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体育教学;应用过程利与弊;探讨与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作为科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其在教学领域的作用也是逐步扩大。目前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以及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学科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去提升多媒体教学给小学体育教学带来的各种优势。但是,目前我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这种弊端的存在对于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过程中的优势分析
1.创设情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景以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对体育学习都充满兴趣。同时,由于小学生在这一时期对整个社会以及世界的认知都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以及经验积累,并且对整个世界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的阶段,尤其是对一些奇特的事物,因此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奇特的课堂景象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对事物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图像以及影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类图文信息,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进而激发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2.辅助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进行教学多采用讲解以及示范的形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时期正是其最活泼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时期,长时间的讲解以及示范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从而造成对体育知识内容的理解过低等现象的存在,进而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性。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采用播放视频以及语音讲解的形式进行兴趣教学。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时,可以通过播放标准的体操视频让学生跟随视频动作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分组学习让小组内的同学演示,其他同学进行观看并指点,提高学生的动作标准型,通过这种多媒体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互动合作精神。
二、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过程中的弊端分析
1.课件不全,自我开发欠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于体育教学需要开发相应的课件。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的体育视频课件实则非常的稀缺,需要教师自己通过网络查找,筛选出相关的运动项目课件进行整理。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技术,为课堂为学生服务。
2.过分依赖,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小学课堂时间久了,教师会对多媒体技术产生过分的依赖性,以至缺乏多媒体课件就无法正常上课。但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符合自身的业务素质,并且通过不断实战经验提升自身专业业务素质水平。通过规范化的讲解与示范,帮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能力以及获得学生的尊重。因此在进行多媒体体育教学时需要充分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内涵,注重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3.硬件要求高,学校不能满足。当前,我国一些学校校园一些多媒体配备的,例如:显示器、液晶屏幕等多媒体系统的使用以及配备十分的匮乏且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多媒体系统。事实上很多学校在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引用的过程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任何事情有利有弊的,多媒体体育教学同样存在着课件不全,自我开发欠缺、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硬件要求高,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在引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仔细斟酌,权衡利弊。
作者:李刚 单位:长春市二道区春城小学
[参考文献]
[1]李万里.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过程中的利与弊[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8(11).
篇2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 数学 教学 利与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正逐渐成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教育管理的有力工具。它使当今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致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几百年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事物,在它的发展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是不是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一味的,无休止的追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了吗?我认为合理有效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改革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但盲目的使用也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副作用,因为CAI本身在教学和课件制作上有它的局限性,下面我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谈几点体会与看法: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利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在其他学科中,相对而言,是最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果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2.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制作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课堂效果,优化了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弊
过多追求数学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忽视了教学功能
计算机固然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反应的速度是有限的,尤其是数学课,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学生本人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专注的猜想、推理、运算等活动。若同时呈现信息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是在欣赏数学。而不是积极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目前见到一些数学课件中,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音乐,时而动画,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课,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浪费了学生和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有人认为,《几何画板》、Powerpoint太简单,只有Authware、3D Max才能做出上档次的课件,为显示自己的水平,不惜耗费大量精力。事实上,制作数学CAI课件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数学CAI的教学功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 完全利用计算机展示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忽视了揭示过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它促使教学体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实施素质教育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全球顶尖IT精英加盟我们,专业为您解决问题
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计算机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那么,现代教师就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在整个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计算机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
MP3、WAV等背景音乐,令人目不暇接,同时有的一个课件所占的内存也是惊人。为了能获奖,取得骄人成绩,很多课件的制作也是几个人话了几十天完成的,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老师,很多老师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连续几天都不能正常休息,可见,一个精美的课件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多少时间啊!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计算机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案
一、教案设计要持续更新,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局势,还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专业学术前沿、各种专业标准及综合知识结构都是日新月异,促使教案设计必须持续更新,否则将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为此,每名教师应该自觉建立并履行教案持续更新机制,每学期或在更短周期内推陈出新,将专业学术前沿、新理念、新思想、新案例及时动态地更新到教案中,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二、教案设计要有的放矢,保证教学对象的针对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目标与要求等方面特点差异很大。而且,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能力方面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在给专科学生授课时,主要任务就是教授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在给本科学生授课时,在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当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充分挖掘,以锻炼学员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些区分因素都应该在教案设计中细加斟酌,有所区分。
三、教案设计要贴近实际,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用性
我们的课堂教育离学生毕业分配后的第一任职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授课教师了解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要以教案设计为突破口,将这种需求尽快融入课堂。如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案设计过程中,要将一堂课的专业知识点吃透、吃准并加以科学、合理地设计。
四、教案设计要教学相长,保证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启发性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知识创造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集体创造,有时候在关键节点的一个小反问、小铺垫却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却往往忽略了这一个简单道理。为此,在教案设计时要考虑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合作、探究学习”,课后的“练习、反馈和提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教师与学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和教师、同学交流解决,做到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时,要依据教案设计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自主阅读课本,主动讨论重难点和疑点,主动思考解答问题,自主概括结论,主动寻找规律和建构知识结构。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反馈。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提示、引导、集体讨论,对共识性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备案造册,在集体讨论中要避免集体讨论失去主题和方向、流于形式。
五、教案设计要群策群力,将集体智慧融入到教案中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个人的信息量、知识结构、思维角度与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要打造一套效果良好的教案,还是要以教研室或课程小组为单位,定期讨论、研究,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持续改善教案设计。集体编写一般以学周为单位,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研读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等方面开展。集体备课时需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课前预习和课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能把育人的眼光局限在课堂,要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每次的集体编写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有记录、有进度、有测试。集体编写要定期进行,切忌让集体编写演变成轮流编写,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课程小组组长应将内容进行分工、提取并总结,制成正式文本,以备及时地更新到教案中。
参考文献:
[1]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田慧生.李如密. 教学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 多媒体课件 应用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多媒体使用现状
多媒体教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到现在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多媒体、初级多媒体和高级多媒体阶段。
(一)初始多媒体
初始多媒体是多媒体使用的起步,当时由于电子数码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仅仅靠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工作配合,利用了强光和弱光交替透镜原则,通过投影仪显示的内容大量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的时间。
(二)初级多媒体
初级多媒体主要是在初始多媒体的基础上加以声音和影像的配合使用,及声音、文字、录音、幻灯、影响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多媒体的使用效率,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得幼儿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有一个合理的认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进入到了语言实验室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相关内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教育技术和电子数码技术。
(三)高级多媒体
高级多媒体是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高级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已经与多媒体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无法孤立存在。到了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课件也更加容易获得,幼儿教学活动逐渐加以了多媒体化的概念,无论是对幼儿知识的入门,还是课堂游戏和探索,都离不开投影仪、音响、白幕的作用,幼儿教学模式逐渐向人工智能化教学模式迈进。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一)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无论从年龄还是生理发育情况上看,幼儿第一次接受学校教育,对未知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好奇和幻想,然而由于多数孩子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初次进入到幼儿园中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和排斥情绪,因此教学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深刻,通过多媒体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配音以及逼真的音响效果都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多媒体中的声、色、形、光等结合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对激发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这与近几年来炙手可热的分层教学模式相似,运用多媒体教学,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幼儿进行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可以在这种学习环境当中激发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以幼儿自我为中心,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快乐中不断取得进步。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
美作为一种艺术在现实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美术、社会自然等都通过“美”赋予了人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从小抓起,通过多媒体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赋予一个生动的意境中。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幼儿的目光从课堂带入到大自然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自我欣赏和自我感知,培养幼儿主动进行“再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一切美好事物都是可以再生的,但是这要依赖于幼儿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也是审美能力的重要表达方式,也为艺术审美提供了心理支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比如在讲音乐知识时,鼓励并引导幼儿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浮想出一副完整的画面,让幼儿在无限的想象之中领悟事物的综合含义,不断丰富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多方面都还不成熟,理解能力也相对不足,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培养幼儿浓厚的兴趣的同时,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幼儿教学课堂上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新课标幼儿体系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深刻,有效提高幼儿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情感的理性认识,将知识运用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培养对事物认知和学习的能力。
三、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使用建议
(一)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尽管近几年来幼儿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仍然存在教学方式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上不能单纯考虑方便和简单,而要首先考虑每一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充分注重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幼儿为中心。由于幼儿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引导,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幼儿初次进入幼儿园接受学校教育,他们对于实践往往没有很好的理解,也没有基础的实践能力,由于幼儿接受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因此不能对他们进行太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营造幼儿实践的氛围和环境,在各项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实践,诱发出幼儿充满灵性的创造活力。在实践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和帮助的角色而不是“包帮”,当幼儿遇到了困难,首先鼓励他们自行解决或小组讨论,寻找合适的办法,然后进行方法的引导,告诉幼儿针对什么样的情况可以采取何种办法能最有效解决问题,并对积极主动,且完成结果良好的幼儿进行一定的奖励,这都是幼儿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硕.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尝试[J].文学教育(中).2011(03).
篇5
【关键词】 纺织服装企业 障碍 营销策略
Abstract : with the socialist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our country textile economic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aster and faster, the dependent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refore, how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mote marketing, various textile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competitive factors and the change of the opponent of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adjustment, is we have before us an important miss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extile trad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y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enterprises the influences of enterpris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 textile clothing enterprise; Barrier; Marketing strategy
引言
从2005年1月通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签订了《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以后 ,纺织品国际贸易配额取消。这对世界纺织服装企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全新的营销环境的挑战:市场格局的变化,贸易区域化增加,绿色壁垒的形成等。而目前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已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占国际纺织品贸易额的十分之一,作为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该行业单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贸易等一系列国计民生问题。本人试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诸多障碍,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1. 影响我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1.1外部因素
1.1.1中国的入世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的不利
尽管中国加入WTO后给国内纺织服装业带来种种好处,但难免有些不利因素。首先,世界贸易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市场日益激烈,其垄断性也来越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盛行,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由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配额分配和管理长期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序地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很可能引发企业在服装出口方面更为激励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进口国家或地区采取反倾销措施,阻碍我国服装出口。
另外,行业内一大批中小服装企业将会被冲垮。中国未来的市场前景将面临着真正的“刀光剑影”,而过去的“开放”以及国内的竞争与之比起来显得不过是一种模拟和演习。我国虽是服装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但服装工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行业本身以及相关行业又存在着众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在国际竞争规则的作用下,必然会导致市场无情的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
1.1.2反倾销措措施
反倾销措施是WTO框架内各成员方可以利用的一种保护公平贸易的措施,根据《反倾销协议》,成员方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判定倾销的存在;二是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威胁;三是倾销与产业受损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尽管我国以跻身于世界十大贸易强国行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繁地进行歧视性反倾销调查。据2006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反倾销报告透露,在全球的“反倾销调查”和“最终裁定数量”总体走低的情况下。2005年我国新遭受的反倾销措施却高达40项,新遭受的反倾销调查达到55项,其比例约占全球总数的30%左右,远远高于WTO其他成员国。
为何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如此之多?一方面由于中国产品价格下跌导致进口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占进口国内的企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中国质优价廉的纺织品改变了部分消费者在不同产品之间的消费选择。这两种导致中国纺织品在进口国占据绝对进口量和相对市场份额的因素无疑使得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可能性增加。其中,欧美在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中,在倾销认定方面均还存在一定歧视性,这抑制了中国在最具竞争力的纺织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也剥夺了广大进口设限国消费者享有来自中国质优价廉产品的权力。
1.1.3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但消费者需求稳定
目前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中,欧美发达国家是主要的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纺织品进口总额占全球纺织进口总额的50%,服装进口总额占70%。近几年,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回升,消费需求增长,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但是,纺织服装品消费市场相对稳定。因此,国内产能的急剧扩张与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容量之间将引起供求失衡。供需矛盾加剧必然导致出口市场“量增价跌”,而且容易引发无序竞争,增加许多贸易的显性与隐性摩擦。
1.2内部因素
1.2.1中国纺织业投资明显,出现过度竞争局面
纺织服装是典型的垄断竞争行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纺织服装行业出现过度供给和过度竞争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同时,可能会出现国内纺织企业间通过互相压价等方式的恶性竞争。这都将是我国纺织出口面临“量增价跌”的现象,也会使我国产品声誉大幅下降,引起更多的国际贸易¥¥。有关专家认为,要保持纺织服装工业持续平稳的发展,产值增幅最好控制在15%~20%为宜。因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竞争性行业是无利润而言的,即使在产品村子啊差异性的垄断竞争行业,过度供给的压力可使市场相当大一部分产品的价格迅速跌落并陷入得不偿失的状况。不言而喻,过度竞争只能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一定的实惠。但从长期来看,过度竞争不仅使厂商得不偿失,而且使消费者得到一点点实惠因为生产压缩和垄断形成而灰飞烟灭。
1.2.2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国际品牌
我国纺织品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研发技术投入不足,过分依赖低成本优势,忽视产品附加值及品牌所带来的收益,企业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少,企业只赚取少量加工费。随着近年来纺织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出口产品价格竞争的趋势激烈,加之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出现低值报关的不规范行为。尽管经过20年的努力,国内出现了一批部分为百姓知晓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但这些“名牌”中,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几乎没有。
1.2.3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纺织业而言是个革命性的冲击,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在应用领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谁能率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谁就能赢得先发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服装企业的信息技术开发于国际先进服装生产和贸易水平相差很远,难以与国际接轨。我国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资金不足,而且缺乏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纺织服装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服装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平均投入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1%左右,投入最多的企业仅占销售收入的2%,投入最少的企业还不到0.01%,这比例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比例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2. 现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营销策略
2.1熟悉欧美相应法规政策,运用WTO规则,提高企业应对能力
针对欧美各种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加深,再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增多的同时,技术性措施、检验检疫、进口禁令、进口许可、知识产权、通关程序、环保和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也在逐步增多。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从主观上积极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熟悉欧美国家的一些“特殊”条例。例如,根据中美入世协议,到2016年前,美国仍旧可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反倾销调查时仍可非常主观地采用“替代国”价格来核定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继续是我国企业处于非公正待遇之中。此外,欧盟虽于1998年4月通过一项修正案,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将未完全确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对我企业的反倾销调查仍采取个案个议的办法,这种判定使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没有财力、能力应对反倾销的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局面。另外,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应诉,加强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及时获得信息和外部支持。
2.2纺织服装企业可推广柔性制造
柔性制造(在服装行业更清楚地表述为服装定制),就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服装。从市场学角度看,柔性制造实际上是在各个细分市场对需求的最准确定位,实际上是为企业开拓一个全新的消费领域。在这个新领域中由于经营者数量较少、供给能力有限,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厂商具有较强的价格绝对能力,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在国际的统一大市场中,相比较而言,中国服装企业资本力量不足、营销渠道不畅、品牌声誉较差,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大竞争格局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毫无疑问,在刚性制造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要走向国际,与国际服装巨头抢市场、挣利润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在柔性制造技术方兴未艾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实际与国际服装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这种潮流下,雄厚的资金和通常的渠道以及营销技术并不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因地制宜,甚至困陋就简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反败为胜。谁抓住柔性制造的历史机遇,谁就能在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抢得先机。
2.3创新经营,在未来趋势中寻求机会
21世纪,市场在呼唤产品创新的同时,更需要经营和服务创新。对于完全没有市场经验的外贸企业,没有国内市场是缺点,但没有经验也同样是优点。利与弊是客观的存在,把握好利与弊之间的尺度,会扬长避短很好地将短处变成优势才是高手。纺织外贸型企业的产品要在一个陌生的市场开疆拓土,最高明的就是创新经营:不走别人的老路,打破现有品牌的惯性思维,在借鉴传统模式与招数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比如,在传统品牌策略上强化服务理念,做产品和服务结合的营销;根据社会个性化需求强烈的趋势,经营更加个人化的产品;根据市场渠道多样化的趋势,创新渠道模式做新渠道品牌;根据消费者对体验需求的增长,创立体验式营销终端;根据财富效应带来的品牌集中,将自己的产品融合进优势的品牌;根据产品功能融合的趋势,发展新功能产品等等。
2.4建立战略营销联盟
企业战略联盟,即企业和企业的合作,企业和品牌的合作、企业和商业的合作,为了抓住战略营销机会,到达共同战略营销目标而结成的联盟。现在大多数的休闲服装品牌,其中15%的零售收入来自于配饰的销售,这些配饰包括眼镜、皮带、休闲鞋、袜子、旅行包等而恰恰现在有些服装品牌都存在有找不到专业的配饰企业来加强产品系列配套问题。为此,单纯的纺织外贸企业可以考虑与品牌商达成战略联盟,为品牌商户提供配饰产品。比如很多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商业巨头,品牌已经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他们已经开始大力发展自有的品牌产品,企业为什么不将自己的优势产品拿去和商业品牌合作呢?消费升级后顾客的需求更趋向于复杂化,各个品牌的配饰类产品将会逐渐增多,发展战略联盟使传统纺织贸易企业转内销时极为值得尝试的销售模式。
2.5增加科技投入,坚持品牌战略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本地区市场的服装实行环保认证以及对有害物质的含量设限。德国Mectex公司经理Valeria Fassi Febbi说过,“在低价格产品领域里的竞争毫无疑问会更加激励。中国人不会生产出‘法拉利’级别产品,但他们更热衷于生产‘微型车’类型产品。相反,我们会不断创新,开发新思路,制定更高的质量标准。当然,这需要时间开展大量的研发工作。”现如今是以科技定位,品牌划分市场的时代,服装企业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研制符合时代的服装,实施品牌战略,早就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大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追求品牌,增加名牌消费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行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甘碧群. 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金泉. 纺织服装营销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
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
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篇8
与综合音乐网站相比,这些网站更具有指向性和专业性特点,是属于上文所提到的专题性网站类别。古琴网站与传统音乐专题网站具有一致性,即同样涵盖官方、民间、高校三个类型。就笔者所了解由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的古琴学术委员会创建的“中国古琴音乐网”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具有官方背景的古琴传播网站,网站内所涉内容中有具体的组织架构和章程,不仅涉及琴乐本身,还涉及琴乐以外的社会性活动,如考级、评奖等,具有一定官方性和权威性;民间古琴网站主要的创建人分为专业琴家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专业琴家建立的个人性网页;琴社或琴坊等民间组织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以及古琴爱好者建立的网站,如琴家丁纪园主持的“中国古琴网”、由皓月琴坊创建的“太仓古琴网”、由成公亮主持的“秋籁———成公亮古琴音乐网”等,这些网站基本关注于琴乐及琴乐文化本身,网站的专门性更强。具有高校背景的独立古琴网站并不多见,常见的形式是建立在门户网站的博客或是其他社区网站中,如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就是以“人人网”的轻博客“人人小站”为依托建立的交流博客、四川大学古琴社则有建立在“天涯社区”的博客、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则依托“新浪博客”建立等,这类网络传播由于受众群群主要集中在社团、琴社成员中因此相对与前面两类传播其受众群较窄,内容也以博客文章为主要形式进行古琴研习上的交流、相关活动信息等。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音乐网络传播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在古琴音乐网络传播类型中静态传播与动态传播并行,但两者的传播的侧重各不相同。从网站内容来看,一般独立的专题网站静态性特征更为明显,动态性特征相对较弱,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只是网站的一部分内容,如:中国古琴网,从网站内容可以分析古琴网因具有官方背景,而导致其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以古琴艺术本身进行传播而带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权威性,是官方政府部门对古琴这艺术形式的管理代言窗口。因此,它更注重的是代表官方的重要信息的如:学会活动等;古琴艺术在国家语境中的管理如:学会章程等;政策层面或权威机构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规范如:考级等。此外,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琴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会找到“西湖琴社”、“燕京琴社”和“春风古琴社”等专业社团所创建的与古琴艺术相关的专业网站。这些琴社网站都设有相对固定的栏目,它们一方面从古琴艺术、古琴欣赏、古琴教育、古琴论坛等方面推广传播古琴艺术,另外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推荐琴社本身,以此提高其琴社的知名度。因此,静态传播形态下的专题网站的特点在于,其一,信息源都通过传播中的把关人经过信息筛选后上传网站,受众在进行人机交互时只需要接受这些信息,反馈特别是即时的反馈不是网站的主体功能;其二,受众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无法即时反馈,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透明性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其三,由于是专题网站的性质,信息源的输送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受众却没有任何限制。据CNNIC的第三十次调查报告显示至2012年6月中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达35331.3万,而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7364.5万。
古琴的网络动态性传播则即是指依托网站建立的这些博客、个人空间或微博等网络虚拟社区(空间)平台进行的互动交流。如于2007年开始在“搜狐网”上开办了个人博客的琴家赵家珍,借此平台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各种古琴演奏视频及其古琴讲座,并通过留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2007年创建始至今的访问量为485805(数据来自赵家珍个人博客)。但就互动性来说最强的要数新兴虚拟平台———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随时随地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古琴网络传播中,微博依靠它瞬间、即时、零门槛的特点已成为古琴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四川大学古琴社在“人人网”上开通了“四川大学古琴微博”,主办者通过与古琴爱好者的互动,充分利用了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的资源进行古琴艺术的动态传播;岭南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建立的七木琴社所创办的同名微博“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古琴文化空间”②,共发表微博2074条③。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新浪微博,其中具有“古琴”标签的认证用户为337位,微博群129个,古琴活动455个,与“古琴”相关的微博1680117条④。微博的即时性、广播性的特点加快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古琴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的更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由此可见,动态传播形态下的虚拟社区(空间)与静态传播的特征相比区别在于,其一:所传播的信息源虽然同样都是通过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经过筛选后上传至平台的,但由于其更注重交互性特点,使得传、受两者的身份往往会在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互换,即受众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这也是动态传播中最典型的特征;其二:各个终端用户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之上,而传、受双方是否能就信息顺利解码,并得以反馈,完成良性互动,则要看接收者能否具有解码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对传播者的专业性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反之接收者则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以达到有效性反馈的目的。
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古琴音乐传承方式的影响
根据以上议题分析,可以显见当代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必定会因为传播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传统的琴乐传承不外两个主要途径:其一,民间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是建立在师徒关系之上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传承,古琴也不例外。主要有如下三类表现方式:第一类为家族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古琴艺术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传承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血缘或者建立在宗法、血亲关系之上的家族成员,这就注定了古琴技艺传播者的自主选择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导致琴艺继承人的数量和演奏风格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琴师王既甫(1807—1886年)将琴艺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其子王心源又将琴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同宗晚辈[5];与王既甫并称“诸城二王”的王冷泉的徒弟王燕卿和王占亭也是王姓家族传人[6]。第二类为琴社传承:琴人通过结社,完成宗派认同,并通过琴乐教习活动,达到传承目的。而琴社的组成倚靠琴派核心人物建立,并通过琴社雅集促进不同琴人、甚至是不同派别、不同地域间的交流和传播,如:闽派古琴代表人物祝凤喈在其琴艺练成之后建立的“琴楼”在当时当地都产生了较大反响,而西湖琴社每年定期举行的元宵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重阳琴会、岁末琴会等主题琴会,为古琴文化的推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7]其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校成为古琴传承的另一重要场域。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性的琴乐,原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即“阶级性”———士大夫阶层。而随着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琴乐被列入该体系的音乐学科内。部分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琴课程,如1956年,梅庵琴派的刘景韶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教师,培养出一批当今活跃在琴坛的著名琴家龚一、李禹贤和林友仁等。[8]这些传统的音乐传承方式在历史上无疑对传播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传播的形态主要是集中在人际传播的范畴。然而就传播面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显然无法与当代大众媒介相比,更无法与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网络传播相比。事实证明“全方位的网络音乐传播已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9],古琴的传承也不例外。根据传播学原理,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传播具有远程性、即时性和延时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改变了古琴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琴乐打破了固有的文化、政治和阶级界限,获得较人际传播中更为多的受众,从各网站点击率研究过程中虽然笔者无法深入到每个被研究网站或博客内部获得更为核心的数据,但如表中所述,无论是网站的点击率还是博客的访客量也足以说明网络覆盖下受众的普遍性。下面笔者将从古琴网络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古琴传承的变化:首先,无论是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或是后来的学校教育体系,基本都是师傅(老师)与弟子(学生)近距离地人际传播。传承空间是现实的物理空间,因此受到场域的阻扰,被传授者的数量有限往往只是单个或几个人。而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场域空间的物理限制,琴乐学习的信息源通过上传通道到达终端服务器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远程网络教学内容丰富,社会不同群体中爱好古琴的受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在终端服务器上学习琴乐。古琴的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琴乐传播受众小,传播面窄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具有静态传播特点的专题网站就起到的这样的作用,琴社和著名古琴演奏者(比如成公亮),通过网络上传古琴教育视频,教授学生如何演奏古琴;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远程古琴音乐教学内容。其次,动态性网络传播的虚拟社区(空间)由于其操作性强,普及面广,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的即时教学工作”的发展。师生在网络的两个终端进行授课与学习的互动(如传承岭南古琴的七木琴社腾讯qq社区等)。教师与学生的琴声、姿势、语言等得到了及时沟通和交流,克服了静态网站视频单向传播的弊端,进一步拓展了古琴网络传承的互动空间。其三,古琴的网络传承,还有具有延时性的特点。所谓延时性即受众可以无限制的搜索储存于网络空间的大量古琴音乐信息进行学习或讨论,而这时音乐信息的使用对于的时间来说是延长的。这样的延时性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中对时间和人的限制。这一特点在古琴网站以及网络社区都存在。当习琴者或传播者对某一问题话题进行网络讨论时,受众即可以选择即时参与讨论,也可以在话题一段时间后再登陆社区进行讨论或研究;另外,习琴者对于某段视频或者某个古琴问题产生兴趣时,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主动寻找网络中该学习项目进行学习或讨论,而针对同一问题在网络中往往可以找到好几个不同的学习范本。
网络环境下古琴音乐传播的利与弊分析
网络是一个开放、互通的自由平台,其特点就是“有选择性,网络媒体可以使人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和音乐话题”[10]。选择的自由给古琴爱好者以各种便利。然而,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途径来传播古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病。通过古琴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对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古琴以及传统音乐的传承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以为无论古琴网站属于那种类型,其传播形态都具有静态和动态的特质。在这样的特质之下,古琴音乐的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必然具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优势:一、专业性强。由于“古琴”身份的限制,注定了该类网站有别于其他网站而具有特定音乐种类的专业性指向。而网站或社区的建立者往往是该领域中的“局内人”,因此,上传信息具专业性特点。同时,网站的建立更为古琴音乐的创作者在自由的状态下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古琴理念与音乐审美的场域空间,极大地激发创作热情。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环境下传播不再受到载体的限制,其传播不仅是网状的,而且呈指数速度递增。即每一接收音乐作品传播的主体会和传播者一样成为新的传播者,而原有的传播者仍然可以继续传播。同时,更加多元化的网络音乐终端包括个人电脑、手机终端、车载终端、网络游戏终端、企业的终端、家庭视频终端等可使网络琴乐传播无处不在。而受传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或者无线终端就可以任何时间自由地选择在线视听或者下载古琴资源。三、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库中海量的的音乐信息为古琴专业人士搜集资料提高古琴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琴的爱好者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古琴视频或者某些观点上传至论坛,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网络传播的便捷性,选择的自由性、资源的丰富性将对古琴的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当下,古琴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对网络过分的依赖将影响到古琴艺术偏离该艺术发生的本源———文化属性———“儒家文化的精英艺术属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11],导致只关注其表象中的表演与技术,而弱化了古琴音乐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化象征,同时由网络发展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网络传播对于古琴艺术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影响。“小众精英”艺术的古琴音乐,历来为传统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自省之道,其以清远古淡为至美,体现了清雅致远,闲适虚静的审美情趣。然而,网络平台是一个在市场规则和商业利润支配下,倚靠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大众传播虚拟空间。由于其零门槛的界线导致将文化的“大众化”、“娱乐性”推向极致。凡是在此平台之上的文化都离不开“被大众化”的宿命。琴乐网络传播也越来越驱向于让更多的人喜欢、听懂为宗旨,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之下让更多的受众接受这一“传统的”“精英化”的艺术种类。网络中的琴乐演奏不再是一种自省的行为而是一种面向更多人的表演;网络中的琴学教学更多的是关注于技术层面的表达;同时由于网站运营的需求,有的甚是是一种隐形的商业性的行为。如此,网络传播中古琴文化势必由精英化、自省性、审美性向大众化、娱乐性、技术性妥协。“在古琴的大众化传播中,特别是在运用一些现代形式通俗载体的过程中,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严格意义上传承质量的下降琴乐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传导中,也会进行价值与精神的消解。”[12]如何避免过分重视网络传播古琴艺术而导致其审美、文化内核被剥离,最终失去其传统神韵和审美价值,仅仅只剩在“演奏”、“技术”等表象层面上的传统琴乐。是我们对古琴当代传承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千年以来的琴乐发展已经跳出了单纯的技术与表演构成的纯音乐层面,进入到涵盖艺术、文化乃至儒、释、道三教为主的诸子百家之琴道的审美境界,也使得它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文化含义。这些承载的文化意义时刻依附在琴乐的“口传心授”的传承中过程中。琴乐演奏中讲究“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多种手法,单单一个吟的指法就有细吟、大吟、游吟、飞吟、长吟、落指吟等多种精微分类,不同的演奏手法能表达出不同的音乐神韵。而这些只有在传统教学的师徒相授过程中才能达到。师徒相授的传承是透明的,无障碍的传播,受者可以直接感受传播者对音乐、技术的理解以及他传达出来的要领。在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才有可能以最小的心理距离进行艺术交流,并在互相配合之中来共同完成对古琴音乐形象的塑造。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也无法完整地替代这种师傅当面指点和示范所传达出来的古琴艺术的神韵和灵动。依靠科技技术发展的网络传播,是通过技术处理将琴乐传播内容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并通过终端处理器实现信息的还原。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无障碍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随时接受琴乐信息,但接收到的是数字化的技术音像,即使是高清的技术,它依然是通过机器过滤后的信息。这意味着古琴艺术的传播必受到非琴以外的设备的影响,如:服务器配置的高低、网络传播的速度等。因此,即使在具有即时反馈的特点的网络互动平台上,琴乐传播的“透明性”“即时性”仍是有别于人际传播中的口传心授的。这种传授方式因为受到技术媒介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会影响到古琴艺术传授的效果。其三,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虽然网络传播的整体发展有利琴乐传播,但也应该看到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或有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目前,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音乐信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一些未经合法授权的数字音乐能够得以下载,以及部分网站受利益驱使提供某些盗版链接的行为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甚至出现未经任何许可在网站上提供音乐的浏览、试听、传播和下载服务,并通过这项盗版业务,获得巨额利润的现象。随着网络在古琴传播过程中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以及古琴学习热潮的兴起,古琴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商品性也在不断增强。为利益驱使琴乐的传播也将出现同样的问题。但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立法较早,实在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实际要求,一些网络传输等重大法律问题缺乏规范与定位,而且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规定。音乐网络传播侵权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在通过网络最大范围内促进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依法地维护原音乐作品版权人(琴曲演奏者或琴曲创作者)的著作权,以及音乐制品出品人的邻接权的权益,保护好音乐创作者、表演者、制作者、传播者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古琴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结语
- 上一篇: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 下一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