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性假设;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理想目标,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人文关怀的诉求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共识。对“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进行全面地解读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客观认识大学生内心世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解析大学生内心世界对于“人”的认知。以人性假设为切入点,可以使大学生心理教育分析有一个理论前提,搭建实践分析的基点和参照系。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以人性假设作为本体论基础,探究大学生实在心理的最终本性,回答大学生个体或群体“是什么样的人”,以便对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给出事实判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逻辑起点。而解读大学生心理的最终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这就需要从心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出发,需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给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合乎逻辑和现实的价值判断。在本体论“是什么”到认识论“为什么”之间,需要以科学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以方法论的视角确定“怎么办”。故而,文章以人性的基本判断为基础,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勾勒大学生心理教育实践的原则和过程,洞悉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需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性假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人性假设理论在西方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展成为显学,已经从单一领域拓展到多学科领域。人性是一个基于不同标准的许多个二元结构体,如自然性与社会性、本能与理性、与德性、利己与利他的统―体[1]。因此,笔者将从“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出发,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分析不同人性视野下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趋势[2]。
(一)自然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人维持和实现个体的生存,使得人性表现出利己自利的一面,这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阐述。大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个体自然人,在成长过程中本我人格对衣食住行的需求是现实的最底层需要,而且无法脱离。在自然人假设的语境下,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现实投射物象表征为:住宿条件、饮食条件、社会消费水平。在大学校园里,多元化的物质需求差异极易导致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比较,产生心理失衡或心理自卑,可能危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甚至行为失范。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事件都有大学生自然人性的基本物质需求受到挑战和亵渎的客观事实。因此,从人的自然属性而言,在校园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渴望外界承认独立个体自然属性应有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校园、师长、朋辈对合理望、利益的尊重。一方面,肯定物质需要是自然赋予生命本能需求,诸如贫困生资助、民族餐饮、人性化公寓的正当合理性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物质需要将大学生从低层次的心理需要解脱出来,升化自然原始本能,为“仓廪实”、“衣食足”后的“知礼节”、“知荣辱”积淀物质基础。
(二)经济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高等教育为大学生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提供了平台,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也为有理性的大学生发展提供一个更高、更全面的价值目标。大学生作为有思想的时代青年,其思考和行为具有相当意义上的目标理性,为获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工作效果、生活追求直至最大化而努力奋斗。这有别于经济学领域经济人力求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表述,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诉求可以在功利化和目标性中做出选择而不至于偏颇。因此,有必要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层面对功利主义和功能主义予以明确的界限划分,以确保大学生的心性成长不至于走向唯利是图的经济人思辨模式和行为范式。经济人视野中,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更多的安全需要,以确保自己的表现能不能获得奖学金、会不会考取研究生、可不可以胜任学生职务、有没有得到更好工作机会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心理产生的求学欲望、求知欲望、求胜欲望,以满足内心期许目标安全感的现实需求。当然,处在人格成长中的大学生,自我个体有意识的规避危险、实现心理韧性上的超越是心理教育实践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三)社会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基于追求自由、增长实力、团队成长的欲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主动寻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在社会人假设的条件下,交往是人行为的主要动机。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社会关系,并藉此去寻找群体人性意义。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社会性需要的核心是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其外延可以拓展到寻求满足自我归属和爱的各种需求。在人格独立健全的道路上,大学生要超越自我,就会渴望得到朋友、家庭、同学、恋人的呵护理解,获取心理正能量以求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大学生在亲情、友情、爱情柔和在一起的感情世界中获取信任、温暖、热情是人的意志自由和人的感情认同的天性。社会性的交往活动,能极大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选择能力,使大学生能坚定意志,克服消极情绪的失落感去接近自我成长的预期目标。大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激励自我,鞭策自己主动迎接社会性的生活。在现实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感情恋情问题,许多青年人感到束手无策。如何学会处理好感情、学业、人生的关系,具备足够的心理调适能力更好地感知自我、理解他人、增进友谊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必修课。
(四)文化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可以展示大学生人性不同方面,这些不同的人性面揭示了大学生的共同本质――文化人。青年时期是人强烈渴望被理解和接近的时期,而大学校园日益繁荣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门类繁多的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的文艺活动、百家齐鸣的科技活动将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凝聚在一起,这些都是大学生文化需求的现实表现。文化人假设语境下,大学生自觉依照自我利益和共同利益实现的价值观念调控约束自我和群体行为,并在实践中表现出相当的心理同构性。大学生个体的文化心理角色可能是多重的,为实现尊重的需求,朋辈之间自尊互爱、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的欣赏、鼓励有着多元非线性的现实特点。为避免在环境不确定中造成现实扭曲,大学生通过文化活动建立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在塑造自立个体人格或者互助群体人格中确保良性文化品格实现。事实上,大学生个体基于价值、规范、利益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共同意识,这样的意识构成大学生组织行为文化的核心。以此为指导,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里建构青年学生群体专属的物质文化标识、制度文化规范、精神文化理念,培养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也为自我人格的升华打上文化类属的标签。
(五)生态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梦想社会里,大学生审视自我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差异和距离,在有限理性人的视野下升华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赋予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在生态人的语境下,大学生将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成长的最高理想是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大学生人性的本质是向善、向美、向德、向真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渴望与青山绿水为伴,自发成立环保组织实践人性中对自然的热爱;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力求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通过友爱合作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生态人是大学生成长中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理想人性,渐进地常态保持这种人性需要大学生真诚付出自我,以超我的人格追求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在实现这种创造性的需要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心性是趋于完美的,大学生群体的共识也得到充分而自由的肯定。大学校园有其封闭性和理想化,但正是在这样的理想家园沃土里,大学生才能摈弃外界社会的干扰,以超越现实的勇气去挑战人性的认知,种下生态和谐的人性种子,为到现实社会中检验自我,推动国家社会直至人类文明在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人性假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向
从大学生的符合人性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是多元、复杂、动态的,既有自利为己的倾向,也有利他共荣的选择,既追求个人利益,也追求共同利益[3]。因此,大学生是有限理性的“学习人”和“实践人”,其心理需求和行为选择具有价值偏好多元性的特征。在此前提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调整,以求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尊重多元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在一个成长阶段有多个需求,是青春期人性的本然。为实现生存、发展等多重需要,大学生的人性共时性表现出复合性的心理需求。客观存在的不同倾向人性需要,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和心理辅导中为大学生适时做出恰当行为选择提供前瞻性指导,避免学生在局限于有限理性认知而做出非优化的抉择。在尊重不同人性需要的前提下,教育指导大学生明晰不同人性假设心理需求的价值标准、行为尺度,引导大学生修身自律、克己服人,合理有序的满足自我不同人性、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学生要自觉完善人格,有所为有所不为,克服不良心理倾向,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心态。
(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成长中,不同人性假设的大学生价值诉求交织在一起,困扰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也要学会接受肯定他人。在与人交往的社会中,大学生要学会调整自我心态、掌握基本人际交往原则,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新生活的挑战。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是相互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互利共赢,既利于自我也有益于他人。在实践中大学生要努力发挥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的天性,使乐群好助成为个体性格的一部分,并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内化为一种群体行为规范,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三)搭建心理辅导平台,提高大学生心理帮扶成效
出于自尊心或羞涩感,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和交流或多或少存在抵触的人性情绪或消极的心性态度。这要求高校正视心理辅导现实的严峻形势,多措并举力求在心理辅导工作事半功倍。以时间节点为区分,高校以需要从预防和补救两个方面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并适时开展过程管理,帮助大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一方面,高校需要主动开展心理普查、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活动,克服自然人和经济人的人性局限,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高等需要建立完善滞后性的心理补救措施,通过实时心理解答、在线心理咨询、情景模式再现等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放大人性中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人性的光环,勇于批判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四)构建心理互助机制,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自助而后助他。以学生为主体健全心理互助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4]。大学生不可能时时处处将心理咨询师捆在身边为不同人性的局限和困扰进行解惑答疑。为充分尊重和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建构一种大学生自愿接受、喜闻乐见的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自助能力和助他人格。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包括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建立心理研究专职师资队伍等等[5]。为保证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科学构建,一方面,需要充分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按照大学生人性的主观需求建立朋辈心理互助机制,使心理教育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学校――院系――学生”的心理援助网络,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五)拓展心理教育视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大学生多元人性需求的不可控释放,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内容和外延不断扩大。时下,大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学习心理、人际心理、择业心理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贫困大学生心理、网络成瘾、大学生自杀意念、同性恋爱等也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难点。现实生活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交织在一起冲击着大学生对人性的再解读。故而需要高校与时俱进的根据大学生社会层次与年龄的特殊性,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新状况、新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灵活掌握教育方法和教育尺度,调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学生获得精神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发展上指导,以此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育林,曾纪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J].教学与研究,2004(5):83-86.
[2]王文奎.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实践困境批判――基于“实践人性论”对应的角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5-7.
[3]杨业华,王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特点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11-14.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 九型人格 积极心理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重要人生命题。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保持阳光心态,化解心理问题,使心灵健康,这是他们成长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可以运用九型人格理论解疑释惑,对号入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我认知,努力改变,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
1 九型人格起源与发展应用
人格指的是我们的性格、气质和能力,也可以说是思想感觉和感官经验,也可称作为“现实我”。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显意识”;“本我”就是常说的“潜意识”。
九型人格的英文来自希腊词汇ennea(9)和 grammos(尖角),就是九个尖角的模式,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九型人格学起源说法不一,其中一个版本指其可追溯自西元前二千五百年或者更早。相传它发源于苏菲穆斯林教派,用以开启教众的灵性。另一说是四千多年前的安内亚格瑞灵智之学。西元1920年,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首先将九型人格学说传入西方,用它来阐释人类的九种特质。九种特质:1号完美型,2号给予型,3号实干型,4号浪漫型,5号观察型,6号怀疑型,7号享乐型,8号领导型,9号调停型。将这套学说发扬光大的是艾瑞卡学院的创办人奥斯卡・伊察索。伊察索将人类的九种欲望放进九型人格学说中,并将这套学说拿来做为人类心理训练的教材。海伦・帕尔默将九型人格应用于括个人成长、办公室管理及处理人际关系的窍门,近年来更扩展至夫妻相处、教育子女及亲子关系方面。 著有《九型人格》 、 《工作和恋爱中的九型人格》。九型人格是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金钥匙――它太好用了!在商业领域被应用于雇员培训、机构变革等。世界500强企业用它安排员工岗位。在企业事业单位用来改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
2 九型人格的识别与层级判定
对于大学生来讲,识别自己和他人属于哪种人格是必要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解决矛盾,共建和谐人际关系。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临床精神科教授戴维・丹尼尔斯开创九型人格“五步测试法”。九型人格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做不同人格的测试题计算得分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要在新生入学初,普遍开展九型人格测试,为人格教育做摸底调查和教育准备。识别的困难在于通过测试觉得自己具有多个人格特点,模棱两可,无所适从。这时要根据主导人格倾向来确定首要人格类型,即把一类性格确定为核心性格。其他人格类型排序作为自己的辅格、亚型性格来参照。此外,在理查德・里索的九型人格体系中,对每个型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健康状态下、一般状态下、不健康状态下的不同特质,这就形成了九型人格类型的发展层级,通常来说,1、2、3三个层次都属于健康层次,是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方向,4、5、6三个层次属于一般状态,是大多数人固有性格模式的状态,7、8、9三个层次属于不健康状态,显示出一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要了解自己人格所处的层级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准确判定所管理的学生的人格特质属于何种类类型并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处于哪个层级。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摆脱不健康态,因人因地因时不同恰当施教,开启心灵密码,促进其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3 利用九型人格进行积极健康心理辅导
3.1 团体分组辅导法
九型人格分组一般分为:情感三元组、思维三元组、本能三元组。将3号实干型、4号浪漫型、2号给予型归入情感三元组。他们遇事的直接反应源于情绪、感觉和感情。将6号怀疑型、5号观察型、7号享乐型归入思维三元组。他们遇事的直接反应源于分析、了解和归纳。将9号调停型、1号完美型、8号领导型归入本能三元组。他们遇事的直接反应是用即时行动解决问题。在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辅导中,可以按不同型号分组归入到不同团体中开展活动。对情感组开导他们不要过于感情用事、不要为情所困。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情景剧角色扮演,体会恰当表达情感,如亲情、友情、恋情,区分喜欢和爱情、友情和爱情。要控制多变的情绪,摆脱忧郁,不要自恋自伤自怜,自我放纵。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疏导情绪,笑对人生。对开思维组开导他们,不要优柔寡断并过于谨慎,不要冷漠,不要妄想。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困扰。对本能组建议他们不要冲动,克服暴力倾向,要深思熟虑。
3.2 分型个别辅导法
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人格的学生进行性有针对性的辅导,指出人格闪光点,同时注意沟通技巧,帮助他们认清自己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补足短板,快乐成长。
例如和1号完美型交谈要重理性分析;尽量别和1号争辩,巧妙示弱,避免正面冲突;批评1号前,先批评自己;告诉1号别揪住细节不放,要抓大放小。1号要学习自嘲,用幽默的态度去嘲笑自己的遭遇。通过心理辅导要教会1号放松之道,松弛身心。学会压力管理保持乐观。6号怀疑型的心药是增强自信心、提升勇气 ,比如野外生存训练、探险活动、攀岩等。9号调停型的心药是学习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克服懒散、怠惰。要常爬山踏青,参加集体活动。
3.3 任务导向辅导法
九型人格各有千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安排不同类型人格的学生围绕某一任务组成团队,在团队工作中大家能够很好体会各自优缺点,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比如策划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周,由3号建立愿景和目标、时间表、路线图,1号周密思考、查缺补漏,由7号出创意,4号制造艺术氛围和格调,5号搜集资料,6号评估活动安全,9号调和冲突和争辩,2号联络人脉,8号带领大家执行计划。
3.4 误区点拨法
在心理辅导中,要及时提醒学生避免走进人格误区。点中要害,拨乱反正,增进心理健康。例如1号完美型的误区是无止境地追求完美。2号给予型的误区是不承认需要他人的爱。3号实干型的误区是只考虑目标的达成。4号浪漫型的误区是不甘平庸,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李小红,沈妍,刘朝阁.基于九型人格理论完善高校大学生性格的策略探析.消费导刊,2014(11)27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特别是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爱情,人际交往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那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验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纵观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A.家庭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其深远。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发现家庭的作用和大学生的抑郁有显著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社会化的过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等因素,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大学生迟迟不能够做到“心理断乳”。首先,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凌四宝,舒曼,2003)。如果父母对孩子充分理解,给予温暖,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多干涉,拒绝否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兄弟姐妹为2个或3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明显差于独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离异比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差,并且父母离异比父母去世的大学生更为敌对(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关系,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也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B.个人影响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光环效应,成为大学生的青年人一般都会经历很多的成功,也受到过很多赞美,因此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往往会偏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周围的一些客观评价与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不一致,他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失衡。其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诱发心理疾病。此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学习的压力容易带来负性情绪,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处于比较复杂的时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个体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C.社会影响因素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少,在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下,理想主义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破灭。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而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发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时时刻刻与这个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的成长离不来社会的支持(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建设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际关系也同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共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对学习社会经验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孤独忧郁,甚至与人交往时产生恐惧,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引发心理障碍。D.其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何蕊,2015)。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社会,“低头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恋也都十分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会渐渐地将网络上那个虚拟的“自己”带进现实导致心理扭曲,严重者还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遭遇的应激性事件影响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2015)。这是因为应激性事件会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从而降低其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及适应问题。除此之外,睡眠障碍也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睡等。这大多数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网络,应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碍等。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进
至今为止的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调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全国性的调查较为少见,这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而且我们还应该注重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我们同样应该注重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2.注重做发展研究和干预研究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同一批大学生跟踪两年到三年,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干预,然后对进行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将会更加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对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全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各高校都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MillikanE,WamboldtM.Z.,BihunJ.T.PerceptionsoftheFamily,Per-sonalitycharateristics,andadolescentinternalizingsymptoms.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91-94.
[3]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31(3):597-60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1):35-37.
[5]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7(5):41-47.
[6]何蕊(2015).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社会体育学.22(5):187-188.
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一、引言
目前,在社会追求人才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作为对社会稳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群体,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高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其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各高校在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期间,还应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目前,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使得各种冲突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此范围内,心理健康属于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客观因素
目前,在社会结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两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状态的关键因素,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因此,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娇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2)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A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个人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环境变化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了形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他们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不仅仅指一种影响因素,应当从几方面来考虑:
社会环境。目前,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物质、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些影响,过去那种传统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摒弃,素质与能力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就会受到一定的正面影响。另外,我国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缴费上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重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教育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健康,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教育,更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各高校应根据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这些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高校专业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纳入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教育能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并依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高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状态。
五、结语
总之,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单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也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文中深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篇5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环境适应、潜能发挥及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涉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方面。大学生应正确面对学业压力、保持浓厚学习兴趣,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正确面对各种挫折、保持积极乐观情绪,从而不断增进自身心理健康。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把握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会对生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影响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心理健康影响着环境适应
在人的一生中,周围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则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承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压力,促使大学生与环境保持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更好地主动适应大学及未来生活。
3.心理健康影响着潜能发挥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和工作,逐渐形成的能力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对潜能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挥。
4.心理健康影响着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各阶段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要面临很多过去从没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大学的学习具有与中学不同的特点,课余时间很多,自主学习为主。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这种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虚度时光。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对于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焦虑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的生活。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常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交际技巧、人际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封闭自我、害怕交往,影响了心理健康。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往往在18~25岁之间。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但由于生理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情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据报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逃避的心理,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哲学的有关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主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社会,而不应被动地让环境和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大学生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积极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就相对越强。因此,大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比较鉴别、客观体验等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悦纳自我,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大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大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维护。大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成才 心理调节
一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其全面发展。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二)采用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外,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伤。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增强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
三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要有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力求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才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1]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基础.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
[2]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8.
篇7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息息相关。对大学生而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未来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同时,一切德智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都有赖于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心理健康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学生告别了竞争激烈的高中生活,迎来了全新的大学生活,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出现迷茫、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新环境。再次,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就业压力。因而,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就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最后,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气质两方面。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意志力强等大学生个性心理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中的学校相关因素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为及时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避免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心理危机事件,学校、家庭、社会纷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但中学时期,学校普遍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心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而这种中学行为惯势使学生难以融入大学生活,出现自我封闭、焦虑、困惑等心理障碍。②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用。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认知学习发展、个性发展、价值观形成、情感和心理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快乐健康成长。③集体的影响作用。对大学而言,“集体”主要包括宿舍、班级、学生会等团体组织。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团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力,向上、和谐、健康的团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其性格的发展和人格形成。④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主要由校园环境和校风文化环境两部分组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自觉约束其行为,鼓励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而良好的校风校纪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激发其求知欲,强化其竞争意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普遍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抓住学生心理困惑的共性和同质性,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当中,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集中心理辅导。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班会、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心理保健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抗挫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有效地缩短了其与社会的距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圈过于狭窄,与社会接触较少。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③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还必须重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就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④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成熟,网络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即时性、广泛性、渗透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获取心理知识。另外,网络心理教育还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勇于表露自我,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为显著。⑤强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发展。其次,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要优化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管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粗暴还是民主,对于大学生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13-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小在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与学校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往往要求学生专注于学习,其他生活与社会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管不问。而进入大学,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需要独立生活、学习与社交,同时大学以综合标准评价学生,对学生提出了跨越式的综合要求。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以前有显著不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语言、风俗、饮食、习惯及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有及时建构和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沟通需求,也有提升社会化能力的需求,在差异矛盾与交往诉求的多重作用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常常困扰着许多大学生。
(三)情绪问题
学生在面临不良的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压力等情况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紧张、烦躁、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时调整和排解,会引起心理问题。
(四)情感和性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恋爱问题上,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往往会给双方造成伤害。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卑心理,陷入单相思的情感中,内心焦灼不安,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会进一步影响学习和生活。而性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性罪恶感。
(五)自我意识问题
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自我期许和定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初就设定了许多高远的目标,但由于个人能力和精力的局限,理想与现实常有不小差距。过高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难以平和的面对,抗挫抗压能力低也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辅导员多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大多为学生开设了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明确问题,更要能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解决。
(一)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辅导员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学院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持续高度重视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已基本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室),但心理咨询的队伍规模与治疗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极有必要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相关的培训。学校与辅导员个人都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接受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能力和信心,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抓好学生心理评估、预防、心理危机干预及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知识储备。
(三)搭建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
(1)建立并培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督导队,辅助及早排查帮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以形教课、年级大会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3)以走访寝室、参与学生活动为抓手,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调整自我,找准位置,提升抗压与抗挫能力,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5)广泛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娱体育、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当学生身心投入时,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适应环境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丰富的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与帮助,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运动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缓解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减轻抑郁程度,维持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6)鼓励学生选修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不回避、不打击,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与之沟通,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感情问题。对性心理等性教育内容以科学的、包容的态度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和探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性问题。
(7)一对一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实施三级预案。一级:有潜在问题,尚未影响学生及他人安全、学习、生活者,由督导队成员与辅导员共同担任联络人,每月报情况材料汇总;二级:问题呈现,影响到学生及他人者,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并指导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三级:问题严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判断需送医院诊断治疗者,迅速送心理健康卫生医院就诊。
(8)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及时报送信息至家长等相关处,做好跟踪了解及信息报送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学生督导队的协助下,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档案,及时更新与汇总,将态势变化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报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
(四)务求实效,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部分与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难有关,而心理问题一旦产生,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在这样情况下,单一从解决心理问题角度出发,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甚至连帮助学生脱离心理问题的困扰也是难以实现的。通过团队辅导、适当体育运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为了务求实效,也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不适期,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应注重从学生个人情况出发,梳理困难点,例如学习成绩落后而心理落差太大导致自我否定、怀疑与放弃,例如性格过度自我造成的人际交往困难等,在指导学生心理与思想工作的同时,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与试金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魏元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41-42.
[2]刘国军.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07:191-192.
[3]宋智灵.略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04:92-93.
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 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 积极作用
1 前言
目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很多,但是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研究很少,本文意旨通过对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则有其它心理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某民办高校2004、2005、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当年9月份和次年3月份对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测试。
2.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UPI问卷调查表),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测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入学时)[n(%)]
表2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学期后)[n(%)]
3.2 UPI 2个主要因子情况分类统计与分析
3.2.1交往障碍因子的统计与分析
表3 交往障碍统计情况(入学时)[n(%)]
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年级一类、二类学生的人数有所下降,且三类学生的百分比较入学时都有所提高,这说明参加体育锻炼后确实能够改善和缓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表4 交往障碍统计情况(一学期后)[n(%)]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个年级有交往障碍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会了悦纳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悦纳他人,学会与别人合作以及共事,处理好各种关系。
3.2.2抑郁因子的统计与分析
表5 抑郁因子统计情况(入学时)[n(%)]
表6 抑郁因子统计情况(一学期后)[n(%)]
通过表5与表6的平均百分比的比较发现,每个抑郁因子的选择人数都有所下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给他们带来情绪体验,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了抑郁症状。
3.3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3.1个体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度动态变化时期,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自我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较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3.3.2家庭因素。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民办高校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优越,学生不能吃苦,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少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在心理上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情绪和心理疾病。
3.3.3社会因素。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社会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日趋加大,今后要面临的就业、择业等复杂问题都要自己安排管理,种种压力使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茫然不知所措。从而造成过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疾病。
3.3.4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高考的重棒下被掩盖,而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又重新得到显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试存在严重偏见、歧视和惧怕。
4 学校体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4.1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发展的身体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由于体育运动方便易行,也易被接受,便于自我调节和治疗,且有身心并治的效果。为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4.2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并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4.3学校体育有利于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很好形式,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在运动中,学生间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关系,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建立自信心,经常参加集体项目可提高团队意识,会使人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4.4学校体育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把自己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可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如:参加慢跑、太极拳和散步等中等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能减轻症状。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5 结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学校体育所营造出来的教育环境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且具有特殊效果的育人环境,它可以调节和缓和不良的心理症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健康的方面发展。民办高校应通过学校体育这一有效手段帮助大学生消除错误观念,使学生树立“民办高校同样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正确观念,全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影,方敏.大学生课余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四川体育科学,2002,3.
[2]李红英,黎勤,杨小兵.浅析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对策.四川体育科学,2003,3.
篇10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