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区自评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0 01:2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型社区自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型社区自评报告

篇1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目标管理 评价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是随卫生改革而出现的一项新课题,缺乏管理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的重复性、交叉性而造成一定的推诿性、依赖性;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块是医护人员屡职(月)综合评价量表。

方法

评价表依据此表是根据“深圳市社康评估操作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使评估标准进一步行为化、具体化、过程化,确保社康中心管理到位,更好地回应市卫生局系统的指令。

评价表内容评价表共6个项目,分别是:①医疗(权重2.5);②预防(权重1.5);③保健(权重2.5);④康复(权重1.0);⑤健康教育(权重1.0);⑥资质(权重0.5);⑦营销(权重2.0)。每个项目对应各自的行为方式。

医疗:①按时完成个人、家庭健康档案;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书写医疗资料;③熟练掌握并运用医疗技术;④无误诊、无医疗事故发生;⑤紧急救护及时、措施得当;⑥“双向转诊”记录规范,过程完整,无滞留病人;⑦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度;⑧正确使用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及时。

预防:①独立、规范地完成各项免疫接种工作:②明确社区健康问题,适时进行医学调查;③掌握传染病的现场处理及报告制度;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操作规范;⑤掌握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保健:①准确动态地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情况、专案管理;②重点人群定期随访,记录准确;③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药具发放和咨询服务;④个体健康教育与日常诊疗工作相结合。

康复:①残疾人的专案管理;②落实各项康复指导措施,定期随访:③建立、完善、落实康复训练档案。

健康教育:①经常性、有针对性开展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②专题讲座与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③编写健康教育资料。

资质:①严守医德医风格项规定,热诚耐心为社区居民服务;②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③严于律己、团结同事、服从统一安排;④有自身素质提升的规划与措施,按时完成继续教育。

营销:①人均就诊药费;②日均医疗收入:③日均就诊人次。

应用范围 ①社康站内,由站长考核员工:②社康科,由社康主任考核各社康站及站长。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或社康站的职责和功能有所不同,相应的指标可以调整或标化。此表用于医护人员屡职情况的月考量,连同本年度各自的工作责任目标,年末述职报告(总结),构成年度系列化的全方位评价。此表采用一评、互评和领导评价三结合方式,在今年屡职评价的总分计量中,自评和互评各占30%,领导评价占40%。年度的个人总分,全年屡职评价分占80%,完成工作责任目标占15%,年末述职报告占5%。

评价结果 表中所列的7个基本项目指向的是社康中心的主要职能、个人素质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行为方式”对应的是屡职行为准则或具体要求。评价者应以此为依据对被评价者的屡职行为和工作效绩(包括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地确定A、B、C、D 4个等级中的1个。其中,A为优异,B为良好,C为一般,D为合格,E为不合格。量化评分:A为2分,B为1.8分,C为1.6分,D为1.2分;100~90为优异,89~80为良好,79~70为一般,69~60为合格。所有评价项目中有一个E的总分就是不合格。

评价结果的校正 评价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实际反差过大的情况(如光环效应),可采取相应得统计方法特殊处理(如加权平均数、方差、集中量数等),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性。结果

2007年与2006年我社康中心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见表1。

从表1可见: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木的X2检验,P

2007年我社康中心与未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中心的病人满意率见表2。

从表2可见:对2007年是否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站的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本的X2检验,P

讨论

这项目研究是作为整体改革概念、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以社康中心功能为基础的,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以优化管理结构、改善服务行为为特征的适应形势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其应用目标在于打造人文环境,强化社康中心的服务功效,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工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目标管理的基本框架式是:管理运作系统和过程监控系统。

管理运作系统包括:①一体化目标的实施;②资源社会化的打造;⑧系统与组织的优化。

一体化目标的实施指:①操作制度章程:②工作时序目标;③功能行为目标;④个体行为目标;⑤岗位职责要求。

资源社会化的打造是指:①医院文化的建构;②学习型社康中心的推进。

系统与组织的优化是指:①组织管理原则;②服务流程的改善。

过程监控系统包括:①模式控制;②形成性评价;③档案考核;④随机调控。

“管理运作系统”的重点在于一体化的目标实施。一体化的目标由5个要素构成。其中的第一、第五要素体现了职务行为的规范和基本准则;工作的时序目标是中心年度总目标的层级分解,而个人行为目标则是它的具体体现和回应。显然这是一个纵横交融、拾级而上的目标管理网络。过程监控系统是目标管理运作的助推器,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事项,都有个“目标-达标-评价-冉达标”的基本模式控制。

社康中心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是个热门话题,正所谓“企业的成功,三分靠战略,七分靠执行”。社康中心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这样,要使它“六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执行力是个核心因素。

篇2

一、评选标准

依法治校是提升学校品质、建设品质学校的基础性、全局性工程。其核心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文化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就是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共同愿景,创新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环节,强化学校、家长、社区良性互动是建设品质学校的基本保证。评选标准分领导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架构、民主管理机制、教师权益保障、学生权益维护、法制宣传教育、办学行为规范等八项。

凡年以来有下列属一票否决情形之一的,不能参加本次评选:

(一)学校内部出现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二)学校管理制度与依法治校基本要求相违背,办学活动、管理秩序混乱,造成较大影响的;(三)发生严重侵害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在校内或社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四)发生应当由学校负主要责任的重大安全和学生伤害事故的;(五)以虚假材料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称号的;(六)发生其他与示范校称号严重不符的情形的。

二、评选对象和申报方法

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范围为我市行政区域内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及市属高校。

本次申报以推荐和自荐两种方式进行。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对照评选标准,从本行政区域依法治校先进单位中择优向市教育局推荐(区域中小学校〈不含幼儿园〉数不到30所的最多推荐1所,超过30所的可推荐2所,超过80所的可推荐3所,学校数以《—学年初市教育事业概况》为准,详见附件2)。各地要在充分体现示范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可适当推荐在依法治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民办学校。符合条件的市属高校和直属学校,可直接向市教育局申报。

所有参加评选的学校应以校长(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育局报送申报材料一式15份,材料内容应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包括近五年来的获奖情况)、对照评选标准的自评情况、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的主要成效或成功经验。材料应简明扼要,字数控制在1万字以内。学校还应根据评选标准做好相应台帐,以备检查。对于评选标准中有关“校务公开”、“平安校园”等内容,参评单位不必为迎接本次检查评比重新制作台帐,可以直接使用专项检查的台帐资料,实现同类材料的通用,以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向市教育局报送推荐报告,推荐报告每校一份,内容应包括该校依法治校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色及其在本地的示范作用、推荐意见等。

各地各校应保证申报和推荐材料的真实准确,如发现存在与申报材料不符的事实,将取消有关学校的评比资格,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三、评选程序

本次检查评比由市教育法学会邀请教育界、法学界有关专家等成立评选小组,对候选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核。评选小组将在审阅申报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评定参评学校依法治校的整体情况,并签署评估意见。评选小组还将对候选学校进行实地检查并听取汇报。市教育局将根据评选小组评估意见综合评定依法治校示范校。

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名单将在市教育城域网公示一周。公示期间被提出异议的学校,市教育局将组织人员调查、核实。公示期满无异议或经调查核实不存在不符合评选条件的学校,由市教育局授予“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并予以表彰。

四、复查程序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定期复查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要求,在开展第四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同时,市教育局将对第二批省级、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进行复查(名单见附件3中加粗字体)。复查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第二批省级、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要对照评选标准进行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的第二批省级、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进行复查,并出具复查报告。市教育局将组织人员,结合第四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候选学校实地检查进程,对第二批省级、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复查工作进行抽查。复查中发现有属前列一票否决情形之一,并经核查属实的,取消“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

五、时间安排

申报截止期为年3月19日(周五)。第四批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申报材料、推荐报告及第二批省级、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自查、复查报告,请于年3月19日前报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附电子稿)。

实地检查的具体日程安排在申报工作完成后另行通知。

篇3

[论文摘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是摆在全国电大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开放大学的建设既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开放大学在办学定位、服务对象、专业与课程建设、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应该对电大30多年办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质量保障、教学模式进行理性总结。在此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落实办学自主权,做好国家、省级开放大学的协作与分工。

[论文关键词]开放大学 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为持续深入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标志着开放大学建设已经跨越电大系统创办以来的愿景描绘阶段,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日程。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已经通过周务院教育咨询委员会审批,上海、北京、广东、云南、江苏等省市政府均已向教育部提交了创建本地开放大学的报告及方案。然而,开放大学挂牌容易,如何建好办优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一般而言,事物的发展既有其内在的逻辑,又与所处的环境及其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因此开放大学的建设既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也应该对电大30多年办学实践进行理性总结,在此基础上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

一、国外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值得重视

远程教育比较研究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同外开放大学的经验与教训,其中既包含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因索,也包含了带有民族国家甚至校本特质的个性因素。其间的一些具体举措可以作为办学实践的参照系,那些带有共性的成分则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办学定位

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各个院校因其不同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和办学品味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国际知名的开放大学从创办起就打破了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为社会大众接受高等教育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国民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并通过政府顶层的法律制度安排得以确认,为开放大学的办学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英国皇家特许状规定,开放大学要毫无限制地为所有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印度《大学法》明确指出,开放大学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民主化的一种手段,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泰国的开放大学坚持终身教育的原则,通过提高知识水平、扩大教育机会来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以色列开放大学则在发展中贯彻“增加平等,扩大开放”的根本原则。相同的定位构成了开放大学的明显特质,即对教育公平与民主的庄严承诺。

2.服务对象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开放大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教育与培训的多样化需求赋予开放大学更多的社会责任,开放大学纷纷拓展服务功能,把广大社会成员作为其服务对象。其组织形式、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也日益趋于完善化和多样化。各国开放大学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上有许多探索和实践,如: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积极致力于为社区服务;美国凤凰城大学和西部州长大学发展网络教育,服务于在职人员的能力提升;荷兰开放大学开设各种终身学习课程满足大众需求;德国开放大学主要承担了高水准、多形式的研究任务,并承担了教师职业培训和远距离函授任务;法国的开放大学为不能升入正规大学的青年开设不同程度的大学课程,如外语、教师资格备考课程以及在职培训课程,以缓解教师短缺的矛盾,等等。

3.专业与课程建设

英国开放大学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将学校融入英国高等教育的大系统,又形成了自身课程建设、多媒体一体化教学、学生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特色。在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中,所需媒体的形式和性质既取决于教学需要,也取决于资金预算。其课程组结构保证了课程开发的高质量,基于教育技术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实现了课程多媒体教学包的有机组合,同时将教学过程寓于文字教材中,将教的过程融入学生学的过程,通过教材替代教师授课来优化教学效果,从而在远距离开放学习材料的设计开发方面成为世界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领跑者。

在课程教学方面,英国开放大学从建校之初就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和实施本科教学。学生有高度的选择权,根据其所得学分获得证书或本科学位。开放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自主组合相关科目而不受学科界限。从1998年起,其本科教育从以课程为单位转变为以专业或专业资格为单位组织教学。以纸质教材和音像制品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包有DVD、CD—ROM、计算机软件、网页等,还有一定的在线课程。所有课程都包含电子学习活动、网上辅导、合作学习、小组自评、电子图书馆资源查询、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内容。

4.学历教育

国外开放大学大都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全面实现大学功能。其中,英国开放大学与其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完全对接,分为本科、研究生、基础学位、学历文凭教育、证书教育等类型,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和专科(协士)学位,其中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开放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人学资格要求和其他大学基本相同。课程型研究生学位包括人文硕士、理科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包括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及研究硕士和哲学硕士。职业教育性质的基础学位教育层次低于本科,其学分值是英国学分积累和转换机构所要求的240学分。参加基础学位学习的学生没有入学资格要求,完成基础学位学习后的学生再修120学分的三级课程即可获得学士学位。证书教育是单科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学业资格证明,也可以作为通向大专学习和本科学习的成绩基础。学历文凭教育比证书教育层次要高,其文凭可用于证明已获得一种专业范围的学历。

5.非学历继续教育

国外的开放大学一般都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英国开放大学素有提供非学历教育的传统,以修读单科课程的形式为希望拓宽或获取专业知识而不想读学位的成人提供社会教育课程。社会教育课程扩展到了父母教育、卫生与生活方式教育、消费者教育、一般从业者教育、社区成员教育,以及以个人的职业发展为中心的继续专业发展教育、雇员技能教育、全国职业资格教育等。

二、对电大30多年办学实践的理性总结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这个时期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都在面向在职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前一阶段主要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为社会提供高等学历补偿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逐步转向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开始向更具现代意义的开放教育转变。这期间,1000多万学员参加了电大学习,已毕业学员达700多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梦想。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辉煌,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开放教育经验。

1.办学系统

成就中国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辉煌业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运作有序的办学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运作,有效解决了我国高教资源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从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到基层电大紧密联系,同时又都是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如何有效协调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一直是电大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由于要担负服务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使命,开放大学对系统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脱离了系统,任何一所开放大学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开放大学建设既要进一步优化系统运行结构,还要进行办学责权利的重新调整,促进电大系统各层级的和谐发展。

2.质量保障

质量问题历来是远程教育办学实践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样必定是开放大学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核心课题。由于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来源的复杂性和师生在空间上的“准永久性”分离,质量问题的解决比传统校园教育更复杂也更棘手。现实中,普通高等院校被社会视之为正规军,而广播电视大学和筹建中的开放大学则主要从事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全国电大勠力同心,上下配合,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教学与管理,已形成较为严整、科学的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如学规制,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建设大协作,进行教学工作年报年审等。中央电大实施多年的“五统一”,对点多面广、学生人数众多的这所超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但是这种做法也对充分发挥基层电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了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开放教育的本质特性。对此,我们应该遵循开放教育的规律,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方面,要通过对传统大学的仿效和靠拢以获得“体制内认同”;另一方面,要在认真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多维互控、分层把关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开放教育的社会声誉,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模式

全国电大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近些年由于广泛使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模式更新换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观念被逐步接受,个别化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往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尝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反对简单采用技术灌输知识,主张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上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互联网、电话等信息手段进行学教沟通,开展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但在现实中,一些办学单位仍然按照传统教学的经验堆砌资料、灌输知识,网络教学的特质和学习者的需求得不到体现。同时,统一的考试制度也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电大形成了“一个系统、一座平台、一个品牌”的办学格局。脱离这一基本盘,从中央到地方的任何一所电大都不能成其为一个完整、自足的办学实体,也不具备与同层级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竞争的实力。因此,开放大学建设应当是在电大系统现有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而非推倒重来、各自独立。为此,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式与任务要求,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责权利关系等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增强系统办学的整体优势;二是落实办学自主权;三是做好系统内各层级尤其是国家、省级开放大学的合理分工。

1.整合教育资源

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领下,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协同发展,促进开放大学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沟通、互补与融合的灵活有效的办学机制建设。比如,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机制,实现不同远程教育系统之间、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等其他教育形式之问学习成果的纵向贯通、横向衔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网络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实现开放大学与各行业、企业和学习型社区的对接;建立休闲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个性化学习的服务机制。促进社会成员学习的终生化。此外,还要促进电大与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的沟通,逐步实现三者联合,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体系。为此,可将专业、课程、文字教材、学分和考试的要求、标准统一起来,考试成绩和学分互通互认,增强开放大学考试的信度,确保生源和教育质量,为那些不在开放大学注册、不需助学辅导的完全自学者提供学历认证的机会,并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三者各自为政、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效益不高的难题。所有这些都需要国家开放大学社计出整体框架与规范,并取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为开放大学的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

2.落实办学自主权

电大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系统平台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作为系统龙头的中央电大,其更大意义上是个教学管理机构,没有独立授予学位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办学自主权是大学发展的关键要素。开放大学建设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取得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办学自主权必不可少。为了进一步做强做精远程开放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开放大学办学应该构建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学历教育体系,独立自主地授予学位。同时,在系统内部必须赋予省级开放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加强其办学实体建设,如将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设置、毕业证发放与学位授予、教学点和考点设置调整等权力下放给省市开放大学,以增强其办学活力。

3.国家、省级开放大学的协作与分工

篇4

译者按:在完善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后,新加坡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运用ICT进行自学和合作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授权并支持当地学校实施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项目。 网络健康课程计划(The Cyber Wellness Program)负责把ICT与普通课程相融合,帮助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相关研究人员追踪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上网情况,国家教育信息化门户网站允许家长访问,也允许“学生大使计划”(Student Ambassador Program)成员访问以促进同伴教育。 ICT导师计划(ICT Mentorship Program)旨在通过各个基层学校教师把ICT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新加坡政府通过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对全国教育进行管理。教育部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的主要机构,负责整个国家的课程制定,包括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进度、教科书的选择和考试测评等。此外,还有10个教育机构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它们分别是: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Council for Private Education);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for Technical Education);研究东南亚地区社会政治、安全和经济的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组织非正式学习的新加坡科学馆(Singapore Science Center);负责如小学毕业考试等国家考试的新加坡考试与评价局(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和教育部直属的5所理工大学(About Us website)。

教师培训主要由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承担,该学院提供职前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Cheah 2010b)。由教育部确定培训教师的总人数,并支付培训的学费。国立教育学院有3种课程: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一年制研究生课程和两年制研究生课程。教育部在招生时就已选聘好教师,入选的教师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工资补助,毕业后直接接受分配。同时每位在职教师需要接受100小时的培训,经费由教育部支付。国立教育学院提供两种类型的在职培训:一种是提供科学、教学或教育文凭的硕士学位课程培训,培训学费由教育部支付;另一种是针对在职教师设置的专门课程培训,由教育部挑选教师入学,参加第二类培训的教师不会获得学位。如果国立教育学院无法向某些教师提供培训,教育部会将培训任务转给其他机构。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根据新加坡2000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6~15岁之间的儿童必须在小学完成6年的义务教育(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Website)。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免费的公立学校,也可以就读由社区组织、宗教团体、公民或企业集团创立的私立学校。所有学生都要在六年级末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他们将被分配到不同教育类别的班级进行学习,包括:特殊班、快捷班、普通学术班和普通技术班。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申请不同类别的大学。

教育部虽然拥有极大的教育管理权,但却把教学大纲的监督和实施权委任给学校。学校管理和课程实施情况监督,也具体由学校领导负责,教育部不直接参与。

二、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新加坡的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制定,主要是针对6~15岁的学生。每隔5到6年,教育部会对信息化规划进行更新升级,新规划一般建立在以往规划的基础上,并体现出各个时期不同的需求。

第一期规划于1997年开始实施,重点从技术(即硬件、软件和网络连接)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确保教师掌握使用ICT的基本能力。第二期规划于2002年开始实施,以能力建设为目的,把ICT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如机器人和3D身临其境的环境。教育部创立优秀教育机构和研究试点,推进ICT与教育实践的成功整合。相比一期规划,二期规划开支有所减少,因为一期规划需要大量的投资用于购买所需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三期规划起止时间为2009年至2014年。在已经成功实施的前两期信息化规划基础上,教育信息化规划不只局限在试点学校,而是拓展到整个教育系统。第三期规划制定的教育结构和政策,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并形成新的理论。

第三期规划的目标把重点放在了“随时随地学习”上,让学生“通过有效运用ICT培养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有辨别能力和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应用者”。这其中包括3个关键因素,一是学校的领导,能够提供导向,制定远景规划,创造有利的环境;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指导学生;三是包括互联网连接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每位学生都可以进入学校和教育部网站的主页。

教育部正在实施多种整合课程,其重点是ICT教育同教与学方面的整合,并满足信息系统支持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原规划的指导思想仍然贯穿于三期规划。教育部起草了实施策略,包括以下5个关键方面。

1.课程、教法和评估

制定一套特定的ICT学习实践,并将其纳入教学大纲;制定学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为学校搭建对话的网络平台,并为教育部“评选优秀课程教学示范”服务。

2.网络健康课程计划

在公民、道德教育和其他课程里引入ICT;对学生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为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便他们能有效地实施这些课程。

3.专业发展

教育部为教师提供“以实践为基础,塑造目标教学行为的差异化专业发展”。此外,教育部还把重点放在学校非教学人员的职责强化上,以进一步支持ICT与教育的整合。

4.研究与发展

重点放在教学原则和课堂实践上,发展ICT浸入式学习实践,构建多媒体互动数字环境,实施学校教学改革。

5.ICT基础设施

力争到2011年在所有学校安装光纤电缆,网络连接速度达到100 Mbps;为学生安装可以连通校外的移动设备;制定学校学习管理系统互操作标准。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标题:《教育信息化第三期规划》

出版年份:2009年

网址: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665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政府向私立机构咨询来制定教育政策和项目,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特定需求。政府与私立机构依照共同的目标制定合作协议。例如,在教育部与微软签订的协议中,由微软提供资源、资金参与教育部相关计划,如“网络健康课程计划”和“专业学习发展计划”。

三、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2002年底一期规划结束时,新加坡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新加坡目前仍然在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如给学校安装光线电缆以提高上网连接速度,完善移动设备实现“没有墙壁的课堂学习”,并方便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三期规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四、在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改进学生学习

(一)学生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谢汉文博士(Dr. Horn Mun Cheah)表示,“新加坡现有的考试制度很好,所以我们不只注重考试分数,我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在21世纪的竞争力,学生运用ICT加深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者”。就21世纪的学生教育信息化竞争力的评测来说,新加坡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它在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2009年版)中已经做了定义,确定6~16岁学生最基本的ICT使用能力。此标准适用于技能领域,如电脑基本操作、互联网搜索、文字处理、多媒体、电子表格、通讯工具和数据收集工具。此标准强调信息伦理道德和安全法规,教育部目前重点优先项目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适用此标准。此标准参考了ICT国际标准和学校课程实践。标准是通用的,适用于学科领域和课程。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作为实施策略中5个关键方面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教育部已采取了各种方法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明确规定网络健康课程的目的是培养:(1)熟练和高效的计算机使用者;(2)有辨别能力的计算机使用者,能够识别网络内容和来源,避免被人恐吓或成“网瘾”;(3)有道德的计算机使用者,遵守法律准则和道德操守。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指定在校教师与学校领导为网络健康协调员,把网络健康主题整合到普通课程里,特别是公民课程与道德教育课程(社会科学)。此外,网络健康课程包括学生大使计划,即挑选在校学生作为榜样,接受专门培训并在学校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网络健康活动,将会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Cheah 2010a)。相关研究人员执行网络健康研究计划,追踪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上网情况,如学生对网络游戏沉迷。教育部还将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发教育信息化在线门户网站,方便他们咨询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教育计划中关于交互式数字媒体的研究发展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由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其目的是把新加坡发展成交互式数字媒体中心,建立新加坡教育品牌(Government of Singapore Website)。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从国家研究基金获得340万美元资助,研究工作主要涵盖以下3个方面:①开发新型交互式数字媒体内容和设备;②了解学生必备的交互式数字媒体读写能力;③研究交互式数字媒体对学生社交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未来学校计划资助小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把尖端技术应用于课堂,尝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高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与指定的科研队伍一起实施该计划,并得到来自行业合作伙伴的支助。被选作第一期试点的6所学校证明了ICT能成功整合于普通课程,因此也获得了许多资助,其中包括可以聘用4名以上教师所需的经费和相关技术的支持。到2015年,该计划预计拓展到15所学校——约占新加坡所有学校的5%。

此外,每所学校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与学生和家长共享信息。家长可以在网站上了解课堂活动、作业和其他活动。家长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信息交流与学校沟通,填写相关表格,并阅读有关的活动公告。教育部为所有学校提供教育信息化门户网站路径,但学校可以选择自己的信息系统,只要它符合信息化技术标准。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教育部正在制定ICT专业发展框架,目的是使所有学校员工学会并运用ICT,指导学校成功实施教师教育信息化方案,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评估或问责教师的手段,否则可能导致教师间不必要的焦虑(Cheah 2010b)。教育部并没有制定方案以测试教师运用ICT的能力。但教师至少应达到学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0)。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教育部没有制定关于教师运用ICT来实现专业发展的项目。但教师需要访问教育电子坊2.0(Edumall 2.0),该平台是由教育部开发的数字资料库(Edumall 2.0 Website)。

ICT综合导师计划是教育部推广ICT的成果之一,它使得教师在各自学科领域能够熟练运用ICT来进行教学。ICT导师经过严格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帮助他们的同伴创建和培育学习型社区。ICT导师预计每年在学校至少培训两位教师,同时协助将ICT整合到普通课程中。ICT导师还可以使用教育电子坊2.0,讨论按学科分类的主题。ICT导师将在4年内分阶段接受培训,到2012年每个学校都有4名ICT导师或ICT导师,约占在校教师人数的5%~8%。

六、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虽然新加坡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但教育部把权力下放给学校进行自主办学,要求学校依照教育部认同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如教师的培训时间、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工作经验及任期制度。自评分数是评估学校领导表现的重要因素。调查组大约每5年会核实一次自我评价的结果。

(一)数据系统的投入

教育部还使用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即包括学生成绩、学生能力和学生全国性考试分数等数据在内的学校信息率。教师可以利用该门户网站完成行政工作。访问权限仅限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

(二)国家ICT项目政策评估工作

教育部在2009年开始追踪研究学校实施第三期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情况,以了解取得的进展并不断对其进行调整(NIE Website)。该研究旨在获取有关教师与学生对ICT应用于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反馈信息。研究方法包括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ICT领导才能、ICT的运用、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研究方法还包括课堂观察、与师生的小组讨论。目前第一阶段正在进行中,主要集中在方法的论证,然后收集基础的信息,这样可以对学校发展进行长期跟踪。教育部将在国家范围内抽取试验样本。同时,私立机构进行课堂观察和个案研究,并收集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

(三)国家教育信息化指标的数据收集

教育部的目标是到2013年,所有学生能达到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Baseline ICT Standards)。教育部计划抽取20%的学校作为试点,采用任务型、自适应评估等测评方式,于2010年在小学、2011年在中学开始试行测评。此外,学校也将检测本校学生ICT方面的进步,这也是学校领导主要负责的一项任务,但是他们不需要向教育部提交任何正式的责任报告。

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篇6

一、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一)根据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要求,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将发展空间大,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建成品牌学校;撤并、改建占地狭小,没有发展空间,不适应城市规划要求的学校;全面整合条件差、发展慢的学校。市重点抓好高中阶段以上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强化对县(市)区教育布局调整的指导和管理。

(二)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子,逐步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办学。支持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参与民办教育资源整合和改组、改造。允许民办学校实行弹性招生。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先奖励、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

二、加强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五)将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市)区政府要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加快实现“双高普九”。

(六)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托幼一体化衔接,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七)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加强和规范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对县(市)区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行动态监控,对辍学严重超标的县(市)区,按有关程序取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称号资格,限期整改。

(八)取消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借读费,在接受各类教育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地学区内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

(九)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市、县(市)区、乡镇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逐步帮助学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和书本费,并对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辍)学。要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捐物助学,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取得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票据的,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十)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20*年起,所有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施免费教育,所需经费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

(十一)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年前,全市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创建5-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探索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高中。20*年,全市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年市区基本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十二)积极推进民族教育工作。扶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十三)提高各类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规模在2000人以上,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市急需的电子信息、经贸财会、餐饮旅游、汽车维修、机械加工以及其他新兴专业。要积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管理模式,带动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十四)健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学校专业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积极鼓励和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含高级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获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证书的,分别享受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关待遇。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中介机构,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创业开展咨询与服务。

(十五)加大成人教育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四高”人才培养工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和成教强农工程。加强社区教育,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努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突出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共同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建设。

(十七)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全面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杜绝各类传染病在学校传播。

(十八)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段学校全部推行新课改实验,高中学校开始试行新课改实验。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加大地方课程开发建设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十九)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公布制度,建立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制度。建立中小学用书管理、检查制度,杜绝未经审查和批准的教材、教辅材料进入中小学校。

(二十)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中考模式和办法,强化过程性考核,简化选拔性考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及反馈,形成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十一)加强对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管理。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进行校长职级制改革。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建立对校长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绩能考核。拿出部分学校领导职位,实行公开竞聘。

(二十二)严格按照省定编制标准核编定员,及时调整不合格人员和补充新师资。核编工作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学校教学的基本需求。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二十三)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定期进行资格考试,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二十四)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实行动态聘任办法,允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转岗聘任,不断进行优化组合。实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按照以岗定薪,按业绩定报酬的分配原则,向优秀高层次人才倾斜,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建立优教优酬,优聘优薪的激励机制。

(二十五)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加强城市与农村师资交流。鼓励学校之间建立跨校聘任、跨校兼课、跨校培养学科教师等教育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对支教教师在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补助。

六、加强管理,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六)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县(市)区政府要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投入,确保税费改革中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用经费标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要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乡镇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二十七)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从现在起用3年时间消除现有危房。要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补助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二十八)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县(市)区政府应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预算,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