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公园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公园管理条例

篇1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协调措施

一、园林施工中的管理要点

(一)原有植物维护

为了防止机械伤害到树皮和树干,可使用草袋保护树木,尤其是人行道旁边的树木,有的时候因为要更换树穴板,就要做一个垫层,但水泥和石灰都会使土壤碱化,阻碍树木的正常生长。如果必须使用垫层,就要用水养护,并及时把树穴围起来,也可把水导开,不能往树穴里浇水泥的水。

(二)绿化带的整理

整理绿化地不仅要清理垃圾、拔草除草,为树木等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确保根部有充足的延伸空间,还要维持树的活力,使树木顺利吸收养料和水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根部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其次要保证合适的土壤硬度。最后要保证土壤的透水排水性,确保团粒结构良好,必要的时候可以加设排水设施。

(三)土壤的选取

土壤的表层要有大量的养料和土壤团粒,然而在改造地形的时候,通常是剥去表层,这样就不能确保植物拥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要保存原有的表土,在种植的时候使用。采取表土和复原的时候,要禁止重型机械进入现场压实土壤,以免团粒结构被破坏,应该使用倒退铲车掘取表层的土壤,并朝一个方向进行。表层的土壤要直接平铺在原先设定好的栽植场地上,而不能临时堆放到各处,以防地表固结。

二、现代园林施工中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一)园林施工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图纸来进行

目前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绿色植被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也需要严格按照设计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这样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园林工程中绿色植被的成活率,而绿色植被在生长的过程中也要进行科学的养护管理。因此工程施工时也必须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来进行施工,如果胡乱的进行施工,那么工程就会出现杂乱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二)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与控制

1、加强对施工材料采购阶段的管理。要求采购人员出示采购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对施工材料的生产厂家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在正规生产厂家购买正规的施工材料,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2、对采购回来的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要求派专业的质量检验人员对施工材料的性能、稳定性以及质量进行专业检验,并采取成批抽样检验的方式,从而了解整体施工材料的质量。如果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需要及时地找到相应的责任人,采取退回材料的方式,坚决不能采用存在着质量问题的材料施工,最大程度的确保园林施工的质量。

3、对园林施工材料的存储环境进行管理与控制。由于很多施工材料对存储环境要求非常高,如果施工材料处在过度潮湿、过度炎热或者是过度寒冷的环境下都可能出现材料性能问题,造成园林施工材料质量的下降。因此,应合理地管理施工材料的储存环境,确保施工材料在合适的环境下存储,确保园林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

(三)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

在园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首先,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地引进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将园林工程施工与现代化施工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提高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应确保施工人员施工操作的规范和合理,应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监督,全面地了解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同时针对于施工人员施工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针对于一些屡次犯错的施工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处罚,以确保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

(四)对施工设备的管理与控制

在园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设备的应用质量直接决定了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施工设备的使用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首先,应对施工人员使用施工设备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在使用施工设备中存在着的问题,通过及时地指出,能确保施工人员对施工设备的规范化操作。例如,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高空作业,设备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保证操作的连续性,确保高空作业人员施工的安全。其次,应加强对施工设备的日常维护,避免出现设备带病作业的情况。管理人员应在每日施工工作完成后,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施工设备存在着故障隐患,应及时的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保养,从而提高施工设备的使用质量。总之,通过对施工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将施工设备的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确保园林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五)组织施工和施工人员的配置优化

为了更好的对工程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对工程的每个工序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部分,需要按照工程的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性质作为划分的依据。同时,工程组与工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园林工程中的质量、造价、进度以及各项安全事项等内容都需要由工程的复杂人来进行负责,这样每个施工段的施工都需要由所有的人来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负责,这样管理人员也可以对人员的配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且通过不断的培养和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来合理的安排工程施工人员的组织结构,这样也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的考核,针对于一些施工技术应用水平过低的员工,应采取辞退处理,从而确保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园林工程施工工作的如期完成。

三、结语

园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保证工程质量,将园林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盛志华,周建铭,周福民.浅谈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建议[J].现代园艺,2012,12:110+112.

篇2

【关键词】 大专士官 工程力学 静力学

“工程力学”是大专士官2+1层航空机务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属基础教育课程,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为系统了解航空机械装备和地面设备的工作原理并正确使用、维护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组在2010~2011年度对该课程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授课效果虽较之以前有较大改进,授课质量也有明显提升,但和装备结合得不够紧密。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论证,课程组拟于2011~2012年度对该课程实施基于航空装备的“一条主线、若干单元”大专士官学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此,本文对此教学改革在工程力学课程静力学模块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一条主线、若干单元”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一条主线、若干单元”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将所学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的模块,并且将每个模块的各个知识点都和装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学员为主体,让学员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学员能体验到其中的艰辛和乐趣。

“一条主线、若干单元”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能够体现课程的性质、改革理念、课程目标,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还具有针对性、明确性和应用性,以问题为中心,任务贯穿所有知识点,每一个模块的知识都能解决一个具体的航空工程实际问题,解决一个具体的航空工程任务。用任务作为问题来牵引学员的好奇心,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使学员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带着兴趣学,每学完一个模块学员就应该具有一个对应的解决问题能力。用“教”与“学”的相互融合促进核心目标的实现,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一条主线、若干单元”教学法在静力学模块中的应用

在大专士官2+1学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静力学模块共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别是: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力矩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及空间力系,其中静力学基础是为后续四种力系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后续四种力系的讲解都围绕着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可以说研究力系问题就是主要研究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下面就对“一条主线、若干单元”教学法在静力学模块各个知识点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2.1 平面汇交力系。平面汇交力系是一种基本的力系,在讲解本章内容时,始终围绕“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这条主线展开。首先,介绍了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与平衡的几何条件,结合大学物理中学习的一些力学知识,从而为后续知识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讲授了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合力投影定理,为利用解析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奠定了基础;本章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与平衡的解析条件,利用解析法实现了对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通过对其平衡的解析条件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从而为解决工程中平面汇交力系问题提供了依据,在本章知识讲解的最后又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强化了学员对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的理解和应用,为其岗位任职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力矩与平面力偶系。在研究比较复杂的力系合成与平衡问题时,需要掌握力对点的矩的概念和力偶的概念,并会计算它们的大小,在讲解本章内容时始终围绕“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这条主线进行授课。首先,结合大学物理的所学知识和工程实际问题讲解了力矩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为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这条主线讲解了平面力偶理论,分析了力偶的性质,结合实例探讨了平面力偶系的合成问题,得出了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这一结论;最后,通过分析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得出了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从而解决了平面力偶系的平衡问题,进而为复杂力系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2.3 平面任意力系。在介绍本章内容时,也始终围绕着“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这条主线进行授课。首先,借助力系的平移定理将任意力系中的各个力进行移动,将平面任意力系转化为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进而借助已有知识实现了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进行简化,也就是解决了平面任意力系的合成问题,得出了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的最终结果为一个主矢和一个主矩;其次,通过对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条件的分析,得出了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从而解决了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强化学员对平面任意力系合成与平衡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篇3

关键词:公园;管理;养护;包头市

中图分类号 S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72-03

1 包头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包头市园林绿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造绿惠民”的原则,有序推进园林绿化。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包头市园林绿化建设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市、区政府两级每年投入园林绿化建设的资金逐年加大,各类绿地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形成了线性景观网络化、局部景观个性化、整体景观生态化的格局,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 390hm2,其中绿地总面积达到7 801hm2,城市绿化三大指标分别为:绿地率39.84%,绿化覆盖率42.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m3。截至目前,共建成社区运动公园28个,各级各类公园、广场及游园景点185个,绿地面积达到3 187hm2。对于改善包头市人居条件、美化城市环境和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发挥着重要作用。包头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市容环境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在2005年荣获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华环境奖”的称号,并成功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桂冠,2008年在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取得地级城市第一名的成绩。

2 包头市公园管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包头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快以及百姓市民休闲健身、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已由原来注重绿化面积、数量的扩张转向注重建设质量、景观效果提升,转向在养护质量和管理上更注重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

2.1 园林绿化景观建设 包头市在公园设计建设过程中,从设计环节上引导公园建设走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发展道路,引进全国知名设计公司,严把设计方案审查关,提升公园建设质量。“十二五”时期比“十一五”时期增加大型绿地7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60hm2、建成区绿地面积1 463hm2、绿化覆盖面积1 717hm2,特别是2015年全市建设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生态效益明显的公园绿地,如奥林匹克公园、市民公园等,社会影响力广泛,受到全市市民群众的好评,在主城区基本实现“300米见园、500米见绿”的要求。同时,按照“提升景观、完善功能”的要求,城建委分期分批对老旧公园实施提档升级改造工程,2015年新改建公园公厕25座、硬化铺装2万m2左右,栽植乔灌木11万株(丛)。

2016年包头市重点推进21项公园广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11.7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24.24亿元。加大奥林匹克公园、市民公园、召庙公园、环赛汉塔拉自行车道等中心和重点区域的公园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城市“绿核”,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提升整体绿化建设水平;本着“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营造景观、健全配套”的理念,吸纳海绵城市的设计新要素,对劳动公园、八一公园、植物园、银河广场等8个老旧公园、广场进行基础设施和绿地景观的升级改造,稳步提升城市绿地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质量;以彰显地域风情,传延历史文化,突出主题特色为原则集中开展军工文化主题公园、赛汗塔拉公园扩园提质、井坪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赛汗塔拉公园作为包头市最大的力争多建精品,多出亮点,凝练特色,不断提升城市绿地建设品质,有序拓展城市绿地覆盖半径。

2.2 绿地维护管理

2.2.1 修订、落实完善园林绿地方面的规程制度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行业统筹”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按照“责任明确、方便管理、全面覆盖、互相衔接”的原则,在公园内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绿化养护任务分解到位,细化到人,形成人人监督、人人负责的管理体系。同时,健全绿化养护检查考核网络,积极推行“互联网+监管”方式应用,利用智能手机便捷准确传递养管信息,养护管理的即时性、便捷性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形成了日巡查、周检查、月考核、年考评的考评体系;在对区属绿地的监管服务上,主要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下发年度工作安排、组织全行业绿地检查、开展培训交流等方式推动,出台了《公园管理规定》《公园游乐设施管理办法》,启动了《包头市公园管理办法》的编制工作,《公园经营项目管理规定》即将修订完成;在公园管理中,以专业养护队伍为基础、以三级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考评制度为保障,逐步建立起专业、规范的公园管理体制,使公园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2.2 实施精修剪、细养护的绿地植物养护方案 公园乔灌木的整形修剪、地被草坪的修剪除杂、花坛花带的维护以及植物病虫害防治、卫生管理都有统一严格的养护管理质量标准,对绿地内所有苗木和设施进行了登记造册,对园林建筑、雕塑喷泉、园路广场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垃圾桶井盖指示牌等公园设施的完整安全有严格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营造了市区公园“精、细、秀、美”的绿化环境。

2.2.3 推行依法执政的管理模式 始终贯彻《包头市城市绿化条例》,严格绿线管理,针对城区3hm2以上绿地进行基本信息普查统计,并以地理坐标的形式确定绿地边界,建立城区绿地的电子档案,并拟申请进入人大立法程序后正式公布,为城区绿地的依法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在《包头市绿化条例》《赛汉塔拉湿地管理条例》实施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草拟《包头市公园管理办法》,已列入包头市年度立法计划,健全绿地保护法制体系。同时,按照住建部《城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管理暂行条例》要求自查,全市公园未设立为少数人服务的会所、高档餐馆、茶楼等;未利用“园中园”等变相经营。也不存在违规增添游乐康体设施设备以及将公园内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以租赁、承包、买断等形式转交营利性组织或个人经营行为,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公益属性。

2.2.4 遵循“以人为本”的建管思想 包头市注重城市爱绿护绿和绿化法规常识的宣传,开通了园林公众号、建立了网络平台,推动“城市绿化认养”活动、“便民服务进社区”活动,扩大了园林服务半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为契机,加强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利用公园绿地服务窗口的优势,通过悬挂宣传板、文明条幅,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形式,引导游客文明游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公园、广场志愿服务工作,增加文明引导员的数量,完善志愿者服务站建设,积极吸纳各类社会团体监督园区管理工作,并与社会团体和各大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绿色环保理念,使包头市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攀升,促使公园成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阵地。

3 加强城市公园维护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城乡统筹发展对公园类型、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城市道路改造、地铁修建、房地产开发对公园用地范围、公益属性及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市民群众对公园数量、内涵、品质功能、开放时间与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全市公园除包头乐园、北方兵器城外,全部实行开敞式免费开放,公园游客数量急剧增长,公园管理难度日益增加。针对公园事业面临的上述挑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规划建园,建设精品绿地 按照《包头市园林绿化十三五规划》的建设要求,着重加强“包头市城市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16类主题公园建设,突出人文内涵和地域风貌,避免“千园一面”,使公园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立足自身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精品公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绿色名片;重点加快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和郊野公园的建设步伐,发挥新建公园主动导流游客密集园区的作用,减轻大型公园、中心公园、老旧公园的管理压力;在新建公园时因地制宜地增设调蓄防涝、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发挥公园绿地生态调节作用;分阶段、有步骤的推动老旧公园提档升级改造,拟对劳动公园、八一公园、阿尔丁植物园、银河广场、迎宾公园等进行改造,主要是开展基础设施更新完善、优化园容景观、提升服务功能,增强绿地承载能力。

3.2 改革创新,探索先进管理模式 借鉴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经验,积极探索研究公园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公园等级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在资金投入、考核检查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在标准完善、考核和监管机制健全的基础上,参照已有实例,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对公园卫生保洁、安全保卫以及防治病虫害等日常养护作业探讨实行社会化管理模式,推动公园管理创新。

3.3 多措并举,提升公园管理服务水平 针对管理困境,要逐步建立公园长效管理机制,绿地日常管理、考评要在现在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公众服务热线的功能建设,对市民投诉快速反应,重视媒体的“曝光”,认真整改存在问题;探索建立“公园―社区―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共建模式,充分依托社区资源,积聚广大绿化志愿者力量,共同提高公园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市民游园的文明素质和形象;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使公园广场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李丰生,张文茜,曹世武.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研究进展与述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5(6):142-147.

[2]朱明,史春云.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综述及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9):24-33.

[3]袁南果,杨锐.国家公园现行游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05,21(7):27-30.

[4]任晋锋.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园林,2003(11):46-48.

[5]林晶,李岳.浅议公园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园林,2006(10):33-34.

[6]张翔宇.探讨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J].中华民居:学术刊,2011(11):73-74.

[7]施德法.用园林人才推动行业发展[J].园林,2012(6):18-21.

[8]赵宏彬.城市园林绿化管养的市场化探讨[J].中国城市化,2016(3):78-80.

[9]张英丽.浅谈园林绿化市场化管护[J].河北林业科技,2013(4):86-88.

[10]李金柱.浅议城市绿地养护产业化趋向[J].宁夏农林科技,2007(4):26-27.

[11]何向东.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与养护管理之浅见[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4).

[12]张芳,赵强,赵瑞清.创建园林城市 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J].技术与市场,2012(05).

[13]王慧君,韩永清.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策略[J].中国园艺文摘,2012(10).

[14]陆小成.城市绿化管理精细化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学刊,2012(05).

篇4

【关键字】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构想

城市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道路交通及居民安全出行的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在当前我国能源紧缺、交通拥堵加剧的情况下,呼和浩特市应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以促进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引导市民全新的出行理念。

1、慢行交通的概念

慢行交通是指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噪声较低,制动良好)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的交通方式。出行半径在1~3公里有明显优势①。

慢行交通具有以下特点:方便居民接触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更适合短距离出行;环保、健康;不易发生交通事故。

2、国内外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经验借鉴

2.1慢行之都――丹麦的哥本哈根

作为世界闻名的慢行之都、自行车城市,哥本哈根市目前建有附人行道的自行车绿色路线和远离交通道路的休闲型步道;为改善当地自行车停车设施和骑行环境,政府鼓励建设自行车停车场,并沿道路设置供居民和相关人员使用的自行车停车架;在公共交通新环线及郊区铁路的所有车站及地铁车站附近,均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2.2杭州

杭州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的城市之一,具体措施为将非机动车道网络按等级分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休闲道;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及河道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公交加慢行”一体化交通出行,发展多元化慢行交通模式,实现交通宁静化。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实,杭州市开展了公共自行车租赁,开通了水上巴士,加强对慢行交通的安全引导和人性化关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存在的问题

3.1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偏低,未能与慢行交通形成有效衔接。

3.2立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机非隔离设施(隔离栏、隔离墩、交通标线、分车带),非机动车停车场,盲道,无障碍通道,步行街等慢行交通设施分布不均、布置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设置。

3.3步行街、街头公园、城市公园、滨水空间、步行商业街等慢行休闲空间设计缺乏特色,行人空间环境较差,与慢行交通空间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的换乘枢纽。

3.4慢行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人行步道被机动车停车侵占、占道经营、公共服务设施侵占等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城市有60%的步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不足2米②。

4、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构想

4.1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多层级出行引导策略

基于呼和浩特的现状交通模式,依托城市现有功能设施及适宜慢行的出行范围,构建慢行区、慢行核、慢行道三个层级的慢行系统,逐步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实现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出行引导模式。

4.1.1慢性区

①核心慢行区:可依托呼和浩特市一环路、二环路、科尔沁南路、机场快速路、鄂尔多斯东街、兴安南路、昭君路、云中路、呼准公路等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将城市核心区周边划分为多个核心慢行区。

②大青山南坡生态慢行区:大青山南坡慢行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可将其规划为一个慢行区,也可规划为大青山南坡生态慢行带。

4.1.2慢行核

慢行核是慢行区内重点发展慢行交通的核心区域,可吸引人们参与多彩的慢行生活,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出行观念。

可将呼和浩特市城市慢行核划分为以下几类:

①公共交通枢纽核――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周边区域,包括轨道交通站点及主要公交换乘站点等;

②城市活力核――中心商业商务区、文化娱乐中心、院校等;

③城市休闲核――大型城市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滨水休闲区、历史风貌区等;

④城市生活核――大型居住区中心、社区中心等。

4.1.3城市级慢行交通通道

海拉尔大街、兴安路、巴彦淖尔路、鄂尔多斯大街等作为呼和浩特市的主要街道,可作为城市级慢行交通通道。另外,还可形成大青山南坡慢行休闲通道、环城河慢行休闲通道、大黑河慢行休闲通道等城市级慢行休闲通道。

4.2慢行系统与休闲空间一体化策略

将慢行系统规划与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更新相结合,完善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步行商业街、滨水景观等公共空间设计。

自行车休闲道是区内休闲、健身骑行的专用道。自行车休闲道沿环城河布置的休闲廊道,贯穿中山大街-将军衙署-绥远城墙遗址等历史古迹及商业中心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归化古城等多个慢行单元及公共绿地等休闲元素,形成一环慢行核心区内重要自行车休闲道,以保障不同骑乘休闲需求。

在呼和浩特的扎达盖河、小黑河及哈拉沁河两侧的滨河路打造重要自行车休闲道,并紧邻环城河休闲慢行带两岸结合自行车道设置休闲步道,以游憩、娱乐为主,结合慢行关联区内公交站点,设置“B+R”慢行换乘枢纽。

4.3低冲击开发(LID)的慢行设施策略

“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③。

大青山南坡属于城市二级水源保护区,环城河是呼市稀有的水景资源,两大区域包含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同时也呈现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以低冲击开发形式确保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在慢行交通规划中通过合理的选线,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和排水系统处理,实行低冲击的开发引导。

4.4B+R换乘枢纽规划策略

B+R模式(即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交通模式)作为促进呼和浩特市公交优先落实的有效方式,对延伸呼和浩特市的公交服务,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0-2020)》中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核心慢行区可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常规站设置综合“B+R”换乘枢纽。

4.5自行车规划策略

在城市的慢行核心区及环城河景观区可沿自行车廊道、自行车休闲道设置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且布置在人行道时需留出足够的步行通行空间。结合自行车租赁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方便市民停车存车。

大青山南坡可考虑构建自行车租赁中心+自行车租赁点休闲自行车租赁系统,并为各租赁中心规划适当预留发展用地,以便未来升级为城市慢行系统换乘枢纽。

4.6实施策略

为有利于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的顺利实施,合理引导慢行交通的有序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现提出如下实施策略,为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6.1加强人行道整治,协调好市容、园林、绿化、交警等相关部门意见;

4.6.2紧密沟通沿街商厦并参与合作,兴建立体过街设施;

4.6.3加强街坊通道建设和管理,对慢行交通进行有效开放,完善步行通道及非机动车网络;

4.6.4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制定完善的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细则;

4.6.5建立和规范公共自行车租赁市场,制定自行车租赁管理条例;

4.6.6制定非机动车道建设、设施及换乘停车管理条例;

4.6.7规范电动自行车市场,制定针对电动自行车市场的统一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引导市场的良性发展;

4.6.8开展非机动车・安全教育,提倡非机动车行车文明行驶,印制《安全骑车手册》;

4.6.9积极推广非机动车出行宣传,印制城市非机动车服务地图;

4.6.10编制《呼和浩特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导则》,并纳入地方法规或部门规章,保障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法可依;

4.6.11政府各部门应统一认识,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资金等方面应保障慢行战略的实施。

篇5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市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迈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把合肥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一、总体目标

着力推进城市建设模式转型,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由传统的粗放式建设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型,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更加注重紧凑式开发建设,完善“建设快、质量好、投资省”的项目运作模式,高水平、快节奏推进城市建设。

突出“生态环保”的理念,继续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全面推进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调整林业结构,建设一批生态湿地,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强化节能减排,开展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加大宣传和依法管理力度,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带动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作用,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台阶。

二、生态环境方面的期望指标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生活污水100%处理;化学需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十一五”,下降10%(氮氧化物待定);工业废水、废气、固废达标排放;创建1—2个省级生态示范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巢湖西半湖水质明显改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以上;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46%,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约25%,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实现市民“出门500米见绿、1000米见一处公园广场”的目标,努力把合肥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区域特大城市。

三、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布局结构

以创建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一湖两脉、一岭四楔、多廊多点”的生态系统发展战略,增加绿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一)营造生态圈。利用市域内的“山岗、水网、农田、林带”等自然元素,通过巢湖沿岸工程、江淮分水岭生态保育区、滁河干渠饮用水源防护林区、东部山林生态保育区等四大重点生态工程,营造城市森林圈,构建市域生态系统。

(二)实施翠环绕城工程。完善环城公园、高压走廊绿化和外环绕城高速生态长廊建设,进一步提升绿化档次和景观品位。

(三)加强“141”隔离带和楔形绿地建设。为避免城市发展“摊大饼”观象,每个组团之间加大隔离带宽度的建设。完善城市“四楔”绿地建设,特别是众兴水库保护区“东北楔”绿地建设。

(四)实施河流生态廊道工程。以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利用生态护岸和修复技术,加强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完善南淝河、板桥河、四里河绿化景观带建设,加快二十埠河沿岸绿化建设,加强十五里河、塘西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实施肥西派河二期绿化和肥东店埠河下游沿岸绿化。通过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7条河道在满足行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营造水清、岸绿、林茂、景美和亲水等于一体的河流生态系统。

(五)打造生态滨湖新区。坚持生态立区,高标准建设一批园林大道、公园绿地和生态防护林地,确保新区绿地率要达到50%以上。

(六)高标准实施道路绿化。实施机场高速绿化和城区道路出入口绿化靓化工程。因地制宜,对合六路、合马路、包公大道等主要出城道路两侧20—50米实施绿化。

(七)强力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全面推动新建公园、专类园、小游园以及郊野公园的建设,实现《合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中第十二条规定:加强公园、游园、街头绿地建设,实施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违建绿。五百米半径内应当规划建设一处一千平方米以上的绿地,一千米半径内应当规划建设一处五千平方米以上的游园,二千至三千米半径内应当规划建设一处综合性公园。一是推进专类园建设:完成合肥野生动物园三期建设和植物园扩建工程。按照“保护资源,延续文脉,丰富内涵”的要求,完善三国遗址公园金虎台内部陈列和部分景点设施。二是加强综合性公园建设:创新思路,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在四个老城区各新建1—2座占地100亩以上的功能完善、生态效益显著、植物品种丰富的综合性公园。各开发区规划建设2座区级综合性公园。三是加快街头游园建设:开展城区主次干道、公园、游园绿化改造升级。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城区工厂、企业搬迁,大力开展拆房建绿、腾地建园。按照“见空就栽、增加绿量”的要求,继续实行找地建绿,辟建街头小游园、小绿地、小片林。在一环以内的中心城区,提倡多拆少建,扩大中心城区绿地。

(八)积极推进生态湿地建设。突出抓好湿地公园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是抓好巢湖岸湿地保护开发利用,建设环巢湖湿地公园。二是抓好河道湿地保护与利用,建设河道湿地公园。三是抓好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周边湿地保护和建设,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九)实施社区绿荫工程。提高市花园单位标准,以创建市花园单位为抓手,努力提高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水平。新建居住区按40%绿地率标准实施绿化,每个新建居住区至少建1处居住区公园或游园。由各区牵头有重点地对老旧居住区进行绿化整治,对所有边角空地都要绿化。加强屋顶绿化试点,加大垂直绿化力度,充分利用屋顶、阳台、桥体、墙体等竖向空间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多形式、多层面为城市扩绿增荫。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保障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解决当前资源枯竭、气候恶化等生态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合肥“十二五”城乡建设坚持的原则和目标。“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合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高合肥城市碳汇率和绿地覆盖率,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技术、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解决好城乡建设与资源节约的矛盾,提高城乡建设质量和效益,促进合肥城乡建设行业结构逐步向低碳绿色方向调整和优化。

参考依据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

合肥市总体规划(2000-2020)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促使市民“依法、文明、科学”养犬,切实保证公民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一)使广大养犬户文明、科学、规范养犬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犬扰民、犬伤民、犬破坏市容环境卫生现象明显减少;

(三)城区饲养大型犬、无证养犬、一户养多只犬、违规遛犬、养犬不免疫、流浪犬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四)养犬管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区政府决定成立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区委副调研员)

副组长:(公安分局局长)

(区城管执法局局长)

成员:(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区财政局局长)

(工商分局局长)

(区卫生局局长)

(区林业和园林局局长)

(府城镇镇长)

(国兴街道办主任)

(区环卫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局),办公室主任由局长兼任,副主任由担任,联络员担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各成员单位抽调,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专项整治工作;收集、汇总、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四、任务分解

各相关部门要依据《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规定,积极开展相应的养犬管理整治工作。

(一)区城管局负责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协调、指导各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公共场所违规养犬破坏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查处,对养犬人携犬随地便溺,影响城市环境卫生行为予以处罚;查处街面流动售犬、占道售犬等违法行为;对主要道路进行巡查,劝阻、纠正其他违法养犬行为,协助公安部门开展流浪、遗弃等犬只的捕捉工作。

(二)公安分局负责对全区的无证养犬、饲养大型犬、烈性犬、一户养多犬、违规遛犬等违规养犬进行执法检查;受理群众有关犬只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和恐吓、伤人等案件的报警以及其他举报;做好养犬登记和年检工作;与城管局对发现的流浪犬、弃养犬进行捕捉、收容;负责犬只收容机构的管理;建立养犬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掌握我区养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保障公民健康和人身安全。

(三)区财政局负责筹措划拨专项整治经费,以支付养犬管理防护措施等执法装备,确保养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把养犬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划拨专项经费,以保障养犬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对养犬管理工作中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四)区卫生局负责对狂犬病疫情监控、预防以及疫情检测报告工作;做好狂犬病防疫知识的宣传工作;对人用狂犬疫苗的供应、注射进行管理;指导处置病死或因死因不明的犬尸;做好犬只收容所的免疫、检疫和防疫工作。

(五)区园林局负责对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园内违规养犬的管理,督促城市公园业主加强园区内违规养犬管理,及时协助公安部门开展流浪、遗弃等犬只的捕捉工作。

(六)工商分局负责对犬类经营场所进行登记;对犬类经营(宠物店、宠物医院)地址进行审核,已在城区内核准登记经营的犬类经营场所,犬嚎扰民,根据区政府及授权部门的意见,依法责令变更营业地址;配合公安部门对非法犬类交易市场及犬养殖场予以取缔,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宠物店、宠物医院)行为;对从事犬类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从经营环节上规范养犬管理;配合公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检查。

(七)区环卫局负责加强公共场所和主要街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道路干净整洁。及时清理死亡犬只的尸体,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区委宣传部负责做好养犬管理宣传工作,对全区养犬管理宣传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协调新闻媒体对专项整治工作的内容、重点、成效进行宣传,积极宣传养犬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涉及养犬的社会动态和疾病预防,引导居民依法养犬、文明养犬。

(九)府城镇、国兴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社区、村委会、物业管理人员和养犬居民开展培训和学习活动,开展文明养犬宣传;组织制定社区养犬公约,约定本居住区禁止遛犬的时间段和区域,依法调解处理因养犬引起的纠纷,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犬只的调查、摸底,配合专项整治等养犬管理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社区犬只扰民纠纷的受理和调解机制。

五、工作安排及措施

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时间为3个月,具体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阶段(2010年2月30日起至2011年1月20日)。

一是开展宣传动员。采取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咨询日活动等形式宣传法规,组织各职能部门及社区民警和居(村)委会、物业小区业主委员会对养犬户进行登记、免疫、禁止一户养多犬、禁止饲养大型犬等养犬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及时引导养犬户进行办证和对犬进行免疫,让更多的人管理好犬的饲养。

二是开展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各职能部门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养犬户家中、涉犬单位,调查了解辖区养犬数量、犬只免疫、流浪犬、饲养大型犬、户多犬、犬扰民、违规遛犬、犬破坏环境等情况,圈定整治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事项,细化工作措施,对犬养殖场、犬交易市场和犬医院、商店等经营场所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是否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情况。

第二阶段:全面开展专项整治阶段(2011年1月21日至2月21日)。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按照确定的工作目标,集中力量开展集中整治,不断掀起执法。

公安分局在城区内设立养犬登记点,实行一站式便捷服务。凡是无拴养犬、无主犬、无证犬、禁养犬、无狂犬病免疫犬一律予以收容;对违反犬类管理规定的行为,坚决依法严格查处;对犬只至人受伤的,要依法追究犬主责任。对领导交办和媒体关注的养犬问题快查快办,对群众举报及时查处,对养犬突出问题予以曝光,适时组织召开新闻会,通报各职能部门养犬管理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踊跃举报,并在规定时间核查见底,切实整治一批领导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区域,收容一批流浪犬、遗弃犬和禁养犬,力争取缔、处理一批无证照超范围经营的场所,打击、处理一批违反养犬管理规定、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养犬人。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11年2月22日至3月22日)。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成立检查验收小组。由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人成立评比检查验收小组,对职能部门养犬管理工作情况整治效果进行评比验收。二是分阶段、定标准,进行验收。针对专项整治工作定出工作标准,分别就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验收。三是执法检查中,根据各部门实际工作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养犬管理工作会议,查找存在问题,推广先进经验。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制定方案。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养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将此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狠抓各项工作安排的落实。

(二)针对实际问题,开展调研工作。各单位要本着调研先行的工作原则,针对养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调研分析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定期对辖区内养犬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切实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难点,认真总结出方法、经验。为养犬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广泛发动群众,加强社会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期间,要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开通举报热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渠道发动群众积极提供违规养犬行为的线索。同时,通过宣传规范养犬行为,通报执法效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加强执法检查,落实日常管理。各单位要通过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处理因养犬引发的各类问题,杜绝居民违规养犬的侥幸心理,将养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7

【关键词】项目经理 园林管理 作用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无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城市公园、广场乃至办公类建筑,都开始重视园林建设,而在园林建设中,项目管理成为保证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的唯一保证,项目经理更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一、园林管理工作概述

(一)园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管理工作是对园林建设施工的全面的管理,是通过制定施工规则、计划、控制园林建设中的各种因素,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保证园林建筑质量符合建筑需要的过程。园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效果,对园林建设最终能够给人们带来何种景观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没有妥善的园林管理,对人居环境美化是不可能完成的。

(二)项目经理对于园林管理工作的意义

项目经理是园林管理工作中的中枢性人物,直接担负着园林管理的重要责任,因此项目经理对园林管理工作的管理规划、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的使用都对园林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探讨项目经济对园林管理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园林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的探讨,这对整个园林管理的效果提高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经理在园林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在园林项目施工前发挥审核作用

园林项目施工计划是保证园林建筑工期、质量的根本规划,包括成本的核算、材料的选择、工期的规划、施工责任的划分等。项目经理作为对整个园林施工项目完全了解的中枢性人员,必须从各个细节对施工计划进行审核,以保证施工计划符合施工实际,保证施工计划能够如期实现,进而保证园林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发挥审核作用是项目经理在园林管理中的首要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项目经理对所管理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以保证审核工作的有效。

(二)在园林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监管作用

园林项目建设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尤其对于大型住宅和景区的园林建设来讲,不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需要各个不同工种的相互配合。而在施工计划当中,关于施工现场的公众配合度和材料使用的细节问题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这就需要项目经理从中发挥监管作用,即监督各个施工环节中对施工计划的实施程度,保证现场施工是按照施工计划严谨、有序进行的,另外还要对施工现场中的突发事件进行管理,如处理材料使用的矛盾和机械使用的矛盾等,以协调现场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在园林项目建设过程中协调人事

园林项目施工中涉及到很多工种,有些是技术性的如各种重型机械的驾驶员、植株培植人员等,有些是非技术性的,如普通的力工。很多工地采用不同的人事管理办法,对技术性工人的管理较松而对力工的管理要求较高,很容易让工人们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工作的积极性消减、对施工管理的配合度也降低,因此,设法保证管理公平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每个分项目的负责人都能够完全保证管理公平,这就需要项目经理从中协调,例如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角度传达管理精神,以管理条例为蓝本协调管理中的各种人事冲突等,发挥自身在园林管理中的“剂”的作用。

三、项目经理在园林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表现

(一)做到“四个确认”

作为一个项目经理,在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中应该做到、做好“四个确认”。四个确认是:施工图审查确认、施工方案审查确认、材料样板和材料价格审查确认和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确认,这四项工作是保证项目经理的审核作用得以完全发挥的基础。项目经理要做到、做好“四个确认”,需要预先对所管理的项目进行彻底的调查,包括对材料市场的价格摸底、对施工图纸的技术分析等。

(二)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方案

可以依照现代管理的“360度管理”理念对传统的园林管理进行改善。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经理开一次施工组长(工长)以上的管理方案改革会议。会议以创立管理制度为主题,对施工的细节进行质量、工期、责任方面的界定,并形成了以绩效考评为措施、管理条例为纲领的管理制度,并由工长负责将管理制度推行到工人中去,使工地上每名员工都对管理形成深刻认识,能够确定自己的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关系。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推行,不仅使园林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也使工地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三)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技能

项目经理要想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人事协调作用,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从以往管理的工程结果中总结管理经验,向先进的园林项目管理案例进行学习,或者申请深造。从理论角度进行管理能力的提升,再反过来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都是可取的方式,总之,要进行出色的人事管理,项目经理首先应具备出色的管理技巧。

四、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经理在园林管理工作中处于“大脑”的位置,项目经理的管理意识对整个园林管理工作的进行来讲十分重要。项目经理在园林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审核、监管、协调人事,而要使这些作用得以完善的发挥,项目经济应做到“四个确认”,并通过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方案和提升自身管理技能,使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吕育.项目经理在园林项目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J].广东建材,2010,(04)..

篇8

为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营造绿树成荫、景观优美、天蓝地绿、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甘肃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项整治”的通告》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制定了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整治的实施方案,请你们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落实。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刻认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域市绿地系统。塑造生态健全、充满活力的域市形象,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绿地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

加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林下草坪无死角进行绿化,清理绿地内的各类垃圾杂物,确保整齐美观、协调一致;城市临时空闲用地采用节日摆花、种植地被的方式进行绿化,保证景观常态化;行道树树池做到树池整齐、边线清晰、覆盖得当,无泥土裸露;加强单位绿地、居民小区绿地和社区绿地的日常管护,坚决杜绝私自侵占、圈占公共绿地行为。

三、重点任务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布局,全面消除城市裸露土地,积极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加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全面推进“全覆盖、全时段”养护管理模式,推动绿地养护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公园绿地建设。区园林绿化中心负责完成的甘泉中街、怡水园南侧、**中学北侧、思源学院周边、**中学周边、军分区大院等14处公园绿地建设;区住建局负责完成的仁宗路湿地公园、胡家园子、八声**3处公园绿地建设。

(二)城市出入口绿化。区园林绿化中心负责完成张肃公路北侧沿线30米绿化带、227线西侧国税局至南三环、高铁沿线两侧100m宽绿化带(长安段)、张大路西侧至高铁段4处城市出入口的绿化工程,提高城市出入口的景观水平和生态防护功能。

(三)新建道路绿化。区园林绿化中心负责完成康乐路、丰乐路、丹马路、文昌路、永固路、民乐路、玉关路、西环路五里墩段、西二环五里墩段、北二环、山丹路等11条道路的绿化建设。

(四)城区道路绿化改造。区园林绿化中心负责完成城区行道树及分车带内乔木、绿篱、花灌木、地被的补种、补植,以保持绿地的整齐美观,做到绿化全覆盖,无裸露土地;对绿化带内废弃的路灯基座、广告牌基座等造成绿化带缺株断带严重,影响整体绿化效果的废弃市政设施进行拆除后进行绿化补植。对部分空缺树穴、死亡树木进行补植及更换,并按照标准进行作业,确保成活,达到效果美观、协调一致;

(五)城区裸露地绿化。区园林绿化中心负责完成城区现有86块裸露土地的现状及水源情况调查摸底,逐一制定绿化方案,落实责任单位,并积极与供应商联系,落实花卉种子;指导协调各单位按时按要求完成土地整理、灌水管网铺设、花卉种植等绿化工作任务。

(六)绿地养护管理。**区园林绿化中心按照《甘肃省绿地养护管理标准》要求,确保树木生长旺盛,树形整齐美观,无死株、枯株;绿篱生长旺盛,篱顶两侧及篱壁平整美观,无枯株、死株、缺株;草坪叶色嫩绿,坪面平整,修剪高度4—6cm,无斑秃,无桔黄;花坛图案新颖,造型别致,色彩协调,保持三季有花;树木花草病虫危害率在3%以下;新植树木成活率在98%以上,栽植五年以上树木保存率在95%以上;绿地杂草率在3%以下,无污物、杂物。

1.修剪依据树木的生长习性,合理修剪。落叶乔木每年修剪一次以上;新植树五年内及时抹芽、除萌;常绿乔木一般保持自然树形,仅做适当修剪;灌木类每年四次以上;绿篱六次以上,修剪时期必须合理。

2.施肥有机肥:新植树、灌木、宿根花卉、草坪每年各施二次以上,栽植五年以上乔木每两年一次;无机肥:木本植物每年一次,树穴式乔木以叶面追施为主,草花、草坪各三次以上。

3.浇水各类植物确保每年浇春、冬水各一次,栽植五年以上的乔木每年六次以上;新植树10次以上;灌木八次以上;草花、草坪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及时浇水,浇水主要集中在干旱季节,雨季根据降雨情况而定。

(七)园林设施管理。区住建局和区园林绿化中心共配合做好管辖区域内的园林设施管理,加强绿地配套基础设施、园林景观设施及服务设施的管理。做好硬化铺装广场、园路、步道、台阶、盲道、绿地护栏、水渠等设施的维护,消除硬质地面坑洼破损、道砖松动断裂、设施变形残缺等现象;做好亭廊、园林小品、雕塑、喷泉、景观灯等园林景观设施的检查和维护,油漆脱落的设施需适时进行粉刷,照明灯及景观亮化设施正常使用,保障照明和亮化效果;定期对座椅、垃圾箱、宣传栏、健身器材、广告牌、指示警示牌、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的维修和养护,保障各类设施完好无损,增强景观质量和服务功能。

(八)附属绿地管理。区住建局负责加强对物业经营企业的管理,督促各物业公司做好单位绿地、居民小区绿地和社区绿地的日常管护,实现绿化全覆盖。居住区绿地改造不得改变原有绿地性质和减少绿地面积,坚决杜绝私自侵占、圈占公共绿地,严禁将居住区绿地改建为居民停车场。

区园林绿化中心负责做好单位、居住区绿地养护的监督指导工作,确保树木生长旺盛,树形整齐美观,无死株、枯株;绿篱生长旺盛,篱顶两侧及篱壁平整美观,无枯株、死株、缺株;草坪叶色嫩绿,坪面平整,修剪高度4—6cm,无斑秃,无桔黄;花坛图案新颖,造型别致,色彩协调,保持三季有花;树木花草病虫危害率在3%以下;新植树木成活率在98%以上,栽植五年以上树木保存率在95%以上;绿地杂草率在3%以下,无污物、杂物;水面无漂浮物及杂物,水质清洁;无人为损害花草树木现象;绿化设施完好无损。

(九)违法案件查处。市住建局协调市城管执法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绿化巡查执法联动机制,认真做好绿化执法监察工作,对违章建筑和设施要求限期拆除,恢复绿地,对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的要依法处理。对部分违章项目,结合实际,协调市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执法,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实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住建局和园林绿化中心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的领导,并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将推进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好落实,深入一线督查指挥,及时解决整治行动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整治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篇9

关键词:非建设用地; 城市空间结构; 精明增长

中图分类号:D92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非建设用地是与建设用地相对的概念,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建设用地包括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而非建设用地并非完全不进行建设,是基于工程地质要求、城市生态环境要求、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在一定期限内不用于城镇建设的用地。城市非建设用地是与城市建设用地相对应[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在规划期内不被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它与城市建设用地共同构成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建设用地也急剧扩张,且城市用地扩展呈现蔓延趋势,改变了土地自然属性与城市空间结构,造成了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侵占现象。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以外延式的城市空间扩展为主,用地模式主要采取道路扩张建设拉动城市发展,存在土地利用粗放,闲置浪费的现象。同时由于在城市建设中缺少理论指导,主要依靠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用地城市化的问题,因此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应同时注重非建设用地利用,并将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作为一个整体在同一层次进行规划与管理[2,3]。

2.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

目前我国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与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缺少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等。而城市非建设用的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土地利用不合理、盲目扩张而造成了城市生态破坏,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景观生态学与精明增长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保护利用城市非建设用地,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形成城市生态的空间结构[4]。

2.1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就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创造一种能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或生物的最优环境,生态规划是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论基础。非建设用地规划是在规划区域内建设必要数量、特定布局的生态用地,目的是优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安全,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城市之间的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其规划实践有英国的大伦敦发展计划,强调把重点放在自然环境,以生态要求为基础的城市公园建设,满足了人们在城市中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2.2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理论是针对城市蔓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而出现的,核心是对城市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空间结构、用地模式、交通体系的综合考虑,注重城市边缘区农田和其他开敞空间的保护。精明增长理论的典型实践是“新城市主义”,利用城市绿带来限制城市蔓延和保护开放空间,确保城市用地增长侵占需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域,从而控制城市增长的边界。

3、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问题

3.1非建设用地规划要素组成

非建设用地的主要特征是其自然属性,根据其面积与形状的大小,可以将非建设用地非为点状要素、线状要素与面状要素。点状非建设用地因其面积较小,布置零散、灵活,是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规划布局时应在区域的范围内,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环境进行设计,形成城市绿地景观系统。

线状要素依据其基本的空间特征长度,将点状要素连接,形成具有线形或带形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基础设施廊道,主要的“线”型系统类型有水系廊道、通风廊道、基础设施通道、交通通道等。

面状非建设用地是构成城市景观系统中斑块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森林、水体、湿地、农田等自然景观要素。城市非建设用地由点、线、面单元组成,构成了城市生态网络体系,通过合理规划与建设形成整体性、系统内部高度关联的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3.2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现状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非建设用地保护缺失,应将城市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对象中,与建设用地进行统一布局和管理,改善城市建设用地保护和发展中不利局面。非建设用地的特点是其自然价值的利用,主要是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因此并非所有的非建设用地都不能进行任何城市性开发建设,可以对非建设用地在不破坏生态平衡、部影响生态功能与不降低景观质量的前提下,在严格控制政策引导下对非建设用地进行生态性开发建设,保持其土地的生态、景观价值。

城市规划是通过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和用地来指导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对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础。非建设用地规划应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自然、生态、人文、经济因子,根据各非建设用地属性,确定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城市规划空间结构。通过非建设用地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体系的建立,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开敞空间与自然生态资源[5]。

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前提,同时还应发挥非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与自然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利用城市非建设用地,建设生态控制区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安全。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与控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在城市边缘区发展对非建设用地占有,造成城市用地过度扩张,非建设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转变成建设用地压力的矛盾,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必须从长远、区域发展的角度解决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区域整体效益上的协调。

4、结语

篇10

关键词:环境状况 不可再生 脆弱性 规划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38-02

承德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境内现存史迹文化价值很高,避暑山庄、外八庙及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这财富是脆弱的,不可再生的。因此,如何降低被破坏程度和减缓被破坏速度是我们当代环保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1 保护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重要性

承德市城市的兴起,是和避暑山庄的修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是先有山庄,而后才有承德的城市发展,山庄是主体,城市是附庸,而现在,城市成为主体,山庄是附庸(成为城市公园),山庄服务于城市。

这种变化,如果是在山庄、外八庙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未被认识前是自然的,但是,当它们的价值被充分认识之后,至少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确立了它在世界的地位以后,它就不再是承德市的遗产,而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这座世所罕见的自然型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充分理解和对自然的无限创造力,反映了中国人的山水文化观,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境界。它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对世界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承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否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关键问题也在处理好山庄、外八庙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上。山庄、外八庙这个完整统一的风景,是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质空间,是城市的本源,如果不注意其环境的保护,过早毁了它,承德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不再存在。

2 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环境现状

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这些史迹从建成那天起.就在遭受着风雨的侵蚀。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人满、环境污染、史迹环境又遭到新的危机。大气与水体受到了的污染,空气能见度日愈降低,地下水位日渐下降,自然泉瀑消失,著名的热河泉被阻塞,山庄湖泊失去住日水温,冬季开始冻冰,那种荷花、晚菊、寒梅同韵的奇特景观已不复存在。

由监测结果可知,离宫湖水总氮、总磷严重超标,pH值偏碱性,影响了水生生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2006年至2010年共采集降水样品102个,其中酸雨样品9个,占总样品数的8.8%;二氧化硫五年均值为0.054毫克/标立方米,超标1.7倍,年均值范围0.037~0.078毫克/标立方米最大年均值超标2.9倍,为2006年的年日均值;最小年日均值为2010年的0.037毫克/标立方米,超标0.85倍。日均值范围0.002~0.401毫克/标立方米,最大日均值出现在2006年,超标19倍。其中Ⅰ级、Ⅱ级天数占监测总天数的88.5%,远远高于市区平均水平。总体上避暑山庄空气质量良好,但是以国家一级标准还相差很多。

山庄外城市扩大,人口增加,环境植被遭到破坏,大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损失严重,山庄内,历史上原有植被被砍伐,湖面添淤,虽经近几年的努力环境已有所改善,但就生态质量而言,远未达到应有效果。

所有这一切加速了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古建筑的腐蚀,往日图象鲜明、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木雕彩绘已变的锈迹斑斑,甚至一些已经完全失去了文物的存在价值。上述的一切都是城市的发展超越了自然环境的容量,对污染源处理不力,没有摆正风景名城的建设与保护山庄和外八庙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恶果。

3 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环境保护

3.1 生态景观是避暑山庄亟待保护的重要文物

近年来,承德市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对避暑山庄加以小规模修缮,但多集中于人文景观部分的维护和保养,而对园林生态景观的保护就显重视不足。园林的生态景观,是自然式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的审美对象,意境创造的来源,避暑山庄与外庙一但失去它,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了。因此首先应尽快保护现有生态景观不再遭受破坏,维护山庄现存的生态体系,逐步绿化,完整水系,提高环境质量。

3.2 空气质量的保护

在旅游区的保育范围内,如果存在着带有污染物的厂矿企业,尽快将其迁出保育范围。对一些重要的生态保育区域,应限止车辆的进出,以减少废气排放量。停车场应设在下风处,在通往旅游区道路的两侧营造成不少于20m宽的防护林带,用于防治大气污染。承德市旅游区域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GB3095-1996)。

3.3 水质要求

山庄内湖泊供水主要是通过山庄内营建的“暖溜暄波”把武烈河水引入湖中,与山区的清溪、湖区的高压水泉汇合,形了湖泊的水源,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山庄内的生态已被破坏、武烈河已被污染,导致高压水泉已不存在、山区的溪流夹带着泥土汇到湖中,湖水已严重污染。因此在承德避暑山庄要执行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标准。为达到这个标准,水上游乐项目尽量先用无污染设备,严禁在水体中倾倒各种固体废弃物,及时清理湖水面及底部淤泥。向武烈排放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加强山岭绿化,减少冲入湖泊与武烈河的污染物。

3.4 噪声控制

承德市避暑山庄及外庙主要噪声来源于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笛和水面游艇的马达轰鸣声以及某些设备产生的噪声,因此对这些汽车及设备噪声应减少在最低限度,在避暑山庄及外庙周围严禁汽车鸣笛,水面不准用噪声过大的摩托艇。对设备噪声可采用隔声、减声装置或干脆在避暑山庄及外庙周围禁止新建产生噪声的装置。山庄及外庙的噪声值应控制在55分贝以下。

3.5 固体废弃物

山庄及外庙内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于区域内的游客,物源主要是生活垃圾,因此要制订卫生环境管理条例等措施,禁止生活垃圾随意乱倒。

3.6 山庄及外庙整体环境保护

山庄及外庙保护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除注重其本身保护外,还要注重其所处环境质量的整体保护,包括空间布局、景观效果及环境卫生等。因此山庄与外庙附近一些违章建筑及其一些不和谐构筑物都应尽快拆除,对一些保护建筑应加以修复与恢复,修复时应注意整归如故,以存其真,还其历史本来面貌。

3.7 落实各项管理职责

凡在山庄及外庙周围进行的各项建设,都必须先到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其对山庄及外庙没有危害后方可开工。

对文物古迹都有应建立档案和标志说明,制定具体的保育措施;对文物史迹所处的环境和历史地段,必须加以保全,以保证文物史迹的整体性;对文物史迹的修缮,须遵循不改变原状、不任意添加的原则,以保护文物史迹的历史原貌和价值。

山庄及外庙内严禁伤害和滥捕野生动物,切实维护动物的栖息环境,维持野生动物的自然生态平衡。

山庄及外庙内及周围应维护自然风貌,严禁开山采石,砍伐林木,开垦农田。除按规划统一设置的游览设施外,不得新建与游览无关或者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植树绿化、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的规章制度,按照植被规划要求进行抚育管理。

3.8 进行文物古迹承载能力研究

要更好的保护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就要进行承载能力研究,以达到保护文物古迹和景观与合理开发地目的,如果开发超出其承载能力,就会由于人的活动造成侵蚀文物古迹与自然地貌,使其逐渐失去价值。因此必须进行文物古迹承载能力研究。对那些不适合对外开放的,能够要妥善收藏,要收藏,不能收藏的,要限制开放,只能供学者研究。但为了人们观赏的需要,可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制作复制品来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 康乐.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现代生态学透视[M].科学出版社,1990.

[2] 蒋高明,黄银晓.承德市避暑山庄植被生态规划有关问题的探讨[J].1999.

[3] 薛兆瑞,马大明.城市生态规划研究[M].气象出版社,1993.

[4] 任久长.环境生态学[J].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