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设计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品设计策略

篇1

老年人口系数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老龄化和老龄化程度的指标。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系数超过10%,就可以称之为人口老龄化[1]。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3.26%[2],显而易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新的严峻国情。此外,我国老龄化还面临着绝对数量多、贫富差距大、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协调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存在老龄化问题的国家平均用了80年左右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而我国只用了27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3],人口老龄化过快决定了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时的滞后性。如何养老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2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2.1社区养老的界定

社区养老是西方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提出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成熟化的运行。国际上关于社区养老较为广泛的定义是,老年人居住在社区内,接受来自于社区志愿者、政府或非政府营利性组织以及其他机构的日常生活和医疗卫生服务[2]。结合我国传统养老方式,我国学者给予的定义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异的服务体系[4]。2.2国外社区养老及实践西方国家先于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在美国社区养老被称为“国家-社区型老年福利模式”,这一模式分为独立居住型、护理居住型和持续照顾型[3]。美国社区养老主要采用社区自理模式,即居民、志愿团体、营利性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项目安排参与进来,由社区主导,居民自愿参与,形成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日本在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也是世界上长寿国家之一。其社区养老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特色[5],小规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接受来自于社区的照顾。多机能是指把社区建设成为拥有多项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使老年人在家里就能获得多元化的服务。其次由于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社区养老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很多专为老年人提供的工业设计产品,如图1所示。

2.3我国现有养老模式

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主要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其中,居家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主体地位。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模式在九十年代末引入我国,随即在一些大中城市展开[8],包括北京太阳城国际养老公寓、羊坊店社区、上海静安社区等都已成为我国社区养老的示范化社区。早在1999年,上海静安社区成立了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龄、孤老和重病老人,采取跟踪、全程式照顾,它们有一支稳定有素的管理队伍,其服务有规范制度化的流程,包括了解需求、根据需求提供合适护工、服务质量跟踪等[4]。北京羊坊店社区针对社区老龄化问题,请专人设计了“一键通”呼叫信息平台,该设计采用无三级界面设计,其操作主要集中在首页,简化了操作流程,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预约服务[2]。

2.4社区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模式是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利资源整合,发挥各资源的长处,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优化的效果[3]。现阶段我国处于老年人快速增长期,老年人口的过度膨胀带来各种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引入能够帮助解决一系列的社会养老问题。2.4.1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当人类处于衰老阶段,身体各项机能都会有所下降,首先是生理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声觉、肌肉等方面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其次是心理上,老年人极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消极等不良情绪[2]。生理机能下降可通过科学渐进的锻炼来对抗,心理的不良情绪可通过沟通等方式排解。社区养老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使居家养老和规范的社区服务结合,通过专人专项的上门服务模式,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医疗护理、沟通交流等网格化梳理,更透彻的了解老年人的隐在需求,以便于更好的提供服务,从而缓解老年人机能下降带来的不便。2.4.2老年人社会养老需求人类老化的过程是多维化的,不仅体现在生理、心理上,还有社会角色的扮演上,与之相关的老年人需求也会呈现出多维化和复杂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已居于明显逐渐弱化的趋势,而机构养老的发展非常缓慢,同时受传统思想的限制,机构养老在我国的接受率普遍不高。做为养老主力的年轻人,在社会竞争的影响下远离家乡甚至走出国门去谋生已成为其无法尽孝的现实性理由。图2显示,老年人对上门提供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4]。基于以上原因,以居家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应运提出,可以不同程度的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养老问题。

3社区养老模式下相关产品的多维化需求

养老需求的多维性,必然造成相关产品的多维化需求。社区养老所能涉及的老年需求产品较为宽泛,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可能接触到的任何方面和场所,所以就量而言将会是个无限的数目概念。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各自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对同一件产品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所以,以社区养老为基础的需求多维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1国内外社区养老产品的现状

老年人逐步下降的身心机能和对科技发展的无关敏感度,使很多人认为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已经把老年群体排除在外。但很多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科技产品和老年人对此类产品的熟练操作程度以及他们因此享受到的精神愉悦性,明确地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产品的演进永远都以“人”为本,老年人群并非脱离科技发展的人群。例如:西方社区养老引入的医药管理装置—MedMinder,一种计算机控制的药盒,如果老人没有及时吃药,药盒会第一时间打通监护人的电话(如图3)[2]。我国厦门思明区为老年人安装的“电子保姆-智能居家宝”,将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和老年人档案以及各种智能感应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和中心平台系统与老人家人、民生110、志愿者产生网络联系,通过智能化设备保护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图4)[9]。目前“智能居家养老”作为社区养老的辅助信息产品已经开始在我国广泛普及开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杰佳通”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已经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多省市养老社区实现了合作。根据老年人身心特点、生活需求以及产品技术的发展,以社区养老为基础的老年产品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2基于需求的社区养老产品的设计目标

2014年我国老年群体的纵向数量已经达到2亿多,在横向量上老年人群的划分呈现复杂化,除年龄外,地区分布、工作性质差异、生活现状、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都加深了老年群体的多维化。在同一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社区养老模式下产品设计目标人群可以参照包容性设计原则。包容性设计通过满足通常排除在产品使用范围之外的群体的特殊需求,使产品面向更广泛的用户提高使用体验[2]。社区养老面对的服务对象恰好需要的就是包容性设计所提到的特殊需求。

3.3社区养老产品的需求点分析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借用古语点明,我们应该了解老年人之“需”。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养老模式下,大多数日常生活都可以在社区中完成,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保护措施未必能得到所有老年人的响应,所以社区服务也需要掌握度,而这个度,就是老年人的“机能需求”,重点在于心理需求。其次,老年人在社区中要完成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社区人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或是网络信息平台服务,但生活中总有被忽视的角落,老年人的身心特征承担不起任何闪失,所以老年生活中任何细微之处都是需求点,这可以被称为“细节需求”。另外,社区养老中的老年人在横向量上涉涵盖各种差异,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完善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是所有老年人的需要都能合情合理,这种需求被称为“差异需求”。

4产品设计策略

4.1基于“机能需求”的设计策略

老年人“老”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机能的弱化上,机能主要包括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身体机能指随器官、肌肉、骨骼等的老化而产生的医学上衰老现象,心理机能主要指老年期性格、性情、智力等心理方面的变化。相对于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的变化更能全面的体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社区养老中老年人的“机能需求”适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做相应的设计策略。情感化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过程需要了解相关人群的本能、行为、反思三种水平,本能即:产品外形与人的关系,行为即:人操作产品的方式,反思即:人对产品的精神满足(如图5)[2]。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需要可以用本能和行为水平来衡量,通过产品的外形和操作方式来满足这种基于身体变化的需求,而反思水平则是考虑到老年人的精神满足来适应老年人心理机能的需求。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其三种水平在实际运用中是相互融合的。无印良品的壁挂式CD播放器(如图6)堪称针对老年人使用的情感化设计的经典,其简朴的外观适合老年人的欣赏水平、简单的拉绳式的操作方式也顺应了老年人的机能下降,操作方式的简便和外观的简朴以及产品功能都特殊化的满足了老年人的自我个性需求。

4.2基于“细节需求”的设计策略

老年产品设计中的“细节需求”既是纵向量的创新又是横向量的精细化,在社区养老中的老年人生活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生活范围的限制、社区服务的集体化等,基于这些不同,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对生活细节的相关设计需求更加突出。细节的发现源于生活,最直接的设计策略就是沟通和生活追踪,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是“LivingLab”创新模式和用户自主设计。LivingLab是将用户置于开放性的真实生活环境,通过收集数据和与用户共同参与的一种研发创新模式[2]。用户自主设计是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13]。LivingLab实验室和用户自主设计都是与生活追踪一致的变相方法,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全面涵盖研究和老年人自身主动的参与,发现或许被忽略的细节需求,从而进行深化设计研究。Freedle是09年获得IF大奖的台湾本土设计(如图7),它可被视为针对老年生活的细节设计,考虑到老年人视力的下降,其设计的针眼部分采用软弹性材料,针孔处采用荧光设计,巧妙的简化了老年人穿针引线时穿线和找针孔的麻烦[2]。

4.3基于“差异需求”的设计策略

社区养老中的老年人群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各自的身体能力、生活经历、文化水平、认知观念等的不同,其对产品的需求也是各自不同,面对这些差异,可以引入以差异为基础提出的两种设计方法——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通用设计又称全民设计,指无需特别设计可被所有人使用(如图8)。包容性设计指主流产品的设计能为尽可能多的人群所方便使用。对于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的需求而言,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将这种需求融入大众化的主流需求,将差异尽可量缩小,该策略也顾及到老年人敏感的心理感受[2]。TOTO的老年助便器设计是满足差异需求的案例,该设计涉及到老年人如厕时的各个动作,从坐到水冲到起立都有相应的辅助设施(如图9)。

5结语

篇2

【关键词】价值转换机制 生命周期 设计策略

哈佛大学费农教授自196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到今天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从单纯理论上的完美模型跨越到今天具有了更多的实践意义和更多的表现形式。产品生命周期中价值空间的转换机制是市场营销学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揭示了产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通过分析产品种类和产品形式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企业清楚地判断产品的竞争能力,因而它成为产品设计策略的基本依据。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要求,使产品的核心价值始终符合消费者的兴趣与要求,才能在产品生命周期价值空间内总是延长其生命期限,增加其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空间转换理论出发,通过对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分析探讨,科学、合理、快速、有效地选择制订和实施相应的设计策略,才能使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更强、更长的生命力。

1 产品生命周期价值空间的含义

1.1 产品寿命周期

现代营销管理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lilip Kotler)在《市场营销原理》书中讲到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缩写为PLC),即产品销售和利润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产品的生命周期就是产品经过研究开发,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后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有五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2 产品价值空间

产品价值空间属于社会空间中的一种空间存在形式,是指设计师从事的构想空间,它是由文字和符号构成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欲望的目标和标准系统,是控制整个产品设计的工具。运用这一概念,我们便于用来描述一个产品的价值构成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3 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空间

在产品价值空间的寿命周期中,产品的核心价值会随着市场竞争等情况的变化而有一定的改变,这就是说在产品周期过程中,企业鉴于产品在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其产品核心价值的设计表达、制造、营销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改变,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不断更新、及时调整产品的核心价值,形成新的产品组合,采取措施缩减产品或服务的操作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通过更有效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2 价值转换机制与产品设计策略的互动原则

从企业经济活动出发,企业创造产品的价值周期一般分为产品开发、策划、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和再利用等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依存的经济活动,这一经济活动的存在又成为企业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由此看来,价值空间的转换机制已成为产品生命周期转换的外在表现。

2.1 导入期

2.1.1 阶段特征

新产品刚刚进入市场,这时消费者对新产品了解较少,还没有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消费者购买,因此销量增长缓慢,增长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了大量的费用,还要投入资金宣传新产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和产品的促销费用也较大。不过由于新产品刚进入市场,同类产品较少,市场竞争环境也较为宽松。

2.1.2 设计策略

企业结合产品生命周期价值空间提供的理论和依据,对市场做出科学预测。通过对产品价值空间的分析,识别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主要构成,分析其价值要素,运用大量的调研资料,找出那些在市场上受欢迎、成本小、增长速度快,最终可能更适应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价值要素,以这一要素为基础对其产品寿命周期进行控制,确定目标市场以便于此产品的推广或扩大再生产。

2.2 成长期

2.2.1 阶段特征

新产品在经过稳定的小批量试产后,市场的试销表现良好,销售迅速增长,产品迅速被市场接受,市场占有率上升,企业利润增加,从此获得消费者与经销商的认同,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这个阶段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及销售额为主要营销目标。由于有大规模的生产和利润的吸引,新的模仿者与竞争者进入市场,市场进一步增大。

2.2.2 设计策略

在生命周期成长阶段,产品的销售量逐步增长,产品销售价格和产品本身竞争加剧,此阶段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对企业品牌有了明确的了解,此时,企业应关注产品核心价值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工艺、功能、外观等方面的改进,局部产品设计的强调,发现产品新的核心价值,保留原有市场良好的产品功能,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使企业利润不断上升。针对成长期产品的核心价值转换,企业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发展新战略吸引更多消费者来扩大销售,这里是以竞争为主,突出本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针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展开“差别化策略”,强调产品的特色。一如在碳酸饮料市场上,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巨头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而七喜则提出“非可乐的可乐”,这种差异化策略使得七喜独树一帜;再如宝洁公司的洗护产品“海飞丝”强调去屑功能,“伊卡璐”强调滋润功能,“沙宣”强调专业护发功能。

2.3 成熟期

2.3.1 阶段特征

产品进入成熟期以后,已被大多数潜在购买者接受,销售量由加速增长变成减速增长,最终停止增长,价格水平相对稳定,利润达到最高峰,利润增长率开始下降,产品已达经济规模,价值空间成本已经达到饱和。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销量和利润也达到了最大;潜在消费者越来越少,多数购买行为属于重复购买;销售增长缓慢甚至趋于下降;由于利润驱使,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替代品或类似产品,竞争者的差距缩小,竞争达到白热化;另一方面,为了对抗激烈的竞争,维持产品地位,企业的促销费用增加,利润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2.3.2 设计策略

企业在成熟期阶段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经济利益,要及时做出判断采取措施使成熟期大大的延长,通过市场调查与消费者信息反馈,及时做出改进方案,比如:改进包装及外观质量,配以广告宣传,尽快投放市场;设法扩大产品用途、改进服务、降低价格、改善性能,增强产品可靠性。这样能明显改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明显延长成熟期。

2.4 衰退期

2.4.1 阶段特征

随着科技市场的发展,升级产品或替代品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使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和利润持续萎缩,竞争者开始退出市场,这些征兆预示着产品开始步入衰退期。

2.4.2 设计策略

企业着眼于产品生命周期价值空间的转换机制归根于市场,通过对消费者心理诉求的了解、各周期产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的调查,及时制定企业相应的营销策略;对产品寿命周期的市场分析,使企业淘汰老产品,不断创新产品的核心价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改善对产品消费的结构,增加产品种类,增添产品供给以便新老产品及时而迅速的接替,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赢得主动;根据产品寿命周期价值空间转换规律的销售情况,企业可采取措施,设法缩短投入期,保证高速增长的成长期,尽可能延长成熟期,推短衰退期的到来,为企业带来更多盈利的机会,增添活力和竞争力,提供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充分提高企业声誉。

3 结语

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企业能够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了解企业产品的成本状况和竞争优势,能够依据产品生命周期提供合理的估计和控制,并由此做出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盈利提供巨大的帮助

产品处在不同的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销售特征,所以,着手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空间转换机制的研究对消费者、对市场、对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存嵩,陈教兰.产品开发与产品寿命周期[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9(4):21-27.

[2]柳延峥,胡克琼.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与价值链关系初探[J].财会月刊,2005(8):19-20.

[3]李艳敏,管顺丰.产品寿命周期价值空间及其构成[J].科教导刊,2011(8):238-239.

[4]王盾.怎样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J].经济管理,1980(12):62-65.

[5]李世杰.市场营销与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6]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方法、技巧与文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7]段丽莎,李辉雄.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色彩营销研究[J].装饰,2013(3):141-142.

[8]陆斌.产品策划与产品生命周期的适应规律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20):221.

[9]郝旭光.试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J].管理世界,1999(1):179-180.

篇3

将纸材料用于产品设计既符合环保趋势又具备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可观的商业价值,但要提高人们的接受程度则必须进行创新设计。本文从形式语言的创新、材料性能的创新、使用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纸材料产品设计并在设计中扬长避短,使其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

关键词:

产品创新设计 设计 策略 纸材料

纸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其定义为植物纤维经物理、化学作用所提纯与分散,其浆液在多孔模具帘上滤水并形成湿纤维层,干燥后形成由纤维素靠氢键缔合而交结成的薄片状材料。当前还有很多仅以化学纤维等制成的“纸”,如“杜邦纸(Tvvek)”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材料,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日常生活中,纸材料常见于卫生、办公、包装和工艺美术等领域,较少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使用。究其原因在于一直以来相对固定的应用领域已给消费者形成了纸材料强度低、阻燃性差、抗水性差等属性的认知,而这些属性与常规产品的耐用、安全等基本设计要求所应具备的属性差异较大。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设计界不断反思设计与消费的相互关系,消费者的环保理性消费意识逐渐觉醒。“绿色设计”力图成为人们设计产品和购买商品的一个评价标准。因此,纸材料由于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廉并能通过回收加工而反复利用的“绿色”特性引起产品设计师们的注意。纸材料具备设计形式的创新能够创造产品新的功能价值;自然之美与精微之美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设计创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体现出的环保价值。这些设计价值是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的基础。将纸材料应用于产品设计必须通过合理地创新策略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在满足人们对功能使用需求的同时又能以材料独有的特性满足精神审美需求,进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

一、形式语言创新

产品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产品使用材料的特性以及由材料使用所延伸出的文化密切相关。纸在器物化、标准化、民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纸文化,同时也产生了独特风貌的形式语言。纸材料产品设计应该从传统形式语言中继承,但过于依附传统也会使设计发挥的空间受到局限,完全打破传统则无法与其他材料的产品设计形成差异化而失去自身的特质。因此,形式语言的创新一定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形方式创新

早期用于产品设计的纸基材为办公、包装领域常用的纸张和纸板,这种基本形态的限制使得其构形方式只能以弯卷、折叠、拼插、黏合等为主,最终导致了以直面造型形态为主的形式语言。因此不少设计师致力于对纸材料产品曲面造型形态的设计探索,如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的“Easy Edges Seats”椅子,将瓦楞纸板切割为弯曲一致的形状,再层层黏合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曲面造型(图1)。当前,随着纸浆模塑技术的日益发展,纸材料产品设计开始突破对已有的纸张和纸板等成品、半成品纸基材的依赖,转向了对造型更为复杂的曲面造型形式语言的探索,如使用环保纸浆一次成型的“Parupu”儿童椅,其形态中包含了多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面造型(图2)。此外,还有设计师将纸材料加工成可编织的基材,以编织的方式构形,从而产生丰富的形态以实现形式语言的创新,如上世纪初的“Lloyd Loom”织机工艺就是将牛皮纸与金属丝缠绕成线再编织成椅子,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2.连接方式创新

传统的纸材料产品设计普遍会以拼插、黏合等方式与同类或不同类的材料进行连接固定。尽管不借助其他辅助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设计上更符合环保的要求,但其实也限制了其形式语言的创新。在纸材料产品设计中以金属、塑料等非传统连接方式进行部件连接固定除了能大幅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安全性外,亦能实现更为复杂的造型形态,如坐具“Softseating”的设计采用了磁性的方式连接,对用户而言简单易操作且能实现多种创意组合(图3)。

3.材质搭配创新

不同材质搭配使用在产品设计中很常见,一方面是使用功能决定的,即不同的功能及其结构实现需要不同的材质;另一方面是审美功能决定的,即材质的对比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对纸材料而言,其某些性能的不足可以通过与其他材料搭配使用互为补充,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形成肌理、色彩、质地等的对比,也能为用户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如“飘”宣纸椅的设计就将粗糙的宣纸和细腻的木材搭配让人耳目一新(图4)。

二、材料性能创新

产品是通过形态来表达,而形态则是通过材料来实现,任何产品的形态最终必然反映到具体的材料形态上来。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纸材料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一些材料属性以满足特殊的功能使用要求及复杂的形态造型要求。材料性能的创新不但能保持纸材料的基本特征,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性能上的不足,其创新有以下两种方式。

1.添加助剂

助剂添加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工序之一,其目的是改变纸的某些特性,提高造纸效率等。纸材料用于产品设计时,其本身会存在不少材料性能上的不足,需要通过在制浆时添加一定的特殊助剂来进行有效的改善,尤其是为提高产品耐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部分物理与力学性能的不足,如抗水性、阻燃性、强度和韧性等。除此之外,为满足某些产品的特殊要求还可以研发有针对性助剂进行添加。

2.材料混合

纸材料在纸浆状态和碎屑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而且因为其化学性能较为稳定因此易于与其他材料混合,以改变材料的部分性能。目前常见的是将纸材料与塑料等可塑性高的材料混合。由于纸材料纤维性的特点导致其成型受纤维的长短、方向等影响较大,尤其在形成曲面时,纸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明显降低,但通过与塑料等材料的混合使用能获得更好的成型性能,并且能减少化石原料的使用。如深泽直人的“SIWA”家居系列产品设计所采用的“和纸”就是采用聚烯烃材料和木浆进行混合制成的;台湾的和硕设计公司与日本一家纸厂也合作研发了50%的回收纸材料与50%的聚丙烯塑料混合的纸塑料合成物,并以此材料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制作了一款电脑笔记本外壳(图5)。

三、使用方式创新

纸材料产品有质感自然、结构简单、造型丰富、质量轻便、安全环保等设计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使用方式上具备更多创新设计的可能性。纸材料产品使用方式的创新须依托于材料的特性和上述设计特点,目标是满足人们使用的方便,减少不良感受,提高操作效率,并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使用体验,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

1.环保性

人们普遍认为在设计中使用纸材料就能达到环保的目的,其实不然。纸材料在加工以及回收后再加工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尤其是制浆、漂白环节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液。因此,不能因为材料的广泛易得、能够降解、便于回收再利用就将纸材料产品定义为短生命周期的产品。这样只会导向更为高昂的环境代价,使产品成为典型的“伪绿色”设计。为达到真正的环保目的,一方面要从材料性能改善着手,另一方面更应该在使用方式上进行巧妙设计以适当延长纸材料产品的生命周期。具体方法包括避免对回收的纸材料进行重新制浆、漂白等重污染环节,而是经过简单处理就能再次设计利用,如“NLGX”设计品牌就是将回收的报纸进行了折叠、覆膜等简单处理,将其与布料结合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手提包,有效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且大幅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获得了不错的商业回报(图6);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的设计,提高产品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如获红点设计奖的“吊水架纸箱”就是将运往灾区的医疗设备包装箱进行设计,包装功能完成后可以通过裁剪、拼插等方式组装将其变为能继续使用的吊水架,同样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了更好的环保要求。

2.趣味性

设计以人为本。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产品已不再仅限于满足人们功能使用的需求,而是转向对人们情感体验需求的不断探索。纸材料产品的趣味性使用方式的创新设计能为人们创造出新的使用体验,从而提高人们对纸材料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如“Environmentally Sound”收音机采用了整张瓦楞纸板为原材料,用户可以按功能结构自行通过折叠、拼插等方式组装成产品,整个过程简单易行,既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整体了解,又能使用户从中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图7);“Blow Sofa”沙发设计则必须通过充气的方式才能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有很强的新鲜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沙发形态和使用方式的认知(图8)。

结语

篇4

[关键词]市场 设计 工程 以人为本

产品创新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一项重要活动,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创建,以及文化与情感表达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表达。个性化的需求必然促使产品的设计制造由大批量向较小批量、多样化发展,从而要求产品研发与设计更加灵活、设计周期更短。我们从传统的产品创新开发模式中,从理性的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会很清楚的看到其与现代设计个性化需求脚步的之间的差距,同时也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传统产品创新开发模式:三点一线,各自为战

传统工业设计和产品开发的模式,主要涉及市场、设计、工程三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领域。市场调研营销人员基于市场规则,把握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及用户的意见反馈,发现市场变化趋势,从而了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并对此作有针对性的供应与销售,以便让用户“想要用”所设计的产品;设计师则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用理想的材料,从外观造型美学和人机工程等方面开发产品的外观造型和产品的使用功能,期待使产品“好用”;工程技术人员则是基于产品创新来进行产品概念设计,考虑设计出来的产品如何实现功能,并引入新的技术,并将他们加工制造出来,赋予产品“有用”性。

传统产品创新开发模式是市场、设计、工程三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领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来定义产品,理解所谓的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各自为战。这种往往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与市场脱节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创新的价值,同时由于各自工作性质的分离,延长了产品创新开发设计的周期,甚至滞后于产品的市场需求周期。

二、“三点一线,以人为本”的产品创新设计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不再情愿被动地适应不好用的产品,而是希望产品用起来要得心应手,无论是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手机,都需要真正的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以用户的真正需要为中心。所谓“三点一线,以人为本”的产品创新设计策略,就是在整个产品设计的研发与设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同时保持市场、设计与工程目标的平衡与协调,,各尽所能地设计人类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为生产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服务。

市场是产品开发成功与否一个最直接的显示器。任何产品的存在都是以人为目的的,产品的设计、研究如果脱离了人,不仅无法在市场上分一杯羹,而且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产品创新设计以人为本在市场调研阶段就是发现人们“想要用”的需求,即产品是否值得开发,以及开发的诉求点。产品创新设计必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市场的调研,来预测人们对产品创新的期望值,发现市场变化趋势,从而确定产品创新设计的所应该具有的品质,以及针对的文化群体,从而确定产品创新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在市场推广阶段就是运用成熟的销售理念和销售技巧明确的表达设计意图,清晰的传达产品功能,让人们在购买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想要用”的产品,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强化美感体验。以iPod shuffle(图1)为例,2003年底推出的iPod mini拥有5款颜色、存储量为4G的iPod mini(图1)价格为249美元,比此前的10G的iPod价格降低了150美元。为了扩大市场,让更多的人成为iPod的用户,而又不让iPod的高贵形象受损。于是,苹果公司再度创新,调查表明,随意播放功能(shuffle)深受iPod使用者喜欢:“随意播放让你不知道什么将出现,但你知道那是你喜欢的。因此,用来找歌的显示屏并非必须,功能键也可以被简化为只有六个――播放、暂停、下一首、上一首、声音提高、声音减小。iPod shuffle因此诞生。

设计作为一种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在特定物质条件下,寻找和选择满意的求解方案的一种创新活动。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为了发现和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要。设计师通过市场调研的结果以及源自生活的灵感感悟,从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方式、生理、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赋予产品以理想的材料,从外观造型美学和人机工程等方面开发产品的外观造型和产品的使用功能构想。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把人对工业品的多元需求,特别是人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使在以技术为主体的产品化设计中己经遗忘的人的尊严、个性与情感需求,重新成为人的创造活动的重要尺度。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正是由于艺术设计的介入,打破常规的思维,以人为本,才使得他起死回生,并一跃成为时尚流行的代言人。一个现代化的器械总是给人冷漠的印象,iMac的设计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把一个新的复杂机器设计得像人类久违的伙伴那样平易亲切。在现代设计秉承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多以黑、白、灰等中性色彩为表达语言,体现出冷静、理性的产品设计时,iMac的色彩设计使消费者的心理为之一振,并豁然开朗起来――原来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也可以是彩色的,可以是五彩斑斓的。

工程是基于产品创新,结合现阶段工艺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材料,分析产品概念设计的可行性及考虑设计出来的产品结构如何实现功能,并引入新的技术,将他们加工制造出来,赋予产品“有用”性的过程。工程是使产品创新设计从构思成为现实的关键因素。材料是实现设计的物质条件,技术则是实现设计的有力保障。工程中以人为本就是在产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结构设计的实用性,使用的舒适感和方便性,同时确保产品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采用合理有效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从工程与设计的关系上来讲,新材料的出现,促进了设计师对设计新形式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也对产品生产制造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新工艺的诞生,为产品设计实现的人性化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金属如青铜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使用天然的材料制作生活必需品。20世纪60年代塑料材料的广泛使用与工艺水平的成熟、使得前辈设计师们无法实现的造型得以付诸现实。无缝钢管的产生让米斯椅得以诞生;库卡波罗用玻璃纤维塑料实现了其研制最舒适椅子的构想(图3)。

产品作为人的功能的强化和延伸,产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生活、为人的设计,因此,现在的市场已经毫无疑问的是买方市场。对于一个以人为本的产品创新设计来说,使用者能想到的,设计师都应该提前想到。通俗的讲,让使用者觉得“有用”、“可用”、“想要用”,用着放心,看着顺心,带着省心,就是人性化设计的目标。

三、一体化产品开发模式的探求:,各显神通

在传统的产品创新开发模式中,设计者运用自我的设计经验和市场感受,通过所设计的作品尽情展示自己完美的造型才能和个性,或充分表现所拥有的技术实力,而忽略了用户是否真正需要这样的形式或这样的功能;工程人员只希望尽可能简单快捷的将所设计的产品生产出来,在工程技术达不到要求时,往往可能修改甚至放弃设计意图;市场人员无法充分理解并表达产品的设计理念,自然就无法深入传达产品的“好用”性,无法让消费者信服。

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人类造物史由传统的手工业小作坊式的家庭模式到工业革命以后的大工业机器批量化生产模式走向现代高度机械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生产模式,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和扩展。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凭个人经验的、感性的实践方法有了天壤之别,现代设计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多学科领域的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显得很弱小。一体化产品开发模式的必要性,也就是寻求一种更为快捷有效的产品开发设计流程,结合各个相关领域人员的共同智慧,探讨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的可能性。

工程和市场人员共同关注的是产品的有用性,他们的共同商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的技术提出最初的产品概念,并在产品的功能特性,产品平台、可靠性、安全性和价格等方面的问题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达成共识;工程和设计人员共同关注的是产品的可用性,他们可以就产品的人机工程规范,界面、特征与价格,以及材料的选择,还有制造加工工艺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设计与市场人员又会共同关注产品的吸引力,他们在产品的品牌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系、是否好用、性价比是否合适等方面的问题上又共识,可以通过完美的形式设计结合有效的营销手段等,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工程与设计人员通过对设计新形式的研究与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设计师的思维,从而也给设计的可行性提供了扎实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支撑,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后期投产过程中的一些设计缺陷。设计人员能够从市场人员得到更好更切合市场与需求的创意来源,从而更好地理解、提炼出来自产品潜在的消费者信息,并将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成功的产品更需要消费者充分理解并接受它的设计理念,市场人员与设计人员的沟通能够使其更好的理解设计意图,发现产品设计中的闪光点,从而找准着力点,宣传产品的卖点。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消除不同专业间的隔阂,团结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以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考,共同商讨,对产品的设计概念进行阐述,结合开发的新产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和谐高效的相互协作,不仅可以有效的构造产品开发过程的早期阶段,还可以大量减少后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减少返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率。

四、小结

产品创新开发设计的使命不仅在于重视和协调市场需求、设计、工程的关系,而在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努力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来提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设计人类的生活方式。用社会学家的话说:设计要以人为本,创造和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设计从单纯的造物行为提升到心灵交流的高度,设计只有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才能从本质上赢得心灵的共鸣,进而实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毓瑜.现代工业设计概论(中英双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5]何晓佑.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杜,2000 .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产业集群;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13-02

1 品牌的内涵及创建农产品品牌的重大意义

1.1 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一种商业名称,通常由文字、符号、标志、图案及颜色等要素或者要素的组合构成。企业用来识别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不同的属性、利益、价值、个性、文化和顾客构成了品牌的内涵。品牌的内涵和利益一经消费者认可就易形成品牌忠诚,进而强化品牌专有性,这一排他的专有性有利于品牌拥有着确立并保持其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2 创建农产品品牌的重大意义

(1)识别效应――便于消费者识别。

农产品一旦有自己的品牌,便会有一般商品品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特色,强烈的个性,代表着特定的商品属性,体现某种价值感和文化。借助品牌,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把它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假如信阳以外地区生产的“毛尖茶”人们一般不会认可其价值。因此,为农产品创建品牌可以使其有别于其他地区同类农产品,便于消费者识别并做出反应。

(2)增殖效应一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创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生产优质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如山东章丘通过加强对大葱的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大葱的标准化生产,注册“章丘大葱”地理标志等多种措施创建章丘大葱品牌,使得章丘大葱的销售价格连年翻番,最高价格由最初得0.6元/kg增加到现在的5元/kg左右,大葱纯收入可达2500元/667m2以上,葱农收入成倍增加。

1.3 聚集效应一增加产业聚集

因自然条件约束,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具有分散性,供给方很难获取规模效应,市场力量比较弱。通过建立品牌,通过类似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使得处于分散状态下实现集中,从而使区域内广大农户、生产基地、农业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增加集聚系统内产业对产品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增加产业的生命力。

1.4 品牌效应一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持久的品牌效应

一般创建的农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包含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高的价值、更丰富的内涵、更持续的品牌效应。单个企业品牌的创建、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企业而言风险更大,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相对较短暂,品牌效应也就难以持续。而集群内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只要不是因为技术、需求及自身条件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品牌的效应是可以持久的。如金华火腿、新疆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等等。

1.5 激励效应一促使农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创新

农产品品牌创建将推进农业管理部门以积极创新的姿态,高起点地搭建农产品品牌创建管理创新平台,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进行包括品牌认证体系、监测体系、仲裁体系、监理体系、以及品牌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和保障管理体系等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系列化配套式调控管理创新体系。

2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民组织程度化低,生产经营分散。我国农村主要生产方式实行的是,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较浓,缺乏长远眼光,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相对薄弱。品牌在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许多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包装销售上没有全新的观念,常把“品牌农业”理解为“商标农业”。尤其农民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即便注册了商标品牌,也无力进行宣传和相应的市场开发,造成商标知名度提高缓慢,不能起到品牌应有的作用。

(2)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品牌品质参差不齐。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核心是品牌质量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创品牌的保证。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农业标准的实施工作滞后。许多地方只重视标准制定,而不注重标准实施,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有的只注重产前、产中标准实施,而忽视了产后标准实施,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不能达到有机结合。尤其各地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这些造成农产品质量高低不同,严重制约了著名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与发展。

(3)只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数量,忽视做强品牌。近几年,我国注册的农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如山东省2007年底,全省拥有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2080个。品牌的增加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不多,品牌少,导致有牌无名,难以获得大发展,更不能创出驰名品牌。最终导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农产品收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

(4)农产品品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品牌资源完全可以共享,但受品牌无形资产等利益机制的影响,政府、企业和农户间共享难以协调。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加之分散经营的特点,市场机制不完善,无序竞争,品牌难以整合。另外,农产品商标注册重申报、评选,而忽视后续跟踪管理,忽视优质品牌的策划和宣传,不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再者,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经常发生各种盗用农业品牌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产品经营者的利益。

(5)农产品品牌营销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品牌营销是产品实现商品价值的重要部分。生产最终目的是进行品牌销售。但产品销售不良,难以实现既定收益,农民增收困难。许多地方,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申报了当地的农产品品牌,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很高,但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环节,产品滞销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

3 我国现代农业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破除传统观念,强化品牌意识

传统消费者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农产品的消费只认品名,不认品牌,以洁净,新鲜作为选择的标准,不注重品牌。这一消费观念,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正在逐步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由过去的无品牌偏好向名牌消费转移。农产品的生产者应认清形势,加强品牌意识,把品牌当作开拓市场,巩固市场的金钥匙。尽管一些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不易张贴商标等品牌标识,但品牌对促销、对产品增值的作用依旧。要从基础做起。重视这一问题,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规律,破除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品牌创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3.2 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在产品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核心部分即产品的基本效用是其存在的基础,人们购买商品需要的是其使用价值,在多数农产品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同类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附加值的高低就显得特别重要。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市场对高、精、细、稀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例如与千家万户联系密切的小麦,市场对高蛋白含量的小麦的需求较大,用以生产高档面粉。但我国小麦产区所产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低,难以满足要求,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在农产品总量平衡基本解决之后,如何生产品质优良,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已成为目前农业科研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创名牌农产品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科研部门的投入力度,鼓励农业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注重农业的科技效用;另一方面,搞好优质新品种的推广,重视农产品生产以后各环节的增值作用,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尽量多的社会成果。同时,在搞好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品种先进的、适宜我国生长的、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各质量指标均优的新品种,培育成自己的品牌产品。

3.3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用产业化经营理念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能充分运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化生产的主导产业。规划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突出加强生产基地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建设;通过发展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的大型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聚集度,获取规模效应。如我国农产品的著名品牌蒙牛、伊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使生产和流通的各个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既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市场化运作,同时树立了内蒙古乳业这一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

加强科研推广和自主创新。通过改进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方法,鼓励科研机构直接参与集群内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同时要加强农业集群的标准化建设,建设质量检测中心,促使企业共I司遵守质量标准,确立产品优势。

3.4 实施相应的农产品品牌运营策略

3.4.1 明确品牌定位,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只有建立清晰的地区形象定位,才能做到品牌建设的有的放矢。进行品牌定位时,要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的原则,着力挖掘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既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又兼顾不同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做到能使目标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购买动机。例如韩国能将小小的泡菜做成品牌文化的大文章就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3.4.2 实施整合营销传播,做好品牌的宣传

品牌传播涉及广告传播、赞助各种活动、新闻宣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礼品宣传、举办展览会、开专营店等诸多活动。政府部门要善于发现自己区域内农业的独特资源和优势,通过召开农博会、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招商会、举办区域品牌设计大赛、统一进行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行业组织要发挥组织和服务功能,动员农产品生产企业以整体形象参加各种品牌传播活动。

要利用自己的特点,例如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宣传自己,注重开发新品牌,挖掘传统品牌,一手抓品牌宣传,一手抓品牌质量,二手都要硬。产品的第二层次就是形式产品,即产品的品牌、品质,这是充分体现其质量优势的部分,也是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的部分。现在,同类型的农产品很多,产地很广,可以运用“拉式策略”和“推式策略”相结合的方式,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消费者,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同时,也要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做好农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树立好社会形象。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电子产品;形象;电子产品形象;塑造策略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生活开始出现在每个人身边,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子消费品的需求也提升。建立一个优越的品牌形象依赖于建立一个优越的电子产品形象。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电子产品形象塑造的必要性、方法以及一些艺术设计中电子产品形象塑造的策略。

1 电子产品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1.1 消费者层面:为消费者提供附加价值

产品实体以外的形象效用即产品附加价值,它来源于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体会到它与同类产品的与众不同。产品形象附加价值的实质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只有产品符合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才能被消费者所中意并购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原始的物质需要转换为现在的精神需求。产品形象的塑造日趋多样化,售后服务的完善、送货上门的快捷、终生保修的承诺等服务条款都赢得了人们的好感。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无形的,但也需要有形的消费来承载。消费者喜欢根据自己习惯来判断产品不同的形象,即消费者喜欢把电子产品与特定的精神内涵联结在一起。似乎Nokia手机代表质量优越,而Apple手机代表时代潮流。或许手机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在消费者长期的心里暗示下,它们真的代表了与众不同。

1.2 企业层面:为企业提供实效价值

产品形象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下,与同行业相比所取得的优势。它形成直接的实效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效应:1)价值效应:优越的产品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如LG集团充分利用在世界网络上获得的迅速而准确的讯息,在各种领域为顾客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LG电子现在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很好的证明了电子产品形象的价值效应。2)可持续发展效应:优越的产品形象是现今企业获得长久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如LG集团通过海外研究机构开展各项科研活动,为实现高科技社会的早日到来而努力。塑造优越的电子产品形象,是维持企业可持发展的需要。

1.3 国家层面:体现国家形象

2012年最具价值全球品牌前十强有:苹果、IBM、谷歌、麦当劳、微软、可口可乐、万宝路、AT&T、Verizon、中国移动;分析发现最具价值品牌都被强国占去了。产品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不断强化又影响本国产品形象的定位。

2 电子产品形象塑造的方法探讨

2.1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企业期望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怎么样的认知,它是品牌创建的基础。一个企业必须制定清晰合理的品牌定位,将其付诸实践,使消费者对其认同。品牌定位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策略:1)消费者导向原则:研究消费心理学,遵循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求;以消费者为导向,命中消费者的心理,命中率越高,定位策略越有效。2)差异性原则: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只有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品牌定位,才能吸引人们眼球。为了突出本企业产品的独特之处,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也要求企业别具匠心,与其他品牌区别开来,即拥有自己的个性。3)动态调整原则:制定正确的品牌定位要与时俱进,根据整个市场的走势来不断调整自己,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增强同同类产品的竞争。

2.2 品牌形象设计

优越的品牌形象需要强大的品牌内涵来支撑,虽然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不同,但在内心深处他们所期望的都是精神、品位等深层次的享受。品牌形象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差异性创造:1)产品差异设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使本企业产品有别于其他产品。企业可以采取新技术、改变颜色等途径来更改产品的性能、外观等。2)销售价格差异设计: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以竞争为基础。IT产业的不断发展使电子产品竞争进入白炽化阶段,价格差异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3)促销差异设计:产品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鼓励人们积极购买,促销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像降价、附送赠品等。4)服务差异设计:服务属于企业的软实力,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提升软实力在消费者中树立优良的口碑就至关重要了。

3 电子产品形象的塑造策略

3.1 品位营造电子产品形象

品位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力,美的事物随处可见,但品位并不是人人都有,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识别力才能拥有,即鉴别力。品牌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品牌之所以为品牌,很重要的就在于它具有丰厚、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产品是品牌的物质载体,品位电子产品离不开设计二字,在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品质形象的基础之上,外部的设计与整合,也是势在必行的。电子产品是高科技、品质、身份的象征,有品味的电子产品必然内涵丰富。只有营造出有品位的电子产品,才能在消费时代给予我们带来不断的惊喜。

3.2 动画形象影响电子产品形象的塑造

动画形象作为产品代表的优越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动画片,人们把看动画片作为娱乐消遣、精神放松,动画形象在动画片中起到关键作用,一个形象的成功会为动画片带来深远影响,即为动画片中的主人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和市场前景。把动画形象作为产品代表具有以下优势:1)不受时空局限:好的动画形象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积极作用。动画形象不分国界,可以跨区域发展。2)创造新的消费群体:如果电子产品创造出已成功动画形象,可让孩子从小接触到,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与认同,即培养了未来的新的消费群体。3)扩大传播面:三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创意空间不断提升,不断增加动画形象的魅力,让顾客在不自觉中期待下一个创意的产生。同时,动画形象作为产品形象,可以印刷、传播,也可以开发出新产品如玩具、挂件等。

3.3 海报招贴提升电子产品形象的塑造

海报招贴应用于广告传媒设计历史久远,是最普遍的形式。随着电子业的发展,它吸引了尖端技术,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注目的表现语言。

海报招贴提升电子产品形象塑造的优势:1)传播信息。海报招贴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形式,可以充当传递电子产品信息的角色,使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信息一目了然,节约消费者时间,并且让消费者自主选择。2)利于竞争。利用海报招贴树立电子产品的卓越形象,可以增强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刺激需求。近年来,电子产品在各类广告的作用下进入人们视野,消费者在某些需求上是处于潜在状态之中的,企业如不对其进行刺激,就不可能有消费者的购买行动。海报招贴作为一种静态形式可以长期影响顾客的选择。

4 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了解了电子产品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设计中电子产品形象的塑造策略。电子产品形象的塑造,应从系统层面去考虑,确保电子产品形象更加明确化,确保企业长久地获取利润。

参考文献:

[1]李小军.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研究[M].湘潭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机械产品设计;结构优化技术;应用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18

0 引言

机械产品设计的结构优化技术是指在系统优化背景下,采用综合运用设计的方式,以此来实现机械产品的需求和质量,达到最优设计方案和标准。目前传统机械产品设计主要采用机械产品加工工人和其他类型的产品设计为主要的模板,运用长时间的设计经验和观察最后来确定整体的设计方案,在产品加工后期要尽心检测来确定是否符合整体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一设计过程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同时还会给机械产品的设计埋下安全隐患,给机械产品加工过程带来问题和困难。结构优化技术是通过进行拓扑优化技术以及尺寸优化技术,利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确定整体机械产品设计的最优方案。这样做不仅仅能够保证机械产品设计的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机械加工的精确度,确保效率和质量同时进行,提升机械产品设计加工的水平,利用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机械产品的创新发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促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1 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和层次

结构优化设计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种类,按照优化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尺寸优化技术、形状优化技术、拓扑优化技术。

(1)尺寸方面的优化技术。在尺寸方面的优化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保证机械产品的形状和拓扑关系不受到改变,通过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优化设计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寻找适合的尺寸变量,并且通过运行过程实现重组,以此来找到最佳的优化设计方案。

(2)形状方面的优化技术。机械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保证尺寸达到标准,还要确保外观形状能够满足施工工程的要求。由此可见,形状方面的设计要保证机械产品的尺寸以及拓扑关系不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保证形状变量,通过设计不同的结构,在最后保证形状能够符合工程要求,实现使用功能。

(3)拓扑方面的优化技术。拓扑优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连续结构和离散结构进行优化,连续结构拓扑技术中要主要注意优化孔洞的数量,还包含形状方面以及分布现象,同时也要注重对结构边界进行优化,通过离散结构拓扑技术来保证相关数据的关键,确保每一个关键点能够实现优化的连接方式。

2 结构优化技术的设计方式

(1)要确定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进行机械产品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参数,要通过确立目标函数,明确机械产品在技术标准方面进行有效的设定和研究,对工程中提出的具体要求也能够进行设置和整理,并且通过设定目标函数,尽量减少变形所带来的压力和程度。

(2)进行函数变量的设计。在结构优化中确立的函数,下一步要对函数中相关的结构设计参数进行研究和确定,机械产品的参数设定主要有结构组成中的几何参数以及物理参数,比如在设计中设定零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等,这些参数都会影响机械产品和质量和效率。如果在参数设计中存在相关不合理数据,会直接对机械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约束条件的规定。在完成函数变量设计之后,要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增加一些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一些约束条件,之后才能够进行加工和制造。约束条件主要是指在计算中要确定函数变量能够处在相对的约束范围内,比如能够设定一些极值的设定和管理。

(4)选择最佳优化设计方式。选择最佳优化设计方案是机械产品优化设计的最后过程也是关键点。面对各种各样,各具特点的设计优化方案,要慎重的进行选择和评价。这就要确定对机械产品工程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实际问题和现象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研究,最后来选择一个适合的机械产品的设计方式,在进行加工制造之前,要让专业技术人员对方案从全方位的监督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此来提高机械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3 机械产品设计的结构部优化技术应用策略探讨

3.1 提高整体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机械产品要能够实现设计优化,首先要保证技术人员具有专业的工程知识,同时还要具有数学建模能力,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方面要符合规范,要注重理解功能的体现,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内容,确定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模型。设计人员在掌握建模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解决建模中存在的⑹问题,利用不同的参数变量,在求解过程中要确定得到准确的答案。

3.2 在结构优化设计中要运用各个学科的综合能力

机械产品的优化设计具有复杂性,在设计工程中会包含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说数学算法、数据分析方式和计算机技术等。要保证在进行设计过程中注意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运用,以此来考虑方案的可行性。首先要从工程整体角度出发,把整个设计系统氛围不同的设计板块和内容,通过相对应的知识来进行目标函数的设定,优化函数变量,设计好每一个板块,要注重掌握每一个板块的联系,进行整体的组合,保证优化设计方案的完整特点。

3.3 要注重实现结构优化设计的创新发展

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要注重创新发展,通过变革传统设计方案,实现机械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在新时期,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要保证企业在市场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拥有市场优势。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理念,创新设计方案和思维,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4 总结

机械产品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并且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机械行业中的产品质量和设计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要减少质量不过关和使用能力差的现象,通过结构优化技术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为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创新发展能力。

篇8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农产品对外贸易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依附型农产品对外贸易、自主型农产品对外贸易和战略型农产品对外贸易〔1〕。当达国家基本上处于战略型农产品对外贸易阶段,其政策取向是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就是使一个国家从它的竞争对手那里夺走出口市场,从而获得垄断租金〔2〕。 具体表述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利润〔3〕。有人把这一政策也称作“战略通商政策”([日]富浦英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属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性质,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高级形式。对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讲,实行这种贸易政策即有理论上的支持,又有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新贸易理论”。它们采用的是着眼于外部性和固定成本的不完全竞争(主要是垄断竞争或多家垄断模式)。其要点是:(一)在规模经济体制下,由相互专业化而带来的利益,贸易前在毫无差别的国家之间也会发生贸易(产业内贸易);(二)具有规模经济性质的产业集中在某一国家而产生的效率,并在不同国家形成不同的要素价格水平;(三)因国界对规模经济的限制,即使自由贸易,世界也难以恢复到被各国分割以前的最佳状态;(四)从动态上看,在以规模经济为前提的理论里,政府为超过外国而进行政府救助。在收益递增(即报酬递增)的积累过程中,其作为初始条件具有决定意义。一度因历史的偶然或政策干预而产生的变化,会变成长期稳定的活力〔4〕。

新贸易理论是由狄克西特(a.dixit)和诺曼(v.norman)、 兰开斯特(k.lancastes),克鲁格曼(p.krugman)、哈尔帕(e. helpman)和艾瑟尔(w.ethier)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的([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最初是由加拿大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布朗德和斯潘塞(james brander & barbara spencer)首倡的(1981),其后有伊顿(earon)和格罗斯曼(grossman)(1986),还有程(cheng)(1988年)。他们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上,与之相反的自由贸易顺理成章成为最优政策。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却是大量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许多产业领域,贸易由少数垄断企业所控制。他们借助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奕论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补贴政策对出口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建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众所周知,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为基础的传统贸易理论对政府补贴之举不屑一顾。道理很简单:一国无论实行生产补贴还是出口补贴,该国的社会福利状况反而会恶化,唯一的受益者是可以买到更便宜进口品的外国消费者。但是,如果存在着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上述结论即告作废。即补贴会使该国社会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现引用下图及表进行论证(图表1)〔5〕。

图表1 在有和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 争夺出口市场垄断的斗争:日本和欧盟面临的北美高清晰度电视机市场

收益(百万美元/年) 出口企业 政府 美国消费 世界

情况

1.避开(没有对这个市 0 0 0 0

场出口的出口商)

2.私营企业垄断地位(没 7500* 0 3750 11250*

有补贴,只是在a点的垄断)

3.有补贴的垄断地位( 14700* -8400 7350 13650*

一种补贴,在b点的垄断)

4.私营企业开展竞争(没 0* 0 15000 15000*

有补贴,企业在c点的垄断)

5.有补贴的企业展开竞争(双方的 0* -16800 29400 12600*

政府都进行补贴,企业在d点竞争)

*表示有负的固定成本

图表1 说明了争夺北美高清晰度电视机的大量垄断租金的主要可能结果,与通常的双头垄断竞争一样,结果取决于谁先发制人,谁有外援,第二个竞争对手怎样做出反应。大体上讲这种垄断竞争有以下5 种情况:

1.避开,即两个竞争对手均未进入某一目标市场。

2.在a点的私营企业垄断地位, 即某一私营企业(如日本)首先占领了目标市场,形成垄断,则日本私营企业每年获利75亿美元,美国消费者每年获利37.5亿美元,世界总福利每年112.5亿美元。

3.在b点得到补贴的垄断地位(如欧洲私人企业得到每台400美元的政府补贴)后,假使该补贴使日本确信,在北美市场上他们竞争不过欧洲,欧洲企业大获全胜,不仅垄断了在北美的高清晰度电视机,而且还从政府那里得到了补贴。如表中的第三种情况,欧洲纳税人损失了付给这些企业的补贴,但整个欧洲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获益(欧洲企业所代表的),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4.私营企业在c点的竞争。 只是让自由市场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自行运营,就会带来利益。但是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可能的供应商(在这个实例中只有两个),那也会产生问题。点c 说明了得到利益和产生问题的方式。利益流向消费者,双方企业损失了进入北美市场的固定成本,一方或双方最终都可能破产。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打算在其它地方获得赚钱的出口市场,它们就得先发制人,并向潜在的竞争对手显示,后来进入同一市场是不能取胜的。

5.在d点有补贴的竞争。 如果日本政府和欧盟同时补贴他们的高清晰度电视机部门,以使他们在北美市场上竞争,那么,他们都会付出很高的代价,但整个世界会获益。这样一场竞赛会带来激烈的削价竞争。日本和欧洲的企业会发现,他们的实际边际成本仅为1600美元/台,在公开竞争中,他们会把价格削减到该水平。从美国消费者的观点来看,这是最合算的交易,他们获得的消费者剩余直落到点d。 其结果是对世界有好处的,因为竞争解决了人为地限制供给的老问题。

上述这种双头垄断竞争还可以用其它图示方法表示,如夏申先生引用的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的补贴效应〔6〕,美国学者克鲁格曼的以美国“波音”与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为背景,对航空工业中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分析〔7〕。到此我们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作如下总结:

1.市场状态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2.存在规模经济;

3.垄断竞争双方而且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双方谁进入目标市场早,谁就有更大的竞争力;

4.政府补贴的强度是战略性贸易政策运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5.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恰当运用会为一国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效应。

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概括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创造贸易优势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当达国家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社会经济条件

农产品国际贸易既是一种经济贸易,又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国家安全、军事等问题的战略性贸易。因而,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均采取了一系列周密的而又具有“战略”特征的贸易政策,尤其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将农产品贸易作为政治、经济手段之一。而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行为创造更多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和贸易利益。这也正是这一政策广泛运用的动力。同时当今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现实为其实施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一)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经济基础

从工农产业协调关系看,发达国家工农产业的利益流向属于以发达的高利润的工业反哺农业类型,具备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所需的政府补贴条件。

世界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进出口农产品的名义保护率的关系是: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出口农产品的名义保护率大于1;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0美元左右,进口农产品的名义保护率大于1〔8〕。当今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普遍超过这个水平。如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银行计算值)为:美国22240美元,加拿大20440美元,法国20380美元,英国17050美元〔9〕,因而,发达国家具备实行出口保护或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济基础。

(二)发达国家农业利益集团的处境及在议会中的作用是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基础

发达国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就业比重也小。如1990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为2%,加拿大为4%,法国为3%,英国为2%。其就业比重美国为2.85%、加拿大为4.22%,法国为5.58%,英国为2.12%。农业人均收入相对低于非农业。如1991年农业雇员工资相当于非农业雇员工资的比重,英国为87.5%,澳大利亚为68.1%〔10〕。

在上述条件下,按西方国家各利益集团参与保护或自由贸易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说明农业保护集团的政治力量。这种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如下:

保护主义者的平均净政治利益=πp=(bp/np)-cc

平常消费者捍卫自由贸易的净政治利益=πc=(bc/nc)-cc

其中:bp为生产者由于受到保护而获得的生产者剩余;

np为投票赞成保护的人数;

bp/np指每个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平均生产者剩余;

cp为争取保护的成本;

bc为消费者剩余;

nc为投票赞成自由贸易的人数;

bc/nc为每个典型自由贸易者的平均消费者剩余;

cc为争取自由贸易的成本。

使πp>πc由下列因素决定:首先是各利益集团的规模。利益集团的规模越小,成功之后每个成员所获得的平均收益就越大(其他情况都一样的话),即农业保护主义者获胜后每个人所获得利益大,因而为争取这种结果的动力就大。相反,消费者人数众多,获胜之后每个人所得利益较前者小,因而,为争取自由贸易的动力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前者获胜的机率大。其次,无票乘车问题给人数众多的消费者所带来的烦恼比农业保护主义者要大得多。某一集团无票乘车人数愈多,对该集团为争取成功的影响越大。显然,消费者集团的无票乘车者大于农业保护集团。另一方面无票乘车人数愈少,组织性愈强,对政府官员和政治侯选人的利益影响就大,从而又造成西方国家农业保护主义的优势。再次,农业利益集团往往会获胜,因为他们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即得到了如果政策有助于该利益集团,将不会因此而直接获益的那些人们的同情。当某个集团立即蒙受了巨大收入损失时,他们获得的政治上的同情往往是巨大的。而且多数人对少数人受到损失易于产生同情,也易于给予援助。发达国家的农业利益集团即是少数人的利益集团,而且也存在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偶然性收入损失,因而极易得到大多数人的保护。

(三)发达国家之间“农业保护的竞赛”,使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不断升级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农业成为少数人组成的利益集团,收入相对较低,因而各国均给予不同的保护。美国具有农业生产的天然优势,加之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使之垄断了世界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相对来说就挤占了欧盟等农业资源较少的发达国家的国外粮食市场,甚至部分国内市场,使得欧盟等国农业保护相对不足。

因而,从表面上看,美国与欧盟二者的农业均受到政府补贴,属于上述理论中的第五种情况,但实际上两国的保护程度不等,从而使这种情况转化为第三种情况,在b点得到补贴的垄断地位,即某一国(如美国)农业占领了世界农产品市场。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对方国如欧盟农业的萎缩或农民收入的恶化。对此,失败者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当年欧共体成立后,首先是对其农业加大保护力度,以与美国等国家相抗衡。此政策措施对欧共体农业的发展已起到了很大作用,不仅使欧共体农业得到发展,减少了进口,而且转变为净出口国。如欧共体自1975年以来小麦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糖和奶自1977年转变为净出口,奶酪自1973年转变为净出口,牛肉和小牛肉自1980年转变为净出口〔11〕。

欧共体这种农业保护政策深度的增大,使其与美国农业保护相当,甚至更多,从而达到有补贴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状态因政府补贴的变动不断发生变化。如美国在1974年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到了1983年因欧共体以价格补贴出口粮食,又恢复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措施。因而双方竞争的结果是双方企业损失了固定成本,政府也损失了补贴,而受益者是两国农产品进口国。

美国和欧盟这种农业支持已到了使政府财政难以承受的地步,因而,双方借“关贸总协定”谈判之机相互达成削减农产品补贴和关税计划,使二者结成了垄断同盟。但是由于这两个垄断同盟面很大,是难以长期协作和步调一致,因而农业保护的竞赛还将不断继续。

(四)食品作为“中心国”控制“外围国”的一种武器,导致食品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强化

当今能够大量出口粮食的国家,除了美国和加拿大还有欧盟(主要是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1988~1989年度,从这些国家出口的粮食,仅小麦就达8900万吨,如果加上粗粮(主要是玉米),这些国家出口的粮食就达1.65亿吨,占整个国际粮食贸易额(约2亿吨)的80%。就多数年份来看,美国粮食出口约占世界粮食贸易的40~50%。它控制着全球五大粮食跨国公司:卡吉尔公司、康迪南特公司、路易特雷呼斯公司、邦奇公司、安特烈公司。它们的子公司分布于全球的各个角落。

与此相反,在二战后4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20亿,其中85%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数,因而严重缺粮。60个这样的发展中国家1970年进口粮食3000万吨,1980年进口9400万吨,10年粮食进口增长了2 倍多,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战略政策偏激,导致本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为发达国家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了国际环境。其次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能力趁机占领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从而控制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战后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急于搞工业化,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工业,农业不同程度地被忽视了。战后的“外围资本主义”拉丁美洲、非洲因工业化而忽视农业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实行的以牺牲农业的战略利益来发展城市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政策必然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从而导致其粮食贸易流向的大转换。曾是欧洲粮仓的前苏联在本世纪30年代可向西欧输出500吨粮食,而偏激的工业化战略使其80年代成了美国、加拿大、欧共体的粮食和畜产品的头号买主。1984~1988年,苏联共进口粮食1.84亿吨,高于1984年全国粮食的总产量。再如非洲国家,1991~1992年度谷物进口量为2005.1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1.8%〔12〕。

最后,从经济理论上讲,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学家分析了拉丁美洲与发达国家的生产和贸易的关系,从而提出了阿明的“依附论”、普雷维什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弗兰克的“不发达发展理论”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中心国”对“外围国”的经济剥削。这一系列论述对农产品生产贸易的大体结论为:农业生产为工业化服务,应走进口替代战略;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应不断减少其出口,实行出口替代战略。这一系列理论主张,导致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国内均实行以工业为中心的进口替代战略,对外实行以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替代战略,从而从生产和贸易两方面削弱了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甚至大量进口粮食。这一结果为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实行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了市场。

前已述及,若发达国家因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对如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粮食消费者是有利的,因为此种条件下的粮食贸易价格较低,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借“关贸总协定”谈判之机,达成某种协议或默契,不断削弱农产品出口补贴,使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战略上,应不断调整政策,确保从新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中获得相对大的利益。中国政府也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又面向世界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注释:

〔1〕牛宝俊:《综论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三阶段及其特征》, 《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2〕[美]彼得·h·林德特著,范国鹰等译:《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3〕〔6〕夏申:《评析战略性贸易政策》,《世界经济》1995年第10期,第13~20页。

〔4〕[日]富浦英一, 谷静波编译:《战略通商政策的经济学》,《国外社会科学快报》1993年第11期,第27~28页。

〔5〕同〔2〕,第277~278页。

〔7〕[美]克鲁格曼:《自由贸易过时了吗?》, 《经济展望季刊》1987年秋季号。

〔8〕同〔2〕,第362页。

〔9〕《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8页。

〔10〕根据〔9〕第208~209页、第233页和238页计算。

篇9

[关键词]情境管理;旅游产品;定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96-02

一、情境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内涵

情境管理理论(Contextual Management Theories)主要论述了在当今组织中如何使工作高效率完成的问题,它为管理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工作提供了建议和意见,同时探索了在组织中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方式和方法。该理论也吸纳了过程学派的结构体系,将管理活动分成三种管理职能——领导、决策、沟通和两个活动阶段——计划与实施。同时,它将企业的组织文化也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家长专制式、(半家长专制式)和协作参与型组织文化;同样,将领导的管理风格也分成三种类型:排他型、决定型和包含型管理风格,并且将不同的管理层次、不同的组织文化和相应的管理风格、个性特征整合在一起,能帮助领导辨识出最富成效工作的职位情境。

(二)理论的创立背景

美国管理学者巴塞是情境管理理论的创立人。20世纪60年代中叶,他任职于印度新德里的一家政府机构,按照当时的流行做法,老板给他配备了一个“侍从”,作为他的忠实助手。为努力实践那时流行的“Y理论”,巴塞授予侍从一定的权力,但侍从的签字却被拒绝接受,这使巴塞对特定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当地的组织文化和社会信仰深信不疑。随后,巴塞博士观察了数以百计的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组织层次的管理人员并确信角色和情境、管理方式及在位者的个性特征应该较好地契合。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巴塞博士撰写了《A Global Perspective—Contextual Management》一书,在书中,他指出情境就是由于历史遗留及对未来的预期而决定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现行的占主流地位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该任务是否能正确地完成)。而且,一个具体的行动或选择在某一情境中可能是可行的,而换到另一种情境中可能并非可行,所以管理者应正确评价每种情境的实际情况,并由此确定合适的行动计划,只有当行动计划和现行情境相一致时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二、情境管理理论在旅游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国外学者认为,情境管理理论最适合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员工。但笔者认为情境管理理论的管理对象不仅适合企业的员工,而且适合我国新兴行业旅游业的主体——旅游者首先,情境管理理论的管理对象是“人”,旅游业与一般行业不同,在旅游业中,无论是行业的产品生产者,还是行业的直接服务对象,都是拥有选择性思想的活动主体——人。其次,情境管理理论认为,执行管理职能的类型和风格取决于管理实践所处的情境,情境不同,管理实践也要随之变化,这一思想契合了旅游业的行业特征,旅游企业管理者在应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时,如果能够吸取情境管理理论的思想,根据当时所处的不同情境,制定不同的营销、服务策略,从而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以此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旅游业必将得到迅速和全面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服务企业的管理就是束缚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情境管理理论在旅游消费中的应用,一方面保证旅游消费者获得最大的个人满意度,从而旅游企业收益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和服务业人力资源达到最优组合,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保护和利用。

三、情境管理理论在旅行社旅游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一)旅游者类型及相应的策略

由于价格对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都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行业,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定就更为困难。在情境管理理论的指引下,针对不同类型(从经济的角度来划分)旅游者的应对策略主要有:

1.对经济型旅游者

经济型旅游者通常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旅游消费一族,因此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的主要策略有:(1)建立自动调价、议价系统。在分析季节变化、市场供求状况、竞争情况及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设立自动调价系统,自动进行价格调整。建立与消费者直接在网上协商价格的单独沟通议价系统,使价格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创新价格。这种议价定价策略目前已在一些中外企业中采用。(2)定价折扣策略。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企业对消费者可以采用折扣价格策略,如现金折扣、数量折扣和老顾客折扣等策略。此外,为了激励消费者淡季购买,也可采取季节折扣策略。

2.对个性化旅游者

个性化策略就是根据旅游消费者对产品包含的内容、路线、时间等方面有个性化的需求,按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特征,来确定旅游产品价格的一种策略。

3.对豪华型旅游者。

(1)品牌定价策略。旅游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往往会成为制定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往往对有消费能力的顾客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某种旅游产品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那么产品的价格将会产生很大的品牌增值效应。如旅行社对品牌线路采用“优质高价”策略,既增加了旅行社的盈利,又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放心。对于这种本身具有很大品牌效应的产品,由于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对品牌效应进行扩展和延伸,利用现代科技宣传手段与传统销售手段相结合,产生放大效应。(2)声誉定价策略。旅游企业的形象、声誉成为网络销售手段发展初期影响消费者做决策的重要因素。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初期,消费者对网上购买旅游产品往往会心存疑虑,比如在网上所购买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货物能否及时送到等。如果网上旅游企业的店号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一定的口碑,则它出售的网络商品价格可比一般旅游企业略高。(3)特有产品特殊定价策略。这种价格策略要根据产品的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当某种产品有需求时,不用更多地考虑其他竞争者,只要去制定自己满意的价格就可以。这种策略往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炒新”,它是利用网络的独特性,用那些创意独特的新产品去满足那些品位特殊的求新型顾客的“先睹为快”心理;另一种是“炒奇”,比如某知名旅行社近年来经营所独有的服务方式、服务系统、服务特色、旅游线路、独有的导游群体等情况,通过多种宣传媒介,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有幸通过各种消费方式享受到这种奇特的旅游产品或旅游产品组合。

(二)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运用情境管理的管理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

老年人旅游时消费特点是:1.求实性消费。求实性消费特征一般包括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的舒适性、产品的可靠性。老年人消费一般要求安全舒适、方便实用、有益健康等,而对新潮性、趋时性没有太多要求。对价格的求实性一般要求物美价廉,在我国节俭传统的影响下,老年人对价格一般较为敏感。对服务的要求是舒适、及时方便,能消除不安全感。2.补偿性消费。补偿性消费特征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消费,它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表现,是对过去的一种补偿。在消费中表现为用现代消费水平对过去的一种追忆和比较,比较的结果大多是对过去生活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和遗憾。而当生活水平较高或时间充裕时,对过去遗憾和不满的补偿往往成为他们的消费追求。3.怀旧性消费。老年人怀旧性消费心理既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是对新生活方式较少了解和难以接受的反映。人到老年后,其行为表现往往是回忆和沿袭旧俗的心态大于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因此,老年人往往对传统产品、怀旧产品情有独钟。4.趣味性消费。老年人的情趣性消费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情趣性消费的主体实际上是习惯的固化,或为适应老年人生理条件而参与休闲消费的升华,情趣大多是个人和意识品质的反映,老年人消费情趣形成一般有三方面:一是以往原有情趣的自然延伸;二是年轻时的情趣由于各种原因,离休后又重新开始;三是适应老年生活需要而培养的新乐趣。

因此,旅游企业应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满足老年旅游者的需求。

1.采用灵活的促销手段

促销一般指营销沟通,其目的是利用一定的推广手段去说服消费者接受一种商品、观念或想法,老年旅游市场的促销必须适应目标群体和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积累人生经验,消费技能相对较强,是理智型消费者,因此促销必须坚持诚信可靠原则,采取相对保守的倾向,以平实取胜,促销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多渠道,注意与当地相关媒体和机构,如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老年人大学等紧密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有效扩大促销影响面。

2.选择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专项旅游产品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旅游产品的某些方面要求较高,在选择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对老年人的实用性。老年人旅游受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如设计旅游路线首先要本着“短而精”的方针,经典要精炼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安排适合群体参与的旅游项目,老年人出游的目的大多以健康和观光为主,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比较适合老年旅游市场,例如:民俗风情游、佛教圣地游、都市观光游等,这些旅游形式,不仅对国内老年人有较大的吸引力,对国外老年人更有意义,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有关老年人健康的旅游线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旅游企业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开发森林旅游、温泉旅游等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 康复护理产品 设计

引言

在我国,老年人医疗设备,不能够真正的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使很多老年人认为,住院或门诊治疗是花钱买罪受,使得他们已经将看病求医当做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所以,他们干脆放弃前往医院检查和治疗疾病,以减少所谓的“麻烦’。然而,这样会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同时,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医疗设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考虑到老年人的切实需要,进行以老年用户作为设计的中心的设计已势在必行。

一、针对老年用户的设计策略

1、简化交互操作方式

老年用户在生理机能的各个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他们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无法使用过于高科技或操作繁琐的产品。况且,康复护理产品的老年用户是那些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对于老年用户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要做到界面易理解,操作简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实现一键式操作,减少操作按钮,降低分辨难度;

②设置语音反馈,使老年用户在操作完成时快速得到操作成功与否的信息反馈;

③设计分体控制器,即使老年用户行动不方便也能够轻松操作设备。

2、增加交互形式的情感化

老年人的在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退化的同时,心理状况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他们需要社会和他人的关心,需要感情呵护等。康复护理产品的老年用户是那些身体上收到病痛折磨的老年人,他们的心理更加的脆弱,容易消极对待生活,放弃疾病的治疗,他们害怕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带来负担,他们缺乏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觉得自己是没有用的人等。所以,在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材料上,康复护理产品应选取软性材质,让产品能够给老年用户带来柔和的触感,心理上感到温暖与关怀;

②造型上,康复护理产品要尽量的圆润和整洁,能够给老年人清新与亲切感;

③色彩选取方面,要尽量选取暖色调,如果采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尽量选用对比感较弱的色彩组合,使老年人温馨与柔和的情感体验。

3、人机尺度的合理化

老年人在视力、触觉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因此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上要结合人体尺寸要求,以及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产品与老年人发生接触的部位要能够保证老年人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②康复护理产品的操作界面能够保证让老年人看得到摸得着,读取界面的文字要够大够清晰,操作界面的按键要够大够醒目。

4、交互语义的清晰化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特殊性,要求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要足够的人性化,要能够清晰分辨老年人的操作意图,并且能够保证老年人能够清楚地知道产品的作用和操作方法,这就需要产品的交互语义清晰易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实现无障碍阅读。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认读和操作界面要保证清晰合,理,老年用户可以轻松操作不可出现英文字母或难懂繁杂的图示。

②设置实时反馈。老年用户通常会对产品产生排斥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操作会导致产品出现故障或失效。所以,产品要给老年用户及时准确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操作正确与否并提示他们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

二、针对康复护理人员的设计策略

康复护理人员在使用康复护理产品的时候主要要求产品能够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协助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为患者进行治疗。所以针对康复护理人员的设计策略如下:

1、增加交互操作的实效性

康复护理产品是医护人员用来照顾正在生病的患者的产品,所以,产品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实效性,医生的每一步操作都要是有效的,不可因为操作的繁琐延误了治疗和检查的进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一键式设计。康复护理产品需要医生操作的部分一定要简洁,医生按到一个按键就可以为病人进行检测,而不是输入很多信息或进行多次选择;

②加设语音识别。医生可以通过语音来对康复护理产品发出指令,产品随声音进行快速识别与相应的操作。

2、减少工作的重复度和疲劳度

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统计显示,医护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现在的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医护人员的数量是远远不及老年患者数量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对患者进行重复性的检查和治疗,他们的身体疲劳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要能够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作的重复度,降低医护人员的疲劳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康复护理产品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的病情做出观测与记录;

②康复护理产品可以附加多种附件,以减少医护人员每次都要携带需要使用的检查设备;

③康复护理产品可以给康复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操作起到辅助作用,比如给患者施加一种推助力,不需要医护人员用力变换患者的。

3、加强产品智能化程度

老年患者的疾病一般都属于慢性病,治疗与康复周期会比较长,所以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信息要做长期的记录与观察治疗。所以,可以将检测与记录过程交给智能化的康复护理产品完成,就可以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频度与数量,也可以更加准确和系统。

结论

面对我国不断加速的老龄化趋势,以及现有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我过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设计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相比国外先进的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开发进程,我国此类产品的重视程度和发现力度已经无法与社会趋势保持一致的步伐了。因此,我国的青年设计师们要充分发掘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潜力,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才能,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市场空缺,与国际先进设计水平接轨,创建国内一流品牌,跟上老龄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明明.老年产品的设计特点探讨.美术大观,2009,7:109

2张玉忠.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商场现代化.2009,5:201一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