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学内容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概述”等方面的内容。实务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市场调研”“商品价格核算”“贸易术语”“国际货款支付”“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牵涉的知识点也相对比较多。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内容也随之更新。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以及欧盟联合推行了新的“碳关税”,自由贸易区协议也更新了。再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英国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应用《协会货物运输保险条款》;2011年1月1日,国际商会正式推出新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等。这些都表明不管是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实务方面的变化较多。但是,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完全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在教学中没有融合最新的内容,导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很难有机融合。同时,有的独立学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与实际严重脱节。讲授的内容偏难、偏深,学生们很难理解。而在实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强调实际操作,没有解释具体操作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导致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比如,在学习“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将课堂教学时间主要投放在填制保险单、计算保险费及运费、提单等方面,导致和后续课程内容出现重叠。其次,有的教师在实务教学中并没有注重讲解、解释和实务操作有关的国际国内法律、国际贸易惯例等,导致学生没有建立一个整体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树立严格遵循国际贸易法律、惯例进行操作观念。这样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实务操作流于表面,不能帮助到学生日后的学习。
2.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应用,很多教师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都已经学会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每个授课教师会通过PPT课件列举案例,让学生们根据布置的任务相互讨论,然后开展课堂演讲。但是因为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比如,有的教师在采用PPT课件授课的过程中,一味强调PPT课件的内容,忽略了课件设计的生动性。教师只顾自己讲解,缺少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小组讨论是目前教师最为常用的互动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选择比较合适的几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要求制作成PPT课件在班级上演讲,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但是这种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学生并不能全面掌握所有的知识,也因实践的局限性,使他们并不能全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会导致分析失误。有的教师协调、控制能力不足,也会影响教学效率及效果。
1.教学内容改革
⑴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
独立学院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真正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及本质,不断学习关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目光不能仅仅盯在课本教材上,而应该从相关的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获取更多相关的信息,向学生们灌输最新的知识。比如,从2012年8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执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将核销单制度取消,企业不会再办理出口外汇的核销手续。针对这一改革,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新的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按照新的办事程序、要求,向学生们讲授关于“退税”“报关”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们主动关注一些贸易理论作用及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例如,政府出台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都有实施目的、作用及条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出现正面、反面两种效应。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如果从国际贸易地理的层面上分析,我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日本、美国、欧洲国家。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也增强了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其次,教师应该增加贸易理论教学中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比如,“非关税壁垒”“反补贴、反倾销以及保护措施”等,这些内容都是现代外贸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熟悉、掌握我国对进口产品应该怎样进行“两反一保”,而国内外贸企业对外国又如何采取“两反一保”措施,外贸企业怎样突破外国建立的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相关知识。传授这些知识有利于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考证的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的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与外贸企业人员交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外贸企业的实际案例及工作流程,突出、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其次,教师应以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根据相关的考证要求,合理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考证主要包括外销员、商务师、跟单员、单证员等,教师平时应仔细留意这些考试的试题内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尽可能帮助学生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为他们日后应聘提供基础和条件。
2.应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教师在制作PPT时应适当加入视频、图片等,增强PPT课件的吸引力。比如,在讲解“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件中插入相关的新闻视频,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小组讨论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分组,并且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使小组成员能够通过团队分工合作,提高小组讨论效率。同时,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在于教学案例数量的多少,而应该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教师在案例解析时,应给学生们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如果案例较为复杂,应先让学生们在认真讨论后,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国际货款结算中的“金融票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票据流转的过程。或从外贸公司拿到真实的票据复印件(空白),让学生们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要求,模拟完成出票、提示、背书转让、付款、拒付、承兑及追索等一系列票据行为。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熟悉、掌握票据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丰富考核方式
考试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课程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没有发挥出考核的应有作用。考试不仅应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同时也可以结合演示考试、操作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技能的考核力度。笔试的内容除了包括选择、名词解释、判断、填空、案例分析等知识记忆能力考核题型外,还应该加大综合性主观题型的比例,尽可能做到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改革 课程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37-02
【Abstract】Since the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ntinues to be enriched, 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uch as emphasizing on theory while ignoring practice, the lack of innovative methods and means on teaching, and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can not mee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so on. This paper presents suggestions which can organize courses reasonability,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use advanced teaching means, and build a more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Suggestion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简介及开设的必要性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简介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既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介绍了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等特点。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讲授,教师主要要让学生们在理论上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在实务上则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实务操作机理,领会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法,掌握《公约》、Incoterms2000、UCP600、ISP98等常用国际公约和惯例,分析和处理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
2.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必要性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进行交易的双方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相比起国内贸易,国际贸易活动更为复杂、困难,风险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的人员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对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既应是对外经济贸易人才,也应是外向型企业直接从事国际间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该专业在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智育与德育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素质能力并重。随着我国全面开放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脚步,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攀升,这样一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建设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依赖教材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编写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新贸易政策的出台和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至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这就使得教材很难充分体现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特点,因此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仅仅依靠教材,那么由此而形成的课程结构就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往往会出现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与此同时,目前市面上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为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大多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点的介绍,而忽视了实务的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2.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不愿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仍然以传统方式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只是听课、记笔记,难以与老师传授的知识产生共鸣,“一言堂”的现象依旧普遍。教学方式的单调乏味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学生不愿也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此外,多媒体虽然已出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然而多媒体的引入往往成了黑板的替代品,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对操作性的要求较高,许多教师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口头讲授,而不给学生以上机模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只对一些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条款和知识有书面上的理解,却不能将他们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去,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提高其外贸的实际能力,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方法的不合理变成了一种时间的浪费。
3.应用传统的考核方式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实际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就使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这门课程的特殊要求。然而目前大多高校仍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即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授课内容命题,由学校集中安排印刷并笔试,之后由教师批卷评分,这种表面公平合理的考核办法在事实上却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情况,特别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一课程,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短期记忆能力,却无法测评出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类的优秀应用性人才。
4.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由于这门课程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就要求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操作能力,但在现实中,大多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高校教师是毕业留校生或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却往往存在直接接触和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正是由于这种经验的缺乏,导致了他们对于课程中实践的内容难于掌握,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不得不偏向理论而忽略实践。这一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出现的各种单证问题的讲解上表现明显,如果讲授教师没有见过或实际操作过,也就无法向学生讲授清楚这些单证究竟要如何填写和制作。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虽然目前不少学校采取高薪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海归教授或是外贸从业人员给学生授课,然而由于时间有限,效果并不显著。
三、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克服对教材的依赖
教师们必须要调整教学计划来突出其培养目标,以保证在学生理论功底扎实的基础下加大实践教学量,提高其在整个课程安排中的比例。在课程结构上可以具体表现为在讲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条款和相关内容时可以穿插一些案例以加深学生在知识点方面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讲授国际法规和惯例时,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如可以在授课前先发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国际法规和惯例,然后课上结合案例对这些法规和惯例中的条款进行深入地讲解,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这些知识点;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时,教师除对相应单证填写进行讲解之外,还应该安排大量时间进行如仿真模拟操作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的实践教学。
2.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
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以改善其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选派教师外出进修或到企业进行实践工作。通过进修,教师可以与其他院校的教师进行交流教学经验,探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面的改革内容,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吸取最新的专业信息及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也可以与企业进行多样化合作,与企业协商选派本校教师从事合作企业内部适合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获得学习和增加实践经验的机会。第二,倡导教师参与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实训室训练虽然仅是一种模拟操作方式,但由于其最为靠近现实外贸操作,所以教师若能积极参与这种到场景学习模式的建设过程中,对其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增加有很大的益处。此外,虽然实训基地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但若教师能够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一起配合,有效完成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那么其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对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
3.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比例
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部分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不过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注意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案例要客观真实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师生互动过程的动态性、并及时进行概括总结等。
4.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学习平台改变了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扩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任课教师也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该科目的授课进行改善,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尽量增加课程信息量。通过多媒体工具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学课件、习题、关于学科的最新信息以及相关资讯的链接等,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其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5.建立更有效的考核体系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一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即现实操作能力的考核,以保证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授课效果进行客观且公正的检验。可采取合理编写考核大纲,增加实践内容命题及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评方式的方法。在编写考核大纲时,教师应充分说明本课程的命题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同时命题过程中也应增加一些应用型命题,力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上机操作、场景模拟、专题调研和校外实习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考核。
6.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校方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培养其动手能力。建成校外实习基地后,任课教师应与企业相关外贸工作人员合作编写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并依照协议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并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向学生授课。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实际操作程序。
7.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个人素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向社会提供涉外工作人员,因此熟练地掌握外语(一般为英语)也成为了一位合格的优秀的外贸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务操作规则也一般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双语教育能够令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含义,更好地对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双语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与英语这两门课程起到交叉互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芳、付桂红.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16
2 张军.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科学文摘,2008(8):100~101
3 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2007(6):128~129
4 屈海群.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初探[J].高校论坛,2007(2):54~55
5 陈宏付.应用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J].科学大众,2006(7):19~20
篇3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评价都不完善,因此,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考试形式单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形式单一,只是根据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评定,这样评价形式太过客观,教师在考试的前一周给学生划考试重点,学生根据教师划的考试内容进行背诵,在考试的过程中所考的内容并不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相关知识,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因此,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考试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在考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抄袭的现象,对部分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付出的努力与回报没有成正比,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发展。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的考试内容,降低了考试的难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门管理类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来说理论知识大于实践知识,因此,使部分脱机取巧的学生利用这一现实情况大做文章,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缺乏真实性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师依据考试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缺失了真实性,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划分。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利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改革的方式过于追求形式化,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方式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要创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模式,在考试模式中增加先进的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创建新型的考试形式
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模式的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考试形式的改革,要创建新型的考试形式,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只是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要改变期末考的形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并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例如:教师不仅要设置闭卷考试的形式,还应设置开卷考试,让学生在开卷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设定口试的考试形式,通过口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提高考试的真实性,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水平。
(二)革新考试内容
传统的考试内容只是针对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为提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革新考试内容,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考试内容。在考试内容上增加新颖的考试命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考试内容的设定中,要提高试题内容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要针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表现推测试题,以防止出现重教材、轻能力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进出口合同的商订》与《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的考核的过程中,要减少对《进出口合同的商订》与《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的理论知识的试题,在出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可以拟定一则商业性的广告,通过广告让学生笔拟商业合同,分析利弊,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考试信息系统
传统的考试评价过于片面,因此,要建立健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考试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中反映学生的真实信息,有助于教师深刻的了解学生,从而改进考试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完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进行记录,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还可以依据学生的日常记录表进行观察,通过全方位、多方面的了解,提高了评价的真实性。改变传统的形式上的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性。
(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28-02
作为中职学校,受高校扩招和中专生免收学费的影响,我校所招收的学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学生都是思想品质良好、行为习惯优良,且中考分数都是比较高的,老师教这样的学生很有成就感。可是,现在中职学校的的生源多数是贫困的农家儿女、外出务工的农民子弟、学习有困难的初中生和不那么“循规蹈矩”者,无庸置疑,他们属于“弱势群体”。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失败感,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前景十分悲观。所以,有些学生就自暴自弃,或是放弃学业或者抱着混张文凭找个工作的想法。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知识涉及面较广。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理论和惯例,弄清实务操作机理,领会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法掌握《公约)}、Incoterms2000、UCP600、ISP98等常用国际公约和惯例,理解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业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且通过仿真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成为社会需要的外经贸人才。
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开设是在第三学期,学生处于老油条状态,她们有自己的思想,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比如商务英语班,她们对英语的定级考试非常重视,对非英语专业的课程不重视,甚至不予理会。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向来是较难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的,因为学生首先会对其有用性提出质疑,认为所学的理论不能被运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并且由于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如果再运用单纯的讲授法来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并且认识不到课程的有用性,更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愿,结果就造成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不容易接受的恶性循环。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生动有趣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学中心存在偏差,重理论、轻实践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贸易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比重上,往往多讲理论少讲实务;二是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总体教学上,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却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脱节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迅速发展、变化,有关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也在迅速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已与现实不符或根本没有涉及。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将启发式教学实施到位
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时隐时现,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反映,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少,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
4、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张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
因此,在讲授该课程时,不能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而要结合以下几种方法,才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紧密联系时事)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将理论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体现出教学内容,一般选择该领域的经典案例或近期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其次,案例应具有针对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难度适合于学生的案例。如果难度过高,学生运用自身知识不能解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难度过低,又会使学生失去挑战的乐趣。再次,案例一定要紧密联系时事。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在电脑下长大的一代,他们思想鲜明,容易接受新事物,受新事物的影响大。他们比较关注国家大事,对时事、新闻感兴趣,因此在案例教学时紧密联系时事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09级学生讲解“贸易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贸易化”这一知识点时,所举案例是2010年9月发生的福建渔船在海域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相撞,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是中方禁止向日本出口稀土。让学生对该事件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会使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情景,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建立在情景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工具的应用、角色的扮演来真正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鲜明特征。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国际贸易教学有助于培养应用型经贸人才,符合国际贸易学科性质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由于内容多,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易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学生学习记忆困难。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情景的设置,并在角色模拟中,在仿真的环境中通过角色的换位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外贸工作特点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情景模拟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案例选择-场景设置-分组、角色分工-场景讨论-模拟实施-总结评析。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不但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并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加快对惯例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掌握并运用知识。比如在讲授交易磋商的基本程序时,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对交易磋商过程的真实演练,通过模拟真实的磋商环境,学生扮演磋商的主体全程参与磋商过程来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演练。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改变原先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这种改变主要包括: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尽量增加课程信息量运用多种软件和工具使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特别是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种实务性强的课程在应用多媒体授课时要结合每节课的主要内容,播放一些真实的贸易流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内容。
2、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教学研究。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的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应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最新信息、国际贸易网站的一些链接并将其与实训室中的模拟操作软件系统链接以便学生课后能自主模拟操作;同时开设在线答疑,以便随时与学生就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
总之,中职学校要教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不能采用单纯的讲授方法,而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应用型经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论文摘要: 基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作者发现该课程教学改革存在教学管理不合理、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实践教学不理想、考核方法落后和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和外贸人才急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外贸人才培养更显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南京交院(简称我院)管理系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的考试课程。近年来我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作为立项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基于我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本研究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1.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1.1教学管理不合理。
教学管理不合理严重影响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学任务安排不严谨造成师资变动频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例如某高职院经管系在5年内教过本课程的教师竟有10人之多,导致某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反而从事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的专业教师一个学期甚至同时教3—4门课程。二是教材选用混乱。例如有的教师从事某班本课程教学,但该班教材却是另外一个人订的;有的高职院教材频繁变动,甚至每个学期都换,有的选用教材还是本科教材。三是下企业难度较大。虽然有些高职院口头提倡工学结合,但真正本课程专业教师要求教学下企业时却往往无法如愿。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费、学生安全、教学督导和工作量核定问题等。
1.2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许多教师不具备此条件。主要原因有: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1]。二是缺乏定期专业培训。有的教师数年得不到一次外出培训机会,也没有真正进入外贸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三是部分教师厌学及科研能力缺乏。许多贸易政策及操作实务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但出于惰性,很多教师不愿继续学习,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不关注,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使用同一个教案。此外,科研能力是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有的教师从来不愿写论文。
1.3实践教学不理想。
许多高职院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实践条件差。有的高职院国际贸易实训室仅有1套模拟操作软件,且模拟软件利用率也不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没有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局限于书本理论讲解。三是少数国际贸易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原因不能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因而忽略了许多实践部分的教学任务。四是实践教学局限于学校,没有进入企业,有的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职院评估的一纸空文。五是有经验的企业校外指导老师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有些所谓的校外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而已。
1.4考核方法落后,学生外语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并要求填空、选择、问答等不同类型按一定比例搭配。这种考核方法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教师为避免麻烦,会花大量时间按照传统的书本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教学,不愿尝试改革。考核方法落后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教师的,许多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标准陈旧,不利于从事教改的教师考核成绩提高,因而制约了教师进行教改的动力。此外,本课程的涉外性很强,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给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学生看懂各类外文单证及专业贸易术语的花费时间较多。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不到10%,对于此类学生,许多教师对单证、函电部分教学内容只作简单讲解。
2.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实践及思考建议
2.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立项精品课程及自编教材。
组建一个稳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方沟通和努力,我组建了一个以4人为主讲教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年龄在27—36岁之间,均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2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1人具有丰富的单证培训经历,3人外语水平达到6级或专业8级水平。团队成功申报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团队成员均参与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团队建设对本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此外,团队骨干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了解国际贸易环境及操作规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学下企业相关规则,鼓励企业外贸人员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仍然太少,部分教师的所谓暑期下企业实践证明也仅仅是找单位盖个社会实践章,并未真正下企业实践,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下企业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苏省高职生第3学年大部分时间被安排为社会实习,这是学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进一步专业知识指导有待加强,这也需要学院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工作细则与绩效考核制度。此外,教师要积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进入课堂,为本课程教学提供新鲜知识。目前我院只是偶尔聘请部分专家进入学院做些讲座和交流,外聘专家数量与进入次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2.3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尤其是成绩比例制定和实践环节考核形式学院要尽量放权于专业教师。同时对于专业教师的考核也要有所创新,目前我院督导政策已开始鼓励教师进行工学结合、项目化教改,部分专业教师开始主动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其中,我所在团队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双语教学。高职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不强,因此双语教学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关键词汇均用外文标出、各类单证和函电教学均采用中、外文2种语言详细解释。二是多媒体案例和外语教学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本课程一半内容是案例教学,且案例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案例教学主要是定期给学生观看外文的国际贸易专题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能力,拓展其知识面。三是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提前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准备材料和思考性强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准备发言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大讨论,对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
(一)专业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专业性。一方面,课程讲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外贸单据,并非一般的经济常识,与理论类课程有很大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必须与国际市场同步更新。比如,课程中讲解所引用的国际惯例与公约、行业规则等,基本上与国际上新规则的出台同步更新。
(二)实用性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主,而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外贸公司是其主要的就业去向,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就业保障,不管是学生求职面试,还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都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
(三)基础性
基础性是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来说的。根据一般院校的安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会安排两类课程,一类是理论类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财政学等,一类是实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国际结算》、《货运》、《报关报检》、《单证实务》、《进出口操作模拟》、《商务谈判》、《商务礼仪》、《中外文化》等,而《国际贸易实务》是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完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他实务类课程才能得以开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
(一)对现行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从内容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特点是基本内容一致,结构略有不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合同”为主线,围绕这一中心,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现行的实务教材在内容以及结构的安排上也会略有不同:
1.从内容来看,一些教材别出心裁,会安排一些“特色内容”,如有的教材会安排一些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WTO)介绍、国际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说,这些内容作为实务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可以的,但囿于实务课本身课时有限,通常的情况是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堂上并不作为讲授内容。
2.从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按照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履行的顺序展开内容,但也有教材作了另外的安排,情况主要有这样两种:第一,有教材将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安排在合同条款前面,如易露霞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这部分内容根本无法开展,因为学生没有前期必备的合同条款知识,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合同履行的内容。课程内容结构顺序失当,将会使教学内容难以开展,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在合同条款的结构安排上,现行的教材在价格条款上也有两种结构安排方式:一是首先安排商品条款,接下来再安排价格条款;二是首先安排价格条款,再安排商品条款。前者以吴百福教授主编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后者以黎孝先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这两种安排各有用意,也各有优点:前者的用意在于遵循合同本身的条款顺序,在讲授时也可循序渐进,因为商品条款的内容较为接近日常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从商品条款过度到价格条款也比较合乎逻辑;而后者的用意则在于将实务课程最为重要的部分——贸易术语放在最前面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1.涉及面广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既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理论类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社会文化等课程都有着很强的联系。在课程内容讲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关系:
(1)注意与其它实务类课程的关系。前面我们讲到,其它实务类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环节精讲型课程、能力加强型课程、拓展补充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应该为这些课程做好充分的前期知识准备工作,而且应该在该课程讲授中建立起学生对整个实务类课程体系的认识。因此,在讲授中应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尺度。
(2)注意与其它理论及相关学科课程的关系。学生囿于本身的知识素养与社会经验,对理论类课程的评价往往是大而空,对实务类课程的评价是庞而杂。因此,我们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可以根据内容引入相关的理论课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内容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从开设至今,从内容上已经几经拓展。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导向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以讲授企业如何做“出口”为主。进入21世纪,国家外贸战略有所调整,不再抑制进口,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旺盛,很多外贸企业开始大量从事进口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也从单纯讲授“出口”,到“进口”、“出口”业务内容并重。同时,我们的外贸企业也在不断地借鉴国外的业务经验与方法,贸易形式开始多样化,外贸公司的业务不再仅仅局限于“出口”和“进口”,经销、、招投标、融资租赁、甚至拍卖、期货等贸易方式也成为一些贸易公司的日常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也随之拓展,从单纯地讲授“进出口”业务,拓展到需要讲授各种贸易方式的形式、方法、特点与利弊。
篇7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步外性和实践性。根据高职院校的的特点,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实施的步骤,及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涉外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既精通外经贸理论知识,掌握外经贸技能,又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在涉外类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而在一些高职院校大部分的课程设置上仍旧沿袭着专业课与外语课相脱节的老路子。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为了贯彻高只院校“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理念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对精通外经贸理论知识,掌握外经贸技能,又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人才的需求也将日趋旺盛。同时,通过与毕业生所在实习或工作单位广泛、深入的接触,了解到大多数外贸企业需要的是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又能熟练地应用经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院提出了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培养能用外语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二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又具有外语特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与外语课相脱节的现象,即商贸类专业在专业课的讲授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汉语教学,采用英语教学一般仅局限于公共基础英语课,使得商贸类学生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具备运用英语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或者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不具备基本的商务专业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与我院提出的培养创新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理念是相冲突的,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符合课程所处地位和自身特点的需要
首先,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商贸类许多专业例如市场营销、国际物流、报关、日语等涉外性较强的专业也把国际贸易实务定义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专业,而是以某个专业为起点向全院所有专业辐射。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切人点,有利于双语教学向商贸类其他专业进而向全院所有专业全面展开。
其次,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涉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国际货物贸易进出口业务知识,如国际贸易合同条款、进出口业务流程、国际贸易方式、外贸业务恰谈、货物的国际运输、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货款的结算、对外贸易纠纷的处理等多项国际经济活动,涉外性很强。其中所涉及的合同条款、信用证结算、单据、函电等知识都是英文的。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读、写、做的训练,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不可能在纯中文的环境下讲授,否则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符合学生自身需求的需要
双语教学是学生所盼。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是: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普遍;考试做题能力强,而表达交流能力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同样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期盼有良好的英语环境来真正“用”英语。笔者曾经对任教的08级国际商务专业的60位学生作了一次匿名形式的问卷调查,在问及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态度时,有48位学生表示赞同,有12位学生表示居中的态度,而没有一位学生表示反对。从而证明采用双语教学真正地满足学生的期盼。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步骤
(一)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不是目标。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外语这种工具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外贸业务流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而应该从外贸各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和翻译概念、知识。
(二)选择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西方国家学术界与教育界把双语教学方法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沉浸式(immersion ),指完全使用外语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保持式(main-ten-ante),指一些学科使用母语教学,另一些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过渡式(transitional ),指在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之后逐步过渡到全部使用外语教学;双重式(two-way ),指同时使用母语与外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学语言并。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和学生外语水平来看,采用“双重式”比较符合高职师生的现状。同时采用两种教学语言,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两种语言的比例。例如“贸易术语”这一节,由于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在授课过程中宜增加中文的比例。“合同磋商、信用证”等章节,在实际业务中就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则可以完全以英文的方式来讲授。鉴于双语教学的复杂性和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仅凭教师讲授是不够的,在课堂上应提供让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如在“合同磋商”这一章节,在讲授完知识点后,就必须要求学生亲自撰写对外磋商的英文信函。对于知识点.教师可用英文加中文来进行讲授,对于习题的选择,同样也可以采用英文加中文的方式,由刘文广先生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所附的习题,有词汇、句子翻译题,计算题、操作题等,就是根据英文和中文来进行编写的,非常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学生使用。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除了采用多媒体课件、引进英文原声的经贸方面的视听材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和单证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软件,学生可以模拟国际货物合同中的卖方和买方米完成一笔国际买卖业务和完成全套外贸单据的制作。学生在自己动手模拟操作的环境下可以很快速的掌握所教授的课堂知识。在课时的安排上,如果要保证总课时不变,可以通过减少部分的理论课时来增加学生的模拟训练部分。或者可以在学期期末以专周的方式来进行模拟训练。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进行双语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能进行双语教学的合格师资。首先,要求师资队伍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师资团队要熟悉所在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基本做法和程序,使课堂讲授的知识与企业中的做法保持一致。其次,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英语的口语表达,具备运用英语深人浅出地解释和阐述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能达到要求的教师不多,专业课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因此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外语系的教师虽然英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和业务实践能力都有待加强,也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从教师队伍中选拔双语教师,在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且外语能力较为突出的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双语教师并进行重点培养。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注重经验的横向交流,为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双语研讨会创造机会,提供经费保障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选派教师骨干、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脱产学习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
采取特殊待遇和倾斜性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教师和引进优秀师资,学校在工作量计算上,对双语教学教师的付出应给予认可和补偿;在政策上应对于采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采取鼓励措施。如双倍课酬、减少基本工作量、在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上采取政策的倾斜,以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优秀师资的引进。
(二)学生的畏难情绪及英语水平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实将是阻碍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最大的障碍,学生能否在双语的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及成为能否将双语教学继续实施下去的关键性因素。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方式表示欢迎,而一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则表现出了畏难甚至抵触情绪。针对这个问题,除了采用两种教学语言之外,一方面应在公共外语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课考虑在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之前开设一些专业英语知识类的课程,比如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
(三)双语教材的选用问题
篇8
一、课程分析及学生特点
(一)课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国际贸易实务作为技工院校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实践操作环节多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和呆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尝试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以适应外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的特点
技工院校经贸类专业是以培养服务于国际贸易、工商企业、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由于进出口业务有很强的涉外性,该专业的学生在从事进出口业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中,学生存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的劣势。因此在技工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一体化,不仅可以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立足学生经贸类专业的特点,着力培养外贸业务的实操能力,弥补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方面的不足,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与专业英语的对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技工教育的摸索式教学改革已经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技工教育者们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依旧是以教师讲为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实际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这一点和我们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第一,经贸类专业的实训室欠缺、培训方式单一。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由于资金缺乏,无力创建行之有效的实训室供学生平时实践,再加上学校很难联系到与外贸专业对口的外贸企业。另外,外贸业务的周期性、特殊性比较长,环节多且复杂、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等原因导致外出实习的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接触到关键的核心任务。第二,经贸类专业就业范围较广,实行一体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公司或行业,为今后的就业有一个多项选择的途径。第三,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尤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而一方面学校将实践性教学作为自身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在这两者的推动下,采用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国贸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关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等。
三、一体化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可采用组建模拟公司的方式,以外贸公司岗位业务为基准、业务流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为以外贸业务员工作任务为引领,并为各个项目的完成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外贸公司是在教师引导和指点下建立的模拟公司,这种模拟公司与其他模拟公司(部门)发生“业务”关系,可包括外贸公司的系列真实商务活动(除了货物和货币外),学生可在模拟公司各个部门进行轮岗工作,经历公司运营等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从而认知及理解其各环节间的联系。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理念:①以学生为主体;②突出能力目标;③教学有载体。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及岗位所需技能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国贸职业技能的运用,了解外贸企业内外部门间的协作,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所针对的特定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在国际贸易岗位上,根据完整的工作过程所设计的工作项目及所需要的国贸知识、技能及素养来安排理论和实训教学。第一,外贸模拟公司的筹建。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外贸公司的工作(实习)内容,将班上学生分组,组建外贸公司,并设置采购部、财务部、业务部、物流部等组织机构,由学生担任公司总经理和各部门成员,相互分工协作。公司成立之后,确定公司服务范围或经营产品,以公司为单位开展外贸业务活动。任课教师可要求各公司撰写《公司章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图,建立岗位责任制。第二,模拟外贸商务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下表开展各项模拟外贸商务活动。第三,外贸流程的模拟。以外贸公司的操作流程为模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银行、船方、商检部门、工厂等角色,通过外贸业务流程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外贸业务工作,在“真实”的场景中了解工作所需的具体要求,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外贸专业技能。第四,职业角色转换。在系统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已掌握知识按照公司运作进行设计。譬如,外贸公司成立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商品与项目选择,确定对商品如何描述、数量如何衡量、贸易术语如何选择,同时,在完成调研报告后,选择贸易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完成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理论与技能进行职业角色转换,进一步巩固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第五,加强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提高工作任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可根据与企业的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外贸企业参观和实习,并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企业中的外贸人员以及海关、商检、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评议工作任务质量。这种方式一是可让学生能对外贸业务以及专业部门的流程和职能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从一些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手中学到一些实际操作程序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第六,创新评价方式。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运用,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可首先转变传统评价方式(试卷考核),引入公司(小组)工作任务完成效果等实践环节的综合考评,也可尝试融合国际贸易实务相关资格考证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采取以证代考模式,让学生在理解及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为将来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的砝码,为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加快从学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速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篇9
关键词 海关报关实务 课程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正全面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完成,报关是国际物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而在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中开设海关与报关实务课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海关报关实务有着其它很多课程没有的特点,首先它是一门独立且规范的学科,它系统论述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各种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及相关知识,是在国务院领导下,通过海关总署贯彻执行的。其次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中贯穿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货运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再次,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如进出口商品的编码、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等都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加以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熟悉报关员和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掌握各种报关单证、准确填制报关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物流管理和工程工作奠定基础。
2 课程教学实践
2.1 制订适用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该门课概念多,专业性强。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少,对海关及报关的知识不甚了解。所以,如何在有限的36个学时中把课程的内容组织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合理组织课本内容,理清内容脉络,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把本门课分成三大专题:第一专题是报关与海关概述,包括报关和海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报关的概念和分类,海关的范围和基本内容、海关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权利以及海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第二专题是海关与报关的专业知识。包括报关管理制度,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两方面的内容。第三专题是海关报关的专业技能。包括货物报关程序和管理规范、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及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等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海关报关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从报关单位和报关员的角度出发,模拟各种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如一般贸易进出口货物、保税货物、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等都有不同的保管要求和程序。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报关程序以及报关所需各种单证的规范格式,能灵活运用报关单的填制规范。实践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报关专业名词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繁杂的报关单填制规范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报关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实践
3.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海关报关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政策和概念,如,讲解走私,单纯讲解概念,学生觉得枯燥,兴趣不大。从案例切入,如“深圳海关侦破’偷梁换柱’走私钢材案”、“夹藏瞒报走私案例”等,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3.2 互动学习
从已掌握的知识着手,学生分成3~4人一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电脑查阅资料及案例并制作PPT展示小组工作成果。在课堂上,由小组负责人通过PPT介绍,其他组员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质询。师生自由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讨论对外救济措施所采用的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等。互动学习不仅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具有仿真、互动和参与的特点,通过情景创立、角色扮演缩短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教学中把不同的进出口货物报关情景引进,重点放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和保税货物报关。把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情景案例模拟,小组里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货人、发货人、报关员、货运、检验检疫、海关等。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3.4 实验教学
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是海关报关实务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国际物流实际工作岗位,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既多且繁琐,不易掌握。故在实验环节加以掌握,通过实验室教学系统软件,学生在熟悉我国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内容及填制规范的基础上,填制进出口货物电子报关单,填完通过学生讨论及老师讲解,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海关报关实务教学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通过声、图、文的逼真演示,如插入介绍海关及工作流程、海关缉私案例的视频播放,以及报关单证样本展示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6 实地参观
通过参观海关报关业务现场与报关公司,港口、码头、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了解不同工作场所的运行程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书本知识,指导学生将来针对性的学习。
3.7 重视实践的考核方式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及重视报关实务技能的实训练习,在该课程的教学时实践中应进行相应的考核改革,把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由基础理论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理论知识总成绩的60%,技能考核占40%。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更能与未来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4 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国际物流需要的兼具管理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时代的发展对海关报关实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物流工程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面向北部湾的物流研究生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广西区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JGY2012010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高教研究,2009(4).
[2] 张华,张素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9).
[3] 张君斐.外贸类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科教文汇,2007(10).
篇10
文章探讨了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其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运用,深入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评估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学;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
成果导向教学理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Spady等人提出。成果导向教育理论认为,人类潜能是可测量的或可论证的。成果导向教育的设想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且在学校中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应给予足够的时间、指导与机会来掌握并表现他们的能力。学校要创造学习成功的条件,以未来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重新检查修改教学大纲要求,强调按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和水平学习。以结果为本的教育意味着围绕着一个根本目标,让所有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能够获得成功。郑树棠教授提出成果导向教学旨在解决以下问题:我希望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能拥有什么能力?我如何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这些能力?我如何评价他们以确保学生达到了预期的能力和成果?该教学是一种至上而下的活动,它从毕业要求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毕业要求源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学校定位,学生发展的综合需求。然后学校根据外部和内部需求安排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最后对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评价。
一、培养目标
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高专业思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国际商务话语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文化的人才培养思想,利用外语系英语学科优势,借助学院经济学、财会学等财经类强势学科资源,坚持“英语+商务+人文素养”的办学特色,以英语与商务有机交叉融合为核心,要求学生掌握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与制单、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及跨文化商务沟通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必备能力。学生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商务英语从事经贸、翻译、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国际商务工作。该培养目标适应了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需求,符合学校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即:理想抱负,治世能力,德才兼备,顾己及人。同时也符合学生自身修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安排
在成果导向教育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长期成果目标分解成短期成果目标,并分析达到这些成果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使目标变得具体而便于操作。《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把它的课堂内容拆分成不同的七个具体项目,即:1.国际贸易术语2.商品条款;3.国际运输条款;4.货物保险条款;5.国际支付与结算;6.贸易协商;7.签订合同。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第一项,国际贸易术语项目,学生可以作为买卖双方灵活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进行货物的交接。第二项,商品条款项目学完后,学生可以在制定合同中,正确规定商品名称,做到单单一致,单货一致,避免被海关扣留货物或银行拒付的风险;正确描述商品品质和数量,避免被国外买家索赔;正确履行包装条款,尊重买方要求以及国家和民族风俗。该项目是制定合同的重要一部分。第三项,国际运输条款项目涉及到海陆空运输方式的选择,合同中的装运条款,以及海运提单的重要性及要素。学完本次项目,学生以货代身份计算航空运费,海运费,集装箱运费以及海运提单的各个项目的填制。第四项,货物保险条款项目学生以业务员身份向保险公司办理投保业务、选择保险类别,算出保险费用,填写保险单据。第五项,国际支付与结算项目,学生可以掌握各种票据填写以及它们在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中的流转运用。第六项,贸易协商项目需要学生掌握询盘信、发盘信、还盘信、接受信的写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贸易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分组,以贸易双方的身份进行询盘信、发盘信、还盘信和接受信的英文写作训练,并最终确定好成交价格。第七项,合同签订项目,在学生掌握了前面六项的基础上,学生能掌握买卖合同的组成要素,并能正确制定对外贸易合同,为贸易的履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实现上述教学成果。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推动老师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勤动脑勤思考,将知识化繁为简,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以上七个项目中,合同的条款都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找到它制定的理由以及其意义。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选择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以及案例的处理有其灵活性,避免虚假和过时的案例,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正确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任务型教学法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涉及到海运提单,保险单和信用证等填制单据的项目时,老师在讲解完范例后,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贸易背景知识填写相关单据,并通过讨论检验填写是否正确。通过完成实际操作任务,学生能更好掌握单据中每个栏目的填写方法。情境教学法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生可以模拟买卖双方进行口头的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一系列活动,运用谈判的技巧,锻炼语言的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估
首先,教学评估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来检查学生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例如能否完成单据的填制,运费和保费的计算,案例的分析等;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检验核心能力的达标情况。期中和期末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分配,最后得到学生综合成绩。其次,课程评估可以持续到学生大学毕业前,建立学生的文件夹,记录学生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是否掌握,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贸易课程能否顺利对接迁移,该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获得商务实习的成功体验或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后,教师可发现该课程是否有效。最后,可收集毕业生就业后的反映,对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补充、修改,以符合就业后的工作需求,提高该课程与社会的对接力度。
作者:赵丹 单位:武汉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黄艳丽.探究成果导向教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J].理论观察,2016(2).
[2]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2011(1).
[3]夏蓓洁,方芳.成果导向法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11(2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