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垃圾;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每年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困扰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审视当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系统地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路径,重构和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运作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如何在数字化的今天更好地寻求垃圾治理路径成为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 相关概念
(一)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思想在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具体实现,即是运用信息共享的理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物质城市数字化重建,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它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王宏伟,2009)。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传统的数字城市理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遥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实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立空间基础设施并在其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研究采用的则是狭义的数字城市的内涵。
(二)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城市垃圾,建筑城市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数量、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差异很大应统一管理,根据不同情况由各工厂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放置于划定的地区。建筑城市垃圾一般为无污染固体,可用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多指人们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它伴随居民生活而产生,成分和产量也伴随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研究主要是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主要分析对象展开论述的。
(三)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城市垃圾治理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的城市垃圾治理措施只能够在一种比较被动的情形下进行实施以便解决城市垃圾治理问题。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去面对城市垃圾问题,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或是尽量处于主动的位置。同时,现行的某些制度措施具体实施起来还存在不少制度上的局限,某些信息可能不被重视;内、外部评价所占比重不明确,绩效评价受政府内部掌控,透明度不高、操作不规范,中心的监督指挥系统负荷过载,实际运作中存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有了这些支撑和保障无疑会对我国解决城市垃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 现代城市垃圾治理现状分析
从国外看,日本的垃圾治理主要将减量化作为垃圾治理的长期战略,强调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工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保障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治理垃圾污染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三元管理”体系,实现垃圾综合管理。美国城市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序列,垃圾卫生填埋、焚烧以及堆肥方式还仍然继续利用,但统计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堆肥和路边分类回收、废物回收、庭院垃圾处理、餐厨垃圾治理等组成废物变资源序列,促使废物回收与再利用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新的时期,美国是一个既能够有效防止污染,又能够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正在得到快速提升;西欧国家在垃圾处理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北欧也在迅速发展。
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回收利用技术目前仅在少数几个城市中进行试点工作,应用实例尚不多。另外,现阶段有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地方性法规已在陆续出台。研究认为,有效健全中国的垃圾管理体系,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参照国外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综合利用及处置的体系,建立一套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不断构建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贯彻“4R”理念,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研究则在此基础之上从一个新的角度――管理与技术角度去探讨城市垃圾治理的新路径,目的就是为努力提高城市垃圾治理的效率和效益提供思路。
四 数字化时代城市垃圾治理的趋势与路径设计
(一)发展趋势
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城市垃圾的治理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会大大提高治理的效率。研究认为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或发展原则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最优效率和最佳效益。目前国内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三部分:一是各级政府努力构建综合性数字城市发展平台及应用系统。其次是实现数字化与城市垃圾治理的有效对接;三是完善数字城市中垃圾治理的操作流程与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体系,能给城市垃圾科学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保障。
(二)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的路径设计
1.垃圾处理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
基于数字时代垃圾处理网络化的基本要求,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而且是现行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构建垃圾治理的信息处理体系时机已趋于成熟,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进行规范化垃圾回收、运输、登记管理工作。所谓规范化就是要不断提高此项工作的效率性和可操作性,在垃圾的分类回收等方面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进行操作与控制,不断提高垃圾回收的效果与效率,实现垃圾回收的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二,不断创新完善垃圾运输实时监测技术。根据我国垃圾处理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对城市垃圾处理车进行编号,并安装卫星定位器,以便对其进行空间直观控制。此外,对城市固定垃圾处理池进行卫星定位器置放,通过卫星的监测技术进行定点管理等。三,垃圾处理登记管理工作可以分阶段进行。目前阶段,我们可以使用电子刷卡技术定位垃圾处理人员以及垃圾处理车的工作状况,为我们以后建立更为便捷的电子信息档案打下基础。
2.垃圾处理信息化收费体系建设
城市垃圾是个社会性的问题,问题由社会产生,理所当然我们可以借助、利用社会的力量进行垃圾处理工作。城市垃圾污染防治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来建设大量的无害化处理工程,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原则上应当由国家、地方和受益者共同承担。研究以为,城市垃圾的清运处置费用可以通过资源化产品的出售、已封闭城市垃圾处理场地的地产开发、城市垃圾收费以及财政补贴等途径予以补偿。外部效应存的存在要求政府与个人和组织都应该建立相互间的利益制约关系。简单来讲,包括以下几点:政府对于不同的获得城市垃圾处理权限的组织应该予以定期绩效评估,对有较大成绩的组织给与政府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对其他组织和个人也应落实“排污付费”原则;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开征城市垃圾费,以补充城市垃圾清运、处置费用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而所有的这一切通过网络数据库则可以更快实现。
3.垃圾处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制度体系有利于垃圾处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监督,更有利于垃圾治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对策。一是垃圾处理特殊许可证制度。另外就是建立和完善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政府部门根据辖区内的城市垃圾管理目标,综合考量各区域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消纳量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确定每个区域城市垃圾的最大排放量;然后,通过发放城市垃圾排污经营许可证具体分配排放指标;同时,通过建立城市垃圾排污权交易市场,使排污权能够合法合理买卖。
4.垃圾处理信息化竞争体系建设
优化绩效的评价体系,虽然分出了内评价与外评价两方面,但是对于内外评价各自所占的比例应该做适当的安排,不能盲目操作。充分运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监督的同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评价竞争体系,充分体现出公平性,不同主体不同对待,如做好对不同主体处理垃圾数量的统计、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奖励或是进行财政补贴等。建立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城市垃圾处理投入产出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资源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领域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用。
(三)小结
研究主要是从数字城市发展和城市垃圾治理相结合的角度对数字城市时代垃圾治理路径进行了基本的分析,比较详细的理论基础体系并客观地预测了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然后从一个新的角度和侧面,比较深入地说明了现有的城市垃圾治理的努力方向,即从加强管理制度与提升技术操作手段方面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数字城市背景下城市垃圾治理的路径设计,也为数字化时代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城市垃圾、保护环境,发挥其社会服务能力准备了思路。研究认为,数字化时代城市垃圾治理会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43(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 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
[4] 梁勇等.数字工程导论[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永田.建设“数字城市”的设想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6).
[6] 王凤霞等.“数字城市”研究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7] 王兆喜,方伟.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课题――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07.
[8] 金龙,赵由才.计算机与数学模型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 梁勇等.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10] 徐青.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0.
[11] 史旭晖,罗斌.用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城市垃圾管理模式[J].当代经理人,2006(4).
[12] 吉林省建设厅.年底前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J].长春晚报,2007.
[13] 田宇,孙建亭.湖北省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和对策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
篇2
【关键词】因子分析;交通运输经济指标;聚类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体现出贸易总额大,增长速度快,持续性顺差等特点。作为海陆运输枢纽节点的港口,尤其是大型海港城市在区域物流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港口城市作为区域物流的中心。其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更直接影响着区域运输的能力和效率。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来进行运输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构筑若干个意义明确的公因子,以此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使得评价的结果具备很好的解释性。
二、分析方法与模型设计
1.因子分析法简介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数据降维方法,作为主成份分析的推广,不仅借助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可以将多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线性无关的综合变量,而且构筑若干意义较为明确的公因子使得新的变量有明确的解释性,便于进行替代性建模分析。
因子分析中的主要步骤是从指标相关系数矩阵出发,推算因子载荷矩阵。这一过程类似于主成份分析。然后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具有明确意义的解释变量。最后,根据因子得分对观测进综合评价和归类分析。
2.样本数据评价指标的建立
拟采用十个指标:
1)港口货物吞吐量
2)集装箱吞吐量
3)铁路货运量
4)公路货运量
5)水运货运量
6)航空货运量
7)第三产业总值
8)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生产总值
9)生产用泊位长度
10)生产用泊位数量
样本城市为: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和广州。
三、分析与计算过程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见表1)
其中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3的数据占相关阵的70%,证明此数据相关性较强,适宜作因子提取分析。
2.因子的提取
拟提取三个公因子,其方差的解释程度如下表。(见表2,表3,表4)
其中表2显示,当提取3个主成分时对10个指标的方差解释度均大于83%,具有较高的解释度。
表3显示三个主成分各自的方差贡献率经旋转后分别为0.36699,0.25778,0.24286,使其较旋转前的方差贡献率更加均匀,为后续因子可命名性做准备。其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6.763%,解释了原变量大部分信息,说明提取因子数量是比较适合的。
图4说明当提取3个主成分时其方差解释的跨度约为5.3-1.2,而第3个至第6个主成分解释方差的跨度约为1.2-0.5,而6个主成分后基本无方差信息变化,说明提取3个因子数量是合适的。
3.因子的命名(见表5)
表5说明经过旋转后的主成分在代表各变量的信息类别上较为整齐。第1个主成分在解释第1个和2个变量时有很高的解释度,将其合并为一类,命名为交通运输行业产值因子。同理第3至第8个指标合并至第2个因子,命名为枢纽城市货运总量因子。第9个和第10个指标归为第3个因子,命名为港口生产性泊位规模因子。
4.因子的得分(见下表6)
5.结果分析(见表7)
其中综合排名的权重指数采用三个因子各自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模型权重。
可以看出,对综合评分指标影响较大的因子是货运总量因子,其排名基本决定了综合排名的最终情况。
聚类结果如下图(表8)
可以从树状图读出:
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归为一类,可理解为地区性辐射型枢纽城市;
宁波,广州归为一类,可理解为区域性集散型枢纽城市;
上海独自成为一类,可理解为国际化中心型枢纽城市。
四、分析及建议
1.分析
(1)从综合排名看,宁波,上海,广州,天津各为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域的运输枢纽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货运量,其自身的港口建设规模和配套的交通运输业也较为成熟。(2)从交通运输行业产值因子方面看,天津因为在2007年被国务院定位于北方经济中心,服务于东北亚的国际化港口城市。其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资源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方面的倾斜性配置较为明显。相比之下,上海的产业结构更为成熟和稳定,其运输系统和配套设施相对更成熟和完善,故交通运输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3)从枢纽城市货运总量和港口生产性规模上看,上海的货物运输的供求矛盾较为尖锐,尤其是港口运输方面。港口生产性泊位规模明显无法满足巨大的海上货运需要。天津港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宁波,广州和大连则发展潜力较大,港口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与充裕。
2.建议
(1)上海在货运量方面远远的超出了其他城市。但上海港的泊位建设较自身内陆货运量和行业规模而言相对落后。应该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港口作为海陆运输的节点,若滞后于内陆运输的发展则会限制运输业整体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今后的长远经济建设。(2)宁波和广州则在港口泊位规模方面表现优异。拥有较长的泊位码头和较多的泊位数则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港口货运发展潜力。但是宁波的行业产值并不突出,应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发挥港口基础设施的优势,让资产产生效益,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3)天津青岛和大连的交通运输运输行业产值较其他城市有优势,但是在泊位资源方面则比较落后。这三个港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地区经济活跃。所以可以在保证现有产值的同时,加强泊位建设,挖掘持续发展的潜力。(4)秦皇岛则可以抓住能源货运的专业化优势,不必盲目做大做强,针对本城市和港口的货运品种特色,重点发展相配套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能源和煤炭运输领域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科学出版社,2005.
[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1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和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
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采取串行设计模式,从产品设计、样机试制到经过改进再投产,导致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较长,缺乏市场竞争力。而现代制造业则借助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并行设计模式,尽可能采用数字化三维数据模型取代原来的物理原型,从而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上市速度。
2 传统教学模式与相关课程体系亟待改革
目前许多高校机械工程学科在数字化产品开发系列技术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常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为主线,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各单元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脱节与重复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环境下的现代制造业,正逐步普及以三维CAD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模式,这便要求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与之相适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原有课程体系调整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教育为主线、以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为手段、拓宽基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3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涉及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集成了现代设计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先进技术,可分为: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等三大模块,各模块涉及的单元技术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单元技术
上述各项单元技术贯穿于产品设计、分析、制造、使用等全过程,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以三维CAD/CAE/CAM为核心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已成为新产品开发不可缺少的现代技术手段。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环境下课程体系的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类型分成应用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其知识结构应围绕现代制造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拓展基础、注重实践。在对重庆市众多制造类企业(国营、民营;大、中、小型)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涉及汽车整车制造厂、汽车零部件公司、摩托车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业),并参照全国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4.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建立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及“机电系统集成技术”三大平台之上,并以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强化综合实践与工程训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图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框图
整个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课外社会活动实践等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教学按课程的性质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等四大类(图2中只列出少部分课程)。
4.2 体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特色的实践性环节
从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性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3为实践性环节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占有突出显要的位置,并且四年不间断。
在大一年级开设的“工程图学课程实践”、“计算机辅助绘图(二维)”实训中,要求学生用AutoCAD软件完成减速器的测绘,使学生得到最基本的数字化设计基本训练;在“金工实习”环节,除进行车、铣、磨、钳工以及铸造、焊接等常规的加工方式外,重点强调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线切割机床等设备所采用的数字化制造方式给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大二年级开设的“三维CAD应用实训”综合实践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最核心、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通过高端三维CAD\CAE\CAM一体化软件——UG NX5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实体建模、曲面设计、钣金设计、装配、工程图等模块,为后续环节打下坚实基础;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环节中,除完成以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一般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外,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该减速器的三维建模、虚拟装配及简单的机构运动分析;在“电子工艺实习”中,除完成收音机的装配调试以外,同时要求学生用“protel电路图绘制软件”完成收音机的整张电路图。
图3集中性专业实践环节
在大三年级开设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中,除常规内容以外,同时要求学生采用CAPP软件完成该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并且用三维CAD软件采取自顶向下的装配建模方法完成整套夹具的三维设计;在“计算机辅助制造实训”综合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控自动编程的原理、方法,并熟练运用UG NX5软件中的CAM模块,完成一个中等复杂程度带异形曲面零件的数控铣削自动编程,并实际加工操作。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综合实训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并基本掌握利用ADAMS软件对虚拟机械系统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在大四年级开设的“逆向工程综合实训”,与其它实践环节相比较,所涉及的范围及综合性则显得更加突出,从概念设计到效果图、油泥造型到三坐标扫描、点云数据处理到曲面设计及实体建模、快速原型制造,通过该实训环节,强化学生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环境下进行新产品快速开发的实施流程。在“产品数据管理综合实训”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并熟练使用国产CAXA V5 PDM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特点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实训环节”。诸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其专业实训环节则是“注塑模具CAD/CAE/CAM”综合实训,主要学习UG NX5软件中的MoldWizard注塑模具设计模块以及的Moldflow流动分析模块的使用;在毕业设计环节,若毕业设计题目为工程设计类型,则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工作量的三维设计。
5 近三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近三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的各种学科竞赛,如:在第二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一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荣获四个单项二等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重庆赛区三等奖二项、2009年度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3D大赛)重庆赛区二等奖两项等较好成绩。与此同时,学院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近三年培训学生达五百人。
参考文献
[1]曹建树.应用型本科“CAD/CAM”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
[2]刘炎,罗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8.1.
[3]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4]王全先,张玉华.机械类专业人才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篇4
关键词:数字城市 档案 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加速了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城市建设的实施将使城建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城市”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的启动,已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字时代强烈脉搏。作为城建档案部门,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使档案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已是城建档案馆和城建档案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加快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已势在必行。
一、“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将是世纪之交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具体的讲“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和城市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信息的采集、更新和集成。“数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化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个技术系统,它是一个立体的五维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发展“数字城市”是今后城市实现信息化并抢占数字地球制高点的重要方向。“数字城市”主要有通信网络平台、软件技术、数字信息及资源三部分组成。“数字城市”的基础平台是一个开放、分布式的基于Intcrnct网络环境的各类数据存储、管理、更新、查询、处理、分析的软件系统。“数字城市”的数字信息及资源主要由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应用模型系统等组成。其空间信息资源是支撑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是数字城市运转的能源,它主要包括各类多光谱、多时相、高分辨的城市遥感卫星影像、航空影像,大比例尺电子地图,有关城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等与电子地图相关的图形、图表和文本数据库,核心是有关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各类建筑物等各种数据。“数字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城市综合管理和决策系统。
二、“数字城市”与城建档案的数字化。
透视数字城市的定义,其涉及的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是城建档案接收的范围。也就是说,城建档案应该成为数字城市重要的数据源。为适应数字城市的需要,城建档案应加快数字化建设,在“数字城市”工程启动时,数字化的城建档案将与建设系统的规划、市政、园林、房地产等部门的专业信息构建城建信息系统,成为数字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字档案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档案馆,其信息资源是所有上网档案管理部门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立有赖于档案馆馆藏的数字化,并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上网提供利用,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数字系统,它把产生于不同部门以各种载体存在有关城市建设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以网络化的方式相连接集中管理,并为城市建设活动服务,它是城市建设活动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贮存、利用、咨询、交流和服务中心,城建档案数字化,简单说来,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文字、内容、图形、音像等进行数字化整理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收集档案进行主题词等标引项的录入,实现计算机检索,即机读目录;另一方面是对馆藏档案内容分门别类进行全文输入,实现磁盘存储,即机读档案。
城建档案工作,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工作。城建档案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实记录,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部门,内容包括建筑物、城市道路桥梁、城市公用设施、城市地下管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地质勘查、地形图以及有关城市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城市基础资料,其载体形成有文字、图纸、图表、照片、遥感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电视影像、电子磁盘、光盘等。因此城建档案应该是“数字城市”中海量数据采集的源泉和基地,应当成为数据存储、管理、处理、查询、检索、传递等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工作基地。“数字城市”所需的信息数据大部分不是原始的档案资料,而是经过编辑加工并且数字化处理的数据信息。城建档案工作也就应当作为以“数字城市”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城市信息化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首要和必要条件。"城市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的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知识结晶,城建档案馆是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建设最大的信息服务基地。电子文件是现代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是我们城市建设档案的新生代。被人们熟悉的传统载体的档案文件将被数码世界所产生的新载体所取代,这将证明“数字城市”建设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数字城市”与城建档案发展方向。
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必将成为数字地球的焦点,城建档案馆作为接收保管城建档案提供信息资源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基地。未来的数字城建档案馆无论在学科理论还是管理模式方面都是空白,但先期启动的数字图书馆工程或许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数字图书馆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的底层,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模式,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保护、利用等全过程。档案馆与图书馆相比,同样是海量信息的保管基地,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利用服务,在制定学科理论和建立管理模式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城建档案毕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具有凭证作用和密级等其他档案属性,档案数字化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的原貌,网上管理强调确保档案安全,注意使用权限保护。另外,城建档案与城市三产三业紧密相连,具有现实性、动态性强,内容精度要求高,档案成套性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涉及各种工程文字资料、图表、设计图纸、地籍图、管线图、照片、录像资料等。因此我们在建立数字档案馆发展数字档案的时候,要考虑城建档案的特点和数字城市的要求,适应“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城建档案工作必须拓宽思路,提高素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在提高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向“数字档案馆”建设迈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以城建档案馆为基础开展建设信息化工作,做好本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建设工作,抓紧大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城市数字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蓝图,而城市数字化是一项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靠简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不足,以及信息资源配置不当,同样会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造成浪费。如有些城市的城建档案馆虽然已进了先进的GIS系统,但目前仍基本上停留在城建档案资料的目录管理上,著录的档案内容信息基本上以检索利用为主,还不能进行内容信息自动分析研究、数据采集,还不能实现城建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有些馆已开始进行一些数字化和网络化工作,但目前还未与“数字城市”建设工程真正联系起来。关键是缺乏信息开发的专业人员、网络技术人员、数字化处理人员。现有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有实际工作能力,缺乏理论水平。特别是县级城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水平低,缺乏数字城市建设管理知识,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2.扩大城建档案接收、收集范围,特别要有目标地、有重点的收集与“数字城市”建设有关的档案资料。注意分析研究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者利用需求以及“数字城市”建设工程数据采集的内容需要,有重点的收集与“数字城市”建设工程有关的档案资料,如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房地产拆迁管理等方面的档案;工程勘测档案注重城市地图、数字化地形图、城市建设工程测量图、地下管线图等。工程建设档案主要有建设项目前期形成的文件、图表、施工文件、竣工文件以及照片、录像等,对这些档案资料要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篇5
关键词:城市水务;水质;水量;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A
1 建立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1 供水安全事关人们基本安全保障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占据在社会的最前沿。城市建设发展事关国家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生活利益。城市所特有的生产元素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空间聚集性。因此,公共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呈现出爆发性、衍生性、连锁交叉型,因此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安全是一项非常系统化、庞大化的工程,其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多,其中包括自然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事关城市的生命线,属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物质。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基本物质条件,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分散供水以及集中供水是最为常见的供水方式,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集中供水占据了供水方式的主导。对于国家来说一切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经济安全,水安全事关社会经济安全,只有供水安全才能保证水安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意义深远,对充分保障了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有效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的抵抗外部的干扰,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事关城市安全以及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 城市供水系统安全隐患
城市供水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水资源短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考开始闹水荒,水资源匮乏问题逐步加剧,逐渐在全国蔓延,全国有7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北方一些地方降水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水质问题。根据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相关规定,生活饮水源水水质不得低于Ⅲ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点内陆水系或者河流地段,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源水水质不达标。(3)用水供需矛盾。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一体化加快,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断攀升,城市供水矛盾日益凸显。其中数百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数量也超过了一百个。
2 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初步方案及措施
2.1 供水预警机制的基本构架
供水预警系统要应用到模拟仿真技术,同时还要涉及到现代水环境模拟理论技术,再加上一些高技术手段,例如GIS(地理)、RS(遥感)、GPS(定位)等。通过高科技技术条件采集诸多数字化信息,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水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情况等。实施动态全方位的监测,集中信息采集管理,建立起一套全流域水质基础信息平台和水质模拟仿真系统。
建立城市供水预警机制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城市供水普遍不足、水质质量较差、供水设施频繁发生故障。深入落实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研究,加强水质的处理以及管网的安全运行管理。这一发展理念也顺应了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水预警机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供水量的大小、供水水质情况、供水设备故障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城市供水机制的构建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
2.2 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2.2.1 建立模型。当前的水质评价方法比较多,最常见的水质评价方法有指数评价法、分级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首先对近几年的重点城市供水水质的一些数据进行搜集,构建水质评价模型,为供水水质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其中评价指数计算式、水质指标体系(包括指标构成、指标危害系数或指标权重)、水质标准值、评价分级构成了模型的构成要素。通过模型的建立实现可以对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直观的监测,实现供水水质的准确预警。
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供水水量模型,最常见的包括灰色模型、霍华特指数平滑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动态等维新息模型、数学模型等。任何的理论模型都具有自己的有点或者缺点,因此单一的预测方法已经过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几种预测方式进行组合,相互弥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经过科学的分析对组合方式进行完善,选取出最为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为预警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
2.2.2 搭建信息平台。水务信息平台建设对于现代水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水务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水务复合系统非常的复杂,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对于水务复合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研究,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有许多急需解决完善的问题。当前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市供水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供水模型很难满足供水预警要求。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供水信息平台的构建为供水水质以及供水量的预警奠定了基础,可以对供水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为供水预警机制构建提供了保障。
结语
供水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总结探索,结合多种方法的组合不断进行优化,造福于民,造福社会,造福国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应对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005-02
1 智慧城市的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拥有661个城市,大约2万余个乡镇,伴随着城镇化不断地增加,城市里的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如环境问题(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交通拥堵、房源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经济问题(地价上涨,成本上升)、粮食问题(农民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这些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需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智慧城市是通过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完成政府对这个城市的高效管理以及提供便捷的民生福利。通过系统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围绕惠民、兴业、善政,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智慧经济,努力实现“三大目标”:智慧民生――实现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便捷化,使得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智慧管理――实现政府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大力提高政府效能;智慧经济――培育新兴业态,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智慧经济发展新模式,制作出一套层次化的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发动机
智慧城市是数字化城市的加强版。在城市数字化走向城市智慧化的转变过程中,关键是要怎样把数字化进行信息化、智慧化处理,其核心就是大数据处理技术。
2.1 大数据技术是处理感知层数据的必然选择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城市的现实情况进行搜索、识别和对信息的收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所以会有大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中产生,以关乎每个人生活过程中的天气预报为例,以前的天气预报只会预测一下第二天天气状况,但现今的天气预报会告诉公众更多信息,如气象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湿度指数、风向风力指数等,甚至是否有利于外出活动,对发型及妆容的影响都有说明。教育方面,为教师、家长提供基于手机客户端、互联网和短信的家校沟通服务、教育资源共享、在线课堂学习、电子备课等功能以及学生离校安全管理服务。智慧商区,在重要的商圈搭建无线WIFI环境,通过移动互联网,连同商圈各商户,通过O2O运营平台提供电商功能,商户通过管理自家店铺公告信息、VIP卡、积分卡、照片墙等,实时与市民沟通交流,在满足市民随时随地上网需求的同时,也共享了商户信息,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未来状态。
每天都会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入数据库中,经过分类、分析、决策后,将最终处理结果提供给需求者参照,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地大数据处理流程。例如在智慧交通方面,有些城市已经实现了通过对某个时段交通流量的监测,利用调节路口的红绿灯时间间隔,来实现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同时也会向司机提供最优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由此证明,面对智慧城市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
2.2 大数据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增长,而大数据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办公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也逐渐形成科学治理新模式。
沈阳市通过建设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包括腕表定位、一键呼救、紧急救援、老人健康档案、家政服务、法律维权、精神慰藉、社区日托、信息关爱等服务,从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精神文化、养老工作等多方面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打造“家庭养老院”。与中国电信合作利用翼支付实现市民通过网站、客户端等方式进行线上支付,也可通过刷卡和输入号码方式进行线下支付,方便市民实现水电煤气费缴纳、采暖费缴纳、话费缴纳、银行转账、信用卡还款、流量卡充值、彩票、理财、保险、影院、游戏币充值等多项民生应用。
大数据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涉及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遍布城市的方方面面,大到政府决策、城市的规划,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智慧城市都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走向繁荣,智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会产生庞大的数据,同时,智慧城市的运行基础也来源于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发动机。
3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我国建设智慧化城市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的信息编码、还有业务流程的差异等方面的标准都不统一,这成为无法形成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因,而且涉及不同的行业,他们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就会形成“信息孤岛”问题。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开展,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则会导致无法真正的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
3.2 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套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导致个别城市盲目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使得各个城市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没有一套完整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当涉及政府红头文件、军事机密、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被泄露,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进行统一规划是迫在眉睫的。
3.3 相关专业人才紧缺
在世界范围内,大数据人才都处于紧缺阶段,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也要掌握数据分析等综合知识,随着大数据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培养大数据方面的人员也是当务之急。
4 大数据应用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1)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收揽城市各个数据库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且完善平台的信息共享和更新管理。不同行业应当按照授权范围,合理的使用共享的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统一管理。
2)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政府部门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公共设施、综合交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对民众开放,并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出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产品,使城市变得智能化。
4.2 完善智慧城市保障体系
1)加强顶层设计。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研发出智慧化应用软件,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全面的社会服务,对城市主体的规划、相关行业发展的规划以及区域的规划进行连接,做好城市发展的全面布局。
2)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治理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建立一套健全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的网络安全。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保护,逐渐完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进而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4.3 引进和培养大数据专业化人才
1)针对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引进,根据需求有计划地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发挥引领作用,使人才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发掘大数据领域的尖端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并且对其做出的贡献提供丰厚的嘉奖。
2)针对大数据专业方面,培养技术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对大数据关注度的持续升高和对大数据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大数据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关于大数据方面的课程,但是并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政府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一套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多种形式实训项目。
5 总结
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加强各级政府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是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孟庆丽.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5.5.
[2]周海鹏.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10(2):152-153.
篇7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价格方面,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同比首次出现上涨。
此外,房价环比呈上涨态势的城市数量也在持续增多。1月份仅有10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到了3月份,这―数字激增为35个,增加2倍之多,4月份为47个,5月份为60个,6月份已经上升到63个。
中房指数系统的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住宅成交面积同比明显增长,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北京、天津、深圳、杭州等重点城市住宅成交量同比增幅接近或超过100%。
“年初时,我们保守计划今年能实现销售9亿元,没想到上半年就销售20多亿元,目前我们手里的近千套房源已提早卖完。”一位不愿具名的开发商告诉记者。
投资者的入市是促进楼市持续热销的重要原因。比如,上海闸北区内某大型楼盘位列今年上半年上海楼市销售额第三位。该楼盘自去年12月底开始销售,至今近千套可售房源已告售罄。该楼盘的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前2个月,投资者“几乎没有”,3月份时只占10%左右,到4月份,投资者入市形势已经很明朗。至5月份,投资者购房比例已占当时销量的50%~70%。
楼盘热销使各大房企回笼了大量资金。以上海市为例,位居上半年销售额前三甲的开发商分别为大华集团、仁恒集团和上海万科。其中大华和仁恒在上海的销售额均超过47亿元,接近甚至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与其同时,开发商加大了土地储备。比如,中房指数系统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60个重点城市共成交土地553宗,环比增加5%,同比增加73%,成交土地面积2686万平方米,环比增加3%,同比激增89%。
保利、万科、绿地等大型房企在土地市场上十分活跃,在一、二线城市频频“出手”。比如绿地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大力拓展土地储备,新增土地储备15幅,土地储备面积已经超过3500亩。
开发商对后市抱有“不确定”心理
上半年楼市的戏剧性复苏,几乎让所有的悲观预期皆告落空。但在欢喜之余,笼罩楼市的疑云并没有完全散去,一些开发商既对楼市的复苏、回暖、热销欣喜不已,同时又对后市的走向抱有“迷茫”和“警惕”。
比如万科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去年,万科一边降价清理库存,一边数次下调新开工面积,到今年一季度年报时,还对市场前景保持悲观。而到5月底,万科今年已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81.7万平方米,销售额238.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和20.9%。面对大好形势,万科董秘谭华杰最近表示:“由于对房地产形势仍没有清楚的判断,公司目前仍会采取弹性策略。”
一些财大气粗的大型房企在土地市场上也不敢贸然跟进。6月11日,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91街坊地块以4.22亿元的价格被一家外地房企拿下,成交溢价幅度超过100%,实际楼面价接近2.2万元/平方米。一家谙熟上海市场并参与竞拍的大型开发商在最后关头退出。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上述价格大大突破了公司制订的底线”。
这位负责人很是困惑。他说,今年以来,售楼回收的现金加上银行的信贷授信,公司目前可以动用的资金超过100亿元,原以为在土地市场上“机会多多”,没想到现在反而“买不到地”。他说,由于一些一线城市地价快速上涨,现在公司在“买不买地”的问题上非常为难,“如果不买,万一后面继续涨价怎么办?如果买了,将来的房价有没有利润可言?”
总体而言,开发商的投资信心和投资数额都在增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6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505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1~5月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0189亿元,同比增长7.3%,比1-5月提高3.1个百分点。
不过,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认为,目前有些开发商不断在地产市场拿地,有些则显得相对稳健,甚至不敢出手;前者欲使“危机”成为“机会”,追求规模比获取利润更重要,后者对中期时段判断不清楚,因而比较谨慎。事实上,目前房地产市场活跃的表现并不均衡,土地、房产价格的大幅回升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线部分城市。综合全国的情况来看,并不能得出房地产市场普遍“过热”的结论。
楼市下一步往何处去
嘉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谷文胜说,原以为金融危机会使房地产业这一轮已持续多年的增长周期走到终点,使市场进入一个盘整期。现在的情况是:“谁都知道这样的上涨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但谁都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终止。”
上海一知名房企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拿地、开工到楼盘上市一般需要两三年,房地产行业自身也有相对稳定的发展周期,但去年至今楼市在短期内的急跌急升让很多房企都有点“找不着北”,也增加了企业在开工、销售等方面决策的难度。
篇8
一、数字化有线电视的概述和其主要技术运作原理
所谓数字化有线电视概念主要是针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所提出的,其本质上是当今高科技发展下数字化技术的产物,数字化有线电视同时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电视系统的总称。通常情况下,主要指相应的节目采集和制作工作以及编辑工作等等,同时也指数字化电视的广播信号传输系统。通俗的说,数字化电视广播信号在整个系统中,都是由0和1两个数字构成。
数字电视可以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清晰的画面和更多的频道,所谓数字技术实质上就是对多种数字媒体实施相应的融合,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外界提供更多的传媒服务,实现一对一和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当今的数字化有线电视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信息资源的解码。
这里所提到的解码以视频解码为主,在数字化有线电视发展领域中,这种解码尤其在数字电视系统中的高清电视技术中应用的十分广泛,这周种条件下的数字电视系统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技术来说,能够有效地改进了最难控制的视频信号整体压缩技术。一般来说,相应专业人员所提到的1 920显示模式下,进行了相应的数字信号压缩,使其码率从原来的990 Mbi/ts降低到30 Mbi/ts左右,在经过类似的数字信号压缩后可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处理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条件,同时还能通过这样的信号压缩使已有或未来发展中可能得到的数字电视广播频道提供更好的工作分配。在我国当今的数字信号压缩和解码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数字电视信号的压缩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较为合理的标准。
2. 音频编码。音频编码在数字电视技术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将声音信息进行有效的压缩处理,通常来说声音信号通过进行了一定的数字化压缩处理后,可以使其比传统的音频质量更高。所以,数字化有线电视在进行播放的过程当中,其中的伴音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音频那样进行相应的传输,因此,在实施数字电视伴音处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增加相应的压缩编码工序。在我国当前的音频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一般以欧洲和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常用的MpEG――2音频压缩标准为主要依据,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所采用的一些音频编码的压缩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数字电视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当今的数字化有线电视发展的潮流中,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用较为先进的MPEG---4AVC的相关标准来取代传统的音频编码标准。
二、数字化有线电视技术的优化措施
由于今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数字化有线电视技术系统的内涵也逐渐的趋于丰富,光纤传输技术与数字技术等技术的充分采用使有线电视节目传播的更加广泛,还能使电视节目频道信号增强,使传输节目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时还使传输的节目频道数量有所增加,使电视节目与数据信息实现双向交互,从而使有线电视技术系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要使数字化有线电视技术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应该从以下具体几点入手。
1. 加大力度实施HFC网络双向结构改造工程。所谓HFC网络结构主要是指缓和光纤电缆网络系统,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空间的新型网络技术,该网络的双向结构改造实际上是以网络所覆盖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对环形或星形的光纤骨干网进行建造和休整,尽最大努力的将光接点高度进行下调,确保使同轴电缆分配体系的用户规模和范围进行缩小,从而使信息传播渠道的设计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 有效的制定相应的数字化有线电视信息传输规定标准 当今的数字化有线电视对我国传统的电视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表现在于将传统的传输方式进行相应的整改,由传统电视技术中的单向传输和固定传输方式改变为当今应用广泛并具有一定先进行的双向信息传输。同时实现移动传播方式上的转变,使传统的电视技术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地改善,是电视传播服务方式由传统较为单一的电视广播服务方式转向现代先进的数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等。并在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上实现进一步的改进,将传统电视技术运行方式中的低能化、规模效、离散性强逐渐变为当今数字技术的集合化、大规模以及高效率运行模式。从而使数字化有线电视从传统电视技术的封闭性逐渐转化成开放性和融合性。同时从传统的公益性逐渐转变为当今电视技术领域所需要的经济性。
3. 加快城市数字化有线电视的整体转换速度 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已经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转换,当今我国数字化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将近两千万户左右,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的转换能够有效的使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一座重要的联系平台,从而使网络数字技术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数字化有线电视的主要发展趋势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的数字化发展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趋势,这将是电视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针对实际情况,我们将数字化有线电视发展趋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部分:1)数字化电视技术由于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电视技术工程方面展现出十分良好的发展形态。2)电视数字化有线电视的机顶盒占有一部分空间,同时影响了电视机的美观性,因此,在数字电视未来发展过程中,实现数字一体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电视及部安置数字信息接收和不但在美观上满足了用户的要求能够进行直接的编码和解码,既方便又快捷,这也是我国数字化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经之路之一。3)家庭中的数字化有线电视不但要有良好的收视效果和收视质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再加上一些视频互动与聊天功能,同时还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发送功能,这也是我国数字化有线电视在今后发展的主要追求目标。
篇9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扩大。而一定时期内的建设用地供给有限,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成为必然。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在加速非农化的同时,生态、粮食安全及国家制度等因素对非农化形成一种刚性约束。
关键词 农用地 土地非农化 土地非农化机制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这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即所谓的土地非农化趋势。
土地非农化是指农用地转变为一切非农产业部门的建设用地的过程。所谓的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包括直接农用地和间接农用地。直接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用地;间接农用地是指排灌沟渠、田间道路、晒谷场、温室、畜舍等生产性建(构)筑物占用的土地。建设用地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二、土地非农化的推动力量
(一)人口增加与土地非农化
中国的现有人口大约13亿,人口基数庞大,人口总量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大量的农用地必须转化为建设用地。
美国学者唐纳德・博格对美国1929―1960年城市人口增长的数量与土地非农化作了相关研究,在这一期间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0.105公顷的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1]。另一项研究根据1950―1960年对美国西部44个县市的航测,每增加一个人需要有0.008到0.174公顷的土地用于非农用途[2]。我国学者梁进社的研究表明居民点和工矿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存在幂指数的关系[3]。 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人口增长是推动土地非农化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化进程与土地非农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的聚集和扩展带动城市的发展,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
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按照一般规律,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达到了30%左右,就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阶段的经济与社会特征日益凸显,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业部门急剧转移。
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5%,城镇人口约3.85亿。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总人口约13亿,全国城镇人口5.85亿(实际数字要大于5.85亿,暂且按照5.85亿计算)。按照人均用地面积90m2计算。2000―2010年10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2亿。10年共增加了180万公顷(2700万亩)的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加18万公顷。
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土地非农化。历史实践表明,城市的扩展和增多是土地非农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三)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
土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对农地转非农占用的巨大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非农化规模会越来越大。
根据实证研究表明,土地非农化和经济建设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当年全国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758,累计建设用地面积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另外,当年国家建设用地与当年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工业发展速度、建筑业发展速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0.817和0.774.当年耕地减少面积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826[4]。土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土地非农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承载功能和资产增值功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非农化,经济发展需要成为推动土地非农化的重要动力。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土地非农化
经济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即量的增加;二是要素配置使用效率的提高,即质的改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大于效率提高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维持。
不考虑劳动力等要素,要素投入的主要表征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对建设用地的引致需求直接拉动了土地非农化需求量的扩大。实证研究表明,1992―1995年,以省级数据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5]。
这说明在我国当前经济水平下,土地非农化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土地非农化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三、土地非农化的抑制因素
农用地利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土地非农化后会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土地非农化是一种客观需要,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一个地球,土地总量是一定的,这对土地非农化形成一种刚性约束。土地非农化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存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的生存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的生态灾民,从而冲击周边社会的稳定。
随着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大,大量的森林,草地,湿地和耕地变为非农用地。土地非农化是不可逆的,一旦占用,极难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6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8.6%,流失地表土50亿吨,其中流入长江22.4亿吨,流入黄河16亿吨,而且平均每年要新增1万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湿地与水面面积减少同样令人担忧。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工围垦,全国湖泊水面比建国初期减少约2.1亿亩,仅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面比50年前缩小了1.45亿亩。
(二)粮食安全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为了实现经济、政治上的独立,加上人口众多,中国不可能主要依赖进口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中国必须尽可能的提高粮食自给率,自己解决粮食问题。为此,必须有一定量的耕地来保证粮食生产。我国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都是以粮食安全为基本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的。粮食安全对土地非农化形成刚性约束。
(三)相关制度体系
农用地利用的外部性决定了国家政策必须干预土地非农化过程。我国政府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制度来规范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同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农地保护制度的严格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非农化的成本,使土地非农化的速度与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明晰的土地产权能够使土地使用者产生稳定的预期,将土地保护的成本和收益内在化。随着土地产权的完善,产权主体谈判地位的提高,土地的取得成本将不断增加,从而对土地的非农需求产生抑制。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需要大量的非农化用地,但是社会的稳定,优美的环境同样不可缺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定会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美景。
参考文献:
[1]张安录.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中国农村经济.1998.
[2]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梁进社.中国建设用地省际分布的统计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2.
[4]贾绍风.我国耕地变化趋势与对策再探讨.地理科学进展.1997.
篇10
何谓“陕西现象”
“陕西现象”即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本应协调发展但实际却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即高新科技与比较滞后的经济并存,先进的文化与保守的思想观念并存,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与落后的基础教育并存,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与贫穷的陕南、陕北并存,实力堆厚的国防工业与薄弱的中小工业并存,大量引进人才与某些方面又浪费人才并作,一些实事虚干与某些虚事又实干并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与屡屡发生闭门宰客并存,部分高收入阶层与广大城乡居民的低收入并存,全国综合竞争力评价中,知识化、网络化的高名次与经济发展指标的低名次并存等等。所有这些不协调的问题和特殊现象,即“陕西现象”,严重制约了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有些同志可能会说,你归纳的这十种现象在其它省也有,这话一点不假,但这些现象出现在一个省,而且这样集中,表现这样突出和明显,反差这么大,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如上海、北京、江苏、广东这些省市科技、教育、文化等很发达,他们经济社会发展同样也很发达,并相互协调;而青海、宁夏、内蒙等省区科技、教育、文化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很落后,这也很协调。而我们陕西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很先进发达,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又相对落后,反差十分明显,出现了十分不协调的怪现象。
解读“陕西现象”
陕西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大省、教育大省、人才大省、文化大省、军工大省、资源大省、文物大省和旅游大省。按理说,有这么雄厚的基础、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人才队伍和强大的支撑力,也自然而然应是一个经济大省。其实不然,而是存在较大的反差。陕西是经济上的弱省,财政收入的小省,居民收入的穷省。一方面有高科技和发达的教育以及先进的信息化、知识化,另一方面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经济发展又相对滞后。
1、从权威部门评价结果来看: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中指出,2001年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包括人均GDP、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人口的比重、成人识字率等10项评价指标)的评价中,陕西居全国第13位。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包括知识创新指数〔知识创新经费投入、知识创新人员投入、居民专利申请〕、知识传播指数〔中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生活质量指数〔城镇人口比例、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平均期望寿命、人均能源消费〕、经济质量指数〔人均GDP、人均购买力、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4类共16项指标)的评价结果,陕西位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四省市之后,居全国第5位,已进入了全国初等发达地区,其分值远远高于人们普遍认为条件不错的一些东部和中部的发达省份。这些省在此次评价中被列为欠发达地区。
北京大学一些经济学家在最近推出的我国首部《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中,他们运用五大类(知识职业、全球化、经济动态和竞争、向数字经济转型、创新能力)15个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新经济是以知识化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所占权重较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新经济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浙江,居全国第8位,大大超过了各个方面基础较好的辽宁、山东、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在5大类指标中,知识工作岗位和创新能力居前5位之内,在15个细分指标中,研发民间投资额比例、科学院和工程师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办公室职位比重居前4位以内。但反映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人均GDP,却仅高于广西、云南、贵州、甘肃4省区,居 全国第27位,居西部地区第8位,反差十分明显。经分析,评价总排序,陕西之所以靠前,这跟陕西在国家中所处的位势有关,跟计划经济时期陕西在高校、科技乃至军工方面的力量积累有关,有其特殊性。
2003年7月25日,《中国信息报》刊发的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公布的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其结果陕西仅高于吉林、重庆、贵州三省市,列全国第28位。
2003年8月8日, 《中国信息报》公布的中国31省市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报告,结果陕西列全国第19位,排在西部四川、云南之后。
2003年8月22日,《中国信息报》公布的中国31个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其结果陕西综合竞争力排在24位。其中管理部分力排在全国第30位,仅高于贵州省。
9月5日中国信息报刊登得31个省市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其结果陕西综合竞争力排在28位,仅高于甘肃、青海、宁夏。
2003年10月16日,中国信息报刊登了31个省市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其结果综合评价排在16位。
各种经济指标陕西在全国排序普遍偏后,绝大多数位次在20位之后。一些指标在西部地区也仅处于中上游水平上,有些指标还处于后几位。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地区比,差距在拉大。而陕西的科技开发、高等教育、信息化、知识化的一些指标却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开发人数、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开发机构、科研开发人数、在校研究生、在校大学生、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等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15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对GDP的贡献率高出1倍多、科研开发机构人员高出1.5倍、高新开发区职工人数高出0.9倍、高新开发区总收入高出0.5倍以上,这些领域的人均收入也高出其余广大地域人员4倍以上。同全国各省、市区比,科技、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多数指标遥遥领先,名列前茅。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有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和咸阳、渭南两个省级开发区,其中西安为中国十大先进开发区之一,杨凌为我国唯一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五个高新开发区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和工业力量,基础设施完善,是省内科技产业发展的密集区。
诊断“陕西现象”
陕西经济发展滞后是众多不协调经济现象的集中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起来既有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上和其它诸多方面的原因。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和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认真反思,陕西也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内陆省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数量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
翻开陕西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哪一份文件及学习资料没有写着思想解放,上下各级领导哪个没讲过思想解放,哪一级政府未办过思想解放学习班或研讨班,哪一期的报刊、杂志上没有思想解放的文章。但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同志,常常是文件上讲解放思想,遇到实际问题却不解放思想;大会小会号召解放思想,会下却不解放思想;一些领导只叫别人和老百姓解放思想,自己却不解放思想;某些上级部门叫下级解放思想,上级却不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纯粹成为口头禅,成为一种时髦和政治秀,成为门面的装饰品和空洞的说教。由于一些单位、部门缺乏实际行动,把解放思想的口号喊多了,喊滥了,结果喊成了一句空话、套话、官话,把老百姓的心喊伤了,把发展的机遇喊丢了,把改革锐气喊退了,把兴陕富民的劲喊没了,把广大干部群众喊皮了。
“陕西现象”蔓延遏止,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害问题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抓实干,使某些单位和某些人从过去一些实事虚干,虚事又实干的思想状态下迅速解放出来。每个领导干部和群众要首先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既重宣言,更重实践,不能将解放思想停留在嘴上,写在报告上,贴在墙上,喊在口号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中。结果,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伤了群众的感情,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一些部门和单位组织人员出外参观学习、考察,听了人家介绍感到生动,看到人家的业绩感到激动,心里产生很大的震劝,但回到单位后却无多大行动。所以,没有具体的举措和扎实的行动,空喊口号是不行的。不能会议开了一个又一个,报告写了一遍又一遍,而效果倒没看见多少。所以,要实干。目标要人人清楚,决策要人人执行,工作要人人落实。在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沉痛的教训的。比如我们过去也提过教育奠基、科技兴陕,当时在全国是最早的,比中央的科技兴国战略都提得早,但整整搞了二十多年,由于未完全落到实处,最后并未通过科技来兴陕,至今科技和经济发展还是两张皮,高新科技、发达教育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反差依然较大。再比如1992年,韩城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陕西是走在前面的,但后来由于认识不一,结果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相反,山东诸城起步比我们晚半年,但排除各种干扰,没有退缩,而且挺住了,干成了,成为全国一个典型。从上述生动的事例看,过去我们一些工作虽然抓了,但未抓实,虽然干了但未实干。具有优良传统的陕西人,缺的就是那处精耕细作的功夫,缺的就是踏实若干的那种劲头。陕西人要克服浮躁的心态,盲目乐观情绪,空谈的习性。
遏制“陕西现象”蔓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是要千方百计抓住机遇,使一些领导和干部从过去对机遇抓而不紧、抓而不实的思想状态下迅速解放出来。陕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了不少机遇,但也同时丧失了不少好的、重大的历史机遇,其后果不仅使过去二十多年的陕西经济发展滞后,而且造成的损失不可弥补。陕西之所以一直落后,处于被动局面,可以说陕西是被市场抛弃了,被机遇抛弃了,被自己抛弃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比全国晚两年多,比安徽晚五年,比四川晚三年,使我省农民人均粮食每年少200多斤。1984年国家为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外省一个村几千万,一户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大量贷款,我们却不敢伸手,结果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别的省份拉下了难以赶上的差距,直到过了五年后,陕西人才意识到自己吃了大亏,己悔之晚矣。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调整工业大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我省许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因没跟上全国步子,结果滑了下来,正如大家讲的“海燕折翅,黄河断流,三秦父母不如意”。再如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地改市、县改市的“双改”,当时广东(地级市21个、县级市31个)、山东(地级市17个,县级市31个)等省快马加鞭,纷纷完成“双改”,反观我省只有兴平、韩城、华阴上述三个改成县级市,直到近几年,地改市才完成,整整慢了近10年,且城市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省。上述两大机遇被错过了,结果使我省错过了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最好进程,居民、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手里普遍都感到不宽裕,而恰在这段时期,本来与陕西工业发展水平相当或落后陕西工业的沿海和周边省份都迅速超越或追赶了上来,甚至把陕西甩在了后面。过去陕西每来一次机遇,住往是“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有了经验再看看,看看过后还不想干”。只是等待观望,瞻前顾后,左顾右盼,顾虑重重,当明白过来,已经为时过晚,发展慢了一大截子。兄弟省市大干时,我们在观看,当我们大干时,国家又来了个急刹车,大刀一砍,结果砍在兄弟省市的“尾巴上”,影响不大:却砍在我们的“脖子”上,生死攸关。中央给我们的一些政策往往不敢用、不会用、也用不活,等你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无余悸了,新的政策又来了,想干也干不成了。这样一次一次好的、大的机遇擦肩而过,结果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老吃亏,老不见灵醒。如果我们不能像南方那些省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在充分利用政策上大做文章,那就永远抓不住机遇,时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要抓住机遇,关键在于强化我们每个人的机遇意识,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很强的政策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只争朝夕,紧抓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是变限制性思维为服务性思维。在经济发展上不仅从不允许办的角度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允许办的角度考虑问题。少用“不准”,限制“禁止”,多用“允许”、 “授权”、 “优惠”;二是变单向受益思维为多向受益思维;三是变静向思维为动向思维。同时,要能紧紧抓住机遇,还要为抓机遇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比如西部大开发对陕西来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西部大开发,可招商引资,加快陕西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和部门,为了引来资金,答应给予客商各种优惠条件,一旦引资成功,却对客商百般刁难,原来答应的条件不予兑现,形成了“招商引资,闭门宰客”的悲惨结局,于是一个个客商远走高飞,像这样再好的机遇,也没有用。所以,必须把环境建设作为性命线来抓,为客商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讲诚信、守信用,坚持诚信为人,诚实经营。不少外商反映,与南方人做生意,但只要一谈成,就切实执行,让人十分放心。而与北方人特别是与西北人,谈生意,十分痛快,很容易达成协议,“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杯一放,就不认账”。但往往“酒后说话就不算数了”,酒一喝完,协议一签就不认账了。
遏制“陕西现象”蔓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尽力克服短期行为和临时观念,使一些利益的思想状态下迅速解放出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在做事工作时,往往只是考虑暂时和局部利益,从个人政绩及既得利益考虑得多。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只注重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因而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省名优产品“秦椒”被“红盐水拦麦草事件”淹死,棉花被“砖头事件”砸死,羊毛绒被“沙土事件”掩埋,紫皮大蒜被“紫药水染色事件”染得声名狼籍,“太阳牌”锅巴被“户县农民的私家铁锅”炒糊,榆林毛毯和羊绒防寒服被周边地区的“造假游击队”打垮。另外,还有几个本应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的“准名牌”中药、保健品、茶叶、食品、饮料、奶粉、建材、服装鞋帽被造假者打得半死不活。二十多年来,陕西的机械、电子、化工、纺织、食品、医药行业涌现“黄河”、“延河”、“渭阳”、“汉江”、“古城”、“嘉陵江”、“延安”、“秦岭”、“秦川”、“华山”、“宝塔山”、“秦川牛”、“钟楼”、“海燕”、“如意”、“山丹丹”、“迎春花”等一大批名牌产品相继败亡,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出不了少“陕奸”。
陕西近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为什么那么艰难,病根之一是陕西热衷“内耗”,有毁陕西名牌、毁陕西人信誉、自己砸自己牌子的“陕奸”。如掺假造假,为了暂时利益、局部利益,卖空苹果箱子几万个,让外地人以次充好败坏陕西名声。在这里我还想举几个典型事例来说明。陕西苹果好,又大又漂亮,又好吃,很受客商欢迎,但一些人在卖苹果中,箱里既有好果,也有劣果,甚至还有砖块和石头,因小利而失大利。广州、上海客商反映:宁要价格昂贵的日本、泰国苹果,一个顶一个,也不要陕西的掺假苹果,让人十分不放心。陕西猕猴桃打膨大剂,结果好看不好吃,影响销售。陕西旅游点及西安车站,屡屡发生宰客,又屡屡被新闻单位暴光,影响极坏,给外地人留下第一个坏印象,……等等。上述这些短期行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的种种表现,虽然是小事,但后果很严重,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而引发的对陕西投资环境的担心,对陕西人诚信的怀疑,对陕西人首先品质的谴责。这种无形的损失,是多少万箱苹果、多少亿斤猕猴桃和多少亿元旅游收入所不能挽回的。所以,一定要将眼光放远些,放在陕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不要放在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上。
背景连接:杨永善总结的陕西人与浙江人
(l)浙江人站起来就干,陕西一些人坐下来就学;
(2)浙江人边干边学,陕西一些人为学而学;
(3)浙江人为发展而干,陕西一些人为荣誉、政绩而干;
(4)浙江人想着小事,从小事干起,从小钱挣起,温州人只要有一分钱就去赚,都不遗余力;陕西一些人根本看不上小事,梦想着干大事、挣大钱。
(5)浙江人什么地方都敢去,陕西一些人守在家门口,啥地方也不想去;
(6)浙江人干啥事都敢闯,陕西一些人干啥事都犹豫;
(7)浙江人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陕西一些人看不上泥饭碗,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8)浙江人野性思维(无中生有,白手起家。小题大做,实现了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内外并举,如温州人世界各地160万,侨居世界50万,国内几百万。举“轻”若重,以轻工业为主,把轻工业做好。胆大包天,承包空运。开国际玩笑,让克林顿做形象代言人。迎“南”而上,去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做生意,占领市场等),陕西一些人静向思维(求稳怕乱、静止不前):
(9)浙江人整天在琢磨事,陕西一些人整天在琢磨人;
(10)浙江人做事不张扬,只干不说,陕西一些人光说不干,事未做先扬名;
(11)浙江人注重经济关系,陕西一些人只重视人际关系;
(12)浙江人出外打工,陕西一些人闲在家里打牌。
(13)浙江人修路自己凑钱,陕西人修路向国家贷款:
(14)浙江干部乐意陪商人,陕西一些干部喜欢陪领导;
(15)浙江人放水养鱼,陕西一些人水放干捉鱼、吃鱼;
(16)浙江人发财致富靠智商,陕西一坐人发财致富靠“皇上”(山东致富靠老乡,福建致富靠台商,广东致富靠开放,浙江致富靠智商,海南致富靠风光,陕西致富靠“皇上”);
(17)浙江人越有钱越受到尊重,陕西过越有钱越遭人非议;
(18)浙江人进京找关系跑项目,陕西一些人进京找关系告状;
(19)浙江人先当小工,后当大老板,陕西一些人先想当老板,后来当小工(发展结果是浙江人动嘴不动手,当老板;陕西人是动手不动嘴,当小工);
(20)浙江人考虑更多的是未来,陕西一些人考虑更多的是过去。
(21)浙江人把钱投放到流通中,扩大再生产,陕西一些人把钱存在银行生利息;
(22)浙江人对顾客服务热情周到,陕西一些人对顾客生冷蹭倔;
(23)浙江人做生意精于算计,陕西一些人做生意疏于管理;
(24)浙江人没有优势创造优势,陕西一些人有优势却不利用优势;
(25)浙江人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四平八稳的庸人,陕西一些单位宁用听话的庸人,不用有缺点的能人;
(26)浙江人办事时注重效果,陕西一些人办事多注重形式;
(27)浙江人失败了重新再来,陕西一些人失败后就心灰意泠、不想再干;
(28)浙江人永远不会满足,陕西一些人容易满足现状;
(29)浙江人市场意识浓厚,陕西一些人官本位、政本位思想浓厚;
(30)浙江人善于发挥群体智慧,陕西一些人喜欢单枪匹马、各自为政。
(31)浙江经济发展靠市场机制本身促成,陕西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靠政府行为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