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共享

篇1

1基于Internet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为更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以最小的信息资源建设付出获得最大的信息资源利用回报。多年来,从事信息工作的人们一直在探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由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或是在政府支持下采取企业运营方式进行运作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就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来说,虽然近年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但是其实质性的实施工作尚未进行叽

2基于Intemet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类型

2.1电子出版物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电子出版物资源拥有者将电子出版物在自己建的网站上,有些对读者免费,有些需要付费后才能浏览或下载。如杭州市农科院编辑部发行的《杭州农业科技》电子期刊在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上供读者免费查阅下载。

2.2文献型信息资源文献型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成果、图书期刊、技术报告、会议论文、专著、专利、标准等。如通过中国专利信息网()可以进行中国专利信息检索,也可以免费检索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利。

2.3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数字图书馆检索到馆藏的联机电子文献信息和传统书本文献信息,而且很多图书馆都提供原文服务。目前,国内主要的大型电子图书馆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均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此外,还有专门的农业图书馆,如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NAL)(、wnal.usda•gov)等OPAC(OnlinePublieAeeessCatalog,联机公共查询目录)是网络上的公共资源,凡互联网用户均可检索国内外图书馆的OPAC。中国农科日览图书馆书目在线检索系统(onlinepublieAeeessCatalog,简称We一bOPAC)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共享数据库,读者可在线查询检索馆藏资源,包括该馆书目信息、馆藏信息和流通信息等。此外,我国很多农业院校图书馆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农业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均已提供OPAC检索。

2.4网上动态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网上有很多动态性强的农业科技信息。如与农业科技有关的专题讨论组、网上新闻、会议消息、通告、BBs(如杭州农村信息化论坛、中国农业科学论坛、中国农业信息网论坛)等。2008年6月25日,杭州市政府召开的杭州市首届“农村信息化论坛”,包含了杭州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网通信息港城郊信息化知识培训、杭州移动助推农村信息—化、信息化在农业企业中的应用等主题。国内外网上动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以下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浙江农业信息网,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等全国各省市农业科技信息网。另外,利用计算机通讯软件如MsN、QQ、Ya一hoo、Skype等进行即时通讯交流,通过图文音频等交流方式,获取农业科技信息。

2.5网络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前国际上最著名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分别是eABI、AGRIs、AGRxeo以,除AGRlc0LA有100余种全文电子期刊外,其他均为文摘型数据库,这三大农业数据库是农业科技人员必查的数据库。此外,还常用到的数据库有ElsevierSDOS全文数据库Kluweronline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幻uwer镜像站供购买该电子版期刊的用户使用)、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CASDn)。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清华同方的CN粗农业数据库帅柑£nk认et)、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舞。碍。

3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3.1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各地方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及相关企业在商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时,较多考虑自身的利益,自建自享的私有化占有观念严重,不愿与他人共享手中资源,缺乏信息资源整体化观念,共享意识淡薄。这使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分别保存在众多部门、单位和专家手中,且条块分割、分布广泛、管理分散。

3.2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在农业科技信息的供给过程中,由于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相关信息共享立法滞后,严重影响政府的宏观管理,使得政府调控、引导手段有限。此外,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奖惩制度和法制措施,影响了各机构间开展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3.3缺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目前,各地方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及相关企业都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使用不同软件开发出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系统,这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出现问题,甚至无法共享。要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充分共享,只有采集标准规范的信息源,构建符合标准规范体系的信息资源系统,才能够进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实现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是实现信息流通、共享的基础。

3.4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要真正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最主要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只有得到充盈的经费,才能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获取信息,才能协调、整合各地方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以及相关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才能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资金投人普遍不足,一些靠政府经费支持的科研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型信息机构也面临资金、管理、人员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制度性问题。

4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4.1提高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弱。因此,首先必须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与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外语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操作、分析、处理农业科技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必须解决旧思想观念问题,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由普通的咨询服务转向特色服务,由基础信息服务转向深层次信息服务。

4.2成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我国信息机构的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了各机构在功能上的同化以及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上的分散与重复。由于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既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资金、设备、利益的再分配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起到领导、协调、管理、带动等作用。该机构要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战略规划、统一管理;对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以及相关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再分配,明确各自领域的信息任务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积极与国际网络系统接轨,互换数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可能节约国家人力、物力和财力。

4.3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领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政府应建立完备的政策调控和法律保障体系,以规范农业科技信息从采集、集成到共享、应用的各环节,国家层面政策法规就是要通过法律来规范与科技信息共享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价值,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

篇2

云计算概念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也是新兴技术革命的排头兵。云计算服务、云计算应用也备受关注。简单的客户端,海量的信息资源,复杂高效的处理速度和储存,为这项新技术的应用空间扩展到数以千计的领域。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无疑会实现信息资源的吞吐量和利用效率。

【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资源 共享管理

云计算概念是伴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相应而生的新兴技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公司提出这一概念,云计算相关的各种服务和产品也应运而生。云计算技术利用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完成数据存取。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的IE等浏览软件来达到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目的。

1 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概述

云计算始出现于上世纪末,这一新兴概念辅一出现,就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最热门的概念。相对于用“网络”这个词来描述互联网来说,用“云”这个词来描述云计算这门新技术则更加贴切的展示了本身的优点:资源共享的同时按需访问、允许用户基于WEB服务器利用一切开发成果,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云计算基础上的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云计算的主要优点

云计算主要优点涵盖以下方面:节省硬件开支,既不需要具有专业级硬件配置来运行相应的程序,所有的程序均立足于服务器集群,PC终端所要达到的功能仅仅是将云计算结果传输至用户桌面。对用户计算机的CPU、硬盘、内存等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计算与存储能力大幅增长,云计算的计算与存储能力是不言而喻的,所有处于云计算网络中的终端,均能按照各自的需要来自由的获取云端的数据、计算结果。存储能力与传统的单机存储也不可同日而语;数据安全性较终端PC更加强大,传统计算机,意外的断电、磁碟损坏、误操作、病毒侵害等原因会造成数据的损失、系统的崩溃、信息的外泄等不良后果。而在云内,单个或者数个PC终端的停摆,对整个云系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保证了数据的安全稳定;系统性工作的集成成为可能,传统的工作模式往往是各自为战,而在云计算网络中,一个大型的项目虽然千头万绪,但每个团队成员,均可随时获得其他成员工作进度和工作内容。这无形中就促成了分支工作的系统集成;随时、随地、随心的取用相关数据,云数据,不管用户身在何地,何时,只要用户需要,均可取用相关信息。一句话“我需要,我选择”。

3 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技术在革新,人们对信息资源渴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对信息资源的吞吐量、质量、共享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行业各领域内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共享体系构建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概括说来仍然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3.1 信息资源架构重复信息重叠造成共享率低

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我们数字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共享体系的集成还处于探索期。很多数字化的技术成果、产品目录、政策法规、专业书籍等信息由不同的组织或者部门或者因地域分别管理。相互之间达不到无缝对接,信息之间的重叠、重复在所难免。各信息资源数据库之间的横向沟通和综合维护无法统一步调。各自为战、互不往来的现状也造成了资源库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相近领域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共享体系的雷同,不光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信息检索、信息获取的难度。

3.2 数字化水平的梯度落差造成信息资源共享的困难

评价一个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好与坏、完备与单一,取决于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的高低、信息化产品的先进与否、共享体系架构的优劣。我国很多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都是分行业,分部门,分地域根据各自的承受能力和各自的情况分别建设,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多部门、多行业由于各自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需求不一致,所以对数字化程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统观全国各类各类共享体系,应该说初级信息化、过分信息化良莠不齐。这种现状的产生,造成信息资源共享人为障碍。甚至同行业同部门的不同地域之间的共享体系出现层级递增或者层级递减的现象。

4 云计算基础上信息资源共享云方案

云概念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全能的数据推送模式。基于IT服务的交互模式、基于互联网统一标准的传输协议、基于电子信息的传输效率都决定了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必将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服务模式,任何目的需求,均能灵活、准确、及时到达用户终端。云模式必将完美取代传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造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云方案主要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保证终端网络的畅通无阻,通讯设备质量过硬,这样才能保证云端信息资源即时传输到位。终端用户作为云成员,不同成员间的相似或者相同需求才能被云端服务器,清晰辨析,分头传递。其次要保证数据安全,终端用户对于云端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权威性往往将信将疑。这就需要采用相对优质的方案来取信于用户。从而达到整个云系统内的所有成员间信息资源的有机的契合。再次充分体现对信息资源的保护性措施,云端信息资源的丰富、数据库规模的扩大需要对信息所有者相关权益的保障,才能更加有效的扩张。专利权、著作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一切有可能影响用户使用感受的权益,均应得到有效的保护。如此云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的壮大才会成为可能。

5 云联盟构想

信息资源共享的完美解决方案应该是云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建设的结果。因此云成员间的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方向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同行业内的相关部门或者成员,应该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联盟,它的职能应该是从中调处各方利益,订制合理的服务规范和管制措施,并且合理分配信息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6 结束语

云计算是个全新的理念,将云计算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云计算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透过“云”服务平台,每个终端用户能够方便、及时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随着云技术的突飞猛进、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的职能管理机构、安全的信息保障、大幅的投资,未来云共享的发展,必然将为我们的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尤春花.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挑战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2011(4):66-68.

[2]王平.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0(07):144-148.

[3]魏晓萍,杨思洛,刘波涛.云计算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图书馆研究,2011(3):26-30.

作者简介

张磊(1981-),男,安徽合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9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is the inevitable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the necessity of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the lack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global concept,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pyright, and put forward the renew the idea,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establish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set up sharing mechanism, establishing legal protection system, on the depth of the exist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etc.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realiz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料剧增,人们对获取文献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在某一图书馆或情报机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面对庞杂的信息量,图书馆或情报机构现有的文献资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新时期只有充分发挥社会文献资源的整体优势,利用各区域信息资源的互补性,大力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才能实现满足人们对文献资源的全面需求。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道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需求。

1 信息资源共享的定义

图书馆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服务,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

“信息资源共享”(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广为流行的专业术语。所谓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的互助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信息资源共享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存贮、检索和传递,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支持图书馆或情报机构之间、图书馆或情报机构与信息源之间、图书馆或情报机构与读者之间的各种交流。

2 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巨增需要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信息化社会,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由于科学分类细化,科学综合性强,因此而产生了众多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及综合性学科,近年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信息量也迅速增加。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资源信息中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教育规模扩大,教学和科研对文献的需求不断提升,给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资源,为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需要,高校图书馆需要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g、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渗透到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中,高校图书馆已经完成由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的过程。为了保证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高校图书馆联盟,相继成立以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文献联合保障体系,负责高校图数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地区性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各管理中心相互协调,在各高校图书馆推进、实施相关服务计划,开展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工作,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各项技术支持。

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能力的不足,馆舍面积紧张,需要信息资源共享。近年来,文献购置经费短缺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普遍现象,图书期刊的价格逐年上涨,尤其是外文原版期刊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上涨,促使外文原版期刊的订购数量逐年缩减,造成图书馆与读者对文献需求的矛盾加剧。随着高校图书馆馆藏数量的逐年增加,现有书库空间正在日益接近饱和,任何一个图书馆均很难存储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藏书总量与社会的文献信息总量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各高校图书馆馆藏无论多么丰富,只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将无法满足学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不仅节约资源,还可以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

2.3 科学技术发展奠定的基础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数量增多,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具有先进的现代化服务设施,通过创建网络环境,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图书情报机构等联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优势互补,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共建共享,促进知识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发挥各馆的馆藏特色,满足多角度文献信息需求。

3 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图书馆以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服务,使读者可以随时查阅到最新的科研文献信息,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促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多个高校图书馆联合为一体,形成联盟,图书馆联盟可以是区域性、跨区域性或系统性的。这样不仅可以互用文献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实现整体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合理使用。有利于各高校图书馆扬长避短,博取众长,从而强化各自的文献信息资源特色和优势,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个性。

3.1 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图书馆在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下,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习惯于以馆藏数量的多少作为评价图书馆的等级标准,而缺乏全局观念。各高校图书馆在文献采购过程中,只是根据本校馆藏建设标准来完成,造成重复订购现象,特别是中外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重复率较高。没有真正形成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机制。

(2)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化制度,各图书馆之间的书目数据著录规则不一致,不能保证有效衔接。联合目录作为共享文献资源的主要检索手段,各成员馆编制机读数据的水平参差不齐,出现各馆馆藏揭示不足的现象,著录的数量少,维护信息的及时性差,缺少有效的y一管理协调监督机构。

(3)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出现困境,各图书馆联盟之间没有全面进行跨联盟融合,给馆际互借及原文传递服务带来诸多不便,各高校图书馆作为各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在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分别在各文献保障系统中检索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进行相应的提交操作,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4)馆员服务能力问题。几年来,随着图书馆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的大力开展,不仅需要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和互联网知识,又要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各高校图书馆虽然配备了专职的人员,但缺乏理论知识,英语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低,对高校教学科研了解甚少,这些严重制约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的发展。

3.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信息意识。各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共享联盟的一分子,无论规模大小,应该从全局出发,克服以往的保守本位主义思想,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意识。文献资源共享以共建为基础,在文献资源配置与电子资源建设方面,统一思想,各图书馆之间协调采购,减少文献重复购置,节约经费。遵照各联盟的相关条例细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书目联合目录的建设,共同建设现代数字图书馆,这样将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优化馆藏结构。为了促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的发展,各图书馆应加强本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从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可以看出,大多倾向于索取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及经典图书,表明本馆需要加大外文电子期刊的购买比例,增加经典图书的复本量。图书馆负责文献资源建设的馆员,应定期收集本馆用户发送的请求情况,及时调整馆藏资源。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长期积累重点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

(3)加强版权意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是为本校及外校用户提供文献,需要多个信息部门参与和协作,必须重视版权问题,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时,需要有版权声明,用户在使用获取的文献时,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法,合理使用所申请文献,不得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中。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4)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对其进行深加工,把电子文献信息资源与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在共建共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提升馆员素质。建设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馆员是关键,尤其是对网络资源的收集、分类和整合,更是需要掌握一定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完成。因此,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具备图书馆管理系统知识、资源开发重组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可以通过分批专业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引进复合型人才等形式提高图书馆人才质量,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人才保证。

社会的发展,使图书馆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要转变图书馆单位所有的观念,树立一切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为读者提供的高效率的信息服务,激发读者利用共享的积极性。建立馆际互借、馆际协调协作的原则制度,建立必要的制约机制和奖惩条例,既要保证各高校图书馆的利益,又要有各馆应尽义务的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主体

所谓策略,包括计策、谋略、计划、主意、办法等多种涵义,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同策略经常会在实践结果面前呈现优与劣、成与败的鲜明对比。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必须选择正确的共享策略。本文拟对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重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定位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目标。早在18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已在书目共享上形成共识,渐后延伸到流通领域,出现了馆际互借等简单的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但是,截止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之间可资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共享的手段及实际共享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处在渐进的量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作为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工作,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1](P3)。传统的共享策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现代共享策略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呈现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即深刻认识诸多具体发展定位在实现共享现代化上的一致性。

1.网络化趋向

网络化泛指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集成和各区域、专业网络的互联,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一般来说,网络化建设应注意分阶段、上规模、升层次,在完成“物理网”和“网络化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土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搞好网络信息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要让各使用单元都加入各级共享网络中,成为共建者和共享者,同时尽快结束过去各使用单元彼此的分散和封闭,转向集中开放的状态。

2.智能化趋向

智能化泛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及提供使用过程具有高度集成性、极大便捷性和更多功能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主体的人本要求,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重要指标。从信息资源构成形式上看,智能化就是从印刷型为主逐步转向数字型为主。从信息资源构成内容上看,智能化就是从稀少、简单、枯燥逐步转向丰富、个性、适用。从信息资源的功能来看,就是从提供学习及拓展知识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及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主。智能化建设应处理好信息供给能力与用户满意程度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大多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

3.制度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高效利用。而搞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优化了的信息管理(广义上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要搞好信息共享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规范、规定、条约、宣言、声明等成文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配套制度。一般认为,制度化及其实现是信息共享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

4.产业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有效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信息产业的强大市场推动。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为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它将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能为信息共享活动广开“信源”;其次,它的多样化发展能培育出日益发达的信息市场,有利于建立日益高级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解决共享信息的交易和传播问题;第三,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能使信息商品的个别价格总体下降,有利于人们的普遍消费。第四,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能调控信息产业的投资、技术、劳动、均衡等管理方式以及完善信息市场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方面,将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总之,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专业化趋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信息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它客观要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从事一系列信息共享工作,尽可能优良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人才是兴业之本。大力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等系列权威考试制度将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专业人员稀缺的必然选择。

6.全球化趋向

大至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必须正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纳入全球信息化的总体格局。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面向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视野有利于促进本土信息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国际信息贸易,将全面推动本国和本地的信息产业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

内部促进力与外部驱动力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动力类型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进程,应被明确区分。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外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内部促进力主要包括:(1)国家引导。国家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保障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2)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持续地给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门人才;(3)社会参与。全社会深刻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大价值,以实际行动响应共享活动;(4)科技支撑。科学家们重视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科技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技术因素对于共享活动的时空限制;(5)教育普及。各级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受教育者有能力从信息资源共享中获得切实利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外部动力主要包括:(1)形势发展。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所形成新的形势,有力充实提高或解构重组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固有形态;(2)普遍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力刺激和推动着信息资源共享进程;(3)市场介入。市场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介入,有力促进着政府、企业与个体三方共建共享体制的形成;(4)科技进步。世界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着跨越式发展的条件;(5)教育进步。教育事业把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着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2.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部促进力和外部驱动力在推动自身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等,或是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或是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现代化理论”[3],近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先发内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先发内生”是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于领先地位,内部促进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后发外生”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处于落后地位,外部驱动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与主导作用相对应的是辅助作用,当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时,外部驱动力起辅助作用;当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时,内部促进力起辅助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另一种是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显然,对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应选择前一动力类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只能选择后一动力类型。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篇5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体制的融合,其本质是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为灵魂,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为目的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充分共享。档案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服务与共享是使档案的价值更好地转化为社会和公民的使用价值。

学者孟雪梅,金红霞认为,档案信息共享建设是信息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是档案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并指出了四方面的具体条件:(1)信息网络环境。是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硬件基础,随着国家骨干网络的建设和成熟,档案网站的发展,网络信息系统以及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稳定的硬件支持。(2)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规模化,网络化开发档案信息资源。(3)信息管理标准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保证,包括档案信息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和档案信息标准、规范的一体化。(4)培养档案信息人才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所在。

而学者张锐,丁莉则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与发展取向;(2)政务信息环境的初步形成;(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4)数字化、网络化、传输方式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5)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与共享原则的适应;(6)国家的法制环境与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

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涵义及原则分析可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须具备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或基础。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政务信息环境的形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数字化、网络化、传输方式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与共享原则的适应等,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将是档案事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

2.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自90年代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指导下,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从微机单机版的辅助目录管理发展到海量光盘存储系统版、网络版管理以及公文、档案一体化管理,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信息数字化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上网等渐进发展的过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初具规模。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状况,应该说还远远落后于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2.1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 资金制约使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难以形成规模

学者杜岩松认为,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不仅是信息化项目的启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还是在因特网的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而档案部门用于信息化的资金还十分有限,经费不仅需要前期在硬件系统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后期日常维持及其正常运行的费用。资金虽然不是万能的,可资金的投入可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而争取大资金投入对于一般档案机构来说是难上加难,除非是借助于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财政资金项目,否则难以成行。

2.1.2 信息内容匮乏、信息资源陈旧

金红霞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受资金、电子文件现行阶段及档案信息开放程度的影响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滞后且共享程度较低。从目前运行的网上档案馆来看,大多是将目录信息数据库送上网络,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信息质量不高。加之历史原因,档案馆的文本数据资源原本就不足,也就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信息资源,完善资源共享。

2.1.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状况不平衡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与系统、规格较高的单位具有技术、资金、人力等优势,档案信息化建设搞得热火朝天,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无充足的资金,又无能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才,要搞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浏览档案网站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差距显得十分突出。

2.1.4 共享工具落后、检索途径促狭

闫小红学者认为,由于客观上档案信息的存在和分布是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也就是分布式的,所以形成资源分散、搜寻不易的问题。而目前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缺少工具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导航,检索和定位,即缺少先进的信息分类检索与导航系统及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平台。检索软件落后,档案信息分类较粗,缺乏多角度反映档案卷宗内容和多种逻辑组合信息检索方式,影响用户查阅效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3.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对策

学者陈山鹰认为,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更新馆藏观念,树立开放意识;(2)加强协作,联合编目,联合开发;(3)开放档案,尊重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4)要树立“大档案、大文献”意识,加强各档案馆与其他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开发信息资;(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技术人才。

篇6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就工作性质来说,高校档案管理是独立、专门的业务工作。其工作特点与其他文献管理活动类似,也包括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有完整的信息传输过程,属于信息控制系统。但高校档案管理又有区别于其他档案文献管理的4个特点:一是档案资源积累的缓慢性;二是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三是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四是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因此,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完整性、完全性、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和现代化。

1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1.1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档案管理是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和再生产的过程,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的管理活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它是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资源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目标,面向档案资源内容的、融入战略层决策,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

从档案管理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提法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引入档案管理研究中,是档案管理的更高层次,组织形式上具有高度的集成性。档案信息管理是对档案管理认识的深化,从重视档案原始凭证性转向档案内容的开发利用,重在解决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1.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增强档案系统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效率和服务水平而进行的活动,而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完善档案信息Y源管理。因此,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寻求信息资源的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信息资源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机结合。信息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必须统一规划、分工建设。高校档案管理资源共享的基础工作是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把文字、表格、图像、声像等档案资源进行处理、开发,为信息资源共享做准备。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只有做到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但并不提倡绝对的和没有限制的共享,因为这样会给信息提供者造成伤害,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也难以做到完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在各高校的档案信息资源之间进行协调和做到信息传播机构的标准化及相互兼容,因此,需要一个机构来承担协调者的角色,并制定约束和规范各方的制度。

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责任主体缺失、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各高校尚没有权威性的机构出面协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缺少能独立行使职权,跨专业、跨系统的一体化常设管理机构,从而使档案部门的共享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化管理,其战略性约束相对不足。由此造成系统间难以相互合作,资源布局不合理,难以共享。

2.2 信息内容匮乏、信息资源陈旧

虽然最近几年档案信息资源网站(页)较以前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它们中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量的增加幅度远不及网站(页)数量的增加幅度;即使有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也属于二次文献,用户只能检索到档案的题录和文献摘要信息,没有档案全文数据库,想要查询具体的档案卷宗内容还需要到档案馆亲自查阅。

2.3 技术支持薄弱、服务形式单一

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很少涉及高级网络技术,一般只提供信息浏览服务(WWW)、电子邮件服务(E- mail)和少量的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又不及大型网站的稳定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少量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大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只有很少部分的网站提供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牌(BBS)等服务。

2.4 共享工具落后、检索手段落后

由于客观上档案信息的存在和分布是多专业、多部门、多地域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也就是分布式的,所以造成资源分散、搜寻不易的问题。而目前大多数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缺少工具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导航、检索和定位,即缺少先进的信息分类检索与导航系统及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平台。检索软件落后,档案信息分类较粗,缺乏多角度反映档案卷宗内容和多种逻辑组合信息检索方式,影响用户查阅效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3 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模式的策略

3.1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这类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法制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优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坏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档案法》的相关条款;二要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针、任务、标准、经费渠道与保障措施;二是关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包括目标、总体要求、原则、组织方式、协调工作领导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经费等;三是关于全国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的建设,包括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布局与管理、服务与利用、联机检索网络布局与原则等;四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标准;五是关于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规定要在强调促进档案信息共享的同时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沿着合法有序的方向发展。

3.2 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好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高校师生、社会利用档案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资源共享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加快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广开货源”,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的力度,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既要内容全面,又要注意特色,既要注意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利用,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其要求,加强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同时,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文化品位,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3.3 应用数字化手段与网络工具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适应信息时展的新形势,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引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网络工具(如完善档案目录中心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的突破与变革,多形式、全方位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搞好档案资源开发。

篇7

[关键词]印度 信息资源共享 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网络

[分类号]G250

印度最早的资源共享活动可追溯到1965年,印度国家科学文献中心(India National Scientific Documenta-tion Centre,INSDOC)汇编了印度科学期刊联合目录(National Union Catalogue of Scientifc Serials in India,NUCSSI),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印本文献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服务。目前,印度主要有9个图书馆联盟和13个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以下简称图书馆网络),它们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其管理体制、经费来源、技术标准、共享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其特点、存在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1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

根据印度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可将其管理体制分为政府主导模式与民间自发模式两种:

1.1 政府主导模式

印度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是由政府资助,而且拥有各自的图书馆。基于学科研究与图书馆运作的需要,一些政府部门发起了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网络,以促进科研机构间、大学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用。根据成员加盟的条件,可将其分为开放式联盟(Open Consortia)与封闭式联盟(Closed Group Consortia)。开放式联盟不限定成员数量,成员可以自由加入与退出该联盟,而封闭式联盟则一般仅限于发起机构的附属机构,如图书馆加入(见表1)。

此类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网络,政府资助部门一般会另设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联盟或网络的运作。如INDEST联盟由人力资源开发部(Ministry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MHRD)设立了国家指导委员会(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NSC),负责管理联盟的运行,制定联盟的政策,协调联盟成员之间的活动等;此外还设立了国家评估委员会(National ReviewCommittee),负责联盟的监督以及UGC和AICTE的合作等事宜。INDEST联盟作为一个开放式联盟,允许该国的其他教育机构加入;CSIR电子期刊联盟是封闭式联盟,仅限附属于CSIR机构的图书馆加入。

印度还有政府资助的图书馆网络,规模有全国性的、城市内的和部门间的,以大城市内的共享网络居多,大部分是由国家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cience&Technology,NISSAT)发起。NISSAT负责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软件、人力和其他组织的要求等;各图书馆网络的成员根据发展与实施战略的变化,自行配置终端硬件、软件、人力资源。目前,有8个城市建立了的图书馆网络,如表2所示:

城市图书馆网络的建立,使同城的图书馆之间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共享,使用户可以不受位置、载体、语言、文字等限制,方便、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1.2 民间自发模式

民间自发模式的图书馆联盟由一些专业图书馆自愿、自发组成,成员馆一般属于同一学科,如印度管理学院图书馆联盟(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libraryConsortium)和UGC-DAE科学研究联盟(UGC-DAEConsortiu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仅限于同一学科的图书馆加人;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资源共享论坛(Folumfor Resource Sharing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FORSA),主要由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图书馆组成,其成员馆不仅包括天文学图书馆,还包括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图书馆,较之前两者更具开放性。

2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经费模式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经费模式与其管理体制有关,可分为政府资助模式、会费制模式和混合模式。

2.1 政府资助模式

政府资助模式的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网络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并由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包括资源订购、软硬件设备的购买、网络的维护、日常运作管理等。如UGC-INFONET电子期刊联盟的全部前期投入和90%以上的运作费用是由印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提供的。

2.2 会费制模式

开放式与民间自发模式的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网络的经费主要来自各成员馆,有些对会员采取差别收费,如艾哈迈达巴德图书馆网络和发展图书馆网络。艾哈迈达巴德图书馆网络(Ahmedabad Library Network,ADINET)由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部门的国家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发起,成立于1994年,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中央联合目录,向成员馆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该图书馆网络将会员分为5种类型,进行差别收费,如表3所示:

2.3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即图书馆联盟的经费部分来自政府资助,部分来自成员馆所缴的会费。如INDEST每年的会员费为1000卢比左右,而人力资源部通过德里的印度管理学院,仅向核心成员和政府大学提供资金;CSIR E-journals Consortia和ISRO Consortia都是由其资助机构提供经费支持,成员馆也要交一定费用。

3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采用的技术与标准

印度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网站资源共享所使用的软件各不相同,较通用的软件有CDS/ISIS和LIBSYS。CDS/ISIS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85年开发的适合于中小型图书馆的先进的非数字信息存储与信息检索软件。国家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NIS-SAT)为印度图书馆提供了免费的CDS/ISIS软件,其赞助的图书馆网络很多都使用这种软件。HBSYS是综合性的多用户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具有强大的、用户友好的网络联机目录和基于Windows的联机目录,遵循MARC与Z39.50协议,一般包括采集系统、编目系统、流通系统、期刊系统、文章索引系统和联机目录系统等子系统。FORSA的成员馆大部分使用LIBSYS,但使用的版本各有不同,如HBSYS、LIBSYS3.X、LIBSYS3.1和LIBSYS3.2。尽管印度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网络所使用的软件各不相同,但普遍采用Z39.50

协议,如DAE Consortium、INDEST Consortium、CSIRConsortia和INFLIBNET。

4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内容

印度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网络的成立大都是基于电子期刊共享的需要,以减少资源的重复购买和经费压力,因此馆藏资源是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它们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方便用户检索馆藏资源;同时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用户还可以实现自助馆际资源互借与传递。如用户通过电子邮件直接链接DELNET主系统,实现发送馆际互借请求、传递文献、交换信息等一站式自助服务。

图书馆联盟还提供人员的培训。UGC-INFONET很注重人力资源培训,这也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INFLIBNET/ERNET为网络管理人员和图书馆专业人员提供管理广域网连接、网络安全、邮件服务器、服务器的配置和电子期刊访问等培训。来自印度99所大学的108个网络管理人员和来自63所大学约63个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在新德里参加过ERNET培训。上述63个图书馆的专业人员还在艾哈迈达巴德接受了INFLIBNET中心的电子资源管理培训。此外,一些图书馆网络也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如DELNET,BONET等。

5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特点

5.1 政府资助为主导

印度的教育机构和大多数研究机构全部或部分得到政府财政支持,所有的大学、学院都得到了UGC、ICAR、AICTE、IMC或类似的政府机构的资助,而且所有主要的研究机构都由印度政府直接管理。因而印度大部分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网络都受政府部门的资助,并由政府对其集中领导与管理。

5.2 专业图书馆资源共享意识强

从印度图书馆联盟与网络发展历程来看,专业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意识较强,并积极地参与资源共享建设。现有的图书馆联盟与网络主要是专业图书馆之间的,尤其是以科研类的图书馆为主。如INDEST Consortium、CSIR E-jourrlals Consortia、MICT Consortium、FORSA等。

5.3 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网络具有合作性

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网络是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两种方式,有些图书馆网络是在图书馆联盟的支持下发起的,图书馆网络又可以充当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的媒介,为其提供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如教育与资助委员会(UGC)和教育与研究机构网络(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Network,ERNET)签署了协议,UGC是UGC-INFONET的所有者,并提供资助,ERNER负责建立和运作UGC-INFONET,包括对整个网络的设计、调试、运行及维护;此外,图书馆网络之间也开展资源共享,如ERNET与MYLIBNET、BONET的合作。这些合作使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网络均能够提供更好的资源共享服务。

6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印度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保障率,但这两种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发展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类型与地区分布两个方面:从图书馆类型看,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是科研与教育机构,即专业图书馆(尤其是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而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联盟较少;从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区间存在较严重的数字鸿沟。

7 印度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网络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又是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与民间自发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网络,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我国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除了经费上的支持,在管理上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协调与监督,尤其是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上,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使资源欠缺的图书馆能够与资源丰厚的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篇8

1 校内共享―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初实现

高校档案信息机构作为高校的内设机构,其馆藏档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许多高校一直将其档案信息资源视为“独享”资源,极少向社会公开,且利用服务方式固定单一,毫无创新,导致许多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社会价值也得不到实现。这种“独享”,其实是校内共享,共享对象为校内所有的教学部门、教辅部门和党政部门等若干个内设机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对档案资源的认知错误。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都被作为其学校内部资源,即“独享”资源,受到严密的保管。一些高校认为,由高校自身产生或形成的档案,与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各项组织都没有任何关联,不具备对外开放使用的条件,理应自己保存独享。这与国外高校档案面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完全相反。造成的结果是,大量高校档案信息滞留在高校档案库房中,得不到社会的利用,也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共享,档案的社会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高校与社会公众之?g形成了一堵无形的高墙。扭转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的“信息鸿沟”问题,打破高校“信息独享”,也就成了现在高校领导决策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高校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传统单一。我国许多高校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方式仍然局限在开具档案证明、提供档案复制件、信息咨询查找等方面,且获取档案的手续繁杂、成本较高、利用效果不显著,特别是许多有重要价值的高校档案长期受冷落,不被利用。

2 区域共享―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拓展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高校档案部门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从设想变成可能。这种共享只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从校内共享向校外延伸,在区域范围内或者行业范围内共享,但并未向全社会共享。

最早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国家是英国,1999年11月至2002年10月,以格拉斯哥大学为基点的“苏格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门户网”,整合了苏格兰地区10所高校的档案信息资源,促进苏格兰地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3]。我国学术界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研究方兴未艾,西南民族大学的黄小忠,苏州科技大学的程熙、王雪梅和成都体育学院的魏丽平等,纷纷对区域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平台、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但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并未实现。尽管如此,四川省、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理事会)对区域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行推动,仍取得了一些成效[4][5]。其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档案的社会价值极高。高校,作为主要的社会文化事业机构之一,不但是培养管理和技术性人才的机构,更是传播知识,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的场所。高校档案馆记载了高校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蕴藏了丰富的可供社会广泛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既有综合性、一般性的查考档案,也有学校各部门产生的专门档案,档案信息涉及范围较广,社会、经济效益高,因此理应为社会服务,这也是实现高校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是高校信息化程度加快。近几年,高校信息化不断加快发展,教学、行政、科研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为区域共享提供了可能。建立校际间的档案信息平台,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评估体系,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建设,都会推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实现。

三是发挥高校的知识导向作用。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院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社会科研、人文交流领域也需要高校参与其中。同样,高校也需要社会这个平台的支持,来促进其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所以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发挥高校在社会文化事业上的知识导向作用,更是加强高校与社会、与人民沟通合作,互利共赢的举措。

3 社会共享―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的意愿越来越迫切。在这方面,英国做出了表率。21世纪初,全英就有150多所高校参与了英国国家档案与其他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6]。我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仅要实现区域共享,更要实现社会共享。

首先,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多元化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共享提供了可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需要在社会广泛的共享和利用过程中得以实现,而实现共享和利用离不开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高校档案部门要摆脱传统服务思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高校档案部门作为高校的内设机构,一直是为高校自身服务的,很少向社会公开其档案信息。而要想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以达到共享的目的,就必须树立高校档案馆为学校和社会双重服务的思想。通过搭建高校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信息交流的桥梁,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高校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专门开设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与社会各组织机构良好互动合作,实现其社会价值。

其次,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共享提供了可能。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对象,开展对馆藏资源价值、用户需求、可开发空间的研究,精准预测社会需求。

借鉴国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国外高校档案馆的社会认知水平已经和高校图书馆相当,已成为为高校和社会提供信息咨询和利用的服务性机构。美国一所高校因在公开课上将名师课程以教学档案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录制归档,并通过校内教育网站和高校课程联盟平台对外传播而风靡整个中国网络。这是一个很好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优化与整合的案例。据悉,哈佛大学档案馆将投资为每位高级教授录制全程课程视频并存档,然后建立专门网站进行推广[7]。可以说,美国高校公开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明确的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陆续开通了网络尔雅课程,通过指定网站登录便可以聆听许多名校教授的课程,这是一大进步,尽管如此,我们国内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优化方面仍有所欠缺,需要借鉴国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认真汲取经验,以改善我们的不足之处。

最后,建立高校档案联盟机制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共享提供了可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从校内共享,到区域共享,再到社会共享,并不是通过强迫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而是采取鼓励的方式渐进地使高校档案馆走上服务化道路。但是,目前高校档案馆所面对的形势是自身职能定位错误、资源整合差、服务利用方式传统单一、创新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高校协同合作起来,建立一个联盟机制,取长补短,互相弥补借鉴,通过合作的力量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一方面,高校档案馆可与校内或当地图书馆、当地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由于我国历史上缺少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合作的传统,所以现在仍然实行的是分馆而治。这三馆各自所拥有的馆藏资源、其服务与利用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且有各自的特色。一旦建立合作关系,当档案馆需要某一信息资源而自己馆内暂时没有时,或者当公众咨询某信息服务而暂时提供不了时,便可以向合作方寻求帮助,真正达到信息资源的服务与共享,并造福大众。

另一方面,建立高校档案联盟机制是必经之路。当前大部分高校档案馆仍是独立运营,独立发展。传统的闭馆而治的思维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长期处于单一运作中,社会服务工作进程缓慢、利用度不够、受惠度较低等,这些已经引起了高校领导层和决策人员的注意。所以,建立高校档案联盟机制不仅是社会大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各高校决策者所期望看到的。而高校档案工作联盟的建立,主要在于建立高校档案管理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如成立一个档案联盟小组,各高校选出一人担任小组成员,遇到重大问题可通过档案联盟小组成员内部协商。或者建立一个高校联盟网站,在网站上及时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渠道实现馆藏资源的共享。

篇9

关键词:档案;属性;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监控

长期以来,人们将自身在社会中的活动以纸质记录的方式形成一种记录材料,然后通过长期的流传与发展,由后期人们再将这些材料进行挑选、归纳与总结,从而形成一部历史性材料,以供后期研究者的查阅,这就是档案。档案信息涉及到多个方面,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所以档案的属性主要有信息性、政治性、历史再现性、社会性等。其中档案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历史再现性,所以说,档案也是将历史恢复原貌的文献。下文主要从档案的属性出发,主要阐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化共享的问题,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由档案的信息属性决定的

(一)档案的信息属性

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图书、文献还是档案,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可以将信息从抽象变具体,从而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以供我们征服自然、合理的改造自然。档案信息具有扩充性、压缩性、替代性、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产物,所以它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通过档案信息,有利于让人们了解历史内容,并着眼于现在,规划未来。它是将历史还原的最有效证据,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所谓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是人们在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予以传递,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条件

1.客观条件。

(1)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应该要求档案的信息量充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已建立近四千个档案储藏馆,省级以上的档案室将近2万个,上亿份纸质档案,还有将近三百多万张照片档案,另外,还有大量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被工作人员采用各种保管形式而留存下来。(2)除了要求具有充足的档案信息量,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保管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的查阅,就需要国家加大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资源共享。在现代生活中,数字化档案室具有虚拟网络的特点,它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将档案信息资源储存、传递,以供人们查阅。这种方式有利于使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主观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此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认知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充足的档案信息资源用于工作、学习当中,以此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信息资源的索取当中不再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束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更加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途径

1.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这类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法制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优化中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坏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档案法》的相关条款;二要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针、任务、标准、经费渠道与保障措施;二是关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包括目标、总体要求、原则、组织方式、协调工作领导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经费等;三是关于全国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的建设,包括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布局与管理、服务与利用、联机检索网络布局与原则等。

2.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好资源共事的物质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基础。加快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广开货源”,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的力度,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既要内容全面,又要注意特色,既要注意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利用,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其要求,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同时,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文化品位,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对档案进行监控

(一)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关或人物的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是特定的形成者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不是事后编写和另外收集的材料,具有很强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所以档案注重原本、原稿和孤本,很多档案往往只有一份,这跟其他文献资料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档案更为宝贵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对档案行使监控权。

(二)档案监控权的含义及实质

国家对档案的监控权是指国家以国家档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各项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国家对国家全部档案的监督权力。它包括档案部门有接收移交档案的权力、有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权力、有对拒绝归档、出卖国有档案等违法行为实行惩处的权力、有对具有历史意义而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档案进行监督控制的权力,等。

三、结语

在行使档案监控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弱,一方面会造成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失,国家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会造成涉及企业利益与个人隐私的档案信息泄露,集体和个人利益受损。但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强,则会影响社会各方面档案的利用.不利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各方面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档案共享与监控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档案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范宗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J].贵州档案,2003,(2).

篇10

关键词: C/S;P2P;信息资源共享

Internet上汇集的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等等,共同构成了生产、传播和使用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们希望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共享和利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但是,网络计算模式的不同,也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效果。常用的C/S和P2P网络计算模式下,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信息与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区别。

1 C/S与P2P模式的比较

1.1 C/S模式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是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网络计算模式,是一种一对多的模式。信息和数据集中在服务器保存,用户需要首先访问服务器,才能浏览或下载信息。客户机只能从服务器上读取信息,客户机之间不具有交互能力。

1.1.1 C/S模式的优势

(1) 被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比较集中、规范。互联网上所有可以公开访问的信息基本上都保存在服务器上,服务器根据适当的算法和规则管理本地信息,应答客户端的访问请求或进行计算。

(2) 被信息的分布与生存期十分稳定。服务器只机器所有者想公之于众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会在该服务器上稳定地保存一段时间,并且该服务器通常也不间断地运行在网络上。

(3) 安全性较好。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各种系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由于C/S模式采用集中管理,客户端被动地从服务器接受指令,因此,客户机出现安全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1.1.2 C/S模式的劣势

(1) 投资大且维护成本高昂。采用C/S架构,网络工作人员要对服务器和数据库维护管理,C/S结构的管理软件产品的更新换代快,要跟踪新技术潮流,投资和技术维护成本高。

(2) 服务器及网络的带宽决定了网络的性能。每台服务器所能提供的信息数量,受到自身存储空间的限制。而任意时刻它所能支持的客户端访问数量,则受到自身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限制。形成了系统瓶颈,一旦服务器崩溃,整个网络也随之瘫痪。

(3) URL用来表示信息资源的地址。但是URL,很少能直接体现所定位信息的内容,甚至不能直接链接到具体的内容上。

1.2 P2P模式

对等计算模式(Peer to Peer Computing)简称P2P,强调打破C/S的主从模式。P2P模式下,没有提供信息的服务器与接受信息的客户机之分,每台电脑都可以既是信息者又是索取者。对等点之间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而无需依赖服务器支持。

1.2.1 P2P 模式的优势

(1) 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资源的高利用率。在P2P网络上,所有节点的资源总和构成了整个网络的信息资源。每一个对等点都向网络贡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和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上其他对等点的资源,使闲散资源有机会得到利用。

(2) 基于内容的寻址方式处于一个更高的语义层次。因为用户在搜索时只需指定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标识而不是物理地址,每个标识对应着包含这类信息的节点的集合。这将创造一个更加精炼的信息仓库和一个更加统一的资源标识方法。

(3) 搜索功能进一步强化。一个对等点可向多个其他对等点发出请求,反馈的信息也由于节点的脱离或加入而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1.2.2 P2P模式的劣势

(1) 缺乏管理机制。P2P网络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大量的垃圾信息。另外对等点可以随意地加入或退出网络,会造成网络带宽和信息存在的不稳定性。

(2) 安全性差。一个P2P网络,可能会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和病毒传播的载体,这将极大地威胁P2P网络的安全。

2 C/S与P2P模式在信息资源共享中的比较

C/S和P2P模式下信息资源共享,可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2.1 信息资源共享

C/S模式,完全依赖服务器来实现信息共享;而P2P模式,每个节点既是信息者,同时也是信息享用者。C/S模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是不完全的共享,没有服务器响应,客户端许多宝贵的资源无法得到利用;而P2P模式,一切闲散资源都有机会得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发生很大的拓展。不仅共享信息,而且共享硬件等资源。提高了共享范围,消除了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2.2 信息交互

C/S模式,客户机之间不具有交互能力;P2P模式,信息交互可以在任意对等点之间进行。

2.3 信息搜索

C/S模式,信息搜索源局限于服务器上的数据和信息;而P2P模式,每个对等点上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信息源。用户共享所有网络用户硬盘上的文件、目录等。P2P能够深度搜索文档,而且无需通过服务器,也可以不受信息文档格式和宿主设备的限制,达到传统目录式搜索引擎(只能搜索到20%~30%的网络信息资源)无可比拟的深度(理论上将包括网络上的所有开放的信息资源);C/S模式,由于服务器的限制,其检索结果没有P2P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可见,C/S模式是一对多的关系;P2P模式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两种模式共存,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各有各的精彩,是对现有互联网应用的有效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