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一政治;市场经济;总结;学习方法
高一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点作为高考命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与经济现象等热点问题来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渗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本文笔者粗略地对市场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
一、知识点的总结
市场经济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有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内容都曾出现在高考命题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内容是市场调节的优点: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引导学生明白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即是:以道德为支撑点,以法律为保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他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3)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动小康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而全面小康的特征即是:经济迅猛发展,健全的民主,更加进步的科教,更加繁荣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等等。趁势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并提出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发展经济。(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是其表现特征: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载体,其主导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经济全球化积极和消极的影响。(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我国是从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利益考虑加入世贸组织的,对于对外开放有着很强的作用,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有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国际化。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学生明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原则、战略。
二、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知识,其中不涉及计算,更多需要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2008年中,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点,笔者以当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强化对知识点的运用,即,通过这个事件主要说明了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方法,即,将知识融入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考试答题的方法
市场经济知识点在选择题和大题中都有涉及。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作为教师也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答题方法、技巧。就市场经济的选择题而言,笔者主张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是选错,进而避免选择项内容中各点很相似,对学生视觉上造成的混淆。对于大题,简答类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直接运用即可,而分析类的大题则开放性比较强,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就此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知识点的范畴;其次结合材料,找寻材料的中心点,深入了解内涵的知识点;最后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明确地分条进行归纳、总结。对于辩解类的大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一般是材料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评价,这样的题目,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综合力强,将资料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即可。
总之,市场经济知识点是高一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考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只是单一地讲授知识,而应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事件来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奠定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1、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期
2、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异同点?储蓄存款作为投资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异同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优点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利率较高,收益高
缺点利率低,收益低存期限定,流动性差
相同点(为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储蓄存款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存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及定期存款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1)存款储蓄:便捷的投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收益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但低于股票,风险高于定期储蓄存款低于股票。(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4、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有关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2.高一政治必修一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3.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4.政治必修1投资理财的选择必背知识点
5.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篇3
平时积累
政治复习时要弄清课本上的基本概念、知识点以及基本问题(比如政府与党、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这不是单单动脑就行的,而是要通过“动手”来完成。
整理基础知识点。对于知识点不能只是捧着课本背,而是要动手整理,要亲自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才更方便记忆。对于选择题,通过练习摸清出题的规律和解题的突破口之后,还要将易错点和盲点收集整理,记下错因及时改正。这不但可以吸取经验教训,还可以时时更新查漏补缺,及时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对于主观题,可以将答题思路制作成图表,既简洁又能全方位概括思路,便于理解记忆。复习时可以用图表帮助打开思路,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按照逻辑掌握基本原理,还能方便制作答题模板。
收集社会时政热点。政治题目尤其是主观题会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出题,比如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马会等。同学们可以自己整理一个主观题专题,记录下最近的时政热点,以及涉及的知识点、方法论等,加深理解。对于首次见到的特定名词,比如内生活力等,不要就此放过,而是要去正规网站查询了解它的含义、来源甚至是应用,这对于选择题及大题新题型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掌握方法
整理出主观题答题技巧,结合平时的积累才能答好题。在答主观题时,我一般用以下三种答题方法:
模板求解法。将整理的模板结合材料直接运用,或者展开知识网络将适合的内容选择运用,遇到设问具体典型或者答题范围明确的题目可以用此方法,这个方法对于有知识范围限制的政治生活及哲学问题尤为适用。比如题目要求用政府的知识解答时,可以从国家性质及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原则、决策、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科学发展观等角度答题,结合材料增减答案。
肢解设问求解法。将设问中的关键词圈出,联系知识点寻找答案,比如用“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的正确性,答题时可以提取出“我国”“共同”“经济带”三个关键词,“我国”就联系到我国的外交政策,“共同”就联系到合作(合作的主观条件是各国愿意合作,客观条件是能够合作),“经济带”就联系到综合国力和经济全球化,这样答题就比较有条理。
材料求解法。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适用于答题范围不明确的题目,一般以分号或句号断句分层,划分材料意思,看材料内容对应课本哪个知识点,将原理及材料结合个人观点组合成答案即可,在碰到新题型或者较难题型的时候可以试试。
篇4
【关键词】高考政治 第一轮复习 有效途径
提高政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笔者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多年,其心得体会是:
一、准确完整背记知识点
(一)高三起始就提出要求
政治学科需要背记的知识点很多,特别是一些政治术语,更需要准确完整地记忆,回答问题时,不能随意改动原文。因此有人说:“背好书是学好政治的前提;没背好书,根本没法把政治科考好”。要想背好书,就要从高三开始,来不得半点怠慢。因为,高一还没分文理科,所以学生学得随意;高二主要是应付会考,背书的要求也不高,学生脑中往往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因此,一上高三,教师就应纠正学生背书粗糙的毛病,对他们提出背书“一要准确,二要完整”的要求。
(二)讲透知识点并限时记忆、运用
复习各考点时,要力求把知识点讲透,接着给学生每个知识点2至3分钟,限时记忆,时间一到就抽查。因为有时间限制,还要抽查,学生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背书的效率也会提高。抽查了知识点以后,接着运用该知识点做相关的练习,经过运用这个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三)及时巩固并延长记忆时间
在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点有了初次记忆的基础上,第二天上课再次提问巩固,就会延长记忆时间。教师可在上课的预备铃响了以后,由课代表组织,先读昨天复习的知识点,老师进行了教室,再次抽查学生背书,或者是默写。答得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课后时间再到老师或者课代表处过关。经过这样的严格把关检查,知识点就基本落实了。
二、努力提高主观题得分率
(一)强化掌握主观题的答题套路
高三老师要分工合作,按照近年来在高考答题中常见的问题总结出主观题答题套路。比如经济常识中的企业,它是怎样取得经营成功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等等。政治常识,主要按照主体总结,比如关于国家问题、党的问题、公民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等。教师给出这些问题的基本答案,让学生背,并进行如上所述的抽查,落实。在往后的练习、考试中,要求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按这些套路答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练习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完善。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解答主观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当他们记住了这些常见问题的答题套路后,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而是有法可施了。
(二)教会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正确答案
(1)找到关键词,切入所学原理。政治学科中的很多原理,在教材中都有标志性的词语,比如“结构”等。这个词,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可以考虑或理解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等;从哲学角度看,则可以理解或考虑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又如“效率”“公平”“收入”“民富”等词语,它所考查的知识,往往是有关分配的问题;此外,几乎所有的哲学原理都有提示词语,比如:“根据……情况”“针对……特点”“制定……计划、方针、战略”等等,可用的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既……,又……”“……,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可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好与这些原理相对应的关键词,让学生记忆,就能帮助学生从材料中快速找到相应的原理。(2)根据材料,变换说法,编写答案。在考试中,肯定会遇到没有固定答题套路的主观题。这类题目,除了找到可以切入的课本知识外,还可以根据材料,变换说法,就成了我们所需的答案。比如是意义类的问题,可以把材料的有关论述套上“有利于”就是答案;措施类的题目,就按照“要……”“坚持……”的模式解决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就可以了。
(3)抄材料,赢1分。对于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在考试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抄两句材料,每小题至少可以拿到1分,有时候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运用时政常用语提高答案层次
比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论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上这句话。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等,告诉学生这些常用语分别可以用于哪类问题,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记忆,再运用到主观题的答题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采用“读、练、评”三结合方针
(一)读懂读通课本,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课本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资源,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能力和提高解题能力。
(1)咬文嚼字。①划分句子成分――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②区分易混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③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2)把课本读透。教学生读目录,记主干,按照课――节――框题――知识点的顺序,由粗到细,逐步扩充,答题时就能顺藤摸瓜,逐层搜索,找到需要的知识点。
(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要精选。比如计算题专项训练,意义类、体现类、措施类、评析类、启示类主观题训练等等。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解题方法与规律的训练和指导,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掌握答题思路与技巧,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用借题发挥方法切实抓好讲评
讲评习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来讲评,要讲深讲透,再落实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该题型的答题方法、与其他相关的问题等等。
篇5
在课程讲授中,多数教师习惯于依照现成的教材讲授,但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会计》教材五花八门,层次不齐,教材内容完全符合高职教学内容实际需要的较少,特别是对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的内容较少。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本教材,必须事先做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有的教师认为高职的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做,不需要告诉他为什么,够用就行了,我认为这些想法有误区,因为高职院校对知识点的把握既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注重理论深度,也要与中职和技师学院有所区别。在现实中,会计人员数量不少,但适应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要求的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存在知识点的空缺和误解。因而,《财务会计》课程应注重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现有教材中缺乏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完善和补充的主要内容应结合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中对交易事项处理的方法和程序,策划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和实战性的教学项目或任务。
二、紧扣“教学八环节法”,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关
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设计好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并将现代高职教学中的先进方法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一般来说,高职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因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由感性认识一感悟一知识三个阶段。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组织和把握好课程讲授的每个环节,该课程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包括导入、描述、分析、演练、总结、解惑、巩固共八个环节,即“教学八环节法”。下面分别加以阐述:1、课程导入。财务会计学习之前,应当事先安排一定的形式多样的认识实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增强学生对交易事项的进一步认识。需要说明的是,认识实习在整个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分阶段多次进行,每个阶段的内容、目的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加深认识。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之前,都要结合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要求,由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思考这些现实需求,目的是为了提取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联系前后章节,进行必要的复习和串讲,并将知识引入到新的课程内容中来。2、知识描述。在有效的课程导入的帮助下,学生更急切想了解解决问题的现实选择,教师应从高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定位出发,对知识的应用展开讲解,满足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感性认识需要,但教师要注意表述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与学生的反应能力相适应,而且要抓住知识的关键点,不易面面俱到,留点思考的余地在下一环节解决。3、动因分析。财务会计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覆盖面广、头绪多,学生容易出现前学后望、前后混淆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没有弄清知识点或处理方法的来龙去脉,因而对知识点的动因分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感悟,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知识点动因的分析不但要精准透彻,还要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对知识点动因的分析,学生的许多疑问不解自破,并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下一环节的演练。4、课堂演练。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往往听懂了知识,但做作业还是不会做,因而进行必要的课堂演练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利用课堂简短的时间,安排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交易事项进行现场演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5、提炼总结。通过课堂演练,学生基本对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总结和提炼,这既是一个锻炼学生总结分析能力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略有感悟,又从略有感悟到形成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6、职业操守。掌握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学生要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将来客观、合理、合法地反映为企事业单位经济交易事项,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打下牢固的基础。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因疏忽或弄虚作假,导致国家和企业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天坐在课堂上的学生,将来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会计人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机会,结合所讲的知识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行为,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为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做好基础工作。7、解答惑疑。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用来解答学生思考中和作业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组织好整个课程的时间进度,采取答疑课、课外辅导或课堂辅导的形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遗留的问题。8、巩固训练。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财务会计课程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对书写、格式都要按照会计书写规范做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为此花费大量的课后时间,认真的批改学生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对作业中的错误也要模拟会计错帐更正的方法进行改正,实践表明,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有很大的作用。
三、融合科学的讲授方式讲,提高学生综合的认知水平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育改革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培养了学生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具有一定规律的方法,因此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领域更是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统计学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教师更多地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教学过程。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统计学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非常枯燥无趣,而且统计学需要背的数学公式较多,但是没有实践的体会是很难理解那些深奥难懂的统计学公式的。统计学就是为解决人类现实问题才出现的一门学科,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就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对于日益兴起的统计学工具不太重视,缺乏利用现代科技的意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工具,日益发展的计算机行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办公的效率,特别是统计学方面各类数据处理的软件,极大地改变了数据统计处理的效率。然而高校对统计软件的教学和训练非常少,学生只能简单地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没有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学生很难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理论,很难深有体会地去理解统计学。
二、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国家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作为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点不停地讲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相对快一点的学生来说,还可以理解消化掉新知识点,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大学教学速度快的情况下,很难消化理解新知识,导致学生只好狂记概念和公式,然而对于统计学的知识点的本质认识却非常模糊,从而造成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而经济管理类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就造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要立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统计学学科特点,改革统计学教育方法,改善统计学教学手段,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术强、理论水平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知识被动地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统计学的知识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如果仅仅只是通过教师的课堂灌输,学生是很难理解统计学知识点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要多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点的时候,多引导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发挥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时,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思考。(二)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统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更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还提高了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好统计学这门学科是每一位统计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统计学教师作为统计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人,应该要理解学科特点,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熊沙沙 单位: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经济法;非法学专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已成为新型专业人才必需的知识储备之一。为此,各高校在财政、经济、管理、金融等非法学专业中普遍开设了经济法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掌握经济法律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成效。但从实际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更细致地把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人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考察基点,共发放了252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35份)。同时,选取个别学生和老师,针对该主题进行了深入访谈。问卷及访谈内容从四方面展开:教学的主体-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的因素、教学的客体-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的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媒介-教材的选取。
一、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1.授课对象分布广泛且基础薄弱
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其授课对象为金融、工商、财务、审计、财政、税务、会计、经济学等非法学专业学生。另外从授课对象的年级分布和前期法学课程的学习情况来看,各高校的经济法课程普遍上开设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且相关的前期课程开得极少,学生的基础法律知识几乎是空白,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相应的法律思维。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受调查的235个对象中,只有2名学生是在大三时学习该课程(通过进一步了解,其原因为补休),其余都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其学过的前期法学课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前期法学课程学习情况分析表
[课程名称\&法律基础、法理学\&合同法\&民法\&其他\&没学过\&所学人数(人)\&0\&13\&15\&0\&207\&所占比例\&0\&5.5%\&6.4%\&0\&88.1%\&]
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涵盖法理学、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等多门法学课程的内容,涉及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律行为等许多抽象的法律术语。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时间里,将这么多的内容传授给毫无法律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又有限的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2.授课内容宽泛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不同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其授课内容极其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民商法,如合同法、公司法,也包括狭义的经济法,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税法,还包括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要在一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内容的授课是一件不可能完成任务。所以,要针对授课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实际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选取。
3.教学目的相对明确
通俗地讲,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有点类似普法的性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坚实的经济法理论和较系统的经济法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和解决经济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校设置这门课时的宏观目的,或者说培养的大目标。但具体到学生,每个人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尽相同。受调查的235个对象中,对调查问卷中 “你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是?(可多选) A、没办法,必修 ;B、有利于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C、为以后工作考虑; D、懂点法律知识不致吃亏;E、其他______”的回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经济法课程学习目的情况分析表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必修课的原因,被动地选择了这门课程。但同时也会考虑到通过资格考试、以后的工作、学习法律知识等其他因素。通过期末考试,拿到学分是最直接的目;有利于通过会计类、经济类等职业资格考试是较为具体的近期目的;为以后工作考虑是较为远期和模糊的目的;学习法律知识是最长远和最笼统的目的。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的设置不甚合理
一方面,有限的学时与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存在矛盾。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该课程为54学时。在这54个学时中,不仅要讲授大量的经济法律制度,还需补充讲授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基本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能深入,仅停留在短暂的记忆层面,很难做到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评价和处理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作为必修课,期末考试试题全校统一,所以对各专业学生选取教授的经济法内容也是一样的。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求是各有侧重的。
2.教材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我校该课程的教材近3个学期连续换了3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选择合适的经济法教材是多么的有难度。目前市场上的经济法教材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内容过于繁杂深奥, 内容设置了一二十章,但仅有理论内容,无案例佐证;二是内容滞后,更新跟不上立法实践的步伐,如《物权法》的出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这就使得教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成了学生课桌上的摆设。
3.教学方法单一
现行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即对调查问卷中“你的经济法老师现在上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哪些?(可多选) A、讲授法;B、讨论法;C、提问法;D、案例分析法;E、情景法;F其他__________”的回答情况如表3所示:
表3:经济法课程主要教学方法情况分析表
不难看出,现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少量辅之以讨论法和提问法,而互动性较强的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法几乎没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操作性和互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无法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首先,要有选择性地选取教学内容。经济法教学内容中,证券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需求较小,可以直接省略不讲授;法律纠纷的处理,即仲裁和诉讼内容,操作性极强,可有选择地讲授程序规范;公司法律制度和合同法律制度是各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应用的,要重点讲授。此外,通过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思维,这有利于他们课后对其他知识点进行自学。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因专业而异。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所以设置教学内容时要参考其本专业。如保险专业的适当增加保险法知识,会计专业可穿插会计法律制度等。当然,这对授课教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增加了其备课工作量。
最后,针对授课对象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相应的法律思维的特点,需要在授课中有目的地讲解一些基本法律制度,如法人制度、制度、时效制度等。这些基础知识的讲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而不是单纯的短暂记忆。
2.组织编写教材或讲义
对于教学课时有限, 缺乏相应法律基础知识的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大部分的法学部门法,可以组织学校各部门法老师联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经济法教材。如果编写教材条件还不成熟,可先行编写授课讲义。教材或讲义要突出以下三性:
(1)实用性,即编写的教材或讲义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的编写体例可以包括案例引入,简洁的知识体系图,理论、法条与案例结合的内容,课后配套习题,相关法律法规索引等内容。这不仅适于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自学。
(2)时效性,即编写的教材或讲义要注意相关法律学说观点和法律法规的更新,并解决好新旧法律法规冲突问题。如《物权法》出台后,就要修改《担保法解释》中有关抵押、质押和留置的一些规定,做到前后统一。
(3)针对性,即编写的教材或讲义要针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针对各专业的具体需求,针对各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这对教材和讲义的编写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统筹规划,针对性地增加一些专业法律知识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
3.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1)灵活运用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要继续保留,但要进行灵活变通。首先,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辅助知识点的讲授。如在讲授“诉讼时效”时,我从网上收集了一个运用到该知识点的动漫视频辅助教学,效果良好。其次,讲授时要注重归纳总结。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用图表、结构图等进行总结。这有利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最后,讲授时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融会贯通, 不仅教会知识, 更要教会方法。因为课上能传授的知识点是有限的,更多知识需要学生课外自学,这时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巧妙运用提问法。提问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避免其填充式的吸收。同时提问法的随机性特征,使其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提问法的运用要讲究巧妙性。要将提问的内容和期末考试的考查点、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以及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结合起来。此外,按名单随机点名提问也可以作为学生出勤情况的一个巧妙考查。
(3)综合运用讨论法和案例法。因为课时有限,讨论法和案例法不可能在经济法的课堂上大规模采用,所以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适当运用。具体而言,可以在讲新的知识点时,以案例开篇,选取与知识点有关的热点案例,以案例引出基本概念、难点、疑点、争议与纠纷的处理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此时学生还没学过相应的知识点,讨论的思路或切入点难免不专业,但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到知识点的学习。学完知识点后,返回来再次讨论开篇案例,这时学生的见解会更专业一些,也能使他们认识到法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法律。
(4)适量运用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从而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如在该课程的一次期中考查时,我给学生设置了“我们创业了”的主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视频、结构图、文字等形式,模拟召开招聘会、新闻会、股东会、董事会的情景,介绍自己的企业,介绍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运用学习过的企业法律知识。这样的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情景教学法需要较多的时间,不能大量运用,一学期运用1~2即可。
各高校的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以培养经济法实用人才为目标。相应的,该课程教学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革新。在教学理念上,必须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的原则。教学模式应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模式。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模式的参照下,通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宁清华.对本科非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2).
[2]王玉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2)。
篇8
以下两表格清晰地反应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历年考查情形:
表一:常识判断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根据09年考试大纲,常识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人文相应地替代为“历史”与“自然”。
表二:法律常识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1.本表格“其他”是指法律常识中法理学、法制史等法律领域所涉及个别试题。
2.以上两表格中的数字均代表题量而非分值。
通过对以上两表格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归纳出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部分命题规律及其趋势:
1.常识判断试题以考察应试者的法律常识为主
常识判断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十年真题,对常识的考查在07年之前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常识知识均有所涉及,偏重法律常识。07年、08年常识判断单纯考查法律常识。09年常识判断回归07年之前的考查模式,以法律常识为重心,结合政治、经济、管理、管理、历史、自然、科技全面考查常识知识。对法律常识的考查又体现出偏重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法律领域的特点。
2.试题灵活,从识记型走向应用型,难度略有提升。
从06年开始,常识判断逐渐摒弃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型考查方式,更加侧重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且出现对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趋势。分析06年及近年来真题,案例分析题型、综合运用题型、材料分析题型的比重增大。在常识判断试题中,对知识点的考查已经超越了那种单纯识记的阶段,而深入理解、运用层面。并且,不少试题出现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现象。常识部分难度逐年加大,近几年难度基本固定。据09年真题,其难度与08年持平。
试题难度加大一方面体现在考查方式上上升为对知识点理解、运用的考查,另一方面体现在试题本身的难度,比如试题阅读量的加大、运用案例材料的形式来设置题干等,导致试题本身进一步复杂化。不过,常识判断强调的是对常识的考查,而淡化专业上的深入要求。常识判断考查的是对公务员来讲所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而并非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就算07年、08年单纯对法律常识的考查,也只是仅及于常识层面的要求,而没有过多地深入法律专业知识。因此,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常识的考查难度过于加大,考生在复习中重点把握对基本常识的掌握即可。
篇9
一、以司法考试真题为切入的案例教学
㈠以司法考试题目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国际经济法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及传统学科如民法、刑法,而且国际经济法的真实案例一般都比较复杂,涉及大量的外文证据材料,对于刚接触国际经济法的学生来讲过于晦涩,不适宜普遍使用。而司法考试的真题通常比较简短,知识点突出,比较适合学生掌握;而且对于法学本科的学生而言,通过司法考试通常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以司法考试的真题结合讲解课本的知识点,能较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欢迎。
㈡以司法考试真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国际贸易法为例,一个综合性的司法考试真题通常涵盖了货物买卖合同、贸易术语、货物运输(提单)、保险、支付结算(托收或信用证)等众多知识点,涉及多个法律关系。对这些真题的分析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综合把握,同时能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再者,司法考试的真题具有时效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的发展。如2003年的一道单选题。中国甲与英国乙订立销售合同,约定以跟单托收结算。甲交运货物后,开立以乙为付款人的见票即付汇票,并随附单据,交中国银行某省分行通过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向乙收款,下列何种表述错误。一是中行某省分行是托收行,伦敦分行为代收行;二是中行某省分行与中行伦敦分行之间是委托关系;三是如果中行伦敦分行违反托收指示行事,导致甲受损,甲可直接伦敦分行;四是中行伦敦分行与乙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关系。该题司法考试的标准答案是三。也就是说,若代收行违反托收行指示行事导致委托人受损,委托人只能托收行,再由托收行代收行,委托人一般不能代收行,因此三的选项是错误。这也反映了当时司法实践中法院的一般做法。但是最近几年法院的做法趋向于对于这种情形委托人可以直接代收行,如果托收行无过错,可以免责。这个做法的改变也在后来的司法考试的题目中得以体现,如2008年卷一44题,修帕公司与维塞公司签订了出口200吨农产品的合同,付款采用托收方式。船长签发了清洁提单。货到目的港后经检验发现货物质量与合同规定不符,维塞公司拒绝付款提货,并要求减价,之后该批农产品全部变质。根据国际商会《托收统一规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其中选项一“如代收行未执行托收行的指示,托收行应对因此造成的损失对修帕公司承担责任”是错误的。因此在讲授托收法律制度时,就可以将这两个案例放一起进行,并分析司法实践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对托收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㈢以司法考试题目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应注意通过案例发掘制度背后的理论架构
毕竟法学教育不能等同于司法考试培训。学生不仅要知道某一真题的答案是什么,更应知其所以然。法学教育的重要一点是使学生思考法律制度背后的理论架构,使学生掌握制度设计的原因及目的,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1]。同样以上述托收的司法考试真题为例,除了讲解答案和司法实践中的发展,还须分析其背后的法理,即引导学生思考委托人可以直接代收行的依据,探究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究竟是间接,还是转或复,还是共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具体制度设计背后的理论支撑。
二、重视运用板书,配合多媒体教学
应用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形式活泼等优点,但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传统的板书,使教师变成播音员、放映师,则失去许多授课的魅力。笔者在学生调查中发现相当多学生认为规范的、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知识系统化,能更扎实更清晰地掌握理论知识;单纯使用多媒体,容易使得在学生头脑中只是大量图片、材料,知识较零散杂乱,欠缺条理化[2]。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意切当使用板书,总结出几点:一是板书宜精不宜庞。传统的教学过度依赖板书,板书的书写会占用许多课堂宝贵的时间,因此板书应作为多媒体教学的有益补充,或者说应是画龙点睛之笔,而不应占据课堂主要时间。二是板书在讲解和分析案例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信用证制度中涉及当事人非常的多,通过在黑板上展示各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示意图,能较好的讲解信用证操作的流程,明晰开证行、保兑行、通知行、议付行的含义及法律地位。又如国际贸易领域的案例通常既涉及买卖合同关系,又涉及运输合同关系、保险合同关系、信用证支付或托收关系、甚至还涉及票据关系,对于这些复杂的案例,不通过板书分析其内在关系,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板书在构建各理论知识点的关系图方面效果也很突出。国际经济法内容丰富,体系非常庞杂,学生常常感觉到知识很凌乱,甚至在学完国经课程后仍不能对课程体系有整体把握。因此,笔者在开新课时、每一章节结束时都会以板书的方式,在黑板勾画这一章节各重要知识点彼此的关联关系,帮助学生明晰思路,构建国际经济法整体知识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有机结合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国际经济法有比较深入透彻的理解。
三、借助法律法规的外文资料,双语教学循序渐进
国际经济法的“国际性”比较突出,因此许多院校会鼓励采用双语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很多已通过四六级考试,但如在50%的教学比重中采用英语授课,学生会感到比较吃力。因此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应循序渐进,借助有选择的阅读英文原版的法律法规会是不错的开始。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国际经济条约、国际惯例等,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课本已有的翻译内容显得比较晦涩。如果有节选地研读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英文原文资料,并结合中文译本,用英文进行讲解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法律含义。在教学中,笔者会建议同学们课前将《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中英文版本以及《贸易术语统一解释规则》中有关FOB、CFR、CIF部分的中英文版本的法律条文打印出来并做好预习,在课堂上予以讲解和讨论。另外,笔者还会结合信用证、提单的英文范讲解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如通过对信用证英文条款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信用证的种类(irrevocablecredit\documentarycredit\transferablecredit)、信用证的当事人的英文表述(applicant\beneficiary\issuingbank)、信用证的有效期、信用证与单证的关系等难点。另外,使用信用证的英文范本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信用证的英文表述为何是lettersofcredit,笔者选择了一份典型的信用证范本,该范本抬头是“DearUS****sellingcompany,”落款是“YoursFaithfullySwissBankCorporation”。并解释信用证最开始的书写格式是仿照信件形式来进行的,是开证行写给受益人的一封承诺信函,承诺自己在单证单单表面相符的情况下保证向受益人付款的信函,因此,信用证的英文表述中的两个关键词是letters“信函”和credit“银行的信用和银行的承诺”。
而在讲授提单时,告诉学生在提单范本“consignee”这一栏作不同填写就有记名提单、指示提单及不记名提单的区别,提单的mark&nos这一栏下写的是货物的唛头descriptionofgoods一栏承运人可批注货物表面的瑕疵签发不清洁提单,这一栏无不良批注即为清洁提单。循序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用外语查阅国际经济法相关资料和在法律实践中使用外语的能力。
四、恰当运用影视教学、活泼教学氛围
影视教学法的恰当运用能丰富教学形式、活泼教学氛围。但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针对性,要与相关的知识点相联系;二是用时不能过长,要有节选,要有重点,否则就成了“看电影”。三是要对视听资料的点评和讨论,不能为看而看。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国际金融法的知识比较枯燥的特点,在讲课之前,播放从世纪大讲堂的由黄明教授主讲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的节选视频,这个视频将晦涩的经济学原理通俗化,使得学生对国际金融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授跨国公司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央视系列纪录片《公司的力量》里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等问题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观看完视频后,笔者还组织学生就公司的社会责任、母公司责任承担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另外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国际经贸领域发生的时事热点比较关注,于是会在课前播放三四分钟凤凰宽频上的财经资讯,这些视频不仅新而简短,更重要的有知名专家的点评,道出社会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刻道理,对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很有裨益。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政治;答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10-02
新课改下的高考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高三政治课高考复习中,一个突出的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而这一难题正是这四大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复习阶段,高三政治老师使出浑身解数,精心组织学生搞好基础知识、时政热点的复习,搞好高考模拟训练,但是,大多数学生在解答主观题能力的提高上却与老师的期望相差很大。
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学生解答政治主观题能力难以提高的具体原因,把关于解答政治主观题的策略以及注意事项并结合复习教学体会做了初步的探讨。
1 问题发现
通常在每一次政治考试中,大多学生总是在试卷上写的满满的,感觉自己应当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岂不知结果总是和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综合分析如下:
(1)审题不明确。不能找出题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是题干中的"范围信息"、"主体信息"、"题型设置"等方面不能全面思考,从而造成答非所问。
(2)定位信息不准确。由于基础等方面原因,造成知识的调动和运用不准确;同时,原理知识呈现不明显,不能扣答材料有效信息源等弊病,更难说是知识点的综合整合和运用了。
(3)答题思路不确切。这主要体现在对题型把握不清、答题思路混乱。
(4)知识表达不确切。不能有效表达意思完整的语言;重复答案较多;材料分析语言不够等。
(5)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原因,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层次不分明、条理不清晰等原因,在得高分、满分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 问题解决
在对以上原因分析之后,本人在教学实践尤其是试卷评析中加强了"一审而定三扣答"的答题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来解决新课程高考下解答政治主观题的备考问题。详情如下:
一审:审清主观题的材料立意、题干设问等有效信息源是答题的关键和前提,这也是"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看不清设问的要求,"差之毫厘",往往会导致所作答案"谬以千里"。我们要首先要读懂涉及的材料要考察的方向,然后重点审阅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一般为,答题范围(大的有教材名称、小的有教材中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主体(谁)、客体(干了什么)、题型、甚至题目中涉及的分值等。
例:一道关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材料题,设问是: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如何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工作?(6分)
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多数人只看到了"政府",就匆忙调动了政治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框题的知识进行回答,把政府的职能、宗旨、基本原则等讲得非常清楚,可是,我却不能让学生得分,因为题目的要求是"从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学生恍然大悟,我当即请学生想一想:经济生活课本中哪个地方政府或国家行为的知识,特别是讲到宏观调控及其手段的知识?学生马上从头脑中搜索出《经济生活》第八、十课第二框题的相关知识。
特别需要提出来的是,学生解答哲学主观题时,常常会把设问的要求弄颠倒了。如某主观题的设问是"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通力合作,共度时艰'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一些学生解答时却用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进行回答,回答虽然有理有据,却属于无效回答。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答出"方法论原则",也会照成大量失分。其中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平时就不懂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但多数学生是因为没有仔细看清题目的设问要求。
题型的设置对学生的答题思路的整合起决定行作用。通常来说,每道题目都有一定的设问方式,一般有原因型、意义型、措施型、体现型(现象或道理)、分析说明型、认识型、辨析型等。每题都有一定的作答思路和基本模式。如"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谈谈山东省为什么要兴起文化建设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定位作答范围后,用原因型的思路作答。思路为,必要性: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重要性: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分值设置也能体现一定的信息提示。如,一般情况,6分答三点等条理性提示。
二定:通过"一审"后,对信息源有了综合把握后,迅速搜索定位,熟练调动和运用教材、时政等原理性知识点。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的要求,更是得分、得高分的基础。
- 上一篇: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下一篇:健康管理师管理培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