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

篇1

抓好护士长的培养。在医院,护士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层、最直接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整体实力的体现,而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具备较强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在人才竞争、向管理要效益的21世纪,建立系统化的护士长人才培养制度显得很重要[2]。通过各种形式对护士长进行基本素质、职责、工作程序及工作重点、管理理论及方法、业务水平、沟通能力与协调技巧、文件管理等综合能力培训,使护士长成为基层优秀领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监督者、计划者和教育者。强化护士岗位技能操作培训工作。

重点加强护理操作常规及流程的规范化培训。通过组建医院护理操作技能小组,先在各科室选择1~2名优秀护士作为骨干培训,再通过骨干带一般,实现全体进步。还通过技术大比武的形式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和目标,做好护理人才储备。

注重五年内护士规范化培训。一直以来,由于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从而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3]。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予以不同培养,着重培养高学历人才,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专科护士培训。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标志,给临床护士在专业上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根据卫计委相关要求,专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为此,本院自2011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外派进修或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学习,取得相应资质,占全院专科护士91.28%,今年将继续加强专科护士外出进修培训工作。

坚持实行三年内护士科室轮转制度。护士科室轮转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特点,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室轮转可促进护理技术的传播、更新、推广和应用,开阔思路,增强护士的创新意识,提高业务综合能力。新护士进入医院通过岗前培训后,留出三分之一人员作为机动人员,方便全院调配。其他人员统一安排全院重点科室轮转,变“科室人”为“医院人”[4]。以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护理人员结构及特点,采取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分层继续教育。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及外派培训工作,注意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必须按需培训,不搞无效培训。把工作与培训融为一体。在工作中落实“传、帮、带”的培训目标,实现全员学习,终生学习,持续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医院护理人员储备和提供合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各级护理人员采取整体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思想和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讨论

篇2

专职教师按专业方向与兼职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到临床(社区)参加实践,互相听课,或通过电话、E-mail等方式保持联系,定期交流,及时了解临床(社区)新动向、新进展、新方法。专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临床科室,安排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到医院进修、参加临床(社区)实践,收集典型案例、照片或图片,建立典型案例库,既丰富了临床经验,又能在今后的护理教学中结合案例讲解,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专兼职教师根据各自优势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共享资源,合作研究,达到互相指导、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内课堂由专兼职教师联合授课;课后实验实训室开放练习,由专业课教师或实验课教师辅导;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兼职教授的参与,学生到临床见习更加便利,实践教学与临床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实施“院校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打造“双师型”护理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2]。在学生见习、教师临床进修过程中,鼓励教师、学生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并可据此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模拟医院,完善实训基地

该院建立了“模拟医院”式的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开设了模拟和仿真教学病房、康复护理室、护理心理室、婴儿保健泳疗中心等,使实践教学与专科护理发展相匹配,使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需求“零距离”,使学生尽早熟悉医院环境、进入护士角色。

4院校结合的优势

篇3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创新模式

截至2010年7月,我国已有316所独立学院,1999年以来高校本科扩招任务的1/3是由独立学院承担的。浙江省的独立学院共有22所,仅次于湖北省的31所和江苏省的26所,位居全国第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该文件从宏观层面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方向。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现实与目标往往存在一定距离,当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并没有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征,而更多的独立学院按独立学院的发展而发展,其人才培养并没有很好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来供给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国外没有类似我国独立学院的形式,针对具体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研究基本没有,更别说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了。

我国对独立学院的研究大多成果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独立学院”和“人才培养”两个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里探索出454篇,其中选择核心期刊后的文章有62篇,可谓成果丰富,但利用“独立学院”和“区域”两个关键词的结果只有8篇,说明当前对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的文献较少。

从目前的9篇文章中只有7篇是有关区域经济与独立学院的文章。张玲玲(2007)以温州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各地独立学院的发展表现出与相应区域经济互动性发展的明显特征。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独立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借鉴;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对口性人力资源。从实践看,独立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阻碍独立学院和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刘俊、陈志丹(2008)认为独立学院的战略重心已到了由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以提高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把内涵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贾小鹏(2008)提出了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三级目标体系:一级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目标——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应用型科研支撑;二级目标为学科与专业设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术环境、效率与效益、科教与实践基地;三级目标为生源质量与培养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现代化的教学和研究设备、图书馆、管理体制、外部支撑。叶国灿等(2010)利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与绍兴区域互动为例研究发现独立学院主动与其他区域组织联系表现出较为冷漠的不对等,并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提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议,其中向区域的企事业输送的具有“有价值知识”的学生是独立学院最佳的实力展现方式和最主要的任务。赵秉真等(2011)认为服务区域经济是解决独立学院就业的突破口。杜苏、徐丽(2011)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紧缩现象,利用ArcGIS对生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的江苏省内生源呈现明显的的地区差异,区域招生的差异主要受学院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所处区位等软硬件方面的影响,受考生高考分数、专业爱好、家庭、人际关系、区位偏好及生源地高中推荐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可忽视。刘红艳、焦彦臣(2011)从河北省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看,大部分独立学院基本沿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学优势。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建设,抓住亮点热点,瞄准目标定位,实施特色教学。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居少。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那么其人才培养必然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动。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这才是独立学院发展方向,也是责任。

二、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见长,所以浙江省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课题组对杭州、宁波、湖州、温州、金华、绍兴等地市,对省内150家知名企业,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现状、需求专业以及企业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为保证调研质量,调研采取了“问卷调研+访谈”的形式,并且主要以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其他人事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

1.浙江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平均规模在2000人左右,其中人数在 2000 人以上的占53.87%。企业正式员工中,普通工人占到2/3强,技术管理人员不到 1/3。这一方面说明,浙江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表明,现浙江经济仍然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具有现代意识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比例依旧偏低,导致浙江企业的产业层次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不高。从年龄结构看,浙江企业人才队伍还是比较年轻的企业员工中,年龄在30 岁以下的员工占总数的40.34%,30岁~45岁的占48.06%,老、中、青队伍结构合理,保证了企业稳定发展,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展开。从学历情况看,浙江企业员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具有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只占总数的25.70%,50%以上只有高中以下学历。研究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特别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内部结构,以便针对具体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需求状况。

2.浙江企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专业要求调查显示,浙江企业人才需求主要涉及财经、机械、自动化、生物制药、化工、法律、电子、IT、建筑、材料等23种门类,其中,50%左右的企业对于经贸管理类人才均有需求,另外,机械制造、自动化、电子、化工制药类专业也有较大社会需求。

学历要求调查显示,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基本上还是以本、专科学历为主,对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另外,高中以下的学历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将难有作为。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首先会从勤奋踏实、社会经验、专业对口度、人品、社交能力、敬业精神这几方面选拔人才,而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要求并不高。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恰恰也是吃苦耐劳、实践经验、敬业精神等内容,反映了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向、人才评价体系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即企业最需要的品质素养、经验能力往往是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而传统教育最看重的是学习成绩。

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迫切希望能引进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91.2%的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近50%的企业需要既掌握工程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经济法律复合型、工程营销复合型也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3.浙江省发展规划看人才需求

浙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十一个重点产业: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产业;加强板块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四十二个大产业集群,包括重工业、轻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建设近40余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这些重大举措都将对各行各业的人才构成巨大的需求。

三、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人才培养是指包括专业设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在内的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培养内容,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下面就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专业设置分析

截至2010年,浙江省共有独立学院22所,十一个地级省中只有丽水地区没有独立学院。从22所学校专业设置来看,2010年参加招生的专业共有124个,其中只有一个学校独自开设的专业有40个,占32%;同时有两个学校开设的专业共有13个,占10%;同时有三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19个,占15%;共同有四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11个,占9%;同时有五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41,占34%。从专业开置情况看,开设学校最多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英语,22所中有20所都有这两个专业,另外设置市场营销和电气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有18所学校,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有16所学校,设置法学专业的有15所学校。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感觉很多专业在独立学院之间是相互错位的,这样避免专业之间相互竞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说明专业的设置并不是按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而是按独立学院的母体特色专业来设置。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22所学校中设置的学校只有16所,而这个专业在浙江省的就业倾向和市场需求都较高。而英语专业,22所学校几乎都有设置,但这个专业的需求较低。

2.课程体系分析

在浙江,选择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在高中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的学生,如果再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势必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从目前浙江省的课程体系来看,绝大多数照搬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或者说在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上作了一些修改,但总体来说,基本还是按照老的一套体系运作。从独立学院面临的生源结构及学习情况看,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多重视运用性、实践性,减少理论、抽象的内容,而通过更形象、更生动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3.人才培养区域特色欠缺

从浙江省22所独立学院来看,大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在本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并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色制订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浙江省以其板块经济为特色,那么一些特定区域的独立学院可以服务于本地区的板块经济而培养相对应的人才。而从当前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体制来看,基本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浙江省的独立学院中,只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大学两个学校与母体浙江大学基本脱离关系,构建起自己的独立师资力量,拥有了自己的师资,那就可以逐步实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目标,但其他大部分没有独立的师资队伍,那想办出自己的区域特色也就难了。

四、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1.明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前提是准确分析和把握区域经济对独立学院人才需求市场,并紧密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既要体现学院的办学定位,又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要服务培养目标,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进行素质和能力的重新设计,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优化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实践,要以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为宗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一是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革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二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适用能力的培养;三是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五、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1.制订独立学院科学的发展战略

根据独立学院当前和今后的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科学制订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2.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注重“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3.加强校内外的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投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用能力。

4.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

要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加强独立学院的软环境建设。要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5.加强独立学院应用型特色的教材建设

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生源特点,建设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具有先进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系列化教材。

篇4

 

一、研究背景

 

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教高〔2016〕4号),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通知要求相思湖学院按照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背景下,相思湖学院管理系组成了“人才培养改革”调研组于2016年暑假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同层次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学分分布、专业实习情况、招生条件限制等情况,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校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一)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所在学院与专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大体分为以下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方向)、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学院本科旅游专业方向如下表1所示,主要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方向,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而我院目前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三个。

 

(二)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认为“如今的就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的情况主要反映出当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体系;此外,作为对照旅游业所设立专业,旅游管理的行业就业率固然一个是值得关注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在复合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同样需要复合型的知识。整个业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还是应该将重点集中在现在知识结构的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是针对细分的旅游相关领域。”对比所调研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综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型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设定较为合理,但应注意的是,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酌情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修养”、“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所得资料,结合我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方案,广东白云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企业战略管理”“ 中外酒店管理比较分析” 两门;武汉工商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财务管理”“ 经济法” 两门;百色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线路设计”、“中国饮食文化”、“茶艺和宴会设计” 四门;钦州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商务旅游”、“旅游景区景点解说”、“旅游资源学”三门;桂林旅游学院(原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起开设酒店管理、英语(导游方向)两个本科专业,所以目前主干课程更多的沿用了专科的设置,更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酒店设备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客户管理、酒店收益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旅游翻译、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我院目前暂未开设。

 

(四)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分分布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总学分要求多数集中于155-190学分;我院总学分为160个,设置总学分相对较低;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9门)与专业基础课(8门,其中公共模块4门)所占总学分比例为32.5%,与武汉工商学院学科基础课程(共26门,占总学分41%)相比,少了9门课程,相差8.5%。而选修课武汉工商学院为6学分(可选1-3门),108学时;我院专业任选课为10学分(可选5门),150个学时。这意味着我院选择3+1出国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仅为22门,导致该类学生在旅游专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建议在专业基础公共模块上增加2-3门专业基础课程。

 

(五)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情况

 

从专业实习时间及要求安排来看,广东白云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1+1”模式,即校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在大三的时候实习一年,最后再返校学习一年的专业知识,如果该模式实行成功,则是调查学院中实习时间最长的。其他几所学校一般不少于3个月,我院目前2015年人才培养计划从以前的不少于三个月改为不少于四个月。从实习类型来看,我院能够根据自身3+1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而且实习类型丰富,时间安排合理。

 

(六)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情况

 

从招生条件限制来看,桂林旅游学院对本专业考生进行了条件限制,而其他调研学校未进行条件限制。从长远来看,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限制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的优化以及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当然前提是在不触及“歧视”的条件下。

 

(七)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室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我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较于其他学院落后,缺少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基本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且,我院目前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还不高,主要由内聘教师进行授课利用,而外聘教师利用率不高。第二,对于计算机机房实训室的相关旅游软件,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方面,百色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的整体运作更为成熟,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前身是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其他学院正在努力进行转型,也逐步加强了校企方面的合作。

 

三、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修订方案建议

 

(一)“公共课、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沿用2015级培养方案

 

我院2015年的培养方案,其中“素质拓展课” 加入了操行课,由学工部和团委以第二课堂形式开设,体现了我院转型的新特色;其次,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干学科,学科基础课包干了该两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考虑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引入学历文凭加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学生要求除毕业证书以外,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导游资格证、会计证、人力资源证、计调证、秘书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实际因素,保证一些课程进程安排和社会或机构的认证在时间上保持协调。

 

(三)不同方向,培养侧重点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导游、旅行社、景区、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酒店管理方向则注重酒店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模块课程,应设置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知识。

 

(四)不出国模块专业限选课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院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政府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部门从事着人力资源专员、政府专员、电商等工作,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类型的人才;此外,这些类型的职业工作性质稳定,更易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而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一些列的系统学习之后,也能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针对不出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这几个方面,比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人力资源”等课程。此外,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9月份举行,会展管理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更有利于开展实践活动。

 

(五)落实学生进行专业任选,细化专业任选课模块,突出专业人才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求一般是从二年级开始设置,各专业方向开出有关专业方面的更多课程,应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此外,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

 

首先,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目前我系在专业任选课的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自由选修,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这跟我院师资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

 

第二,调研组成员认为,专业任选课的设置还是应该遵循“公共模块、旅管方向、酒管方向”三个模块进行细化,比如“二外会话、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中国民俗旅游、旅游礼宾实务、户外专题、中国旅游地理” 六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共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而 “菜点与酒水、酒店服务与案例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三门课程则更针对酒管方向的学生,“文物鉴赏、旅游景观设计、广西旅游专题研究”更针对旅管方向学生,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同兴趣,也更突显了专业性。此外,建议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可按照第三、第四学期按照“3+1+1”的模式开设,即公共模块3门,针对旅管方向1门,酒管1门;因为第五、第六学期小语种将要出国学习,所以不安排专业任选课;第七学期则按照“1+1”的模式开设,即旅管、酒管方向各一门。

 

四、结语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对比,虽然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3+1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很大的亮点(学生前三年在国内学习,最后1年在国外学习),但在人才培养的设置、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根据旅游行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实践调研结果及我院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为我院在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具有相思湖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篇5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介绍说,由于我国重医疗、轻护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专业性护理人员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据了解,某直辖市2012年首批护理专业本科生只有200人进入医疗机构,护士缺口仍在3500人左右,病房、尤其是老年病房,护士短缺,护理人员中护工占有较大比例。在民办养老机构,其护理人员的来源是靠常年向社会招聘,从业人员几乎没有进行基本的培训。

我国老年人口1.78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接近2900万,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预期寿命(正在以每年4~5%的速度)向高龄化的方向发展,寿命增长了,但长寿却不健康。目前我国约有3300万人失去部分的自理能力,1080万人完全失能,这些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长期护理。

孙丰源说,自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少生育约为4亿人口。如今独生子女孝敬父母遇到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二是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三是生活成本高,无力负担;四是无法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五是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六是护理康复医疗短缺;七是异地医疗费用结算较为繁琐。

因此,孙丰源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我国专业性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对于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学制设置、基础课程、专业科目、实习期限、护理工作准入制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等制度,应当制定和规范统一标准。其次,建立助理护士、专业护士和高级护士的护理人才梯队。再次,注重培养护士的综合能力,把知识、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要素,并以素质培养为重点,使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保证技术过硬,更要体现高素质的人文关怀,集中反映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篇6

一、流程优化的相关定义

流程优化最早是由DrMichael.hammer提出来的,是指对传统的医院管理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流程隐蔽在臃肿的组织结构背后,流程运作复杂、效率低下、患者抱怨等问题层出不穷,整个组织形成了“圆桶效应”。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以及解决医院传统管理模式下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对完善对医院的管理进行重整,完善现有的工作流程,如节约医院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等。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护理管理培养的流程优化研究,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服务水平,保持医院的竞争优势。

二、流程优化在护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规划及设计

医院在确定对护理管理人才进行流程优化前,应该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对护理管理型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规划。在制定流程优化的具体目标时,有计划地按目标进行变革,不断完善计划、合理调整步骤,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流程的建立采用起点到目标终点的措施,为了保证流程的更具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对每一步骤制定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此外,应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流程体系和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体系,对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二)流程的建立与实施

1、流程的建立。护理管理人才培养流程优化的建立,首先要根据不同级别的护理管理人才制定不同综合素质的标准体系,如可划分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主管等,按照其所职责和权限划分为的责任中心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责任中心部门或者个人进行相应的奖惩。其次,护理部制定出各级责任中心部门的护理管理人才共性化的培养方案,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学生根据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选择合适的课题,并与导师进行商量,最终确定实践课题。2、流程的实施。学生在进入了一年期的导师制、带课题挂职培养过程。首先,在1-3月,全面了解所在病区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文献整理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选择问卷调查对象等工作,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为科研实践课题的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调查基础。接着,在4-6月,导师对学生进行护理管理工作的现场讲解,并带领学生参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要求学生写出参加临床管理工作感悟。在7-9月,进行角色扮演,成果反馈,导师应事先安排好角色扮演方案。以根据各自角色定位分别主持病人公休座谈会、护理小组会议、管理查房和护士长会议,以及突况的紧急处理等角色的扮演。无论是扮演何种角色的同学,应该认真对待,在扮演时,能够大胆沟通,充分运用到导师所教的技巧。第10-11月,导师安排学生进行现场的模拟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各种护理业务和突发的紧急情况的处理模拟,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按照评分标准打分,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最后,在第12个月,学生根据在前11个月的科研调查和实地锻炼,写出科研论文和挂职总结,导师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的考核评分,选出合格的护理管理人才。最后,建立后备护理管理人才库。

(三)监督评估阶段

在实施完护理管理人才的评定流程后,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流程体系,不断地改进管理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流程。再者,医院应建立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体系,对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不定期的考核,针对学员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指出,并辅导其进行改正,以及管理学员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并不断地修正护理管理人才的流程体系。

(四)效果

经流程优化培养后的护理管理人才,无论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应对紧急情况应对方面都得到了本质性的提高。对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行流程优化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下的一种修正,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实际应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优化护理管理人才培养流程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流程

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流程,形成规范化的护理管理体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合理安排护理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职责结构等,根据科室患者等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护理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以及对科室机型合理地布局,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和给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再者,简化患者的就诊流程,安排专职的护理人才,以及各科室应加强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器材和护理人员的浪费。此外,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通过不定期地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或者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其进行培训,最终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规范护理流程,用科学的方法绘制流程图,并找出其存在的漏洞,及时地进行优化。

(二)建立优质的护理管理人才梯队

建立优质的护理管理人才梯队,首先要对护理管理人才进行选拔,并树立明确的梯队培养目标。接着,编制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工作权限、协调高校和绩效考核等部分。再者,构建护理管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有效的培养对策。此外,以岗位和人员层面的培训需求为依据,制定培训计划于课程设计,制定护理管理人员的长、中、短期的管理培训计划和课程。最后,并加强对护理管理人才能力和技术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如安排一批护理管理人才前往海外信息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能等。

(三)加强流程优化的信息化建设

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流程优化,应充分发挥相信技术的优势,促进护理流程更加优化。这要求对护理管理人才在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引领、掌握能力的要求较为严格。比如可以建立电子门诊信息系统,患者可通过挂号机选择医师,并根据LED屏幕显示的次序就诊灯。相关的护理人员应熟悉这些流程,通过引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就诊。医院可以定期地对一些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方面的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另外,医院可以定时召开关于护理管理人才的座谈会,对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护理工作中进行交流。此外,医院可以每半年制定一次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流程优化应用比赛,设置一些奖项,来激发护理管理人员的工作的热情,优化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流程体系。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将人作为特殊的资源进行开发及利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1]人力资源是医院的第一资源,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使医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实力[2]。下面通过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1目前现状

1.1数量不足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床护比例严重失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在于需求增加。首先,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社区护理人才需求凸显。其次,专科护理技术的开展,护士承担更多的工作。最后,因医院目前仍有大量的非护理岗位工作由护士承担,造成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了一线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导致疲惫感增加,耐心缺失,不满情绪增加。另一方面护士流失明显。调查发现造成护士离职原因依次排序为改行、出国、考研、其他(转业、辞职、调出、解聘)[3]。临床护理人员大量流失,可能与护士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待遇低、个人发展受限等有关,致使护理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凸显。

1.2护士层次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病区人力不足,为了确保护理安全,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的使用并未体现能力的优势。高学历人才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由此可见,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1.3结构配置不合理一是临床科室和非临床科室之间配备不合理,一线护士不断地向非临床科室流失,特别一些年资高或有特殊原因的护士,寻找各种原因要求退居“二线”,向门诊、行政后勤部门等非临床科室分流;二是护理部不能根据各临床科室的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进行人力调整,导致临床科室忙闲不均。

1.4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护理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直观,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导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护理人员职业满足感低、职业认同感堪忧等现象。

1.5教育与现实培训脱节护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护理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降低成本,进行内部挖潜力和结构调整,建立优质、高效、长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

2相应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的绝对数量绝对数量的提高有赖于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原则上病区床位与护士比例至少达到1:4,对于无法短期内实现的目标,应弹性进行人员招聘,采用缓期过度的方法进行人员的补充和调整。

2.2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降低医院人力成本。管理者应对护理人员进行宏观调控和动态调整,体现分层管理,职责与护理人员学历、能力相对应,调整年龄结构,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目标,搭建学科研究平台,开展护理科研,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组合,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按需排班,弹性排班,既缓解人才急需的矛盾,又避免人力积压和浪费现象。

2.3完善激励机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团队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在护理团队中创立一种和谐文明、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采用多劳多得的支付理念,薪酬与付出按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建立人才库,制订进修目标,使人员朝着更高的需要层次前进。

2.4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规范护理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在内的终身培训体系,形成适合护理工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专业特点和对护士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稳步扩大护理培训规模,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在职教育,为护理人员广开学路,不断改善各级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建立护理继续教育和科研的专项经费,保证经费落实。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各个管理层的支持和协调,合理分配和利用人力资源,是护理管理成效的关键。发展壮大护理队伍,充实护理工作内涵,为我国的护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湛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2-19.

篇8

1.1床护比不达标

《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在中医护理人员管理内容中,对人员配备依据、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病区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并逐步达到1∶0.5。要求各级中医院逐步补充护理人员,但是在实际检查中,床护比不达标较为普遍,部分汇报床护比1∶0.4的医院,护理人员中也包含长期休假人员(如产假)。

1.2中医护士比例偏低

临床中医护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取决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中医护理知识、技能水平及运用能力。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要求二级、三级中医院中医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护士比例分别不低于30%,40%;笔者在2013年—2017年期间,参加全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大型中医院巡查中,多数医院均未达到标准要求,中医护理专业人员不足,影响了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

1.3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不够规范

在职培训是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规定,中医医院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3年内岗位培训时间≥100h)的护士比例要达到70%以上;《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9版》及《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2版、2017版)将此项纳入评价细则中。检查中从汇报资料中看均能达到标准,但在考察临床运用中却不尽人意,存在培训内容不系统、不规范,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理论基础知识不系统,这也是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1.4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中医护理学其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路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证,针对不同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提供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尚不能将四诊运用到临床,辨证施护形同虚设,没有落实到患者身上,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1.5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不充分

随着护理学发展,护理在慢性病及康复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护理自身“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点正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潜能;但随着公民法治意识增强,临床诊疗规范中严格规定,护理人员的治疗行为应当遵医嘱进行,医生不开医嘱,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另外有些中医护理技术无法收费或费用过低,中医护理价值不能完全体现,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顺利开展[1]。

1.6中医护理科研水平偏低

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在2015年—2017年大型中医医院巡查中,我省10所三级中医医院仅一家有护理科研课题立项。

2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的应对措施

2.1人员配备

按照中医医院护理岗位的任务、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制定护理人力资源编制标准,合理配备人员。积极探索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依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求等要素实施弹性护士人力调配。领导应重视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引进、补充中医护理专业人才,逐步增加中医护理人员的比例,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中医院校或中医专业毕业的护士作为首选对象。

2.2建立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2016年—2020年)》提出的“开展中医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等要求,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开展的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为引领,开展省内或医院中医护理骨干的培训、学习。沈勤[2]建议建立中医专科护士认证制度,成立资格认证机构。中医专科护士应该是对中医某专科专病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及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入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护士[3]。

2.3推动中医护理实践操作的开展

构建以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向导的培训模式,制定实用性高、层次性强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形式多样培训活动。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和中医护理发展需要,普及中医辨证施护能力培训,重点培训中医基础理论、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法,使护士掌握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专科护士要带领并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及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提高中医护理临床疗效。

篇9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标准 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ursing Professional Facility-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ENG Yongjun

(Xilingol Vocational College, Xilingol, Inner Mongolia 026000)

Abstrac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nursing care work is to improve the work proces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hospital, professional nursing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ased on work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facilit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ork process; typical task; professional standar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施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实训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我们在护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9人。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中提出,注册护士要从1.39/每千人增加到,2.07/每千人(2015年)、3.14/每千人(2020年),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在措施中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等,已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疑给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新入行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感情不深,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和团结协作态度,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到的启发之一是护理行业依然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人才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二是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而且要注重人文、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医院渴望毕业生能马上上岗,因此要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临床第一线接轨;四是必须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将护理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职业标准渗入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

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工作能力的获得,工作能力来源于工作过程并依附于工作过程,护理人员只有理解了工作过程,具备对工作过程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目前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于注重结果形式,忽视过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过程的相关度低,实训项目不能体现临床实际工作情境等问题。因此,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格局。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慎密的分析,界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并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层面融合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①

3 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3.1 工作过程与典型岗位群分析

篇10

>> 基于“三大教育理念”的“HAT・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究 基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临床医学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策略探究 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行业对接的高职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汽车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复合“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专业教育评估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探究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高职教育是构成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型人才,提倡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护理是医学的必备环节,是辅助医学治疗、提升临床效果的重要手段。优化高职护理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本文就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护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高职护理 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医学中的护理注重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医学以及心理知识,主要包括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会护理的要点、难点、重点。通过对当前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分析,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护理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医学护理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充分体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是企业发展最渴求的人才。护理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考查,还要对情感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精通,进而对开展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于很多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面对病患,不能发挥其专业能力,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影响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由于护理是辅助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式,是医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注重对应用型护理人员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与进步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通过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护理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其一,教学理念过于传统。教育理念是驱使教学行为的先决条件,会对教学模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如今,部分高职在护理课程教学的理念上还过于传统,对护理专业不够重视,将教学重心放在医学临床治疗方面,认为对于医学而言治疗才使最重要的,护理只是辅的内容。这样的观念在本质上就存在误区,若只是临床治疗,而不重视护理,易导致病患出现感染、并发症等现象,后果不堪设想[2]。其二,教学方式趋于落后。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部分学校还保持着传统的护理教学方式,只是通过教师灌输和简单的演示来开展护理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不能对护理专业知识予以实践与操作,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训练,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护理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是构成课堂的重要引导元素,是开展高职护理教学的基础保证。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师,应明确当前医学领域对护理的定义,充分的了解护理对临床治疗的作用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解答学生在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设计和优化课堂,在学生护理的实践操作中予以协助,更易让学生掌握[3]。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应抬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在充分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在护理教学上有独特的见解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甄选教师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好定位,灌输学生现代的医学护理方法和要点,重视将医学、护理学与心理学的完美结合,以此能够掌握病患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核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能体现出护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实现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设立护理培训基地,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高校护理教育质量不高,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学生很难做到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吸收。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医学、护理学、人体学以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为了优化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要基础,重视对学生时间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实践机会,加强护理演习,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应急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设立护理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增强护理体验,慢慢摸索护理技巧,不断积累经验,为学生从业奠定重要基础。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利用临床病例来考验学生,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容。 加强高职与医院合作,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可以采用高职院校和医院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医院进行实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之举。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只是蜻蜓点水,应适当的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和空间,既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会为医院做出贡献。由此可知,实施高职与医院合作的战略,是一个双赢的决策。高职院校与医院可签订一份人才培养协议书,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于实施,使高职教育与医学进行渗透,能有效降低高校建立培训基地的成本,还能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优化高职护理教育的有效手段[4]。加强高职与医院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可将护理专业知识运用到医院的实际操作中,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医院提供了优秀人才资源,是值得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护理教育模式的分析,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应用性不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机会很少,是护理教学不成熟的表现。新时期,对高职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高职护理教育,要提升护理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立护理培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演练,提倡学习与医院合作教学,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蕊,李丹,李小寒.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1,08:661-663.

[2]董婷婷.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观念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4,28:242.

[3]李颖娟,刘华钢,黄巨恩.浅谈构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J].高教论坛,2009,09:111-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