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质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地质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地质学

篇1

安徽农业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邮编230036。

安徽农业大学始建于1928年,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是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副教授自主评审权,具有"本—硕—博—博士后"完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1世纪勘查地球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应用于生态环境与农业地质研究方面的文献近10年来呈明显上升之势[1-9]。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以基础性、公益性为特色,以服务于国土利用规划与管理、农业、矿产资源、基础地学等多领域为宗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先后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大范围实施。山东省东部地区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质与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对当地影响较大,导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且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以来开展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本文以调查取得的土壤、浅层地下水等数据为基础,较系统地阐述了研究区土壤、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成果,并总结了本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本区资源、环境评价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区概况

调查区位于山东省东部地区,涉及陆地面积近5.4×104km2(见图1),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等6个地级市的46个县。本区地势为东部、南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地貌以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为主,另有少部分中山和微倾斜低平原。低山丘陵标高200~400m,山前倾斜平原标高50~200m,全区最高峰崂山标高1133m。研究区水系发育,河网纵横,水库星罗棋布,交通便利。本区地处华北板块和秦岭—大别山板块结合带,山地丘陵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广泛发育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中新生代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风化残积物多形成棕壤性土、酸性石质土和酸性粗骨土,局部地段发育有元古代、中生代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和碎屑岩。第四系覆盖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其最大覆盖厚度达150m。第四系成因类型多种多样,更新统以风成为主、残坡-坡洪积次之,全新统则以冲积为主,风成、海相沉积次之,土壤主要为潮土、褐土和滨海盐土[10]。

2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

2.1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集

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网格布样法采集,采样密度为1件/km2,在采样点周围50m范围内等量采集3~5点土壤组成一件样品。采样时除去表面杂物,垂直采集地表至20cm深的土壤,保证上下均匀采集,并弃去动植物残留体、砾石、肥料团块等,装入干净布袋,样品原始质量大于1000g;同时采集深层土壤样品,采样密度为1点/4km2,采样深度1.5~2.0m。土壤样品风干、敲碎、过833μm(20目)尼龙筛,并将4个相邻网格(表层样4km2,深层样16km2)的样品组合为1个样进行测试。表层土壤有效态样品采用网格布样法,采样密度为1件/16km2,采样方法同表层土壤样品。浅层地下水样按16km2的密度布设采样点,选择井径大、水位高的民井采集水样。取样时间为旱季(2008年10~12月),采样前先抽水一段时间去除井中滞留水,采样时尽量不扰动水体,采用瞬时采样法,把装样瓶沉入水下30cm处取样。在野外由采样人员按规程加保护剂后及时送实验室分析。

2.2土壤和地下水样品测试元素与指标

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样品测试Al2O3、CaO、K2O、MgO、Fe2O3、Na2O、Ag、As、Au、B、Ba、Be、Bi、Br、Cd、Ce、Cl、Co、Cr、Cu、F、Ga、Ge、Hg、I、La、Li、Mn、Mo、N、Nb、Ni、P、Pb、Rb、S、Sb、Sc、Se、SiO2、Sn、Sr、Th、Ti、Tl、U、V、W、Y、Zn、Zr、C、有机碳(OrgC)和pH值,共54项指标。样品由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等离子体质谱(ICP-MS)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HG-AF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一整套大型精密仪器进行测试。表层土壤元素有效态样品由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采用ICP-AES、AFS和碱解扩散等方法测定N、P、K、Mo、B、Mn、Cu、Zn、Fe、S、Se等元素有效量以及pH值。浅层地下水样品由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采用ICP-MS、ICP-AES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Fe、Mn、Cu、Zn、Mo、Cd、Hg、As、Pb、Se、Ni、Be、Ba、Co、Sr、Th、U、N、P、K、Cr(Ⅵ)及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NO-2、高锰酸钾指数(COD)、氰化物、氟化物、碘化物、pH值,共30项指标。采用了标准样、密码样、监控样等多种监控手段,保证了分析质量的可靠性,测试质量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组的验收。

2.3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

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GeoMdis地球化学信息系统和R-2.6.1程序进行参数计算。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求取首先对数据频率分布形态进行正态检验。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分别用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代表基准值;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则按(算术平均值±3倍标准离差)反复剔除,平均值或几何平均值代表基准值;剔除后仍不满足正态分布的,则以众值代表基准值。背景值的求取方法与基准值相同。浅层地下水背景值是原始数据反复剔除2倍标准离差后确定的。利用中国地质大学研制的MapGis软件制作地球化学图以及综合评价图和解释图件。

3结果与讨论

3.1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参数见表1。与全国土壤A层(51种元素或指标)丰度相比,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背景值偏高的元素有:氧化物SiO2、Al2O3、K2O、Na2O,卤族元素Br、Cl,重金属元素Cd、Pb、Ba,其他元素N、S、Be、Zr、P、Sr。其中有害元素Cd为全国土壤丰度的1.2倍,Pb为1.1倍,与全国丰度差异不明显;Ba为1.65倍,明显偏高。土壤背景值偏低的元素有:碱金属、碱土金属CaO、MgO、Li、Rb等,放射性元素U、Th,铁族元素Cr、Fe、Mn、Ni、Co、V、Ti,B、As、Cu、Sb、Ni、Hg、Se等元素。其中Ca为全国丰度的45.3%,Mg为全国丰度的62.2%,Mo为全国丰度的71.3%,B为全国丰度的73.5%。所缺乏的元素中,除Ag、Nb、Sc、Hg、Sb、As外,大部分为动植物营养元素或有益元素,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与全国土壤C层(仅13种元素)丰度相比,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仅Mn元素略偏高外,重金属元素Hg、As、Cd、Ni、Pb、Cr和有益元素Zn、Cu、Se、Co等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值,一方面表明调查区绝大部分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微量营养元素不足,特别是Se仅为全国的41%,Zn含量仅为全国的74%,这些营养元素在土壤中原始储备量不足,是调查区表层土壤(种植土壤环境)出现缺素的根本原因。前人研究认为,土壤化学成分直接与基岩、母质类型相关,母岩风化形成的土壤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总体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一致[11]。调查区发育中酸性、酸入岩,酸性花岗岩大量出露,这类岩石本身缺乏MgO、CaO、Fe2O3、Co、Cr、V、Ti、Ni、Mn等,而富含K2O、Al2O3、SiO2、Na2O和Ba、Sr、S、P、Cd、Zr、Pb等元素,加上矿化作用的影响,致使这些元素的背景值较高。此外,土壤以粗骨土、石质土为主,显酸性,淋溶作用强烈,致使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大量流失。#p#分页标题#e#

3.2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对比特征

表层、深层土壤是在同一成土母质基础上发育而成,土壤地球化学含量特征理应一致,但表层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受自然风化淋漓作用和人为扰动如后期工业“三废”、增施肥料、污灌和农药等因素影响,使其含量特征产生明显差异。因此,表层土壤中的元素含量,除受母岩风化成土作用的控制外,还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对比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平均值(表1)可以看出,表层土壤中SiO2、Mo、Na2O、Sr、B、Zn、Sn、Br、Bi、Pb、Cu、Zr、Ag、Cl、Se、Cd、S、P、C、Hg、N、OrgC等元素或指标平均含量高于深层土壤,其中表层土壤中Se、Cd、S、P、C、Hg、N、OrgC平均含量比其深层土壤高出0.3~1.7倍,OrgC富集最为显著,反映了成土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成分的改造是极其显著的;表层土壤中Zn、Pb、Cu、Se、Cd、S、P、Hg、N、OrgC等元素或指标平均含量明显增高与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发现表层土壤中Co、pH、Sb、Ni、Li、Mn等元素或指标的平均值略低于深层土壤,其中pH值偏低反映了在成土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土壤酸性增强的趋势,其余各元素在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平均含量基本一致。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采用尼梅罗指数法对表层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2),结果表明质量好和较好的Ⅰ类和Ⅱ类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99.87%,其中Ⅱ类土壤占19.23%,主要分布在烟台—招远、牟平—乳山矿集区和沂沭断裂带北段以及城镇周边,主要与金矿作用和人类活动污染有关;质量差的Ⅲ类和劣Ⅲ类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呈“点源状”或小面积片状分布在栖霞市东部、烟台市高疃镇、乳山市下初镇、莱西市马连庄镇和临朐县龙岗镇,主要污染元素为Cd、Cr、Ni、Hg。

3.3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从调查区浅层地下水元素含量统计结果(表3)可以看出,原始数据最大值与最小值一般相差数百倍至数千倍,有些指标如可溶性固体总量、总硬度、Cl-、U、Zn、Mn、Fe、Pb、Mo甚至相差上万倍;大多数指标在剔除离群值前后均值差异较大,如NO-2、Cl-、Mo、Fe、Mn剔除前平均值是剔除后平均值的5倍以上,这说明剔除样本大多数为高值数据,这部分可认为是在局部地质高背景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的异常数据,同时说明部分元素或指标含量变化较大,局部地下水水质较差。本区浅层地下水中大部分元素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可直接饮用水)标准,浅层地下水元素或指标超标情况见表4。由表4可见,NO2-、总硬度超标最严重,其次为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钾指数、Cl-、F-、Mn、Fe,少量点位的Cd、Cu、Co、Cr(Ⅵ)、Mo、Ba、Zn、Ni、Pb、pH、Be超标。根据浅层地下水超标的空间分布情况,Fe、Mn、Cl-、总硬度的大规模异常以自然成因为主,滨海地区含量增高,以致超过水质标准。而其他指标超标则可能是人为污染造成的,呈点源状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及工矿企业周边地区。地下水指标超标可能对当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应引起重视。

4调查区主要生态地球化学问题

4.1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

土壤pH值反映其酸碱度,本区表层土壤的pH值在3.81~9.56,中值6.44,51.52%的样品呈酸性(pH值<6.5,见表5),酸性土壤主要位于山地丘陵区,而pH值大于7.5的碱性土壤区主要位于海积平原和现代滩涂。深层土壤的pH值在4.61~9.66,中值7.44。表层与深层土壤是在相同条件下(成土母质、气候、地貌等)发育而成的,与深层土壤pH值相比,表层土壤酸性、弱酸性所占比例增大(表5),而碱性土壤特别是强碱性土壤所占比例大幅度减小,统计表明从自然环境下的深层土壤到人为环境下的表层土壤酸性面积增加了42.12%,说明在成土作用和人为耕种影响下,如在不合理施肥、灌溉以及城镇化、工业区污染等人为扰动因素的影响下,表层酸性土壤比例增加,并在碱性废水排污等影响下向强酸化、强碱化两极化发展。这种变化对土壤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酸化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壤pH值降低可能引起土壤有效养分的淋失和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活性增强[7,13]。从表6可见,速效K、有效S、有效B、有效Zn等元素有效态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置信度α=0.05,相关系数的临界值为0.183),有效Se、有效Mn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

4.2沿海土地贫瘠

沿海地带发育由海相沉积物形成的滨海盐土和滨海潮滩盐土,含沙量高于区内的潮土、棕壤、褐土,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滨海风沙带。滨海花岗岩台地灌溉水资源缺乏,多为旱地,农业耕作活动易使粗骨土、石质土中黏粒流失(或风蚀),造成表土沙化。由自然作用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土壤沙化是导致沿海土地贫瘠的主要原因。有机质、N、P、K是土壤的主要养分指标,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调查结果(表7)表明,沿海地带有机质、N、P、K含量均低于全区平均值,其中有机质、N明显偏低;有机质、N、K低于全省平均值。按农业部土壤元素全量分级标准,沿海地区全钾达到适度级水平,仅局部略缺乏,有机质、全磷为缺乏级,而全氮为严重缺乏级,养分总体供应水平低,土壤肥力水平较差。沿海地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3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

土壤重金属元素可以经过水体、土壤、食物链影响动植物和人体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化学定时炸弹”[14]。本文采用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15-16]。计算得到表层与深层土壤元素间相关系数一般大于0.5,表明表层与深层土壤的原始物质组成基本一致,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表层土壤的原始物质(未受污染)元素含量[17-19]。因此,以16km2内的4个表层土壤样品元素含量平均值代表该单元的表层土壤元素含量并对应深层土壤。为消除成壤作用本身对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作用的影响,求取表层土壤与该单元深层土壤元素含量比值Pi:Pi=C表/C表ScC深/C深Sc将比值Pi作为单项污染指数,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确定其综合污染指数P:P=(Pi2ave+Pi2max)/2槡]将指数P划分为:P≤2.0为清洁,2.0<P≤3.0时为轻度污染,3.0<P≤4.0为中度污染,P>4为严重污染。采用上述污染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见图2,可发现调查区表层土壤中存在两个明显的局部重金属污染带。第一个污染带主要分布在莱州—招远—烟台和牟平—乳山,范围大,由Hg、Cd、Pb等组成,达到重污染程度,该污染带内金矿点密集,表层、深层土壤元素分布分配特征差异明显,其污染因素可能主要与成矿作用产生的伴生重金属元素或金矿山开采引起的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有关。第二个元素污染带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以Hg、Cd、Zn、Se、S等元素为主,多为中度污染,局部已达重度污染,其元素的富集面积和强度明显弱于第一个污染带,该元素污染带在几处城镇区如诸城市、潍坊市、平度市、莱西市、乳山市、蓬莱市、青岛市北部等形成了清晰的Hg、Cd、Se、S等元素的浓集中心,人类活动(采金污染、工业生产、城市人口密集生活)等是造成表层土壤环境中此类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以上分析了由人为成因导致土壤污染的分布形式与特点。自然地质作用也是导致本区土壤富集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自然作用与人为污染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自然成因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非点源状、多元素组合、低强度、深层与表层同时富集等共性[20-22],如临朐东部Cu、Cr、Ni、Co等重金属相对富集范围(或异常区)与当地一套古元古代二长花岗岩的分布范围高度一致,是由地质背景所形成,非人为污染。对上述土壤重金属元素局部严重污染土壤中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因土壤重金属污染而出现了部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样品的Cr、Cd、Pb、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其中个别农作物样品的Cd、Zn超标相当明显(表8),另外还发现上述农产品产地土壤中As、Cu都没有超标,相应所采集的6件样品也均无As、Cu超标现象。这说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污染可能是导致其所生长植物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已对农产品的安全产生影响。5结语#p#分页标题#e#

(1)山东省东部地区5.4万km2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表明,受母岩或母质的影响,土壤中Si、Al、K、Na、Br、Cl、Cd、Pb、Ba、S、Be、Zr、P等元素含量较高,而Ca、Mg、Fe、Mn、Ni、Co、B、Cu、Ni、Se等动植物营养元素或有益元素含量较低。对比本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基准值发现,Zn、Pb、Cu、Se、Cd、S、P、Hg、N、OrgC等元素的背景值比基准值高出0.3~1.7倍,反映了本区成土作用和人类活动对上述元素在表层与深层土壤中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

篇3

〔关键词〕农村地区 中等职业学校 潜在生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目前,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生源问题,农村地区学生求学、家长送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生源不足。

一、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潜在生源充足

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生源不足并不是因为没有生源,或者说并不是因为不存在职业教育生源,事实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市场巨大。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对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进行分析。

(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低,中职招生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偏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但是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偏低。“十五”期间,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一直很低,没有突破20%。2006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为158095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7749人(不含成人中专),占当年初中毕业生的比率为23.88%。而同年信阳市普通高中招生60690人,占当年初中毕业生的比率为

另外,从表一可以看出,近几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全国平均初中升学率低很多。“十五”期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在2001—2004年间其升学率却下降了,由此可知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也在增加,这些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这个群体相当大,从表一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信阳市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几乎占当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一半,2005年将近7万人。

(二)大量的初中生辍学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从对农村职业教育有潜在需求的其他生源来看,除了农村初中升学率低造成很多初中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以外,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着辍学现象,而且辍学率很高。2005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A6)头条标题“抽样调查17所农村中学显示初中平均辍学率43%”。这是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作的一个“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该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与官方的统计数字2.62%有着很大的差距。???据笔者了解,在信阳市,许多农村孩子因为家庭收入低或学习困难在没有读完义务教育就被迫中止受教育,这部分流失的生源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这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学习和培训。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信阳市初中辍学率为1.2%,但就笔者的访谈情况来看,各县区的初中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据,许多乡镇初中辍学率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

另外,信阳市一些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中招考试之前动员差生退出中招考试。2006年5月15日《大河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信阳市某初中“为提高升学率,动员差生退出中招考试”。该校一名老师表示,让差生退出中招考试的事,是公开的秘密,年年都这样。“这样做,主要是怕差生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影响全校的升学率”。据悉,许多初中都这样做,因此而失学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

信阳市每年还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未能考上大学,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据统计,信阳市普通高中毕业生每年有5万余人,升入大学的有3.6万余人,仍然有1.4万人未能升学。加上每年未能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七万余初中毕业生,还有近9万名初、高中毕业生无学校可上。???

(四)对外出务工青年的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笔者调查,信阳市城乡还有许多因家境贫因或学习困难而中途退学的青年及未能升学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外出打工。据保守估算,信阳市青壮年农民在200万人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51%???,所以出现了每年“百万农民工出信阳”的壮观景象。而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25-45岁年段,其中24岁以下的几乎占三分之一(占27.04%)???。但信阳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据信阳市统计部门2005年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信阳劳务输出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21%???。所以,对信阳市青壮年农民的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市场是很大的。现实生源不足同时潜在生源充足,这是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主要表现。

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已得到多数人理念的认同,但普遍的理念认同遭到了现实选择的嘲讽,即多数初中生及家长不同意被分流到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倍受社会歧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实质是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足。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缺乏吸引力等等。

(一)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主义价值观。人们普遍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追求高学历。二是知识观方面:“重道轻器”,“重义理轻艺事”,视技术、技能为“奇技巧”,注重人文道德的研究,轻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重冲击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年年攀升。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3%(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老百姓觉得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因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普通高中教育。

(三)劳动力市场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未能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不力,劳动市场不规范和“人才高消费”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四)教育的成本-收益率影响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体是农民子女和城镇工人家庭子女。据调查,父母职业为农民、工人、无业和个体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占96.4%,这些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其中25.5%的家庭缴不起学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收益率低。如今国家对中专生不再实行包分配制度,中等教育文凭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就相当于失业,学生和家长自然不愿意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

(五)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质量低下,吸引力不够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没能紧跟市场需求。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2006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6.46%,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1.89%。???办学模式大多是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对劳务市场中的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三、改善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思考

(一)改造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

改造不利于中职发展的文化环境,仅仅依靠电视、网络、报纸与杂志等大众传媒来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依靠教育这一改造文化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及改革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来改变目前这种鄙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创造一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消费结构

高等教育的扩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同时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产生了新矛盾。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要与同期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要在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要适当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规模。

(三)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规定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抑制“普高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政府应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的力度,扩大“准入”的范围,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尽快建立劳动准入制度,以确保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长久不衰。政府要加强管理,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预备制度,凡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者都应预先接受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在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被聘用,使“先培训、后就业”的精神得以真正贯彻落实。

(四)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刺激职业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一般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另外还要遵循“能力原则”,即能者多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和乡镇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有学者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有6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支付不起个人成本而中止求学???),所以要求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责任,特别是要加大省级政府和中央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减轻县级财政压力,从而保证有更充裕的经费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议政府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各相关受益主体合理分担成本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中职生的成本分担方式多样化,如实行实时收费制度、延迟付费制与学费减免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也可以建立助学金制度,完善个人成本补偿制度。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职教的先进模式,加强企校合作,增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成本的比例。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发农村生源

本文所指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指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不限于农业教育,也不一定发生在农村,既包括农村职业教育,也包括城市中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目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1.政府要扶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大投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特别要扶植农业类专业。

2.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吸引生源。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系和控制与评价机制,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提高内涵质量。同时,拓宽毕业生“出口”, 抓好升学与就业,拉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3.实行弹性学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实际情况,从学生的不同层次出发实行多种模式办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模式有:“升学就业模式”、“订单教学模式”、“2+1”的教学模式、“两后培训模式”、“扶贫培训模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1+1+1”模式等。目前,应该大力发展“两后” 培训,扩大入学机会,实施教育机会的多元化。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职业学校应该敞开大门,接受广大初中毕业生及其他适龄人员来校学习,或者进行学历教育,或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这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国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现状,发展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提供求学和发展的机会,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根据信阳市和全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中职不包括成人中专

涂晨光.从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看中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科教文汇,2007,2

转引自:万明云同志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信阳政务通报第50期,信阳市政府网

转引自:信阳市市长王铁在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4-6-21 信阳教育信息网

转引自省市社科联联合调研组:信阳市劳务经济品牌及其提升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9月,第14卷第五期

篇4

关键词: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数据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102-02

近年来,各地纷纷组织实施了农业地质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农业地质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方法技术,开展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将为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开发,农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实现对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多种来源、不同类型、海量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要综合应用数据库、GIS、RS和网络技术,建立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

一、需求分析

(一)数据分析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评价、局部地球化学评价、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的专题调查。每个专题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子专题,对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地质现象和情况进行调查和勘查,形成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数据包括基础地理、基础地质、遥感影像三类背景数据和各个专题的子专题的数据等。按照数据类型,可以分为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文档数据等。

具体的数据情况如下:

1.基础地理:各种比例尺的地理底图数据,MapGis格式。

2.基础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质图,MapGis格式。

3.遥感影像:各种比例尺的遥感影像,SPOT和ETM等格式。

4.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数据:包括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评价、局部地球化学评价、综合评价的各个子专题的数据,主要数据类型是野外调查数据和成果图件数据。野外调查数据为Excel或Access表格形式,包括对土壤、近岸海域、水系、农田、城市等领域的调查样本及分析测试数据;成果图件为MapGis格式,包括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系列图件、土壤质量评价系列图件、各类污染物分布图件等。

5.文档数据:包括立项、总体设计、专题设计、实施、成果应用等各阶段的文件、文档(报告)、照片、多媒体及相关参照标准和政策法规等,格式主要是Word、Excel、Txt、JPEG、MPEG等。

(二)功能分析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功能需求:

1.依据项目的专业特点,结合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有效管理。

2.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各个调查评价专题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3.为各种相关分析评价软件提供数据支持。

4.为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的规划决策、科研机构的研究应用、社会公众的信息查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数据库设计

(一)总体结构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基于大型国产地理信息平台MapGis和大型商业关系数据库系统Oracle进行。在MapGis的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Oracle提供的严格的数据存储和操作的关系数据模型,将海量的农业地质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集中存储管理。

由于系统涉及的数据来源广、类型多、数据量大,要想有效地存储、管理和使用数据,必须进行分类。按照数据来源的不同,将数据库划分为基础地理、基础地质、遥感影像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十多个不同的子数据库。

整个数据库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设计步骤。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数据库规范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开发目标及特点,将数据库设计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2.概念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将现实世界的用户需求转化为概念模型。通常采用P.P.S.Chen于1976年提出的实体-关系联系方法,用ER图表示概念模型。概念设计通常有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扩张和混合策略四种方法。

决定采用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经过局部ER模型设计和全局ER模型设计两个步骤将各个专题的需求转化为ER模型。

3.逻辑设计。概念设计所得的概念模型,独立于任何DBMS,与实现无关。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的ER模型,转化为具体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的逻辑模型。通过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的优化、设计用户子模式三个步骤,将ER模型转换为Oracle关系数据模型。

4.物理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内模式)。物理结构设计的目的,一是要提高数据库的性能,满足用户的性能需求,二是有效的利用存储空间。总之,就是为使数据库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最优。(1)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将遥感影像数据库建立为固定大小,平均放置在Raid5的各个磁盘上,在读取时通过多个磁盘同时读取,提高物理I/O读写的效率及响应速度。其它的数据,如图形数据、表格数据、索引数据、日志数据分别建立不同数据库,并存储于不同的磁盘空间中。(2)系统配置及优化。系统配置及优化工作一般在软件系统开发完成后,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配置,并在后期用户使用中,根据用户对数据的调用频率、系统瓶颈等参数进行。主要方法及过程如下:1)通过操作系统的一些工具检查系统的状态,采用更换高性能硬件设备、优化操作系统设置等方法来改进性能。2)编写Oracle脚本,查找性能差的sql语句。占用系统资源特别大的Oracle的session及其执行的语句,并根据情况对其进行优化。3)对Oracle中访问量频繁的表,除建立索引外,还需把这些表分表空间存放以免访问上产生热点。4)改进存取方法,采取快速存取技术。把相同专题的数据集中存放在连续的物理块中,以提高访问速度。

(三)数据编码

数据的分类编码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一环,目的是节省计算机内存空间,便于用户理解使用。地理属性进入数据库之前进行编码是必要的,只有进行了正确的编码,才能实现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正确连接。

本系统的数据采用三级分类,按照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不同的类型,分别对图层、图元、数据表和数据库等进行编码。

三、实现方案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需要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

1.矢量数据。依次经过资料收集、资料数字化、内容正确性检查、符号库统一、分层正确性查检、拓扑结构检查、坐标系与投影方式的统一、数据入库、数据测试等步骤,完成基础和成果图件数据的建库工作。

2.属性数据。依次经过资料收集、资料数字化、资料检查、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入库、数据测试等步骤,完成属性数据的建库工作。

3.栅格数据。栅格数据经过影像解译和图像融合,然后入库。

4.文档数据。各类文档资料,经过专题技术人员确认,建立起文档对照表,然后入库。

5.元数据。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结合各个专题的实际情况,专题技术人员填写好8个元数据子集后,交由数据库建库人员入库。

四、结语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指导,依据数据库规范化设计流程进行,力争满足政府决策、专题研究、社会信息服务等多个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子华,段学军,李向远,等.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26(2).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秦子晗.农业地质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经济市场,2007,(7).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护理生;偏远农村;就业;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地区医护人员严重饱和而偏远农村医疗长期落后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农民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与专业化护理。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医护资源投入,改善偏远农村医疗落后的现状。如果高职护生能够到偏远农村就业,不但能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共享。如何为高职护生在偏远农村开辟广阔的就业前景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偏远农村的医疗现状

1、农民渴望专业的护理指导

偏远农村是指那些交通不方便,位置偏远,远离大城市,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我们对河南省偏远农村的医疗状况展开实地调查,所取证调查的地区有新蔡县、光山县、新野县、唐河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是这些农村地区医护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多数地方几个行政村合用一个诊所,农民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和护理,医护一体、以医代护、有医无护现象十分严重。二是康复训练资源更是相当贫乏,病人术后出院在家中几乎无法得到专业护理的指导,很多脑溢血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与护理只能长期卧床。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56%的农村家庭常住人口为3-5人,成年人年龄大多为50岁以上。在调查中表示自己的家庭成员需要经常就诊的占25%,偶尔需要就诊的占71%。48%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会选择附近的乡村诊所就医,其中62%的人表示在自家附近的乡村诊所中只有医生没有护士,即使有专职护士的诊所中只有15%的护士具有护理资质。47%的被调查者认为护士在治疗期间对患者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21%的人表示自己在就诊过程中从未得到过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当问到对常见病的护理或对突发疾病的的急救时48%的人表示尚不清楚。这些事实与数据无不显示出偏远农村地区专业护理资源的匮乏以及当地人们对专业护理人员的渴望。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型的医疗机构拯救的是患者的生命,可是术后的康复往往成为农村家庭的隐痛,如果定期去市区做康复训练无疑给这些家庭雪上加霜,但在家中却无法得到专业性的护理指导。这些偏远地区没有定期为患者提供护理知识的机构与人员,病患及家属只能对进行治疗的大型医院抱有一丝希望,但由于信息的闭塞与交通的阻碍,久而久之,患者对术后的康复失去信心,倦怠性的康复使一些本应恢复到正常行为能力的病患却落下终身残疾,使这些家庭因病致贫。

2、农村医疗机构缺乏专业护理人才

在对河南省新蔡县杨集镇杨户庄村进行走访中,我们看到农村卫生所的建设明显滞后。有的村卫生室设在医生个人家中,卫生设施根本无从谈起。卫生室往往与医生的住所“合二为一”,不符合医药用房的基本卫生条件,医生在前台诊视病情,在旁边为其取药,在后边的病床上就可以静脉注射,没有任何的隔离处置与杀菌设施,也没有必备的急救设备。医疗废弃物没有合理回收往往成为乡村儿童的玩具,如针管、输液管、输液瓶。这些诊所中往往由医生一人处理所有事宜,即使有护士,这些护士往往是医生的家人或亲戚,他们或多或少地受过短期的在校培训但都没能考取护士资格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她们本身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工作中仅限于打针拿药,无法向病患提供专业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例如,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很多人家都有过在自己家中打点滴的经历,这些医生或护士给病人在家中扎上针后就离去,由患者家人来看管和自行拔针,患者家人很喜欢这种“两不耽误”的“上门服务”,孰不知这种行为的隐患,这也正反映出农村医疗机构对专业护理人员的欠缺。

二、在校高职护生就业意向分析

我们选取了100名在校高职护生针对其就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97%的学生为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生,这些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76%)。在择业过程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会受到父母的影响(56%),但是一部分学生表示自身的决定性很重要(39%)。虽然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但只有27%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农村的工作,40%的学生表示可以到城镇地区工作,26%学生只想留在大城市工作,还有7%人表示决不会到农村就业。即使这一部分选择可以到偏远农村就业的同学对该地区就业条件的认识仍然不够成熟,因为在调查中竟然有35%的学生对这些地区的薪金要求达到月3000元以上,20%的学生期望值为月2000-3000元,就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所提供的工资待遇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三、高职护生毕业去向分析

随着学生对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会导致其就业观的改变。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院、澍青医学院、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护理系得到的相关就业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得出,当中有70%-75%的学生选择了在医疗机构工作成为临床护士,大约10%的学生选择护理教育工作,3%-5%的学生选择营养保健行业,大约4%的学生选择从事药品器械销售,不足1%的学生选择成为美容护肤师。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转行,如物业管理、超市理货员等,这对我国的护理行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究其原因,高职护理学生虽然“来自农村”但大多不愿“回到农村”。城市中的医疗机构用人有限,加上近些年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量涌入市场,高职护生在城市就业中更是步履维艰,于是为了能在城市中生活下来,高职护生不惜牺牲自身的学习优势转行选择了门槛较低的服务性行业。

四、对策探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 指出: 护理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与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不断拓展。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关注高职护生的就业取向,转变护理人员的择业观念,提出高职护生要到偏远农村就业,建构满足农村医疗卫生需要的医护模式的构想。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

要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这就需要从教育上入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表现为“一降、二升、三适应”。一降,即降低就业期望值。高职护生不能把就业的范围都放在大中城市,可以到急需专业护理人才的偏远农村谋取临床护士的机会。二升,即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注意积累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农村诊所工作的护士往往都是全科护士,接触病患时不受分科的限制既要具有穿刺、包扎、药品配置等基本工,还要与各年龄层次的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在这些方面的锻炼往往优于大医院。三适应,即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要能够认清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高职护生如能避开在城市中的厮杀可以弥补自身学历以及文化修养上的不足,可在农村地区轻松成为临床护士并且容易受到医生重用与病患的信任,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反思,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使自身的职业修养得到较快的提高。

高职院校应引导高职护生正确认识在偏远农村地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帮助其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认识到潜在的护理市场,从而使更多的高职护生投身于农村护理事业之中。

2、在偏远农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令人满意的条件,吸引护理专业学生到偏远农村就业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村医院的医疗设施还很落后,缺乏高端技术与设备,对患者的检验或化验结果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导致很多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倾向于到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去治疗,因为那里的医疗设备要比农村医院的好很多。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加快医疗检查设备及时更新,拓宽卫生服务项目,形成一支稳定的农村医护队伍,为这些人员提供进修新技术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技能,为广大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病患充足的地区必然会吸引护生的前往。

3、高职院校要具有“舍近求远”的开拓性,积极到偏远农村地区建立合作单位

高职院校的所在地往往都是大中城市,于是在校企合作上高职院校很容易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为学生找到实习医院,有些学生还能直接进入“三甲”医院进行实习,学生在这些医院往往看到的是“人满为患”的场景,医生护士成为患者的“领导者”而不是“服务者”;这些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办公条件优越,薪金待遇较高;由于患者往往来自本城市较之农村地区的患者而言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尊重医护人员、注意卫生礼仪、容易沟通。当高职护生一旦被这些医院拒之门外,心理落差较大,不能接受再回到农村就业的现实,于是索性放弃自身的专业为在大城市博得一席之地,久而久之转入他行。这无疑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国家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初衷。于是高职院校要开拓视野引导学生由“走出去”变为“走下去”,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在校护生到本省的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工作,提前了解农村医疗事业对护理人才的渴望,熟悉农村的医疗现状后再进入大医院实习,这样高职护生就不会对回到农村地区工作感到严重的不适应。

护理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高职护理学生走出城市进入农村就业,符合国情、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健康、保健、预防、医疗、康复的需要,对推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前瞻性意义。把高职学生输送到他们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也是我国培养高职学生的初衷之一。当前在我国培养一个大学生仍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支出之一,而学生的就业往往就是这些家庭的最终要求,因此提高高职护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能较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韩颖,郑建中,韩荣莲.山西省贫困县农村卫生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4).

[2] 胡雯斐.关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就业情况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 郭威.辽宁偏远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情况调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5).

[4] 李学军,马占山.护理高职专业就业调查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5] 彭兰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就业意向调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6] 王小波,赵美.医学生就业路径初探[J].滨州职业学报学报,2009(01).

篇6

[关键词] 地质 学科发展 福建省

1 前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

地质学和其它学科一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探索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研究地壳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有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等;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及地表形态的有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动力地质学、地貌学等;研究地壳演变历史及古生物发展演化规律的有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等;研究地下资源的找寻和勘探方法,以及地质环境评价和对策的有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矿工程学、地球物理勘探学、地球化学勘查学、环境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地质学历史悠久,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因其在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被全社会广泛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质学的研究主题和理念也历经演变,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固体地球的组成物质、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深入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而且要通过获得的地球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取之于地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诸方面的严重挑战,地质学除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能源以外,还必须参与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有关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许多重大科学问题。

2 福建地质工作进展及研究现状

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地质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它伴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而不断地发展。我省的地质工作始于1911年,至50年代初期,地质工作仍极为零星。但建国以来,福建地质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了飞速的发展。一批从基础地质调查研究与应用调查研究相结合、学科门类齐全的地质勘查队伍应运而生,广大地质工作者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物化探、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地质学的各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1 基础地质调查

我省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先后开展了1:20万、1:5万、1:25万等系统的不同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至1977年已覆盖全省;目前全省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46幅,面积6.70万km2,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1.7%。1999年地质大调查工作以来,先后完成了1:25万三明市、上杭县、厦门市、东山县、龙岩市、邵武市、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周宁县等幅区调工作,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显著提高了福建省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在区调工作的成果上,先后编制了四代福建省1:50万地质图,并编制出版了《福建省地质志》、《福建省矿物志》等。对全省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地质构造及矿产进行了系统调研,获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建立了福建省地层系统和侵入岩序列,基本查明闽西北地区区域变质作用特征及全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2 矿产资源勘查

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奠定了我省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布局。人类社会70%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产资源。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8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77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26种,非金属矿产47种,水气矿产2种。全省已探明储量固体矿产矿区数867处(含共生矿产),其中煤矿138处,金属矿379处,非金属矿350处。探明大型矿床50处,中型矿产107处。全省累计上储量表的固体矿产矿区635处,其大型矿区3个、大型矿区47个、中型矿区107个、小型矿区478个。探明的矿区按勘查工作程度划分,勘探矿区190处,详查矿区258处,普查矿区419处。已探明矿产保有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种34种,居前5位的17种。全省矿产资源的特点可归纳为“三多、三少、一集中”。“三多”是非金属矿产多、金属矿产伴(共)生组分多、贫矿多。“三少”是金属矿产规模达大型、特大型的矿床少、富矿少、能源矿种少(已探明储量的只有煤2种)。

通过对我省成矿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特点的不断认识,全省可以划分为闽西北成矿区、闽西南成矿区及东南沿海成矿区等主要的成矿区带,对各个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及成矿规律取得了大量新的认识,通过对上杭紫金山铜金矿、龙岩马坑铁矿、行洛坑钨矿、西坑铌钽矿等一大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建立了全省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近年来,在政和―尤溪一带应用层控―叠改理论在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中找到了峰岩等一批大中型矿产地;通过对推覆构造的不断研究,在闽西南大田―龙岩地区侵入岩下、老地层下、火山岩下等“三下”寻找煤、铁多金属矿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丰富了成矿地质理论。

2.3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全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1:10万农田水文地质调查,加强了城市1:5万区调工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六五”期间又开展了城市地质工作并带动了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发展;“七五”期间水、工、环地质工作则继续为中心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服务,并加强了缺水地区的找水工作。已全部完成全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完成了全省地下热水的调查和龙岩、三明、永安、连城、福州、仙游等地的地下水勘查;为沿海缺水地区找到了一批水源地,初步缓解了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完成了全省76个县(市)城镇区及近郊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完成了部重点项目“闽南三角地区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厦门岛、闽南金三角、马尾等地区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开展了地方病,如地氟病、地甲病等与环境地质关系的研究;编制了全省矿泉水调查和系列图件,查明了福建矿泉水的资源分布规律,出露条件及水化学特征等,并探讨了矿泉水的成因和物质组分的来源,对矿泉水开发利用远景进行了全面规划。进行了福州、龙岩、东山及漳州等地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和福州地热田回灌试验。

2.4 农业区划与专项地质调查

完成了全省64个县、市1:10万农业水文地质区划,为农田基本建设提供了较全面的农业水文地质资料;为沿海缺水的平潭、东山、漳浦、惠安等县进行农田供水勘察;开展专项农业地质研究与评价,对名优特农产品――永泰李农业地质背景研究、福鼎四季柚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新型高效有机稀土微肥扩大试验、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评估部分配套分析方法研究。以上各专项研究从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生态环境等多学科来综合评价农业地质背景与改良方法,从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5 地质遗迹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

我省于1999年后全面开展了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和参与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对全省主要的丹霞、喀斯特、火山岩、花岗岩地貌及各种构造地貌、海蚀地貌进行地质成因、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的综合调查,协助地方政府发掘地质遗迹,编制申报材料,先后成功申报了福建漳州滨海火山、泰宁大金湖、太姥山花岗岩、晋江深沪湾、宁化天鹅洞、屏南白水洋、德化石牛山等8个地质公园,紫金山和寿山等2个国家矿山公园及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2.6 区域地球物理测量

先后完成了全省1:5万~1:20万航空磁测和航空放射性测量;完成1:50万重力测量和1:20万全省重力测量;完成了福建东部地区1:20万放射性(伽玛)测量;完成全省11条长2000 km的人工地震观测剖面,编绘福建省1:50万物探系列图件。物探工作还开展了爆破地震、微地震、大地电磁测深等,深部探测工作程度处于全国前列。还开展了福建地热地球物理研究、福建省上地壳―上地幔结构与深部构造背景研究。

2.7 区域地球化学测量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完成了全省1:20万区域重砂、1:20万土壤金属量测量(7种元素)和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分析40种元素),编绘福建省1:50万元素地球化学系列图件。通过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发现40种元素地球化学异常17964处,多元素综合异常688处,通过查证,发现大量的铜、铅锌、金、银、钼、硫多金属等矿床。开展了福建省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福建省表壳元素丰度研究。

“十五”期间福建地勘局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福建省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项目,这是以地学为主、多学科联合攻关、调查与研究结合的科技前沿项目。其获取的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浅海滩涂表层沉积物、深层沉积物54种元素及其它高精度数据和调研成果,为地学、农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以至生命科学等各学科领域建立了大信息量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平台,并将为生态环境治理,优选、规划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划分特色农作物种植的适宜区和限制区,调整农业布局和进行农业区划,发展海产养殖业以及城镇规划选区、优化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我省生态省建设提供了系统、准确的基础性地球化学资料,必将产生极为重要的社会效益。

2.8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福建省陆地面积12.14万km2,境内多山,群峰耸峙,丘陵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全省陆地面积的80%以上。由于省域降雨量大,台风、暴雨多,地质条件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山坡残积土层发育等特点,使我省成为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自1996年以来,共发生重大地质灾害836处,因地质灾害造成380余人死亡,69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亿元,并具有点多、面广、危害性大、发生频率高等特征。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开展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促进了我省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体系的形成,全省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点5637处,为汛期和各次强台风期间预防地质灾害起到了良好的预警和预报作用。

总之,我省地质学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从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逐渐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地质工作转变,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地质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在经历了板块构造理论革命后,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需求,在全球资源、环境变化、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给地质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科学问题。随着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在各自领域的深化,并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上相互结合,形成了关于地球系统的新兴领域,成为地球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地球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地质学家将在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记录、地球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固体地球内部与地球表层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现代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互馈等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

3 福建地质学科发展展望

21世纪前半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地质学不仅要致力于解决矿产、能源的需求,增加探明资源储量,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而且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代地质学科正面临从传统地质科学向现代地球系统科学转变,已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从由认识、找寻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转向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有效防御灾害为目的。因此,地质学科发展要制定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全省地质学科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促进地质学科体系的重大转变。地质学科各分支的发展必须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矿产资源保障,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基础地质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各分支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地质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应用高新技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新时代,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正与地球科学的前沿融为一体,而且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因此,应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地质前沿学科的发展。

3.1 基础地质研究

21世纪,对地球的基本问题或者是说对地质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仍将是国际地质学界关注的焦点。我省对地层、岩石、矿物、古生物及地质构造等地球表层物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对我省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所揭示的岩石圈动力学、壳―幔相互作用及大地构造域的转换和演化等仍是不断深入研究的热点。

(1)我省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地质构造复杂、演化历史漫长,地质记录完整而丰富。基础地质调查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的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并促进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以及区域岩浆活动研究、变质地质研究等向新的水平发展。

(2)由于国际大陆动力学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赋于花岗岩研究以新的活力,其标志是将花岗岩的形成与壳幔作用联系起来,这将是21世纪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包括花岗岩在内的岩浆岩石学研究逐步走向与国际接轨,岩浆岩石学研究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三个新的学科生长点:一是岩石大地构造学,着重研究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背景的关系,重建构造―岩浆的时空格局;二是岩石地球化学,以大量主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为基础,研究岩浆岩的成因和演化;三是岩石物理化学,模拟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和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重现岩浆的产生和结晶过程。我省不同阶段的岩浆岩分布极为广泛,出露面积约占全省的2/3,是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因此,围绕大陆动力学这个优先领域,开展“岩浆系统”与“火山系统”的深层次研究是21世纪重点研究的问题。

(3)变质岩和变质作用是地壳深部在壳幔相互作用下,受深部热流影响而发生的岩石的固体重结晶直至部分重熔的调整作用,属于当代地壳动力学研究范畴。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以稳定状态为基础的热力学理论体系转向以时间为量纲的热流传递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学体系,其代表为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目前P-T-t轨迹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但它的发展将把岩浆―变质―构造的三位一体组合的古老命题在热流传递机制理论中得到深入阐述。我省变质岩及变质作用的重大课题如前寒武纪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会有所突破。

(4)华夏古陆研究。1924年Grabau提出“华夏古陆”后,这一术语不断被中外文献沿用。近10年来,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华夏地块,华夏地块开始在全球Rodinia超大陆中占据显著地位。伴随着扬子与华夏两大陆块被纳入中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范围,一批与此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有关的研究论著纷纷发表。然而,华夏地块在国内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其核心一是年龄,二是范围。相信华夏古陆的生成、裂解演化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学研究的热点。

3.2 矿产资源勘查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能源、建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和一般加工工业对矿产资源的普遍需求,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对矿产品的需求仍处于强劲的增长阶段,矿产、能源仍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在当今地表找矿难度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加大我省与特定成矿作用有关的矿床学理论、深部隐伏矿产预测、寻找隐伏矿产的综合勘查技术的研究是当务之急,深部找矿已经成为我省当前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3.2.1 深部隐伏矿产预测理论与综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深部找矿,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确定的“东部攻深找盲”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增加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1月了《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指导意见》,意见认为促进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向深部拓展,是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必由之路。我省长期处于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构造―岩浆活动极其活跃,深部具有良好的煤、铁、铜、铅锌等找矿前景。但是如何突破找矿“瓶颈”,开拓第二找矿空间,一是要开展深部重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研究、深部矿产勘查相关的成矿与找矿理论研究,拓展新的找矿方向和新的矿床类型,强化定位预测,为科学部署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二是开展深部找矿关键勘查技术,要引进和利用先进有效的深部探测技术和仪器设备,针对深部找矿的具体情况,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对比研究和有效性试验。

3.2.2 构造域转换与成矿作用研究

我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中国东南活动大陆边缘内带,属华夏古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大地构造分区属古华夏构造域,包括华夏板块与东南沿海火山断坳带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经历了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扬子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燕山期中生代岩浆活动最为宏伟壮观。我省主要矿床成矿时代阶段性集中分布特征非常明显,成矿时代主要在新元古代(800 Ma左右)、志留纪(420 Ma左右)、石炭纪―二叠纪(300~350 Ma)、侏罗纪(200~180 Ma,154~135Ma)、白垩纪(125~96 Ma,92~70 Ma)。但其中中―新元古代、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这三期成矿几乎都和构造转换为拉张构造应力场相对应,我省煤、铁、铜、铅锌、钼、主要非金属等重要矿产成矿主要集中于这三个时期。中―新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的裂陷环境及中生代早期及末期的伸展环境对应的成矿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加强构造域转换与成矿规律研究,是我省下一步取得找矿突破的重要环节之一。

3.2.3 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和含矿信息研究

通过对上杭、大田等主要矿集区深部构造的精细刻划、深部成矿物源总量的定量测算,以及矿化流体轨迹的确定,初步形成大型矿集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的新思路和预测深部矿床的方法体系,为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和多源信息基础的现代找矿学奠定基础;也为在有市场需求和资源潜力的老矿山周围或深部探寻新的接替资源提供实用理论和技术。

3.3 防灾减灾与灾害地质学

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是地质学最早涉及的应用领域。我省境内多山,地质条件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应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科学地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建立预警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我省灾害地质学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机制。

(2)开展科学的监测和预警,通过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建立主要类型滑坡的力学模型,使滑坡预测走向量化。在定量模型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点,以高精度GPS测量、滑体深部形变及推力测量技术监测滑坡体的地表及深部微形变,实现对重大滑体微小变化的实时监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通达省、县、专业监测点的三级灾害信息快速反馈预警系统,建立对滑坡体实时监测、定量预测、信息快速反馈的技术体系。

(3)掌握降雨的趋势与分布规律,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随着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如夏、秋季节台风等大、中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测精度已可达到实用的阶段,这使得现阶段利用气象科学与岩土工程学的结合来作为地质灾害预警的尝试成为可能,因此开展通过降雨监测来预警地质灾害发生的研究并逐渐应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上。

(4)加强对城市和海岸带等高人口密度地区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5)研究城市群和人口密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对策。

3.4 农业地质学

地质科学向农业拓展并交融渗透,构建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农业地质学。地质和农业各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发展轨迹,伴随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土壤作为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架起了地质与农业融合的桥梁。农业地质最早起始于农业土壤和农业供水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地质科学向农业的拓展和应用逐步在我国兴起,主要集中在为农业服务的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农药农肥矿产勘查等传统地质领域;80年代,发展为以地层、岩石和地貌等农业背景条件为研究对象的农业地质系统;90年代,随着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要求,国内逐渐开展了适宜种植的调查研究;直至在世纪之交开展了大区域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地质与农业两门古老的学科才真正走上了紧密结合的道路。

随着2002年我省沿海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的启动,地质和农业的融合也不断地发展和深入。该项工作以区域地球化学野外调查为主,根据地球化学元素在土壤及浅层水中的分布情况,划分出有益元素分布区和有害元素分布区;通过开展区域地球化学评价,主要研究重要元素对农业环境影响,研究种植适宜性、土壤环境安全及治理等;同时进行特种经济作物专项调查,研究名优特农产品地质地球化学条件。通过对重点地区、重大农业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和研究,以及开展与效益农业、名优特农产品相关农业地质环境专题调查与研究,提出了改善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的对策和措施,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切实保障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农业地质学的研究将涵盖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地区性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农业地质环境开发与农业生态地质工程,地质体有用性的发掘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农业地质的持久性课题。

农业地质工作凭着自身的优势和潜力,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展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之未来,农业地质研究工作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5 城市地质学

城市地质学是一门关于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特定空间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地质要素,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所施加的约束条件以及城市发展对各种地质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学科。城市地质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以及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城市及周边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地基岩土工程性质、岩土体出露和埋藏条件、地下空间的可利用程度、边坡稳定性等,为城市工程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提供服务;(2)研究城市及周边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如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储量及其分布规律、地下水水质、地下水运移规律、地下水资源脆弱性等,为城市供水、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方面提供服务;(3)研究城市及周边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城市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城市建筑材料、地热、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等评价方法,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和现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等,为城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服务;(4)研究城市及周边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地球化学场分布规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提供服务;(5)与城市地质工作有关的理论、技术、方法、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如城市地质条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地质遥感技术、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城市地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城市水资源管理政策、城市地质工作法规等。

纵观近10年来国外城市学的研究进展,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仍是城市地质学的焦点问题,城市地质学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如何结合是城市地质学的热点间题。三维地质建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预警和风险管理、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学安全等是城市地质学的前沿问题。

总的来说,城市地质学就是运用地质学知识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中所遇到的、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问题的一个新领域。1999年我国开始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将城市地质调查列为一项主要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城市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试点。我省的城市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城市地质学必将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

3.6 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地质学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普及,一方面,地质科学的发展为我们通过地质遗迹了解地质历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破坏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此,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保护,并促进科研、科考工作的开展。2000年,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了开展地质公园工作的要求,使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为以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地区,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把一个区域上的重要地质遗迹点,结合生态系统,科学而系统地建成的一种自然公园。我省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近年来取得极大进步,走在全国的前列,到目前为止已申报成功了1个世界地质公园和8个国家地质公园,部分公园已揭牌开园。

旅游地质学是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为主体,与旅游业相结合并服务于旅游业的地质学的新分支,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旅游地质学仍是在不断发展的新兴的地质学分支科学。加强对我省地质遗迹的地质学研究,提高了现代旅游的层次,提升了老景区旅游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地质学的发展潜力巨大。

3.7 环境地质学

随着人口剧增,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顺应时展的需要,地质科学衍生出许多边缘学科,其中,环境地质学就是从地质学脱胎出来的学科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对环境地质学的涵义愈来愈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地质学家对环境觉醒的一个标志;(2)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原生的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3)环境地质学更侧重次生的地质环境,即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环境地质学着力研究地质环境容量和开发利用潜力,为人类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省一方面着力于“生态省”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功能区、城市群、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不断扩展和建设,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环境地质学将在评估环境承载能力和地质环境容量、保持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3.8 海洋地质学

我省海岛广布、海域面积广、海岸线绵长曲折多湾,伴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部署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对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将是大势所趋。海洋地质学是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包括海岛、海岸、海滩、大陆架和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海底。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针对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科学。

我省未来海洋地质学的调查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1)海底矿产地质学,调查和研究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成因、分布特征和储量等(可与台湾地学机构合作);(2)海洋工程地质学和海洋环境地质学,研究与海洋工程项目如港口、航道、海底管线、桥梁、隧道、人工岛、钻井平台等有关的海底地质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和评价,研究跟海洋环境保护与预测有关的环境要素,如海平面变化、污染、浅层气、侵蚀与淤积等;(3)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等。

4 地质学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地质学科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以调查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发展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新思维观,促进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重大转变。

4.1 要进一步转变思维观念

地质学研究不能局限于传统领域,要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不断地拓展和创新,要有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整体意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需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保障国土资源安全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所需的基础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保障优化海洋开局、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港口、岛屿、海岸带地质调查,以及保障社会各界对地学知识与资料日益扩大的需求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九大支撑体系,其中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全面服务的支撑体系主要有四个: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的城乡支撑体系。

4.2 要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的、链式的联系

地质学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是应用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源泉;而地质学应用研究又反过来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具有奠基意义的分支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认识,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质地认识地球历史和构造,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4.3 要加强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地球科学家们在诸如全球变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命题,已不是单一的学科所能解决的,往往要求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因此,采取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途径来处理和解决复杂的对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趋势,系统观的思维和综合与集成的方法论代表了地球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4.4 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必须重视以新技术武装的野外考察、观测和探测,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实验室的测试、分析、实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不断加强探测、调查、分析、测试和实验等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的建设。

4.5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正与地球科学的前沿融为一体,而且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加强物、化、遥综合方法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加强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充分应用国内外科研、高校等研究机构的新理论、新成果,理解思路、不断总结,达到提高对我省地质的认识。实践已证明,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找矿工作取得进展。

4.6 加强地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

现代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对地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工作者要具有为地质事业献身的科学精神,广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对外部信息的捕捉能力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大人才的培养将为满足我省重大需求提供战略性、前瞻性的地质人才和知识储备。

4.7 现代地质学研究成果需充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及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传播与应用

在运用现有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加强地质研究成果的信息输出与表达方式研究,最好能够实现地学信息的“产品化”与“市场化”。在目前地质工作向需求驱动型转变的过程中,地质工作者更应当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地质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可视化及可重复性与多层次利用的问题,以此来赢得社会和用户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宝君, 李廷栋. 地质学的若干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

[2] 姚玉鹏, 柴育成, 马福臣. 地质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对地质学发展趋势的思考[J]. 科学通报, 2006, 49(18).

[3] 黄宗理. 关于现代地质工作的思考[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3).

[4] 孙成权, 曲建升.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3).

[5] 潘懋, 金江军. 城市地质学发展前景展望[J]. 城市地质, 2006, 1(1).

[6] 麻志周. 地质学在农业上的拓展应用与展望[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3).

[7] 哈承佑, 何庆成, 贾雪浪. 环境地质学的发展与挑战[J]. 地质通报, 2002, 21(3).

[8] 舒良树. 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J].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12(4).

课题组成员:

1.林东燕,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

2.陈润生,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

1995年张宗祜、袁道先先生在“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一文中提出生态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之一[1]。随之这门融合了生物学、环境学、地质学并以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为基本支撑[2]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便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研究人为地质作用及环境变化对生物(动物、人、生物群落)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讲,生态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人为的地质活动(大规模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地球最表层的物质运移和能量转换规律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特别是负面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影响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3]。

1 生态环境地质学的起源

在工业革命之前,地球各大圈层与人类和谐共处,但在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了一些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20世纪早中期由于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上游炼锌厂废水的排放导致附近多数居民产生骨痛的现象,后被证实为镉元素严重超标而引起的骨痛病。20世纪中期,由于工业和煤炭燃烧所释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得不到有效的扩散,聚集在城市上空导致英国伦敦发生“黑雾”中毒事件,一周内死亡人数达2000人,对接近8000人造成了呼吸道疾病。如此类似的事件屡屡发生,单靠环境科学家已经无法解决,必须融入地质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然而,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出现的新问题已超过环境地质学的范畴。1998年夏季,南非大象接二连三饿死,这让病理学家们束手无策,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大象鼻子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造成的。同年夏天挪威科学家在北极调查发现有7只雌性小熊长出了雄性器官,显然,传统的环境地质学也不能很好地阐明这个问题,许多环境地质学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仅以环境为客体是在解决当前问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了正确的分析和解决这类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对象必须增加生物和人群,研究内容是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变化对生物和人群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应运而生的便是生态环境地质学这门新兴学科了[4]。

2 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专门研究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学者和文章并不多,但涉及相关领域的文章逐渐增多。迄今为止,多数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仅停留在研究环境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总量、赋存状态以及迁移转化特征上,他们所研究的主体都是环境,而不是把研究对象设为生物。真正以生物为主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污染物质对生物的危害及影响上,偏向了生态环境学的范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了生态环境地质学。国内学者林景星、陈梦熊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作出了新的展望。

林景星(1999)在生态环境地质学概述中以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地质病为出发点,建立在底栖生物对环境具有放大效应,可以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生物(尤指人群)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地质学应主要研究100年以来底栖生物中各有毒元素的含量变化、群落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有毒有害元素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程度以及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推断未来5-10年环境变化对生物(尤指人群)的影响和危害,文中更强调了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关键在于精准的定年技术:时间窗技术和年代框架技术[5]。陈梦熊(1999)在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一文中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生态环境地质学应主要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解决21世纪主要面临的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更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部分[2]。林景星(2003)在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一文中提出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应分为如下六个方面:生态环境地质可容负荷研究、监测研究、预警研究、修复研究、实验研究、虚拟研究。并指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是一种凉点式灾害,正在缓慢的发生,应该被国家以及人们的重视[4]。比利时学者R.Swennen(1994)、H.Kucha(1996),英国学者G.A.Kellawav(1995)、M.A.J.Willims(1996)、美国学者S.L.Allen(1996),新西兰学者W.W.Dicknson(1996)和印度学者D.Panda(1995)也都先后发表相关文章。

3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生态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边缘学科,目前对其研究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其研究无系统性,且着重针对这一学科的文章和研究较少,今后需特别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岩溶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研究。继续拓宽地学为农业服务的领域。环境污染及其生理、生态负效应研究。地震(尤其是人工诱发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影响。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6]。底栖生物为信息载体来研究生态环境地质学方面也应该加强。

参考文献

[1]张宗祜,袁道先.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5:60-69.

[2]陈梦熊.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3:3-12.

[3]张森琦,王永贵,朱桦,等.关于生态环境地质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青海环境,2007,2:65-70.

[4]林景星.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J].地质通报,2003,22(7):459-469.

[5]林景星,王绍芳.生态环境地质学概述[J].生态与自然保护,1999(9):37-39.

篇8

《地质学刊》2010年协办单位名录

《地质学刊》征稿简则

大型蜥脚类恐龙研究

地质素描——背斜山及剖面图

皖赣相邻区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探讨

秦淮河河谷平原中部土壤汞污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安徽萧县晚石炭世地层与植物群研究

江西瑞金白垩纪火山岩盆地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焉耆盆地原型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福建老鹰山矿区石墨矿床特征及成因

华夏龙谱(56)——炳灵大夏巨龙(DaxiatitanbinglingiYou,etal.,2008)

天津蓟县地区岩溶基本特征及发育规律

基于GoogleEarth和Geoserver的三维油田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素描——泥石流堆

计算机辅助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系统的设计研究

承压水完整井Darcy流和非Darcy流水头分布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

SPOT系列卫星的特点与应用

院士风采之十九——汤中立院士

中国农业地质研究及其成效

华夏龙谱(34)——苏氏巧龙(BrllusaurussuiDong,1990)

镇江谏壁钼矿床钼的迁移成矿机理初探

江宁五通群上部古羊齿及其植物化石组合

“全国同位素数据汇总与管理系统开发”项目成果获得优秀

苏北榴辉岩的岩石性质及其金红石的嵌布特征

江苏省溧水县土壤环境污染预警预测方法探讨

江苏省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全面展开

数据挖掘技术在地矿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近年来我国海洋灾害损失及防灾减灾策略

酒樽石

ZC油田垛一段油藏地质特征及注水开发动态研究

价值连城的蓝、绿色艳钻惊现山东民间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和空间数据库浅谈

发达国家资源安全供应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赣榆矿管秩序专项整治显成效

南京市露采矿山存在的环境问题与整治建议

淮安市岩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完成矿山企业年检工作

马陵山申报地质公园的可行性研究

《江苏地质》征稿简则

苏北新元古代魏集组毫米级碳质压膜化石

江苏常州地区第四纪重矿物地层及其意义

江苏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因素剖析

徐州峒山铁(铜)矿的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南京汤山猿人洞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地下水流面三维实体模型制作系统(V1.00)

基于AutoCAD15的等值线图的自动绘制方法

环境样品中有机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

栖霞寺舍利塔

卸荷工程岩体非线性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无锡市人民大会堂地面塌陷治理设计与施工

江苏地调院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

淮安芒硝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戎嘉余院士

南京市矿山尾矿资源与开发利用初探

关于“一江两河”地区寻找新型陶粒建材矿产的建议

《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篇9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 新技术应用

1 前言

我国水工环物探工作大约始于50年代初,1951年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先生率电法工作组在北京石景山地区勘测水源,开此项工作之先河。1954年,铁道部门在宝成铁路勘察中,次年,水电部门在永定河模式口水电站坝基工程勘测中也先后应用了电法勘探,是为中国早期的水工物探。总的说来,那时队伍的规模甚小,涉及工程项目不多,发挥作用有限。

60,70年代水工物探渐渐普及,除地矿、铁道、水电部门外,已扩展到工交各部门,农业、商业乃至文化系统也直接间接应用物探进行水文工程地质调查和指导考古发掘工作。“六五”期间和“七五”初期,我国引进近百台信号增强型浅层地震仪和数量不等的综合测井、地质雷达,频率测深、面波勘探、岩石声波测试、跨孔横渡测试、常时微动测量等仪器,在水文工程地球物理勘查和岩石物性参数原位测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2 水工环重点研究领域

(1)以地下水为主的水资源调查,以及地下水水质评价与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给开发利用带来困难。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且耗资巨大。为此,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治理技术,另一方面则强调地下水的保护,加强了区域性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重点是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对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与动态变化、地下水参数及其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的生态效应做出综台评价,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研究与管理,目前有三个明显的趋势:一是普遍重视水质问题;二是积极开展地下水脆弱性调查评价与编图,三是重视地下水保护技术(特别是治理技术)的开发研究。

(2)大流域的环境生态地质调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流域是跨越不同经济区域和地质单元的自然体系,主要江河的治理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为整个流域的水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开发规划而进行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生态地质调查。所以进行全国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调查中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手段,及时提交公益性动态调查结果,并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注重城市地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阶段、动态地提交成果,及时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也对人和环境产生许多不利影像,尤其是城市向脆弱生态区的迅速扩展,对脆弱生态区的侵占,实际上比农用土地的丧失具有更大的长期威胁。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要研究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城市抗御灾害的能力。

(4)沿海地区和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台调查,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人类工程经济活跃,地质环境问题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对沿海地区和海岸带进行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进行综合调查。国家对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提供动态的基础资料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方案。

(5)重视综合性灾害研究、灾害预报预警及城市灾害,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惨重。就地质灾害类型而言,比较注重地震、火山和洪水等,其次为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海水入浸等。灾害地质在开展突发性灾害勘查与防治的同时,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在建立国家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基础上,完成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及时、动态地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建设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示范区。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及灾害的风险填图工作;二是加强了地质灾害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三是重视灾害系统的研究。

(6)重视矿山环境研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生活和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任何行业都没有像矿业这样搬运如此大量的物质和产生如此之多的废物,也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有些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把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把矿业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 水工环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是以处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而地质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使用GIS技术的优越性,从而使该项技术在地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新近形成的环境地质学科中近30年的应用,走过一个从定性评价到半定量、定量评价,从指示要素分析到计算机模型模拟,从单一解译到综合方法互补等阶段,充分显示了其信息量大、宏观、快速、节省经费,且具有多时相动态监测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大型工程选线(址)、区域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预测及地质环境评价预测等领域。

(3)物探技术,由于物探技术能提供多种描述地质材料的物理参数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和不破坏地质环境的优点,在水工环勘查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几年来,在时空域内利用高分辨率技术勘查地质目标的成功,使水工环物探勘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水质测试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分析原理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这两类分析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特点,扬长避短,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分析化学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好这两类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物理、物理化学性质(光谱及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并使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测试方法。目前在水、工、环测试中主要应用以下各类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同位素测试。

参考文献:

[1]张人权等.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1).

[2]林学钰.现代水文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3]陈政治.论大冶市城区工程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建设,湖北地质会刊[J].2002(26).

[4]黄润秋.面向21世纪工程地质的发展[J]岩土工程界,1999(11).

[5]林学钰.现代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5年4月

篇10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Ⅱ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Ⅱ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蓝、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录取的专业:学前教育、航海技术、飞行技术等。专科专业:面点工艺、西餐工艺、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7、公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身体条件

男性考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70米,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考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60米,体重不低于45公斤;身体匀称;

左右眼单眼裸视力,理科类专业应在4.9(0.8)以上,文科类专业应4.8(0.6)以上。无色盲、色弱;

两耳无重听;

无口吃;

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无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驼背,无各种残疾,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无传染病,肝功化验指标必须在正常范围内,无甲肝、乙肝、澳抗阴性。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动力类、公安学类、体育学类、海洋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武器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旅游管理类、草业科学类各专业,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法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不宜就读烹饪工艺、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烹饪与营养、表演、舞蹈学、雕塑、考古学、地质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各专业及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法学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新闻学、侦察学、学前教育、音乐学、录音艺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医学各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教育学类、公安学类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音乐表演、表演各专业。

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超级秘书网

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专业目录或经教育部批准有权自定新的学科专业,学校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按公政治[2000]137号文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