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必要性

身心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其中,身体素质包含形态、机能、健康维持能力和健康知识与意识,心理素质包含个体发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心理素质,具体又可分为独立素质、自我调适素质、个体开拓素质等。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状况,反之,身体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和振兴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重要的人才储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初级社会”[1],从本质上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多样性和专业性的技能,在社会群体中能凸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显得更为复杂,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多样性。有资料显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专业素养、人际交往、体质和心理)被作为用人单位录取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身心素质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内涵,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中之重。就当前形势来看,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敏感群体而言,科学引导身心健康培养,系统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当前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面临多重压力,包括学业、人际、心理、就业等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多数大学生身体处于一个医学上的临界状态,即亚健康,虽未出现机体上明显的疾病,但仍对人的精神活动出现干扰,并使人的适应能力下降。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承担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大学仍较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培育而忽视了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容易放松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2]。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国内学者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专题调查,并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因素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江苏省教育厅自2006年开始对大学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将结果按生源地反馈给13个省辖市,结果显示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连年呈下滑趋势,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变化趋势上,大学生甚至不及中小学生。另一结果出自王胜超副教授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我国部分高校的528名本科生 进行调研,样本覆盖13 个省市的15 所大学。数据表明被大学生认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排在1~3位的是缺乏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生活无规律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其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达到54.8%~67.9%。“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则是增进健康的三大主要途径,其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85.6%的认知程度列于首位[3]。

近几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和2007年《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高校每年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测试和调查,包括体能测试、心理普查和体检等多项内容。从体能测试结果来看,纵向方面普遍显示,大一和大四年级学生的体测成绩对比大二、大三年级的体测成绩显示良好率较低;而从横向分析,新生入学初期,体能测试的合格率相对较低,约60%-70%,这一时期,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百分比相较其他时期呈高水平,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调查显示,有的学生经常出现因心理原因而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各项压力均有过此类现象,而部分学生会由于积攒过多的负面情绪,不及时疏导,从而因心理压抑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甚至出现厌学、厌世的现象。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健康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甚至有些认为自身的健康知识并不能达到维持自身健康的作用。大学生大都处在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格重塑完善的关键期。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性强,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都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对大部分初次离家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压力。而对于老生来说,学习压力、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也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还应注意到90代学生的特征日益凸显,在物质基础不缺乏的条件下,“90后”的身心问题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譬如喜欢独处、不善人际、独立性差、缺乏安全感等等。

总体来说,由于年龄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个体在这个阶段的种种表现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对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新生和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自身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导致常常因为主观或者客观认知、个人情绪、人格等因素走入心理误区,出现诸如自卑、孤独、嫉妒、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机体的功能,体现出身体疾病。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在智力上占据优势的社会群体来说,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便会成为身心问题的高发群体。如今各大高校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正在积极地推进高校健康教育体质的建设和发展,但在这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许多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不涉及到成绩结果,所以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同时,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合理也往往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各部门的衔接上都存在着问题,也使得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三、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目前,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4]。深入研究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内涵和提升途径,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提高整体素质,为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及成功就业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从大学生的内部因素来看,培养自身调节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从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的加剧等,都可能成为他们主要的压力源,因此就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途径而言,应从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家庭等多层级地构建身心健康教育模式,多角度设计提升途径,加强身心素质培养成效。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

学校应首先建立起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避免“闭门造车”现象,加强体育系、校医院、心理咨询发展中心、学院、辅导员等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之间的衔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同时,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细化体检和体能测试的相关标准,定期通过问卷、测试等方式抽样跟踪学生四年的身体状况,收集有效信息,在必要时能提供详细数据。

(二)深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制度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校史、校情、校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积极努力深化新生入学教育能帮助新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新生入校这一时期对打实学生身心素质基础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座谈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维持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为新生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顺利度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以授课的形式使身心健康知识更直接地传授给学生。1990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校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极具教育战略意义。在开设专业文化课的基础上,整合身心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三级身心健康教育网络,配合优秀师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教育课程,以先进的模式、丰富的内容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填鸭式”教育,多结合实践,综合考量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

(四)举办身心健康教育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中的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应理论结合实际,要有实践的要求,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达成培养目标。从学校层面看,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借助“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校体育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锻炼身体机能,强化抗压抗挫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学院层面看,可依托学院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月”、“爱国卫生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深化身心健康教育的成效。

(五)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科研交流活动

在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对学生日常的教育与管理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还应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身心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身心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关起门来潜心搞研究,还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丰富自身素养的同时汲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学术培训的机会,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层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六)建立身心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

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应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副书记为领导,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人员以及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依托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平台动员全院各部门明确身心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关心支持和参与身心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保证身心健康教育在学院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加身心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七)针对困难学生进行困难帮扶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而进入大学后迅速的环境变化和角色的转变都易给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对于在身心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应充分依托学校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借助“心理健康协会”、“朋辈辅导员”等组织,结合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协同专业指导教师,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等对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个的困难帮扶,正确引导和疏导负面情绪,宣泄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八)开拓身心健康宣传教育阵地

能否科学认识身体和心理现象,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身体保健和心理调适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化大学教育模式中,网络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加强身心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切实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日常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快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努力做好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反馈学生日常所碰到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九)加强“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在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身心素质教育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如遇学生出现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家庭的帮助。在日常管理中也应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身体或心理动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及配合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教育工作,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秀兰:谈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2]侯勇,颜素珍: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

篇2

关键词:成效 体育锻炼 意义 影响 策略

体育锻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且和民族及国家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决定了祖国未来的成败兴衰。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非常迅速。而因为面临就业、社会变革、家庭、学校的期望,以及学习上的巨大压力,容易导致社会适应危机。特别是不健康的身心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开展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

人体的成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营养、遗传等,而体育锻炼可促进机体骨骼的生长,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起到一定的提升,能够改善身体的各项功能和系统结构,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协调。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消除因为学习压力而带来的不良情绪。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绪等因素,和大学生参与有活力的娱乐活动,及体育锻炼,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当前,我国有越来越庞大的独生子女队伍,而大学生是这一群体的主体。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独生子女症。这一症状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差的动手能力、个性畸形、任性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而作为机体锻炼的直接手段,体育锻炼可促进大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通过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以及善于交际、活泼的个性,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今后健康的成长夯实基础。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成效是,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了“投、跑、跳”的能力,使身体的灵巧性和协调性大大提升。

二、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成效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升锻炼的成效

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学校生活的大学生,应充分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项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首先学校应对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使学生能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更加清醒的认知,这样才能自觉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还应适当的组织各种体育活动,通过举办各项体育赛事,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使体育锻炼的成效性得到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成效性做出保障。因此,学校应对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尽可能的完善。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开展。一方面,学校应对各个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尽可能的开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三)重视体育课堂的教学,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

尽管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但却有着非常有限的体育锻炼时间,因此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可使锻炼的效果得到一定的提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要重视体育理论教育,更要对课堂教学中的体育锻炼,引起足够的重视。可通过组织体育游戏和体育锻炼等,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可亲自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会使体育锻炼的效果达到最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也是提升大学生锻炼成效的方法,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进一步开展。

(四)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因材施教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大学生类型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也应该有所不同。应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在实践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择体育项目。对于那些急躁型和体弱多病的大学生,可选择那些持久性、有较小强度的体育项目,如慢跑等。而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尽量选择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和篮球等。对于性格胆怯的学生,可选择锻炼胆量的运动项目,如平衡木和滑冰等。而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应对肌肉发育的均衡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对身体的各个环节进行锻炼。

(五)加大经费投入,促进阳光体育的实施

大学应认真贯彻和执行教育部“关于开展阳光体育锻炼”的文件精神,并通过全过程的评估、管理和监督与跟进,掌握阳关体育的实施情况。加大考评力度,将评估机制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学生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做出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提供各项完善的条件,促进高校阳光体育锻炼的顺利实施。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及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而如何才能更好的提供体育锻炼的成效,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为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重视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成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田海滨.对我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N].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黄力艳.影响高校女大学生选修健美操的因素分析[J].大众科技.2010(08)

[3]顾民.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分析[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篇3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人际关系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57-01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 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1.自我为中心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80后、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往往被父母娇生惯养,喜欢所有事情都从自己的观点、角度来考虑,不会换位思考,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所遇见的人都有很高的的要求,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自我的性格导致自己同周围同学格格不入,缺乏同别人合作的信心与乐趣,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交际能力差,交流沟通能力差。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一旦步入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一些人际关系问题也就变得更加复杂。

2.情绪不稳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很多大学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主要与个人情绪不稳定相关。由于大学生没有步入社会,没有在社会中受到锻炼,加上家庭经济等原因,大学生容易形成自负或者自卑的性格,这种自负或者自卑的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阻碍因素。自卑使大学生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自负又使得大学生无法融入到大学人群当中,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因此,要想加强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

3.网络环境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受其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使大学生的知识补充与更新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严重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大学生整日沉溺于游戏与QQ当中,使得大学生最终成为茶饭不思的游戏狂人或者网虫。网络利用应该适可而止,高职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环境当中,容易形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从而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谐发展。

二 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对策略

1.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

大学生出现交际能力差的问题很多在于其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院校应该针对这一病根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和培养,毕竟大学生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大学生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双重培养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引导学生敞开心胸,主动交往

很多大学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主要与个人情绪不稳定相关,自卑的性格往往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敞开心胸,主动交往。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等各种活动,并且鼓励学生能够在活动展示的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这样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同时,引导学生维系良好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为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做出点滴的努力。

3.学会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关键,毕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有自己来打点的,因此,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学会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平时的同学交往中,首先要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人际交往的关键印象,在人际交往的继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做到宽容大度,合理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努力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总结:

总之,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对促进学生思想情绪的稳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上,往往会因为处理不当而经常被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在将来大学生毕业以后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创新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为我国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玮.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自我调适[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2]王晓忠.培养高职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J].科技信息,2010(32)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健身运动处方 教学模式

就体质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均符合入学的健康条件。可专家调查发现,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仅过2―3年,不少人的状况并无改善,反而令人担忧,有的还滋生了顽疾。究其原因:一是来自主观方面,缺乏心理健康意识,自我保健常识贫乏;二是来自客观方面,学校的体育设施水平低下。另外,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上述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实验研究成果表明,运动处方教学是缓解学生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参与者的健康水平有极大的提高作用,对其人际关系、焦虑情绪等方面有一定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传统的竞技化教学模式把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当成重点,与“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不一致,而且不符合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学习和年龄特征,因此没有将学校体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出来。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利用多样的身体练习形式,解决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的问题,可优化教学效果。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材体系,建立以健身为中心,运用运动处方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健身教学体系,使“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1. 健身运动处方释义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通过研究指出:人们在身体锻炼时只有对运动项目、内容、方法科学地选择,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并提出了“运动处方”这个概念。健身运动处方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针对个人身体状况而制定的运动健身方案,就像医生给病人对症开处方一样。健身运动处方包括:健身内容和锻炼方法的选择,身体锻炼的负荷强度和运动频率、锻炼时间的把握,以及自我医务监督等。运动处方对锻炼者的锻炼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是以“人”为中心,以“运动”为手段(为人的健康服务)而组织和安排的,它是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特点等,根据学生的健身认识水平和体质状况,选择适当的健身运动种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并指出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锻炼,以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保证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2. 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现状

运动处方是由WHO提出并得到国际公认的一种健身方式,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从卡波维奇提出运动处方这一概念起,经过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应用,运动处方作为一种科学健身方法已经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热衷于用运动处方来提高自己国家的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美国政府从1990年开始实施一个全国性健康计划――《健康公民2000年》。日本从80年代开始提出体育发展的两项基本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推广应用运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中使用并推广运动处方。同时英国、加拿大、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运动处方进行了研究和运用。我国在七八十年代有少数文章介绍过健身运动处方,但是,在学校体育特别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还不普遍,有关研究也不丰富。

3.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3.1教学程序方面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人――运动――人”,其工作流程是:医学检查――健康诊断――体力测定与诊断――制定运动处方――实施健身锻炼――进行体质评价。

这种程序首先从“学生”出发,通过医学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运动负荷检查),掌握学生的健康资料,了解运动禁忌症及运动安全隐患,确保运动安全性。如果身体健康,再进行体力测定,然后根据以上检查和测定的结果制定适宜的健身处方,开始实际锻炼,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八周以上)的锻炼后,再进行体质测评,检查健身效果,了解体质增强程度。这样的程序以人为中心,以运动为手段为人的健身服务,既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又能根据不同人的身心状况、年龄、性别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健身处方;既提高了锻炼效果,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保证了体育锻炼了科学性和计划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程序是从“运动”出发,一切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中心,人仅仅是运动的载体或工具,有时为了提高运动成绩,甚至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这就违背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3.2 运动负荷的控制方面

运动负荷是运动处方定量化和科学性的核心问题。健身运动处方是根据健身的需要来安排和控制运动负荷的,它遵循“高质轻负”的原则。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处方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30―150次/分之间,此时的脉搏输出量接近或达到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它把运动的安全性、乐趣性和健身的有效性三者通过处方的形式统一起来。在处方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规定出运动强度的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运动每次持续的时间,每周运动次数等,保证学生运动的安全,使学生得到健身的效益,享受运动的乐趣。健身运动处方的负荷标准是相对而言的,能适应不同个体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差异,保证健身者在安全有效的负荷范围内运动。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运动为中心,根据运动需要,安排运动负荷,它遵循“大运动量原则”,追求“难、新、险”,致使运动负荷往往达到或超过人体的极限,超过安全界限,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对人的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4. 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

4.1 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

4.1.1健康状况健康状况指通过医学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运动负荷检查)而获得的有关学生身体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在制定运动处方以前,首先要进行医学检查,诊断参与者的健康程度,排除安全隐患,确保运动安全。

4.1.2锻炼类型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及兴趣等具体情况,锻炼类型可分为达标组和提高组两类。身体素质差的可选第一类,身体素质较好的可选择第二类。

4.1.3运动内容运动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等,运动内容既要具有适宜性、安全性,又要具有实效性和乐趣性。

4.1.4运动时的最高心率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负荷。为了应用方便,国内外常采用心率作为掌握运动强度的标准(见表1)

4.1.5运动持续时间一般情况下,当运动强度较大时,持续时间应较短,反之持续时间较长。采用相同的运动量时,身体素质较好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宜选择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而身体素质差或初学者则宜选择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练习。

4.1.6每周运动次数有研究表明采用隔日锻炼的方法要比每锻炼的效果更佳。所以每周运动3―4次即可。

4.1.7注意事项指出禁忌运动的项目,并根据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分析运动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操作、运动不适症,预防和急救措施及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4.1.8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运动参与检查和观察自身体质健康和机能状况的一种措施。通过学生的自我监督,教师可以检验处方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对处方进行及时调整。

4.1.9执行情况学生完成每次练习后,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练习时的身体反应,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和锻炼情况,不断修改练习内容和方法。

4.2 健身运动处方采用的格式

一般采用表2所示的格式。

小结

(1)健身运动处方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制定的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

(2)运用健身处方进行体育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牢固确定终身体育观念,与学校培养人才目的相吻合,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要求相协调,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3)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中对增强体制健康目标所达到的程度进行适时检查,同时也可以使体育教学中的健身锻炼实践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许朝洲,胡启权.运动处方在体育健身中的应用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3(1):86.

[2]李微,陈宝玲.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心理效果研究[J].体育学刊,2000(6):16.

[3]李新安,彭洪涛,高彩云.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与普通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江西大学学报,2006(2):86.

[4]彭军,吕平.普通高校体育课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效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28.

[5]宋志坚,刘萍.试论健身运动处方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4):319.

[6]陆海,刘献国.对大学生健身处方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3,20(4):64.

[7]凌红月,钟振新.健身运动处方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27.

[8]扬文轩,陈奇等.大学生运动处方的实用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0(4).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定向越野;可行性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兴事物的层出不穷,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很多新的项目被引入我国的普通高校,比如网球、壁球、野外生存、定向越野运动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传统的项目不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已经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去达到体育教育的最高境界。

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既属于户外休闲、娱乐运动,又属于竞技运动。参加定向运动除需要指北针和地图外,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是一种较为经济的运动项目。它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衡阳市五所普通高校(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环境生物学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衡阳市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分析衡阳市普通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2.2 逻辑分析法

本文运用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演绎推理,分析归纳,探讨衡阳市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可行性。

2.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衡阳市普通高校从事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就各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师资情况、影响因素、可行性等方面内容进行访谈。

3 结果与分析

3.1 定向越野的定义及特点

定向越野是定向运动的基本组成成分,也是定向运动较为典型的形式。定向越野要求参加者以徒步、奔跑相结合,借助地图和指北针,按事先地图上标注的地点顺次到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赛程。通常意义上来说,一条标准定向路线由起点、终点和中间一系列的点标组成。国际定向联合会按照运动模式,将定向运动项目分为徒步定向、山地定向、滑雪定向以及轮椅定向等。在几项定向运动中徒步定向(又称为定向越野)组织形式简单、大众化、局限性小、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定向越野课程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以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将培养定向越野应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最终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

定向越野的特点:

(1)参加的人员的广泛性。由于定向越野比赛可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编组,加之赛程可近可远,场地可难可易,比赛因体力与智力结合而决胜,因此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可说是一项8岁到80岁人人皆宜的群众性健身的运动。

(2)浓厚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社交性。

(3)激烈的竞争性。定向越野比赛不仅只是体力方面的竞争,而且也是智力和技巧方面的竞争,奔路的速度靠体力,奔跑和方向,路线选择的正确与否,要靠认图和用指北针的技巧,则要靠智力。

3.2 衡阳市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越野课程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增强其各种体育知识。定向越野运动作为一种新兴体育项目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不需要太多资金,只需绘制定向地图以及少量的器材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公园、郊外等现有的地形条件,扩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同时定向越野运动参与性非常好,没有年龄限制,没有人数限制,任何学生都能参与,趣味性浓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定向越野运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定向越野运动教学不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而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育不是由外向内灌输进来的,而是学生自我教育产生的结果。定向越野运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自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定向越野运动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实用,贴近生活,形式上灵活,方法上多样,把趣味性与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衡阳市各高校体育课教学大都采用俱乐部形式,开设定向越野课程是对更好开展俱乐部模式教学的一个很好补充。

3.3 衡阳市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越野课程可行性

3.3.1 符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

2003年颁布《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体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为轴线,同时发展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田野、森林、山地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衡阳市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越野课程符合《纲要》要求。

3.3.2 开设定向越野课程所需的场地、器材要求相对较低

近年来随着衡阳市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壮大,在校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人均可利用的场地设施越来越少,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场地设施、器材成为了体育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定向越野课程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要求相对较低,可直接利用校园、公园、野外等场地就可以开展定向越野活动。高校开设定向越野课程,可利用学校的结构及现有的场地设施开展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缓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还可以使课程开设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3.3.3 拥有开展定向越野运动丰富的资源

目前,衡阳市普通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校园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各高校校园拥有很好的校园环境。衡阳市有雁峰公园、岳屏公园、南湖公园、生态公园、船山公园、平湖公园等,大多数依山傍水,拥有很好的地形地貌,为定向越野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3.3.4 定向越野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定向越野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的运动,对缓解焦虑,减轻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参加定向越野运动时,在路线、地貌多变的情况下,奔跑攀爬,克服障碍,加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机能,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协调能力,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水平的目的。定向越野课程将学生从传统体育课堂带到自然环境中,使得学生的身心压力得到释放,在运动过程中磨练意志,培养积极进取、自信乐观的态度,提高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的不断完善。

3.4 衡阳市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越野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

3.4.1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化的师资是定向越野课程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目前衡阳市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定向越野运动,对定向越野的理论、技术水平相对较弱,而教师定向越野专业知识一般都在各种短期培训班中获得,自己并没有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也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

3.4.2 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担心定向越野课程教学的安全问题,认为让学生在外面组织教学容易造成教学事故,难以组织和管理。并且课前布点及课后回收器材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容易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3.4.3 定向越野知识宣传和普及

定向越野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学生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并且教师对定向越野的相关知识并不完善,因此容易影响定向越野课程的发展。

3.5 如何解决衡阳市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越野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

3.5.1 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

加强与提高定向越野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是提高高校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引进专业的定向越野教师,并选派有一定定向越野基础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3.5.2 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要想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需要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定向越野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能够使学生在各项素质能力提高的同时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且能更好地体现健康为先的理念。

3.5.3 加大宣传力度

定向越野课程的开展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大对定向知识和信息的宣传与普及。比如开设专题讲座,在校园网上建立定向越野信息专栏、成立定向越野协会等。

4 结论

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定向越野课程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大学生自我学习体会与兴趣的需要。衡阳市普通高校应积极顺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外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的丰富经验,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开设定向越野课程具有一定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力.定向越野运动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2:223-226.

[2]钟大鹏,洪元舟.论定向越野运动及其形式和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94-96.

[3]支学干.浅谈定向越野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前景[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10-112.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

1.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1.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2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

3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3.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3.2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娱乐休闲方式主要有“体育活动”(占25.1%)、“看电影、听音乐”(占23.7%)、“阅读书刊、报纸”(占21.9%)3项。这说明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基本上是健康的、有益的。这项统计结果同时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有所不同,男生“体育活动”占35.7%,几乎是女生(12.5%)的3倍,而女生“看电影、听音乐”和“阅读书刊、报纸”分别为29.6%和28.3%,相对男生的18.7%和16.5%的比例高出了许多。

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使大学生锻炼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健美操的运动强度,及其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等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论证法,对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练习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健美操 身心健康 高校女生 身体形态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已成为21世纪大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形象内涵。一个好的外在形象是他们求职,适应社会竞争,获得良好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当代大学生中,女生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群体。由于女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自我意识较弱,因此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状态。把健美操运动与女大学生新生问题二者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特点,从而更清楚地把握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身心动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并对其分析,从而预防各种身心变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女大学生从生理上达到一定健康,塑造形体,强身健体,还可以从心理上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提高生存能力,从而使她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健美操是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一种体育项目。它给人以艺术享受,使人心情愉快,陶醉于锻炼的乐趣中,减轻了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从而增加了健身的效果。我国健美操运动开展在上世纪80年代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文化形态的兴起,为新时期审美观念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在当今这个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健美操运动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已逐渐为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一枝鲜艳之花,给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通过健美操的学习,发现健美操不仅可以满足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且可以塑造健美身姿,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健康发展,健美操教学课对于提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及身体形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健美操的特点

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项目,因此,健美操属于健美体育的范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健美操运动协调、流畅、有弹性,使练习者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艺术修养。而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健美的体魄、高超的技术、流畅的编排和充沛的体力等,也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健美操运动的“健、力、美”特征和高度的艺术性。

二、健美操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

(一)健美操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有关专家调查发现,女生在15-25岁间正是脂肪细胞兴旺发达的高峰期,16-17岁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激素的大量分泌,食欲及食量的大量增加,最容易出现肥胖。笔者随机抽取山西工商学院2013级会计1班和2班选出20名女生经10周健美操锻炼后的两次体重、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等身体成分指标测量结果比较看她们的体重平均减少2kg,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有助于减少女生体脂,减少体重等作用。因为健美操是动态的健美锻炼,动作频率较快,走、跑、跳结合的动作,使身体消耗能量较大,这有利于消除人体内和体表多余的脂肪,维持人体吸收与消耗的平衡,降低体重,使人的形态按健美标准得以塑造。由此可表现出健美操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又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能缓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效果。

(二)健美操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健美操全套动作练习方式多样,练习部位广泛,对人体头、颈、肩、臂、胸、腹、腰、臀、大小腿等各部位均有相应的锻炼方法。其中的柔韧性练习和身体基本姿势的训练,有利于挺胸立腰的端正体态,各种波浪转体等动作有助于发展腰腹肌肉,促进腰腹灵活刚健有力,从而衬托人体美的曲线。而各种方向踢腿动作和髋部运动可使臀部肌肉结实有力,略显上提,给人以重心提高、双腿健美的感觉。胸部是体现形体美的重要部位,各种扩胸展体练习可以使胸部肌肉发达,胸腔容积增大,因而能够更好的体现青少年胸部丰满而有弹性的健美体态。如:“O”形腿、“X”形腿、脊柱弯曲、驼背等情况有很好的修复作用。由于身体姿态的矫正而导致身高的增长是极有可能的,这种增高方式也是最理想的。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美操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结合了芭蕾舞、舞蹈、体育舞蹈、拉丁健美操、搏击健美操中的内容,因此,摆在老师面前的任务也变得十分艰巨,教学难度愈来愈大,只有编排综合内容的健美操,并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进行健美操运动,主要可以体现他“健、力、美”的一个特征,“健康、力量、美丽”是人体身体状况所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任重.健美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16):122-123.

[2] 孙高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相关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9(5):121-122.

篇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状况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阐述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为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已经是现代健康的重要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独生子女人群日益扩大,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出现了很大的困扰,检测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把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际上,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担任着让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任。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弱点,超过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合格率仅为20%多,心理健康的优良率不足10%。。从以上看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具体表现在:没有独立意识,依附心理严重,自私自利,缺乏自信心、责任感和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没有奋斗拼搏的精神。

(二)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甚至是两个家庭就一个子女,家长的过度溺爱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健康,还有一些家庭关系不和谐、单亲家庭等,让孩子心中有了阴影,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的不重视。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校片面过度追求升学率,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因升学压力给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3.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进步,网络的发展,社会上一些庸俗的信息走进了当代大学生。由于大学生刚从中学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脱离了父母的谆谆教导,没有学校亦步亦趋的严格管理,再加上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好奇,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严重侵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三、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躯体器官发育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为人的大脑提供能源和营养。有资料表明,喜欢运动的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细胞比一般人的多100-150万个,血液循环量能够向大脑组织提供更充足的氧和营养。其次,体育锻炼能防止大脑过度的疲劳,适量的体育运动还能增强智力。另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促进思维的活跃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体育锻炼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情的源头,建立强烈的自信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培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活动中,很多项目就是在尝试中不断进步,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中,得到一个又一个突破。例如跳高项目,就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超越中获得自信。而且经过体育锻炼男生体格健壮,女生身材苗条,也是美的展示。体育的魅力有就在此,在失败和成功中找到自我升华的感觉,增强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压力、挫折越来越重,大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对现阶段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活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体育活动中,处于落后,不气馁,咬牙坚持,努力追赶;处于领先,不骄傲,继续努力,保持优势;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精神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双方在对等的规则下进行技战术、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同时体育运动又包括个人和集体项目,在集体项目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因此,要求每参与者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为加强和发挥集体力量而努力。不但使集体的目标能够实现,也能让个人的水平尽情发挥。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精神。

(五)体育锻炼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也快,人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冷漠,而体育活动是人与社会很好的接触方式,能增加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体育活动能让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到满足感,找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丰富个人的生活方式。学校体育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能有效的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爱护自己,关心他人,热爱社会,培养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生存的需要,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适应各种生活环境。我们应有效的利用体育这个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开拓一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出一批身心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2] 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72-74.

[3] 刘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4] 王华叶,林岭.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剖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5.8:108-109.

篇9

摘 要 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体育锻炼(散打、篮球、羽毛球)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性别差异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提供心理学上的参考。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自尊

由于身体自尊对研究体育锻炼参与的心理前因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体育的教育情景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与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自尊的水平、心理健康的水平。从影响因素着手,试图改变影响因素,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身体自我评价偏差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二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抽取羽毛球提高班、篮球提高班及散打提高班男、女学生各120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影响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概念的因素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分析

为了考察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采用身体自尊量表(Physical Self-PerceptionProfile,PSPP)徐霞(2001)修订。对羽毛球提高班、篮球提高班及散打提高班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本研究中,身体自尊主领域只在散打项目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且总体上男生高于女生。这与很多类似研究结论一致。

在次领域的各维度上,羽毛球提高班没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羽毛球运动在长沙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在本校也是一项深受男女生喜爱的球类运动,对这个项目的喜好本身就没有性别的差异;从健身健美的角度来说,既能强身健体,提高锻炼者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也比较符合现代青年人塑身健美的需要。

篮球项目只在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身体状况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力、保持锻炼的能力以及对锻炼情景的自信心。身体吸引力包括富有吸引力的体格、保持富有吸引力身体的能力和对身体外貌的自信心。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对锻炼者的体能是一个考验,男生高大的身材和强壮的体格在篮球运动中则充分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的满意度和自豪感,因而在这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

散打提高班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及各维度上都出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身体自尊各维度上的得分来看,男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散打训练对男生产生的效应比女生大,这可能是因为散打是一种比较男性化的体育项目。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比男性承受着更多的来自身体外表方面的压力,而散打运动提高的仅仅是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内在身体状况,且散打练习后的健壮体格往往与流行的“女性美”标准不符,但是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和要求恰好与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相反,所谓的“男性美”或者说是“阳刚之气”的强健体魄是需要经过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散打运动刚好符合他们的要求。本研究中的男生是经过1年的选项课学习,对自己所学体育项目感兴趣且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经过一轮筛选,第二年进入该项目的提高班继续学习,他们不仅上课时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在课余也经常自觉参与该项目的锻炼,他们对体育锻炼后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满意度比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散打项目在身体自尊主领域上出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且总体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篮球项目在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羽毛球项目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均没有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通过调查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选项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实施以体育锻炼的手段来促进和强化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徐霞,姚克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2001(3).

[2] 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1):65-68.

篇10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 ;大学生;应对

一、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的概述及影响

     危机原指疾病的转折点,如今,人们常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令人忧虑且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而所谓突发危机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生命财产、身心健康等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件,包括恶性事故、人为灾难、自然灾害等。例如08年 5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 11年7月23日发生的高铁追尾事故。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重要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各种现象的敏感地带。近几年,许多学校发生了一些波及面广,危害性大的突发事件,比如校园自然灾害、集体食物中毒、校园自杀、暴力事件等。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时间要求紧迫性、影响广泛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当事人很难用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应对,许多人会感到焦虑、无助、不安甚至恐慌、产生重大应激。心理学研究证明,不适当的、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危害,还可能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

二、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同样是面对突发危机事件,不同学生心理反应迥异,甚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头脑冷静、行为沉着;有的学生急中生智,想方设法摆脱困境;有的学生则表现为知觉狭隘,思维紊乱,恐慌、悲哀甚至绝望,盲目行动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产生心理危机,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他对自己应对困难情境能力的评估,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情境的情绪反应状态。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过分得溺爱和保护中成长,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在遭遇突发危机事件时,意志品质差,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不知如何寻求他人和社会援助,利用有利条件去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这一时期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自主性、活跃性和敏感性,但又具有轻信、偏激、冲动等特点。作为这一独特的群体,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时,更易表现出怀疑、无措、茫然、惊慌甚至绝望。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环境因素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很少学校重视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应激教育甚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提升上,造成学生对突发事件的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应对策略。当危机来临,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应对。08年北京某网吧发生火灾,当场死伤几十人。事后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被火直接烧死的,而是一大部分在惊慌逃命中被挤踩致死,另一部分是被烟熏致死的。换句话说,这些学生是被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致死的。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偏差。一方面,他们非常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学习成绩如何,但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状况则不予重视;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自身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较强应激心理素质,这就使得孩子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和危机意识,更缺乏危机事件的应变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主要措施

     虽然突发危机事件的每一具体事件都表现为一个较小的发生概率,但各种突发事件的总体概率并不低,相当多的危机是可控、可防的。为此,学校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消减甚至规避危机发生的可能。

     (一)应对危机,教育是关键

     危机教育是指使学生具有危机意识、防范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具备应变处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使他们自如应对危机。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加强日常性的危机管理,广泛宣传教育。

     (二)应对危机,人员是保证

     应对危机,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形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强身健体,健壮体格,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危机的应变和承受能力。

     (三)应对危机,组织是基础

     学校危机管理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要求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明确,学校组织结构设计优化,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机制高效、动态、持续。这样才能保证危机到来之际,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害,同时对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危机,也具有极端重要性。

     (四)应对危机,沟通是捷径

     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从沟通角度入手,首先要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积极配合;其次要保障校内信息渠道的畅通,一旦出现危机苗头,要迅速上报,层层反映,以便学校的管理层迅速决策,将危机控制在初始阶段。最后,面对社会危机,学校可采取坦诚的态度,不回避问题,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一种负责任的姿态,实施有效沟通。

     (五) 应对危机,环境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