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

篇1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儿童的语言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水平的状态。我们采用s-s(sign―significancp)法对238例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了语言评价及康复治疗训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10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238例,其年龄1~5岁,男185例,女53例,均是首次接受语言康复训练。

1.2 方法 对应检儿童采用s-s法进行语言发育水平测定评估,结合其临床表现诊断出语言发育迟缓者[1],然后进行相应训练。由治疗师拿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模型、玩具或图片等,教患儿说出其名称,并及时予以纠正或表扬,采用一对一训练,先易后难、先名词后动词形容词、先单音后叠音、先单词后句子、先窄后宽,寓教于乐,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词汇量,最终实现使患儿能够表达完整意思,进行言语交流的目的,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每次训练30-45分钟,每周3-5次,在安静、宽敞、安全、儿童喜爱的训练室中进行训练。并教会家长注重在平时生活中的主动训练。

2 结果

238例语言发音迟缓的患儿,经过6个月训练后,语言发育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见表1

表1 238例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训练前后语言水平评估月龄分布

由表1可见,训练后,1~5岁各年龄组患儿语言水平评估月龄均有所提高,P<0.05,尤其是1-、2-组患儿,与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①遗传因素:如脑损伤或脑功能不足等;②缺乏训练:特别是口语学习关键期1-3岁时未进行适时语言训练;③过于溺爱:不用孩子开口,只要他手一指,父母马上心领神会地立即给予满足;④他人照看:祖辈或者保姆只管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很少与孩子用语言进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机会。调查发现,约85%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为男孩[2]。

s-s法评价语言发育迟缓主要是从基础性过程、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关系,交流的态度3方面对儿童进行语言发育的评价。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都会有言语信息的输入、理解和输出的困难。

语言康复的本质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神经突触的再连接。对患儿的感知及运动能力发展主要有两方面:①为其大脑提供更丰富的刺激;②为患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去运用自己的身体和感官。这两方面是相互包容的[3] 。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治疗形式主要采用伴有运动的儿童易于接受的游戏疗法,分一对一治疗和小组集体治疗,对患儿有目的地进行认知和语言功能发展的治疗,通过游戏养成、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另外,对患儿父母进行指导教育,并鼓励他们参与患儿的康复及定期复查,以得到相应的训练指导。游戏治疗强调在预备的环境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问题[4]。开始时不让其他人在场,给患儿一个宽敞的游戏环境,并准备好充足的玩具,激发矫正对象对游戏的兴趣。然后,转移其注意力,降低其心理压力,使其不自觉得进入游戏的角色。在矫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宗旨。幼儿的集体游戏提供了幼儿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患儿相互模仿,修正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能力,建立交往能力[5]。

本资料对238例1-5岁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采用s-s法训练6个月后,其语言发育水平明显提高,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57-161.

[2]吴萍,田鸿. 孪生兄弟同患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因与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9(9):833-834.

[3]李胜利.言语治疗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8-130.

篇2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 康复治疗; 干细胞移植;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因各种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却逐年增高,中国于1998年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全国抽样调查显示,0~6岁脑瘫儿童发病率为1.86‰,约有31万例0~6岁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2]。2001年又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全国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0~6岁儿童残疾现患率为1.362%,0~6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依次是:脑瘫、先天性骨节病、小儿截肢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因此小儿脑瘫的防治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生活发展水平及医疗条件差别很大。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条件、生活条件较差,孕期保健不足,对脑瘫的认识和预防不够,使脑瘫发病率增高。针对各种原因导致脑瘫的发生,如何开展积极地防治、推广先进的康复技术,形成社会康复总体工程,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目标。脑瘫的康复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康复,并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原则。国内脑瘫的防治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在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带领下,才开始了小儿脑瘫的预防康复与研究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国内脑瘫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学科各专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脑瘫的防治进入新的时代。

1 小儿脑瘫的药物治疗

随着生物医学发展,神经营养因子类和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类的药物广泛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早期足量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智力、缓解痉挛。根据小儿发育特点,其生后6个月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神经髓鞘逐步形成和发育,脑可塑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在这一时期给予药物治疗,并结合运动和感觉刺激,可能促进脑发育和髓鞘的形成。临床常用药物有奥拉西坦、胞二磷胆碱、氨酪酸、神经节苷脂、赖氨酸、万通口服液等。

早期足量给予患儿神经营养和修复药物,对患儿和发育是有益的。这些药物在急性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由于脑瘫无专一的特效药物,在长期的康复治疗中是否有必要应用此类药物,许多专家众说不一。根据神经发育学的原理,18岁之前称为发育脑[3],适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是必要的。目前减轻肌张力过高的药物,包括神经递质的抑制剂:巴氛芬、地西泮、氯硝西泮等也用于国内脑瘫的治疗。而肉毒毒素注射通过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减低肌张力,注射后一般3~5 d显效,药效可以维持3~6个月[4]。相关治疗在各地均有开展,但必须与传统的康复方法相结合,只能作为脑瘫综合治疗的的辅助部分[5],注射24 h后应根据患儿情况开始康复训练。

2 小儿脑瘫现代康复治疗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康复治疗人员,广泛开展了对脑损伤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国际上先后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其中有Bothba、Vojta、上田法等。这些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康复技术体系,即神经发育学疗法。20世纪80年代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康复医学专家将现代康复技术引进国内,应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并逐渐推广到全国,目前已成为国内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疗是应用力、光、电、声、磁和热动力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的方法。其中徒手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在物理治疗中,电疗法(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等在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已成为基本的治疗项目,并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组成完整的物理治疗科室。作业治疗是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从日常生活的躯体和精神压力中、从工作、生产劳动中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儿进行训练、教育。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精神状态,恢复身体功能,促进患儿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的发育,防止关节萎缩、变形等。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因此进行言语训练非常重要。语言治疗可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但在治疗之前必须对患儿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评估,根据患儿构音情况、认知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式教育强调以主动训练为主的训练模式,以娱乐性、节律性地激发患儿兴趣及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引导并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并要求家长参与学习和训练。

脑瘫康复的理论基础是神经重塑,其核心是运动功能训练[6]。运动功能的评价一般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能够预测和评价脑瘫患儿大动作发育和康复训练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的最广泛的量表[7],其评分越高,表明粗大运动功能越好。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价,结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等新兴的康复医学技术将给脑瘫患儿带来希望。

3 小儿脑瘫外科治疗

与其他外科专业发展比较,脑瘫的外科治疗发展还不成熟。原则上脑瘫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是以患儿能够达到步行程度为前提,也就是说预计患儿将来可能步行的前提下,方可考虑手术[8]。目前国内开展的小儿脑瘫的外科手术有上肢矫形术、下肢矫形术、脑瘫合并脊柱侧凸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外科手术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畸形,降低肌张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治疗后仍必须加强康复训练,同时适时应用康复支具防止再次发生关节挛缩变形。在手术出院之时应进行详细的医嘱和跟踪回访,指导患儿继续家庭康复很有必要。

4 中医药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在未引进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之前,中医药在国内小儿脑瘫的治疗上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儿脑瘫中医治疗原则,可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宗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与现代医学多种康复方法及策略相结合,贯穿于中枢神经疾病神经修复的全过程。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常用的方法有:(1)按摩点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师采用各种手法刺激患儿躯体部位的经络腧穴,运动其四肢关节,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强壮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时可以采用捏脊疗法、点穴疗法等方法。(2)针灸疗法,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包括:针刺、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3)中药是中医康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观,分别施以不同的药物,以促使患儿精神、情感和身体功能的康复。中药康复的治疗途径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可根据小儿脑瘫疾病的性质、部位、药物作用趋向及病之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外用以及内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类型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脑瘫患儿的并发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痉挛程度较高的患儿,在采用针灸时应注意手法和穴位选择,否则过度刺激易加重痉挛。

5 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移植的干细胞在一定时间之内可以能分化成特定的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和脑损伤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人体也没有严格对照实验数据[9]。干细胞的应用将影响医学界的每个领域,并给脑瘫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然而此项技术应用于儿童之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移植细胞的功能整合中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蛋白的作用、患儿的个体化治疗、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等。总之,动物实验的数据强有力地证实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脑瘫临床是大有裨益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应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将成为现实。

随着医学学术的不断交流,康复医学在国内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掌握了现代康复医学的诊疗技术,但小儿脑瘫的康复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1)小儿脑瘫康复机构少而且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形成网络;私人建立康复机构虽较多,但管理不规范,给患儿康复带来极大不便。(2)随着小儿脑瘫发病率的升高,康复需求量不断增加,康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康复队伍还十分年轻,康复治疗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途径等与发达国家仍有在很大差距,还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探索、学习和实践。(3)目前小儿脑瘫的康复还主要集中于医院康复,如何发展为实践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相互结合的模式,是医务工作者长期坚持目标。(4)小儿脑瘫康复费用较大,时间较长,许多家长由于经济和精神压力过大,放弃对患儿的治疗,因此建立健全小儿脑瘫康复的救治和社会保障体制迫在眉急。这也更需要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模式从医院模式到社区模式、家庭模式、学校模式的转变。(5)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专业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环境条件的改善、观念的更新,能为小儿脑瘫康复的事业发展创造条件[10]。

综上所述,脑瘫的治疗是长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现代康复技术,外科矫形技术,并结合传统中医中药,必将为中国小儿脑瘫的治疗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 林尚训.我国残疾儿童事业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1(4):2.

[3] 肖侠明.小儿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

[4] 谭育华.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39540.

[5] 郑玉蔼,徐开寿,李金铃,等.肉毒毒素综合康复治疗与脑瘫患儿蹲伏步态[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1):8384.

[6] 陶维元,文芳,张鸿,等.脑性瘫痪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6.

[7] Kondo I,Hosokawa K,Iwata M,et al.Effectiveness of selective musclerelease surgery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ongitudinal and stratified analysis.Dev Med Child Neurol,2004,46(8):540546.

[8] 常义,陈国志,肖安平,等.儿童脑瘫的外科治疗[J].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2):106107.

篇3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早期综合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9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分为治疗组(综合康复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以运动疗法、高压氧、脑循环治疗、脑细胞营养药等进行早期综合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认知训练;在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用上海Gesell发育量表对发育商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治疗组五个能区发育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关键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早期综合干预;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70-02

为了提高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我院康复科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并将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康复科进行就诊、随访及康复并具有完整资料的患儿69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治疗组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3.5~30.3个月,平均(13.74±7.80)月;对照组33例,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3.4~30.9个月,平均(13.19±7.05)月。大部分患儿具有高危因素:18例有围产期窒息缺氧史,12例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史,10例有黄疸延迟史,16例早产,胎龄29-36周,11例孕早期有先兆流产和药物保胎史,8例原因不明。

1.2 治疗干预方法:两组患儿用上海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后, 对照组以运动疗法、高压氧、脑循环治疗、脑细胞营养药等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 运动疗法: 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施行神经运动发育疗法Bobath法及Vojta法,每次40min,每日1次,其余时间由家长进行家庭康复。

1.2.2 药物治疗:主要是营养脑细胞剂: 肌肉注射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等,每10d为一个疗程, 间隔10d 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改善脑细胞功能,根据患儿病史的不同,提倡尽早应用。

1.2.3 认知训练的方法

1.2.3.1 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训练,由专业治疗师实施,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并指导家长掌握康复训练的基础知识和训练方法。

1.2.3.2 训练活动的设计根据患儿评估后的情况而定,给予综合性训练。但有所侧重,评估后哪里有缺陷就着重训练哪些项目,以便有针对性的训练。

1.2.3.3认知训练常采用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起患儿的注意与兴趣,促使他们去探究。对患儿的提问可以比较简单,但同样可以激发他们去思考。

1.2.3.4提供具有丰富感知刺激的康复环境。通过提供不同色彩的环境布置,必要的背景音乐和声音刺激,提供玩具、游戏、创设学习条件,让患儿在感官上有充分的刺激及学习机会,从而把这些感觉组成经验,促使感知的发展。

1.2.3.5运用游戏的方法来进行感知、认知的训练。例如,通过隐蔽图形来训练视觉辨别能力,通过拼图游戏来训练辨认色彩、形体,通过扮演“快乐小厨师”来进行味觉的训练。训练活动切合患儿的需要,他们学习兴趣则会浓厚,训练过程就会轻松,这样患儿与训练师就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1.2.3.6将感知、认知的训练与相关活动结合训练。如患儿的活动几乎都需要眼手协调,一边用眼睛看,一边做动作,从大运动到精细动作,都需要得到视觉、听觉、触觉和平衡觉等方面的配合。并且感知是认知的基础,当患儿有某方面的感知缺陷时,相应方面的认知活动就难于发展起来,因此一定要注意加强感知训练,增进感知能力,才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1.2.3.7 感知训练应激发患儿的参与动机,不应直接拿目标进行训练,要考虑康复活动趣味性和竞争性。

1.2.3.8 在进行训练时,应先将一种学习内容让患儿熟悉以后再教新的内容。例如,先让患儿认会并较好地掌握一种颜色后,再教认第二种颜色。

1.2.3.9 认知训练要诱发患儿的好奇心,使其能主动地参与活动从中学习知识。治疗师的作用是激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并加以辅导,同时注意双方的交流。

1.3 评价标准:发育商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均用上海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s Developmental Sched―ule)[1]进行测验,内容包括适应、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一社交等5个大行为领域。发育商(DQ)>85分为正常水平,67―85分为边缘水平,52~67分为轻度智力落后,36―51分为中度智力落后,20~35分为重度智力落后,

1. 4 统计学方法:数据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处理数据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格赛尔发育商(DQ)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见表1;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格赛尔发育商(DQ)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认知是认识和知晓事物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 记忆、理解和智力方面的能力[2]。 认知康复(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R)是发展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克服知觉、记忆和语言障碍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2]。根据婴幼儿感知认知发育特点,从出生到约1岁培育患儿的感知动作思维水平,主要以训练患儿的感知能力为主[3]。提供一个视听触丰富刺激的环境,增强患儿的感受性和观察力。本文采用的听觉训练能提高患儿的听觉反射行为,患儿能随声源方向转头,并出现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发生惊奇、哭、笑等变化;注意力是智力因素的基础,这类患儿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易分散,训练中以丰富刺激内容、多变化的游戏方式激起其好奇心理,建立视听反射,再进行注意稳定性训练、手功能训练加强患儿手眼及手口眼的协调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家庭训练指导使患儿能长期坚持在一个规范训练的环境中,并能将训练内容自然融合到日常生活,可显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围产期保健逐步完善和新生儿重症监护与抢救技术的进步,围产高危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精神发育迟缓发病率势必随之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提供刺激)的教育训练活动。它施用于发展略偏离(或落后)正常或可能偏离(或落后)正常的5、6岁以前(主要是

参考文献

[1] 茅于燕.早期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2] 谢欲晓. 认知康复的新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5.

[3] 刘蓓.范晓华.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2005,20(4):224~225.

[4] 宋治.对脑可塑性理论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7,183):125―127.

篇4

【关键词】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早期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14

在临床上轻度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筛查较为困难, 容易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本院为了研究轻度听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早期治疗效果, 进行了此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本院通过听力障碍诊断室确诊为轻度听力障碍的婴幼儿75例作为观察组, 听力正常婴幼儿30例作为对照组。婴幼儿年龄9~38个月, 平均年龄(16.0±8.1)个月, 确诊时间均在1岁前。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语言、听力、认知能力评估 对所有婴幼儿进行听力学检查, 包括听力测试、耳镜检查、脑干诱发电位、声阻抗检查、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等, 明确婴幼儿的听力损失类型和听力障碍程度。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仪器使用GSI60耳声发射仪, 刺激条件f2/f1≈1, 对8个频段进行检查, 正常频段数≥5为检测正常;②脑干诱发电位检测:使用CHARTR EP检测仪, 采用短声刺激信号, 刺激重复率30次/s, 重复叠加1000次, 分析30 ms。

1. 2. 2 康复治疗 经过诊断, 确诊为32例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佩戴助听器, 并进行康复训练。①听力训练:对患儿进行声场测试, 依据其所能听到的频段进行语音、听力、记忆能力训练;②语言能力训练:根据患儿的DQ值测评结果和普通话语言测评结果制定目标, 对年龄过小的患儿, 可多让其与其他小孩玩耍和交流, 增强其对声音的感知力。对于已经可以说话的患儿, 应通过游戏、交流等多种形式诱导其自主表达;③语音训练:首先进行发音呼吸训练, 接着诱导患儿在呼吸过程中进行声带发声。然后进行音素发声训练。其余未佩戴助听器, 21例辅音异常的患儿进行语音、听觉训练。

1. 3 评估方法 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对所有婴幼儿的语言、听力、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该量表从婴幼儿的言语能、应人能、应物能、动作能四方面 [2]评估婴幼儿的发育状况, 结果以DQ表示, DQ值>78为正常, 72~78为可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动作能、应物能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言语能、应人能DQ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言语能、应人能DQ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对中度、重度听力障碍患儿以及4岁以后轻度听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和治疗进行了研究, 而对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早期临床特征和康复效果鲜有报道。Bess等学者研究发现学龄前患儿词汇、阅读、语法等能力低于正常孩子, Biscoe通过研究发现学龄儿童中患有轻度听力障碍的儿童听觉短时间记忆能力和语音辨别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4]。

本次对于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佩戴助听器能帮助患儿对各种声音进行辨别和记忆理解, 促进患儿对听觉概念的理解, 提升听力敏感度, 而其他患儿未佩戴助听器,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 轻度听力障碍患儿初期佩戴助听器可能不利于患儿康复, 应对患儿进行随访1年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后再行安装。

语言康复能够提升患儿对词汇、阅读等的理解记忆能力, 语言表达的训练也能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婴幼儿时期是言语学习最重要的阶段, 佩戴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让婴幼儿最大限度获取外界声音, 从而提高听力和语言能力, 但是助听器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声音强度和特性, 因此在佩戴基础上还需额外的语言康复训练, 帮助患儿学习正确发音和聆听。临床研究发现, 长期康复训练后的听力障碍患儿, 语言发育能力比没有康复训练的患儿要好[5]。

根据Gesell发育量表评测结果显示, 患儿应人能DQ值低于正常婴幼儿。患儿应人能DQ值偏低可能因为:①听力下降使得患儿听觉识别困难, 妨碍其顺利交流;②听觉的损失也会直接导致语言功能的下降, 将直接降低其和他人的言语交流能力。

常规体检很难识别1岁以内儿童的轻微听力障碍, 而当婴幼儿长到3~4岁时才发现, 但是已经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 有研究显示影响听力障碍患儿语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听力障碍的发现时间, 而非听力损害的程度, 语言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是婴幼儿阶段, 若在此阶段语言学习受阻, 严重时可能导致聋哑, 因此, 尽早发现和治疗对婴幼儿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改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风华, 傅平, 金星明, 等.轻度听力障碍儿童的发音缺陷及语音治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18(4):324-326.

[2] 李蕴, 吴皓, 陈向平, 等.听力障碍新生儿随访中听力恢复正常的原因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20(13):585-587.

[3] 黄静, 杨一晖.宁波市1934例新生儿听力障碍情况及特点.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6):884-885.

[4] 朱伟, 杨克林, 余崇仙, 等. 144例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6):576-579.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41-02

1 临床资料

2008――2012年期间我科收治小儿脑瘫高危儿1-6月龄114例,其中唐氏综合征2例、母亲患胆汁淤积综合征2例,妊娠高血压18例,妊娠心肌病1例,前置胎盘出血3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40余例,巨大儿2例,多胎妊娠1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5例,新生儿黄疸12例,剖宫产8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5例,营养不良7例,试管婴儿1例,小头畸形4例。临床表现肌张力增高64例,肌张力低下23例,其他发育落后。经过运动疗法治疗3-6个月大多数患儿康复,随访一年运动功能正常,少数脑损伤严重患儿后期治疗1-2年后恢复正常,特别严重放弃治疗5例。

2 结 论

小儿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运动疗法主要作用是通过运动训练控制肌肉与异常肌张力,缓解或增强其紧张度,增加肌肉活动能力,改善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运动模式的发育,又因小儿神经发育半成熟性,又在不断生长发育,且损伤属非进行性,具有可塑性,所以运动疗法广泛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且治疗越早越好,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必要手段。

3 治疗前的准备

3.1 加强健康教育 让家长理解,重视早期康复的重要意义,树立信心,取得配合。

3.2 收集资料 包括胎龄、月龄、体重、产前、产中、产后等一切高危因素,身体一般情况,包括营养、智力、视力等,有无姿势异常,肌张力改变,神经发育程度及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程度等。有效评估患儿,制定治疗计划,早期运动治疗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促进抗重力功能的发育;②促进手、口、眼、足协调发育;③促进平衡功能的发育;④促进分离运动、体轴回旋的发育;⑤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或异常姿势,促通正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反应的发育;⑥给予逗引、声音、音乐、抚触、颜色鲜艳的玩具等刺激,促进感觉统合的发育。

3.3 训练强度根据患儿月龄、身体状况等而不同,以不引起过度疲劳为宜,一般小于3月龄的患儿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大于3月龄患儿每天1-2次,每次40分钟,每项运动训练3-5分钟,为防止呕吐呛奶,在喂奶半小时后进行。运动结束后喂适量温开水。

4 具体操作方法

4.1 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坐于其面前,活动双下肢,先右后左,髋、膝、踝三关节最大范围内活动,肌张力偏高者可给予牵拉,做降肌张力训练;肌张力低者给予叩击、压缩、挤压、关节肌肉训练,以增加肌肉紧张度,然后行双下肢分离运动,交替踢蹬双下肢。

4.2 双上肢关节活动训练 取同样,从右到左活动肩、肘、手三关节,肩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手掌打开,各指关节活动等,促进手功能发育。

4.3 仰卧位滚球训练 先让患儿手抓同侧足,治疗师再握住患儿手足,四肢握在一起,颈前屈,患儿似球形,左右晃动患儿至侧卧位保持片刻,此方法可抑制头背屈,左右不对称,促进头立直反射,促进手、口、眼、足协调发育。

4.4 仰卧位拉起训练 ①单手拉起,治疗师一手握患儿手腕部,另一手扶持患儿对应手前臂,握手腕部的手拉起患儿至体轴与床面成45度时稍停片刻,诱导患儿主动收缩上肢,可见肘关节屈曲,颈前肌收缩抬头,同时另一手扶持患儿做肩、肘、手支撑,侧拉侧放,左右交替训练。②双手拉起,治疗师双手同时握住患儿对应的手腕,旋转拉起,同样拉至体轴与床面成45度时稍停片刻,此方法可提高患儿竖头能力,增加手、肘支撑力量,增加腰腹肌力。

4.5 俯卧位抬头训练 月龄小的患儿胸前可垫一圆枕,双肘支撑在枕上或床面上,偏大患儿可俯卧于治疗师一腿上,调节腿的高度,患儿肘、手支撑,肩、背部适量加压、叩击,同时治疗师的腿来回滚动,患儿用双上肢、双膝支撑体重,并用玩具逗引,诱发抬头,保持头与躯干成直线,锻炼患儿手、肘支撑能力,体会重心移动,为四爬做准备。

4.6 长坐位头直立训练 患儿取长坐位,治疗师坐于其身后,腰腹部力量差者,治疗师可用两大腿支撑其腰部,握患儿双手,手掌打开,上举双上肢成内旋位,使患儿头居中,左右回旋躯干,注意患儿头不宜过伸,上举上肢时臀部不要离开床面,此方法可抑制角弓反转、斜颈,帮助竖头、体轴回旋,缓解躯干肌张力,增加躯干力量。

4.7 体轴回旋运动 ①患儿取坐位,治疗师坐于其身后,一手握患儿双上肢于胸前或握其对侧肩部,一手扶其对侧髋部,协同用力,扭转患儿躯干作回旋运动。②患儿取侧卧位,治疗师一手置于其肩部,另一手置于同侧髋部,协同用力作扭转运动[2]。此方法调节躯干肌张力。

4.8 BoBath球上训练 ①俯卧位肘支撑、手支撑,缓慢前后移动BoBath球,促进脊柱伸展,抬头训练,球上俯冲、抓物,促进保护伸展反应。②仰卧位,前后左右缓慢滚动BoBath球,观察患儿身体各部做出调节反应,行球上平衡训练。③仰卧位坐起训练:治疗师双手握持患儿腰部,用双前臂压其双下肢,使其双下肢外展,旋转其躯干,缓慢坐起,观察患儿腰腹用力、单手支撑坐起、抬头情况。④颈立直训练:患儿取扶腰坐于BoBath球上姿势,前后左右缓慢滚动BoBath球,观察患儿身体向对侧调整,保持头部直立。

4.9 平衡板上仰卧、俯卧平衡训练,4-5月患儿可促通翻身训练,6月以上患儿行坐位平衡练习。

4.10 抑制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促通患儿向正常运动模式生长发育。

以上步骤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做相应选择性增减,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辅以逗引、音乐、玩具等刺激,让患儿愉快接受治疗,达到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儿童康复科;护士;素质;培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是承载所有美好愿望的基础,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有很多孩子受到脑瘫等疾病的侵害,对孩子的美好未来造成严重的影响。他们往往除了需要必要的康复治疗措施外,还需要维持治疗的连续性、延伸性和有效性。这时就显出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康复护理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它是多种康复治疗在病房、家庭和社区的延续。儿童康复护理具有其特殊性,患儿平均住院时间长,往往跨越了几个生长发育阶段,患儿具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智力、语言、心理等障碍,治疗效果见效慢,家属难免有些思想上的波动,甚至不能坚持下去,这就要求儿童康复科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提供高效的护理服务以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因此,对儿童康复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思想道德修养方面

1.1要有热爱儿童康复事业的思想,具有理解、关心、帮助残障病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合理需要”的护理理念,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1.2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爱为先,有了爱心,才会对病人有责任心、同情心、关心、细心和耐心。理解康复护理的目标并能执行到位,康复护理具体目标为维持患者肢体功能,协助患者对功能障碍肢体的训练,防范其他并发症的形成,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助和支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指导[1]。在对患儿的护理活动中以该目标为主轴,贯穿护理活动的始终。

2 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

2.1具有扎实的三基知识和全面的专科知识 作为一个康复科护士,首先要了解脑瘫的高危因素、早期症状、并发损伤、临床表现等,掌握如物理治疗、水疗、中药熏蒸、高压氧治疗、运动训练、中医按摩、针灸、作业疗法等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操作流程、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等。还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对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指导和训练。如患儿的抱姿、睡姿、坐姿指导,穿脱衣、喂药、饮食、如厕等指导。从护士对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指导中更能看出护士的专科知识掌握程度。

2.2因我科收治的患者大多为0―6岁的患儿,且平均住院日长,易发生院感等,因此要求我们掌握儿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及专科护理常规,掌握儿科、儿童保健、康复科等综合性医学基础知识及医疗法律法规、院感等知识。同时药物疗法如静滴神经节苷脂、三磷酸胞苷二钠等也是治疗脑瘫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有过硬的穿刺技术。

2.3脑瘫患儿的发育不健全,大都存在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患儿有窒息的危险,软瘫患儿有呼吸暂停的危险。我们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机智的应变能力和娴熟的急救技能,根据患儿病情进行细致观察,做出准确判断并处理。现代社会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学科的发展越快,对护士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急诊抢救的成功率,也直接影响医患沟通[2]。

3 科学的病房管理能力

3.1按照统一的病房管理规范进行病房管理,给患者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断学习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病室保持安静整洁,定期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减少人员探视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并指导家属预防患儿的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等知识。如质如量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卫生处置,不依靠陪人,使患者及其床单位均保持整洁、干净、舒适。

3.2脑瘫患儿因发育迟缓,各种动作的发育均迟于同期的健康小儿,故应有专人守护,以免造成走失、坠床、跌伤、烫伤等意外伤害的发生。告知家属加强训练时的保护措施并做好防护,防止关节扭伤、脱位、肌肉拉伤等情况的发生。如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应注意动作柔和、平稳,且具有节律性,并根据患儿的耐受能力进行运动量的调整;进行肌力训练时要充分固定运动肢体的近端,根据超量负荷原则,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设计足够的运动量及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4]。

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4.1在患儿康复过程中,护士是除家属外与患儿接触最密切的人,她是一个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联络员、管理者和督促康复治疗的继续执行者。我们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健康教育专栏、健教处方、护患沟通会教会患儿及家属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并针对患儿病情及家长的文化水平予以个别指导和随机指导,使其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康复训练以达到巩固治疗和进一步康复的目的。并根据患儿不同的住院阶段进行全程综合的健康教育,全程综合的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家属的负性情绪,使家属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有利于患儿的康复[5]。

4.2小儿脑瘫的护理就是要先了解患儿的心态,再针对患儿行为、情绪、人格异常的表现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指导。定治疗师及护士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充分给予患儿尊重和信任,与患儿多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儿心声,才能真实而详细地了解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对患儿取得的一点点进步也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以个别化原则进行针对性教育,使患儿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3向家属讲解脑瘫的基本知识、康复方法等,让家长了解早期治疗和系统全面治疗的重要性。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理念,让家属重视到家庭在孩子的治疗和康复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调动全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懂得患儿康复不但是肢体与语言的康复,更重要的是让其回归社会。对家属予以真诚的理解、耐心的倾听和有效的疏导,并在生活上予以适当的帮助能取得家属的信任,获得配合。心理护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使家长意识到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患儿的治疗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6]。

4.4具有团队意识 脑瘫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医生、护士、治疗师、患儿及患儿家属密切配合,全体人员应团结协作、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康复护士需及时向医生报告患儿病情协助制定康复方案,协助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监督家属床旁训练及日常生活护理落实情况等,是密切联系医患的纽带,在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功不可没。

5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1因脑瘫患儿大都存在姿势异常及运动发育异常,脑瘫患儿的平衡性、稳定性差,易发生跌伤。在日常生活护理中如行走训练、坐姿训练、如厕训练中都需要护士的帮助,所以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胜任儿童康复科护士的工作。

5.2康复患儿平均住院时间长,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指导合理添加辅食、智能及体格训练等,部分患儿是从新生儿科出院直接来做康复,日龄小容易出现呛奶、窒息等意外事故,更需要密切观察。护士应养成良好的性格,诚恳待人,对待病人沉着稳重,另外还要有一副好脾气,在不顺心、不如意的时候,应当对自己有良好的调节和自控能力,始终保持冷静、沉稳,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6 小结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疼爱、被呵护、被尊重和信任。尤其是脑瘫患儿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在思想道德修养、业务技术、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康复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最终提高患儿康复治愈率从而回归社会。有健康的孩子才有健康、完整的家庭,才能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蔡华安等主编.实用康复疗法技术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584

[2] 赵小平,儿科急诊护士素质的培养【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0) :177.

[3] 陶芹,规范病房管理在维护良好护患关系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178.

[4] 方立珍等主编.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4:83

篇7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 护理措施

2.1 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 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 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 掌握他的心理状况,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 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 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 使全身放松, 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 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 康师通过语言, 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 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 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 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 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 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 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 看电视, 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 使患者注意点转移, 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 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 如劝说不能改变, 可作适当让步, 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 学好心理学知识, 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总结经验, 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 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 唐彩虹, 钱冬梅, 等. 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01,19(5): 300-301.

[2] 李心天.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56-269.

[3] 刘洪, 陈武雄, 南登昆. 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5, 15(2): 49-53, 67.

篇8

轻度智力低下居然没发现还能治疗吗

小儿智力低下是小儿神经递质分泌失调所致,应采取针对性治疗。 研究证明,越早发现智力低下的治疗,对孩子的康复越有帮助; 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找到了病因,智力低下的病因非常复杂,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智力低下只是一种简单的认知障碍,没有其他缺陷,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智力低下儿童伴有其他功能障碍,智力低下越严重,缺陷就越复杂。 建议家长注意。

轻度智力低下能恢复正常智力吗

轻度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接受积极治疗,一般都能康复。有轻度智力低下,可表现在语言、运动、社交、生活技能等方面。 因此,有必要观察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果不符合同龄人的标准,就需要警惕孩子的智力低下,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根据智力低下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您可以选择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并给予充分指导。 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孩子轻度智力低下长大后是傻子吗

孩子轻度智力低下,经过特殊康复治疗,智力会明显提高,通常长大后不会变笨。

智力低下多见于出生前、出生中或出生后存在高危因素,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或伴有遗传代谢疾病和染色体疾病,可导致智力低下。智力低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轻度智力低下的标准是智商55-75,又称笨蛋,智力发育比正常儿童慢,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语言发展稍晚,综合分析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外面的世界。但轻度智力低下属于可教育型。经过积极的干预,可以提高能力,达到一定的阅读和计算水平,长大后不会智力低下,平时生活自理和社交均可以完成。

篇9

关键词:脑瘫 早期治疗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13-02

1 现状分析

由于急救医学的发展,高危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的伤残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是当前儿科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2 治疗的原则

2.1 早期治疗。3个月左右为治疗极佳阶段,但不容易发现,如在半岁左右发现并及时治疗,病程短,效果好。因为年龄越小,脑发育越快,90%的新生儿脑重量是370克,出生6个月可达到700克。1岁左右相对比半岁左右的患儿疗程要长,但可恢复到基本正常。1岁至3岁患儿治愈率可达90%以上,最好不超过4岁,最迟不超过6岁,因为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脑组织代偿能力强,其受损后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反复刺激,由没有受损的区域替代和代偿,所以早期治疗促使正在发育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进一步发育,发育障碍的症状得到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会被有效地抑制,因为这种异常模式一旦形成,再纠正十分困难,并且还会阻碍正常运动姿势的产生,同时也可以控制肢体挛缩变形和肌肉萎缩无力,对整个运动机能和智力的提高产生很好的效果。

2.2 综合、持之以恒治疗。实践证明,脑瘫患者,使用单一治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长期坚持,综合治疗,才能收到预定效果。综合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心理治疗、按摩推拿、针灸、药物和手术等。

2.3 家庭参与。脑瘫康复需要很多年,在康复机构内做短时间的训练治疗,远不能满足全部康复需要。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活动中去,保证病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治疗。因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康复方法,做家庭康复训练,由于亲情关系,病儿容易配合,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2.4 患儿主动性参与。分析病儿的心理、引发病儿的主动性,良好的心理因素能起到促进和增强医疗效果的作用。康复工作者亲切的语言和行为,会给病儿以温暖、信任、减少其畏惧、胆怯心理,便于引发病儿的主动性,起到单纯训练治疗所起不到的良好医疗作用。治疗中及时鼓励,增强病儿和家长的信心。为避免训练的单调、乏味,应将训练与游戏、娱乐、教育融为一体。

2.5 因人而异。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能,存在着个体差异,制订康复计划时必须因人而异。而且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改。

3 治疗的方法 

3.1 正确。患儿常有姿势异常和不对称,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这样可以阻止原始反射,防止异常姿势和痉挛的发生。

3.1.1 正确的卧姿。一般采用侧卧位,可以有效抑制全身伸肌痉挛和各种紧张性反射的作用,也有利于患儿在胸前进行各种活动;为帮助患儿抬头和增强上肢支撑力,也可采用俯卧位,在胸前垫一个楔形垫,患儿俯卧在上面,头和双手放在楔形垫的前方,不能抬头的患儿,治疗师要协助患儿抬头,楔形垫的前面可以放一些玩具,便于患儿玩耍,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有人看护,以免发生窒息。仰卧位很少采用,因为它可以引起全身伸肌痉挛。

3.1.2 正确的坐姿。①坐地板和床上:背部挺直,髋关节屈曲90°,膝关节伸直,两大腿旋外分开。如果患儿不能独自保持正确的坐姿,治疗师可坐在小儿身后协助完成。②坐椅子上:坐在合适的椅子上,头保持正直呈中立位,胸背挺直,髋、膝、踝关节屈曲90°,两脚平放在地板上。如果患者不能坐稳,可以在椅子上安装支撑板,支撑躯干和手臂,并用安全带固定,使髋部、膝部、踝部关节屈曲,或治疗师协助病人保持正确坐姿。

3.1.3 正确的抱姿。患儿头颈脊柱竖直,尽可能使双上肢和手保持正中位,双下肢屈曲分开。有三种抱法:①面对面抱法(图A);②面对背直抱法(图B);③面对背斜抱法(图C)。

3.2 运动疗法。是治疗手法的基础,就是肢体和躯干的促进、移动动作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增进肌力和耐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步行、跨过障碍训练等。针对痉挛的运动疗法学说比较多,较著名的有:

3.2.1 Bobath法[1]其治疗可概括为: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常的姿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能力。在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如: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跪一站一走。

3.2.2 Peto法(引导式教育)[2]引导式教育需要患儿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年龄过小和病情过重的患儿都不适宜。在训练时,引导者要全面负责患儿的粗动作、感觉运动、自主技能的训练和特殊教育。目的是使儿童从生理上到心理上得到综合完整的发展,使儿童能获得作为社会上一个有用的成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此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康复技术和治疗,而是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

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把条件相似(年龄、残疾种类、智力水平)的患儿放在一起,进行小组训练。每一次训练任务被分解成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单一动作。患儿先学习掌握每一个单一动作,然后将这些单一动作串起来,就完成了训练任务。在训练单一动作时,引导者用简要的语言提示,将动作要求编成歌谣或歌曲,并让患儿边做动作,边学着说或唱。这样,同时也进行了语言训练。Peto法还设计了特殊的木制训练家具,如梯凳、条栅式治疗台、床。使患儿能安全地抓握推动,进行日常活动训练。

3.3 作业疗法(简称0T) 以游戏的方式,让患儿对特定的作业产生兴趣,通过作业活动,对身体的、精神的功能损伤进行康复,增强协调运动,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基本自理,作业治疗侧重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以进食、穿脱衣服、大小便训练为主。

3.3.1 进食训练。先摆正进食的姿势,以减轻痉挛,加强咀嚼能力。注意餐具最好选择硬塑料碗、盘等餐具,最好有把手和防滑等。训练应尽早进行,尽早完成从奶瓶到勺、杯、手进食的转变。

3.3.2 穿脱衣服训练。先从简单的衣服开始,让患儿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一般是先穿患侧衣服,先脱患侧衣服。先给于辅助,逐渐变为独立穿脱衣服。衣服尽量宽大、舒适。

3.3.3 大小便训练。从两岁开始训练,包括穿脱裤子、站立、坐位平衡和手功能的训练,直至能独立完成大小便,同时也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4 物理疗法。选择相应的经络配穴位,通过电疗、光疗、温热等疗法,使经络通畅,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康复萎缩肌肉,松驰痉挛肌群,能有效地改善和缓解肢体障碍、关节畸形等症状。

3.4.1 水疗。水波的刺激有利于患儿全身痉挛状况的缓解,从而使肌张力异常得到改善,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水疗室的温度保持在20~25℃,水温保持在27~30℃。患儿在水中利用水的浮力作辅助运动、抗阻力运动及利用器械进行平衡、步行、肌力、转换等训练。

3.4.2 生物反馈疗法。减低痉挛,增强拮抗肌的活动。

3.5 推拿按摩疗法。有舒筋活血、强筋骨、通利关节的作用,达到矫治肢体孪缩畸形,改善关节功能障碍。

3.6 其它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针灸、药物、矫形手术辅助具等治疗。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世界公认的顽疾,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一旦患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本文主要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心理行为异常等[1]。本病并不少见,目前我国有400万例脑瘫患儿,每年新增4.6万例,给儿童、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是世界公认的顽疾。本文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引导式教育疗法原理和特点

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称Peto法,由匈牙利的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它是一种以教与学为本,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显著特点主要是:①强调要为患儿营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将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小步骤,并恰当组合成各种习作程序,在不同下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2]。②强调主动运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唯一途径。 引导员通过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口令,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同时与科学的被动训练相结合。③强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习和实践运动功能的最佳时机,应将功能学习和训练放在每一次具体的行为中进行。④引导式教育理论把患儿视为一个整体,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将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会交往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培养患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患儿在德、智、体、个性气质培养和行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2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

2.1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曹志芳、范篆玲、李艳萍、常青松 [3-6]对脑瘫儿童在进行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按摩、针灸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患儿在保持、位置变换、饮食动作、排泄、更衣和整容、移动能力等平均运动功能恢复值显著高于单用运动疗法组。

2.2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言语功能的影响:语言障碍治疗首先要培养儿童的信心,患儿应与正常孩子一样通过相同的途径去学习;正常孩子有主动训练的意愿,因此引导式教育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词、句组合起来,融入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之中,同时使用诱发性语言,简洁明确地将活动和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如“我站直了,”利用语言诱发运动使运动协调,运动反过来促进对语言的了解[7]。许娟等的研究表明,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对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参与兴趣,疗效显著。

2.3 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多功能发育障碍,多并发小儿脑瘫,传统的训练模式过于被动,僵化。李冰[8]应用引导式教育对小儿孤独症治疗的研究中以集体和个体的分组方法对患儿进行如下训练:交往、情感训练,认知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为特点,调动患儿自身功能的潜力,激发患儿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意识。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且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的疗效明显,说明引导式教育疗法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3展望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将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治疗体系,它是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脑瘫患儿在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得以改善,并克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就是说引导式教育不是单纯的改善了患儿身体上的一些缺陷,而是通过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使患儿身心同时得以恢复,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但脑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艰苦的过程,而且有相当多的家庭负担不起长期住院系统治疗的费用,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运动障碍的治疗,不重视语言、心理行为的治疗。因此,绝大部分患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与康复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康复疗效。

鉴于此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疗法。因为脑瘫患儿需要家长照顾的时间更长,家庭对患儿的成长影响比正常孩子更大,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康复。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构成孩子最初的情感经验,对其性格和情操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经历若是正面的、开放的,孩子就能够正确的看待环境;若是和谐的、稳定的,孩子就会有稳定的情操和安全感;家人若坦诚地相处,孩子就懂得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家长必须具备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信心及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协助患儿更好地融合于家庭生活中,从而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石凤英,鲍秀芹.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

[2]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

[3]曹志芳.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1,3(16):190~191

[4]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6

[5]李艳萍.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6

[6]常青松.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5(16):16~17

[7]许娟.引导式教育在语言障碍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12):91~92