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为适应城市化的发展,公路建设工程的规模渐渐扩大。但是,资金紧缺成为我国在拓宽公路建设工程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资金紧缺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公路建设的进程,是拓展公路建设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公路建设工程中的融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公路建设融资变得更为困难。本文从公路建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拓宽公路建设融资渠道。
【关键词】
公路建设;融资渠道;途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在公路建设事业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国家政策中对公路建设事业的支持,使公路建设事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路建设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的缓解了公路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压力,公路建设事业规模的扩大,为缓解我国交通紧张问题提高了有效保障。公路建设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能够带动一个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够缓解目前我国交通紧张的问题,完善我国公路建设的根本体系,对推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还存很大的资金缺口,所以,必须拓宽公路建设融资渠道,解决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压力问题,实现公路建设的长远健康发展目标。
1 公路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公路建设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很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公路建设过程中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这为公路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也是当前公路建设单位工作的重点,以下对公路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公路建设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筹集建设资金仍然依靠的是公路建设区域的自筹,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在融资渠道中占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自筹资金的比例逐年下降。在公路建设融资渠道中银行贷款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银行贷款是公路建设中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贷款资金保证了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我国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也开辟了其他的融资渠道,例如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但是银行贷款始终在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中占据首要地位。但是,银行贷款的期限是有限的,期限一般不会很长,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公路到了还款期限没有办法还款的现象,给银行造成经营压力和经济损失。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公路在建设完成后车流量达不到预计水平,所以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还银行贷款,使银行业和公路建设的资金风险增大。公路建设单位还款压力大,会对公路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阻碍了公路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二)投资收益率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逐渐延伸,特别是高速公路的普遍建设,一些公路的车流量慢慢减少,建设成本难以回收,投资收益率也在慢慢下降。这些情况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公路建设中出现的比较普遍,这些地方施工难度大,再加上建筑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和征地成本的逐年增加,公路建设工程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边远地区的经济交流活动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活动不够活跃,公路使用的频率不高,车流量相对较少,对公路建设投资的成本难以收回,所以公路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融资困难的现象。
(三)保障制度不完善
公路建设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句俗语是“要想富,先修路”,公路的建设可以带动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在公路建设融资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和完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系统,保证国家发展过程中公路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现有的融资模式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和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体系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这对于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 拓宽公路建设融资渠道的途径
为了保证公路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实现公路建设的意义,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综合水平。在面临当前公路建设融资问题的时候,应该集中全力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拓宽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为公路建设提高充足的资金保障,保证公路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大政府的主导力量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政府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一直是公路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也是公路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所以要拓宽公路建设融资渠道,必须增加政府对公路投资的份额,增加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支撑力量。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力量,公路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公益的性质。公路建设具有独特的特点,即周期长、投资大,所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公路建设投入的力度,在社会上公益事业建设上做好表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形象,在政府的带领下促使更多企业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中去,有效的扩宽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在公路建设中投资的比例比较小,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对公路建设重视的力度不够,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建设地区的资金自筹,这种情况很大程度的延缓了公路建设的速度;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投资过小。
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政府意识到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公路建设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国外和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用事实说明了公路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从而加大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比例,解决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二)建立公路投资基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应用的比较广发的资金投资方式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在这三种资金投资方式中,股票的收益率最高,但是投资风险性也比较大,综合公路建设的特点,建立基金在公路建设资金筹集中比较实用的方式。建立公路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发行基金券,将社会中大量分散的个人资金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闲散资金集中在一起,通过专门的投资机构进行操作,将这些资金作为公路建设的成本,在公路建设投入使用之后,将产生的经济收益通过利息的方式返还给投资者。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资金筹集方式,它既能够快速的解决公路建设过程中资金问题,也能够使投资者获得一定的收益,这种资金筹集方式是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要懂得利用新的资金筹集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从而扩宽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
(三)鼓励企业进行公路建设投资
公路建设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建设事业,对于公路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筹集,可以以政府的力量鼓励社会企业进行投资。企业对公路建设事业进行投资对企业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政府可以对企业的经济发展给予一些政策优惠,社会媒体、报刊杂志以及其他信息平台对企业投资公路建设的报道,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PPP模式,也称PPP融资,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保险企业是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而且保险行业的收益比较高,所以政府可以鼓励保险企业对公路建设进行投资。近几年来,保险产业的保费增长速度特别快,保险产业拥有大量的社会资金,目前,保险资金的应用局限于金融领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金闲置。公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收益比较稳定,且风险小,这为保险资金投资公路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在保证保险资金流通顺畅的情况下,保险企业应该对公路建设进行投资,这样能够为保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保险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保险资金的投入也扩宽了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对公路建设有重要意义。
(四)完善贷款修路的制度
银行贷款是公路建设中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针对贷款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宏观制度上控制贷款建设公路,规范贷款制度,认真做好贷款审批工作,科学、实事求是的对公路建设进行贷款;其次,加强对公路收费站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费用支出,降低收费成本,提高对银行还本付息的比例;最后,为通行费的征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人们通信费征收的意识,最大程度的避免逃费现象的发生,从而减小银行和公路业的风险。
3 结束语
公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路建设资金保证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扩宽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十分有必要,为公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充分实现公路建设的意义,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田径.公路建设中的筹融资渠道以及融资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338-338.
篇2
关键词:流通产业;国民经济;协同效应
一.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效应
正相关协同效应。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消费和出口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地位,并且,对于生产、消费和出口来说,流通产业皆为三者关键的承接环节。从这方面来看,流通产业可以对生产与消费进行连接,更可促进出口增长,所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与消费、出口等环节中,可以起到引领市场和促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作用,由此可见,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运转中发挥着正相关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其产生很强劲的带动作用,并且,随着国民经济在发展与结构上的不断变强,流通产业的独立性日渐增强,不但推动着流通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更推动着流通产业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由此可见,国民经济与流通产业在协同效应上充分体现出正相关协同效应。交叉协同效应。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的交叉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内部。比如,当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贡献时,随着流通产业价值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持续加快,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就业状况等方面也会产生明显促进作用。因为,流通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决定了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并能在就业增长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促进社会稳定。由此可见,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内部具有明显交叉协同效应。并且,流通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上,其一般属于前向部门,提供的大部分产品均为生产服务型资料,而其他各产业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与产业竞争力增强方面,多是通过对这些生产服务型资料也就是通过流通产业而实现的。多层次协同效应。受到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主体层次性影响,其在协同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效应,并依次存在于企业与产业的各层级上。因此,从企业层次看,流通产业整体发展以各类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依托,而国民经济增长同样也会以这些流通企业的贡献为依托。从产业层次看,不仅各区域内产业结构会促使流通产业产生不同需求,主导产业集群构成也会促使流通产业产生不同需求,进而对流通产业内部构成产生影响,深化流通产业规模变化。与此同时,不同区域的流通产业在整体发展中,也会给区域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程度不一的各类层次。其中,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在其多层次协同效应的形成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流通产业中人才与资源配置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不同层次的效应,一般前者体现了国民经济在价值追求上的资本性要素,后者体现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二.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度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对于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间的协同度,也就成为两者间相互协调与配合的状态或程度。而协同度的评价,则可通过模型的构建得以完成。对子系统进行划分。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组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可定义为A(A1,A2),其中A1指流通产业子系统,A2指国民经济子系统。对序参量进行选择。序参量指各子系统在相变前后产生的质的飞跃,在测算指标上为Ai(Ai1,Ai2,Ai3,……,Ain) j∈(1,n),用aij表示,在对应数值上为ci(ci1,ci2,ci3,……,cin),并且有bij≤cij≤αij,bij为cij的下限,αij为cij的上限。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刻画的指标主要为两类:一类为正向指标,一类为逆向指标。正向指标数值与系统有序程度呈正比,逆向指标数值与系统有序程度呈反比,所以需要实施预处理。在正向指标方面预处理值为:mij=(cij-bij)/(αij-bij)(1)在逆向指标方面预处理值为:mij=(αij-cij)/(αij-bij) (2)mij∈(0,1),当该数字越大时,代表cij在系统有序方面“贡献”越大。子系统有序度测算模型。在子系统Ai的有序度Pi上,其主要由各指标取值加以反映,各指标在子系统序参量上表现出不同作用,通过线性加权平均法进行求和。 (3)各指标权重wj的确定,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法进行。并且,在该环节中,对公式(3)可作如下定义:即子系统i序参量cij系统有序度。据此可知Pi∈(0,1),数值大小与子系统有序度高低呈正比。测算模型。根据以上模型,P1表示流通产业子系统有序度,P2表示国民经济系统有序度。当处于某个初始时刻t0时,在子系统有序度上为Pi0;当处于其后某时刻t1时,在子系统有序度上为Pi1。若P11≥P10和P21≥P20同时成立,则可认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子系统达到了协同效应,且可将协同成熟度给予以下定义:,当P11≥P10且P21≥P20时,sig结果为1,否则其结果为-1。
三.实证分析
(一)对序参量实证指标进行选取
根据《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研究》,依托于规模性与结构性以及效率性对三级指标进行设计,用来反映流通产业能力。其中,规模指标下包括四大序参量:其一为流通产业增加值(亿元),其二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其三为流通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其四为货运总量(万吨),该类指标主要对流通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反映;结构指标下包括两大序参量:其一为流通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其二为流通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该类指标主要对流通产业发展健康程度进行反映;效率指标的一个序参量,即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主要是对物流产业在资源配置状况上的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反映。根据国内外学者在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评价指标,依托于总量性与结构性和效益性对三级指标进行设计,通过其测算国民经济子系统序参量。其中,总量指标下包括四大序参量:其一为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其二为资本形成总额(亿元),其三为进出口总额(亿元),其四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该类指标主要对国民经济总体规模与发展进行反映;结构指标下包括两大序参量:其一为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其二为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该类指标主要对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情况进行反映;效益指标的序参量则为人均GDP,对国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衡量。
(二)结果分析
样本时间范围选择为1983-2016年的30多年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流通业统计年鉴》对流通产业子系统相关数据与国民经济子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整理。然后通过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两大子系统数据实施预处理,测算子系统序参量分量有序度,同时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协同度加以测算,得出表1和表2的结果。协同成熟度在变化范围上为[-1,1],当协同成熟度<0时,表明两个系统未达到协同发展;当其>0时表明其处于协同发展过程中,且数值越趋向于1,表明协同成熟度越高。同时,根据模型评价结果来看,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方面可分为四个阶段,处于一个动态与不断完善的过程:1984-1990年为其协同发展初始阶段。该阶段是我国流通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在协同演进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第一个领域为农业,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下大增,使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改革日益迫切,市场化流通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市场调节力量开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被初步利用,此时的流通产业与我国国民经济所处阶段为粗放型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初期在市场化程度等局限性影响下,还没有步入正轨,流通产业发展程度也较低,两者的协同程度也较低。1991-2001年为其协同发展震荡调整阶段,该阶段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度上波动较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自成为的首个问题,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中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也作了相应的战略调整,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该阶段中处于主导力量。同时,在初期,对流通渠道进行疏通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国流通体制开始转变,由以往统购统销体制,逐步转变为“三多一少”流通体制,减少了多余的流通环节。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该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在组织化程度上还较低,无法实现优势资源的集中与规模效益,制约了规模扩张,流通产业与我国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上进入震荡调整阶段,协同程度时高时低。2002-2008年为协同发展低速扩张阶段,协同度保持在0.01左右。该阶段我国开始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推动流通产业发展各要素中,服务投入成为根本原因。这一阶段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在第三产业上的需求档次与领域也日益多元化,连锁经营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流通企业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经营组织方式,并且随着连锁商业的不断壮大,我国国民经济同样实现了稳步提升。与初期阶段与调整阶段相比,该阶段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推动其协同演进的因素不断增加,阻碍其协同演进的因素日益减少。2009-2016年为其协同发展急速扩张阶段,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度上开始急速上升。随着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开始全面开放,外资流通企业日益深入我国流通产业中,在我国流通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给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新挑战,促使我国流通产业不断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虽然给我国流通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但由于政府积极干预和转化危机,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演进上进入了急速扩张阶段,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与日俱增,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又给流通产业的快速稳定提供了支撑。
四.结论与建议
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明确。政府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且政府角色难以被其他市场主体所取代。因此,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引领,还应通过对协同发展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各项机制顺利实施。这不但要求政府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明确,对协同发展制度体制加以构建,而且还要增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约束与管理,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打造良好社会环境。流通市场环境持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确保流通产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才能通过市场对资金流、商品流和劳动力等进行优化,才能做到流通网络全面覆盖,推动物流配送渠道更加畅通,进而有效衔接各种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建成现代化流通体系。因此,应该通过流通市场环境的持续完善,建立流通信息综合搜集、公布和分享平台,全程追溯流通产业各个环节。并对流通产业中破坏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搭建失信企业数据库,全面完善流通产业市场环境,推动流通产业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加强流通产业投资力度。在国民经济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同时,应该对流通产业加强政府投资,同时通过放宽流通产业准入条件与领域,将社会资本引入流通产业,进而使得流通产业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激发全社会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活力,使流通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投资回报产业,以达到对国民经济中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的巩固,促使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上的持续趋同。流通国际化步伐有序加快。我国经济正处于国际化浪潮中,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重要地位。而流通产业要想提升自身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度,也必须要加快流通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实施流通产业国际化战略,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在国际中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对于国际流通产业而言,可加强对知名跨国流通产业的吸引,引导其在我国设立国际化采购分拨配送中心,鼓励国际著名流通企业落户我国,使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对于我国流通产业而言,应积极与国际市场对接,对我国流通产业海外营销渠道进行拓展,鼓励我国流通产业将贸易链延伸到上游生产供应商领域,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国际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度。
参考文献:
1.郭敬哲.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4)
3.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4.孙淑红.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发展中国家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950-2012年)[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篇3
关键词:国有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主导作用
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基本转型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国有经济作为主导力量,对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中,要努力做大、做强,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成为主要力量。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在有一般的经济作用,还有在转型中呈现的特殊作用。
一、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在现代化经济中,我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当前首要的前提。经济增长情况与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基本观念是相辅相成的。只追求物质财富,并且忽视对环境资源和成本投入,使国内的生产总值出现不和谐因素,不能只考虑现阶段人类生存物质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将人力资源与环境资源相结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经济社会达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好的促进经济协调。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制度保障,从而能够更好的形成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第一,根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更好的节约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保护,并且对经济效益进行宏观调控,形成有效管理的机制,对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升级、经营规模和技术等方面协调,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第二,努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其日益完善,并且能够更好的推进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监管机制。将具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使生态平衡加快发展,出现污水和垃圾,在处理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收费,更好的体现出金钱在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的作用。第三,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并且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对资源税制度不断进行深化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完善社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四,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加快,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第五,更好的完善市场主体结构,牢牢把握事关全局的战略形势,降低能源不必要的消耗、合理节约资源、使企业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效益明显上升。
二、经济体制发展的途径
1.优化经济结构:出现增长成本过大、增长方式粗放等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现阶段,在国内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其中工业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占比重最大,在进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常呈现出能耗较高、物耗较高,使我国的重工业部分经济出现增长迅速现象,我国资源能源消耗比重过高,导致环境压力加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紧密联系。我国对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优化,第一,要促进三次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调整,首先要发展的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使经济迅速增长,加强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并且协同带动其快速发展。根据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促进资源能源大力的发展,使能源保持消耗资源低、减少对资源环境污染、加大经济效益迅速发展的创新技术产业,并且通过采用创新技术,调整传统、落后的产业,从根本上能够提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速度日益加快。产业政策以及引导、准入门槛进行科学合理的限制,对产能过剩有效的进行控制,行业发展方式要进行科学合理改变,并且将落后的技术、严重污染的生产方式进行淘汰。第二,将投资结构进行科学调整。节能减排工作要大力推广实施,减少高耗能、污染较高的企业在社会上发展,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其完善并且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重点建设项目即为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并且建立低碳经济科学方面的试点,将环境中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控制;促进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开展能源、资源再生以及回收再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科学治理,加强建设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社会;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和贷款进行严格的控制,杜绝出现产能过剩行业开发新项目。
2.促进科技进步:在我国促进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本质,确保少投入多收益。加强能源资源科学合理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科技一项进步。并且要尽快完善、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成果产业化等基本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经济政策条例,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共同推动国家在建设创新等方面的基本体系,从根本上能够支持基础性的调查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将企业作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进行科学结合,使科技创新基本体系加快建立,更快的使科技成果开发并且迅速向现实生产力方向转变。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1.创新管理方式:分为宏观管理方面以及企业管理方面。宏观管理方面,主要是要改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以及考核指标,现在创新管理主要考核标准是国内生产的总产值,由于发展中受到限制,未能够及时的反映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导致污染环境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等情况发生,并且也不能够反映出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和效率,就是单位所产出资源和能源消耗比重;企业管理方面,管理者要学习并且适当的借鉴先进的管理生产方式,将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体系不断的建立完善,并且要充分的调动企业及其内部人员在各方面工作中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2.加强劳动者自身素质:我国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这一重要条件,从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者作为积极、活跃的因素,要转变其思想观念、深化劳动者体制改革、不断将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在当前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力量和管理组织机构不断创新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素质起到根本决定。劳动者、经营者以及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较高,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需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加强教育,并且政府在对劳动者教育方面加大投入,适当的降低大学的门槛,提升大学入学几率,专业性教育日益加强,更好的为国家的新型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培养、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全社会的智慧集思广益,更好的增强经济方式迅速发展。
四、结论
自经济体制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生产集约型转变,这样能够有效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有利情况。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的整体阶段受到了先进技术水平的制约,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等方面,通过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完成目标。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基本转变。
自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协调发展,产生历史性的转变。随着经济时代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新兴工业化进程在逐步兴起、科技革命推动所带来的机遇,由于环境资源成本在不断上升、资源环境质量压力增大、收入差距拉大、不平衡发展情况严重以及世界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变化等大部分情况的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基本方式,促进科学性转变,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结束语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化进程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确立了基本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能够加快国民经济的进程。综上所述,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等方面需要调整并且创新,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及时科学调整,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不断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完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必定.泛长江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2009:(05):75-76.
篇4
关键词:物流业;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微观经济;影响分析
北方交通大学的张文杰(2002)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等多篇文章中运用经济学与交易理论对经济和物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总结得出经济和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区域中的企业对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另外,物流专家靳伟也认为经济、贸易和物流三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会带动贸易,贸易发展后,物流伴随发展,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同时,二者也存在互补性,是取长补短、互为裨益、互相依赖的关系。华南理工大学的桂寿平教授提出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对现代物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桂寿平教授分析了经济和物流的关系,并根据物流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特点,对物流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且对广州市现代物流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研究了广州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
一、物流业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物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物流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并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对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商品流通模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物流业发展对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我国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物流业本身对GDP增长的贡献之大。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物流业对产业经济影响分析
从中观角度来看,物流产业是流通业的基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物流业属于服务业性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后发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是区域经济中的支撑系统,它连接区域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一般会在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出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聚集现象,从而使这一地区形成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现代物流作为一个“关联效应”显著的复合产业,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已为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当前,众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将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以规划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第一产、第二产、第三产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其发展不仅有利于降低所在区域其他产业的经营成本,而且有利于促进商业、交通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物流业对微观经济影响分析
从微观角度看,物流产业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区域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可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强化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转换-产出”,对于生产类型的企业来讲,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物流活动便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而发生的物理性移动。企业发展物流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和需求,也给企业带来诸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是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企业物流有非常强的“成本中心”的作用。在生产中,物流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高级化的经济背景下,试图通过生产和制造技术的改进来降低产品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在物资流通领域里却还有极大的余地,这主要是通过发展企业内部物流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降低企业在内部物流上的成本是企业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要求。此外,通过改善和整合企业物流,还可以促使企业逐步剥离利润不高或是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主业上,从而进一步降低消耗、减轻负债。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进行柔性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发展企业物流还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众所周知,现代物流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高效、迅速地向物流需求方提品和服务。只有充分地提高企业生产及服务效率、增强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才能使企业在竟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何小洲,张伶俐,邓正华.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2]蒋妍菡,陆婉敏,李辉.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原因分析[J].特区经济,2004,(08).
[3]蔡定萍.现代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22).
[4]卢胜.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3,(2).
篇5
【关键词】出口,产业结构,回归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外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不仅仅表现为总量的增长,更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变动,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济影响也日益加深,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就是一个例证。
一、出口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出口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双重的。出口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取得开放的动态效果。
(一)产业结构决定对外贸易。一定的产业结构从供需两个方面制约了出口贸易的物质内容,出口贸易必然受制于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活动范围。因此,对外贸易结构要受本国产业结构的客观制约,它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商品出口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决定对外贸易结构层次的高低。
(二)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反作用力。一方面对外贸易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方向。另外一方面对外贸易可以解决产品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问题。
二、江苏省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及分析
由于江苏省仍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工业的发展仍是经济变动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将分别从进口与出口总量上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指标确立与数据采集。本文中所采用GDP和第二产业产值及其出口额的数据分别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为了消除出口额和产业结构指数中的异方差性,分别对以上数据取对数。用LS表示产业结构指标的对数,LX表示出口额的对数,LM表示进口额的对数。
(二)回归分析。用OLS对出口额与产业结构指标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由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和常数项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都超过了临界值水平2.0739(显著水平为5%),表明二者都是显著的。并且由F统计值明显大于临界值可知,方程的拟合效果显著。根据DW检验,n=27,k=1时候的,上限是1.47下限是1.32,根据判断可知,出口额对产业结构的回归随机误差项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三)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ls、lm、lx的ADF统计值均小于在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的绝对值,不能通过ADF检验,即这三个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他们的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即不存在单位根,ls、lm、lx的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从上表可以发现,两个方程的残差项的ADF统计值的绝对值均大于在1%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通过了ADF检验,即这两个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可以判定所考查的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均为(1,1)阶协整。说明ls与lx、ls与lm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
通过实证检验可以得到,ls与lm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为:ls=0.0538lx+1.3468lst-1-0.06778lxt-1-1.0356det-1
从以上所得结果可知,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出口额不论长期还是短期与产业结构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三、结论
江苏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减少,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总体经济结构呈现工业化后期的特点。江苏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其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江苏要力求实现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 郑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篇6
如何理解“四着力”的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中原证券总裁周小全指出,发展新兴产业是“四着力”的重要体现。借力中原经济区建设助推河南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迫切,且作为空间非常大。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和行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其中部分产业更是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从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新兴产业也是关键所在。郭庚茂省长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迫切要求,必须加快推进”。
发展新兴产业,要选准战略突破口,找准工作着力点,实现借力发展,要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密切联系起来。中原经济区建设也将为新兴产业带来发展机遇,推动相关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发掘新增长点和转型提供新思路。新兴产业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将显著增强,在产业格局和GDP中占据一定比重,成为下一轮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问题 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其核心价值观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将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智力日益成为现代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但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等严重现象,当前严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企业需要人才,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却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通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现在许多企业重技术、轻管理,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不予重视和培养。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么被埋没,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却通过种种“关系”占据管理岗位,使管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可见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2 不能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本土化
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没有十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完善的工作流程实践,难以提炼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因而电子化程度低,员工工作效率不高也就在所难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大都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的,加之
2.4 培植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篇8
【关键词】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
电子竞技,作为一种娱乐竞技手段,诞生时间只有短短数十年,但是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已经征服了成千上万的爱好者,已经日趋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影响巨大的产业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以电子竞技游戏为核心的电子娱乐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巨额的产值。中国电子竞技起步虽然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相当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行业的产值早在2009年已达到约1亿美元,拥有2.53亿网民,其中有6500 万是电子竞技的爱好者,因此,在整体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大力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并非不可以实现。
一、我国电子竞技现状
1.1世界范围电子竞技产业化模式。纵观全球电竞产业,其商业模式主要分为欧洲模式、美国模式、韩国模式和正在形成的中国模式。欧洲模式主要是以IT厂商为主导,通过举办比赛,获取赞助的方式盈利。例如ESL是欧洲最成功的赛事,但局限在为IT厂商服务,通过举办比赛获取赞助费。美国模式主要以比赛转播方,提供转播技术信号服务,通过观看者付费来获取盈利,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通过一种路频技术的转播平台,将网络直播信号结合到平台信号上,实现大量用户免费或付费观看。韩国模式主要以政府主导,其产业化程度最高,韩国政府将网游与电竞视为挽救国民经济的一剂良药,鼓励全民游戏。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推动韩国电子经济产业飞速发展,并成为韩国主导产业之一。其主要盈利手段为门票、转播权和周边产品。中国电子竞技由于起步晚、受到政策、传统观念的限制,现行的模式中推动电竞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还只能依靠实力雄厚、发展稳健的游戏厂商来牵头,通过长期大量的投入,来搭建起完善的电竞产业生态链,从而推动中国电竞产业化的进程。
表一、电子竞技产业化主导模式
1.2电子竞技在我国发展现状。电子竞技在我国目前发展趋于上升期,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扶持,未形成完整的电竞产业链以及缺乏正确的主导力量引导电子竞技产业在中国发展,电子竞技产业化进程在中国被大大放缓,但最近几年,随着DOTA、英雄联盟等上手难度低,互动性强的电竞网游项目在中国的新起,更多的电子产品商像GAGYBATE、AMD、以及SAMSUNG开始将资金大量投入各类比赛中。据统计,几乎 95% 的竞技游戏爱好者在 16 岁到 30 岁之间,大学毕业和大学在读占 60% 以上,这部分人群正是消费电子和时尚产品的目标客户,也是赞助商看中电子竞技的最大理由。因此,通过举办更多的高规模、高质量的职业比赛,来吸引像三星、Intel 那样的“重量级”企业进行大量投资赞助,可以极大的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化进程。
二、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障碍分析
2.1受限电子竞技概念误区,电子竞技无法成为普适性竞技项目。首先、归因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以及这个电竞产业的不完善化,许多家长都认为玩游戏等于自毁前程,但这归因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电竞产业本身。其次,将玩游戏作为一个职业还没有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收,而在电竞高度职业化的韩国,每年的职业联赛非常多,而一些职业选手通过打比赛获取的收入甚至超过1亿韩币。
2.2电子竞技载体以及内涵问题。作为一项新兴竞技产业,电子游戏能否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特点、发掘自身的经济潜力来繁荣发展,根本在于它是否具有作为一项产业长期发展的承载物的内涵。在这一方面,电子竞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长远的发展前途也不仅是因为它即将拥有完善的商业运作机制和巨额投资,更重要的在于它有着能够让所有参与者兴奋的内涵。电子游戏竞赛的虚拟世界可以激发起人的一种求胜欲望,一种只有通过和别人合作并且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个人才华才能胜利的欲望,它就必然可以成为一种让人们在其中了解对方、彼此沟通、互相比较的交流工具,就好比我们熟知的足球产业一样,足球做到了,电子竞技同样可以做到。
2.3市场开发程度不够,功利心太强,缺少品牌赛事。电子竞技产业要想发展,必须走职业化道路。在中国,目前电子竞技还是个行业,而不是产业,这点和韩国相比,劣势十分明显。近年来虽然由腾讯等运营厂商牵头,组建了电子竞技联赛,但是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宣传和关注度仍然有限,此外中国电子竞技功利心太强,短时间内,职业队没出成绩,就面临着解散或重组的命运,同时缺少中国自主的品牌赛事,因此,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将职业联赛定义为电子竞技产业链的中间核心部分,从而不断完善规范产业链上游的游戏开发和电子竞技选手职业化,以及产业链下游的相关活动推广,以及相关电子周边产品的销售。
三、促进国内电子竞技产业化发展对策
3.1产业化政策引领路径。电子竞技是借助于网络而进行的一种的新形式的体育项目,足不出户人们就可以便捷地和远在天边的对手进行合作或对抗,在短时间内体验“心到、意到、力到”的逼真感受。通过比赛瞬间的判断和总体竞技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参赛人的智能水平,是一项优秀的体育竞技。因此政府应充当积极的作用,认真指导电子竞技协会发展,成立组织机构,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调控,协调各产业链中部分力量,使之均衡的发展;努力吸引企业及媒体的参与和支持,实现整个产业链良性循环。
3.2发达的经济对电子竞技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发达的经济为电子竞技产业化的实现,打下坚定的基础。如下表我们可以分析出,以重庆市经济发展为例,2012年第三产总值达到了4754亿元,人均家庭收支增长到21954元/年,恩格尔系数从42.2下降到38.5.表明民众为了寻求更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自然会将钱投到第三产业中。人们更多的去追求精神物质享受,电竞的出现必然会满足喜欢新奇事物群体的需求。同时随着电子竞技的产业化实现,也使得第三产业贡献率的上涨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3.3品牌化赛事吸引路径。建立健全的职业联赛,以电子竞技比赛作为电子竞技商业模式的核心,才能保证选手和俱乐部的生存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职业比赛的内在发展动力是观众有观赏性需求,赛事组织者要以满足观众需要为主要目的,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打造国内重点赛事的同时,引进国外高水平赛事,吸引高水平选手参赛使比赛更具观赏性,吸引更多的观众,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俊,余庆东.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篇9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了,随着政府调控操作的持续和深入,调控效率也出现了种种不如人意的情况。无论是政府基本取向的调控,例如积极提高内需的增长拉动;还是针对部门领域的调控,例如控制房地产价格过高增长;抑或是货币工具的调控,例如提高利率控制投资过热趋势、调整汇率水平,等等,调控效率的到位水平都存在种种问题,有些政策甚至迟迟未能奏效。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宏观调控效率遇到了既定增长结构的刚性制约。这种增长结构制约就像一个屏障,把调控政策的可能性效率限制在一个相当有限的范围内。以下仅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国民收入的增长结构明显向工业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倾斜,居民收入项目的增长相对缓慢,这是一个对调控政策效率具有基本性制约的重要因素。
国民收入的增长结构,是影响和制约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基础性因素。由此,我们选择了国民收入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组重要项目:工业企业利润、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单位报酬和城乡居民收入,对它们1998年到2005年的平均增长水平进行了综合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国民收入的增长在不同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8年的平均年增长水平,工业企业利润的年均增长为30.5%,高居榜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年均增长分别为18.6%和16.6%,也具有相当高的增长水平;城镇单位劳动报酬的年均增长为9.9%,远低于前两项的水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增长分别为8.7%和4.6%,居于同期最低位。GDP的同期平均年增长为8.9%。从积累角度考察国民收入增长结构,这也同时可以显示为是社会财富的增长结构。
另一项有关对劳动所得在国民经济分配中比重的研究数据,也为上述状况提供了一种印证。这个研究数据表明,劳动所得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1978年到1983年,劳动所得比重从42.1%上升到56.5%,之后从1983年到2005年持续下降,其中只在1993年到1996年中略有上升,2005年的比重为37%,比1983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这项研究数据还显示出,同期内资本收入在国民经济分配中比重是持续大幅上升的。1978年,以经营盈余和折旧资本所得及生产税净额为代表的资本收入,在GDP的比例为57.9%,2005年上升到63.3%,加上其他因素,资本比重实际上升了大约20个百分点。
这种国民收入增长结构和社会财富积累增长结构的状况,首先决定了政府管理当局最希望“提高内需拉动”,即较大幅度提高社会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力,是很难真正奏效的。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国内投资率的年均增长为20.8%,同期消费率的增长只有4.1%。1980年―1990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为62%,之后逐步下降,2005年仅为52.1%。1991年,居民消费率为48.8%,2005年下降为38.2%。这种情况,显然是上述国民收入增长结构状况的必然结果。因为,维持宏观经济高增长的主导力量,肯定只能是投资而不会是社会消费。经济分析的基本学理告诉我们,拉动消费增长的第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状态,而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在一定时期永远是一个定量,当资本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大幅持续提高时,就决定了国民收入用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不可能太多。
资本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工业企业年均利润增长30.5%的高位水平(尽管不同行业表现出差别),也足以解释为什么货币当局屡屡用提高利率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而屡屡收效甚微。在如此高水平的企业利润增长激励下,降低25个或27个基本点的利率调节,或者再高一点也罢,对企业投资冲动不可能起到具有实际约束力的降温作用。再者,反过来说,有这种高水平的利润增长激励,企业又有什么理由要紧缩自己的投资活动呢?
居民家庭收入的等级结构差异越拉越大,中等和中高收入层的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中低收入层的增长明显迟缓,这就使当前一些涉及消费活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
从2001年到2005年,按照国家统计局五等份分组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统计:高收入、中高收入、中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的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入增长,分别为15.23%、11%、9.31%、7.83%、5.35%。在这里,不但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之间的增长差距有3倍之多,而且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三个阶层,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层的平均差距也相当明显。据有关方面统计,2006年中等收入的居民家庭在2006年的年平均收入已经达到47000元,低收入家庭只有13000元,相差3.62倍。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中,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中低收入阶层则明显增长迟缓。
这种社会收入阶层的明显分化,常常使我们目前看到一些涉及消费活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甚至进退维谷。这里仅以政府有关部门对房地产的管理政策为例。近年来国内商品房的价格水平快速增长,引起普遍关注。这里的原因当然很复杂,确有房地产企业高额盈利问题、市场操作失范问题、政府财政资源过分依赖房地产开发问题、境外热钱炒作问题,等等,但我的分析说明,对这种商品房价格高位增长的基本性支撑,可能还是来自市场内部的需求增长力量。以2004年和2005年为例,国内高档住宅和普通住宅的销售价格指数上升最快,两年平均售价增长9.75%和9%,但同时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在2001年-2005年的平均增长分别为15.23%、11%、9.31%,仍然高于前者。这就提供了一个支持高增长价格买房的高增长收入群体,应当不存在买房基础的需求缺失的问题。这里的矛盾仅仅在于,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同期收入增长只有7.83%和5.35%,完全不能适应房价高速增长。由此,政府限制房价增长就很难奏效,因为存在市场需求的基本支撑;政府用控制售房面积来满足大多数人住房需求的办法也很难奏效,因为只要还是市场性房价就不可能满足大量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国内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相当缓慢,第二产业仍然是高速增长的最强大支持,其产值比重甚至出现了稳中微升的状况,这就使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各项调控政策执行难度很大。
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强大支撑,这种基本增长格局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还有进一步稳定和强化的趋势。数据分析显示,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是下降的,从2000年的15%下降到2006年的12%;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动极小,2000年为39%,之后在3个百分点上下变动,2006年又回位到39%。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0年为39%,2001年和2002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2003年之后逐步微升,2006年上升到49%。结论是,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甚微,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稳中有升,对经济高速增长继续起着主导性支撑的作用。
这种三次产业结构增长格局的基本状况,就可以在更深层的经济原因上解释,为什么政府宏观调控关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各项政策,在执行力方面的难度很大。例如关于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政府调控目标很不理想,当然可以在法律法规、资源价格、生态补偿等方面找到原因,但是,在目前第二产业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背景下,在目前第二产业的增长还需要依赖我们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主要不是依赖技术进步而是依赖资源产品、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以高耗能和高污染为特征的增长活动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吗?再以控制土地开发政策为例,在第二产业的主导性产值拉动如此强大的吸引下,对土地资源的扩张开发必然成为地方政府(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会告诉我们,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能仍然处在急剧扩张性发展时期,由此,目前三次产业的增长结构或许并非是不合理的,人为的改变结构恐怕很难,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把这个过程的阵痛减少到最低限度。
既然增长结构已经成为影响宏观调控效率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改进的思路就应是:在调控政策实施中考虑增加结构性操作;积极改变目前增长结构中不合理的东西。
任何政府的宏观调控操作,实际上都是在既定增长结构条件下进行的。当调控方向和工具的使用可以基本达到调控目标时,几乎可以不考虑增长结构的问题,但如果这种调控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总是较多偏离调控目标,对增长结构的重新认识和由此考虑对调控方向和工具的使用进行新的选择,或者进行部分新的选择,就是一个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了。我认为思考当前政府的宏观调控操作及其效率,就已到了这样一个时候。
我们应当首先在政策实施中考虑进一步增加结构性操作的内容。例如利率工具的调控,如前所述,在工业企业利润高达30%的条件下,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很难避免,不断微调利率的办法值得商榷,如果有针对性的提高产能风险大的部门利率,其他部门利率水平不变,效果可能更好。又如政府的房地产管理政策,也需要考虑进行结构性调整,既然高速增长的商品房价格有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市场需求支撑,那么政府除了努力做好规范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外,市场房价变化似应不再纳入管理范围之内,政府的着力点应转而放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上。
篇10
门槛之一:记忆之槛
思品课的知识多而杂,涉及的领域又广,中考形式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在复习阶段必须帮助学生做到有效记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1.图形记忆――理解记忆,直观易懂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采用这种记忆方法。
如人教版九年级第7课第一框主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成分、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本框内容零散且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转化为以下火车图形:
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这幅图可以这样理解,在我国的经济舞台上行驶着一列主要由6节车厢(代表6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火车,因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所以火车头由它来担当,从图中还可以反映出各种经济成分是平等地位,火车还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图形记忆的优点在于难点直观易懂,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不易遗忘。
2.关键词记忆――咬文嚼字,绝不上当
在我们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字眼:标志、核心、基础、主导……这些知识比较零乱,分布在教材的各个章节,命题老师往往把这些内容“偷梁换柱”,使很多同学造成错觉。如人教版第3课中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内容,第5课中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内容,第8课中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们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内容,三个知识点中都出现了关键词“核心”,当然教材中涉及到“核心”的知识点还不止这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做个有心人,把同一关键词涉及的内容集中到一起,记忆时做到咬文嚼字,考试时就不会张冠李戴了。
3.目录回忆――构建体系,整体把握
思想品德试卷因综合性强而成为难以得高分的学科,在第Ⅱ卷中很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多个章节,不少学生因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答题时顾此失彼,导致失分。
例如,有一年南通中考试卷曾有这样一问:地震袭来时,举国上下紧急驰援,全国人民倾力支持……展现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奏响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壮歌。请你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形成“中国力量”的原因。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答案涉及九年级第3、5、6、7、8课知识,如果不重视构建知识体系的话,就很难完整地回答。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还要加强目录回忆,答题时梳理回忆目录,就能避免遗漏要点。
门槛之二:能力之槛
思想品德各地中考试题,无不以能力立意为主旨,若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就无从适应这样的试卷。笔者认为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那应对考试就胸有成竹了。
1.提升审题能力――隐性条件显性化
在我们的试卷上经常会出现设问中存在隐性条件的文字题,审题时若挖掘不出,就会导致答案偏离方向。例如,“加油,中国!”成了今年抗震救灾中最响亮的口号。作为中学生的你,如何将这一口号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这道题目看似简单,但阅卷教师反映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许多同学被本题材料迷惑,回答的是“怎样参与抗震救灾”。分析一下本题的设问,不难看出其显性条件是“如何做”,隐性条件是“落实这一口号”,我们就可以把题目理解为“我们应怎样为中国加油?”(此题答案可以围绕努力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承担“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历史使命等方面展开。)
不少老师在命题时总会布上几个陷阱,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尤其要看准设问中的隐性条件,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做到隐性条件显性化,领会题目的真正用意,那你的答案才能提高准确率。
2.提升组织答案能力――回归教材,规范答题
有不少学生记忆能力、审题能力都不错,但材料分析题因为答案不规范而失分,这是很可惜的。那如何提升组织答案的能力呢?
(1)注意书面用语。
(2)忌抓住一点不放,大做文章,应思路开阔发散,多角度思考。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4)根据分数确定答案的量和层次,因同学们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所以设计的答案应比比分适当多1―2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