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道腺体肿大

篇1

        方法:取青黛散30克,用食醋调成糊状,置于两块大小合适的纱布上,贴敷患处,胶布妥善固定,每日更换。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注意,敷药面积应大于肿胀部位。

        优点:一方面能消除局部疼痛,提高患儿舒适度,另一方面,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药物达到辅助治疗腮腺炎的目的。

临床实验证明,本方法使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病程缩短2-3天,局部腮腺疼痛程度减轻,

        护理

        1.呼吸道道隔离:按呼吸道传染病护理,实行同病种住一室,其中对重症患者实行单间隔离,一般应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对其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

        2.病室要求:保持房间整洁,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避免风直对患者。室温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50%~60%,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内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一次。

        3.口腔护理:由于腮腺肿痛,影响吞咽,口腔内残留的食物残渣易致细菌繁殖。应常用温盐水漱口,鼓励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以免继发感染。如患者高热胀痛不能进食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做口腔护理,每日2次。

篇2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儿童腺样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

中国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86-02

【Abstract】objectiveapproach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adenoidectomy and amygdalectomy

to cure the childre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by the rhino endoscope.Methodto select 55 case of patients who suffer from the the childre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nd have done the adenoidectomy and amygdalectomy by the rhino endoscope.. Preoperative final diagnosis: ‘adenoidal hypertrophy’ through CT scan Theoperation wascarried on byperos cannula and general anesthesia. Resultthe symptom of snore and nasal obstruction relieve or vanish. There are no recurrence in the 6-12 months. 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adenoidectomy and amygdalectomy by the rhino endoscope has less complication, hematischesis thoroughly and great curative effect, which is deserve to spread.

【Key words】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bstructivechildren adenoidectomy and amygdalectomy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0SAS)的发病率为2%~3%,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鼾声粗响、张口呼吸、反复的呼吸暂停。由于夜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睡眠质量差,个别患儿白天瞌睡,性格行为出现异常,严重者发育迟缓,甚至停滞,学龄儿童可有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激惹,影响智力发育及学习成绩落后等,严重者有心肺功能不全。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儿童上气道局限性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我科自2006年初开始,采用鼻内镜下鼻息肉吸割器切除腺样体和扁桃体,共治疗儿童鼾症55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5例中,男29例,女26例,4一12岁,平均7岁,其中肥胖患儿12例。临床表现为夜间打鼾,张口呼吸,憋气。白天则表现为鼻塞,口鼻分泌物增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等。并发分泌性中耳炎8例、鼻窦炎15例。患者目前鼻咽部水平CT均诊断为腺样体肥大,扁桃体II度肥大35例,III度肥大20例。

1.2手术方法:全麻下及鼻粘膜收缩后,在0度鼻内窥镜直视下,根据腺样体的范围选择经同侧 (指与鼻内窥镜)或对侧鼻腔,或经口咽将直型或弯型动力吸割器送入鼻咽腔。利用其电动旋转刀(转速1500r/min)和同步水吸引将腺体组织切割并吸除。从腺样体下缘开始切割,逐渐移向侧缘并向中央包围,避免损伤咽鼓管咽口【2】。完全切割腺样体后,经口送入纱球压迫鼻咽创面止血。取Davis氏开口器撑开口腔,皮钳夹住扁桃体上极向内拉,充分暴露侧扁桃体,从下极到上极用直型吸割器将扁桃体在囊内切除,吸割头的刀刃面应和扁桃体组织面垂直,逐步切除,勿大块切割致出血较多。对出血点用双极电凝止血。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无鼻咽、扁桃体窝出血,咽痛较轻,随访6―12月鼻塞、流涕、睡时打鼾等症状完全消失,全身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5例并发鼻窦炎者,经保守治疗全部治愈;8例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有7例痊愈,l例经鼓膜置管后痊愈,听力正常。

3. 讨论

睡眠时打鼾、憋气、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是小儿OSAS的特征【3】。OSAS患儿可引起的并发症有(1)鼻窦炎。腺样体是细菌隐藏的聚集场所,也是引致鼻阻塞、鼻分泌物滞留、纤毛活动减低的主要原因。而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所致的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易误诊为鼻窦炎。腺样体切除配合药物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特别是10岁以下)有效,可以避免鼻内镜手术;(2)中耳炎。因腺样体含有丰富的黏液腺,黏液腺腺泡和导管周围分布着淋巴滤泡及有细菌浸润,表面覆以假复层纤毛上皮,腺体由纤薄的结缔组织包绕。当腺体导管开口阻塞时可形成黏液潴留囊肿,合并感染时形成脓囊肿。在病理因素刺激下腺体黏膜中的杯状细胞亢进,增加黏液分泌量阻塞耳咽管;(3)生长发育影响。儿童各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大,缺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中的器官,致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肥大的腺样体和扁桃体致上气道受阻,在卧位时更为明显,导致睡眠呼吸困难,患儿张口呼吸,致使口咽部干燥,局部抵抗力减弱,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进一步使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腺样体进一步肿大,加重呼吸困难。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使扁桃体、腺样体持续肿大,0SAS症状也随之加重,不易缓解。扁桃体肥大引起的口咽狭窄较为直观,而临床上易忽视腺样体肥大的因素。因此,对有鼻堵、听力下降、睡眠不安、张口呼吸等症状的患儿应考虑到腺样体肥大的可能,CT鼻咽部扫描对诊断腺样体肥大较为可靠,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再次睡眠监测,未见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次数亦明显减少或消失。由于腺样体和腭扁桃体均属咽淋巴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关连互相影响,因此腺样体肥大者也多伴腭扁桃体肥大。因此治疗时务必把腺样体及腭扁桃体一并切除。

腺样体部位深在,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手术虽然简单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手术视野不清,通常经口腔用腺样体刮匙盲目操作,手术操作常依靠术者的临床经验及手感,常为了避免损伤咽鼓管圆枕而致近后鼻孔或两侧咽鼓管圆枕处的腺样体组织残留,手术效果不易确定,导致相应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或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在鼻内镜视屏监视器下手术,视野清楚。自腺样体下缘向上切割时解剖结构暴露清晰,吸割器除切割功能外,还有抽吸功能,故手术全程均在无血污染环境下进行,能快速、完整地切除而不残留腺样体组织,且不损伤咽鼓管及腺样体附近组织【4】。切除腺样体时注意控制深度和范围及方向,术中操作应始终保持切割刀刃朝向腺体,切割头吸引器吸力要适当,过小则无法完全切除,出血多影响视野,较大时,易吸入腺样体附近的正常组织,如咽鼓管圆枕、软腭及悬雍垂,造成正常组织损伤。由于鼻内镜下腺样体切割吸引术在直视下进行,视野清晰,损伤小,出血少,切除腺体准确、彻底,避免腺体残留、损伤周围组织,克服了传统手术的盲目性、易残留腺体组织、并发症多等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咽喉科最古老而又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虽然手术技巧和难度并不高,手术方法也层出不穷【5】,术中、术后出血已大为减少,但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仍是临床上十分关注的问题。近来,我们采用扁桃体囊内切除术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因为在内镜监视并在不断的吸引下手术操作,并经监视器放大,组织分辨清晰,避免了造成肌肉的损伤;不做黏膜切口,避免了对咽柱的损伤;不作挤压撕扯,减少了对血管的损伤,有利于保持咽柱的完整性。手术在负压下操作,减少了造成一过性菌血症的机会。术后咽痛轻、疼痛缓解快,进食早,手术创面及全身情况恢复也较快是其主要优点,而且完整保留的扁桃体包膜对吞咽的刺激更具抵抗力。

总之,鼻内镜下吸切割器切除腺样体扁桃体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症少、止血彻底、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殷善开.腺样体肥大[A].见: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7

[2]刘宏建,董明敏.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腺样体肥大的对比[J].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杂志,2002,9(3):38.

[3]用文明.咽鼓管周围腺样体切除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4,18(3):165――166.

篇3

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乏力、嗜睡、消瘦。由于病变侵犯的器官不同,而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病情越重,脏器侵犯就越多。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眼干、眼痒是常见的早期症状而就诊于眼科,有眼红、眼痛的病史,早期眼检查很少有阳性发现,可并发结膜、角膜炎等,继以溃疡形成,偶尔穿孔,甚至失明。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口腔干燥、多饮,尤其在进食时缺少唾液,严重的患者味觉减退,吞咽干食物有困难,牙齿呈小片状破碎,易生龋齿、口腔溃疡、舌裂烧灼痛。按压唾液腺无唾液分泌,半数患者腮腺或颌下腺肿大,双侧对称,反复发作或慢性进行,可有轻度疼痛。呼吸系统侵犯表现为鼻腔干燥和鼻痂形成,易于出血,嗅觉不灵。由于支气管黏膜干燥,患者多干咳、痰液不易咯出,易并发间质性肺炎、肺不张。消化道侵犯表现为吞咽困难、胃部饱胀,肝损伤在本病中也不少见,患者持续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少数患者并发胰腺炎,胰体增大。肾小管损害常见,表现为酸中毒、尿崩症,常有一过性糖尿、尿酸等。侵犯外生殖器分泌腺可致外阴道干燥萎缩。半数病人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大多数先于干燥症状数月甚至数年,亦可先有口眼干燥而多年后才出现关节症状,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临床表现与X线检查,同一般类风湿性关节炎不难区别。本病还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如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免疫学异常。约有半数患者,球蛋白升高而致白、球之比倒置。免疫球蛋白lgG升高显著,lgM、lgA也可升高。患者中约1/3以上病人的类风湿因子阳性,2/3的病人抗结核抗体阳性,1/3病人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2/3血清中有干燥综合征A抗体,1/2有干燥综合征B抗体,或两者同时存在。1/5的患者血清中有抗唾液腺小管抗体。1/10的病人中能找到狼疮细胞,在大多数患者中可见到T细胞减少而B细胞增多。可见,免疫学检查显示本病患者呈高度活动的免疫状态。

目前因对本病的认识缺乏,往往造成延误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中任何二条即可确诊:①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滤纸试验80%以上呈阳性,将滤纸折成直角置入眼睑结膜囊内,5分钟后取下滤纸,自折叠处测量潮湿程度,少于15毫米为阳性。②口腔干燥症。鼻腔黏膜或下唇唾液腺活检符合干燥综合征的组织学改变,有腺周局灶性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腺泡萎缩、脂肪浸润、纤维化,腮腺造影其腺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扩张,或减少或破坏。唾液分泌功能下降,含醋后摄片腮腺排空不全。取唇、硬腭、鼻黏膜做病理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及腺体萎缩;③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燥综合征可侵犯全身各个脏器,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须认真一一鉴别。泪腺与唾液腺肿大,须与本病鉴别,此种症群常见于淋巴瘤或白血病等,本病一般不伴有肿瘤。口干应与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脱水、药物因素等鉴别。白、球蛋白比倒置、转氨酶升高、黄疸应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鉴别。

干燥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干燥症候群和伴发病而对症用药。口眼干燥可口服必嗽平48~72毫克/日,以增加唾液及泪液分泌;眼部可用0.5%~2%氢化可的松滴眼,或2%甲基纤维素于餐前涂抹口腔,可缓解症状。免疫治疗,常规用胸腺素10毫克/日肌注,可纠正细胞免疫低下,疗程3~4个月,同时可口服辅酶Q10、维生素E及中药养阴生津以辅助治疗,如能长期坚持治疗可使症状改善而缓解。唾液腺或呼吸道有继发感染时,必须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但应警惕本病患者易发生药物过敏。

篇4

【关键词】腮腺炎 脑膜炎 胰腺炎 炎 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传播,以两次病毒血症的方式引起损害。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心、肝、肾、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可引起脑膜炎、胰腺炎、炎、卵巢炎等[1]。我院自2011年1月~2011年8月收治流行性腮腺炎35例,合并脑膜炎 5例,胰腺炎8例,腮腺炎后炎患者3例,经积极抢救和治疗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7例。3~13岁32例,15~30岁3例。入院前病程1~7d,平均4d。

1.2 临床表现 表现单侧或双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单侧6例,双侧27例,2例炎无腮腺肿大。均有发热,体温37.6~40℃。8例患者于腮腺肿大后数日出现腹痛、上腹压痛、恶心呕吐等胰腺炎相关症状,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增高,胰腺彩超检查轻度肿大,诊断为胰腺炎。其中腹痛5例,仅表现腹部压痛3例。3例表现肿大、触痛,均为单侧肿大,诊断为炎。5例腮腺肿大后l周左右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增高,诊断为脑膜炎。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心肌酶谱检查无异常。

1.3 结果 35例患者均在治疗7~14天后,全部治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饮食护理 认真做好饮食指导,应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

2.1.2 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需作口腔护理或勤喂开水。

2.1.3 高热护理 卧床休息至热退,监测体温每4h1次,高热时首选物理降温,给予头部冷敷,温水或醇浴等。衣被厚薄适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用软毛巾擦干,及时更换内衣及床单,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2]。

2.1.4 腮腺局部外敷处理 在腮肿早期,可用冷毛巾局部冷敷,也可用青黛散加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面积超过肿大范围,每天1-2次。注意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转贴于

2.2 密切观察病情,保证患者安全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时记录。

2.3 并发症护理

2.3.1 脑膜炎护理 对昏迷、躁动、抽搐的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专人护理,使用护栏,防止坠床。抽搐发作时要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头部枕冰袋,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对缺氧的耐受性,伴惊厥者可进行冬眠疗法。保持病房光线柔和,减少外界刺激。

2.3.2 胰腺炎护理

(1)合并胰腺炎应根据病情禁食1-3日,不能私自进食,年幼儿自控能力差,家属及同病房进食应尽量避开患儿。腹痛缓解后逐渐进半流质过渡到普食。(2)注意密切观察腹部体征。腹痛者遵医嘱应用止痛剂,避免疼痛痉挛使血管收缩,加重胰腺坏死缺血,应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3)采取右侧卧位,有利于胰腺水肿消退。

2.3.3 炎护理(1)对患者应做好耐心解释工作消除其心理负担。(2)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协助患者满足其生活需要。(3)托起阴囊,外敷硫酸镁消炎止痛,对于疼痛难忍者,可给予局部冷敷,但禁用冰敷[4]。或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剂。(4)注意观察肿大消退情况,有无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颜色的变化等情况。

2.4 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 患病后患者及家属特别紧张,医护人员注意服务态度和蔼,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程、治疗方法、预后,使家长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对具理解能力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交流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消除焦虑心理。

2.5 消毒隔离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呼吸道隔离。(2)疾病隔离期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3)对接触儿童应检疫3周。对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接种,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降低发病率。

3 小结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但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类型多,应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信息,及早发现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应认真细致做好治疗护理,以减轻病人痛苦,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尽快康复,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手段,90%可产生抗体。

参 考 文 献

篇5

【摘要】 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体,甲状腺的疾病在临床很常见,主要应用高频彩超探查甲状腺疾病并结合彩色血流分析辅助诊断。本文总结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 年3~10 月甲状腺疾病患者96 例,探讨高频彩超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误诊原因分析。

【关键词】 高频彩超;甲状腺;诊断;误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96 例患者,男2 4 例,女7 2 例,年龄18 ~75 岁,平均45 岁。1.2  仪器 采用GE LOGIQ-P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MHz。1.3  方法 采用探头直接接触法,将探头置于甲状软骨下方第5 ~7 颈椎水平作扫查,重点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情况,并利用CDFI 检测甲状腺内的血流。2 结果

96 例患者彩超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甲状腺腺瘤39例,误诊3 例,符合率92%;结节性甲状腺肿25 例,误诊2例,符合率9 2%;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 6 例,无误诊,符合率100%;亚急性甲状腺炎6 例,误诊1 例,符合率8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5 例,误诊1 例,符合率80%;甲状腺癌5 例,误诊1 例,符合率80%。2.1  甲状腺腺瘤 本组39 例患者,女31 例,男8 例,年龄20~40 岁。灰阶超声探查,可见位于甲状腺内的肿块呈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光滑完整,多为单发(本组27例)。本组20 例患者为囊腺瘤,其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囊性混合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液性区,其中15 例可见状突起,5 例囊内有分隔光带。囊壁边缘锐利、光滑并增厚。2.2  结节性甲状腺肿 本组患者中20 例均为甲状腺非对称性肿大,甲状腺内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囊实性并存的结节。其中5例病史较长的患者,可探及伴有钙化灶及囊性变。彩色和脉冲多普勒显示,于结节周边未录及环形血流,甲状腺腺体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2.3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本组16 例患者中12 例为20~40 岁的女性,伴有触及甲状腺肿大、突眼、及胫前水肿症状。灰阶超声探查,本组中13例均为甲状腺对称性均匀性增大,形态饱满,表面光滑。腺体回声轻微减低,腺体内点状回声增大增粗,甚至呈短线条状,但双侧叶均未探及明确的结节样回声。另外3 例为甲状腺不对称性增大,腺体回声以不均匀性增高为主,并于其内可见到散在分布的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大约1~12mm,呈结节样,但无包膜、无声晕、无液化、无钙化。彩色和脉冲多普勒显示本组中有11 例患者甲状腺内血流信号极其丰富,腺体内充满五彩血流。5 例甲状腺内部血流信号较为丰富,呈不典型“火海征”。2.4  亚急性甲状腺炎

篇6

关键词: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药治疗;进展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科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医称“痄腮”,临床表现主要为腮腺肿胀、发热、疼痛,咀嚼时可感到疼痛,由于腮腺炎病毒有嗜腺体和嗜神经性,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器官,出现胰腺炎、炎、脑膜炎和卵巢炎等。近年来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多给予中药治疗,效果显著。

1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资料

流行性腮腺炎在我国属丙类传染病,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行性腮腺炎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每年5月~7月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期,每2~5年会发生暴发流行,在幼儿园及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容易暴发[1]。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如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能恢复顺利,则可获得终身免疫[2]。

2 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点

腮腺炎病毒进入人体口鼻腔粘膜后,在上皮组织中大量繁殖后随血液运转,累及腮腺及其他组织器官,最终导致腮腺及其他组织器官出现非化脓性炎性病变。祖国医学称流行性腮腺炎为痄腮,认为是由于温毒侵袭人体而表现的时行疾病,病机为风温时邪毒壅阻少阳经脉,气血郁滞,运行不畅,结于腮部而发病,多为热、实证,与少阳经、肺卫、厥阴经密切相关[3],小儿平时的体质为热盛,故儿童易于犯病。

3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无前驱症状,通常先表现为一侧的腮腺肿胀疼痛,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在另一侧腺体肿大,肿大的腺体稍硬而有弹性,边界不清,触之轻微疼痛,咀嚼酸性食物时加剧,患儿可伴有发热等不适。肿大的腺体稍硬而有弹性,边界不清,触之轻微疼痛,咀嚼酸性食物时加剧,患儿可伴有发热等不适。常见的并发症:①神经系统并发症:据报道约有10%~20%的病例可有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嗜睡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②炎:临床表现为阴囊肿胀、皮肤发红,一般患者的生育功能不受影响[4]。

4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对症处理为主,国内多采用中药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多为热证、实证,在治疗上要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根本,用药如下。

4.1辨证用药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通过对证状的辨认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中药汤剂治疗通常分为4型。

4.1.1温毒在表证 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痛,边缘不清,触之疼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为主。中药汤剂以柴胡葛根汤为主方加减。

4.1.2热毒蕴结证 壮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中药汤剂以普济消毒饮为主方加减。

4.1.3邪陷心肝证 高热不退,腮腺肿痛,头痛项强,呕吐,严重者神昏,惊厥等危证。治法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为主。中药汤剂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加减。

4.1.4毒聚证 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见消时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或伴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治法宜清肝泻火、活血止痛为主。中药汤剂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

4.2静脉给药

4.2.1清开灵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是由胆酸、水牛角、珍珠母、板蓝根、金银花、桅子等中药方组成,诸药联用除具有抗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通过抑制细菌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退热外,同时具有凉血醒神开窍、消除肿块、减轻头痛等功效。

4.2.2喜炎平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的总内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具有退热的功能,能有效缓解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发热,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儿腮腺肿痛效果明显。

4.2.3双黄连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是一种具有宣散风热、清解血毒、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主要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诸药联用能有效抑制病毒与细菌,还可强心、镇吐。

4.2.4热毒宁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主要是以青蒿、金银花、栀子为成分组成的一种中药制剂,除具有抗炎抗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外,还能起到退热解暑等功效,对腮腺炎等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4.2.5痰热清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主要由山羊角、黄芩、连翘、熊胆粉及金银花等中药组成,是一种中药制剂,不仅具有散瘀止痛之功效,还具有抗炎、缓解炎症渗出、抑制病毒,同时对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有着显著的效果。

4.3中药外用

4.3.1季德胜蛇药 季德胜蛇药片系由一代名医季德胜先生研制而成的传统中药,由七叶一枝花、蜈蚣、地锦草、半边莲等组成,诸药联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定痛、退炎治疮等功效。

4.3.2如意金黄散 如意金黄散由黄柏、苍术、姜黄、甘草、白芷、大黄等多种中药成分组成。诸药联合,具有清热化湿、泻火解毒、活血止痛、燥湿止痛、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功效,同时还能起到抑菌的作用。

4.3.3仙人掌 仙人掌又名仙巴掌、观音掌,据《中华本草》载,仙人掌能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清肺止咳、消肿止痛等功效。而且医学研究也证实,其对抗菌、抗病毒也有显著的效果。

5 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可由于病毒侵入人体组织器官,从而引起各种腺体和神经系统的损伤,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较传统西医有着明显的优势,且方式多种,不良反应少,易为患儿及家属接受,故中医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应为临床儿科医师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姚梦雷.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76-78.

[2]周克文.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8):167-170.

篇7

34例患者均配合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患者身心舒适,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舒适;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32-01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等,此外常可累及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及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炎、卵巢炎、胰腺炎等,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1]。

1 临床资料

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科共收治了34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7岁,平均10.8岁;其中男21例(61.8%),女13例(38.2%);4岁以下2例(5.9%),5-13岁26例(76.4%),13-18岁4例(11.8%),18岁以上2例(5.9%);出现并发症的28例(82.3%),无并发症的6例(17.7%),为单纯性腮腺炎。

2 临床表现[2]

2.1 流感样症状 发热、寒战、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34例患者均有此症状。

2.2 腮腺肿大 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一侧先肿大,但也有两侧同时肿大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下、向后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食物时更甚。本病例中有33例患者出现明显肿胀,27例为单侧,6例为双侧,1例患者肿胀不明显,仅有轻微的触痛感。

2.3 并发症

2.3.1 脑炎 可在腮腺炎出现前后同时发生,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样改变。

2.3.2 炎 多为单侧胀痛,阴囊皮肤水肿。

2.3.3 胰腺炎 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表现,有压痛和肌紧张,伴有发热、寒战、呕吐等。

2.3.4 其他 卵巢炎、肾炎、心肌炎、乳腺炎、肺炎、骨髓炎、肝炎等。

本病例中29例患者并发脑膜炎,3例并发炎,5例并发胰腺炎(其中有3例既有脑膜炎,又有胰腺炎)。

3 护 理

3.1 发热 监测体温变化,给予物理降温,指导患者多饮水,必要时药物降温或静脉补充液体,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

3.2 疼痛

3.2.1 头痛患者可给予头部冷敷,既可减轻头痛,又可降温,遵医嘱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

3.2.2 腮腺肿痛时局部冷敷,也可敷如意金黄散或去皮的仙人掌,以达清热解毒作用,并注意避免进食酸、硬、辣的食物。

3.2.3 咽痛患者可含润喉片,保持口腔清洁,每次饭后漱口。

3.2.4 并发胰腺炎引起腹痛时需禁食,病情允许后可进食清淡食物,避免油腻性食物,少食多餐。

3.2.5 炎引起疼痛时可用丁字带拖起阴囊以减轻疼痛。

3.3 心理护理 患者年龄在5-13岁占的比例较大,所以治疗的最大障碍就是对打针、输液的心理恐惧感,因此每项治疗、检查前均应详细解释[3],并安排配合治疗的患儿作表率,对胆小内向者用表扬的语言给予鼓励,用关怀的语言与患儿交流[4],讲解多饮水的重要性。

4 结 果

34例患者接受舒适的身心护理,平均住院5天,均痊愈出院。

5 结 论

患者身体舒服,心理才能接受治疗,对治疗产生信任感,只有通过对患者实施舒适的身心两方面的护理,使患者在配合和接受治疗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光煜.传染病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

[2] 催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篇8

【关键词】 炎琥宁;病毒唑;流行性腮腺炎;颌下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感染流行,临床上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征,各种腺体组织及器官均可受累。2009年5月我院所属地段某小学暴发流行性腮腺炎合并颌下腺炎83例,我科采用炎琥宁静滴配合中药外敷,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门诊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合并颌下腺炎的患者,共计83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证实有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腮腺、颌下腺弥漫性肿大,其中低热24例,中热44例,高热11例;但无炎、心肌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龄8~13岁;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免疫状况均无差异(P>0.05)。所有病例都是新发患者,未服用抗病毒药物。

1.2 治疗方法

(1)观察组43例,每人给予炎琥宁(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按10 mg/kg,加入5 % GS 100~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在体温降至正常后继续用药3 d, 7 d为1疗程。(2)对照组40例,给予病毒唑10~15 mg/kg,加入5 % GS l00 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7 d。 (3)其他:两组均予青黛调醋外敷患处,其他对症、休息两组相同。

1.3 疗效判定

按两组病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好转所用的时间判定,(1)显效:用药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腮腺及颌下腺局部肿胀、疼痛消失。(2)有效:用药96 h内体温恢复正常,腮腺及颌下腺局部肿胀、疼痛较用药前缓解。(3)无效:用96 h后体温仍不稳定,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60,P<0.01),详见表1。 两组病例治疗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引起,属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人体上呼吸道黏膜后进人血循环;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全年均可发病,以春冬季最多见,起病急、发热、畏寒、头痛、咽痛、全身不适,1~2 d后腮腺开始肿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体温达39~40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弹性或为轻度触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全程10~14 d,少数患者可合并脑炎,青春期患腮腺炎易并发辜丸炎和卵巢炎等。其传染性很强,腮腺炎患者在腮腺肿胀的前7~9 d都具有传染性,快速有效的治疗和隔离是控制传染的最好方法[1]。

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目前临床上较多使用病毒唑,该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对DNA、RNA病毒均有抑制,主要对RNA病毒有效,一般认为长期大剂量用药时才会出现不良反应。近几年临床实践表明,即使在治疗剂量,甚至在低剂量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并能引起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作用。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3例流行性腮腺炎用药后观察,应用炎琥宁观察组有效率95.3 %明显高于应用病毒唑组的80.0 %,主要表现在缩短病程、减轻毒血症状方面。炎琥宁是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提取物——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而制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并经加工成冷冻干粉针剂。

病毒灭活实验表明,穿心莲内酯对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有灭活作用,并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及体液免疫力,促进CD4/CD8水平变化,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双重功效[2]。它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对腺病毒、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有灭活作用,能减轻病毒血症,延缓病毒所致的细胞病变的发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它能减少组胺等致炎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使腺体周围结缔组织充血、水肿、纤维素渗出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的侵润明显受到抑制,上皮水肿消失,管腔内坏死细胞及渗出物被白细胞吞噬,唾液排泄通畅;同时对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结核杆菌及肠道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抗生素合用能起协同作用,无不良反应,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感染[3]。因此炎琥宁不但具有抗生素的抗菌消炎作用,又具有抗生素没有的抗病毒、解热、提高机体对病原体感染应激力、镇静等作用,且没有耐药性、菌群失调、肝肾功受损等不良反应,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在控制症状、体征和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759.

篇9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362-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发现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EB病毒后易引起IM,病情也容易恶化,死亡率较高。主要由EB病毒(EBV)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IM还可以影响到全身各个系统,诸如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IM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6~75岁,其中16~30岁26例,30岁以上4例,平均(25.33±2.45)岁。

1.2 临床表现 (1)发热:16例,体温波动在37.8℃~39.6℃,呈不规则热型,热程为3~14天。(2)浅表淋巴结肿大:18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明显,其次为颌下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局部无明显疼痛及触痛。(3)咽峡炎:17例,以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为特征,其中扁桃体上出现白色渗出物8例,1例局部形成假膜,1例上腭伴有出血点。(4)眼睑水肿:3例,不伴有明显肉眼血尿、高血压及头痛。(5)鼻塞伴呼吸困难:8例,出现张口呼吸、气促及睡眠打鼾,不伴有流脓鼻涕、打喷嚏等症状。(6)黄疸伴肝肿大:1例,伴厌食纳差,不伴有“肝炎”病史及接触史。(7)皮疹: 4例,表现为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不伴有猩红热接触史,不伴有过敏性疾病史。(8)脾脏肿大:4例,不伴有血液系统症状。同一病例有上述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症状同时或者先后出现。

1.3 实验室检查 在30例患者中29例WBC总数均>10×109/L,最高达25.6×109/L,分类均为淋巴细胞增高,并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占0.1~0.66,最早1例于起病第2天即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约0.39);1例来诊时已是发病第7天,多次复查WBC总数均正常,分类淋巴细胞为主,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约0.1)。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

1.4 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均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及丙种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积极治疗合并症。所有病例均治愈且无后遗症。

2 结果

30例IM患者中检出血异型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10%以上)23例(76.7%)。血小板计数均正常。21例进行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阳性(1:80以上) 3例(10%)。30例用酶联玻片法测定EBV抗体(抗VCA-IgM ),阳性28例(93.3%)。检查肝功能30例,而血清丙氨酰转氨酶(ALT)升高28例(93.3%),其中200u/L以上21例(70%)。LDH升高8例(26.7%)。TBil升高4例(13.3%),最高达279.8mmol/L。甲~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均阴性。尿蛋白升高(++)2例。

3 讨论

IM早期症状轻且无特异性而易被忽略,比较IM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依次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皮疹,IM还可出现双眼睑浮肿,有文献报道双眼睑浮肿发生率为45.8%,较皮疹高[1],本组发生率为36%,亦高于皮疹,我们认为双眼睑浮肿是IM重要体征之一,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从本组病例中可看出,可有血WBC总数正常的IM,临床应引起注意,对于此类病例可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病毒学依据做出诊断。PCR法可检出B细胞内的EBV-DNA,患儿血清中检出高浓度的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耗时段等特点,使其在EB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变得越来越重要[2]。本组29例行PCR法检测EBV-DNA,24例阳性,从病原学诊断上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而文献报道儿童IM肝损害以血清ALT升高为主,且多为轻到中度升高,多数升高仅在100u/L以内,仅少数伴有恶心、呕吐、纳差、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未发现黄疸[3]。儿童IM肝损害发生率约75%[4]。说明肝脏损害程度及肝损害发生率似与年龄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肝损害发生率越高,且损害程度越明显。但因临床病例数过少,不能充分说明问题,有待进一步总结分析。 IM主要病理变化是由于T淋巴细胞的增殖,肝脏损害为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主要表现为肝门区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5]。也有报道重型IM所致肝细胞呈散在液化性坏死[6]。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0-724,821-827.

[2]邓继岿,郑跃杰.中国实用儿科学. [M]辽宁: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2006,123-125转贴于

[3]金玲,减晏,王殿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杂志,2000, 5(6): 268-269.

[4]吴梓梁,邹亚伟.小儿EB病毒感染[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6):335.

篇10

【关键词】 血行感染; 前列腺脓肿; 诊断; 治疗

血行感染引起前列腺脓肿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很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从而延误治疗,一般的逆行感染致前列腺脓肿有下尿路操作史或下尿路感染史相对比较容易诊断,但血行感染致前列腺脓肿因为临床少见,局部症状不典型,未形成脓肿前B超、CT易误诊为前列腺肿瘤,临床要特别注意。1995年2月~2010年12月本院共收治血行感染致前列腺脓肿5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患者年龄29~60岁,平均42.3岁。本组所有病例均无下尿路医源性操作史,无下尿路感染病史。主要临床症状为会明显疼痛,排便困难,里急后重感3例;排尿困难,排尿疼痛2例;所有病例均无尿频、尿急等下尿路刺激症状。发病前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经直肠指诊均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触痛明显,3例有明显的波动感,尿常规检查无异常,B超、CT均提示前列腺肿大,其内可见低密度区或者混合密度区,2例诊断为前列腺脓肿,3例误诊为前列腺肿瘤,1例并肝脏多发脓肿。所有病例均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确诊。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支持治疗。3例抗感染效果不佳,经硬膜外麻醉下行尿道电切前列腺脓肿去顶术排脓治疗,术中于膀胱颈和精阜之间,前列腺隆起最明显处切开脓肿壁,完全去除脓肿顶部,切开时见大量黄白色脓液涌出,完全扩大切口,打开脓肿分隔,使引流通畅,留置尿管,术后患者病情迅速好转,其中1例合并多发肝脓肿者经抗生素治疗6~8周,结合中医中药采用辨证论治予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4~8周复查B超、CT可见脓肿消失。

2 结果

5例结合临床症状、直肠指诊、尿常规、B超、CT、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均确诊为血源性前列腺脓肿,所有病例均行联合抗生素治疗,发热、乏力等症状5~7 d缓解,3例排尿困难、里急后重感缓解缓慢,无尿频、尿急症状。3例行前列腺电切脓肿去顶术,症状缓解。2例经抗生素治疗5~8周,同时联合物理治疗症状逐渐缓解,其中1例合并肝脏多发脓肿,8周复查B超、CT症状消失,5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0~24个月,未见复发,无逆行,正常。

3 讨论

3.1 前列腺脓肿及血行感染性前列脓肿的发病情况 前列腺脓肿的发病率不高,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近年来发病率还在明显下降。文献资料、教科书多认为逆行性的尿路感染以及感染的尿液在前列腺内返流,是前列腺脓肿最常见的原因,致病菌主要是淋球菌、大肠杆菌。而本组所有病例均无下尿路感染症状,追问病史前期均有发热、乏力、咽痛、咳嗽史,入院前均给予抗感染治疗。血行感染性前列腺脓肿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致全身状态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绝大部分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确下尿路感染症状,可逐渐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排尿困难、尿痛,经肛查、B超、CT提示前列腺肿大,其内有低回声区,周界不清。

3.2 血行性感染致前列腺脓肿的诊断 血行性感染致前列腺脓肿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无下尿路刺激症状。发病也较为缓慢,从前列腺微小脓肿逐渐发展演变甚至融合到出现临床症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医师对于血行性感染致前列腺脓肿诊断的困惑,误诊的几率比较高。本组病例年龄较轻,4例为排便困难、里急后重收入内科,经行B超、CT检查均考虑前列腺肿瘤,特别有1例患者肝脏多发小脓肿,考虑为前列腺肿瘤晚期并肝转移,经会诊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抽出黄白色脓液后转入泌尿外科。本病例主要症状为会疼痛不适、排便困难、里急后重、排尿困难、尿痛,可伴发热、乏力全身症状(尿常规未见白细胞),无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为其特点。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直肠指诊可发现括约肌痉挛、温度高,前列腺肿大、触痛明显,有时可触及波动感。影像系检查在诊断前列腺脓肿上有重要地位,B超检查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可见前列腺形态不规则,呈非对称性增大,包膜完整,其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低回声区,边界不清,而经直肠B超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目前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CT平扫时可表现为前列腺不同程度增大,局限或多发的低密度区,缺乏特征性表现,而通过增强扫描表现为其内呈均一无增强的低密度区,而病灶边缘变得清楚,即典型的脓腔壁环状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是没有完全形成脓肿前,B超和CT均不易和肿瘤鉴别。

对于血行性感染致前列腺脓肿的诊断,笔者总结以下经验:(1)发病以突然发生发热,或者逐渐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排尿困难、排尿疼痛,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2)对于怀疑前列腺肿瘤的年轻患者应该常规指诊可触及前列腺肿痛、温度高。(3)追问病史有近期发热史或者上呼吸道感染史。(4)有怀疑即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前列腺脓肿可能性较大。症状改善不明显,尽早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明确诊断。

3.3 血行性感染致前列腺脓肿的治疗 治疗方式和逆行性感染致前列腺脓肿方式基本相同,分为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直径很小或者小于1.0或1.5的前列腺脓肿作为药物治疗的指征,抗生素的应用以脓液培养和血象结果为依据,早期适量用药,用药时间要足够长,后期加用中药治疗。本组1病例脓肿大小1.5 cm×1.5 cm,合并多发肝脓肿,经近6~8周的抗生素治疗后联合中药治愈。如在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或者脓肿直径较大,大于3.0 cm×3.0 cm,就要尽早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经会阴式直肠切开分流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因创伤大,很有可能引起尿瘘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已经很少使用。经会阴穿刺治疗前列腺脓肿虽有微创等优点,但因脓肿之间往往有多个分隔造成引流不充分和脓肿复发的后果。经尿道切开引流,用电切术切除脓肿顶部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方法,可以充分打开脓肿间分隔,具有引流充分、对患者损伤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微创等优点。手术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尿道内括约肌,可以起到避免逆行的效果,保护外括约肌可以避免尿失禁。脓肿如果较大时,可以直肠指诊引导下行电切治疗,可避免损伤直肠。本组病例中3例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效果满意。对于血行性感染引起的前列腺脓肿,可以不行膀胱造瘘术引流尿液。本组手术病例术后均留置过尿管,但仍建议留置尿管时间不要过长,预防继发逆行感染。后期结合中医中药治疗,采用辨证论治予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古建飞,王培乐,石新华.前列腺脓肿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J].中国综合临床,1999,15(4):129.

[2] 周任过,何家扬.前列腺脓肿的诊断和治疗(综述)[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20(S1):126-127.

[3] 窦文广,王清华,李长松.前列腺脓肿的CT诊断初探[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9(5):388-389.

[4]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87.

[5] 程育胜.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并发症14例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