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

篇1

nformation Networks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

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本文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

时间-空间-品种类型”三维一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模式,指出在配置过程中我

们应遵循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以需求为导向、公平、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补的配置

原则。

【英文摘要】On the basis of probing into the necessities andpossibil

ities of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network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essay advances the allocation modelof "time-space-variety",and points o

ut that,in the process ofallocation, we should abide by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optimization of social economic welfare, guide of demands,e

quity and mutual complements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measures.

【关 键 词】高速信息网络/信息资源/资源配置/经济福利/fast information netwo

rk/information resources/resourcesallocation/economic welfare

【 正 文 】

1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按照库普曼(T.C.Koopmans)的观点,资源最

优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给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下,如何将有限的经济资

源分配于各种产品的生产,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1]。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

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网络信息资源与其他传统资源一样,同属经济资源的范

畴,具有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等经济学特征。正

是这些经济学特征,使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1.1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

人类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性是高速信息网络存在和迅速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使信

息资源有效配置成为必要。没有网络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就毫无经济意义

可言。网络信息资源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作用于信息不充分

、不完备、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有助于消除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决策的

正确进行;二是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主要投入要素并通过生产使之形成增值的劳动产品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的稀缺。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

同一的信息资源“拷贝”的生产不仅极其容易,而且相对于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生产成

本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在一定的时

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于特定的经济行为者而言不是无限丰富的。正因如此,在既定的

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如何将有限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者之间进行分

配,以使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则显得十分必要。信息资源的稀缺性还可以从信息资源

效用的角度体现出来。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任何信息资源都有一固定不变的总

效用,当它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时,信息资源使用者总可以体验到总效用中的一

部分。随着被使用次数的增多,这个总效用会逐渐衰减,并在衰减至零时被彻底“磨损

”掉,不再具有经济意义。衰减至零并不意味着总效用已全部被体验到,其程度与信息

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者之间的分配情况有关。因此,人们不能不考虑如

何以有限的网络信息资源在各种可互相替代的分配方案中选择最好的一种,以达到最大

的欲望满足。

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是指同一信息资源可以在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作

出选择,选择的使用方向不同,产生的使用效果一般也不一样。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

间方向上以及不同的经济行为者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以使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这

正是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所要研究的。

由此可见,从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征来看,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在高

速信息网络环境下,我们还可以找到特殊的必要性。

当前高速信息网络环境是信息资源存贮、传输和被开发利用的主要环境,因特网是

高速信息网络的杰出代表。据美国努阿因特网观察公司调查统计分析,到1998年2月,全

球因特网用户已达1.13亿人。 目前因特网数据库已逾万个,图书馆目录、参考工具书、

全文资料、图形和影像信息、计算机软件信息等各种类型信息资源存贮并流通于因特网

网络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潜力无限的高速信息网络世界。在高速信息网络环

境下,信息流通的时间延迟和空间阻隔基本上被打破。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方便。但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相关技术、

设备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这势必会导致信息资源向某一局部区域过度富集,并进而产

生“信息富裕”和“信息贫穷”两极分化的现象。从宏观上看,这种信息资源分配和使

用模式不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相反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和贫富不均,并进

一步在网络上表现为信息浪费、信息冗余等使信息资源利用低效率的后果。由此可见,

网络信息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不能放任自流,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

有效配置。只有进行有效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人类谋福利。

1.2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信息需求和消费理论告诉我们,在现实消费中,人类的信息需求是一种十分复杂的

社会需求,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需求类型和内容千差万别,完全同一的信息对于不同的

时间、空间或不同的用户消费环境来说,其效用实现程度一般不会相同,有时甚至差别

很大。网络信息资源尽管量大面广,但毕竟是稀缺的。稀缺的资源面对千差万别需求必

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多种模式,有的效益好一些,有的差一些。可见,通过适当的人为

干预和市场调节,从多种配置模式中选择一种最优或次优的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实际

上,现行的因特网管理已经试图作出这种努力,如根据不同的时效性给予信息资源不同

的更新周期;按照不同行业和地理区域用户群的需求规律配置不同品种、内容结构和组

织形式的信息资源等等。

网络系统技术的支撑作用使这种可能性得到更进一步强化。这里所说的网络系统技

术是维持网络正常运行和促使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扬长避短的相关技术的总称,如提高网

络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技术、网络故障的早期诊断和快速处理技术、加快网络传输速度的

技术、网络信息存取和组织技术、防火墙技术、密钥技术、病毒清除技术等等。在网络

时代,网络系统技术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和水平。一

个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越发达,网络系统技术就会越先进,时间、空间以及其他一切信

息传输的物理障碍也就越容易被打破。在如此优越的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

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必然会比其他任何环境都更容易取得高效果。

除此以外,由于信息传输和信息反馈的实时性,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品种类型余缺的

合理调整和配置也将成为可能,风靡当今世界的因特网已经在实践上印证了这一点。

2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容

在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矢量上品种类型的配置状况、特征

和要求构成了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容。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坐标轴上的配置。这种配置

从时态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从时段上又有大小之分和连续与不连续之分。信息

资源在时间矢量上配置的经济意义是由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决定的,一条及时的

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沉睡良久或濒临倒闭的经济部门复苏,而一条过时或过早的信息

则可能一文不值,甚至在使用后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换言之,信息效用的实现程度与

时间起始点和时间段大小的选择密切相关。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其时效性大小和变化

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信息(如某些科技信息)资源表现为逐渐过时规律,有的信息(

如股市行情信息)资源表现为快速过时规律,还有些信息(如某些商务信息)资源强烈

地受制于各种不定型因子的干扰和影响,表现出波动性和无规律性。对于过时规律明显

的信息资源而言,其在时间矢量上的有效配置目标的实现较为容易;网络信息资源有效

配置的难点在于控制和协调网上无过时规律的信息在时间矢量上的配置,因为这不仅仅

需要理论上的知识作基础,更需要有丰富的实际配置经验,需要配置者多方面高素质的

完美结合。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部门之

间的分布,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2]。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存在

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不同一性[3]以及区域间经济活动水平的差异性, 它们与

千差万别的用户信息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的流通,并进而导致了

区域间信息资源结构上的差异。按空间矢量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就是要运用一切市场的、

非市场的手段调节和控制网上信息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或行业

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目的是追求高速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后能产生最

大化的经济福利。

网络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后所产生的经济福利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市

场竞争和价格体系、网络技术和资源条件、网络及其所涉及区域的信息效用和社会公平

以及资源使用者的消费偏好、接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和工资水平等[4]。 这些因素可

以有不同的影响权重和排列组合方式,这是导致大小不一的经济福利的内在机理。网络

信息资源在空间矢量上有效配置的任务就是寻求一种最佳的影响权重和排列组合方式,

以使高速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最佳的效益。

2.3 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矢量上的配置必然要涉及到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由于

对既定的信息资源系统而言,当冗余信息量趋于零(理想状态)时,该系统必定是不同

内容的信息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系统规

模的大小和服务能力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看其信息拷贝数量是否庞大,而应当综合性地以

信息资源品种类型的多寡及其对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主要评判依据。

当前,高速信息网络存在着巨大的开放性,任何入网者都可以将信息在网上自由存

放,也可以很方便地获取网上信息。可以这么说,在高速信息网络上,每时每刻网上信

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在不断增多,这必然刺激着大量冗余信息在无“主管”的网络上迅

速地膨胀。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奇不有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使高速

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显得有限和难以令用户满意;另一

方面,迅速膨胀的信息冗余又在网上形成了新的、巨大的信息干扰,它们或被重复配置

,造成信息资源品种类型十分丰富的假象;或在真正的有配置价值的信息资源表面形成

一层面纱,使人们难识其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尽管当前高速信息网络上信息资源品

种类型之丰富是空前的,但其配置仍有相当大的难度,顾此失彼的现象依然在所难免。

高速信息网络上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最终实现势必要借助于一定的市场或人为手段从技

术、经济和人文角度对信息资源实行有效的综合性的组织管理。

3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3.1 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从生产、传输、分配直至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

程,其中牵涉到的经济利益主体之多、涉及范围之广、运作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一网络系统中,每一经济利益主体既与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相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

。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势必涉及到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以及网络系统和系统环境之间的经

济利益分配关系。判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或某些经济利益主

体出发,而必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以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判定标准。

3.2 需求导向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不论是在时间、空间矢量上的配置,还是在品种类型上的配置,最基

本的依据都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性,我们无法想象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于根本无需

求欲望的用户手中能导致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用户信息需求的每一变化都会影响到各

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效益,并进而影响到配置模式的调整和选择决策。传统资源配置模式

中的“次第配置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按需求导向原则设计的模式,该模式首先把资源配

置于最需要的部门,一直到“注满”为止,然后把“溢出”的资源注入到次需要的部门

,一直到“注满”为止;如此次第配置下去,直至不再“溢出”。尽管由于网络信息资

源的高时效性,该模式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引入时间因素加

以修正和变通,但还是很好地体现了需求导向原则的重要意义。

3.2 公平原则

公平是指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一种道德评价,认为它是否应当如此,是否公正合

理。公平意味着经济福利在所有相关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分配达到均衡状态。这里所说

的均衡分配与平均分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它要求资源配置者在按照社会经济福利最

大化原则和需求导向原则配置资源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公正合理地对待高速信息网络系

统每一用户,不偏不倚,不掺杂情感因素。

3.3 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补原则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市场供求、价格、竞争、风险机

制的充分运作可以有效地调节网络信息资源在生产、传输、分配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

济利益和经济关系,以利益驱动构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厦。西方经济学称市场

手段是调节一切市场的十分有用的复杂精巧的联络系统,高速信息网络市场诞生十余年

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市场手段在解决跨国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手段是有效配置网络信息资源的另一种很重要的手段。福利经济学家霍布森(

J.A.Hobson)认为,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5]。网络信息

资源尽管是面向全球的, 但不论是生产、传输还是分配、开发利用,都离不开政府的作

用和影响。美国政府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积极倡导者,这一作用和影响使美国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信息资源配置状况和水平亦堪称各国楷

模。

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在作用形式、条件、效果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在实际操作时,

应注意协调互补,使两者形成有机的配合。一般地,能够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的,就尽量

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机制去自动配置;不能或难以通过市场手段配置

的,资源配置者应在前述三项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政府手段去配置。

【参考文献】

1 T.C.Koopmans.Three essays on the state of economicscience.McGraw

-hill book company,1957

2 马费成等.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二).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

(2):3~8

3 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馆藏建设阶段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孕育于各馆(室)自发的馆藏建设及实践中。各档案馆(室)在收集、利用等工作中,以自然发展的方式去服务和满足读者的需要。

(二)地区协作阶段

随着档案数量的增长和利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各馆(室)之间开始有了协调与合作。包括编制联合目录,协调收集范围,馆际互借等,形成了地区范围的小规模配合,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满足程度。

(三)国家布局阶段

面对档案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对档案信息的广泛、迫切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如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对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收藏与分布进行宏观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四)国际协调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领域得以广泛运用的这种大背景下,各国档案界也着手讨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效配置,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上述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馆藏建设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局部纳入整体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合理布局和有效配置作为档案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龙头部分,是传递于系统和利用子系统的前提和基础。

二、档案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内容

档案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包括档案信息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配置。

(一)时间配置

所谓档案信息资源的时间配置是指在不同的时态上对不同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时效分布。目前在我国现存的档案馆网中,网点之间的时间配置只有中央一级真正做到,如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就分别收集保管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和建国后档案。省市一级为避免馆(室)机构的设置过多,时间配置一般在各网点之间进行,即对馆藏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进行量的控制。

(二)空间配置

空间配置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布,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由于档案的形成机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等级性,档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然形成的区域性和等级性。因此,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布局和配置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和遵从这种特点,各网点以区域和等级为基础,收集保存本地区、本级的档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在网点之间,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结合,即综合性档案

馆以行政区划来划分,专业档案馆则按行业系统来划分。

(二)数量配置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配置通常是与时间配置或空间配置相结合的,即特定时间或特定空间内对档案信息进行量的控制和协调,这种数量配置既包括总量配置,也包括个量配置。总量配置,如一定时期内,对国家全部档案和档案机构进行计划、统计和控制工作。个量配置则是指各个网点机构之间,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控制和协调。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因素

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是十分复杂的,因为资源的配置不仅仅是档案信息本身的配置,还包括与这些信息资源相配套的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配置。影响配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各因素在影响的角度、程度上也不尽相同。概而言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在人文、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中。

(一)人文因素

一切社会活动最终都是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活动中主体因素的人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活动主体档案管理者及其所创造的管理环境。科学的管理体制是进行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不可缺少的手段。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来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对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种种矛盾进行规划和组织协调,以求得最优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档案利用者的情况。利用者的职业状况决定了他们对某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程度和使用能力的不同,这种不同必然会反映到利用效果实现程度的不同。利用者受教育的程度也决定了他们在表达需求上的差异。因此在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加强对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的管理和服务.注重体现对他们应有的人文关怀。

(二)经济因素

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市场。但是由于档案部门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受市场机制的影响较其他信息资源要小。但这并不等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完全不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档案的种类和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些部分如科技档案是可以进入信息市场的,并通过市场和价格体系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最适度配置。

(三)技术条件

影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技术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现代网络化技术。网络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它的最终发展目标。而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共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广泛运用,各种数据高密度的存储和远距离传输,使档案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档案信息转移技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网络并不能解决档案部门内的一切问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服务。所以在拓展共享网络,缩减传统合作的同时,应保持一定的传统档案机构之间的合作。

篇3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2.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3.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圈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经济中市场平衡的真实反映,这时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状态。

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他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但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对于网络信息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及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研究。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onnie.A.Nardi)和欧戴(VickiL.O'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用户需求;资源优化配置

一、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在大学图书馆内和谐共存

实体资源是图书馆所收藏的知识信息,主要指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检索和参考工具书等,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数字化电子资源,包括购买的数据库、缩微品、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本馆数字化特色馆藏等。它是图书馆自己拥有的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实有馆藏,是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主体,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用户借助计算机网络广泛利用本馆以外的数字信息资源,它通过超级链接指向因特网上的网页、网站、数据库来收集知识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虚拟资源扩展了馆藏资源的范围,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不同类型资源用户需求及配置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具体信息需求千差万别呈多元化格局,馆藏资源配置则是“拥有”与“存取”并重,实体资源配置与虚拟资源配置并重,流动信息与物化信息共存的局面。形成了以纸质资源、数字资源为主,网络虚拟资源为辅的多元化格局。(1)印刷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基础。印刷文献资源保存寿命长,历史悠久,具有可靠性、永久性、使用直接、阅读方便、可渎性强的特点,是大学图书馆人数最多的学生最常使用的文献,其需求量大、利用率高。图书馆在印刷文献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质量。在文献补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师以及学生的需求,根据本馆采购方针对所购入的文献,从需求调查、文献出版、发行、采购过程及文献利用评价等诸环节进行质量跟踪。确保采集到优秀的与本校学科建设及其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相匹配的,内容广泛、学科覆盖面宽、种类丰富、适合用户需求的文献资源,同时要控制好各学科比例,避免造成重复浪费。(2)大力发展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具有无损保存,反复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易复制、低成本、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内容广泛、超越时空局限传递信息等特点。同时具有纸质资源不可比拟的检索、查询、聚类功能,特别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是信息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信息类型。(3)大力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科学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不需要像传统印本义献那样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复杂的程序,直接在网络上发表。这种新型网络信息资源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学术影响力日益提高,而图书馆将其纳人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迅速地进入图书馆,和图书馆传统的印刷文献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受到各层次用户的青睐。不同形态的资源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从用户利用的角度来看。人们关心的是文献内容本身,而不是载体形态。在这一点上,印刷型文献与电子资源以及OA资源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检索系统,不同的检索界面、使方式、身份认证及资料属性,且格式不一。用户在利用时容易产生困惑,致使图书馆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图书馆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统一揭示和无缝链接的高效系统。将孤立、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个检索平台上,用户可以按学科、数据库名称、文种,同时检索多个系统中的多种资源,通过一个检索平台入口,只要输入一个检索式,便可以同时检索到印刷型文献信息和电子文献信息,以及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文献,并可以进一步得到详细记录和下载全文。图书馆在配置资源时,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确定印刷型文献资源与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科比例中的配置。通过虚实资源的和谐共建,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功能和优势,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网络时代,图书馆生存面临挑战,图书馆事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用户信息交流模式的变革给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各类型馆藏资源和谐共建,不断提高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充分满足各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大学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丁新华.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J].现代情报.2006-05-25

篇5

关键词:企业资源配置;资本预算;管理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企业的资源配置是企业经营总战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更为细致的战略,属于企业的职能战略或经营战略。现代企业的资源除了人、财、物等传统资源概念以外,信息在现代企业资源管理中盼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现代企业的资源战略应该包括采购战略、财务战略、人才战略和信息资源战略。

一、采购资源配置

现代企业生产中资源配置问题是影响企业生产进程和质量的前提。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支出取得完全符合需要的物资,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必须考虑是自己生产还是即时购买或以长期合同形式购买?以及如何选择供货企业和最优库存规模的确定等等。

二、财务资源配置

财务是企业运行中的主导,在企业项目运行中有着支配的作用。资金是企业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每个企业不可缺少的经营资源。企业在进行投入—转换—产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有一股资金流,企业要用资金购置设备,购买材料,发放工资,支付销售与管理费用。

三、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信息资源配置

现代企业如何围绕用户信息需求和现有信息资源分布结构,采用有效手段配置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合理,已成为信息资源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尽可能降低信息资源配置成本。信息资源配置成本是指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资源耗费,尽可能减少信息资源配置成本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善于应用公共信息资源及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源,而不要一味地光靠自己。

五、资本预算有关资本投资

即固定资产投资所涉及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程度分析的核算。它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进行评价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有效的资本投资决策的必要保证。CFO可以清晰地了解现金流量产生的原因以及价值创造途径。没有科学的资本预算,便没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最大化。

在西方财务理论与实践看来,资本预算与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一起共同构成全面预算体系。由于资本预算是就资本支出所作的资本分配规划,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本资源也就成为财务理论所关注的重点,并形成了资本预算理论体系。但是,在西方企业的资本预算活动中,资本预算只是被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只提供财务技术上的支持,而不参与资本支出实际运作本身。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经营者把精力集中于产品成本的降低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上,而对资本预算、长期资产的投入等相关问题研究的很少,甚至出于某种需要,随意进行资本性的支出,从而使资产的保值增值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企业资本预算管理程序

目前,由于对资本预算管理的重视不够,我国企业的资本预算程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只凭领导的经验来选择项目而忽视正常的资本预算过程,或者只是走走过场。而有的企业为了使项目得到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或者商业银行支持,采取先预设好结果再倒算基础数据的办法。这些都违背了科学合理的理财行为原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资本预算管理程序大体分为以下步骤:

寻找投资机会 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条件以及外部市场条件,发现或设计资本投资项目。通常包括必要投资、替代性投资、扩张性投资和多角化投资等。在这一阶段,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不是财务管理人员。

对投资机会进行评估即对投资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蕴涵在现金流量中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估量。是企业资金运算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包括生产技术部门、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等技术人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预测,并由财务人员进行综合处理,最后得出评估项目中预期现金流量与折现率的大小。

(1)选择项目 这是资本预算的关键阶段,主要是财务人员依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准则,通过使用一些决策方法,如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投资回收期、获利指数等方法,来对项目进行估价,对于那些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予以采纳,反之则拒绝。

(2)执行项目 当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之后,理财人员要密切监控项目的所有重要指标,尤其是对现金流量及其发生时间进行监控,并关注预定报酬率是否能够达到。根据项目的目标实现情况,对项目进行重新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或放弃项目,或者调整项目方案,重新编制预算。

3.企业资本预算管理机构设置

在资本预算决策程序中,各个环节的作用不同,只有做到各个环节协调统一的进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预算的原则。但它们对于实现企业优化投资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科学的机构设置和责任划分也是企业资本预算管理的关键。

篇6

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档案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和无序化的特征,而且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组合和载体更具多样化,档案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呈现出分散及无序的状态。这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因此需要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加快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1.2 拓展了档案信息采集途径

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使档案信息采集途径得以进一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具多样化,而且数据库的建立,为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有效的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能够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档案信息与其他信息资源一体化的步伐也得以加快,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有利于档案信息服务功能的提升

随着电子档案和网络档案的出现,当前档案服务功能更加全面化,档案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档案服务对象在利用档案过程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取到自己的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因此通过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使档案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途径分析

2.1 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提高档案利用率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快构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归类,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具规范化,并以标准化的格式进行储存,为档案信息的完整性、有序性和可读性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后,能够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开发高效信息检索查询系统

在网络环境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作为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开发出高效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才能更好地与网络环境的需求相适应,同时档案信息在线搜索与查询功能还需要与网络档案信息组织和管理方法相适应,使档案信息查询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用户的要求,更好的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

2.3 增加网络论坛的互动沟通

网上论坛的出现为人们联系和沟通带来了更多便利,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随时对话。在这种情况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充分的借助于网络论坛的及时与互通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沟通,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2.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

随着网络的普及,档案部门需要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得瞬移,以此来丰富档案信息储存量,进一步改善档案信息结构,全面提高档案信息产品的质量。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收集网络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并针对本单位特点及利用者的需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加强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使其成为虚拟档案,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及档案高效服务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但这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必须按照总体的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在基于共享与服务的前提下,主要应该重点抓好标准体系的建设,深入到文献全文的知识单元、信息单元,在档案信息编辑过程中,遵循通用标准,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必须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逻辑的数据库。要在统一的标准下分系统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并在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有效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6 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网站的基本功能

档案网站是档案部门对外提供服务的窗口,是面向用户的信息通道。档案网络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网站集中多功能于一体,通过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档案网站作为开放性的服务窗口,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档案信服务功能、宣传功能、网上办事功能和交流功能等。档案用户可以在档案网站上快速实现对档案信息查询和传输。同时档案网站作为档案工作的有效工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对档案信息的宣传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档案网站在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动态咨询服务,实现网上办事,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外,档案网站利用多种方式与公众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这都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7

信息资源管理最早出现在图书馆的文献中,经历了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两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美国,它才慢慢转入经济与人文管理阶段。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要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在狭义上是代表着信息内容;二是在广义上它泛指与信息相关的事物,比如信息的设备、信息的人员、信息的资源等相关的事物。但是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理解,它既然是资源就肯定存在配置上的问题。信息资源的配置可以分成宏观和微观,前者是指国家和社会的,后者则是指企业自己本身的。无论是哪个方面,信息资源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都取决于它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由此不难看出,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

近年来,信息资源的配置已经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关注,信息经济学也将这个话题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在经济体制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合理的掌握信息,优化配置企业信息资源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本文从对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分析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组织管理创新之间的联系。

1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只有真正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才能保证产品的性能和生产效率同步提高。企业生产的保证是合理的组织管理,只有在合理的组织管理的带领下,才能使企业步入正常收益的轨道。只有充分的掌握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运动方向,合理的将信息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发挥到最大价值,提高生产力,企业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信息的获取和合理利用需要信息相关的人、设备、资金等要素的配合,这几点要素是密不可分的,信息人才是信息的载体,离开了他们,设备资金都是空谈。信息设备是传递、储存、处理信息的工具,假若没有信息设备,会大大的降低信息工作的工作效率,严重的话信息工作就会难以进行。信息资源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现代企业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时代的更替,信息的含量会随之增加,许多垃圾信息也会影响到企业决策的判断,会给企业决策带来麻烦和经济效益的降低。依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性,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将信息的价值利用到最大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2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

2.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注重资源配置的实用性

企业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一席之地。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要用比别的企业更加优惠的价格和更加优质的产品销售产品,它是由产品的品种、品质、价格、服务态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会增强企业在多方面的实力,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依据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必须紧紧围绕着这样的目标,进行合理化的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在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配置资源。

2.2 企业信息资源以企业信息的需求为依据进行优化配置

在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会遇到许多琐碎的问题,配置多少、应该配置什么、怎么配置等等。这些问题均应按照企业信息需求进行配置,按照企业信息需求,将企业所需要信息的形式、质量、内容等因素确定出来,然后再通过合理的人才配置,制定最终的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规则和计划,最后实施。

2.3 注重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中各个元素的协调性

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企业与企业外在有着一定的联系,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应该考虑的更加全面。第一要注意企业各种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第二是要在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搞好和其他配置的关系,不能只注重信息资源而忽视其他资源。

3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浅析

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从企业的利益出发,通过规划给各子公司和部门协调的配置信息、信息人才和信息技术设备,从而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包括企业信息本身结构的优化、信息人才结构的优化、信息技术结构的优化。

3.1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3.1.1 效率与效益原则

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计划的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然而在配置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实用性,对企业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就必须要进行配置。同时信息配置还要考虑到信息的经济性,尽量以较少的资源建设合理的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的效益。

3.1.2 需求主导型原则

要达到企业的信息资源配置优化就必须依据企业的信息需要,应该根据企业的信息需要的特点和规律来确定企业配置的信息数量、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规划,付诸实施并不断的调整。

3.1.3 整体协调性原则

由于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复杂性,要进行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就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协调。所以必须要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协调和企业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协调,通过各类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统一配置,还有就是要加强企业信息资源微观配置和宏观配置之间的协调,同时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的协调也不能忽视。

3.1.4 实时性原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更新日新月异,现代企业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就是实时行为。通过思想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模型模式创新来不断提高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不同的级别来建立合理的管理秩序及规范,使管理活动变得有效。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在上述基本的原则上还要考虑组织管理层次、企业价值链以及管理模式几个方面。

①从企业组织管理层次上考虑,企业管理可以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通过这样的三级管理来直接控制企业的各种活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自己的职责,对于信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基层管理者需要详细的信息,只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中层管理者则需要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会需要一些企业外部的信息;高层管理者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但是更多的是外部信息。所以企业的内部信息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很重要,而企业的外部信息对企业发展战略更为重要。

②从企业价值链和动态协调的角度考虑,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企业与企业价值链上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所以,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必须把市场需求、产品开发、质量控制、销售服务、供应商及客户等看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③从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角度考虑,现代企业对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实现信息流的合成、重组及优化运行,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突破计算机技术的束缚,最终实现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用户需要协调。

4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组织管理创新

4.1 业务流程再造

传统组织结构下的业务流程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信息的流动,所以业务流程的再造势在必行。流程再造的三个环节是流程分析与诊断、流程再设计和流程重组和实施。流程再造的方法是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企业组织必须先转变观念,确立下一道工序或下一个环节是上一道工序或上一个环节的用户的思想观念,形成用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用户价值的量化评估,帮助企业找到价值用户。在这种理念下将企业内部的流程及工序等变为平等的关系,形成自主运行的业务链,并重新构建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

4.2 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①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实施,使得过去的票证等大大减少,企业的组织结构实行了扁平化。使得数据更快的流动,增加了一定的灵敏度,减少了岗位设置。

②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要求组织管理集中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采取的是分权的管理形式,使得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而信息时代,企业的管理变得集中化,组织倾向于更能发挥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将企业直接与外部市场联系的某些业务职能如采购、销售等实行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将企业中原有的服务及参谋部门组成一个新的服务部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同样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管控、信息共享,提高了生产效率。

篇8

关键词 档案 信息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与内容

1.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选取、组织、序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信息世界中与人类需求相关的信息,信息资源是可利用的信息,是当前生产力和研究水平下人类所开发与组织的信息;信息资源是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信息, 人类的参与在信息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科学的进步、社会的繁荣已离不开信息,信息资源的贫富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水平的标准,是检验其经济、文化、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 重视与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1.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简单来说就是在档案工作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资源,提升档案工作质量的过程。开发属于档案管理工作范畴,是信息社会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变革和档案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的重新组合。它是立足于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贮藏基础上的一种信息的研究和再生产活动。开发的任务是生成有用信息,通过信息的生产来确保信息的供给。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档案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工作程序复杂,信息资源从感知、收集到加工处理和传输交换,需要复杂的技术手段;二是信息种类多,工作量浩大,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海量信息会造成工作量无限地扩大,无论是处理文书档案数据还是科技、专门档案数据,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1.3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不再重视对信息载体的获得,而是注重对信息的有效吸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档案部门不能只局限于向利用者和访问者提供本部门档案,而应本着档案资源管理的特有属性和原则,提供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因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象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馆藏,而应是包括传统馆藏、文献资料、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甚广的信息资源。但目前,由于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说法,所以关于开发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免各持己见。比较突出的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开发包括档案业务工作的许多环节,即收集、整理、编目、鉴定、编研、利用等;另一种认为开发包括档案信息加工和输出两部分,即编目、编研和提供利用、咨询服务等。笔者认为,网络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该是档案管理部门根据社会需要,采用专业方式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从所收藏的档案资料或网络信息上发掘有用的信息材料,有选择地进行编目或制成档案加工品,提供给档案利用者使用。确切地说是以生产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型档案信息产品为目标,以累积的档案资料上的信息资源贮藏为开发对象,以组织鉴别、引导交流、编纂研究等为主要手段,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

2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条件与原则

2.1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条件

2.1.1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它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关系着新型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根据档案馆面对的利用者和访问者对信息需求的范围、未来需求的变化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原则和馆藏结构模式,形成多载体、有层次、有重点、有特色的综合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其次,要根据档案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有选择地存贮一些相关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资料、报刊等,并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大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在档案馆藏中的比重,丰富档案馆藏内涵。再次,根据信息来源渠道、档案馆自身的技术条件以及利用者的需求层次,引进相关学科的数据库,存贮网上有用的信息。

2.1.2高智能的投入

开发人员智能是制约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关键,实现高智能的投入,是提高信息源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传递速度的根本保证。因此,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需要聚集有较高素质的开发和管理人才,即掌握档案专业管理知识,熟悉馆藏,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准确判断利用者现实和未淼男畔⑿枨螅具有较高的的信息研究、编纂和宣传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指档案部门的团队能力。有了这样的人才队伍,才能确保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有效开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2.1.3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即利用现代化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贮存和传递信息以及信息标准化的技术水平。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扩大信息交流范围、加速信息传递、提高信息资源再生产水平的根本保证。

2.2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2.2.1针对性原则

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应紧紧围绕利用者信息需求这个中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出当前或阶段性资源开发计划,并根据利用者信息需求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2.2.2及时性原则

了解利用者现实信息需求,及时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序、研究,并在较短时间内加工成利用者所需要的信息产品,使档案信息的作用最快、最好地发挥出来。

2.2.3安全性原则

要依据《档案法》制定档案的解密和划分使用范围,开发出的信息产品必须真实可靠。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档案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2.2.4效益性原则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研究把档案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党政机关领导决策和社会各方面的档案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收费,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借以改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条件。

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策略

3.1深入开展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实行大胆尝试

要解决滞后的档案管理及利用工作与信息需求日益全球化、多样化与及时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我们面向社会,结合实际,积极主动丰富馆藏,开拓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新领域、新方式,拓展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目前,利用社会服务深入群众这一特点,把档案信息服务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内容上针对需求开展定向服务,方式上尝试公众展出、咨询服务、宣传教育等多种模式,时间上可以定期与随机结合,范围上则可采取定点或流动性,真正做到走出档案馆的狭小空间,主动出击,深入群众。

创建文件中心,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目前档案馆与利用者之间的突出问题是档案馆保存的多数是10年前的文件材料,不是社会公众所广泛需要的,而社会公众要查询的现行文件材料却保存在各单位的档案室内。一是分散管理利用不便。二是单位档案室本身业务繁忙,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面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义务和条件。建立档案文件服务中心,将各单位面向社会公布实施的有关文件,提前复制集中起来,面向社会统一提供利用。对未收集到中心的公开文件,负责提供代为查询服务,不失为档案部门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的一个好方法。

3.2积极开展智力型服务模式,实行信息服务

今世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产业化程度的增强,对档案信息的要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大,从而带来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明确档案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导向和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适应市场对档案要求的新特点,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档案信息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利用工作计划,根据活动的需要,档案利用价值等有选择、有目的地积极开展编研服务、定题服务、咨询服务。向利用者提供指南,根据科技人员的研究课题,从档案文献中选择有用的档案资料、信息进行加工编辑,把有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出来,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设备,采用计算机检索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3.3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实行前端控制

要提高档案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必须提倡前端控制的做法。在档案收集方面,要从源头抓起,接收时间提前,对一些重要材料,尤其科技、政策性档案信息要及时归档并提前收集进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其及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扩大接收、征收的范围,加强与经济、法律等联系密切部门的专门档案的收集,使馆藏档案更贴近大众的需要。在方式上,可建立档案征集信息员网络等制度。在管理机制上,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建档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筹办组织机构,做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建档和档案进馆的协调服务和监督指导工作,重视党建工作、机构改革、民营企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方面建档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艳红.30年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述评[J].档案学研究,2010(2).

[2] 王滨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策略[J].黑龙江档案,2012(4).

篇9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信息资源配置;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47-02

1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

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多体现在区域的特性上,一般来说,相同地缘关系或地理因素在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形成和组织中意义更大。区域间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丰富区域内的公共信息资源,提升区域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依托资源共享网络,可以优化组合区域公共信息资源,为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直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以有利地方经济的发展。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是以某个区域(省或市)为单位,通过协商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共享网络,以提高地区信息化程度,满足地区信息资源需求为目的信息化活动。公共信息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指无法将某种物品据为己有,而排除别人对该物品的使用。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来源于信息资源本身具有的共享性,主要说明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在于公共消费,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这是其他许多资源无法替代的经济功能。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是市场失灵的重要来源,往往易导致市场无效或低效。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可能会出现无效率的情况,也说明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策略不应是单一的,需要多种配置方式并存。

2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2.1 实例背景介绍――以“广佛同城”为例

2009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和佛山市在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签署对接协议,这标志着广东“广佛同城”的正式启动。在“广佛同城”建设规划当中,广州和佛山两市将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届时两地的教育信息资源、产学研合作、体育竞赛资源,两市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政府文件、政府公报等),政策法规信息(的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等),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经济信息、统计信息、科技与人才信息等)等公共信息资源将在两地得到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共享。

如上所述,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个囚徒困境问题,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在“广佛”这样一个区域内,如果两市都投资兴办公用事业,开发公共信息资源,则“广佛”区域内所有市民相关的福利都会增加。但问题是:如果广州市投资而佛山市不投资,广州市则会得不偿失;而如果佛山市投资而广州市不投资,广州市就可以占佛山市的便宜,所以,在最初的考量中,两市的最优选择均为“不投资”,这样的纳什均衡使得两市人民的福利都得不到提高。如果两市政府从长远考虑,两市居民的福利状况则又不同。下面具体以“广佛同城”为例,运用博弈模型来找出局中人的均衡,以期对区域间公共信息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基本观点和假设

(1)本文用到三个观点:纳什均衡,重复博弈和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重复博弈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前一阶段的博弈不会改变后一阶段博弈的结构;②所有参与人都观测到博弈过去的历史;③参与人的总赢利是所有阶段博弈赢利的加权平均值。

合作博弈,又称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

(2)前提假设。①“广佛同城”信息资源配置涉及的主体较广泛,包括两市的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等等。根据对公共信息资源特征的分析,以及分析的方便,这里局中人假设为“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②假设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均为理性的经济人,即双方都是独立决策、互不影响,且都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得本市居民的最大福利。③双方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态度抽象为两种理想情况:共享或不共享。

2.3 博弈模型建立与扩展

2.3.1 静态博弈模型

进一步假设参与人(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间的博弈是静态博弈。参与人对信息资源建设和配置态度的选择是离散的,且双方同时行动,或者说做出决策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行动。

两个参与人在进行本市信息资源建设和配置时会面临以下三种情况:双方都共享、双方只有一方共享、双方都不共享。两市政府在经济活动中,选择“共享”表示能从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中得到4个单位的收益,但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耗费2个单位收益。选择“不共享’表示各自愿意维持现状,维持获5个单位的既得收益(由于投资收益具有滞后性,故这里假设既得收益比共享后初次收益大),其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当广州市政府选择“共享”时,对佛山市政府而言,选择“共享”,将获得2个单位的收益(共享带来4个单位的收益,减去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2个单位的成本);选择“不共享”,维持5个单位的即得收益,易知选择“不共享”更为有利;同理,当佛山市政府选择“共享”时,广州市政府最有利策略也是选择“不共享”。表1中的纳什均衡策略为(不共享,不共享),如此,两地政府只能得到既得的5个单位收益。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一次性博弈情况下,地方政府可能更注重眼前的利益(既得利益)(如表1所示),选择“不共享”行为,这是此次静态博弈的“理性选择”,现实中的状况可能比上述假设更为复杂。

2.3.2 模型扩展――重复博弈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两地政府的合作往往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远和多次的。与一次性博弈所不同的是,重复博弈的每个阶段都有收益,且每个阶段都存在时间差,所以重复博弈的总收益并非每次博弈收益的简单相加。

在2.2中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选择“共享”,表示某市在“广佛”地区下一轮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可以得到8个单位的长远收益;“不共享”则不能得到“共享”后8个单位的长远收益,此时的博弈矩阵如表2。

局中人考虑长远利益时,广州市政府选择“共享”,对佛山市政府而言,选择“共享”,将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共享”带来12个单位的收益(静态博弈中的4个单位,加上8个单位的长远收益),减去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2个单位的成本),选择“不共享”,维持5个单位的即得收益,易知选择“共享”更为有利;同理,当佛山市政府选择“共享”时,广州市政府最有利策略也是选择“共享”。表2中的纳什均衡策略为(共享,共享),双方得到比既得的5个单位收益更大的10个单位的收益。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广佛两市政府对区域内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的选择依据依然是收益的大小。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双方为了使各自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在静态博弈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中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当初的“不共享”(对区域内信息资源建设不够热心和投入)转变为“共享”(积极、热心支持区域内信息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利益的驱动,使得“广佛同城‘区域内各经济体对信息资源配置态度发生了由“不共享”到“共享”的转变。

上述“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均属于非合作博弈情形,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参与人理性、参与人最优决策。在“广佛区域”内,既然双方都知道从长期来看,对信息资源建设采取“共享”的态度带来的收益比“不共享”大,那么广佛两市政府也可以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约定大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和配置选择“共享”的态度,如果一方违背了协议将受到严重的处罚。双方接下来的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分配由“共享”带来的收益,这样的博弈属于合作博弈的类型,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更加注重效率、公平、公正。

3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政府信息化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信息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程度却仍比较低。根据上述静态非合作博弈,重复博弈,以及合作博弈三种情形下对区域内经济体信息资源配置态度转变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加上国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基于“政府――单经济体――市场”三位一体的区域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1)政府层面:从长远角度看待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改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

在静态非合作博弈情形下,经济体因短期利益(既得利益)的束缚,在区域内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上,未能积极参与投入。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往往是政府的一个或多个部门。因此政府在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共享和配置要有战略眼光。在贫穷和偏远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仅投入那些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而忽视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等基础性、长远性的投资。

(2)经济体层面: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公开。

我国政府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信息共享制度建设,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实践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活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政府信息管理制度。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讨信息共享与服务的相关制度建设,如北京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制度规范”、广州的“政府信息共享制度”等。今后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优势,增强网络服务的功能,改善网络环境下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传播等环节,建立跨部门的公共信息服务集成系统,以满足不同类型信息用户的需求。

同时各经济体之间可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在合作博弈的情形下,区域内各经济体在选择自己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配置策略时,可通过协商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建立彼此间长期合作机制,并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做详尽说明。

(3)市场层面:发挥市场的灵活性,逐步改善信息服务的质量。

在各地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部分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这样一则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弥补政府的不足;一则可减轻政府的负担,充分吸取民间的智慧来更好地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配置。

例如,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引入市场机制。以广佛两地的“春风行动”为例。“春风行动”中很重要的两点是:政府搜集企业的用工信息,以合适的媒介平台向社会大众相关信息。目前的做法是广州市政府将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收集来之后,依托南方人才市场等一系列的平台向求职者。佛山市则在佛山市劳保局的组织下,依托人才市场等渠道来信息。其实,这两个环节中包含的大量公共信息,可以更加全面更彻底地借助市场机制加以运作。两地政府均可以委托相应的人才市场收集企业的用工需求,然后依托人才市场的平台来向求职者这些信息,政府起把关作用即可。让人才市场等非政府部门更多的参与,有很多益处:人才市场有现成的渠道,可以降低成本;人才市场更专业,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才市场等非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回馈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永福.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及政府规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3):12-15.

[2]夏义.公共信息资源属性、分类及管理结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5):59-62.

[3]樊博.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的成熟度评估与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08,(2):271-277.

[4]何振.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7,(3):40-43.

篇10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机构树立信息资源同享的首要平台,既包含信息化资源、信息网络、信息化人材,也包含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法规标准体系等。在今天,信息资源已经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尤为症结。就当前的档案信息管理而言,主要有档案原件和基于档案的可应用的信息成果。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综合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从档案管理的内涵及外延上,其包括的信息不断增多,并出现社会化趋势;2是电子政务对于档案管理的综合运用触及面更广、更深。作为现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平台,电子政务环境是应用网络技术来整合各个信息孤岛,以实现对于各个孤立的档案资源进行跨库连接、信息同享。对于于该平台的运行及发展,需要从保障信息资源畅通互动中,增进各档案管理机构间的互补、吸收。同时,借助于档案信息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档案信息进行检索、收拾、浏览、输入、输出和综合加工,从其开发及利用上来知足社会对于档案信息的多种利用。如应用四G网络技术来完成随时随地的接入,实现快速检索及利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及以手工为主的档案管理方式,局限于区域性、部门内的使用,且在互联互通管理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物资本钱。电子政务环境下突破了时空局限,并从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上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综合效益。

2、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综合运用现状

档案信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汇聚着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丰厚历史记录。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档案管理综合运用工作也获得了必定成绩。1是对于于数字化档案管理框架基本构成,自一九九九年展开“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经由多年的发展,对于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整合已经经初具范围,尤其是跟着政府机关职能转变以及深化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在信息化资源综合运用中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晋升了办公综合效力。当前,九八%的政府机关建成为了网络办公平台,并在政务内网与外网的协同发展中,最大化地整合了各类业务资源系统。如在宏观管理上,金税、金卡、金财、金盾、金审、金农等一二个业务系统树立了关联,以统1化信息平台规范了我国电子政务各业务系统的有效对于接。2是在政府与公家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基本实现,以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为主体的电子政务环境,将网络信息、政府信息公然等档案资源进行了分层开发,尤其是对于政府网站,从对于公家的开放上,逐渐构成了机构政策条文、公告等窗口,这些窗口不但为公家提供了档案信息咨询机会,也从档案信息服务中加强了政府与公家间的互动。可见,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综合管理,应当从构建良性的、知足政府与公家双向互动的有效平台,并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平台,最大化地知足公家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如在个人交税、护照办理、车牌办理等档案信息查询中,晋升了档案资源管理的便捷性以及效益性。

3、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综合运用中的问题及改良方向

电子政务环境为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资源整合创造了基础前提,但在档案信息整合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上,还存在1些问题。1方面从信息资源的内容上来看拥有重合性,尤其是传统政府机构在政务流动中对于各类文件的存储与记录,既有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还有触及各项具体业务的统计类信息,这些信息在数字化进程中又发生了更多信息衍生资料,在鉴定其政务信息价值上增添了难度;另外一方面在信息互通中面临共同的数字化困难,跟着政府信息化建设及各类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其信息资源都面临着数字化的共同困难,如数据库技术、数字化扫描技术、数据紧缩技术,和纸质文件与声像图文文件的归档问题等等,这些系统化资源在重组及编制上因数据源的差异性,还存在较多的标准化困难;再者,对于于政务信息与档案信息在信息化分层管理上,根据全宗理论,对于于隶属不同信息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需要结合时间、价值、内容等不同标准进行归类,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同享的智能化管理。此外,电子政务环境下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中,因为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建设进度较为迟缓,对于于已经经建成的档案类网站,其互通能力遭到影响,尤其是1体化建设计划缺少明确性,多数档案信息网络采取相干站点的简单链接,以至于扩散性、孤立性较强。对于于档案信息数字化规范及转换标准的制订相对于凌乱,其因素源自社会各档案信息所有者,未能从建设伊始就加强数据结构的统1化管理,以至于档案信息结构模式较多,格式不统1,如异构数据库现象严重、对于于各档案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缺少有效的规范,也加重了档案信息资源重组整合的难度。

跟着网络化、开放性互联环境的构成,对于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尤为凸起。开放的网络环境使患上档案信息收到更多的网络安全要挟,如病毒、黑客入侵、各类特务行动等,对于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损坏及盗取行动的打击是确保档案资源安全不乱的症结。从我国档案信息管理综合运用实践来看,需要从3个方面加以应答。1是做好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从法律、轨制、规范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管理需求配置不均衡问题。如对于于数字化档案信息特色及作用的明确,从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中构建统1的信息资源交流平台,切实从扩散异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中进行技术优化,实现有效组合以及衔接,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可控性、动态性以及可延续性;针对于档案信息资源与社会其他信息的集成问题,要从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上,踊跃调和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间的融会,应用统1用户界面及检索法子,实现各类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有效信息,施展数字档案信息的服务效益。2是重视对于档案信息部门与图书、情报信息的融会,对于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统1建设中,不但要从本身进行整合,还要统筹电子政务环境下,图书、情报信息的资源整合,以构建政府行政与档案信息1站式服务格局。同时,针对于信息资源整合中,政府档案信

息与档案馆、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和图书、情报机构间数字化信息的非统1现状,要强化各部门间的互通与交换,着力从信息搜集、收拾、分工、协同、统1中,强化信息交流,构建畅通的信息资源同享机制,以便于各类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有效融会与集成。3是要强化对于数字档案网站与政府网站的衔接与整合,跟着各级档案机构本身网站建设的推行,在对于外进行档案信息服务的同时,应当多与政府网站树立信息同享,尤其是在提供政府信息服务及网络办公方面,要从现阶段政府网站与数字档案网站的有效对于接中,晋升民众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便捷、快速、有效检索的水平。 4、以某高校为例来探讨档案信息管理的综合运用对于策

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综合运用上,高校凭仗其本身信息技术优势及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契机,通过量方调研以及利弊分析,逐渐构成了多层次、多任务、高效力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其主要举措表现在5个方面。

(1)重视专业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二00八年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档案馆通过参观考察等流动,立足本身档案信息化管理实际,从构建高效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中,踊跃组建专业队伍,并成立了由馆长为首的数字档案管理开发与建设小组。1方面组织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强化对于信息化档案业务知识及技巧的学习,晋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另外一方面重视与软件公司及政府档案管理部门树立协作,通过技术服务来优化工作重心,增进整个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2)踊跃组建软硬件平台,创造档案信息化管理综合运用环境

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工作离不开先进的软硬件平台环境的支持,在硬件平台建设上,该院档案馆全面分析当前档案管理业务需求,配置了二台HP服务器,一台Juniper防火墙,三台Cisco路由器,高机能计算机八台,多功能1体机三台,A三、A四扫描仪各二台,复印机二台,为全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在软件建设上,结合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实际,从软件的先进性、灵便性、可移植性等方面开发了新系统,使其体系结构更为开放,系统保护更为安全、可靠,尤其是在功能模块设置上,以现代数字化信息管理综合运用为指点,涵盖档案的采集、处理、归档、存储、应用以及管理,并支撑文件批量处理,PDF格式转换与应用,以多字段为检索前提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既统筹了传统用户的使用习气,又可以知足未来用户的自定义需求。

(3)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施行

根据全宗管理理念,对于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尤其是针对于全宗馆藏档案信息进行清算与统计,鉴戒各兄弟院校的档案管理成效以及对于策,结合本身实际来进行灵便运用。如针对于历届新生录取名录进行逐年扫描与统计,对于历届毕业生的学习成就、登记表进行扫描与统计,对于相干文件的索引目录进行扫描与统计,完成数据的衔接与管理。在信息检索上,借助于档案信息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隐约查询。如输入学生信息上的某1症结词,将会显示与之相干的录取名册、毕业登记表及成就等信息。对于院校相干的各类首要文件、项目文档等资料进行扫描并统1管理,便于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快捷检索与利用。需要强调的是,在新数据库建设上,针对于旧数据库中的信息与馆藏纸质文件的对比与核实,根据《高等院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请求,分别对于相干数据库资料进行数据迁移以及转换,尤其是对于于原馆藏资料中未录入的纸质案卷,从新进行收拾与核实,以实现馆藏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

(4)实现档案信息管理利用与学校OA系统的在线对于接

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建设,在与院校OA系统的拓展与对于接上,更好地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同享与开发。应用网络技术来实现与OA接口的开发,并通过构建中间库来知足校园内外其他系统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检索与走访。尤其是中间库技术的利用,便于档案管理员从按期采集的档案信息临时库中进行筛选,直接存储到档案管理信息库中。新软件系统平台在晋升档案资源应用效力上,更好地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突破了传统采编人员低效、重复的工作强度限制,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实现对于档案信息的选题、材料加工、应用,为整个编研工作节省了时间,降低了劳动量,晋升了工作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