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吞咽康复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

篇1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52~81岁。经CT证实脑出血8例,脑梗死18例。基底节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18例,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8例。23例于入院72小时进行康复训练,3例延长至8~15天进行训练。

1·2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判标准:参照洼田氏的咽水试验[1]:正常:5秒内30ml温水一饮而尽,无呛咳;轻度:5秒内1次饮尽,有呛咳;中度:5~10秒内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重度:呛咳多次发生,10秒内不能饮完。

1·3训练方法

1·3·1中、重度吞咽障碍的病人,予以系统的基础训练,即吞咽功能训练。(1)吸吮训练:病人食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20次。(2)喉抬高训练:病人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病人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20次。以上动作每日2次。当病人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导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这两个动作的协调一致,就可产生吞咽动作。不断练习,直到唾液不再从口中流出。(3)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颚、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每日2次。

1·3·2对轻度吞咽障碍者主要是选择和摄食训练。进食时取躯干30度,头部前屈,健侧在下的卧位。采用最易吞咽的食物,如菜泥、果冻、蛋羹,这些食物易在口内控制,病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吞咽,而不是咀嚼或吸吮。使用金属勺给病人喂食,每次进食为1/2勺。每次进食吞咽后,嘱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1·3·3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先采用非经口摄取营养的方法,如鼻饲,等待恢复,一旦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即予以基础训练。

1·4训练后效果评定:无效:训练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程度缓解Ⅰ度;显效:吞咽障碍程度缓解Ⅱ度或接近正常。

2结果

本组内囊以及以上部位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康复效果好,多在10天内改善。脑干(双侧)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症状较重,康复效果差,1例31天有效,2例无效。

3讨论

康复护理是护理学中一门新学科,是帮助护理对象重建健康的护理。急性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治疗不仅需要采用医疗手段,更需要护理人员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26例病人的康复训练,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3·1针对吞咽障碍的程度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前,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仔细评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轻度吞咽障碍者,以摄食训练为主。中重度障碍者先进行吞咽动作训练,并辅以咽部冷刺激,冷刺激可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使吞咽反射更强烈。当产生一定吞咽能力时再利用摄食训练让患者做吞咽练习,以提高实际的吞咽能力。

3·2训练时间和进食的选择:急性脑卒中发病后除及时有效地药物治疗外,要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康复几乎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除脑出血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脑出血可稍延长外,康复应于病后第3天进行。本组有23例均于发病第3天进行训练,2例脑出血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于第8天开始,1例脑干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延至15天后进行训练。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多发生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处,随意运动)和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运动),因此,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取躯干30度仰卧位,头部前屈,健侧肢体在下。此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本组26例在训练过程中未发生误咽。

3·3脑干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因脑干运动核受损,一般症状重,舌肌萎缩或有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代偿能力差,故康复效果差。内囊及以上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以单侧多见,支配咽喉肌的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未受损,代偿能力强,故康复效果好。

3·4创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训练时要为病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整洁的就餐环境,进餐前患者至少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帮助患者做好就餐准备,如排便、洗脸、洗手、刷牙等。给病人取舒适的。

3·5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本组1例重度吞咽障碍病人,家属及病人害怕训练时会呛咳窒息,不能主动配合训练,经耐心解释,解除了思想顾虑,取得了很好的配合。因此,训练前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病人增强康复的信心,调动病人自身的潜力,以顽强的毅力,按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篇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康复训练后对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采用特定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第28天吞咽障碍分级比较显示,康复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优于常规组。结论 对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予以康复治疗后,可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吞咽困难是脑梗死的重要并发症,其导致的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及脱水等可显著影响卒中患者的康复,增加脑卒中死亡率、致残率。因此,对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十分重要。为探讨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治疗方法,我们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了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的早期康复训练,并与常规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了解康复训练对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134例,女性150例,年龄在42~82岁,平均63.5±7.18岁。病例入选标准:(1)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或MRI。(2)均为首次发病,且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3)无严重意识障碍、无感觉性失语,能配合康复护理。284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训练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本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入院后即开始系统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 吞咽功能训练 (1)吸吮训练:病人示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2)喉抬高训练:病人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病人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当病人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导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使这两个动作协调一致,产生吞咽动作。(3)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颚、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吞咽动作。(4)吞运动训练;让患者将舌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最后舌向上按压硬腭,如患者舌不能运动,用压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纱布将舌缠裹轻轻的进行上下左右口外被运动。

1.2.2 摄食训练 取利于进食的,常用的有半卧位(躯干上抬30度,头部前屈)和坐位。把握好一口量,一般从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5~20ml,给予充分的咀嚼和吞咽时间,使食物全部咽下。根据患者的情况,食物从流质、半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强化意念运动训练,引导患者再识记摄食、咀嚼、吞咽一系列吞咽动作,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

1.2.3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与神经功能康复密切相关,在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有:(1)医务人员多深入病房,多问候,热情与家属交谈,及时发现问题。(2)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说明当前病情及应主动配合的事项。(3)在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要及时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1.2.4 饮食管理 限制盐摄入。食物宜清谈,少油腻。吞咽功能Ⅰ~Ⅲ级者可给普通饮食可给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自然食物中的各种要素成分,无需消化液的消化可供应高热量及高氨基酸。适当进食水果,预防便秘。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治疗消化道出血。

1.3 评价方法 吞咽障碍评定:所有病人在入院第1天,第28天进行吞咽障碍分级。评判标准参照洼田饮水试验[2]:让患者按习惯喝下30ml温水,根据饮水结果进行分级。Ⅰ级:能不呛地一次喝下30ml温水。Ⅱ级:分两次饮下,能不呛地饮下。Ⅲ级: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Ⅳ级:分两次以上饮下,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难以全部咽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第28天吞咽障碍分级的比较,结果显示双侧检验P=0.034

表1 两组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效果比较(略)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急性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57%~73%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3]。目前正常吞咽的神经解剖机制已比较清楚,整个吞咽过程受大脑皮层、皮质延髓束、脑干神经核、第Ⅴ、Ⅶ、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及Ⅰ、Ⅱ、Ⅲ对脊神经控制,需要口腔、咽部、食管的协调作用完成。正常吞咽过程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它们分别为随意运动、反射运动和蠕动运动。脑梗死后吞咽困难常发生在口腔期和咽喉期,主要由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引起。了解受损部位和临床症状,有助于确定患者进食的措施,制定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案。一直以来,在脑卒中残损中研究最多的是偏瘫的运动康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碍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脑梗死后吞咽困难应早其评估和早期治疗。有研究[5]表明,脑卒中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对减轻残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应及早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通过舌肌及吞咽肌群的运动训练,协调舌肌及吞咽肌群的运动,可以改善吞咽困难症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患者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仔细评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采取专业人员与病人面对面的形式,向病人说明家属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如食团配制、进食方法以及防止误吸入气管的措施。同时注意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以最大地耐心帮助病人减轻悲观失望、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病人树立信心。我们的研究显示,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病人,通过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和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

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系列整体治疗模式,包括吞咽功能的评价、吞咽肌群的训练、正确的姿势、进食种类和时间、物理治疗、心理康复等。早期康复训练对于促进其功能恢复,缩短治疗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8~550.

[3] Han TR,Paik NJ,Park JW,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 :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ie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1,82:677~682.

篇3

关键词: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针刺疗法;康复训练

假性球麻痹是由于人体双侧上运动神经元产生了损伤所引起的,这些神经元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区,损伤造成延髓运动性神经、三叉神经等丧失对运动神经的控制功能,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瘫痪,临床表现为舌、咽喉、颜面、咀嚼肌等功能丧失,由于这类病症病不是由于延髓本身病变所产生的,因此成为假性球麻痹,它也是脑卒中主要并发症之一[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出的13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对比组中男性54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从39岁至7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23±10.02)岁,患者的病程从12至6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17±0.13)年。其中轻度障碍患者共16例、中度16例、重度3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龄从41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76±10.05)岁,患者的病程从10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03±0.08)年。其中轻度障碍患者共10例、中度20例、重度3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分组和纳入方法

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各65例患者。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来治疗,作为观察组。患者纳入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西医和中医对假性球特征来进行判断,首先患者在发病时意识清醒,或仅为突发性意识障碍,经过适当处理后即恢复正常;其次,患者在发病后,其饮水和吞咽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并具有构音障碍;第三,患者在发病前没有任何构音障碍、饮水和吞咽障碍,无明显智力发育迟缓症状;第四,患者在发病前均未患有严重糖尿病、肿瘤、肝病、肾病等并发症,同时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对比组治疗方法

对比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方法,并且过程中不接受任何针灸治疗,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鼻饲给予食物,并单纯采用吞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吞咽能力,而中度和轻度患者则仅采取自行锻炼和摄食的方法,不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1.2.3观察组治疗方法

1.2.3.1针刺疗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方法。其中针刺疗法的具体选穴位置包括,主穴:风池、完骨、翳风、百会、上星、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地仓、颊车、水沟。辅穴(辨证穴):如患者具有肝阳上亢指征,取足临泣、外关;如果患者有气虚血瘀指征,取足三里、关元、血海;如果患者具有阴虚风动,取太溪、三阴交等[2]。

在对患者风池、完骨、翳风三个主穴施针时,应选择向喉结方向入针,进针长度约为40,当针刺感传导患者喉部时,采用捻转补法小幅度转动针身,持续时间为1;对廉泉穴针刺时应选用长度为75的毫针,直接向患者咽部放下刺入,待患者针刺感强烈后拔出;针刺外金津和外玉液的方法与廉泉穴相同,保证针尖与患者头皮呈15°角方向施针,入针大约30,快速捻转,持续时间为3,每个穴位重复施针3次;水沟穴施针方向为鼻中隔方向,采用雀啄法,直到患者眼角流泪为止;其余辅穴针刺方法按照常规针灸方法即可。针刺疗法每日进行一次,必要时部分穴位留针0.5,以2周作为一个疗程[3]。

1.2.3.2康复训练方法

首先,为患者进行基础训练,在心理疏导的配合下,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效果,并说明将要执行的训练计划。在患者表现出吞咽困难早期,利用口腔清洁护理帮助患者刺激吞咽反射神经,可以采用清水后风靡按摩口腔黏膜或舌部的方法,辅助患者进行张口和闭口运动,必要时还可以采用伸舌、吹蜡烛、噘嘴、微笑等肌肉训练。其次,采用“单字”训练法,鼓励患者在交流过程中大声喊出所要说的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通过咬准每一个字的发音锻炼肌肉和神经的协调性。还可以用适量冰水刺激患者的咽部,诱导吞咽动作,每天可视患者病情进行数次锻炼,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0。第三,辅助患者进行摄食训练,在早期恢复阶段,应给予患者低浓度盐水刺激其吞咽动作,喂食量从少逐渐增多,并从流质食物开始变为半固体和固体食物,并鼓励患者进行吞咽运动,采用空吞、仰吞、侧吞等不同的锻炼吞咽功能,每天训练5次左右即可。

1.3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中将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设为10分制,其中1分为无法进行任何吞咽和进食;2分为仅能进行基础吞咽,不能进食;3分为可进行摄食训练,但不能进食;4分为可少量进食;5分为可选择1至2中食物进食;6分为能选择3种以上食物进食;7分为不需要静脉输液支持影响;8分为除固体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9分为可进食固体食物,但需要临床观察;10分为正常吞咽。

其中患者评价分数达到9分以上,视为疗效显著;分数为6至8分视为治疗有效;分数在5分以下则视为治疗无效[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数据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表[n(%)]

表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对比表(x+s)

从上述两表当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小姑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假性球麻痹所引发的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由于无法正常进食会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并且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对恢复和治疗均带来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炎、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危及患者生命。针灸治疗是我国中医当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其能够起到活血通络、消瘀化滞的功效,并且利用捻转法能够有效刺激患者的神经,加快吞咽反射的恢复,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0.77%)明显高于对比组(70.77%),由此可见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孝芳,施杨婉琳,崔瑾,徐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05):45-46.

[2]施杨婉琳,杨孝芳,崔瑾,等.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针灸辨证选穴规律微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2(26):2692-2694.

篇4

【关键词】脑卒中 针刺 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性、高病死率、高残障性的特点,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食物从口、咽、食管至胃的过程中出现异常,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患者常因误吸而致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或因进食不足出现营养不良、脱水等各种并发症,进而导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和生活质量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脑卒中的康复。笔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6~72岁,平均61.5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0~75岁,平均63.8岁。

1.2 纳入标准: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经头颅MRI/CT检查确诊;③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碍诊断明确。

1.3 排除标准:①昏迷;②严重认知及视听功能障碍者; ③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④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对针刺有严重晕针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项针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

1.4.1 项针疗法:取穴:选取风府、风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操作:患者取坐位,选用40mm×50mm毫针,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100转/分钟捻转手法各约15s,留针30min,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5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s后出针,出针后压迫针孔。每日1次,6次后休息1天,两周为1疗程。

1.4.2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①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手指轻按患者口唇、颊部,将压舌板缠纱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浸泡片刻刺激咽腭弓处并做空吞咽动作,每天2次,每次约10min;②舌体操:让患者将舌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上下唇,最后舌向上按压硬腭,每天2次,每次约10min;③摄食训练:进食为30~60°仰卧位+颈前屈位,调整食物为半糊状食糜团一口吞咽,患者神智清楚时进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约10min。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让患者喝下两三口一茶匙水,如无问题,以药杯盛30ml温水递给坐着的患者,让其像平常一样喝下,观察患者的饮水经过。

Ⅰ级 一次喝完,无噎呛。

Ⅱ级 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

Ⅲ级 一次喝完,但有噎呛。

Ⅳ级 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

Ⅴ级 常常噎呛,难以全部喝完。

Ⅰ级,5s内为正常,Ⅰ级5s以上和Ⅱ级为可疑,Ⅲ级、Ⅳ级、Ⅴ级为异常。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造成吞咽功能障碍的首要病因,脑卒中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和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延髓麻痹,临床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为常见。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针刺疗法可解除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神经细胞活化,增强病损组织周边细胞的代偿功能,对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抑制异常的反射,协调吞咽肌肉的运动功能,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肌肉萎缩,加强舌肌、咀嚼肌的按摩与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有利于吞咽功能障碍的好转。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参 考 文 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2.

篇5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摄食不当,很容易导致误吸性肺炎及营养不良,严重者因为窒息危及生命,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0%,目前暂无显效药物治疗,该病属于中医“喉痹”范畴,笔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康复训练,对30例因脑卒中并发的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住院病人进行治疗,同时选择22例仅予鼻饲者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纳入标准 (1)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与要点》,全部位CT或MR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并发吞咽障碍者;(2)发病半年以内符合中医中经络者;(3)年龄在79岁以下,15岁以上者;(4)排除全身状态不佳,患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及严重痴呆拒绝或无训练动机及要求者。

1.2一般资料 患者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住院并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52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7岁;首次发病17例,2次发病13例。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3~79岁,平均61.8岁。

1.3方法 (1)穴位按摩:治疗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即开始治疗,主要选翳风、廉泉、天突三穴,每穴按摩3-5分钟后,翳风向咽喉方向、廉泉向舌根部方向、天突斜向内下方,沿胸骨柄与气管前方之间方向,以较大力点按5~10下,以分别出现咽喉麻胀、舌根麻胀及吞咽动作为佳。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2)康复训练:训练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使用食物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间接训练如:A.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口唇闭锁、下颌开张、舌部运动);B.颈部放松;C.寒冷刺激法;D.构音训练;E.呼吸训练;F.咳嗽训练;G.门德尔松手法;H.吞咽模式训练等。直接训练如: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A.食物形态;B.摄食姿势;C.选用餐具;D.一口量;E.定速;F.吞咽的意识化;G.摄食训练阶段性推进法;H.咽部残留食块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点头吞咽、侧方吞咽)。以上训练方法根据病人病情辨证选用。对照组只行鼻饲治疗,两组患者均用改善脑循环及营养脑细胞药物。

2 结果

2.1吞咽障碍评估标准 1分:不能经口进食;2分:在安慰中可以少量进食,但需静脉营养;3分:一、二种食物经口进食,需部分静脉营养;4分:三种食物能经口摄取,不需静脉营养;5分:除特别难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6分:可经口进食,但需临床观察指导;7分: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2.2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对比治疗组治疗前(2.78±1.19)分,治疗后(4.79±1.27)分;对照组治疗前(2.69±1.12)分,治疗后(2.98±1.33)分。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主要表现在随意性舌运动开始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低下,吞咽障碍多发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处,随意运动),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运动1。其症在咽、病位在脑,故本文所取三穴,位于颈顶部,直接或间接联系于脑部及咽喉,按揉、点压可通脑活络,利咽开窍。从西医方面来说,刺激局部穴位对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球麻痹,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修复和重建。同时配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抑制异常的反射,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使病人进食时吞咽功能密切配合,同时训练时选择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从而可以避免误吸。

篇6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训练;吞咽障碍;深刺法;针灸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a)-0076-04

stroke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Sixty cases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 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acupuncture with long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ach group with 30 cases. After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the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 scores, drinking water test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0.0%),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test i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FSS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or P < 0.01),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except for the aspiration and nod swallowing),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The differences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with long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metho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has safe acupuncture operation, and it is suitable for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rok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ysphagia; Acupuncture with long needle; Acupuncture

老年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78%[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很多是多次脑卒中患者,其认知、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吞咽障碍极大地影响老年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如何解决老年中风患者的吃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大量临床实践数据显示,应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可以较好地改善其吞咽困难症状,促进早日康复[3-4]。本研究旨在评价传统针刺法与深刺法对老年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②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65~85岁;④病程2周~6个月;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全身疾病处于平稳期;⑥意识清楚,无感觉性失语,能配合治疗;⑦无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排除或剔除标准:①合并食道疾患,或既往有其他原因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②有发热、肺部感染及慢性肺部疾病者;③严重传染性疾病;④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的患者;⑤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⑥有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者;⑦不能理解治疗含义。终止标准:①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者;②治疗过程中,违背试验方案者;③观察过程中发生意外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深刺法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80.90±2.41)岁;平均病程(1.02±0.51)个月。对照组30例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83.12±3.26)岁;平均病程(1.00±0.4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穴位处方:穴2组:第1组为廉泉、上廉泉、风池、颊车透地仓、承浆、下关、人迎,第2组为旁廉泉、完骨、颊车透地仓、夹承浆、下关、扶突。两组轮回交替,每次1组。操作方法、步骤:常规碘伏消毒后,采用直径0.30 mm、长40~60 mm环球牌毫针,廉泉、上廉泉、旁廉泉刺向舌根方向,以上每穴均进针得气后,行针1 min,再将针推至深部留针,深度40~55 mm,承浆、夹承浆向患侧方向斜刺,人迎避开颈总动脉搏动处,其余穴位均进针得气后,行针1 min,进针深度25~30 mm,连接电针治疗仪应用脉冲电流,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由针灸医师专门负责患者的针灸治疗,每次治疗30 min,1次/d,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共治疗20次为1个疗程。然后进行评估,未完全康复者休息1周后继续开始第2个疗程,并以此类推至第5个疗程。康复训练方法包括:①冷刺激法与空吞咽:用头端呈球状的不锈钢棒醮冰水或用冰棉签棒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刺激,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②舌运动训练:舌体无任何运动时,治疗者用压舌板或勺子的凸面轻压舌背,促进舌体前伸;或用纱布包裹患者舌体轻轻向前牵拉及左右摆动。若舌体可自主运动时,应指导患者面对矫正镜用舌尖尽量触及两侧唇角、弹舌、沿唇做环转运动等方法均可增加患者舌体灵活性。③口、唇、下颌的被动、助力主动和抗阻运动: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要求患者尽最大能力张口发“a-u-i”音,也可练习吹蜡烛、吹口哨、缩唇、微笑等动作促进唇的运动。辅助患者完成下颌的张闭运动,同时做适度的侧方运动。当咬肌张力低下时,可对其进行振动和轻拍刺激;而张力过高时可进行冷刺激按摩和牵伸疗法,使咬肌放松,并利用咀嚼动作促进下颌的放松。④屏气-发声运动:指导患者发“ge-ge-ge”音;或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10 s,接着从口中将气体呼出。⑤咳嗽训练:治疗者在患者的后方两腋下将双手向前交叉于患者胸腹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然后猛然向外呼气,此时置于患者胸腹前的双手用力向内上方挤压,帮助患者增加胸腹部压力,完成咳嗽动作。⑥摄食训练:直接训练患者的进食吞咽功能,又称直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进食时、食物入口位置、食物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和进食环境等。

1.2.2 对照组 针灸取穴同治疗组,针刺深度25~30 mm。康复训练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

1.3 评价方法及疗效标准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以及X线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评分。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价标准: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洼田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者视为痊愈;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好转,洼田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或未达到2级,但较治疗前提高1级或1级以上者视为有效;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lcoxon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比较

两组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X线吞咽造影检查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误咽、点头吞咽除外)(P < 0.05或P < 0.01)。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有4例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皮下少量出血,后未见明显不适,未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 > 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归属于“中风-喉痹”范畴,病症在咽喉,病根在大脑,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因风阳上扰,气血逆乱,痰浊瘀阻窍闭,咽喉开闭失司,致舌咽气机闭塞不通而为病[6-8]。

吞咽是复杂的神经肌肉控制过程,涉及上消化呼吸道的25对肌肉,吞咽时肌肉收缩的顺序依次为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腭咽肌、舌后部、咽上缩肌、甲状舌骨肌、甲杓肌、咽中缩肌、食管上段括约肌、颈段食管、胸段食管、食管下括约肌[9]。而廉泉穴的解剖位置浅层位于舌骨体上缘,穿两侧颏舌骨肌之间,有颈前浅静脉及颈横神经的分支分布;深层穿入舌根,外下方有舌下神经,舌咽神经及甲状腺上动静脉分布。旁廉泉位于廉泉旁开1寸。上廉泉解剖位置浅层位于舌骨体与下颌缘之间,穿两侧颏舌骨肌之间,深层穿入舌体舌肌中,布有舌下神经和舌神经及舌动、静脉,所以从廉泉、上廉泉、旁廉泉的解剖位置来看,是既安全又主治吞咽障碍的关键穴位。本研究以深刺以上4个穴位为主治疗老年中风后吞咽障碍,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VF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尤以治疗组为佳(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深刺法治疗老年中风后吞咽障碍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

针灸就是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调理脏腑,运行气血,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现代研究认为,针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皮肤的神经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达到提高身体功能的作用,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也有一定临床的研究基础[10-14]。其中也有专门研究以深刺某些穴位为主,分析其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影响。例如韩文功[15]深刺风池、翳风等穴,杨迎民等[16]以深刺廉泉为主,张智龙等[17]以深刺崇骨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均取得较好效果。

但有关专门研究治疗老年患者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文献报道不多,多属于个人的临床观察总结,而且临床疗效判定指标报道不统一,绝大部分只用洼田饮水试验来评定疗效,洼田饮水试验只是用于筛选吞咽障碍患者的简单试验,其结果误差很大[18-21]。VFSS作为检验吞咽障碍疗效的金标准,在这类研究中鲜有报道。VFSS能够准确地反映每一位患者摄食-吞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规行VFSS,已得到国际认可,但做该检查时对患者的有较多的要求,需要采用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造影剂食物,同时在检查时难免要吸收一定量的辐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且该检查在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参考标准[22-24]。另外,大部分研究的疗程为1个月左右,但中风后各项功能恢复达到最好程度需要一定时间,治疗半年,随访半年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总之,深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的。深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疗效比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效果好。深刺法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针刺操作安全,适于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2] 李小兰.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2):27-28.

[3] Murray CJ,Lopez AD. Mortality by cause for eight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J]. Lancet,1997,349(1):1269.

[4] Smithard DG,Smeeton NC,Wolfe CD. Long-term outcome after stroke:does dysphagia matter? [J]. Age Ageing,2007,36(1):90-94.

[5] 贾子善,吕佩源,闫彦宁.脑卒中康复[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7-1529.

[6] 魏海棠,彭涛,杨丹,等.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0):1808-1810.

[7] 陈澈,院立新,张根明,等.针灸综合治疗方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1(5):9-12.

[8] 王娟,李志伟,余雨.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8):1131-1134.

[9] 陈利芳,方剑桥,陈露妮,等.基于神经解剖学的现代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成果与启示[J].针刺研究,2014,39(2):164-167.

[10] 白晶,李宝栋.不同刺法调整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35-37.

[11] 彭华容.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40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99.

[12] 陈幸生,曹奕.芒针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50例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14-15.

[13] 粟漩,赖新生.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4] 于秀,罗立欣.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131.

[15] 韩文功.深刺风池、翳风等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64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4):28.

[16] 杨迎民,宋丰军.深刺廉泉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27.

[17] 张智龙,赵淑华,陈国华,等.深刺崇骨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5):385-390.

[18] 窦祖林,兰月,于帆,等.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在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799-805.

[19] 王巧灵,陈捷,陈麟,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7):153-156.

[20] 张开容,谭贵基,区健刚,等.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 12(5):13-15.

[21] 毕小丽,胡建芳,周伍,等.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0):103-105,113.

[22] 颜碧飞,汤鸿鹰,金海燕,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及康复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28-131.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60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3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包括心理护理、间接训练和直接训练。结果 康复护理训练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综合康复护理训练 疗效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50%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误咽、误吸而发生肺部感染,严重者可引起窒息甚至死亡。脑卒中致吞咽障碍尚无特异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因此,早期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对住院的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30例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现作报导。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为初发脑卒中,均无明显智能障碍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指令的情况,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按入院顺序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62~78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3~7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病因及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吞咽障碍的分级标准参照洼田氏的饮水实验[3]。正常为5s内将30ml温水一饮而尽,无呛咳,可正常摄食;轻度为5s内将水一饮而尽,有呛咳,有轻度吞咽障碍,但完全能经口摄食;中度为5~10s内分若干次将水喝完,有呛咳,能部分经口摄食,但不能维持营养;重度为10s内不能将水喝完,多次发生呛咳,完全不能经口摄食。

2 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康复组一般在发病3~5天,神志转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训练[4]。包括心理护理、间接和直接吞咽训练,同时给予局部按摩的方法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对照组采用自己练习的方法。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训练的保证。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紧张、悲观、厌食甚至拒食心理,故在进行摄食训练时,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发展过程、功能恢复有所了解,同时说明吞咽的目的、办法、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2.2 间接吞咽训练(基础训练)

2.2.1 口腔周围的肌肉按摩 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口腔周围的肌肉常伴有痉挛或软瘫,经过肌肉按摩后,常使痉挛的肌肉放松,软瘫的肌肉增加肌张力,有利于口腔周围肌肉的功能恢复。口唇轮匝肌常用指腹摩,颊肌痉挛用指腹按摩可缓解痉挛,颊肌软瘫用指腹叩击可增加颊肌的肌张力。

2.2.2 口腔周围的运动训练 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 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对加强舌咽肌群的力量、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

2.2.3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 用棉签蘸冰水轻轻快速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每个部位5~8次,每次刺激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因冷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和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吞咽且吞咽有力。用压舌板边缘沿舌中线从里向外快速敲击舌头可激活舌内肌。

2.2.4 强化咳嗽训练 深吸气―憋气―咳嗽,防止因咽喉部闭锁效果不好而引发呛咳,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能力。模拟吞咽训练:深吸气―屏气―吞咽唾液―呼气―咳嗽。有心脏病者慎用。

2.3 直接吞咽训练(摄食训练) 经以上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2.3.1 进食环境准备 创造可使患者集中精力进食的安静环境,进食必须在患者清醒、不疲劳、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

2.3.2 进食时的 (1)仰卧位:一般让患者保持30°仰卧位,头前屈,偏瘫侧肩部垫起,膝关节下放一枕头,这样不仅能促进吞咽过程,同时能减少误吸的发生。(2)侧卧位:通常采用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3)坐位:病人坐直,稍向前倾约20°,颈部稍向前屈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使食物容易进入食管。这可使会厌部分关闭气道,更重要是由于重力作用使食团保持在口中部和前部,防止在吞咽启动前滑入咽腔。

2.3.3 食物形态 食物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原则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食物的温度以偏凉为宜,因为冷能刺激吞咽反射。除此之外,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等方面。

2.3.4 进食量及速度 每口进食量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宜。过多易导致误吸或是从口中漏出,过少则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开始时以3~4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缓慢地喂入,避免发生误吸。

2.3.5 喂食 让患者充分咀嚼,咽下后空吞咽数次,使食物顺利通过咽部,检查口腔确认咽下后,再进下一口食物

上述康复护理训练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二 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困难评分[5]对患者进行评定。基本痊愈:吞咽困难评分≥9分;明显好转:吞咽困难评分提高6~8分;好转:吞咽困难评分提高3~5分;无效:吞咽困难评分提高1~2分或无变化。

三 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前、后评分以及组间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对比采用x2检验。

四 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存在明显提高(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护理训练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康复护理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表2、3)。

五 讨论

康复训练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效的康复方法,主要是通过外周的感觉和运动刺激,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强化吞咽反射,反复刺激从而改善吞咽过程中的神经肌肉活动。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能防止舌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改善吞咽肌群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协调吞咽功能,从而使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当时,只要神经元尚未完全受损,其轴芽、树突与突触均可发芽、再生,其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可以起到代偿作用。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功能性训练和摄食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输入正常的模式来抑制异常的模式,从而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恢复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功能训练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形成新的传导通路。经过2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后,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组吞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综合康复护理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冰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4)

篇8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困难;舌肌训练器;舌肌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219-01

脑卒中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的同时,常伴有舌肌的瘫痪,表现为失语、口角流涎、含糊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除治疗瘫痪肢体外,对舌肌的瘫痪也必须进行功能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进行舌肌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有效率达83%以上。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院神经科和重症监护室患者共120例,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均符合脑卒中吞咽困难的诊断标准。现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4±10.6)岁。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8±10.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外使用舌肌训练器进行舌肌训练5周,训练方法为,①上下伸舌:将舌头从中间伸出后,护士用压舌板在舌头前方引导舌向上嘴唇的上方抬起,坚持片刻,然后缩回口中。用同样方法向下方运动。②左右伸舌:将舌头从中间伸出后,护士用压舌板在舌头前方引导舌向左侧上方抬起,持续片刻后缩回口中,用同样方法向右侧上方运动。③斜下伸舌:将舌头向左侧下方伸出,护士用压舌板在舌头前引导,用同样方法向右侧下方的运动。④辅助伸舌:护士通过活动患者的头部来帮助舌肌运动。⑤快速刺激:对舌的快速、重复牵拉刺激可以促进舌肌运动。⑥阻力运动:当舌肌有一定的运动但力量比较弱时,可以练习抗阻力伸舌。例如,患者向左侧伸舌和上抬比右侧弱。护士可以把压舌板放在舌的左侧,让患者向外伸舌的同时向内、向下、向右推舌。

1.3 疗效判定

显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正常进食及言语。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可发音、讲简单词句,进流食。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脑卒中吞咽困难占卒中患者的45%左右,脑卒中时出现的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和吞咽功能障碍都是神经系统疾患[2]。脑卒中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等有关,肺炎的发生甚至可以导致窒息而死[3]。对伴有意识障碍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以往在病后3~4 d进行胃管饮食,但仅腹痛、腹泻就高达10%~20%[4]。因此,早期的康复训练对重建患者吞咽功能是必要的。家属、医护人员和患者要有信心,持之以恒,不可操之过急。每日训练2~3次,每次30~60 min。舌肌训练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易于推广。笔者所在课题组研制了新型舌肌训练器,因中间较细,可在小范围内灵活运转,两端宽大,便于握持及引导舌的运动。舌肌训练器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灵活、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易于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服部一郎.康复技术全书[M].周天健,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59.

[3]冯智英,李颖,李焰生.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0(29):1230-1233.

篇9

关键词:康复训练;高压氧;脑卒中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率极高,致残率高达80%[1]以上,该病常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有关研究[2]称: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探究了康复训练辅助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36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节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将所有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2.1±1.21)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5例,实验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62.2±1.10)岁,脑梗死15例,脑出血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和高压氧进行治疗。在患者入院时,给予患者常规的药物和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压缩空气加压至0.2 MPa吸纯氧1 h,1次/d,持续治疗20~30 d。实验组运用康复训练辅助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实验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在患者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 d后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每天训练45~90 min,5 d/w,训练的强度应控制在以第 2 d不会感到疲惫为标准的范围内。具体训练活动有:迟缓期良肢位摆放;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立位平衡;行走和步态训练等。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使用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别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依据[3]将疗效结果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减少91%~100%;显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低于17%。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比例、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实验所得的全部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均用例或者百分率(%)表示,用 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6.67%,试验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3讨论

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痉挛、运动功能受损、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常规的西药和护理配合高压氧的方式,研究发现[4]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这为康复训练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复训练是临床上运用最广泛的训练方法,对于训练肢体运功功能有显著地疗效,通过反复的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收到正确的运动功能信息,从而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中也显示:使用康复综合疗法辅助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评分远远高于只用高压氧进行治疗的患者,且治疗的总有有效率显著提高[5]。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综合疗法辅助高压氧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评分,同时提高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奕丰,王文志,刘红梅,等.北京市和上海市抽样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8(01):5-9,13.

[2]黄素芳,黄素坤.探讨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6):216.

[3]孔磊,谢金萍,宋献丽,等.高压氧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04):332-334.

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体会

自2014年3月~2015年12月,针对我科3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现将康复护理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带留置胃管入院)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48~82岁。3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脑出血21例,脑梗死15例。

1.2吞咽障碍程度评判标准[2] 参照洼田饮水试验:正常:5 s内30 ml温水一饮而尽,无呛咳;轻度:5 s内一次饮尽,有呛咳;中度:5~10 s内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重度:呛咳多次发生,10 s内不能饮完。

2 护理

先予以心理护理,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2.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是否有口角歪斜、张口障碍、颜面无表情、流涎等假性球表现。

2.2鼻饲护理 对于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必须采用胃管进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在发病24 h后留置胃管、减少食物反流。延长胃管插入长度8~10 cm,鼻饲时抬高床头30~80 cm。

2.2.1鼻饲液的选择 鼻胃管插入后开始以清淡、少量为宜,以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逐渐调整鼻饲液的质和量。最初1~2 d给予米汤、米糊、菜汤鼻饲,无腹胀不适,增加蛋白质及热量,给予匀浆饮食和混合奶。

2.2.2灌注量及间隔时间 开始鼻饲量为50~100 ml/次,无腹胀、呕吐逐渐加量至150~200 ml/次。间隔2~3 h鼻饲一次,4~6次/d。夜间停止鼻饲。每次鼻饲量不可过大,防止发生胃潴留。根据病情、胃内残留量、患者感觉,随时调整灌注量及间隔时间。

2.2.3鼻饲温度 鼻饲温度适当偏低,约在36°左右,以预防应激溃疡发生。营养液过冷易引起腹泻,过烫可损伤消化道黏膜。

2.2.4鼻饲的速度8~10 ml/min,口腔护理,2~3次/d。

3 康复训练方法

3.1发音训练[3] 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而体内器官很难接近,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嘱患者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u音,然后再发yi音,也可嘱患者缩唇然后发f音,像吹蜡烛、吹口哨动作,每次每个音发3次,连续5~10次,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

3.2基础训练 即吞咽功能训练①舌部运动:患者将舌向前伸出,然后做左右摆动,再用舌尖添下唇后转添上唇,按压硬腭部,每次运动2次;②吸吮训练:患者食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20次;③喉抬高训练[4]:患者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患者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上缘,模仿动作20次。以上动作2次/d;④咽部冷刺激与直接吞咽练习,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鄂、舌根及咽后壁,左右交替按摩5~8次,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以上训练2次/d,当患者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训练技能后,指导患者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这两个动作的协调一致,就可产生吞咽动作。

3.3进食训练

3.3.1进食时的 身体尽量坐直,头稍前倾,身体倾向健侧30°。偏瘫侧肩部垫起,不能坐起者取躯干抬高30°。仰卧位,头前屈,膝关节下放一枕头。进食时将头转向麻痹一侧,使食物绕过喉前面的一侧,提高咽对食团的推动力。采取这种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团向舌根运送,减少鼻腔返流及误吸。进食后30 min应保持上述,防止食物返流。

3.3.2食物的选择 食物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原则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通常选用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食品。

3.3.3进食方法 食物的香味、温度、外观要好,能引起患者的食欲,最好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①一口量: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吸;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正常人一口量约20 ml,患者一般先以少量开始(3~4 ml),然后酌情增加,每次进食时,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免食物残积过多引起误吸;②喂食方法:做好进食准备工作,保持进食环境安静、舒适、心情愉快,清洁口腔后用拇指指腹环行按摩面颊部5 min,做咀嚼肌群的训练。嘱患者调整好呼吸,先用汤匙盛少量食物放在患者舌后部并轻轻压下,以刺激知觉,促进舌体运动。患者不能闭口,颊肌收缩无力时,可用手按压口角,将调拌好的食物直接放于舌根附近,刺激咽下反射。当患者吞咽功能初步恢复时,为防止误咽,在进食时嘱患者吸气,吞咽前与吞咽时憋气,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1次,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残渣。会厌谷是食物容易残留的部位。当头后仰,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随后向前低头,同时作空吞咽动作,即点头样吞咽,可清除残留食物。对吞咽困难的危重患者,餐后进行口腔护理,以防口腔内存留食物而导致在变换时造成误吸。

3.4正确处理呛咳 呛咳是吞咽障碍的最基本特征,出现呛咳时,立即扶托患者弯腰低头,使下颌靠近胸前,在患者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迫使食物残渣咳出;或者站在患者背后,将手臂绕过胸廓下,双手指交叉,对横膈施加一个向上猛拉的力量,由此产生一股气流经过会厌,使阻塞物呛出。

4 结论

36例吞咽障碍患者中有30例已经拔除了胃管,经参照洼田饮水试验评定,18例已经恢复正常,12例患者转变成轻度的,3例为中度的,3例为重度的,未排除胃管。

5 讨论

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一方面可加强舌和咀嚼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训练,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支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另一方面早期训练可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吞咽训练越早期进行越好,一般在患者发病后3~5 d,神志转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训练[5]。我们在进行吞咽障碍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时,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还针对老年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进行心理护理、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发生误吸,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及进食训练,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营养和配合其他护理措施,可避免患者出现脱水或营养不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晓联,预防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护理与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0.

[2]贾海燕,肖爱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3]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20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