类型,分析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

一、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类型

在1865 年,刘易斯・卡罗尔(英国作家)发表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文学作品。该文学作品中荒诞又新颖的故事内容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广大读者都认为其妙不可译,由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世界各国都广受欢迎,至今有80多种语言翻译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受喜爱程度还是不减[2]。《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大量的双关语,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双关语研究领域,也极具代表性。

(一)互文双关语。在文学作品中,双关语会应用在英语习语上,比如广告词、言语、诗词、成语等[3]。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Take care of the sense, 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of themselves.”它的含义是公爵夫人告诫爱丽丝,只要爱丽丝善于发现每种食物就可以体会其包含的寓意。这句话来源于英国的某一句谚语,它本身含义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便士,就可以积累更多英镑,而与汉语的“积少成多”相似。通过谚语这样互文双关语形式表达含义,就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二)双关语的同音异形。双关语的同音异形是指两个单词有相同的读音但有不同的拼写形式。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老鼠在和爱丽丝说话,可爱丽丝却只注意老鼠的尾巴,爱丽丝的走神使老鼠生气了,就问爱丽丝他讲了什么,爱丽丝道歉并告知老鼠它的尾巴拐了5圈。“I had not!”“A knot!”文中的 not和Knot是双关语的同音异形[4]。

(三)双关语的异音同形。双关语的异音同形是指两个单词有不同的读音但有相同的拼写形式。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好奇的爱丽丝喝下可以让身体变大的药水,为了防止白兔看到变大的样子向窗外伸出了自己的胳膊,可是白兔看到了窗外的东西然后询问了仆人。“it’s an arm,yer honor!”文中的arum 和 arm 、yer和your 是双关语的异音同形[5]。

(四)双关语的同音形异义。双关语的同音形异义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中,同一单词有不同的含义。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喝了药水变小,其他动物掉进了池塘中,为了上岸他们只能弄干衣服,“ dry enough!”,“ driest thing .”在这里都有dry,Driest 是 dry的最高级形式,在这里 dry 有枯燥和干燥两个不同的含义。

(五)双关语的异音异形。双关语的异音异形是指两个单词有不同的读音且有不同的拼写形式。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掉进兔子洞觉得困倦和孤独,希望猫咪蒂娜此时可以陪在身边“‘Do cats eat bats?’”文中的 bat和cat 是双关语的异音异形[6]。

二、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

(一)照抄和注释。通过照抄可以有效地翻译双关语即照抄原文里的双关语直接搬到译文中,但照抄不利于不认识英文的读者,可行性比较弱,所以其大多数会被利用在相同语系的文学作品中,在英文汉译的文学作品比较少用,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也没有使用。通过注释翻译双关语即是在翻译中对注释进行添加,翻译原作中的双关语,在很多不同语系翻译中会大量使用注释,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注释也用得很普遍。

(二)省略法。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删除有双关语的句子,避免翻译双关语的问题即省略法。但省略法受到比较大的争议,所以在翻译中不常被使用。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某一译本中,原文中的 I’m not myself,you see.”“I don’t see.”,但改译本中删了第一个 see ,两个see都有明白的意思,虽然删了一个see,其实也没有限制原文的表达[7]。省略法必须在不会误读原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合理的省略。

(三)双关语翻译成词汇。双关语翻译的意思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将原本中的双关语翻译成蕴含多层或双层寓意的词汇,词汇包括与原文相同的双关语或者是与原文不同的双关语,但两者都可以与原文相关语表达的意思相同。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某一译本中,原本中“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Itis a long tail” tail和tale 是发音相同的两个词汇,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尾巴和历史,译文把这对话翻译成:“我的历史讲述起来是又苦又长又委屈!”,“你的尾巴是弯曲的,但为何苦?”在译文中通过这种方法和原文一般保持了一语双关,并体现了汉语特色,在翻译的同时,也将其中的幽默效果体现出来[8]。

(四)非双关语翻译。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把原文的双关语变成非双关语十分普遍。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将原文双关语的含义通过非双关语进行表达,虽然丢失了原本的语言特色,但还是可以保留好原文要表达的寓意。因为有限的翻译水平或文化差异使翻译者通过非双关语对原文进行翻译,但还可以有效地表达出原文的寓意。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某一译本中,原文中“The more there is mine,theless there is of yours.’”翻译成“我得的多了,你得的就少了”[9]。原文中的“mine”有幽默的效果,但译文通过直面的非双关语翻译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虽然缺少了幽默感。

三、结束语

在各种文学作品或语言文化中双关语均普遍存在,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的差异,在对双关语的翻译中可能不能达到原文的效果,但只要不丢失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进行翻译。本文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类型和双关语的翻译方法,希望可以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可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德荣,江建利.从双关语的翻译检视译者的儿童文学翻译观[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09):98-104.

[2]李静,朱献珑.译者多元身份对翻译的积极影响――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05):134-141.

[3]翟婷,张顺生.从交际翻译观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的双关语翻译[J].语言教育,2016,03(06):68-72.

[4]李瑾.目的视角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J].语文建设,2016,21(08):67-68.

[5]李倩.《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专有名词的翻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04):139-140+146.

[6]唐洪燕.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三译本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3,07(08):181-183.

[7]王晓彦.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荒诞之美[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06):49-51+62.

[8]夏玉玲.“荒唐”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文化误读与接受困境――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J].求索,2014,09(07):110-114.

[9]闫敏敏,朱益慧.《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儿歌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05):149-152.

篇10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典故;技巧

近年来,经济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外国事物。最明显体现在英语方面,国家英语人才标准更倾向于实用。英语翻译特别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是实用英语具体体现,需要对英语的深刻理解,其翻译具有一定难度。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是重难点,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差异,英语作为外来语言有其自身特点,作为非英语国家人士有时对英语典故理解有误差,造成翻译文化偏差;二是英语典故来源广泛,需要丰富的语言经验与阅历,否则就会造成不理解导致翻译失败或是直接翻译错误。

一、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来源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发源地及文化发展基础。希腊文明古国中许多神话故事承载着民主思想,传递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气息、精神面貌,关系其整个文化命脉。欣赏古希腊神话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到其诙谐幽默与悲壮凄凉之处,同时感受其特有生活气息、社会文化。古希腊神话是英语文学典故重要来源。宗教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是其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宗教文化成为艺术创作重要源泉,尤其是基督教的《圣经》,其典故逐渐被引用到文化艺术中。欧洲文艺复兴使整个欧洲思想得到解放,同时涌现出大批经典文学作品,深入人心,得到大众广泛认可,许多典故被引入文学作品中。寓言故事也是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主要来源。寓言故事简短精悍,寓意深刻,传递不一样人生感悟及社会生存道理,起到意外文学效果。尤其是欧洲《伊索寓言》被引用次数最多,《农夫与蛇》经典语句“Nurseaviperinone’sbosom”(把蛇放在怀里)被英语文学作品广泛引用。除此之外,历史故事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时需了解其实在意义推敲表达含义。

二、英语文学典故翻译考虑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轨迹,因为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形成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风土热情,这就是影响异国相互沟通理解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非英语语系国家和英语语系国家更是如此,这就是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英国是英语的起源,历史上英国曾大量扩充殖民地,间接对英语文化起到了传播作用,也正因为这样为今后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基础。那么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来源国家文化背景,才能够找到最贴近中国语言对其进行艺术与生活融合的完美翻译。

(二)英汉典故对应情况

俗话说人有国界而文化无国界,文化作为国家无形资产,除了国家对其赋予的某种职能以外,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确没有国家民族限制。因为人们体验的是其中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是不会因为不同语言阻隔就被破坏的,所以说外国经历过的文化变革,有时在本国一样能够找到相同影子,这对于我们理解所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非常有利,促使翻译过程中更快理解其中的含义与意境,达到更深层次理解与完美翻译。

(三)文章整体性

英语文学尤其自身的写作特点,一般都具有画龙点睛之笔,不是在文章最前面,就是在最后面,如果掌握好整个文章的纹路命脉,就能把握文章整体大意,对文章翻译非常有利。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学作品中典故所在位置,进而推断出其大致含义,结合文章意境,完美结合灵活翻译,尽量还原文章最想表达之意。

三、典故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不需变通但也不是直白翻译,也要讲究润色,不能身影死板,那样就会失去文学意味。注意遵循文学作品本身风格及保持文学作品原创性。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直观了解与感受文学作品中典故内涵,体验原汁原味英语文学。

(二)意译法

意译法意思是以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基础,以一种与我国文化较为接近的手法对其进行翻译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原因是直译法会破坏典故意境而这个英语文学作品典故又找不到合适的与之对应的中国典故,只能在保持意境不变前提下翻译。

(三)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将中国传统典故运用到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中,因为如果执意,就会破坏其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感情。如“Birdofafeatureflockstogether”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鸟类在一起聚集功能,这样看了之后完全没有文学感觉,很直观的感觉就是翻译错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考虑与之相近的中国文学故事,用中国老百姓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翻译,更为形象生动。

(四)增译法

增译法就是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典故含义基础上,加入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品读思想,在直译基础上添加相关文学修饰,促进读者正确理解典故所要表达情感,更能使读者感受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气息。

四、短语典故翻译举例

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中几个词语可能就隐含一个小故事,如果不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根本翻译不出究竟是什么意思,翻译会严重受阻。以上已经详细阐述了英语作品中典故翻译方法,下面举个例子详细体验一下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以“handwritingonthewall”、“meetoneawaterloo”为例,“meetoneawaterloo”这个词直译成中文就是“遇上某人的滑铁卢”,但就字面意思根本不能理解这说的是什么,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涉及到否个典故,事实上该典故源自拿破仑,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的命运与战争息息相关,他的成功在于战争,而他的失败同样由战争决定,比利时布鲁塞尔滑铁卢是拿破仑一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在这个小镇上,多国联军混战中以失败告终,最后沦落被放逐,这几个词就关系到这样一个故事。因此在翻译时应翻译为“大败北或惨败”。“handwritingonthewall”典故出自《圣经》,故事说的是在古巴比伦国王伯撒沙王位登基大典宴会上,突然空中出现一只手并在墙上写下MENE,TEKEL,PERES三个大字,预言家说其意思是国家将忘,国王将死。不久之后,寓言实现了,巴比伦真的灭亡了。这个典故所表达的不好事情即将发生,在翻译时需将其翻译成成语“不祥之兆”。这样翻译更符合我国读者阅读习惯,从而加深读者对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

结束语

我们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时需注意把握:一,把握典故寓意,避免望文生义;二,保持英语典故翻译原滋原味,不将本国民族特色专有名词用来翻译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词汇;三,符合大众口味,不论如何翻译都必须保证翻译作品有市场价值,这就要求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过程中保持大众化与口语化,不要让读书者看不懂究竟什么意思。不被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播意味。总之,翻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典故翻译的可读性问题,翻译者在对要翻译文学作品典故充分查资料了解之后,确定自己弄明白其原著所要表达的意境之后再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运用汉语将典故中所要表达的寓意与道理还原出来。英语文学中典故翻译要达到“信、达、雅”,其中“信”比较容易做到。要想做到“达”和’雅”必须丰富各方面知识与素养,否则翻译无法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冰琴.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